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59114A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59114A CN1559114A CNA01823836XA CN01823836A CN1559114A CN 1559114 A CN1559114 A CN 1559114A CN A01823836X A CNA01823836X A CN A01823836XA CN 01823836 A CN01823836 A CN 01823836A CN 1559114 A CN1559114 A CN 15591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val
- protection
- transmitter
- receiving equipment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108010076504 Protein Sorting Signal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425598 Solanum lycopersicum tm-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AOSATGCSEIIZPL-FMQUCBEESA-N 1-methyl-4-[(e)-4-(4-methylphenyl)hex-3-en-3-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C=1C(/CC)=C(\CC)C1=CC=C(C)C=C1 AOSATGCSEIIZPL-FMQUCBEE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17177 Fibromodul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13996 Fibromodul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1615 conju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7—Modulators with direct modulation of individual sub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04L27/2653—Demodulators with direct demodulation of individual sub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formation r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扩展调制器(1)扩展信号序列的频谱。子载波调制器(2)利用扩展调制器(1)的输出来调制频率彼此不同的多个子载波的频率。加法器(3)组合调制后的子载波。保护间隔控制单元(23)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通信链路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来确定保护间隔长度。保护是隔插入单元(21)受保护间隔控制单元(23)的控制,以便将保护间隔插入到每个符号周期的信号序列。增益调整器(22)使传输信号乘以相应于所插入的保护间隔的增益系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交频分复用和码分复用(OFDM-CDM)传输系统,和该系统的发射设备(调制器)和接收设备(解调器),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在蜂窝电话系统或移动电话通信系统的基站和移动站之间实现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按常规,正交频分复用(以下称为OFDM(正交频分复用))传输系统用于陆上数字电视等。在OFDM传输系统中,数据利用具有不同频率的多个子载波传送。实际上,在这种系统中,多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调制传输数据,这些子载波被频分复用和传输。在OFDM传输系统中,即使执行高速数据传输,也可以降低传输速率,也就是说,传输速率会由于每条子载波而降低。因此,多径干扰的影响可以降低。OFDM传输系统例如在“多载波CDMA概论”(Hare等人,IEEE通信杂志,1997年12月,第126-133页)或“宽带无线数字通信”(A.F.Molisch Prentice Hall PTR,2001年,ISBN:0-13-022333-6)中描述。
图1表示用于OFDM传输系统中的现有发射设备的结构。在此系统中,假设发射设备复用信号序列Si和信号序列Sj并输出它们。还假设信号序列Si和信号序列Sj的符号周期是“T”。另外,信号序列Si和信号序列Sj例如可以是要发射到不同移动站的信号。否则,要发射到多个移动站的数据可以是与信号序列Si进行时分复用。
信号序列Si的每段符号信息并行输入到扩展调制器1所提供的m个输入端。也就是说,相同的符号信息在每个符号周期T并行输入到扩展调制器1的每个输入端。然后,扩展调制器1利用预先分配给信号序列Si的扩展码Ci来调制输入的符号信息,并输出得到的m比特的扩展信号。扩展码Ci的结构为“Ci(1)”到“Ci(m)”,而且是正交码序列的一个元素。
子载波调制器2产生具有不同角频率ω1~ωm的m个子载波。ω1、ω2、ω3、…、ωm的角频率间隔Δω是符号周期T的倒数所限定的预定值,并用下面的等式表示。
Δω=2πΔf=2π/T
子载波调制器2利用从扩展调制器1输出的扩展信号调制m个子载波。实际上,例如,角频率为ω1的子载波根据乘以“Ci(1)”的符号信息来调制,角频率为ωm的子载波根据乘以“Ci(m)”的符号信息来调制。这些子载波由加法器3组合。
如图2所示,保护间隔插入单元4为每个符号将预先固定确定的保护间隔插入到从加法器3输出的合成信号。插入保护间隔用以消除无线传输线路的多径影响。图2表示插入到每个子载波的保护间隔的状态。实际上,这些子载波被组合。
加法器5将上述得到的对应于信号序列Si的合成信号和类似得到的对应于信号序列Sj的合成信号加在一起。保护间隔插入到对应于信号序列Si的合成信号和对应于信号序列Sj的合成信号的每一个。加法器5的输出由发射机6转换成预定的高频信号,然后通过天线7发射。
图3表示用于OFDM传输系统中的现有接收设备的结构。假设接收设备从图1所示的发射设备所发射的无线信号中接收信号序列Si。在图3中,省略了接收信号所需的频率同步能力、定时同步能力等。
天线11所接收的信号由接收机12转换成基带信号Srx,然后由子载波解调器13转换成m个已接收的信号序列。然后,保护间隔删除单元14从每个已接收的信号序列中删除保护间隔。为了反向扩展每个已接收的信号序列,扩展解调器15使每个已接收的信号序列乘以与发射设备所用的扩展码相同的扩展码Ci。然后,通过用加法器16相加从扩展解调器15输出的每个信号,再生信号序列Si。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信号序列Si利用多个子载波f1~fm发射,如图2所示。信号序列Si是值为“+1”或“-1”的符号信息。也就是说,信号序列Si在符号周期T内变成“+1”或“-1”。此外,利用每个子载波f1~fm发射的信号由扩展码Ci(分别为Ci(1)、Ci(2)、…、Ci(m))进行扩展调制。在图2中,标有“*”的比特表示扩展调制的输出是相反(共轭)输出,因为信号序列Si是“-1”。
如上所述,保护间隔插入到每个符号的已发射信号。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符号周期T插入保护间隔Tg。因此,在接收设备,反向扩展/解调过程在从每个子载波除去保护间隔Tg后得到的间隔(间隔Ts)中执行。因此,在接收设备可以消除多径干扰(延迟波所产生的干扰)。
因为插入保护间隔Tg以消除多径干扰,所以必须设置比发射链路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更长的长度。“最大传输延时差”是指当信号从发射设备通过多个路径传输到接收设备时得到的最小传播时间和最大传播时间的差。例如,在图4中,假设通过路径1传输的信号首先到达路径1,通过路径3传输的信号最后到达接收设备,那么最大传输延时差用路径3的传播时间和路径1的传播时间的差来表示。
但是,在蜂窝通信系统中,无线信号通常从一个基站发射到服务区的多个基站。从基站发射到移动站的信号的最大传输延时差随着它们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变大。假设多径干扰要从服务区中的所有移动站中消除,那么离基站最远的移动站的多径干扰也必须消除。因此,如果多径干扰要从服务区中的所有移动站中消除,那么保护间隔Tg必须设置成比基站发射信号到离基站最远的移动站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更大。例如,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保护间隔Tg必须设置成比基站发射信号到移动站MS3得到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更大。
但是,如果如上所述确定保护间隔的差,那么当信号发射到离基站较近的移动站(图5中的移动站MS1)时,保护间隔不必那么长。同时,当信号序列在接收设备再生时,不使用在保护间隔信号的功率。因此,如果如上所述确定保护间隔,则当信号发射到移动站时浪费了功率。结果,整个通信系统的总发射容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正交频分复用和码分复用(OFDM-CDM)传输系统改进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接收设备。该发射设备包括调制单元,用于利用信号序列调制多个子载波;插入单元,用于将保护间隔插入到调制单元的输出;和发射单元,用于发射插入了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接收设备包括解调单元,用于通过执行删除保护间隔的删除过程和对每个子载波从发射设备发射的调制信号执行解调过程来再生信号序列。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
在这个通信系统中,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保护间隔的长度。也就是说,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保护间隔的长度可以尽可能的短,由此加强通信效率。
在上述的结构中,发射设备还可以包括功率控制单元,用于根据保护间隔的长度来控制传输调制信号时的传输功率。根据这种结构,传输信号序列的传输功率可以尽可能的小。因此,信号间的干扰可以降低。
而且在上述的结构中,接收设备还可以包括监视单元,用于在信号从发射设备传送到接收设备时监视通信质量,由此确定保护间隔的长度,以获得预定的通信质量。根据这种结构,可以设置满足想要通信质量的最可能短的保护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方面是用于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多个接收设备的通信系统,这些接收设备包括利用正交频分复用的第一接收设备。该发射设备包括调制单元,用于利用这样一种信号序列调制多个子载波,该信号序列是复用传送到第一接收设备的第一信号序列和传送到不同于第一接收设备的另一个接收设备的第二信号序列得到的;插入单元,用于将第一保护间隔插入到第一信号序列的已调制输出和将第二保护间隔插入到第二信号序列的已调制输出;和发射单元,用于发射分别插入了第一保护间隔和第二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第一接收设备包括解调单元,用于通过执行删除第一保护间隔的删除过程和解调过程来再生第一信号序列。第一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第一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第二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另一个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根据这种结构,当多个信号序列在时分复用系统中传送时,可以为每个信号序列设置适当的保护间隔。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用于OFDM传输系统中的现有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2表示现有OFDM传输系统中的传输信号的例子;
图3表示用于OFDM传输系统中的现有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4是多径环境的解释图;
图5表示容纳多个移动站的基站;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8和9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OFDM传输系统中的传输信号的例子;
图10是保护间隔的解释图;
图11是子载波调制器所执行的反向傅立叶变换的解释图;
图12是插入保护间隔过程的解释图;
图13表示实现插入保护间隔过程的结构的实施例;
图14表示实现从已接收波中删除保护间隔过程的结构的实施例;
