发明内容
以外,忽视了外壁以及屋顶的通气层的绝热功能等。因此,要提高绝热性能、节能性能,就要使绝热材料的规格·厚度变化。
但是,提高绝热材料的厚度仅用单板绝热材料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重叠配置多片绝热材板,因此会有施工作业增加、材料费用和施工费用都增大等导致较大的成本上升的问题。例如,在为了提高绝热性能而配置厚度140mm的绝热材料时,需要贴合50mm厚的单板+50mm厚的单板+40mm厚的绝热单板的3次施工作业,而且使用的绝热材料也需要较多。
例如,在外部绝热构造的钢架房等中,如上所述,通气层只是期待具有由该通气层的空气环流带来的除湿作用,通常在包括通气层的绝热材料的外侧作为大气来处理,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采取下述的设计模型而构成:在夏季使该通风层作为应对大气热量向室内侵入的高绝热·高隔热层而起作用,在冬季使该通风层作为防止室内热量向外部流出的流出抑制层起作用。通过这样地设置外部绝热构造,可以不改变绝热材料的厚度而赋予高绝热·隔热性能,同时在不改变绝热·隔热性能也可以的情况下,可以使绝热材料比以往薄,可以实现能够降低成本的具有高绝热·高隔热性能的屋顶·墙壁构造。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述那样构成。
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壁构造,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外侧的通气层设置了外壁外装材料的外壁,其特征在于:在外装材料的外侧表面上,以在与外装材料的外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具有日照反射率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和辐射率较小的内表面的被膜(皮膜);同时在外装材料的内侧表面上设置了辐射率较低的被膜;其中,辐射率是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
第2技术方案如第1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在外装材料的内侧表面上,以在与该内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具有辐射率较低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的被膜。
第3技术方案,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外侧的通气层设置了外壁外装材料的外壁,其特征在于:在外装材料的外侧表面上,将具有日照反射率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被膜设置在外装材料的外侧表面上;另外在外装材料的内侧表面上,以在与该内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了具有辐射率较低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的被膜;其中,辐射率是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
第4技术方案如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在隔着上述通气层而与外壁外装材料相对的表面上设置了辐射率较小而且具有透湿性的被膜。
第5技术方案如第4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隔着上述通气层而与外壁外装材料相对的表面的被膜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
第6技术方案如第1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外装材料的外侧表面的被膜的日照反射率为0.5或其以上,外表面辐射率为0.7或其以上,内表面辐射率为0.5或其以下,而且外装材料的内侧表面的被膜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
第7技术方案,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上侧的通气层设置了屋顶铺设材料的屋顶,或者在设置在屋顶基底材料上侧的防水材料和屋顶铺设材料之间具有通气层的屋顶,其特征在于:在屋顶铺设材料的外侧表面上,以在与屋顶铺设材料的外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具有日照反射率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和辐射率较小的内表面的被膜;同时在屋顶铺设材料的内侧表面上设置了辐射率较低的被膜;其中,辐射率是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
第8技术方案如第7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在屋顶铺设材料的内侧表面上,以在与该内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具有辐射率较低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的被膜。
