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7695A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和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7695A
CN1817695A CN 200610006482 CN200610006482A CN1817695A CN 1817695 A CN1817695 A CN 1817695A CN 200610006482 CN200610006482 CN 200610006482 CN 200610006482 A CN200610006482 A CN 200610006482A CN 1817695 A CN1817695 A CN 18176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occupant
recess
airbag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064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部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17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76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以及包括该气囊的气囊装置,即使在膨胀时乘员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向远离乘员的方向凹嵌的凹部,乘员保护性也较高。气囊(10)在膨胀时,乘员侧的前片(11)的中央部被系绳(13、14)向后侧拉伸,在该前片(11)的中央部形成比其周围部更向该后侧凹陷的凹部(S)。并以横截凹部(S)的方式设置了覆盖片(15)。

Description

气囊和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乘员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向比其周围部远离乘员的方向凹陷的形状进行膨胀的气囊以及包括该气囊的气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驾驶席的气囊和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将该气囊保持在方向盘上的保持器、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以覆盖折叠后的气囊的方式安装在保持器上的组件盖。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该气囊挤开组件盖,向方向盘的前表面一侧(驾驶席乘员侧)膨胀,对驾驶席乘员进行保护。
美国专利第6695344号介绍了下述一种气囊装置:在膨胀时,气囊的乘员相对面的中央部变成向比其周围部远离乘员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在该美国专利所述的气囊装置中,由组件盖的中央部(或设置在该组件盖中央部的固定部件)将气囊的乘员相对面的中央部固定在保持器上。
另外,在同一专利所述的气囊装置中,在气囊膨胀时,组件盖在该中央部和其周围部之间分裂,仅该周围部打开。此时,组件盖的中央部残留在保持器的前表面上,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中央部由该组件盖的中央部或上述固定部件压在该保持器上。
在同一专利所述的气囊装置中,由于限制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中央部向乘员一侧鼓出,所以能够防止该气囊向乘员侧急剧突出地膨胀。由此,促进气囊向侧方(放射方向)膨胀,气囊迅速地大范围展开。而且,由于体积减小了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中央部凹陷部分,所以即使在使用输出较低的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膨胀。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695344号公报
I.在上述美国专利第6695344号公报的气囊装置中,乘员的身体有可能进入到膨胀后的气囊的乘员相对面凹部内。此时,该凹部的周围部倒向使该凹部扩展的方向(压曲)地变形,气囊可能无法可靠地承受乘员的身体。
II.在上述美国专利第6695344号公报的气囊装置中,由于通过组件盖的中央部或设置在该组件盖中央部的固定部件将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中央部固定在保持器上,所以结构复杂,装置装配费时费力,并且成本较高。而且,由于零件数也较多,装置的重量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以及包括该气囊的气囊装置,其即使在膨胀时乘员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向远离乘员的方向凹嵌的凹部,乘员保护性也较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气囊和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1的气囊,其膨胀时乘员相对面中至少一部分成为向比其周围部远离乘员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其特征在于:设置了横截该凹部的片。
技术方案2的气囊,其膨胀时乘员相对面中至少一部分成为向比其周围部远离乘员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其特征在于:面向该凹部的所述周围部的相对面彼此之间,在该凹部的入口侧和最内部之间的位置上局部地结合。
技术方案3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上述乘员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使该至少一部分在气囊膨胀时成为比其周围部更向该相反一侧凹陷的凹部。
技术方案4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对所述周围部向侧方的鼓出量进行限制的装置。
技术方案5的气囊,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气囊中,其特征在于:该限制装置是连接所述气囊的凹部侧和气囊侧部的系绳。
