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0517A - 增益控制方法和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 Google Patents

增益控制方法和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0517A
CN1650517A CN02829512.9A CN02829512A CN1650517A CN 1650517 A CN1650517 A CN 1650517A CN 02829512 A CN02829512 A CN 02829512A CN 1650517 A CN1650517 A CN 16505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in
controlling
action
amplifie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8295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裕二
清水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50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05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18Automatic control for modifying the range of signals the converter can handle, e.g. gain ranging
    • H03M1/181Automatic control for modifying the range of signals the converter can handle, e.g. gain ranging in feedback mode, i.e. by determining the range to be selected from one or more previous digital output values
    • H03M1/183Automatic control for modifying the range of signals the converter can handle, e.g. gain ranging in feedback mode, i.e. by determining the range to be selected from one or more previous digital output values the feedback signal controlling the gain of an amplifier or attenuator preceding the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
    • H03M1/185Automatic control for modifying the range of signals the converter can handle, e.g. gain ranging in feedback mode, i.e. by determining the range to be selected from one or more previous digital output values the feedback signal controlling the gain of an amplifier or attenuator preceding the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ange being based on more than one digital output value, e.g. on a running average, a power estimation or the rate of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001Digital control of analo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52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bandpass amplifiers (H.F. or I.F.)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used in a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52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bandpass amplifiers (H.F. or I.F.)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used in a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H03G3/3078Circuits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for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4)的输出功率(Wo)与预定的目标功率(Wd),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4)的增益的增益控制方法及增益控制装置(4),其特征在于,一边改变各自的,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4)中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决定的控制增益差,一边执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利用本发明,能实现高速控制放大器增益的增益控制装置(4)和增益控制方法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4)的接收机(1)和便携式电话机。

Description

增益控制方法和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方法和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背景技术
通信网络系统中使用的接收机,为使接收功率的变动稳定化,在放大规定的信号时,采用控制其放大的增益的“增益控制装置”。这里,将可变增益放大器和控制该可变增益放大器增益的部分总称为“增益控制装置”。此外,采用数字处理型解调器的接收机中,来自增益控制装置具备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由增益控制装置具备的A/D变换器变换为数字数据列之后,被输入到数字处理型解调器。
然而,该A/D变换器的动态范围,如要以从可变增益放大器输出的最小输出功率至最大输出功率的整个范围的输出功率作为对象,就必须是A/D变换器具有极高性能。因此,准备这样的A/D变换器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规定使用从可变增益放大器输出的最小的输出功率至最大输出功率的范围中能处理其一部分规定范围的输出功率的A/D变换器。
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的课题是,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可变增益放大器输出的功率为规定的大小。
在这里,作为控制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装置,下来有如特开平11-289231号公报所述的AGC电路。
已有的AGC电路,将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终端具备的增益放大器输出的信号,按功率大小区分为3个区域,根据输出电力被分到那个区域,决定AGC电路的响应速度,决定增益放大器的增益。
所谓该AGC电路的响应速度,是表示信号通过AGC电路的速度,响应速度越快,AGC电路输出的信号品质越具有劣化的特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与这种已有的技术完全不同的控制进行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实现高速且精度高的增益控制方法和增益控制装置。
本发明提出通过使增益差为可变,实行对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以便能够进一步缩短增益调整所需要的时间的经改进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本发明提出通过使增益差为可变,实行增益控制,以便能够进一步缩短增益调整所需要的时间的经过改进的增益控制装置。
又,本发明提出使增益差可变,输入到使用进行增益调整的经改进的增益控制装置的A/D变换器的功率的大小,在信号输入到A/D变换器之后经过经过规定的时间,达到A/D变换器的动态范围的接收机。
又,本发明提出使增益差为可变,输入到使用进行增益调整的经改进的增益控制装置的A/D变换器的功率的大小,在信号输入到A/D变换器之后经过规定的时间,达到A/D变换器的动态范围的便携式电话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增益控制方法,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增益控制方法能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依次减小所述控制增益差。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将所述控制增益差依次减半。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所述增益控制周期具备:算出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算出步骤,以及根据该增益差算出步骤的算出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所述增益控制包含在不能够将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所述增益控制周期数是可设定的。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决定所述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初期设定的增益。
又,本发明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方法,具备: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执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1增益控制步骤,以及使各控制增益差固定,并执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2增益控制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各增益控制周期。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小。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半。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的增益控制周期具备:算出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算出步骤,以及根据该增益差算出步骤的计算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增益控制包含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不能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增益控制周期数是可设定的。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结束之后,执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在实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步骤期间,根据规定的条件,转换到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所述第2增益控制步骤具备根据检测出的功率判定是否应该实行第1增益控制步骤的判定步骤。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决定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方法,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初期设定的增益。
