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5307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95307A CN1595307A CN200410049273.1A CN200410049273A CN1595307A CN 1595307 A CN1595307 A CN 1595307A CN 200410049273 A CN200410049273 A CN 200410049273A CN 1595307 A CN1595307 A CN 15953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riginal copy
- recording chart
- paper
- light signal
- image rea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43—Allowing easy access, e.g. for maintenance or in case of paper jam
- H04N1/00546—Allowing easy access, e.g. for maintenance or in case of paper jam using a side ope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43—Allowing easy access, e.g. for maintenance or in case of paper j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一图像读取部分,置于机身上部前表面一侧;一光信号发生部分,置于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一成像部分,置于光信号发生部分下方;一定影部分,置于成像部分和图象读取部分之间;一排纸部分,置于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和一开/关盖,它与图像读取部分和排纸部分整体转动。当开/关盖打开时,成像部分暴露,从定影部分伸至排纸部分的送纸路径一部分得以开放。便于更换和修理成像部分和进行卡纸处理。
Description
本专利申请是于1998年10月2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98123619.7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读取原稿上的图像信息、形成图像并将其记录于一记录介质如纸上的成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子照相系统来形成并记录图像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传统成像装置的实例,从美国专利申请第08/812,496号中可知一传真装置,其中将一形成并记录图像的记录部分构造成一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激光打印机,以下将参照图19描述其结构。
参见图19,一读取原稿上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部分3设置于机身前表面一侧的上部内。一形成并记录图像的记录部分4设置于图像读取部分3的后面。
首先说明记录部分4的结构。在记录部分4中,堆叠于供纸盒部分50内的记录纸P中最上一张纸由一拾取辊51送入,并由一传送辊26传送给成像部分10。一激光扫描器9设置于成像部分10的上面,一定影部分11设置在比成像部分10更靠近于机身正面之处。根据一成像信号,激光扫描器9以其作为扫描光束的激光束扫描一感光鼓10a的表面。在该扫描动作之前,感光鼓10a由一主充电器10b均匀充电,并受来自激光扫描器9的扫描光束照射,从而在其上形成一静态潜像。在从一显像辊10c输送来的色粉附着到潜像上时,该潜像变成一作为色粉图像的可视图像。另外,通过一转印充电器10f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然后由一定影部分11定影。
在定影之后,记录纸P尽管已排出,但必须再排出以便确认记录内容的记录表面朝上,这就是所谓的面朝上排纸。在这种排纸的情况下,用一对排纸辊11a将这些纸排在排纸盖53上。另外,在所谓的面朝下排纸的情况下,使这些纸记录面向下排出以便顺序放置输出页,通过这对排纸辊11a、11b将这些纸排在面朝下排纸部分52上。应指出的是,面朝上与面朝下排纸模式通过转换一舌门14来选择。
下面,描述图像读取部分3的结构。在图像读取部分3中,置于原稿置放板54上的原稿S分别由一分离辊19结合一摩擦件18分离,并由进纸辊21和进纸辊22送至一紧配合的(close-fitted)图像传感器7。然后,原稿S上的图像信息被读取,随后这些原稿由一排纸辊23排至一原稿排出托盘8上。
另外,图像读取部分3可从图示位置绕一支点B于图中逆时针转动,面朝下排纸导轨15可绕一支点C逆时针转动。原稿置放板54与面朝下排纸部分52整体构成一卡盒盖55,该盖55可绕一支点D顺时针转动。
当更换与感光鼓10a、充电器10b、显影辊10c和色粉存放部分整体构成的墨盒10e时,通过顺时针转动盒盖55而打开盖55,这样可更换墨盒102。另外,若发生记录纸卡塞现象,则逆时针转动图像读取部分3,然后逆时针转动面朝下排纸导轨15,卡塞的记录纸得以取出。
但是,现有技术装置中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由于有这样一种结构,即,当更换墨盒10e时,若通过打开盒盖55从上面取出和放入墨盒10e的话,则要求盖55盖位成像部分10的面积至少大于墨盒102的突出面积。还要求其尺寸设定得有一定余量,以便操作者的手在取出和放入墨盒时不会碰在该装置上。那么,可在该装置上部中央部分处形成一大的绝对空间,以便使大盖55能在图7中顺时针转动,从而不会碰撞图像读取部分3。因此,这可能就无法减小该装置的尺寸。
第二,在上述结构中,若记录纸塞住,则逆时针转动图像读取部分3,接着逆时针转动面朝下排纸导轨15,从而取出卡住的记录纸。该结构并不方便,即在处理卡纸情况时,图像读取部分3与面朝下排纸导轨15必须总是打开的。
发明内容
在这些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本发明,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它便于更换其成像部分的墨盒,并便于执行记录介质的卡塞处理过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方便进行一记录介质的排出操作。
本发明进一步目的在于方便进行原稿或记录介质的自动进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一传真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整个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装置开/关盖处于打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5是详细表示图4所示装置控制部分的图;
图6是图1所示装置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包括图5所示的控制部分;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整个传真装置外观的透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整个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装置的控制系统方框图;
图10是详细表示图8所示装置的原稿分离部分的图;
图11是表示图8所示装置第一修改例的透视图;
图12是一原稿托盘的放大图,表示图8所示装置的第二修改例;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传真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整个装置外观的透视图;
图15是表示原稿如何在图13所示装置中受到传送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装置图像读取部分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原稿传送部分的挡块部分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装置的上部原稿引导单元的顶视图;
图1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传真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1至6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在所有附图中,与现有技术中那些部件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数字标记。
在此,将一传真装置作为成像装置举例。
这里按以下顺序描述该传真装置。
(1)传真装置各部分的简述。
(2)相应部分的设置。
(3)用来读取纸上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部分结构。
(4)用来形成并记录图像的记录部分结构。
(5)与开/关盖有关的结构。
(6)用来更换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部分各元件的结构。
(7)包括上述控制部分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传真装置各部分简述]
首先,将简要说明一实施例中传真装置的各部分。
