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5360A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5360A
CN1665360A CN200510008598XA CN200510008598A CN1665360A CN 1665360 A CN1665360 A CN 1665360A CN 200510008598X A CN200510008598X A CN 200510008598XA CN 200510008598 A CN200510008598 A CN 200510008598A CN 1665360 A CN1665360 A CN 1665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organic
layer
substra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085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田壮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NAT Manufacturing AND ENGINEERING 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NAT Manufacturing AND ENGINEERING S filed Critical INTERNAT Manufacturing AND ENGINEERING S
Publication of CN1665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53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41Applying alternating current [AC] during manufacturing or treatment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包括位于基板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层和有机电致发光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结构的数目比所述电极层的数目少一个。所述电极层和发光结构在所述基板上按下述顺序交替形成。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分别以等电势电连接。在向上述两电极层组施加交流电压时,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和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中交替发光。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在施加交流电时能够发光的两个或者多个有机发光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下简称为“有机EL器件”)。
背景技术
近来,人们已经对有机半导体和有机导电材料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特别是对使用有机半导体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EL器件的研究尤其突出。
在该有机EL器件中,Tang等人已经成功发现:如果在该器件中采用具有不同载流子传输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空穴传输化合物和有机电子传输化合物)的层叠结构,而使分别来自阳极和阴极的空穴和电子可以达到平衡注入,以及夹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的有机层的厚度可以控制在不高于2,000埃,那么在施加的直流(DC)电压不高于10V时,可以获得足够EL器件实际应用的高亮度和高效率,例如亮度为1000cd/m2而外部量子效率为1%(参照Tang等,App.Phys.Lett.,第51卷,第913页(1987);日本末审查专利(Kokai)Nos.59-194393、63-264692和2-15595;美国专利Nos.4,539,507、4,769,292和4,885,211)。
而且,近来,在许多技术论文和专利文献中提出了根据电路将两层或者更多的发光单元串联层叠以增加器件的效率的想法(参照公开号(Kokai)为11-329748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专利号为6,337,492的美国专利;公开号(Kokai)为2003-264085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以及Appl.Phys.Lett.,第84卷,第167页(2004))。
具体说,在公开号(Kokai)为2003-27286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该申请的申请人以及其他人已经公开了采用电阻率(特定阻抗)不低于102Ω·cm的电绝缘电荷产生层将两个或者更多有机发光EL单元电路串联连接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器件命名为MPE(多光子发射)有机EL器件,并且已经在许多会议、展览及其它活动中公开和展示过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参照应用物理及其它协会第49次学术会议,预印本27p-YL-3,第1308页;应用物理学会第63次学术会议,预印本27a-ZL-12,第1165页;EL2002(发光器件和照明科技国际会议)学报第539页;IDMC’03(国际显示制造会议)学报,Fr-21-01第413页;SID03文摘第XXXIV卷,BOOKII第979页;平板显示生产技术展览会(Production Technology Exhibition of Flat Panel Display)第13次学术会议,D-4(2003);在LCD/PDP International 2002发布会(2002年11月15日)上IMES有限公司关于白色发光器件的展览和发布材料;以及平板显示器2004战略部分第6-2节第158页等等)。
在这种MPE型EL器件中,电荷产生层具有与通过顺序层叠与电极相邻设置的电荷(例如,电子和空穴)注入层而获得的结构相似的结构,本发明的申请人和其他人对其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具体地说,电荷产生层通过顺序层叠含有有机受电子(电子传输)化合物的游离阴离子分子的层或热还原反应发生层和含有有机供电子(空穴传输)化合物的游离阳离子分子的层而形成的。其中含游离阴离子分子是通过受电子化合物与例如是碱金属的还原材料(也叫做“供电子材料”或者“路易斯碱”)发生还原反应所产生的,这些公开在公开号(Kokai)为10-270171(美国专利号为6,013,384)和2001-102175(美国专利号为6,589,673)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以及J.Kido和T.Matsumoto,Appl.Phys.Lett.,第73卷第286页(1998)中;其中热还原反应层中含有通过热还原反应产生的有机受电子化合物的游离阴离子分子的热还原反应产生层,其使用的方法详细描述在公开号(Kokai)为11-233262(欧洲专利号为0936844B1)和2000-182774(美国专利号为6,396,209和欧洲专利号为1011155B1)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以及J.Endo,T.Matsumoto和J.Kido,Jpn.J.Appl.Phys.第41卷(2002)pp.L800-L803中;其中有机供电子(空穴传输)化合物的游离阴离子分子是通过供电子化合物与氧化材料(也称为“受电子材料”或者“路易斯酸”)的氧化反应所产生的,其中的氧化材料可以是诸如五氧化二钒(V2O5)、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四氟-四氰基喹啉并二甲烷(简称为:F4-TCNQ):
Figure A20051000859800041
和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三-β-(五氟萘基)(简称为PNB):
Figure A20051000859800051
