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4216A -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4216A
CN1334216A CN 01123363 CN01123363A CN1334216A CN 1334216 A CN1334216 A CN 1334216A CN 01123363 CN01123363 CN 01123363 CN 01123363 A CN01123363 A CN 01123363A CN 1334216 A CN1334216 A CN 13342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gas
gas silencer
freeing pipe
gravity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112336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574C (zh
Inventor
高田康弘
佐藤彰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34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4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5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57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少支承排气装置的零部件数目,减少组装工作量。排气消音器54沿着车架的宽度方向长长地形成,并配置在发动机E与后轮之间,第1排气管53连接排气消音器54的一端和排气口51,第2排气管55与该排气消音器54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第1排气管53的第1重心G1、和排气消音器54与第2排气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线59上,第1排气管53的上游端固定在发动机本体22上,上述排气消音器54在第2重心G2支承在车架15上。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排气装置支承在车架上的机动二轮车,特别涉及排气装置的支承构造的改进。该机动二轮车中,发动机在后轮的前方搭载在车架上,排气装置备有排气消音器,并且与设在发动机本体上的排气口连接。
背景技术
已往的机动两轮车,如日本特开平5-131963号公报所示,排气装置备有的排气消音器,沿机动两轮车的前后方向长长地形成,并配置在后轮的一侧,排气装置连接着的发动机排气口,并配置在靠近车身中心线的位置。
但是,若把上述已往那样地排气装置支承在车架上时,由于排气装置整体配置在车身中心线的一侧,所以必须在除了排气装置与发动机本体连接的部分之外的若干部位将排气装置牢固地支承在车架上,这样,支承排气装置的零部件数目增多,将排气装置往车架上组装时的组装工作量也多。
发明目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支承排气装置的零部件数目、减少组装工作量的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该机动两轮车,发动机E在后轮前方搭载在车架上,备有排气消音器并与设在发动机的发动机本体上的排气口连接的排气装置支承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消音器沿着车架的宽度方向长长地形成,并配置在发动机与后轮之间,第1排气管连接排气消音器的一端和上述排气口,第2排气管与上述排气消音器和该排气消音器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第1排气管的第1重心和第2排气管的第2重心的直线上,第1排气管的上游端固定在发动机本体上,上述排气消音器在第2重心处支承在车架上。
根据该构造,在通过排气装置重心的直线上,排气装置支承在发动机(该发动机搭载在车架上)的发动机本体和车架上,这样,可减小作用在排气装置支承部上的弯曲荷重,用排气装置的前后2个部位的支承,就可以用充分的支承强度支承排气装置。而且,上述2个部位之中的第1排气管支承在发动机本体上的支承部,是排气装置与发动机本体的连接部,用于支承排气装置的专用支承部是把排气消音器支承在车架上的一个部位,这样,可减少支承排气装置的零部件数目,同时减少组装工作量。
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把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后轮的驱动链配置在车身中心线的一侧,相对于车身中心线在与驱动链的相反侧配置着第1排气管的第1重心、排气消音器和第2排气管的第2重心。
根据该构造,可避免与发动机及后轮间的驱动力传递系统的干扰,使排气消音器极力靠近发动机,可确保距地面高度,并且降低重心,另外,排气装置的组装也容易。
权利要求3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记载的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消音器的一端形成为沿铅直面的平面状,并且比驱动链靠近车身中心线地被配置。
根据该构造,在驱动链的摆动所需空间的侧方,可有效地配置排气消音器。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机动两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曲轴箱内的纵断面侧面图。
图4是图2的4向视底面图。
图5是图2的5-5线断面图。
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机动两轮车的侧面图。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图3是表示曲轴箱内的纵断面侧面图。图4是图2的4向视底面图。图5是图2的5-5线断面图。
图1中,机动两轮车的车架15,在前端备有头管16,轴支前轮WF的前叉17可转向地枢支在该头管16上。在该前叉17的上端连接着把手柄18,覆盖前轮WF上方的前挡泥板19支承在前叉17上。在车架15的中间部固定着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轴支后轮WR的后叉20枢支在该托架40…上。在车架15后部与后叉20之间设有后缓冲器21。
在车架15的中间部搭载着水冷式发动机E,由该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和车架15支承着的散热器24,该散热器24配置在发动机本体22的前部上方,由车架15支承着空气滤清器23配置在发动机本体22的前部上方。另外,配置在发动机本体22后部上方的燃料箱25、和配置在该燃料箱25上方的收容箱(可收容电气部件)26支承在车架15上。
