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1320A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91320A
CN1791320A CNA2005100628473A CN200510062847A CN1791320A CN 1791320 A CN1791320 A CN 1791320A CN A2005100628473 A CNA2005100628473 A CN A2005100628473A CN 200510062847 A CN200510062847 A CN 200510062847A CN 1791320 A CN1791320 A CN 1791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heating panel
cooling fluid
radiator portion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628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91320B (zh
Inventor
内田浩基
谷口淳
德平英士
石锅稔
石塚贤伸
伊达仁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791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1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91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13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具有MPU单元的第一外壳中的本体流动通道与分别在内散热板和外散热板中形成的内流动通道和外流动通道连通,并且泵驱动冷却液在这些流动通道中循环。横杆布置于在第二外壳中提供的枢轴与在内散热板中提供的枢轴之间,横杆布置于内散热板的枢轴与在外散热板中提供的枢轴之间,并且内散热板和外散热板对于第二外壳可移动。根据打开第二外壳的操作,第二外壳与内散热板之间的距离,以及内流动通道与外流动通道之间的距离增大。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循环冷却液执行散热处理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例如桌面型计算机,笔记本型计算机,以及移动通信设备提供有微处理器(MPU)。近年来,随着微处理器处理速度的提高,以及微处理器的增强特征和先进性能,操作期间的发热量存在渐增趋势。为了使微处理器维持稳定的操作,产生的热量必须快速地释放到外部从而增加散热效率。
由此,提供有冷却微处理器的用空气冷却的冷却设备的电子装置通常被使用。这种冷却设备包括取走并消散微处理器热量的散热片,以及将冷却气流送到该散热片的冷却风扇。因为微处理器的发热量可能如上所述连续地增加,已经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在用空气冷却的冷却设备中,为了提高冷却能力,例如散热片的尺寸增大,冷却风扇的性能提高等对策被采用。但是,当使用大尺寸的散热片时,可能出现也需要大尺寸的电子装置以便将散热片包括于其中的问题。同时,为了实现冷却风扇的性能提高,风扇结构的尺寸增大,冷却风扇旋转频率的增加等是必需的,但是可能出现该技术不能防止电子装置尺寸增大或者防止风扇噪声增加的问题。特别地,在笔记本型计算机中,除了冷却能力之外,便携性也就是装置的大小和重量将变成重要的因素,并且安静也就是说装置在操作期间安静地工作也将是基本的因素,但是上述用于提高冷却能力的对策与那些矛盾。
因此,已经提出一种液体冷却型的冷却系统,其利用具有远高于空气的比热的液体例如水作为冷却剂(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95891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111829号)。根据该冷却系统,热量接收部分在位于外壳内的微处理器附近提供,散热部分位于显示单元中,在热量接收部分和散热部分之间循环液体冷却剂的循环通路被提供,并且传送到热量接收部分的微处理器的热量经由流过循环通路的冷却剂传送到散热部分。
而且,设计以提高散热效率的各种电子装置已经提出(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2-16200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11-354951号(1999))。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2-16200号中,描述一种电子装置,其被配置使得热连接到位于装置外壳内的电子部件的散热元件的散热片可以结合盖体的开/关操作增大或减小。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11-354951号中,公开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其被配置使得散热部分可以自由地从外壳伸出。
关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不仅微处理器的增强特征和先进性能,而且小型化和便携性也高度需求。在有限空间内有效的散热处理因此对于发热量的可能增加是期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创造,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可以通过可自由移动地提供具有循环冷却液的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来有效地执行散热处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可以通过控制流过多个散热部分中每个具有的流动通道的冷却液流速来有效地执行散热处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和覆盖主体部分的盖体部分,并且使用冷却液将在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其中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提供在盖体部分中,并且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变。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提供在盖体部分的背面,使得散热面积增加从而提高散热效率。而且,通过使得这些散热部分可移动,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变,使得空气在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流动,从而使得能够获得大的散热效果。因为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可自由移动地提供在盖体部分中,能够有效地执行散热处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可以改变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当盖体部分打开时,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获得大的散热效果,而当盖体部分闭合时,那些距离减小从而紧密地将多个散热部分覆盖于其中。因为根据盖体部分的开/关操作,当打开时大的散热效果获得,而当闭合时散热部分被紧密地覆盖,能够有效地执行散热处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控制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的控制单元。