图15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16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17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的传输信号的示意图;
图18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1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20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的传输信号的示意图;
图2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2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23表示图22所示延时差检测单元的例子的结构;
图24是延时差检测单元操作的解释图;
图25表示检测最大传输延时差的例子;
图26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27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28表示图27所示距离估计单元的例子的结构;
图2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30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31表示图30所示定时产生单元的例子的结构;
图3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33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34表示图33所示定时产生单元的例子的结构;
图35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36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37表示如图36所示延时差检测单元的操作流程图;
图38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
图3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
图40表示图39所示距离估计单元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文的解释中,假设正交频分复用和码分复用(OFDM-CDM)传输系统用于蜂窝通信系统。实际上,例如,OFDM-CDM用于在基站和移动站之间传输信号。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该发射设备例如对应于图5中基站的设备。假设该发射设备复用和输出信号序列Si和信号序列Sj。信号序列Si和信号序列Sj例如可以是要传送到不同移动站的信号。或者,要传送到多个移动站的数据可以与信号序列Si或信号序列Sj时分复用。
该发射设备包括扩展调制器(SMOD)1、子载波调制器(FMOD:频率调制器)2、加法器(SUM)3、保护间隔插入单元(GINS)21和增益调整器(G)22。扩展调制器1、子载波调制器2和加法器3可以通过参见图1解释的相应电路实现。也就是说,扩展调制器1具有m个输入端,相同的符号信息在每个符号周期T并行输入到扩展调制器1的每个输入端。然后,扩展调制器1利用预先分配给各个信号序列Si的扩展码Ci来调制输入符号信息,并输出得到的m比特的扩展信号。扩展码Ci的结构为“Ci(1)”到“Ci(m)”,而且是正交码序列的一个元素。
子载波调制器2产生具有不同角频率ω1~ωm的m个子载波。ω1、ω2、ω3、…、ωm的角频率间隔Δω是符号周期T的倒数所限定的预定值,并用下面的等式表示。
Δω=2πΔf=2π/T
子载波调制器2利用从扩展调制器1输出的扩展信号调制m个子载波。实际上,例如,角频率为ω1的子载波根据乘以“Ci(1)”的符号信息来调制,角频率为ωm的子载波根据乘以“Ci(m)”的符号信息来调制。子载波调制器2的过程例如由反向傅立叶变换实现。从子载波调制器2输出的每个子载波由加法器3组合。
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将保护间隔插入到从加法器3输出的每个符号的合成信号。插入保护间隔以消除无线传输链路的多径干扰。图1所示现有发射设备的保护间隔插入单元4插入固定的预定保护间隔,但是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插入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的保护间隔。保护间隔的长度由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23为每个信号序列确定。
增益调整器22例如是乘法器,并将插入了保护间隔的信号乘以增益系数α。因此,要传送的信号的幅度或功率得以调整。增益系数α基本上根据为每个信号序列插入的保护间隔的长度来确定。
上述得到的每个信号序列的合成信号由加法器(ADD)5加在一起,如同图1所示的现有发射设备的情况。然后,加法器5的输出由发射机(TX)6转换成预定的高频信号,然后通过天线7发射。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发射设备中,插入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状态确定的保护间隔。对于要传送的每个信号序列(Si、Sj),传输信号的幅度或功率相应于所插入保护间隔的各个长度来调整。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在这个例子中,接收设备假设从图6所示发射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中接收信号序列Si。该接收设备例如对应于图5的移动站。在图7中,省略了接收信号所需的频率同步能力、定时同步能力等。
天线11所接收的信号由接收机(RX)12转换成基带信号Srx,然后通过子载波解调器(FDEM:频率解调器)13转换成已接收的信号序列。子载波解调器13具有m个输入端,相同的基带信号Srx并行输入到输入端。子载波解调器13将基带信号Srx乘以角频率为ω1~ωm的周期波,由此解调每个子载波的信号。子载波解调器13的过程例如通过傅立叶变换来实现。
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在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CNTi)32的指令下从每个已接收的信号序列中删除保护间隔。保护间隔控制单元32识别发射设备中对信号序列Si插入的保护间隔的长度,并将该值通知给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因此,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可以正确地消除发射设备所插入的保护间隔。
扩展解调器15将每个已接收的信号序列乘以扩展码Ci以执行反向扩展,该扩展码Ci与发射设备所用的扩展码相同。然后,通过利用加法器16相加从扩展解调器15输出的每个信号,再生信号序列Si。
图8和9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OFDM传输系统中的传输信号的例子。图8是传输信号要传送到位于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小的移动站(接收设备)的示意图。图9是传输信号要传送到位于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大的移动站(接收设备)的示意图。图8所示传输信号的符号周期是“T1”,图9所示传输信号的符号周期是“T2”。这两个符号周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信号要传送到位于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小的移动站时,保护间隔Tg1插入到每个子载波的符号周期T1,如图8所示。因此,信号利用区域Ts1传送。另一方面,当信号要传送到位于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大的移动站时,保护间隔Tg2插入到每个子载波的符号周期T2,如图9所示。因此,信号利用区域Ts2传送。这里,保护间隔Tg1设置地比保护间隔Tg2短。也就是说,当信号从发射设备传送到接收设备时所检测的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大时,保护间隔的长度相应的要长。
当信号要传送到位于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小的移动站时,信号的传输功率控制为“P1”,如图8所示。另一方面,当信号要传送到位于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大的移动站时,信号的传输功率控制为“P2”,如图9所示。这里,功率P2大于功率P1。也就是说,当信号从发射设备传送到接收设备时所检测的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大时,信号的传输功率相应的要大。
然后,在解释保护间隔的插入/删除之前,简要地解释一下保护间隔本身。
图10是保护间隔的解释图,表示接收设备所接收信号波形的示意图。实线“a”表示首先到达接收设备的信号波形“基本波”,虚线“b”表示后来到达接收设备的延迟信号波形“延迟波”。在图10中,只画出了一个延迟波,但实际上有两个或多个延迟波。
在图10中,在时间T1之前,因为基本波和延迟波是连续的正弦波,所以接收设备可以从合成波中再生相应的符号信息。但是,当符号信息从“+1”变成“-1”,或从“-1”变成“+1”时,传输符号信息的信号相位移动。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基本波的相位在时间T1移动,延迟波的相位在时间T2移动。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时间T1和时间T2之间的周期,基本波在相移以后传送信息,而延迟波在相移之前传送信息。因此,在这段时间,一个信号波可以是另一个信号波的干扰波,而且符号信息不能从已接收的波中正确再生。
上述干扰的影响可以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避免,即在从已接收波再生信号时,不使用时间T1和时间T2之间的已接收波。在OFDM传输系统中,包括此周期的预定周期被定义为接收设备不用于再生信号的保护间隔。因此,必须将保护间隔的长度设置成大于第一个到达的信号波和最后一个到达的延迟波之间的延时差(最大传输延时差)。
但是,如上所述,最大传输延时差随着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距离等而变化。因此,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最大传输延时差而确定。
接下来解释发射设备插入保护间隔的方法。在这个例子中,假设图6所示子载波调制器2的过程通过反向傅立叶变换来实现。
图11表示由子载波调制器2所执行的反向傅立叶变换。在这个过程中,“T”表示符号周期,“Tg”表示插入到每个符号周期的保护间隔,“Ts(=T-Tg)”表示每个符号周期的信号时间。
如上所述,从扩展调制器1输出的m段信息输入到子载波调制器2。每段信息被分配给具有相应频率的子载波。也就是说,子载波调制器2接收在频率轴上排列的m个信号。频率轴上的m个信号通过在每个符号周期T执行的反向傅立叶变换转换成时间轴上m个样值的信号序列,如图11所示。此时,时间轴上的m个样值安排在信号时间Ts中。
图12是表示插入保护间隔过程的解释图。在收到信号时间Ts安排的m个样值以后,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从信号时间Ts的最后提取保护间隔Tg所确定的相应数目的样值,并紧接在信号时间Ts之前复制它们。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保护间隔Tg相应于三个抽样时间,从m个样值“1”~“m”中提取“m-2”、“m-1”和“m”,并紧接在信号时间Ts之前复制它们。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在符号时间(=Tg+Ts)的时间轴的信号序列。
图13表示实现插入保护间隔过程的结构的实施例。如上所述,子载波调制器2通过反向傅立叶变换器实现,并将频率轴的m个信号转换成每个符号周期的时间轴的m个样值(t1~tm)。然后,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依次读出和输出保护间隔Tg中的“tm-2”、“tm-1”和“tm”,在随后的信号时间Ts,依次读出和输出“t1”~“tm”。因此,产生插入了保护间隔的信号序列。
根据上述的结构,保护间隔的长度通过改变“信号时间Ts之前输出的样值数目”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确定样值的读出间隔,以使保护间隔Tg、信号时间Ts和反向傅立叶变换周期(即,符号周期T)可以满足预定的关系(T=Tg+Ts)。
下面说明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假设符号周期=T,保护间隔Tg=0.2T、信号时间Ts=0.8T,要被复用的子载波数目是“m=1000”。在这种情况下,1000个样值(t1~t1000)在每个符号周期输入到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然后,250个(=1000×0.2÷0.8)样值(t750~t1000)被首先读出和输出。然后,1000个样值(t1~t1000)被读出和输出。此时,样值的读出间隔是“T/1250”。如果保护间隔Tg=0.1T、信号时间Ts=0.9T、子载波数目“m=1000”,则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首先读出和输出111(=1000×0.1÷0.9)个样值(t890~t1000),并随后读出和输出1000个样值(t1~t1000)。此时,样值的读出间隔是“T/1111”。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组合多个子载波以后才插入保护间隔。但是,原则上可以为每个子载波插入保护间隔。
