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2964A - 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2964A
CN1652964A CNA038105209A CN03810520A CN1652964A CN 1652964 A CN1652964 A CN 1652964A CN A038105209 A CNA038105209 A CN A038105209A CN 03810520 A CN03810520 A CN 03810520A CN 1652964 A CN1652964 A CN 16529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vehicle
base plate
padded coam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05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3353C (zh
Inventor
横沟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52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2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335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335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座椅(9)的两端部分对应的后架(26)的部位设置用于承受负荷的卡扣片(35),使卡扣片(35)向上方突出。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座椅(9)的底板(51)的两端部分且与所述卡扣片(35)相对的部位上形成被所述卡扣片(35)支承的支承板(61)。该支承板(61)位于底板(51)的其他部位上方。在这些支承板(61)之间设置比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更硬的内侧缓冲材料(53、54)。座椅(9)底板(51)由于其两端部分被支承在突片(35)上,因此在高度方向上不会发生位移,从而在乘员的体重变成冲击负荷被加到座椅(9)上时,从车辆前后方向来看的话,两端部分之间的部位发生向下弯曲的弹性变形,由此可减少底板(51)向下方的变形量。当乘员就座时,乘员将隔着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而坐在内侧缓冲材料(53、54)上,从而未能被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缓解的冲击将被内侧缓冲材料(53、54)缓解。

Description

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座椅的车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支撑在车架的后架上的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跨骑式车辆的一个例子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塑料制的底板上放置由聚氨酯泡沫等构成的缓冲材料,并在该缓冲材料上覆盖表皮。将所述底板在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的前端部分卡合在油箱的后部,同时将后端部分通过螺栓接合在后架上,从而将该座椅固定到二轮机动车的车架上。此外,在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以从所述底板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的支撑脚支撑在所述后架上,从而构成可用车架支撑乘员的体重的结构。
另一方面,作为二轮机动车有用于比赛穿越野外的速度的所谓的越野摩托车。这种二轮机动车为了使车辆轻量化,大多使用二冲程发动机。安装了二冲程发动机的越野摩托车使用脚踏式起动器,而不使用起动电动机。
发明人们正考虑在越野摩托车上使用四冲程发动机并安装起动电动机的方案。
这里,与安装起动电动机相应的,最好将用于向该起动电动机供电的电池安装在座椅下方,但若这样,则在座椅向下大幅弯曲时,将会引起座椅底板与电池相撞的问题。
例如,车辆在跃起后落地时乘员的体重成为冲击负荷而施加到座椅上时,会发生座椅的底板大幅弯曲的情况。即,当大负荷施加到座椅上时,突出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撑脚欲向车辆内侧倾倒地发生倾斜,同时从前后方向观看时底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下弯曲,从而导致底板向下大幅弯曲。
此外,由于电池是重物,因此,若要使车重心接近理想的位置上,则上述电池的安装位置将受限制。例如,很难将电池安装到除座椅下方以外的其他位置,而且由于可能会与位于座椅下方的其他部件相互干扰,因此将其下移也不是很容易。
若升高座椅位置,或者例如用金属形成底板以使座椅不易弯曲,则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若座椅升高,则乘员的就座位置就会变高,从而乘车时的重心也会变高,若座椅完全不弯曲,则会给乘员带来不和谐的感觉。此外,若通过使座椅的厚度变薄来使所述底板从电池向上方分离,则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若采用这种结构,则由于缓冲材料变薄,因此在就座时会给乘员带来乘员的臀部隔着缓冲材料与底板相撞的不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不易弯曲并且不降低乘坐感的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如下:在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座椅的两端部分对应的后架部位设置用于承受负荷的突片,该突片向上方突出,同时,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座椅底板的两端部分且与所述突片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支承板,所述支承板位于所述底板的其他部位上方,并被所述突片支承,在这些支承板之间设置比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更硬的内侧缓冲材料。