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由控制单元控制。因此,那些距离可以设置成期望的距离,并且散热效率根据情况来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当控制单元在检测到盖体部分打开而以导通状态驱动时,散热效果根据主体部分中产生热量的时间自动执行。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当基于电子装置预先确定部分(盖体部分、主体部分等)的温度来控制控制单元的操作并调节散热特性时,根据温度情况的适当散热处理可以执行。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并且使用冷却液将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包括具有并联或串联彼此连通模式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以及控制流过多个散热部分中每个具有的流动通道的冷却液流速的控制单元。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流过并联或串联连通的多个散热部分中每个的流动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速由控制单元控制。因此,这使得能够提供大的散热面积和高的冷却能力,并且表现出有效的散热特性。
在控制流过流动通道的冷却液速率的电子装置中,当基于电子装置预先确定部分(主体部分,散热部分等)的温度控制冷却液的流速时,根据温度情况的适当散热处理可以执行。
本发明上面和更多目的和特征将从下面结合附随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透视图;
图2A和2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内散热板和外散热板的移动的视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气流的视图;
图4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5A~5D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图;
图6是包括扩展外散热板结构的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8A~8D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图;
图9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0A和10B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图;
图11是显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2是显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液流速控制的实例的图表;
图13是显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4是显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液流速控制的实例的图表;
图15是显示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以及
图16是显示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液流速控制的实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本发明将参考附图具体地说明。图1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笔记本型计算机的透视图。
在图1中,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位于主体部分一侧的外壳1(在下文称作第一外壳1),位于盖体部分一侧的外壳2(在下文称作第二外壳2),以及作为提供在第二外壳2背面的多个散热部分的两个散热板3和4(在下文称作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第二外壳2可以对于第一外壳1自由地打开和闭合。
热量接收板12特别地与作为具有大发热量的热辐射元件的MPU单元11相对应地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在第一外壳1中,也提供风扇13,其放出用于冷却的空气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以及外散热板4的背面。
循环冷却液例如水的本体流动通道21(图1中用粗线显示的部分)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形成。MPU单元1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热量接收板12传送到本体流动通道21中的冷却液。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图1中用虚线显示的部分)连通。这些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形成为曲折形状,以便提高散热效率。泵14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本体流动通道21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循环通过本体流动通道21,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的内部。
用于显示的LCD板15提供在第二外壳2表面上(第一外壳1侧)。多个枢轴32提供在第二外壳2的背面,横杆16布置在枢轴32与内散热板3中提供的枢轴33之间,并且横杆16布置在内散热板3的枢轴33与外散热板4中提供的枢轴34之间。根据这种构造,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相对于第二外壳2可移动。
图2A和2B是显示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的移动的视图。图2A显示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闭合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以及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减小的状态。图2B显示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打开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的距离以及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增大的状态。
然后,散热处理将被说明。在散热处理期间,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打开的状态(参考图2B)被保持。MPU单元1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热量接收板12传送到本体流动通道21中的冷却液,冷却液流过内散热板3中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散热板4中的外流动通道24,并且热量从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消散到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中所示,用于冷却的空气从风扇13放出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以及在外散热板4的背面,使得大的散热效果可以获得。
