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5896A - 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55896A CN1755896A CNA2005101070337A CN200510107033A CN1755896A CN 1755896 A CN1755896 A CN 1755896A CN A2005101070337 A CNA2005101070337 A CN A2005101070337A CN 200510107033 A CN200510107033 A CN 200510107033A CN 1755896 A CN1755896 A CN 17558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maintaining part
- junction surface
- display floater
- readi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24—Manufacture or joining of vessels, leading-in conductors or bases
- H01J9/26—Sealing together parts of vessels
- H01J9/261—Sealing together parts of vessels the vessel being for a flat panel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46—Machines having sequentially arranged operating stations
- H01J9/48—Machines having sequentially arranged operating stations with automatic transfer of workpieces between operating st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89—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of discrete laminae to single face of additional lamina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89—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of discrete laminae to single face of additional lamina
- Y10T156/1092—All laminae planar and face to fac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1—Plural divers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eans for metal shaping or assembling
- Y10T29/5124—Plural divers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eans for metal shaping or assembling with means to feed work intermittently from one tool station to anoth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 Y10T29/53178—Chip compon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通过在玻璃面板上介由连接器及接合部件接合驱动用基板来组装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中,利用面板定位工作台保持在边部接合有连接器的状态的玻璃面板,从一侧对压接接合部进行定位,利用循环移动机构使载置有基板的基板保持部循环,对压接接合部从另一侧搬运由接合带粘附部供给有接合带的基板,介由接合带将预先接合于玻璃面板的连接器和基板接合,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减少装置占据面积,同时实现高生产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由连接器将玻璃面板和驱动基板接合从而组装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器使用的等离子面板和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通过在成为显示画面的玻璃面板的边部介由TCP(带式载体封装)等连接器接合驱动基板而进行组装。该组装作业通过介由各向异性导电带等接合材料接合玻璃面板或连接器、驱动基板等的形成于边部的端子而进行。该技术内容公开于专利第3531586号公报。在现有的热压接装置中,通过在玻璃面板的边部热压接并接合预先接合于驱动基板上的连接器,组装显示面板。
近年来,显示面板的种类正在多样化,制造工艺也由于面板尺寸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使用例如由于高密度化而构成窄端子间距的玻璃面板的情况下,存在预先接合有连接器的状态的玻璃面板成为对象的情况。在以这样的玻璃面板为对象的情况,需要形成在驱动基板上粘贴各向异性导电带的功能,因此,现有的热压接装置不能直接使用,而需要具有各向异性导电带的粘贴功能的附加单元。但是,当装入这样的附加单元时,装置占据面积增大,装置的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可减少装置占据面积,同时,实现高生产性。
本发明提供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通过在玻璃面板上介由连接器及接合部件接合基板来组装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接合部,其介由接合部件将预先接合于所述玻璃面板的连接器和基板接合;面板定位部,其配置于所述接合部的一侧,保持在边部接合有所述连接器的状态的玻璃面板并相对接合部进行定位;面板搬运部,其向所述面板定位部搬入所述玻璃面板,同时,将已组装的显示面板从面板定位部搬出;基板搬运部,其利用循环移动机构使配设于所述接合部的另一侧且保持基板的基板保持部循环,由此,在基板供给位置将由基板供给部供给到所述基板保持部的基板搬运到所述接合部;接合部件供给部,其配设于所述循环移动机构的循环路径中,且对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基板供给接合部件。