第9技术方案,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上侧的通气层设置了屋顶铺设材料的屋顶,或者在设置在屋顶基底材料上侧的防水材料和屋顶铺设材料之间具有通气层的屋顶,其特征在于:在屋顶铺设材料的外侧表面上,将具有日照反射率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被膜设置在屋顶铺设材料的外侧表面上;另外在屋顶铺设材料的内侧表面上,以在与该内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了具有辐射率较低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的被膜;其中,辐射率是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
第10技术方案如第7~9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在隔着上述通气层而与屋顶铺设材料相对的表面上设置了辐射率较小的被膜、或者辐射率较小而且具有透湿性的被膜。
第11技术方案如第10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隔着上述通气层而与屋顶铺设材料相对的表面的被膜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
第12技术方案如第7或第8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屋顶铺设材料的外侧表面的日照反射率为0.5或其以上,外表面辐射率为0.7或其以上,内表面辐射率为0.5或其以下,而且屋顶铺设材料的内侧表面的被膜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
第13技术方案,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外侧的通气层设置了外壁外装材料的外壁,或者隔着构造躯体的上侧的通气层设置了屋顶铺设材料的屋顶,其特征在于:在外壁外装材料或屋顶铺设材料的外表面上设置日照反射率较高的涂料层,同时在面对各自的通气层的2个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安装了低辐射性薄片(低辐射性薄膜)。
第14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屋顶铺设材料的外表面上设置日照反射率高的涂料层,同时在面对在设置于屋顶基底材料上侧的防水材料和屋顶铺设材料之间所形成的通气层的、防水材料和屋顶铺设材料的2个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安装了低辐射性薄片。
第15技术方案如第13或第14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在隔着上述通气层而与外壁外装材料相对的表面上设置辐射率较小而且具有透湿性的被膜,或者在隔着上述通气层而与屋顶铺设材料相对的表面上设置了辐射率较小的被膜或者辐射率较小而且具有透湿性的被膜。
第16技术方案如第13~15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外壁外装材料或屋顶的外表面上的涂料层的日照反射率为0.5或其以上,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为0.7或其以上,而且,安装在面对通气层的上述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的低辐射性薄片中,至少一个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
第17技术方案如第1~16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通气层,是具有用于引入大气的开口和将引入的大气向外面排出的开口的通气层。
第18技术方案如第1~17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低辐射被膜是金属箔薄片、金属蒸镀薄片、包含金属板或表面处理过的金属板的薄片、低辐射涂料中的任意一种。
第19技术方案如第1~18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日照反射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被膜是外装材料的表面本身或涂装膜。
第20技术方案如第1~19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构造耐力上主要的构造躯体,由薄板轻量型钢或者木材、铁骨、钢筋混凝土或者它们的混合构造构成。
第21技术方案如第1~20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壁的通气层的厚度为50mm或其以下,上述屋顶的通气层的厚度设为100mm或其以下。
