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4275B -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4275B
CN1924275B CN2006101268003A CN200610126800A CN1924275B CN 1924275 B CN1924275 B CN 1924275B CN 2006101268003 A CN2006101268003 A CN 2006101268003A CN 200610126800 A CN200610126800 A CN 200610126800A CN 1924275 B CN1924275 B CN 19242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od
articulated element
vehicle
shaf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268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4275A (zh
Inventor
平田赖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491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06249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491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973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491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1595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24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4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24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42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且开闭可能地受到支撑,其包括,以设置于车身的轴支撑部为支点,摇动可能地被轴支撑的铰接构件(5);以及使该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1)的后部连接,并限制该铰接构件从上述发动机罩离开的限制机构;上述限制机构,包括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一方的限制部,以及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另一方的被限制部。采用本发明,在必要时可解除支撑上述发动机罩(1)后部的上述铰接构件(5)与发动机罩之间的连接状态,同时可容易地进行连接上述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的操作。

Description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身前部的开闭可以地受到支撑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059799号所示,设置于车身前部的发动机罩及车身的固定部,设置有以位于车身的固定部的第1横轴芯为支点上下转动自如地受到支撑的朝向前方的铰接构件,该铰接构件的端部以设置于上述发动机罩的后部背面的第2横轴芯为支点转动自如地连接在发动机罩上,由此上述发动机罩经铰接构件可围绕第1横轴芯进行开闭,同时还设置有阻止上述铰接构件以第2横轴芯为支点向接近发动机罩后部背面的方向进行转动的第1限制部,阻止上述铰接构件以第2横轴芯为支点向从发动机罩后部背面离开的方向进行转动的第2限制部,伴随车辆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使上述第2限制部产生破损同时强制提升发动机罩后部的提升装置,并且上述第2限制部的强度设定为低于第1限制部的强度。
采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在进行发动机罩的开闭操作等时,当发动机罩,在其与铰接构件通过作为连接部件的第2限制部处于一体连接的状态下,可以第2横轴芯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由此发动机罩可顺利地进行开闭,同时可维持在稳定的闭合状态。此外,当行驶中的车辆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作为连接部件的第2限制部受提升装置的压靠力而断裂,从而容许铰接构件以第1横轴芯为支点向上方转动位移,同时对应于铰接构件以第2横轴芯为支点的转动位移,强制提升发动机罩,使该铰接构件从发动机罩后部背面离开,由此可充分地确保当障碍物接触到发动机罩的上表面时该发动机罩向下方的位移量,以有效地吸收冲击。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车辆发生碰撞时,作为连接部件的第2限制部受提升装置的压靠力而断裂,将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一体连接的该连接部件会产生脱落,由此当上述提升装置运作后需要降下发动机罩继续行驶时,若不使用新的连接部件一体地连接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发动机罩的后部对应于行驶时的振动而产生上下移动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从而会引起异常声音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且开闭可以地受到支持,其包括,以设置于车身的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可以转动地被轴支撑的铰接构件;以及使该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的后部连接,以限制该铰接构件从发动机罩离开的限制机构;上述限制机构,包括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一方的限制部,以及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另一方的被限制部,上述铰接构件,其基端部以设置于车身的上述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可以转动地受到轴支撑,其前端部以设置于发动机罩的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可以转动地受到轴支撑,上述限制机构还包括:卡合构件,作为以悬臂状态支撑在上述发动机罩上的上述限制部;以及被卡合部,作为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上且与上述卡合构件可以卡合脱离地予以卡合的上述被限制部,上述卡合构件设置有卡止用突出部,该车辆发动机罩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以限制上述卡止用突出部向后方位移的限制部件。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由于可通过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等,使上述限制部从被限制部脱离,以解除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之间的一体连接状态,因此通过提升发动机罩的后部,在上述障碍物倒在发动机罩上时可充分地确保发动机罩的下降量,从而可有效地减轻作用于障碍物的冲击负荷。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维持铰接构件的顶端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的前端部的连接状态,同时使上述卡合构件从被卡合部脱离以使发动机罩的后部上升,由此可充分地确保当上述障碍物倒在发动机罩上时发动机罩的下降量,从而通过该发动机罩的变形,可有效地减轻作用于障碍物的冲击负荷。而且,在发生碰撞事故后,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向下方按压已上升的发动机罩的后部,使铰接构件以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同时对应于此,一边使铰接构件以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向接近发动机罩的后部下面的方向进行转动位移,一边使发动机罩及铰接构件下降到初始位置,从而使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的上述卡合构件产生弹性变形,以与被卡合部再次卡合,因此无需进行使用新的连接部件来连接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侧托架等的繁杂作业,即可容易地回复到原来的状态。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前部碰撞事故,向车身后方推动发动机罩的冲击负荷产生作用时,由于设置于发动机罩的卡止用突出部与上述限制部件抵接,从而可限制发动机罩的后退,因此可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防止前挡风玻璃被发动机罩损坏等事态的发生。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机构,包括嵌合部件,作为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一方的限制部;以及被嵌合部,作为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另一方的被限制部;上述嵌合部件,具有通过缩径和位移而卡合脱离可以地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件上的固定安装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由于可通过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等,使上述嵌合部件的固定安装部从被嵌合部脱离,以解除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之间的一体连接状态,因此通过提升发动机罩的后部,在上述障碍物倒在发动机罩上时可充分地确保发动机罩的下降量,从而可有效地减轻作用于障碍物的冲击负荷,并且在发生碰撞事故后,通过上述嵌合部件的固定安装部的缩径和位移而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上,由此无需进行使用新的连接部件来连接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等的繁杂作业,即可容易地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还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罩上的第2轴支撑部,上述铰接构件,其一侧端部可通过第1轴支撑部轴支撑在车身上,其另一侧端部可通过第2轴支撑部轴支撑在发动机罩上,上述限制机构限制上述铰接构件以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从发动机罩离开。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碰撞事故时,使上述发动机罩以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以使其后端部从铰接构件离开,由此可使上述嵌合部件的固定安装部从被嵌合部顺利地脱离,同时通过第2轴支撑部可维持发动机罩和铰接构件的连接状态,以此防止行驶时发动机罩向上跳跃。另外,通过向下方按压上述发动机罩的后部,使发动机罩以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可使其后端部下降,同时使铰接构件以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可使铰接构件的顶端部自动移动到初始位置,因此无需进行在对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铰接构件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将铰接构件连接到发动机罩后部的繁杂的作业,仅向下方按压发动机罩的后部,即可使上述固定安装部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上,以使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侧托架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固定安装部的顶端部设置有顶端较窄的锥形面,以构成对应于被嵌合部的卡合导向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对应于向下方按压发动机罩后部的操作,使上述固定安装部进行缩径和位移而压入被嵌合部时,将构成上述卡合导向部的锥形面作为导向面而被利用,由此可容易且恰当地进行上述固定安装部的压入作业。