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1408A - 皮下注射干扰素β治疗亚裔病人的丙型肝炎 - Google Patents

皮下注射干扰素β治疗亚裔病人的丙型肝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1408A
CN1671408A CNA038181916A CN03818191A CN1671408A CN 1671408 A CN1671408 A CN 1671408A CN A038181916 A CNA038181916 A CN A038181916A CN 03818191 A CN03818191 A CN 03818191A CN 1671408 A CN1671408 A CN 1671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treatment
asian ancestry
ifn
asi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81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I·帕森斯
黄迪仁
B·马斯切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rck Serono SA
Original Assignee
Applied Research Systems ARS Holding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lied Research Systems ARS Holding NV filed Critical Applied Research Systems ARS Holding NV
Publication of CN1671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14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9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61K38/21Interferons [IF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9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61K38/21Interferons [IFN]
    • A61K38/215IFN-bet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6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liver or gallbladder disorders, e.g. hepatoprotective agents, cholagogues, litholy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Vir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nc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重组干扰素β在制备给予曾采用干扰素α治疗但无反应的亚裔丙型肝炎病人皮下注射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药品上的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这种治疗对于用干扰素β初步治疗后4周显示能清除丙肝病毒RNA的病人效果更好,更适合。

Description

皮下注射干扰素β治疗亚裔病人的丙型肝炎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组干扰素β在制备给予曾采用干扰素α治疗但无反应的亚裔丙型肝炎病人皮下注射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药品上应用。
发明背景
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感染患者中引起了慢性感染状态。大约20%的慢性丙肝感染(CHC)病人发展成肝硬化随后出现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腹水、脑病和出血疾病(Alter M,1992)。长期随访提示这些估计可能是保守的(Davis GL,1992);而且,慢性HCV感染与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TaborE等,1992)。
干扰素(IFN)是机体对病毒感染反应产生的糖蛋白。它们可抑制病毒在受保护细胞中的复制。干扰素由较低分子量蛋白质组成,其作用无显著特异性,即一种病毒诱导的干扰素对广泛范围的其它病毒有效。然而它们可能是是种族特异性的,即一种生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激发同种或密切相关种族细胞的抗病毒活性。IFN是因其潜在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而被研究的第一组细胞因子。
三种主要的IFN称为IFN-α、IFN-β、和IFN-γ。这些主要类型的IFN最初按其来源的细胞分类(白细胞、成纤维细胞或T细胞)。然而逐渐清楚的是一种细胞可产生几种干扰素。因此,白细胞IFN现称为IFN-α,成纤维细胞IFN称为IFN-β,T细胞IFN称为IFN-γ。还有第四类干扰素:淋巴母细胞IFN,产生自“Namalwa”细胞系(衍生于伯基特淋巴瘤),似乎该细胞产生的是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两种IFN的混合物。
具体说,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IFN-β)具有抗病毒活性,也能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它是一种病毒和双链RNA诱生的约20,000Da的糖蛋白。Derynk等(Derynk R.等,Nature 285,542-47,1980)通过重组DNA技术,从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克隆推断出该蛋白的完整氨基酸序列,长166个氨基酸。
Shepard等(Shepard H.M等,Nature,294,563-65,1981)描述了失去抗病毒活性的碱基842突变(141位Cys->Tyr)和含核苷酸1119-1121缺失的变体克隆。
Mark等(Mark D.F等,Proc.Natl.Acad.Sci.USA,81(18)5662-66,1984)通过用(A)取代碱基469(T)插入人造突变,引起第17位氨基酸发生Cys→Ser转变。据报道产生的IFN-β具有与“天然”IFN-β一样的活性,长期贮存(-70℃)稳定。
Rebif(重组人IFN-β-1a)是最近开发的治疗多发性硬皮病(MS)的干扰素,代表了治疗上的显著进步。Rebif是哺乳动物细胞系产生的干扰素IFN-β-1a。
IFN作用的机制未被完全了解。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通过影响某些基因的诱导或转录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体外研究显示IFN能诱导或抑制约20种基因产物。
对CHC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好的结果获自干扰素α,但不是一种通用的推荐疗法。许多临床医生只观察到CHC病人有不确定的HCV自然感染史和与干扰素α相关的毒性。
大多数CHC病人对干扰素α治疗不能获得完全反应。给予干扰素α6个月的控制性试验治疗结束时,导致40-50%的病人血清ALT正常化,但这种反应仅在15-25%病人中能持久存在(Hoofnagle JH等,1997)。
剂量提高和疗程延长导致持续性反应少量增加,但费用和毒性也增加(Poynard T.等,1996)。此外,较高剂量的好处通常是暂短的,治疗结束后常见复发(Lindsay KL等,1996)。
一项35名对干扰素α无反应者的研究报告说,延长治疗从6个月到12个月,提高干扰素α剂量,将治疗用的重组干扰素转变成淋巴母细胞干扰素,或采用类固醇,并没有益处(Piccinino F等,1993)。
尚未充分研究对干扰素α缺乏反应的患者的HCV自然感染史,但在一项28名患者治疗后至少二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只有一例最终缓解16个月(ALT正常,HCV RNA消失)(Takeda T等,1993)。
发现以下几种因素与干扰素α长时间持续反应的可能性较高相关:非1型基因型、血清HCV RNA浓度低、感染时间较短、体重较轻、肝活检活动度轻、无肝硬化、血清铁蛋白、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和肝脏铁浓度水平低(Schvarcz R等,1989;Bacon BR等,1995;Conjeevaram HS等,1995;Bonkovsky HL等,1997)。
一般认为,在干扰素α治疗后不能获得持续反应的CHC病人具有更为侵袭性的病程,可能由于选择了抗性基因型,但产生抗干扰素α的中和抗体也可能是参与因素。看来在CHC和乙肝病毒(HBV)感染中,产生抗干扰素α-2a中和抗体和缺乏临床效果之间有密切关系(Douglas DD等,1993;Milella MM等,1993;Lok ASF等,1990)。事实上,产生的抗一种重组干扰素α的抗体可中和其它亚型的干扰素α(Brand CM等,1993)。
用干扰素β治疗HCV感染的经验较少。据报道干扰素β治疗急性HCV感染非常有前景,11名病人中有7人在一年时达到了ALT持续性正常化,与之相比,对照组14人中只有1人(Omata M等,1991)。该11名病人用平均IV剂量52MU的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天然干扰素β,平均治疗30天。值得注意的是据报告无明显毒性。
目前在日本常用天然干扰素β治疗慢性丙肝,推荐的方案是每天IV给予3-6MIU剂量6-8周(见Habersetzer等,Liver,2000,20,438,4th line)。
已显示非亚洲种族HCV病人肌肉内注射干扰素β(3MU,一周三次)临床效果很差(Perez R等,J.Virol.Hepat.1995,2(2):103-6)。
皮下注射重组干扰素β(9或12MU)对非亚洲(高加索人)HCV病人一直显示有效,至少在一组病人中如此(Habersetzer等,Liver,2000,20,437-41)。
Kishiara等(Fukukoka Acta Med.,86(4),113-20,1995)报道了IV给予剂量6MIU的天然干扰素β治疗对干扰素α无反应的HCV病人。
在用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治疗HBV和HCV的一项初步比较研究中,干扰素α的反应率为81%,干扰素β为86%,类似反应率维持了6个月(干扰素α72%,干扰素β79%)(Tundo L,1993)。值得注意的是,导致治疗中断的副作用干扰素α组为24%,与之相比干扰素β组为0%。
本申请人先前进行的某些研究获得的令人鼓舞的初步结果,以及干扰素β-1a具有的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导致设计了本研究,在干扰素α治疗无效的慢性丙肝病人中,探索用干扰素β-1a长期治疗的较高和较强的剂量方案。
发明阐述
由于台湾人中心的学者自发报告获得了效果良好的结果,该中心进行了调查分析和人口统计分析,确定了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对本研究的计划作出修订以包括全面评价这两种人群。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重组干扰素β在制备给予曾采用干扰素α治疗但无反应的亚裔丙型肝炎病人皮下注射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药品上应用。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治疗HCV感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有效量的干扰素β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通过皮下注射给予曾经用干扰素α治疗无反应的亚洲种族病人。
“有效量”指足以影响该病病程和严重性,导致病情减轻或缓解的活性成分量。有效量取决于给药途径和病人的状况。
“药学上可接受的”含义包括不会干扰该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效果并对给予的宿主无毒性的任何载体。例如,胃肠道外给药时,上述活性成分可用诸如盐水、葡聚糖溶液、血清白蛋白和Ringer氏溶液等载体,配制成注射用的剂量单位形式。
除了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外,本发明的组合物也可包含少量添加剂,如稳定剂、赋形剂、缓冲剂和防腐剂。
术语“重组干扰素β(IFNβ)”用于本发明时,指包括用DNA重组技术从原核或真核宿主细胞获得的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及其盐、功能衍生物、变体、同类物和片段。
本文所用的术语“功能性衍生物”包括用本领域已知方法,从功能基团如氨基酸残基的侧链或N-端或C-末端基团制备的衍生物,只要它们仍是药学上可接受的,即它们不破坏该蛋白质的上述生物活性,即能够结合相应的受体并引发受体信号传导,并且不使包含它的组合物具有毒性,就可包含在本发明中。这类衍生物可含有化学分子如碳水化合物或磷酸残基,只要其保留了该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并仍然是药学上可接受的。
例如,该衍生物可含有羧基的脂肪族酯,羧基与氨、或与伯氨或仲氨反应产生的酰胺,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与酰基(如烷酰基或碳环芳酰基)形成的N-酰基衍生物,或游离羟基(如丝氨酰或苏氨酰残基的羟基)与酰基形成的O-酰基衍生物。这样的衍生物可含有例如聚乙二醇侧链,其可掩盖抗原位点,延长该分子在体液中的滞留时间。
特别重要的是,衍生的蛋白质或与复合剂结合的蛋白质可长时间存在。例如,PEG(pegylated)化或经基因工程改造的蛋白质,在机体中显示了持久的活性,可用于本发明。WO 99/55377中描述的PEG化(pegylated)的干扰素β-1a包括在本发明的干扰素β定义中。
术语“衍生物”指只包括20个常见天然氨基酸中不会从一个氨基酸变为另一个的那些衍生物。
术语“盐”本文指上述蛋白质或其同类物的羧基盐和氨基的酸加成盐。羧基盐可用该领域已知方法制备,包括无机盐如钠、钙、铵、铁或锌盐等,和与有机碱形成的盐,例如与胺如三乙醇胺、精氨酸或赖氨酸、哌啶、普鲁卡因等形成的盐。酸加成盐包括例如与无机酸如盐酸或硫酸形成的盐,和与有机酸如醋酸或草酸形成的盐。当然,任何盐必须保留本发明相关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即能结合相应的受体并诱导受体信号传导。
本发明的“片段”指保留了所需生物活性的任何分子亚组,即较短的肽。通过去除该分子的某一端氨基酸并测定残留物的受体激动剂性能,不难制备这些片段。轻易地去除多肽N-端或C-端一个氨基酸的蛋白酶是已知的,因此测定片段是否保留了所需生物活性只涉及常规实验。
本发明所述的“变体”指基本上类似于上述完整蛋白质或其片段的分子。可用该领域熟知的方法直接化学合成方便地制备变体肽。当然,这些变体须具有与相应天然蛋白质相似的受体结合和信号诱导活性。
可通过在编码合成的衍生物的DNA中进行突变,制备上述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变体。这类变体包括,例如该氨基酸序列中残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也可进行缺失、插入和置换的组合获得最终构建物,只要该最终构建物具有所需活性。显然,在编码变体肽的DNA中制造突变不得改变读框,优选不产生可能形成二级mRNA结构的互补区。
在基因水平上,通常可通过在编码该肽分子的DNA中进行核苷酸的定点诱变,从而产生编码变体的DNA,然后在重组细胞培养中表达该DNA,制备这些变体。这类变体通常显示与非变体肽同样性质的生物活性。
本发明上述蛋白质的“同类物”指与所述完整分子或其活性片段基本相似的非天然产生的分子。这类同类物可显示与相应天然蛋白质相同的活性。
对本发明干扰素β进行的置换类型,可根据不同种动物同源蛋白质之间氨基酸变化频率进行分析。根据这种分析,保守性置换可定义为以下5组氨基酸之一中的互换:
I.小的脂肪族非极性或微极性残基: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
II.极性带阴电荷残基和它们的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
III.极性带阳电荷残基: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
IV.大的脂肪族非极性残基:甲硫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
V.大的芳香族残基: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上述各组中,以下置换被认为是“高度保守的”:
            天冬氨酸/谷氨酸
            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甲硫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半保守性置换定义为上述(I)--(IV)组中二组之间的互换,限于大组(A),包括(I)、(II)和(III);或限于大组(B),包括(IV)和(V)。置换不限于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或甚至天然产生的氨基酸。当采用肽合成制备表位时,可直接利用所需的氨基酸。或者,可使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能与所选侧链或末端残基反应的有机衍生化试剂反应,修饰该氨基酸。
