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0680C - 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0680C
CN1280680C CN03155442.3A CN03155442A CN1280680C CN 1280680 C CN1280680 C CN 1280680C CN 03155442 A CN03155442 A CN 03155442A CN 1280680 C CN1280680 C CN 128068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eripheral unit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554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2286A (zh
Inventor
扇田利树
林重贵
长田甚一
时重圣
冈田直文
坂昌树
难波丰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598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986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598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0160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92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2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06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068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0Detecting malfunctions relating to paper handling, e.g. ja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48Jam, error detection, e.g. double feed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系统,通过定位部件和中继输送装置,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仅离开距离L,并且通过中继输送装置来连接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由此,形成由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装置、定位部件和中继输送装置所包围的空间。由此,在将外围装置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不必进行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产生的烦琐的操作。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组装周边装置而形成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或使用环境,提供了一种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组装外围装置而形成的图像形成系统。
作为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例如有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组装作为外围装置的反转(switch back)机构而形成的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构成如下:首先将通过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而在单面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纸张)排出到反转机构。然后通过该反转机构将纸张反转之后,将该纸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该图像形成系统,在纸张的正反两面形成图像,所以可以节省资源。
此外,作为上述图像形成系统,还有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组装作为外围装置的后处理装置而形成的图像形成系统。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将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纸张送到后处理装置。然后在通过该后处理装置进行打孔加工、装订和分选等。通过该图像形成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将外围装置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而形成的图像形成系统中,除了可以选择外围装置的种类之外,还可以根据使用目的,任意选择例如复印机、打印机等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因此,可以把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和外围装置的功能自由组合,任意地选择或设定使用者所希望的图像最终形态,所以这样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优良的可扩展性。
但是,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纸张有时会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或外围装置的纸张输送系统中而发生卡纸现象。在该情况下,当使用者取出滞留的纸张时,必须进行图像形成系统的恢复操作。
在该情况下,当将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规定单元拉出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围装置一侧的外部,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的空间开放而进行卡纸处理时,如果在卡纸处理之前不拆卸或移动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外围装置,则无法取出滞留的纸张,从而操作变得复杂。此外,必须设计拆卸外围装置的操作所需要的空间以及使拆卸的外围装置暂时退避的空间、外围装置的移动线路的空间,但由于容易在该空间内放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外的物品,所以在卡纸处理时必须移走该空间内的障碍物,从而使操作烦琐。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4-86836号公报(公开日1992年3月19日)公开了一种具有开闭单元而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设置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内侧设置有输送部件等。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使用者将手伸入上述开口部,取出由于卡纸而滞留的纸张。相对于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进行处理的卡纸处理,如果能从该开口部进行处理,则即使安装有外围装置,也能进行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卡纸处理,而不必拆卸或移动外围装置。
此外,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6-286922号公报(公开日1994年11月11日)公开了将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多个外围装置单元化的图像形成系统。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该外围装置配置在台面上的支持台可以向离开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移动。在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的连接部位附近或各外围装置内发生卡纸时,使用者可以使规定的单元与图像形成系统分开,使其在支持台上移动,从而在发生卡纸的周围形成空间,利用该空间取出滞留的纸张。若利用这样的图像形成系统,使图像形成系统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进行卡纸处理时,可以在支持台上预先形成移动外围装置的所需空间。
但是,在上述特开平4-86836号公报所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自身上设置用于取出滞留的纸张的空间,所以不能充分确保空间的大小,从而担心使用者难以取出纸张。此外,对于在外围装置内发生的卡纸,从上述空间无法进行处理。
为了在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确保操作用的足够大的空间的状态下进行卡纸处理,当利用上述特开平6-286922号公报所公开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时,即使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将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拉出而进行卡纸处理,也同样必须在拉出之前拆卸单元化的外围装置并使其移动,所以操作也很烦琐。
此外,即使在支持台上预先形成外围装置移动的所需空间,由于该空间在图像形成系统的侧端部形成,容易在设置于台面上的支持台上放置物品等,其它物品的一部分容易侵入该空间,所以无法确保外围装置的移动用空间。因此,在发生卡纸时难以消除从该空间去除障碍物等烦琐的操作。
因此,在现有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存在以下问题,即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产生的操作很烦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外围装置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图像形成系统,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不必进行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开放而产生的烦琐的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以及外围装置,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并列配置而组装,对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输送来的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上述记录材料进行规定的处理。其特征在于,具有:定位装置,进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的定位;以及中继输送装置,中继输送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到上述外围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上述定位装置进行定位,使得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仅离开与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上述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相对应的距离,上述中继输送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解除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及外围装置的中继状态并移动,使得通过退让而开放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的部件退让从而开放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时不会妨碍该退让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通过定位装置的定位和中继输送装置的连接,可以预先确保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上述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因此,在记录材料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或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外围装置的记录材料输送系统中,而发生卡纸,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空间,可以容易地取出滞留的记录材料。由此,不必为了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而拆卸或移动外围装置。
