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3589A - 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73589A CN1573589A CN200410047422.0A CN200410047422A CN1573589A CN 1573589 A CN1573589 A CN 1573589A CN 200410047422 A CN200410047422 A CN 200410047422A CN 1573589 A CN1573589 A CN 15735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able
- fixture
- coupling arrangement
- original cop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329 compou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FGRBYDKOBBBPOI-UHFFFAOYSA-N 10,10-dioxo-2-[4-(N-phenylanilino)phenyl]thioxanthen-9-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2ccccc2S(=O)(=O)c2ccc(cc12)-c1ccc(cc1)N(c1ccccc1)c1ccccc1 FGRBYDKOBBBPO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13587 ADF6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7 amalga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9 erad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52—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5—Holders for originals or exposure plate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6—Electrical conn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对该主体部分而言,可在折叶的支持下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上述电缆形成与上述折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相向的环形后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这样一来,上述电缆形成与上述折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相向的环形后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当因可在折叶的支持下转动的可动部分的转动而产生扭曲的情况下,可把扭曲应力分配给上述形成半环形的部分。因此,由于应力并不集中在电缆的某个特定部分,因而可减轻作用于电缆的应力,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电导通主体装置和相对于该主体装置而言可转动的外围装置的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进而言之,涉及例如利用电缆连接作为主体装置的光学读取装置和设置在其上部的作为外围设备的原稿传送装置的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打印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之中配置了把纸张类的原稿自动传送给图像读取装置,使之依次读取原稿的原稿传送装置。利用该原稿传送装置即可高效进行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
图像读取装置通常采用下述构成:例如主体一侧的光学读取装置以及设置在光学读取装置的上方,用来把原稿传送到该光学读取装置的原稿传送装置。原稿传送装置,例如设定为相当光学读取装置而言可转动,具有作为可开闭的原稿按压装置的功能。
使用该原稿传送装置传送原稿之后即可通过光学读取装置和配置在原稿传送装置一侧的成摞图像读取传感器,分别读取原稿的两个面。此外,对于书本之类无法用原稿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则与现用方法相同,把原稿放置到光学读取装置的平板玻璃上,使之具有按压装置功能,即使原稿传送装置转动,该原稿也不动地进行图像读取。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从原稿读取、转换为电子信息、由电子信息形成图像的速度日益加快,随着此类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处理高速化、大容量化,需要在原稿传送装置中安放更多的原稿。例如为了能高速处理张数更多的原稿,一次性安放的原稿竟高达100~200张之多。此外,随着图像读取装置的原稿传送部的进步,可传送的原稿种类也日益增加。
因此,在原稿传送装置之中,当承载作为原稿摞的许多张用来传送的纸张类原稿的情况下,设定为从该原稿摞的上面每次提取一张。这是因为由于该原稿摞的重量,很难从下面提取之故。并且,随着纸张的传送,原稿摞的高度一出现改变,即根据该变化,例如控制承载原稿的托盘的高度。因此在原稿传送装置之中,使用了作为驱动源的马达及多个检测检测器。
因此,为了给该原稿传送装置提供电力,靠电缆来连接光学读取装置和原稿传送装置。
多年来,靠电缆来连接光学读取装置和原稿传送装置时,均把该电缆配置在用户很难看到的装置主体后面的位置上。这是因为把电缆尽可能设置在不容易看到的位置上则外观好看。电缆通常配置在背面设置折叶的位置上。
例如日本国的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255456号公报(公开日:1998年9月25日)”中所述的连接装置及日本国的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267206号公报(公开日:2000年9月29日)”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稿按压装置即如上述,采用了把电缆配置在装置主体后面位置上的构成。
此外,例如日本国的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126943号公报(公开日:1998年5月15日)”中所述的折叶部分的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及日本国的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219232号公报(公开日:1999年8月10日)”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使用的带式电缆,均与上述相同,把电缆配置在装置主体后面位置上。
然而,对于设定为从靠身体一侧实施开闭动作的原稿传送装置而言,若在后面一侧配置电缆,则会出现该电缆容易受损伤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使电缆贴靠在与折叶的转动支点轴垂直的方向上,或者甚至把电缆弯折成突出的环形进行连接,则会因开闭动作,使电缆承受很大的弯曲应力。因此,随着开闭次数的增加,作用于电缆的应力也随之增加。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电缆折断之类的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产生电缆弯曲应力,减轻作用于电缆的应力的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相对于主体部分而言,可在折叶部件的支持下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缆与上述折叶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地形成半环形后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
若采用上述构成,上述电缆形成与上述折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相向地形成半环形并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当对应由折叶部件支持为可转动部分的转动而产生电缆扭曲的情况下,可把扭曲应力分配给形成上述半环形的部分。
这样一来,由于应力并不集中在电缆的某个特定部分,因而可减轻作用于电缆的应力,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通过下文会十分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此外,本发明的好处通过参照附图的下面的说明定会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在内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2是表示包括上述图像读取装置在内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简要剖视图。
图3(a)是上述图像形成系统的透视图。
图3(b)是与图3(a)处于不同状态的上述图像形成系统的透视图。