第22技术方案,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外侧的通气层设置的外壁用的外装材料或者屋顶铺设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外侧表面上,以在与该外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具有日照反射率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和辐射率较小的内表面的被膜;同时在内侧表面上设置了辐射率较低的被膜。此处,辐射率是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
第23技术方案如第22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在内侧表面上,以在与该内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了具有辐射率较低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的被膜。
第24技术方案,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外侧的通气层设置的外壁用的外装材料或者屋顶铺设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外侧表面上,设置具有日照反射率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的被膜;另外在内侧表面上,以在与该内侧表面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了具有辐射率较低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的被膜。此处,辐射率是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
第25技术方案如第22~24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其特征在于:外侧表面的被膜的日照反射率为0.5或其以上,外表面辐射率为0.7或其以上,内表面辐射率为0.5或其以下,而且内侧表面的被膜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
第26技术方案,它是隔着构造躯体的外侧的通气层设置的外壁用的外装材料,或者隔着构造躯体的上侧的通气层设置的屋顶铺设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外侧表面上设置日照反射较高而且辐射率也较高的被膜;同时在内侧表面上设置了辐射率较小的被膜。此处,辐射率是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
第27技术方案如第26技术方案所述,其特征在于:外侧表面的被膜的日照反射率为0.5或其以上,外表面辐射率为0.7或其以上,而且内侧表面的被膜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建筑物的外装材料的外侧表面上安装相对于波长3μm或其以下的短波成分的热辐射具有高反射性能的被膜和相对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短波成分的热辐射具有低辐射的被膜这两层被膜,或者在建筑物的绝热材料和外装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的通气层侧的表面上,安装相对于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短波成分的热辐射具有低辐射的具有低辐射性能的低辐射薄片,由此可以将以往仅期待除湿功能的通气层构成为绝热·隔热层,所以可以不改变绝热材料的厚度地实现更加便宜而且具有较高的绝热·隔热性能的外壁或屋顶构造。因此,在不改变绝热·隔热性能也可以时,通过本发明的应用可以减薄绝热材料,从施工方面和材料费用方面比较经济。进而,通过在外壁的外表面上施加对于太阳光的短波成分具有较高的日照反射性能的涂装等,由于与先前的低辐射性薄片的相乘效果,在夏季可以赋予更高的绝热·隔热性能。
通过不是现场粘贴、现场涂布这些低辐射薄片、反射涂料等材料,而是当在外壁或屋顶面板的工厂的建材制造时预先实施表面处理等措施,从而可以实现量产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更加便宜化。这样根据本发明,作为实现具有较高的绝热·隔热性能的建筑物的外壁或屋顶构造的手段,与性能仅依赖于绝热材料的厚度的以往的情况相比,建筑物比较便宜并且可以实现短期施工化。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以钢架房为代表的薄板轻量型钢构造、或者木构造、铁骨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或者它们的混合构造建筑物的任意一种之中,下面以钢架房的例子进行说明。
钢架房,是由薄板轻量型钢构造构成的建筑物,该薄板轻量型钢构造由框材料和构造用面材构成,框材料由板厚1mm左右的薄板轻量型钢构成;与木构造相比抗震性、耐久性、绝热性等优异,所以最近迅速地普及,并尝试着对追求上述绝热性能的进一步高性能从而成为现在标准规格的外部绝热构造进一步进行改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该外部绝热构造进行了以往没有尝试过的新的技术改良。
