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7201A - 有源矩阵基板和带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有源矩阵基板和带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7201A
CN1677201A CNA200510062523XA CN200510062523A CN1677201A CN 1677201 A CN1677201 A CN 1677201A CN A200510062523X A CNA200510062523X A CN A200510062523XA CN 200510062523 A CN200510062523 A CN 200510062523A CN 1677201 A CN1677201 A CN 1677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ing line
pin
wire
active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625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9548C (zh
Inventor
今野隆之
稻田敏
北川善朗
西田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nstar Displa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7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7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95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954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它包括TFT基板。多个栅极线和多个共用线在TFT基板上以第一方向延伸。漏极线在基本上垂直于这些线的第二方向上延伸。总线位于显示区的外部,并且平行于漏极线而延伸。共用线引脚位于由预定数量的栅极引脚组成的每一个块的任一侧上。共用线引脚和其引线与漏极线形成在同一层上,并且在不使用任何接触的情况下与同一层上的总线相连。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Description

有源矩阵基板和带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源矩阵基板和带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最近,使用薄膜晶体管(下面称为TFT)作为像素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设备已经被广泛用作高分辨显示设备。这些液晶显示设备的分类包括:扭转向列(TN)模式类型,其中用于液晶的对准的分子的导向器被旋转到垂直于TFT基板的方向;以及平面切换(IPS)模式类型,其中导向器被旋转到平行于TFT基板的方向。
在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中,在其上形成有TFT的TFT基板上交替分布了相互平行的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然后,通过在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来形成平行于基板表面的电场,因此改变了液晶导向器的方向。根据液晶导向器的方向,来控制通过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所透射的光量。根据这种显示方法,与TN模式型的情况不同,由于导向器是在基板表面内旋转,因此可以避免当从导向器的角度看和当从基板的垂直方向看所透射的光量和所施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因此,当视角很大时,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像。
为了驱动分布为形成矩阵的TFT,多个栅极线(等价于扫描线)和多个漏极线(等价于信号线)在TFT基板上基本上是正交的。此外,在TFT基板的外边缘上,连接到栅极线的栅极引脚或连接到漏极线的漏极引脚被分布在引脚区。对于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在与栅极线相同的层上还形成了为各个像素所提供的用于连接共用电极的共用线。因此,与共用线相连的共用线引脚必须形成于引脚区中。
这里,为减小液晶显示器的尺寸并提高其集成度而考虑到减小TFT基板的尺寸,各个共用线不能被单独连接到引脚。因此,一般来说,对于现有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基本上平行于漏极线而延伸的线路(下面称为总线)形成于显示区和引脚区之间。也就是说,采用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各个共用线在总线处连接,并且连接的共用线分支到位于预定间距的共用线引脚。
下面参照图1A和1B来讲述该结构。图1A为处于现有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的TFT基板的栅极引脚附近的结构平面图。图1B为沿着图1A的线IV-IV的截面图。参照图1A和1B,对于现有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从显示区延伸的共用线6的端部通过接触11b连接和结合到总线9a。此外,经由总线9a和接触11c,从显示区延伸的共用线6的端部连接到与栅极线5形成在同一层上的共用线引脚12b的引线13相连。
通过采用该结构,可以减少所需共用线引脚12b的数量。不过,在显示区中,共用线6与栅极线5形成在同一层上,并且通过接触11b连接到与漏极线形成在同一层上的总线9a。此外,共用线6还通过接触11c连接到与栅极线5形成在同一层上的引线13。因此,共用线6在途中必须通过至少两个接触才能到达共用线引脚12b。结果,增加了沿着共用线的路径(下面称为共用线路径)的电阻,延迟了沿着共用线传输的信号,并且发生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
为了抑制由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引起的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未决公开第2002-55352(pp.7-12,图2)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引线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引线面对显示区的部分被连接到共用线。
再次参考图1A中的现有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朝向显示区的部分被连接到共用线6的引线13以预定间距置于玻璃基板的端部。由其中通过背光发射的光的光透率极低的金属膜组成的引线13位于被分成并且联合成多个块的引脚之间。提供的引线13基本上填满了块间的间隔。
在上述公开中公开的现有液晶显示设备的构造中,提供的引线13被连接到位于栅极引脚5a的邻近组(块)的任一端上的共用线引脚12b。对于现有液晶显示设备,在夹在引线13之间的区域中淀积了形状基本为等腰三角形的金属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不过,如上所述,为了将显示区中的共用线6和共用线12b连接起来,与显示区中的栅极线5在同一层上的共用线6必须经由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的总线9a,来连接到与栅极线5在同一层上的共用线引脚12b。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两个接触11b和11c。这些接触通常是由用于共用电极的铟锡氧化物(下面称为ITO)制成。不过,由于接触面积较小,并且由此ITO的电阻要比金属线的电阻高,因此当使用上述公开中所公开的现有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时,要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是有限的。结果,当沿着共用线路径传输的信号被延迟时,就不能成功地防止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的发生。