这些公开在在公开号为11-251067(美国专利号为6,423,429)、2001-244079(美国专利号为6,589,673)和2003-27286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号为2003-358402的日本专利以及J.Endo,T.Matsumoto和J.Kido,Jpn.J.Appl.Phys.第41卷(2002)L358中。参考文献:K.L.T.Dao和J.Kido,J.Photopolym.sci.Technol.,15,261(2002)。
在上述的有机EL器件结构中,当在传统结构中夹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的部分(发光单元),通过上述的电荷产生层层叠在一起时,由于在电压的作用下电荷产生层中产生的空穴向阴极方向移动而电子向阳极的方向移动,所以在每单元中电子和空穴复合从而在多发光单元中产生光子。结果证明:当EL器件中含有的电荷产生层的数目为“n”时,每单位注入电流密度的发光强度(例如“量子效率”或者“电流效率”)可以增加到大约(n+1)倍。
除上述之外,在上面引用的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之前,在公开号(Kokai)为2003-045676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本发明人和其他人已经公开了采用众所周知作为透明电极的ITO(氧化铟锡)作为电荷产生层的相似结构。
在该例子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在电压的作用下,作为电荷产生层的ITO起沿相反方向分别注入两种载流子,即电子和空穴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上述的Kodak、美国专利号4,885,211中已经公开了在有机EL器件中适于形成阳极和阴极的材料,因此,公众已经知道:适于阴极的材料是具有功函不高于4.0eV的低功函的金属,相反,适于形成阳极的材料是例如功函约为5.0eV的ITO等具有尽可能高功函的材料。
然而,已经发现,如果本申请人和其他人在公开号(Kokai)为10-270171(美国专利号为6,013,384)和2001-102175(美国专利号为6,589,673)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公开的供电子金属掺杂层或者在公开号(Kokai)为11-233262(欧洲专利号为0936844B1)和2000-182774(美国专利号为6,396,209和欧洲专利号为1011155B1)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公开的热还原反应产生层用作电子注入层,即使是ITO用作阴极,也可以便于电子注入而不会形成注入势垒。因此,由于阳极和阴极都由ITO形成并且采用基本透明的玻璃基板和有机层,所以可以提供一种透明发光器件,其能够发光且在不发光时保证处于像玻璃一样透明的状态。在由本申请人和其他人申请的公开号(Kokai)为2002-332567的日本未审查专利所附的实施例部分中公开了该透明发光器件的工作实施例。而且,相反,如本申请人和其他人在公开号(Kokai)为11-251067(美国专利号为6,423,429)、2001-244079(美国专利号为6,589,673)和2003-27286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和申请号为2003-358402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如果在空穴注入层中掺杂受电子材料,那么功函比ITO的功函低且迄今为止被认为不适于作为空穴注入电极的金属,例如铝(功函为4.2eV),可以用于空穴注入而不受注入势垒的影响。例如,在申请号为2003-358402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实施例3和4中描述了按照该方法使用铝作为阳极材料的器件实施例。
即,使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电子注入层或者空穴注入层,无论电极材料的功函和例如透明度或者不透明性等的光学特性如何,空穴和电子都可以注入到EL器件中而不产生任何注入势垒。
在上述有机EL器件中,通常通过施加直流电以实现发光。另外,也一直致力于向EL器件施加交流电以在其内部实现发光。如在Kodak专利号为5,552,678的美国专利中所述,用交流电驱动有机EL器件的优点是:与使用直流电驱动相比,使用交流电驱动可以延长器件的寿命。但是,在具有整流功能的有机EL器件中,EL器件仅用正向偏压就能够发光,而使用反向偏压就不发光。因此,在市电大约50Hz的频率下,肉眼会感觉到发出光的闪烁。
本发明基于这些技术背景,其目的在于能够使用交流电驱动本来设计为用直流电驱动的有机EL器件,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产生对于肉眼不闪烁的连续发光的有机EL器件的新颖结构。
发明内容
按照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在基板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层和有机电致发光结构,其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的数目比电极层的数目少一个。所述电极层和发光结构在所述基板上按下面的顺序交替形成。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分别以等电势电连接。在向上述两电极层组之间交替施加交流电压时,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中交替发光。
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是两个或者多个发光单元的层叠,其中各发光单元包含至少一个发光层,所述两个或者多个发光单元由电荷产生层分隔开,并且所述电荷产生层是电阻率至少为1.0×102Ωcm的电绝缘层。
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优选地,所述各电极层是透明电极层。
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优选地,所述电极层的任一层是不透明的电极层。
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优选地,所述不透明电极层包括金属层。
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优选地,所述不透明电极层只包括一个不透明电极层,并且该不透明电极层形成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第一层位置或者距离所述基板最远的层位置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中基板上第一电极层布局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A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的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用于形成有机EL发光结构的区域控制掩模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B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的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用于形成偶数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C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的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用于形成奇数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示出了沿图5中的VI-VI线提取的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
图7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中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和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的直流电压(V)-电流密度(mA/cm2)的特性曲线图;
