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15130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15130A
CN1715130A CN200510080197.5A CN200510080197A CN1715130A CN 1715130 A CN1715130 A CN 1715130A CN 200510080197 A CN200510080197 A CN 200510080197A CN 1715130 A CN1715130 A CN 1715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ention device
main body
device main
handle retention
motor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801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3980C (zh
Inventor
川濑正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15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5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39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398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02Front wheel forks or equivalent, e.g. single t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以在采用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时,通过将头灯布置得更靠近车身框架而提供在前后方向上紧凑的摩托车车身。利用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头管半部(28)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头管半部(28)来构造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8)中的头管。用于接合这些头管半部的连接部分包括:以突出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两个头管半部(28)上的紧固部分(前端紧固部分32)、以及穿通地插入这些紧固部分中的连接螺栓(33)。把手止动器主体(41)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连接部分处,并从紧固部分向下突起。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与之配合的配合部分(凹入46)设置在前叉(5)的下支架(42)上。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这样的摩托车,其中构成摩托车车身框架的框架构件被分开形成为一半位于摩托车车身的右部,而另一半位于摩托车车身的左部,并且这两半部分通过螺栓彼此连接。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被露出而形成摩托车车身外观的一部分。因此理想的是其中的焊接区域不显眼。此外,这种焊接区域的数量最好更少,以降低制造成本。满足这些要求的车身框架的一个示例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框架中,通过铸造成具有更少数量的焊接点来形成框架构件。于是,不会使车身框架的外观变差,同时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该车身框架是所谓菱形式的,由位于摩托车车身左侧的一半和位于摩托车车身右侧的另一半组成,这两半部分通过压铸成型。每一半都具有:用于夹持头管的头管部分、以下降的方式向后延伸的主框架、从主框架的后端向下延伸的后臂支架、以及在主框架中间向下突出用于支撑发动机的撑条。通过用螺栓将其彼此匹配和拧紧来进行装配。
每个头管部分具有从摩托车车身向前突出的紧固部分。两个紧固部分彼此匹配。通过用螺栓拧紧匹配的紧固部分来装配头管部分。
另一方面,摩托车配备有把手止动器,用于限制前叉的可转动范围。在专利文献2中说明传统把手止动器的示例。
专利文献2中给出的把手止动器由以下组成:把手止动器主体,设置在头管下端以从摩托车车身向前突出;和配合件,从前叉的下支架突出以抵靠在把手止动器主体上。配合件与下支架(前叉)的枢轴中心隔开给定的距离。这使得把手止动器主体在其前端处抵靠在配合件上。
应该注意申请人无法确认在递交本专利申请之前与本发明紧密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除了在本申请文件所包括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部分中所列出的以外。
[专利文献1]JP-Hei 6-86231B(2至3页,图6)
[专利文献2]JP-Sho 63-98890U(图1至5)
当采用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来制造摩托车时,对于把手止动器的构造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紧固部分在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的头管中形成,以从摩托车车身向前突出。如果采用如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把手止动器,则把手止动器主体必须从紧固部分进一步向前突出。因为把手止动器主体基本上从头管区域在摩托车车身的向前方向上突出,所以为了避免与把手止动器主体干涉,头灯就必须布置在向前的偏移位置上。于是,当在制造摩托车中采用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时,头灯单独位于车身框架前面。这导致在前后方向上车身尺寸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设计本发明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一个目的就是在采用左右分离式的车身框架的同寸,通过在更靠近车身框架的位置布置头灯而提供一种在前后方向上紧凑的摩托车车身。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包括用于接合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头管半部与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头管半部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具有以突出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每个头管半部上的紧固部分、以及穿通地插入所述紧固部分中的连接螺栓。此外在这样的摩托车中,把手止动器主体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分处并从所述紧固部分垂直突起,并且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所配合到的配合部分设置在前叉中。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摩托车是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设置在位于所述摩托车车身的左部和右部上的所述紧固部分的每一个上。