其结果是,在外围装置被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可以提供一种不必进行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产生的烦琐操作的图像形成系统。
此外,为了上述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以及外围装置,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并列配置而组装,对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输送来的、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上述记录材料进行规定的处理。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继输送装置,具有作为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的上部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的功能,并且中继输送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到上述外围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以及第二定位装置,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的下部进行定位,上述第一和第二定位装置(55、54)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配置,使得在上述定位装置之间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并且上述第一和第二定位装置进行定位,使得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仅离开与上述卡纸处理用空间相对应的距离,上述中继输送装置是其内部的中继输送路径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被构成为:可以使位于该中继输送路径下方的下面部分向上述空间侧移动,使得通过退让而开放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的部件退让从而开放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时不会妨碍该退让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通过第一定位装置(即中继输送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的定位以及中继输送装置的连接,可以预先确保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上述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因此,在记录材料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或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外围装置的记录材料输送系统中而发生卡纸,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空间,可以容易地取出滞留的记录材料。由此,不必为了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而拆卸或移动外围装置。
其结果是,在外围装置被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可以提供一种不必进行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产生的烦琐操作的图像形成系统。
此外,在利用上述空间进行卡纸处理的情况下,采取将图像形成装置或外围装置的卡纸处理用规定单元在该空间中拉出,使发生卡纸的输送路径开放等措施。此时,通过使中继输送装置的下面部分向空间侧即向下方开放,即使引起卡纸的纸张存在于中继输送路径内,也能容易地使中继输送路径开放,而进行卡纸处理。
此外,即使在中继输送装置的上面部分的上表面放置物品的情况下,由于在进行卡纸处理时上面部分不必旋转,所以不必使放置在上面部分的上表面上的物品移动,就可以进行上述卡纸处理。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以下的说明可以更充分地被理解。此外,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说明可以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对中继输送装置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从图3的状态开始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变形例中,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对中继输送装置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从图5的状态开始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用于说明在图7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对中继输送装置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从图8的状态开始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图7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变形例中,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对中继输送装置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从图10的状态开始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从图11的状态开始进行的操作的外观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51的结构。图像形成系统51具有图像形成装置52、后处理装置53、定位部件54和中继输送装置55。
图像形成装置52是作为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在纸张(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具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图像读取装置52b、图像记录装置52c、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和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用于在输送原稿的同时,通过图像读取装置52b对原稿进行读取的装置,图像读取装置52b读取由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所输送的原稿或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图像记录装置52c将由图像读取装置52b所读取的原稿图像数据作为图像记录在从内部的记录材料供给部或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所供给、输送的记录材料上。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具有作为可选装置配备的多层记录材料供给托盘。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是在纸张背面也记录图像的情况下,将由图像记录装置52c在单面记录了图像的纸张再次向图像记录装置52c输送的装置。
定位部件(定位装置)54是进行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定位的部件,由上连接部件54a和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构成,该上连接部件54a作为在图像形成系统51动作中固定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固定件,以使其不移动。上连接部件(第一定位部件)54a是在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即图像形成系统51的背面一侧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部件。记录材料供给装置(第二定位部件)54b是大量收藏纸张的装置,向图像记录装置52c供给纸张。此外,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是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相对于上连接部件54a,应被称为下连接部件的部件。中继输送装置55连接由定位部件54所定位的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中继从图像形成装置52向后处理装置53的纸张输送。后处理装置(外围装置)53是通过定位部件54和中继输送装置55而组装的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52并列配置。当来自图像形成装置52的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纸张经由中继输送装置55而被输送时,在纸张上进行打孔加工、装订和分选等规定的后处理。
以下,对图像形成系统51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读取装置52b具有设在图像记录装置52c和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上的图像读取装置支持台57,并被该支持台支持。对放置在透明的原稿放置台(未图示)上的原稿的图像进行曝光扫描,并在光电转换元件上成像,将原稿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然后作为图像数据而输出。此外,在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沿自动原稿输送路径而输送原稿的过程中,该图像读取装置52b从原稿的下方和上方同时扫描并读取原稿图像。