本发明的一种增益控制装置,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装置,形成能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结构。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小。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半。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构成所述增益控制周期,使其形成能够执行所述动作的结构,所述动作即:算出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算出动作、以及根据该增益差算出动作的计算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所述增益控制包含在不能使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所述增益控制周期数是可设定的。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决定所述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初期设定的增益。
又,本发明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能够执行下述动作的结构,所述动作即: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以及使各控制增益差固定,执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各增益控制周期。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小。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半。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构成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的增益控制周期,使其能够执行以下动作,即算出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计算动作,以及根据该增益差计算动作的算出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增益控制包含在不能够使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增益控制周期数是可设定的。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结束之后,实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在实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动作期间,根据规定条件,转换到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所述第2增益控制动作具备根据检测出的功率判定是否应该实行第1增益控制动作。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决定所述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本发明是上述增益控制装置,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初期设定的增益。
又,本发明是具备上述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
又,本发明是具备上述增益控制装置的便携式电话机。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各增益控制周期中可变地控制控制增益差,故可实现最佳地设定各增益控制周期所要求的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增益控制方法。
采用本发明,由于增益控制精度随着各增益控制周期的复重而提高,故可高速实现进行使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幅度内的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方法。
采用本发明,由于具备恢复动作,故可实现防止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不能收敛于规定的幅度内的增益控制方法。
采用本发明,由于可设定增益控制周期的重复次数,故可实现可任意选择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增益控制方法。
采用本发明,由于还可以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目标值时的增益,故在增益的收敛被限于特定的范围时可实现更加高速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实行使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步骤期间,也能返回使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步骤,实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在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增益控制步骤正在动作期间,当需要大幅度的增益控制时,高速地进行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方法。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实行使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步骤期间,当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不在所述A/D变换器的动态范围内时,也能使返回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步骤,实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能迅速消除解调器不适当地动作的状态的增益控制方法。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各增益控制周期中可变地控制控制增益差,故可实现最佳地设定各增益控制周期所要周求的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增益控制装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增益控制精度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重复而提高,故可实现能够高速进行使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幅度内的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装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具备恢复动作,故可实现防止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不能收敛于规定幅度内的增益控制装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可设定增益控制周期的重复次数,故可实现能任意选择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增益控制装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还可使用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目标值时的增益,故可实现在增益的收敛限于特定的范围时更高速的增益控制装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实行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期间,也能返回使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进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在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增益控制动作正在动作期间,需要大幅度的增益控制时,高速地进行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装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实行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期间,也能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不在上述A/D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内时使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实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能够迅速消除解调器运行不正常的状态的增益控制装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各增益控制周期中可变地控制控制增益差,故可实现最佳地设定各增益控制周期所要求的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接收机。
采用本发明,由于增益控制精度随着各增益控制周期的复重而提高,故可高速实现进行使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幅度内的增益控制的接收机。
采用本发明,由于具备恢复动作,故可实现能防止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不能收敛于规定的幅度内的接收机。
采用本发明,由于可设定增益控制周期的重复次数,故可实现可任意选择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接收机。
采用本发明,由于还可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目标值时的增益,故在增益的收敛被限于特定的范围时可实现更加高速的接收机。
又,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实行使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期间,也能返回使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实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在各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增益控制动作正在进行期间,需要大幅度的增益控制时,高速地进行增益控制的接收机。
