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0794A -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0794A
CN101950794A CN2009103042359A CN200910304235A CN101950794A CN 101950794 A CN101950794 A CN 101950794A CN 2009103042359 A CN2009103042359 A CN 2009103042359A CN 200910304235 A CN200910304235 A CN 200910304235A CN 101950794 A CN101950794 A CN 101950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3042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博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3042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50794A/zh
Priority to US12/825,341 priority patent/US20110007012A1/en
Publication of CN101950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0794A/zh
Priority to US14/309,501 priority patent/US2014029986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31Nanoparticles used in non-emissive layers, e.g. in packaging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该显示面板装置包含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与有机材料层。其中,第一导电层位于基板上且具有多个纳米单元。有机材料层位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在本发明中,通过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第一导电层来取代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透明导电膜,一方面使该显示面板装置和采用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具可挠性,另一方面可降低制作ITO透明导电膜的成本。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导电层的显示面板装置和采用该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激发光显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rganic ELDisplay)又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其是在1987年由柯达(Kodak)公司的C.W.Tang与S.A.VanSlyk等人,率先使用真空蒸镀方式制成,分别将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镀覆在透明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玻璃上,然后再蒸镀一金属电极形成具有自发光性的OLED装置,由于拥有高亮度、屏幕反应速度快、轻薄短小、全彩、无视角差、不需液晶显示器式背光板以及节省灯源和耗电量,因而成为新一代显示器。
现有的OLED装置包括透明基板、透明电极、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有机发光层(Organic Emitting Layer,E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ingLayer,ETL)、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EIL)和金属电极。当对OLED装置施以一顺向偏压电压时,此时空穴由透明电极注入,而电子由金属电极注入,由于外加电场所造成的电位差,使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发光层中产生覆合(Recombination)而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所放出的光为有机电致发光。
目前最常使用的透明电极的主要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锡(TinOxide,SnO2)、氧化锌(Zinc Oxide,ZnO)等透明导电膜。其中ITO因具有高透光性与很好的导电性,因此目前的导电板大多是在透明基板上形成ITO透明导电膜。
OLED装置由于其为自发光的发光装置,因此当基板为可挠曲时,OLED装置可为一可挠曲发光装置,但受限在具有ITO透明导电膜的导电板在基板弯曲时,其上的ITO透明导电膜会因受拉伸而产生变形,往往导致ITO透明导电膜受损,进而造成该OLED装置的制造成本较高。因此寻求替代ITO且具透明导电的材料成了最主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挠性显示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易变形而受损,进而导致该显示装置的可挠性较低及其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挠性较高且制造成本较低的显示装置。
另外,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挠性显示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易变形而受损,进而导致该显示装置的可挠性较低及其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也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挠性较高且制造成本较低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装置。
一种显示面板装置,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和一有机材料层。该第一导电层位于该基板上,且该第一导电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该有机材料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该有机材料层适于受该第一导电层和该第二导电层的作用而发光。其中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中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多个纳米单元。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有机发光显示器和一位于该有机发光显示器上的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对应该第一基板设置的第二基板、一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该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透光层和一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设置在该第二基板上的第二导电透光层。