半胱氨酰残基最常见与α卤代乙酸盐(及相应胺)反应,如氯乙酸或氯乙酰胺,产生羧甲基或羧基酰胺甲基衍生物。也可通过与溴代三氟丙酮、α-溴-β-(5-咪唑酰基)丙酸、氯乙酰基磷酸盐、N-烷基马来酰亚胺、二硫化3-硝基-2-吡啶、二硫化甲基-2-吡啶、对氯汞苯甲酸盐、2-氯汞-4-硝基苯酚、或氯代-7-硝基苯并-2-氧-1,3-二唑反应而衍生半胱氨酰残基。
组氨酰残基可通过在pH5.5-7.0时与原碳酸二乙酯反应而衍生,因为该试剂对组氨酰侧链有相对特异性。对溴苯甲酰甲基溴化物也有用,其反应优选在0.1M卡可酸钠(pH6.0)中进行。
赖氨酰和氨基末端残基可与琥珀酸或其它羧酸酐反应。这些试剂的衍生反应的作用是逆转赖氨酰残基所带电荷。其它适合衍生含α氨基酸残基的试剂包括亚氨酯,如甲基吡啶亚氨酸甲酯、磷酸吡哆醛、吡哆醛、氯氢硼化合物、三硝基苯磺酸、O-甲基异脲、2,4-戊二酮、和转胺酶催化的与乙醛酸的反应。
精氨酰残基可与一种或几种常规试剂反应而修饰,其中有苯甲酰甲醛、2,3-丁二酮和茚三酮。精氨酸残基的衍生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因为胍官能团的pKa高。另外,这些试剂能与赖氨酸及精氨酸的ε氨基反应。
已广泛研究了酪氨酰残基的特异性修饰演,特别感兴趣的是通过与芳族重氮化合物或四硝基甲烷反应将光谱标记引入酪氨酰残基。最常用N-乙酰基咪唑和四硝基甲烷来分别形成O-乙酰基酪氨酰和ε-硝基衍生物。
通过与碳二亚胺类(R’N-C-N-R’)如1-环已基-3-[2-吗啉基-(4-乙基)]碳二亚胺、或1-乙基-3-(4-氮鎓-4,4-二甲基戊基)碳二亚胺进行反应,以选择性地修饰羧基(天冬氨酰基或谷氨酰基)。另外,天冬氨酰和谷氨酰残基可通过与铵离子反应转变为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残基。
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残基通常脱酰胺转变成相应的谷氨酰和天冬酰残基。或者这些残基在温和的酸性条件下脱酰胺。这两种残基形式属于本发明范围之内。
在蛋白质中产生可用来获得本发明中所用的同类物的氨基酸置换的例子,包括任何已知的方法步骤,如美国专利:授与Mark等的RE33,653;4,959,314;4,588,585和4,737,462;授与Koths等的5,116,943;授与Namen等的4,965,195和授与Lee等的5,017,691中提出的,及美国专利4,904,584(Shaw等)中提出的赖氨酸置换蛋白质。
上述变体或同类物优选具有与“天然”序列或其生物活性片段相同的核心序列,具有与天然氨基酸序列至少70%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并保留其生物活性,更优选的序列为与天然序列至少有80%同一性,至少有80%同一性,或者最优选至少有95%同一性。
术语“序列同一性”本文指如下相当的序列。采用Genetic Computing Group’sGAP(全球排列对比程序),默认(BLOSUM62)矩阵(值-4到+11),空格开放罚分-12(空格的第一个零)和空格延伸罚分-4(空格中每加上一个连续的零)对序列作对比。排列对比后计算同一性百分率,表示为相匹配数占所要求保护的序列中氨基酸数目的百分率。
本发明的同类物或变体也可按以下程序确定。天然序列的DNA是本领域先前已知的,可从文献中找到。在高度严谨或中等严谨条件下,与天然DNA或RNA的互补物杂交的任何核酸,如DNA或RNA所编码的多肽,只要该多肽保留了该天然序列的生物活性,也认为属于本发明范围。
严谨条件是杂交实验所用温度、杂交液中单价阳离子的摩尔浓度和甲酰胺百分比的函数。为了确定任何给定条件的严谨程度,先用Meinkoth等(1984)的公式测定100%相同性杂交物的稳定性,表示为DNA-DNA杂交物的解链温度Tm;Tm=81.5℃+16.6(LogM)+0.41(%GC)-0.61(%form)-500/L,其中M是单价阳离子的摩尔数,%GC是DNA中G和C核苷酸的百分比,%form是杂交液中甲酰胺的百分比,L是碱基对中杂交物的长度。Tm从100%相同性杂交计算值每降低一度,允许错配的数量增加1%。因此,在给定的杂交实验的特定盐和甲酰胺浓度下所用的Tm,如果比按Meinkoth公式计算的100%杂交的Tm低10℃,杂交将发生甚至高达10%的错配。
本文所用高严谨条件是能耐受高达约15%序列趋异性的那些条件,而中等严谨条件是能耐受高达约20%序列趋异性的那些条件。非限制性地,高严谨性条件(低于计算的杂交Tm 12-15℃)和中等严谨性条件(低于计算的杂交Tm15-20℃)采用2×SSC(标准柠檬酸盐水)和0.5%SDS洗涤液,温度适当低于计算的杂交Tm。最终的严谨条件主要是洗涤条件,特别是如果所用杂交条件允许不稳定杂交物与稳定杂交物同时存在时。高严谨洗涤条件可去除较不稳定的杂交。上述高严谨和中等严谨洗涤条件的常用杂交条件是:杂交液为6×SSC(或6×SSPE)、5×Denhardt试剂、0.5%SDS、100μg/ml的变性片段化蛙鱼精子DNA,温度约低于Tm 20-25℃。如采用混合探针,优选采用四甲基氯化铵(TMAC)代替SSC(Ausubel,1987-1998)。
虽然本发明提供了制备上述衍生物的重组方法,但这些衍生物也可用该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蛋白质合成方法制备。
本发明中“种族”是可鉴别为生物种类(如人类)中不同亚群的人群。一个种族具有独特的共同基因,可通过该共同基因产生的特征(精神和生理)加以鉴定。同一种族的成员都有可鉴别的遗传特征,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遗传祖先和因此而相似的遗传群体。
根据Luigi Cavalli Sforza及其同事对细胞核DNA的研究,至少可确定6个种族/人群:高加索人(包括欧洲和印度人)、非洲人、亚洲人、北极人、美洲印地安人和太平洋人(L.Cavalli-Sforza,Scientific American,72-78,1991.11)。
本发明中所述的“亚洲人”指起源于中国、蒙古、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人。
“非亚洲人”本文指不属于以上定义为“亚洲人”的所有其它人种/群。
通常要求病人自己提供种族身份,或医生根据他们的身体特征和/或种族起源的国家而确定。
本发明中的“对以前的IFN-α治疗无反应的HCV病人”是这样的一些病人:曾经用任何类型的IFN-α治疗(至少治疗12个月,剂量至少3MIU每周三次),并有以下结果之一:(a)血清ALT不能正常化;或(b)ALT正常后治疗结束前突发升高。由医生依据疾病的严重性、病人的年龄和性别选择剂量和治疗方案。本发明可采用以下4种方案和剂量:
方案A:12MIU(44mcg)重组IFN-β-1a每周三次;
方案B:12MIU(44mcg)重组IFN-β-1a每日一次;
方案C:24MIU(88mcg)重组IFN-β-1a每周三次;或
方案D:24MIU(88mcg)重组IFN-β-1a每日一次。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用IFN-β治疗只在治疗4周后显示HCV RNA已清除的病人亚组中进行。事实上注意到此亚组病人有可能在治疗48周后成功率非常高,接近100%。“HCV RNA清除”指在接受治疗的病人的血清中检测不到HCV RNA。
换句话说,本发明治疗的优点是先经过“验证期”,此期中病人同样用IFN-β治疗4周,“验证期”结束时优选出显示HCV RNA被清除的病人,鼓励他们进行更多周的治疗。
本发明其它优选实施例的IFN-β治疗可联合其它抗病毒药物共同治疗。治疗HCV最常采用的抗病毒药物是利巴韦林(一种核苷同类物)在这种治疗中显示某种潜能的其它药物列表在最近的综述中(TWilkinson,Curr.Op.Invst.Drug.2(11),1516-22.2002),包括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抑制剂和螺旋酶抑制剂。当与重组IFN-β联用时,这些药物可同时、分别或相继给予。
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所述内容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进行的各种修饰和替代,它们不超出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目的。
本发明借助以下实施例进行描述,这些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将参见以下附图。
缩写字列表
A          亚洲
AE         副作用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SGPT)
ANA        抗核抗体
AS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SGOT)
BUN        血尿氮
C          肝硬化
CHC        慢性丙型肝炎
CI         置信区间
CR         完全反应
CRF        病例报告表
CT         计算机X线体层照相术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H&E        苏木精和伊红
HAI        组织学活性指数
HBc        乙肝核心抗原
HBe        乙肝e抗原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HBV        乙肝病毒
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V        丙肝病毒
HIV        人免疫缺陷病毒
IEC        独立的伦理道德委员会
IFN        干扰素
IgM        免疫球蛋白M
IM         肌肉内
INR        国际正常化比率
IRB        社会公共复查委员会
IU         国际单位
IV         静脉内
I          升
LU         实验室单位
Mcg        微克
Mcmol      微摩尔
mEq        毫当量
MIU        毫国际单位(106IU)
ml         毫升
mmHg       毫米汞柱
mmol       毫摩尔
MRI        磁共振成像(scan)
MU         毫单位(106U)
NA         非亚裔病人
NAb        中和抗体(抗体)
NANBH      非甲非乙肝炎
NC         非肝硬化
NU         中和单位
OD         光密度
OR         差异比率
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
pmol       皮摩尔
PO         口服
PT         凝血酶原时间
QD         每天
RT-PCR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SC         皮下
Std         标准差
SGOT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
SGPT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SMA         平滑肌抗体
TIBC        总铁结合量
TIW         每周三次
VSV         水疱性口炎病毒
WBC         白细胞
WHO         世界卫生组织
WISH        人羊膜细胞系
附图说明
图1提供整个研究过程总人群中病人的分布:267名随机选择的病人中198名完成了48周治疗(74.2%),183名完成了治疗和观察期(68.5%),56名病人在完成治疗期前退出。
图2也报告整个研究过程总人群中病人的分布,但限于亚裔病人:24名亚裔病人中21名完成48周治疗(87.5%),所有病人都完成了观察期。
图3也是关于整个研究过程总人群中病人的分布,但提供了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的比较。从图1可见,亚裔病人完成率显著高于非亚裔病人:87.5%完成治疗期,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72.8%(177/243),87.5%完成治疗和随访,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66.7%(162/243)。
图4报告亚裔和非亚裔病人之间HCV RNA清除相关终点的主要效果比较。图中的点代表各人群病人达到该终点的百分率,水平线代表这些百分率的置信区间;也提供这些差异比率的未调整差异比率(OR)和置信区间(CI)。虽然亚裔病人的数量较少,但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更明显能达到完全清除HCV RNA,48周治疗(未校正OR为5.0,差异比率的CI为[1.7-14.5];p=0.006),24周观察(未校正OR为8.2,差异比率的CI为[2.4-27.5];p=0.003)和两时间点(该研究的持久病毒学反应点,主要效果终点:未调整OR为16.6,差异比率的CI为[4.1-67.3];p<0.001)。
图5报告亚裔和非亚裔病人之间ALT正常化终点的主要效果比较。图中的点代表各人群病人达到该终点的百分率,水平线代表这些百分率的置信区间;也提供这些未校正差异比率(OR)和差异比率的置信区间(CI)。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更可能具有正常的血清ALT:48周治疗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校正OR为1.8,差异比率的CI为[0.7-4.8];p=0.251),但24周观察期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的未校正差异比为11.9(差异比率的CI为[4.7-29.9];p<0.001),持续ALT正常的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的未校正差异比为4.9(差异比率的CI为[1.4-17.1];p=0.024)。
具体实施方式
研究人群的选择
如以下章节所述,本研究计划包括大约250名病人,200名无肝硬化,50名有代偿性肝硬化。合格者包括此研究前28天内符合以下所有标准的病人。
第一天定义为采用IFN-β-1a治疗的第一天;任何例外必须在登记时得到调查人的批准。
包括的标准
1.HCV RNA血清检查(RT-PCR)阳性而确诊丙肝感染
2.曾用任何类型IFN-α治疗(至少12周,剂量至少3MIU,每周三次),有以下结果之一:
i血清ALT未能正常化,或
ii治疗结束前正常化的ALT突然升高。
3.用IFN-α治疗期间血清ALT达到正常但治疗停止后复发的病人不合格。
4.本研究第一天前三个月内和IFN-α治疗结束后肝活检具有慢性肝炎的组织学特征但无其它肝病证据。肝活检标本必须送中心复查。
5.对于每个中心的4名或更多病人(总共约50名),代偿性肝硬化按以下组织学和临床标准确定:
i采用改进的Knodell组织学活性指数(Ishak K等,1995)或Metavir算法(Bedossa P等,1996)诊断肝活检标本可能有或明确有肝硬化,和
ii最大Child-Pugh评分为6(McIntyre N等,1996),无肝性脑病或腹水证据。
6.此研究第一天前停止IFN-α治疗至少3个月。
7.自从停止IFN-α治疗后任何三个月期间至少4周内有二次机会测到血清ALT浓度异常(可包括此研究筛选检测时测到的)。ALT必须保持异常直到开始本研究治疗。
8.治疗前实验检测值在以下范围内:
a.WBC≥3.0×109/l
b.中性白细胞≥1.5×109/l
c.血小板≥120×109/l
d.血红素≥6.8mmol/l(≥11g/dl)
e.血清白蛋白≥35g/l
f.总胆红素≤27.4mcmol/l(1.6mg/dl,除非知道病人有吉尔伯特综合征)
g.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2秒(或INR<1.4)
h.血清肌酐≤正常上限。
9.年龄18-65岁,不论性别。
10.女病人必须不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必须在绝经后或手术绝育后,或在研究期间采用激素避孕、宫内避孕装置、杀精子子宫帽或杀精子避孕套。
11.在此研究第一天前28天内进行的血清hCG妊娠试验为阴性,证实病人没有怀孕。对绝经后或手术绝育病人无此要求。
12.在此研究具体实施前,书面签署同意研究期间能够遵守所定方案。
排除标准
病人如果符合以下标准应排除在外:
·曾采用过IFN-β或任何全身性抗病毒药而非IFN-α治疗CHC;
·未曾作过CHC治疗或完全反应后未用任何类型IFN-α再治疗;
·有急慢性乙肝感染的血清学证据(HBsAg或IgM抗HBc阳性),有继往乙肝感染史的病人只要其有血清学证据表明HBV已治愈(抗HBsAg和抗HBe阳性)才合格;
·HIV血清检测阳性(宜为活性检测,但如果IEC或IRB反对则不需要);
·有其它慢性肝病,包括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陷(允许任何非-Z表型)或血染色体异常的病史、生化或形态学证据;
·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道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或其它自身免疫病的血清和形态学证据;
·有继发于肝毒性药物的急慢性肝病史;
·酒精性肝病(根据研究前肝活检评估);
·怀疑或证实有肝癌;
·有肝衰减、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病史或最新证据;
·转移病史,原位子宫癌或皮肤基底细胞癌已充分治疗者除外;
·与此研究不相容的其它伴随的严重全身性疾病(留给调查者斟酌处理);
·新近静脉药物或酒精滥用者。研究期间酒精消耗每天不超过10克。
从治疗或评估中退出的病人
