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3962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03962B
CN106703962B CN201510441358.2A CN201510441358A CN106703962B CN 106703962 B CN106703962 B CN 106703962B CN 201510441358 A CN201510441358 A CN 201510441358A CN 106703962 B CN106703962 B CN 1067039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iffy stand
main
straddle
supporting leg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413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03962A (zh
Inventor
徐璐
韩玮
方莉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5104413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03962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14395.1A priority patent/CN110053691B/zh
Priority to JP2017530844A priority patent/JP6445163B2/ja
Priority to BR112018000162-7A priority patent/BR112018000162B1/pt
Priority to MX2018000818A priority patent/MX2018000818A/es
Priority to PE2018000061A priority patent/PE20180275A1/es
Priority to PCT/JP2016/071615 priority patent/WO2017018356A1/ja
Priority to ARP160102230A priority patent/AR105443A1/es
Publication of CN106703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3962A/zh
Priority to CONC2018/0000287A priority patent/CO2018000287A2/es
Priority to JP2018220715A priority patent/JP6826580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03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3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1)。该跨骑型车辆(1)具备在发动机(30)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框架部(12c)、配置在比纵向框架部(12c)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轮(7)、将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纵向框架部(12c)与后轮(7)之间的排气消声器(37)、将左右支承腿部(72)配置在排气消声器(37)的外侧的主停车架(70)、将排气消声器(37)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消声器罩(100),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消声器罩(100)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该主停车架(7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的图4等中公开一种结构,具备:发动机;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框架部配置在发动机的后方的车架;配置在比纵向框架部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轮;由纵向框架部的下部支承的主停车架;以及与从发动机延伸的排气管连接,且后部配置在纵向框架部与后轮之间的消音器(排气装置),其中,主停车架将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配置在消音器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能够在使支承腿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从地面分离的收纳位置与使支承腿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而支承车身的立起位置之间摆动。在消音器上连接有将废气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管,在排出管的周围设有保护件(罩构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8445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设置覆盖排出管的保护件(罩构件),可抑制来自排出管的热对乘坐人员(驾驶员及同乘者)产生的热影响,但在热影响的抑制这一点上,期望还抑制来自消音器主体的热对周围产生的热影响。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保护件为了避免与主停车架的干涉,仅覆盖位于比主停车架靠上方的位置的排出管的周围。即,保护件受到主停车架产生的制约,因此难以将保护件在大范围内设置。而且,侧视下的主停车架的露出量也增多,因此对外观性也产生影响。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具备排气装置和主停车架的跨骑型车辆中,抑制排气装置对周围产生的热影响,并且提高外观性,其中,排气装置至少将一部分配置在车架的纵向框架部与后轮之间,主停车架将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配置在排气装置的车宽方向外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決方案,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1)具备:发动机(30);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框架部(12c)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0)的后方的车架(10);配置在比所述纵向框架部(12c)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轮(7);与从所述发动机(30)延伸的排气管(36)连接,并将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纵向框架部(12c)与所述后轮(7)之间的排气装置(37);将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配置在所述排气装置(3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停车架(70);以及从车宽方向外侧将所述排气装置(37)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保护件(100),所述主停车架(70)以在使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从地面分离的收纳位置与使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沿上下方向延伸而支承车身的立起位置之间能够转动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支承于所述纵向框架部(12c),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100)具备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该主停车架(7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102)。