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通过在玻璃面板上利用接合部并介由接合部件接合基板来组装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在边部接合有所述连接器的状态的玻璃面板搬入面板定位部的面板搬入步骤;利用所述面板定位部保持玻璃面板,相对所述接合部从一侧进行定位的面板定位步骤;通过利用循环移动机构使载置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件循环,在基板供给位置对所述接合部从另一侧搬运向所述基板保持部供给的基板的基板搬运步骤;在所述基板搬运步骤的途中,利用配设于所述循环移动机构的循环路径的接合部件供给部,对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基板供给所述接合部件的接合部件供给步骤;利用接合部并介由接合部件将预先接合于所述玻璃面板的连接器和基板接合的接合步骤;将组装后的显示面板从所述面板定位部搬出的面板搬出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成为组装对象的显示面板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线状导向体及基板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A~5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线状导向体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基板搬运系统的配置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8A、8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位置固定部的结构说明图;
图9A、9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10A~10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基板搬运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11A~11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基板搬运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12A~12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基板搬运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13A~13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基板搬运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平面图。另外,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立体图。参照图1、图2说明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结构。
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在玻璃面板上介由连接器及以各向异性导电剂为带状的接合带(接合部件)接合驱动用基板(第一工件),组装显示面板。在前一个步骤中,在玻璃面板上连接有连接器,连接有连接器的玻璃面板构成第二工件。而且,在此表示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构成将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接合而组装的工件的组装装置。另外,图2是从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看到的立体图。
图1、图2中,在基台1上邻接X方向设有副基台1a,在副基台1a的上面设有存放并供给作为第一工件的基板6的基板供给部2。在副基台1a、基台1的面前侧(图1中下侧,图2中右上侧)沿X方向串联设有搬入输送带3A、搬出输送带3B,在搬入输送带3A与搬出输送带3B之间设有面板定位工作台7。搬入输送带3A将从上游侧(图1中左侧,图2中右侧)搬入的第二工件即玻璃面板4搬运到面板定位工作台7。
面板定位工作台7为层装X轴工作台7X、Y轴工作台7Y、ZΘ轴工作台7ZΘ而构成的结构,其保持从搬入输送带3A搬入的玻璃面板4。在基台1上的搬入输送带3A、搬出输送带3B的背后侧配置有后述的压接接合部8,面板定位工作台7对压接接合部8定位玻璃面板4。
在此,通过将由后述的循环移动机构10搬运的基板6和玻璃面板接合,组装显示面板。介由连接器接合组装后的显示面板、即基板6的玻璃面板4通过搬出输送带3B向下游侧装置搬出。搬入输送带3A、搬出输送带3B构成将玻璃面板4搬入面板定位工作台7,同时,将组装后的玻璃面板4从面板定位工作台7搬出的面板搬运部。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成为组装对象的显示面板的立体图。参照图3说明构成显示面板的部件及显示面板的组装作业。
如图3所示,玻璃面板4用于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并且构成为层积了两张矩形玻璃板的结构。在玻璃面板4的外边部中露出了一侧玻璃板的边部4a上,在之前的步骤中预先接合有连接器5。在该显示面板的组装作业中,介由接合带将分别设于连接器5和基板6上的连接用端子相互接合(参照后述的图9A、图9B)。
如图1所示,在基台1的上面,在压接接合部8的背后侧(图1中上侧,图2中左下侧)设有循环移动机构10。循环移动机构10具有如下功能,通过沿组合直线状的导轨而构成的规定的循环路径使保持基板6的多个基板保持部20移动,由此从基板供给部2经由接合带粘贴部90将由基板供给机构13取出的基板6搬运到压接接合部8。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利用个数少的基板保持部20可有效地搬运薄且容易弯曲的基板6。
上述结构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为如下布局,即,在压接接合部8的一侧设有搬入输送带3A、搬出输送带3B和面板定位工作台7等搬运并定位玻璃面板4的机构,在压接接合部8的另一侧配置有利用循环移动机构10将从基板供给部2供给的保持于基板保持部20的基板6搬运到压接接合部8的基板搬运系统。
基板供给机构13具有吸附并保持基板6的基板保持头13a。而且,保持基板6的基板保持头13a通过头移动工作台13b被搬运到设于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上的基板供给位置“A”(工件供给位置),在此,移载并保持于基板保持部20上。基板6是薄且容易弯曲的树脂制挠性基板,在该状态下,由于难以进行处理和搬运,故在利用基板保持部20承受并夹持下面侧的状态下进行搬运和定位。基板供给机构13构成在基板供给位置“A”向基板保持部20供给基板6的基板供给部(第一工件供给装置)。
在此,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通过分别沿X方向配置的可动导轨16、17、固定导轨18、可动导轨11b、12b共5个导轨构成。在这些导轨中,固定导轨18固定配置于基台1上,其它4个导轨分别通过导轨移动机构而可动。
即,可动导轨11b、12b能够通过第一导轨移动部11、第二导轨移动部12的导轨移动工作台11a、导轨移动工作台12a分别沿Y方向移动。另外,可动导轨16能够通过第一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4的X轴工作台14X、Y轴工作台14Y、ZΘ轴工作台14ZΘ沿X、Y、Z、Θ的各方向移动。另外,可动导轨17能够通过第二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5的Y轴工作台15Y、ZΘ轴工作台15ZΘ沿Y、Z、Θ的各方向移动。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线状导向体及基板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4说明基板保持部20(工件保持部)。