图1是表示该实施例中传真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参见图1,其中有:由1代表的机身;一构造成便于使放纸板2c能叠放若干复制件S的开/关盖2,它能打开和关闭用以替换随后提到的墨盒,或用以处理记录纸的卡住故障;一图像读取部分3,用来从原稿S读取图像信息;一记录部分4,构造成一激光打印机,用来将图像成像和记录于记录纸P上;一送纸部分5,用来将纸传送给图像传感器部分;一压纸部分6,用来将纸压在图像传感器上;一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7,用来从纸上读取图像信息;一排纸托盘8,在读完原稿S之后从其中送出原稿S,或在面朝上排出过程时从其中送出记录纸P;一激光扫描器9,定义为一光信号发生部分;一成像部分10,用来通过由激光扫描器的光信号照射记录部分4而形成一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移到记录纸P上;一定影部分11,用来定影转移到记录纸P上的色粉图像;一面朝下排纸部分12,用来在记录纸P被定影之后对该记录纸P进行面朝下排出;一进纸部分13,用来支承供给成像部分10的记录原稿;一传送路径转换舌门14,用来转换从定影部分11送出记录纸的传送路径,以便在面朝下排纸过程和面朝上排纸过程之间转换;一面朝下排纸导轨15,用来在记录纸P固定到面朝下排纸部分之后引导记录纸P;上下纸导轨16、17,用来引导原稿S;一操作部分25,用来执行各种操作输入过程;传送辊26,用来将记录纸P从进纸部分13传送给成像部分10;一传送导轨27,用来引导记录纸P;和一发热管28,用来发出定影部分11的热量。
[相应部分的设置]
下面,将说明该装置各部分的设置。首先,图像读取部分3设置于机身上部前侧,而且激光扫描器9设置于该图像读取部分3的后面。另外,成像部分10设置于激光扫描器9的下方,定影部分11设置于图像读取部分3之后,并且位于机身下部前侧,在成像部分10附近。此外,面朝下排纸部分12设置于激光扫描器9、成像部分10和图像读取部分3之间。还有,进纸部分13设在激光扫描器9和成像部分10的后面。
[图像读取部分的结构]
接着,描述图像读取部分3的结构。在图像读取部分3的结构中,首先,置于放纸板2c上的纸S由一分离辊19逐纸分离,分离辊19与摩擦部件18相互压接触(press-contact)。接着,通过一进纸辊21和一与辊21成压接触的进纸辊22将如此分离的纸S传送给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7,进纸辊21由一压簧20压住。利用压纸部分6,原稿S通过压到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7上得以密接,图像传感器7读取原稿S上的图像信息。之后,由一排纸辊23和一与该辊23成压接触的排纸辊24将原稿排出到排纸托盘8中,排纸辊23由压簧20压住。应当指出,在该排纸过程中,原稿S由上下纸导轨16、17引导。
放纸板2c如此设置以便倾斜一接近垂直方向的陡角,而且由于若置于其上的原稿S因其自身重量导到分离辊19,则它构造得很紧凑而足以消除对一初步传送部分的需要。另外,放纸板2c配备有一导板2a,它可在与原稿S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原稿S的宽度方向)上滑动,置于放纸板2c上纸S的两侧可由导板2a设定一致。另外,若原稿S较长,则可通过纸托盘2b防止原稿S从置放板2c伸出并垂下。
[记录部分的结构]
下面,描述记录部分4的结构。根据从下文描述的一控制部分300输出的图像信号,记录部分4从激光扫描器9的激光束发射器9a发射一调制信号的光束。用通过一多面体反射镜9b的调制光束照射成像部分10的感光鼓10a,从而形成一对应于感光鼓10a表面上图像信息的色粉图像。然后将色粉图像转移到记录纸P上,将记录纸P从进纸部分13输送给成像部分10,进一步由定影部分11定影。随后,该记录纸P排至面朝下排纸部分12或排纸托盘8上。这便是记录部分4的构造。
将感光鼓10a装入一墨盒10e,与一主充电器10b、一显影辊10c和一清洁刮刀10d成一整体。感光鼓10a如此构造以便可与墨盒10e一起装到机身1上或从其上拆下。应指出,机身装有一磁传感器35,它与墨盒10e相接触以便检测存储有墨盒10e色粉的色粉室10g中是否有色粉。
于是感光鼓10a如此构造以致其表面被主充电器10b均匀充电,然后经过偏转反射镜9c由来自多面体反射镜9b的扫描光束照射,由此形成一静电潜像。然后该潜像在附着有从显影辊10c输送来的色粉时变得可见,成为一色粉图像。
一转移充电器10f设置于成像部分10的感光鼓10a的下面。另外,定影部分(热定影部分)11、一对排纸辊11a和一对面朝下排纸辊11b沿记录纸传送路径设置,该路径位于感光鼓10a的更下方。
另一方面,使每张置于设在机身1后部进纸部分13内记录纸托盘29上的记录纸P在一中板30上与分离辊31压接触,使中板30通过一图中未示的偏置机构顺时针转动,用一分离垫32(它称作摩擦部件分离系统)逐纸分离记录纸。这样,通过传送辊26将记录纸P传送到感光鼓10a与转移充电器10f之间。
在形成于感光鼓10a表面的色粉图像由转移充电器10f转移之后,记录纸P沿传送导轨27传送。然后,用热定影部分11将色粉图像定影到记录纸P上,随后将记录纸P送给一对排纸辊11a。
用户可选择面朝下排纸模式和面朝上排纸模式中任意一个作为记录纸P的排出模式。该模式通过根据操作传送路径转换舌门14来转换记录纸传送路径得以转换。
图1表示面朝下排纸的执行情况。由舌门14向上定向的记录纸P受到面朝下排纸导轨15的引导,该排纸导轨15沿记录纸传送路径设置在舌门14的更下方,该传送路径从机身前侧上定影部分11延伸至面朝下排纸部分12,然后,记录纸P由一对面朝下排纸辊11b排出在面朝下排纸部分12上,该排纸部分12与开/关盖2连同发热管28一起整体构成。
应当指出,发热管28位于定影部分11上方,定影部分11产生的热量依照自然对流沿发热管28向上发出,并由发热管28截断以便热量不会传输到成像部分10的墨盒10e周围。
当选择面朝上排纸模式时,用户通过一图中未示的转换杆改变舌门14的方向,从而向排纸托盘8排出记录纸P。排纸托盘8用作面朝上排纸托盘,同时也是一原稿排出托盘,将它构造成抽拉式,其中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要将托盘8如图1所示抽出,或如图2示意性透视图所示置于机身1的下面。
[与开/关盖有关的结构]
下面,将描述与开/关盖2有关的结构。
开/关盖2可在图1中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设置,以便盖2绕一支点A转动,该支点A位于图1所示机身前侧的下部,盖2开至机身1的前侧并关至其后侧。图像读取部分3、面朝下排纸部分12、面朝下排纸导轨15和发热管28相对于开/关盖2整体构成,它们连同该盖2一起受到可转动的支承。
然后,开/关盖2在图1中逆时针转动,以便盖2连同图像读取部分3、面朝下排纸部分12、面朝下排纸导轨15和发热管28一起打开,从而使成像部分10如图3所示暴露,并打开了设置于记录纸传送路径转换舌门14下方的一个部分,该路径从定影部分11延伸至面朝下排纸部分12。对于这种方案来说,易于取出成像部分10的墨盒10e并替换一个新墨盒。另外,若记录纸P卡塞,则易于取出留在机身1内部的记录纸P。
应指出,开/关盖2是可转动的,由此无需象图19所示现有技术中盒盖55的情况那样,在机身内形成一用来取墨盒的绝对空间。从而可减小该装置的尺寸。
还有,根据本实施例的传真装置,开/关盖2装有一联锁机构,若盖2打开或墨盒10e并未放在机身1内,则记录部分不会工作。
另外,将设置在墨盒10e内的鼓感光防止板10h(见图1)构造成与将墨盒10e设置于机身1内部的动作联锁。当盖2打开时以及当墨盒10e设置于机身1内时,鼓感光防止板10h打开。而另一方面,当将墨盒10e从机身1中取出时,鼓感光防止板10h关闭,从而防止了不必要的感光过程。
[更换控制部分各元件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4和5描述更换和修理用来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部分元件的结构。
图4所示一控制部分300通过使一电路板安装下面将提到的一控制电路等来构成,它用来控制整个装置。控制部分300沿一侧盖33的内部设置,侧盖33用来盖住机身一侧的表面。
如图5所示,在侧盖33面对控制部分300的一部分上形成一打开部分33a,设置一用来关闭该打开部分33a的盖34,以便使其能安装到侧盖33上或从侧盖33上拆除。用一卡爪34a将盖34固定到侧盖33上,以便通过使其利用其材料的弹性可安装到侧盖33上或从其上拆除。
根据上述结构,装入控制部分300内的元件例如一ROM和一RAM等等,可通过移去盖34而从机身1外部被更换并完全安装在控制部分300内。
应指出的是,可将盖34设置成通过采用一螺钉等等使它能安装到侧盖33上或从其上拆除,或将它设置成盖34能通过一铰链相对于侧盖打开或关闭。
[控制系统的结构]
下面,将参照图6说明包括控制部分300的传真装置一控制系统的结构。
参见图6,一CPU 301控制传真装置整体。该CPU 301由以下元件构成:一MPU;一存储有MPU控制程序等的ROM;一RAM,用作图像信息的暂时存储部分和用来处理各种数据的区域;以及一图像处理部分,用来改变图像的放大倍数和转换分辨率。
另外,CPU 301具有一日历功能和一定时器功能,其结构众所周知,存有重要的系统设定信息如单触键结果信息(destinationinformation)和软件开关信息等的RAM中各个区由一备用蓄电池保护,以防意外故障如电源掉电。该传真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这样一种配置,即CPU 301通过一接口接至以下元件。
一操作部分25,由各种键开关如十数字键、功能键、单触键、启动键和停止键构成。
一指示部分303,由用来指示各种信息的LCD和各种用来显示传输模式的LED等构成。
图像读取部分3,由一驱动部分如读取电动机、一用来读取图像的读取传感器、一用来校正所读取的图像并将其二进制化的图像处理部分,和各种用来检测原稿的传感器等构成。
记录部分4,包括一驱动部分如记录电动机、一用来控制激光扫描器和电子照相过程的记录单元、一用来执行图像的平滑处理过程(smoothing process)以使图像得以记录的图像处理部分,和各种用来检测记录纸的传感器等。
用来传输和接收电话通讯并对图像数据进行编码的通信控制部分304,有一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由一MODEM和一NCU构成,该连接部分接至一通信网络305。
一CPU外部接口306,是一用来将数据直接传输给CPU 301和直接接收来自CPU 301的数据的接口,它通过一线路接至传真装置外部的计算机,该线路例如是RS232C、SCSI和LAN,由此将该传真装置用作外部计算机的扫描打印机。