图14表示在接收设备实现从已接收波中删除保护间隔过程的结构的实施例。在这个例子中,接收如图11到13所示产生的信号序列(tm-2、tm-1、tm、t1、t2、t3、…、tm)。在图7所示的接收设备中,解调子载波以后删除保护间隔。但是,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这些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执行。
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包括开关41、移位寄存器42。在收到信号序列(tm-2、tm-1、tm、t1、t2、t3、…、tm)以后,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适当地打开或关闭开关41以删除安排在保护间隔中的预定数目的样值(在这个例子中,tm-2、tm-1、tm),随后的m个样值(t1~tm)传送到移位寄存器42。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识别发射设备所插入的保护间隔的长度(或保护间隔中的样值数目),根据它来控制开关41的开/关状态。另一方面,当m个样值累积到移位寄存器42中时,充当子载波解调器13的傅立叶变换器对样值执行傅立叶变换,由此得到用于每个子载波的信号f1~fm。这个过程在每个符号周期T重复执行。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蜂窝通信系统中,当信号从发射设备(基站)传送到接收设备(移动站)时,保护间隔的长度和传输功率根据它们之间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来确定。这里,当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距离较小时,最大传输延时差较小,保护间隔较短。当保护间隔变短时,接收设备再生信号所用的信号时间就变长。因此,传输功率可以更小。因此整个系统的干扰功率得以降低,并成功增大了传输容量。
下面描述的是上述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实施例。
第一个实施例:
图15和16表示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的结构。这些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图6所示的发射设备和图7所示的接收设备相同。但是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可以用一个OFDM-CDM单元(扩展调制器1、子载波调制器2、加法器3和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来共同调制多个时分复用的信号序列。
也就是说,信号序列Si1和信号序列Si2由图17所示的时分复用单元(TDMi)51来复用。在这个例子中,这些信号序列通过具有不同最大传输延时差的通信链路来传送。这些信号序列通过扩展调制器1和子载波调制器2来调制,然后提供给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
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将比相应最大传输延时差宽的保护间隔插入到输入信号序列中。每个信号序列的保护间隔由保护间隔控制单元23来设置。增益调整器22将传输信号乘以根据所插入保护间隔确定的增益系数α。实际上,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当输入信号序列Si1时,保护间隔Tg1插入到每个符号周期,控制增益系数αi(t)以使信号的传输功率为“P1”。另一方面,当输入信号序列Si2时,保护区Tg2插入到每个符号周期,控制增益系数αi(t)以使信号的传输功率为“P2”。
上述调制的信号与另一个序列的信号组合,并通过天线7来发射。
上面参见图7描述了接收设备的基本操作。但是,该接收设备只能再生地址为该设备本身的信号。例如,当信号序列Si1从时分复用信号序列Si1和信号序列Si2得到的信号中再生时,保护间隔控制单元32向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发出指令以删除接收信号序列Si1周期中的保护间隔Tg1。然后,在这个指令下,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删除信号序列Si1的每个符号周期中的保护间隔。此时,在接收信号序列Si2的周期中,不删除保护间隔。
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的输出由扩展解调器15进行反向扩展解调。此时,扩展解调器15在删除了保护间隔Tg1的信号时间Ts1中执行反向扩展解调。解复用单元(DML)52在相应于已解调信号的信号序列Si1的时隙中输出数据。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多个时分复用的信号序列可由一个OFDM-CDM单元(扩展调制器1、子载波调制器2、加法器3和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来共同调制。
第二个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是第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变型。也就是说,在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系统中,时分复用的信号序列Si1和信号序列Si2利用OFDM-CDM传送。假设信号序列Si1和信号序列Si2传送到相应的移动站。另一方面,在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系统中,时分复用的广播信息Bi和信号序列Si1利用OFDM-CDM传送。信号序列Si1传送到一个或多个接收设备,但是广播信息Bi传送到服务区的所有接收设备(移动站)。因此,必须这样来设置保护间隔和确定传输功率,以使广播信息Bi可以正确传送到位于服务区最远的接收设备(即,具有最大的最大传输延时差的接收设备)。
图18和1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的结构。这些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图15所示的发射设备和图16所示的接收设备相同。
在第二个例子中,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根据保护间隔控制单元23的指令,在输入广播信息Bi的每个符号周期中插入保护间隔Tg1,并在输入信号序列Si1的每个符号周期中插入保护间隔Tg2,如图20所示。插入到广播信息Bi的保护间隔Tg1设置成大于服务区所产生的最大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例如,如果从基站到移动站MS3路径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是最大的,当图5中的基站传送广播信息到移动站MS1到MS3时,则保护间隔Tg1的长度设置成大于该最大传输延时差。另一方面,插入到信号序列Si1的保护间隔Tg2设置成大于到相应接收设备路径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例如,当信号序列Si1从图5的基站传送到移动站MS1时,保护间隔Tg2的长度设置成大于从基站到MS1路径的最大传输延时差。
增益调整器22将传输信号乘以根据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插入的保护间隔确定的增益系数α。实际上,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控制增益系数αi(t),以使用于传送广播信息Bi的信号的传输功率可以是“P1”,而用于传送信号序列Si1的信号的传输功率可以是“P2”。因此,通过将传输信号乘以受控的增益系数α,广播信息Bi用较大的传输功率传送,以使它可以传送到服务区中的所有接收设备,信号序列Si1用相应接收设备范围内最小可能的传输功率来传送。
在接收设备中,保护间隔控制单元32表示在接收广播信息Bi期间的保护间隔Tg1,和表示在接收信号序列Si1期间的保护间隔Tg2。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在保护间隔控制单元32的指令下从已接收信号中删除保护间隔。此外,已经删除保护间隔的信号由扩展解调器15反向扩展,然后由解复用单元52解复用为广播信息Bi和信号序列Si1。
插入到广播信息Bi的保护间隔Tg1的长度例如这样来确定。
(1)根据通信区域的大小来确定。也就是说,根据发射设备所覆盖的通信区域的大小,估计广播信息Bi最后延迟到达的接收设备的延迟时间,并根据该延迟时间确定保护间隔Tg1的长度。
(2)根据传送广播信息Bi时的发射设备的传输功率来确定。也就是说,根据广播信息Bi的传输功率估计广播信息Bi传送到多个接收设备的传输延迟时间的最大值,保护间隔Tg1的长度根据延迟时间来确定。
(3)根据通信区域中多个接收设备的通信环境来确定。也就是说,得到发射设备所覆盖的通信区域中多个接收设备的每一个所对应的通信环境,根据该通信环境确定保护间隔Tg1的长度。实际上,保护间隔Tg1的长度根据具有最差通信环境的接收设备来确定。
(4)根据通信区域中的最大延迟时间确定。也就是说,为每个接收设备测量在通信区域中从发射设备传送广播信息Bi到多个接收设备的延迟时间,保护间隔Tg1的长度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大延迟时间确定。
第三个实施例
在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检测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接收设备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为了实现此功能,第三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具有必要的能力。
图2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发射设备接收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τ),表示在相应接收设备检测的最大传输延时差,并具有根据该信息确定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的功能。也就是说,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61根据在相应接收设备检测的最大传输延时差确定要插入的保护间隔长度。实际上。保护间隔控制单元61i根据接收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接收设备传送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τi),确定要插入到用于传送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信号的保护间隔。功率控制单元(PCNT)62根据在相应接收设备检测的最大传输延时差确定增益系数α。实际上,功率控制单元62i根据从接收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接收设备传送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τi)确定增益系数α,用于传送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信号乘以增益系数α。
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在每个符号周期将保护间隔控制单元61确定的保护间隔插入到传输信号。增益调整器22通过将传输信号乘以功率控制单元62确定的增益系数α来实现相应于保护间隔长度的传输功率。
图2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该接收设备具有检测从发射设备传送的信号的最大传输延时差的功能。也就是说,延时差检测单元(DMES)63从收到的基带信号Srx中检测最大传输延时差,并向保护间隔控制单元64和相应发射设备通知表示检测结果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保护间隔控制单元64根据来自延时差检测单元63的通知来确定保护间隔,并表示给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根据该表示从无线信号中删除保护间隔。
图23表示图22所示延时差检测单元63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延时差检测单元63包括:用于将基带信号Srx延迟时间Ts的延时电路71;包括乘法器72a和积分器72b的相关检测电路72;用于比较相关检测电路72所检测的相关值与预定门限的比较电路73;和用于根据比较电路73的比较结果检测最大传输延时差的检测电路74。乘法器72a将基带信号Srx乘以延时信号。积分器72b积分乘法器72a的输出。延时差检测单元63的操作通过参见图24解释。