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立起位置时,所述覆盖部(102)比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中的至少一方更向前方延伸出,并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该支承腿部(7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37)具备对所述保护件(100)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支架(105)及第二支承支架(106),所述第一支承支架(105)及第二支承支架(106)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支承支架(105)与第二支承支架(106)之间通过。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三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支架(106)设置在比所述第一支承支架(105)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停车架(70)的摆动轴(27a)设置在比所述覆盖部(102)靠上方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停车架(70)具备将所述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承腿部(7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73),所述排气装置(37)具备停车架限动部(76),该停车架限动部(76)通过使所述连结部(73)抵接于该排气装置(37)中的与所述后轮(7)对置的后端部(37c),来规定所述主停车架(70)的收纳位置,所述停车架限动部(76)在比所述排气装置(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具有供所述连结部(73)抵接的抵接面(78a)。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停车架(70)具备将所述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承腿部(7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73),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所述连结部(73)位于比所述排气装置(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比所述后轮(7)的前端(t2)靠前方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七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所述保护件(100)的后端(t3)延伸至比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的后端(t4)靠后方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八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所述保护件(100)的下端(t5)位于比所述排气装置(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九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37)具备向外部排出废气的排出管(37a),所述保护件(100)具备将所述排出管(37a)的周围包围的包围部(101)。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方案,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将排气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保护件,在该保护件上设置从车宽方向外侧将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因此不会与主停车架干涉,并能够将包含覆盖部的保护件在大范围内设置。因此,能够将排气装置的车宽方向外侧有效地覆盖而抑制对乘坐人员(驾驶员及同乘者)的热影响。另外,保护件具备在主停车架处于收纳位置时从车宽方向外侧将主停车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因此在车辆行驶时等,能够减小主停车架的露出量而提高外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案中,除了主停车架直接地由纵向框架部支承的情况以外,还包括主停车架经由其他构件而间接地由纵向框架部支承的情况。
根据上述第二方案,能够将包含覆盖部的保护件在大范围内设置,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对乘坐人员的热影响。另外,在主停车架处于立起状态时,覆盖部比支承腿部更向前方延伸出,且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该支承腿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因此在使用了主停车架的驻车时,也能够减少主停车架的露出量而提高外观。
根据上述第三方案,支承腿部通过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第一支承支架与第二支承支架之间,由此抑制了第一支承支架及第二支承支架与主停车架的干涉,并且能够通过覆盖部将主停车架有效地隐藏。另外,通过将第一支承支架及第二支承支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设置,由此能够将保护件稳定地支承于排气装置。
根据上述第四方案,在比第一支承支架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设置第二支承支架,因此在使主停车架向后方弹起而成为收纳位置时,能够使支承腿部弹起至更高的位置,能够充分地确保车辆的侧倾角。
根据上述第五方案,在主停车架处于收纳位置时,能够增加主停车架隐藏于保护件的内侧的区域,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外观性。并且,也能够容易进行对主停车架的摆动轴的操作。
根据上述第六方案,规定主停车架的收纳位置的停车架限动部位于比排气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使主停车架成为收纳位置时,能够使支承腿部弹起至更高的位置,能够充分地确保车辆的侧倾角。另外,停车架限动部设置在排气装置中的与后轮对置的后端部,因此能够使限动部不显眼,能够提高外观性。