告诉病人他们有权在任何时候退出此项研究而不会损害对他们的医疗服务,不会迫使他们说出原因。病人可在任何时间退出如果调查者认为这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
如果发生与干扰素-β-1a有关的威胁生命的4级毒性,或妊娠,要求病人退出。病人也可因违背治疗方案、严重并发症或严重副作用,或管理原因而退出。
如果病人退出或过早从该研究退出,在病人的病例报告表(CRF)中记录退出原因,并进行随访。退出或因任何原因退出的病人不再替换。
治疗
给予的治疗
病人接受以下4种治疗方案之一:
方案A:12MIU(44mcg)IFN-β-1a,每周三次,
方案B:12MIU(44mcg)IFN-β-1a,每日一次,
方案C:24MIU(88mcg)IFN-β-1a,每周三次,或
方案D:24MIU(88mcg)IFN-β-1a,每日一次。
皮下注射治疗48周。病人自己管理药物,在病人日记中详细记录给药情况。频繁更换注射部位。治疗用的IFN-β-1a是Rebif(Serono)。
研究用产品的鉴定
提供的IFN-β-1a是无菌冻干粉末,装在玻璃小瓶中,每支含12MIU(44mcg)IFN-β-1a加赋形剂和稳定剂(人血清白蛋白、甘露糖醇和醋酸钠)。每瓶研究药物包含:0.9%氯化钠溶液用作稀释剂;在病人信息小册子中和研究方案中提供重建说明书。冻干的研究药物贮藏在安全地方温度在2-8℃不会冻结。该制品不含有抗微生物防腐剂,因此重建的药物可立即注射。标签和包装符合当地常规管理要求。
此研究中不采用盲法。
研究用剂量的选择
本研究所用剂量的选择根据先前用天然和重组IFN-β的研究结果而定。
病人自己管理研究药物,在日记中详细记录每次用药,将日记与用过的和未用过的研究药物小瓶退回研究人员。要求病人将未用过药物退回中心,最好为其原包装。
要求病人必须曾用过IFN-α治疗其慢性丙肝。此方案排除曾接受过IFN-β或抗病毒制剂而非IFN-α治疗CHC,或在完全反应后再用IFN-α治疗的病人。也排除滥用静脉药物或酒精的病人。
研究期间,如果需要减轻全身症状如发热、肌痛、或流感样症状,病人可服用对乙氨基酚(扑热息痛);但总剂量不超过每天3000mg。扑热息痛也可预防给药,由调查者斟酌决定。提议告诉病人,因连续给药可发生对干扰素副作用的快速致敏反应,入睡时给予研究药物可减轻他们的副作用感觉。
研究期间不要让病人接受其它免疫治疗、化疗、放疗或皮质类固醇治疗,例外的是局部用或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或激素避孕药可用。
认为是病人福利所需和不干扰该研究的任何共同治疗,可由调查者斟酌决定。所有共同给予的治疗记录在病人CRF中。
HCV RNA分析
HCV RNA分析主要由曾做过HCV的检测、定量和基因型分析的实验室按照已经过验证的目前用于诊断试验的步骤进行。
按照该研究方案提供的指导收集和制备样品。用Roche COBAS AmpliconHCV Test(第二版)进行HCV RNA的定性检测。用branched DNA试验(Quqntiplex HCV RNA 2.0-Chiron/Bayer)进行HCV RNA的定量检测。在合适的几批病人中进行此定量检测以最大程度减少试验间差异。
对筛选病人期间收集的治疗前血清样品进行基因分型。用Innolipa lineprobe试验(Innogenetics)在HCV基因组序列的5’-非编码区作RT-巢式PCR扩增后测定HCV的基因型。
肝脏组织学分析
在CHC抗病毒治疗研究中采用的三个典型的终点,称为ALT、HCV RNA和肝脏组织学的评价中,肝活检标本的组织学评价代表了被认为是最接近肝病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真实”终点。此外它也是最具挑战性限度和偏差来源的终点。评价组织学改善的标准尚未标准化,地区之间目前实施的可能有所不同。此研究中的这些限制说明如下:
·要求所有适合此研究的病人治疗前肝活检显示慢性肝炎特征而没有其它肝病证据此研究方合格。采取此研究第一天前12个月内用干扰素-α治疗结束后的治疗前肝脏活检标本(第一个方案修定为将该窗口缩短至研究第一天前三个月)。在48周治疗结束后一周内获得治疗后活检标本。所有肝脏活检标本须送中心复查。
·采用用正常基本程序获得的标本必须含有可评价的至少5小束门静脉血管。每个活检标本制备三张切片,一张不染色、一张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一张用三色染色(如果不能得到三色,至少提交一张不染色切片,一张H&E染色切片)。
·由肝脏组织学很有经验的一位病理学家在中心读取活检标本。该病理学家不知道病人的身份、治疗安排和研究中心。同时读取同一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活检标本的切片,进行生物学配对,但不知所得标本的编号。
组织学评估采用Ishak等,修改的半定量Knodell Histological Activity指数(HAI)和分期系统来评估结构性变化,即纤维化和硬化。
表1  修改的组织学活性指数(HAI)
  修改的HAI分级(坏死性炎症评分)
  门脉周围或间隙周围介面性肝炎(零碎性坏死)
  融合性坏死毗邻的肝细胞死亡,但无明显的区带或桥梁区带性融合坏死,桥梁性坏死连有血管结构,和全部腺泡或多腺泡坏死
  局灶性(点状)溶解坏死、凋亡和局灶性炎症;伴肝细胞消失
  门脉炎症
以上4种组织学参数的每一种--门脉周围或间隙周围介面性肝炎(零碎性坏死),融合性坏死,局灶性(点状)溶解坏死、凋亡和局灶性炎症,和门脉炎症—依据采用连续整数评分系统逐个分级。在各组分产生的评分之间作比较。
大多数CHC病人具有轻度或中度的肝坏死。采用HAI半定量数字评分系统,通常考虑HAI任何组分分级中(如坏死性炎症)至少减去2分则与医学相关组织学改善相一致。类似地,分级中增加至少2分或2分以上表明医学相关组织学恶化。
虽然从方法学上讲HAI法不正确(Scheuer PJ,1996),但经常有报告总结分级组分获得的HAI分级总评分。各项评分之和就是坏死性炎症总评分,范围为0到18分;评分越高,肝病越是晚期。计算HAI分级总分只是为了与其它发表的研究结果作比较。
根据采用连续整数的评分系统(0=无纤维化,到6=可能有或明确的肝硬化)分期评估了结构性变化、纤维化和肝硬化。在最近实施确定改善和/或恶化分期(纤维化,肝硬化)中存在争论。虽然某些人认为1分的变化已足够,但更保守的方法是根据至少2分的变化而确定改善还是恶化。
临床实验室评价
用标准方法测定以下参数:
血液学: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循环时间、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化(×109/l)
生物化学:钠、钾、总钙、尿素(BUN)、肌酐、白蛋白、总蛋白、胆红素(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ALT、碱性磷酸酶、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测定甘油三酯以鉴定饥饿和非饥饿样品;当结果异常时,用饥饿样品重测定。
尿分析:葡萄糖、尿酮、蛋白、尿血和pH。
血凝:凝血酶原时间。
甲状腺:甲状腺刺激激素(如果结果异常,宜测定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抗干扰素-β抗体的检测
在治疗基线、12、24和48周末和4周观察期结束时,收集样品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抗研究用药物的抗体。研究方案中提供有样品制备和处理的指南。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样品的结合抗体。将测试或定量的对照样品(1/10稀释)与包被在微滴孔中的抗原(IFN-β-1a)一起培育。洗涤后与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抗体一起培育,再与生色液培育,测定所产生的有色溶液的光密度(OD);此OD值与样品中存在的抗IFN-β-1a抗体的浓度成比例。每次试验包括阴性对照正常人血清样品。采用平均OD值加二个标准差(SD)作为评估测试样品抗体的“截取值”。OD值低于此截取值的所有样品认为是阴性,高于此截取值的所有样品再用吸附试验测定。此半定量试验可鉴别特异性结合IFN-β-1a与非特异性结合IFN-β-1a的抗体,并提供抗体滴度。在筛检ELISA中,呈阳性的样品与液相抗原(IFN-β-1a)先培育,在此试验中(如上述ELISA那样进行)以相应对照的稀释度与不吸附样品作直接比较。如关于ELISA所述计算截取值,将不吸附样品的OD值与吸附样品的值作比较。显示其吸附与不吸附OD值有差异的样品认为是阳性,并从产生OD值高于该试验的“截取值”的最低稀释度,计算出抗体滴度。显示不吸附和吸附OD值之间无差异的样品认为是阴性,因为其结合是非特异性的。
阳性样品再做中和活性测定,采用的试验根据用人IFN-β体外处理产生的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细胞病变作用的抑制。用VSV感染接种在96孔微滴板中形成单层的人羊膜WISH细胞,加入病人血清和固定浓度IFN-β的混合物。24小时后用结晶紫染色评估感染存活的细胞数:该存活细胞数与用ELISA微滴板读数仪在592nm读取的光密度成比例。评价血清中IFN-β中和抗体的量(滴度)越高,保护WISH细胞避免VSV诱导的细胞病变的作用越差,结果被染色的细胞单层的光密度越低。将中和抗体的量标准化(按WHO标准)为每毫升多少中和单位(NU)。每毫升1个中和单位定义为能将病毒活性从每毫升10个实验室单位(LU)降低到1LU/ml的中和抗体量(即将在没有IFN-β时该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作用造成的细胞损伤减少到50%所需的IFN-β量)。此研究中,所有显示有中和活性的样品认为是NAb阳性。
主要和次要效果终点
此项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反应率,定义为在治疗(48周)结束时和24周观察期结束时血清中未检出HCV RNA。
次要终点是:
·治疗48周时血清中存在或缺乏HCV RNA,
·血清ALT和ALT值随时间推移而正常化,
·治疗对病毒负荷的影响,
·HCV RNA消除和ALT正常化作为联合终点,
·治疗结束时肝脏组织学改善
统计和分析计划
研究人群
此项研究包括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病人。主要感兴趣的是非肝硬化病人人群,因为预计其是IFN-β-1a治疗的主要目标人群。
对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病人分别进行了以下章节中所述的安全和效果分析。实际上这两个人群之间进行的任何比较都是描述性的。
因为台湾人中心调查者自发报告了良好的效果,由该中心和人口统计学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确定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该研究分析计划修改为包括完全评价这两群人。
治疗组可比性的评价
采用治疗组的简明统计数字对基线特征列表,作目视比较。这包括人口统计学、医治历史、共同给予的药物、血清HCV RNA和ALT水平、肝脏组织学和其它疾病特征。
效果评价
对数据进行两次中期分析和一次终末分析。完成48周治疗后进行第一次中期分析。参加第一次中期分析的病人完成24周观察后进行第二次中期分析。
每个项目采用置信区间(95%)。除单变量检验外,在终末分析中采用O’Brien(O’Brien PC,1984)提出的方法,基本上采用无参数秩和检验,测试以下假设:即用直接导致改变的治疗(其中至少一次治疗比其它方法都好),无治疗差异。该分析对终点作了预计分组。中期分析的结果用于内部计划安排,不会用来改变研究进程和程序。
当所有病人完成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时进行终末分析。
进行效果分析的人群
对非肝硬化病人的效果分析采用两种分析人群进行:
·所有病人(意图治疗的人群),
·完成所述研究期间没有违反主要方案的病人(完成方案人群),
意图治疗的病人的分析研究以两种方法进行:a)认为所有病人退出为治疗失败(主要分析方法)和b)检查退出的详细原因。进行敏感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以评价在不同设想下结果的肯定性。
对于肝硬化人群不进行此详细分析,除非最后的取样大小允许这种分析。
统计学比较
对治疗组的每一个终点进行统计学总结。除对治疗组进行分析外,还以下述方式比较了终点:
1)通过比较接受44mcg和88mcg(不论剂量方案如何)病人的反应,研究剂量水平。
2)通过比较接受每天治疗一次与每周治疗三次(不论剂量水平如何)的病人反应,研究剂量方案。
3)采用计划定下的每周一次剂量,研究剂量与反应的关系。在明显不顺应的情况下,也研究实际接受每周一次剂量者。
主要效果终点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持续性病毒学反应率,定义为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结束时血清中没有检测到HCV RNA。而HCV RNA阳性认为是无反应。计算每个治疗组反应者的百分率(反应率),进行下述比较。
次要效果终点
次要效果终点列表如下。分析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的次要终点,除非另作说明。
·48周治疗后血清中存在HCV RNA与否。
·随时间推移ALT正常化和ALT值变化。
·治疗对病毒负荷的影响,包括血清HCV RNA的变化和血清HCV RNA浓度的变化百分率。
·HCV RNA消除和ALT正常化作为联合终点。
·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活检相比肝脏组织学的改善(等级和病期)。组织学分级根据Ishak等改进的半定量Kno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HAI)分级。该改进的HAI评分系统包括评价坏死性炎症活动的4种不同成分。对每种成分产生的评分进行比较。虽然它在方法学上不正确(Sheuer PJ,1996),但常见报导中有总结该分级成分获得的总HAI分级评分。因此计算总HAI分级评分以便与其它发表的研究相比较。组织学分期,是根据Ishak等发表的分期标准,评估结构变化、纤维化和肝硬化。
统计学方法
此项研究的终点包括双重结果、两种水平以上的分类结果和持续结果。因此,采用了以下方法。如果每个中心有足够的病人数量由该中心进行统计。因为每个中心肝硬化病人数少,不安排由该中心作肝硬化人群的分析,但同样方法可用于肝硬化和非肝硬化人群。
·采用显著性水平0.05的一侧Fisher准确性检验,比较治疗组之间基于双重终点(如HCV RNA消除)的反应率,如可行则由中心分等级。
·采用逻辑回归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共变量对双重结果的影响,如可行,包括中心的项目。因此这些分析的结果是渐进的不准确的。
·采用Mantel-Haenszel检验(行的平均评分)比较治疗组之间基于分类终点(如分级和分期)的反应率,如可行,由中心分等级。
·绘制随时间推移反复评估的各连续测定(如HCV RNA和ALT)值的曲线图,以确定哪些测定值适合总结所有病人的反应。
·采用方差分析(ANOVA;主要作用方式,包括治疗和中心因素),分析连续的效果终点(如HCV RNA的变化)。用倾向性检验(Cuzick J,1985)和接受剂量与计划剂量之间差异研究剂量反应关系。
·采用Wilcoxon设计的秩和检验(验证超出基线的显著性变化)和Kruskal-Wallis检验(验证治疗药物异源性)分析连续的安全性终点(如实验数值),不包括中心因素。
·以描述和探索目的分析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之间的相关性。对各剂量水平和方案分开作图。
·据此展示不同时间(如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测定的终点结果。
确定取样大小
根据临床意见选择每个治疗组50名非肝硬化病人的取样范围。用Fisher准确性检验比较反应者(没测到HCV RNA的病人)的百分率,因为在结果与治疗的表中,小取样范围涉及相应的小的预计细胞频率。从相等比例的二组持续性修正X2检验公式估计的取样范围,适合采用Fisher准确性检验。规定吸纳约50名肝硬化病人,他们随机地分入四个治疗组,并同等地分布于各中心之间。限制每个中心吸纳的肝硬化病人数以保证总共约50名。根据包括的非肝硬化病人所需数目停止吸纳研究的人数。
在执行该研究或计划的分析中发生的变化
由于台湾人中心调查者自发报告效果良好,在数据库锁定前由中心(台湾人和其它)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亚洲与非亚洲种族)进行了主要效果终点的初步探索性分析。该项研究的分析计划根据这些初步分析的结果和先前的中期分析结果及时更新,显示48周时极少的病人有完全的病毒学反应,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人群之间几乎无差异。对最初分析计划作的改变包括:
·只采用全分析设置(Full Analysis Set)(意图治疗的人群,包括接受任何研究用药的所有随机选出的病人)评估效果。
·对主要效果变量(持久病毒学反应率)不进行统计学假设检验。
·效果分析主要是描述性的,适当时估计95%置信区间。
·就基线特征和效果与安全性终点对亚裔和非亚裔病人群进行亚组分析。
·主要效果终点的主要分析包括估计显示持久性病毒学反应病人百分比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观察到的反应人数非常低。也用主要是描述性方法研究了治疗效果、肝硬化状态、亚洲起源和基线HCV RNA,探索了其它共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和治疗接触)的影响。
·计算次要效果终点的95%置信区间。对于双变量,采用精确性二项分布。对于与正态性估计不相匹配的连续变量,计算中位数的非参数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95%正态的)。
·将治疗48周时血清中HCV RNA存在与否总结为‘病毒学清除率’(未测到HCV RNA的病人数除以随机化治疗病人数)。
·将ALT正常化总结为‘正常化率’(ALT正常的病人数除以随机化治疗病人数)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总结ALT值随时间的变化。