对图1~图4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外部绝热方式的钢架房的构造物躯体和经由通气层安装外装材料的墙壁构造的断面立体图,图2是图1的横剖图,图3是图1的纵剖图,图4是屋外侧正视图。
在各图中,通过组装薄板轻量型钢制的纵框1、下框1和上框(图示省略)从而构成构造躯体的框组,在纵框1的另一侧的凸缘(法兰)1a上固定有石膏板等内装材料(覆盖材料)3。该构造躯体,也可以由薄板轻量型钢或者木材、铁骨、钢筋混凝土或者它们的混合构造构成。该内装材料3如下述那样构成:将由强化石膏板构成的屋内侧防火覆盖构造用面材3a作为衬底,通过钉子·螺丝等接合件5接合在纵框1的另一侧的凸缘1a上,进而在屋内侧防火覆盖构造用面材3a的屋内侧表面上,稳定固定由强化石膏板等构成的屋内侧防火覆盖材料3b。
在纵框1的一侧的凸缘1b上,通过钉子·螺丝等接合件5接合有由构造用复合板或纤维加强水泥板等构成的构造耐力用面材4。通过该构造耐力用面材4、屋内侧防火覆盖构造用面材3a和薄板轻量型钢制的纵框1(以及上下的框)构成构造耐力上主要的部分(以后称作构造躯体)6。另外,也有时不包括屋内侧防火覆盖构造用面材3a而构成构造躯体6。
在构造耐力用面材4的外侧(屋外侧),配设有聚苯乙烯泡沫等泡沫塑料类的绝热材料7,进而在绝热材料7的外侧经由通气撑条10设置有陶瓷类壁板的外装材料11。通气撑条10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垂直地配设,经由通气撑条10而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之间形成通气层9。该通气层9,也可以作为具有用于引入大气的开口和用于将引入的大气向外面排出的开口的通气层而被构成。在被用作外壁构造时,该通气层9的厚度也可以设为50mm或其以下;另外,在被用作屋顶构造时,该通气层9的厚度也可以设为100mm或其以下。
作为其理由可列举有,在以形成在与外壁外装材料之间的通气层、形成在与屋顶铺设材料之间的通气层9为对象时,实际上可以推想在该厚度或其以上的通气层9基本上是没有的,另外还是在模拟中使用的计算方法的应用界限(设定在比较薄的通气层9中通气量也没有那么多的条件)。
另外,该通气层9的实施工水平下的尺寸为,墙壁20mm、屋顶50mm左右,即使扩大,墙壁50mm或其以下、屋顶100mm或其以下也是现实的数值。但是,并不意味着不是该数值或其以下就不能发挥效果。
通过贯通通气撑条10将钉子·螺丝等接合件5钉设在纵框1的一侧的凸缘1b上,将绝热材料7和通气撑条10固定在纵框1上。另外,通过从通气撑条10的更外侧将钉子·螺丝等接合件5钉设在通气撑条10上,外装材料11被固定在通气撑条10上。通气撑条10的间隔是任意的,另外,不仅限于垂直配设,也可以水平配设。
进而,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各自的与通气层9相面对的表面上,配设有低辐射性薄片(薄膜)8、8a。这里所谓低辐射性薄片,指的是相对于长波长(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的辐射率为0.3或其以下的薄片。该低辐射性薄片8、8a,从高绝热·高隔热性方面来看最优选如图所示设置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的各自的两面上,但也可以仅配设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的任意一方的表面上,此时,通过与涂布在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上的反射涂料(后述)的相乘效果,可以确保必要的高绝热·高隔热性。进而,低辐射性薄片8、8a使用具有规定的辐射率的材料,其详细内容在图5以后详细说明。特别是,对于该低辐射性薄片8a,也可以使其具有透湿性。这里所谓透湿性,指的只是使水蒸气(气体)通过的性质。一般多具体化为水蒸气能通过但水(液体)不能通过的膜。作为具有透湿性的膜,代表性的材料可以具体化为例如タイベツク(注册商标)。
顺便说明一下,该低辐射性薄片8、8a,上述低辐射被膜可以由金属箔薄片、金属蒸镀薄片、包含金属板或表面处理后的金属板的薄片、低辐射涂料中的任意一种构成。
空气在配设有低辐射性薄片8、8a的通气层9中流通。即,通气层9的图未示的一端侧成为空气流入侧,另一端成为空气流出侧,通过在该通气层9中流通,可以起到湿气除去功能。
在本发明中,低辐射性薄片的名称,作为表示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的通气层9侧的表面上形成低辐射性层的代表例的用语,具有较广的意思,是包括薄片类和涂料类的低辐射性薄片的意思。在薄片类的时候,作为低辐射性薄片8、8a的具体例子,有铝箔反射薄片、不锈钢薄片、在树脂类薄片本体的一个表面或者两个表面上层叠有低辐射层而成的铝蒸镀薄片等。在树脂类薄片本体的一个表面上层叠有低辐射层的低辐射性薄片的情况下,在外装材料11侧的低辐射性薄片8时,低辐射层以面对通气层9一侧的方式安装,在绝热材料7侧的低辐射性薄片8时,低辐射层也以面对通气层9一侧的方式安装。在低辐射性薄片为涂料类的情况下,将低辐射性的涂料涂布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的通气层侧的表面上。这些低辐射性薄片8、8a或低辐射性涂料的向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的配设,即便在现场作业也可以,但通过预先在工厂在墙壁面板制作的工序中用机械作业进行,施工性进一步提高。
