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0483A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0483A
CN103950483A CN201410174833.XA CN201410174833A CN103950483A CN 103950483 A CN103950483 A CN 103950483A CN 201410174833 A CN201410174833 A CN 201410174833A CN 103950483 A CN103950483 A CN 103950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ed
exhaust chamber
foot
supporting
mai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48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0483B (zh
Inventor
水谷昌己
片野航
饭塚利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50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0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0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0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B62H1/04Substantially U-shaped stands for embracing th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motorcyc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其为具有主支架的机动二轮车,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并同时实现车体的低重心化。在机动二轮车上设有:以在发动机(21)的后方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后臂(6)、在后臂(6)的下方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地配置的一对支承脚部(27)、(28)的主支架(26)、在内部使从排气管(23)流入的废气膨胀的消音器(24)。消音器(24)的后部(24e)位于比后臂(6)更靠下方的、后轮(8)和枢轴支承板(4)、(5)之间的位置。另外,俯视消音器(24)和主支架(26)时,后部(24e)位于在前后方向延伸配置的一对支承脚部(27)、(28)之间。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
本案是申请号为200880123391.9、发明名称为机动二轮车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其具有消音器、排气室等在内部形成有使从排气管流入的废气膨胀的空间的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二轮车具有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在内部形成有用于使从连接于发动机的排气管流入的废气膨胀的空间。例如有如下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即,作为排气装置设置将膨胀的废气向外部排出的消音器,该消音器配置于后轮的侧方、即摆动自如地支承后轮的后臂的上方。另外,也有如下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即,将配置于位于发动机或者车体架中的发动机之后的部分、和后轮之间即后臂的下方的排气室作为排气装置而配置。通过在机动二轮车设置排气室,可以使设置于该排气室的下游侧的消音器小型化。
另外,还有具有主支架的机动二轮车,该主支架相对于地面立起而支承车体,从而使后轮为从地面浮起的状态(例如专利文献1)。这样的机动二轮车中,不使用时的主支架、即前端向车体底部侧提起且处于收纳状态的主支架,在发动机和后轮之间按照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因此,具有主支架的机动二轮车中,难以将排气室等排气装置设置于发动机和后轮之间,排气管直接连接于配置于后轮的侧方的消音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7360号公报
但是,在消音器直接配置于排气管的机动二轮车中,增大发动机的排气量时,为了符合发动机的排气量,也需要使消音器大型化。因此,这样的机动二轮车中,增大发动机的排气量时,由于消音器配置于后轮的侧方,所以使车体的后部大型化。另外,由于消音器配置于后臂的上方,而难以实现低重心的车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其具有主支架,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同时实现车体的低重心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其具备:发动机;车体架,其具有在所述发动机之后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架部;后轮,其位于比所述纵架部更靠后方的位置;后臂,其在所述纵架部之后,按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所述纵架部与所述后轮一起被可摆动地支承;主支架,其在所述后臂的下方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地配置的一对支承脚部,该一对支承脚部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配置状态转动,通过在地面立起,而支承车体;排气装置,其连接于从所述发动机延伸的排气管,并在内部使从该排气管流入的废气膨胀。而且,所述排气装置的至少后部位于比所述后臂更靠下方的、所述后轮和所述纵架部之间的位置,俯视该排气装置和所述主支架时,位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配置状态的所述一对支承脚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例如,通过不在后轮的侧方设置消音器,而将废气从配置于纵架部和后轮之间的排气装置排出,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另外,在后轮的侧方配置消音器的机动二轮车中,能够使配置于该后轮侧方的消音器小型化,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另外,排气装置配置于比后臂更靠下方的位置,能够实现车体的低重心化。另外,在此,排气装置为在内部使废气膨胀并向外部排出的消音器、或将在内部膨胀的废气输送至消音器的排气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结构的侧面图;
图2是从图3的箭头P方向观察到图;
图3是从一侧观察到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行驶时的主支架周围的侧面图;
图4是从另一侧观察到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行驶时的主支架周围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行驶时的消音器及主支架周围的平面图;
图6是从一侧观察到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行驶时的主支架周围的侧面图;
图7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行驶时的主支架及消音器的位置关系的侧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外观侧面图;
图9是以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主支架为中心而表示的车辆侧面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体架整体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车体前方观察到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主支架的图,该图中,主支架配置于收纳位置;
图12是从车体前方观察到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主支架的图,该图中,主支架配置于立起位置;
图13是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主支架、排气室的侧面图;该图中,主支架配置于收纳位置;
图14是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主支架、排气室的底面图;该图中,主支架配置于收纳位置;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面图;
图16是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面图,该图中,车体盖等从车体卸下;
图17是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所具有的后臂及缓冲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所具有的排气装置组件的平面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排气装置组件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例子即机动二轮车1的整体结构的侧面图。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作为使从排气管流入的废气在内部膨胀的排气装置,设置有消音器24。图2~图7是用于详细说明消音器24及主支架26的周围结构的图。另外,这些图中,FWD方向表示机动二轮车1的行驶方向的前方。
机动二轮车1中,如图1所示,在头管2的后方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车架3。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主车架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附近设置有在发动机21的后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支承板(纵架部)4、5。在枢轴支承板4、5之后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而配置的一对后臂6、7,左右的后臂6、7在车宽方向上离开地配置。如图3所示,在枢轴支承板4上,以后臂6的前端部附近为中心,设置有可摆动地支承该后臂6的枢轴4a。另外,如图4所示,在枢轴支承板5上,以后臂7的前端部附近为中心,设置有可摆动地支承该后臂7的枢轴5a。在发动机21的后方配置有后轮8(参照图1)。在后臂6及后臂7的各自的后端部附近可转动地安装有后轮8的车轴8b(参照图1),后臂6、7可与后轮8一起以枢轴4a、5a为中心摆动。另外,后轮8的车轮8b设置于比枢轴4a、5a更低的位置,后臂6、7向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倾斜。如图2所示,在一对枢轴支承板4、5的各自的下端部安装有在车宽方向(箭头X1及箭头X2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件9。在该连接部件9的下表面,按照分别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安装有一对安装部件10、11。这些安装部件10、11分别是为了可转动地安装后述的主支架26而设置的。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主车架3的后部和枢轴支承板4之间安装有后撑杆12。另外,在主车架3的后部和枢轴支承板5之间安装有后撑杆13。另外,车体架由头管2、主车架3、枢轴支承板4、枢轴支承板5、连接部件9、后撑杆12及后撑杆13构成。