基带信号Srx和将基带信号Srx延迟时间Ts的信号(延迟信号)输入到相关检测电路72。在每个符号周期的保护间隔Tg,在信号时间Ts尾部的样值如图11到13所示复制。因此,在基带信号Srx和延迟信号之间,当基带信号Srx的尾部与延迟信号的保护间隔重叠时相关性(自相关)增强。但是,当有多条路径,这些路径具有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不同的传输延迟时,每次通过每条链路接收信号时都会出现相关值的峰值。因此,当该相关值由比较电路73与预定门限比较时,可以检测到信号通过每条路径接收的定时。因此,通过测量接收第一个信号的定时和接收最后一个信号的定时的时间差来检测最大传输延时差。例如,在图4所示的通信环境中,最大传输延时差如图25所示检测。
因此,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路径的最大传输延时差被测量,保护间隔根据该测量结果插入/删除。因此,保护间隔宽度可以动态地改变。而且,因为传输信号的增益系数根据最大传输延时差的测量结果来确定,所以传输功率可以一直降低到最小可能值。
第四个实施例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被估计,该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根据该估计结果来确定。因此,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具有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能力。
图26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该发射设备具有接收传输距离信息(L)的功能,该信息表示到达相应接收设备的传输距离的估计值,并根据该信息确定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也就是说,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81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确定要插入的保护间隔的长度。实际上,保护间隔控制单元81i根据从接收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接收设备所传送的传输距离信息(Li),确定要插入到用于传输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信号的保护间隔。功率控制单元(PCNT)82根据上述的传输距离确定增益系数α。实际上,功率调整单元82i根据从接收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接收设备所传送的传输距离信息(Li),确定与用于传输信号序列Si1和/或信号序列Si2的信号相乘的增益系数α。
然后,保护间隔插入单元21将保护间隔控制单元81确定的保护间隔插入到每个符号周期的传输信号。而且,增益调整器22通过将传输信号乘以功率控制单元82确定的增益系数α来实现相应于保护间隔长度的传输功率。
图27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该接收设备具有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传输距离的功能。也就是说,距离估计单元(LMES)83根据已接收的基带信号Srx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表示估计结果的传输距离信息L传送到保护间隔控制单元84和相应的发射设备。保护间隔控制单元84根据来自距离估计单元83的通知来确定保护间隔,并表示给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根据该表示从已接收信号中删除该保护间隔。
图28表示图27所示距离估计单元83的一个结构的例子。距离估计单元83包括延时差检测单元63和上面参照第三个实施例解释的转换表85。
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距离相应于它们之间通信链路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传输距离越长,最大传输延时差越大。因此,通过检测最大传输延时差可以估计传输距离,如果在实验、模拟等中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话。因此,关于传输距离和最大传输延时差之间关系的信息存储在距离估计单元83的转换表85中。然后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通过将延时差检测单元63所检测最大传输延时差作为关键词检索转换表85来估计。
第五个实施例
在根据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正如第四个实施例,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被估计,该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根据该估计结果来确定。但是,根据第五个实施例的估计方法不同于数据第四个实施例的方法。
图2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该发射设备具有从相应的接收设备接收定时信息(T)的功能,并根据已接收的信息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和根据传输距离的估计值确定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的功能。
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91或功率控制单元(PCNT)92根据从相应接收设备所传送的定时信号T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也就是说,在第五个实施例中,信号从发射设备发射,该信号由相应的接收设备检测,关于接收设备所检测信号的信息返回到发射设备。接收设备检测信号的定时利用时间信息T通知给发射设备。因此,如果保护间隔控制单元91或功率控制单元92监视从信号传送到接收设备的时间直到定时信息T从相应接收设备返回的时间,它可以估计传输时间和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传输距离的估计值利用传输距离信息L通知给相应的接收设备。
保护间隔控制单元91根据传输距离的估计值确定保护间隔的长度。功率控制单元92根据传输距离的估计值确定增益系数α。这些过程与第四个实施例相同。
图30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该接收设备具有检测发射设备所传送信号的接收定时的功能。也就是说,定时生成单元(TGEN)93根据已接收的基带信号Srx检测接收定时,并生成定时信号T。然后所生成的定时信号T传送到发射设备。此外,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CNT)94根据来自发射设备的传输距离信息L确定保护间隔,并表示给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根据该表示从已接收信号中删除保护间隔。
图31表示图30所示定时生成单元93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定时生成单元93包括延迟电路71和上面参照第三个实施例描述的相关检测电路72,和最大值确定电路95。
当无线信号及其延迟信号之间的相关如上所述被监视时,接收保护间隔周期的相关值更高。实际上,通过用最大值确定电路95检测每个符号周期中相关值的最大值,保护间隔的定时(或者紧邻保护间隔之后时刻的定时)可以被检测到。定时生产单元93生成表示所检测定时的定时信息T,并将它传送到发射设备。
第六个实施例
根据第六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根据估计结果来确定。但是,第六个实施例的估计方法不同于第四或第五个实施例的方法。
在根据第六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当信号序列Si1和信号序列Si2被传送时,每个信号序列与已知信息SW时分复用。另一方面,当接收设备检测已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已知信息SW,它向发射设备通知检测定时。然后,发射设备根据已知信息SW的传送定时和从接收设备传送的定时信息检测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信号的传输时间,并根据该传输时间估计传输距离。
图32表示根据第六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发射设备具有复用传输信号序列与已知信息SW的功能、从相应的接收设备接收定时信息(T)和根据所接收的信息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传输距离的功能,和根据传输距离的估计值确定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的功能。
当时分复用单元51传送信号序列Si1和Si2时,它复用信号序列和已知信息SW。已知信息SW并没有作出规定,但是相应的接收设备必须能识别该数据格式。
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101或功率控制单元(PCNT)102根据从相应接收设备所传送的定时信号T估计发射设备和相应接收设备之间的距离。传输距离的估计值利用传输距离信息L通知给相应的接收设备。估计传输距离的方法随后描述。
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01根据传输距离的估计值确定保护间隔的长度。功率控制单元102根据传输距离的估计值确定增益系数α。这些过程基本上与第四或第五个实施例的过程相同。
图33表示根据第六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该接收设备具有从已接收波中解复用已知信息SW的功能,向发射设备通知关于已知信息接收的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说,当定时生成单元103(TGEN)检测到从解复用单元(DML)52输出的已知信息SW,如果检测定时之后过去了预定的时间则生成一个定时信号并传送到发射设备。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CNT)104根据从发射设备传送的发射距离信息L确定保护间隔,并表示给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然后,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根据该表示从已接收信号中删除保护间隔。
图34表示图33所示定时生成单元103的一个例子的结构。接收设备所解调的信号序列输入到定时生成单元103。这里,此信号序列包括发射设备所插入的已知信息SW。信号序列随后输入到移位寄存器105,它具有与已知信息SW相同的字长。每次新的数据写到移位寄存器时,逻辑反电路106、加法电路107和比较电路108检验已存储的数据是否与已知信息SW匹配。逻辑反电路106被提供了与已知信息SW相应的字格式。加法电路107将存储在移位寄存器105的每个元素的值或存储在移位寄存器105的每个元素的逻辑反值加在一起。然后,比较电路108比较加法电路107的加法结果与预定门限,当加法结果较大时输出定时信号T。
因此,在根据第六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已知信息SW从发射设备传送到接收设备,关于已知信息SW接收的信息从发射设备告知给接收设备。因此,假设“T1”表示当信号从发射设备传送到接收设备时的发射时间,“Td”表示从接收设备检测到已知信息SW到传送定时信息的时间;“T2”表示当定时信息从接收设备传送到发射设备时的传送时间,和“T0”表示从传送已知信息SW到接收定时信息的时间,满足下面的等式,假设“T2”与“T1”成正比,“β”表示比例常数。
T1=T0-Td-T2
=T0-Td-β·T1
因此,
T1=(T0-Td)/(1+β)
其中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与信号从发射设备传送到接收设备的传输时间(T1)成正比。从接收设备检测到已知信息SW到传送定时信息的时间(Td)是已知的。因此,通过测量从发射已知信息SW到接收定时信息的时间(T0),发射设备可以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在这个实施例中,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01或功率控制单元102估计传输距离。
第七个实施例
在根据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测量传输误差率同时改变保护间隔,保护间隔的长度(和传输功率)确定为可以预留预定的通信质量。因此,根据第七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目的的功能。
图35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该发射设备具有调制和传送已知格式数据(PLj)的功能,和接收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τ)和根据已接收信息确定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的功能。