基板保持部20是平板状部件,设有接触并保持于基板6下面的基板载置面20a、和按入并固定基板6的夹持部件20b。基板保持部20介由安装工作台21固定于滑块22上。由此,可使基板保持部20沿可动导轨16等滑动移动。另外,夹持部件20b不是必须的。也可以采用吸附固定基板6的方法。
安装工作台21使用安装孔21a、螺丝孔22a而螺栓固定在滑块22上。而且,在将这些导轨相互连接的状态,即在将两个导轨沿长度方向排列,同时,将导轨的长度方向的端面相互以规定间隔近接的状态,基板保持部20可在各导轨之间移载。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线状导向体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线性导向形式的导轨作为引导基板保持部20的移动的线状导向体,但也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形态作为线状导向体。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使用在两端部设有V边25a的V导轨25作为线状导向体,使用在安装孔23a中安装有V导向辊24的安装工作台23代替安装工作台21、滑块22。而且,通过使V导向辊24沿V导轨25的V边25a移动,使固定于安装工作台23的基板保持部20沿V导轨25移动。
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使用在两端部设有导向槽27a的导向框架27作为线状导向体,使用安装有上下导向轮26a和水平导向轮26b的安装工作台26代替安装工作台21和滑块22。在该例中,通过使上下导向轮26a、水平导向轮26b在导向槽27a中转动,滑动移动固定于安装工作台26上的基板保持部20。另外,图5C表示将基板保持部20本身直接载置于作为线状导向体的滑动导轨28上并使其滑动的例子。
在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中,移载到可动导轨16上的基板保持部20通过驱动第一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4与可动导轨16一起移动,由此,保持于基板保持部20的基板6相对于接合带粘附部90相对移动。并且,通过该相对移动,利用接合带粘附部90将接合带41粘贴在基板6上。
如图2所示,接合带粘附部90形成为在垂直的框架90a前面配置有供给滚筒90b、回收滚筒90c、粘附工具90d的结构。接合带粘附部90通过利用粘附工具90d对基板6按压从供给滚筒90b供给的接合带41,将接合带41粘附在基板6的边部。
对粘附了接合带41后的基板6进行保持的基板保持部20移载到可动导轨17上,在此,通过驱动第二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5,保持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相对于压接接合部8定位。如图2所示,压接接合部8具有门型框架8a及底撑部8b,在框架8a上设有通过框架8a升降驱动的按压工具8d。使保持于基板保持部20的基板6位于底撑部8b上,通过在与利用上述的面板定位工作台7定位的玻璃面板4相对定位的状态下使按压工具8d下降,介由接合带41将预先接合于玻璃面板4的连接器5接合于基板6上。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基板搬运系统的配置图。另外,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部分立体图。参照图6、图7说明循环移动机构10及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中设定的各位置的功能。
图6中,驱动第一导轨移动部11、第二导轨移动部12的导轨移动工作台11a、12a,排列可动导轨11b、12b,使其与可动导轨16、17位于同一直线上,由此,通过可动导轨11b、16、17、12b形成直线状的第一搬运路径10a。另外,利用导轨移动工作台11a、12a使可动导轨11b、12b移动,使其与固定导轨18排列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同样形成直线状的第二搬运路径10b。
第一搬运路径10a及第二搬运路径10b在其间夹着压接接合部8的配置的状态下与面板搬入输送带3A和面板保持输送带3B平行设置。而且,第一搬运路径10a比第二搬运路径10b更接近压接接合部8。即,第二搬运路径10b在压接接合部8的同一面侧,在隔着第一搬运路径10a远离压接接合部8的位置与第一搬运路径10a平行配置。
该循环路径形成为在第一搬运路径10a的两端部和第二搬运路径10b的两端部之间设有可移动的可动导轨11b、12b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多个基板保持部20沿含有第一搬运路径10a、第二搬运路径10b的循环路径循环移动。即,在第一搬运路径10a、第二搬运路径10b中,基板保持部20在各导轨间移换而直线移动,在移换到可动导轨11b、12b上时,驱动导轨移动工作台11a、12a,使可动导轨11b、12b沿Y方向滑动移动,由此,基板保持部20在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一搬运路径10a和第二搬运路径10b之间移换。通过将使基板保持部20循环移动的循环路径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占据面积少、紧凑且简单的结构实现循环移动机构。
在第二搬运路径10b中,从可动导轨11b向固定导轨18移换的位置为上述基板供给位置“A”,通过基板供给机构13对到达基板供给位置“A”后的基板保持部20供给基板6。而且,保持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向下游侧移动第二搬运路径10b并移换到可动导轨12b上。而且,通过第二导轨移动部12使该基板保持部20到达第一搬运路径10a右端部的位置为使基板保持部20待机直到可搬入下面说明的作业待机位置的时刻的搬入待机位置“B”。
另外,基板供给位置不限于图标的位置。基板供给位置只要为在基板保持部20上不存在基板6的位置即可,例如,后述的搬出位置“G”也可以兼作基板供给位置。当然,只要在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系统路上,则也可以将其它位置设定为基板供给位置。
在图6中,与接合带粘附部90邻接设置的第一作业位置“D”是为了通过接合带粘附部90在基板6上粘贴接合带41而使基板保持部20移动的作业位置。而且,可动导轨17上构成在由基板供给位置“A”供给基板6且经由搬入待机位置“B”搬入的基板保持部20移动到第一作业位置“D”之前停留待机的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
另外,在图6中,与压接接合部8邻接设置的第二作业位置“F”是为了通过压接接合部8对玻璃面板4施加压力来接合基板6,而使基板保持部20移动的作业位置。而且,可动导轨16上构成在使保持供给接合带41的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移动到第二作业位置“F”之前停留待机的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
在此,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搬出位置“G”在第一搬运路径10a上设定为规定的间距p。由此,如后述,可进行第一保持部搬运机构30的等间距的同步搬运。基板保持部20从可动导轨16移换到的可动导轨11b上,构成从第一搬运路径10a搬出基板保持部20的搬出位置“G”。