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设置在固定安装部的顶端部的锥形面所构成的卡合导向部,其位于基端部一侧的部位可设置由与上述卡合导向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锥形面构成的卡合保持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使固定安装于上述被嵌合部的固定安装部从被嵌合部脱离,以解除发动机罩的后部与铰接构件的一体连接状态时,将构成上述卡合保持部的锥形面作为导向面而被利用,可使上述固定安装部从被嵌合部容易且恰当地予以脱离。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构成上述嵌合部件的卡合导向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可设定为小于构成上述卡合保持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的数值。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构成嵌合部件的固定安装部所设置的卡合导向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小于构成卡合保持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的数值,以使上述卡合导向部与卡合保持部相比形成为顶端较窄的锐角形状,因此当向下方按压发动机罩后部以使上述固定安装部压入被嵌合部时,可充分地发挥构成上述卡合导向部的锥形面的导向功能,使嵌合部件的固定安装部顺利地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中。而且,由于构成上述卡合保持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大于构成上述嵌合部件的卡合导向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的数值,因此,既可维持上述固定安装部从被嵌合部脱离时的导向功能,又可在通常情况下防止上述固定安装部从被嵌合部脱离,以使上述嵌合部件稳定地保持在嵌合位置。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嵌合部件,可包括直径小于被嵌合部件的芯材,以及由覆盖该芯材的弹性体构成的上述固定安装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嵌合部件包括由高刚性体构成的芯材和由覆盖该芯材的弹性体构成的固定安装部,并且上述芯材的轴径小于被嵌合部的孔径,因此,可使上述嵌合部件稳定地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中,而且在使固定安装部从被嵌合部脱离以解除发动机罩的后部与铰接构件之间的一体连接状态时,即使作用有弯曲力或扭转力等,也可通过上述芯材阻止上述嵌合部件的过度变形,从而不会发生因上述嵌合部件的过度变形而使固定安装部无法从上述被嵌合部脱离,或使固定安装部破损等情况,并可根据需要使固定安装部从上述被嵌合部恰当地脱离。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上述被卡合部可设置有对上述卡合构件的顶端所设置的钩部向展开方向进行引导的卡合导向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碰撞事故后使发动机罩下降到初始位置时,通过设置于上述被卡合部的卡合导向部来引导卡合构件的钩部并使其展开,由此使用较小的力即可使上述卡合构件与被卡合部卡合,从而可容易地回复原状。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还可包括与上述被卡合部所设置的卡合导向部相连续,其沿着与该卡合导向部引导卡合构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通过延伸部可加强卡合导向部,从而可充分地确保其刚性,因此即使在上述卡合构件的宽度与被卡合部的宽度相异的情况下,也可在卡合构件的钩部对卡合导向部进行卡合脱离时,有效地防止被卡合部因应力集中于上述卡合导向部而产生的塑性变形。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上述铰接构件,可为一面开口,且剖面呈“コ”状,上述被卡合部的延伸部可覆盖上述铰接构件的开口面。
采用上述结构,可通过被卡合部的延伸部有效地加强上述铰接构件,因此无需增加铰接构件的重量,即可充分地确保其刚性,通过该铰接构件可稳定地支撑发动机罩的后端部。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铰接构件经安装于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侧托架与发动机罩连接,上述卡合构件的安装基板被上述发动机罩和发动机罩侧托架所挟持。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发动机罩和发动机罩侧托架挟持卡合构件的安装基板,从而可稳定地保持卡合构件相对于发动机罩的安装状态,因此可有效地防止进行开闭发动机罩时等产生作用的负荷对卡合构件的卡合作用产生损害。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可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的铰链支架上,上述限制部件可设置在位于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前方的一定距离的部位。
采用上述结构,在发生前部碰撞事故时,当发动机罩对应于向车身后方推动该发动机罩的冲击负荷而向后方移动,以使设置于发动机罩的卡止用突出部与上述限制部件抵接的时候,发动机罩的后退受到限制,同时向后方推动上述发动机罩的冲击负荷达到一定值或以上时,上述限制部件受到上述卡止用突出部的推压而向车身后方位移,从而该限制部件与设置于铰链支架的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相抵接,由此上述发动机罩及限制部件的后退受到限制,上述冲击负荷被阶段性地吸收。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且对发动机罩后部向提升方向进行驱动的提升驱动部件。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通过上述提升驱动装置的运作,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等向上方压靠,由此可使上述卡止部件从引导部的限制位置脱离,从而可容易且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一体连接状态。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上述限制机构,可包括引导部,作为设置在发动机罩和铰接构件的其中一方且向车身的后下方延伸的限制部,以及卡止部件,作为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罩和铰接构件的其中另一方且与上述引导部卡止的被限制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可通过使上述卡止部件沿着引导部向车身的后下方或前上方移动,以解除限制机构的限制状态,从而使发动机罩的后部上升,由此可充分地确保当上述障碍物倒在发动机罩上时该发动机罩的下降量,从而可通过该发动机罩的变形,有效地减轻作用于障碍物的冲击负荷。而且,在发生碰撞事故后,如上所述,通过向下方按压已上升的发动机罩的后部,使上述卡止部件从引导部的限制解除位置位移至限制位置,从而无需进行使用新的连接部件来连接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等的繁杂作业,即可容易地回复原状。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引导部的一端为开口,上述卡止部件经上述开口端可与上述引导部卡合脱离。
采用上述结构,既可防止形成有上述引导部的发动机罩侧托架或铰接构件等趋于大型化,又可使上述卡止部件从引导部内的卡止位置容易地转换到引导部外的限制解除位置。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上述引导部的宽度可向开口侧端部逐渐增大。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卡止部件滑动位移到引导部的限制位置,既可防止卡止部件的晃动从而使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稳定地卡止,又可在上述卡止部件从限制解除位置转换到限制位置时,使该卡止部件顺利地导入上述引导部内。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还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罩上的第2轴支撑部,上述铰接构件,且一侧端部通过第1轴支撑部轴支撑在车身上,其另一侧端部通过第2轴支撑部轴支撑在发动机罩上,上述限制机构限制上述铰接构件以第2支撑轴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从发动机罩离开。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碰撞事故时,既可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的中间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的后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又可容易地进行将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铰接构件的中间部与和发动机罩侧托架的后端部回复到原来状态的作业。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铰接构件可设置有向车身的前下方延伸的导向槽部,同时由设置于发动机罩一侧的连接销构成的第2轴支撑部可沿着上述导向槽部滑动可以地受到支撑。
采用上述结构,当提升发动机罩的后端部时,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沿着导向槽部的滑动位移,可使发动机罩以前端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上升,并且可使铰接构件以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顺利地提升铰接构件的前端部。而且,当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从上升位置下降而转换为初始状态时,可稳定上述卡止部件的移动轨迹,从而将卡止部件确实可靠地导入上述引导部内。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设置于发动机罩一侧的上述引导部或卡止部件可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用突出部,该车辆发动机罩结构还可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以限制卡止用突出部向后方位移的限制部件。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前部碰撞事故,向车身后方推动发动机罩的冲击负荷产生作用时,由于设置于发动机罩的卡止用突出部与上述限制部件抵接,从而可限制发动机罩的后退,因此可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防止前挡风玻璃被发动机罩损坏等事态的发生。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可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的铰链支架上,上述限制部件可设置在位于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前方的一定距离的部位。
采用上述结构,在发生前部碰撞事故时,当发动机罩对应于向车身后方推动该发动机罩的冲击负荷向后方侧移动,以使设置于发动机罩的卡止用突出部与上述限制部件抵接的时候,发动机罩的后退受到限制,同时向后方推动上述发动机罩的冲击负荷达到一定值或以上时,上述限制部件受到上述卡止用突出部的推压而向车身后方位移,从而该限制部件与设置于铰链支架的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相抵接,由此上述发动机罩及限制部件的后退受到限制,上述冲击负荷被阶段性地吸收。
在上述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还可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且对发动机罩后部向提升方向进行驱动的提升驱动部件。