根据上述第七方案,能够确保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的连结部与后轮的间隙,且能够使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的支承腿部弹起至更高的位置,能够充分确保车辆的侧倾角。
根据上述第八方案,能够将保护件在更大范围内设置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热影响,且能够充分确保覆盖主停车架的区域而提高外观性。
根据上述第九方案,即使在将保护件在大范围内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车辆的侧倾角。
根据上述第十方案,保护件具备包围废气的排出管的包围部,因此对于乘坐人员而言,不仅能够降低来自排气装置的热影响,还能够降低来自排出管的热影响。另外,由于保护件具备覆盖部和包围部,因此能够形成为遍及大范围的保护件,从而除了进行保护以免受到热影响之外,还能够提高外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4是上述车架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排气消声器周边的右侧视图。
图6是上述排气消声器的右侧视图。
图7是上述排气消声器周边的仰视图。
图8是上述排气消声器周边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相当于图7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适用于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机动二轮车1的前轮2由左右一对的前叉3的下端部支承。左右前叉3经由转向轴杆4及顶桥5而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部的头管11。在左右前叉3的上部及顶桥5上安装有杆式的转向车把6。
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7由摆臂8的后端部支承。摆臂8的前端部由车架10的枢轴部13a支承。后轮7例如经由链式的传动机构而与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即发动机30链接。在摆臂8的前部连结有后缓冲件9的下端部。
一并参照图3、图4,车架10具备头管11、在头管11的后方沿着车身左右中心向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框架12、与主框架12的后下端部结合的枢轴框架13。主框架12从头管11侧起依次一体形成横向框架部12a、弯曲部12b及纵向框架部12c。在弯曲部12b的后方固定有将后缓冲件9的上端部连结的缓冲件托架14。枢轴框架13具备对摆臂8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枢轴部13a。摆臂8的前端部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枢轴13b(摆动轴)而支承于枢轴部13a。在枢轴框架13的后部固定有对排气消声器37进行支承的消声器支承托架13c。
另外,车架10具备在主框架12的下方从头管11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15、在主框架12与下行框架15的前部之间架设的前节点板16、在下行框架15的上部的前下侧固定的前下节点板17。在下行框架15的下端部结合有前发动机挂钩18。在前发动机挂钩18上支承有发动机30的曲轴箱31的前端部。
另外,车架10具备座椅框架20,该座椅框架20的前端部与主框架12及枢轴框架13结合。座椅框架20具备从主框架12的横向框架部12a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座椅轨道21和从枢轴框架13的枢轴部13a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框架22。左右支承框架22对左右的前座椅轨道21的后端部进行支承。左右支承框架22超过左右的前座椅轨道21的后端位置而向后上方延伸。左右支承框架22的上后部构成与左右的前座椅轨道21的后方相连的左右一对的后座椅轨道22a。在后座椅轨道22a的上部固定有后上节点板23。
左右的前座椅轨道21的前后中间部之间经由中央横向板24而连结。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中间”不仅指对象的两端之间的中央,还包括对象的两端之间的内侧的范围。左右的后座椅轨道22a(后上节点板23)的后部之间经由后横向板25而连结。
参照图1、图2,在车架10的内侧搭载有发动机30。发动机30例如为空冷单气缸发动机。发动机30使气缸32在曲轴箱31的前部上方立起。曲轴箱31的前端部由前发动机挂钩18支承。曲轴箱31的后端部由枢轴框架13支承。气缸32从曲轴箱31侧依次具备气缸体33、气缸盖34及气缸盖罩35。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30也可以为并列或V型等的多气缸发动机,还可以为水冷式发动机。
在气缸盖34的后部连接有包含节气门部等的吸气通路(未图示)。在气缸盖34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36的基端部。排气管36在气缸盖34的前部向下方弯曲,且在曲轴箱31的前下方处向后方弯曲。
在曲轴箱31的下方配置有排气消声器37。在排气消声器37的前端部连接有排气管36的后端部。在排气消声器37的后端部右侧设有向右后方延伸且在后轮7的前端部右侧开口的尾管37a。
在主框架12的上方配置有积存发动机30的燃料的燃料箱40。在燃料箱40的后方配置有供驾驶员及后部同乘者就座的座椅41。
燃料箱40从避开主框架12的前部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设置到座椅41的前端位置。在燃料箱40的前方且在主框架12的前部的上方配置有由主框架12的前部支承的主开关42(锁芯)。
燃料箱40及主开关42的左右外侧由左右一对的箱罩43覆盖。左右箱罩43一体形成将燃料箱40及主开关42的左右外侧覆盖的罩主体部43a、从罩主体部43a的前部向前下方延伸的护罩部43b。
在左右的罩主体部43a的下方配置有左右一对的上侧罩44。上侧罩44形成后方延伸部44a,该后方延伸部44a延伸到座椅41的前部的左右外侧的下方。
在左右的上侧罩44的下方设有将主框架12的纵向框架部12c的周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中央侧罩45。
在左右的罩主体部43a的上部之间设有将燃料箱40及主开关42的上方覆盖的箱中央罩46。在箱中央罩46上设有能够对燃料箱40的加油口40a进行操作的加油口操作部46a和能够对主开关42的钥匙孔进行操作的开关操作部46b。
在左右的上侧罩44的后方延伸部44a的后方设有左右一对的后侧罩47。左右的后侧罩47前低后高地向后方延伸,且延伸至座椅41的后部的左右外侧的下方。在左右的后侧罩47的前部的下方设有将后座踏板托架68的安装部分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后下侧罩48。
在左右的后侧罩47的后方设有左右一对的挡泥板侧支架49及左右一对的尾侧罩50。在左右尾侧罩50的后部之间配置有位于座椅41的后端部的正下方的尾灯51。左右挡泥板侧支架49以从尾灯51分离的方式向后下方延伸。左右挡泥板侧支架49的后端部经由后端连结部52而连结。在后端连结部52的左右外表面上支承有左右一对的后方向指示灯53。在后端连结部52的后表面上支承有牌照灯54及反射镜55。在后端连结部52的下方设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后尾挡泥板56。在后尾挡泥板56的后表面支承有牌照57。