除了面对通气层9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的一方或两方的侧面上设置低辐射性薄片8、8a以外,在本发明中,在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上也形成有具有较高的日照反射性的涂装等日照反射层15,通过与低辐射性薄片8、8a的相乘效果,可以起到更进一层的高绝热·高隔热性能。另外,所谓形成上述日照反射层15的反射涂料,定义为具有与太阳光的短波长(不满3μm)成分相对的较高反射性能的反射涂料,更具体地说,指的是反射率为0.5或其以上的涂料。
接下来,说明构成钢架房的墙壁的组装工序。
(1)在绝热材料7和外装材料11的表面上以反射面面对通气层9的方式通过机械手段预先配设低辐射性薄片8、8a。
(2)在预先配置的上框(图未示)、下框2上,配置纵框1。此时,根据需要,通过胶带、自攻螺钉、铆钉等将纵框1和上下框暂时固定。
(3)安装构造耐力用面材4。此时,纵框1成为构造耐力用面材4的纵方向的接缝。另外,将构造耐力用面材4、纵框1和上下框用螺丝钉、或者自攻螺钉等接合件5接合整体化。
(4)在构造耐力用面材4的屋外侧以低辐射性薄片8、8a面对通气层9的方式配置绝热材料7。此时,将绝热材料7没有间隙地配置在构造耐力用面材4的屋外侧,并通过胶带等暂时固定。
(5)安装用于形成通气撑条10。在外装材料11为横向伸张时,将通气撑条10以规定的间隔沿垂直方向配置,并将纵框1和通气撑条10用自攻螺钉等接合件5接合。在外装材料11为纵向伸张时,将通气撑条10以规定的间隔沿水平方向配置,并将纵框1和通气撑条10用自攻螺钉等接合件5接合。
(6)安装钢制缝隙连接件(电镀钢板等)12。在具有外壁密封缝隙13时,预先配置钢制缝隙连接件12。
(7)以低辐射性薄片8、8a面对通气层9的方式配置外装材料11。外装材料11的相互的重叠量,设为9mm左右。外壁密封缝隙13的宽度设为10mm左右。
(8)在外装材料11和通气撑条10交叉的位置,用自攻螺钉将外装材料11和通气撑条10接合。另外,外壁密封缝隙13,用由聚氨酯类·丙烯酸氨酯类·聚硫化物类·聚硅氧烷类等构成的缝隙材料没有间隙地填埋从而构成外部绝热方式的墙壁。
本申请人对于图1~图4所示的墙壁构造,特别通过通气层9的低辐射性薄片8、8a和外装材料11的日照反射层15的组合,进行了用于高绝热·高隔热性能的确认的模拟,所以参照图5~图12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进行高绝热·高隔热性能的确认的试验的、表示与图1相同的墙壁构造的模型的纵剖面模式图。图6、图11是模拟用的外界条件,图7~图10、图12分别是在各不相同的条件下,将通过上述模拟确认的屋顶·墙壁构造中的高绝热·高隔热性能数值化地表示的图。
图5与图1相同,通过内装材料3和构造耐力用面材4构成构造躯体6,在构造躯体6的外侧配置有绝热材料7,并在其外侧经由通气层9设置有外装材料11。在该图中,作为控制墙壁构造的绝热·隔热性能的对象参数,绝热材料7的厚度用TH表示,以下相同,外装材料11的靠近通气层9一侧的低辐射性薄片8(在图5中未图示)的表面辐射率用E1表示,绝热材料7的面对通气层9一侧而配置的低辐射性薄片8b(在图5中未图示)的表面辐射率用E2表示,在外装材料11上设置了日照反射层15而成的外表面的辐射率用Eso表示,同样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的日照反射率用ρs表示,通气层9的上下开口率用OA表示。
另外,在图5的状态的墙壁构造中,将外壁表面的对流热传递系数设为αco,同样将外壁表面的辐射率设为Eso,将室温设为TER(℃),将墙壁构造整体的综合热传递率设为αr。
另外,以下,将把绝热材料7的厚度(TH)设为40mm时的图5所示的结构设为本发明模型,将在上述结构中不具有低辐射性薄片8、8a和日照反射层15的结构设为以往模型(基准),低辐射性薄片的反射率以及通过墙壁的热贯流降低率(后述),都与以往模型(基准)进行比较然后表示。
图6,作为用图5的本发明模型进行谋求日照反射和表面反射的最优化的数值预测模拟时的大气条件,用东京夏天的各时刻的大气温度、日照量、夜间辐射量(冷气设计用的1天内的气象数据),来表示气温、夜间辐射量、日照量的1天24小时的温度变化。
另外,在图6以及后述的图11中,H表示屋顶(水平面),N、NE、E、SE、S、SW、W、NW分别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的外壁。
在图6的外界条件下,将图5的本发明模型组装在以往模型上,模拟设为水平面(屋顶)以及东西南北面(墙壁)时的热贯流降低率,进行谋求日照反射和通气层部的表面辐射的最优化的数值预测模拟(隔热效果的数值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图5所示的模型的复合体的综合性能,以将热贯流量降低率削减20%~60%为目标,将其数值化进行确认。即,以由以往的模型的结构构成的复合体的热贯流量为基准,作为达成热贯流量降低的目标的手段,增大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的日照反射率,并以在面对通气层9的外装材料11和绝热材料7的表面上安装低辐射性薄片为前提,对将上述日照反射率、低辐射性薄片的辐射率的数值相对于上述以往模型设为怎样的程度的值,才能达成将上述热贯流量削减20%~60%进行了模拟。结果确认,通过结合将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的日照反射率设为0.8,将低辐射性薄片的辐射率设为0.2或其以下或0.3或其以下(此时,与外壁的外表面的反射层的相乘效果)的数值,可以将上述热贯流量削减20%~60%。