根据本发明,因为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被提供,与仅提供一个散热板相比较,散热面积增大,从而使得能够提高散热特性。另外,因为这两个散热板配置成可移动,极好的散热特性可以在散热处理期间表现出,然而在不执行散热处理期间,它们可以紧密地覆盖,使得不需要大的空间。
此后,根据本发明的这种电子装置的实例将在第一实施方案到第三
实施方案中说明。
(第一实施方案)
图4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图5A~5D是显示两个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图,并且图6是包括扩展外散热板结构的电子装置的侧视图。在图4~6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3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顺便提及,在图4中,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说明省略。
根据第一实施方案,横杆16布置于在第一外壳1侧面上提供的撑杆31与在外散热板4中心的枢轴34a之间。外散热板4的枢轴34a提供在滑块35上,该滑块35在外散热板4的侧面上滑动(参看图6),枢轴34a的位置不固定,并且枢轴34a在外散热板4的侧面上移动。
在电子装置没有使用的状态下,也就是在盖子闭合并且第二外壳2(盖体部分)覆盖第一外壳1(主体部分)的状态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折叠以覆盖第二外壳2(图5A)。此时,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紧密地覆盖。
当用户然后开始打开盖子以使用电子装置时,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也随着第二外壳2的移动而移动(图5B和5C)。在盖子完全打开并且第二外壳2竖直的状态下,第二外壳2、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位于预先确定的空间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以及在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形成的模式中(图5D)。
当用户为了使用电子装置像这样打开盖子时,电子装置进入执行散热处理的状态,此后电源将导通,然后电子装置将被使用,使得用户的可操作性极好。同时,当用户完成使用电子装置并且闭合其盖子时,根据与打开盖子相反的过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随着第二外壳2的移动而顺序地从图5D通过5C和5B移动到5A,以便紧密地覆盖。
(第二实施方案)
图7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8A~8D是显示两个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图。在图7和8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6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顺便提及,在图7中,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说明省略。
根据第二实施方案,横杆16a布置于在第一外壳1侧面上提供的撑杆31a与在外散热板4中心的枢轴34之间。电机17连接到撑杆31a,撑杆31a由电机17驱动,该电机17由电机控制单元18驱动和控制,并且横杆16a的梯度角可以任意地调节。
而且,检测第二外壳2的开/关角度的角度传感器19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并且角度传感器19将检测结果输出到电机控制单元18。当基于角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检测到电子装置的盖子打开时(第二外壳2竖直),电机控制单元18驱动电机17为导通状态。
在电子装置没有使用的状态下,具体地说,在盖子闭合并且第二外壳2(盖体部分)覆盖第一外壳1(主体部分)的状态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折叠以覆盖第二外壳2(图8A)。此时,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紧密地覆盖。
然后用户打开第二外壳2(盖体部分)以使用电子装置。电机控制单元18基于角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确定第二外壳2打开,此时,电机17导通(图8B)。横杆16a的斜率逐渐由电机17的驱动而变缓,并且在具有预先确定距离的空间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以及在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形成的模式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定位(图8C和8D)。
当用户打开盖子像这样使用电子装置时,电子装置检测到打开操作然后进入自动执行散热处理的状态中,此后电源将导通并且电子装置将被使用,使得用户的可操作性极好。当用户完成使用电子装置并且闭合其盖子时,根据与打开盖子相反的过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紧密地覆盖。同时,也可能电机控制单元18基于角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确定第二外壳2闭合,以自动关闭电机17。
(第三实施方案)
图9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10A和10B是显示两个散热板的开/关操作(图10A显示打开状态,而图10B显示闭合状态)的侧视图。在图9和10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8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顺便提及,在图9中,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说明省略。
根据第三实施方案,横杆16b和横杆16c分别布置于在第一外壳1侧面上提供的撑杆31a与内散热板3的下枢轴33a之间,以及与外散热板4的下枢轴34b之间。枢轴33a提供在滑块35上,该滑块35在内散热板3侧面上滑动,且枢轴33a在内散热板3侧面上移动。此外,枢轴34b提供在滑块35上,该滑块35在外散热板4侧面上滑动,且枢轴34b在外散热板4侧面上移动。横杆16b是确定内散热板3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距离的横杆,而横杆16c是确定外散热板4的位置,换句话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距离的横杆。
电机17连接到撑杆31a,撑杆31a由电机17驱动,该电机17由电机控制单元18驱动和控制,并且横杆16b和横杆16c各自的梯度角可以任意地调节。
此外,测量第二外壳2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0提供在其上,并且温度传感器20将温度的测量结果输出到电机控制单元18。电机控制单元18基于温度传感器20的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横杆16b和横杆16c的梯度角。