通常在原稿台下面扫描移动的移动扫描光学系统在停在原稿输送路径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从原稿面下方将光学图像导到作为光电转换元件的CCD上,从而读取原稿图像。此外,在同时读取原稿两面的情况下,通过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上安装接触图像传感器(CIS),该接触图像传感器由对着原稿面的上表面而对原稿进行曝光的光源、将光学图像导到光电转换元件上的光学透镜、将光学图像转换为图像数据的光电转换元件等一体地构成,从而同时读取原稿的两面。
通过以上结构,当设定为两面原稿读取模式时,放置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的供给部上的原稿被顺次输送,图像几乎同时地被读取。
图像读取装置52b备有自动读取模式和手动读取模式。自动读取模式是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自动地供给纸件的原稿,一张一张地顺次进行曝光扫描,从而读取原稿图像的方式。手动读取模式是通过手工操作,设置书状的原稿或不能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进行自动供给的纸件的原稿,从而读取原稿图像的方式。
图2示出了图像记录装置52c的详细剖面结构。图像记录装置52c将由图像读取装置52b读入的图像或来自从外部与图像记录装置52c连接的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等图像处理装置)的数据作为图像而输出。
在图像记录装置52c中,以感光鼓3为中心,配置有担负图像形成处理的各个功能的各处理单元,由此形成图像形成部。在感光鼓3的周围,顺次配置有充电装置5、光扫描单元11、显影单元2、转写单元6、清洁单元4和除静电灯12等。
充电装置5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充电。光扫描单元11在被均匀充电的感光鼓3上扫描光学图像,写入静电潜像。显影单元2利用从显影剂补给容器7供给的显影剂,使由光扫描单元11写入的静电潜像显影。转写装置6将在感光鼓3上显影的图像转写在记录材料上。清洁单元4除去存留在感光鼓3上的显影剂,使感光鼓3上能记录新的图像。除静电灯12除去感光鼓3表面的电荷。
在图像记录装置52c的下部,配置有内置在图像记录装置52c主体内的供给托盘10。
供给托盘10是收藏纸张的记录材料收藏托盘。收藏在供给托盘10中的纸张被拾纸辊16等一张一张地分离,输送到阻挡辊14,通过阻挡辊14计测与形成在感光鼓3上的图像之间的定时,然后顺次向转写装置6和感光鼓3之间供给。然后,把感光鼓3上所记录再现的图像转写在纸张上。向供给托盘10的纸张补给,是通过在图像记录装置52c的正面(操作侧)拉出供给托盘10而进行的。
此外,在图像记录装置52c的下面设有纸张接收口61,用于接收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送来的纸张,并顺次向图像形成部供给纸张。在图像记录装置52c侧面下方设有扩展记录材料接收部62,用于接收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经由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而送来的纸张,并顺次向图像形成部供给纸张。
在图像记录装置52c内上部,配置有定影装置8。定影装置8顺次接收被转写了图像的纸张,并利用定影辊81和加压辊82,通过热量和压力将被转写在纸张上的显影图像定影。由此,图像被记录在纸张上。
被记录了图像的纸张由输送辊25进一步向上方输送,通过切换门9。在纸张的排出托盘被设定为设在图像记录装置52c外部的集纸托盘15的情况下,纸张通过反转辊26被排出到集纸托盘15上。另一方面,在指定了两面图像形成或后处理的情况下,暂时通过反转辊26而向集纸托盘15排出纸张。在该情况下,不是完全地将纸张排出,而在夹持纸张的状态下使反转辊26逆向转动。从而向相反方向反转输送上述纸张,即向为了进行两面图像形成或后处理而选择地安装的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或后处理装置53的安装方向反转输送。
此时,切换门9从图2的实线状态切换到虚线状态。在进行两面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将被反转输送的纸张再次供给图像记录装置52c。在通过后处理装置53而进行后处理的情况下,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切换内部的切换门,将纸张经由中继输送装置55而输送到后处理装置53。
在光扫描单元11的上下空间部配置有以下装置:控制部110,收藏用于控制图像形成处理的电路基板和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图像数据的接口基板等;以及电源装置111,向上述各种接口基板和上述各图像形成处理单元供电。
此外,如图1所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备有记录材料供给部71、72、73和记录材料排出部74。上述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收藏纸张。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选择地使由使用者选择的收藏了纸张的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动作,同时将收藏在该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中的纸张向上述记录材料排出部74分离供给。此外,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是具有承载图像记录装置52c的台座功能的单元,可以在图像记录装置52c上自由地装卸。
当通过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供给纸张时,该纸张被送往设在图像记录装置52c下部的纸张接收口61,然后到达图像形成部。在向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补给纸张的情况下,或者在更换收藏在该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中的纸张的情况下,将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向该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主体的前面一侧拉出而进行。
其中,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2e具有3个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但也可以至少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记录材料供给部和记录材料排出部。
如图3所示,定位部件54的上连接部件54a是在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背面板或背面支架(stay)。上连接部件54a的水平方向的一端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52上,同时另一端被固定在后处理装置53上。上连接部件54a设在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上方、图像形成系统51的背面侧,而不设在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即前面。
此外,如图1所示,定位部件54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被设计为占据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空间的下方,具有记录材料供给部75。上述记录材料供给部75收藏纸张,在进行纸张供给动作时,将收藏在记录材料供给部75中的纸张向设在上述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右侧面上部的记录材料排出部76分离供给。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可以收藏大量的纸张,比收藏在图像记录装置52c的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的纸张的量多。此外,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下表面的高度与图像形成装置52下表面和后处理装置53下表面相同,而上表面的高度被限制为,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在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的上方可以将规定的单元从图像形成装置52向后处理装置53一侧拉出的高度。
当由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供给纸张时,该纸张被送往设在图像记录装置52c左侧面下部的扩展记录材料接收部62(图2),然后到达图像形成部。
此外,如上所述,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具有作为第二定位部件和下连接部件的功能,确定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配置位置。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在朝向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的表面上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52上,同时在朝向后处理装置53一侧的表面上被固定在后处理装置53上,由此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该下连接部件可以使用设在图像形成系统51前面的前下连接部件和设在背面的后下连接部件分别由不同零件构成的结构体、使上述零件一体化的结构体、或由上述前下连接部件、后下连接部件和连接它们的支架构成的结构体。
通过利用上述上连接部件54a和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的连接,定位部件54进行定位,使得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仅离开水平距离L(图1),该水平距离L可以确保在两者间进行的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的空间,即使其仅离开可以将上述规定的单元拉出至可进行卡纸处理的距离L。
此外,可以把上连接部件54a和下连接部件作成一体结构,或者分别构成它们。在分别构成的情况下,象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那样,可以使用用于进行与系统相关的处理的规定装置作为下连接部件。
如图1所示,中继输送装置55是连接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的最上部附近和后处理装置53的最上部附近、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中继输送装置55在该连接状态下,从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接收通过图像记录装置52c而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纸张,然后输送给后处理装置53。
此外,中继输送装置55以设在后处理装置53的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的表面或上连接部件54a等上的旋转支点56为中心,并可旋转地支持。旋转支点56沿连接图像形成系统51的前面侧和背面侧的方向,被设在从中继输送装置55与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的连接部位到后处理装置53一侧仅离开水平距离L′(图1)的位置上。在中继输送装置55解除与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的连接,输送路径从图像形成装置52上分离时,连接解除部分可以在旋转支点56的周围竖直向下旋转90度。由于L′<L,所以旋转后的中继输送装置55的平板面大致沿着后处理装置53的侧面。
