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3601A -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3601A
CN1923601A CNA2006101019208A CN200610101920A CN1923601A CN 1923601 A CN1923601 A CN 1923601A CN A2006101019208 A CNA2006101019208 A CN A2006101019208A CN 200610101920 A CN200610101920 A CN 200610101920A CN 1923601 A CN1923601 A CN 1923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ide connecting
main truss
rocking arm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19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65058C (zh
Inventor
板桥健康
足海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23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3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50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505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the shock absorber being connected to the chain-stay via a linkage mechan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18),该机动二轮车具有车架,该车架从头管使主构架(32)朝车身后方沿车宽度中心延伸到发动机上方,再在发动机的后方使主构架(32)弯曲地朝下方延伸到对后轮支承用摇臂(45)进行支承的枢轴(38);通过连杆机构(48)将后缓冲装置(47)连接到摇臂(45)和主构架(32)侧,该连杆机构(48)由连接于主构架(32)侧的车身侧连杆(84)和连接于摇臂(45)侧的摇臂侧连杆(82)构成;其中:使车身侧连杆(84)的纵向大体沿着主构架(32)的下部,详细地说沿着下部平直部(32a)的纵向地配置。这样,可减轻车架的重量和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已有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已知通过连杆机构连接产生缓冲作用的后缓冲装置的下端与支承后轮的摇臂和车架的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7198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图5中,记载了这样的构成,即,在构成车架2的中间管42的下部可自由摇动地安装对后轮进行支承的摇臂13,在中间管42的下端可自由摇动地安装第1连杆69b的一端,在该第1连杆69b的另一端可自由摇动地连接第2连杆69c,在该第2连杆69c可自由摇动地安装后缓冲装置15的下端和摇臂13的下部。
上述第1连杆69b和第2连杆69c为构成连杆机构69的构件。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记载了车架2。车架2从头管3朝后方斜下方延伸主管41,从该主管41的后端朝下方延伸中间管42,另外,从头管3朝大体下方延伸下伸管43,从该下伸管43的下端使下管44朝后方延伸,将下管44的后端连接于中间管42的下端。图中的符号51为安装后缓冲装置15的上端的吊架。
在专利文献1的图2和图5中,上述第1连杆69b与中间管42大体直交,所以,当摇臂13上下摇动时,通过第2连杆69c和第1连杆69b朝中间管42作用车身前后方向的力。
中间管42由下管44支承下端,所以,即使作用前后方向的力,也可支承该力。
例如,对于不具有下管44、中间管42下端与下伸管43下端未连接的构造的车架,当在中间管42的下部作用前后方向的力时,可预想到中间管42的变形增大,需要加强构件。因此,导致重量增大、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良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从而减轻车架的重量和降低成本。
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该机动二轮车具有车架,该车架从头管朝车身后方沿车宽中心使主构架延伸到发动机的上方,在发动机的后方使主构架弯曲,延伸到后轮支承用的摇臂的枢轴部;通过连杆机构将后缓冲装置连接到上述摇臂和上述主构架侧,该连杆机构包括连接到上述主构架侧的车身侧连杆和连接到上述摇臂侧的摇臂侧连杆;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车身侧连杆的纵向大致沿着上述主构架下部的纵向地配置。