·对于血清HCV RNA浓度的测定值和变化的绝对值及百分率的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检验治疗对病毒负荷的影响。
·检查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具有HCV RNA清除和ALT正常化的病人数和百分率,评价作为联合终点的HCV RNA消除和ALT正常化。
·肝组织学的改善采用Ishak等改进的半定量Kno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进行评估。评价分级坏死性炎症活性的4种组分和纤维化/硬化分级的一种评分。将48周时的评分减去基线评分评估变化,阴性结果表示改进。采用频率计数总结各组分的评分和变化。总结各病人的4种组分的评分值,获得总的HAI分级评分,并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作总结(认为总评分是一个连续变量)。采用逻辑回归(或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如果样本数太小)分析分级组分中的改进,以调查人口统计和基线特征的作用,计算差异比率(odds ratio)的置信区间。
以探索性方式采用推理性分析(Fisher准确性检验和逻辑回归)产生值得注意的关于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之间差异的假设。应注意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数目之间有很大的不平衡。因此,需要小心解释此推理性分析的结果。
采用Fisher准确性检验比较达到HCV RNA清除(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时)、持续性HCV RNA清除、12周时ALT正常化、24周时ALT正常化和持续性ALT正常化的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比例。采用Armitage和Berry(Armitage P,1990)的准确性方法计算此比例的95%置信区间。计算亚裔和非亚裔病人未校正的差异比率,与它们的95%置信区间。
采用逻辑回归(SAS Proc Logistic)评估所选的潜在说明性变量对主要效果终点:持续性HCV RNA清除、完全性HCV RNA清除(48周时)和持续性ALT正常化的影响。所用说明性变量是终点变量的基线值(如基线HCV RNA)、年龄、性别、肝硬化状态、种族(亚裔与非亚裔)、治疗方案(4组)、剂量频率(TIW与QD)、剂量强度(44mcg或88mcg)和接触量(总量和剂量/kg)。对于此模型中包括的变量再作进一步选择。计算校正和未校正的差异比率。
病人的分布
本节中包括对以下5种人群进行分析:总人群;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亚群;亚裔与非亚裔亚群。总共有270名病人参加,他们随机分布在19个中心内。这些病人随机分为肝硬化的43人,非肝硬化的227人。4个中心内参加的270名病人有24人(8.9%)是亚裔,亚裔病人中2名随机分入肝硬化亚群,其它随机分入非肝硬化亚群。
共65名病人随机给予44mcg TIW,68名病人随机给予88mcg TIW,72名病人随机给予44mcg QD,65名病人随机给予88mcg QD。亚裔病人亚组中,随机分入每个TIW治疗组的有6名病人,5名病人随机给予44mcg QD,7名病人随机给予88mcg QD。
3名从未接受治疗者从下表中删除。这3名病人都是非亚裔病人。
一名病人从效果分析研究中排除,因中心用PCR评估其HCV RNA在基线水平,表明他是HCV-阴性,该病人进入此项研究是根据当地实验室做的HCVRNA检测为阳性。该研究应排除此病人,因为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然而此结果直到他已接受治疗时才得到,故决定将他包括在研究前和安全性分析中。
总之,267名随机选择病人中有198名完成了48周治疗(74.2%),183名同时完成了治疗和观察期(68.5%)。
完成治疗期前有56名病人退出。早期退出模式清楚表明了与方案相关的病人顺从性和耐受性的限制:56名退出者中有43名曾接受每天给药治疗。
43名肝硬化病人中有32名(74.4%)完成治疗,31名完成观察期(占72.1%)。9名退出治疗的肝硬化病人中,5人接受每天一次治疗。
24名亚裔病人中完成48周治疗的有21名(87.5%),所有这些病人都完成了观察期。该组退出者与给药剂量或频率无明显相关性,然而只有2人退出。
亚裔病人中完成研究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亚裔病人:87.5%完成治疗,与之相比,非亚裔病人为72.8%(177/243);87.5%完成治疗和随访,与之相比,非亚裔病人为66.7%(162/243)。
图1-3给出了本发明该项研究的病人分布。
效果评价
分析的数据设置
采用由至少接受一剂研究药物治疗的随机选择病人组成的全分析设置(Full Analysis Set,拟治疗),进行效果分析。然而从效果分析研究中排除了一名病人(非肝硬化,亚裔),因为中心以PCR评测其HCV RNA为基线水平表明他是HCV-阴性(当地实验室进行的HCV RNA试验显示他是HCV RNA阳性)。根据中心实验室的结果将此病人排除出该研究;然而此结果直到他已接受治疗时才得到,故决定将他包括在研究前和安全性分析中。
本节中对以下5种人群进行了所有分析:总人群;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亚群;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亚群。还制作了比较性列表,提供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二亚组的结果。该分析结果集中于总人群、亚裔病亚群、和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亚群的比较。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
在开始研究治疗前,进行了几次测定,取给予研究用药前一天的那些测定值作为基线测定值。如不能得到研究前一天的测定值,采用最靠近该天的研究前测定值。
人口统计学
表2代表各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就整体而言,该人群白人(81.3%)和男性(74.9%)占优势。治疗组之间,或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病人之间,这些比例没有显著不同。亚裔病人中,男人比例略低(66.7%)。
总人群中治疗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一般相似。肝硬化亚组中,44mcg TIW病人比其它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略高,体重和BMI略低。治疗组间亚裔病人亚组在年龄、体重和BMI上差别较明显。
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个头较小较轻,但这二亚组间年龄相似。肝硬化病人比非肝硬化病人年龄略老、体重略重。
                 表2  人口统计学分析(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
  人口统计 亚裔病人(n=24) 非亚裔病人(n=243) 总共(n=267)
  年龄(岁)数目平均值(std)中位数(Q1;Q3)范围 N=2447(12.2)44.5(38;59.5)23;64 N=24344.9(8.1)45(40;50)16;69 N=26745.1(8.6)45(39;50)16;69
  体重(kg)数目平均值(std)中位数(Q1;Q3)范围 N=2468.5(10.4)68(63;76.5)46;86 2=24385.5(19.3)84(73.2;96)47;162 N=26784.3(19.3)81(71.4;95)46;192
  身高(cm)数目平均值(std)中位数(Q1;Q3)范围 N=24165.35(7.5)167(160;172)151;178 N=243172.7(9)173(166;180.3)149;202 N=267172.1(9.9)172.7(165.1;180)149;202
  BMI(kg/m数目2)平均值(std)中位数(Q1;Q3)范围 N=2425(3.5)25.1(22.7;27.4)18;33 N=24328.7(5.7)28.4(24.7;31.2)17;58 N=26728.4(5.7)27.9(24.5;30.9)17;58
  性别男女 16(66.7%)8(33.3%) 184(75.7%)59(24.3%) 200(74.9%)67(25.1%)
感染的时间和模式
感染的时间从7到374个月,平均值(±标准差)为63±57个月,中位数为46.5个月。在患病时间平均值和中位数上,肝硬化比非肝硬化病人长是不足为奇的。感染时间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短:平均值(±标准差)和中位数,亚裔病人为41.3±19.7和34个月,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64.8±58.7和4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
报告的最常见传播模式是静注药物滥用,其次是‘不知道’和输血(267名病人中有109人;40.8%)。肝硬化病人中,静注药物滥用者最常见,其次是输血后和‘不知道’。亚裔病人中报告的唯一传播模式是输血(1名病人)和‘不知道’(23名病人)。
先前的IFN-α治疗
将近2/3病人接受过IFN-α-2b治疗,是进入本研究前他们的最近干扰素IFN-α治疗。IFN-α-2a是第二种最常见的处方治疗。最常用的方案是每周3次皮下给予3MIU。在总人群、肝硬化、非肝硬化和非亚裔病人中,治疗组之间的治疗选择相一致。亚裔病人中,接受IFN-α-2a和IFN-α-2b的病人数相等;然而此人群中最常用方案也是每周3次皮下3MIU。
除亚裔病人外所有人先前IFN-α的平均治疗时间是大约6个月,而亚裔病人的平均治疗时间是大约5个月。不足3个月治疗时间最可能是由于应用于此项研究的数据收集习惯而‘人为地’将注射剂量或频率的改变视为新治疗疗程的开始。总共有22.8%的病人在进入研究前经历了一次以上的IFN-α治疗,这个比例在诸人群之间一般相一致。
此外,IFN-α治疗结束时报告的ALT血清浓度,所有病人均异常,但只有2名病人显示HCV RNA清除(只得到140名病人的HCV RNA结果)。
HCV RNA水平总范围在0.2-127.8×106mEg/ml:平均值(±标准差)和中位数值分别为12.4±15.4和7.4×106mEg/ml。HCV RNA水平肝硬化病人略低于非肝硬化病人:肝硬化病人平均值(±标准差)和中位数为10.2±15.8和4.7×106mEg/ml,相比较非肝硬化为12.8±15.3和8.5×106mEg/ml。
亚裔病人HCV RNA水平比非亚裔病人低,平均值(±标准差)和中位数亚裔病人为5±6.2和2.6×106mEg/ml,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13.1±15.8和8.7×106mEg/ml。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裔病人中的最大值仅为23.2×106mEg/ml。
HCV的基因分型
最近认识到丙肝病毒有6个主要基因型,其中许多含有密切相关的变异,即所谓亚型。某些HCV亚型,如1a、2a和2b显示有广泛的世界性分布,而其它如5a和6亚型只见于特定的地理区域。西欧和美国的CHC病人常见基因型为1a、1b、2b和3a。基因型3和6分布在印度和东南亚。
丙肝病毒基因型1被认为是对干扰素治疗预期反应的阴性预后指标(McHutchison JG等,1998;Poynard T等,1998)。因为此项研究包括IFN-α无反应病人,因此有理由预计表达基因型1的病人的百分比较普通HCV感染人群高。然而情况并非这样。非亚裔人群中,流行的各种丙肝病毒基因型(81.5%为基因型1)与美国(Alter MJ等,1999;Zein NN等,1996)和欧洲(McOmish F等,2000)报告的真实流行基因型相一致。1型也是亚洲(特别是日本和中国)的主要基因型,而6型主要见于香港。3型基因型见于东南亚某些地区,特别是台湾,但也见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McCaughan GM.2000)。
可能如预计的那样,亚裔和非亚裔人群之间基因型分布不同。亚裔病人24名中,有12名感染基因型1(50%),10名病人感染了HCV基因型2(43.5%),一名病人感染基因型6(4.3%)。
非亚裔病人中,243名病人有198表达基因型1、1a、1a/b或1b(81.5%)。所见的非1型基因为2、3、3a、4、4c/d和5。
诸治疗组中基因型分布基本上无差异。
效果
当解释效果数据(特别关于剂量关系)时,应记住所有4个治疗组中的早期退出方式(在0节中讨论)。TIW方案的低中断率和QD组的高中断率清楚表明已达到病人顺从性和耐受性限度。因为QD剂量组退出率增加,应将这些组得出的结论应用于选择的(可能有偏差)小群病人。
通常在肝硬化和非肝硬化人群之间几乎观察不到差异;然而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之间差异常常显著。应考虑肝硬化和亚裔病人亚组人数(n=43和n=24),因为这可能限制归纳结果的能力。
主要终点:持久性病毒学反应的比率
持久性病毒学反应定义为在(48周)治疗结束时和24周观察结束时血清中没有可检测到的HCV RNA:即这两个时间点都没测到HCV RNA。
表3代表病人数和持久性病毒清除率,及该比率的置信区间。持久性病毒反应率总体较低:总共见有9名持久性反应,代表总人群有3.4%的反应率。在肝硬化亚组接受44mcg TIW的亚裔病人,只见有一名持久性反应(反应率2.3%)。
然而在亚裔病人亚组,持久性反应率显著高于总人群和非亚裔病人群:9名持久反应病人中有5名是亚裔病人。 亚裔病人的反应率是21.7%(5/23),相比 较非亚裔病人是1.6%;二者置信区间不重叠,证明有显著性差异。亚裔病人中治疗组的反应率为16.7%--28.6%,并且看来是与给药剂量和频率相关的,虽然涉及的病人数很少。
在亚裔病人亚组中所见的明显剂量反应关系在总人群中也存在,其治疗组的反应率为1.5%--6.3%。然而持久性反应率的置信区间相互重叠,表明所见相互关系无统计学意义。
表3持久性HCV RNA清除率和该比率的95%CI(亚裔与非亚裔病人)
 持久性反应 亚裔病人(n=23)   非亚裔病人(n=243)     总人数(n=266)
  无 18-78.3%(56.3;92.5)   239-98.4%(95.8;99.5)     257-96.6%(93.7;98.4)
  有 5-21.7%(7.5;43.7)   4-1.6%(0.5;4.2)     9-3.4%(1.6;6.3)
对于获得了持久性病毒学反应的病人,检验持久性反应时间,定义为开始治疗和第一次观察到HCV RNA清除之间的时间(表4)。治疗1-48周后达到了持久性清除。亚裔病人显示HCV RNA清除早于非亚裔病人,治疗1-4周后即清除,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11-48周。
表4到达HCV RNA持久性清除的时间(总人群)
  病人*     治疗   到达持久性清除的时间(周)
  91420091027(NC-A)     88mcg QD   4
  91420231005(NC-A)     88mcg QD   2
  91420231008(NC-A)     88mcg TIW   1
  91420231017(NC-A)     44mcg QD   2
  91420232013(C-A)     44mcg TIW   2
  91420041009(NC-NA)     44mcg QD   47
  91420091029(NC-NA)     88mcg TIW   12
  91420151007(NC-NA)     88mcg QD   48
  91420161002(NC-NA)     88mcg QD   11
*括号内:C=肝硬化,NC=非肝硬化,A=亚裔病人,NA=非亚裔病人
可利用此观察设置“测试期”,HCV病人在此期间内接受IFN-β治疗:治疗1-4周后显示HCV RNA清除的病人,在治疗结束时将有极高几率(接近100%)达到持久性反应。
次要终点:48周时完全的HCV RNA反应
研究方案确定的48周时血清中有或无HCV RNA的终点,可检验是否完全清除了血清中的HCV RNA(完全的HCV RNA反应)。
表5提供了各病人群的完全的HCV RNA反应率和置信区间。总共22名病人显示了48周时有完全的HCV RNA反应(占总人数的8.3%)。完全反应率在肝硬化、非肝硬化和非亚裔病人群中相类似(分别为7.0%、8.5%和6.6%)。总人群、非肝硬化和非亚裔病人中的反应看来是剂量依赖性的:总人群为4.6%--14.3%,非肝硬化为1.8%--17.0%,非亚裔病人为1.7%--12.5%。
48周时22名完全的反应者中亚裔病人占6名,其完全的反应率为26.1%,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6.6%。亚裔病人中未见剂量相关性,这或许是因为病人数少;最高反应率见于接受最低剂量组(44mcg TIW;2/6或33.3%)。
表5完全的HCV RNA反应率及其95%CI(亚裔与非亚裔病人群)
  反应   亚裔病人(n=23)    非亚裔病人(n=243)     总共(n=266)
  无   17-73.9%(51.6;89.8)    227-93.4%(89.5;96.2)     244-91.7%(87.7;94.7)
  有   6-26.1%(10.2;48.4)    16-6.6%(3.8;10.5)     22-8.3%(5.3;12.3)
总人群中,显示出现清除的病人百分率高峰在第12周(HCV RNA清除的病人为13.9%),此后百分率下降。
4周时肝硬化病人显示最高的HCV RNA清除百分率,但各治疗组的模式不同(44mcg TIW组显示4周时清除;44mcg QD组显示12周和24周时清除,其它组的反应人数太少不能显示任何模式)。
亚裔病人中,高峰出现在第4周。如同肝硬化人群,不同治疗组显示了不同的模式,44mcg TIW组于24周时出现升高,88mcg TIW组为第2周,44mcgQD组为第12周,88mcg QD组为第4周。