其中该第二导电透光层与该第一导电透光层中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多个纳米单元。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该显示面板装置和采用该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通过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导电层来取代现有的可挠性显示装置,如OLED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或阴极金属,一方面使显示面板装置和采用该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具可挠性,另一方面可降低制作ITO透明导电膜或阴极金属的成本,进而降低该显示装置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采用图1-4中任一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采用图1-4中任一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装置10包括基板100、第一导电层200、第二导电层300与有机材料层400。
其中第一导电层200位于基板100与第二导电层300之间,且第一导电层200位于基板100上。有机材料层400位于第一导电层200与第二导电层300之间。
有机材料层400包括空穴传输层410、发光层420和电子传输层430。
其中空穴传输层410与电子传输层430位于第一导电层200上。详言之,空穴传输层410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0上,且空穴传输层410位于电子传输层430与第一导电层200之间。发光层420可介于空穴传输层410与电子传输层430之间。
有机材料层400在第一导电层200和第二导电层300的电场作用下发光。
基板100可为具可挠性的一透明材料基板。透明材料基板可包括高分子透明材料基板。其中高分子透明材料基板可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PC)的基板。但是,在本发明的基板为高分子透明材料基板的情况下,高分子透明材料并不以上述例为限,也可为其它高分子透明材料。
第一导电层200可具有导电性与透光性。第一导电层200包括有多个纳米单元(图未示)。该多个纳米单元可大致呈现一特定方向排列设置,使第一导电层200具电异向性。该纳米单元包括纳米碳管或纳米粒子等。所谓的电异向性又称导电异向性或称电阻抗异向性,是指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导电性质或电阻抗性质。在本实施例,第一导电层200可用以当作阳极。
第二导电层300为提高电子的注入效率,要求选用功函数尽可能低的材料做电极,功函数越低,发光亮度越高,使用寿命越长。该第二导电层300可为金属电极、合金电极或?层状电极等。金属电极的材料包括如Ag(银)、Al(铝)、Li(锂)、Mg(镁)、Ca(钙)、In(铟)等。合金电极是将性质活泼的低功函数金属和化学性能较稳定的高功函数金属一起蒸发形成合金电极,其材料包括有Mg/Ag(镁/银合金)、Li/Al(锂/铝合金)等,其中Mg/Ag(镁/银合金)要采用共蒸发法形成薄膜,其它材料采用分层蒸发法。对于合金电极还要进行蒸镀后处理,也即在合金电极膜上面再镀上一层惰性金属膜。层状电极可由一层极薄的绝缘材料如LiF(氟化锂)、Li2O(氧化锂)、MgO(氧化镁)、Al2O3(氧化铝)等和外面一层较厚的Al组成,其电子注入性能较纯Al电极高,可得到更高的发光效率和更好的I V特性曲线。第二导电层300可用以当作阴极。
第二导电层300也可具有透光性与导电性。第二导电层300可具有多个纳米单元(图未示),且该等纳米单元大致呈现一特定方向排列设置,使第二导电层300具电异向性。上述的纳米单元可包括纳米碳管与纳米粒子等。
上述的使导电层具电异向性的方法可先行在基材上形成多个纳米单元所构成的丛集。当多个纳米单元中的一个纳米单元受到外部拉力而离开基材时,该纳米单元邻近的另一纳米单元会因为与该纳米单元之间的凡得瓦力的作用而一并被带离基材。
因此,当基材上的多个纳米单元中受到外部拉力而离开基材时,其中每一受到外部拉力的纳米单元后会串接起多个纳米单元以形成一纳米单元束,故可将基材上的多个纳米单元以拉伸处理的方式形成多个纳米单元束,且这些纳米单元束之间是以一特定程度的排列方向来配置。因此,由多个纳米单元束形成具电异向性的导电薄膜,且每一纳米单元束是由多个纳米单元所串接而形成。就该具一定排列配向的导电薄膜而言,在沿着特定程度排列方向配置的纳米单元束的方向上的电阻抗较小,而在沿着不同于特定程度排列方向配置的纳米单元束的方向上的电阻抗较大,因此所形成的具一定排列配向的导电薄膜具电异向性。
将上述的具一定排列配向的导电薄膜设置在基板100上以形成第一导电层200。将上述的具一定排列配向的导电薄膜设置在有机材料层400上以形成第二导电层300。
空穴传输层410具有高的热稳定性,且与第一导电层200形成小的势垒,能真空蒸镀形成无针孔薄膜。最常用的空穴传输层410为芳香多胺类化合物,主要是三芳胺衍生物。
电子传输层420具有适当的电子输运能力,并有好的成膜性和稳定性。电子传输层420一般采用具有大的共扼平面的芳香族化合物如8羟基喹啉铝(AlQ)、PBD、Beq2和DPVBi等,它们同时也是好的发光材料。
发光层420具有高量子效率的荧光特性、良好的半导体特性、好的成膜性与良好的热稳定性。发光层420的材料可为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高分子聚合物是分子量介于10000-100000,通常是导电共轭聚合物或半导体共轭聚合物。高分子聚合物可用旋涂方法成膜,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的特性。但其纯度不易提高,在耐久性,亮度和颜色方面比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差。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为500-2000,能用真空蒸镀方法成膜。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有机染料,具有化学修饰性强、选择范围广、易在提纯与量子效率高的特性,可产生红、绿、蓝、黄等各种颜色等优点。但大多数有机染料在固态时存在浓度淬灭等问题,而导致发射峰变宽或向红光波段偏移。所以一般将它们以低浓度方式掺杂在具有某种载流子性质的主体中,主体材料通常与空穴传输层410和电子传输层420采用相同的材料。
其中红光材料主要有:罗丹明类染料,DCM、DCT、DCJT、DCJTB、DCJTI和TPBD等。
绿光材料主要有:香豆素染料Coumarin6、奎丫啶酮(Quinacridone,QA)、六苯并苯(Coronene)、苯胺类(Naphthalimide)。
蓝光材料主要有:N-芳香基苯并咪唑类;1,2,4-三唑衍生物(TAZ)(也是电子传输层420材料);双芪类(Distyrylarylene)。
当对显示面板装置施以一顺向偏压电压时,此时空穴由第一导电层200注入,而电子由第二导电层300注入,由于外加电场所造成的电位差,使电子和空穴在空穴传输层410与电子传输层430移动,进而在发光层420中产生覆合。部分由电子空穴结合所释放的能量,将发光层420的发光分子激发而成为激发态,当发光分子由激发态衰变至基态时,其中一定比例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所放出的光为有机电致发光。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该显示面板装置,通过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第一导电层200当作阳极来取代诸如OLED显示装置等可挠性显示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一方面使该显示面板装置具可挠性,另一方面可降低制作ITO透明导电膜的成本。
请参阅图2,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装置大致相同,其差别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10进一步包括反射层310。反射层310位于第二导电层300相对基板100的另一侧上。