本发明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有源矩阵基板,通过该基板来防止当沿着共用线路径传输的信号被延迟时发生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以及采用了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有源矩阵基板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扫描线和多个共用线;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信号线;以及在由扫描线和信号线限定的区域中形成的像素。此外,有源矩阵基板包括位于其中分布了像素以形成矩阵的显示区的外部的总线,它基本上平行于信号线来延伸。此外,对于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来说,在位于总线外部的引脚区中的多个扫描线组的每一个的任一侧上,提供与共用线相连的共用线引脚。通过用于共用线的引线(下面称为共用线引线)将扫描线引脚的邻近组(下面称为扫描线引脚组)的面对共用线引脚和总线连接起来。对于这个有源矩阵基板,在同一层上形成由用于线路的材料制成的总线、共用线引线和共用线引脚。
另外,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在形成信号线的同一层上还形成了总线、共用线引线和共用线引脚。
此外,从有源矩阵基板的垂直方向看,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带有总线和共用线引脚,它们是通过包括与连接到扫描线引脚的扫描线引线不交叉的连接部分以及至少与扫描线引线之一交叉的连接部分等在内的多个连接部分而连接起来的。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中,由邻近扫描线引脚组的面对共用线引脚和共用线引线所封闭的区域的几乎整个表面被金属膜所覆盖。
而且,根据本发明,至少在应用或描画(write)了经过紫外线固化的密封材料的密封区域中,有源矩阵基板具有由允许紫外线通过的导电材料制成的共用线引线,其中密封材料用于将该基板粘贴到相对基板上。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在与扫描线和信号线的层不相同的预定层上依次形成共用线、总线、共用线引线和共用线引脚。
附图说明
图1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现有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结构;
图1B为沿着图1A中的线IV-IV看的现有TFT基板的截面图;
图2为平面图,示出了在现有TFT基板的拐角附近的结构;
图3为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的TFT基板的结构;
图4A为平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中的一个像素的结构;
图4B为沿着线I-I、II-II和III-III来看,在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截面图;
图5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一结构;
图5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5A中的线V-V来看,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一结构;
图6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二结构;
图6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6A中的线VI-VI来看,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二结构;
图7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三结构;
图7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7A中的线VII-VII来看,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三结构;
图8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四结构;
图8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8A中的线VIII-VIII来看,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四结构;
图9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五结构;
图9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9A中的线IX-IX来看,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五结构;
图10为平面图,示出了在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拐角附近的结构;
图11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六结构;
图11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1A中的线XI-XI来看,在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六结构;
图12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一结构;
图12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2A中的线XII-XII来看,在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一结构;
图13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二结构;
图13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3A中的线XIII-XIII来看,在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二结构;
图14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三结构;
图14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4A中的线XIV-XIV来看,在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三结构;
图15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四结构;
图15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5A中的线XV-XV来看,在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四结构;