在头管2的上部可转动地安装有把手14。在头管2的前方设置有前照灯15。在头管2的下方配置有具有悬架的一对前叉16,该悬架用于吸收上下方向的冲击。在该一对前叉16的下端可转动地安装有前轮17。
在主车架3的后方的上部配置有车座18。在该车座18的前方配置有燃油箱19。
在主车架3的下方安装有发动机保持部件20,通过发动机保持部件20悬架发动机21。该发动机21为四个气缸((未图示)在车宽方向排列而配置的并列式四缸发动机。发动机21包含:在内部按照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曲轴的曲轴箱21a;从曲轴箱21a的上部向上侧前方延伸,并按照在车宽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有四个气缸(未图示)的缸体21b;配置于缸体21b的上部的气缸盖21c。
用于将在发动机21中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8的传动链22从曲轴箱21a向的后部向后方延伸。该传动链22卷挂于设置在曲轴箱21a的驱动链轮(未图示)、和设置在后轮8的从动链轮8a上,与这些链轮啮合。从动链轮8a配置于比后臂6更靠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后轮8侧),传动链22配置于比后臂6更靠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参照图1)。
在气缸盖21c的前侧部分安装有将由于发动机21的驱动而产生的废气导出的四个排气管23的各自的一侧(前端侧)。各排气管23从各气缸盖21c向后方延伸。该例中,各排气管23从气缸盖21c的前侧部分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弯曲,并向发动机21的后方下部延伸。如图3及图5所示,四个排气管23的各自的另一侧连接于一个消音器24。如图1所示,该消音器24配置于发动机21和后轮8之间,其具有净化从发动机21排出的废气并减小排气声的功能。即,在消音器24的内部设有废气膨胀的空间(膨胀室),通过使废气在该空间内膨胀后排出至外部,降低排出时产生的排气声。另外,在消音器24内配置有催化剂,通过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化氢(HC)、氮氧化合物(NOx)等的量。
如图3~图5所示,消音器24的后部24e从车体的侧面看,配置于后臂6、7的下方。另外,后部24e配置于发动机21的后方、即比后轮8更靠前。即,如图5所示,消音器24其后端部24a位于比后轮8更靠前,并且在后端部24a和后轮8的前侧部分之间以具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配置。该后轮8的前侧部分和消音器24的后端部24a按照它们的下侧部分的间隔比它们的上侧部分的间隔大的方式进行设置。即,消音器24的后表面24f配置于后轮8之前,且随着向下而从后轮8离开并向前方倾斜。另外,消音器24的后部24e位于从车体的侧面看的后臂6的下方、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链22的下部更靠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参照图3)。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消音器24的后部24e位于发动机21之后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枢轴支承板4、5的后方。而且,消音器24按照在枢轴支承板4、5的下方而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该例中,如上所述,在枢轴支承板4、5的下端部架设有连接部件9。消音器24按照在连接部件9的下方而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如图7所示,消音器24的前部24h位于连接部件9的下方。而且,位于消音器24的前端且连接有排气管23的连接口24i位于比枢轴支承板4、5及连接部件9更靠前。消音器24的后部24e位于比连结主支架26的转动中心26b、和后臂6、7的摆动中心即枢轴4a、5a的直线更靠后方。
另外,如图7所示,消音器24通过连接部件9支承。详细而言,在消音器24的外表面设有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托架24g。另一方面,在连接部件9具有托架9b、和安装于该托架9b且从托架9b向后方延伸的后托架9c。而且,在该后托架9c安装有消音器24的托架24g。
如图5所示,在消音器24的后部24e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X2方向侧)的部分安装有用于将废气排出至外部(大气)的排气口24b。该排气口24b按照沿箭头X2的方向且向斜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排气口24b从消音器24的后部24e朝向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开口。另外,如图4所示,排气口24b配置于机动二轮车1处于行驶状态时的主支架26和后臂7之间,并按照从排气口24b排出的废气不直接接触后轮8的方式设置。另外,设有覆盖排气口24b的外周部分的盖部件25。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口24b的前端部分从俯视来看,即俯视消音器24时,按照不从盖部件25露出的方式,收纳于盖部件25的内部。
另外,排气口24b的箭头X2方向侧的前端部(最外部)24c位于比主支架26的箭头X2方向侧的最外部26a更靠箭头X1方向侧(内侧)。即,排气口24b的最外部24c位于比车宽方向上的主支架26的最外部26a更靠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另外,该例中,在主支架26的前部设有拉伸螺旋弹簧30,拉伸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的侧部成为主支架26的最外部26a。另外,盖部件25的箭头X2方向侧的前端部25a也和排气口24b相同,位于比主支架26的箭头X2方向侧的最外部26a更靠箭头X1方向侧(内侧)。
机动二轮车1上设有在该机动二轮车1停车时以使后轮8从地面浮起的状态支承车体的主支架26。如图5所示,在消音器24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两侧配置有主支架26。主支架26具有在后臂6、7的下方在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离开而配置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27、28。主支架26以转动中心26b为中心,向上方或下方可转动地构成。在以一对支承脚部27、28向后方提起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图3所示的状态),机动二轮车1可进行行驶。另一方面,一对支承脚部27、28通过从在前后延伸而配置的状态向下方转动并立起在地面上,在车宽方向上离开的两个位置支承车体。即,主支架26以使后轮8从地面浮起的状态支承车体。
如图3或图5所示,主支架26的转动中心26b设置于比消音器24的下表面的最下部24d更靠上方,行驶时(如图3所示的状态),主支架26的最下部26c位于比消音器24的最下部24d更靠上方。即,按照在行驶时主支架26的所有部分都位于比消音器24的最下部24d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主支架26。该例中,支承脚部27、28配置于比消音器24下表面更靠上方,消音器24的后部24e的上部从车体的侧面看,位于支承脚部27、28和后臂6、7之间。
如图5及图6所示,主支架26除了在上述停车时(图6所示的状态)支承车体的一对支承脚部27、28,还包连结一对支承脚部27、28的十字管29,另外,十字管29为本发明的“连结部”的一例。如图5所示,支承脚部27按照位于消音器24的箭头X1方向侧的方式而构成,且支承脚部28按照位于消音器24的箭头X2方向侧的方式而构成。即,消音器24的后部24e从该消音器24和主支架26的俯视来看,处于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的一对支承脚部27、28之间。在此说明的例中,如上所述,支承脚部27、28的转动中心26b设置于比消音器24的下表面更靠上方,因此,在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在支承脚部27、28之间配置消音器24的后部24e。在行驶时(图3及图5所示的状态),按照主支架26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两端部位于比消音器24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设置该主支架26。
另外,支承脚部27其一侧(基部侧)转动地安装于安装部件10上,该安装部件10安装于连接部件9的下面。具体而言,如图2及图5所示,在支承脚部27的一侧安装有轴承部件27a。而且,支承脚部27在轴承部件27a插入到安装部件10的一侧板10a和另一侧板10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螺栓部件50和螺母51固定于安装部件10。
如图5所示,支承脚部27形成为其另一侧(接地侧(前端侧))部分向外侧(箭头X1方向侧)突出的弯曲形状。为了在停车时集中车体的负荷,而在该支承脚部27弯曲的部分安装有加强部件27b。另外,在支承脚部27的另一侧(接地侧)部分附近焊接有十字管29的箭头X1方向侧的端部。
在支承脚部27的焊接有十字管29的部分附近,焊接有通过驾驶者踩踏而可容易地使主支架26转动至停车时的状态的踏杆(侧面突出部件)27c。如图3所示,踏杆27c在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即在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从车体的侧面看,在消音器24和后轮8之间向上方延伸地配置。
在支承脚部27的另一方(接地侧方向)端部安装有能够相对于地面以面相接的接地板27d。即,支承脚部27按照立起于地面的方式配置时,接地板27d的下表面与地面接触。如图2所示,接地板27d的端部27e按照在行驶时以后述的倾斜角α1以下的倾斜角度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如图5所示,支承脚部28的一侧(基部侧)可转动地安装安装于安装部件11,该安装部件11安装于连接部件9的下面。具体而言,如图2及图5所示,在支承脚部28的一侧安装有轴承部件28a。而且,支承脚部28在轴承部件28a插入安装部件11的一侧板11a和另一侧板11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螺栓部件52和螺母53固定于安装部件11。