总人群中,56名病人显示至少一次HCV RNA清除(21.1%)。肝硬化病人中18.6%显示至少一次清除,相比较非肝硬化病人为21.5%。亚裔病人中,13人显示至少一次清除(56.5%),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17.7%,二者置信区间不重叠,证明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人中显示至少一次清除的病人的百分率随给药剂量和频率增加而升高,但肝硬化亚组的模式不清楚。
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化
应指出亚裔病人在第1天ALT值比非亚裔病人高:亚裔病人的平均值(±标准差)和中位数值为200.6±145.4和150IU/l,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137.3±88.4和106.IU/l。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表6提供治疗结束时显示血清ALT正常化病人的数目和百分率及置信区间。总人群中,48周时46人显示ALT正常化(17.3%)。肝硬化病人48周时ALT正常化的比率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病人(11.6%比18.4%),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好得多(26.1%比16.5%)。ALT反应和给药剂量与频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表6治疗结束时ALT的正常化(亚裔与非亚裔病人群)
  正常化     亚裔病人(n=23)   非亚裔病人(n=243)     总共(n=266)
  无     17-73.9%(51.6;89.8)   203-83.5%(78.3;88.0)     220-82.7%(77.6;87.1)
  有     6-26.1%(10.2;48.4)   40-16.5%(12.0;21.7)     46-17.3%(12.9;22.4)
总人群中,观察期限结束时37名病人显示血清ALT正常(从治疗结束时的17.3%下降到13.9%)。血清ALT正常病人的最高百分率见于88mcg QD组(20.6%);其它治疗组的百分率为10.8%--13.4%。
肝硬化病人中,观察期结束时只有4.7%显示ALT正常(2名病人,1名接受44mcg TIW,另1名为44mcg QD),相比较非肝硬化者为15.7%。治疗结束时肝硬化病人的相应百分率为11.6%,而非肝硬化病人为18.4%。
非亚裔病人中,24周观察期结束时9.9%显示ALT正常,而治疗结束时为16.5%;然而,亚裔病人中的正常化率确实增加,从治疗结束时的26.1%增加至观察结束时的56.5%。
如置信区间不重叠所显示的那样,观察的第24周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的差异显著。亚裔病人中较高剂量的反应看来更好,但置信区间重叠(见表7)。
表7  24周观察期的ALT正常化(亚裔与非亚裔病人群)
  正常化     亚裔病人(n=23)     非亚裔病人(n=243)     总共(n=266)
  无     10-43.5%(23.2;65.5)     219-90.1%(85.7;93.6)     229-86.1%(81.3;90.0)
  有     13-56.5%(34.5;76.8)     24-9.9%(6.4;14.3)     37-13.9%(10.0;18.7)
持久性正常化定义为48周和24周观察期间ALT值在正常范围内,这两个测定期之间的测定值无异常结果。总人群中持久性正常化只见于14名病人(5.3%)。没有明显有剂量关系,但涉及病人数太少。
只有1名肝硬化病人(44mcg QD)达到持久性ALT正常化(2.3%),相比较非肝硬化者为5.8%。
显示持久性ALT正常的14名病人中4名为亚裔病人,亚裔病人的正常化率为17.4%而非亚裔病人为4.1%。这4名亚裔反应者中,2名接受44mcg QD,另2名接受88mcg TIW。
治疗对病毒负荷的影响
病毒负荷讨论涉及不同病人组所见的HCV RNA值和距离基线的变化。‘基线’定义为治疗第一天前得到的测定值或者在最接近第一天时所测定的研究前值。
总人群中,第一天时基线病毒负荷变化很大,为0.2-127.8×106mEg/ml。各治疗组之间基线的中位数值变化较小(第一天时为6.0-10.2×106mEg/ml)。病毒负荷明显降低出现早至第3天(第一次治疗时测定),4周后达到最低值。没有明显的剂量影响,虽然在接受88mcg(TIW或QD)的病人中病毒负荷下降都较大。4周后HCV RNA逐渐升高,所有治疗组24周观察期结束时都达到接近基线的水平。
肝硬化病人的基线病毒负荷比非肝硬化者略低:肝硬化病人第一天的中位数值为4.7×106mEg/ml,相比较非肝硬化病人为12.8×106mEg/ml。治疗组之间基线水平的差异肝硬化者比非肝硬化者更明显:肝硬化病人中第一天的中位数值范围是1.6-10.2×106mEg/ml,相比较非肝硬化者中为10.9-15.2×106mEg/ml。此发现很可能是由于肝硬化病人数目较少。肝硬化病人中离开基线水平的变化遵循总人群中所见的相同总模式:4-12周之间迅速降低至最大,然后逐渐回升至基线。反应和剂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虽然接受88mcg的病人再次下降也较多。
基线病毒负荷中位数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明显低(第一天2.6×106mEg/ml比8.7×106mEg/ml)。基线值的范围亚裔病人也较小(第一天为0.2-23.2×106mEg/ml,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0.2-127.8×106mEg/ml)。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之间的基线差异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略大(亚裔病人第一天中位数范围0.6-5.7×106mEg/ml,非亚裔病人为6.1-10.5×106mEg/ml),可能是因为亚裔病人数目较少。如其它病人群中所见那样,亚裔病人中病毒负荷迅速下降,4-12周之间达到最大,到24周观察期时又回到基线。反应与剂量之间无明显相关。
持久性反应者中,基线值范围比整体人群小和低(总人群中持久性反应者第一天为0.2-17.7×106mEg/ml,相比较所有病人为0.2-127.8×106mEg/ml)。
如全体人群所见,治疗2-12周后早期(第3天)见到的降低通常可达到最大程度(就持久性反应者而言,HCV RNA完全清除)。
肝硬化病人中只有1个持久性反应者。该病人的基线值为0.2×106mEg/ml,治疗2周后降低至零,并保持零。
9名持久性反应者中亚裔病人有5名。亚裔和非亚裔病人持久性反应者中治疗组之间的中位数基线值不同:第一天,亚裔病人为0.2-7.8×106mEg/ml(所有治疗组除88mcg QD外,中位数值低于或等于1×106mEg/ml),非亚裔病人为1.9-17.7×106mEg/ml。亚裔病人持久性反应者第一天的总体中位数值为1×106mEg/ml,而非亚裔病人为3×106mEg/ml。5名亚裔病人持久性反应者中有4人至第2周测不到病毒负荷;另一病人至第4周达到清除。非亚裔病人持久性反应者中,出现HCV RNA早期(第3天)下降,但直到11周(1名病人)或48周(3名病人)才获得完全清除。
HCV RNA消除和ALT正常化(作为联合终点)
表8提供了治疗期结束时HCV RNA清除和ALT正常化的病人数和百分率及置信区间。总人群中只有10名病人显示48周时HCV RNA清除及ALT正常化(3.8%):这些病人平均分布于88mcg TIW,44mcg QD和88mcg QD组。肝硬化病人没有一名同时达到此两个终点。联合反应者中2名均是亚裔病人,亚裔病人的联合反应率为8.7%,非亚裔病人为3.3%。
表8治疗48周时具有HCV RNA清除和ALT正常化两种反应(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相比较)
  两种反应     亚裔病人(n=23)     非亚裔病人(n=243)     总共(n=266)
  无     21-91.3%     235-96.7%(93.6;98.6)     256-96.2%(93.2;98.2)
  有     2-8.7%(1.1;28.0)     8-3.3%(1.4;6.4)     10-3.8%(1.8;6.8)
表9提供了观察24周时显示持久性HCV RNA清除(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均清除)加ALT正常化的病人数和百分率及置信区间。总人群中只有8名病人达到了这两个终点(3.0%)。其中2名病人接受88mcg TIW,2名接受44mcgQD,4名接受88mcg QD。两种反应者中没有肝硬化病人。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反应者中4名为亚裔病人,导致亚裔病人两种反应率为17.4%而非亚裔病人为1.6%。
令人感兴趣的是,24周观察期显示两种反应(24周观察期ALT正常,HCVRNA持久性清除)的亚裔病人百分率高于48周治疗结束时兼有两种反应者的百分率,而具有两种反应的非亚裔病人百分率24周观察期低于48周时。
表9  24周观察期具有HCV RNA持久性清除和ALT正常化两种反应(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相比较)
  两种反应     亚裔病人(n=23)     非亚裔病人(n=243)     总共(n=266)
  无     19-82.6%(61.2;95.0)     239-98.4%(95.8;99.5)     258-97.0%(94.2;98.7)
  有     4-17.4%(5.0;38.8)     4-1.6%(0.5;4.2)     8-3.0%(1.3;5.8)
探索性分析结果
以探索性方式采用推理分析(Fisher准确性检验和逻辑回归)产生了关于亚裔和非亚裔病人之间差异性的假说。应注意亚裔和非亚裔病人数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平衡。因此,需要小心解释推理性分析的结果。
Fisher准确性检验
采用Fisher准确性检验来比较达到HCV RNA清除(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持久性HCV RNA清除,12周时ALT正常,24周时ALT正常和持久性ALT正常的亚裔和非亚裔病人的比例。用Armitage和Berry的准确方法计算出该比例的95%置信区间。计算出亚裔和非亚裔病人的未校正的差异比率和它们的95%置信区间。亚裔和非亚裔病人之间主要治疗效果中HCV RNA清除的比较见图4,ALT正常化的比较见图5。各图中,点代表各组达到终点的病人百分比,水平线代表这些百分比的置信区间,也提供了未校正的差异比率(OR)和它们的置信区间(CI)。
虽然亚裔病人数目较少,但达到HCV RNA完全清除的亚裔病人显著多于非亚裔病人,48周时(未校正OR 5.0,差异比率的CI为[1.7-14.5];p=0.006),24周观察期(未校正OR 8.2,差异比率的CI为[2.4-27.5];p=0.003)和两个时间点(持久性病毒学反应,此项研究的主要效果终点,未校正OR 16.6,差异比率的CI为[4.1-67.3];p<0.001)。
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更可能具有正常的血清ALT值:48周治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校正OR 1.8,差异比率的CI为[0.7-4.8];p=0.251),但24周观察期亚裔病人与非亚裔病人的未校正OR是11.9(差异比率的CI为[4.7-29.9];p<0.001),持久性ALT正常化的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的未校正差异比率为4.9(差异比率的CI为[1.4-17.1];p=0.024)。
图4说明了关于HCV RNA清除的终点总结(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
图5说明了关于ALT正常化的终点总结(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
效果总结
用于抗CHC病毒治疗研究的三个典型终点是:ALT正常化,HCV RNA清除和肝脏组织学改进。允许检测血清中HCV RNA的试验技术有所改进,同时建立了将HCV的清除作为评估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最精确结果。另一方面,ALT正常化虽然特异性较差,然而由于它简单、检测费用少,所以ALT检测已成为所有常规生化评估的一部分。为此及历史上的原因,ALT正常化保持了它的作用,至少可作为次要效果终点。第3个典型终点为肝组织学,代表了替代终点,据认为最接近肝脏相关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真实’终点。此项研究中评估了所有这三种测定。
治疗对HCV RNA水平的影响(病毒学反应)
总人群中,基线病毒负荷变化很大。治疗后病毒负荷下降可发生于早至第3天(治疗后第1次测定),第4周达到最低值。4周后HCV RNA逐渐升高,所有治疗组在24周观察期达到接近基线水平。基线病毒负荷肝硬化病人比非肝硬化病人略低,治疗组之间基线水平的差异肝硬化病人比非肝硬化病人更明显:这一发现很可能是由于肝硬化病人数少。肝硬化病人中离开基线水平的变化遵循总人群中所见的相同总模式:4-12周之间迅速下降达到最低,然后逐渐回复到基线。基线病毒负荷亚裔病人显著低于非亚裔病人。如其它人群中所见,亚裔病人中病毒负荷迅速下降,在4-12周之间达到最低,24周观察期回复至基线。任何人群中反应和剂量之间无明显关系。
48周治疗结束时血清中 HCV RNA完全清除的病人定义为完全的HCVRNA反应者。48周时,22名病人显示了HCV RNA完全清除反应(占总病人的8.3%)。肝硬化病人和非肝硬化病人中的完全反应率相似。然而,亚裔病人中完全反应率显著高于总人群。48周时22名完全反应者中亚裔病人占6名,代表其完全反应率为26.1%,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6.6%:这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人群中反应看来是剂量相关的,但亚裔病人中未见剂量相关性,可能是由于病人数少。亚裔病人中最高反应率发生在最低剂量组(44mcg TIW;2/6或33.3%)。
总人群中,研究期间56名病人(21.1%)显示 至少一次HCV RNA清除。显示至少一次HCV RNA清除的病人比率肝硬化病人和非肝硬化病人之间相似。然而,24名亚裔病人中13人显示至少一次HCV RNA清除(56.5%,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17.7%)。所有病人中至少一次清除病人的比率随给药剂量和频率而增加,但肝硬化亚组无清楚的模式。
本项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持久性病毒学反应(定义为48周治疗结束时和24周观察结束时血清中检测不到HCV RNA)的比率。持久性病毒学反应率低:只见到9名持久性反应者,占总人群反应率的3.4%。肝硬化病人亚组中只见到1名持久性反应。还有,亚裔病人亚组显示持久性反应率高于总人群。9名持久性反应者中亚裔病人占5名,导致亚裔病人的反应率为21.7%,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1.6%(p<0.001)。治疗组亚裔病人中反应率的范围为16.7%--28.6%,看来与剂量和频率相关,虽然涉及的病人数少。亚裔病人中所见到的明显剂量相关性也见于总人群,总人群治疗组的反应率为1.5%--6.3%。
获得持久性病毒学反应的病人中,基线病毒负荷比总人群低。如同总人群中观察到的那样,早期(第3天)可见到下降,治疗2-12周后一般可达到最低(就持久性反应者而言是HCV RAN完全清除)。5名亚裔持久性反应者有4名至第2周时测不到病毒负荷(最早清除见于第1周);另一名亚裔病人至第4周时达到清除。非亚裔持久性反应病人中,此种降低发生在早期(第3天),但直到11周(1名病人)或48周(3名病人)才完全清除。
治疗对ALT水平的影响(生化反应)
亚裔病人的基线ALT水平显著高于非亚裔病人:第一天亚裔病人的平均值±标准差和中位数为200.6±145.5和150IU/l,相比较落后非亚裔病人为137.3±88.4和106.5IU/l(p=0.023)。
总人群中,46名病人48周 治疗结束时显示ALT正常化(17.3%)。肝硬化病人48周时ALT正常者的百分率(11.6%)略低于非肝硬化病人(18.4%)。还有,亚裔病人(26.1%)明显比非亚裔病人(16.5%)高。48周时ALT反应和给药剂量与频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观察期(24周)结束时总共37名病人 显示ALT正常化:占总病人的13.9%,低于治疗结束时的17.3%。ALT正常病人的最高百分率见于88mcg QD组(20.6%);其它治疗组的百分率为10.8%--13.4%。只有2名肝硬化病人(4.7%)观察结束时ALT正常,相比较非肝硬化者为15.7%。非亚裔病人中,24周观察期只有9.9%的人ALT正常,而治疗结束时为16.5%,亚裔病人中,此正常化率切实从26.1%增加至56.5%。亚裔病人中采用较高剂量反应似乎看来更佳,但涉及的病人数很少。
持久性ALT正常定义为48周治疗和24周观察ALT均在正常范围内,这两种测定值之间无异常结果。总人群中持久性正常只见于14名病人(5.3%)。只有1名肝硬化病人(44mcg QD)达到了持久性ALT正常(2.3%,相比较非肝硬化为5.8%)。4名亚裔病人显示持久性ALT正常(17.4%,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4.1%);2名接受44mcg QD,另2名接受88mcg TIW。不存在明显剂量效应,但涉及的病人数很少。