图8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中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和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的直流电压(V)-亮度(cd/m2)的特性曲线图;
图9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50Hz交流电的有效电压(V)-亮度(cd/m2)的特性曲线图;
图10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在交流电驱动下的发光光谱图;该发光光谱来自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以及有机EL器件的;
图11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条件照片;以及
图12示出了按照本申请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结构对应于图11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按照此处描述的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包括三个或者更多电极层的组,并且该EL器件包括基板、电极层和有机EL发光结构,其中电极层和有机EL发光结构在基板上按照下述顺序交替形成:
(1)第一电极层;
(1’)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
(2)第二电极层;
(2’)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
(3)第三电极层;
(3’)第三有机EL发光结构;
(4)第四电极层;
(4’)第四有机EL发光结构;
......
(n-1)第(n-1)电极层;
(n-1’)第(n-1)有机EL发光结构;以及
(n)第(n)电极层。注意,这里层数(n)是至少为3的整数。
各有机EL发光结构具有从基板侧注入空穴,而从远离基板侧注入电子的结构。即,所有有机EL发光结构具有相同的偏置方向。因此,在夹有发光结构的电极层中,在向基板侧的电极层施加正(+)电压并且向远离基板侧上的电极层施加负(-)电压的条件下,在有机EL发光结构中发光。当负(-)电压施加到基板侧的电极层而正(+)电压施加到远离基板侧的电极层时,在该结构中不发光。
另外,也可以为从基板侧注入电子而从远离基板侧注入空穴的结构。在这种结构的EL发光结构中,可以按照上述的方式实现发光。即,当相同的偏置方向施加到该结构时,并且当负(-)电压施加到基板侧的电极层而正(+)电压施加到远离基板侧的电极层时,该发光结构中发光。当正(+)电压施加到基板侧的电极层而负(-)电压施加到远离基板侧的电极层时,在该结构中不发光。
在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中,从基板开始奇数层位置处的电极层所构成的一组电极层,即,第一电极层(1)、第三电极层(3)等等,以等电势彼此电连接在一起。类似地,从基板开始偶数层位置处的电极层所构成的一组电极层,即,第二电极层(2)、第四电极层(4)等等,以等电势彼此电连接在一起。
当向上述两组电极层之间施加交流电压时,在从基板开始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EL发光结构组以及从基板开始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EL发光结构组中交替发光,其中在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EL发光结构,即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1’)、第三有机EL发光结构(3’)等等,在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EL发光结构,即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第四有机EL发光结构(4’)等等。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中层数(n)为8的有机EL发光器件的一个实施例。该有机EL发光器件1具有基板10、以及在基板10上按照下述顺序交替层叠的电极层和有机EL发光结构:第一电极层11a、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11b、第二电极层12a、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12b、第三电极层13a、第三有机EL发光结构13b、第四电极层14a、第四有机EL发光结构14b、第五电极层15a、第五有机EL发光结构15b、第六电极层16a、第六有机EL发光结构16b、第七电极层17a、第七有机EL发光结构17b以及第八电极层18a。
在所示的EL器件1中,在从基板10开始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一组电极层,即第一电极层11a、第三电极层13a、第五电极层15a和第七电极层17a如图1所示用实线连接到交流电源19,从而使这些电极层以等电势彼此电连接在一起。类似地,在从基板10开始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一组电极层,即第二电极层12a、第四电极层14a、第六电极层16a和第八电极层18a,如图1所示用虚线连接到交流电源19,从而使这些电极层以等电势彼此电连接在一起。
有机EL发光结构11b、12b、13b、14b、15b、16b和17b各自以下述方式设置在EL器件1中,即从基板10侧注入空穴而从远离基板10侧注入电子(在各有机EL发光结构中偏置方向彼此相同)。因此,在夹有发光结构的两个电极层中,在正(+)电压施加到基板10侧的电极层而负(-)电压施加到远离基板10侧的电极层的条件下,EL发光结构11b到17b发光。当负(-)电压施加到基板10侧的电极层并且正(+)电压施加到远离基板10侧上的电极层时,该结构不发光。
在具有上述层结构的有机EL器件1中,当来自交流电源19的交流电压施加到在从基板10开始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和在从基板10开始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之间时,在从基板10开始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EL发光结构组(有机EL发光结构11b、13b、15b和17b)和在从基板10开始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EL发光结构组(有机EL发光结构12b、14b和16b)中交替发光。
在该有机EL器件1中,当所有电极层11a到18a由透明电极组成并且基板10如玻璃基板一样透明时,由于有机EL发光结构11b到17b也是透明的,所以在EL器件1中的基板10侧或者第八电极层18a侧都可以实现发光。另外,当第一电极层11a和第八电极层18a中的一个由不透明电极(包括由金属组成的反光层)组成并且第二电极层12a到第七电极层17a分别由透明电极组成时,有机EL发光结构11b到17b产生的光可以从EL器件1的基板10一侧或者第八电极层18a一侧发出。不透明电极层可以是第一电极层11a到第八电极层18a中的任一层。
在本发明的实践中,有机EL发光结构11b到17b可以具有上述Kodak专利和其它文献中公开的典型结构,即,只包含一个有机EL发光单元的结构,在该发光单元中层结构通常为“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或者,这些有机EL发光结构可以为本申请人提出的上述所谓MPE(多光子发射)型有机EL器件结构,即,两个或者多个有机EL发光单元的组合,其中这些有机EL发光单元(各发光单元典型地包括层结构部分“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通过绝缘(例如浮置状态)电荷产生层(CGL)顺序层叠在一起,使得在发光单元中同时发光。
按照本发明的交流驱动型有机EL器件可以便于用作照明光源或者用于显示器件中。特别是在照明光源领域中,由于其使用的市电是交流电源,由于本发明的EL器件结构能够不使用逆变器(inverter)驱动,所以本发明的EL器件明显优于现有技术的EL器件。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到EL器件的频率可以根据EL器件的使用进行适当变化。
实施例