采用本发明,在实行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期间,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不在所述A/D变换器的动态范围内时,也能返回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实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迅速消除解调器不适当地动作的状态的制接收机。
采用本发明,在增益控制周期中可变地控制控制增益差,故可实现最佳地设定增益控制周期所要求的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便携式电话机。
采用本发明,增益控制精度随着各增益控制周期的复重而提高,故可高速实现进行对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幅度内的增益控制的便携式电话机。
采用本发明,则由于具备恢复动作,故可实现能防止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不能够收敛于规定的幅度内的便携式电话机。
采用本发明,则由于可设定增益控制周期的重复次数,故可实现能够任意选择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便携式电话机。
采用本发明,还由于可以使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目标值时的增益,故在增益的收敛被限于特定的范围时可实现更加高速的便携式电话机。
又,采用本发明,则由于在实行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步骤期间,也能返回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实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在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增益控制动作正在进行期间,需要大幅度的增益控制时,高速地进行增益控制的便携式电话机。
采用本发明,则由于在实行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固定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期间,当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不在所述A/D变换器的动态范围内时,也能返回使增益控制周期的控制增益差为可变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实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能迅速消除解调器不适当地动作的状态的便携式电话机。
附图说明
图1为包含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的构成图。
图2表示实施形态1的增益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为表示控制增益的动作的图。
图4为表示控制增益的动作的图。
图5表示实施形态2的增益控制部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增益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实施形态4的增益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为预定次数N次与增益控制精度的关系图。
图9为表示实施形态5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图1为包含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增益控制装置的便携式电话的接收机的结构图。该接受机能够根据便携式电话的操作进行不间歇的通信,在各接受状态间存在休止状态。
首先根据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种,符号1是包含本发明的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2为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天线,3为以一定的增益放大天线2接收的信号的固定增益放大器,4为构成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增益控制装置,对固定增益放大器3的放大输出信号作增益控制,输出具有所需输出功率的输出信号。5为解调器,6为A/D变换器,增益控制装置4的输出信号经A/D变换器6提供给解调器5进行解调。
增益控制装置4除A/D变换器6外,还具备可变增益放大器7和增益控制部8。该增益控制部8具有功率测定部9、比较器10、目标功率发生部11以及增益演算部12,在间歇地重复的各接收状态中,实行(N+M)个(N、M为1以上的整数)控制周期,进行使检测功率Wo依次接近目标功率Wd的动作。而在检测功率Wo接近目标功率Wd之后,进行维持检测功率Wo于接近目标功率Wd的状态的动作。
功率测定部9连接到A/D变换器6的输出部,接收由A/D变换器6将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信号,在每个控制周期测定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输出功率,发生检测功率Wo。目标功率发生器11以数字值输出相应于作为控制目标的功率值的目标功率Wd。比较器10是比较手段,在每个控制周期对来自功率测定部9的检测功率Wo与来自目标功率发生器11的目标功率Wd进行数字比较,将其功率差Wa(Wo-Wd)提供给增益演算器12。增益演算器12由微机构成,在每个控制周期,根据功率差Wa进行规定的演算,发生增益控制电压Gp,提供给可变增益放大器7。可变增益放大器7根据该增益控制电压Gp对各控制周期设定增益,并进行相应于该设定的增益的放大。
图2为表示增益控制部8的动作的流程图,表示实施形态1的增益控制方法。基于图2说明增益控制部8的动作。增益控制部8实行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与其后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
下面先说明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该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实行N个(N为1以上的整数)增益控制周期。
首先,假设初始状态中对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初始增益Gp0和初始增益差Gv0未加设定。
步骤S1是进行初始设定动作的步骤,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初始增益Gp0和初始增益差Gv0进行初始设定。该初始增益Gp0和初始增益差Gv0的值保持在增益演算器12中。初始增益Gp0和初始增益差Gv0也可以设定为互相独立的值,但这里是一旦设定初始增益Gp0,就原封不动地使用该值设定初始增益差Gv0。用公式表示时如式(1)所示。
Gp0=Gv0                                     ……(1)
通过连动地设定初始增益Gp0与初始增益差Gv0,可迅速实行初始设定工作。将初始增益Gp0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具有的动态范围,即可变增益放大器能恰当工作的、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入的范围的中心值Rm上。例如,可变增益放大器7具有从0(dB)至100(dB)的动态范围时,设定初始增益Gp0=50(dB)。又,也可用前次接收状态中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收敛于目标功率Wd时的增益值作为初始增益Gp0的值。通过使用这样的值,在增益的收敛限于特定范围时能实现更高速的增益控制。
如式(1)那样原封不动地使用初始增益Gp0的值作为初始增益差Gv0。例如初始增益Gp0=50dB时,设定初始增益差Gv0=50dB。
步骤S2是用功率测定器9检测出检测功率Wo的步骤,在各控制周期中检测检测功率Wo。在初始状态中,与检测出步骤S1的初始设定动作设定的初始增益Gp0对应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功率Wo,而在后述的步骤中设定别的增益时,检测与该设定的增益对应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功率Wo。
步骤S3是进行比较动作的步骤,步骤S2中测得的检测功率Wo与目标功率发生器11输出的目标功率Wd的功率差Wa利用比较器10算出。此时所用的公式如式(2)所示。
Wa=Wo-Wd                                    ……(2)
步骤4是判定动作的步骤,判定在步骤S3中比较器10算出的功率差Wa的绝对值是与阀值Wp(设阀值Wp是正数)相同、比其更小的状态,还是比阈值Wp更大的状态。比较器10算出的差Wa的绝对值在与阈值Wp相同或比其更小的状态下,检测功率Wo存在于第1下限值Lmin1至第1上限值Lmax1之间的区域内(以下称为第1区域内),因此以下称为“第1区域内的状态”。又,比较器10算出的功率差Wa的绝对值在比阈值Wp更大的状态下,检测功率Wo不存在于第1区域内,故以下称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用公式表示便如式(3)、(4)所示。
|Wa|≤Wp时
Lmin1≤Wo≤Lmax1         (第1区域内的状态)           ……(3)
|Wa|>Wp时
Wo<Lmin1,Wo>Lma×1    (第1区域外的状态)           ……(4)
总地说来,步骤S4中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时,判定功率差Wa是作为正值状态还是作为负值状态。这里,是“第1区域外的状态”时的功率差Wa为正值的状态下,由于功率差Wa是超过第1上限值Lma×1的状态,故以下称“超第1上限状态”。又,作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时的功率差Wa为负值的状态下,由于功率差Wa是超过第1下限值Lmin1而且更小的状态,故以下称“超第1下限状态”。
又,在使比较器10所用的公式为与式(2)的差相反,为下式(5)的情况下,也可将作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时的功率差Wa为正值的状态作为“超第1下限状态”,将作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时的功率差Wa为负值的状态作为“超第1上限状态”。
Wa=Wd-Wo                                 ……(5)
步骤S5为在判定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时起动的增益差算出动作。在该步骤S5发生的增益差算出动作中,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算出这次设定的增益差Gvn。具体地说,如下式(6)所示,当前次设定的增益差为Gvn-1时,算出这次增益差Gvn为该增益差Gvn-1的1/2的值的绝对值。例如,这次设定的增益差Gvn是接着初始增益差Gvo算出的增益差时,该增益差Gvn为初始增益差Gvo的1/2的值的绝对值。
Gvn=|(1/2)Gvn-1|    (n≠0)                ……(6)
步骤S6是利用步骤S5中的增益差算出动作算出增益差Gvn后起动的增益设定动作的步骤。
步骤S6中,首先决定步骤S5的增益差算出动作算出的增益差Gvn是正值还是负值。该决定中利用步骤S4中的判定动作的结果,如果功率差Wa为正,则为“超第1上限状态”,故增益差Gvn规定为负值,如果功率差Wa为负,则为“超第1下限状态”,故规定增益差Gvn为正值。