此外,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的左侧面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的右侧面同所述配合部分配合,所述配合部分包括分开设置在所述前叉的两个位置处的台阶。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摩托车是如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彼此接触。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摩托车是如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的摩托车,其中用于靠接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的接触面,在同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头管半部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头管半部的匹配面相同的平面中对齐。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摩托车是如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从所述紧固部分向下突出,并且所述配合部分设置在所述前叉的下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摩托车是如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形成为从所述头管半部向下突出,并且与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配合的所述配合部分具有凹入,所述凹入形成在所述前叉的所述下支架中并向上开口,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从上插入所述凹入中。
根据本发明,把手止动器主体可以布置在从头管半部向前偏移位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上的紧固部分的前后长度的位置。把手止动器主体从紧固部分垂直突出。于是,把手止动器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端部可以设置在与紧固部分大体相同的位置处。
结果,把手止动器主体不必在摩托车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突出。这使得在采用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时,头灯能够更靠近车身框架布置,从而得到了在前后方向上紧凑的摩托车车身。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前叉施加在把手止动器主体上的负荷在分离一对左右头管半部的匹配面的方向上不起作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前叉施加在一个把手止动器主体上的负荷部分地由另一个把手止动器主体承受,这使得把手止动器能够构造成具有更高的刚度。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的匹配面,可以与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头管半部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头管半部的匹配面同时机加工,这方便了机加工工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把手止动器主体可以更靠近位于头管半部之下的前叉的下支架布置。于是,把手止动器主体可以形成为小且简单的形状,这方便了制造工艺并有利于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通过锻造来制造包括配合部分在内的下支架。此外,把手止动器可以通过铸造而与头管半部一体形成。这些因素允许不进行机加工或焊接,并且不使用除头管半部和下支架之外的任何分离的部件就制造把手止动器。于是,本发明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正视图。
图3是在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中所采用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
图4是在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中所采用的车身框架的侧视图。
图5是主框架构件的侧视图。
图6(a)和6(b)示出了下管的前半部。
图7(a)和7(b)示出了下管的后半部。
图8是头管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9是沿着图5中的线IX-IX的剖视图。
图10是图5中的头管半部沿着线X-X的剖视图。
图11是图5中的头管半部沿着线XI-XI的剖视图。
图12是图5中的头管半部沿着线XII-XII的剖视图。
图13是下支架的俯视图。
图14是下支架的正视图。
图15是主框架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15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并且图2是其正视图。图3是在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中所采用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并且图4是其侧视图。图5是主框架构件的侧视图。图6示出了下管的前半部,其中图6(a)是其侧视图,图6(b)是其后视图。
图7示出了下管的后半部,其中图7(a)是其俯视图,图7(b)是其侧视图。图8是头管部分的放大视图,其中车身从转向轴中心线向后的部分图示为切掉的视图。图9是沿着图5中的线IX-IX的剖视图。图10是图5中的头管半部沿着线X-X的剖视图。图11是图5中的头管半部沿着线XI-XI的剖视图。图12是图5中的头管半部沿着线XII-XII的剖视图。图13是下支架的俯视图。图14是下支架的正视图。图15是主框架构件的立体图。
在这些附图中,用标号1表示的对象指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关于摩托车1,消声器封盖3布置在与车座2侧面下部相邻的升高位置上,使得其在摩托车1的侧视图中很显眼。标号4表示摩托车1的前轮;5是前叉;6是头灯;7是转向车把;8是车身框架;9是燃油箱;10是发动机;11是后轮;12是后臂;并且3是排气管。摩托车1的发动机10是这样的方式构造的V形2气缸发动机,其中摩托车车身上的前气缸15和后气缸16从曲轴箱14的顶端延伸,在如图1所示的侧视图中呈“V”形。
如图3和图4所示,摩托车1的车身框架8是所谓的“摇篮式”,其从摩托车车身侧面看环绕发动机10。具有带左、右件的分离式构造的车身框架8包括:通过铸造而形成为具有指定形状的一对左右主框架构件21、21,通过连接螺栓22接合到主框架构件21的下管23,通过连接螺栓24接合到主框架构件21后端的后框架25(参见图3),横向跨接两个主框架构件21的中心部分的横构件26等等。主框架构件21和后框架25由铝基合金制成并通过压铸而形成为具有指定形状。后框架25布置在消声器封盖3内侧,从主框架构件21向着摩托车车身的后端延伸。