已知格式数据(PLj)由扩展调制器1扩展,然后由子载波调制器2调制。已知格式数据(PLj)并没有规定,但是它要能被每个接收设备识别。扩展调制器1利用相应于已知格式数据(PLj)的扩展码C(PLj)扩展已知格式数据(PLj)。
保护间隔插入单元(GINSj)21将相对较长的保护间隔插入到用于传送已知格式数据(PLj)的信号序列。例如假设信号传送到位于服务区最远的移动站(接收设备),来确定保护间隔。增益调整器(Gj)22乘以适当的增益系数αj,以使插入保护间隔的信号序列可以足够大的传输功率来传输。例如假设信号传送到位于服务区最远的移动站(接收设备),来确定增益系数αj。已知格式数据(PLj)与信号序列Si1和Si2复用,然后发射。
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61和功率控制单元(PCNT)62的操作在上面参照第三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也就是说,保护间隔控制单元61根据从相应接收设备传送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确定要插入的保护间隔的长度。功率控制单元62根据从相应接收设备传送的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确定增益系数。
图36表示根据第七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结构。该接收设备具有提取已知格式数据(PLj)和测量数据的传输误差的功能,和根据传输误差率生成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的功能。
已接收波由解调电路解调。此时,扩展解调器(SDEM)15在解调信号序列Si1时使用扩展码Ci,当解调已知格式数据(PLj)时使用扩展码C(PLj)。解复用单元52将再生的信号序列解复用成信号序列Si1和已知格式数据(PLj)。
延时差检测单元111测量所再生的已知格式数据(PLj)的传输误差率,并根据该传输误差率生成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τ。该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τ提供给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CNT)112,还有发射设备。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12根据最大传输延时差信息τ确定保护间隔,并表示给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保护间隔删除单元31根据该表示从已接收信号中删除保护间隔。
图37是延时差检测单元111操作的流程图。在这个例子中,假设准备了多个保护间隔长度数据τ0~τn。在保护间隔长度数据τ0~τn之中,假设“τ0”最小,“τn”最大。每次接收已知格式数据(PLj)时,执行这个流程图中的过程。
在步骤S1中,扩展码C(PLj)在扩展解调器15中设置。扩展码C(PLj)在已知格式数据(PLj)在发射设备扩展时使用。因此,当已接收信号被反向扩展时,已知格式数据(PLj)被再生。在步骤S2中,初始化指定保护间隔长度的变量。也就是说,设置“i=0”。
在步骤S3,保护间隔长度数据τi在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12中设置。因为此时“i=0”,则“保护间隔长度数据τ0”在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23中设置。“保护间隔长度数据τ0”具有所准备的可能数据的最小值。此时,解复用单元52输出数据,以使所再生的已知格式数据(PLj)导入延时差检测单元111。
在步骤S3,检验所再生已知格式数据(PLj)的误差率(误差比特数)。当误差率大于预定门限时,假设不能得到足够的通信质量,控制转到步骤S5。在步骤S5中,检验变量i是否可以加1。如果可以,在步骤S6变量i加1以后,控制返回到步骤S3。
因此,在步骤S3到S6中,当要在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12设置的保护间隔长度逐渐增加时,已知格式数据(PLj)的误差率为每个长度测量。当已知格式数据(PLj)的误差率等于或小于门限时,控制通过步骤S7。因此,最短可能的保护间隔可以在上述的过程中在想要的通信质量范围内确定。此时,最佳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12中设置。
在步骤S7,扩展码Ci在扩展解调器15中设置。扩展码Ci当发射设备扩展信号序列Si1和Si2时使用。此后,扩展解调器15可以从已接收信号中解调信号序列Si1。在步骤S8中,步骤S3到S6确定的保护间隔长度传送到发射设备。
如上所述,在第七个实施例中,保护间隔的长度(和传输功率)被确定同时测量传输误差率以使预定的通信质量可以被预留。因此,可以预留具有最短可能的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的想要的通信质量。
第八个实施例
根据第八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是根据第七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变型。也就是说,第七个实施例的结构为可以确定要在接收设备设置的保护间隔,这个值传送到发射设备。另一方面,在第八个实施例中,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根据要设置在接收设备的保护间隔长度来估计,估计的结果传送到发射设备。
图38表示根据第八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该发射设备基本上与根据图35所示第七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相同。但是,根据第八个实施例的发射设备提供有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81和功率控制单元(PCNT)82,来代替图35所示的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INSCNT)61和功率控制单元(PCNT)62。保护间隔控制单元81和功率控制单元82的操作在上面通过参照第四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也就是说,保护间隔控制单元81根据从相应接收设备所传送的传输距离信息L确定要插入的保护间隔的长度。功率控制单元82根据从相应接收设备所传送的传输距离信息L确定增益系数α。
图3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该接收设备包括距离估计单元(LMES)121、转换表(TBL)122、和保护间隔控制单元(GCNT)123,来取代图36所示的延时差检测单元111和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12。距离估计单元121和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23与第七个实施例相同确定最佳保护间隔长度。然后,距离估计单元121访问转换表122,并得到相应于所确定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传输距离。然后,表示该传输距离的传输距离信息L传送到发射设备。转换表122相应于图28所示的转换表85,并存储保护间隔长度和传输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40是图39所示距离估计单元121的操作的流程图。在图40中,步骤S1到S7的过程与根据第七个实施例的相同。也就是说,在步骤S1到S7中,确定要设置在接收设备的保护间隔长度τi。然后在步骤S11,保护间隔长度τi通过参照保护间隔控制单元112转换成传输距离信息Li。然后,在步骤S12中,步骤S11所得到的传输距离信息传送到发射设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因为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可以根据蜂窝通信系统中服务区的基站和移动站之间传输链路所生成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来适当地设置,所以可以减少干扰的出现。否则,因为传输链路的传输频带的传输容量得到了优化,所以通信系统可以用增加的总传输容量来有效工作。
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可以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通信链路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或传输距离)来动态地控制,也可以固定的设置。例如,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可以在通信开始时确定,然后它们可以保持不变,直到通信结束。也有可能在通信期间来动态调整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而且,如果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的位置不改变,可以在初始化过程中确定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
而且,尽管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在本发明中根据最大传输延时差(或传输距离)来确定,所以在例如实验、模拟等可以唯一地确定保护间隔和传输功率之间的关系。
Claims (20)
1、一种通信系统,用于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接收设备,其中
该发射设备包括:
调制装置,用于利用信号序列调制多个子载波;
插入装置,用于将保护间隔插入到所述调制装置的输出;和
发射装置,用于发射插入了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和
接收设备包括:
解调装置,用于通过执行删除保护间隔的删除过程和对每个子载波从发射设备发射的调制信号执行解调过程来再生信号序列,其中
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
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功率控制装置,用于根据保护间隔的长度来控制发射调制信号的传输功率。
3、一种通信系统,用于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多个接收设备,这些接收设备包括利用正交频分复用的第一接收设备,其中
该发射设备包括:
调制装置,用于利用这样一种信号序列调制多个子载波,该信号序列是复用传送到第一接收设备的第一信号序列和传送到不同于第一接收设备的另一个接收设备的第二信号序列得到的;
插入装置,用于将第一保护间隔插入到第一信号序列的已调制输出和将第二保护间隔插入到第二信号序列的已调制输出;和
发射装置,用于发射分别插入了第一保护间隔和第二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和
第一接收设备包括:
解调装置,用于通过执行删除第一保护间隔的删除过程和解调过程来再生第一信号序列,其中
第一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第一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第二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另一个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
4、一种用于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多个接收设备的通信系统,这些接收设备包括利用正交频分复用的第一接收设备,其中
该发射设备包括:
调制装置,用于利用这样一种信号序列调制多个子载波,该信号序列是复用传送到第一接收设备的第一信号序列和传送到包括第一接收设备的多个接收设备的第二信号序列得到的,这些接收设备位于发射设备的通信区域;
插入装置,用于将第一保护间隔插入到第一信号序列的已调制输出和将第二保护间隔插入到第二信号序列的已调制输出;和
发射装置,用于发射分别插入了第一保护间隔和第二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和
第一接收设备包括:
解调装置,用于通过执行删除第一保护间隔和第二保护间隔的删除过程和解调过程来再生第一信号序列和第二信号序列,其中
第一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第一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系统,其中
确定第二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便通信区域中的多个接收设备可以再生第二信号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
该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通信链路的最大传输延时差,