因此,当第二导电层300具透光性与导电性,且第二导电层300为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导电层时,通过反射层310可将由发光层420朝向第二导电层300所发出的光线反射,使经由反射层310反射后的光线大致朝向基板100的方向传递。反射层310用以将光线集中在基板100方向射出,使单一方向可以得到最大的光量。
请参阅图3,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装置大致相同,其差别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10的基板100为具可挠性的不透明材料基板。其中不透明材料基板可为本身具色彩的基板或是在透明材料基板外涂布色彩来形成。
此时反射层310位于第一导电层200与基板100之间。
因此,当第二导电层300具有透光性与导电性,且第二导电层300为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导电层时,通过反射层310可将由发光层420朝向基板100所发出的光线反射,使经由反射层310反射后的光线大致朝向第二导电层300的方向传递。反射层310用以将光线集中在第二导电层300方向射出,使单一方向可以得到最大的光量。
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装置10的第一导电层200用作阴极,第二导电层300用作阳极。
基板100可为具可挠性的不透明材料基板。其中不透明材料基板可为本身具色彩的基板或是在透明材料基板外涂布色彩来形成。
第一导电层200可为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电极、合金电极与层状电极等。
第二导电层300可具导电性与透光性。第二导电层300可具有多个纳米单元(图未示)的导电薄膜。
有机材料层400可包括空穴传输层410、发光层420和电子传输层430。
其中空穴传输层410与电子传输层430可位于第一导电层200上。详言之,电子传输层430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0上,且电子传输层430位于空穴传输层410与第一导电层200之间。发光层420可介于空穴传输层410与电子传输层430之间。
当对显示面板装置施以一顺向偏压电压时,此时电子由第一导电层200注入,而空穴由第二导电层300注入,由于外加电场所造成的电位差,使电子和空穴在空穴传输层410与电子传输层430移动,进而在发光层420中产生覆合(recombination)。部分由电子空穴结合所释放的能量,将发光层420的发光分子激发而成为激发态,当发光分子由激发态衰变至基态时,其中一定比例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所放出的光为有机电致发光。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该显示面板装置,将金属阴极形成在基板100上,通过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第一导电层200当作阳极来取代OLED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一方面使显示面板装置具可挠性,另一方面可降低制作ITO透明导电膜的成本。
请参阅图5,是采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未标示)包括显示面板装置10与触控装置20。其中,该显示面板装置10为一有机发光显示器,其可为上述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实施方式中任一显示面板装置。
触控装置20设置在显示面板装置10上。详言之,触控装置20是设置在显示面板装置10的出光面上。触控装置20包括第一基板500、第二基板700、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与第二导电透光层800。
其中第二基板700对应第一基板500设置。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位于第一基板500与第二基板700之间且设置在第一基板500上。第二导电透光层800位于第一基板500与第二基板700之间且设置在第二基板700上。第二导电透光层800与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中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多个纳米单元(图未示)。
另外,该第一基板500与该第二基板700可同在上述的基板100。其中第一基版500与第二基板700可都具可挠性,也可仅第一基板500或第二基板700具可挠性。
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与第二导电透光层800可具有多个纳米单元(图未示),也可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与第二导电透光层800中之一具有多个纳米单元(图未示)。
该多个纳米单元可大致呈现一特定方向排列设置,使具有该等纳米单元的第一导电透光层600或第二导电透光层800具电异向性。上述的纳米单元可包括纳米碳管或纳米粒子等。
采用该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绝缘间隔物900,该绝缘间隔物900位于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与第二导电透光层800之间,其用以避免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与第二导电透光层800在未被触控时电气导通。
上述的触控装置20,当使用者以手指、笔或其它介质直接碰触第二基板700上的某一位置时,该位置的第二导电透光层800将与第一导电透光层600形成电气上的导通,并在对应位置产生电位差,由外部驱动元件感测到的不同电位差,进一步计算出碰触位置所在的坐标值,并在显示面板装置的对应坐标位置上显示游标。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该显示面板装置和采用该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一方面通过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第一导电层200当作阳极来取代传统的可挠性显示装置,如OLED显示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来使显示面板装置具可挠性,另一方面通过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与第二导电透光层800来取代触控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除了可降低制作ITO透明导电膜的成本,由于第一导电透光层600与第二导电透光层800具可挠性,更可搭配具可挠性的显示面板装置来达到可挠曲式的触控显示装置。