图4是上述图像形成系统的侧视图。
图5是上述连接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上述连接装置的局部的与图5处于不同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a)是上述连接装置的另一局部的俯视图。
图7(b)是上述连接装置的另一局部的与图7(a)处于不同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上述图像读取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上述图像形成系统的局部简要框图。
图10现用的图像读取装置的透视图。
图11是上述图像读取装置的侧视图。
图12(a)是表示上述图像读取装置的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12(b)是上述图像读取装置的连接结构与图12(a)处于不同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图像形成系统)1的简要构成如图2所示,配置了图像读取装置(纸张传送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3、纸张提供装置4以及后处理装置5。图像读取装置2配置在复合机1的上部。图像形成装置3配置在图像读取装置2的下方。纸张提供装置4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的下方。后处理装置5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的侧面。
图像读取装置2是用来读取原稿(纸张)的图像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3是用来把图像读取装置2读取的原稿图像印刷到用纸(纸张)上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3也可通过未图示的接口,把从装置主体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印刷到纸张上。纸张提供装置4,是用来储存印刷用纸并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3的装置。后处理装置5是对由图像形成装置3实施了印刷的纸张,进行装订之类的后处理的装置。
下面首先就采用图像读取装置2对原稿进行的读取加以说明,然后再说明采用图像形成装置3进行的印刷。
图像读取装置2的简要构成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的上部配置了ADF(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自动进纸器)(纸张传送装置)(可动部分)6,在装置主体的下部配置了光学读取单元7。图像读取装置2通过光学读取单元7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读取单元和设置在ADF 6局部位置上的读取单元(CIS(Contact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即可读取原稿两面的图像。
作为原稿读取方式,该图像读取装置2可选择静止读取方式、行进读取方式和双面读取方式这三种方式。静止读取方式是用光学读取单元7读取承载在光学读取单元7的原稿台上的书刊类原稿等的图像的方式。此外,行进读取方式以及双面读取方式均是用ADF 6对安放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一边每次一张自动给送一边读取的方式。行进读取方式通过光学读取单元7读取原稿。双面读取方式则利用光学读取单元7以及CIS两种装置读取原稿图像。关于该图像读取装置2的读取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介绍。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2如图3(a)所示,采用下述构成:利用由线束套管70覆盖的电缆束连接ADF 6和光学读取单元7。由线束套管70覆盖的电缆束配置在图像读取装置2的侧面。因此,用户可从装置前面看到电缆束。
而且在采用上述静止读取方式时,如图3(b)所示,使ADF 6朝箭头D1方向转动。并设定为把原稿放置到光学读取单元7上的原稿台上来读取原稿的图像。因此如图1所示,ADF 6在光学读取单元7的折叶71的支持下,可以围绕转动支点轴71a转动。而在图1之中仅示出ADF 6和光学读取单元7的一部分,ADF 6也靠未图示出的其它折叶,支持在光学读取单元7上。
当采用行进读取方式或双面读取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把ADF 6配置在标号P1的位置上,边把原稿一张张提供给ADF 6,边读取原稿的图像。此外,当采用静止读取方式的情况下,使ADF 6转动到标号P2的位置,把原稿放置到光学读取单元7的原稿台上之后读取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ADF 6的转动范围如图4所示,设定为60°。然而,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也可以把转动范围设定得更大。
此外,如图1所示,ADF 6和光学读取单元7靠电缆束72连接。该电缆束72是大约捆扎了60根绝缘被覆线的电缆束。该电缆束72由线束套管70覆盖。作为线束套管70,采用乙稀绝缘套管(例如EXLON(注册商标)-PVC、UL套管等)。当然,线束套管70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ADF 6配置了连接器(第2连接器)77,电缆束72与该连接器77连接。此外光学读取单元7也配置了连接器(第1连接器)78,电缆束72与该连接器78连接。
此外,电缆束72通过ADF 6的固定件(第2固定件)73以及光学读取单元7的固定件(第1固定件)75,牢固地支持在各自的装置框体上。也就是说,即使在电缆束72扭曲的时候,电缆束72仍然可转动地支持在固定件73、75内部。ADF 6的固定件73以及光学读取单元7的固定件75与转动支点轴71a平行设置,把电缆束72平行地支持在转动支点轴71a上。在固定件73和固定件75之间,被覆了线束套管70的电缆束72形成弯曲部分W。该弯曲部分W的曲率半径约为75mm。
这样一来,如果利用固定件73、75固定弯曲部分W,则在弯曲部分W之中即使在电缆束72产生扭曲的情况下,该扭曲不仅可被弯曲部分W吸收,还被固定件73、75吸收。因而可防止该扭曲只集中在某个特定位置上。
此外,ADF 6的固定件73配置在靠近转动支点轴71a的位置上。因此,可减少随着ADF 6的开闭,固定件73移动的量。因此,可减少弯曲部分W的变形。而ADF 6的固定件73的构成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配置为与转动支点轴71a本身一致。
此外,在连接器78和固定件75之间,电缆束72通过束线部件79a,一部分被固定到光学读取单元7的框体上。此外,在连接器77和固定件73之间,电缆束72通过束线部件79b、79c,一部分被固定到ADF 6的框体上。若象这样固定到装置框体上,则可使连接器77、78的连接更为稳定。而束线部件的数量与配置并不局限于此。此外,束线部件的结构也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构成,显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
上述连接连接器77到连接器78的电缆束72的结构具有连接ADF6和光学读取单元7的连接装置的功能。
在此处,固定件73由支持件(第2支持件)74构成,固定件75由支持件(第1支持件)76构成。由于该支持件74与76结构相同,因而为了简化,此处只介绍支持件76的结构,关于支持件74,则省略其说明。
图5是支持件76沿应力方向(电缆束延伸方向)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支持件76由二分割结构的半分割体76a、76b构成。支持电缆束的支持件76,其内壁用具有曲率的圆筒形的树脂材料形成。进而言之,该支持件76即半分割体76a、76b采用ABS树脂(UL94-V2以上等级)之类的难燃等级高的树脂,使用模具制成。
并在该支持件内部形成凸缘区80a~80d,进而言之,在半分割体76a上设置凸缘区80a、80c,在半分割体76b上设置凸缘区80b、80d。由于该凸缘区80a~80d的表面具有曲率,并且有很高的难燃性,因而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电缆束72的损伤。此外,支持件76在电缆束72的出入口上也设定为具有曲率的表面。
此外,拼合半分割体76a、76b后支持件76的直径为24mm,而在凸缘区80a、80b之间则为20mm。而覆盖电缆束72的线束套管70的直径则是19mm。如上述,凸缘区80a~80d的内径设定为比线束套管70的直径略大。
因此,电缆束72在凸缘区80a~80d和支持件76的出入口上虽因接触产生摩擦力,但由于采用了上述表面带曲率的结构,因而不会损伤电缆束线72。当然,支持件76、线束套管7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图6示出支持件76的应力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如图6所示,把二分割结构的半分割体76a、76b安装到光学读取单元7上之后,靠带曲面的半分割体76a、76b以及凸缘区80a~80d,即可牢固保持覆盖电缆束72的线束套管70。也就是说,电缆束72在被覆了线束套70的状态下被软性挟持。而该半分割体76a、76b对光学读取单元7来说,又可安装与取下。此外,凸缘区80a~80d的位置并不局限于该形态,可配置在任何地方。既可配置在边缘部位也可以配置在正中间。此外也可以设置更多的凸缘区。