在转向轴杆4及顶桥5上支承有前照灯60、左右一对的前方向指示灯61及仪表装置62。在前照灯60与位于其上方的仪表装置62之间配置有前中央盖罩63。在前照灯60的左右外侧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前侧盖罩64。在前照灯60的下方,与前照灯60分离而配置有前挡泥板65。
在枢轴框架13的左右外侧安装有左右一对的踏板用板66。在左右踏板用板66上支承有供驾驶员放脚的可倾倒式的主踏板67。在左右支承框架22的左右外侧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后座踏板托架68。在左右后座踏板托架68上支承有供后部同乘者放脚的折叠式的后座踏板69。
在枢轴框架13的下端部固定有沿着左右方向的下横向管26。在下横向管26的左右外侧固定有左右一对的停车架托架27。在左右停车架托架27上支承有将车身以直立状态支承的主停车架70。主停车架70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摆动轴而被支承为能够收纳。在下横向管26的左外侧固定有侧停车架托架28。在侧停车架托架28上支承有将车身向左侧倾斜支承的侧停车架71。侧停车架71经由摆动轴而被支承为能够收纳,该摆动轴相对于左右方向而左高右低地倾斜。
接着,参照图5~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5、图6所示,排气消声器37从曲轴箱31的下方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排气消声器37的前端部37b配置在比发动机30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曲轴轴线C1(曲轴旋转中心)靠前方的位置。排气消声器37的后端部37c配置在比枢轴框架13靠后方且比后轮7靠前方的位置。
排气消声器37的下表面大致水平地形成。排气消声器37的上表面以后部相对于前部变高的方式呈阶梯状地变化而形成。排气消声器37的上表面在曲轴箱31及枢轴框架13的下方位置相对低地形成,在枢轴框架13的后方相对高地形成。
以下,将排气消声器37中的上表面低的部位称为消声器前半部38,将上表面高的部位称为消声器后半部39。消声器前半部38和消声器后半部39彼此由不同构件形成。消声器前半部38和消声器后半部39沿着位于枢轴框架13的后端附近的大致垂直的接合面S而相互气密地接合。
消声器前半部38与消声器后半部39相比,沿前后形成得长。消声器后半部39以上部进入枢轴框架13与后轮7之间的空间K1的方式形成。在消声器后半部39的上前侧固定有与车架10的消声器支承托架13c紧固连结的安装托架81。
在消声器前半部38的前后中间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82。突部82例如以进入在曲轴箱31与枢轴框架13之间形成的凹状空间K2的方式形成,有助于确保排气消声器37的容量。
一并参照图7,排气消声器37的前端部37b位于比车身左右中心CL靠右侧的位置,且朝向前方开口。排气管36的后端部从前方与排气消声器37的前端部37b连接。排气消声器37的前端部37b在前面观察下形成圆形的截面形状。排气消声器37的消声器前半部38在前端部37b的后方形成为左右宽度比上下宽度宽的扁平状的截面形状。从前端部37b向后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内管83在消声器前半部38内穿过。消声器前半部38以相对于前内管83而向左侧比向右侧更大地鼓出的方式形成。
在消声器前半部38的后部内的右侧固定有对前内管83的后部进行支承的支承壁84。在前内管83内沿着该前内管83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收容有例如前后一对的排气催化剂(触媒剂)83a。
消声器前半部38在前后中间部使左右宽度最大,在后部使左右宽度最小。消声器前半部38的右侧面在前端部37b的后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之后,使该右侧面的后部向左方(使左右宽度变窄的一侧、消声器内侧)变化。消声器前半部38的左侧面在前端部37b的后方向左方(使左右宽度变宽的一侧、消声器外侧)变化之后,使该左侧面的前后中间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之后使该左侧面的后部向右方(使左右宽度变窄的一侧、消声器内侧)变化。消声器前半部38的左右侧面分别经由内侧变化部85而使后部向消声器内侧变化。
消声器后半部39在前面观察下形成大致矩形形状的截面形状。消声器后半部39在消声器前半部38的后方使左右宽度逐渐增加。消声器后半部39在后部使左右宽度最大。消声器后半部39的后部的左右宽度与消声器前半部38的前后中间部的左右宽度同等。消声器前半部38的最大宽度部与消声器后半部39的最大宽度部之间成为向消声器内侧凹陷的凹部86。凹部86与主停车架70的基端侧的摆动范围重叠,从而容易确保主停车架70与排气消声器37的间隙。
在排气消声器37的后端部37c形成有以沿着后轮7的轮胎胎面的方式呈凹状地弯曲的弯曲后端面87。弯曲后端面87以越往上侧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在弯曲后端面87的下方形成有向前方呈阶梯状地变化的大致垂直的后下平面88。
在消声器后半部39内固定有在前后中间部大致垂直地配置的隔壁89。隔壁89将排气消声器37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前膨胀室91和后膨胀室92。在隔壁89上固定有将该隔壁89贯通而使前后膨胀室91、92连通的圆筒状的连通管93。
在消声器后半部39的右侧面固定有将该右侧面贯通的尾管37a。尾管37a在后膨胀室92内配置左右内侧端的基端开口94。尾管37a以越往右外侧越位于上方且后方的方式,从基端开口94向右外侧倾斜延伸。尾管37a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部95配置在消声器后半部39的内侧。尾管37a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部96配置在消声器后半部39的外侧。尾管37a的外侧部96从消声器后半部39向右外侧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且使排气口97朝向后方且右外侧开口。
从排气管36到达排气消声器37的废气被导入前内管83内,在排气催化剂83a中通过而被净化。之后,废气从前内管83的后端开口在消声器后半部39内被导入前膨胀室91,在前膨胀室91内膨胀而使排气能量衰减。之后,废气经由连通管93而被导入后膨胀室92,在后膨胀室92内进一步膨胀而使排气能量衰减。之后,废气经由尾管37a而向消声器外部排出。
参照图5、图7、图8,主停车架70具有经由摆动轴27a而与左右停车架托架27连结的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将左右支承腿部7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之间连结的连结部73。连结部73的截面呈椭圆形状而沿左右方向延伸。
主停车架70以摆动轴27a为中心进行摆动。主停车架70在使左右支承腿部72从左右停车架托架27向下方延伸的使用位置与使左右支承腿部72从左右停车架托架27向后方延伸的收纳位置之间进行摆动。主停车架70在处于使用位置时,使后轮7从地面浮起而将车身支承为直立状态,在处于收纳位置时,使后轮7接地而使机动二轮车1能够行驶。在各图中,用符号70表示处于使用位置的主停车架70,用符号70’表示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70。
左右支承腿部72的基端侧以越往基端侧越位于左右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左右支承腿部72的前端侧以沿着车身左右侧面的方式延伸。摆动轴27a穿过左右支承腿部72的基端部72a。在左右支承腿部72的前端部72b固定有接地板72c。在左支承腿部72的前端外侧固定有停车架操作臂74。停车架复位弹簧75卡止于左支承腿部72的基端内侧。