车架15的前部、发动机E、空气滤清器23和散热器24由安装在车架15上的合成树脂制护腿罩29覆盖着。车架15的后部、燃料箱25和收容箱26,由安装在车架15上的合成树脂制后罩30覆盖着。在该后罩30上连设着覆盖后轮WR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31。在后罩30上设有可开闭收容箱26的上端开口部的车座32,驾驶者可乘坐在该车座32上。
在图2中,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备有气缸体34、气缸头35和曲轴箱36。气缸体34具有沿车架15前后方向延伸的气缸膛33。气缸头35结合在气缸体34的前部。曲轴箱36结合在气缸体34的后部。气缸体34和曲轴箱36,由固定在车架15上的支承托架39、40…支承着。
如图3所示,曲轴箱36由左右曲轴箱半体37、38相互结合而成,曲柄轴41可旋转地由两曲轴箱半体37、38支承着。
在曲轴箱36内收纳配置着变速机M,该变速机M备有从曲柄轴41传递动力的主变速机轴42、与主变速机轴42平行的副变速机轴43、设在主变速机轴42与副变速机轴43之间的若干变速级齿轮组44、选择地确立该齿轮组44中的一个的拨叉机构45构成。
主变速机轴42,其轴线与直线46(该直线46通过曲柄轴4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约水平地延伸)直交,并在曲柄轴后方侧可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36上。副变速机轴43,其轴线与直线46直交,并在主变速机轴42后方侧可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36上。
副变速机轴43的一端,贯穿曲轴箱36的左曲轴箱半体37伸出到外部,在该副变速机43的一端伸出部固定着驱动链轮47,用于将动力传递给后轮WR的环形驱动链28绕挂在驱动链轮47上。
在左曲轴箱半体37的外面安装着链罩49,该链罩49覆盖往驱动链轮47挂绕的驱动链48的托架。在后叉20上安装着覆盖驱动链48的一部分上方的链罩50。
如图4所示,在发动机22的气缸头35的下部侧面设有排气口51,在该排气口51上连接着排气装置52。该排气装置52由第1排气管53、排气消音器54和第2排气管55构成。第1排气管53的上游端与排气口51相连。排气消音器54配置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6与后轮之间,与第1排气管53的下游端连接。第2排气管55的上游端与排气消音器54连接。
排气消音器54备有箱体54a,该箱体54a的横断面形状是椭圆形,两端封闭,沿着车架15的宽度方向长长地形成。与变速机M的主、副变速机轴42、43对应的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形成得比与曲柄轴41对应的曲轴箱36的底壁前部36b高,这样可确保将排气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例中是一部分)配置在该底壁后部36a下方的空间。
将曲轴箱36的底壁前部36b形成得比底壁后部36a低,这样,在与曲柄轴41对应的曲轴箱36内的前部可形成存油区56,用图未示的泵将积存在存油区56内的油吸上的吸入口57与底壁前部36b相连地设在曲轴箱36内。
共同地构成曲轴箱36的左右曲轴箱半体38、39上设有分隔壁58…,该分隔壁58是与曲柄轴41备有的曲柄配重41a的外面的旋转轨迹对应的弯曲形,在左右曲轴箱半体38、39结合时,该分隔壁58相互接近地相对。两分隔壁58…形成在积存在存油区56内的油液面L与曲柄轴41的曲柄配重41a之间。
如图5所示,排气装置52的第1排气管53,在车架15右侧,从设在气缸头35下部侧壁上的排气口51,在车架15的右侧通过发动机本体22下方后,伸出到后方,在与曲轴箱36的后部对应的部分,穿过后部底壁36a的下方,朝车架15左侧弯曲,在车架15的左侧,第1排气管53的下游端与排气消音器54的一端连接。第2排气管55与排气消音器54的另一端连接,下游端朝向后方地弯曲成略L字形。
第1排气管53、排气消音器54和第2排气管55这样配置:连接第1排气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气消音器54及第2排气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线59接近车身中心线60并相互平行。在上述直线59上,用若干组螺栓70…和螺母71…把第1排气管52的上游端连接在发动机本体22的气缸头35上。在排气消音器54的上部固定着支承杆61,在与第2重心G2对应的部分,上述支承杆61用螺栓72和螺母73固定在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40中的右侧支承托架40上。即,在第1排气管53上游端的与气缸头35的结合部、和排气消音器54支承在支承托架40上的支承部这样两个部位,排气装置52支承在车架15上。
把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给后轮WR的驱动链48配置在车身中心线60的左侧,相对于车身中心线60在与驱动链48相反侧、即车身中心线60的右侧配置着第1排气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气消音器54及第2排气管55的第2重心G2,连接这些重心G1、G2的直线59,在接近车身中心线60右侧的位置与车身中心线60平行。
排气消音器54的一端形成为沿铅直面的平面状,比驱动链48靠近车身中心线60。
在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的下面,在左右分开的2个部位,一体地设有成对的2组支承凸部62、63…,在这些支承凸部62、63…上,固定左右两端朝上方立起的脚踏板座64。在该脚踏板座64的左右两端安装着在非使用状态能立起叠置的踏板65、65。由于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处在比较高的位置,所以,踏板座64的往曲轴箱36上固定的位置与左右踏板65、65的位置之差可以比较小。因此,在踏板座64的左右两端的立起量比较小,可减轻作用在踏板座64的负荷,不需要加强踏板座64的部件等,可使踏板座64轻量化。