下面参照其工作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在现有技术有机EL器件制造中所采用的任何传统材料都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实践中。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由日本Vieetech有限公司提供的真空沉积装置或者由FTS公司提供的溅射装置将有机化合物、金属氧化物、金属和ITO透明电极形成为膜或者层。此外,通过使用气相沉积装置连接的ULVAC公司的带有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厚度监控仪“CRTM-8000”控制气相沉积材料的沉积速率和沉积层的厚度。另外,使用Tencor公司的针式步进仪“P10”在形成层后测量层的实际厚度。使用KEITHLEY公司的光源测量仪“2400”和TOPCON公司的亮度测量仪“BM-8”评估器件的特性。使用工作在50Hz下的滑动电压控制器(滑线电阻调压器)控制施加到EL器件的交流电。而且,在恒定电流下,使用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的光学多通道分析仪“PMA-11”测量EL器件的发光光谱。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意欲参照简单说明器件工作原理的最简化的器件结构(电极层数:n=3)解释按照本发明的交流驱动有机EL器件。
该实施例的交流驱动有机EL器件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如图所示,有机EL器件20包括玻璃基板21和第三电极层26,并且在二者之间在基板21上顺序层叠有第一电极层22、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第二电极层24和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
制备尺寸为3cm×3cm的玻璃基板。如图3所示,该玻璃基板21已经涂覆有作为第一电极层22、方块电阻约为10Ω/sq、宽2mm的ITO(氧化铟锡,Nippon Sheet Glass有限公司)图案。使用纯水和异丙醇(IPA)顺次仔细清洗基板21,然后在UV臭氧装置(“UV-300”,Sumuco国际公司的产品)中干洗。接着,使用图4A所示的用于形成有机EL发光结构的区域控制掩模31形成有机涂覆,该有机涂覆用于形成图2所示的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用于形成有机EL发光结构的区域控制掩模31具有位于其中部的矩形开口区31a,而开口区31a周围的外围部分构成遮蔽或者掩模区31b。
按照下述方法形成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的层。首先,在第一电极层22上,沉积厚度约为800的芳基胺化合物层作为空穴注入层23a,该芳基胺化合物为来自Idemitsu Kosan有限公司商用的“HI-406”(分子结构未知)。接着,在空穴注入层23a上沉积厚度约为200的芳基胺化合物层作为空穴传输层23b,该芳基胺化合物为来自Idemitsu Kosan有限公司商用的“HI-320”(分子结构未知)。
之后,在空穴传输层23b上沉积厚度约为500、包含有机发光材料和发光层基质材料(host material)的层作为发光层23c,其中有机发光材料为Idemitsu Kosan有限公司商用的“RD-001X”(分子结构未知),基质材料为Idemitsu Kosan有限公司商用的“BH-140”(分子结构未知)(例如,“RD-001X”和“BH-140”以“RD-001X”占4%重量的比率共沉积)。
接着,在发光层23c上沉积厚度约为100、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以下简称为“Alq”):
作为电子传输层23d。最后,为了形成电子注入层23e,即,“(原位)热还原反应产生层”,该层在由本申请人和其他人在公开号(Kokai)为2000-182774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美国专利号为6,396,209;欧洲专利号为1011155B1)中公开,在电子传输层23d上以摩尔比1∶1共同沉积上述的铝络合物“Alq”和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8-羟基喹啉)锂络合物(以下简称为“Liq”)。
从而可以得到厚度约为50的电子注入层23e。在形成用作电子注入层23e的Alq:Liq的共同沉积层之后,沉积数量相当于厚度约15、作为热还原金属的铝层,以形成“原位”热还原反应产生层(图中未示出)。从而形成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形成的有机EL发光结构23的结构可以简单表示为:HI-406/HT-320/RD-001X:BH-140/Alq/Alq:Liq+Al。
接着,在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上,采用区域控制掩模32以及溅射法沉积厚度约为1000、作为第二电极层24的IZO(氧化铟锌)层,其中区域控制掩模32(用于形成偶数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为在图4B所示的用于形成第二电极层;该溅射法由本申请人和其他人在公开号(Kokai)为2002-332567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公开。如图所示,用于形成第二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32具有两个平行的长矩形开口区32a,每个开口区都从掩模32的相对两侧延伸到其中部。没有构成开口部分32a的掩模区域组成遮蔽或者掩模区32b。应该注意,在具有4层或者更多电极层的EL器件中,上述用于形成第二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32用于形成在从基板开始偶数层位置处的电极。
在第二电极层24上方,使用图4A所示的用于形成有机EL发光结构的区域控制掩模31形成用于形成图2所示的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的有机材料膜。
按照下述方法形成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的层。首先,采用本申请人和其他人在申请号为2003-358402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方法形成第一空穴注入层25a。即,以摩尔比1∶1共同沉积HI-406和五氧化二钒(V2O5)的混合层,以形成厚度约为100(埃)的第一空穴注入层25a。将第一空穴注入层25a引入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中是为了使来自构成第二电极层24的IZO的空穴注入能够轻松实现不产生能量势垒(例如,在层之间形成欧姆接触)。
接着,在第一空穴注入层25a上沉积厚度约为1400的HI-406层作为第二空穴注入层25b。此外,在第二空穴注入层25b上沉积厚度约为200的HT-320层作为空穴传输层25c。另外,在空穴传输层25c上沉积厚度约为400的含有蓝色发光材料和发光层的基质材料的层作为发光层25d,其中,蓝色发光材料层为Idemitsu Kosan有限公司的商用“BD-102”(分子结构未知),基质材料为Idemitsu Kosan有限公司的商用“BH-140”(分子结构未知)(例如,以4wt%“BD-102”的比例共沉积“BD-102”和“BH-140”)。接着,与形成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一样,沉积Alq以形成厚度约为100的电子传输层25e,并且最后共沉积Alq和Liq以形成厚度约为50的Alq:Liq共沉积层作为电子注入层25f。
在形成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后,采用图4C所示的用于形成第三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33(用于形成奇数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在Alq:Liq的共沉积层上沉积厚度约为1000并同时用作热还原金属和形成“第三电极层”的金属的铝层,以同时形成“原位”热还原反应产生层(未示出)和第三电极层26。如图所示,用于形成第三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33在其中部具有两对两个平行的长矩形开口区33a。不组成开口区33a的掩模区域组成遮蔽或者掩模区33b。注意到,在具有四层或者更多电极层的EL器件的制造中,上述用于形成第三电极层的区域控制掩模33用于形成从基板开始奇数层位置处的电极。