图7表示在第一搬运路径10a、第二搬运路径10b中移动基板保持部20的保持部移动机构。图7中,在第一搬运路径10a、第二搬运路径10b的上方分别配置有第一保持部搬运机构30、第二保持部搬运机构35。第一保持部搬运机构30通过与连接部件33连接的三个搬运爪34而同时搬运三个基板保持部20。连接部件33介由接合部件33a接合于皮带32上,皮带32通过电动机31沿X方向水平往复动作,而且,搬运爪34可通过升降机构(图示省略)同步进行升降。
使三个搬运爪34在位于分别处在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和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的基板保持部20的X方向端面的状态下下降到压送高度(箭头a),驱动电动机31,使皮带32沿箭头b方向行进,由此,可使各基板保持部20同时沿第一搬运路径10a移动。
此时,通过将皮带32产生的搬运爪34的移动量设定为上述间距p,分别位于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的基板保持部20经由第一搬运路径10a上移动到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搬出位置“G”。而且,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搬运爪34上升到返回高度(箭头c),然后使皮带32沿箭头d方向行进,可使各搬运爪34返回原位置,且可进行下面的保持部件移动动作。
第二保持部搬运机构35形成为接合于利用电动机36使一个搬运爪38沿X方向水平往复移动的皮带37的结构。在位于第二搬运路径10b上的基板保持部20上对齐搬运爪38,使其下降到压送高度,使皮带37向箭头d方向行进,由此,基板保持部20沿第二搬运路径10b移动。
由此,可使连接于第二搬运路径10b的状态的位于可动导轨11b上的基板保持部20移动到固定导轨18上的基板供给位置“A”,可进一步使基板保持部20沿固定导轨18移动,移换到可动导轨12b。然后,基板保持部20通过第二导轨移动部12与可动导轨12b一起移动到搬入待机位置“B”。由此,完成循环移动机构10的基板保持部20的循环移动的一个周期。
上述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为含有相互平行设于压接接合部8的同一面侧的任意一个直线状的第一搬运路径10a及第二搬运路径10b的结构。而且,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搬出位置“G”以规定的间距p等间隔地设定于比第二搬运路径10b更接近压接接合部8配置的第一搬运路径10a上。而且,基板供给位置“A”设定于隔着第一搬运路径10a远离压接接合部8的第二搬运路径10b。第一搬运路径10a和第一保持部搬运机构30构成使保持基板6的多个基板保持部20沿直线状的搬运路径从搬入待机位置“B”到搬出位置“G”沿一方向移动的搬运机构。
而且,通过该搬运机构,基板保持部20经由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B”、搬出位置“G”、基板供给位置“A”再次到达搬入待机位置“B”。在采用该搬运机构的搬运动作中,保持部搬运机构30作为将分别位于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的基板保持部20同时以等间距向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搬出位置“G”搬运的同步搬运部而起作用。
另外,上述基板搬运系统为通过使保持基板6(工件)的基板保持部20(工件保持部)沿循环路径移动而将基板6搬运到第一作业位置“D”(作业位置)的工件搬运装置。在该工件搬运装置中,可动导轨11b、12b、16、17、固定导轨18为通过引导基板保持部20的移动并使其相互连接,而可使基板保持部20从一侧向另一侧移载的多个线状导向体。另外,导向移动工作台11a、12a、第一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4、第二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5具有通过使多个线状导向体中的特定线状导向体移动并与其它特定的线状导向体连接,而形成循环路径的导向体移动部的功能。
第一保持部搬运机构30、第二保持部搬运机构35是使基板保持部20沿形成有循环路径的线状导向体移动的基板保持部搬运部,基板供给位置“A”、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作业待机位置)、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搬出位置“G”相当于设定在该循环路径上的使基板保持部20停留的停留位置。在此,从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向第二作业位置“F”移动的基板6和玻璃面板4一起通过搬出输送带3B排出。因此,从采用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搬运功能的观点来看,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为从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将基板6取出到外部的作为排出位置的位置。
即,工件的搬运装置的这些停留位置具有如下结构,向基板保持部20上供给基板6的基板供给位置“A”;使由基板供给位置“A”供给基板6并向第一作业位置“D”移动前的基板保持部20待机的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由第一作业位置“D”进行作业后的基板6从循环路径取出到外部的排出位置“E”。而且,第一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4作为使基板保持部20向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和设于接合带粘附部90的第一作业位置“D”移动的第一移动部起作用。
换言之,工件搬运装置的循环路径包括如下结构,含有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和作为排出位置的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的直线状的第一搬运路径10a;与该第一搬运路径10a平行设置的第二搬运路径10b。作为导向体移动部的导轨移动工作台11a、12a如下动作,通过使作为线状导向体的可动导轨11b、12b在第一搬运路径10a的两端部和第二搬运路径10b的两端部之间移动,进行连接第一搬运路径10a和第二搬运路径10b的动作。
至少在基板供给位置“A”、向第一作业位置“D”移动前的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和由第一作业位置“D”进行作业后的基板6从循环路径取出到外部的排出位置“E”中,通过循环移动机构10使载置有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停留。
下面,说明设于上述基板搬运系统的各位置的基板保持部20的位置固定部。该位置固定部具有通过图4的滑块22将在各导轨上滑动的基板保持部20在各位置保持在正规位置的功能。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位置固定部的结构说明图。如图8A所示,在ZΘ轴工作台14ZΘ、15ZΘ、导轨移动工作台11a、12a上分别设有具有球塞机构的位置固定部40。