作为后轮悬挂装置的作用,由于车身侧连杆的纵向大体沿着主构架下部的纵向,所以,当摇臂上下摇动时,摇臂的上下力通过摇臂侧连杆传递到车身侧连杆。作用于车身侧连杆的力的朝向与车身侧连杆的纵向一致。因此,从车身侧连杆作用于主构架的力的方向成为沿着主构架下部纵向的方向。
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由从上述主构架下部朝后方突出的托架构成上述车身侧连杆在车身侧的安装部。
作为托架的作用,在从主构架下部朝后方突出的托架安装车身侧连杆的一端,并使得车身侧连杆的纵向大体沿着主构架下部的纵向,所以,车身侧连杆不易与主构架干涉,另外,车身侧连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占有空间变小。
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将摇臂侧连杆的前端连接于车身侧连杆,将摇臂侧连杆的后端连接于后缓冲装置的下端,摇臂侧连杆的中间连接于摇臂。
作为摇臂侧连杆在车身侧连杆、后缓冲装置、摇臂的安装构造的作用,当摇臂上下摇动时,此时的上下力传递到摇臂侧连杆的中间,从摇臂侧连杆的前端传递到车身侧连杆,从摇臂侧连杆的后端传递到缓冲装置。
因此,相应于从摇臂侧连杆与摇臂的连接部到摇臂侧连杆的前端或后端的距离,决定传递到车身侧连杆与后缓冲装置的力的分担比例。
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托架的下方将主构架连接到发动机。
作为主构架与发动机的连接位置的作用,将主构架连接于发动机,从而由发动机支承主构架,发动机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另外,由于进一步在托架下方支承主构架,所以,可有效地进行主构架的支承。
在技术方案1中,使车身侧连杆的纵向沿着主构架下部纵向地配置,所以,可使从车身侧连杆传递到主构架的力作用于主构架的纵向,在主构架仅作用拉力或压力,所以,可由主构架支承大的力。因此,不需要主构架的加强,可减轻车架的重量,降低成本。
在技术方案2中,由从主构架下部朝后方突出的托架构成车身侧连杆在车身侧的安装部,所以,由从主构架下部朝后方突出的托架,可不与主构架干涉地使车身侧连杆沿主构架配置,另外,车身侧连杆不易朝前后突出,所以,可有效地利用主构架周围的空间。
在技术方案3中,将摇臂侧连杆的前端连接于车身侧连杆,将摇臂侧连杆的后端连接于后缓冲装置的下端,将摇臂侧连杆的中间连接于摇臂,所以,可在摇臂侧连杆的前端、后端间改变与摇臂的连接部的位置,可改变作用于车身侧连杆与后缓冲装置的力的分担比例,可增加后轮悬挂装置的设计自由度。
在技术方案4中,在托架的下方将主构架连接到发动机,所以,发动机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可有效地抑制主构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本发明后轮悬挂装置的车辆的侧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车架的侧面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后轮悬挂装置的要部侧面图。
图4为图3的4-4线截面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后轮悬挂装置的作用的作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附图按符号的方向观看。
图1为具有本发明后轮悬挂装置的车辆的侧面图,作为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包括成为骨架的车架11、前轮12、为了对前轮12进行操纵和悬挂而安装于车架11前部的前轮操纵悬挂机构13、安装于车架11的大体中央的发动机14和变速器15、后轮17、为了悬挂后轮17而安装于车架11后部下部的后轮悬挂装置18、为了将空气和燃料供给到发动机14而安装于发动机14的气缸盖21后部的进气装置22、为了将发动机14的废气净化后排出而安装于气缸盖21前部的排气装置23、安装于车架11上部的燃料箱24和驾驶者用车座25、及同乘者用车座26。
图2为本发明车架的侧面图(图中的箭头(前)表示车辆前方,以下同),车架11包括设于前端部的头管31、从该头管31朝后方斜下方延伸的1根主构架32、从该主构架32后部上部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车座轨33、33(仅示出前面侧的符号33)、分别跨于这些车座轨33、33后端和主构架32的左右一对副构架34、34(仅示出前面侧的符号34)、通过使上述主构架32的下方从头管31朝后方斜上方延伸从而将前端连接于主构架32的加强管36、及从该加强管36朝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伸管37、37(仅示出前面侧的符号)。