根据本发明,座椅底板由于其上述两端部分被支承在突片上,因此在高度方向上不会发生位移,从而在乘员的体重变成冲击负荷被加到座椅上时,从车辆前后方向来看的话,上述两端部分之间的部位发生向下弯曲的弹性变形。因此,在现有的座椅支撑结构中,由于设置于座椅底板上的支撑脚被支承在后架上,因此支撑脚将受上述冲击负荷而倾斜,并由此使得底板自身将下降,但根据上述发明,就不发生上述情况,可减少底板向下方的变形量。
此外,例如当乘员就座从而将冲击负荷加在座椅上时,乘员将隔着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而坐在内侧缓冲材料上,从而未能被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所缓解的冲击将被内侧缓冲材料缓解。由此,尽管由于如上述座椅底板的变形量变小,从而用底板的弹性较难缓解冲击,但是在就座时,也不会给乘员带来乘员与座椅底板相撞那样的感觉。而且,即使将座椅的厚度形成得较薄,也不会有损于乘坐感。
因此,可在防止乘坐感降低的情况下,形成难以弯曲并厚度薄的座椅,因此可在座椅下方附近例如安装电池等部件,并使该部件与底座不接触。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在突片的上端部分设置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卡合爪,并在座椅底板上设置卡合片,该卡合片面对所述卡合爪的下方来进行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在行驶的过程中,向上提拉座椅侧面之类的力通过乘员的脚而被施加到该座椅侧面上时,所述力能够经由卡合爪和卡合片之间的卡合部分而被传到后架上。
由此,由于能够将座椅牢固地固定在后架上,因此能够形成厚度变得更薄的座椅,从而可在座椅下方形成宽阔的空间。
在上述发明中,内侧缓冲材料是将硬度不同的材料层状重叠多个而形成的,只要是越靠近底板相对越硬即可。
根据上述结构,当乘员坐在座椅上时的冲击相对小时,更多的冲击被座椅表面附近的缓冲材料所衰减,当所述冲击相对大时,冲击也被座椅底板附近的缓冲材料衰减。因此,能够使座椅与乘员坐在座椅上时的力的大小相应地产生衰减力,从而可提供稳定的乘坐感。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座椅支撑结构的二轮机动车的侧视图;
图2是将座椅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3是后架的侧视图;
图4是后架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在后架上安装了空气滤清器箱和电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后架的俯视图;
图7是后架的侧视图;
图8是座椅的示意图,其中图8(a)是前侧部分的剖面图,图8(b)是后侧部分的侧视图,该图是将形成了卡合片的部分截断后画出的图;
图9是座椅的仰视图,其中图9(a)表示前部,图9(b)表示后部;
图10是图2中座椅的X-X线剖面图;
图11是图2中座椅的XI-XI线剖面图;
图12是沿图2中XII-XII线的剖面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为更加详细说明本发明,现根据附图对其进行说明。
在图中,标号1是作为跨骑式车辆的一个例子的二轮机动车,其中下述的左右是指朝向车辆的前方时的该车辆宽度方向。
上述二轮机动车1被称为所谓的越野摩托车,其安装了水冷式四冲程发动机2,并通过该发动机2驱动后轮3而行驶。在图1中,4表示炮架型车架,5表示前轮,6表示前叉,7表示转向把手,8表示油箱,9表示座椅,10表示整流罩,11表示侧盖,12表示消声器。
所述发动机2与吸气装置连接,所述吸气装置在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的气缸13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14,同时在气缸13的后部具有化油器15和空气滤清器16。此外,所述发动机2的曲轴箱17安装有起动电动机18。如图3~图5所示,由配置于座椅9下方的电池19向所述起动电动机18供电。
如公知的那样,所述车架4包括:转动自如地支撑着所述前叉6的前管(图中未示出);从该前管的上部向下延伸至发动机2的上方的主管21(参见图4);连接在所述主管21的后端部分的左右一对座椅立柱管22;从所述前管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管23(参见图1);连接所述下管23的后端部分和所述座椅立柱管22的下端部分的后臂支架24等。
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主管21的后端部分经由支架25安装有后架26。此外,所述后臂支架24经由枢轴27摇动自如地支撑有用于支撑后轮的后臂28。
如图2、图3、图6、图7所示,所述后架26由从所述支架25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31和背撑32构成,所述背撑32连接所述座椅导轨31的后端部分和所述座椅立柱支架22的下端部分。所述座椅导轨31和背撑32分别由其截面呈四角形的铝合金制的管形成。
如图6及图7所示,在所述座椅导轨31的前端部分呈向车辆内侧延伸的状态焊接有板状支架34,该板状支架34用来支撑用于起动发动机的继电器33(参见图3-图5)和空气滤清器16的前侧上部。此外,在所述座椅导轨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焊接有后述的用于承受座椅9的负荷的卡扣片35。通过该卡扣片35来构成本发明的突起片。如图7所示,上述卡扣片35由纵板36和承压板37形成,所述纵板36从座椅导轨31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所述承压板37从该纵板36的上端朝着车辆内侧及后方延伸。通过该承压板37中的从所述纵板36向后方突出的后端部分37a来构成权利要求第二项中的与发明相关的卡合爪。此外,在座椅导轨31的后端部分焊接有支架38,该支架38呈向上方突起的状态,用于固定座椅9的后端部分。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用于起动发动机的继电器33除上面和后面之外,其余四面被继电器用的罩39所包围。所述罩39与继电器33一起由所述板状支架34所支撑,从而即使在加油时燃料顺着油箱8的后壁流下来,也能够防止该燃料附着到起动发动机用的继电器33上。