如图8B所示,固定有基板保持部20的安装工作台21与滑块22一起沿可动导轨16、可动导轨17、可动导轨11b、可动导轨12b移动,到达位置固定部40的位置。这样,将由位置固定部40的未图标的弹簧向上方靠压的球40a嵌合在设于滑块22上的定位凹部22b,将基板保持部20固定在规定的位置。设于各位置的位置固定部40及设于各滑块22的定位凹部22b成为在各停留位置固定基板保持部20的位置的位置固定部。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9A表示图1的9-9剖面,表示采用压接接合部8的玻璃面板4和基板6的接合作业的状态。利用搬入输送带3A搬入的玻璃面板4由设于面板定位工作台7的ZΘ轴工作台7ZΘ上的面板保持部保持,其次,通过驱动面板定位工作台7的各工作台机构,相对压接接合部8进行定位。此时,通过设于压接接合部8的面板识别照相机8e识别玻璃面板4的位置,基于该识别结果进行定位。
沿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进行搬运,且通过接合带粘附部90保持供给有接合带41的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在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停留待机后,通过Y轴工作台15Y移动到第二作业位置“F”。第二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5为将保持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移动到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和设于压接接合部8的第二作业位置“F”的第二移动部。
在接合作业中,通过驱动第二保持移动工作台15的各工作台机构,将基板6与底撑部8b上的规定按压位置进行位置对齐。然后,通过面板定位工作台7将玻璃面板4相对基板6进行定位。由此,预先接合于玻璃面板4的边部4a的连接器5的连接用端子和基板6的连接用端子相对地位置对齐。
然后,如图9B所示,通过使按压工具8d下降,连接器5介由接合带41对基板6进行按压,同时,利用内装于按压工具8d内的加热部加热接合带41。由此,压接接合连接器5和基板6,完成显示面板的组装。然后,使按压工具8d上升,解除基板保持部20的夹持部件20b对基板6的夹持,然后,玻璃面板4通过面板定位工作台7返回到搬运列。组装后的玻璃面板4通过搬出输送带3B向下游侧搬出。
在上述结构中,压接接合部8为介由接合带41将预先接合于玻璃面板4的连接器5和基板6接合的接合部,即,在位于第二作业位置“F”的基板6(第一工件)上介由接合部件41(接合部件)接合与玻璃面板4连接的连接器5(第二工件)的接合部。
而且,设于压接接合部8的面前侧(一侧)的面板定位工作台7是使玻璃面板4相对位于第二作业位置“F”的基板保持部20上的基板6位置对齐的工件对齐部,保持在边部4a接合有连接器5的状态的玻璃面板4,作为相对压接接合部8进行定位的面板定位部起作用。
循环移动机构10及第二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5配设于压接接合部8的背后侧(另一侧)。并且作为如下的基板搬运部而其作用,通过使保持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沿循环路径循环,在设定于循环路径的基板供给位置“A”上,将通过基板供给机构13向基板保持部20供给的基板6搬运到压接接合部8。
接合带粘附部90构成配设于循环路径中且对保持在位于第一作业位置“D”的基板保持部20上的基板6供给接合带41的接合部件供给部。另外,第一保持部移动工作台14作为使保持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向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和第一作业位置“D”移动的第一移动部起作用。通过该第一移动部进行用于接合带粘附部90的接合带粘附的基板保持部20的移动。
图10、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基板搬运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参照图10、图11,根据基板保持部20的循环移动动作说明利用上述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将作为第一工件的基板6和接合有作为第二工件的连接器5的玻璃面板4接合并组装的工件的组装方法。另外,与在此图示的作业并行而进行如下动作,即通过搬入输送带3A将图3的在边部4a上接合有连接器5的状态的玻璃面板4搬入面板定位工作台7(面板搬入步骤),以及通过面板定位工作台7保持玻璃面板4,相对压接接合部8从一侧进行定位的作业动作(面板定位步骤)。
图10A表示在可动导轨11b、12b向第一搬运路径10a侧连接的状态下,在可动导轨17、16、12b上基板保持部20A、20B、20C分别停留待机的状态。在此,为了将多个基板保持部20分别区分,使用附加字母A、B、C。在该状态下,基板保持部20A由于在玻璃面板4上接合要保持的基板6并与玻璃面板4一起搬出,故构成不保持基板6的空的状态。基板保持部20B保持由接合带粘附部90供给接合带41的状态的基板6。基板保持部20C保持供给接合带41之前的基板6。
图10B表示在第一搬运路径10a中,通过第一保持部搬运机构30一并将基板保持部20A、20B、20C同步搬运的状态。基板保持部20A、20B、20C分别向可动导轨11b、17、16上移动。
下面,如图10C所示,可动导轨11b连接于第二搬运路径10b侧。
然后,如图11A所示,在第二搬运路径10b中,将基板保持部20A移动到基板供给位置“A”,通过基板供给机构13将基板6移换并保持于基板保持部20A上。
与该基板供给动作一起进行,基板保持部20B从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向第二作业位置“F”移动。然后,通过压接接合部8进行基板6和玻璃面板4的接合作业。另外,基板保持部20C从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向第一作业位置“D”移动,通过该移动,接合带粘附部90向基板6供给接合带41。
图11B表示完成这些作业动作,基板保持部20B、20C分别返回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的状态。基板保持部20B处于使要保持的基板6跨过玻璃面板4的空的状态。基板保持部20C保持被供给有接合带41的基板6。而且,新供给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A向连接于第二搬运路径10b侧的可动导轨12b移换。
然后,如图11C所示,可动导轨12b与基板保持部20A一起向第一搬运路径10A侧移动,返回图10A所示的状态。
以后,反复进行同样的作业动作。
即,上述显示面板的组装动作中具有如下步骤:通过利用循环移动机构10使载置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循环,将在基板供给位置“A”利用基板供给机构13向基板保持部20供给的基板6对压接接合部8从另一侧搬运的基板搬运步骤;在基板搬运步骤的途中,利用配设于循环移动机构10的循环路径的接合带粘附部90对保持于基板保持部20的基板6供给接合带41的接合部件供给步骤;介由接合带41利用压接接合部8将预先接合于玻璃面板4的连接器5和基板6接合的接合步骤;将组装后的玻璃面板4从面板定位工作台7搬出的面板搬出步骤。