采用上述结构,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可维持铰接构件的前端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的前端部的连接状态,并通过提升驱动部件的运作,使铰接构件向上方压靠等,由此可使上述卡合构件从被卡合部脱离,从而可容易且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的一体连接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支撑发动机罩后部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支撑发动机罩后部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3中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发动机罩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整体立体图。
图8是表示发动机罩处于开放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1相当。
图9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后部处于上升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1相当。
图10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后部处于上升状态时的整体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支撑发动机罩后部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支撑发动机罩后部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3中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3中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发动机罩处于开放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11相当。
图18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后部处于上升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11相当。
图1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支撑发动机罩后部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的第4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支撑发动机罩后部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支撑发动机罩后部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发动机罩处于开放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21相当。
图25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后部处于上升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21相当。
图26是表示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4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该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包括,发动机罩1,覆盖发动机室的上部且开闭可以地受到支撑;铰链支架3,通过螺栓固定等方式固定于作为车身侧构件的前翼子板2的后部上表面;铰接构件5,其基端部通过由设置在上述铰链支架3上的铰链销等所构成的第1轴支撑部4予以轴支撑;发动机罩侧托架7,通过前后一对固定螺栓6固定在发动机罩1上,具体而言是固定在发动机罩内板1a的后部下表面;上述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轴支撑在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上。
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剖面呈“コ”状,具有左右一对侧板8和连接该侧板8的各个上端部的安装基板9。上述安装基板9,形成有作为固定螺栓6的贯穿部的切槽10及贯穿孔11,并且其车身后方一侧的突出部14,安装有与由上述铰接构件5上所形成的通孔构成的被嵌合部12相嵌合的嵌合部件13。另外,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侧板8,其前端部形成有用于由轴支撑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的连接销等构成的第2轴支撑部15的贯穿孔16,并且如图5所示,在其车身后方侧部位形成有顶端部向外侧展开的展开部17。
上述嵌合部件13,如图6所示,包括由钢材等高刚性体构成的芯材18和由覆盖该芯材18的顶端部的合成橡胶材等弹性体构成的固定安装部19。上述嵌合部件13的芯材18,通过轴径小于由上述通孔构成的被嵌合部12的孔径的轴体予以形成,在其上端部形成砸边部(caulking)21,由此安装在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突出部14上。该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突部14,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22,并且该凹陷部22形成有使被嵌合部件13的芯材18贯穿其中的贯穿孔20(参照图2)。
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其顶端部(下端部)形成有顶端较窄的锥形面,作为对应于上述被嵌合部12的卡合导向部23,其基端部一侧的部位形成有由与上述卡合导向部23相反的方向倾斜延伸的锥形面构成的卡合保持部24。通过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的缩径和变形,使上述卡合导向部23从被嵌合部12的上方贯穿到下方,从而以上述卡合保持部24压接于被嵌合部12的周缘部下面部的状态,使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卡合脱离可以地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12上。构成上述固定安装部19的卡合导向部23的锥形面的相对于轴心的倾斜角度θ1,小于构成卡合保持部24的锥形面的相对于轴心的倾斜角度θ2,以使卡合导向部23形成与卡合保持部24相比顶端较窄的锐角形状。
上述铰接构件5,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铰接主体27和铰接基部28。其中,上述铰接主体27,剖面呈“コ”状,具有由钢板等构成的左右一对侧板25及连接两侧板25的上端部的上面板26;上述铰接基部28,与上述侧板25相连续并向车身后方延伸。上述铰接基部28的后端经上述第1轴支撑部4轴支撑于铰链支架3,由此铰接构件5经该铰链支架3连接在车身上,并以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可以转动地受到支撑。
另外,上述铰接构件5的上面板26,其宽度小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安装基板9的宽度,以使上述铰接主体27可插入设置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左右一对侧板8之间。此外,上述铰接构件5的侧板25,形成有由向前下方倾斜延伸的长孔所构成的导向槽部29。由上述连接销等构成的第2轴支撑部15,贯穿于该导向槽部29,由此使上述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经上述第2轴支撑部15可以转动地予以连接。
上述铰接构件5的上面板26,形成有为防止当沿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下面部插入铰接主体27时上述固定螺栓6与铰接构件5发生干涉以及为实现轻量化的冲孔30,并且在规定位置形成有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可以贯穿的通孔,该通孔构成上述被嵌合部12。通常,设置于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的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固定安装在设置于铰接构件5的被嵌合部12中,从而使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相连接,并在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相连接的状态下,以设置于铰链支架3的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对发动机罩1进行开闭操作。
即,在通过由上述嵌合部件13及被嵌合部12构成的限制机构限制铰接构件5从发动机罩1离开的状态下,当解除设置在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的未图示的锁定机构对该发动机罩1的锁定状态之后,通过向上方提升处于图1及图7所示的关闭位置的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如图8所示,可使上述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以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向上升方向转动位移,从而使发动机罩1转换为开放状态。此外,在上述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一体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将发动机罩1卡止在锁定位置,可限制发动机罩1的后部在车辆行驶时的上下移动,使发动机罩1卡止在稳定的锁定状态。
另外,当车辆在行驶中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车身的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时,如图9所示,设置于铰接构件5下方的提升驱动部件31的充气装置等进行运作,铰接构件5的上面板26向上方压靠,从而使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向上方提升,同时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以前端的锁定部为支点向上方提升。其结果,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离开,铰接构件5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允许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向离开发动机罩1的方向转动位移。
这样,由于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通过锁定机构卡止在关闭位置,并且对应于提升驱动装置31的压靠力,可允许发动机罩侧托架7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因此,如图9及图10所示,提升驱动部件31的伸缩推动部32处于伸长状态,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得到提升,同时上述第2轴支撑部15沿着铰接构件5的导向槽部29向车身的前方滑动位移,并且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使其顶端部予以上升。
然后,若向下方按压被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提升了的发动机罩1的后部,则通过经上述第2轴支撑部15连接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铰接构件5,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得到支撑,同时向下方移动,对应于此,上述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下降到如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这样,若发动机罩1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及铰接构件5分别下降到各自的初始位置,由于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压接于被嵌合部12,因此,该固定安装部19在缩径和变形后被固定安装于被嵌合部12,从而使上述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一体连接,并回复到初始状态。