所述空气滤清器16包括:空气滤清器箱40,其被容纳于在后架26的座椅导轨31和背撑3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空气滤清器元件41,其被设置于该空气滤清器箱40的内部;以及吸气管42,将空气滤清器箱40连接到所述化油器16上。
所述空气滤清器箱40是通过组合多个部件而形成为箱形的,其下部呈被支撑在背撑32上,其上端部分被固定在所述支架34上。在形成所述空气滤清器箱40的多个部件中,上端部分的壁向下凹入,从而在该壁上形成了电池支撑箱43和空气吸入管44,所述电池支撑箱43和空气吸入管4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并列状态一体地形成。在图4中用标号44a来表示所述空气吸入管44的空气入口。此外,在空气滤清器箱40的左侧的壁上形成有用于维护的开口40a(参见图3及图5)。所述用于维护的开口40a是用于更换或者清洁空气滤清器元件41的,其可通过在图2中用标号45表示的盖来进行开关。
所述电池支撑箱43呈朝上方开放的箱形,并容纳有所述电池19。此外,在该电池支撑箱43的上端部分安装有用于从上方勒住电池19的带条46(参见图4)。所述空气吸入管44被配置在所述电池支撑箱43的后侧,将在空气滤清器箱40和座椅9之间形成的空间与空气滤清器箱40的内部连通起来。
在图3及图5中,在后架26的后端部分安装有冷却水的贮备箱47。48表示挡泥板,49表示与所述挡泥板48形成为一体的后翼子板。
如图8(a)所示,所述座椅9包括:由塑料成型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底板51;设置于该底板51上的后述的三种缓冲材料52-54;覆盖这些缓冲材料52-54的表皮55。此外,如图2所示,该座椅9从所述油箱8的后上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至位于车辆后部的所述后翼子板49,其前端部分被支撑在油箱8上,同时,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和后端部分被支撑在后架26上。
如现有公知的那样,该座椅9的前端部分和油箱8之间的连接部分采用将油箱8的截面呈T字形状的卡合突起58(参见图2)插入卡合在卡合孔57上的结构,所述卡合孔57形成于所述底板5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参见图8(a)及图9(a)}。此外,座椅9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和后架26之间的连接部分采用了如下结构,即,支承板61与所述卡扣片35的上端表面接触并被卡扣片35所支承,其中该支承板61一体形成在底板51的车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上(参见图10)。
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支承板61如下形成:即,使后侧部位从位于上述底板5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且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大体中间的部分向上方偏转。所述底板51中的从支承板61的前端61a{参见图9(a)}靠前的部位的截面形状呈朝着下方开放的“コ”形。此外,如图2、图8(b)及图10所示,在从所述支承板61的车辆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纵壁上,换句话说,在连接平板部分51a和支承板61的纵壁51b上,形成有向车辆外侧突出的卡合片62,其中该平板部分51a在底板5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前后方向延伸。
上述卡合片62由延伸部分62a和另一延伸部分62b形成,所述延伸部分62a从支承板61向下方延伸,所述延伸部分62b从延伸部分62a的下端向前方延伸。在将座椅9安装到车辆上的状态下,另一延伸部分62b位于被设置在所述卡扣片35上的承压板37的后端部分37a(卡合爪)的下方,所述承压板37被另一延伸部分62a和支承板61所夹持。
如图12所示,座椅9的后端部分和后架26之间的连接部分采用利用固定螺栓64将被固定在底板51上的支撑板63固定在座椅导轨31的后端部分的所述支架38上的结构。此外,在该连接部分上通过所述固定螺栓64还一起固定着侧盖11的后端部分。
座椅9的缓冲材料由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和内侧缓冲材料53、54构成,所述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被设置在座椅9的整个形成区域内,并被表皮55所覆盖,所述内侧缓冲材料53、54被重叠在底板51的平板部分51a之上,从而使之位于所述左右一对支承板61之间。
使用与现有座椅所采用的材料同等的材料来形成所述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作为形成所述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例如可例举聚氨酯泡沫。由于如后述的那样设置了内侧缓冲材料53、54,因此,根据此实施方式的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被形成为其厚度比现有的薄。
所述内侧缓冲材料53、54形成为板状并被层状重叠,在所述下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4之上配置了上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3。此外,这些内侧缓冲材料53、54比所述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硬,即由对冲击的衰减力大的材料形成。具体地说,根据此实施方式的内侧缓冲材料53、54由比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硬且比底板51软的材料形成,并使下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4比上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3相对要硬。在此实施方式中,将微胞聚氨酯泡沫{商品名薄龙}用作形成所述内侧缓冲材料53、54的材料。为改变硬度,可通过在成型形成时改变在内部形成的气孔的密度来进行。