所述插入装置插入保护间隔,该保护间隔的长度依赖于所述检测装置所检测的最大传输延时差,
所述解调装置根据最大传输延时差来删除保护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
该接收设备进一步包括估计装置,用于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
所述插入装置插入保护间隔,该保护间隔的长度依赖于所述估计装置所估计的传输距离,
所述解调装置根据估计的传输距离来删除保护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
该发射设备进一步包括估计装置,用于估计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
所述插入装置插入保护间隔,该保护间隔的长度依赖于所述估计装置所估计的传输距离,
所述解调装置根据估计的传输距离来删除保护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系统,其中
所述估计装置根据从发射设备发射信号到从接收设备返回该信号的应答的时间估计传输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
接收设备还包括监视装置,用于监视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接收设备的通信质量,
确定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便满足预定通信质量。
11、一种用于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接收设备的方法,包括:
利用正交频分复用调制信号序列;
插入保护间隔,该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和
发射插入了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
根据保护间隔的长度来控制插入了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的传输功率。
13、一种用于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接收设备的方法,包括:
利用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具有不同目的地的第一信号序列和第二信号序列;
将第一保护间隔插入到已调制的第一信号序列,第一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相应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和将第二保护间隔插入到已调制的第二信号序列,第二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另一个相应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和
发射插入了第一保护间隔和第二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
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通信链路的最大传输延时差或传输距离来确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
监视从发射设备传送信号到接收设备的通信质量;和
确定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便满足预定的通信质量。
16、一种基站设备,用于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传送信号到移动站,包括:
调制装置,用于利用正交频分复用调制信号序列;
插入装置,用于插入保护间隔,该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基站设备和移动站之间传送信号序列的通信环境来确定;和
发射装置,用于发射插入了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基站设备,还包括
功率控制装置,用于根据保护间隔的长度来控制调制信号的传输功率。
18、一种基站设备,用于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传送信号到移动站,包括:
调制装置,用于利用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具有不同目的地的第一信号序列和第二信号序列;
插入装置,用于将第一保护间隔插入到所述调制装置调制的第一信号序列,第一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基站设备和相应目的地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和将第二保护间隔插入到所述调制装置调制的第二信号序列,第二保护间隔的长度根据基站设备和另一个相应目的地之间的通信环境来确定;和
发射装置,用于发射插入了第一保护间隔和第二保护间隔的调制信号。
19、一种移动站,用于在蜂窝通信系统中接收基站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传送的信号,包括:
解调装置,用于当所接收的信号包含寻址到移动站的第一信号序列和寻址到另一个移动站的第二信号序列时,执行删除对应于第一信号序列的第一保护间隔的删除处理和解调处理。
20、一种移动站,用于在蜂窝通信系统中接收基站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传送的信号,包括:
解调装置,用于当所接收的信号包含寻址到移动站的第一信号序列和寻址到包括该移动站的多个移动站的第二信号序列时,执行删除对应于第一信号序列的第一保护间隔和对应于第二信号序列的第二保护间隔的删除处理和解调处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41630.0A CN101150556B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发射设备以及发射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1/010357 WO2003047140A1 (fr) | 2001-11-28 | 2001-11-28 |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multiplex a division de frequences orthogonales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99720.5A Division CN101188594B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一种发射设备 |
CN200710141630.0A Division CN101150556B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发射设备以及发射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59114A true CN1559114A (zh) | 2004-12-29 |
CN100413232C CN100413232C (zh) | 2008-08-20 |
Family
ID=1173797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9972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8594B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一种发射设备 |
CNB0182383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3232C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 |
CN20071014163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0556B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发射设备以及发射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9972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8594B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一种发射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4163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0556B (zh) | 2001-11-28 | 2001-11-28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发射设备以及发射系统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20040213145A1 (zh) |
EP (2) | EP1450505B1 (zh) |
JP (1) | JP3989439B2 (zh) |
CN (3) | CN101188594B (zh) |
AU (1) | AU2002224120A1 (zh) |
DE (1) | DE60136393D1 (zh) |
WO (1) | WO2003047140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41762B (zh) * | 2005-09-27 | 2010-09-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分配正交多路频分复用系统中保护子载波的方法 |
CN101860507A (zh) * | 2009-04-09 | 2010-10-1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光正交分频多任务信号的接收方法及其接收器 |
CN1881968B (zh) * | 2005-06-15 | 2011-07-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减小多径延迟干扰的数据传输方法 |
CN101502030B (zh) * | 2006-08-10 | 2012-09-05 | 京瓷株式会社 | Ofdm通信装置以及保护间隔长度确定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26964B1 (ko) * | 2002-04-15 | 2007-06-14 | 삼성탈레스 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송수신기 심벌 프레임 동기화 장치및 방법 |
US8194770B2 (en) | 2002-08-27 | 2012-06-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ed MIMO systems with selective channel inversion applied per eigenmode |
US8570988B2 (en) | 2002-10-25 | 2013-10-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calibration for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986742B2 (en) | 2002-10-25 | 2011-07-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ilots fo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70513B2 (en) | 2002-10-25 | 2012-05-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detection and demodul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040081131A1 (en) * | 2002-10-25 | 2004-04-29 | Walton Jay Rod |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OFDM symbol sizes |
US8208364B2 (en) | 2002-10-25 | 2012-06-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MO system with multiple spatial multiplexing modes |
US7324429B2 (en) | 2002-10-25 | 2008-01-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mode terminal in a wireless MIMO system |
US8320301B2 (en) | 2002-10-25 | 2012-11-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MO WLAN system |