在上述的一系列制造工序后,形成了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并可简单表示为如下结构的有机EL器件:“ITO/HI-406/HT-320/RD-001X:BH-140/Alq/Alq:Liq+Al/IZO/V2O5:HI-406/HI-406/HT-320/BD-102:BH-140/Alq/Alq:Liq/Al”。注意到,在该结构中,部分“V2O5:HI-406/HI-406/HT-320/BD-102:BH-140/Alq/Alq:Liq”相当于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形成的有机EL器件20中,当从玻璃基板21的上方看时,第三电极层26和第一电极层22在基本相同的区域内形成,并且其端部相互连接。这样,这些奇数电极层(第一电极层22和第三电极层26)处于等电势。在该EL器件20中,光从夹在第一电极层22和第二电极层24之间的部分29以及夹在第二电极层24和第三电极层26之间的部分29内发出。
特性测试实施例
将直流电压或者交流电压施加到如上所述实施例1中制造的有机EL器件20,在下面的测量条件下获得如下结果。首先,为了测量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的发光特性,具有如上所述彼此等电势的第一电极层22和第三电极层26偏置到阳极(+)并且第二电极层24偏置到阴极(-),以向器件20施加直流电压,从而只在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中产生光。在该条件下,由于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反向偏置,所以其不发光。在图7和图8中,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的发光特性使用白色圆圈(○)绘制。而且,在图10中,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的发光光谱(直流电流密度为10mA/cm2、电压为8.0V)使用点划线绘制。另外,图11(照片)和图12示出了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的发光现象(参照发光部分43)。
接着,为了测量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的发光特性,将第一电极层22和第三电极层26偏置到阴极(-)并且第二电极层24偏置到阳极(+),以将直流电压施加到器件20,从而只在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中发光。在该条件下,由于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反向偏置,所以其不发光。在图7和图8中,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的发光特性使用黑色圆圈(●)绘制。并且,在图10中,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的发光光谱(直流电流密度为10mA/cm2、电压为8.3V)使用虚线绘制。另外,图11和图12示出了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的发光现象(参照发光部分45)。
之后,通过在交流条件下驱动实施例1中制造的有机EL器件20进行测量,从而在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3和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中交替发光。在该测试实施例中,来自交流电源27的50Hz交流电压施加到彼此具有等电势的第一电极层22和第三电极层26以及第二电极层24之间,以测量施加的每一有效电压所对应的亮度。图10中用实线示出了在交流驱动有机EL器件中施加有效电压为10V的交流电时获得的发光。测量发光光谱需要的实测时间(elapsed time)设置为大约0.2秒。另外,图11和图12示出了该EL器件的发光现象(参照发光部分47)。
从图10所示的发光光谱和图11所示的发光现象可以看出,当使用交流电压驱动有机EL器件时,由于在能够发出橙色光的第一有机EL发光结构24和能够发出蓝色光的第二有机EL发光结构25中交替发光,肉眼会看到白光。因此,即使使用交流电压驱动有机EL器件20,有机EL器件20也能够连续而不间断地发光。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采用具有发射不同颜色光的有机EL发光结构。但是,使用有机EL发光结构当然可以制造满足本发明要求具有相同发光光谱的交流驱动有机EL器件,即,可以防止能用肉眼观察到的闪烁而连续发光。
按照本发明,由于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至少三组电极层,并且在夹在两组电极层之间的两个或者更多有机电致发光结构中交替发光,可以获得与现有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比不具有闪烁问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且可以提高的寿命。
如上所述,参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为了改进或者在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本发明还可以有各种改进和变型。

Claims (8)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位于基板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层和有机电致发光结构,其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的数目比所述电极层的数目少一个,
所述电极层和发光结构在所述基板上按下面的结构交替形成,
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分别以等电势电连接,并且
在向上述两电极层组施加交流电压时,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中交替发光。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是包括各自包含至少一个发光层的两个或者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元的层叠,所述两个或者多个发光单元使用电荷产生层分隔开,并且所述电荷产生层是电阻率至少为1.0×102Ωcm的电绝缘层。
3、按照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电极层是透明电极层。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的任一层是不透明的电极层。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的任一层是不透明的电极层。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明电极层包括金属层。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明电极层包括金属层。
8、按照权利要求4到7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明电极层仅包括一个不透明电极层,并且该不透明电极层形成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第一层位置或者距离所述基板最远的层位置处。
CN200510008598XA 2004-03-01 2005-02-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ending CN16653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55792A JP4276109B2 (ja) 2004-03-01 2004-03-01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2004055792 2004-03-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5360A true CN1665360A (zh) 2005-09-07

Family

ID=34747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08598XA Pending CN1665360A (zh) 2004-03-01 2005-02-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189875A1 (zh)