如上所述,在设置于车身的前部且开闭可以地受到支撑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通过设置以设置于车身的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可以转动地被轴支撑的铰接构件5,以及由设置于发动机罩1后部的嵌合部件13构成的限制部和由设置于铰接构件5的被嵌合部12构成的被限制部所构成的限制机构,使铰接构件5连接于发动机罩1的后部,以限制铰接构件5从发动机罩1离开,因此,通常在发动机罩1的后部与铰接构件5相连接状态下,可以设置于铰链支架3的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对发动机罩1顺利地进行开闭操作,并且在车辆行驶时,可防止发动机罩1的后部产生上下移动,使发动机罩1维持在稳定的锁定状态。
而且,由于可使设置于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缩径和变形而卡合脱离可以地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12中,因此,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通过提升驱动部件31的运作,使铰接构件5的上面板26向上方压靠,由此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可从被嵌合部12离开,以解除铰接构件5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之间的一体连接状态。因此,如图9及图10所示,对应于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的压靠力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上升,当上述障碍物倒在发动机罩1上时可充分地确保该发动机罩1的下降量,从而可通过该发动机罩1的变形有效地减轻作用于障碍物的冲击负荷。
而且,在发生碰撞事故后,如上所述,将已上升的发动机罩1的后部向下方按压,使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和铰接构件5下降到初始位置,由此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可通过缩径和变形而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12中,因此,无需进行使用新的连接部件来连接上述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等的繁杂作业,即可容易地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当发生上述事故,或因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的错误运作而使后端部被提升的发动机罩1,恢复到原状之后,在车辆行驶时可限制发动机罩1的后部产生上下移动,以使发动机罩1保持在安定的锁定状态,从而可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罩1在车辆行驶时发生跳跃运动(saccadic movement)。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铰接构件5的基端部通过第1轴支撑部4轴支撑在车身上,同时,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通过第2轴支撑部15轴支撑在发动机罩1上(具体而言,安装在发动机罩1的后部下表面的发动机罩侧托架7上),并通过由上述嵌合部件13和被嵌合部12构成的限制机构,限制铰接构件5以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从发动机罩1离开,因此当发生上述碰撞事故时,可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同时可容易地进行使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回复到原来状态的作业。
即,可省略上述第2轴支撑部,而将设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侧面上的突出部压入设于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侧面上的凹部,或设置前后各一对的嵌合部件13、被嵌合部12等,从而构成可在使铰接构件5连接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以限制铰接构件5从发动机罩1离开的状态和使铰接构件5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完全离开的状态之间进行变换的结构。但采用该种结构,有必要设置金属丝部件等用于限制发动机罩1从铰接构件5离开而向上跳跃的量,同时有必要执行对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进行定位及将两者连接成一体等繁杂作业。
对此,如上所述,若通过第2轴支撑部15使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轴支撑在发动机罩侧托架7上,那么通过使该发动机罩侧托架7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以向从铰接构件5离开的方向予以压靠,由此可使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顺利地离开,同时可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15维持发动机罩1及发动机罩侧托架7与铰接构件5的连接状态,以防止发动机罩1向上跳跃。
另外,通过向下方按压处于如图9及图10所示的上升位置的发动机罩1,可使发动机罩侧托架7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予以下降,同时可使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使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自动地位移到图1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因此,不需要进行上述把持住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来进行定位等繁杂作业,仅向下方按压发动机罩后部,即可使上述固定安装部19固定安装于被嵌合部12,从而一体地连接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
而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固定安装部19的下端部设置有前端较窄的锥形面以作为对应于被嵌合部12的卡合导向部23,因此当对应于向下方按压发动机罩1后部的操作而使上述固定安装部19的缩径和位移从而压入被嵌合部12时,可利用构成上述卡合导向部23的锥形面来作为导向面,从而可容易且恰当地进行对上述固定安装部19的压入作业。
另外,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若在由嵌合部件13的下端部所设置的锥形面构成的卡合导向部23的位于基端部一侧的部位,设置由沿着与上述卡合导向部23相反的方向倾斜的锥形面构成的卡合保持部24,那么当固定安装于上述被嵌合部12的固定安装部19通过缩径和位移而从被嵌合部12脱离时,可利用构成上述卡合保持部24的锥形面以作为导向面,从而可容易且恰当地使上述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脱离,以解除发动机罩1的后部与铰接构件5的连接状态。
特别是,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若将构成嵌合部件13的卡合导向部23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小于构成卡合保持部24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θ2的数值,以使卡合导向部23与卡合保持部24相比形成为顶端较窄的锐角形状,因此当向下方按压发动机罩1后部以使上述固定安装部19压入被嵌合部12时,可充分地发挥构成上述卡合导向部23的锥形面的导向功能,使上述固定安装部19顺利地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12中。而且,由于构成卡合保持部24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θ2,设定为大于构成嵌合部件13的卡合导向部23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θ1的数值,因此,既可维持上述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脱离时的导向功能,又可在通常情况下防止该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脱离,以使上述嵌合部件13稳定地保持在嵌合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嵌合部件13,包括高刚性体构成的芯材18,以及由覆盖芯材18的弹性体构成的固定安装部19,并且上述芯材18的轴径设定为小于被嵌合部12的孔径,因此,可使上述嵌合部件13稳定地固定安装在被嵌合部12中,而且在使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脱离以解除发动机罩1的后部与铰接构件5之间的连接状态时,即使作用有规定的弯曲力或扭转力等,也可通过上述芯材18阻止上述嵌合部件13的过度变形,从而不会发生因上述嵌合部件13的变形而使固定安装部19无法从上述被嵌合部12脱离,或使固定安装部19破损等情况,并可根据需要使固定安装部19从上述被嵌合部12恰当地脱离。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由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侧板8,其位于车身后方的部位形成有下端部向外侧展开的展开部17,因此,当使处于如图9所示的已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下面部离开状态的铰接构件5进行转动位移,以使其如图1所示移动至发动机罩侧托架7内时,因为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侧板8与铰接构件5的侧板25的接触面积被减少,所以铰接构件5可顺利地进行转动位移。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在安装于发动机罩1的发动机罩侧托架7上设置嵌合部件13,同时在铰接构件5上设置被嵌合部12的例子作了说明,不过,也可将上述被嵌合部12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罩1上,同时将嵌合部件13设置在铰接构件5上。另外,也可采用通过向上方推动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安装基板9或发动机罩1,从而使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脱离的结构,来取代通过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5下方的提升驱动部件31的伸缩推动部32向上方压靠上述铰接构件5,从而使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脱离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此外,也可采用安装在第1轴支撑部4上,并向上方压靠上述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的螺旋弹簧(helical spring)所构成的提升驱动部件,或采用在发生碰撞时对应于冲击负荷的反作用力使发动机罩1后部自动上升,从而使上述嵌合部件13的固定安装部19从被嵌合部12脱离的结构,来取代具有通过上述充气装置的运作而呈伸长状态的伸缩推动部32的提升驱动部件31。
图11~图16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该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在发动机罩侧托架7与发动机罩内板1a之间设置有构成限制机构的卡合构件41,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安装基板9,形成有作为固定螺栓6的贯穿部的切槽43及贯穿孔44,同时其位于车身后方的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22。