接着利用符号经确定的增益差Gvn,算出这次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增益Gpn,将该算出结果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这次设定的增益Gpn如式(8)、(10)所示,通过在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前次设定的增益Gpn-1上加上符号经确定的增益差Gpn来算出。这次设定的增益Gvn,在功率差Wa为正的“超第1上限状态”时用式(8)算出,在功率差Wa为负的“超第1下限状态”时用式(10)算出。其中,初始增益差Gp0按照式(9)取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动态范围的中心的值Rm。
“超第1上限状态”(Wa>0)时
Gpn=Gpn-1-Gvn       (n为自然数)              ……(8)
Gp0=Rm                                       ……(9)
“超第1下限状态”(Wa<0)时
Gpn=Gpn-1+Gvn       (n为自然数)              ……(10)
Gp0=Rm                                       ……(9)
步骤S7为步骤S4产生的判定结果为“第1区域内的状态”时起动的结束动作的步骤。当该结束动作的步骤S7被起动时,就结束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
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实行N次(n为大于0或1的整数)的增益控制周期。如果最初的步骤S1的初始设定产生的初始增益Gp0处于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产生的控制幅度内时,作为例外,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在第1次增益控制周期中不实行步骤S5、S6的增益设定动作,从步骤S4直接至步骤7,结束AP1。然而这种情况极少发生。一般要反复2次以上的增益控制周期,直至检测功率Wo收敛于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产生的目标功率Wd的控制幅度内。如果利用第1次增益控制周期,使检测功率Wo收敛于目标功率Wd的控制幅度内,那末第1增益控制动作的增益控制周期以2次结束。然而,利用第1次增益控制周期未能使检测功率Wo收敛于目标功率Wd的控制幅度内时,就实行第2次增益控制周期,同样在检测功率Wo收敛于目标功率Wd的控制幅度内之前,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中反复执行增益控制周期。
如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结束,则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起动。该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是通过用一定增益差Gvc的M次(M为大于1的整数)的控制周期,使检测功率Wo更接近目标功率Wd的动作。
对于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步骤S8是进行检测动作的步骤,一当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起动,就开始起动,功率测定器9再次测定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功率,输出检测功率Wo。
步骤S9是进行比较动作的步骤,比较器10重新比较检测功率Wo与预定的目标功率Wd,算出其功率差Wa(Wo-Wd)。
下一个步骤S10是判定动作的步骤,判定比较器10算出的功率差Wa的绝对值是否比阈值Wq更大的状态。比较器10算出的功率差Wa的绝对值与阈值Wq相同或比其小的状态下,检测功率Wo存在于从第2下限值Lmin2至第2上限值Lma×2之间的第2区域内,故以下称为“第2区域内的状态”。又,比较器10算出的功率差Wa的绝对值比阈值Wq大的状态下,检测功率Wo不存在于第2区域内,故以下称为“第2区域外的状态”。步骤S10中所用的阈值Wq,与步骤S4的判定动作中所用的阈值Wp相比,是较小的值。用公式来表示步骤S10的判定动作时如下式(11)、(12)所示。
|Wa|≤Wq时
Lmin2≤Wo≤Lma×2      (第2区域内的状态)        ……(11)
|Wa|>Wq时
Wo<Lmin2,Wo>Lma×2  (第2区域外的状态)        ……(12)式中,Wq<Wp。
步骤S11是增益设定动作的步骤,在步骤S10的判定动作中判定结果为“第2区域外的状态”时起动,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设定这次的新的增益Gpn。该步骤S11的增益设定动作,设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设定的增益为Gpn-1时,在该增益Gpn-1上加上一定的增益差Gvc(Gvc不是负数),但对所加的一定增益差Gvc,如下所述附加正或负的符号。即步骤S8的判定动作中,与步骤S4的判定动作相同地判定为“超第2上限状态”时,对一定增益差Gvc加上负号,而判定为“超第2下限状态”时加上正号,附加该正或负的符号并算出这次设定的增益Gpn。如用公式表示就如式(13)、(14)所示。
“超第2上限状态时”
Gpn=Gpn-1-|Gvc|                            ……(13)
“超第2下限状态时”
Gpn=Gpn-1+Gvc                              ……(14)
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实行M次(M为大于1的整数)的控制周期。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产生的最终的增益设定值达到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产生的目标功率Wd的控制幅度内时,来到步骤S12,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在其第1次的控制周期中不进行步骤S11的增益控制动作,而返回步骤S8,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重复其控制周期。然而,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多数情况下,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产生的最终的增益设定值偏离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产生的目标功率Wd的控制幅度,在步骤S11进行增益设定之后实行检测动作S8。
又,只要接收机接收到信号,接收机1就继续进行步骤S8至步骤S12的动作。
以下对图2所示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与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说明具体例子。
首先,根据图3,通过具体例子说明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图3中,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是重复4次增益控制周期的例子。
图3是与具体的增益值一起示出第1增益控制动作的图。
作为图3的具体例子的前提,目标功率Wd是20(dB),规定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重复增加控制周期,直至检测功率Wo收敛于20±3(dB)的控制范围内。因此,如果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设定的增益是20±3(dB)以内,则可认为从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被判定为第1区域内的状态。又,增益中规定小数点后第2位四舍五入。
<关于第1控制周期①>
初始增益Gpo被初始设定为50(dB)时,根据式(1),初始增益差Gvo被初始设定为50(dB)(步骤S1)。这里,根据被初始设定的初始增益Gp0,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功率。这里所输出的功率Wo由功率测定器9测定(步骤S2),算出该检测功率Wo与目标功率发生器11发生的目标功率Wd的功率差Wa(步骤S3)。假设|Wa|比阈值Wp更大,Wo比Wp更大。这时,在步骤S4的判定动作中判定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故步骤S5的增益差算出动作被起动。而且在这时,步骤S4中判定为“超第1上限状态”。步骤S5的增益差算出动作中,根据式(6)与前次的增益差为Gv0=50(dB),算出增益差Gv1=25(dB)。此后步骤S6的增益设定动作动起,根据式(8)算出增益Gp1=25(dB),此增益Gp1=25(dB)被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
<关于第2控制周期②>
对应于设定为增益Gp1=25(dB)的可变增僧放大器7,同样检测出检测功率Wo(步骤S2),该检测功率Wo与目标功率Wd作比较(步骤S3),根据比较结果起动步骤S4的判定动作。这时在步骤S4的判定中根据前提,增益Gp1被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时,被判定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并被判定为“超第1上限状态”,故步骤S5的增益算出动作再次起动,根据式(6)和Gv1算出增益差Gv2=12.5(dB)。接着,在步骤S6,根据步骤S5的算出结果与式(8),算出增益Gp2=12.5(dB),此增益Gp2被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
<关于第3控制周期③>
同样地测定设定为增益Gp1=12.5(dB)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动率Wo,输出检测功率Wo(步骤S2),将该检测功率Wo与目标功率Wd作比较(步骤S3),根据该比较结果实行步骤S4的判定动作。这时的判定中,根据前提,设定增益Gp2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检测功率Wo被判定为“第1区域外的状态”,并被判定为“超第1下限状态”。因此,再次起动步骤S5的增益差算出动作,根据式(6)与Gv2,算出增益差Gv3=6.3(dB)。步骤S6根据步骤S5的算出结果与式(10),算出增益Gp3=18.8(dB),此增益Gp3被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
<关于第4控制周期④>
同样地测定设定为增益Gp3=18.8(dB)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功率Wo(步骤S2),将该检测功率Wo与目标功率Wd作比较(步骤S3),根据该比较结果起动步骤S4的判定动作。这时的判定动作中,根据前提,被判定为是“第1区域内的状态”。在判定为该“第1区域内的状态”时,不实行步骤S5、S6的增益控制,而实行步骤S7的结束动作,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结束,第二增益控制动作AP2起动。
接着就具体例子说明第2增益控制动作。该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进行动作使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功率Wo以比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更高的精度接近目标功率。
图4为与增益的具体数值一起示出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图。图4是在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中反复实行增益控制周期的例子。
<关于第1控制周期①>
首先,假设作为该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具体例的前提,相对于目标功率20(dB)进行控制,使检测功率Wo收敛于20±0.5(dB)的控制幅度内。因此,规定如果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设定的增益是20±0.5(dB)以内,则判定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信号功率Wo为在第2区域内的状态。