下面根据图7(a)、(b)说明在开闭ADF 6的情况下,电缆束72以及线束套管70的变形状态。
图7(a)是表示当ADF 6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电缆束72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这时,支持件74和支持件76的距离大约是150mm,弯曲部分W的曲率半径是其一半,约为75mm。当然,弯曲部分W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在此处,一打开ADF 6,支持件74即朝箭头D1方向移动,从图7(b)中所示的P3位置移动到P4位置,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之中,与ADF 6的开关状态无关,连接弯曲部分W的未端70a和70b的方向与ADF 6的旋转轴垂直,同时也与支持件74、76的电缆束72的延伸方向(应力方向D2)垂直。
因此,由于在弯曲部分W的端部70a、70b间产生的应力并不带有支持件74、76的应力方向D2的成分,因而不会使电缆束72产生应力方向的移动。
下面详细说明图像读取装置2的详细构成及读取动作。
如图8所示,ADF 6是把原稿从设置在装置主体上部的原稿托盘22,通过配置了用来传送原稿的辊R2~R9的传送路径传送给光学读取单元7以及CIS 21的图像读取区域(处理区域)的装置。光学读取单元7从光源单元13经过反射镜单元14,通过CCD读取单元11来读取由ADF 6传送来的原稿的一面的图像。此外,配置在ADF 6上的CIS 21则设定为读取原稿另一面的图像。下面首先说明使用ADF 6的行进读取方式以及双面读取方式中的原稿的传送,然后说明传送时的控制动作,最后再说明图像读取区域内的图像读取。
ADF 6中主要包括用来传送原稿的传送路径以及原稿托盘22。在传送路径上,作为用来传送原稿的传送装置,配置了辊R2~R10。
该传送路径包括用来进行原稿传送的传送区域和进行传送来的原稿的图像读取处理的图像读取区域。这里所述的传送区域相当于从辊R2的位置到辊R8、R9的位置间的连续区域。此外,在从辊R8、R9到原稿传送方向的下游一侧配置了进行原稿图像读取处理的图像读取区域。此外,ADF 6的传送路径包括改变所传送原稿的传送方向的呈弯曲形的弯曲部分23。
ADF 6的原稿托盘22是电动式的托盘。原稿托盘22配置了原稿检测检测器S1。原稿检测检测器S1是由执行机构S1a以及传感器主体S1b构成的光学式的原稿检测检测器。原稿检测检测器S1检测原稿托盘22是否安放了原稿。
此外,ADF 6在原稿托盘22的上方配置了拾取辊R1。该拾取辊R1利用设置在ADF 6框体上的延伸杆25的支持,即可灵活升降改变位置。此外,延伸杆25可转动地支持在设置在ADF 6的传送路径上的分离辊R2的旋转轴上。并设定为拾取辊R1靠其自身重量与安放在原稿托盘22上的最上层的原稿接触。此外,拾取辊R1靠未图示的制动器使之不至于下降到规定位置以下,也就是说,使之不过度下降。
此外,ADF 6还配置了用来检测拾取辊R1的变位的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由光传感器等构成。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根据与延伸杆25形成的(未图示)的突起相对应的延伸杆25的摇动角度检测拾取辊R1的高度。而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并不局限于利用设置在延伸杆25上的突起直接检测拾取辊R1高度位置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构成:设置与延伸杆25连接的可动连接件的同时,在与延伸杆25隔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设置位置检测器S2,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利用可动连接件进行检测。
此外,ADF 6的原稿托盘22配置了用于通过规整原稿侧面来规范原稿承载位置的原稿规范板30。此外,原稿托盘22还配置了第1原稿规格检测器S0和第2原稿规格检测器S7。第1原稿规格检测器S0通过检测原稿规范板30的位置,判定识别原稿的幅宽(垂直于原稿传送方向上的长度)。第2原稿规格检测器S7由执行机构S7a以及传感器主体S7b构成。第2原稿规格检测器S7判定识别原稿的长度(原稿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利用第一原稿规格检测器S0以及第2原稿规格检测器S7,即可判定识别出承载在原稿托盘22上的原稿规格。复合机1根据该其判定识别结果,即可选择在形成图像时使用的纸张规格。
一安放上原稿,托盘22即在规定的时序开始上升。承载在原稿托盘22上的原稿摞的最上层的原稿一与拾取辊R1抵接,原稿托盘22即按照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的检测,暂时停止上升,形成待机状态。其后,由复合机1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一输入原稿提供的开始信号,ADF 6即把原稿摞上的原稿依次提供给传送路径。当复合机1在上述待机状态下放置了规定时序的情况下,也可使原稿托盘22暂时下降到规定位置,采用此法可防止拾取辊R1变形。当然,原稿托盘22并不局限于采用暂时下降构成,也可以继续保持原状态待机。
此外,原稿托盘22在进行原稿读取动作时,可根据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的信号,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单元实施控制,使所承载的原稿的上表面一直保持规定的高度。原稿托盘22除配置了用于升降移动的凸缘22b、升降板31、升降板支持轴32之外,还配置了升降构件34以及升降马达61。通过控制单元的控制,使升降构件34的升降板31与在原稿托盘22底部形成的凸缘22b接触并支持。此外通过升降马达61的正反转动作,经齿轮等传动系统使升降板支持轴32旋转。这样一来,升降板31即转动,原稿托盘22做升降移动。
由旋转驱动的拾取辊R1拾取的原稿经分离辊R2、R2a、分离为一张张的原稿之后即可送入ADF 6的传送路径。分离辊R2与配置了转矩限制器的分离辊R2a彼此相对配置。因此,即便由拾取辊R1拾取多张原稿,也能利用分离辊R2、R2a只提取出最上层(分离辊R2一侧)的原稿。因此可有效地把原稿分成每一张进行传送。当然,也可以用与分离辊R2相向配置的摩擦衬垫取代分离辊R2a。
在ADF 6的传送路径上,在原稿传送方向的分离辊R2、R2a的下游一侧,设置了供纸检测器S3。供纸检测器S3由执行机构S3a以及传感器主体S3b构成。用该供纸检测器S3即可判定识别出所提供的原稿是否已由分离辊R2、R2a有效被分离为每一张。
此外,在ADF 6的传送路径之中,在原稿传送方向的供纸检测器S3的下游一侧设置了由阻力辊R3以及辊R4构成的一对辊。此外,在阻力辊R3以及辊R4下游一侧形成弯曲部分23。阻力辊R3及辊R4设置在原稿传送方向的上游一侧紧靠弯曲部分23之前的位置上。这里所说的紧靠弯曲部分之前的位置,具体而言是指弯曲部分23的开始端。
弯曲部分23配置了辊R5、R6、R7。弯曲部分23在ADF 6的传送路径之中,阻力辊相当于从原稿传送方向的辊R3以及R4的下游一侧到紧靠辊R6、R7之前的区域。在弯曲部分23之中,设定为原稿一经阻力辊R3以及辊R4送出即用辊R5、R6、R7传送原稿,传送给阻挡与歪斜修正区域24。
而图8所示的弯曲部分23的曲率被设定为可稳定传送所有种类原稿的曲率。即,在可读取的原稿之中,即使是最厚,换句话说,即使是最硬的原稿也能够顺利传送的曲率。
此外,弯曲部分23配置了供纸检测器S4。供纸检测器S4由执行机构S4a以及传感器主体S4b构成。供纸检测器S4通过检测由弯曲部分23排出的原稿,判定识别原稿在弯曲部分23中的传送是否顺利。
该原稿从弯曲部分23通过辊R6、R7传送给阻挡、歪斜修正区域24。阻挡、歪斜修正区域24是为了提高原稿的歪斜修正效果,设置在紧靠由阻力辊R8以及辊R9构成的一对辊(第1阻力部件)之前的区域。这样一来,阻力辊R8以及R9即设置在原稿传送方向的下游一侧,与弯曲部分23隔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该阻抗、歪斜修正区域24如图8所示,在辊R6、R7的位置与阻力辊R8以及辊R9的位置之间,所传送的原稿S基本呈直线状态,设定为尽可能不与传送路径的导向面接触的自由状态。
而传送辊R6、R7的位置与阻力辊R8以及辊R9的位置间的距离设定为在可用ADF 6处理的原稿之中最低限度地确保最小原稿的传送方向的长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减少留在弯曲部分23中的原稿的后端部分,使原稿的歪斜修正顺利进行并提高其效果。
此外,ADF 6在靠近阻挡、歪斜修正区域24的出口附近的阻力辊R8以及辊R9之前的位置上配置了供纸检测器S5。供纸检测器S5包括执行机构S5a以及传感器主体S5b。
原稿从弯曲部分23排出后被传送给阻挡、歪斜修正区域24,一经供纸检测器S5检测其前端,即在使阻力辊R8及辊R9停止的状态下,使用包括传送辊R6、R7在内的上游一侧的传送辊,赋予原稿上游一侧的传送力。这样即可在整个规定时序内,使原稿的前端撞到阻力辊R8以及R9的接合缝(密合部分)。这样即可修正歪斜。
在阻挡、歪斜修正区域24内一经修正原稿的歪斜,即在规定时序使阻力辊R8以及辊R9旋转,重新开始原稿的传送。原稿被传送给利用光源单元13曝光扫描原稿表面(一面)的第1读取位置(图像读取区域)。此外,原稿进而被传送到利用CIS 21读取原稿背面(另一面)的第2读取位置(图像读取区域)。也就是说,为了调整给图像读取区域提供原稿的时序,阻力辊R8以及辊R9在规定的时序重新开始原稿传送,这样一来,由阻力辊R3以及辊R4传送出的原稿,即被作为阻力部件的阻力辊R8以及辊R9传送给处理单元图像读取区域(第1读取位置)。