主构架32为设置了对后轮悬挂装置18(参照图1)进行支承的枢轴38的构件,由安装于主构架32两侧方的枢轴支承构件39、39(参照图1,仅示出前面侧的符号39)进一步支承该枢轴38的两端。符号11a~11c为加强构件,符号11d为加强构架,符号11e~11g为发动机悬架,符号11h为搁脚板托架,符号83为在后面详细说明的连杆支承托架。
返回到图1可以看出,发动机14和变速器15为一体设置的动力机组,该动力机组由主构架32和下伸管37支承。
前轮操纵悬挂机构13包括可自由转向地安装于头管31的前叉41和安装于该前叉41上端的转向手柄42,在前叉41的下端可自由回转地安装前轮12。
后轮悬挂装置18包括摇臂45、后缓冲装置47、及连杆机构48构成;该摇臂45通过枢轴38可自由摇动地安装于主构架32的后部下部;该后缓冲装置47通过托架46在主构架32安装其一端;该连杆机构48在主构架32侧连接该摇臂45和后缓冲装置47。
进气装置22由空气滤清器51和节气机构主体52构成,该节气门主体52在该空气滤清器51安装后端,同时,在气缸盖21安装前端;节气机构主体52具有节气门和燃料喷射阀。
排气装置23具有排气管54和消声器56;该排气管54在各气缸从气缸盖21的前部朝下方然后朝后方延伸,同时,在途中汇合,再往后方按1根延伸;该消声器56安装于该排气管54的后端。
枢轴支承构件39在上下2个部位安装于主构架32,支承和加强枢轴38,同时,支承具有驾驶者用搁脚板61和同乘者用搁脚板62的搁脚板支承构件63,该搁脚板支承构件63可自由摇动地安装用于由变速器15进行变速的变速踏板65。
变速踏板65为通过连杆机构66与变速器15侧连接的构件,变速踏板65和连杆机构66构成变速操作装置67。
在这里,符号15A为变速器15的输出轴,通过在安装于该输出轴15A的驱动链轮68和设于后轮17的从动链轮69挂设链条70,从而将驱动力从输出轴15A传递到后轮17。
图3为示出本发明后轮悬挂装置的要部侧面图,连杆机构48由摇臂侧连杆82和车身侧连杆84构成;该摇臂侧连杆82的一端连接在后缓冲装置47的下端部47a,同时,在设于摇臂45上部的上部托架81连接中间部;该车身侧连杆84的一端与该摇臂侧连杆82的另一端连接,而另一端与在主构架32的下部设置的连杆支承托架83连接。
图中的符号86为成为后缓冲装置47的下端部47a与摇臂侧连杆82的连接轴和摇动轴的内六角螺栓,符号87为成为摇臂侧连杆82与上部托架81的连接轴和摇动轴的内六角螺栓,符号88为成为摇臂侧连杆82与车身侧连杆84的连接轴和摇动轴的内六角螺栓,符号89为成为车身侧连杆84与连杆支承托架83的连接轴和摇动轴的螺栓(六角螺栓)。另外,符号90a、90b为在托架46安装后缓冲装置47的上端部47B的螺栓和螺母,符号91为加强板。
摇臂侧连杆82为从侧面观看时大致“ヘ”字形的构件,如设从螺栓87到螺栓86的距离为L1(详细地说,为在通过螺栓86的轴线86a(为用黑圆表示的部分,其它轴线也相同)与螺栓88的轴线88a的直线92的延伸方向上的、螺栓87的轴线87a与螺栓86的轴线86a的距离),从螺栓87到螺栓88的距离L2(详细地说,为沿直线92延伸方向的、螺栓87的轴线87a与螺栓88的轴线88a的距离),则这些距离L1与距离L2的比即杠杆比R成为R=L1/L2。
通过改变该杠杆比R,从而当摇臂45上下移动时,可改变作用于后缓冲装置47和车身侧连杆84的力的分担比例。
车身侧连杆84在侧面视图下形成葫芦形,为使通过螺栓88、89的轴线88a、89a的直线93大体平行于主构架32的下部平直部32a的纵向地配置的构件。
在具有上述连杆机构48的后轮悬挂装置18中,摇臂侧连杆82弯曲成“ヘ”字形,所以,螺栓86处于比螺栓87更远离上端部47b的位置,当从该状态例如使摇臂45朝上方摇动时,摇臂侧连杆82以螺栓87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摇动,当螺栓86处于螺栓87的大体正横位置时,相对摇臂45的一定的摇动角度变化,后缓冲装置47的下端部47a的移动距离的变化相比开始时逐渐增大。即,后缓冲装置47朝收缩侧的行程量增大,所以,设于后缓冲装置47内的活塞的移动速度逐渐增大,在后缓冲装置47发生的减振力逐渐增大。
这样,在后缓冲装置47的最大收缩位置附近,减振力变得非常大,所以,可防止后缓冲装置47的活塞的触底,另外,在后缓冲装置47的收缩量小的位置,由于减振力较小,所以,可使乘坐舒适性改善。
如上述那样,后缓冲装置47越收缩则减振力越大的特性被称为“渐进效果”,设置了具有这样的特性的连杆机构48的后轮悬挂装置18被称为“渐进连杆吊架”。
图4为图3的4-4线截面图,后缓冲装置47与摇臂侧连杆82的连接部在开设于后缓冲装置47的下端部47a的贯通孔47c配合轴环95和配置于该轴环95外周侧的滚针轴承96、密封构件97、98,在设于摇臂侧连杆82一端的第1臂部82A、82B分别开设螺栓插通孔82c、82d,使内六角螺栓86穿到螺栓插通孔82c、轴环95的孔95a、螺栓插通孔82d,在设于螺栓86前端部的阳螺纹86b螺旋接合螺母101。
在螺栓插通孔82c配合螺栓86的圆柱状的头部86c,在螺栓插通孔82d配合螺栓86的轴部86d。