图16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一结构;
图16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6A中的线XVI-XVI来看,在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一结构;
图17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二结构;
图17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7A中的线XVII-XVII来看,在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第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解释性示范实施例来讲述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都知道,通过利用本发明的讲述还可以完成许多可选的示范实施例,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用于解释目的的解释性示范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实施例,液晶显示设备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栅极线和多个共用线;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上而延伸的多个漏极线;以及位于显示区外部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漏极线而延伸的总线。此外,在其中多个共用引脚可以位于由预定数目的栅极引脚组成的块的任一侧上的TFT基板上,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具有用于减少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的各种结构。
具体来说,通过缩短穿过层的距离将显示区中的共用线和引脚区中的共用线引脚连接起来。此外,减少总线和引线之间的电阻以及引线和共用线引脚之间的电阻,以防止当沿着共用线路径的信号被延迟时发生显示故障。此外,至少在其中应用或描画了密封材料的密封区域中,因引线引起的紫外线反射得到抑制并且密封材料得到适当固化,同时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减少。
(第一示范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3~11B来详细讲述本发明,并且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
图3为平面图,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有源矩阵基板(TFT基板)的结构。图4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TFT基板的显示区中形成的各像素的结构,图4B为沿着图4A中的线I-I、II-II和III-III来看的截面图。
图5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结构,图5B为沿着图5A中的线V-V来看的截面图,图6A~图11B是示出了各种变化的图。尽管在以下讲述中使用了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来作为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中在同一基板上分布了栅极线、漏极线和共用线的其他任意类型的液晶显示设备。此外,尽管在以下讲述中使用其上分布了TFT以形成矩阵的TFT基板来作为有源矩阵基板,但是也可以采用使用了除TFT之外的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基板。
首先来讲述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该示范实施例中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包括其上形成了TFT的TFT基板1、与TFT基板1相对的基板以及夹在它们中间的液晶。
参照图3,TFT基板1包括:显示区2,其中分布了像素2a以形成矩阵;密封区域3,它位于显示区2的外部,并且为了支撑和稳定地固定与TFT基板相对的基板和为了将液晶夹在它们中间,在密封区域3上应用或描画了密封材料;以及引脚区4,它位于密封区域3的外部并且其中分布了连接到外部电路的引脚。
此外,如图4A和4B所示,对于显示区2中的各个像素2a,在由基本上相互垂直地延伸的栅极线(扫描线)5和漏极线(信号线)9限定的区域中形成了显示部分。此外,在栅极线5和漏极线9的交叉部分的附近分布着TFT。
为各个显示部分提供有与漏极线9位于同一层上的像素电极9c和由ITO制成的共用电极11a。像素电极9c与TFT的源极电极相连,并且共用电极11a与平行于栅极线5延伸的共用线6a相连。另外,淀积了钝化膜,以覆盖这些电极。
为了阻挡多余的光线进入除了显示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在相对基板(图中未显示)上形成了黑色矩阵。此外,在其上还形成了用于提供颜色显示的RGB颜色层,并且淀积了平坦化膜,以覆盖颜色层。
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在TFT基板和相对基板的内表面上淀积了对齐层,并且在预定方向上对其进行擦拭。之后,将液晶容纳在两个基板之间。此外,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在引脚区4中汇聚了预定数目的栅极线5、共用线6、以及基本上与栅极线5和共用线6正交的漏极线9,从而形成了块。块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ACF)与柔性基板相连。在该示范实施例中,然后经由共用线6将恒定共用电势施加到所有共用电极11a,并且通过经由TFT将电势施加到像素电极9c和通过在像素电极9c和共用电极1a之间施加横向电场,使液晶在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发生扭曲和变形,以控制显示。
这里,在显示区2中交替分布了栅极线5和共用线6,并且当这些线直接延伸到引脚区4时,引脚数将增加。因此,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在显示区的外部,总线分布在与漏极线基本平行的层。也就是说,根据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所采用的方法,各个共用线6是通过接触与总线结合和连接在一起的,并且对于每一个块,线路从总线引出,并且与位于块的任一端上的共用线引脚相连。
然而,如图1A和1B所示,对于现有液晶显示设备,共用线引脚12b形成在与栅极线5相同的层上,也就是说,至少共用线6和总线9a,以及总线9a和引线13必须通过由导电材料(通常为ITO)制成的接触连接起来并且形成于上层上。因此,由于接触存在电阻,所以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无法减少。而且,由于引线13与栅极线5位于同一层上,因此总线9a和引线13的连接部分不能得到扩展,从而产生了总线9a和引线13之间电阻增加的问题。
因此,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如图5A和5B所示,位于每一个块的任一端上的共用线引脚12a和连接到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也就是说,在不使用接触的情况下引线13和总线9a在同一层上直接相连,从而减少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并且防止当在共用线路径上传输的信号被延迟时发生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