当盖子打开并且电子装置处于使用状态中时,第二外壳2侧面的温度由温度传感器20测量,然后温度测量结果输出到电机控制单元18。根据该温度测量结果,横杆16b和横杆16c的梯度角自动调节,使得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的距离以及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自动控制(图10A)。具体地,当测量结果的温度高时,枢轴33a和枢轴34b移动到较低的位置,使得横杆16b和横杆16c的斜率平缓,使得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的距离以及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被扩展,从而使得能够获得较高的散热特性。当用户完成使用电子装置并且闭合其盖子时,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折叠在第二外壳2上,从而紧密地覆盖(图10B)。
因为散热特性像这样基于第二外壳2侧面的温度自动地调节到高或低水平,适当的散热特性可以根据温度状态的波动而表现,所以电子装置预先防止进入高温状态,从而使得能够提高用户的可操作性。
顺便提及,在第三实施方案中,第二外壳2侧面的温度被测量并且散热特性被调节,但是当然,即使当第二外壳2背面的温度,内散热板3或外散热板4的温度,或者MPU单元11附近的温度被测量,并且散热特性基于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时,相同的效果可以获得。
而且,不能过分强调,第二实施方案中描述的电机17的控制与第三实施方案中描述的电机17的控制可能同时执行。
而且,在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案中,两个散热板被提供,但是即使当提供三个或更多散热板时本发明可类似地适用。而且,在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提供的撑杆、枢轴和横杆的安装仅为实例而显示,但是当然,只要它被配置使得多个散热板可移动,其安装可以是任意的。
接下来,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其中提供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板,并且控制流过那些散热板中流动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速,将被说明。
(第四实施方案)
图11是显示第四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构造的示意图。顺便提及,该电子装置的整个构造与图1中所示的类似。该电子装置包括位于主体部分一侧的第一外壳1,位于盖体部分一侧的第二外壳2,以及作为多个散热部分提供在第二外壳2背面的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而且,在第一外壳1中提供风扇13,其放出用于冷却的空气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以及外散热板4背面。用于显示的LCD板15提供在第二外壳2的表面上(第一外壳1侧)。
热量接收板12特别地与作为具有大发热量的热辐射元件的MPU单元11相对应地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用于循环冷却液例如水的本体流动通道21(图11中用粗线显示的部分)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形成,并且MPU单元1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热量接收板12传送到本体流动通道21中的冷却液。
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图11中用虚线显示的部分)连通。以与上述实施方案类似的方式,这些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形成为彼此平行的曲折形状(参考图1)。泵14提供在本体流动通道21的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流过本体流动通道21并且在平行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中循环。
其开口是可控的阀门41提供在内流动通道23与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分支部分处。该阀门41总是对外流动通道24完全打开,而开口对内流动通道23调节。此外,温度传感器42提供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并且温度传感器42将温度的测量结果输出到流速控制单元43。流速控制单元43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的开口。
然后,其操作将被说明。当电子装置由用户使用时,热量将从MPU单元11中产生,并且由温度传感器42测量的温度将升高。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的开口然后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使得在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被控制。在该实例中,因为阀门41对外流动通道24总是完全打开,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根据泵14的输出控制来控制。同时,因为阀门41的开口对于内流动通道23调节,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根据阀门41的开口控制和泵14的输出控制来控制。
图12是显示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与本体流动通道21、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中冷却液流速控制之间关系实例的图表。在图12中,实线a,长短交替虚线b,以及长和两短交替虚线c分别代表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总流速,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以及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
在电子装置没有使用的室温下(图12中A),冷却液被使得既不流过内流动通道23也不流过外流动通道24。在电子装置开始使用之后直到温度传感器42中的测量值达到t1(例如55摄氏度)(图12中B),阀门41的开口被调节,使得冷却液不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而泵14的输出根据温度升高而增加,所以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地增加。这是因为当温度低时,充分的散热结果可以仅由来自外散热板4的散热处理获得。另外,冷却液被使得选择性流到外流动通道24的原因在于积极地降低用户将可能接触到的外散热板4的温度。
当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达到t1时,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将处于饱和状态。当测量值超过t1时,根据温度升高,阀门41的开口然后打开并且泵14的输出也将增加,使得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当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然后达到t2时(例如70摄氏度),内流动通道23中冷却液的流速也将饱和。