上述控制部分300应包括至少一个图6所示结构中的CPU 301电路。该控制部分300可以配备有连同CPU 301一起的通信控制部分304和CPU外部接口306的电路。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至此已例举了用激光扫描器当作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传真装置。但是,该光信号发生部分还可涉及使用其它扫描系统,如LED扫描器。另外,成像部分的结构当然并不限于上述一种。此外,与本发明相关的结构并不限于该传真装置,当然本发明也可用于其它基于电子照相系统成像并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装置。
从至此所给出的描述显然可知,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包括:图像读取部分,设置于机身上部内其前表面一侧,用来读取原稿上的图像信息;光信号发生部分,设置于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成像部分,设置于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用该光信号照射感光体而在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移到记录介质上;定影部分,设置在图像读取部分后面,位于机身下部,并在成像部分附近,用来定影转移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介质排出部分,设置在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把其上有由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给介质排出部分;和开/关盖,可转动地设置它,便于开至机身的前侧而关至其后侧。图像读取部分和介质排出部分与开/关盖整体构成并可转动支承。开/关盖转动,以连同图像读取部分和介质排出部分一起打开,从而使成像部分暴露,而从定影部分伸至介质排出部分的记录介质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得以开放。对于所采用的这种结构来说,便于减小该装置的尺寸,易于替换墨盒且易于处理记录介质的卡塞,从而提高了它的利用率。
另外还设有:侧盖,用来盖住机身的一侧表面;控制部分,沿侧盖内部设置,包括一用来控制成像装置整体的控制电路;打开部分,形成于侧盖面对电控制部分的部分中;和盖部件,设置它以便能安装到侧盖上或从侧盖上拆除,或能相对于侧盖打开或关闭,用来关闭打开部分。对于所采用的这种结构来说,控制部分的元件可易于更换和扩展。
下面,将参照图7至10讨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但将传真装置例举为成像装置。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装置整体结构的透视图。图8是表示该成像装置整体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其记录控制过程的说明性框图。图10是详细表示用来分离原稿的分离部分图。
首先,将参照图7和8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和设置于该装置中送纸部件的外形轮廓。机身101内配备有光学读取系统103和记录系统104,光学读取系统103用来读取原稿S上图像,记录系统104由激光打印机构成。
一盒盖102以其可打开和关闭的方式从机身101的上部伸至其前表面。以下将提到的记录盒可通过打开与关闭盒盖102得以替换,还设置有操作面板5,用来操作机身101。盒盖102配备有一图中未示的联锁开关,它的打开/关闭与盒盖102的打开/关闭相联锁,以将记录系统104构造成便于在盒盖102处于打开状态时不工作。另外,若在记录过程中发生记录纸卡塞的现象,则可通过打开盒盖102取出留在内部的记录纸P。
另外,机身101的上部装有:一进纸托盘108;一定义为预读取纸叠放部件的原稿托盘109;和一定义为已记录纸叠放部件的排纸托盘110,它们每个都由一种模制材料(mold material)制成。排纸托盘110设置于原稿托盘109后面相邻位置处。原稿托盘109的基本壁厚为2.5mm,而且每个厚度都为4.5mm的被定义为间隔部件的三条肋109a与原稿托盘109整体形成。
在光学读取系统103中,与盒盖102整体设置的原稿置放板102a与原稿托盘109是连续的,原稿S横跨着置放在这些部件上。另外,原稿置放板102a装有一导板102c,它可沿与原稿S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原稿S的宽度方向)滑动,从而使置放在原稿托盘109和原稿置放板102a上的原稿S两边缘能由导板102c调整一致。
置放于其上的原稿S在由一予压接触臂103a和一分离辊103c抓取时开始进行传送,进一步送入进行分离,由摩擦件103b和分离辊103c逐纸分离。用一传送辊103e和一被辊103e偏置的传送辊103d传送分别送入的记录纸P。随后记录纸P由一排纸辊103g和一被辊103g偏置的排纸辊103f排出到传真装置的外部,其中记录纸P上的图像信息由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107借助原稿压紧部分106读取,将该传感器107定义为一原稿读取部件,而该原稿压紧部分106用来将原稿压紧在传感器107上。
在记录系统104中,一进纸部件115设置在机身101的后部,与进纸托盘108连续相接。该进纸部件115包括一侧调整板115c,它对应于记录纸P的尺寸可动配合,该侧调整板115c构造成使记录纸P的侧边缘能受到调整以便在送入过程中不会发生扭曲现象。叠放在进纸部件115中的记录纸P的尺寸为三种尺寸:A4尺寸、信纸尺寸和法定尺寸,其中可叠放的记录纸P数约为100。
一经接收到记录纸送入信号,进纸部件115用一中间板115b压住记录纸P,并使纸P与纸分离辊114c有压接触。然后,当纸分离辊114c受到驱动转动时,纸P由纸分离辊114c和分离垫114a的摩擦件分离作用逐张分离,并由传送辊116a和由该传送辊116a偏置的压接触辊116c传送给记录盒112。
将分别送入的记录纸P发送给定义为一图像记录部件的记录盒112。该记录盒112整体包括一感光鼓112b、一主充电辊112d、一显影辊112e、一墨盒112f和一清洁部件112a。另外,如此构造该记录盒112以便可将它安装在机身101上和从机身101上拆除,并通过打开盒盖102可替换它。
当记录图像时,根据从图中未示的控制部分输出的图像信号,一调制光束从激光扫描单元111的图中未示激光发生器射出,用通过一多面体反射镜111a和一偏转反光镜111b的调制光束照射记录盒112的感光鼓112b表面。应指出的是,激光扫描单元111装有一图中未示的激光遮光板,它的开和关与盒盖102的开和关相联锁,从而防止盒盖102打开时激光束射在用户的眼睛上。
感光鼓112b的表面由主充电辊112d均匀充电,并由调制光束通过扫描进行照射,从而在感光鼓112b的表面形成一潜像。通过显影辊112e从墨盒112f将色粉施加给潜像,从而可在感光鼓112b上看见色粉图像。将一转印辊112c设置成与感光辊112c压接触,通过施加一预定电压将感光鼓112b上的色粉图像转移到记录纸P上。
这里,在传送辊116a的下方设置一图中未示的阻滞(resist)传感器,用该传感器检测记录纸P前边缘。与该检测相结合,激光扫描单元111控制输出图像的定时,以便使感光鼓112b上形成的色粉图像前边缘与记录纸P的前边缘相一致。
将其上有转印图像的记录纸P传送给热定影部分117。该热定影部分117由以下部分构成:一归类为一发热体的加热器117a,一压在加热器上的压力辊117b;和一沿圆柱导轨外周边转动的薄膜(film)117d。当接收到来自热定影部分117的热量和压力时,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色粉图像被融化。其上已定影有图像的记录纸通过一对排纸辊118、一引导部分120和一对排纸辊113从排出口123排出,叠放在记录纸排出板102上,使它们的图像表面朝下(面朝下)置于排纸托盘110中。
另外,一用来转换记录纸P排出方向的舌门119设置在一对排纸辊118的下方。舌门119的方向按向下排出方向改变,从而能使记录纸P的图像表面向上(面朝上)而由该对排纸辊118将记录纸P向前表面排出。
下面,将参照图9所示的框图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
如图9所示,接至本装置控制部分121上的部分为:一电源单元121b,用来向整个装置供电;一MODEM电路板单元;一NCU电路板单元121e,有一电话接至其上;一指示部分,用来指示从操作部分121c输入的内容;和一打印机接口121f,用来从外围计算机获取数据。
另外,该控制部分21包括:一CPU 121a1,用来控制本装置整体;一ROM 121a2,存储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一RAM121a3,用作CPU 121a1的工作区,暂时存储各种有关记录数的数据;和一输入/输出转换接口121a7,用来在传真装置和打印机之间进行转换。
用来在每行图像数据上存储图像的行存储器121a4,它在传输原稿或复制的情况下存储从光学读取系统103中给出的一行图像数据,它还在接收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存储一行的译码数据。然后,通过CPU121a1传输存储在行存储器121a4中的图像数据,而在CPU 121a1中将一记录系统控制码加到该图像数据中,并将该图像数据从输入/输出转换接口121a7输出给设置于记录系统中的CPU 104a。然后,CPUa4对记录系统控制码进行译码,由此记录图像。
此外,编码/译码部分121a5具有这样一个功能,即如在对接收到的编码图像数据进行编码和译码的情况下,通过对图像信息进行编码,将待传输图像信息变换成图像数据。把待传输和接收的码或图像数据暂时存入一缓冲存储器121a6中。
下面,将说明图像记录功能的控制过程。首先,把从外围计算机传输来的数据和记录系统控制码经打印机接口121f取入控制部分121中。然后,将这些数据和记录系统控制码从输入/输出转换接口121a7输出给设置在记录系统104中的CPU 104a,CPU 104a对记录系统控制码进行译码,由此记录图像。与此同时,装在控制部分121中的CPU 121a1构造成不能控制图像记录过程。对于这种结构来说,简化了传真装置与打印机的转换过程。