图7是表示作为夏季之1以东京地方为试验地,在外装材料11和绝热材料7上使用上述的低辐射性薄片8、8a,将绝热材料厚度设为40mm,而且将日照反射率升高到0.8的情况下的流入热量的降低率的图。另外,通气层厚度在墙壁设为20mm,在屋顶设为50mm,屋顶坡度为30度且设为南向,对于以上方面在图8~图10及图12中是相同的。另外,在图7~图9以及图12中,仅将用□包围起来的参数从上表的基准案例的值改变为变更案例的值。
另外,H表示屋顶(水平面),N、NE、E、SE、S、SW、W、NW分别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的外壁。在该图的图表中,通过ρs、E1、E2的点线曲线可以确认,借助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的反射率和通气层的辐射率的相乘效果,热贯流量降低率最大可以削减大约65%。另外通过E1、E2的曲线可知,当将通气层的辐射率降低为0.2左右时热贯流量降低率就可以稳定地削减大约20%。另外还确认到,相反如果减小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的反射率Eso,则热贯流量会增加20~30%左右。
图8是表示作为夏季之2以东京地方为试验地,在外装材料11和绝热材料7上使用上述的低辐射性薄片8、8a,将绝热材料厚度设为60mm,而且将日照反射率升高到0.8的情况下的流入热量的降低率的图。在该图的图表中,通过ρs、E1、E2的点线曲线可以确认,借助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的反射率和通气层的辐射率的相乘效果,热贯流量降低率最大可以削减大约63%。另外通过E1、E2的曲线可知,当将通气层的辐射率降低为0.2左右时热贯流量降低率就可以稳定地削减大约20%。另外,相反如果减小外装材料11的外表面的反射率Eso,则热贯流量会增加20~30%左右,这与图7相同。
图9是表示作为夏季之3以东京地方为试验地,在外装材料11和绝热材料7上使用上述的低辐射性薄片8、8a,在参数中加入绝热材料厚度TH,而且将日照反射率升高到0.5的情况下的流入热量的降低率的图。在图7、图8中表示将日照反射率升高到0.8的情况下的效果,而在图9中表示升高到能够比较容易地达成的0.5的情况下的效果。在外壁上,即使分别单独地改变日照反射率ρs、表面辐射率E1、E2,也达不到将绝热材料厚度TH从40mm变为60mm时的热贯流量的降低效果。但是,在屋顶上,通过改变通气层两面的辐射率E1、E2,可以得到与将绝热材料厚度TH从40mm变为60mm时大致相同的25%左右的流入热量的降低效果。效果最大的是变更日照反射率ρs和表面辐射率E1、E2这两方的时候,可以得到比将绝热材料厚度TH从40mm变为60mm时更大的大约40%左右的效果,在外壁上可以得到大约25%~30%的效果。
图10是表示作为夏季之4以屋顶为对象,在上述的条件中将通气层的开口率(OA)加入参数,以基准例为100,使各参数变化时的流入热量的比例。另外,在图10中,例1表示基准例,即,TH(绝热材料厚度)为40mm,ρs(日照反射率)为0.3,E1、E2(辐射率)为0.9,OA(通气层上下的开口率)较窄的情况;例2表示仅将基准例的TH变为60mm的情况;例3表示将基准例的ρs变更为0.5,并且将OA变更为基准例的2.5倍的情况;例4表示将基准例的E1变更为0.2,并且将OA变更为基准例的2.5倍的情况;例5表示将基准例的ρs变更为0.5,将E1变更为0.2,并且将OA变更为基准例的2.5倍的情况;例6表示将基准例的ρs变更为0.5,将E1以及E2变更为0.2,并且将OA变更为基准例的2.5倍的情况。在将通气层的开口率从基准的较窄增大到其2.5倍并考虑了日照反射率ρs和表面辐射率E1、E2的变化的例6中,最大可以降低50%的流入热量。
返回图7、图8,仅将开口率从基准的较窄增大到其2.5倍时的效果,如在通气层的开口率OA曲线上那样,在屋顶大约为18%左右,在墙壁则因方位而不同,但最大为10%。由此,特别是在屋顶中,一并使用通气层的换气效果非常有效,因此通气层的给排气口优选为尽可能减小通气阻力提高通气性。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夏天的白天,日照射入的热量由外装材料11的日照反射层15反射或者吸收。尽管如此,由于由热线(红外线)引起的热量,通过外装材料11从通气层9侧的表面辐射,所以该热量被安装在外装材料11的通气层9侧的表面上的低辐射性薄片8隔断。进而,通过低辐射性薄片8向通气层9侧辐射的热量,被绝热材料7的低辐射性薄片8a隔断。这样可以确认,通过3层的热量隔断构造,与以往相比,可将例如由从设置在构造躯体的外侧的绝热材料到外装材料构成的墙壁构造体热贯流量削减大约70%~大约20%。另外,在不改变绝热·隔热性能也可以时,通过应用本发明可以减薄绝热材料7,从施工方面和材料费用方面比较经济。
图11,作为通过图5的本发明模型进行谋求日照反射和表面反射的最优化的数值预测模拟时的大气条件,用东京冬天的各时刻的大气温度、日照量、夜间辐射量(暖气设计用的1天内的气象数据),来表示气温、夜间辐射量、日照量的1天24小时的温度变化。