如图5A和5B所示,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共用线引脚12a位于每一个块的任一端上。这里,可以使用任意数量的共用线引脚12a,并且多个共用线引脚12a可以位于每一个块的任一端上。使用的共用线引脚12a的数量也可以因每一块的每一端而不同,例如在一端可以提供一个共用线引脚12a,而在另一端可以提供两个共用线引脚12a。此外,在每一个块的两端所提供的共用线引脚12a的数量也可以因块而不同。
根据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共用线引脚12a和引线13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并且在栅极引脚5a和引线13之间淀积了中间层绝缘层10,以防止在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和用于栅极引脚5a的引线13之间发生短路。因此,用于引线13的路径可以自由设计,并且共用线引脚12a不必总是位于各块的端部。
由于在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中采用了如图5A和5B所示的结构,因此减少了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不过,还是如图5A和5B所示,当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在总线9a附近的部分位于邻近的栅极线5a之间时,连接部分的宽度变窄。在如上所述的该示范实施例中,由于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所以不论与总线9a相连的共用线引脚12a所遵循的路径如何,也不会与用于栅极引脚5a的引线13之间发生短路。
此外,如图6A和6B所示,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通过多个连接部分14将总线9a连接到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当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与用于栅极引脚5a的引线13交叉时,由于可以想到在这些线路路径的每一个之间可产生电容并且共用线5的电势可发生波动,因此优选情况下交叉区域的尺寸应该尽可能地小。
此外,如图6A和6B所示,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在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的任一侧(图6A中的上侧和下侧)上提供了三个连接部分14。连接部分14的数量、分布、厚度和形状是任意的,并且可以通过考虑因上述电容引起的不利以及沿共用线路径的电阻减小的有效性来确定。
图5A、5B、6A和6B示出了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从而减少了总线9a和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之间的电阻。不过,由于共用线引脚12a通常具有拉长的形状,因此可能会增加共用线引脚12a和引线13之间的电阻。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如图7A和7B所示,在邻近块的面对共用线引脚12a之间的区域上也淀积金属膜,它通常不被使用。当由共用线引脚12a和引线13所包围的区域的几乎整个表面都被金属膜所覆盖时,可以减小共用线引脚12a和引线13之间的电阻。根据该示范实施例,由于形成的引线13为扁平的平面(垫子形式),因此共用线引脚12a和总线9a之间的电阻可以减少到基本上为原来的1/3。
在图7A和7B中,金属膜一直延伸到共用线引脚12a的端部,也就是TFT基板1的外边缘。不过,只要在共用线引脚12a和引脚13之间形成了窄的区域,金属膜就可以只淀积在位于共用线引脚12a之间的部分区域中,或者在金属膜的一部分中形成任意槽口或孔。此外,如图8A和8B所示,可以为如图7A和7B所示的结构额外提供图6A和6B中的连接部分14。在这种情况下,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甚至可以进一步减少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此外,参照图5A~11B,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在总线9a和引线13之间只淀积了用于漏极线的金属膜(由诸如Cr等金属制成)。为了进一步减小电阻,用于形成共用电极或接触的诸如ITO膜等导电膜可以部分地叠加在漏极线层的上层上。例如,如图9A和9B所示,在总线9a和部分引线13上可以淀积ITO膜11e。通过这一结构,可以减小共用线6和总线9a的连接之间的电阻以及总线9a和引线13的连接之间的电阻。
ITO膜11e不必以图9A所示的方式来淀积,并且可以只形成在总线9a和引线13的连接上,或可以形成在总线9a和引线13之间的整个表面上。也可以采用除了ITO膜11e的导电膜。当额外为如图9A和9B所示的结构提供如图6A~8B所示的结构时,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的电阻。
在该示范实施例中,用于其上分布了漏极引脚9b的一侧的结构没有受到具体限制。对于现有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如图2所示,由于共用线引脚12b与栅极线5形成在同一层上,因此这些共用线引脚12b也被分布在沿着漏极引脚9b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为上侧)的块的端部。结果,在漏极引脚9a的一侧以及栅极引脚5a的一侧上,增加了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同时,对于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位于栅极引脚5a的一侧上的共用线引脚12a和引线13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位于漏极引脚9b的一侧上的共用线引脚12a也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因此,由于漏极引脚9b附近的一侧上的共用线引脚12a可以在不使用接触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到总线9a,因此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如上所述,根据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共用线引脚12a和其引线13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并且可以在不使用接触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到总线9a。此外,连接部分14也可以位于总线9a和引线13之间。而且,在总线9a与引线13之间的任意区域中,通过用金属膜来覆盖面对共用线引脚12a之间的区域,或者通过淀积诸如ITO膜11e等导电金属,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结果,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可以防止由于信号被延迟而发生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