请参阅图6,是采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大致相同,其差别在于: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触控装置20的第一基板500、第一导电透光层600移除,而直接以上述的显示面板装置中的第二导电层300来取代第一导电透光层600的作用。进而达到降低制作ITO透明导电膜的成本。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该显示面板装置和采用该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通过具有多个纳米单元的导电层来取代传统的可挠性显示装置,如OLED显示装置,的ITO透明导电膜或阴极金属,一方面使显示面板装置和采用该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具可挠性,另一方面可降低制作ITO透明导电膜或阴极金属的成本。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装置,其包括一基板与一有机材料层,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导电层与一第二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且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中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多个纳米单元,该有机材料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该有机材料层适于受该第一导电层和该第二导电层的作用而发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中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电异向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纳米单元是大致具一排列配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纳米单元包括纳米碳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可挠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反射层,该反射层位于该第二导电层相对该基板的另一侧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反射层,该反射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基板之间。
8.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面板装置和一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位于该显示面板装置上,该触控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对应该第一基板设置的第二基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导电透光层以及一第二导电透光层,该第一导电透光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该第一基板上,该第二导电透光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设置在该第二基板上,且该第二导电透光层与该第一导电透光层中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多个纳米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透光层与该第二导电透光层中至少其中之一是具电异向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纳米单元是具一排列配向设置。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纳米单元包括纳米碳管。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中至少其中之一是具可挠性。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和一有机材料层,该第一导电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该有机材料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且该有机材料层适于受该第一导电层和该第二导电层的作用而发光。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中至少其中之一是具电异向性。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中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多个纳米单元。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纳米单元是具一排列配向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纳米单元包括纳米碳管。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反射层,该反射层位于该第二导电层相对该基板的另一侧。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反射层,该反射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基板之间。
CN2009103042359A 2009-07-10 2009-07-10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Pending CN1019507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42359A CN101950794A (zh) 2009-07-10 2009-07-10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US12/825,341 US20110007012A1 (en) 2009-07-10 2010-06-29 Display panel and touch-responsive display assembly
US14/309,501 US20140299863A1 (en) 2009-07-10 2014-06-19 Touch-responsive display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42359A CN101950794A (zh) 2009-07-10 2009-07-10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0794A true CN101950794A (zh) 2011-01-19

Family

ID=43427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42359A Pending CN101950794A (zh) 2009-07-10 2009-07-10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20110007012A1 (zh)
CN (1) CN1019507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0015A (zh) * 2013-05-14 2015-12-30 卡纳图有限公司 可挠性发光膜和阻光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3438A (zh) * 2009-12-18 2011-06-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TWI451159B (zh) * 2011-07-26 2014-09-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TWI581037B (zh) * 2011-07-26 2017-05-01 識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屏及顯示裝置
US9379343B2 (en) * 2012-09-10 2016-06-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transmissive electrode, organic photoelectric device, and image sensor