下面,对象进行直接复制情况下那样在同时进行读取与记录操作情况下的原稿与记录纸P的细节运动进行说明,其中在对从存储器接收来的图像印出(print-out)的过程中传输原稿或置于纸托盘109中,而在读取原稿过程中执行记录操作。
用分离辊103c和与该辊103c压接触的摩擦件103b将置放在纸托盘109中读取面朝上的多个原稿S逐纸分别送入,然后用传送辊103c和传送辊103d传送它们,用排纸辊103g和排纸辊103g将它们排出到装置的外部。然后,在原稿S的传送过程中由光学读取系统103的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107用光束照射原稿S,通过将反射光束变换成一电信号来读取图像信息。
如图10所示,将描述用分离辊103c和与该辊103c压接触的摩擦件103b逐纸分离原稿S的操作细节。位于叠放在原稿置放板102a和原稿托盘109中原稿中最下面的原稿S(1)碰在分离辊103c上,同时第N个原稿S(N)碰在摩擦件103b上,而其它原稿夹在这些纸之间。当分离辊103c沿箭头方向以这样一种状态的转动时,第N个原稿S(N)的运动受到阻止,并且第N个原稿S(N)无法通过与摩擦件103b的摩擦而被传送,从第二原稿S(2)向下直到第(N-1)个原稿S(N-1)的原稿运动受到阻止,无法被传送,而只有碰在分离辊103c上的第一原稿S(1)可被传送。第一原稿S(1)受到传送的同时与第二原稿S(2)摩擦,由此产生静电,静电也在从第一纸开始向上的纸垛中累积。
当第一原稿S(1)的传送完成时,第二原稿位于最下面,碰在分离辊103c上。然后,当分离辊103c再次沿箭头方向转动时,只传送第二原稿。之后,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同的操作,直到所叠放的原稿S用光为止,累积在该纸垛中的静电仍未被传送。
另一方面,当将置于进纸托盘108中的记录纸P送给记录系统104时,纸分离辊114c沿一进纸方向(沿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记录纸P在相互保持压接触的纸分离辊114c和分离垫114a之间辊隙部分处得以逐纸分离,这样送入记录纸P。
把所分离的并且从进纸部件115送入的单张记录纸P引至传送辊116a与压接触辊116c之间的辊隙部分,在夹住它时送入。然后将记录纸P发送给感光鼓112b和转印辊112c之间的辊隙部分。
感光鼓112b由一整体固定于其上的齿轮驱动,沿传送方向(沿图8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一齿轮也整体固定于转印辊112c上,并与感光鼓112b的齿轮相啮合,由此驱动转印辊112c沿图8中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上述过程将色粉图像转移到送入感光鼓112b与转印辊112c之间辊隙的记录纸P表面上。
把其上有转印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P传送给热定影部分117。压力辊117b沿图8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加热器117a设置于面对压力辊117b的位置中。将薄膜117d安装在加热器117a的外周边,以便可用压力辊117b驱动薄膜117d。将传送给热定影部分117的记录纸P引至压力辊117b和薄膜117d之间的辊隙,加热纸P的图像表面一侧,从而定影形成于该记录纸P上的色粉图像。
将定影有图像的记录纸P引至一对排纸辊118之间的辊隙,根据舌门119的方向,将该记录纸P的排出方向转换为直线方向或U形转弯方向。当舌门119处于图8所示的位置时,经一引导部分120使记录纸P沿U形转弯,然后将该记录纸P传送给一对排纸辊113并从排出口123排出。将所排出的记录纸P叠放在记录纸排出板102b和排纸托盘110上。
这样,如上所述,当进纸部件115从最上面的纸开始逐纸分离和送入记录纸P时在记录纸之间产生摩擦、在将图像形成于记录纸上的过程中产生摩擦、以及在定影图像的过程中与薄膜117d相接触,都使静电累积在记录纸P中。
借助累积于原稿垛S中的静电,使排出给记录纸排出板102b的已记录纸P其前边缘在被传送之前向原稿S吸,该原稿垛S叠放在原稿托盘109中。但是,因有形成于原稿托盘109后表面上的肋109a,故记录纸P无法接近原稿S,因此由累积在原稿S上和记录纸P上的静电所产生的吸引力可大大减小。另外,被吸引的记录纸P与肋109a相接触,因此使与原稿托盘109相接触的区域减小,从而极大地缓解了所产生的静电。对于这些方法来说,可防止记录纸P被吸入到原稿托盘109的后表面。
此外,当从排出口123排出记录纸P的后边缘时,记录纸P因其自身重量叠放在排纸托盘110上。因此,便于防止发生卡纸,不会阻挡所排出记录纸的排出路径,并且极大地增强了作为一产品的可靠性。
应指出的是,所给出的说明是基于以下假设,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原稿托盘109的基本壁厚设定在2.5mm,用作间隔部件的肋的厚度设定在4.5mm(是基本壁厚的近1.8倍),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数值。根据测试,证明虽然在肋的厚度只有1.5mm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卡纸现象,而当肋的厚度大约为3mm(是基本壁厚的近1.5倍)时,也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这里,采用更高肋的效果更好的原因是,由电荷产生的吸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若原稿托盘基本壁厚与肋厚度的总和厚度超过一预定数值,则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下面,将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将原稿托盘109构造成使肋109a形成于由板形模制材料制成的后表面上,但是,该原稿托盘也可仅由用来使叠放的原稿S与已记录纸P间隔一定距离的肋构成。
如图11所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第一修改例中的成像装置中,原稿托盘124仅由设置在盒盖102的原稿置放板102a上的肋构成。本装置中原稿S和记录纸P的运动与第一实施例中那些运动相同。但是,若与在机身101的前表面上相邻设置两个托盘相比,当原稿托盘124仅由此肋构成时,对用户来说没有压迫的感觉,而给用户以轮廓清楚的感觉。
应指出的是,原稿托盘124由上述实例所给出两个肋构成,也可由三个或更多肋构成。
下面,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和在其第一修改例中,其结构是把肋用来使叠放的原稿与已记录纸P相互间隔开,但是,甚至通过分段形成原稿托盘的板部件,本发明也能类似地得以实现。
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的方式相同,图12中所示的原稿托盘125由模制材料制成,一沿原稿S的运动方向延伸的阶梯部分125a基本在它的中央部分形成。对于这种结构来说,如象第二实施例中及其第一修改例中那样,可防止记录纸P吸附于原稿托盘125的后表面,也可防止在排出记录纸P时发生卡纸现象。
应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及其第一与第二修改例的送纸部件中,定义为一预读取纸叠放部件的原稿托盘和定义为一已记录纸叠放部件的排纸托盘前后相邻设置。通过采用本发明所产生的效果也可在送纸部件或图像处理装置中获得,其中设置这些托盘,并将这些托盘转过900,即,预读取纸叠放部件和已记录纸叠放部件上下相邻设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及其第一与第二修改例的成像装置中,间隔部件如肋设置于叠放部件的后面,该叠放部件位于相邻设置的预读取叠放部件和已记录叠放部件的前面,由此可在排出给后侧叠放部件的纸与叠放在前侧叠放部件上的纸之间给出一预定间隔。因此,即使所排出的纸相对于所叠放的纸产生一反向电压的静电,也不会发生相互之间的间距比间隔部件所确保的间隔更近,并可大大地减小静电产生的吸引力。另外,间隔部件用来减小所排出的纸与前侧叠放部件相接触的区域,极大缓解了所产生的静电。由此可防止所排出的纸吸附到前侧叠放部件上。
由此,永远不会发生纸向后排出的纸其排出受到阻挡,防止发生卡纸现象,从而可大大增强产品的可靠性。
下面,参照图13到图18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将把传真装置例举为成像装置,给出对传真装置纸料如何送入的说明。
此后,作为说明性顺序,首先,描述用作图像处理装置的传真装置的结构外形,接着将说明使用本发明的用作一纸料送入部件的原稿传送部分的结构与操作。
首先,参照图13和14描述传真装置的结构外形。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传真装置的机构外形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是表示该传真装置外观的透视图。参见图13和14,机身201由以下部分构成:一图像读取部分202,用来读取设想为一读取目标的原稿上图像;和一图像记录部分210,用来将该图像记录在用作记录目标的记录纸P上。
图像读取部分202包括:一上盖,它有一原稿置放板208a,其上可置放多张原稿S;一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204,作为读取部件,用来读取原稿S上的图像;一原稿压紧部件205,用来将原稿S压在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204上;一原稿传送部分203,用来按顺序逐纸送入置放在原稿置放板208a上的原稿S,并传进纸S,使其通过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204;和上与下原稿导轨206、207,用来形成原稿S的传送路径。
把具有原稿置放板208a的上盖208安装到机身201上,以便它能打开和关闭,从而便于更换墨盒和进行随后将提到的卡纸处理。另外,原稿置放板208a配备有导板208b,它可在与原稿S传送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滑动,该导板208b能够调整置放在原稿置放板208a上原稿S的两边。