此外,中继输送装置55被设在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上表面向上方仅离开距离H(图1)的位置上,以下方式进行连接,使得除去中继输送装置55的占有部分,而剩余由定位部件54设定了距离L的卡纸处理用空间。即,即使除去中继输送装置55的体积所占的空间,还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因此,即使在中继输送装置55进行上述连接时形成的空间本身不足以用于卡纸处理,如果能使中继输送装置55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适当地移动,则可以通过该移动而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为了能进行上述旋转,设定H>L。这样,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如图1所示,被图像形成装置52、后处理装置53、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和中继输送装置55所包围的形状形成开口尺寸为H×L的空间。
后处理装置53位于图中图像形成系统51的左侧,与图像形成装置52组装而配置,对被输送来的纸张进行打孔加工、装订和分选等后处理。此外,后处理装置53具有接收输送部53a、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53b和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53c。接收输送部53a与中继输送装置55连接,接收由中继输送装置55输送来的纸张,输送到进行上述后处理的部分。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53b是在对纸张不进行后处理的情况下,将由接收输送部53a所接收的纸张保持原样而排出到外部的排出部。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53c是将被施行了后处理的纸张排出到外部的排出部。在后处理装置53中,由使用者选择从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53b和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53c中的任意一个排出形成了图像的纸张。
其中,后处理装置53中有:安装具有对规定页数的纸张进行装订处理功能的后处理单元的后处理装置、或者安装具有对B4、A3等纸张进行折叠的功能的后处理单元的后处理装置、或者安装具有开归档用孔的功能的后处理单元的后处理装置、或者安装具有用于分类或分选的数个~数十个储存斗的记录材料排出部功能的后处理单元的后处理装置等(均未图示),可以安装其中任意一个后处理装置。
以上详细说明了图像形成系统51的各部分。如上所述,由图像形成装置52、后处理装置53、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和中继输送装置55所包围的空间被预先确保。该空间的水平方向的距离L是与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用于进行后处理的空间对应的距离。因此,在纸张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52或后处理装置53的记录材料输送系统中而发生卡纸,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进行卡纸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空间,可以容易地地取出滞留的纸张。此外,由于该空间形成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水平方向宽度(横向宽度)中间,所以可以象现在那样放置物品,但不会侵入设置在图像形成系统51附近的装置的一部分。由此,由于进行卡纸处理时不会与图像形成系统51周围的物品干涉,所以不需要为了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而拆卸或移动后处理装置53。图像形成系统51的外形与进行卡纸处理时的通常的外形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其结果是,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当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不必进行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开放而产生的烦琐操作,就可以进行卡纸处理,并且容易进行图像形成系统51的复原操作。
以下利用图3和图4,对卡纸处理时的操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当在图像形成装置52内发生卡纸时,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52的操作部(未图示)上显示发生了卡纸的消息。使用者根据显示的提示消息,进行利用上述空间将滞留的纸张取出的操作。
使用者在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51中,解除中继输送装置55与图像形成装置52之间的连接,使中继输送装置55沿箭头方向上从P向Q旋转。这样,如图4所示,中继输送装置55的平面板处于沿着后处理装置53侧面的位置。卡纸处理用空间的宽度比上述距离L仅短中继输送装置55厚度的距离。然后在该空间内沿箭头E方向拉出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规定单元52U,使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输送路径开放。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取出引起卡纸的纸张。
这样,在进行卡纸处理时解除中继输送装置55对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连接,使中继输送装置55旋转90度,以使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由此中继输送装置55成为从上述空间的上限退让的状态。由于中继输送装置55为平板状,所以即使旋转90度而进行退让,也可以避免退让后的中继输送装置55使上述空间狭窄到妨碍卡纸处理的程度。
因此,不会象现有技术那样,当拆卸或移动后处理装置53时伴随有烦琐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继输送装置55从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向后处理装置53一侧旋转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使其从后处理装置53一侧向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旋转,从而能从后处理装置53打开卡纸处理用的门,或拉出规定单元的结构。
这样,由于进行卡纸处理时使中继输送装置55从上述空间的上方退让,所以可以从空间的上方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可以把中继输送装置55设计成向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旋转,即从系统的前面侧向背面侧旋转。以下利用图5和图6,对这种情况下的卡纸处理时的操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当在图像形成装置52内发生卡纸时,使用者在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51中,解除中继输送装置55与图像形成装置52之间的连接,使中继输送装置55从箭头方向S向T旋转,该方向与从图3的P向Q旋转的方向垂直。这样,如图6所示,中继输送装置55的平面板成为沿着上连接部件54a表面(图像形成系统51的背面)的位置。卡纸处理用空间的宽度与旋转前的距离L相同。然后,在该空间内沿箭头E方向拉出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规定单元52U,使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输送路径开放。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取出引起卡纸的纸张。
通过在进行卡纸处理时使中继输送装置55从上述空间的上方退让,可以从空间的上方进行操作,这与前面的例子相同,这样,旋转的中继输送装置55向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使用者通常进行卡纸处理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进行退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上述空间的利用效率。
此外,如上所述,在使中继输送装置55向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或后处理装置53一侧旋转90°的情况下,上述空间仅变窄了退让的中继输送装置55厚度的距离,但如果使变窄后的空间的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水平方向距离与使中继输送装置55向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旋转时的水平方向距离相等,则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距离L仅增大了中继输送装置55的厚度的距离。由此,处于水平状态的中继输送装置55的、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方向的距离变长。因此,通过使其向与进行卡纸处理一侧相反的一侧退让,可以缩短图像形成系统51整体的水平方向宽度,即缩短横向宽度。
在上述2个例子中,在使中继输送装置55旋转之后,可以使图像形成装置52的规定单元(规定部分)52u退让到上述空间中,从而使图像形成装置52的纸张输送路径开放。由此,通过利用效率高的空间,可以特别容易地进行在图像形成装置52的输送路径中发生的卡纸的处理。
此外,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由于定位部件54仅由相对于上述空间而存在于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的上连接部件54a和存在于上述空间下方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构成,所以相对于上述空间,定位部件54不存在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因此,使用者通过上述空间,容易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进行卡纸处理。
此外,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作为第二定位部件,可以设置作为进行与系统相关的处理的规定装置即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由此,可以通过第二定位部件来进行从大量收藏了纸张的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52的纸张供给处理等与系统相关的处理。因此,由于不需要将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设置在另外设置的空间内,所以可以缩小图像形成系统51整体的尺寸。进而,在该情况下,还可以增加向图像形成装置52供给的纸张的总收藏容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部件所占有的空间很大,从而可以设置大量收藏纸张的装置,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不必频繁地进行追加补给纸张的操作。