如图5所示,在支承脚部28的一侧(基部侧)和另一侧(前端侧)之间安装有向箭头X2方向突出的弹簧安装部件28b。在弹簧安装部件28b上,安装有拉伸螺旋弹簧30的一侧,拉伸螺旋弹簧30的另一侧经由金属板部件30a与连接部件9的箭头X2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另外,如上所述,拉伸螺旋弹簧30的另一端部的附近成为主支架26的最外部26a,最外部26a位于比排气口24b的箭头X2方向侧的前端部24c及盖部件25的箭头X2方向侧的前端部25a更靠箭头X2方向的外侧。另外,在支承脚部28的另一侧部分的附近焊接有十字管29的箭头X2方向侧的部分。
另外,与支承脚部27的接地板27d相同,在支承脚部28的另一(接地侧方向)端部安装有能够与地面面相接的接地板28c。如图2所示,接地板28c的端部28d按照在行驶时以后述的倾斜角α1以下的倾斜角度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如图3所示,十字管29按照在车辆行驶时位于消音器24和后轮8之间的位置的方式而设置。即,在将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十字管29在消音器24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而且,如图3~图5所示,在该状态下,十字管29配置于消音器24的后端部24a和后轮8之间,消音器24的后部24e的上部由一对支承脚部27、28、十字管29、设置于枢轴支承板4、5的下端的连接部件9包围。换而言之,机动二轮车1中,利用比后臂6、7更靠下方且比枢轴支承板4、5更靠后方的空间、即由主支架26围成的空间,配置消音器24。
如图2所示,十字管29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按照在行驶时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构成。即,在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按照车宽方向上的十字管29的中央部的位置比该十字管29的两端部的位置低的方式,形成十字管29。该例中,十字管29按照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同时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形成。而且,如图3所示,十字管29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位于消音器24的后表面24f和后轮8之间的空间的下侧部分。另外,十字管29的下端部位于比消音器24的下端部更靠上侧。因此,如在此所说明的例子,即使是十字管29按照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时,也能够抑制机动二轮车1的最低地面高度降低。
另外,如图5所示,在行驶时,在俯视主支架26时,十字管29按照与后轮8重叠的方式设置。即,十字管29按照使向后轮8的前方突出的部分(前端部)向下侧回避的方式形成,在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位于后轮8的前端部的下方。
另外,如图2所示,十字管29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两端部附近,按照在行驶时相对于垂直方向以车体的最大倾斜角度(倾斜角α1)以下的倾斜角度α2、α3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即,如上所述,在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十字管29的两端侧向上方倾斜。而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十字管29的倾斜角度α2、α3,为倾斜角α1以下。由此,十字管29,在行驶时使向后轮8的前方突出的部分向下侧回避,并收纳于倾斜角α1的范围内。
另外,倾斜角α1是将车体向图2所示的A1方向及A2方向倾斜时允许的最大倾斜角度。在机动二轮车1设有用于使驾驶者识别倾斜角α1的倾斜传感器31、32。如图2~图4所示,在通过枢轴支承板4、5支承的一对板部件33、34分别安装有托架33a、34a,在各托架33a、34a安装有可载置驾驶者的脚的脚踏板(踏板)35、36。这些脚踏板35、36按照分别在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倾斜传感器31、32安装于脚踏板35、36的下部。另外,在左侧的托架33a和脚踏板35、右侧的托架34a和脚踏板36之间,配置有消音器24的后部24e。
如图2所示,传感器31按照在车体向图2的A1方向倾斜时首先与地面接触的方式设置。由此,驾驶者可识别出车体向A1方向倾斜时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车体的倾斜角α1(最大倾斜角度)。另外,倾斜传感器32按照机动二轮车1向图2的A2方向倾斜时首先与地面接触的方式设置。由此,驾驶者可识别出车体向A2方向倾斜时的车体的倾斜角α1(最大倾斜角度)。
如图3及图5所示,在连接部件9的箭头X1方向侧的端部安装有在使车体倾斜的状态下支承车体的侧支架37。侧支架37具备在比后臂6更靠下方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一个支承脚部38。支承脚部38以该支承脚部38的一侧(基部侧)为中心可转动地构成,通过以该一侧为中心转动并起立于地面,在车体在倾斜的状态下被支承。如图5所示,在支承脚部38的箭头X2方向侧安装有弹簧安装部件38a,在弹簧安装部件38a安装有拉伸螺旋弹簧39的一侧。另外,拉伸螺旋弹簧39的另一侧可转动地保持支承脚部38,并与将侧支架37连接于连接部件9的安装部37a连接。
另外,如图3所示,行驶时,侧支架37的最下部37b位于比主支架26的最下部26c更靠上方。另外,如图2所示,侧支架37在行驶时位于比图2所示的倾斜角α1的边界线更靠上方。
如以上说明,机动二轮车1中,消音器24的后部24e位于比后臂6、7更靠下方,即位于枢轴支承板4、5和后轮8之间,俯视消音器24和主支架26时,位于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的一对支承脚部27、28之间。由此,可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即,如机动二轮车1,通过不在后轮8的侧方设置消音器,而从配置于发动机21和后轮8之间的消音器24排出废气,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另外,在后轮的侧方配置了消音器的机动二轮车中,能够使配置于该后轮的侧方的消音器小型化,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另外,消音器24配置于比后臂6、7更靠下方,能够实现车体的低重心化。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从车体的侧面看,消音器24按照在枢轴支承板4、5的下方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增大消音器24内的空间。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消音器24具有将废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24b。由此,不在后轮8的侧方设置将废气向外部排出的消音器,而能够将废气排出至外部,能够进一步抑制车体后部的大型化。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排气口24b从消音器24的后部24e朝向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进行开口。由此,抑制从排气口24b排出的废气与后轮8直接接触。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在将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排气口24b位于支承脚部27、28的上方。即,机动二轮车1中,在消音器24的后方、且在行驶状态下的主支架26和后臂7之间设有排气口24b。由此,能够抑制排气口24b接触配置于消音器24的后方的后轮8,且能够有效地利用主支架26和后臂7之间的空间,排出废气。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车宽方向(箭头X2方向)的排气口24b的最外部24c位于比车宽方向(箭头X2方向)的主支架26的最外部26a更靠内侧(箭头X1方向侧)。由此,通过主支架26,能够保护排气口24b不受来自排气口24b的侧方(箭头X2方向)的物理冲击。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主支架26包含连结一对支承脚部27、28的十字管29,在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十字管29按照在消音器24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通过十字管29保护消音器24。
另外,在机动二轮车1中,在将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十字管29位于消音器24的后端部24a和后轮8之间。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消音器24的后端部24a和后轮8之间的很小的间隙,设置具有一对支承脚部27、28的主支架26。
即,在具备后轮、发动机、按照位于发动机的下部和后轮之间的方式配置的消音器的现有的机动二轮车中,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在发动机和后轮之间配置消音器以外的部件。因此,目前的机动二轮车中,停车时难以在车体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两处设置支承机动二轮车的主支架。关于这一点,在机动二轮车1中,按照后端部24a位于比后轮8更靠前方的方式,设置消音器24,并按照在行驶时十字管29位于消音器24的后端部24a和后轮8之间的方式,设置主支架26。由此,可有效地利用消音器24的后端部24a和后轮8之间的很小的间隙,在机动二轮车1设置具有一对支承脚部27、28的主支架26。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在将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消音器24的后部24e由一对支承脚部27、28和十字管29包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护消音器24。
机动二轮车1中,在将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将十字管29配置于后轮8的前端部的下方。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消音器24和后轮8之间的间隙。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在将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按照车宽方向上的十字管29的中央部的位置比该十字管29的两端的位置低的方式,形成十字管29。即,十字管29形成为,十字管29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在行驶时朝向下方突出。由此,能够按照避开后轮8的前侧部分的最突出的部分(前端部)的方式配置十字管29。