另外,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204作为读取部件用射自一LED阵列的光束照射原稿S的图像信息表面,来自图像信息表面的反射光束(图像光)通过SELFOC透镜(已注册商标)投射,以在传感器元件上形成图像,由此读取图像信息。
应指出的是,将更详细地讨论采用本发明的用作纸料送入部件的原稿传送部分203。
图像记录部分210包括:一记录纸P叠放部分123,用来叠放定义为记录目标的记录纸P;一记录纸送入部分212,用来按顺序将记录纸P从记录纸叠放部分123逐张送出;一成像部分,用来记录图像并在所送入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一激光扫描器213,用来利用图像信息由激光束(图像光)照射成像部分211;一共用排出托盘219(见图14),用来叠放和保持完成记录之后所排出的记录纸P和完成读取过程之后所排出的原稿S;一记录纸排出板218,用来叠放和保持在记录过程之后以U拐弯形式排出的记录纸P;和一传送导轨217,用来引导和支承待传送的记录纸P。
在记录纸送入部分212中,一开始送入,就用一分离辊212b和一分离垫212a逐纸分离与分离辊212b成压接触的记录纸P,分离垫212a与该辊212b压接触,随后,用传送辊212c和传送辊212d将这些记录纸P传送至成像部分211的感光鼓211a与转印部件211f之间,传送辊212d在与该辊212c的压接触中受到转动驱动,同时调整定时,以使由成像部分211所形成的图像前边缘(色粉图像)与记录纸P的前边缘相一致。
记录纸叠放部分223配备有一导板221,它可在与记录纸P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滑动,该导板221能够调整置放在记录纸叠放部分223上的记录纸P两边。应指出的是,可将多张记录纸P叠放在记录纸叠放部分223上,其中在第三实施例中可置放的记录纸数约为100。另外,可叠放的记录纸P尺寸为三种尺寸,例如A4尺寸、信纸尺寸和法定尺寸。但是,根据本发明,可置放的记录纸数和可叠放的记录纸尺寸并不限于上述那些,可依需要适当设定记录纸的数目和尺寸。
在成像部分211中,首先,根据图像信号从激光扫描器213的激光束发射部件213a中射出被定义为该图像信号的激光束。该激光束通过一多面体反射镜213b和一偏转反光镜213c,射在成像部分211的感光鼓211a上,由此在感光鼓211a的表面上形成图像。
在成像部分211中,将感光鼓211a连同用作处理元件作用于鼓211a上的充电部分211b、显影部分211c和清洁部分211d一起装入一框架主体内,由此组成一处理盒211e。该处理盒211e如此构成,即,该盒211e可安装到机身201上或从机身201上拆除。由此,当在上述成像过程中时,潜像一经来自激光扫描器213的激光束照射,就形成于感光鼓211a的表面上,该表面由充电部分211b均匀充电。用从显影部分211c提供的色粉使潜像可见(作为一色粉图像)。
另外,在成像部分211中,在感光鼓211a的外周边部分中设置一转印部分211f,它用来将形成于鼓表面上的色粉图像转移到记录纸P上。此外,在伸至感光鼓211a更下方的记录纸传送路径上设置一定影部分214,它用来将所转印的图像定影到记录纸P上。附带说明,标记215和216代表一对排纸辊。
因此,在用转印部分211f将形成于感光鼓211a表面上的色粉图像转移到记录纸P上之后,沿一传送导轨217把与该时间同步从记录纸叠放部分233送入成像部分211的记录纸P传送给定影部分214。然后,用一对排纸辊215,将其上有已用定影部分214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P排出给共用排出托盘219,或用一对排纸辊216通过U形拐弯路径将其排出给记录纸排出板218。
应指出的是,若在记录过程中发生卡纸现象,则可通过打开具有原稿置放板208a的上盖208方便地取出留在装置内部的记录纸P。
下面,将参照图15至18描述使用本发明的原稿传送部分的结构和操作。图15是表示本传真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6是表示配备有原稿传送部分的图像读取部分结构的原理图。图17是表示原稿传送部分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原理图。图18是表示一上原稿引导单元的顶视图。
首先参见图16,根据一原稿的流程来说明图像读取部分202中原稿传送部分203的结构。如图16所示,在图像读取部分202中,当原稿S置放在原稿置放板208a上时(见图13),将原稿S的前边缘取入分离辊203a和一予压接触臂203h之间,予压接触臂203h与该辊203a压接触,原稿S的前边缘碰在一挡块203的阻挡表面上,因而使原稿S无法进一步进入。在如此放置原稿S之后,开始传送原稿S,此时通过一进纸辊203c用一打开源打开用作调节部件的挡块203g。因此,用一分离辊203和与该辊203a保持压接触的予压接触臂203h将原稿S发送给摩擦件203b。然后,用分离辊203a和与该辊203a保持压接触的摩擦件203b逐纸分离原稿S,由此送入原稿S。附带说明,下文将说明用作调节部件的挡块203g。
用进纸辊203a和与进纸辊203c保持压接触的进纸辊203d进一步将如上所述分别分离的原稿传送给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204,进纸辊203a由一压簧203i压住,然后按顺序将上述原稿成行发送,同时它们由一原稿压紧部件205密接到紧配合的型图像传感器204上,在此期间读取图像信息。之后,用一排纸辊203e和与该辊203e保持压接触的排纸辊203g将原稿排出到共用排出托盘219上(见图14),排纸辊203e由压簧203i压住。同时,用上与下原稿导轨206、207引导原稿S。
应指出的是,挡块203g、予压接触臂203h、摩擦件203b、进纸辊203c、排纸辊203e、压簧203i和原稿压紧部件205设置于上原稿导轨206一侧,而下原稿导轨207一侧上设置有分离辊203a、进纸辊203d、排纸辊203f和紧配合的图像传感器204。上原稿导轨206一侧能够沿图16中箭头方向相对于下原稿导轨27一侧开与关。因此,若发生卡纸现象,则通过打开上原稿导轨206一侧使原稿的传送路径开放,从而易于进行卡纸处理。
这里,将参照图17说明调节部件,该部件用来防止被定义为纸料的原稿过度插入而被读取。参见图17,用作调节部件的挡块由203g表示,符号203c代表装有被定义为转动部件的打开源的进纸辊,203d代表进纸辊。挡块203g调节置放在置放板208a上的原稿前边缘,将它构造成能借助装有打开源的进纸辊203c解除对原稿前边缘的调节,当进纸辊203d转动时,可旋转驱动打开源。
参照图17和18说明挡块203g的工作概况。首先,挡块203g处于一调节位置(用图16中虚线表示),在该位置处用来调节一初始状态下原稿的前边缘,当将原稿S置放在原稿置放板208a上时,原稿S的前边缘碰在挡块203g(的阻挡表面)上,原稿S处于一固定位置。接着,随着通过按压启动按钮开始传送原稿,进纸辊203d在原稿的传送方向上转动,从而使进纸辊203受到旋转驱动。然后,进纸辊203c的突起203ca碰在挡块203g的突起203gb上,继此操作之后,挡块203g绕一用作支点的轴203fa在(图17)箭头方向上转动,并向上退(解除调节)。之后,原稿S进入分离部分。接着,由分离辊203a和与该辊203a保持压解除的摩擦件203h分别分离原稿S,分离辊203a和摩擦件203h组成分离部分。然后,当最后一张纸通过时,挡块203g下降,返回到调节位置。此时,在完成原稿的读取过程之后,挡块可通过反向转动用来驱动进纸辊203d等的电机而确实返回调节位置。这样,用该极其简单的结构就能防止过度插入原稿。
此外,参照图15和16更详细地描述原稿传送部分203。如图15与16所示,将该原稿传送部分203构造成便于使原稿S的传送路径基本上成直线形成(用图16中的线“a”表示),并且原稿S的传送路径与装置安装表面(用图16中的线“b”表示)之间的夹角θ为40o或更大。附带说明,将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做成便于使夹角θ约为50o。
另外,原稿置放板(图中以线“a′”表示)与装置安装表面(以线“b′”表示)之间的夹角θ′为40o或更大,原稿置放板208a与原稿传送路径一起构成基本上直线延伸的传送路径。根据第三实施例,夹角θ′约为50o,与上述θ相等。对于这种方案来说,如图16所示,原稿的置放位置t1距用户比前一置放位置t2更近一距离L,相应地,便于用户置放原稿。
另外,若夹角为40o或更大,则因置放在置放板上原稿的重量使它们过度插入分离部分。尤其是当所置放的原稿数超过15纸,可能会导致分离错误,如因原稿过度插入分离部分而送入双纸。但是,如上所述,根据本结构,设置了挡块,它用来调节置放在置放板208a上原稿的前边缘并解除其调节,因此可防止上述错误。
如上所述,原稿的传送路径和置放板208a可基本上成直线形成,从而可以平稳地送入(有一较大厚度,如一名片和一厚纸)原稿。另外,设置了挡块,它用来调节置放在置放板208a上原稿的前边缘并解除其调节。还有,将原稿的传送路径与装置安装表面之间的夹角θ和置放板208a与装置安装表面之间的夹角θ′设定为40o或更大(第三实施例中约为50o)。对于这种设置来说,当将原稿置放在置放板208a上时,用户可通过借助重力从上至下放置纸而简单地置放纸。因此,不必通过强加原稿来置放它们,因而不会发生原稿的前边缘未到达分离部分或原稿过度插入装置中的现象。因此,增强了原稿的置放特性,同时确保了原稿的分离运作。另外,可进一步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
本发明上述第三实施例中所例举的夹角设定是,将原稿的传送路径与装置安装表面之间的夹角θ和置放板208a与装置安装表面的另一夹角θ′设定为约50o。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当然可以将夹角θ、θ′适当设定为40o或更大。