优选地,在这种散热处理期间,用于冷却的空气从风扇13放出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以及外散热板4背面(参考图3),使得较大的散热效果可以获得。
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案,因为散热处理使用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来执行,与使用一个散热板的情况相比较,更出色的散热效果可以获得。而且,因为在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各自流速基于电子装置的温度来控制,根据温度情况的有效散热处理可以执行。
顺便提及,根据上述实例,一起使用泵14输出的线性控制和阀门41开口的线性控制的情况已经说明,但是也可能由泵输出或者阀门开口的线性控制来控制冷却液的流速。
仅使用阀门开口线性控制时所需的仅是仅如下执行它。也就是,它被配置使得阀门41的开口控制也可以对外流动通道24执行,然后阀门41的开口可以根据温度升高而分别对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而线性打开,使得如图12中所示的流速控制可以获得,即使当泵14的输出设置为恒定时。
另外,仅在泵输出线性控制时所需的仅是如下执行它。也就是,当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达到t1时,阀门41也对内流动通道23完全打开。泵14的输出此后根据温度升高而线性控制,使得如图12中所示的流速控制可以实现。
(第五实施方案)
图13是显示第五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构造的示意图。在图13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1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根据第五实施方案,三个散热板提供在第二外壳2的背面。除了具有内流动通道23的内散热板3和具有外流动通道24的外散热板4之外,具有中央流动通道25的中央散热板5提供在它们之间。
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中央散热板5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彼此平行的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连通。泵14提供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经过本体流动通道21并且在平行的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中循环。
其开口分别对内流动通道23和中央流动通道25可控的阀门41a提供在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分支部分处。而且,温度传感器42提供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并且温度传感器42将温度的测量结果输出到流速控制单元43。流速控制单元43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a的开口。
然后,其操作将被说明。以与第四实施方案类似的方式,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a的开口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使得在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被控制。
图14是显示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与本体流动通道21、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中冷却液的流速控制之间关系实例的图表。在图14中,实线a,长短交替虚线b,以及长和两短交替虚线c分别代表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总流速,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以及在中央流动通道25或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在该实例中,因为中央流动通道25和内流动通道23中冷却液的流速共同地由阀门41a控制,内流动通道23中的流速与中央流动通道25中的流速相同。
在室温下(图14中A),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进任何流动通道。直到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达到t1(例如55摄氏度)(图14中B),阀门41a的开口被调节使得冷却液既不流进中央流动通道25也不流进内流动通道23,而泵14的输出根据温度升高而增加,使得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当测量值超过t1时,根据温度升高,阀门41a的开口打开并且泵14的输出也升高,使得在中央流动通道25和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这种流速控制与上述第四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并且实现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在散热处理期间期望使用风扇13也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而且,在该实例中,一起使用泵14输出的线性控制和阀门41a开口的线性控制的情况已经说明,但是也可能由泵输出或阀门开口的线性控制来控制冷却液的流速也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
(第六实施方案)
图15是第六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构造的示意图。在图15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1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串联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连通。
旁路流动通道26以从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连通部分分支,并且连接到本体流动通道21的形式形成。另外,用于调节流到内流动通道23/旁路流动通道26的冷却液的流速比的阀门41b在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连通部分处提供。泵14提供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经过本体流动通道21并且在串联的外流动通道24,内流动通道23,和/或旁路流动通道26中循环。
而且,温度传感器42提供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并且温度传感器42将温度测量结果输出到流速控制单元43。流速控制单元43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来控制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b的开口。内流动通道23和旁路流动通道26中冷却液的流速通过打开阀门41b到内流动通道23侧或旁路流动通道26侧来控制。