EP (1) EP1571709A3 (zh)
JP (1) JP4276109B2 (zh)
KR (1) KR20060042177A (zh)
CN (1) CN1665360A (zh)
TW (1) TW200531586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107B (zh) * 2006-10-24 2011-05-04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白色发光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2290430A (zh) * 2010-06-16 2011-12-21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168374A (zh) * 2010-08-17 2013-06-19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发光器件
CN104078568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04128A (zh) * 2017-05-11 2017-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单元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7863445A (zh) * 2017-10-30 2018-03-30 武汉华美晨曦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以交流驱动的白光oled器件
CN107958962A (zh) * 2017-11-21 2018-04-2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Oled器件及其驱动方法、oled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037467A (zh) * 2018-08-13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11034A (zh) * 2019-08-29 2019-12-2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CN112909053A (zh) * 2021-01-26 2021-06-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21656B1 (ko) 2005-11-01 2007-05-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전기 소자
US8653537B2 (en) 2004-08-13 2014-02-18 Novaled Ag Layer assembly for a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EP1794255B1 (en) 2004-08-19 2016-11-16 LG Chem,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buffer laye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DE502005002342D1 (de) * 2005-03-15 2008-02-07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US8026531B2 (en) * 2005-03-22 2011-09-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7755275B2 (en) * 2005-03-28 2010-07-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Cascaded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mixed conductor electroluminescence
EP2264806B1 (de) 2005-04-13 2019-03-27 Novaled GmbH Anordnung für eine organische Leuchtdiode vom pin-Typ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US7531959B2 (en) * 2005-06-29 2009-05-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light tandem OLED display with filters
JP4692415B2 (ja) * 2005-09-15 2011-06-0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EP1806795B1 (de) * 2005-12-21 2008-07-09 Novaled AG Organisches Bauelement
EP1804309B1 (en) * 2005-12-23 2008-07-23 Novaled AG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layer structure of organic layers
EP1808909A1 (de) * 2006-01-11 2007-07-18 Novaled AG Elekrolumineszente Lichtemissionseinrichtung
TWI371987B (en) 2006-01-18 2012-09-01 Lg Chemical Ltd Oled having stack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units
EP1848049B1 (de) * 2006-04-19 2009-12-09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KR100825384B1 (ko) * 2006-05-16 2008-04-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DE102007019260B4 (de) * 2007-04-17 2020-01-16 Novaled Gmbh Nichtflüchtiges organisches Speicherelement
KR100879476B1 (ko) * 2007-09-28 2009-01-2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1420427B1 (ko) * 2007-10-09 2014-07-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KR20090050369A (ko) 2007-11-15 2009-05-2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0918401B1 (ko) 2007-12-24 2009-09-24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0894066B1 (ko) 2007-12-28 2009-04-24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0898075B1 (ko) 2008-03-04 2009-05-1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DE102008025755A1 (de) 2008-05-29 2009-12-03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rganisches Licht emittierendes Bauteil und Leuchtmittel mit einem solchen Bauteil
JP2011526719A (ja) * 2008-06-30 2011-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DE102008036062B4 (de) 2008-08-04 2015-11-12 Novaled Ag Organischer Feldeffekt-Transistor
DE102008036063B4 (de) * 2008-08-04 2017-08-31 Novaled Gmbh Organischer Feldeffekt-Transistor