技术方案6的气囊装置,包括与汽车乘员相对地进行膨胀的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是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技术方案7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装置是汽车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8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7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该气囊的所述周围部至少有一部分介于就座在规定就座位置上的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该驾驶席前方的A柱之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2、6)的气囊和气囊装置中,当汽车遇到碰撞等紧急情况时,气体发生器进行气体喷出动作,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使气囊与乘员相对地进行膨胀,从而对乘员进行保护。
在本发明中,由于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中至少一部分成为向比其周围部更远离乘员的方向凹陷的凹部,所以能够防止该乘员相对面向乘员侧突出地膨胀。由此,可以促进该周围部膨胀,使气囊迅速地大范围展开。而且,由于该气囊的容积仅减小该凹部部分,所以即使使用较低输出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迅速膨胀。
在技术方案1的气囊中,由于设置了横截该凹部的片,所以能够防止陷入气囊的乘员身体深入到该凹部内。而且,由于通过该片使凹部的周围部彼此相连,所以当乘员陷入该气囊时,能够防止该周围部倒向使凹部扩展的方向(压曲)地变形,因而,乘员的身体被气囊10可靠地挡住。
另外,当乘员陷入该片时,该乘员的身体被该片比较柔软地挡住。
在技术方案2的气囊中,同样地,由于面向该凹部的周围部的相对面彼此在该凹部的入口侧和最内部之间的位置局部地结合,所以能够防止陷入该气囊的乘员身体深入到该凹部内。而且,由此能够防止该周围部倒向使凹部扩展的方向(压曲)地变形。
在技术方案3的形态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膨胀了的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上形成凹部。
在技术方案4的形态中,可以防止凹部的周围部过度地向侧方鼓出。
此时,如技术方案5所示,通过系绳连接气囊的凹部侧和气囊侧部,由此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来防止该周围部向侧方过度地鼓出。而且,通过调节该系绳的长度,能够轻易地调节该周围部向侧方鼓出的鼓出量。
如技术方案7所述,本发明的气囊装置虽然尤其适用于汽车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如技术方案8所示,由于当气囊膨胀时,该气囊凹部的周围部至少有一部分介于就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头部与该驾驶席前方的A柱之间(即,以堵塞该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A柱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进行膨胀),所以车辆发生碰撞时(尤其是斜前方碰撞时),可以防止或抑制该乘员的头部撞到A柱上。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膨胀了的气囊凹部的周围部介于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A柱之间,所以不必使该周围部向乘员侧的鼓出量较大,其结果是,气囊的表观容积较大。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在气囊中形成凹部,所以实际上应从气体发生器导入的膨胀用的气体容积,减少了该凹部部分。因此,在本技术方案8的形态中,同样可以使气囊迅速地膨胀,而不必使气体发生器输出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2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第3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第4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5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8表示第6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是气囊膨胀时的汽车驾驶席附近的简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该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0是汽车驾驶席用气囊。该气囊10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1、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后侧)外表面的后片12、将该前片11的中央部连接到后侧的系绳13、14、以及横截凹部S的覆盖片15,其中所述凹部S是气囊膨胀时通过利用该系绳13、14向后侧拉伸前片11的中央部所形成。
前片11和后片12分别由圆形织布组成,通过接缝16将外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构成袋状体。该缝合部形成环绕该前片11和后片12的外周的圆环状。另外,所述接缝16虽然由缝线等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在后片12上设置了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7和通气孔18。该充气机用开口17设置在后片12的中央。在该充气机用开口17的周围设置了螺栓插通孔19。
在充气机用开口17的周缘部,从气囊10的内部侧设置环状的补强布(パツチクロス)20。该补强布20具有直径基本与充气机用开口17相同的内孔21。在其周围,在与螺栓插通孔19重合的位置上设置螺栓插通孔22。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虽然该补强布20被后述的压环40压在充气机用开口17的周缘部上,但是也可以预先将该补强布20缝在充气机用开口17的周缘部上。
在该气囊10的内部设置了2条上述系绳13、14。在该实施例中,各条系绳13、14的一端侧结合在补强布20的外周缘部上,另一端侧缝合在前片11的中心部附近。这些系绳13、14设置在夹持该补强布20中心的相反侧。