图像读取装置2分别在第1、第2读取位置读取原稿表面与背面的图像。关于该读取动作将在后文中介绍。其后,原稿即由排纸辊R10、R11排出到排纸托盘17上。排纸辊R11并非设置在ADF 6上,而是设置在光学读取单元7上。此外,由于排纸托盘17被支持在图像读取装置2的侧面,比原稿排出点低的位置上,因而原稿容易排出。此外,图像读取装置2在排纸辊R10、R11的传送方向下游一侧配置了排纸检测器S6。排纸检测器S6由执行机构S6a以及传感器主体S6b构成。使用排纸检测器S6可确认原稿的排出动作。
图像读取装置2依次重复上述动作,对每张原稿进行图像读取,直到原稿托盘22上不再有原稿为止。读取完毕的原稿依次排出到排纸托盘17上。
这里的图像读取装置2配置的各种装置如图9所示,均受控制单元41的控制。下面根据图9就控制单元41的控制加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之中,把控制单元41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上,控制单元41通过输入及输出信息,控制图像读取装置2的各种装置。也就是说,控制单元41是对复合机1实施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41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进行各种控制。而复合机1的控制单元的构成并不受此局限,也可设置独立于图像读取装置2之外的控制单元。
如图9所示,图像读取装置2配置了操作单元47。操作单元47由液晶触摸屏等构成。操作单元47检测用户的选择与指令,并发送给控制单元41。控制单元41按照输入的指令等信息实施控制。例如,控制单元41可将所需信息显示在由液晶触摸屏等构成的操作单元47上。此外,控制单元41还可根据用户输入到操作单元47中的读取原稿托盘22上的原稿的指令,向原稿托盘22下达原稿的提供开始信号。
此外,控制单元41还控制作为读取单元的CIS 21以及光学读取单元7的动作。此外,控制单元41把由CIS 21或光学读取单元7读取的图像数据存储到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关于控制单元41所产生的读取动作将在后文介绍。
此外,如图9所示图像读取装置2,配置了用来驱动各辊R1~R10的原稿传送马达43。而且为了把该原稿传送马达43的驱动力传递给所需辊,还配置了拾取离合器44、阻力辊离合器45等。
拾取离合器44是用来把驱动力传递给拾取辊R1、以及用传送带等传动部件与拾取辊R1连接的分离辊R2的离合器。第1阻力辊离合器45是用来把驱动力传递给阻力辊R8的离合器。第2阻力辊离合器46是用来把驱动力传递给阻力辊R3的离合器。此外,图像读取装置2还配置了用来驱动辊R2、R5、R6、R10等的未图示的离合器。
控制单元41通过各离合器的离合,把原稿传送马达43的驱动力传递给与之对应的辊,或切断该辊的动力。例如以切断离合器的状态在使阻力辊以及与之相对的辊停止旋转的状态下,送出原稿即可利用其冲撞使原稿处于挠曲状态。还可通过使原稿前端的边与阻力辊和与之相对应的辊的接合缝对齐,来修正原稿相对于传送方向的倾斜,矫正原稿的歪斜。然后使离合器闭合,使阻力辊和与之相对的辊旋转,即可传送原稿。
此外,上面介绍了在本实施方式之中,采用在图像读取装置2中配置了作为驱动源的一个马达,通过离合器把该马达的驱动力传递给各个辊的构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给各个辊单独配置各自的马达,总而言之,只要能通过适当控制马达转速实现所希望的原稿传送就行。
此外,控制单元41是在取得上述第1、第2原稿规格检测器S0、S7、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供纸检测器S3、S4、S5、排纸检测器S6、光源单元检测器S8、以及图9所示的第3原稿规格检测器S9提供的信息(检测结果)之后实施控制的。例如,控制单元41根据原稿规格检测器S0、S7、S9的检测结果,实施图像形成装置3中使用的纸张以及供纸时序等控制。而第3原稿规格检测器S9则是用来检测安放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规格的装置。
如上述,控制单元41通过控制图像读取装置2的各种装置,即可进行原稿传送与图像读取。
下面详细说明采用图像读取装置2的光学读取单元7以及CIS 21读取图像的情况。如上述,图像读取装置2作为原稿读取方式,可选择静止读取方式、行进读取方式与双面读取方式等三种方式。
光学读取单元7可用于图像读取装置2的静止读取方式、行进读取方式、双面读取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光学读取单元7包括如图8所述的CCD读取单元11、原稿台12、光源单元13、反射镜单元14、以及原稿台16。
CCD读取单元11配置了成像透镜11a以及CCD 11b。CCD读取单元11经由光源单元13、反射镜单元14,使入射的原稿图像经成像透镜11a在CCD 11b上成像。从CCD11b取得的图像数据由控制单元41存入未图示的存储器中。
而CCD读取单元11也可采用下述构成:使至少由成像透镜11a、CCD 11b以及曝光灯之类的光源13a构成一个单元的缩小读取光学系统(或等倍读取光学系统)的单元边在箭头15所示的副扫描方向上扫描,边用成像透镜11a使与来自光源13a的照射光对应的原稿的反射光在CCD 11b上成像。
原稿台12由平板玻璃制作而成,是承载书本之类的原稿,供光学读取单元7读取时使用的台。原稿台16是供读取纸张类原稿时使用的台。原稿台16与原稿台12分别设置,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光源单元13包括光源13a、聚焦反射镜13b、狭缝13c以及平面反射镜13d。光源13a是用来产生照射供读取的原稿的光线,例如曝光灯之类的装置。聚焦反射镜13b是用来把光源13a产生的用来读取的照明光聚焦到原稿台12上的规定读取位置的凹面反射镜。狭缝13c是只允许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的部件。平面反射镜13d则是用来把通过狭缝13c的反射光的光路改变90°的部件,相对于原稿台12的平面,其反射面呈45°角设置。
反射镜单元14是用来把由光源单元13产生,经原稿反射的光引导到CCD读取单元11中的装置。反射镜单元14包括一对平面反射镜14a、14b。平面反射镜14a、14b为了把已由光源单元13的平面反射镜13d改变了90°的光的光路路再改变180°,其反射面相互垂直配置。
这里的光源单元13设定为可沿副扫描方向(图中的箭头15所示方向)移动,当图像读取装置2采用静止读取方式时,通过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来读取。
此外,为了实施静止读取方式,ADF 6从图8所示的状态朝上方转动即可打开。这样一来,在图8上,图像读取装置2的原稿台12的上表面靠身边一侧即成为开放状态,由于不是纸张,无法用ADF 6传送原稿,例如书本类,已装订的原稿即可安放到原稿台12之上。
因此,ADF 6是靠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2里侧(纸张的里侧)的部分与光学读取单元7之间的折叶可转动地支持着的。ADF 6将该折叶作为转动支点,相对于原稿台12朝上转动即可打开。而ADF 6的底面,即在与原稿台12相对的面上,配置了以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原稿垫35。
而且,在读取原稿台12上的原稿时,光源单元13根据用来检测承载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规格的未图示的原稿规格检测器检测的原稿规格,从静止读取时的光源单元13的初始位置朝读取最大原稿时的光源单元13的返回位置方向移动规定距离。
更详细地说,光源单元13通过控制单元41的控制,如图8中用参照标号13e、13f等所示的那样,与原稿台12的面平行地朝图中的箭头15的方向(副扫描方向)移动。反射镜单元14也通过控制单元41的控制同样朝箭头15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即可读取承载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的图像。而光源单元13以及反射镜单元14的移动则由控制单元41通过驱动控制步进马达42来进行。这时,反射镜单元14的移动速度设定为光源单元13的移动速度的一半。此外,控制单元41按照由光源单元检测器S8检测的光源单元13的位置控制光源13a以及CCD 11b。
此外,光源单元13在行进读取方式、双面读取方式中,读取传送来的原稿时,停止在图8中作为光源单元13所示的位置上进行读取。光源单元13可在该状态下,读取在原稿台16上传送的原稿的一个面(下面把该面称之为表面)的图像。
而光源单元13如图8所示,根据光源单元13的位置检测器—图9所示的光源单元检测器S8的判定识别结果,把作为光源单元13e所示位置以及作为光源单元13f所示位置中间的位置作为静止位置,或者把作为光源单元13所示位置以及作为光源单元13e所示位置中间的位置作为静止位置。因此,当光源单元13未被使用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待机期间,在该静止位置上处于停止状态。
另外,CIS 21被配置在ADF 6的一侧,与光学读取单元7的原稿台16彼此相向的位置上。CIS 21用于图像读取装置2的双面读取方式。ADF 6每次提取一张以层迭状态承载在原稿托盘22上的原稿,然后如上所述,让CIS 21读取原稿的另一面(下面把该面称之为背面)的图像。而CIS 21配置了诸如阵列式排列的图像传感器以及导光单元(蜂窝式聚焦镜等聚焦镜阵列)以及光源(LED阵列光源或日光灯)等。
控制单元41根据各个检测器S3~S6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原稿传送马达43、拾取离合器44、阻力辊离合45等,传送承载在原稿托盘22上的原稿。此外,控制单元41通过控制CCD 11b以及CIS 21读取原稿的图像。此外,控制单元41根据拾取辊位置检测器S2的检测结果,驱动控制升降马达33,使安放在原稿托盘22上的原稿摞的最上层的高度保持固定。控制单元41在原稿检测器S1检测原稿托盘22上已没有原稿之前对每一张原稿实施上述动作。