US20110248244A1 (en) * 2009-10-05 2011-10-13 Emagin Corporation Independently controlled stacked inver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DE102012102910B4 (de) * 2012-04-03 2016-09-22 Novaled Ag Vertikaler organischer Transis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KR101539842B1 (ko) * 2012-05-31 2015-07-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040872B1 (ko) * 2012-12-13 2019-11-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유기발광소자를 양면 발광 제어하는 방법
DE102012112796B4 (de) * 2012-12-20 2019-09-19 Novaled Gmbh Vertikaler organischer Transistor, Schaltungsanordnung und Anordnung mit vertikalem organischen Transistor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102013107225A1 (de) * 2013-07-09 2015-01-15 Osram Oled Gmbh Optoelektronische Bauelementanordnun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anordnun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anordnung
WO2016132460A1 (ja) * 2015-02-17 2016-08-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KR102388253B1 (ko) * 2015-11-06 2022-04-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7170779A (zh) * 2017-05-12 2017-09-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9507A (en) * 1983-03-25 1985-09-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US4885211A (en) * 1987-02-11 1989-12-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improved cathode
US4769292A (en) * 1987-03-02 1988-09-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modified thin film luminescent zone
US5552678A (en) * 1994-09-23 1996-09-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AC drive scheme for organic led
JP4477150B2 (ja) * 1996-01-17 2010-06-09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有機薄膜el素子
JP3808534B2 (ja) * 1996-02-09 2006-08-16 Tdk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H10270171A (ja) * 1997-01-27 1998-10-09 Junji Kido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6337492B1 (en) * 1997-07-11 2002-01-08 Emagin Corporation Serially-connec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stack having conductors sandwiching each light emitting layer
JPH11251067A (ja) * 1998-03-02 1999-09-17 Junji Kido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H11312584A (ja) * 1998-04-28 1999-11-09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JP4505067B2 (ja) * 1998-12-16 2010-07-14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6268695B1 (en) * 1998-12-16 2001-07-31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Environmental barrier material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W474114B (en) * 1999-09-29 2002-01-21 Junji Kid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emission spectrum in the device
JP2001203077A (ja) * 2000-01-18 2001-07-27 Tohoku Pioneer Corp 有機el素子の駆動方法及び駆動装置
JP3983037B2 (ja) * 2001-11-22 2007-09-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3933591B2 (ja) *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2003303683A (ja) * 2002-04-09 2003-10-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装置
JP2004031214A (ja) * 2002-06-27 2004-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7034470B2 (en) * 2002-08-07 2006-04-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Serially connecting OLED devices for area illumination
US6936964B2 (en) * 2002-09-30 2005-08-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lamp
JP2004170487A (ja) * 2002-11-18 2004-06-17 Rohm Co Ltd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素子及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素子の駆動方法
US6991859B2 (en) * 2003-03-18 2006-01-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scad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3755521B2 (ja) * 2003-06-13 2006-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照明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05015640A1 (en) * 2003-08-12 2005-02-17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ac driving of organic diodes