US8218609B2 (en) | 2002-10-25 | 2012-07-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losed-loop rate control for a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002900B2 (en) | 2002-10-25 | 2006-02-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t diversity processing for a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34976B2 (en) | 2002-10-25 | 2012-03-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calibration for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69944B2 (en) | 2002-10-25 | 2012-05-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access for wireless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7046651B2 (en) * | 2003-04-04 | 2006-05-16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topologies for optimum capacity transmission ove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US7400573B2 (en) | 2003-04-29 | 2008-07-15 | Intel Corporation | Dynamic allocation of cyclic extension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s |
JP4291674B2 (ja) | 2003-11-11 | 2009-07-08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Ofdm送信機及びofdm受信機 |
US9473269B2 (en) | 2003-12-01 | 2016-1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efficient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417765B2 (ja) * | 2004-04-14 | 2010-02-1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無線中継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
US8577299B2 (en) | 2004-06-04 | 2013-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nfigurable cyclic prefix length |
US20060176966A1 (en) * | 2005-02-07 | 2006-08-10 | Stewart Kenneth A | Variable cyclic prefix in mixed-m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B2423449B (en) * | 2005-02-21 | 2009-10-07 |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 | Signal meter for digital systems |
CN101156405A (zh) * | 2005-04-15 | 2008-04-02 | 诺基亚公司 | 使用可变保护间隔在多载波系统中同步的方法 |
US8335159B2 (en) * | 2005-04-21 | 2012-12-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roducing frequency selectivity into transmission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network |
US8358714B2 (en) | 2005-06-16 | 2013-0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564430B2 (ja) * | 2005-09-05 | 2010-10-2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8583995B2 (en) | 2005-11-16 | 2013-1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mode processor |
US8910027B2 (en) | 2005-11-16 | 2014-12-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Golay-code generation |
US8429502B2 (en) | 2005-11-16 | 2013-04-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rame format for millimeter-wave systems |
JP5108232B2 (ja) | 2006-01-20 | 2012-12-2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0995050B1 (ko) * | 2006-05-19 | 2010-11-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과적이고 효율적인 송신을 위해 무선 자원을 구성하는 방법 |
US8400998B2 (en) | 2006-08-23 | 2013-03-19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ATE554613T1 (de) * | 2006-12-27 | 2012-05-15 | Telecom Italia Spa |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von timing- übertragungsparametern in einem einfrequenznetz |
US20080279295A1 (en) * | 2007-05-08 | 2008-11-13 | Legend Silicon Corp. | Tds-o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uplink timing synchronization |
US20090010347A1 (en) * | 2007-07-02 | 2009-01-08 | Legend Silicon Corp. | TDS-OFDMA Communication Open-Loop Power Control |
JP5071788B2 (ja) * | 2007-08-13 | 2012-11-14 |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 無線端末、データ送信方法 |
US8856628B2 (en) | 2007-10-10 | 2014-10-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on and usage of extended golay codes |
US8472497B2 (en) | 2007-10-10 | 2013-06-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llimeter wave beaconing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 |
JP5031600B2 (ja) * | 2008-01-28 | 2012-09-1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 |
JP5031632B2 (ja) * | 2008-03-26 | 2012-09-1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 |
US20090316680A1 (en) * | 2008-06-20 | 2009-12-24 | Legend Silicon Corp. | Tds-ofdma communication cinr estimation |
TWI382683B (zh) * | 2009-05-06 | 2013-01-11 | Ind Tech Res Inst | 預補償光纖色散所引起的延遲的方法、應用該方法的多子載波訊號產生器、以及應用該訊號產生器的光正交分頻多工系統之傳送器 |
JP4629786B2 (ja) * | 2009-09-14 | 2011-02-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伝送方法 |
JP4598878B2 (ja) * | 2010-01-18 | 2010-12-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伝送装置 |
US8331303B2 (en) * | 2010-02-26 | 2012-12-1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Adaptive wireless network |
US8767845B2 (en) * | 2010-03-02 | 2014-07-01 |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 Increased capacity communication links with spectrum sharing |
US20120170618A1 (en) * | 2011-01-04 | 2012-07-05 | ABG Tag & Traq, LLC | Ultra wideband time-delayed correlator |
JP6019005B2 (ja) * | 2013-10-31 | 2016-11-0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20150064595A (ko) * | 2013-12-03 | 2015-06-11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가변 가능한 보호 구간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그 장치 |
US10374640B2 (en) * | 2014-02-10 | 2019-08-06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Combining radio frequency bands for increasing bandwidt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6321195B2 (ja) * | 2014-02-20 | 2018-05-09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放送受信装置、放送受信装置の動作方法、放送受信装置及び放送受信装置の動作方法 |
US10524161B2 (en) * | 2014-08-20 | 2019-12-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lay spread estimation and utilization |
US11088889B2 (en) * | 2016-02-17 | 2021-08-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oviding a guard interval for transmission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819462B2 (en) * | 2017-10-23 | 2020-10-2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communication in time-sensitive networks using shared secret information |
US11072356B2 (en) | 2016-06-30 | 2021-07-27 |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 Vehicle control system |
US10814893B2 (en) | 2016-03-21 | 2020-10-27 | Ge Global Sourcing Llc | Vehicle control system |
CN107659343B (zh) * | 2017-09-28 | 2020-10-23 | 上海大学 | 毫米波协作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9079935A1 (en) * | 2017-10-23 | 2019-05-02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AUTOMATIC SELECTION CALL INTERVAL VALUE |