另外,机动二轮车1具备在车体倾斜至最大倾斜角度α1时与地面相接的倾斜传感器31、32。而且,在将一对支承脚部27、28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将十字管29按照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且同时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形成,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十字管29的倾斜角度α2、α3为最大倾斜角度α1以下。即,主支架26的十字管29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两端部分附近形成为,在行驶时以车体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α1(最大倾斜角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α2、α3向内侧倾斜。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在主支架26设置了十字管29而使车体的倾斜角α1变小。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主支架26配置于比消音器24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由此,能够通过主支架26保护消音器24的侧面。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主支架26的转动中心26b位于比消音器24的最下部24d更靠上方。由此,在行驶时主支架26向上方转动的情况下,可配置于比消音器24的最下部24d更靠上方。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设置有在比后臂6更靠下方在前后方向延伸而配置的、通过转动而立起于地面从而以倾斜的状态支承车体的侧支架37。而且,侧支架37配置于比主支架26更靠上方。即,行驶时,侧支架37配置于比主支架26更靠上方。由此,行驶时,机动二轮车1中,侧支架37不会成为位于最低位置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机动二轮车1的最低地面高度由于设置了侧支架37而降低。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按照行驶时主支架26的车宽方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X2方向)的两端部位于比消音器24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设置主支架26。另外,行驶时,主支架26的最下部26c位于比消音器24的最下部24d更靠上方。由此,主支架26向上方转动时,能够抑制与消音器24的下表面干涉。因此,可以不在消音器24的下表面形成用于避免干涉的凹部,而使主支架26配置于比消音器24的最下部24d更靠上方。其结果,能够抑制消音器24的容积减小,并抑制行驶时从主支架26到地面的高度减小。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除了主支架26之外还设置有侧支架37。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侧支架37,而仅设置主支架26。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按照十字管29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十字管29。但是,也可以按照不仅是十字管29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且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附近也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十字管29。
另外,机动二轮车1中,在消音器24的后部24e设置了用于将废气排出的排气口24b。但是,可以在具有对从发动机21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并减少排气声的功能的消音器24的后方,进一步设置具有对从发动机21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并减少排气声的功能的排气口。该情况下,可相对于排气口整体设置具有对从发动机21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并减少排气声的功能的排气口。另外,仅在比后轮8更靠前方部分设置具有对从发动机21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并减少排气声的功能的排气口。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0的外观侧面图,图9是以机动二轮车100的主支架(中心支架)170为中心而表示的车辆侧面的放大图。图10是表示机动二轮车1的车体架整体的立体图。图11是从车体前方观察位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170的图。图12是从车体前方观察位于立起位置的主支架170的图。图13是位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170、排气室171的侧面图,图14是位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170和排气室171的底面图。另外,在此所说明的例子中,做为在内部使从排气管流入的废气膨胀的排气装置,设置有排气室171。
如图8所示,在机动二轮车100中,转动自如地支承前轮103的前叉105的上部由头管121按照可向左右自如地操作方向的方式支承。如图10所示,在头管121的后侧焊接前端部的主车架124的前后延伸部122从头管121向后下降,并在车宽中央直线延伸。另外,在头管121进一步焊接有下管123的上端部,下管123从该上端部向下方直线延伸,在该下管123的下端部安装有托架123a。如图8所示,托架123a固定于发动机102的曲轴箱102a的前侧。另外,在前后延伸部122的中途部经由加强部件141安装有吊架140,该吊架140从前后延伸部122的中途部向下方垂下,在其前端固定有发动机102的缸体121b。
在发动机102的后方配置有车体的刚性部件的一部分即侧板150L,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附近配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贯穿螺栓172。在发动机102的后方,按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后臂(后摆动臂)160。后臂160的前端部通过贯穿螺栓172轴支承,后臂160的后端部支承后轮104。由此,以贯穿螺栓172为中心,后臂160与后轮104一起可上下摆动。
如图8所示,在前后延伸部122上设有鞍型的燃油箱107,在其后方设有车座103。燃油箱107的后部的下方及车座103的下方由树脂制外装盖即侧盖106覆盖。如图10所示,主车架124的前后延伸部122是从头管121到燃油箱107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直线的圆管,在前后延伸部122的后端,按照从上方覆盖该后端的方式焊接有鞍状托架176。在鞍状托架176的两侧面分别焊接有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135L、135R的前端部。车座导轨135L、135R也由圆管构成,分别从鞍状托架176的侧面向外方(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向)且向斜后方延伸后,笔直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另外,车座导轨135L、135R从车体前方按照顺序通过十字管138-1、138-2、138-3在三处连结,并在其上载置车座103。
在前后延伸部122的后端在发动机102的后方焊接有在车体的上下方向直线延伸的上下延伸部(纵架部)125。前后延伸部122和上下延伸部125都焊接于鞍状托架176及加强部件144,通过鞍状托架176及配置于连结处的内角的加强部件144相互牢固地固定,构成主车架124。
另外,在前后延伸部122、头管121及下管(圆管)123的连结处的内角焊接有加强部件143,进一步在前后延伸部122的中途部下侧焊接有加强部件141。而且,在加强部件141和加强部件143之间架设有加强管142。由此,前后延伸部122、头管121及下管123相互牢固地固定。
上下延伸部125构成为,剖面分别为长方形的方管的前侧管125F及后侧管125B以宽幅的侧面分别朝向车体前后而排列配置,并且它们通过焊接而前后地粘在一起。上下延伸部125的上部具有一定的宽度,在中途部,宽度慢慢扩大,下部也具有一定的宽度。即,上下延伸部125按照根据延伸方向(上下方向)的位置的不同其厚度不同的方式构成,由此,确保车体所必需的刚性。
在上下延伸部125的后侧管125B的后侧面焊接有第一支承管126。第一支承管126为圆管,在车宽方向直线延伸。在第一支承管126的左右两端焊接有形成内螺纹槽的帽126a。
在上下延伸部125中的第一支承管126的下侧的两侧面焊接有L字状的共用托架127L、127R。共用托架127L、127R形成为其后端向内方(朝向车宽方向的中心侧的方向)弯曲的平板状。而且,弯曲的部分焊接于后侧管125B的后面,在前后延伸的部分的内面焊接于前侧管125F及后侧管125B的侧面。共用托架127L、127R的各前端向比上下延伸部125的前侧管125F的前表面更靠前侧突出,在这些突出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曲轴箱102a的后侧面上侧的螺栓插通孔。
另外,在沿共用托架127L、127R的前后延伸的部分的外表面上焊接有由圆管构成的后撑杆136L、136R的各前端。后撑杆136L、136R向后上延伸,它们的后端分别焊接于车座导轨135L、135R的后端侧的下表面。另外,在后撑杆136L、136R的前端侧焊接有横梁139,由此,将后撑杆136L、136R连结。另外,在后撑杆136L、136R的中途部焊接有用于安装同乘者放置脚的脚踏板183(参照图8)的后脚踏板撑杆137L、137R,后脚踏板撑杆137L、137R从基端部向下方延伸。
在共用托架127L、127R的下方安装有左右向前方弯曲的长板状的枢轴托架128。枢轴托架128的各弯曲部分焊接于前侧管125F及后侧管125B的侧面,各弯曲部分之间的部分焊接于后侧管125B的后表面。枢轴托架128的各弯曲部分的前端也向比前侧管125F的前表面更靠前面突出,在这些突出的部分形成有用于插通在车宽方向直线延伸的圆管即枢轴支承管129的插通孔。而且,枢轴支承管129插通这些插通孔,并通过焊接进行固定。
在上下延伸部125的下端配置有在车宽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二支承管130,上下延伸部125及第二支承管130相互连结,形成反T字状。第二支承管130是剖面长方形的方管,按照宽幅的侧面朝向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上下延伸部125的下端面焊接有第二支承管130的上表面。在第二支承管130的左端按照闭塞开口端的方式焊接有平板状的小板131。另外,在第二支承管130的下表面左侧焊接有由在下方延伸的平行的两个板构成的主支架托架133L。