此项研究也评估了 HCV RNA消除和ALT正常化作为联合终点。48周治疗结束时只有10名病人同时显示HCV RNA清除和ALT正常(总人数的3.8%);这些病人均匀分布在88mcg TIW、44mcg QD和88mcg QD组中。没有肝硬化病人达到两个终点。二名联合反应者是亚裔病人,亚裔病人的联合反应率是8.7%,非亚裔病人为3.3%。24周观察期只有8名病人达到持久性HCVRNA清除加ALT正常(占总人数3.0%)。这些病人中2名接受88mcg TIW,2名接受44mcg QD,4名接受88mcg QD。联合反应者无1人是肝硬化。注意到4名联合反应者是亚裔病人,这使亚裔病人的联合反应率为17.4%,而非亚裔病人为1.6%。
治疗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组织学反应)
在48周治疗前后获取肝脏活检标本。因为评价方法基于治疗前后活检标本的比较,因此只有两种标本都可得到并可评价的病人才评估其变化(总人数中有176名病人)。关于所评估的大多数变量,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病人之间肝脏组织学的变化相似。与其它终点相反,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肝脏组织学的变化没有明显不同;然而具有治疗前和后(肝组织学检测)结果的病人人数少,特别是非亚裔病人中(10名亚裔病人和166名非亚裔病人)。
通过总结分级评分组分获得的 总HAI分级评分被认为在方法学上是不正确的(Sheuer PL,1996),但进行此项计算是为了与其它已发表的研究作比较。计分5.9-6.4范围的基线HAI表示中等病情,通常在治疗组之间作比较。对于具有治疗前后活检结果的那些病人,所有治疗组HAI评分从基线下降,最大降幅发生在44mcg QD和88mcg QD组,总的降低为-0.8分。肝硬化病人观察到总的降低-1.1分;无明显剂量相关,可能是由于病人数少。亚裔病人中。两种TIW剂量组的HAI评分减少,但QD剂量组评分增加,总变化为-0.2分。在解释这些结果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得到活检标本的病人数极少。
门静脉周围和中隔周围区域的炎症活动可能是肝硬化继续发展的预示。总人群中27.3%的病人有1分片状坏死改善,16.5%有≥2分的改善,总共有33.5%的病人无改善。显示改善和无变化的肝硬化亚裔病人的百分率与总人群的相似,此参数无剂量相关性,但病人数少。没有活检标本显示 融合性坏死迹象,这是丙肝中罕见的组织病理学发现,主要见于最严重的病例。评价的HAI组分中,局灶性溶解坏死、凋亡和局灶性炎症显示最少的改善:总人群的25.0%有1分的改善,改善≥2分的只有5.7%,50.6%显示无变化。
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病人显示改善的百分率相似,但≥2分改善的百分率肝硬化病人较少。只有2名亚裔病人显示改善。
门脉炎症改善1分的总人群中有33.0%,改善≥2分的有11.9%,显示无变化的有30.7%。肝硬化病人可能显示改善≥2分的略少,肝硬化亚裔病人更可能显示无变化;然而这些人群中病人数目少。总共有32.2%病人显示肝脏结构(纤维化和硬化)至少有1分改善,,但≥2分的改善只有7.9%。治疗结束时,略多于1/3(34.5%)的病人显示无离开基线的变化。
探索性分析
迄今此项研究最显著和令人惊奇的发现是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治疗效果的差异。这类现象文献中没见报导。因此,以探索方式采用推理性分析(Fisger准确性检验和逻辑回归)产生了关于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差异的假设。应注意到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人数之间的极大不平衡。因此需要小心解释推理性分析的结果。
Fisher准确性检验显示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更明显地可能达到 HCV RNA完全清险,治疗48周时未校正OR 5.0;差异比率的CI[1.7-14.5];p=0.006,观察24周时未校正OR 8.2;差异比率的CI[2.4-27.5];p=0.003,两时间点(持久性病毒学反应,此项研究的主要效果终点)未校正OR 16.6;差异比率的CI[4.1-67.3];p<0.001。亚裔病人也更可能比非亚裔病人具有 正常的血清ALT:治疗48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未校正OR1.8;差异比率的CI[0.7-4.8];p=0.251),但24周观察期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的未校正差异比率为11.9(差异比率CI[4.7-29.9];p<0.001),持久性ALT正常化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的未校正差异比率为4.9(差异比率的CI[1.4-17.1];p=0.024)。
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肝硬化状态、给药频率、剂量强度不是 久性HCV RNA清除的有意义的预报因素。发现基线HCV RNA水平和种族二者都有意义,所选的主要模式为基线HCV和种族。基线HCV RNA值低的病人比基线值高的病人更可能达到持久性病毒学反应(校正的OR1.07;差异比率的CI[0.95-1.20],基线HCV校正后,亚裔病人仍比非亚裔病人更可能经历持久性病毒学反应(校正的OR 12.36;差异比率的CI[2.93-52.14]。年龄、性别、肝硬化状态、基线HCV RNA、剂量方案、剂量强度不是 48周治疗结束时HCV RNA 清除的有意义的预报因素。然而,种族有显著意义(P=0.0065)。治疗结束时,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更可能达到HCV RNA清除(未校正OR 5.0;差异比率的CI[1.7-14.5]。种族是 持久性ALT正常化的唯一有意义的探索性变量(p=0.0247):亚裔病人比非亚裔病人更可能经历持久性ALT正常化(未校正OR 4.9;差异比率的CI[1.4-17.1])。
就剂量而言,无论总剂量或每公斤剂量都发现接触程度是效果的有意义预报因素。然而,应注意接触程度受治疗顺从性、效果和耐受性的影响,因此这些结果可能有偏差,应小心解释。
给药剂量和频率的影响
给药剂量和频率的影响对HCV RNA清除最明显:治疗结束和观察结束时HCV RNA的清除看来是剂量相关的,随剂量从44mcg TIW到88mcg QD增加而比率升高。然而,此种显著的剂量相关倾向无统计学意义(见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ALT正常化和给药剂量或频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具体而言,持久性ALT正常化并未显示剂量效应;然而涉及的病人数少。关于HCV RNA消除和ALT正常化联合终点,或肝脏组织学变化,未见剂量的影响。
讨论和总的结论
此项研究的目的是选择用于治疗对干扰素-α有抗药性的丙肝病人皮下注射干扰素-β-1a的最佳剂量和方案。在研究设计时,认为如果无反应是由于出现了HCV抗药性基因型,或如果任何其它理由需要更高的剂量以产生抗病毒或免疫调节作用,应采用比使用IFN-α更高的剂量。因为IFN-β比IFN-α耐受性更佳,认为可给予更高SC剂量的IFN-β-1a而相对毒性很少。
此项研究所选的剂量根据先前使用天然和重组IFN-β的CHC试验结果,所研究的剂量从3MIU(11mcg)至18MIU(66mcg),一周3次,3-6个月。这些研究显示了明显的剂量反应作用,然而反应不持久,提示持久性反应可能需要较高剂量和/或较长期治疗。因此44mcg TIW被选为研究的最低有效量。病毒动力学研究证明HCV具有快速转化半衰期,提示可能需要每天给药而非一周3次以最佳抑制病毒复制。因此除了常规的一周3次外还评估了每天给药的效果。本申请人在晚期癌症病人中进行了一期研究,显示每天给予高达18MIU/m2 IFN-β-1a可良好耐受,然而剂量限制毒性出现于24MIU/m2。因此决定此项研究每天给予24MIU(88mcg),因为此剂量预期是大多数病人可耐受的。长期SC给药的效果和必要性得到先前采用其它干扰素研究的支持。1997年国立卫生研究院咨询小组推荐采用IFN-α治疗12个月而非6个月的方案(Editorial,1997)。因此有理由认为应检验12个月IFN-β-1a的反应。
在CHC抗病毒治疗研究中,所获得的三类结果是ALT正常化、HCV RNA清除和肝脏组织学改善。本研究对所有这三种结果作了评估。
然而,本研究最显著和令人惊奇的发现是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所得结果的差异,文献中没有这类报导。
治疗时,病毒负荷下降出现早至第3天(第一次治疗时的测定),第4周达到最低值。本研究期间总人群中21.1%的病人至少一次未测到血清HCVRNA。肝硬化病人中,18.6%显示至少一次HCV RNA清除,相比较非肝硬化者为21.5%。亚裔病人亚组可通过对治疗高得多的反应率和非亚裔病人相鉴别:56.5%的人至少一次未测到血清HCV RNA。48周治疗结束时,共有22名病人显示HCV RNA完全清除(占总病人数的8.3%)。
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病人完全反应率相似(分别为7.0%和8.5%)。然而亚裔病人亚组中,完全反应率显著高于总人群。亚裔病人占48周时完全反应22名病人中的6名,其完全反应率为26.1%,相比较非亚裔病人为6.6%。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持久性病毒学反应率。在全体研究人群中,持久性反应率低:总共只有9名持久性反应者,总人群的此反应率为3.4%。在肝硬化亚组中,只见到1名接受44mcg TIW的亚裔病人为持久性反应(反应率为2.3%)。还有,亚裔病人亚组显示持久性反应率超过总人群。9名持久性反应中有5名发生在亚裔病人中,导致亚裔病人的此反应率为21.7%相比较非亚裔病人只有1.6%。亚裔病人中治疗组的反应率为16.7%--28.6%,并且有明显的剂量和频率相关性,虽然涉及的亚裔病人数少。亚裔病人亚组中所见的明显剂量-反应相关性也见于总人群,总人群各治疗组的反应率为1.5%--6.3%;然而这种倾向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获得持久性病毒学反应的非亚裔病人,某些人在治疗11周后达到持久性病毒学反应,而其它人需要长达整个48周治疗才达到。亚裔病人显示HCVRNA清除比非亚裔病人早,达到HCV RNA清除早至开始治疗后1周(1-4周治疗)。
分析ALT水平作为次要终点。48周治疗结束后,总人群中46名病人显示ALT正常(17.3%)。肝硬化病人48周时的ALT正常化率比非肝硬化病人略低(11.6%对18.4%),亚裔病人又显著高于非亚裔病人(26.%对16.5%)。ALT反应与给药剂量和频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总人群中,37名病人观察期结束时显示血清ALT正常(从治疗结束时的17.3%下降到13.9%)。肝硬化病人中只有4.7%在观察期结束时显示ALT正常。非亚裔病人中,24周观察期只有9.9%显示ALT正常,相比较治疗结束时为16.5%;然而亚裔病人中正常化比率确确实实地从26.1%升高到56.5%。注意到总人群中只有14名病人为持久性ALT正常(5.3%)。只有1名肝硬化病人达到了ALT持久性正常(2.3%,非肝硬化病人为5.8%)。14名显示持久性ALT正常的病人中4名是亚裔病人,导致亚裔病人正常化比率为17.4%,而非亚裔病人为4.1%。总人群中,48周治疗结束时只有10名病人显示HCV RNA清除和ALT正常双重结果(3.8%)。没有1名肝硬化病人达到这两个终点。联合反应者中2名为亚裔病人,亚裔病人的联合反应率为8.7%,非亚裔病人为3.3%。总人群中只有8名病人在24周观察期达到HCV RNA持久性清除和ALT正常(3.0%)。联合反应者无1人是肝硬化。注意到联合反应者中4名为亚裔病人,导致亚裔病人的联合反应率为17.4%,而非亚裔病人为1.6%。
对于大多数待评估参数,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病人之间肝脏组织学变化没有实质性不同。然而,与其它终点相反,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肝脏组织学变化没有显著不同。这可能是具有治疗结果的亚裔病人数少之故(10名亚裔病人,166名非亚裔病人)。
以探索性方式采用推理性分析(Fisher准确性检验和逻辑回归)产生了关于亚裔病人和非亚裔病人之间具有差异的假设。发现亚裔病人48周治疗、24周观察时及这两个时间点达到HCV RNA完全清除的比率更可能显著高于非亚裔病人。亚裔病人也比非亚裔病人更可能具有正常的血清ALT。
给药的剂量和频率对HCV RNA清除的影响最明显;然而观察到的剂量相关倾向无统计学意义。给药的剂量和频率对ALT正常化的影响较模糊。
TIW给药方案的不连续性比率低,和QD给药组高得多的比率相比,清楚表明达到了病人顺从性和耐受性限制。因为QD剂量组退出比率增加,应强调要将这些组得到的任何结论应用于小的选择(和可能有偏差)的病人人群。然而,记住此警告时还应注意尽管本研究采用的高剂量和高频率给药,但大多数常见的报告结果,都属于已知与干扰素及其应用部位疾病相关的机体症状类别之内,大多数人的严重程度为轻度到中度。
参考文献
Alter MJ et al.,N Engl.J.Med.(英国医学杂志),327,1899-1905,1992.
Alter MJ et al.,N Engl.J.Med.(英国医学杂志),341,556-562,1999.
Armitage P et al.,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的统计学方法),第2版,London,Macmillan,1990.
Bacon BR et al.,Hepatology(肝病学),22,152A-152A,1995.
Bedossa P et al.,Hepatology,24(2):289-93,1996.
Bonkovsky HL ET AL.,Hepatology,25(3):759-68,1997.
Brand CM et al.,J Interferon Res(干扰素研究杂志),13:121-25,1993.
Cavalli-Sforza L,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72-78,Nov,1991.
Conjeevaram HS et al.,Hepatology,22(4Pt1):1326-29,1995.
Cuzick J.,Statistics in Medicine(医学统计学),4:87-90,1985.
Davis GL,J Hepatol(肝病学杂志),11:S72-S77,1990.
Derynk R et al.,Nature(自然),285:542-47,1980.
Douglas D D et al.,Dig Dis Sci.38:601-07,1993.
Editorial.Sctip,2221:25-25,1997.
Habersetzer et al.,Liver(肝脏),20:437-41,2000.
Habersetzer et al.,Liver,20:438 4th line,2000.
Hoofnagle JH.,N Engl J Med,336(5):347-56,1997.
Ishak K,J.Hepatol.22:696-99,1995.
Kishiara et al.,Fukukoca Acta Med,86(4):113-20,1995.
Lindsay KL.,Hepatology,24:1034-40,1996.
Lok ASF et al.,Hepatology,1266-1270,1990.
Mark DF et al.,Proc.Natl.Acad Sci.US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81(18):5663-66,1984。
McCaughan GW,J Gastroenterol Hepatol(肠胃道肝病学杂志),15:G90-G93,2000.
McHutchison JG et al.,N Engl J Med,339(21):1485-92,1998.
Mclntyre N et al.,In Weatherall DJ et al.编:Oxford Texbook of Medic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85-2100,1996.
McOmish F et al.,J Clin Microbiol(临床微生物杂志),32(4):884-92,2000.
Milella M M et al.,Liver,13:146-50,1993.
O’Brien PC eta al.,Biometrics,40:1079-87,1984.
Omata M et al.,Lancet(柳叶刀),338:914-15,1991.
Perez R et al.,J Virol Hepat(病毒性肝炎杂志),2(2):103-6,1995.
Piccino F.,Arch Virol Suppl,8:257-63,1993.
Poynard T等,Lancet,352:1426-32,1998.
Poynard T et al.,Hepatology,24:778-89,1996.
PRISM Study Group,Neurology(神经学),56(12):1628-36,2001.
Saracco G et al.,Hepatology 18:1300-05,1993.
Scheuer PJ et al.,J Gastroenterol Hepatol.8:1141-43,1996.
Schvarcz R.,Scand J Infect Dis(斯堪的纳维亚传染病杂志),21:617-25,1989.
Shepard H M et al.,Nature,294:563-65,1981.
Tabor E et al.,J Natl CancerInst(国家癌症研究杂志),84(2):86-90,1992.
Takeda T.,Gastroenterol Jpn(日本肠胃道),28:104-08,1993.
Tundo L.,Hepatology,260A-260A,1993.
Wilkinson T,Curr Op Invst Drug,2(11):1516-22,2002.
Zein N N et al.,Ann Intem Med,125:634-39,1996.