下面对使用图像形成装置3进行的印刷加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3根据用图像读取装置2读取原稿图像后得到的图像数据或者从未图示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转发来的图像数据,在由纸张供给装置4等所提供的纸张上形成图像。
如图2所示,为了在复合机1的图像形成装置3之中根据由图像读取装置2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在由供纸装置4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3的纸张上形成图像,如上述,安装了用来使各部分协调动作的控制单元41。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3配置了印刷用纸托盘51以及手工供纸托盘54,手工供纸托盘54是用来从外部插入任意规格纸张的托盘。由印刷用纸托盘51或手工供纸托盘54提供的印刷用纸由传送路径56传送到配置了感光鼓59、转印器62等的图像转印区域(处理区域)之后即可转印图像。然后用定影装置66把转印的图像固定到印刷用纸上。
此外,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3下部的供纸装置4配置了与图像形成装置3的传送路径56相通的传送路径50和纸盒52、53。纸盒52和纸盒53是可收容大量纸张的盒子。纸盒52和纸盒53分别收容规格不同的印刷用纸。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3在定影装置66的印刷用纸传送方向的下游一侧,配置了可供在印刷用纸的背面再次形成图像的反转路径68。通过反转路径68反转后的印刷用纸可通过双面单元55提供给传送路径56。而反转路径68以及双面单元55不仅可用于在印刷用纸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时候,还可用于使正反反转后排出的时候。
用拾取辊从印刷用纸托盘51或双面单元55,引导到传送路径56的印刷用纸,经由传送路径56,朝图像转印区域传送。此外,用拾取辊从纸盒52、53引导到传送路径50中的印刷用纸,之后经由传送路径50、56,通过配置在传送路径50、56中的一对辊,朝图像转印区域传送。
此外,传送路径56还在图像转印区域之前的位置上配置了作为阻力部件使用的一对辊58。这样一来,即可防止印刷时的印刷用纸歪斜,同时还可调整提供印刷用纸的时序。
下面就图像转印区域中的处理加以说明,例如由图像读取装置2读取的图像数据在发送给未图示的图像处理单元,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之后,即可暂时存储到图像处理单元内的图像存储器中。并可在规定的时序依次读出的同时,转发给作为光写入装置的激光写入单元60。
激光写入装置60包括未图示的半导体激光光源,多角反射镜、f-θ透镜等。半导体激光光源根据从图像存储器传送来的图像数据发出激光。多角反射镜将激光等角速度偏转。f-θ透镜把用等角速度偏转的激光修正为在感光鼓59上以等角速度偏转。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激光写入单元作为光写入装置,但也可以使用由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等发光元件阵列构成的固定扫描型光写入头单元。
在感光鼓59的周围,配置了带电器65、显影器61、转印器62、放电器63、以及清洁器64。带电器65使感光鼓59携带规定电位。显影器61把色粉(显影剂)提供给在感光鼓59上形成的静电潜影,使之显影。转印器62把在感光鼓59表面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传送来的印刷用纸上,放电器63从转印了色粉图像的印刷用纸上去除静电电荷,把印刷用纸从感光鼓59上剥离。清洁器64回收转印了色粉图像之后残留的色粉。
对于感光鼓59上的显影剂图像,可在规定时序提供印刷用纸,即可把显影剂图像用转印器62转印到印刷用纸上。转印了图像的印刷用纸被传送到定影装置66,用定影装置66即可把图像定影到印刷用纸上。定影了图像的印刷用纸可通过排纸辊67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3的外部。
在排纸辊67的印刷用纸传送方向的下游一侧设置了对已形成图像的印刷用纸实施装订处理、折迭处理等的后处理装置5。被导入后处理装置5的印刷用纸在实施规定的处理之后即可排出到升降托盘69之上。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2具有下述构成:连接ADF 6和光学读取单元7的电缆束72由与ADF 6的转动支点轴71a平行设置的ADF 6的固定件73、以及光学读取单元7的固定件75支持,在固定件73和固定件75之间,电缆束72形成弯曲部分W。此外,在复合机1的侧面,设置了覆盖电缆束72的线束套管70。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机1配置了图像读取装置2。
这样即可把扭曲应力分配给弯曲部分W,不让应力集中,因而可减轻作用于电缆束72的应力,延长电缆束72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设置与转动支点轴71a平行的固定件73、75,即可减少因转动引起的电缆束72的移动,使电缆束72上产生的弯曲应力变小。此外,不仅可缓和弯曲部分W的扭曲,还可缓和固定件73、75的扭曲,从而可进一步减轻作用于电缆束72的应力,进一步延长电缆束72的使用寿命。
此外,如上述,本发明涉及配置了相对于主体装置而言,包括电气性动作在内的可转动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电缆连接结构,尤其涉及具有提供传送原稿并读取原稿图像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其电缆连接结构。
下面根据图10至图12说明现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现有的复印机91,如图10所示,采用由电缆94连接ADF 92和光学读取装置93的结构。并且如图11所示,在关闭ADF 92的状态下,处于标号P5的位置,由于在打开ADF 92的状态下即成为标号P6的位置,因而由于ADF 92朝箭头D3方向的开闭,电缆94产生变形。
进而言之,如图12(a)所示,在ADF 92闭合状态下,电缆94末端94a、94b间的连接方向与ADF92的应力方向D4垂直。
然而如图12(b)所示,当打开ADF 92时,电缆94末端94a、94b间的连接方向不再与ADF 92的应力方向垂直。
因此,由于电缆94末端94a、94b间产生的应力带有ADF 92的应力方向D5的成分,因而电缆94容易产生朝应力方向D5移动。因此,随着电缆94朝应力方向D5的移动,电缆94即变得易于老化。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下述特征的电缆连接结构以及采用该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即通过把装置主体部分与可转动部分的电缆的连接固定到各自的部分上,使电缆与折叶的转动支点轴朝着同一个方向,从而可减少作用于电缆的弯曲应力,减轻电缆上的应力。
从以上事实可知,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和相对于该主体部分而言,设定为可围绕转动支点轴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该连接装置配置了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主体部分上,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1固定件;配置了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可动部分上,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2固定件;上述第1固定件和上述第2固定件之间的上述电缆形成弯曲形的弯曲部分。
上述连接装置经由主体部分的第1固定件、可动部分的第2固定件以及连接第1固定件和第2固定件的弯曲部分,用电缆电导通主体部分和可动部分。在第1固定件和第2固定件上,电缆的延伸方向与转动支点轴平行。
上述电缆是指经由第1固定件与主体部分的连接器连接,以及经由第2固定件与可动部分的连接器连接的电缆。此外,所谓主体部分和可动部分是指靠电缆连接的电子装置。
若采用上述构成,当因可动部分的转动,电缆产生扭曲的情况下,由于扭曲应力被分配到弯曲部分(形成相向的环形(半环形)的部分),因而应力不会集中到电缆的某个特定部分。正因如此,可减轻作用于电缆的应力,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此外,由于设置了与转动支点轴平行的第1固定件、第2固定件,因而可减少因转动造成的电缆移动,使电缆上产生的弯曲应力变小。
此外,由于除弯曲部分外还设置了第1固定件、第2固定件,因而当由于可动部分的转动产生了电缆扭曲的情况下,不仅靠弯曲部分,还靠第1固定件、第2固定件即可缓和该扭曲,因而可进一步减轻作用于电缆的缆的应力,进一步延长电缆的寿命。
此外,在上述构成之中也可采用下述构成:当使上述可动部分转动时,连结上述弯曲部分末端之间的方向一般垂直于上述转动支点轴。若采用此种构成,由于第1固定件与第2固定件与可动部分的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所以,可动部分的转动伴随的弯曲部分的变形在连接弯曲部分末端间的方向上产生的应力不带有第1固定件和第2固定件应力方向的成分。因此尽管弯曲部分产生了变形,在第1固定件和第2固定件上并不产生电缆朝应力方向(电缆延伸方向)上的移动。