在踏板座64的靠左端部分固定着支架支承部件66,在停止状态支承机动两轮车的支架67,可弹起地与该支架支承部件66连接。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收容在曲轴箱36内的变速机M备有主、副变速机轴42、43,与该主、副变速机轴42、43对应的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比与曲柄轴41对应的曲轴箱36的底壁前部36b高,这样,可确保在底壁后部36a的下方有配置排气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的空间。因此,将曲轴箱36的前部的底比后部深,可将油比较深地存留在曲轴箱36前部侧的比较狭窄的空间内。这样,可极力减少存留在曲轴箱36内的油量,可用简单的吸取构造有效地将油吸上。
而且,在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的下方配置排气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这样,用来自排气消音器54的辐射热将曲轴箱36加热,同时由于油量比较少,所以,可迅速使油升温,提高发动机E的暖机性能。
另外,在曲轴箱36上设有弯曲的分隔壁58…,该弯曲的分隔壁58…与曲柄轴41备有的曲柄配重41a的外面的旋转轨迹对应,夹在存留在存油区56(该存油区与曲柄轴41对应地形成在曲轴箱36内的前部)内的油液面L与曲柄配重41a之间。因此,可避免油被曲柄配重41a搅拌,可降低发动机E的摩擦损失,提高燃料利用率。
另外,排气消音器54沿着车架15的宽度方向长长地形成,配置在发动机E与后轮WR之间。第1排气管53连接排气消音器54的一端和气缸头35的排气口51;第2排气管55与该排气消音器54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第1排气管53的第1重心G1、和排气消音器54与第2排气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线59上,第1排气管53的上游端固定在发动机本体22的气缸头35上,排气消音器54在第2重心G2处支承在车架15上。
即,在搭载在车架15上的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和车架15上,在通过排气装置52整体的重心的直线59上支承着排气装置52,这样,减小作用在排气装置52的支承部上的弯曲荷重,用排气装置52的前后2个部位的支承,就可以用充分的支承强度支承排气装置52。
而且,上述2个部位之中,第1排气管53支承在气缸头35上的支承部是排气装置52与发动机本体22的连接部,用于支承排气装置52的专用支承部是把排气消音器54支承在车架15上的1个部位。另外,一对支承托架40、40用于将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支承在车架15上,在该一对支承托架40、40中的一方上,固定着支承支柱61(该支承支柱61固定在排气消音器54上),这样,排气消音器54支承在车架15上,共用一方的支承托架。因此,可减少支承排气装置52的零部件数目,同时也减少组装工作量。
另外,把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给后轮WR的驱动链48配置在车身中心线60的左侧,在车身中心线60的、与驱动链48相反侧配置着第1排气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气消音器54和第2排气管55的第2重心G2,所以,可避免与发动机E及后轮WR间的驱动力传递系统的干扰,使排气消音器54极力接近发动机E,既确保距地面高度,同时又降低重心,另外,排气装置52的组装也容易。
另外,排气消音器54的一端形成为沿铅直面的平面状,并且比驱动链48靠近车身中心线60,所以,在驱动链48的摆动所需空间的侧方,可有效地配置排气消音器54。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可作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上述实施例中,发动机E是4冲程发动机,但本发明也适用于搭载在机动两轮车上的2冲程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在通过排气装置重心的直线上,排气装置支承在搭载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和车架上,这样,可减少作用在排气装置支承部上的弯曲荷重,即使由排气装置的前后2个部位的支承,就可以用充分的支承强度支承排气装置。而且,支承排气装置的专用支承部,是把排气消音器支承在车架上的一个部位,可减少支承排气装置的零部件数目,减少组装工作量。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可避免与发动机及后轮间的驱动力传递系统的干扰,使排气消音器极力靠近发动机,可确保距地面高度,并且降低重心,另外,排气装置的组装也容易。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在驱动链的摆动所需空间的侧方,可有效地配置排气消音器。

Claims (3)

1.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该机动两轮车中,发动机(E)在后轮(WR)前方搭载在车架(15)上,备有排气消音器(54)并与设在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上的排气口(51)连接的排气装置(52)支承在车架(15)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消音器(54)沿着车架(15)的宽度方向长长地形成,配置在发动机(E)与后轮(WR)之间,第1排气管(53)连接排气消音器(54)的一端和上述排气口(51),第2排气管(55)与该排气消音器(54)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第1排气管(53)的第1重心(G1)、和上述排气消音器(54)与第2排气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线59上,第1排气管(53)的上游端固定在发动机本体(22)上,上述排气消音器(54)在第2重心(G2)处支承在车架(15)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把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给后轮(WR)的驱动链(48),配置在车身中心线(60)的一侧,相对于车身中心线(60)在与驱动链(48)的相反侧配置着第1排气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气消音器(54)和第2排气管(55)的第2重心(G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排气消音器(54)的一端形成为沿铅直面的平面状,并且比驱动链(48)靠近车身中心线(60)配置。