对于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主框架构件21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主框架构件21中的每一个,一体形成有:头管半部28,用于可转动地支撑前叉5的转向轴27(参见图8);主框架29,从头管半部28向摩托车车身的后面延伸;和后臂支架30,从主框架29向下延伸以支撑后臂12。
如图9至12所示,每个头管半部28具有“U”形横截面,其开口向着摩托车车身的横向中心定向。换言之,形成每个头管半部28,以使得左半部和右半部彼此接合来构成头管31。
如图5、8和15所示,通过利用连接螺栓33连接位于每个头管半部28前端处的三个相应紧固部分32中的每个,并同时利用连接螺栓35连接位于每个头管半部28后端处的三个相应紧固部分34中的每个,来接合左右头管半部28、28。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此头管31中,在进行上述连接过程时分别将用于支撑转向轴的轴承36和37(参见图8)配合安装在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内。这些轴承36、37在被紧紧夹持的状况下夹在两个头管半部28、28之间。
此外,头管半部28经由撑条(未示出)支撑头灯6。配备头灯6以沿着摩托车车身与头管半部28上的前端相邻并在其前方。
如图4、5和8所示,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与位于两个头管半部28、28上的三个前端紧固部分32之中最下而的前端紧固部分32一体形成。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与后面将说明的前叉5(参见图1、2和8)的下支架42协作构成摩托车1的把手止动器43。
把手止动器主体41通过使用用于成型头管半部28的模具而形成为具有方形横截面的杆状,并从最下面的前端紧固部分32的底端向下突出。如图8所示,侧视图中把手止动器主体41的前端缘大体位于与最下面的前端紧固部分32的前端缘相同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把手止动器主体41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其向着摩托车车身的横向中心的端表面在与头管半部28、28的配合面相同的平面中。该端表面和配合面一起被抛光,以具有指定精度的平坦表面。于是,当两半部28、28组合起来时,位于摩托车车身的左半部28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以及位于摩托车车身的右半部28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将具有彼此紧密配合的端表面。结果,当在横向方向上向其施加外力时,一个半部加强另一个半部。
如图1和2所示,设置下支架42,来与上支架44一起来支撑前叉5的一对左右外管5a。下支架牢固地固定到转向轴27的下端部分,如图8所示。通过机加工下支架的锻造坯料来制造下支架42。如图13和14所示,在其两端处形成夹子45而具有包容夹持外管5a的结构,并且在其中心处形成凹入46而向着摩托车车身上方和前方开口。下支架42的机加工在夹子45的外管孔45a、切除部45b、螺栓孔45c等等上进行。在凹入46的表面上不进行机加工。
凹入46形成在把手止动器主体41之下的位置,其中把手止动器主体41从上方直接面向凹入。如图13所示,凹入46的开口的横向宽度向着摩托车车身的前面逐渐增大。更详细而言,凹入46中的左右两个侧壁46a、46a垂直延伸,同时它们形成为向着摩托车车身的前面张开。当从顶部看时,凹入46形成为以大体等于前叉5可转动最大角度的角度张开。具有这样的侧壁的凹入构成根据本发明的配合部分。也就是说,包括凹入46和把手止动器主体41的把手止动器43限制前叉5的转动运动,因为当前叉5绕转向轴27相对于头管半部28转动时侧壁46a抵靠在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上。
主框架29形成为具有向着摩托车车身的横向中心开口的马蹄形部分,直立地设置加强肋(未示出)。具有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主框架构件21的主框架29和具有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主框架构件21的主框架29,形成为在头管部分的后部附近彼此分离到摩托车车身的左部和右部。分离的主框架29、29通过横构件26(参见图3)而彼此连接。横构件26在其两端处通过紧固螺栓26a(参见图4)固定到主框架29。如图4所示,两个主框架29、29都在其下端区域中配备有撑条51来支撑发动机,由此经由撑条51支撑两个气缸15、16的上端。燃油箱9固定到主框架29并由其支撑。
如图4所示,下管23包括在发动机10的前方上垂直延伸的前半部52和在发动机10下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半部53。附带地,根据本实施例的下管23不用管状材料构成,但在本说明书中称为下管,这是因为其具有与典型的摇篮式框架中的下管等同的功能。
下管23的前半部52和后半部53通过连接螺栓54而彼此连接。前半部52的顶端通过连接螺栓22连接到头管半部28的下端。后半部53的后端通过连接螺栓22连接到后臂支架30的下端。
下管23的前半部52被锻造成具有指定的形状。如图1和4所示,前半部52在从摩托车车身的侧面看时大体沿着发动机的前缘线形成,并且形成为向下方裂开的Y形,如图6(b)所示。前半部52的上端被塞入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主框架构件21(头管半部28)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主框架构件21(头管半部28)之间,并被穿过这些部件的两个连接螺栓22、22拧紧。换言之,上端被夹在这对左右主框架构件21、21之间。
如图4所示,前半部52的下部配备有用于支撑发动机的支架55。于是,前半部52的下部经由支架55支撑曲轴箱14的前端。
用于前半部52的底端和后半部53的前端的接合区域具有如图4所示的结构,即后半部53布置在前半部顶部,并且它们通过连接螺栓54而被拧紧到一起。
下管23的后半部53被铸造成向着前方开口的Y形,如图7所示。下管23的内部形成为中空的。支架56与后半部53的前部一体形成。曲轴箱14的前部中的底端由支架56支撑。用于连接悬架(缓冲)单元的支架57和用于连接后臂支架的支架58以突起的方式设置在后半部53的后端。用于连接悬架单元的支架57形成为一对左右支架。用于连接后臂支架的支架58形成在摩托车车身的横向中心,沿横向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后悬架单元59的前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悬架单元接合支架57,如图4所示。后悬架单元59的后端部分经由连接件60而连接到后臂12的向下的突起61。用于连接后臂支架30的支架58被塞入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后臂支架30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后臂支架30之间,并被穿过这些部件的两个连接螺栓22、22拧紧。换言之,下管23的后半部53的后端被夹在这对左右后臂支架30、30之间。
与主框架29相似,后臂支架30形成为具有向着摩托车车身的横向中心开口的马蹄形部分。加强肋设置在马蹄形部分内部。后臂支架30通过枢轴轴30a可摆动地支撑后臂12。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后臂支架30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后臂支架30通过位于后臂支撑部分62(参见图4)下部附近的连接螺栓63而彼此连接。
此外,后臂支架30通过安装到其上端部分的支撑支架64和设置在其底端部分处的突起65,来支撑曲轴箱14的后端区域,如图4所示。支撑支架64被塞入这对后臂支架30之间,并被穿过这些部件的螺栓66拧紧。支撑支架64通过螺栓67安装到曲轴箱14。突起65通过穿过曲轴箱14的螺栓68而拧紧到曲轴箱14上。于是,两个后臂支架30经由支撑支架64和发动机10在发动机支撑区域彼此连接。