另外,将作为第一工件的基板6和与作为第二工件的玻璃面板4接合的连接器5接合组装的工件组装方法包括:在基板供给位置“A”将基板6载置于基板保持部20上的供给步骤(工件供给步骤);在供给步骤中,使供给基板6的基板保持部20在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待机的第一待机步骤;将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的基板6移动到第一作业位置“D”的第一移动步骤;对位于第一作业位置“D”的基板保持部20上的基板6供给接合带41的接合部件供给步骤;使供给有接合带41的基板6在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待机的第二待机步骤;使位于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的基板保持部20上的基板6移动到第二作业位置的第二移动步骤;玻璃面板4相对位于所述第二作业位置“E”的基板保持部20上的基板6对齐的工件对齐步骤;对位于第二作业位置“E”的基板保持部20上的基板6介由接合带41接合连接于玻璃面板4的连接器5的接合步骤;将通过接合步骤取出基板6后的空的基板保持部20移动到搬出位置“G“并使其待机的搬出待机步骤。
而且,通过利用循环移动机构10使基板保持部20循环,使供给步骤后的基板6移动到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使接合部件供给步骤后的基板6移动到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进而使接合步骤后的空的基板保持部20移动到基板供给位置“A”,同时,向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搬出位置“G”同步搬运分别位于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的基板保持部。在装置连续动作时,反复进行基板保持部20经由搬入待机位置“B”、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搬出位置“G”、基板供给位置“A”而再次到达搬入待机位置的循环动作。
通过采用这样的基板搬运系统,在将薄且容易挠曲的基板6保持于基板保持部20上并进行搬运的结构中,能够以极其紧凑的空间实现使基板保持部20循环移动的循环路径,可降低装置占据面积。而且,在使个数少的基板保持部20循环移动的步骤中,通过采用同步搬运多个基板保持部20的结构,可将装置连续动作时的基板保持部20的移动动作效率化,提高作业效率及生产性。
图12、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基板搬运动作的动作说明图。表示了在循环移动机构10的结构中不设置固定导轨18而实现循环路径的例子。如图12A所示,循环移动机构10具有形成与图10、图11相同的第一搬运路径10a的可动导轨16、17。在第一搬运路径10a的两端部配置有第一导轨移动部111、第二导轨移动部112。第一导轨移动部111、第二导轨移动部112为分别通过导轨移动机构111a、112a使可动导轨111b、112b移动的结构。
导轨移动机构111a、112a可分别使可动导轨111b、112b向第二搬运路径10b侧的与可动导轨17、16并列的位置、即图10中配置有固定导轨18的位置移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不设置固定导轨18而形成第二搬运路径10b。
图12A表示可动导轨111b、112b向第一搬运路径10a侧连接,且基板保持部20A、20B、20C分别在可动导轨17、16、112b上停留待机的状态。各基板保持部20与图10A所示的状态相同。
图12B和图10B相同,是搬运基板保持部20A、20B、20C的状态,基板保持部20A、20B、20C分别在可动导轨111b、17、16上移动。然后,通过导轨移动机构111a、112a使可动导轨111b、112b向第二搬运路径10b侧移动,如图12C所示,使可动导轨111b和可动导轨112b构成连接状态。由此,基板保持部20A与可动导轨111b一起向基板供给位置“A”移动,在此,在基板保持部20A上通过基板供给机构13移动基板6。而且,如图13A所示,与图11A相同,对基板保持部20B、20C进行采用压接接合部8、接合带粘附部90的作业。
图13B和图11B相同,表示这些作业动作完成,使基板保持部20B、20C分别返回第二作业待机位置“E”、第一作业待机位置“C”的状态。此时,基板保持部20A在第二搬运路径10b中从可动导轨111b向可动导轨112b移载。然后,通过导轨移动机构111a、112a将可动导轨111b、112b向第一搬运路径10a侧连接。
然后,如图13C所示,返回图12A的状态。
以后反复进行同样的作业动作。
在上述结构中,导轨移动机构111a、112a构成导向体移动部,其通过使作为线状导向体的可动导轨111b、112b移动而与其它特定的线状导向体连接,形成循环路径。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减少搬运方向的装置的长度,实现更紧凑的循环搬运机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及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具有可在减少装置占据面积的同时,实现高生产性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这样的效果,在介由连接器将玻璃面板和驱动基板接合来组装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组装领域是有用的。
Claims (6)
1、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通过在玻璃面板上介由连接器及接合部件接合基板来组装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合部,其介由接合部件将预先接合于所述玻璃面板的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基板接合;
面板定位部,其配置于所述接合部的一侧,保持在边部接合有所述连接器的状态的玻璃面板并相对接合部进行定位;
面板搬运部,其向所述面板定位部搬入所述玻璃面板,同时,将已组装的显示面板从面板定位装置搬出;
基板搬运部,其利用循环移动机构使配设于所述接合部的另一侧且保持基板的基板保持部循环,由此,在基板供给位置将由基板供给部供给到所述基板保持部的基板搬运到所述接合部;
接合部件供给部,其配设于所述循环移动机构的循环路径中,且对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基板供给接合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路径包括:以其间夹有着所述接合部的配置状态与所述面板搬运部平行地设置的直线状的第一搬运路径;在所述接合部的同一面侧,在隔着所述第一搬运路径远离接合部的位置与第一搬运路径平行地设置的第二搬运路径,所述接合部件供给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的组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其在所述第一搬运路径设定使所述基板保持部停留待机的第一作业待机位置及第二作业待机位置,所述显示面板的组装部件还具有:使保持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移动到所述第一作业待机位置和所述接合部件供给部的第一移动部;使保持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移动到所述第二作业待机位置和所述接合部的第二移动部。