在以上讲述中,总线9a、共用线引脚12和其引线13也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不过,当除了总线9a之外,共用线6也形成在同一层上时,可以在不使用接触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共用线引脚12a和其引线13以及共用线6和共用线引脚12a。在这种情况下,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既没有使用栅极线5,也没有使用漏极线9。因此,如图11A和11B所示,通过形成共同地延伸到共用线引脚12c的用作共用电极的ITO膜,或者通过淀积用于共用线的新的专用线路层以形成共同地从共用线到共用线引脚的线路路径,来使该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可以实现上述结构。
在以上讲述中,尽管已经解释了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设备,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讲述也适用于有源矩阵基板。
(第二示范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2A~15B来讲述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图12A为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结构。
图12B为沿着图12A中的线XII-XII来看,在第二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截面图。
图13A~15B是示出了它的各种结构变化的图。
对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共用线引脚12a和它的引线13与漏极线9形成在同一层上。同时,当其中共用线引脚12a和它的引线13与栅极线5形成在同一层上的现有结构采用如图6A~9B所示的结构时,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例如,如图12A所示,对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连接部分14位于总线9a和与总线9a在同一层上(与漏极线9在同一层上)的引线13之间,并且可以通过接触11d将引线13和连接部分14连接起来。与现有结构相比,该结构能够更大地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使用这一结构,如第一示范实施例所述的,可以想到在用于栅极引脚5a的引线13和用于共用线引脚12b的引线13的交叉处可以产生电容,并且沿着共用线6的电势会发生波动。因此,优选情况下,连接部分14的数量、厚度、形状和分布的设计应该使交叉区域的尺寸尽可能地小。
此外,如图13A所示,对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的第一变化,至少在夹在面对共用线引脚12b之间的部分区域上淀积金属膜,并且与共用线引脚12b处于同一水平(与栅极线5在同一层上)。结果,增加了共用线引脚12b和引线13的连接区域的尺寸。与现有结构相比,用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减少了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对于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的第二变化,图12A中的结构和图13A中的结构被结合了起来。结果,第二示范实施例的第二变化可以更大地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对于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的第三变化,如图15A所示,至少在从总线9a延伸到引线13的部分区域上淀积了诸如ITO膜11e等导电膜,并且高于漏极层的水平,从而提供部分层叠结构。该示范实施例的第三变化也减小了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此外,对于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的第四变化,为第三变化另外提供了如图12A~14A所示的结构。使用这一结构,第四变化可以进一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变化(其中共用线引脚12b和它的引线13与栅极线5形成在同一层上的结构),使用多个连接部分14来将总线9a和引线13连接起来。
此外,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面对共用线引脚12b之间的区域用金属膜来覆盖,并且在总线9a和引线13之间的任意区域上淀积诸如ITO膜11e等导电材料。通过第二示范实施例中的这些结构,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并且可以防止由于信号延迟而发生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
(第三示范实施例)
下面参照16A~17B来讲述根据本发明第三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
图16A为第一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结构。图16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6A中的线XVI-XVI来看,在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结构。图17A为第二平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结构。图17B为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7A中的线XVII-XVII来看,在第三示范实施例的TFT基板的引脚区附近的结构。
对于第一和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已经使用了结构,同时焦点是减小沿共用线路径的电阻。为了制造液晶显示设备,如第一示范实施例所述,在TFT基板1和相对基板中的至少一个的密封区域上应用或描画密封材料,并且在基板之间滴入或填充液晶。然后,面对面地放置两个基板并将其粘在一起,并且通过加热或紫外线辐射来固化密封材料。当使用紫外线密封材料时,通常为了固化密封材料,从TFT基板1的相反表面用紫外线照射组合的基板。因此,如果密封材料用反射紫外线的金属膜来覆盖,则密封材料不能完全暴露在紫外线中,并且不能得到恰当的固化。
对于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如图5A~9B或者12A~15B所示,提供的结构应该防止即使当在密封区域3中淀积用于栅极线5或漏极线9的金属膜时在密封材料的固化中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对于第三示范实施例,在密封区域3的引线13中形成了紫外线透射窗口16,以允许紫外线的通过。结果,紫外线穿过紫外线透射窗口16,并且适当地固化密封材料。
在图16A中,在图7A所示的结构中形成了紫外线透射窗口16。不过,也可以在其他结构中形成这些窗口16。紫外线透射窗口16的形状、尺寸和布置可以通过考虑固化密封材料所需的条件和引线13的电阻来适当确定。
此外,对于第三示范实施例,为了增加紫外线透射,在密封区域3中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可以具有由诸如ITO膜(用于栅极线5或漏极线9)等紫外线透射导电材料制成的引线13,而不是由反射紫外线的金属膜制成的引线13。例如,如图17A所示,在总线9a和共用线引脚12a之间可以淀积ITO膜11e,以将总线9a连接到共用线引脚12a。在这种结构中,用于栅极引脚5a的引线13和用于共用线引脚12a的引线13(在这种情况下为ITO膜11e)形成在不同的层上,以便可以任意确定引线的形状。此外,当使用ITO膜11e时,以通过至少栅极绝缘膜7和中间层绝缘膜10所分开的距离来分布引线13。因此,可以减小栅极线路径和共用线路径之间所产生的电容,并且可以抑制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势发生波动。