根据图3所示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第4控制周期④,增益Gp3为18.8(dB),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起动时,根据在这里设定的增益Gp3,用功率测定器9测定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信号功率Wo(步骤S8),算出检测功率Wo与目标功率发生器11发生的目标功率Wd的功率差Wa(步骤S9)。假设|Wa|比阈值Wq更大,Wo比wq更大。这时因步骤S10的判定动作中判定为是“第2区域外的状态”,故起动步骤S11的增益设定动作。而且判定这时是“超第2下限状态”。这里,如假设一定的增益差Gvc为0.5(dB),则根据式(14)与前次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的增益Gp3,这次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的增益Gp4便为19.3(dB)。
<关于第2控制周期②>
设定增益Gp4=19.3(dB)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同样被增益控制,Gp5=19.8(dB)。
<关于第3控制周期③>
设定增益Gp5=19.8(dB)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信号功率Wo,在步骤S8的判定动作中被判定为“第2区域内的状态”。这时,不进行步骤S11的增益控制而返回检测动作。
<关于第4控制周期④>
第3控制周期③中,由于设定增益Gp5=19.8(dB)的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信号功率Wo在步骤S8的判定动作中被判定为“第2区域内的状态”,故不进行增益设定。
因此,第4控制周期中在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设定的增益为Gp6=19.8(dB)。
<关于第2控制周期⑤以后的控制周期>
如果接收机1的接收状态不变动,将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设定设定为增益Gp6=19.8(dB),则第4控制周期④中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信号功率Wo在步骤S8的判定动作中应该判定为“第2区域内的状态”。但是如果接收机的接收状态变动,则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信号功率Wo也变动。因此,即使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设定增益是Gp6=19.8(dB),有时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信号功率Wo也不是“第2区域内的状态”。因此,以后在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信号功率Wo为“第2区域外的状态”的情况下,功率Wo在为“超第2下限状态”时使设定增益增加。而在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信号功率Wo为“第2区域外的状态”的情况下,功率Wo在为“超第2上限状态”时使设定增益减小。
采用这样的实施形态1,利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以各控制周期的增益差作为可变来控制增益,故可实现最佳设定各控制周期所要求的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由于增益控制精度随着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中的控制周期的重复而提高,故可高速地实现进行对可变增僧放大器7的增益收敛于规定幅度内的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由于相对于初始增益Gpo的值,能设定前次间歇接收时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收敛于目标功率Wd时的增益的值,故在接收电平变动少的情况下,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可实现更高速进行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由于具备使各控制周期中的增益差为可变的增益控制动作AP1,与在该增益控制动作AP1之后动作的,使各控制周期中的增益差为固定的增益控制动作AP2,故可实现进行具有高速且一定增益精度的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由于能够利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使各控制周期的增益差为可变地控制增益,故可能实现最佳地设定各控制周期所要求的增益控制速度和增益控制精度的增益控制装置或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便携式电话机。
又,由于增益控制精度随着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中的控制周期的重复而提高,故可实现能够高速地使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增益收敛于规定幅度内的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又,由于可相对于初始增益Gp0的值设定前次间歇接收时从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收敛于目标功率Wd时的增益的值,故在接收电平变动少的情况下,可实现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以更高速进行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又,由于具备使各控制周期中的增益差为可变的增益控制动作AP1,以及在该增益控制动作AP1之后动作的,使各控制周期中的增益差为固定的增益控制动作AP2,故可实现进行具有高速且一定增益精度的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实施形态2
下面说明实施形态2中的便携式电话机中使用的增益控制装置和增益控制方法。实施形态2如图5所示,与实施形态1相比,使用经改进的接收机20。接收机20具有增益控制装置21,该增益控制装置21具有增益控制部22。该增益控制部22与图1的增益控制部8相比,具有从功率测定器9至增益演算器23的测定功率Wo的供给环路。此外,该实施形态2在图6所示的动作流程图中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步骤S8与步骤S9之间,新增加进行判定动作的步骤S20。附加从步骤S20返回到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步骤S3的控制环。其余的构成、步骤与实施形态1相同,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步骤S20是判定功率测定器9测定的功率Wo是否处于规定范围的步骤。这里所谓规定范围是实施形态1中说明过的“第1区域的范围”。当判定步骤S20判定测定功率Wo处于该第1区域范围内时,认为测定功率Wo靠近目标功率Wd,达到可实现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程度,以后由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7。
当判定步骤S20判定测定功率Wo不在该第1区域内时,认为测定功率Wo未靠近目标功率Wd到实行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程度,从步骤S20返回步骤S3,由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控制测定功率Wo。对于其他动作,由于与实施形态1相同,故说明从略。
在这样的实施形态2中,不仅从实施形态1中说明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转移到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而且通过步骤S20,也可从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返回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
因此,在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正在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期间,发生信号哀落、静区以及其他急剧的接收电平变动,必须大幅度修改可变增益放大器7中设定的增益时,能再次利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作增益控制。
然而,在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不高速进行增益控制时,在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对输入信号的跟随性受损,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失真的接收信号,故有时从增益控制装置21输出失真的接收信号。
因此,当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高速进行增益控制时,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失真也减小。
采用实施形态2,则由于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正进行期间也能返回到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进行增益控制动作,故在第2增益控制动的动作期间即使产生信号衰落、静区以及其他急剧的接收电平变动,也能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高速进行增益控制,实现从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失真小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由于实行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期间也能返回到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实行增益控制动作,故在第2增益控制动作的动作期间即使产生信号衰落、静区以及其他急剧的接收电平的变动,也能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高速实行增益控制,实现从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失真小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实施形态3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3的便携式电话机使用的增益控制装置。
增益控制装置21的构成与实施形态2相同,故省略说明。
下面根据图6说明本实施形态3的增益控制装置21的增益控制动作和增益控制方法。
本实施形态3的增益控制装置21的动作以判定步骤S20中的规定范围作为A/D变换器6的动态范围的范围。除此之外的动作与实施形态2相同,说明从略。
现假设A/D变换器6的动态范围的上限位于比实施形态1说明的“第1区域”的上限更高处。当不在A/D变换器6的动态范围内的功率Wo输入到A/D变换器6时,A/D变换器6不能适当地动作,故输入从A/D变换器6输出的信号的解调器5中,不进行合适的解调。又,输入从A/D变换器6输出的信号的功率测定器5测定的功率Wo的值也不合适。