4、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通过在玻璃面板上利用接合装置并介由接合部件接合基板来组装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在边部接合有所述连接器的状态的玻璃面板搬入面板定位部的面板搬入步骤;利用所述面板定位部保持玻璃面板,相对所述接合部从一侧进行定位的面板定位步骤;通过利用循环移动机构使载置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件循环,在基板供给位置对所述接合部从另一侧搬运向所述基板保持部供给的基板的基板搬运步骤;在所述基板搬运步骤的途中,利用配设于所述循环移动机构的循环路径的接合部件供给部,对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基板供给所述接合部件的接合部件供给步骤;利用所述接合部并介由接合部件将预先接合于所述玻璃面板的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基板接合的接合步骤;将组装的显示面板从所述面板定位部搬出的面板搬出步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路径包括:以其间夹有所述接合部的配置的状态与所述面板搬运部平行地设置的直线状的第一搬运路径;在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上平行设于所述接合部的相反侧的第二搬运路径,所述接合部件供给步骤在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中进行。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搬运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中设定的第一作业待机位置及第二作业待机位置中,使所述基板保持部停留待机的步骤;使保持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从所述第一作业待机位置移动到所述接合部件供给部的步骤;使保持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从所述第二作业待机位置移动到所述接合部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79080A JP4848627B2 (ja) | 2004-09-27 | 2004-09-27 | 表示パネル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
JP279080/04 | 2004-09-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55896A true CN1755896A (zh) | 2006-04-05 |
CN100440423C CN100440423C (zh) | 2008-12-03 |
Family
ID=36099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070337A Active CN100440423C (zh) | 2004-09-27 | 2005-09-27 | 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55108B2 (zh) |
JP (1) | JP4848627B2 (zh) |
KR (1) | KR100916877B1 (zh) |
CN (1) | CN100440423C (zh) |
TW (1) | TW200611356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60772B (zh) * | 2006-04-17 | 2010-06-02 | 东丽工程株式会社 | 异种粘性带的张贴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接合方法及其装置 |
CN101814407A (zh) * | 2008-10-06 | 2010-08-25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显示面板组装装置及方法及处理作业装置及基板输送装置 |
CN101872094A (zh) * | 2009-04-27 | 2010-10-27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面板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CN102593030A (zh) * | 2011-01-04 | 2012-07-18 | 先进自动器材有限公司 | 用于传送衬底进行键合的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69839B1 (ko) * | 2012-05-07 | 2019-04-1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패널 이송용 흡착기 |
KR102642197B1 (ko) * | 2016-10-21 | 2024-03-0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
KR102266189B1 (ko) * | 2019-09-23 | 2021-06-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본딩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21315B2 (ja) * | 1993-01-19 | 1999-07-1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導電膜の貼着方法 |
JP3239685B2 (ja) | 1995-05-31 | 2001-12-1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
JP2946288B2 (ja) * | 1995-06-29 | 1999-09-0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246282B2 (ja) | 1995-07-28 | 2002-01-1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3275744B2 (ja) | 1996-12-02 | 2002-04-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ワークの熱圧着装置 |
JP3648349B2 (ja) * | 1997-03-28 | 2005-05-18 |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 表示パネル基板の検査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3962148B2 (ja) * | 1998-03-09 | 2007-08-22 |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 |
JP3531586B2 (ja) | 2000-06-12 | 2004-05-3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