为了将如上述构成的座椅9安装到后架26上,首先向底板51的卡合孔57插入油箱8的卡合突起58,此外,将底板51的支承板61支承在后架26的卡扣片35上,并在该状态下向前方平行移动座椅9。通过这样移动座椅9,卡合突起58与卡合孔57卡合,同时卡扣片35的承压板37与底板51的卡合片62卡合。之后,利用固定螺栓64将座椅9的后端部分的支撑板63固定到座椅导轨31的后端部分的支架38上,由此结束座椅9的安装作业。
根据上述座椅9的支撑结构,座椅9的底板51由于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被支承在后架26的卡扣片35上,因此在高度方向上不会发生位移,从而即使在乘员的体重变成冲击负荷被加到座椅9上的情况下,从车辆前后方向来看,也只有上述两端部分之间的部位发生弹性变形而向下弯曲。
因此,在现有的座椅支撑结构中,由于设置于座椅底板上的支撑脚被支承在后架上,因此支撑脚将受上述冲击负荷而倾斜,并由此底板自身将下降,但根据上述结构,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可减少底板51向下方的变形量。
此外,由于在座椅9上设置了比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更硬的内侧缓冲材料53、54,因此,例如当乘员就座从而将冲击负荷施加到座椅9上时,乘员将隔着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而坐在内侧缓冲材料53、54上,从而未能被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缓解的冲击将被内侧缓冲材料53、54所缓解。由此,尽管由于如上所述座椅9的底板51的变形量变小,从而用底板51的弹性较难缓解冲击,但是也不会给乘员带来如乘员与座椅9的底板相撞的感觉。而且,即使将座椅9的厚度形成得较薄,也不会有损于乘坐感。
其结果是,可形成难以弯曲并且厚度薄的座椅9,而且可将电池19安装在座椅9的下方附近,并使其处于与底板51不接触的状态。
此外,根据上述的座椅支撑结构,由于设置从后架26的卡扣片35的上端部分向后方突出的承压板37,并在座椅9的底板51上设置面对该承压板37的下方来进行卡合的卡合片62,因此,在行驶的过程中,向上提拉座椅9的侧面之类的力通过乘员的脚而被施加到该座椅9的侧面上时,所述力经由所述承压板37和所述卡合片62之间的卡合部分被传到后架26上。即,能够将座椅9牢固地固定在后架26上。
而且,由于通过层状地重叠硬度不同的两张材料来形成了内侧缓冲材料53、54,并且使接近底板51的下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4比上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3相对更硬,因此,当乘员坐在座椅9上时的冲击相对较小时,更多的冲击被接近座椅9的表面的缓冲材料所衰减,当所述冲击相对大时,冲击也被接近座椅9的底板51的缓冲材料衰减。因此,能够使座椅9与乘员坐在座椅9上时的力的大小相应地产生衰减力。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上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3和下侧的内侧缓冲材料54来构成内侧缓冲材料的例子,但内侧缓冲材料可以使用一张,也可以使用三张以上。此外,上述车辆也可以是三轮、四轮机动车。

Claims (3)

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其将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座椅(9)的两端部分支承在车架(4)的后架(26)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架(26)的与座椅(9)的所述两端部分相对应的部位设置用于承受负荷的突片(35),使该突片(35)向上方突出,并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座椅(9)的底板(51)的两端部分且与所述突片(35)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支承板(61),所述支承板(61)位于所述底板(51)的其他部位上方,并被所述突片(35)支承,在这些支承板(61)之间设置比座椅表面侧的缓冲材料(52)更硬的内侧缓冲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片(35)的上端部分设置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卡合爪,并在座椅(9)的底板(51)上设置卡合片(62),该卡合片(62)面对所述卡合爪的下方来进行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缓冲材料(53、54)是将硬度不同的材料层状重叠多个而形成的,并构成越是靠近底板(51)的就相对越硬的结构。
CNB038105209A 2002-06-10 2003-06-09 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335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68624 2002-06-10
JP168624/2002 2002-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2964A true CN1652964A (zh) 2005-08-10
CN100443353C CN100443353C (zh) 2008-12-17

Family