因此,尽管从A/D变换器6输出的信号实际上为超出“第1区域”的上限的值,但也能产生被测定的功率Wo的值被认为位于“第1区域”范围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认为是“第1区域”的范围内,则由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而且需要很多进行增益控制的时间。
又,没有从A/D变换器6向解调器5输入适当的功率的期间,解调器5便不能适当地动作。
因而,当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超过A/D变换器6的动态范围时,解调器5有时会继续不适当地进行动作的状态。
因此,实施形态3中在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作增益控制期间,当从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达到A/D变换器6的动态范围之外时,利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使增益差为可变地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作增益控制,以此迅速消除解调器5不适当地动作的状态。
又,解调器5迅速地实施适当的动作,以此增加对输入信号的跟随性,减轻从解调器5输出的信号的失真。
采用实施形态3,则在利用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作增益控制期间,当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达到A/D变换器6的动态范围之外时,由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作增益控制,以此实现能够迅速消除解调器5不适当动作的状态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解调器5迅速实施适当的动作,以此实现增加对输入信号的跟随性,减轻解调器5输出的信号的失真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在利用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作增益控制期间,当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达到A/D变换器6的动态范围之外时,利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作增益控制,以此实现能够迅速消除解调器5不适当动作的状态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又,解调器5迅速实施适当的动作,以此实现增加对输入信号的跟随性,减轻解调器5输出的信号的失真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实施形态4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4的便携式电话机使用的增益控制装置。
本实施形态4的增益控制装置21的构成与实施形态2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下面根据图7说明本实施形态4的增益控制装置21的增益控制动作与增益控制方法。图7为表示实施形态4的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动作和增益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S30是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中进行判定的步骤。而且与实施形态1~3中的任一实施形态使用的判定步骤S4不同,当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反复的次数N达到预定的次数Np时,也使结束步骤S7起动。
下面根据图8说明增益控制动作AP1中反复进行的控制周期的次数N与增益控制精度的关系。
图8的上部所示的图表示增益控制周期反复的次数N与增益控制精度的关系,图8的下部所示的图表示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控制周期实行1次的情况下为在下一增益控制周期设定增益所必要的时间的例子。图中,为在下一增益控制周期设定增益所需要的时间,作为对功率积分的时间需要384chip,并且作为进行演算和设定的时间需要512chip。
如图8下部所示,有必要用1时隙(2560chip)结束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情况下,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控制周期最多可重复5次。
又如图8上部所示,重复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控制周期的次数为4次时,能在±3dB的范围实现增益控制精度,重复增益控制周期的次数为5次时,能在±1.5dB的范围实现增益控制精度。
如上所述,作业者可根据用途选择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中的控制精度与控制次数。
下面举一个选择的例子,在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精度不太高时,操作者选择较少的Np次,使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精度也不太高,而且迅速结束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
又,在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精度高的情况下,使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精度也高,当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开始时,设定较多的Np次,以进行对于实行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充分多的增益控制。
这样,通过改变Np,可以切换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所要求的精度或速度。
又,当电源接通时,频率转换时以及没有关于其他接收信号电平的信息时,使预定的次数Np少些。通过这样设定,实际上尽管实施了能够进行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控制周期的程度的增益控制,也能够防止不必要地重复第1增益控制。又当接收电平变动大,从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转移到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时,使预定的次数Np多些。采用这样的设定,能可靠地实行第2增益控制动作AP2的控制周期被实行的程度的增益控制,能稳定地削减在“第1区域外”控制周期工作的时间。
采用实施形态4,则由于能任意选择第1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精度和增益控制次数,故可实行相应于各种条件的最佳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由于能任意选择第1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精度和增益控制次数,故可实现相应于各种条件的最佳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实施形态5
下面说明实施形态5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增益控制装置。
实施形态5的构成与实施形态4的构成相同,故说明从略。
下面根据图9说明实施形态5的增益控制动作和增益控制方法。实施形态5的增益控制装置和便携式电话机的动作与实施形态4等不同之点在于,具备恢复动作RC,它在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输出Wo在一定情况下不能向目标功率Wd收敛时,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4使其能向目标功率Wd收敛。
步骤S40判定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控制周期是否实行1次以上。在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中实行初始的控制周期时,在这里可以说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控制周期被实行的次数是0次,故由比较器10进行比较(S3)。第1增益控制动作AP1的控制周期被实行1次以上时,实行判定步骤S41。
步骤S41中判定前次设定的增益差Gvn-1的值是负值(A)还是正值(B)。当前次设定的增益差Gvn-1的值是负值时(A),后述的判定步骤S42被起动。而当前次设定的增益差Gvn-1的值是正值时(B),后述的判定步骤S43被起动。
判定步骤S42中判定这次测定的功率Won是否小于前次测定的功率Won-1。如前次设定的增益差为负值时(A),则这次测定的功率Won应该比前次测定的功率Won-1来得小。
因此,在该判定步骤S42中如果这次A/D变换器6输出的功率Won比前次测定的功率Won-1来得小,则实行比较步骤S3。
另一方面,该判定步骤S42中这次A/D变换器6输出的功率Won比前次测定的功率Wo-1来得大时,所测定的功率Wo是错误的,故起动增益差算出步骤S44,以后,实行对可变增益控制装置7的增益设定。
判定步骤S43中判定这次测定的功率Won是否大于前次测定的功率Won-1。如果前次设定的增益差是正值时(B),则这次测定的功率Won应比前次测定的功率Won-1来得大。
因此,在该判定步骤S43中如果这次A/D变换器6输出的功率Won大于前次测定的功率Won-1,则实行比较步骤S3。
另一方面,判定步骤S43中这次从A/D变换器6输出的功率Won比前次测定的功率Won-1来得小的情况下,所测定的功率Wo是错误的,故起动增益差算出步骤S44,以后,实行对可变增益控制装置7的增益设定。
步骤S44是本实施形态5中使用的增益差算出步骤,与实施形态4的不同之点在于,当判定步骤S42或判定步骤S43发出指令要再次进行前次的增益差算出动作时,再次进行增益差算出动作。
当在本实施形态5中发现错误时,应通过实行增益差算出步骤S44再次进行前次的增益差算出动作,但也可以采用在发现错误时,通过实行初始设定步骤S1,从头开始重新进行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装置。
假如使用实施形态1~4中任一个增益控制装置4或21,则在例如设定增益差的符号为正时,由于种种原因,在使所测定的功率为与设定增益差的符号为负并输出的情况相同的输出时,以后的动作将基于该错误动作进行增益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便难以收敛于目标功率Wd。
下面根据图3,举出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第1控制周期①中设定为50(dB)的增益,通过对50(dB)减去25(dB),设定为25(dB)。这时,由于未预见到的原因,错误地对50(dB)加上25dB,在这种情况下,便输出75(dB)的增益。以后,就重复第1控制周期,但第1增益控制周期②中的增益差为12.5(dB)。因此第1增益控制周期②中的增益为62.5(dB)。同样,第1增益控制周期③中的增益差为6.3(dB),第1增益控制周期③中的增益为56.2(dB)。因而,尽管目标功率Wd与输出功率远离,可是增益差缓慢地减小。因此就需要测定功率Wo变成目标功率Wd的时间。
然而,采用本实施形态5那样的动作,则即使出现测定的功率与预定的增益差符号不同的结果,也能检测其错误,故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易收敛于目标功率Wd。
又,采用本实施形态5那样的动作,则即使增益差的符号一度出错,也能检测出该错误,并且可只根据当前进行的增益差算出动作进行增益控制,故也不损害增益控制的高速性。