在图11的晴朗寒冷的冬季的外界条件下,将图5的本发明模型组装在以往模型上,模拟设为水平面(屋顶)以及东西南北面(墙壁)时的热贯流降低率,进行谋求日照反射和通气层部的表面辐射的最优化的数值预测模拟(隔热效果的数值化)。
图12是表示作为冬季以东京地方为试验地,在外装材料11和绝热材料7上使用上述的低辐射性薄片8、8a,在参数中加入绝热材料厚度TH来表示热贯流量的降低率的图。在该图中,作为降低由日照引起的贯流热量的对策,增大日照反射率ρs,由此冬季的日照热量获得量减少,所以热量损失稍微增加。但是,如果除了日照反射率ρs,还变更单面的表面辐射率E1,就可以防止该热量损失。进而,在日照反射率ρs和两面的表面辐射率E1、E2都变更时,不仅可以弥补增大日照反射率ρs时的损失,而且还能够与将绝热材料厚度TH从40mm增加到50mm时同样地实现大约10%左右的热量损失的减少。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冬季,虽然由于日照射入的热量由外装材料11的日照反射层15反射而热量损失增大,但通过安装在通气层9侧的表面上的低辐射性薄片8,将从室内侧向屋外移动的热量隔断,因此可以减小原先的热量损失,同时在将热量损失设为同等时,通过减薄绝热材料,从施工方面和材料费用方面来看比较经济。即,低辐射性薄片8无论是冬季、夏季,都可以减小从屋外向室内或从室内向屋外的热贯流量。
图13(a)、图13(b),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两个外部绝热构造的屋顶的例子。在图13(a)中在薄板轻量型钢制的框体16上安装复合板等的面板17,从而构成构造躯体,在面板17之上经由基底椽子18设置有望板(屋面板)19。在面板17和望板19的间隙中设置有绝热材料7。在图13(b)中,设置有兼作为望板的屋顶基底材料20,这些结构在图13(a)、图13(b)中是相同的。进而,在图13(a)中,在望板19之上经由通气撑条10设有屋顶基底材料21,在该屋顶基底材料21之上经由防水材料(图未示)设有屋顶铺设材料22。在望板19和屋顶基底材料21之间形成有通气层9。
在图13(b)中,在屋顶基底材料20之上贴设有防水材料23。用纵压条(流桟)24按压该防水材料23。设置与纵压条23垂直的挂瓦条(瓦栈)25,经由挂瓦条25在屋顶基底材料20的上侧设置有屋顶铺设材料22。另外,经由挂瓦条25和纵压条23在屋顶铺设材料22和屋顶基底材料20之间形成有通气层9。
在图13(a)的外部绝热方式的屋顶中,在屋顶铺设材料22的外表面上根据需要设置日照反射率高的涂料层15,同时在面对通气层9的望板19和屋顶基底材料21的2个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安装有低辐射性薄片8、8a。在图中表示的是在2个表面上安装了低辐射性薄片的例子。
在图13(b)的外部绝热方式的屋顶中,在屋顶铺设材料22的外表面上根据需要设置日照反射率高的涂料层15,同时在面对在设置于屋顶基底材料20的上侧的防水材料23和屋顶铺设材料22之间所形成的通气层9的、防水材料23或屋顶铺设材料20的2个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安装有低辐射性薄片8、8a。另外,在图中表示的是在2个表面上安装了低辐射性薄片的例子。
如图13(a)、图13(b)所示,通过将本发明的低辐射性薄片8、8a和日照反射层15设置在形成于外部绝热方式的屋顶的通气层9和屋顶铺设材料22的外表面上,可以显著降低屋顶因为日照而向建筑物内传递的辐射热量以及日照热量获取。
图14作为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填充绝热构造的墙壁的例子。将在柱子的空隙中填充绝热材料的情况称作填充绝热。如果用图14说明,在条形基体26上经由砂浆27、橡胶薄片28设置有基座29,从基座29直立设置柱子30,在柱子间构成墙壁31。墙壁31的左侧为室外侧,右侧为室内侧,在墙壁31的右侧覆有绝热材料(图示省略),构成填充绝热构造的躯体。在墙壁31的左侧(即室外侧)经由横撑32装设有外装材料11,并由钉子33固定,在外装材料11和墙壁31之间形成通气层9。在下部的横撑32上设有通气滴水槽34。
在图14的填充绝热方式的外壁上,在外装材料11的外面根据需要设置日照反射率高的涂料层15,同时在与通气层9相面对的外壁材料11的表面和墙壁31的表面的至少一方上安装低辐射性薄片8、8a。在图中表示的是在2个表面上安装有低辐射性薄片的例子。
如图14所示,通过将低辐射性薄片8、8a设置在通气层上,将日照反射层15设置在外装材料的外侧表面上,可以显著降低填充绝热构造的向建筑物内的日照热量获取。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外装材料11替代为下面所说明的外装材料41。
图15表示该外装材料41的剖面。在外装材料41的外侧表面51上,覆盖有具有日照反射率较高而且辐射率(与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52和辐射率较小的内表面53的被膜54。该被膜54,以在其与外装材料41的外侧表面51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56的方式覆盖。下面将由该微小的空间56构成的层称作多孔层57。
被膜54经由外表面52反射由日照产生的短波长成分的热量,同时辐射由大气温度产生的长波长成分的热量。另外,通过该被膜54的辐射率较小的内表面53,可以与和其相接触的多孔层57一起,发挥较高的隔热性能。