KR102151754B1 (ko) * 2013-11-20 2020-09-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8452A1 (en) * 1996-04-10 1997-10-16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High contrast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s
US20050209392A1 (en) * 2003-12-17 2005-09-22 Jiazhong Luo Polymer binders for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atings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s
TWI267014B (en) * 2005-02-21 2006-11-2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7593004B2 (en) * 2005-06-02 2009-09-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Touchscreen with conductive layer comprising carbon nanotubes
US7507449B2 (en) * 2006-05-30 2009-03-2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splays with low driving voltage and anisotropic particles
EP2041815A2 (en) * 2006-07-18 2009-04-01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des with nanotubes
US7698952B2 (en) * 2006-10-03 2010-04-20 Kla-Tencor Corporation Pressure sensing device
CN101589473B (zh) * 2006-10-12 2011-10-05 凯博瑞奥斯技术公司 基于纳米线的透明导体及其应用
US8237677B2 (en) * 2008-07-04 2012-08-07 Tsinghua Universit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0015A (zh) * 2013-05-14 2015-12-30 卡纳图有限公司 可挠性发光膜和阻光膜
US10718503B2 (en) 2013-05-14 2020-07-21 Canatu Oy Flexible light-emitting fil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99863A1 (en) 2014-10-09
US20110007012A1 (en) 201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1464C (zh) 可发射白色光源的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KR101453874B1 (ko)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US958354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5824678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2214794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WO2011074633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090010761A (ko)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US20070236140A1 (en)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includi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1950794A (zh)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装置
CN105355797B (zh) 倒置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0420066C (zh)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01800290A (zh) 采用金属氧化物掺杂作为空穴注入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JP201009274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5070845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688185A (zh) 有机发光元件
CN107195793A (zh)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相应的显示面板
KR20050053210A (ko) 유기 el 소자
EP1843411A1 (en)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includi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10034042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8384073B2 (en)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JP5281271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8666430A (zh) 一种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KR100760901B1 (ko)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CN101150902A (zh) 基于并五苯为空穴传输层的电致发光器件
CN101894916B (zh) 有机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QIMEI ELECTRON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NOLUX DISPLAY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04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423

Address after: 518109 Longhua,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1, floor 4,

Applicant after: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9 Longhua,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1, floor 4,

Applicant before: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Innolux Display Group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