也可把上述连接装置表现为采用了下述构成的电缆连接结构:在用电缆连接了主体部分以及相对于该主体部分而言,可在折叶部件的支持下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子装置之中,上述电缆与上述折叶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形成半环而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在上述构成中,上述第1固定件包括覆盖在电缆外侧,用来支持上述电缆的第1支持件,上述第2固定件包括覆盖在电缆外侧,用来支持上述电缆的第2支持件;上述第1支持件以及上述第2支持件支持着上述电缆并对上述电缆产生摩擦。
若采用上述构成,由于第1支持件、第2支持件对电缆产生摩擦,因而可赋予电缆的剖面方向同样的摩擦力,因而可防止局部损伤。此外,通过使之产生适度的摩擦力,可限制电缆朝应力方向移动。此外,由于利用该摩擦可缓解因转动而产生的扭曲应力,因而可减轻作用于电缆的应力。
当然,也可用二分割结构的半分割体形成上述支持件。此外,也可把支持件设定为具有与电缆表面相应的曲率的形状。此种情况下,可在分配扭曲力时,使电缆和支持件间的摩擦更为适当。
此外,也可把上述连接装置表现为是采用了下述构成的电缆连接结构:把上述电缆固定到各自的部分上的固定件由带曲率的支持件构成,上述支持件支持着上述电缆并在上述电缆和支持件之间产生一定摩擦力。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构成为:在上述构成之中,上述主体部分配置了用来连接上述电缆的第1连接器,上述可动部分配置了用来连接上述电缆的第2连接器,通过用来固定上述电缆的束线部件,把上述第1连接器到上述第1固定件间的上述电缆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上述主体部分的框体上,把上述第2连接器到上述第2固定件间的上述电缆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上述可动部分的框体上。
上述第1连接器或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通常是第1连接器)具有电源连接器的功能。束线部件把第1连接器到第1固定件,或第2连接器到第2固定件的电缆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到装置框体上。
若采用此种构成,在第1固定件、第2固定件中得到缓和的扭曲,或者假如已经产生,由于对应力方向的移动已利用束线部件固定电缆,因而不会把该扭曲传递到第1连接器、第2连接器上。正因如此,在第1、第2连接器上能够使牵拉与扭曲电缆的力不起作用。
也可把上述连接装置表现为:上述电缆是采用下述构成的电缆连接结构,即,在上述支持件和连接器之间,利用束线部件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在上述构成之中,上述电缆是捆扎多股绝缘被覆线的电缆束,采用设置了覆盖在上述电缆束外周,用来被覆上述电缆束的线束套管的构成。
这样即可捆扎许多电缆,进而用线束套被覆已捆扎的电缆(电缆束)。因而当因转动产生了扭曲应力时,可通过把电缆与第1固定件、第2固定件的摩擦分配到电缆与线束套管间的摩擦,线束套管与第1固定件、第2固定件间的摩擦,减轻对电缆的摩擦。
此外,可防止因转动而扭曲时出现的外观上的美观程度下降。此外,把电缆固定在第1固定件、第2固定件上时,若在线束套管的上面加以固定,还可防止支持件等对电缆线的损伤,使装置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
也可把上述连接装置表现为是具有下述构成的电缆连接结构:上述电缆是捆扎了多股绝缘被覆线的电缆束,并用线束套管被覆了该电缆束外周。
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采用下述构成:在上述构成中,上述可动部分的上述第2固定件配置在上述转动支点轴或上述转动支点轴附近的位置上。
如果把可动部分的第2部定件设置在上述折叶轴之类的转动支点轴附近,即可使可动部分的第2固定件的移动量变小。因而可减少电缆的移动量,使产生的弯曲应力变小。此外,也可把第2固定件沿转动支点轴配置。
也可把上述连接装置表现为是一种具有下述构成的电缆连接结构:在把上述电缆固定到各自部分上的固定件之中,至少使设置在转动一侧的固定件处于靠近上述折叶的转动支点轴的位置上。
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可配置上述任意一种连接装置。
该连接装置例如在图像读取装置之中连接光学读取装置(主体部分)以及设置在其上方的原稿传送装置(可动部分)。
若采用上述构成,在图像读取装置中使用上述连接装置即可减轻作用于电缆的应力,使电缆造成的故障不再发生。此外,还可有效进行高质量的图像读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也可配置上述图像读取装置。
若是此种构成,即可实现不易发生故障的图像形成系统。
本说明书中列举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而举的例子,不应仅局限于这些具体事例而狭意解释本发明,在本发明的精神与权利要求范围内可做种种变更后实施。
Claims (16)
1.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相对于该主体部分而言,可在折叶部件的支持下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缆与上述折叶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地形成半环形并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把上述电缆固定到各自的部分上的固定件由具有曲率的支持件构成,该支持件支持该电缆并使上述电缆与支持件间产生一定摩擦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把上述电缆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的固定件之中,至少设置在转动一侧的固定件设置在靠近上述折叶部件的转动支点轴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缆是捆扎了多股绝缘被覆线的电缆束,该电缆束的外周由线束套管覆盖。
5.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被设置为相对于该主体部分而言,可绕转动支点轴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配置了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主体部分上,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1固定件,以及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可动部分,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2固定件;上述电缆的上述第1固定件和上述第2固定件之间由弯曲的弯曲部分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固定件包括用来支持上述电缆的第1支持件,该第1支持件设置为覆盖上述电缆的外侧;上述第2固定件包括用来支持上述电缆的第2支持件,该第2支持件设置为覆盖上述电缆的外侧;上述第1支持件以及上述第2支持件支持上述电缆,并对上述电缆产生摩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支持件由二分割结构的半分割体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支持件形成具有与上述电缆表面一致的曲率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分配置了用来连接上述电缆的第1连接器;上述可动部分配置了用来连接上述电缆的第2连接器;通过用来固定上述电缆的束线部件,把上述第1连接器到上述第1固定件间的上述电缆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上述主体部分的框体固定,把上述第2连接器到上述第2固定件间的上述电缆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上述可动部分的框体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缆是捆扎了多股绝缘被覆线的电缆束,为了覆盖上述电缆束的外周,设置了用来覆盖上述电缆束的线束套管。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部分的上述第2固定件配置在上述转动支点轴或靠近上述转动支点轴的位置。
12.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被设置为相对于该主体部分而言,可绕转动支点轴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的上述电缆与上述折叶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地形成半环形并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