ID=29727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052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3353C (zh) 2002-06-10 2003-06-09 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99889B2 (zh)
JP (1) JP4020264B2 (zh)
CN (1) CN100443353C (zh)
AU (1) AU2003242126A1 (zh)
WO (1) WO200310406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8529B (zh) * 2006-10-20 2011-04-06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底架
CN102887191A (zh) * 2011-07-20 2013-01-2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座位安装结构
CN110799413A (zh) * 2017-06-30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2097A (ja) * 2003-08-20 2007-02-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7023802A (ja) * 2005-07-12 2007-02-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DE102005036087A1 (de) * 2005-08-01 2007-02-08 Ktm-Sportmotorcycle Ag Elektrische Startvorricht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S7624829B2 (en) * 2006-01-20 2009-12-0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den vehicle fuel tank structure
JP2009085195A (ja) * 2007-10-03 2009-04-23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5788696B2 (ja) * 2011-03-30 2015-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700832B2 (ja) * 2011-11-11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ITMI20120279A1 (it) * 2012-02-24 2013-08-25 Piaggio & C Spa Sella regolabile per motocicli
US9643673B2 (en) 2012-06-28 2017-05-09 Ts Tech Co., Ltd. Bottom-plate structure for vehicle seat
JP5961492B2 (ja) * 2012-08-31 2016-08-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リ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6140753B2 (ja) 2015-03-31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924687B2 (ja) * 2017-12-08 2021-08-2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098589B2 (ja) * 2019-09-24 2022-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335549B2 (ja) * 2019-11-28 2023-08-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シートレール構造
WO2021186460A1 (en) * 2020-03-14 2021-09-23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 saddle type vehicle and a seat-structure thereof
JP7351250B2 (ja) * 2020-03-27 2023-09-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3259A (en) * 1972-05-30 1974-09-03 Deere & Co Vehicle seat comprising three foam layers
US4103966A (en) * 1977-09-19 1978-08-01 Huffy Corporation Saddle construction
JPS56149266A (en) * 1980-04-18 1981-11-19 Yamaha Motor Co Ltd Seat for autobicycle
US4712637A (en) * 1985-06-20 1987-12-1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type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S6283796A (ja) 1985-10-08 1987-04-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音声入力装置
JPS6288679A (ja) 1985-10-14 1987-04-2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ト装置
JPH0217989Y2 (zh) * 1985-11-16 1990-05-21
JPH0320226Y2 (zh) * 1986-03-03 1991-04-30
JPH06312677A (ja) * 1993-04-30 1994-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JPH0899638A (ja) * 1994-08-05 1996-04-16 Aprica Kassai Inc 育児器具の座席