排气消声器37在该排气消声器37中的与后轮7对置的后端部37c、即弯曲后端面87上具备停车架限动部76。停车架限动部76通过使连结部73从下方抵接来规定主停车架70的收纳位置。停车架限动部76具备焊接固定于弯曲后端面87的限动托架77和安装于限动托架77的限动橡胶78。限动托架77形成大致水平的停车架限动面77a。在停车架限动面77a上从下方安装限动橡胶78。停车架限动面77a及限动橡胶78配置在比弯曲后端面87靠左侧且与车身左右中心CL交叉的位置。
参照图5,限动橡胶78的下表面78a(连结部73的抵接面)配置在比排气消声器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连结部73配置在比排气消声器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70的支承腿部72弹起至更高的位置,从而有助于确保机动二轮车1的侧倾角。
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连结部73使该连结部73的截面形状中的椭圆形状的长轴沿着上下方向,使截面形状中的椭圆形状的短轴沿着前后方向。由此,确保连结部73的截面积,并且在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70的连结部73与后轮7及排气消声器37之间容易确保前后方向的间隙。
参照图7,连结部73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的仰视下,沿着左右方向呈直线地延伸。此时,连结部73最靠近后轮7,但在前后方向上比后轮7的前端t2向前方离开距离L。即,连结部73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形状等,就能与后轮7之间确保间隙。连结部73与排气消声器37的停车架限动部76抵接,因此与排气消声器37之间的间隙成为最小限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停车架70经由枢轴框架13、下横向管26及左右停车架托架27而支承在车架10的纵向框架部12c的下方。这样,除了主停车架70间接地由纵向框架部12c支承的情况以外,通过使纵向框架部12c向下方延伸出等,还存在主停车架70直接地由纵向框架部12c支承的情况。即,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的纵向框架部不仅包括纵向框架部12c,还包括与纵向框架部12c的下方一体地相连的其他部件。
参照图5、图7、图8,在排气消声器37的后部右侧设有作为保护件的消声器罩100,该消声器罩100从右外侧覆盖从尾管37a的周围到消声器前半部38的前后中间位置的范围。消声器罩100具备将尾管37a的外侧部96的周围覆盖的三角筒状的端盖101、以与端盖101的前下方且左内侧相连的方式延伸之后向前方尖细地延伸出的罩主体102。端盖101相当于将尾管37a及排气口97的周围包围的热防护件。罩主体102相当于无论在主停车架70的立起位置及收纳位置的哪种情况下,都从车宽方向外侧将主停车架7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
端盖101例如为板金制。罩主体102例如为合成树脂制。端盖101通过基于螺丝的紧固连结及基于卡止爪的卡止(均未图示)而固定于罩主体102的后端部。罩主体102以及消声器罩100通过基于前后螺丝103a、104a的紧固连结及基于卡止爪108a的卡止而固定于排气消声器37。
在罩主体102的前部形成有前罩侧紧固连结部103,该前罩侧紧固连结部103形成与前螺丝103a对应的插通孔及座面。在罩主体102的后部形成有后罩侧紧固连结部104,该后罩侧紧固连结部104形成与后螺丝104a对应的插通孔及座面。前后螺丝103a、104a分别从上方且右外侧向前后罩侧紧固连结部103、104倾斜穿过。
在消声器前半部38焊接固定有前罩支承支架105。前罩支承支架105具有从消声器前半部38的右侧面的内侧变化部85向右外侧延伸的前平坦部105a、与前平坦部105a的右外侧弯折地相连的前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5b。前罩支承支架105借助前平坦部105a而使前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5b向消声器前半部38的右外侧离开。前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5b与前罩侧紧固连结部103对置配置。在前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5b上设有与前螺丝103a对应的螺母及下孔。前螺丝103a在将前罩侧紧固连结部103贯通之后,向前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5b螺接并紧入。由此,将消声器罩100的前部固定于排气消声器37。
在消声器后半部39焊接固定有后罩支承支架106。后罩支承支架106具有从消声器后半部39的最大宽度部的右侧面向右外侧延伸的后平坦部106a、与后平坦部106a的右外侧弯折地相连的后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6b。后罩支承支架106借助后平坦部106a而使后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6b向消声器后半部39的右外侧离开。后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6b与后罩侧紧固连结部104对置配置。在后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6b上设有与后螺丝104a对应的螺母及下孔。后螺丝104a在将后罩侧紧固连结部104贯通之后,向后消声器侧紧固连结部106b螺接并紧入。由此,将消声器罩100的后部固定于排气消声器37。
在罩主体102的后部上侧形成有向左内侧延伸出的罩侧爪卡止部107。罩侧爪卡止部107形成沿前后贯通的爪卡止孔107a。
在排气消声器37的消声器后半部39的后端上部右侧固定有后端罩支承支架108。后端罩支承支架108形成沿前后延伸的卡止爪108a。
后端罩支承支架108的卡止爪108a向罩侧爪卡止部107的爪卡止孔107a插入。由此,消声器罩100的后部上侧在抑制了左右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保持于排气消声器37。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排气消声器37配置在主停车架70的左右支承腿部72之间。换言之,在排气消声器37的左右外侧配置有主停车架70的左右支承腿部72。在该情况下,主停车架70的左右支承腿部72不仅在主停车架70的立起位置,在收纳位置也容易向车辆外侧方(左右方向外侧)露出。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从外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方)覆盖排气消声器37的消声器罩100。在排气消声器37与消声器罩100之间形成有供主停车架70的左右支承腿部72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支承腿部72)出入的空间K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将排气消声器37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消声器罩100,在该消声器罩100上设置从车宽方向外侧将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7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罩主体102),由此,不会与主停车架70干涉,并能够将包含罩主体102的消声器罩100在大范围内设置。因此,能够将排气消声器37的车宽方向外侧有效地覆盖而抑制对乘坐人员(驾驶员及同乘者)的热影响。另外,消声器罩100具有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从车宽方向外侧将主停车架7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罩主体102,因此在车辆行驶时等,能够减小主停车架70的露出量而提高外观性。