如图9、图13或图14所示,在上下延伸部125的后方即后轮104的前方配置有大致箱状的排气室171。另外,排气室171位于后臂160的下方,该排气室171的上表面171c沿后臂160向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在排气室171连接有从发动机102通过发动机102的下方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173。详细而言,排气室171的前表面171a位于比第二支承管130更靠后方,在该前表面171a设置有连接口171b。排气管173通过第二支承管130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并连接于连接口171b。
排气室171通过第二支承管130支承。详细而言,在排气室171的左侧面171k设有从该左侧面171k向外方膨胀的安装部171g。该安装部171g安装于焊接在第二支承管130的主支架托架133L上。另外,图13中,主支架托架133L由双点划线表示。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二支承管130的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安装部130a。另一方面,在排气室171的下表面171d的右侧设有从该下表面171d向前方延伸的板状托架171h,该托架171h安装于安装部130a。这样,废气室171通过第二支承管130支承。
在排气室171的内部设有从排气管173流入的废气进行膨胀的空间。在后轮104的侧方(该例中,后轮104的右侧)即比后臂160更靠上方配置有消音器179。消音器179经由连结部178连接于排气室171。具体而言,连结管178从排气室171的右侧面171j向车体的外方且向斜后方延伸,连接于消音器179。在消音器179的内部也设有从排气室171流入的废气进行膨胀的空间。另外,在消音器179的后端部设有将废气排出至外部的排气口(未图示)。另外,通过消音器盖179a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消音器179。另外,在连结管178的外周面设有板状的托架178a。另一方面,在排气室171的下表面171d安装有朝向托架178a延伸的板状的托架171i。托架178a和托架171i重叠并通过螺栓177相互固定。由此,连结管178通过排气室171支承。
在主支架托架133L上固定排气室171,同时转动自如地安装有在收纳位置包围该排气室171的周围的主支架170的左侧基端部(参照图9)。在第二支承管130的右端侧也焊接有主支架托架133R。主支架托架133R也由向下方延伸的平行的两个板构成,外侧的板按照闭塞第二支承管130的右侧开口端的方式焊接,内侧的板焊接于第二支承管130的下表面。而且,在主支架托架133R转动自如地安装有主支架170的右侧基端部。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第二支承管130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地焊接有发动机托架134L、134R,由此,固定曲轴箱102a的后侧面的下侧。即,发动机102的曲轴箱102a的前部固定于下管123,后部的上侧经由共用托架127L、127R固定于上下延伸部125。另外,后部的下侧经由发动机托架134L、134R及第二支承管130固定于上下延伸部125。另外,缸体102b经由吊架140及加强部件141固定于前后延伸部122。这样,发动机102牢固地固定于车体架的各部,承担作为车体的刚性部的一部分的作用。
另外,在前侧管125F的前表面的右侧下部形成有回避曲轴箱102a的膨胀的凹处125a。另外,如图12所示,在后侧管125B的后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槽125b、125b,该槽125b、125b从枢轴托架128的下方至共用托架127L、127R的后端侧方。由此,实现上下延伸部125的强度增大。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主车架124的上下延伸部125的左侧,离开上下延伸部125而配置有侧板150L。同样,在上下延伸部125的右侧,也离开而配置有侧板(未图示)。这些侧板是具有大致相同形状的铝压铸制的部件。
如图9所示,侧板150L一体地具有在车体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板部150a和从该板部150a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脚踏板托架部150b,从侧面看形成大致L字状。在板部150a的中途部形成有插通枢轴即贯穿螺栓172的插通孔。插通该插通孔的贯穿螺栓172通过后臂160的各前端部、及枢轴支承管129,直至形成于车体的右侧的侧板的插通孔,并在其前端螺着螺母。这样,通过贯穿螺栓172摆动自如地支承后臂160。
另外,侧板150L的上部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支承管126的左端。另外,侧板150L的下部也通过两个螺栓固定于小板131。这样,以枢轴即贯穿螺栓172的上下,将侧板150L牢固地安装于车体板侧。
在侧板150L的脚踏板托架部150b形成有在其后端部支承脚踏板180(参照图9)的基端部的脚踏板托架部。脚踏板托架部150b和脚踏板180配置于排气室171的侧方(右方向及左方向)。另外,在脚踏板托架部150b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插通变速踏板181的转动轴的轴插通孔。另外,在脚踏板托架部150b的上缘形成有盖托架部,并在盖托架部上通过螺栓连结覆盖后臂160的侧方的金属盖182。
如图9、图11及图12所示,在主支架170配置于收纳位置的情况下,该主支架170具备在后臂160的下方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主管)170b、170i。
支承脚部170b位于车体的左侧,是在主支架170配置于立起位置的情况下在车体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管,在其基端侧焊接有在支承脚部170b的延伸方向进一步延伸的安装板170a。另外,在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焊接有车体的前后方向的缘向上方弯曲的小的金属板170f,以覆盖端面。安装板170a插入主支架托架133L的板之间。在安装板170a形成插通孔,螺着于主支架托架133L的螺栓193插通该插通孔,由此,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安装板170a。
同样,支承脚部170i也位于车体的右侧,是在主支架170配置于立起位置的情况下在车体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管,在其基端侧焊接有在支承脚部170i的延伸方向进一步延伸的安装板170k。在支承脚部170i的前端,焊接有车体的前后方向的缘向上方弯曲的小的金属板170h,以覆盖端面。安装板170k插入主支架托架133R的板之间。在安装板170k形成插通孔,螺着于主支架托架133R的螺栓193插通该插通孔,由此,也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安装板170k。支承脚部170b、170i的前端附近通过由圆管构成的十字管(横梁)170g连结,另外,安装板170a和安装板170k的螺栓插通孔同轴地配置。由此,主支架170能够以通过这些螺栓插通孔的中心的线为轴一体地转动。
另外,在主支架托架133R上,向车体外方延伸地形成有弹簧安装凸部174,该弹簧安装凸部174位于比用于插通螺栓193的安装板170k的插通孔更靠车体的前侧且更靠车体的上侧。另外,在支承脚部170i的中途部,在车体外方延伸地形成有钩170j。而且,弹簧194形成于弹簧安装凸部174及钩170j之间,按照牵引两位置的方式进行施力。这样,主支架170按照在位于收纳位置时停留在该位置、另外在位于立起位置时也停留在该位置的方式被施力。
另外,主支架托架133L设置于比主支架托架133R更靠近主车架124的上下延伸部125的位置,据此,车体的左侧的支承脚部170b在中途部稍微向车体的左侧弯曲。由此,能够使金属板170f的位置向左侧靠近并在立起的位置稳定地支承车体。
在设置于车体的左侧的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侧、即金属板170f的侧焊接有比支承脚部170b直径小的金属棒即踏杆170d的基端部。踏杆170d相对于支承脚部170b大致垂直地安装,在踏杆170d和支承脚部170b的安装处焊接有加强支承脚部170b的三角状的加强部件。踏杆170d朝向车体外方且车体上方直线延伸后,前端部170e向车体的内方(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弯曲。如图9及图11所示,踏杆170d的前端部170e在收纳位置笔直朝向车体的内方。由此,使搭乘者更易在位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170的前端部170e放置脚尖。
如上所述,在上下延伸部125和后轮104之间配置有排气室171。如图9或者图13所示,排气室171按照从车体的侧面看定位在位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170和后臂160之间的方式进行设置。另外,如图14所示,从车体的底面看,在主支架170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即在按照支承脚部170b、170i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排气室171位于支承脚部170b和支承脚部170i之间。该例中,如图13所示,在主支架170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支承脚部170b、170i位于比排气室171低的位置。详细而言,将支承脚部170b、170i按照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该支承脚部170b、170i配置于和排气室171的下表面171d大致相同高度,支承脚部170b、170i的外周面的下侧的部分位于比下表面171d低的位置。另外,十字管170g也配置于和排气室171的下表面171d大致相同高度,排气室171按照其下表面171d被主支架170包围的方式设置。另外,排气室171的后表面171e的下侧的部分向后方倾斜,排气室171的后端部171f位于十字管170g的上方。
另外,设置于左侧的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侧的踏杆170d在按照支承脚部170b、170i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从车体的侧面看,位于排气室171的后表面171e和后轮104之间。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机动二轮车100,与目前的机动二轮车相比,存在以下优点。目前,存在具有在踏杆的前端安装小的板状踏板部而使搭乘者易于踩踏踏杆的构成的机动二轮车。但是,在踏杆的前端通过焊接等安装分体的踏板部会引起成本上升,另外,小的板状的踏板部对于驾驶者来说不一定容易踩踏。相对于此,也存在具有使踏杆的前端向车外方弯曲的构成的其他的机动二轮车。根据该构成,驾驶者能够容易地踩踏踏杆的前端部,也能够实现主支架的成本降低。
但是,在将踏杆的前端向车体的外方弯曲的构成中,踏杆的前端部向车体的外方延出,另外,从机动二轮车的侧方看踏杆时,踏杆的前端面朝向面前侧,存在外观质量不好的问题。另外,也存在踏杆的前端成为干扰而难以进行主支架旋转的问题。主支架旋转为如下所述的操作,即,站立在车体一侧的搭乘者使主支架处于立起状态的车体向面前侧倒,并仅用面前侧的支承脚部的前端支撑车体的整体,之后以该前端为中心改变机动二轮车的朝向,该操作用于在狭窄处改变机动二轮车的朝向。在使踏杆的前端向车体的外方弯曲的构成中,进行该主支架旋转而使车体倾倒时,使踏杆的前端容易地与地面接触并仅用一个支承脚部的前端支承车体的整体是困难的,其结果是,难以进行主支架旋转。