另外,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将传真装置例举为成像装置,但是,该成像装置也可用于复印机、打印机和扫描仪等等。还有,在第三实施例中,已经例举了用来按顺序分别送入纸料如作为读取目标的原稿的纸料送入部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通过将本发明用于另一种纸料送入部件也可获得同样效果,该纸料送入部件用来按顺序分别将用作记录目标的纸料例如记录纸送入记录部分。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纸料的传送路径基本上成直线形成,因此能够平稳地送入(具有较大厚度如名片或厚纸等等的)纸料。此外,设置了调节部件,它用来调节置放在置放板上纸料的前边缘并解除其调节,并且将纸料的传送路径与装置安装表面之间的夹角θ(和置放板与装置安装表面之间的另一夹角θ′)设定为40o或更大。因此,当将纸料置放在置放板上时,用户较之以前可通过另外借助重力基本上从上至下放置纸而简单地放纸,从而无论是谁置放,都能实现均匀置放纸料。因此,可进一步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并能增强纸料的置放特性,同时保证纸料的分离运作。
从所述的说明书中,本发明的许多特征和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意于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覆盖所有落入本发明实质与范围内的特征和优点。另外,由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易于作许多修改和变化,而并不希望将本发明仅限定在上述结构和操作,因此,所有适当的修改和等同物都可藉此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图像读取部分,该图像读取部分被设置于其前表面一侧上的一个机身的上部,用来传送原稿并读取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用该光信号照射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所述图像读取部分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一排纸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和所述图像读取部分之间,把其上有由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排出到该排纸部分;和
一开/关盖,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身上,并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和所述排纸部分一起整体转动,
其中当所述开/关盖打开时,所述成像部分被暴露,一条从所述定影部分伸至所述排纸部分的送纸路径的一部分得以开放。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一纸导引部件,用来将记录纸沿所述机身前表面一侧上的记录纸传送路径从所述定影部分引导到所述排纸部分,
其中所述纸导引部件与所述开/关盖整体构成并被可转动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一记录纸提供部分,设置于所述成像部分和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后面,用来向所述成像部分提供记录纸。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一侧盖,用来盖住所述机身的一个侧表面;
一控制部分,沿所述侧盖内部设置,包括一用来控制所述成像装置整体的控制电路;和
一盖部件,用来关闭所述侧盖面对所述控制部分的一部分中形成的打开部分,所述盖部件如此设置以便能安装到所述侧盖上并能从所述侧盖上拆除,或能相对于所述侧盖打开或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中的色粉盒,用于在其中盛放色粉;
其中当所述开/关盖被打开时,所述成像部分被暴露,从而可以拆下所述色粉盒。
6.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图像读取部分,用来传送原稿并读取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用该光信号照射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所述图像读取部分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一排纸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其上有由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该排纸部分;和
一开/关部分,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身上,并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和所述排纸部分一起整体转动。
7.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预读取纸叠放部件,能够叠放多张原稿;
原稿送入部件,用来分别分离和送入所述叠放的原稿;
图像读取部件,用来读取由所述原稿送入部件分离和送入的原稿上的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件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用该光信号照射一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图像读取部件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记录纸叠放部件,其上有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该记录纸叠放部件,用来叠放所排出的记录纸,所述记录纸叠放部件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件之间,并与所述预读取纸叠放部件相邻设置;
间隔部件,设置在所述预读取纸叠放部件和所述记录纸叠放部件中任一个位于前侧的叠放部件的后面;和
一开/关盖,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身上,并与所述图像读取部件、预读取纸叠放部件和记录纸叠放部件一起整体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预读取纸叠放部件和所述记录纸叠放部件中任一个位于前侧的叠放部件和所述间隔部件整体由一种模制材料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间隔部件是以肋状结构制成的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预读取纸叠放部件和所述记录纸叠放部件中任一个位于前侧的叠放部件由至少两个或更多个间隔部件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间隔部件的高度,是所述预读取纸叠放部件和所述记录纸叠放部件中任一个位于前侧的叠放部件壁厚的1.5倍以上。
12.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原稿叠放部分,能够叠放原稿;
原稿送入部件,用来分别分离和送入所叠放的原稿;
一图像读取部分,用来读取由所述原稿送入部件分离和送入的原稿上的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由该光信号照射一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所述图像读取部分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一记录纸叠放部分,其上有由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该记录纸叠放部分,用来叠放所排出的记录纸,所述记录纸叠放部分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并与所述原稿叠放部分相邻设置;
间隔部件,它被设置在所述原稿叠放部分和所述记录纸叠放部分中任一个位于前侧的叠放部分的后面;和
一开/关部分,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身上,并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原稿叠放部分和记录纸叠放部分一起整体转动。
13.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原稿叠放部分,能够叠放原稿;
一图像读取部分,用来传送来自所述原稿叠放部分的原稿,并读取原稿上的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由该光信号照射一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一记录纸叠放部分,其上有由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该记录纸叠放部分,用来叠放所排出的记录纸,所述记录纸叠放部分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并与所述原稿叠放部分相邻设置;和
间隔部件,它被设置在所述原稿叠放部分和所述记录纸叠放部分中任一个位于前侧的叠放部分的后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间隔部件被设置在一个叠放部分的一个前端,该叠放部分位于所述原稿叠放部分或所述记录纸叠放部分的前面。
1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置放板,能够叠放多个原稿,并被构造成使原稿的传送路径基本形成为直线,并且该原稿的传送路径与所述成像装置的安装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40°;
进纸部件,用来分别分离和送入置放在所述置放板上的原稿;
调节部件,用来调节置放在所述置放板上的原稿的前边缘,并解除其调节;