Claims (7)

1.重组干扰素β在制备给予曾采用干扰素α治疗但无反应的亚裔丙型肝炎病人皮下注射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药品上应用。
2.重组干扰素β在制备给予曾采用干扰素α治疗但无反应的亚裔丙型肝炎病人皮下注射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药品上应用,所述病人用IFN-β开始治疗4周后显示HCV RNA被清除。
3.如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重组IFN-β是重组IFN-β-1a。
4.如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曾用IFN-α治疗但无反应的亚裔病人,是用IFN-α剂量至少3MIU、一周3次治疗至少12周的那些病人,他们具有以下一种结果:(a)血清ALT未能正常化,或(b)ALT正常后在治疗结束前又突然升高。
5.如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途,其中治疗剂量和方案选自:12MIU(44mcg)重组IFN-β-1a一周3次,12MIU(44mcg)重组IFN-β-1a每天一次,24MIU(88mcg)重组IFN-β-1a一周3次,和24MIU(88mcg)重组IFN-β-1a每天一次。
6.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有效量的IFN-β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通过皮下注射给予曾用干扰素-α治疗但无反应的丙型肝炎亚裔病人。
7.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有效量的IFN-β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通过皮下注射给予曾用干扰素-α治疗但无反应的丙型肝炎亚裔病人,病人用IFN-β开始治疗后4周显示了HCV RNA被清除。
CNA038181916A 2002-06-03 2003-05-28 皮下注射干扰素β治疗亚裔病人的丙型肝炎 Pending CN16714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2100632 2002-06-03
EP02100632.5 2002-06-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1408A true CN1671408A (zh) 2005-09-21