上述卡合构件41,其宽度设定为略小于铰接构件5的宽度的数值,并且包括形成有上述固定螺栓6的贯穿孔45的安装基板46和从该安装基板46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垂部47。该下垂部47的下端,设有向车身的前方即向上述安装基板46的安装部一侧突出且剖面呈圆弧状的钩部48。另外,上述卡合构件41的安装基板46,被挟持在发动机罩内板1a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安装基板9之间,由此设有上述下垂部47及钩部48的上述卡合构件41的后端部,以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方向下方突出的悬臂状态,支撑于发动机罩1的后部下表面。
上述铰接构件5的上面板26,形成有当沿着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下面插入铰接构件5时防止上述固定螺栓6与铰接构件5发生干涉及实现轻量化的冲孔49和50。另外,在上述铰接构件5的左右两侧板25之间且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通过焊接等方法安装有与上述卡合构件41卡合脱离可以地予以卡合的被卡合部51。该被卡合部51,包括向车身后方突出且剖面呈圆弧状的卡合导向部52,以及从该卡合导向部52的上端部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延伸部53,通过该延伸部53,上述铰接构件5的开口面(下面)被部分覆盖。
通常情况下,以悬臂状态支撑于上述发动机罩1的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位于设置于铰接构件5的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的下方,而设置于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安装基板9的凹陷部22的下表面,则呈压接于铰接构件5的上面板26的卡合状态,由此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和发动机罩1的后部被连接成一体,并且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15被连接成一体。在上述状态下,发动机罩1的开闭操作以设置于铰链支架3的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予以进行。
即,通过由上述卡合构件41及被卡合部51构成的限制机构,在限制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从发动机罩1离开的状态下,解除了设置在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的未图示的锁定机构对发动机罩1的锁定状态后,通过向上提升处于如图11所示的关闭位置的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由此,如图17所示,可使上述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以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向上升的方向进行转动位移,从而使发动机罩1转换为开放状态。此外,在经上述限制机构而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和铰接构件5一体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将发动机罩1卡止在锁定位置,可限制发动机罩1的后部在车辆行驶时的上下移动,从而可使发动机罩1卡止在稳定的锁定状态。
另外,当车辆在行驶中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车辆的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时,设置于铰接构件5下方的提升驱动部件31的充气装置等进行运作,使伸缩推动部32呈伸长状态,设置于上述铰接构件5的被卡合部51的延伸部53被压靠向上方,从而使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向上方提升,同时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以前端的锁定部为支点向上方提升。其结果,以悬臂状态支撑于上述发动机罩1的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向展开方向(从被卡合部51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与被卡合部51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从而容许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向离开发动机罩1的方向进行转动位移。
如上所述,由于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通过锁定机构卡止在关闭位置,并且,如图18所示,对应于提升驱动部件31的压靠力而容许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因此,发动机罩1的后部被提升,同时,上述第2轴支撑部15沿着铰接构件5的导向槽部29向车身的前方滑动位移,并且,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其前端部予以上升。
然后,若向下方按压已被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提升的发动机罩1的后部,那么发动机罩1的后部,在发动机罩侧托架7与铰接构件5经上述第2轴支撑部15相连接的状态下,一边被上述铰接构件5所支撑,一边向下方移动,同时对应于此,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下降到如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这样,若发动机罩1、卡合构件41及铰接构件5分别下降到各自的初始位置,由于设置于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的下端面(倾斜面48a)压接于设置于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的上端面,上述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发生弹性变形并移动至上述卡合导向部52的下方从而卡合于被卡合部51,因此通过由上述卡合构件41及被卡合部51构成的限制机构,铰接构件5可回复到与发动机罩1的后部一体连接的状态。
在上述构成中,若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15维持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的连接状态,同时使提升驱动部件31进行运作而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5,由此可使上述卡合构件41从被卡合部51脱离,解除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因此,如图18所示,对应于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的压靠力而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上升,由此可充分地确保当上述障碍物倒在发动机罩1上时该发动机罩1的下降量,从而通过该发动机罩1的变形,可有效地减轻作用于障碍物的冲击负荷。
而且,在发生碰撞事故后,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向下方按压已上升的发动机罩1的后部,使铰接构件5以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同时对应此,一边使铰接构件5以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向接近发动机罩1的后部下面的方向进行转动位移,一边使发动机罩1及铰接构件5下降到初始位置,从而使以悬臂状态支撑于发动机罩1的上述卡合构件41产生弹性变形,以再次与被卡合部51卡合,因此无需进行使用新的连接部件来连接上述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等繁杂作业,即可容易地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由于上述事故的发生而使提升驱动部件31进入运作状态,或提升驱动部件31发生了错误运作,而使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被提升,在将该发动机罩1恢复至原状后,于车辆行驶时,可通过上述限制机构限制发动机罩1后部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将发动机罩1保持在安定的锁定状态,由此可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罩1在车辆行驶时发生振动。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被卡合部51设置有向车身后方突出且剖面呈圆弧状的卡合导向部52,并在卡合构件41与被卡合部51再次卡合时,利用上述导向部52以作为向展开方向引导钩部48的导向面,因此,如图18所示,对应于向下方按压处于上升位置的发动机罩1的操作,使卡合构件41沿着设于上述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的上端面进行滑动,从而使上述钩部48顺利地滑行至卡合导向部52的下方,以易于再次卡合。
特别是,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形成为向车身前方突出且剖面呈圆弧的形状,从而将在该卡合构件41与被卡合部51再次卡合时进行引导的卡合导向面,即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倾斜面48a形成于上述钩部48的下端部,因此,如图18所示,对应于向下方按压处于上升位置的发动机罩1的操作,倾斜面48a沿着设于上述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的上端面进行滑动,从而使上述钩部48顺利地滑至卡合导向部52的下方侧,以易于再次卡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设于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相连续,且沿着与该卡合导向部52引导卡合构件4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延伸部53,因此,通过该延伸部53可加强上述卡合导向部52,从而可充分地确保其刚性。因此,即使在上述卡合构件41的宽度与被卡合部51的宽度相异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相对于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的卡合脱离操作时,也可有效地防止上述被卡合部51发生塑性变形。即,在上述卡合构件41的宽度与被卡合部51的宽度相异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卡合构件41的卡合脱离操作时,由于上述钩部48局部压接于卡合导向部52,因而在该卡合导向部52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但若如上所述那样,通过延伸部53加强上述卡合导向部52以充分确保其刚性,可有效地防止被卡合部51因上述应力集中而产生塑性变形。
特别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铰接构件5,可为一面(下面部)开口,且剖面呈“コ”状,上述被卡合部51的延伸部53可设置为覆盖上述铰接构件5的开口面(下面部),此时由于可通过上述被卡合部51的延伸部53有效地加强铰接构件5,因此无需增加铰接构件5的重量,即可充分地确保其刚性,从而可通过上该铰接构件5稳定地支撑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
另外,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示,上述被卡合部51可设置由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倾斜面52a构成的延伸部,由于可进一步有效地加强上述卡合导向部52,因此当进行上述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相对于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的卡合脱离操作时,可更有效地防止上述被卡合部51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当对应于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的压靠力使卡合构件41从被卡合部51脱离时,利用上述倾斜面52a作为引导卡合构件41的下端部(钩部48)沿着卡合导向部52向卡合解除方向进行引导的卡合导向面,可以相对较小的力来解除卡合构件41与被卡合部51的卡合状态,从而使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容易移动至图18所示的上升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铰接构件5经安装于发动机罩1的发动机罩侧托架7与发动机罩1连接,并且卡合构件41的安装基板46被上述发动机罩1(发动机罩内板1a)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所挟持,由此可充分地确保上述卡合构件41的安装刚性,以有效地防止进行开闭发动机罩1时等产生作用的负荷对卡合构件41的卡合作用产生损害的事态发生。