如上所述,对于第三示范实施例中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设备,当引线13使用金属膜时,在密封区域3中的金属膜中形成紫外线透射窗口16,或者通过使用诸如ITO膜11e等紫外线透射导电材料来在密封区域3中形成引线13。使用这一结构,不仅可以减少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而且紫外线可以适当地辐射密封材料并且使其易于固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设备可以具有以下示例的优点。也就是说,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采用上述各种结构以减少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以便可以避免由于沿着共用线路径传输的信号的延迟而发生显示故障。此外,在引线不干扰紫外线辐射的条件下,通过在密封材料上形成引线,可以适当地固化密封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例的优点是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并且可以防止由于沿着共用线路径传输的信号的延迟而发生诸如横向串扰和抖动等显示故障。
第一示例的优点的实现原因如下。在有源矩阵基板上,其中通过聚集预定数量的栅极引脚来形成块,并且其中共用线引脚位于上述块的每一个的两端上提供共用线引脚,共用线引脚和其引线形成在与漏极线相同的层上。然后,在不使用任何接触的情况下,将与漏极线形成在同一层上的处于显示区外部的总线连接到位于同一层上的引线。此外,通过多个连接部分将用于共用线引脚的引线和总线连接起来。因此,由面对共用线引脚和其引线包围的每一个区域的几乎整个表面用金属线来覆盖,并且至少在引线和总线的连接部分上层叠另一层上的导电材料。此外,通过使用位于与形成栅极线或漏极线的层不同的层上的线路,在同一层上依次形成显示区中的共用线、总线、引线和共用线引脚。使用这种获得的布置,可以减小沿着共用线路径的电阻。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示例的优点是减小了用于适当固化密封材料的引线的紫外线反射。
这种示例的优点是通过至少在其中应用或描画了密封材料的密封区域中的引线中形成特定的紫外线透射窗口,或者通过使用诸如ITO等紫外线导电材料形成引线来实现的。
很明显,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示范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修正和更改。
换句话说,尽管只参照各个示范实施例讲述了液晶显示设备所使用的有源矩阵基板,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示范实施例,并且也适用于包括有机EL显示设备在内的其他显示设备的有源矩阵基板。
此外,即使在审查中修改了权利要求,但是本发明人仍愿意保留所要求的权利要求的所有等价物。

Claims (13)

1.一种有源矩阵基板,包括:
多个扫描线和多个共用线,在有源矩阵基板上以第一方向延伸;
多个信号线,在有源矩阵基板上以第二方向延伸;
像素,形成于由扫描线和信号线限定的区域中;
显示区,其中在有源矩阵基板中以矩阵形式分布着像素;
总线,位于其中分布了像素以形成矩阵的显示区的外部,它基本上以平行于信号线的方向来延伸;
引脚区,形成于总线的外部;
多个扫描线引脚组,位于引脚区的外部;
共用线引脚,位于通过总线与共用线相连的每一个扫描线引脚组的任一端上;以及
共用线引线,用于将邻近扫描线引脚组的面对共用线引脚和总线连接起来,
其中共用线引脚和总线形成于同一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共用线引脚和总线由用于同一层上的线路的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总线和共用线引线与信号线形成在同一层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通过多个连接部分将总线和共用线引线连接起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从有源矩阵基板的垂直方向看,多个连接部分包括:与连接到扫描线引脚的扫描线引线不交叉的连接部分,以及至少与扫描线引线之一交叉的连接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由邻近扫描线引脚组的面对共用线引脚和共用线引线所包围的区域的几乎整个表面被金属膜所覆盖。
7.一种有源矩阵基板,包括:
多个扫描线和多个共用线,在有源矩阵基板上以第一方向延伸;
多个信号线,在有源矩阵基板上以第二方向延伸;
像素,形成于由扫描线和信号线限定的区域中;
显示区,其中在有源矩阵基板中以矩阵形式分布着像素;
总线,位于其中分布了像素以形成矩阵的显示区的外部,它基本上以平行于信号线的方向来延伸;
引脚区,形成于总线的外部;
多个扫描线引脚组,位于引脚区的外部;
共用线引脚,位于通过总线与共用线相连的每一个扫描线引脚组的任一端上;以及
共用线引线,用于将邻近扫描线引脚组的面对共用线引脚和总线连接起来,
其中共用线引脚形成在与总线层不同的层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从有源矩阵基板的垂直方向看,总线和用于共用线的引线是通过包括与连接到扫描线引脚的扫描线引线不交叉的连接部分,以及至少与扫描线引线之一交叉的连接部分的多个连接部分而连接起来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由邻近扫描线引脚组的面对共用线引脚和用于共用线的引线所包围的区域的几乎整个表面被金属膜所覆盖。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使用可允许紫外线通过的导电材料,来形成用于共用线的引线,该引线位于其中应用或描画了用于将基板粘到相对基板的紫外线固化密封材料的密封区域中。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在与形成扫描线和信号线的层不同的预定层中依次形成共用线、总线、用于共用线的引线和共用线引脚。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中在至少包括总线和用于共用线的引线的连接部分的区域中,形成了用于与扫描线和信号线层不同的层的导电材料。
13.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和7之一的有源矩阵基板;以及
夹在有源矩阵基板和相对基板之间的液晶,
其中液晶是通过与信号线相连的像素电极和与共用线相连的共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的。
CNB200510062523XA 2004-03-29 2005-03-29 有源矩阵基板和带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Active CN1004195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95410A JP4462981B2 (ja) 2004-03-29 2004-03-29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該基板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095410 2004-03-29
JP2004095410 2004-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7201A true CN1677201A (zh) 2005-10-05
CN100419548C CN100419548C (zh) 2008-09-17

Family

ID=3498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2523XA Active CN100419548C (zh) 2004-03-29 2005-03-29 有源矩阵基板和带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7609354B2 (zh)