但是,上述系绳的数量、设置以及安装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每条系绳13、14的该一端侧也可以直接缝在后片12上。在该实施例中,虽然每条系绳13、14的该另一端侧相互重合并由共用的接缝23缝在前片11的中心部附近,但是也可以设置在分别与该中心部分开一些的位置上,并分别缝在前片11上。
上述覆盖片15在本实施例中由大致呈长方形的织布构成。该覆盖片15,以横截前片11的外表面侧中央部附近的方式进行设置,其两端侧分别由接缝24缝在与该前片11中心部(接缝23)分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上。
该片15小于密闭上述凹部S的尺寸,凹部S与大气相通。
而且,该覆盖片15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示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圆形或多边形或星形等各种形状。而且,覆盖片15也可以是近似于系绳的形状(绳状或带状)。对覆盖片15的材质没有特殊限制,也可以使用与前片15等相同的织布,也可以采用网状物或筛状物。
该覆盖片15的位置最好位于比凹部S深度的中间部分更靠近凹部入口侧(乘员侧)。
使用压环40将该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30上。
在该保持器30上设置有充气机安装孔31(图2)。后片12的上述充气机开口17和补强布20的内孔21以及压环40的内周具有与该充气机安装孔31大致相同的直径。在该充气机安装孔31的周围,在与后片12和补强布20的各个螺栓插通孔19、22重合的位置上,设置了螺栓插通孔32。而且,插入这些螺栓插通孔19、22、32的双头螺栓41从压环40中突出。
将充气机50嵌装在该充气机安装孔31上。该充气机50大致呈圆柱状,在其前端设置了多个气体喷出口51。在该实施例中,该气体喷出口51沿充气机50的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气体从各个气体喷出口51以放射状喷出。在该充气机50的侧周面上环绕设置了凸缘52。在该凸缘52上,在与上述螺栓插通孔19、22、32重合的位置上设置了螺栓插通孔53。
当将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使补强布20与充气机用开口17的周缘部重合,由压环40将它们压在充气机安装孔31的周缘部上。而且,从与其相反一侧,将充气机50的前端侧插入到充气机安装孔31内,并且使凸缘52与该充气机安装孔31的周缘部重合。此时,将双头螺栓41插通到各个螺栓插通孔22、19、32、53内,将螺母42拧紧在该双头螺栓41上。
因而,将气囊10和充气机50安装在保持器30上,并且前片11的中央部通过各条系绳13、14以及补强布20连接在后侧。
对气囊10进行折叠,并以覆盖折叠后的气囊10的方式将组件盖60安装在保持器30上,从而构成驾驶席用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的方向盘H上。另外,当气囊膨胀时该组件盖60开裂且打开。
设有该气囊装置的汽车遇到碰撞等紧急情况时,则充气机50进行气体喷出作动。通过来自该充气机50的气体使气囊10膨胀。该气囊10挤开组件盖60,向方向盘H的前表面一侧(驾驶席乘员侧)鼓出,以保护乘员。
此时,前片11的中央部被系绳13、14向后侧拉伸,在该前片11的中央部形成比其周围部更向后侧凹陷的凹部S。因而,能够防止该前片11向乘员侧突出地鼓出。而且,由此可以促进所述凹部S的周围部膨胀,气囊10迅速地大范围展开。而且,由于该气囊10的容积减小了该凹部S部分,所以即使在使用输出较低的充气机50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膨胀。
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该凹部S形成在前片11的中央部上,所以气囊10能够沿放射方向迅速地膨胀展开。其结果是,气囊10的周围部中凹部S的下侧部分在早期挡住乘员的腰部,以防止乘员向前方移动。而且,当乘员的上半身倒入该膨胀后的气囊10内时,该周围部中凹部S的左右两侧部分可靠地挡住乘员的两肩。
在该气囊10中,由于设置了能够横截该凹部S的覆盖片15,所以能够防止倒入该膨胀后的气囊10内的乘员的上半身深入到该凹部S内。而且,由于通过该覆盖片15将凹部S的周围部彼此连接,所以乘员的上半身倒入气囊10内时,能够防止该周围部导向使凹部S扩展的方向(压曲)地变形,因而乘员的上半身被气囊10可靠地挡住。
而且,在乘员的上半身倒入气囊10内时,该上半身由覆盖片15比较柔软地挡住。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通过系绳13、14将气囊10的前片11的中央部连接到后侧,所以气囊装置的结构简单。而且,通过调节该系绳13、14的长度,能够轻易地调节凹部S的深度。
图3是第2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的气囊10A中,同样地,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系绳13、14将前片11的中央连接到后侧,在膨胀时,该前片11的中央部由这些系绳13、14向后侧拉伸而形成凹部S。在该实施例中,在该前片11的外表面侧,以横截该凹部S的方式设置覆盖片15A。
在该实施例中,该覆盖片15A在气囊膨胀时横截凹部S的周围部的前片11中最靠近乘员侧的部分,该覆盖片15A的两端部通过接缝24缝在这些部分上。
作为气囊10A膨胀时用于限制该周围部向乘员侧的鼓出量的限制装置,在该气囊10A的内部设置了系绳70。该系绳70的一端侧,通过与上述覆盖片15A共用的接缝24缝在气囊膨胀时该周围部的前片11中最向乘员侧鼓出的部分上。另一端侧通过接缝71缝在后片12上。
而且,作为在气囊膨胀时用于限制该周围部向侧方的鼓出量的限制装置,在该气囊10A的内部设置了系绳72。该系绳70的一端侧通过接缝73缝在前片11中该前片11和系绳13、14的接合部附近,另一端侧通过与前片11和后片12共用的接缝16缝在前片11和后片12的外周缘部彼此之间的缝合部上。
分别在气囊10A的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了多条上述系绳70、72。