另外,在主停车架70处于立起位置时,消声器罩100的罩主体102比右支承腿部72更向前方延伸出,并从车宽方向外侧将右支承腿部72的上部覆盖,因此能够将包含罩主体102的消声器罩100在大范围内设置,能够进一步抑制对乘坐人员的热影响。另外,在使用了主停车架70的驻车时,也能够减少主停车架70的露出量而提高外观。而且,主停车架70的摆动轴27a设置在比罩主体102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使主停车架70隐藏于消声器罩100的内侧的区域增加,并且在主停车架70处于立起位置时,主停车架70的摆动轴27a侧也隐藏于罩主体102,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外观性。另外,也能够容易进行对主停车架70的摆动轴27a的操作,能够提高维护性。
另外,排气消声器37具备对消声器罩100进行支承的前罩支承支架105及后罩支承支架106,前罩支承支架105及后罩支承支架106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右支承腿部72在前罩支承支架105与后罩支承支架106之间通过,因此抑制了前罩支承支架105及后罩支承支架106与主停车架70的干涉,并且通过罩主体102能够将主停车架70有效地隐藏。另外,通过将前罩支承支架105及后罩支承支架106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设置,由此能够将消声器罩100稳定地支承于排气消声器37。而且,在比前罩支承支架105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设置后罩支承支架106,因此在使主停车架70向后方弹起而成为收纳位置时,能够使支承腿部72弹起至更高的位置,能够充分确保机动二轮车1的侧倾角。
另外,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消声器罩100的后端t3延伸至比左右支承腿部72的后端t4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设置消声器罩100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热影响,并且能够充分确保覆盖主停车架70的区域而提高外观性。而且,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消声器罩100的下端t5位于比排气消声器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将消声器罩100设置在大范围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车辆的侧倾角。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取代图7等所示的停车架限动部76,而如图9所示的停车架限动部176那样,与在排气消声器37的侧部固定的后罩支承支架106一体地设置。即,可以在后罩支承支架106的例如后平坦部106a上安装限动橡胶178来构成停车架限动部176。图9的停车架限动部176和图7等的停车架限动部76既可以仅使用一方,也可以使用两方。在图9的停车架限动部176的情况下,不需要专用的限动托架77而削减部件个数。在图7等的停车架限动部76的情况下,停车架限动面77a及限动橡胶78的配置自由度提高。
另外,例如,可以取代图5等所示的连结部73,而如图10所示的连结部173那样,形成板状的结构。即,将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连结的连结部不局限于管状或棒状的结构,也可以为板状。在形成为板状的连结部173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图9所示的停车架限动部176。在形成为板状的连结部173的情况下,优选在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连结部173将排气消声器37的下端t1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由此,排气消声器37的下端t1由板状的连结部173保护。另外,通过板状的连结部173,还可抑制向下方的突出。而且,通过使连结部173绕过排气消声器37的下方,从而也容易确保与后轮7的间隔。
另外,也可以是消声器罩100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排气消声器37的整体的结构。还可以是消声器罩100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处于收纳位置的主停车架70的整体的结构。还存在消声器罩100不覆盖处于立起位置的主停车架70的结构。
也可以是将消声器罩100设置在排气消声器37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结构。此时,还可以是将尾管37a也设置在排气消声器37的左右的结构。
在发动机下方配置的排气装置除了排气消声器37(消音器)之外,还可以是从消音器分离的排气催化剂装置、排气腔室装置或排气控制装置等。
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一前轮且两后轮的车辆之外,还包括两前轮且一后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1)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
发动机(30);
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框架部(12c)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0)的后方的车架(10);
配置在比所述纵向框架部(12c)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轮(7);
与从所述发动机(30)延伸的排气管(36)连接,并将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纵向框架部(12c)与所述后轮(7)之间的排气装置(37);
将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配置在所述排气装置(3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停车架(70);以及
从车宽方向外侧将所述排气装置(37)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保护件(100),
所述主停车架(70)以在使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从地面分离的收纳位置与使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沿上下方向延伸而支承车身的立起位置之间能够转动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支承于所述纵向框架部(12c),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件(100)具备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该主停车架(7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102),