13.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被设置为相对于该主体而言,可绕转动支点轴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配置了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主体部分上,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1固定件,以及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可动部分上,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2固定件;上述电缆的上述第1固定件与上述第2固定件之间由弯曲的弯曲部分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连接作为上述主体部分的光学读取单元以及作为上述可动部分的纸张传送装置。
15.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至少包含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被设置为相对于主体部分而言,可绕转动支点轴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的上述电缆与上述折叶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平行地形成半环形并固定在各自的部分上。
16.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至少包含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用来电导通主体部分以及被设置为相对于主体部分而言,可绕转动支点轴转动的可动部分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配置了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主体部分上,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1固定件,以及用来把上述电缆固定到上述可动部分上,与上述转动支点轴平行设置的第2固定件;上述电缆的上述第1固定件与上述第2固定件之间由弯曲的弯曲部分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49743A JP4493935B2 (ja) | 2003-05-27 | 2003-05-27 | 接続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149743/2003 | 2003-05-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3589A true CN1573589A (zh) | 2005-02-02 |
CN100359410C CN100359410C (zh) | 2008-01-02 |
Family
ID=33447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47422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9410C (zh) | 2003-05-27 | 2004-05-27 | 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09048B2 (zh) |
JP (1) | JP4493935B2 (zh) |
CN (1) | CN100359410C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2154A (zh) * | 2010-03-25 | 2011-09-2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多功能设备 |
CN101533240B (zh) * | 2008-03-07 | 2012-03-28 | 佳能株式会社 | 配线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US8564857B2 (en) | 2010-03-25 | 2013-10-2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US8587840B2 (en) | 2010-03-25 | 2013-11-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CN106207644A (zh) * | 2014-12-04 | 2016-12-0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连接器、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07135326A (zh) * | 2017-04-11 | 2017-09-05 | 黄河科技学院 | 一种图像成型转换设备 |
CN109768452A (zh) * | 2018-12-06 | 2019-05-17 | 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复杂四舱电缆制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80178B1 (ko) * | 2003-11-19 | 2006-05-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복합기 |
JP2005205887A (ja) * | 2003-12-25 | 2005-08-04 | Canon Inc | デジタル電子機器 |
JP2005269601A (ja) * | 2004-02-16 | 2005-09-29 | Ricoh Co Ltd | 原稿搬送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I233748B (en) * | 2004-03-24 | 2005-06-01 | Avision Inc | Dual-surface scanner |
JP4666596B2 (ja) * | 2004-07-15 | 2011-04-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外付け装置、および電気電子機器 |
WO2006085871A1 (en) * | 2005-02-08 | 2006-08-17 | Volvo Trucks North America, Inc. | Shaping guide for vehicular mounted tubing |
US8068754B2 (en) * | 2007-08-06 | 2011-11-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having a hinge portion that connects an image forming portion and image reading portion |
JP5207757B2 (ja) * | 2008-02-06 | 2013-06-1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73516B2 (ja) * | 2009-09-11 | 2013-12-1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アーム給電構造 |
US20120222716A1 (en) * | 2011-03-01 | 2012-09-06 | Richard Gillenwater | Wire Raceway and Flexible Photovoltaic Cell Membrane System |
JP5542783B2 (ja) * | 2011-11-15 | 2014-07-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電気ケーブル接続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60542B2 (ja) * | 2012-07-06 | 2017-01-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497170B2 (ja) * | 2015-03-30 | 2019-04-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975395B2 (ja) * | 2016-12-05 | 2021-1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ハーネスカバー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24192B2 (ja) * | 2017-03-09 | 2022-02-24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給電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0969032B (zh) * | 2018-09-28 | 2023-09-05 | 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用于扫描物体的扫描设备 |
JP7387295B2 (ja) | 2019-05-15 | 2023-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7423203B2 (ja) * | 2019-06-26 | 2024-0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20210017789A (ko) * | 2019-08-09 | 2021-02-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2022142098A (ja) * | 2021-03-16 | 2022-09-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83170B2 (ja) * | 1996-06-14 | 2001-07-03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ドアヒンジ部における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