一图像读取部分,用来读取由所述进纸部件分离和送入的原稿上的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由该光信号照射一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一排纸部分,其上有由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该排纸部分,所述排纸部分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所述图像读取部分之间;和
一开/关部分,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身上,并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和排纸部分一起整体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成像装置,其中将所述置放板构造成使传送路径连同纸料传送路径一起基本上成直线,其与所述成像装置的安装表面的夹角θ′大于40°。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进纸部件在所述调节部件调节纸料前边缘与解除该调节之间转换。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进纸部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动体,所述调节部件对纸料前边缘的调节与对调节的解除之间由所述转动体的转动进行转换。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置放板能叠放超过15张的纸料。
20.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原稿叠放部分,能够叠放多个原稿,并被构造成能使原稿的传送路径基本成直线形成,并且该原稿的传送路径与所述成像装置的安装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40°;
一原稿送入部分,用来分别分离和送入所叠放的原稿;
一图像读取部分,用来读取由所述原稿送入部分分离和送入的原稿上的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由该光信号照射一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一排纸部分,其上有由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该排纸部分,所述排纸部分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和
一开/关部分,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身上,并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和排纸部分一起整体转动。
2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一原稿叠放部分,能够叠放多个原稿,并被构造成能使原稿的传送路径基本成直线形成,并且该原稿的传送路径与所述成像装置的安装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40°;
一原稿送入部分,用来分别分离和送入所叠放的原稿;
一图像读取部分,用来读取由所述原稿送入部分分离和送入的原稿上的图像信息;
一光信号发生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后面,用来根据图像信号产生光信号;
一成像部分,它被设置于所述光信号发生部分的下方,用来通过由该光信号照射一感光体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粉图像,并将该色粉图像转移到记录纸上;
一定影部分,它被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用来加热和定影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色粉;
一排纸部分,其上有由所述定影部分定影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该排纸部分,所述排纸部分设置在所述成像部分、光信号发生部分和图像读取部分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9520397A JP3754811B2 (ja) | 1997-10-28 | 1997-10-28 |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JP295203/1997 | 1997-10-28 | ||
JP295203/97 | 1997-10-28 | ||
JP30551497A JP3507311B2 (ja) | 1997-11-07 | 1997-11-07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05514/1997 | 1997-11-07 | ||
JP305514/97 | 1997-11-07 | ||
JP307049/97 | 1997-11-10 | ||
JP30704997A JPH11139645A (ja) | 1997-11-10 | 1997-11-10 | 画像処理装置 |
JP307049/1997 | 1997-11-10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8123619.7A Division CN1231819C (zh) | 1997-10-28 | 1998-10-28 | 成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95307A true CN1595307A (zh) | 2005-03-16 |
CN100354762C CN100354762C (zh) | 2007-12-12 |
Family
ID=273379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81236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1819C (zh) | 1997-10-28 | 1998-10-28 | 成像装置 |
CNB20041004927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4762C (zh) | 1997-10-28 | 1998-10-28 | 成像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81236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1819C (zh) | 1997-10-28 | 1998-10-28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078765A (zh) |
EP (1) | EP0913987A3 (zh) |
CN (2) | CN1231819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0204A (zh) * | 2009-06-22 | 2010-12-29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2349024A (zh) * | 2009-03-19 | 2012-02-08 | 佳能株式会社 |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101571699B (zh) * | 2006-01-11 | 2012-08-22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摄影成像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78765A (en) * | 1997-10-28 | 2000-06-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6961152B1 (en) * | 1998-01-08 | 2005-11-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ulti-functional device having vertically arranged scanner and printer sections |
US6374066B1 (en) * | 1999-06-29 | 2002-04-16 | Xerox Corporation | Arcuate surface apparatus design method |
TW545822U (en) * | 2001-12-31 | 2003-08-01 | Avision Inc | Automatic paper-feeding apparatus of document photography |
US6965392B2 (en) * | 2002-08-26 | 2005-1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4191571A (ja) * | 2002-12-10 | 2004-07-08 | Fuji Xerox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69884B2 (ja) * | 2004-03-08 | 2008-04-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92356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23108B2 (ja) * | 2004-05-28 | 2010-03-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