JPH08104270A (ja) * 1994-10-05 1996-04-23 Suzuki Motor Corp 小型車両のシートおよびテールカバー取付構造
JP3500906B2 (ja) * 1997-04-23 2004-02-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JPH11129957A (ja) * 1997-10-28 1999-05-18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室
JP3814066B2 (ja) * 1997-12-09 2006-08-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2001018329A (ja) * 1999-07-05 2001-01-23 Honda Motor Co Ltd 二輪車シート用ポリオレフィン系表皮材
US6273207B1 (en) * 1999-07-29 2001-08-14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Motorcycle seat
JP4421712B2 (ja) * 1999-10-15 2010-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小型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3343760B2 (ja) * 2000-08-30 2002-11-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鞍乗型シート
JP4132704B2 (ja) * 2001-03-26 2008-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8529B (zh) * 2006-10-20 2011-04-06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底架
CN102887191A (zh) * 2011-07-20 2013-01-2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座位安装结构
CN102887191B (zh) * 2011-07-20 2014-11-26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座位安装结构
CN110799413A (zh) * 2017-06-30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CN110799413B (zh) * 2017-06-30 2021-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3104068A1 (ja) 2005-10-06
US7299889B2 (en) 2007-11-27
CN100443353C (zh) 2008-12-17
WO2003104068A1 (ja) 2003-12-18
JP4020264B2 (ja) 2007-12-12
US20060061157A1 (en) 2006-03-23
AU2003242126A1 (en) 200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2964A (zh) 跨骑式车辆的座椅支撑结构
CN100542879C (zh) 摩托车
JP59692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ホース配置構造
JP59164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用排風構造
EP1783039B1 (en) Motorcycle having a seat structure
JP59255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US20100207416A1 (e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20020053584A1 (en) Container box structure in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4128886B2 (ja) 揺動式自動3輪車
JP58934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CN1265993C (zh) 摩托车的车座
CN1169383A (zh) 摩托车的储存装置
EP2505470B1 (en)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8948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フトアップ支持部構造
JP2007062611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2285395B (zh) 跨骑型车辆
JPH0471746B2 (zh)
JP2880525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EP1424274B1 (en) Skid plate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KR102210249B1 (ko) 오토바이용 보조등받이
JP2001225773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荷物収納室
CN1220957A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组件安装构造
CN1267318C (zh) 低地板式摩托车
JPH10203460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612704B2 (ja) 自動2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7

Termination date: 201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