以上对图像形成系统51进行了说明。
图像形成系统51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在不使中继输送装置55旋转的状态下,在上述空间中拉出图像形成装置52的规定单元52u的结构,或者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在上述空间中从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打开门的结构。此外,当中继输送装置55内发生卡纸时,如图5的箭头R所示,可以使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上部向上侧开放,取出滞留的纸张。
此外,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作为外围装置的例子,列举了后处理装置53,但外围装置不限于此,只要是与图像形成装置52并列配置而组装,并从图像形成装置52输送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纸张,然后对该纸张进行规定处理的装置即可。此外,可以将中继输送装置55作为该外围装置的一部分而设计。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52上设置了自动原稿输送装置52a和图像读取装置52b等,但也不一定设置它们,可以设置象图像记录装置52c那样的进行图像形成的部分和纸张的输送路径,最小限度地构成能进行卡纸处理的装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和外围装置,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并列配置而组装,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输送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上述记录材料,然后对上述记录材料进行规定的处理。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具有:定位装置,进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的定位;和中继输送装置,中继输送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到上述外围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上述定位装置进行定位,使得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仅离开与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上述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相对应的距离,上述中继输送装置连接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使得除去上述中继输送装置所占有的部分,还剩余上述空间。
根据上述结构,在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通过定位装置的定位和中继输送装置的连接,可以预先确保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上述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因此,在记录材料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或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外围装置的记录材料输送系统中而发生卡纸,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空间,可以容易地取出滞留的记录材料。由此,不必为了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而拆卸或移动外围装置。
其结果是,在外围装置被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可以提供一种不必进行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产生的烦琐操作的图像形成系统。上述“与卡纸处理用空间相对应的距离”,只要是能确保可靠地进行卡纸处理的空间的距离即可,例如优选是可进行图像形成的最大用纸长的一半以上。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优选上述中继输送装置是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它限定了上述空间的上限,其构成为可旋转,以解除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的连接,使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
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卡纸处理时通过解除中继输送装置对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的连接,使中继输送装置的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旋转,从而中继输送装置成为从上述空间的上限退让的状态。由于中继输送装置是平板状,所以即使进行上述旋转而退让,也能避免退让后的中继输送装置使上述空间狭窄到防碍卡纸处理的程度。因此,不会象现有技术那样,在拆卸或移动外围装置时产生烦琐操作。
这样,由于在进行卡纸处理时从上述空间的上方使中继输送装置退让,所以可以从空间的上方进行操作,从而可以相应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优选上述中继输送装置构成为向与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旋转的中继输送装置向与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即向与进行通常的卡纸处理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退让,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上述空间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使中继输送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一侧或向外围装置一侧旋转的情况下,上述空间仅变窄了退让的中继输送装置的厚度距离,而如果使变窄后的空间的连接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的水平方向距离与本发明的进行卡纸处理时的水平方向距离相等,则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的距离仅增大中继输送装置的厚度的距离。由此,处于水平状态的中继输送装置的连接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的方向的距离变长。因此,通过使其向与进行卡纸处理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退让,可以缩短图像形成系统整体的连接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的水平方向距离,即缩短横向宽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优选构成为在使上述中继输送装置旋转之后,在上述空间内使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规定部分退让,从而可以使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路径开放。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使中继输送装置旋转之后,在上述空间内使图像形成装置的规定部分退让,使记录材料输送路径开放,由此可以通过高的空间利用效率,特别容易地进行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路径中发生的卡纸处理。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优选上述定位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第一定位部件,相对于上述空间,在与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连接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以及第二定位部件,在上述空间的下方连接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定位装置由相对于上述空间而存在于与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定位部件以及存在于上述空间的下方的第二定位部件构成,所以相对于上述空间,可以作成为在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完全不存在定位装置的状态。因此,使用者通过上述空间,可以容易地从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进行卡纸处理。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优选构成为采用可以设置用于进行与系统相关的处理的规定装置作为上述第二定位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置用于进行与系统相关的处理的规定装置作为第二定位部件,可以通过第二定位部件进行上述处理。因此,不需要将上述规定装置设置在另外设置的空间内,所以可以减小图像形成系统整体的尺寸。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优选构成为上述规定装置是用于收藏向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用作第二定位部件的规定装置作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所以可以增加向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的记录材料的总收藏容量。此外,如果第二定位部件所占有的空间很大,则可以将记录材料供给装置作为大量收藏记录材料的装置,所以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不必频繁地进行追加补给记录材料等操作。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7至图12,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7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51的结构。图像形成系统51具有图像形成装置52、后处理装置53、定位部件54和中继输送装置55。
中继输送装置55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中继输送从图像形成装置52到后处理装置53的纸张。此外,中继输送装置55还具有作为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上部附近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的功能。
定位部件(第二定位装置)54是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下部附近进行定位的部件,具有作为在图像形成系统51的动作中作为固定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固定件,使其不移动的功能。定位部件54可以是一体形状的部件,也可以是由在图像形成系统51的前面侧和背面侧分别进行定位的前定位部件和后定位部件构成的结构体、或由连接这些定位部件的支架等构成的结构体。