然后,其操作将被说明。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b的开口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使得在外流动通道24,内流动通道23和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被控制。
图16是显示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与外流动通道24、内流动通道23和旁路流动通道26中冷却液的流速控制之间关系实例的图表。在图16中,实线a,长短交替虚线b,以及长和两短交替虚线c代表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以及在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顺便提及,在该实例中,因为使用串联流动通道结构,外流动通道24中的流速等于本体流动通道21中的流速。同时,当内流动通道23中的流速增加时,旁路流动通道26中的流速将根据其降低。
在室温下(图16中A),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进任何流动通道。直到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达到t1(例如55摄氏度)(图16中B),阀门41b仅打开到旁路流动通道26侧,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过内流动通道23,而泵14的输出根据温度升高而增加,使得在外流动通道24和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当温度低时,因为充分的散热结果仅由来自外散热板4的散热处理获得,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过内流动通道23,所以冷却液经由旁路流动通道26返回到本体流动通道21。
当测量值超过t1时,根据温度升高,阀门41b逐渐打开到内流动通道23侧,并且泵14的输出增加,所以在外流动通道24和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而在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液的速率线性降低。当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然后达到t2时(例如70摄氏度),外流动通道24和内流动通道23中冷却液的流速将饱和。
因此,同样在第六实施方案中,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可以实现,即极好的散热效果被获得并且有效的散热处理可以根据温度情况来执行。而且,期望在散热处理期间使用风扇13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
顺便提及,在上述第四到第六实施方案中,MPU单元11附近的温度被测量并且冷却液的流速被控制,但是当然,即使当第二外壳2的温度,或者内散热板3或外散热板4的温度可以测量并且流速控制可以基于温度测量结果来执行时,相同的效果可以获得。而且,在上述第四到第六实施方案中,两个或三个散热板被提供,但是即使提供四个或更多散热板时,本发明可类似地适用。

Claims (9)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以及
覆盖所述主体部分的盖体部分,
其中在所述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使用冷却液释放到外部,
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提供在所述盖体部分中,
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变。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装置,其中
根据所述盖体部分的开/关操作,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控制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的控制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检测所述盖体部分的打开的检测单元,
其中当所述盖体部分的打开被检测到时,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成导通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测量电子装置温度的测量单元,
其中基于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个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风扇,其放出用于冷却的空气在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以及所述相邻散热部分之间。
7.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并且使用冷却液将所述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包括:
具有彼此平行连通模式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以及
控制流过所述多个散热部分中每个具有的所述流动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速的控制单元。
8.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并且使用冷却液将所述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包括:
具有彼此串联连通模式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以及
控制流过所述多个散热部分中每个具有的所述流动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速的控制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测量电子装置温度的测量单元,
其中基于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冷却液的流速。
CN2005100628473A 2004-12-17 2005-03-31 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913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66484 2004-12-17
JP2004-366484 2004-12-17
JP2004366484A JP4201762B2 (ja) 2004-12-17 2004-12-17 電子機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54994A Division CN101697092B (zh) 2004-12-17 2005-03-31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1320A true CN1791320A (zh) 2006-06-21
CN1791320B CN1791320B (zh) 2010-11-10

Family

ID=365954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6284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91320B (zh) 2004-12-17 2005-03-31 电子装置