所述覆盖部设置在比所述主停车架的摆动轴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立起位置时,所述覆盖部(102)比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中的至少一方更向前方延伸出,并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该支承腿部(7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装置(37)具备对所述保护件(100)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支架(105)及第二支承支架(106),
所述第一支承支架(105)及第二支承支架(106)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
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支承支架(105)与第二支承支架(106)之间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承支架(106)设置在比所述第一支承支架(105)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停车架在仰视时配置于由所述排气装置、所述保护件、所述第一支承支架及第二支承支架包围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停车架(70)具备将所述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承腿部(7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73),
所述排气装置(37)具备停车架限动部(76),该停车架限动部(76)通过使所述连结部(73)抵接于该排气装置(37)中的与所述后轮(7)对置的后端部(37c),来规定所述主停车架(70)的收纳位置,
所述停车架限动部(76)在比所述排气装置(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具有供所述连结部(73)抵接的抵接面(78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停车架(70)具备将所述左右一对的所述支承腿部(7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73),
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所述连结部(73)位于比所述排气装置(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比所述后轮(7)的前端(t2)靠前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所述保护件(100)的后端(t3)延伸至比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腿部(72)的后端(t4)靠后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停车架(70)处于收纳位置时,所述保护件(100)的下端(t5)位于比所述排气装置(37)的下端(t1)靠上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装置(37)具备向外部排出废气的排出管(37a),所述保护件(100)具备将所述排出管(37a)的周围包围的包围部(101)。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向框架部的下方配置有所述排气装置,所述主停车架的摆动轴配置在所述纵向框架部的下方。
CN201510441358.2A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67039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14395.1A CN110053691B (zh)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CN201510441358.2A CN106703962B (zh)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BR112018000162-7A BR112018000162B1 (pt) 2015-07-24 2016-07-22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MX2018000818A MX2018000818A (es) 2015-07-24 2016-07-22 Vehiculo del tip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PE2018000061A PE20180275A1 (es) 2015-07-24 2016-07-22 Vehiculo del tip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PCT/JP2016/071615 WO2017018356A1 (ja) 2015-07-24 2016-07-22 鞍乗型車両
JP2017530844A JP6445163B2 (ja) 2015-07-24 2016-07-22 鞍乗型車両
ARP160102230A AR105443A1 (es) 2015-07-24 2016-07-22 Vehículo del tip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CONC2018/0000287A CO2018000287A2 (es) 2015-07-24 2018-01-15 Vehículo del tip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JP2018220715A JP6826580B2 (ja) 2015-07-24 2018-11-26 鞍乗型車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41358.2A CN106703962B (zh)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4395.1A Division CN110053691B (zh)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3962A CN106703962A (zh) 2017-05-24
CN106703962B true CN106703962B (zh) 2019-04-19

Family

ID=5788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4395.1A Active CN110053691B (zh)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CN201510441358.2A Active CN106703962B (zh)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4395.1A Active CN110053691B (zh) 2015-07-24 2015-07-24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JP (2) JP6445163B2 (zh)