在这一点上,机动二轮车100中,主支架170具备设置于前轮103和后轮104之间的车体的底部的左右一对支承脚部170b、170i。而且,按照支承脚部170b、170i在朝向地面分别延伸的立起位置、和各自的前端(金属板170f、170h)接近车体的底部侧的收纳位置之间可转动的方式,支承脚部170b、170i的基端侧相对于车体的框架被支承。而且,在车体的左侧的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侧安装有踏杆170d的基端部,该踏杆170d在支承脚部170b位于收纳位置时向车体的上方且向车体的外方延伸,且前端部170e朝向车体内方弯曲。因此,踏杆170d的前端部170e向车体内方延伸,另外,从机动二轮车100的侧方看踏杆170d时,踏杆170d的前端面朝向进深侧,能够提高外观质量。另外,即使将车体倾斜,踏杆170d的前端也难以接触地面,因此,易于进行主支架旋转。
具体而言,主支架旋转时,在使车体倾斜并仅使设置于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的金属板170f接地,金属板170h从地面浮起且仅由金属板170f支承车体整体的情况下,增大车体的倾斜时,如图9及图12所示,踏杆170d的弯曲部170m最先与地面接触。这时,根据本实施方式,前端部170e向车体内侧延伸,与向车体外侧延伸的情况相比难以与地面接触。
尤其是,在机动二轮车100中,如图11所示,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的金属板170f在收纳位置位于比后臂160的外侧面更靠车体内方的距离L1处。而且,踏杆170d在支承脚部170b位于收纳位置的情况下,从金属板170f的附近,超越后臂160的外侧面向车体外方延伸。因此,需要机动二轮车100的踏杆170d较长。
另外,如图11所示,左右一对支承脚部170b、170i的转动轴位于比车体架的最下面即第二支承管130的下表面更靠近下方的距离L2处,从该位置至搭乘者易于放置脚的位置,踏板170d需要延伸,这也意味着踏板170d有长度的需要。
另外,如图9所示,在比主车架124的上下延伸部125及侧板150L更靠车体后方设置脚踏板180,另外,主支架170的转动轴位于比脚踏板180更靠前侧。因此,为了使踏板170d与脚踏板180隔开距离,只能使基端部靠近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侧,另外,只能使踏板170d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支承脚部170b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
从这种情况来看,可以说在机动二轮车100中,在主支架旋转时特别容易使踏板170d与地面接触。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踏板170d的前端部170e向内方弯曲,因此,能够防止此类不良。
另外,机动二轮车100中,一对支承脚部170b、170i在该一对支承脚部170b、170i向前后方向延伸而配置的状态下,从车体的侧面看位于比排气室171更低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支承脚部170b、170i保护排气室171。
另外,机动二轮车100中,主支架170具备安装于一个支承脚部170b的前端侧的踏板170d,在一对支承脚部170b、170i向前后方向延伸而配置的状态下,所述踏板170d向上方延伸地配置,从车体的侧面看位于排气室171的后表面171e和后轮104之间。由此,能够通过踏板170d保护排气室171的后表面171e。
另外,踏板170d的前端部170e向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弯曲。由此,能够通过前端部170e保护排气室171的后表面171e。
另外,机动二轮车100中,设置有用于在搭乘者乘车时载置脚的脚踏板180、支承脚踏板180的脚踏板托架部150b。而且,脚踏板180和踏板托架部150b配置于排气室171的侧方。由此,能够通过脚踏板180和脚踏板托架部150b保护排气室171。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210的左侧面图。图16是将车体盖等卸下的状态下的机动二轮车210的右侧面图。图17是表示机动二轮车210所具有的后臂260及缓冲组件270的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15所示,机动二轮车210具备前轮220及后轮290。机动二轮车210通过发动机240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后轮290。在发动机240的上方配置有储存燃料的燃油箱254。在燃油箱254的后方配置有驾驶者就座的车座255。
发动机240为单气缸的四冲程发动机。发动机240为空冷式且小排气量的发动机。发动机240安装于形成机动二轮车210的骨架的车体架230。
在发动机240的后方配置有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后臂(摆臂)260。后轮290通过后臂260大致上下方向可摆动地被支承。后臂260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后轮290的车轴291的左右一对臂部262L、262R(参照图17),该臂部262L、262R在车宽方向上离开地配置。车体架230具有可摆动地支承后臂260的枢轴部234。
在后臂260的前部260a连结有缓冲组件270。缓冲组件270吸收后轮290所承受的冲击。
在发动机240连结有排气装置组件2100。排气装置组件2100具有排气管2110和消音器2190。另外,排气装置组件2100具有排气室2120,作为在内部使从排气管2110流入的废气膨胀的排气装置。排气室2120连接于发动机240。具体而言,排气室2120经由排气管2110连接于发动机240的气缸盖240a。
如图16所示,车体架230具有主车架231、下管232、车座导轨233及上下延伸部(中心框架(纵框架部))237。主车架231从头管238朝向后方延伸。下管232从头管238向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车座导轨233经由托架235与主车架231连结。在车座导轨233上连结支承消音器2190的撑杆236。上下延伸部237在发动机240的后方,具体而言,在机动二轮车210的中央部向机动二轮车210的上下方向延伸。在上下延伸部237设置枢轴部234。即,上下延伸部237枢轴支承后臂260。另外,上下延伸部237也可设置一个或多个。
在上下延伸部237的下方配置有在后轮290离开地面的状态下支承车体的主支架250。主支架250具备左右一对的支承脚部251、252,支承脚部251、252以通过上下延伸部237支承的转动轴为中心上下可转动。主支架250的构成与上述的机动二轮车100所具有的主支架170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托架235上直接连结有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参照图17)。缓冲组件270的下端部270a直线连结于后臂260。
在左右的车座导轨233之间配置有对供给向发动机240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241。空气滤清器241配置于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的后方。空气滤清器241经由吸气通道243与气缸盖240a连通。在吸气通道243安装有喷射燃料的化油器242。来自空气滤清器241的空气通过化油器242混合燃料后吸入发动机240。
排气室2120与排气管2110连通。如图17所示,消音器2190经由连结管2170与排气室2120连通。即,排气室2120设置于发动机240和消音器2190之间。
排气室2120配置于后臂260的下方。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主支架250的支承脚部251、252按照在后臂26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排气室2120从车体的侧面看位于主支架250和后臂260之间。排气室2120和主支架250的位置关系与机动二轮车100所具有的排气室171和主支架170的位置关系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排气管2110具有与排气室2120的下部连通且使废气回流到排气室2120的回流管2160。回流管2160从排气室2120的前表面向前方延伸,经由上下延伸部237的下方到达发动机240的后部的下方。
排气室2120构成箱状的膨胀室(参照图19),发动机240经由排气管2110排出的废气在排气室2120内膨胀。在此所说明的例中,排气管2110具有收纳于排气室2120内的连通部2122。另外,如上所述,排气管2110具有回流管2160。回流管2160与连通部2122的下游侧连接,且配置于排气室2120的外部。因此,在排气管2110内流动的废气通过排气室2120内后,排出到排气室2120的外部后向排气室2120内流入,并排出至排气室2120内。
消音器2190配置于后轮290的右侧方,位于排气装置组件2100的后端部分。从排气室2120在连结管2170内流动并流入消音器2190内的废气从位于消音器2190的后端的排气口2190a排出至外部。
排气室2120及消音器2190降低发动机240产生的排气声。即,废气在排气室2120内和消音器2190内两处进行膨胀。这样,机动二轮车210中,与机动二轮车100相同,除了消音器2190之外还设置有排气室2120,因此,消音器2190的尺寸比没有设置排气室2120的情况相比更小型化。即,排气装置组件2100的全长与没有设置排气室2120的情况相比缩短。
使用图17~图19,对后臂260、缓冲组件270及排气装置2100进行说明。图18是排气装置组件2100的平面图。图19是排气组件2100的侧面图。
如图17所示,后臂260在上述臂部262L、262R的基础上,还具有位于臂部262L、262R的前端的被支承部261L、261R、和设置于后臂部260的前部260a并从上下延伸部237向后方离开而配置的桥接部263。另外,在后臂260安装有后挡泥板265,该后挡泥板265覆盖后轮290的一部分。该例中,后挡泥板265配置于桥接部263的上表面和臂部262L、262R的后部的上表面,并从前方且从斜上方覆盖后轮290。
被支承部261L、261R通过车体架230支承。即,在设置于上下延伸部237的枢轴部234、被支承部261L、261R插通枢轴(未图示),被支承部261L、261R可旋转地被支承。臂部262L、262R从被支承部261L、261R向后方延伸,臂部262L、262R的后端可旋转地支承后轮290的车轴291。由此,后臂260与后轮290一起,以枢轴为中心上下可摆动。
桥接部263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连结左右的臂部262L、262R。如上所述,桥接部263从上下延伸部237向后方离开,并在臂部262L、262R的前部、和被支承部261L、261R、和桥接部263的内侧形成有空隙G。在桥接部263安装有从该桥接部263向上方立起的托架264。在托架264连结有缓冲组件270的下端部270a,由此,缓冲组件270的下端部270a不经由连杆机构而直接与后臂260连结。
排气室2120配置于比上下延伸部237更靠后方。具体而言,排气室2120配置于比被支承部261L、262R更靠后方,且比后轮290的前端290a更靠前方,位于空隙G的下方。尤其是,机动二轮车210中,排气室2120的位置是机动二轮车21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且为机动二轮车210的最低位置。