JP4338883B2 (ja) * | 2000-08-11 | 2009-10-07 |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
JP3845858B2 (ja) * | 2001-03-27 | 2006-11-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位置決め装置および実装装置 |
JP3480456B2 (ja) * | 2001-07-17 | 2003-12-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3480457B2 (ja) * | 2001-07-17 | 2003-12-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4849751B2 (ja) * | 2001-09-06 | 2012-01-1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
-
2004
- 2004-09-27 JP JP2004279080A patent/JP484862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8-30 TW TW094129662A patent/TW200611356A/zh unknown
- 2005-09-01 US US11/216,116 patent/US765510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9-27 KR KR1020050089787A patent/KR10091687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9-27 CN CNB2005101070337A patent/CN100440423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60772B (zh) * | 2006-04-17 | 2010-06-02 | 东丽工程株式会社 | 异种粘性带的张贴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接合方法及其装置 |
CN101814407A (zh) * | 2008-10-06 | 2010-08-25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显示面板组装装置及方法及处理作业装置及基板输送装置 |
CN101872094A (zh) * | 2009-04-27 | 2010-10-27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面板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CN102593030A (zh) * | 2011-01-04 | 2012-07-18 | 先进自动器材有限公司 | 用于传送衬底进行键合的装置 |
CN102593030B (zh) * | 2011-01-04 | 2014-12-03 | 先进自动器材有限公司 | 用于传送衬底进行键合的装置 |
TWI480963B (zh) * | 2011-01-04 | 2015-04-11 | Asm Assembly Automation Ltd | 用於傳送襯底進行鍵合的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848627B2 (ja) | 2011-12-28 |
US7655108B2 (en) | 2010-02-02 |
KR20060051678A (ko) | 2006-05-19 |
CN100440423C (zh) | 2008-12-03 |
TW200611356A (en) | 2006-04-01 |
JP2006091637A (ja) | 2006-04-06 |
KR100916877B1 (ko) | 2009-09-09 |
US20060068677A1 (en) | 2006-03-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55896A (zh) | 显示面板的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 | |
CN1796254A (zh) | 面板供给装置、面板供给方法和面板装配装置 | |
KR20110107809A (ko) | 부품 실장장치 및 그 방법 | |
CN108773082A (zh) | 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 | |
JP5834212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 |
KR101399973B1 (ko) | 인라인 자동 olb 본딩장치 | |
CN106455473B (zh) | 托盘搬送装置以及安装装置 | |
CN211488349U (zh) | 一种全自动lcd点胶机 | |
WO2009119193A1 (ja) |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及び実装方法 | |
JP2006256742A (ja) | パネル搬送装置およびパネル搬送方法 | |
JP4591140B2 (ja) | 表示パネル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 |
JP2006259059A (ja) | パネル組立装置およびパネル組立方法 | |
KR102386963B1 (ko) | Uv 경화 장치 | |
JP4259439B2 (ja) | ワーク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 |
KR101284501B1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의 모듈 접합 장치 | |
KR20170070349A (ko) | 인라인 자동 olb/cog 공용 본딩장치 | |
KR20130004010A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의 모듈 접합 방법 및 장치 | |
JP4626278B2 (ja) | ワークの組立装置 | |
JP4127258B2 (ja) | ワーク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 |
CN114690459A (zh) |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输送方法 | |
KR101284513B1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의 모듈 접합 장치 | |
KR101284384B1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의 모듈 접합 장치 | |
JP4892837B2 (ja) | パネル組立装置およびパネル組立方法 | |
JP2012123134A (ja) | Fpd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 | |
KR20050110767A (ko) | 반도체 패키지용 다중 정렬장치 및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