但是上述系绳70、72的设置和安装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气囊10A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和图2的气囊10相同,在图3中,与图1和图2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气囊10A也能获得与图1和图2中的气囊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该气囊10A中,由于覆盖片15A在气囊10A处于膨胀状态下将凹部S周围部的前片11中最靠近乘员侧的部分彼此连接,因而当乘员倒入该膨胀后的气囊10A时,可以极其有效地防止周围部倒向使该凹部S扩展的方向地变形。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通过系绳70限制气囊膨胀时该周围部向乘员侧的鼓出量,所以可以防止该周围部过度地向乘员侧鼓出。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通过系绳72限制气囊膨胀时该周围部向侧方的鼓出量,所以可以防止该周围部过度地向侧方鼓出。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节系绳70、72的长度,能够轻易地调节该周围部向乘员侧的鼓出量和向侧方的鼓出量。
图4是第3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的气囊10B的内部,代替系绳13、14,设置了内气袋80。该内气袋80具有充气机用开口(省略了标号)和使该内气袋80内与气囊10B内连通的多个连通口81、82。该充气机用开口设置在内气袋80的后侧。连通口81设置在该充气机用开口的周围,连通口82比连通口81更靠近乘员侧。
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0B的前片11的中央部通过接缝23缝在该内气袋80的乘员侧端部上。
使该内气袋80的充气机用开口的周缘部与气囊10B的充气机用开口17(在图4中省略图示,参照图2)的周缘部重合,并将它们固定到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孔31(参照图2)上,由此通过该内气袋80将前片11的中央部连接在后侧。
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当气囊10B膨胀时,该前片11的中央部被内气袋80向后侧拉伸,由此在该前片11的中央部上形成凹部S。在该实施例中,同样地,以横截该凹部S的方式设置覆盖片15A。该覆盖片15A与上述图3的实施形态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充气机用开口在该内气袋80内设置了充气机50的气体喷出口51。如上所述,在充气机50的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该气体喷出口51,气体从这些气体喷出口放射状地喷出。
连通口81,设置在来自各个气体喷出口51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设置在与各个气体喷出口51对峙的位置上。另外,所有的连通口81可以分别与各个气体喷出口51对峙,也可以是一部分连通口81与各个气体喷出口51对峙。也可以具有不与气体喷出口51对峙的连通口81。
连通口82,相对于所述连通口81,在上述周向上以不同相位进行设置。
该气囊10B的其他结构与图1和图2的气囊10的结构相同。
该气囊10B能够实现与图1和图2的气囊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该气囊10B中,当充气机50进行喷出气体操作时,该气体经由内气袋80而供给到气囊10B内。此时,由于来自充气机50的气体通过与气体喷出口51对峙的连通口81向侧方(放射方向)喷出到气囊10B内,因而可以进一步促进气囊10B向侧方展开。
图5是第4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该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该实施例的气囊10C的内部也设置有内气袋80A。在该实施例中,该内气袋80A包括分别由圆形织布组成的第1和第2内片83、84。
该第1和第2内片83、84与气囊10C的前片11和后片12大致同心状地设置,其外周缘部彼此通过接缝85缝合。前片11一侧的第1内片83的中央部(在气囊10C膨胀的状态下,处于第1内片83的乘员侧端部的部分)由接缝23′缝合在前片11的中央部上。
在后片12一侧的第2内片84的中央部(在气囊10C膨胀的状态下,处于第2内片84的后侧端部的部分)上,设置了与该后片的充气机用开口17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充气机用开口86。上述充气机用开口17、86的直径基本相同。而且,在该充气机用开口86的周围,在与后片12的螺栓插通孔19重合的位置上设置了螺栓插通孔87。
在该实施例中,在该第2内片84上设置了连通口81,在第1内片83上设置了连通口82。在该实施例中,同样地,该连通口81设置在与充气机50的各个气体喷出口51对峙的位置上,连通口82相对于连通口81相位偏离。但是,该连通口82也可以设置在第2内片84上。
使该第2内片84的充气机用开口86的周缘部与后片12的充气机用开口17的周缘部重合,由压环40将它们固定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孔31上,由此通过第1和第2内片83、84将前片11的中央部连接到后侧。
即,在该实施例中,当气囊10C膨胀时,前片11的中央部被第1和第2内片83、84向后侧拉伸,由此在该前片11的中央部形成凹部S。在该实施例中,也设置了横截该凹部S的覆盖片15A。该覆盖片15A与上述图3的实施形态相同。
该气囊10C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4的气囊10B相同。
该气囊10C能够实现与图4的气囊10B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该气囊10C中,通过调节第1和第2内片83、84的直径、它们的缝合余量(接缝85)的宽度等,能够简单地调节凹部S的深度。
图7是第5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的气囊10D中,前片11的中央部通过系绳13、14连接到后侧。因而,一旦该气囊10D膨胀,该前片11的中央部被上述系绳13、14向后侧拉伸而变形成凹部S。
在该实施例中,替代横截该凹部S设置覆盖片,在该凹部S的入口侧和最内侧之间的位置上,通过接缝90将面向该前片11的凹部S的相对面彼此局部地缝合。另外,接缝90的位置最好比凹部S深度的中间部分更靠近凹部入口侧(乘员侧)。
该气囊10D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和图2所示的气囊10相同。
在该气囊10D中,当气囊10D处于膨胀状态时,由于面向前片11的凹部S的相对面彼此通过接缝90局部地缝合,所以能够防止乘员身体深入到该凹部S内。而且,由于通过该接缝90将该凹部S的周围部彼此连接,所以能够防止该周围部导向使凹部S扩展的方向地变形。
由于该气囊10D不需要设置横截该凹部S的片,所以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并且成本低廉。