JP (1) JP4462981B2 (zh)
KR (1) KR100707550B1 (zh)
CN (1) CN100419548C (zh)
TW (1) TWI30050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978B (zh) * 2006-09-29 2010-05-1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内外接垫的配对表形成方法及应用其的内外接垫配对方法
CN106226963A (zh) * 2016-07-27 2016-12-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910733A (zh) * 2022-07-15 2022-08-16 深圳益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显示器故障智能诊断分析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2981B2 (ja) * 2004-03-29 2010-05-1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該基板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KR101159318B1 (ko) * 2005-05-31 2012-06-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US8106865B2 (en) 2006-06-02 2012-01-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4449953B2 (ja) * 2006-07-27 2010-04-14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EP2023195B1 (en) * 2007-08-09 2017-04-05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0131552A1 (ja) * 2009-05-13 2010-1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0137428A1 (ja) * 2009-05-28 2010-1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90817A1 (ja) 2010-12-27 2012-07-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46257A (ja) * 2012-05-24 2013-12-09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97150B1 (ko) * 2013-02-01 2020-04-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기판,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101981593B1 (ko) 2013-03-15 2019-05-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42535B1 (ko) * 2013-12-24 2019-11-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CN204065627U (zh) * 2014-08-05 2014-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板和显示装置
KR20160065315A (ko) * 2014-11-28 2016-06-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462135B2 (ja) * 2015-08-21 2019-01-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11656428B (zh) * 2018-01-30 2023-08-0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输入输出装置、数据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0564A (ja) * 1992-05-14 1994-06-28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3083717B2 (ja) * 1994-12-15 2000-09-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3663261B2 (ja) * 1995-10-05 2005-06-22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用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47523B2 (ja) * 1995-10-14 2005-05-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KR100209531B1 (ko) * 1996-06-22 1999-07-15 구자홍 액정표시장치
JPH1068960A (ja) * 1996-08-28 1998-03-10 Sharp Corp 液晶パネルおよびその欠陥修正方法
KR100697903B1 (ko) * 1997-04-11 2007-03-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타치세이사쿠쇼 액정표시장치
JPH1152394A (ja) * 1997-07-29 1999-02-26 Nec Kagoshima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30490B2 (ja) * 1997-10-16 2008-08-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344844B1 (ko) * 1998-07-07 2002-11-1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소자및그제조방법
JP3766563B2 (ja) * 1999-05-17 2006-04-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4061820B2 (ja) 1999-10-20 2008-03-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010106187A (ko) * 2000-04-20 2001-11-29 김승철 가맹점 홍보 시스템 및 그 운영방법
JP4777500B2 (ja) * 2000-06-19 2011-09-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レイ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ならびに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2055352A (ja) * 2000-08-09 2002-02-20 Nec Corp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311439A (ja) * 2001-04-17 2002-10-23 Ne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594156B (en) * 2002-01-04 2004-06-21 Fujitsu Display Tech Substrate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equipped therewith