摇臂侧连杆82与摇臂45(参照图3)侧的上部托架81的连接部在摇臂侧连杆82的中间部开设贯通孔82f,在该贯通孔82f的两端部分分别设置大直径孔部82g、82h,将轴环105穿到贯通孔82f,使滚针轴承106、107配合到该轴环105的两端部的外周部和大直径孔部82g、82h,在这些滚针轴承106、107的外侧的、轴环105两端部的外周部和大直径孔部82g、82h分别配合密封构件108、109,在设于匚字状的上部托架81的第1板部81a和第2板部81b分别开设螺栓插通孔81c、81d,将内六角螺栓87穿到螺栓插通孔81c、轴环105的孔105a、螺栓插通孔81d,在设于螺栓87前端部的阳螺纹87b螺旋接合螺母101。符号81f为上部托架81的底部板部,安装于摇臂45的上面。
在螺栓插通孔81c配合螺栓87的头部87c,在螺栓插通孔81d配合螺栓87的轴部87d(形成阳螺纹87b的部分)。符号111为安装于第1板部81a的加强板。
摇臂侧连杆82与车身侧连杆84的连接部在开设于车身侧连杆84的一端的贯通孔84a配合轴环95和配置于该轴环95外周部的滚针轴承96、密封构件97、98,在设于摇臂侧连杆82的另一端的第2臂部82K、82L分别开设螺栓插通孔82m、82n,将内六角螺栓88穿到螺栓插通孔82m、轴环95的孔95a、螺栓插通孔82n,将螺母101螺旋接合到设于螺栓88前端部的阳螺纹88b。
在螺栓插通孔82m配合螺栓88的圆柱状的头部88c,在螺栓插通孔82n配合螺栓88的轴部88d。
车身侧连杆84与主构架32(参照图3)侧的连杆支承托架83的连接部在开设于车身侧连杆84另一端的贯通孔84b配合轴环95和配置于该轴环95外周部的滚针轴承96、密封构件97、98,在设于匚字状的连杆支承托架83的第1板部83a和第2板部83b分别开设螺栓插通孔83c、83d,将螺栓89穿到间隔构件113内、螺栓插通孔83c、轴环95的孔95a、螺栓插通孔83d、间隔构件114内,将螺母101螺旋接合到设于螺栓89前端部的阳螺纹89b。符号83f为连杆支承托架83的底部板部,为安装于主构架32背面的部分。
下面说明以上说明的后轮悬挂装置18的作用。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后轮悬挂装置的作用的作用图。
例如,当在摇臂45如用图中的涂黑箭头所示那样朝上方作用力FU1时,该力FU1通过上部托架81作用于摇臂侧连杆82,在作为摇臂侧连杆82与后缓冲装置47的连接部的螺栓86,作用朝轴向压缩后缓冲装置47的用涂黑箭头示出的力FU2。在作为摇臂侧连杆82与车身侧连杆84的连接部的螺栓88作用车身侧连杆84的纵向(为直线93(参照图3)的延伸方向)作用拉伸的用涂黑箭头示出的力FU3。
另外,例如当由图中的空白箭头所示那样在摇臂45朝下方作用力FD1时,该力FD1通过上部托架81作用于摇臂侧连杆82,在作为摇臂侧连杆82与后缓冲装置47的连接部的螺栓86作用朝轴向对后缓冲装置47进行拉伸的用空白箭头示出的力FD2。在作为摇臂侧连杆82与车身侧连杆84的连接部的螺栓88作用朝纵向(为直线93的延伸方向)使车身侧连杆84压缩的由空白箭头示出力FD3。
因此,上述力FU3或FD3从车身侧连杆84通过连杆支承托架83传递到主构架32的下部平直部32a,在纵向发生压缩力FU或拉伸力FD。
如在以上的图1和图3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第1项为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18,该机动二轮车10具有车架11,该车架11从头管31使主构架32朝车身后方沿车宽度中心延伸到发动机14上方,再在发动机14的后方使主构架32弯曲地朝下方延伸到作为对后轮支承用摇臂45进行支承的枢轴部的枢轴38;通过连杆机构48将后缓冲装置47连接到摇臂45和主构架32侧,该连杆机构48由连接于主构架32侧的车身侧连杆84和连接于摇臂45侧的摇臂侧连杆82构成;其特征在于:使车身侧连杆84的纵向大体沿着主构架32的下部,详细地说沿着下部平直部32a的纵向地配置。
这样,可将从车身侧连杆84传递到主构架32的力作用到主构架32的纵向,在主构架32仅作用拉力或压力,所以,可由主构架32支承大的力。因此,不需要主构架32的加强,可减轻车架11的重量,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第2项的特征在于:由从主构架32下部朝后方突出的连杆支承托架83构成车身侧连杆84在主构架32侧的安装部。
这样,可不与主构架32干涉地由从主构架32下部朝后方突出的连杆支承托架83使车身侧连杆84沿主构架32配置,另外,车身侧连杆84不易朝前后突出,所以,可有效地利用主构架32周围的空间。
本发明第3项的特征在于:将摇臂侧连杆82的前端连接于车身侧连杆84,将摇臂侧连杆82的后端连接于后缓冲装置47的下端,将摇臂侧连杆82的中间连接于摇臂45。
这样,可在摇臂侧连杆82的前端、后端间改变与摇臂45的连接部的位置,可改变作用于车身侧连杆84与后缓冲装置47的力的分担比例,可增大后轮悬挂装置18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第4项的特征在于:在连杆支承托架83的下方通过发动机吊架11g将主构架32连接到发动机14。