即,当进行发动机罩1的开闭操作时,如图17所示,作用有一个以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且方向为使卡合构件41的垂下部47及钩部48压靠向被卡合部51的后端部(卡合导向部52)的方向的力矩负荷M,同时,相应地作用有向车身后方推动上述卡合构件41的后端部(垂下部47及钩部48)的反作用力F。但如上所述,通过发动机罩1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挟持卡合构件41的安装基板46时,可有效地防止卡合构件41对应于上述反作用力F而向车身后方移动,从而使安装位置产生偏移。因此,即使反复进行发动机罩1的开闭操作,也不会发生因卡合构件41相对于上述被卡合部51的卡合位置发生偏离而导致两者无法恰当地卡合的事态发生。
另外,也可采用在发生碰撞时对应于产生作用的冲击负荷的反作用力,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自动上升,从而使上述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从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脱离的结构,来取代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车身上的提升驱动部件31沿着提升方向强制驱动发动机罩1的后部的结构。但采用上述第2实施方式,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15可维持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同时使提升驱动部件31进行运作而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5,从而使上述卡合构件41从被卡合部51脱离,由此可容易且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
此外,也可采用通过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向上方推动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安装基板9或发动机罩1,从而使上述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从被卡合部51的卡合导向部52脱离的结构。另外,也可采用将设置于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其中一方的突出部嵌入设置于其中另一方的凹部所构成的枢轴式第2轴支撑部,使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可以转动地相连接的结构,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连接销所而构成的第2轴支撑部15使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可以转动地相连接的结构。
另外,也可采用在车身上设置限制上述由设置于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构成的卡止用突出部向后方位移的限制部件的结构。例如,如图19和图20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在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的车身后方,与该卡合构件41的钩部48相对的位置,设置限制部件33。该限制部件33,通过未图示的固定螺栓一体固定在铰链支架3的安装基板3a的前端部上表面,从而通过该限制部件33,可限制上述卡合构件41向后方产生位移。采用该结构,当发生车身与前方障碍物碰撞的前部碰撞事故时,发动机罩1对应于此时产生作用的冲击负荷而被推向车身后方,但在上述卡合构件41抵接到限制部件33时,发动机罩1的后退可受到限制,因此可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罩1与前挡风玻璃抵接而使前挡风玻璃受到损坏的事态发生。
而且,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铰链支架3设置有作为第1轴支撑部4的设置部的竖板34,同时在其前方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上述限制部件33,因此当发生前部碰撞事故时若产生的冲击负荷较小,可对应于发动机罩1向后方的移动在由上述钩部48构成的卡止用突出部与上述限制部件33抵接时,限制发动机罩1的后退,以充分吸收上述冲击负荷。另外,当向后方推动上述发动机罩1的冲击负荷达到一定值或以上时,上述限制部件33,受上述卡止用突出部的推压而向车身后方位移,从而该限制部件33与上述竖板34抵接,这样上述发动机罩1及限制部件33的后退受到限制,因此上述冲击负荷被阶段性地吸收。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由于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15同样可以维持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并使提升驱动部件31进行运作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5,从而使上述卡合构件41从被卡合部51脱离,因此可容易且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
图21~图26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的第4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侧板8的后端部,形成有向车身后部下方延伸的由切槽构成的引导部61。该引导部61,其后端部开口,且切槽宽度所确定的导向宽度向开口端(后端部)逐渐增大以形成向后扩展的形状。另外,上述引导部61的开口端部一侧,形成有向车身下方突出的突出部62,且其下端部突出设置有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卡止片63。
另外,上述铰接构件5的侧板2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位,形成有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卡合销所构成的卡止部件64相卡合的卡止孔65。经该卡止孔65,支撑于上述侧板25的卡止部件64所构成的被限制部,相对于由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引导部61构成的限制部,卡合脱离可以地予以卡止。
上述铰链支架3,包括安装于前翼子板(front fender)2的安装基板3a,以及立设于该安装基板3a的内侧边缘部的竖板34。该竖板34,形成有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铰链销等构成的第1轴支撑部4所使用的安装孔35。另外,上述安装基板3a的前端部上表面,设置有与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侧板8所设置的突出部62的后面相对的限制部件33。该限制部件33与上述安装基板3a一起通过未图示的固定螺栓固定在车身侧构件(前翼子板2)上,由此通过上述限制部件33,可限制设置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突出部62的向后方产生位移。
另外,通常设置于上述铰接构件5的中央部位的卡止部件64与设置于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引导部61的前端位置(限制位置)相卡止,由此使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位和发动机罩1的后部连接成一体,并且在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15连接成一体的状态下,以设置于铰链支架3的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发动机罩1的开闭操作。
即,在上述卡止部件64及引导部61所构成的限制机构限制发动机罩1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从铰接构件5离开的状态下,当解除设置在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的未图示的锁定机构对发动机罩1的锁定状态之后,通过向上方提升处于图21所示的关闭位置的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如图24所示,可使上述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以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向上升方向转动位移,从而使发动机罩1转换为开放状态。而且,在上述发动机罩1的后部和铰接构件5经上述限制机构而一体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将发动机罩1卡止在限制位置,可限制发动机罩1的后部在车辆行驶时的上下移动,使发动机罩1卡止在稳定的锁定状态。
另外,当车辆在行驶中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车身的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时,设置在铰接构件5下方的提升驱动部件31的充气装置等进行运作,使伸缩推动部32处于伸长状态,由此将上述铰接构件5的上面板26向上方压靠,从而使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向上提升,同时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以前端的锁定部为支点向上方提升。其结果,设置于上述铰接构件5的卡合构件64,沿着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引导部61向其开口端部一侧(车身的后方)滑动位移,使卡止部件64从引导部61离开,从而允许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向离开发动机罩1的方向转动位移。
如上所述,由于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通过锁定机构卡止在关闭位置,并且对应于提升驱动部件31的压靠力,可允许铰接构件5以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因此,如图25所示,发动机罩1的后部被提升,同时上述第2轴支撑部15沿着铰接构件5的长孔所构成的导向槽部29向车身的前方滑动位移,并且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使其前端部上升到规定位置。
然后,若向下方按压被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提升了的发动机罩1的后部,则在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前端部与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经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予以连接的状态下,发动机罩1的后部,通过该铰接构件5,得到支撑并同时向下方移动,同时对应于此,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下降到图21所示的初始位置。这样,若发动机罩1及铰接构件5分别下降到各自的初始位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卡止部件64从引导部61的开口端部被导入引导部61内并到达车身的前部上方,从而通过上述卡止部件64及引导部61所构成的限制机构,使铰接构件5回复到与发动机罩1的后部连接成一体的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中,包括设置于车身前部且开闭可以地受到支撑的发动机罩1,以及以设置于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可以转动地被轴支撑的铰接构件5,并且通过由上述铰接构件5所设置的卡止部件64构成的被限制部和由设置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引导部61构成的限制部所构成的限制机构,限制上述铰接构件5从发动机罩1向离开方向的转动位移,因此,通常在发动机罩1的后部和铰接构件5予以连接状态下,可以设置在铰链支架3的第1轴支撑部4为支点顺利地进行发动机罩1的开闭操作,并且在车辆行驶时可防止发动机罩1的后部产生上下移动,从而将发动机罩1维持在稳定的锁定状态。