CNB01123363XA 2000-07-19 2001-07-19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757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23872A JP4280401B2 (ja) 2000-07-19 2000-07-19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支持構造
JP223872/2000 2000-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4216A true CN1334216A (zh) 2002-02-06
CN1167574C CN1167574C (zh) 2004-09-22

Family

ID=18717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2336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7574C (zh) 2000-07-19 2001-07-19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80401B2 (zh)
CN (1) CN1167574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4474C (zh) * 2002-06-25 200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
CN100528682C (zh) * 2005-05-11 2009-08-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3950483A (zh) * 2007-12-28 2014-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15657A (ja) * 2005-07-05 2006-11-2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とブレーキペダルの配置構造
KR100930322B1 (ko) * 2005-05-11 2009-12-08 혼다 기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터 사이클
TW200643289A (en) * 2005-05-11 2006-12-16 Honda Motor Co Ltd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muffler and brake pedal of motorcycle
JP2006348883A (ja) * 2005-06-17 2006-12-28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4627690B2 (ja) * 2005-06-27 2011-02-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排気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4689474B2 (ja) * 2006-01-11 2011-05-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2009090890A (ja) * 2007-10-10 2009-04-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4474C (zh) * 2002-06-25 200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
CN100528682C (zh) * 2005-05-11 2009-08-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0542879C (zh) * 2005-05-11 2009-09-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3950483A (zh) * 2007-12-28 2014-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01909979B (zh) * 2007-12-28 2015-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574C (zh) 2004-09-22
JP2002037174A (ja) 2002-02-06
JP4280401B2 (ja)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1072C (zh) 车辆用散热装置
KR100504626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엔진 부착 구조
CN1715622A (zh) 消音器装置
CN1272540C (zh) 机动两轮车
JP4899625B2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US20090320785A1 (en) Single-cylinder or in-line multi-cylinder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KR100533653B1 (ko) 저바닥식 차량의 리어 쿠션 설치 구조
CN1139513C (zh) 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
US8348005B2 (en) Hybrid vehicle
CN1167574C (zh)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结构
CN1948077A (zh) 具有后座脚踏板及挡泥板的二轮机动车
CN1184100C (zh) 机动两轮车的空气吸入口构造
CN1939800A (zh) 两轮机动车
CN1754769A (zh) 摩托车
CN1204018C (zh) 摩托车动力单元
CN1242160C (zh) 车辆用散热装置
CN1135179C (zh) 小型车辆中的吸气构造
CN1350111A (zh) 车辆中的散热器装载结构
CN1754757A (zh) 二轮机动车
CN1749093A (zh) 二轮机动车
CN1060125C (zh) 机动车辆
CN1227456C (zh) 机动两轮车、三轮车发动机中的曲轴箱结构
CN1200843C (zh) 带内燃机自行车
CN1129706C (zh) 摩托车的排气净化装置
CN1697752A (zh) 鞍座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