图8表示第6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是气囊膨胀时汽车驾驶席附近的简略俯视图。另外,在同图中以水平剖面表示气囊和A柱。
在该实施例中,同样地,气囊装置是设在汽车方向盘H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当检测到汽车发生碰撞时,则充气机(省略图示)进行气体喷出动作,通过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使气囊10E膨胀,并从方向盘H向驾驶席乘员一侧鼓出。
在该气囊10E中,膨胀时的乘员相对面中央附近,通过大致水平地张设在该气囊10E内部的两条西绳101、102连接到后侧面(与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即方向盘H一侧的面)的中央附近。由此,当气囊10E膨胀时,气乘员相对面的中央附近被系绳101、102拉伸而向后侧凹陷,从而在该乘员相对面的中央附近形成凹部S。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气囊10E膨胀的状态下,该凹部S与就座在正常就座位置上的驾驶席乘员的头部对峙,并且其周围部103中处于该凹部S的车室侧面一侧(车门等)的部分,鼓出到该驾驶席乘员头部的斜前方区域,介于该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驾驶席斜前方的A柱P之间(即,堵塞该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A柱P之间的空间)。
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E的全周上,该周围部103膨胀时从方向盘H向驾驶席乘员侧的鼓出量基本恒定,无论方向盘H转动到何种角度,当气囊10E膨胀时,该周围部103中处于凹部S车室侧面一侧的部分,必定会介于驾驶席乘员头部与A柱P之间。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说的驾驶席乘员就座在正常就座位置上,是指具有成年人平均体型的乘员坐在驾驶席上,并且背部靠在驾驶席靠背上的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在气囊10E膨胀的状态下以横截(大致堵塞)凹部S的方式设置覆盖片104。该覆盖片104设置在从凹部S的入口侧(膨胀时周围部103的最前端侧)进入该凹部S内侧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该覆盖片104与上述图1、图2中的实施例的覆盖片15相同。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在气囊10E的内部设置用于限制周围部103膨胀时向侧方的鼓出量的系绳105。该系绳105,与上述图3的实施例中的系绳72相同,如图所示,周围部103的凹部S中心侧与气囊10E外周侧相连。
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而且,该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动作也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当气囊10E膨胀时,在该气囊10E的中央形成凹部S,并且其周围部103中处于该凹部S的车室侧面一侧的部分,介于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驾驶席斜前方的A柱P之间(堵塞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A柱P之间的空间)。因此,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特别是发生斜前方碰撞时),即使驾驶席乘员的头部向A柱P一侧移动,该膨胀的气囊10E的周围部103也可以承受乘员的头部,从而防止或抑制该乘员的头部撞到A柱P上。
另外,如上所述,为了使膨胀的气囊10E的周围部103介于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A柱P之间,必须使该周围部103向成员一侧的鼓出量相当大,其结果是,气囊10E的表观容积较大。但是,由于在该气囊10E上形成有凹部S,所以实际上应从充气机导入的膨胀用的气体的容积,减少了该凹部S部分。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不必使充气机输出过高,即可使气囊10E迅速膨胀。
上述实施例都是本发明的1个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个
实施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横截凹部的覆盖片与气囊的前片分体设置,但是该覆盖片也可以与前片连成一体。而且,在本发明中,气囊的片结构是任意的,可以使用何种片结构。
在本发明中,凹部也可以设置在前片中央部之外的部位,还可以设置在多个部位上。
在上述第1、第3~第5实施例中,同样地,也可以设置用于限制气囊周围部向乘员侧的鼓出量的系绳70和/或用于限制气囊周围部向侧方的鼓出量的系绳72。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虽然表示的都是本发明适用于汽车驾驶席用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应用例,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除此之外的各种乘员保护用气囊和气囊装置。

Claims (8)

1.一种气囊,膨胀时乘员相对面中至少一部分成为向比其周围部远离乘员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横截该凹部的片。
2.一种气囊,膨胀时乘员相对面中至少一部分成为向比其周围部远离乘员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其特征在于:
面向该凹部的所述周围部的相对面彼此之间,在该凹部的入口侧和最内部之间的位置上局部地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该乘员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使该至少一部分在气囊膨胀时成为比其周围部更向该相反一侧凹陷的凹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对所述周围部向侧方的鼓出量进行限制的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
该限制装置是连接所述气囊的凹部侧和气囊侧部的系绳。