这样,发动机14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可有效地抑制主构架32的变形。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3所示那样,在摇臂45的上部设置了连接到摇臂侧连杆82中间的上部托架81,但不限于此,也可将连接于摇臂侧连杆82中间的托架设于摇臂45的下部。
另外,虽然从连杆支承托架83延伸到上方地连接车身侧连杆84,但不限于此,也可从连杆支承托架83延伸到下方地连接车身侧连杆84。总之,车身侧连杆84的纵向沿着主构架32下部的纵向即可。
本发明的后轮悬挂装置适用于机动二轮车。

Claims (4)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该机动二轮车具有车架,该车架从头管朝车身后方沿车宽中心使主构架延伸到发动机的上方,在发动机的后方使所述主构架弯曲,延伸到后轮支承用的摇臂的枢轴部;
通过连杆机构将后缓冲装置连接到上述摇臂和上述主构架侧,该连杆机构包括连接到上述主构架侧的车身侧连杆和连接到上述摇臂侧的摇臂侧连杆;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车身侧连杆的纵向大致沿着上述主构架下部的纵向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从上述主构架下部朝后方突出的托架构成上述车身侧连杆在车身侧的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摇臂侧连杆的前端连接于上述车身侧连杆,其后端连接于上述后缓冲装置的下端,其中间连接于上述摇臂。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托架的下方将上述主构架连接到上述发动机。
CNB2006101019208A 2005-08-29 2006-07-11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505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7958A JP4594194B2 (ja) 2005-08-29 2005-08-29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2005247958 2005-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3601A true CN1923601A (zh) 2007-03-07
CN100465058C CN100465058C (zh) 2009-03-04

Family

ID=37763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192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5058C (zh) 2005-08-29 2006-07-11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594194B2 (zh)
CN (1) CN100465058C (zh)
DE (1) DE102006039311B4 (zh)
IT (1) ITTO200604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96B (zh) * 2007-10-31 2015-0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507964D0 (en) 2015-05-11 2015-06-24 Triumph Designs Ltd Motorcycle suspension system and seat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6287A (ja) * 1981-12-29 1983-07-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ヨン
JPS59102675A (ja) * 1982-12-03 1984-06-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後輪懸架装置の泥よけ装置
JPS6060088A (ja) * 1983-09-13 1985-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S60240584A (ja) * 1984-05-16 1985-11-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2672516B2 (ja) * 1987-09-10 1997-11-05 高橋金物株式会社 折戸装置
JPH01306387A (ja) * 1988-05-31 1989-12-11 Suzuki Motor Co Ltd 小型車両の後輪懸架装置