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摩托车1中,在从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8的头管半部突出的前端紧固部分32上,把手止动器主体41布置成从头管半部28向下突出。此外,用于与把手止动器主体41配合的凹入(配合部)设置在用于前叉5的下支架42上。在这样的结构下,可以利用对装配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很重要的紧固部分32来设置把手止动器主体41。把手止动器主体41从头管31向前偏移前端紧固部分32的前后长度,然后从该偏移位置向下延伸。于是,把手止动器主体41在前后方向上的顶端可以定位成与摩托车1中的前端紧固部分32共线。结果,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中,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不必突出到摩托车车身的前面。这使得在采用左右分离式车身框架8时,头灯能够更靠近车身框架8安装。
本实施例在这对前端紧固部分32、32的每个上都具有把手止动器主体41。但是,把手止动器主体41可以仅仅设置在一个前端紧固部分32中。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1采用了这样的构造,即把手止动器主体41设置在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前端紧固部分32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前端紧固部分32的每个中,其中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的左侧面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的右侧面与配合部分配合,该配合部分包括分开设置在前叉5上的两个台阶(凹入46中的两个侧壁46a、46a)。于是,由前叉5施加在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上的负荷在分离一对左右头管半部28、28的匹配面的方向上不起作用。这使得车身框架刚度能够保持在高水平下。
本实施例具有彼此接触的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但是,把手止动器主体41可以彼此分开。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情况下,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和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彼此接触。于是,由前叉5施加在一个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上的负荷部分地由另一个把手止动器主体41承受。这使得把手止动器43能够构造成具有更高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的匹配面,在同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头管半部28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头管半部28的匹配面相同的平面上对齐。但是,两个把手止动器主体41、41的匹配面可以偏移到在摩托车车身的横向方向上不与头管的两半部28、28的匹配面对齐的位置。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情况下,用于抵靠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的接触面,在同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头管半部28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头管半部28的匹配面相同的平面上对齐。这方便了机加工,因为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的匹配面,可以与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头管半部28与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头管半部28的匹配面同时机加工。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中,把手止动器43的把手止动器主体41从头管31向下突出,使得把手止动器主体41能够更靠近位于头管半部28之下的前叉5的下支架42布置。于是,把手止动器主体41可以形成为小且简单的形状。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中,把手止动器主体41形成为从头管半部28向下突出,并且用于把手止动器43的配合部分由在向上且向前的方向上开口的凹入46构成。这使得能够通过锻造来制造包括用于把手止动器43的配合部分在内的下支架42。此外,把手止动器主体41可以通过铸造而与头管半部28一体形成。这些因素允许不进行机加工或焊接,并且不使用除头管半部28和下支架42之外的任何分离的部件就制造把手止动器43。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中,把手止动器主体41设置在头管半部28的下前端中。但是,把手止动器主体41可以设置在头管半部28的下后端、上前端或上后端中。当把手止动器主体41设置在头管半部28的上端中时,配合部分布置在前叉5的上支架44中。无论其设置在下支架42还是上支架44中,配合部分都可以构造成在突出的情况下布置在下支架42的顶面或上支架44的底面上的突起。

Claims (6)

1.一种摩托车,包括用于接合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头管半部与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头管半部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具有以突出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每个头管半部上的紧固部分、以及穿通地插入所述紧固部分中的连接螺栓,
其中把手止动器主体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分处并从所述紧固部分垂直突起;并且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所配合到的配合部分设置在前叉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设置在位于所述摩托车车身的左部和右部上的所述紧固部分的每一个上,并且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的左侧面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的右侧面同所述配合部分配合,所述配合部分包括分开设置在所述前叉中的两个台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彼此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中用于靠接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的接触面,在同所述摩托车车身左部上的所述头管半部和所述摩托车车身右部上的所述头管半部的匹配面相同的平面中对齐。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从所述紧固部分向下突出,并且所述配合部分设置在所述前叉的下支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形成为从所述头管半部向下突出,并且与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配合的所述配合部分具有凹入,所述凹入形成在所述前叉的所述下支架中并向上开口,所述把手止动器主体从上插入所述凹入中。