缓冲组件270具有缓冲器271及螺旋弹簧272。缓冲器271通过往复运动降低后轮290承受的冲击。缓冲器271形成为圆筒状。缓冲器271的长度方向沿机动二轮车210的上下方向配置。详细而言,缓冲器271按照位于空隙G的上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螺旋弹簧272配置于缓冲器271的外周部。
在空气滤清器241的前端(前表面)形成有沿缓冲组件270的外周形状弯曲的凹部241a。吸气通道243从位于空气滤清器241的前表面中的凹部241a的左侧的部分向前方延伸。
如图18所示,回流管2160具有第一管部2161和第二管部2163。第一管部2161从排气室2120的前表面的下部向前方延伸。第二管部2163与第一管部2161连接,并与排气室2120连通。详细而言,在第一管部2161的前端连接有使第一管部2161的延伸方向反转的返回管部2162。而且,第二管部2163从返回管部2162向后方延伸,该前端部在排气室2120内开口。如上所述,在排气室2120内收纳连通部2122。排气管2110的上流侧、第一管部2161经由该连通部2122连通。另外,第一管部2161、第二管部2163、连通部2122在排气室2120内位于相同的高度,在排气室2120内,废气容易膨胀。该例中,设置为第一管部2161、第二管部2163、连通部2122位于排气室2120内的下部,且在排气室2120内的上部设置用于使废气膨胀的空间。
如图17或图18所示,在第一管部2161设置有托架2131。托架2131架设于第一管部2161的外周面和排气室2120的前表面。另外,在排气室2120的侧面设有从该侧面向侧方膨胀的托架2121(参照图18)。托架2131、2121安装于车体架230,由此,排气室2120和回流管2160通过车体架230被支承。
如图19所示,在排气室2120的前部2120a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120b。突出部2120b位于空隙G的下方(参照图17)。排气室2120具有位于后臂260的下方、具体而言位于桥接部263的下方的上面部2120c。上面部2120c随着向机动二轮车210的后方而向下方倾斜,并沿后臂260设置。
以上所说明的机动二轮车210中,在排气室2120的基础上,还设有使从排气室2120流入的废气在内部膨胀并向外部排出的消音器2190。由此,与仅设置排气室2120的情况相比,容易降低排气声。
另外,根据以上说明的机动二轮车210,与目前的机动二轮车相比,有如下优点。在发动机和消音器的中途具有排气室的目前的机动二轮车中,为了确保车体的最低地面高度,在设置于发动机下部的油盘的前方配设排气室,在油盘的后方配设消音器。但是,这样的机动二轮车中,由于排气室配设于油盘的前方,因此,在前轮越过路面的突起物的情况下等,存在排气室与该突起物接触而易遭损伤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机动二轮车210中,设置有大致上下方向可摆动地支承后轮290的后臂260、与后臂260连结并吸收后轮290所承受的冲击的缓冲组件270、产生后轮290的驱动力的发动机240、设置于发动机240和消音器2190的中途的排气室2120。而且,缓冲组件270的下端部270a不经由连杆机构而直接连结于后臂260。由此,即使在后臂260摆动的情况下,缓冲组件270也不会向后臂260的下方突出。因此,能够避免后臂260和排气室2120发生干涉,能够将排气室2120配置于接近后臂260的位置,能够确保最低地面高度并减少由于与地面的突起物等接触而导致的排气室2120的损伤。
另外,排气室2120配置于比被支承部261L、261R更靠后方,且比后轮290的前端290a更靠前方。后臂260在大致上下方向摆动的量随着越接近被支承部261L、261R越小。因此,通过将排气室2120设置于比被支承部261L、261R更靠后方,且比后轮290的前端290a更靠前方,能够使排气室2120接近被支承部261L、261R。而且,能够避免后臂260和排气室2120发生干涉,并能够将排气室2120配置于接近后臂260的位置。
另外,重的排气室2120在机动二轮车21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且机动二轮车210的最低位置配置。因此,机动二轮车210的重心下降,能够提高行驶稳定性及操作性。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排气室2120的上面部2120c随着向机动二轮车210的后方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避免后臂260和排气室2120发生干涉,能够确保排气室2120的容积(体积),并能够将排气室2120配置于接近后臂260的位置。
另外,上面部2120c位于桥接部263的下方。桥接部263在臂部262L、262R之间沿车宽方向配置,因此,通过使上面部2120c向下方倾斜,易于避免上面部2120c和桥接部263的干涉。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后臂260连接于被支承部261L、261R,具有可旋转地支承后轮290的车轴291的一对臂部262L、262R、连结一对臂部262L、262R的桥接部263。而且,缓冲组件270的下端部270a与桥接部263连结。由此,能够将重的缓冲组件270配置于车体中心位置,能够提高机动二轮车210的行驶稳定性。另外,可通过一个缓冲组件270吸收后轮290所承受的冲击,如上所述,能够确保最低地面高度并抑制机动二轮车210的大型化。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在被支承部261L、261R和桥接部263之间形成空隙G,排气室2120配置于空隙G的下方。因此,后臂260向下方摆动时,易于避免后臂260和排气室2120(具体而言为突出部2120b)的干涉。因此,能够将排气室2120配置于后臂260附近。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不经由连杆机构而直接连结于车体架230。因此,不需要连杆机构的配设空间,如上所述,能够确保最低地面高度,并抑制机动二轮车210的大型化。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对供给至发动机240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241配置于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的后方。即,由于不需要连杆机构,能够抑制机动二轮车210的大型化并确保配置空气滤清器241的空间。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缓冲组件270包含通过往复运动而降低后轮290所承受的冲击的圆筒状的缓冲器271,缓冲器271的长度方向沿机动二轮车210的上下方向延伸而配置。因此,能够使用一般结构的缓冲组件270来确保最低地面高度。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在排气室2120的外侧设有回流管2160,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所需长度的排气通路。另外,与在排气室2120内配置相当于回流管2160的长度的排气管的情况相比,排气室2120的实质的容量增大。因此,可提高排气噪音的降低性能。
以上所说明的机动二轮车210中,排气室2120配置于比被支承部261L、261R更靠后方,且比连结部分(托架264及下端部270a)更靠前方,但排气室2120的一部分也可配设于比连结部分(托架264及下端部270a)更靠后方。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不经由连杆机构而直接连结于车体架230。但是,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也可经由连杆机构连结于车体架230。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排气室2120配置于空隙G的下方,但排气室2120不一定必须配置于空隙G的下方。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空气滤清器241配设于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的后方,但空气滤清器241也可配设于缓冲组件270的上端部270b的前方或侧方。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缓冲组件270包含通过往复运动降低后轮290所承受的冲击的圆筒状的缓冲器271,缓冲器271的长度方向沿机动二轮车210的上下方向配设。即,使用了一般的构成的缓冲组件270,但也可使用特殊的构成的缓冲组件。
另外,机动二轮车210中,上面部2120c的大致整体向下方倾斜。但是,上面部2120c的前侧也可为不倾斜的形状。或者,上面部2120c的前侧也可随着向机动二轮车210的前方去而向下方倾斜。
另外,也可比中央部更低地形成上面部2120c的左右侧部。具体而言,在上面部2120c,通过比中央部更低地形成位于臂部262L的下方的部分、和位于臂部262R的下方的部分,能够可靠地避免上面部2120c和后臂260的干涉。但是,如果能确保排气室2120的体积(容积),则也可以不使排气室2120沿宽度方向延伸至与臂部262L、262R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但并不应理解为形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及附图是限制本发明的,其当然也包含在此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
车体架,其具有在所述发动机之后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架部;
后轮,其配置于比所述纵架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后臂,其在所述纵架部之后,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与所述后轮一起由所述纵架部可摆动地支承;
主支架,其在所述后臂的下方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离开地配置的一对支承脚部和连结所述一对支承脚部的连结部,通过所述一对支承脚部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配置状态转动,对于地面立起,来支承车体;
排气室,其连接于从所述发动机延伸的排气管,并在内部使从该排气管流入的废气膨胀;和
消音器,其被配置在所述后轮的侧方,
所述排气室的至少后部位于比所述后臂更靠下方的、所述后轮和所述纵架部之间的位置,在俯视所述排气室和所述主支架时,位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配置状态的所述一对支承脚部之间,
在将所述一对支承脚部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所述一对支承脚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比所述排气室的下表面更靠上方,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排气室和所述后轮之间,
在所述排气室的侧面设置有连结管,所述排气室通过所述连结管与所述消音器连接,