JP3342254B2 (ja) * 1995-09-07 2002-11-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JPH0995279A (ja) * 1995-09-29 1997-04-0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3013028B2 (ja) * 1996-06-27 2000-02-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3594158B2 (ja) * 1996-08-30 2004-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067661B2 (ja) * 1998-09-11 2008-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371180B2 (ja) * 1999-03-31 2009-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ATE498539T1 (de) * 2001-12-28 2011-03-15 Yamaha Motor Co Ltd Fahrzeugkarosserierahmen für motorrad
JP4202785B2 (ja) * 2003-02-20 2008-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ヤクッションの取付構造
JP4574199B2 (ja) * 2003-03-20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JP4451086B2 (ja) * 2003-06-30 2010-04-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96B (zh) * 2007-10-31 2015-0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TO20060442A1 (it) 2007-02-28
JP4594194B2 (ja) 2010-12-08
DE102006039311B4 (de) 2011-03-03
CN100465058C (zh) 2009-03-04
JP2007062438A (ja) 2007-03-15
DE102006039311A1 (de) 200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9808C (zh) 自行车用后拨链器
CN1754754A (zh) 二轮摩托车
CN1603146A (zh) 车辆横向稳定杆装置安装结构
CN1673022A (zh) 转向减震装置
CN100341744C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悬挂装置安装构造
CN1342563A (zh) 车辆摇臂式悬挂装置
CN1475393A (zh) 带摆动机构的三轮车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836965A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CN1522928A (zh) 用于安装后缓冲器的结构
CN1704306A (zh) 车辆
CN1880159A (zh) 车辆用变速操作装置
CN1205081C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
CN1317158C (zh) 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
CN1704307A (zh) 具有车把的轮式车辆
CN101148188A (zh) 机动两轮车
CN1923601A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悬挂装置
CN1684869A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CN1903644A (zh) 低踏板式车辆
CN1305729C (zh) 自行车用车身架构造
CN1723152A (zh) 车辆用车架组件和具有该组件的车辆
CN1334216A (zh)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CN1535889A (zh) 摇动式自动三轮车
CN1211247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CN1621303A (zh) 自动三轮车的刹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

Termination date: 201607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