CNB2005100801975A 2004-06-30 2005-06-30 摩托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39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94546A JP2006015838A (ja) 2004-06-30 2004-06-30 自動二輪車
JP194546/2004 2004-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5130A true CN1715130A (zh) 2006-01-04
CN100423980C CN100423980C (zh) 2008-10-08

Family

ID=35045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019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3980C (zh) 2004-06-30 2005-06-30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612133B1 (zh)
JP (1) JP2006015838A (zh)
CN (1) CN100423980C (zh)
AT (1) ATE493328T1 (zh)
DE (1) DE602005025567D1 (zh)
ES (1) ES2356637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1074B2 (ja) * 2014-03-28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2015227106A (ja) * 2014-05-30 2015-12-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880U (zh) 1986-07-03 1988-01-22
JP2622829B2 (ja) * 1986-09-26 1997-06-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操舵角規制装置
JPS6398890U (zh) 1986-12-19 1988-06-27
JPH0686231B2 (ja) * 1987-06-19 1994-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車体フレ−ム
JPH0268284A (ja) * 1988-09-02 1990-03-0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操向装置
JPH0651477B2 (ja) * 1989-09-04 1994-07-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H06329070A (ja) * 1993-05-24 1994-11-2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
JPH09216593A (ja) * 1996-02-14 1997-08-19 Suzuki Motor Corp オートバイのハンドルストッパー
DE19847025C2 (de) * 1998-10-13 2003-11-06 Zweirad Ritz Lenkkopfadapter für eine Gabelverlängerung eines Motorrads
DE29820167U1 (de) * 1998-10-13 1999-05-12 Zweirad-Ritz, 76706 Dettenheim Lenkkopfadapter für eine Gabelverlängerung eines Motorrads
CN2600324Y (zh) * 2003-03-12 2004-01-21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12133A3 (en) 2007-11-07
JP2006015838A (ja) 2006-01-19
EP1612133B1 (en) 2010-12-29
CN100423980C (zh) 2008-10-08
ATE493328T1 (de) 2011-01-15
EP1612133A2 (en) 2006-01-04
DE602005025567D1 (de) 2011-02-10
ES2356637T3 (es) 2011-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6646B (zh) 機車
CN101638124B (zh) 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
CN1123474C (zh) 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CN1754754A (zh) 二轮摩托车
US20070137914A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736792A (zh) 具有封盖的轮式车辆
CN1775614A (zh) 自行车用避震前叉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JP61265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JP4490143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715128A (zh) 具有支座的轮式车辆
CN1976842A (zh) 摩托车
CN1456471A (zh)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CN1120104C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架
CN1715130A (zh) 摩托车
CN100335345C (zh) 小型车辆的车架构造
CN1721262A (zh) 具有封盖的轮式车辆
CN1718495A (zh) 摩托车
CN1211247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CN1520367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CN1259213C (zh) 鞍乘型车辆中的座
US11975790B2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196622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CN1116194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CN1292953C (zh) 鞍乘型车辆的头盔收纳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8

Termination date: 201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