采用实施形态5,则即使所测定的功率Wo出现与预定的增益差符号不同的结果,也能检测出该错误,故能重新进行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增益控制。因而,可实现防止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变得不收敛于目标功率Wd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由于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增益控制的重新进行,可只根据当前进行的增益差算出动作进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不损害增益控制高速性的增益控制方法。
又,所测定的功率Wo即使出现与预定的增益差符号不同的结果,也能检测出该错误,故能重新进行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增益控制。因而,可实现防止可变增益放大器7输出的功率Wo变得不收敛于目标功率Wd的增益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又,对可变增益放大器7的增益控制的重新进行,可只根据当前进行的增益差算出动作进行增益控制,故可实现不损害增益控制高速性的增益控制装置或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装置,以及具备该增益控制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为使用于接收机的增益控制装置和增益控制方法。

Claims (42)

1.一种增益控制方法,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增益控制方法能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依次减小所述控制增益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将所述控制增益差依次减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控制周期具备
算出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算出步骤,以及
根据该增益差算出步骤的算出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步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控制包含在不能够将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步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控制周期数为可设定的。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决定所述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初期设定的增益。
9.一种增益控制方法,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执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1增益控制步骤,以及
使各控制增益差固定,并执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2增益控制步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各增益控制周期。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小。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半。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的增益控制周期具备
算出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算出步骤,以及
根据该增益差算出步骤的计算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步骤。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增益控制包含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不能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步骤。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增益控制周期数是可设定的。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结束之后,执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步骤。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步骤期间,根据规定的条件,转换到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增益控制步骤具备根据检测出的功率判定是否应该实行第1增益控制步骤的判定步骤。
19.如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决定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的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20.如权利要求9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步骤中,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初期设定的增益。
21.一种增益控制装置,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其构成为能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结构。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小。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半。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增益控制周期,使其形成能够执行所述动作的结构,所述动作即
算出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算出动作、以及
根据该增益差算出动作的计算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动作。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控制包含在不能使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动作。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控制周期数是可设定的。
27.如权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决定所述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28.如权利要求2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初期设定的增益。
29.一种增益控制装置,是比较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预定的目标功率,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能够执行下述动作的结构,所述动作即
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1增益控制动作、以及
使各控制增益差固定,执行多个增益控制周期的第2增益控制动作。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一边改变各控制增益差,一边实行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各增益控制周期。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小。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增益控制周期的反复,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控制增益差被依次减半。
33.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的增益控制周期,使其能够执行
算出设定于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下次要设定的增益的增益差的增益差计算动作,以及
根据该增益差计算动作的算出结果,设定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的增益设定动作。
34.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增益控制包含在不能够使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收敛于规定的控制幅度内的状态时,重新恢复其增益控制的动作。
35.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的增益控制周期数是可设定的。
36.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结束之后,实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动作。
37.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实行所述第2增益控制动作期间,根据规定条件,转换到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增益控制动作具备根据检测出的功率判定是否应该实行第1增益控制动作。
39.如权利要求29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决定所述控制增益差,作为已设定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增益与新设定的增益之差。
40.如权利要求29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增益控制动作中,用前次可变增益放大器动作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达到预定的目标值时的增益作为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初期设定的增益。
41.一种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21~4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
42.一种便携式电话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21~4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增益控制装置。
CN02829512.9A 2002-08-20 2002-08-20 增益控制方法和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Pending CN16505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2/008362 WO2004019489A1 (ja) 2002-08-20 2002-08-20 利得制御方法および利得制御装置並びにその利得制御装置を備えた受信機および携帯電話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0517A true CN1650517A (zh) 2005-08-03