此外,定位部件54可以不必单纯地作为进行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定位专用的部件而设置,而可以将具有其它功能的装置兼用作定位部件54。在图7的例子中,将大量的收藏纸张、向图像记录装置52c供给纸张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兼用作定位部件54。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定位部件54表示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
后处理装置(外围装置)53是与图像形成装置52并列配置、通过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和中继输送装置55而组装的装置,当已形成了图像的纸张从图像形成装置52通过中继输送装置55而被输送时,在纸张上进行打孔加工、装订和分选等规定的后处理。
此外,如图7所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被设计为占据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空间的下方,并具有记录材料供给部75。上述记录材料供给部75收藏纸张,在进行纸张供给动作时,将收藏在记录材料供给部75中的纸张向设在上述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右侧面上部的记录材料排出部76分离供给。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能收藏大量的纸张,比收藏在图像记录装置52c的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中的纸张的量还多。此外,在向记录材料供给部75补给或更换纸张的情况下,将记录材料供给部75向该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主体的前面侧拉出而实现。
此外,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下表面的高度与图像形成装置52下表面和后处理装置53下表面相同,而上表面的高度被限制在,在进行卡纸处理时能在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上方从图像形成装置52向后处理装置53一侧拉出规定单元的高度。
此外,如上所述,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具有作为第二定位装置的功能,确定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配置位置。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在朝向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的表面上,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52上,同时在朝向后处理装置53一侧的表面上,被固定在后处理装置53上。由此,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被连接起来。
如图7所示,中继输送装置55是连接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的最上部附近和后处理装置53的最上部附近的、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中继输送装置55在该连接状态下从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接收通过图像记录装置52c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纸张,然后向后处理装置53输送。
此外,中继输送装置55将纸张中继输送路径在边界处分为上面部分55a和下面部分55b,该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上面部分55a具有用于图像形成装置52的主体侧(包含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和后处理装置53的定位连接功能。另一方面,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在取出滞留在中继输送路径内的纸张记录材料以及使图像形成部和再送纸输送路径开放时,能以设在中继输送装置55上的旋转支点56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持。
通过利用上述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和中继输送装置55进行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被定位,使得它们仅离开能确保在两者间进行的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的水平距离L(图7),即仅离开能将上述规定单元拉出至可进行卡纸处理的距离L。
中继输送装置55的旋转支点56沿着连接图像形成系统51的前面侧和背面侧的方向被设在从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与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的连接部位到后处理装置53侧仅离开水平距离L′(图7)的位置上。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在解除与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52d的连接,而输送路径从图像形成装置52上分离时,连接解除部分可以在旋转支点56的周围竖直向下旋转90度。其中,由于L′<L,所以旋转后的下面部分55b大致沿着后处理装置53的侧面。
此外,中继输送装置55被设在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上表面开始向上方仅离开距离H(图7),而进行如下上述连接,使得除去该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占有的部分,还剩余被设定为距离L的卡纸处理用空间。即,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除下面部分55b体积所占的空间外,可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因此,即使在中继输送装置55进行上述连接时形成的空间不足以用于卡纸处理,如果能使下面部分55b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适当移动,则能通过上述移动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并且设定H>L,使上述旋转成为可能。这样,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利用图像形成装置52、后处理装置53、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和中继输送装置55所包围的形状,形成了图7所示的开口尺寸为H×L的空间。
以下利用图8和图9,对进行卡纸处理时的操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当在图像形成装置52内发生卡纸时,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52的操作部(未图示)上显示发生了卡纸的消息。使用者根据显示的提示消息,进行利用上述空间将滞留的纸张取出的操作。
使用者在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51中,解除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与图像形成装置52之间的连接,使下面部分55b沿箭头方向上从P向Q旋转。这样,如图9所示,下面部分55b处于沿着后处理装置53侧面的位置。卡纸处理用空间的宽度比上述距离L仅短下面部分55b的厚度的距离。然后在该空间内沿箭头E方向拉出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规定单元52U,使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输送路径开放。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取出引起卡纸的纸张。
这样,在进行卡纸处理时解除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对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连接,使下面部分55b旋转90度,以使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由此下面部分55b成为从上述空间的上限退让的状态。由于下面部分55b为平板状,所以即使旋转90度而进行退让,也可以避免退让后的下面部分55b使上述空间狭窄到妨碍卡纸处理的程度。
因此,不会象现有技术那样,伴随有当拆卸或移动后处理装置53时的烦琐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从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向后处理装置53一侧旋转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使其从后处理装置53一侧向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旋转,从而能从后处理装置53打开卡纸处理用的门,或拉出规定单元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卡纸处理中,仅使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旋转,上面部分55a还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所以通过下面部分55b的旋转,也可开放中继输送装置55内的中继输送路径。因此,特别是在引起卡纸的纸张存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52到中继输送装置55中的情况下,把中继输送路径开放,能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并且不会发生由于该纸张妨碍,使下面部分55b的不能进行旋转的缺点。
此外,即使在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上面部分55a的上表面放置物品,由于在进行卡纸处理时上面部分55a不必旋转,所以不必使放置在上面部分55a上表面的物品移动,就可以进行上述卡纸处理。
此外,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可以把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设计成朝向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旋转,即从系统的前面侧向背面侧旋转。以下利用图10~图12,对该情况下进行卡纸处理时的操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当在图像形成装置52内发生卡纸时,使用者在图10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51中,解除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55b与图像形成装置52之间的连接,使下面部分55b从箭头方向S向T旋转。该方向与从图9的P向Q旋转的方向垂直。这样,如图11所示,下面部分55b成为沿着图像形成系统51的背面侧的位置。卡纸处理用空间的宽度与旋转前的距离L相同。然后,如图12所示,在该空间内沿箭头E方向拉出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规定单元52U,使图像形成装置52内的输送路径开放。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取出引起卡纸的纸张。