CN2009100054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7092B (zh) 2004-12-17 2005-03-31 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54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7092B (zh) 2004-12-17 2005-03-31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502227B2 (zh)
JP (1) JP4201762B2 (zh)
KR (1) KR100636043B1 (zh)
CN (2) CN17913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2993A (zh) * 2018-06-21 2019-12-31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29299A1 (ja) * 2003-09-19 2005-03-31 Fujitsu Limited 電子装置
KR100859798B1 (ko) * 2005-11-11 2008-09-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동통신 단말기용 커버
US8240359B2 (en) * 2006-04-17 2012-08-14 Gerald Garrett Liquid storage and cooling computer case
US7457113B2 (en) * 2006-10-11 2008-11-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enturi bernoulli heat extraction system for laptop computers
JP2010156467A (ja) * 2007-04-20 2010-07-15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冷システム
KR100886951B1 (ko) * 2007-07-12 2009-03-09 한국전기연구원 열전소자를 구비한 냉각장치
US7768222B2 (en) * 2008-02-15 2010-08-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utomated control of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n air-moving device of an electronics rack responsive to an event
DE102008013850B8 (de) * 2008-03-12 2010-02-11 Nft Nanofiltertechnik Gmbh Klimatisierungseinrichtung für in einem Schaltschrank angeordnete elektronische Bauelemente und Anordnung zur Klimatisierung eines Schaltschrankes
JP5161757B2 (ja) * 2008-12-26 2013-03-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WO2010130993A2 (en) * 2009-05-12 2010-11-18 Iceotope Limited Cooled electronic system
JP5243353B2 (ja) * 2009-06-18 2013-07-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8550702B2 (en) 2011-10-31 2013-10-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alibrated airflow sensor facilitating monitoring of electronic system cooling
CN110095925B (zh) * 2018-01-30 2022-04-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以及动作控制方法
DE102018214315B4 (de) 2018-08-24 2022-08-11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Ladegerät zum Einbau in ein elektrisch antreibbares Fahrzeug,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Kühlen von Komponenten eines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Fahrzeugs
US11460897B2 (en) * 2019-12-06 2022-10-04 Nvidia Corporation Laptop computer with display-side cooling system
CN111443786B (zh) * 2020-02-28 2023-04-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转轴、散热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1586999B (zh) * 2020-05-15 2021-04-06 珀尔曼机电(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箱盖执行器
CN112105225B (zh) * 2020-09-08 2022-04-22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6249311A (zh) * 2021-12-07 2023-06-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装置、移动终端散热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14513939A (zh) * 2022-02-25 2022-05-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74677A (en) * 1971-02-26 1973-11-27 Ibm Cooling system providing spray type condensation
US4850201A (en) * 1986-04-25 1989-07-25 Advantage Engineering Incorporated Precision-controlled water chiller
JPS6315318A (ja) 1986-07-07 1988-01-22 Hitachi Ltd 電子計算機の冷却システム
JPS63145395A (ja) 1986-12-08 1988-06-17 Babcock Hitachi Kk 石炭−水スラリ製造装置
JPH04329698A (ja) 1991-04-30 1992-11-18 Koufu Nippon Denki Kk 冷却装置
US5435379A (en) * 1992-08-14 1995-07-2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temperature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US5383340A (en) * 1994-03-24 1995-01-24 Aavid Laboratories, Inc. Two-phase cooling system for laptop computers