在将所述支承脚部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所述连结管位于所述支承脚部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室设置为,从车体的侧面看在所述纵架部的下方向前方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一对支承脚部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排气室的后端部与所述后轮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一对支承脚部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所述排气室的至少所述后部由所述一对支承脚部和所述连结部包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一对支承脚部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所述连结部配置于所述后轮的前端部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支架配置于比所述排气室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支架的转动中心位于比所述排气室的最下部更靠上方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将该一对支承脚部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从车体侧面看,所述一对支承脚部位于比所述排气室更低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室配置于比所述纵架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结于所述后臂且吸收所述后轮所承受的冲击的缓冲组件,
所述缓冲组件的下端部不经由连杆机构而直接连结于所述后臂。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组件的上端部不经由连杆机构而直接连结于所述车体架。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提供给所述发动机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
所述空气滤清器配置于所述缓冲组件的上端部的后方承部之下。
CN201410174833.XA 2007-12-28 2008-12-18 机动二轮车 Active CN103950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1394 2007-12-28
JP2007-341397 2007-12-28
JP2007341394 2007-12-28
JP2007341397 2007-12-28
JP2008-066233 2008-03-14
JP2008066233 2008-03-14
JP2008-318495 2008-12-15
JP2008318495 2008-12-15
CN200880123391.9A CN101909979B (zh) 2007-12-28 2008-12-18 机动二轮车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3391.9A Division CN101909979B (zh) 2007-12-28 2008-12-18 机动二轮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0483A true CN103950483A (zh) 2014-07-30
CN103950483B CN103950483B (zh) 2018-02-16

Family

ID=408241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4833.XA Active CN103950483B (zh) 2007-12-28 2008-12-18 机动二轮车
CN200880123391.9A Active CN101909979B (zh) 2007-12-28 2008-12-18 机动二轮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3391.9A Active CN101909979B (zh) 2007-12-28 2008-12-18 机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226242B1 (zh)
CN (2) CN103950483B (zh)
BR (1) BRPI0821951A2 (zh)
ES (1) ES2566748T3 (zh)
TW (1) TW200944420A (zh)
WO (1) WO20090844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60714B1 (en) * 2010-12-01 2014-02-12 Yamaha Motor Research & Development Europe s.r.l. (YMRE) Motorcycle equipped with a stand device
AU2012203514B2 (en) * 2011-07-11 2014-07-17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6703962B (zh) * 2015-07-24 2019-04-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9311518B (zh) * 2016-06-03 2020-07-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支架支承结构
JP2019015279A (ja) * 2017-07-11 2019-01-3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CN114475871A (zh) * 2020-10-24 2022-05-13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支柱站脚子组件的鞍座型车辆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0395U (zh) * 1987-05-08 1988-11-22
CN1334216A (zh) * 2000-07-19 2002-0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CN101085635A (zh) * 2006-06-09 2007-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8072B2 (ja) * 1979-09-21 1985-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ナ装置
JPS58147822U (ja) * 1982-03-31 1983-10-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クリ−ナ
JPH056234Y2 (zh) * 1987-03-19 1993-02-17
JP2001048080A (ja) * 1999-08-04 2001-02-20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リヤブレーキ装置
JP3962012B2 (ja) * 2003-12-24 2007-08-2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2006044633A (ja) * 2004-03-19 2006-02-1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4655743B2 (ja) * 2005-04-27 2011-03-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2006315657A (ja) * 2005-07-05 2006-11-2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とブレーキペダルの配置構造
JP4786933B2 (ja) * 2005-05-11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0395U (zh) * 1987-05-08 1988-11-22
CN1334216A (zh) * 2000-07-19 2002-0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CN101085635A (zh) * 2006-06-09 2007-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0483B (zh) 2018-02-16
TWI363723B (zh) 2012-05-11
CN101909979B (zh) 2015-07-01
ES2566748T3 (es) 2016-04-15
EP2226242A1 (en) 2010-09-08
EP2226242A4 (en) 2013-01-23
BRPI0821951A2 (pt) 2015-09-01
WO2009084455A1 (ja) 2009-07-09
CN101909979A (zh) 2010-12-08
TW200944420A (en) 2009-11-01
EP2226242B1 (en)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349233A1 (en) Vehicle with structure for improved engine output
US7699134B2 (en) Motorcycle exhaust system
CN101909979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539051A (zh) 机动两轮车的排气结构
US20100213000A1 (en) Vehicular muffler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TWI325841B (zh)
EP1643095A1 (en) Exhaust catalys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CN103025603B (zh) 跨骑型车辆
JP393848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201319362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CN105517884A (zh)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JP5469821B2 (ja) 車両
JP4583439B2 (ja) 自動2輪車
JP2009073262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配置構造
CN101314390B (zh) 摩托车排气系统
CN101172505B (zh) 机动两轮车
CN101082296A (zh) 机动二轮车的催化剂配置结构
JP201112639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マフラー構造
ES2822093T3 (es) Tren motriz para vehículo
CN101988423B (zh) 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结构
JP2011063045A (ja) 自動二輪車
KR101010976B1 (ko) 모터사이클 배기 시스템
JPH01226485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630330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8585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