进而,如果在外装材料41的面对通气层一侧的表面59上,设置辐射率较小的被膜,则性能明显上升。
图16表示将多孔层57形成在面对通气层的内侧表面59上的外装材料41的结构。在该图16所示的外装材料41的结构中,对于与上述的图15相同的结构要素、构件标以相同的标号,所以在此省略掉说明。
在该外装材料41的外侧表面51上,覆盖有被膜64。该被膜64,具有日照反射较高而且辐射率(与3μm或其以上的热辐射相对应的辐射率)也较高的外表面52。另外,在该外装材料41的内侧表面59上形成有被膜69。该被膜69,是隔着具有形成在外装材料41的外侧表面59附近的空间56的多孔层57而被覆盖的。该被膜69同时具有辐射率较小的内表面62以及外表面63。
图17表示将多孔层57形成在两面上的外装材料41的结构。在该图17所示的外装材料41的结构中,对于与上述的图15、图16相同的结构要素、构件标以相同的标号,所以在此省略掉说明。在该外装材料41的外侧表面51上覆盖有被膜54,在内侧表面59上覆盖有被膜69。
在此,例如假定为:覆盖在图15的外装材料41表面上的被膜54的外表面52的日照反射率(短波长3μm或其以下)为0.5或其以上,表面辐射率(长波长3μm或其以上)为0.7或其以上,内表面53的表面辐射率(长波长3μm或其以上)为0.3或其以下。
对该图15所示的被膜54和多孔层57的隔热效果,通过图5中所说明的模型进行了试算。将各参数和基准热阻值表示在表1中。
表1
|
厚度(mm) |
热传导率(W/mK) |
热阻(W/m<sup>2</sup>K) |
外装材料(壁板) |
15 |
0.17 |
0.088 |
通气层 |
20 |
- |
0.273 |
泡沫聚苯乙烯 |
40 |
0.034 |
1.177 |
复合板 |
9 |
0.16 |
0.056 |
空气层 |
90 |
0.2 |
0.168 |
内装材料(石膏板) |
10 |
0.22 |
0.046 |
两侧表面边界层 |
|
- |
0.17 |
合计(基准热阻值)1.978(W/m2K)
接下来,说明对与构成多孔层57的凹凸部的深度和面积相对应的绝热效果的比例进行计算的结果。绝热效果的比例,可以按照内外表面的多孔层57的深度,根据下面的计算来算出。
(1)在凹凸部的平均深度为3mm,粘合部面积相对于外装材料面积的比例为30%的时候:
3mm的空气层的热阻=0.1083(空气层密闭,将被膜辐射率设为0.2、将外装材料辐射率设为0.9从而计算出的值,下同),附加热阻=0.1083×0.7=0.0758(30%因为紧密粘合而没有绝热效果,下同);
绝热效果的增加比例=0.0758×100/1.978=4(%)
(2)在凹凸部的平均深度为5mm,粘合部面积相对于外装材料面积的比例为30%的时候:
5mm的空气层的热阻=0.169,附加热阻=0.169×0.7=0.118;
绝热效果的增加比例=0.118×100/1.978=6(%)
(3)在凹凸部的平均深度为7mm,粘合部面积相对于外装材料面积的比例为30%的时候:
5mm的空气层的热阻=0.222,附加热阻=0.222×0.7=0.155;
绝热效果的增加比例=0.155×100/1.978=8(%)
(4)在凹凸部的平均深度为9mm,粘合部面积相对于外装材料面积的比例为30%的时候:
5mm的空气层的热阻=0.269,附加热阻=0.269×0.7=0.1883;
绝热效果的增加比例=0.1883×100/1.978=10(%)
这样,通过在外装材料41的表面上覆盖具有多种性能的被膜,可以将在面对通气层的任意一方表面上设置低辐射薄板的效果提高10%左右。
另外,在如图17所示在两侧形成了被膜54、69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阻。例如,在将外侧表面51的多孔层57的凹凸部的深度设为5mm,将内侧表面59的凹凸部的深度设为9mm时,在分别覆盖被膜54、69时,可以将绝热性提高到16%左右。即,当在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双方上形成多孔层57时,其绝热效果可以通过作为上述计算值的和来表现。
顺便说明一下,也可以将上述的外装材料41的结构直接应用作为屋顶构造。另外,外装材料41不仅可以应用在应用了本发明的外壁上,也可以应用在任何的外壁上。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外壁或屋顶构造,通过在以往没有视为热模型、而是专门期待其除湿功能而存在的通气层9上设置低辐射性薄片8、8a,比起增厚绝热材料7可以更便宜地提高绝热·隔热性能。进而,如果在外装材料11和屋顶铺设材料22的外表面上施加具有较高的日照反射性能的涂装等日照反射层15,则可通过与先前的低辐射性薄片8、8a的相乘效果,在夏季赋予更高的绝热·隔热性能。
在应用低辐射性薄片等本发明的技术时,可以不改变绝热材料的厚度地赋予高的绝热·隔热性能。在不改变绝热·隔热性能也可以时,通过本次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薄绝热材料,与性能仅依赖于绝热材料的厚度的以往的情况相比,便宜并且可以实现短期施工化。通过不是现场粘贴、现场涂布这些薄片、涂料等材料而是在建材制造时预先实施表面处理等措施,从而量产化,就可以更加便宜化。
另外,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进行适当涉及变更从而实施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