Family

ID=29595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38181916A Pending CN1671408A (zh) 2002-06-03 2003-05-28 皮下注射干扰素β治疗亚裔病人的丙型肝炎

Country Status (21)

Country Link
US (1) US7344709B2 (zh)
EP (1) EP1509242A1 (zh)
JP (1) JP2005533035A (zh)
KR (1) KR20050008762A (zh)
CN (1) CN1671408A (zh)
AR (1) AR039915A1 (zh)
AU (1) AU2003250231B2 (zh)
BR (1) BR0311696A (zh)
CA (1) CA2487299A1 (zh)
EA (1) EA007091B1 (zh)
HR (1) HRP20041076A2 (zh)
IL (1) IL165521A (zh)
MX (1) MXPA04012043A (zh)
MY (1) MY139068A (zh)
NO (1) NO20045579L (zh)
PL (1) PL374578A1 (zh)
RS (1) RS105104A (zh)
TW (1) TWI334785B (zh)
UA (1) UA79615C2 (zh)
WO (1) WO2003101478A1 (zh)
ZA (1) ZA2004092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33718A (en) * 2004-12-16 2006-10-01 Applied Research Systems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 the asian population
WO2009069682A1 (ja) * 2007-11-28 2009-06-04 Toray Industries, Inc. 肝炎の治療剤又は予防剤
US20100316608A1 (en) * 2009-06-15 2010-12-16 Vijayaprakash Suppiah Method of Determining A Response To Treatment With Immunomodulatory Composition
ES2527510T1 (es) 2011-10-21 2015-01-26 Abbvie Inc. Métodos para el tratamiento del VHC que comprenden al menos dos agentes antivirales de acción directa, ribavirina pero no interferón
US8466159B2 (en) 2011-10-21 2013-06-18 Abbvie Inc. Methods for treating HCV
DE112012003457T5 (de) 2011-10-21 2015-03-12 Abbvie Inc. Kombinationsbehandlung (z.B. mit ABT-072 oder ABT-333 von DAAs zur Verwendung in der Behandlung von HCV)
US8492386B2 (en) 2011-10-21 2013-07-23 Abbvie Inc. Methods for treating HCV
CN102538594B (zh) * 2012-01-10 2013-12-25 西安工业大学 交汇式激光精度靶及其测试方法
WO2017189978A1 (en) 2016-04-28 2017-11-02 Emory University Alkyne containing nucleotide and nucleoside therapeutic compositions and uses related thereto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8585A (en) * 1982-10-19 1986-05-13 Cetus Corporation Human recombinant cysteine depleted interferon-β muteins
US4737462A (en) * 1982-10-19 1988-04-12 Cetus Corporation Structural genes, plasmids and transformed cells for producing cysteine depleted muteins of interferon-β
US4518584A (en) * 1983-04-15 1985-05-21 Cetus Corporation Human recombinant interleukin-2 muteins
US4959314A (en) * 1984-11-09 1990-09-25 Cetus Corporation Cysteine-depleted muteins of biologically active proteins
US5116943A (en) * 1985-01-18 1992-05-26 Cetus Corporation Oxidation-resistant muteins of Il-2 and other protein
US5017691A (en) * 1986-07-03 1991-05-21 Schering Corporation Mammalian interleukin-4
US4965195A (en) * 1987-10-26 1990-10-23 Immunex Corp. Interleukin-7
US4904584A (en) * 1987-12-23 1990-02-27 Genetics Institute, Inc. Site-specific homogeneous modification of polypeptides
PT1075281E (pt) 1998-04-28 2004-11-30 Applied Research Systems Conjugados poliol-ifn-bet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NO20045579L (no) 2005-01-26
EP1509242A1 (en) 2005-03-02
RS105104A (en) 2007-02-05
BR0311696A (pt) 2005-03-22
JP2005533035A (ja) 2005-11-04
PL374578A1 (en) 2005-10-31
ZA200409218B (en) 2006-02-22
MXPA04012043A (es) 2005-03-07
WO2003101478A1 (en) 2003-12-11
IL165521A0 (en) 2006-01-15
US20060029572A1 (en) 2006-02-09
HRP20041076A2 (en) 2005-02-28
IL165521A (en) 2010-05-17
AR039915A1 (es) 2005-03-09
KR20050008762A (ko) 2005-01-21
AU2003250231A1 (en) 2003-12-19
AU2003250231B2 (en) 2009-01-08
CA2487299A1 (en) 2003-12-11
US7344709B2 (en) 2008-03-18
TW200407159A (en) 2004-05-16
TWI334785B (en) 2010-12-21
MY139068A (en) 2009-08-28
EA007091B1 (ru) 2006-06-30
UA79615C2 (en) 2007-07-10
EA200401618A1 (ru) 2005-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9568A (zh) 给首次接受抗病毒疗法的G慢性丙型肝炎感染患者施用包括利巴韦林和α干扰素的联合疗法
CN1240717C (zh) 低毒性的人干扰素-α类似物
CN1286524C (zh) 骨桥蛋白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神经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CN1572320A (zh) 利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模型进行红细胞生成素给药的方法
CN1308683C (zh) 测量醋酸格拉默功效的方法
CN1541106A (zh) 用维生素b12和治疗剂联合治疗病毒性、增殖性和炎性疾病的方法
CN1286985C (zh) 与疾病相关的核酸
CN1968601A (zh) 与肝病相关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62419A (zh) 干扰素-β-1a的聚合物缀合物及其使用
CN1324147C (zh) 细小病毒b19的诊断测试
CN1192748A (zh) 与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结合的化合物和肽
CN1927389A (zh) 含有人干扰素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药物方面的应用
CN1809378A (zh) 体内抑制病毒复制的方法
CN1927388A (zh) 含有人干扰素的药物组合物
CN1155402C (zh) 一种抑制信号-传导蛋白和glgf(pdz/d hr)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090510A (zh) 干扰素-τ组成物及其用途
CN1849400A (zh) 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新的多核苷酸和多肽
CN1671408A (zh) 皮下注射干扰素β治疗亚裔病人的丙型肝炎
CN1466680A (zh) 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抗病毒及抗肿瘤化疗
CN1816347A (zh) 不含人血清白蛋白的稳定化干扰素液体制剂
CN1509337A (zh) IFNα-17基因的新的多核苷酸和多肽
CN1531600A (zh) IFNα-21基因的新的多核苷酸和多肽
CN101080420A (zh) 胸腺特异性蛋白质
CN1901931A (zh) HIV gp41 HR2-来源的合成肽,及其在抑制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传递的治疗中的用途
CN1207683A (zh) 细胞因子和造血因子内源性产生的增强剂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625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ERONO LABORATO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PPLIED RESEARCH SYSTEMS ARS HOLDING N.V.

Effective date: 200805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516

Address after: Swiss Coyne Hince

Applicant after: Serono Lab

Address before: Curacao, Netherlands Antilles

Applicant before: Applied Research Systems ARS Holding N. V.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ERCK SERONO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ERONO LABORATORIES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6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601

Address after: Swiss Coyne Hince

Applicant after: Merck Serono S. A.

Address before: Swiss Coyne Hince

Applicant before: Serono Lab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50921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7625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