Family

ID=31900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829512.9A Pending CN1650517A (zh) 2002-08-20 2002-08-20 增益控制方法和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39427A1 (zh)
EP (1) EP1553698A4 (zh)
JP (1) JP3914235B2 (zh)
CN (1) CN1650517A (zh)
WO (1) WO20040194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6806A (zh) * 2009-01-07 2012-09-05 天工方案公司 管理接收机的正交信号路径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的电路、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65137B1 (ko) * 2004-12-02 2007-01-0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패킷 통신 시스템의 자동 이득 제어 장치 및 제어방법
CN101107785A (zh) * 2005-01-18 2008-01-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终端及控制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多个接收装置的方法
JP2009094703A (ja) * 2007-10-05 2009-04-30 Oki Semiconductor Co Ltd ゲイン制御装置
WO2012147138A1 (ja) * 2011-04-26 2012-11-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受信機
US9300334B2 (en) * 2014-01-22 2016-03-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nti-interference method and devic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00279B2 (en) * 2015-02-16 2017-10-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wireless receiver
FR3061378B1 (fr) * 2016-12-26 2022-07-29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Attenuateur variable muni d'une boucle de comman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8478B2 (ja) * 1990-08-31 1998-10-30 日本電気アイシーマイコン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利得制御装置
US5170392A (en) * 1991-01-16 1992-12-08 Motorola, Inc. Intermodulation compensation in a receiver
JPH0738605B2 (ja) * 1991-05-28 1995-04-26 国際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
JPH05198090A (ja) * 1992-01-20 1993-08-06 Sony Corp レベルコントロール回路
JPH0918260A (ja) * 1995-06-30 1997-01-17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利得制御回路
JP3120737B2 (ja) * 1996-08-23 2000-12-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自動利得制御回路
CA2232754A1 (en) * 1996-09-05 1998-03-1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Gain control method and receiver
US5917865A (en) * 1996-12-31 1999-06-2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Digital automatic gain control employing two-stage gain-determination process
US5930693A (en) * 1997-02-03 1999-07-27 Ford Motor Company Radio receiver with underpass detector
EP0926887A3 (en) * 1997-12-22 2001-03-21 Texas Instruments Inc. Automatic gain and offset control of a video decoder analog front end
US6314278B1 (en) * 1998-12-30 2001-11-06 Uniden America Corporation Adjusting gain in a receiver using received signal sample values
JP2001016638A (ja) * 1999-06-30 2001-01-19 Ne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の自動利得制御方法
JP2001024454A (ja) * 1999-07-07 2001-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利得制御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自動利得制御機能を持った無線通信装置
US6442380B1 (en) * 1999-12-22 2002-08-27 U.S. Philips Corporation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a zero intermediate frequency radio device
US20010048727A1 (en) * 2000-01-10 2001-12-06 Schmutz Thomas 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on a time slot by time slot basis
JP2001230644A (ja) * 2000-02-18 2001-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利得制御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自動利得制御機能を備える無線通信装置
JP2001244765A (ja) * 2000-02-28 2001-09-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動利得制御方法および自動利得制御用プロセッサならびに復調装置
JP2001284996A (ja) * 2000-03-31 2001-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ゲイン制御装置
JP4178712B2 (ja) * 2000-04-04 2008-1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利得調整装置
JP2001332984A (ja) * 2000-05-23 2001-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信出力制御方法並びに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体通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6806A (zh) * 2009-01-07 2012-09-05 天工方案公司 管理接收机的正交信号路径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的电路、系统和方法
CN102656806B (zh) * 2009-01-07 2014-10-22 天工方案公司 管理接收机的正交信号路径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的电路、系统和方法
US8948322B2 (en) 2009-01-07 2015-02-03 Skyworks Solutions, Inc. Circuit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quadrature signal paths of a receiver
US9313079B2 (en) 2009-01-07 2016-04-12 Skyworks Solutions, Inc. Circuit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quadrature signal paths of a receiv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53698A4 (en) 2006-07-26
JP3914235B2 (ja) 2007-05-16
JPWO2004019489A1 (ja) 2005-12-15
EP1553698A1 (en) 2005-07-13
US20050239427A1 (en) 2005-10-27
WO2004019489A1 (ja) 2004-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9932C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184790C (zh) 移动电话、gps、蓝牙一体型复合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225094C (zh) 发送功率控制装置与方法以及移动台
CN1459149A (zh) 传输功率控制电路
CN101036291A (zh) 接收电路及光接收电路
CN1123491A (zh) 接收机、自动控制器、控制信号器、接收功率控制器和通信方法
CN1695399A (zh) 无线基站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407701A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941639A (zh) 发射装置和用于阻抗匹配的方法
CN1153430A (zh) 调整发送/接收信号增益的发送/接收设备和方法
CN1638275A (zh) 滤波器和通信仪器的自动调谐装置
CN1366391A (zh) 发送功率控制装置与发送功率控制方法以及移动台与基地台
CN1649254A (zh) 传输电路
CN1825994A (zh) 移动无线终端
CN1922802A (zh) 自适应天线装置
CN1910826A (zh) 分频电路和使用其的多模式无线电设备
CN1263660A (zh) 干扰消除设备和干扰消除方法
CN1274082C (zh) 功率控制电路和发射机
CN1650517A (zh) 增益控制方法和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接收机和便携式电话机
CN1665133A (zh) 发送电路、通信机器、音频机器、影像机器、及发送方法
CN1691540A (zh) 接收分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203617C (zh) 高频信号接收装置
CN1565093A (zh) 无线基站、无线终端、移动通信系统及接收操作控制程序
CN1190013C (zh)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CN1926760A (zh) 高输出放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