JP2003228081A (ja) 2002-01-31 2003-08-15 Ne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62981B2 (ja) * 2004-03-29 2010-05-1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該基板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978B (zh) * 2006-09-29 2010-05-1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内外接垫的配对表形成方法及应用其的内外接垫配对方法
CN106226963A (zh) * 2016-07-27 2016-12-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226963B (zh) * 2016-07-27 2021-04-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910733A (zh) * 2022-07-15 2022-08-16 深圳益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显示器故障智能诊断分析系统
CN114910733B (zh) * 2022-07-15 2022-09-30 深圳益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显示器故障智能诊断分析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44825A (ko) 2006-05-16
US20090310078A1 (en) 2009-12-17
US20050211986A1 (en) 2005-09-29
TW200604685A (en) 2006-02-01
US7609354B2 (en) 2009-10-27
JP2005283790A (ja) 2005-10-13
JP4462981B2 (ja) 2010-05-12
KR100707550B1 (ko) 2007-04-13
CN100419548C (zh) 2008-09-17
US8199309B2 (en) 2012-06-12
TWI300507B (en) 2008-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7201A (zh) 有源矩阵基板和带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US1184156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tile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764865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屏板
CN1196958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503921A (zh) 液晶显示器
CN1112600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991541A (zh)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885104A (zh) 液晶驱动电极、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975518A (zh) 具有可调视角的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668969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1038410A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841135A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046592A (zh) Ffs模式的液晶显示板
CN1164971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22718A (zh) 反射液晶显示装置
KR20180070774A (ko) 기판, 전자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CN1945413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1034234A (zh) 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866527A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及其方法
CN1991534A (zh) 液晶显示器
CN1435720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7453542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offsetting transfer-connections connected between driving electrodes and wiring lines and bent respectively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o adjust wiring line resistances
CN101055393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41137A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402058A (zh) 图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ELECTR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LCD TECHNOLOGY CO.,LTD

Effective date: 201006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KANAGAWA-KEN, JAPAN TO: TOKYO,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6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INZHE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4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422

Address after: Samoa Apia hiSoft Center No. 217 mailbox

Patentee after: Ji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8

Address after: Floor 4, No. 15, Lane 168, Xingshan Road, Neihu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114762, China

Patentee after: HANNSTAR DISPLAY Corp.

Address before: Apia, hiSoft center, No. 217 mailbox

Patentee before: Jinzhe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