而且,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通过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5,可使上述卡止部件64从引导部61离开,解除铰接构件5与发动机罩1之间的一体连接状态。因此,如图25所示,对应于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的压靠力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予以上升,可充分地确保当上述障碍物倒在发动机罩1上时该发动机罩1的下降量,从而可通过该发动机罩1的变形有效地减轻作用于障碍物的冲击负荷。
而且,在发生碰撞事故后,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向下方按压已上升的发动机罩1的后部,使上述发动机罩侧托架7及铰接构件5下降到初始位置,以使上述卡止部件64沿着引导部61向车身的前部上方(限制位置)滑动位移而卡止在该限制位置,因此无需进行使用新的连接部件来连接上述铰接构件5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等的繁杂作业,即可容易地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当发生上述事故,或因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的错误运作而使后端部被提升的发动机罩1恢复到原状之后,在车辆行驶时可通过上述限制机构限制发动机罩1后部产生上下移动,以使发动机罩1保持在安定的锁定状态,从而可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罩1在车辆行驶时发生跳跃运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引导部61的一端开口,并且卡止部件64可经该开口的一端卡合到引导部61内或从该引导部61内脱离,因此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通过由上述卡止部件64及引导部61构成的限制机构,可在限制铰接构件5向离开发动机罩1的方向进行转动位移的状态,以及解除该限制的状态之间,容易地进行转换。
即,设置从图21所示的卡止部件64的限制位置延伸至图25所示的限制解除位置的长孔所构成的引导部,通过使上述卡止部件64沿着该引导部(长孔)进行滑动位移,从而在限制铰接构件5向离开发动机罩1的方向进行转动位移的状态,以及解除该限制的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但采用该种结构,将不能避免形成上述长孔所构成的引导部的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尺寸增大。但与此相对,在引导部61的一端开口,并且使卡止部件64经该开口端卡合到引导部61内或从该引导部61内脱离,既可防止形成上述引导部61的发动机罩侧托架7趋于大型化,又可使上述卡止部件64从卡止于引导部61的前端上部的位置容易地转换到引导部61外的限制解除位置。另外,也可通过设置向车身外方突出的凹槽,来取代上述切槽所构成的引导部61,以使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卡合销所构成的卡止部件64的侧端部卡合脱离可以地卡止于上述凹槽内。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引导部61的宽度(切槽宽度)向其开口侧端部逐渐增大,由此,通过上述卡止部件64滑动位移至引导部61的限制位置(车身的前部上方位置),既可防止卡止部件64的晃动从而使铰接构件5稳定地卡止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部,又可在使上述卡止部件64从图25所示的限制解除位置转换到图21所示的限制位置时,使该卡止部件64顺利地导入上述引导部61内。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铰接构件5的一端(基端部)通过第1轴支撑部4轴支撑于车身,同时铰接构件5的另一端(前端部)通过第2轴支撑部15轴支撑于发动机罩1(具体而言为发动机罩侧托架7),通过上述限制机构可限制铰接构件5以上述第2轴支撑部15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可限制其从发动机罩1离开,因此,当发生上述碰撞事故时,可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同时可容易地进行将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铰接构件5的中间部和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后端部回复到原态的作业。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铰接构件5设置有向车身的前下方延伸的长孔所构成的导向槽部29,同时由设置于发动机罩1一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销构成的第2轴支撑部15,沿着上述导向槽部29滑动可以地受到支撑,因此,当对应于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1的压靠力,使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上升时,通过第2轴支撑部15沿着导向槽部29滑动位移,可使发动机罩1以其前端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从而使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上升,同时可使铰接构件5以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顺利地提升铰接构件5的顶端部。而且,当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从上升位置下降而转换为初始状态时,可稳定上述卡止部件64的移动轨迹,从而将卡止部件64确实可靠地导入上述引导部61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引导部61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62所构成的卡止用突出部,限制该突出部62向后方位移的限制部件33设置在车身一侧,因此当发生前部碰撞事故,因碰撞所产生的冲击负荷向后方推动发动机罩1时,在上述突出部62与限制部件33抵接后,可限制发动机罩1的后退。因此,当发生上述前部碰撞事故时,可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罩1与前挡风玻璃抵接而使前挡风玻璃损坏的事态的发生。特别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在突出部62的下端部,设置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卡止片63,当发生上述前部碰撞事故时,通过限制部件33限制突出部62向上方的移动,可确实可靠地防止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向上方浮动的事态的发生。
另外,也可采用对应于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负荷的反作用力,使发动机罩1的后部自动上升,从而使上述卡止部件64从引导部61的限制位置脱离的结构,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车身的提升驱动部件31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5,从而将发动机罩1的后部强制性地向上方提升的结构。但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当发生车身前端部与障碍物抵接的碰撞事故时,通过上述提升驱动部件33向上方压靠铰接构件5等,可使上述卡止部件64从引导部61的限制位置脱离,从而可容易且恰当地解除铰接构件5与发动机罩侧托架7的连接状态。
此外,如图26所示,也可通过设置在发动机罩侧托架7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卡合销所构成的卡止部件64a,以及铰接构件5的侧板25等所形成的向车身后部下方延伸的切槽等构成的引导部61a,来构成限制上述铰接构件5从发动机罩1脱离的限制机构。此时,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卡止部件64a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用突出部,并通过限制部件33来限制该卡止用突出部向后方位移。

Claims (21)

1.一种车辆发动机罩结构,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且可以开闭地受到支撑,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设置于车身的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可以转动地被轴支撑的铰接构件;以及使该铰接构件与发动机罩的后部连接,以限制该铰接构件从发动机罩离开的限制机构;
上述限制机构,包括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一方的限制部,以及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另一方的被限制部,
上述铰接构件,其基端部以设置于车身的上述第1轴支撑部为支点可以转动地受到轴支撑,其前端部以设置于发动机罩的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可以转动地受到轴支撑,
上述限制机构包括:卡合构件,作为以悬臂状态支撑在上述发动机罩上的上述限制部;以及被卡合部,作为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上且与上述卡合构件可以卡合脱离地予以卡合的上述被限制部,
上述卡合构件设置有卡止用突出部,
该车辆发动机罩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以限制上述卡止用突出部向后方位移的限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机构,包括嵌合部件,作为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一方的限制部;以及被嵌合部件,作为设置在上述铰接构件和发动机罩的其中另一方的被限制部;
上述嵌合部件,具有通过缩径和位移而可以卡合脱离地固定安装在上述被嵌合部件上的固定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罩上的第2轴支撑部,
上述铰接构件,其一侧端部通过第1轴支撑部轴支撑在车身上,其另一侧端部通过第2轴支撑部轴支撑在发动机罩上,
上述限制机构,限制上述铰接构件以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从发动机罩离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安装部,其顶端部设置有顶端较窄的锥形面,以构成对应于被嵌合部的卡合导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置在固定安装部的顶端部的锥形面所构成的卡合导向部,其位于基端部一侧的部位设置有由与上述卡合导向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锥形面构成的卡合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嵌合部件的卡合导向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小于构成上述卡合保持部的锥形面的倾斜角度的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合部件,包括直径小于被嵌合部件的芯材,以及由覆盖该芯材的弹性体构成的上述固定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卡合部,设置有对上述卡合构件的顶端所设置的钩部向展开方向进行引导的卡合导向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与上述被卡合部所设置的卡合导向部相连续,且沿着与该卡合导向部引导卡合构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铰接构件,为一面开口,且剖面呈“コ”状,
上述被卡合部的延伸部覆盖上述铰接构件的开口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铰接构件,经安装于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侧托架与发动机罩连接,
上述卡合构件的安装基板,被上述发动机罩和发动机罩侧托架所挟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设置在支撑上述铰接构件的铰链支架上,