6.一种气囊装置,包括与汽车乘员相对地进行膨胀的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是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气囊装置是汽车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该气囊的所述周围部至少有一部分介于就座在规定就座位置上的驾驶席乘员的头部与该驾驶席前方的A柱之间。
CN 200610006482 2005-02-09 2006-02-09 气囊和气囊装置 Pending CN18176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33275 2005-02-09
JP2005033275 2005-02-09
JP2006008863 2006-01-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7695A true CN1817695A (zh) 2006-08-16

Family

ID=36917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06482 Pending CN1817695A (zh) 2005-02-09 2006-02-09 气囊和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17695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8661A (zh) * 2011-12-19 2013-06-19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气囊垫
CN103253225A (zh) * 2012-02-17 2013-08-2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垫
CN106458134A (zh) * 2014-07-08 2017-0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9941220A (zh) * 2017-12-21 2019-06-2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用于方向盘的气囊
CN110871765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装置
CN113525284A (zh) * 2020-03-31 2021-10-2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副驾席用气囊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8661A (zh) * 2011-12-19 2013-06-19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气囊垫
CN103253225A (zh) * 2012-02-17 2013-08-2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垫
CN106458134A (zh) * 2014-07-08 2017-0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9941220A (zh) * 2017-12-21 2019-06-2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用于方向盘的气囊
CN109941220B (zh) * 2017-12-21 2021-07-0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用于方向盘的气囊
CN110871765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装置
CN110871765B (zh) * 2018-08-31 2022-08-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装置
CN113525284A (zh) * 2020-03-31 2021-10-2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副驾席用气囊装置
CN113525284B (zh) * 2020-03-31 2023-09-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副驾席用气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651285A (zh) 气囊装置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CN1443673A (zh) 气囊装置
CN1530264A (zh) 乘坐人员保护装置
CN1275807C (zh)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309594C (zh) 外展式气囊装置
CN180349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666910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817695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00335316C (zh) 用于乘客保护设备的安全气囊
CN1459394A (zh) 气囊
CN1076682C (zh) 有侧面冲击气袋装置的座椅结构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CN1853989A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903617A (zh) 气囊装置
CN1305714C (zh) 充气机
CN1903623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944110A (zh) 空气安全带和固定器之间的连接体以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CN1654250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665704A (zh) 车辆的仪表台面板结构
CN1572602A (zh)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CN1853988A (zh) 气囊装置、乘员保护系统、车辆
CN1458027A (zh) 摩托车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N1769102A (zh)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