CN (2) CN110053691B (zh)
AR (1) AR105443A1 (zh)
BR (1) BR112018000162B1 (zh)
CO (1) CO2018000287A2 (zh)
MX (1) MX2018000818A (zh)
PE (1) PE20180275A1 (zh)
WO (1) WO20170183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3691B (zh) * 2015-07-24 2021-0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JP6648197B2 (ja) * 2018-06-26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CN109649555A (zh) * 2018-12-14 2019-04-19 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车架结构
WO2022249668A1 (ja) * 2021-05-24 2022-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9979A (zh) * 2007-12-28 2010-12-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9289U (ja) * 1982-03-15 1983-09-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メインスタンド
JPS63180395U (zh) * 1987-05-08 1988-11-22
JP2917358B2 (ja) * 1990-02-16 1999-07-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センタスタンドストッパ構造
JPH08230734A (ja) * 1995-02-24 1996-09-10 Suzuki Motor Corp 二輪車のリアパイプ兼用スタンド
JP3486491B2 (ja) * 1995-10-02 2004-01-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3525983B2 (ja) * 1996-11-07 2004-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タンド装置
JP4156718B2 (ja) * 1998-09-11 2008-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JP4145423B2 (ja) * 1999-05-28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排気ガスセンサ装置
JP4302407B2 (ja) * 2003-02-20 2009-07-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JP4229366B2 (ja) * 2003-03-19 2009-0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低床式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4474111B2 (ja) * 2003-03-31 2010-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9241922A (ja) * 2007-12-28 2009-10-22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1225147A (ja) * 2010-04-21 2011-11-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補助ステップ装置
CN110053691B (zh) * 2015-07-24 2021-0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9979A (zh) * 2007-12-28 2010-12-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8000162B1 (pt) 2022-11-16
MX2018000818A (es) 2018-11-09
AR105443A1 (es) 2017-10-04
CN110053691A (zh) 2019-07-26
JP6445163B2 (ja) 2018-12-26
CO2018000287A2 (es) 2018-04-10
BR112018000162A2 (pt) 2018-09-04
JP6826580B2 (ja) 2021-02-03
CN110053691B (zh) 2021-01-05
CN106703962A (zh) 2017-05-24
JP2019048638A (ja) 2019-03-28
WO2017018356A1 (ja) 2017-02-02
PE20180275A1 (es) 2018-02-06
JPWO2017018356A1 (ja)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49407B1 (en) Exhaust apparatus of vehicles
CN106703962B (zh) 跨骑型车辆
AU2005203462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574556B (zh) 机动二轮车
JP58896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US20060056191A1 (en) Vehicle
JP5727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0567072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照灯装置
JP736774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CN105517884A (zh)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TWI682868B (zh) 跨坐型車輛之前部構造
CA3013006A1 (en) Fuel filler cap and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AU2011265377B2 (en) Motorcycle exhaust system structure
JP2009056950A (ja) リフレクタ支持構造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CN106005136B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CN107709146B (zh)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JP3842119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9878612A (zh) 摩托车的整流器安装构造
CN106364606B (zh) 跨骑型车辆
JP603482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CN220662720U (zh) 跨骑型车辆
JP2006088883A (ja) 灯体の配設構造
CN105235791A (zh) 骑乘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