JP3944929B2 (ja) | 1996-10-18 | 2007-07-18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ヒンジ部における接続部材の実装構造 |
JP3365245B2 (ja) | 1997-03-07 | 2003-01-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接続装置 |
US6135398A (en) * | 1997-12-19 | 2000-10-24 | Alcoa Fujikura Limited | Trunion clamp for optical fiber |
JPH11219232A (ja) | 1998-01-30 | 1999-08-10 | Hitachi Ltd | 電子機器 |
US6095461A (en) * | 1998-03-19 | 2000-08-0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wear on a conductor |
DE29814417U1 (de) * | 1998-08-11 | 1998-10-08 | Kuka Roboter GmbH, 86165 Augsburg | Schlauchhalter |
US6105216A (en) * | 1999-02-25 | 2000-08-22 | Hydra-Zorb Co. | Clamp assembly |
JP3625148B2 (ja) | 1999-03-12 | 2005-03-02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原稿押え |
DE10042985A1 (de) * | 2000-09-01 | 2002-03-21 | Leoni Bordnetz Sys Gmbh & Co | Kabelsatz |
JP2002090711A (ja) | 2000-09-19 | 2002-03-27 | Koyo Electronics Ind Co Ltd | 扉を有するlcd表示装置 |
DE60206090T2 (de) * | 2001-03-16 | 2006-06-14 | Yazaki Corp | Kabelbaumanordn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schiebetür |
-
2003
- 2003-05-27 JP JP2003149743A patent/JP449393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5-20 US US10/849,377 patent/US690904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5-27 CN CNB2004100474220A patent/CN10035941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70045B2 (en) | 2008-03-07 | 2012-09-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bl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533240B (zh) * | 2008-03-07 | 2012-03-28 | 佳能株式会社 | 配线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US8792146B2 (en) | 2010-03-25 | 2014-07-2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US8564857B2 (en) | 2010-03-25 | 2013-10-2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US8587840B2 (en) | 2010-03-25 | 2013-11-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US8619273B2 (en) | 2010-03-25 | 2013-12-3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ultifunction apparatus |
CN102202154A (zh) * | 2010-03-25 | 2011-09-2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多功能设备 |
CN102202154B (zh) * | 2010-03-25 | 2015-09-1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多功能设备 |
CN106207644A (zh) * | 2014-12-04 | 2016-12-0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连接器、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06207644B (zh) * | 2014-12-04 | 2019-05-0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连接器、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07135326A (zh) * | 2017-04-11 | 2017-09-05 | 黄河科技学院 | 一种图像成型转换设备 |
CN107135326B (zh) * | 2017-04-11 | 2018-04-17 | 黄河科技学院 | 一种图像成型转换设备 |
CN109768452A (zh) * | 2018-12-06 | 2019-05-17 | 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复杂四舱电缆制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40238199A1 (en) | 2004-12-02 |
US6909048B2 (en) | 2005-06-21 |
JP4493935B2 (ja) | 2010-06-30 |
CN100359410C (zh) | 2008-01-02 |
JP2004357370A (ja) | 2004-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73589A (zh) | 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 |
CN100343146C (zh) | 纸张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22844C (zh) | 纸处理设备及具有该设备的成象设备 | |
CN1244846C (zh) | 成像装置 | |
CN1573590A (zh) |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8424867B2 (en) |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0350785C (zh) | 原稿输送装置 | |
CN1427310A (zh) | 送纸装置和成像装置 | |
CN101075103A (zh) | 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 |
CN1258447C (zh) | 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7224892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031018A (zh) | 扫描仪 | |
CN1161669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CN1916783A (zh) | 成像系统 | |
CN1519663A (zh) | 成像设备 | |
CN1670629A (zh) | 成像装置及成像系统 | |
CN1523455A (zh) | 纸张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577137A (zh) | 送纸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44484C (zh) | 纸张进给装置和图像成形设备 | |
CN1583535A (zh) | 纸张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83470C (zh) | 成像装置 | |
CN1764226A (zh) | 文件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317170C (zh) | 成像装置 | |
CN184122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 |
CN1280680C (zh) | 图像形成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