US6181555B1 (en) * 1995-09-29 2001-01-30 Intel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in a portable computer
JPH11354951A (ja) 1998-06-10 1999-12-24 Pfu Ltd 携帯型電子機器の放熱機構
JP2001280774A (ja) 2000-03-30 2001-10-10 Toshiba Corp 電気機器の冷却システム
JP3302350B2 (ja) 2000-06-29 2002-07-1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2002163042A (ja) 2000-11-28 2002-06-07 Toshiba Corp 携帯型情報機器
JP2002372360A (ja) 2001-06-15 2002-12-26 Hitachi Ltd 冷却方式
JP2002373034A (ja) 2001-06-15 2002-12-26 Hitachi Ltd 液冷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ポンプ制御方法
US6587336B2 (en) * 2001-06-27 2003-07-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devices
JP2003022148A (ja) 2001-07-09 2003-01-24 Hitachi Ltd ノート型パソコンの液冷システム
US6711017B2 (en) * 2001-07-17 2004-03-23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Cool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unit
JP2003078270A (ja) * 2001-09-07 2003-03-14 Hitachi Ltd 電子装置
US6942018B2 (en) * 2001-09-28 2005-09-13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Electroosmotic microchannel cooling system
JP3492665B2 (ja) 2001-10-29 2004-02-03 Necパーソナル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US20050180109A1 (en) * 2002-04-16 2005-08-18 Yoshiro Miyazaki Self-excited vibration heat pipe and computer with the heat pipe
US6674642B1 (en) * 2002-06-27 2004-01-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iquid-to-air cooling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devices
JP3725106B2 (ja) 2002-08-30 2005-12-0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3609809B2 (ja) * 2002-08-30 2005-01-12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冷却方法
JP3600606B2 (ja) 2002-09-20 2004-12-1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CN1759643B (zh) * 2003-03-12 2011-06-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的冷却结构
JP2004349626A (ja) 2003-05-26 2004-12-09 Toshiba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US7591302B1 (en) * 2003-07-23 2009-09-22 Cooligy Inc. Pump and fan control concepts in a cooling system
US7274566B2 (en) * 2004-12-09 2007-09-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for an electronics subsystem employing a coolant flow drive apparatus between coolant flow path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2993A (zh) * 2018-06-21 2019-12-31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10632993B (zh) * 2018-06-21 2022-11-18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69219A (ko) 2006-06-21
CN101697092A (zh) 2010-04-21
US7978470B2 (en) 2011-07-12
KR100636043B1 (ko) 2006-10-19
US20060133032A1 (en) 2006-06-22
US7502227B2 (en) 2009-03-10
CN1791320B (zh) 2010-11-10
CN101697092B (zh) 2013-04-24
JP4201762B2 (ja) 2008-12-24
JP2006173481A (ja) 2006-06-29
US20090052135A1 (en) 200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91320A (zh) 电子装置
CN101076241A (zh) 电子设备
CN1299356C (zh) 电子设备
CN101142866B (zh) 吸热构件、冷却装置及电子机器
US7721788B2 (en) Cooling jacket
CN1612332A (zh) 液体冷却系统
CN2847531Y (zh) 水冷式平行流道散热结构
CN1691880A (zh) 电子设备
CN1545001A (zh) 电子机器冷却装置
CN1624623A (zh) 便携式计算机的冷却装置
CN1603591A (zh) 具有泵单元的电子设备
CN101033896A (zh) 冷却加热装置和载置装置
CN1573651A (zh) 移动装置的散热结构
CN1490696A (zh) 具有冷却发热元件的冷却液循环管路的电子装置
CN100340052C (zh) 电力变换装置
US20070107441A1 (en) Heat-dissipating unit and related liquid cooling module
CN1728043A (zh) 具有冷却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10418549A (zh) 一种散热组件、电子设备
US2005009437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eat-dissipating module thereof
CN1690439A (zh) 电子装置
CN1592567A (zh) 具有密封容器的热管
CN212135364U (zh) 一种计算机专用的无噪音式计算机散热装置
CN1474248A (zh) 带有排出液体冷却剂的泵的电子设备
CN103687423A (zh)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CN1290393C (zh) 冷却装置、其制造方法及携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