JP2006201335A (ja) * | 2005-01-19 | 2006-08-03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08420A (ja) * | 2005-01-25 | 2006-08-10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588143B1 (ko) * | 2005-05-19 | 2006-06-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용지반송장치 |
JP4120669B2 (ja) * | 2005-08-30 | 2008-07-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5446813B2 (ja) * | 2009-12-10 | 2014-03-1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701223B2 (en) * | 2018-01-24 | 2020-06-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71644A (en) * | 1984-10-30 | 1987-06-09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Electrostatic copying apparatus with openable housing |
JPS62115932A (ja) * | 1985-07-24 | 1987-05-27 | Toshiba Corp | 画像処理装置 |
EP0285139B1 (en) * | 1987-03-31 | 1995-10-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H0373959U (zh) * | 1989-11-22 | 1991-07-25 | ||
JPH03174549A (ja) * | 1989-12-04 | 1991-07-29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
JP2701552B2 (ja) * | 1991-02-18 | 1998-01-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US5331374A (en) * | 1992-07-13 | 1994-07-19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opening a main body on one side |
JPH06110262A (ja) * | 1992-09-28 | 1994-04-22 | Fujitsu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272229A (ja) * | 1995-04-03 | 1996-10-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に用いる中間転写ユニット |
JPH09156184A (ja) * | 1995-12-06 | 1997-06-17 | Sharp Corp | レーザ記録装置 |
JP3581479B2 (ja) * | 1996-03-11 | 2004-10-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0595A (ja) * | 1996-06-28 | 1998-01-23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078765A (en) * | 1997-10-28 | 2000-06-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1998
- 1998-10-20 US US09/175,449 patent/US6078765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10-23 EP EP98308683A patent/EP0913987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8-10-28 CN CN98123619.7A patent/CN123181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8-10-28 CN CNB2004100492731A patent/CN10035476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71699B (zh) * | 2006-01-11 | 2012-08-22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摄影成像设备 |
CN102349024A (zh) * | 2009-03-19 | 2012-02-08 | 佳能株式会社 |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102349024B (zh) * | 2009-03-19 | 2014-04-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US8768210B2 (en) | 2009-03-19 | 2014-07-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930204A (zh) * | 2009-06-22 | 2010-12-29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1930204B (zh) * | 2009-06-22 | 2014-03-26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913987A2 (en) | 1999-05-06 |
US6078765A (en) | 2000-06-20 |
EP0913987A3 (en) | 2000-03-15 |
CN1231819C (zh) | 2005-12-14 |
CN100354762C (zh) | 2007-12-12 |
CN1215852A (zh) | 1999-05-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31819C (zh) | 成像装置 | |
CN1123204C (zh) | 用机内的基准图案进行特性校正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方法 | |
US8237996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ontroll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gular position controlling method | |
JP2009100211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 |
CN1161669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US8027061B2 (en) | Security encod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US7773267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scanner function | |
CN184122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 |
EP0795801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634984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90009810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 |
JP20063311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レビュー表示制御方法 | |
JP4699276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US6714756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4933382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
CN10105967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片状介质处理装置 | |
CN170128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497371A (zh) | 图象形成系统和图象形成装置 | |
JP2006074204A (ja)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複写装置 | |
JP6032390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JP5838715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JP2006191229A (ja)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5156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049745B2 (ja) |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23021656A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1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