上述限制部件,设置在位于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前方的一定距离的部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且对发动机罩后部向提升方向进行驱动的提升驱动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机构,包括引导部,作为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罩和铰接构件的其中一方且向车身的后下方延伸的限制部;以及卡止部件,作为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罩和铰接构件的其中另一方且与上述引导部卡止的被限制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的一端为开口,
上述卡止部件,经上述开口端可与上述引导部卡合脱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的宽度为向开口侧端部逐渐增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罩上的第2轴支撑部,
上述铰接构件,其一侧端部通过上述第1轴支撑部轴支撑在车身上,其另一侧端部通过上述第2轴支撑部轴支撑在发动机罩上,
上述限制机构,限制上述铰接构件以第2轴支撑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位移而从发动机罩离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铰接构件,设置有向车身的前下方延伸的导向槽部,
由设置于发动机罩一侧的连接销构成的第2轴支撑部,沿着上述导向槽部滑动可以地受到支撑。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发动机罩一侧的上述引导部或卡止部件,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用突出部,
该车辆发动机罩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以限制上述卡止用突出部向后方位移的限制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设置在支撑上述铰接构件的铰链支架上,
上述限制部件,设置在位于上述第1轴支撑部的安装部前方的一定距离的部位。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车身上且对发动机罩后部向提升方向进行驱动的提升驱动部件。
CN2006101268003A 2005-08-30 2006-08-30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242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9178 2005-08-30
JP2005249178A JP2007062490A (ja) 2005-08-30 2005-08-30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JP2005-249176 2005-08-30
JP2005249176 2005-08-30
JP2005249178 2005-08-30
JP2005-249177 2005-08-30
JP2005249175 2005-08-30
JP2005249175A JP4760230B2 (ja) 2005-08-30 2005-08-30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JP2005249177A JP4839732B2 (ja) 2005-08-30 2005-08-30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JP2005249177 2005-08-30
JP2005249176A JP4815954B2 (ja) 2005-08-30 2005-08-30 車両のフード支持構造
JP2005-249175 2005-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4275A CN1924275A (zh) 2007-03-07
CN1924275B true CN1924275B (zh) 2011-11-09

Family

ID=37817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2680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24275B (zh) 2005-08-30 2006-08-30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60230B2 (zh)
CN (1) CN19242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4042B2 (ja) * 2006-03-16 2012-02-22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フード持ち上げ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CN102372032A (zh) * 2011-08-31 2012-03-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罩锁环安装板
CN103253307B (zh) * 2013-05-21 2016-01-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汽车行李箱盖铰链加强板支架结构
JP5910623B2 (ja) * 2013-12-25 2016-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6024677B2 (ja) * 2014-01-29 2016-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ードヒンジ構造
CN104832019B (zh) * 2014-12-19 2017-08-0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罩铰链、发动机罩铰链控制系统和车体
KR20160092217A (ko) * 2015-01-27 2016-08-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디텐트후드힌지
CN106800008B (zh) * 2015-11-26 2019-05-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引擎罩的抬升装置和车辆
JP6994994B2 (ja) * 2018-03-22 2022-01-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安全装置
JP2021154863A (ja) 2020-03-26 2021-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フード用ヒンジ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1493A (ja) * 2003-06-11 2005-01-06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ストッパ
JP2005059799A (ja) * 2003-08-19 2005-03-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DE10343077A1 (de) * 2003-09-17 2005-04-28 Innotec Forschungs & Entw Gmbh Fußgängerschutz-Aktuator mit pyrotechnischem Schub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87Y2 (ja) * 1978-09-19 1984-01-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ボンネツトの取付構造
JPS5926370A (ja) * 1982-08-03 1984-02-10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フ−ド
JPS6047677U (ja) * 1983-09-12 1985-04-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ド固定構造
JPH0735131Y2 (ja) * 1990-04-25 1995-08-09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基材ヘのブラケットの固定構造
JP4479063B2 (ja) * 2000-06-15 2010-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ードヒンジ構造
DE10136897A1 (de) * 2001-07-28 2003-02-06 Opel Adam Ag Doppelarmgelenkscharnier für die Fronthau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4355199B2 (ja) * 2003-11-27 2009-10-28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フー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1493A (ja) * 2003-06-11 2005-01-06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ストッパ
JP2005059799A (ja) * 2003-08-19 2005-03-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DE10343077A1 (de) * 2003-09-17 2005-04-28 Innotec Forschungs & Entw Gmbh Fußgängerschutz-Aktuator mit pyrotechnischem Schub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62487A (ja) 2007-03-15
CN1924275A (zh) 2007-03-07
JP4760230B2 (ja) 201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24275B (zh) 车辆发动机罩结构
CN101016060B (zh) 一种铰链装置
CN1936249A (zh) 车辆的发动机罩铰链组件
EP1275567A3 (en) Vehicle bonnet hinge
CN103158785B (zh) 前引擎盖的锁定机构
US20100089198A1 (en) Pedal device
EP1199429A3 (en) Vehicle hood hinge
CN104245432A (zh) 具有踏板臂释放件的踏板组件
WO2005044642A1 (en) Cab support
JP5541066B2 (ja) 車両のフード跳ね上げ装置
WO2007096079A1 (en) System to disconnect a control pedal of a device from the device whereto the pedal is connected
CN102642451B (zh) 可调整的车轮架
JP3789735B2 (ja)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JP2002029368A (ja)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CN100361843C (zh) 用于汽车的保险杠加强件
JP6076787B2 (ja) 自動車のワイパ装置取付け構造
US7172047B2 (en) Seat brake apparatus
JP2007062488A (ja) 車両のフード支持構造
KR100380363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완충용 후드 로크장치
JP4739852B2 (ja) リア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支持構造
EP2423056A1 (en) A safety device
JP3649023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JP2007062490A (ja)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JP4403541B2 (ja) エンジンフードヒンジ構造
JP3589002B2 (ja) 跳ね上げ式フードの後端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8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