在图10~图12的例子中,通过在进行卡纸处理时使中继输送装置55从上述空间的上方退让,可以从空间的上方进行操作,这与前面的图8和图9的例子相同,这样,旋转的中继输送装置55向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使用者进行通常的卡纸处理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进行退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上述空间的利用效率。
此外,如上所述,在使下面部分55b向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或后处理装置53一侧旋转90度的情况下,上述空间仅变窄了退让的下面部分55b厚度的距离。如果使变窄后的空间的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水平方向距离与使下面部分55b向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旋转时的水平方向距离相等,则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之间的距离L仅增大了下面部分55b的厚度的距离。由此,处于水平状态的中继输送装置55的、连接图像形成装置52和后处理装置53的方向的距离变长。因此,通过使下面部分55b向与进行卡纸处理一侧相反的一侧退让,可以缩短图像形成系统51整体的水平方向宽度,即缩短横向宽度。
在上述2个例子中,在使下面部分55b旋转之后,可以使图像形成装置52的规定单元(规定部分)52u在上述空间中退让,从而使图像形成装置52的纸张输送路径开放。由此,通过高的空间利用效率,可以特别容易地进行在图像形成装置52的输送路径中发生的卡纸的处理。
此外,在图像形成系统51中,由于定位部件仅由相对于上述空间而存在于上方的中继输送装置55和存在于上述空间下方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构成,所以相对于上述空间,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完全不存在定位部件。因此,使用者通过上述空间,容易从图像形成系统51的操作侧进行卡纸处理。
图像形成系统51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在上述空间内从图像形成装置52一侧打开门的结构。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和外围装置,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并列配置而组装,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输送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上述记录材料,然后对上述记录材料进行规定的处理。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具有:中继输送装置,具有作为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的上部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的功能,并且中继输送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到上述外围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和第二定位装置,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的下部进行定位。上述第一和第二定位装置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配置,使得在上述定位装置之间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并且上述第一和第二定位装置进行定位,使得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仅离开与上述卡纸处理用空间相对应的距离,上述中继输送装置是其内部的中继输送路径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可以使位于该中继输送路径下方的下面部分向上述空间侧开放。
根据上述结构,在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通过第一定位装置(即中继输送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的定位以及中继输送装置的连接,可以预先确保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的上述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因此,在记录材料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或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外围装置的记录材料输送系统中而发生卡纸,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空间,可以容易地取出滞留的记录材料。由此,不必为了形成卡纸处理用空间而拆卸或移动外围装置。
其结果是,在外围装置被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当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进行卡纸处理时,可以提供一种不必进行伴随着使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开放而产生的烦琐操作的图像形成系统。
此外,在利用上述空间进行卡纸处理的情况下,采取将图像形成装置或外围装置的卡纸处理用规定单元在该空间中拉出,使发生卡纸的输送路径开放等措施。此时,通过使中继输送装置的下面部分向空间侧即向下方开放,即使引起卡纸的纸张存在于中继输送路径内,也能容易地使中继输送路径开放而进行卡纸处理。
此外,在中继输送装置的上面部分的上表面放置物品的情况下,由于在进行卡纸处理时上面部分不必旋转,所以不必使放置在上面部分的上表面上的物品移动,就可以进行上述卡纸处理。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上述中继输送装置的下面部分可以构成为,可以解除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外围装置的连接,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卡纸处理时通过解除中继输送装置的下面部分对图像形成装置和外围装置之间的连接,使该下面部分的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旋转,从而下面部分成为从上述空间的上限退让的状态。由于上述下面部分是平板状,所以即使进行上述旋转而退让,也能避免退让后的下面部分使上述空间狭窄到使其成为卡纸处理的障碍的程度。因此,可以扩大上述下面部分的开放角度,进一步提高剩余空间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在使上述中继输送装置的下面部分旋转之后,使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规定部分向上述空间退让,从而能使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路径开放。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使中继输送装置旋转之后,在上述空间内使图像形成装置的规定部分退让,使记录材料输送路径开放,由此可以通过高的空间利用效率,特别容易地进行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路径中发生的卡纸处理。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可以设置用于进行与系统相关的处理的规定装置作为上述第二定位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置用于进行与系统相关的处理的规定装置作为第二定位装置,可以通过第二定位装置进行上述处理。因此,不需要将上述规定装置设置在另外设置的空间内,所以可以减小图像形成系统整体的尺寸。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上述规定装置是用于收藏向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用作第二定位部件的规定装置作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所以可以增加向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的记录材料的总收藏容量。此外,如果第二定位部件所占有的空间很大,则可以将记录材料供给装置作为大量收藏记录材料的装置,所以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不必频繁地进行追加补充记录材料等操作。
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是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例而做狭义的解释,在本发明的实质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具有:
图像形成装置(52),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以及
外围装置(53),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并列配置而组装,对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输送来的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上述记录材料进行规定的处理,
其特征在于,
具有:定位装置(54),进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的定位;以及中继输送装置(55),中继输送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到上述外围装置(53)的上述记录材料,
上述定位装置(54)进行定位,使得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仅离开与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进行的上述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相对应的距离,
上述中继输送装置(55)被构成为:能够解除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及上述外围装置(53)的中继状态并移动,使得通过退让而开放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的部件(52u)退让从而开放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的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时不会妨碍该退让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输送装置(55)是限定上述空间上限的、被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它可以旋转,以解除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的连接,使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输送装置(55)是限定上述空间上限的、被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解除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的连接,该中继输送装置(55)可以旋转到上述空间上限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输送装置(55)向与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输送装置(55)向相对于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向上述外围装置(53)输送的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装置(54)由以下各部分构成:
第一定位部件(54a),相对于上述空间,在与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侧相反的一侧连接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以及第二定位部件(54b),在上述空间的下方连接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定位部件(54b)是收藏向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供给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b)。
8.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具有:
图像形成装置(52),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以及
外围装置(53),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并列配置而组装,对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输送来的、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上述记录材料进行规定的处理,
其特征在于,具有:
中继输送装置(55),具有作为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的上部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55)的功能,并且中继输送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到上述外围装置(53)的上述记录材料;以及
第二定位装置(54),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的下部进行定位,
上述第一和第二定位装置(55、54)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使得在上述定位装置之间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进行的记录材料卡纸处理用空间,并且上述第一和第二定位装置进行定位,使得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仅离开与上述卡纸处理用空间相对应的距离,
上述中继输送装置(55)是其内部的中继输送路径被水平设置的平板状装置,被构成为:可以使位于该中继输送路径下方的下面部分向上述空间侧移动,使得通过退让而开放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的部件(52u)退让从而开放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的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时不会妨碍该退让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输送装置(55)的下面部分可以旋转,以解除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和上述外围装置(53)之间的连接,使连接解除部分竖直向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定位部件(54)是收藏向上述图像形成装置(52)供给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54)。
CN03155442.3A 2002-09-05 2003-09-05 图像形成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06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9824/2002 2002-09-05
JP259844/2002 2002-09-05
JP2002259844A JP4498668B2 (ja) 2002-09-05 2002-09-05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2259824A JP2004101605A (ja) 2002-09-05 2002-09-05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2286A CN1492286A (zh) 2004-04-28
CN1280680C true CN1280680C (zh) 2006-10-18

Family

ID=31996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5544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0680C (zh) 2002-09-05 2003-09-05 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6876830B2 (zh)
CN (1) CN128068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2442B2 (ja) * 2002-10-11 2009-08-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A2542847A1 (en) * 2003-10-14 2005-04-28 Philippe Feret Visual serving tray and method
JP2006201335A (ja) * 2005-01-19 2006-08-0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4445A (ja) * 2006-07-21 2008-02-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中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設置方法
US7832715B2 (en) * 2007-06-19 2010-11-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JP5219660B2 (ja) * 2008-07-04 201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印刷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印刷装置
JP2010068245A (ja) * 2008-09-10 2010-03-25 Kyocera Mita Corp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65787B2 (ja) 2012-06-25 2016-0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2874B1 (ja) * 2012-12-04 2014-06-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618925B (zh) * 2016-07-13 2020-01-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印刷系统
KR20210044629A (ko) * 2019-10-15 2021-04-23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수동 제본 구조를 갖는 후처리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9636B2 (ja) * 1987-05-20 1997-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複写装置
JPH0486836A (ja) 1990-07-31 1992-03-19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86922A (ja) 1993-04-06 1994-10-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搬送装置
JP3381559B2 (ja) * 1997-07-10 2003-03-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後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876830B2 (en) 2005-04-05
US20040047652A1 (en) 2004-03-11
CN1492286A (zh) 2004-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0680C (zh) 图像形成系统
CN1163801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50783C (zh) 图像读取装置、基准部件异物检测方法
CN1187950C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2843852Y (zh) 成像装置
CN100350785C (zh) 原稿输送装置
CN1219655C (zh) 纸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7187A (zh) 图像形成设备、色粉盒、显影剂盒和图像承载构件盒
CN1310097C (zh) 成像系统
CN1275451C (zh) 图象读取装置以及图象形成装置
CN1308204C (zh) 复合型供纸单元、供纸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67284A (zh) 带一基本上垂直的送纸路径的成像设备
CN1160236C (zh) 纸分页装置及排纸装置
CN1991605A (zh) 原稿自动供给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550439A (zh) 成像装置
CN1526628A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象成形装置
CN1405010A (zh) 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US7379700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with rotatable internal and external guides
CN101075103A (zh) 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573589A (zh) 连接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534392A (zh) 成像装置
CN1762672A (zh) 纸张裁断装置和纸张后处理装置
CN182521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96880A (zh) 排纸装置
CN1577137A (zh) 送纸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