JP2005174639A (ja) * 2003-12-09 2005-06-30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107B (zh) * 2006-10-24 2011-05-04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白色发光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US10381415B2 (en) 2010-06-16 2019-08-13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CN102290430A (zh) * 2010-06-16 2011-12-21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CN102290430B (zh) * 2010-06-16 2015-11-18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US9761637B2 (en) 2010-06-16 2017-09-12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US11871634B2 (en) 2010-06-16 2024-01-09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US11081529B2 (en) 2010-06-16 2021-08-03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CN103168374A (zh) * 2010-08-17 2013-06-19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发光器件
CN103168374B (zh) * 2010-08-17 2016-01-06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发光器件
CN104078568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04128A (zh) * 2017-05-11 2017-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单元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7863445A (zh) * 2017-10-30 2018-03-30 武汉华美晨曦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以交流驱动的白光oled器件
US10516129B2 (en) 2017-11-21 2019-12-2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LED device, method for driving OLED device, OLED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LED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958962A (zh) * 2017-11-21 2018-04-2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Oled器件及其驱动方法、oled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037467A (zh) * 2018-08-13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11034A (zh) * 2019-08-29 2019-12-2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WO2021035872A1 (zh) * 2019-08-29 2021-03-0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CN112909053A (zh) * 2021-01-26 2021-06-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89875A1 (en) 2005-09-01
JP2005251398A (ja) 2005-09-15
EP1571709A3 (en) 2006-11-02
TW200531586A (en) 2005-09-16
JP4276109B2 (ja) 2009-06-10
KR20060042177A (ko) 2006-05-12
EP1571709A2 (en) 2005-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5360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6521360B2 (en) White and color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ing single emitting material by novel color change technique
CN1235444C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器件组,在器件中发射光谱的控制方法
US20060232992A1 (en)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ac driving of organic diodes
CN101044641A (zh) 具有色补偿场致发光单元的白光oled
CN1509586A (zh) 有机发光元件和显示器
US10879496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having a charge generating layer between adjacent light emitting layers
CN1741697A (zh) 发光元件以及利用此的发光器件
CN1610470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3201869A (zh) 有机电子器件用衬底和包括该衬底的有机电子器件
JPWO2003077609A1 (ja) 有機発光素子
CN1407837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69298A (zh) 有机半导体发光装置以及使用了该发光装置的显示装置
JP2005135600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発光素子
CN1682572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CN1813498A (zh) 发光元件及显示装置
CN100346494C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361650A (zh) 包含具有p-型半导体特性的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器件
CN101950794A (zh)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CN124189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615673A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977028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使用该器件的显示设备
CN1248143A (zh) 有机埸致发光器件
KR20130135186A (ko) 플렉서블 전극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241892A (zh) 有机场致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ROHM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IMIS CORP.

Effective date: 200807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704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Rohm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Internat Mfg And Engineering S.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