CN111130614B (zh) * | 2018-10-30 | 2021-10-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卫星通信的时延指示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39678B8 (en) | 1992-09-25 | 2009-02-1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with variable symbol part and guard interval |
JP3302168B2 (ja) * | 1994-04-05 | 2002-07-15 | 株式会社東芝 |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DE4425713C1 (de) | 1994-07-20 | 1995-04-20 | Inst Rundfunktechnik Gmbh | Verfahren zur Vielträger Modulation und Demodulation von digital codierten Daten |
US6334219B1 (en) * | 1994-09-26 | 2001-12-25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Channel selection for a hybrid fiber coax network |
JP2802255B2 (ja) | 1995-09-06 | 1998-09-24 | 株式会社次世代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システム研究所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伝送方式及びそれを用いる送信装置と受信装置 |
US5898904A (en) * | 1995-10-13 | 1999-04-27 | Gener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 | Two-way wireless data network having a transmitter having a range greater than portions of the service areas |
CN1160950A (zh) * | 1995-12-29 | 1997-10-01 |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 以功率控制和有向信道分配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
JPH09321721A (ja) | 1996-05-27 | 1997-12-12 | Sony Corp |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
JPH09327073A (ja) | 1996-06-07 | 1997-12-16 | N T T Ido Tsushinmo Kk |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イロットチャネル配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
FI102577B (fi) | 1996-09-05 | 1998-12-31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Lähetys- ja vastaanottomenetelmä ja radiojärjestelmä |
FI104142B (fi) * | 1996-10-25 | 1999-11-15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Radioresurssien käytön ohjausmenetelmä |
DE19647833B4 (de) * | 1996-11-19 | 2005-07-07 |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 Verfahren zur gleichzeitigen Funkübertragung digitaler Daten zwischen mehreren Teilnehmerstationen und einer Basisstation |
JP3549361B2 (ja) * | 1997-05-13 | 2004-08-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ディジタル音声放送受信機 |
JP3000960B2 (ja) * | 1997-05-28 | 2000-01-1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体衛星通信システムの送信電力制御方式 |
JPH11113049A (ja) | 1997-09-30 | 1999-04-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879034B1 (ja) * | 1997-12-26 | 1999-04-05 | 株式会社次世代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システム研究所 | Ofdm受信装置 |
US6151295A (en) | 1998-02-26 | 2000-11-21 | Wavesat Telecom Inc. | OFDM receiving system |
CA2261548A1 (en) * | 1998-03-06 | 1999-09-06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295369B2 (ja) | 1998-03-10 | 2002-06-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装置 |
JP3214466B2 (ja) | 1998-04-07 | 2001-10-0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
JP3541674B2 (ja) | 1998-04-24 | 2004-07-14 |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信号の生成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
JPH11346206A (ja) * | 1998-06-02 | 1999-12-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
ES2188215T3 (es) | 1998-06-23 | 2003-06-16 | Siemens Ag | Procedimiento para la regulacion de la potencia de conexiones de punto a puntos multiples en sistemas de telecomunicacion sin hilos en un modo de funcionamiento del sistema sin licencia, no coordinado. |
JP2000069033A (ja) | 1998-08-21 | 2000-03-03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無線通信装置 |
JP3519294B2 (ja) * | 1998-11-26 | 2004-04-1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Ofdm通信装置及びofdm通信方法 |
JP3607512B2 (ja) * | 1998-11-26 | 2005-01-0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JP2000244441A (ja) | 1998-12-22 | 2000-09-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Ofdm送受信装置 |
JP2000201134A (ja) | 1999-01-06 | 2000-07-18 | Ntt Mobil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c | マルチキャリア/ds―cdma伝送方法および復調装置 |
CA2302608A1 (en) | 1999-03-29 | 2000-09-2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ultistream in-band-on-channel systems |
JP3369513B2 (ja) * | 1999-07-02 | 2003-01-2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
JP3581049B2 (ja) | 1999-07-07 | 2004-10-2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フレーム構成方法、フレーム構成装置、フレーム構成、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局 |
JP2001057535A (ja) | 1999-08-18 | 2001-02-27 | Ntt Docomo Inc | 制御信号伝送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を用いた無線基地局、無線移動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1069110A (ja) | 1999-08-25 | 2001-03-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Ofdm通信装置 |
JP3544635B2 (ja) * | 1999-10-05 | 2004-07-2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送受信装置および送受信方法 |
JP3522619B2 (ja) | 2000-01-05 | 2004-04-2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マルチキャリアcdma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機 |
US6411817B1 (en) * | 2000-01-21 | 2002-06-25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downlink power control in a time-division, multiplex wireless system |
JP2001320346A (ja) | 2000-02-29 | 2001-11-16 | Toshiba Corp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変調とスペクトル拡散を併用する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基地局 |
JP4313925B2 (ja) | 2000-03-17 | 2009-08-1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送受信システム,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送受信機,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送信機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受信機 |
JP4306098B2 (ja) * | 2000-06-30 | 2009-07-2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通信装置 |
FR2814012B1 (fr) * | 2000-09-14 | 2002-10-31 |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 PROCEDE D'ATTRIBUTION D'UN NIVEAU DE PUISSANCE D'EMISSION A DES SYMBOLES PILOTES UTILISES POUR l'ESTIMATION DU CANAL D'UN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
JP3539390B2 (ja) | 2001-02-21 | 2004-07-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送受信装置 |
JP4644978B2 (ja) | 2001-06-15 | 2011-03-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Ofdm通信システム、ofdm通信方法およびofdm通信装置 |
JP3649326B2 (ja) | 2001-11-13 | 2005-05-1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Ofdm方式のガードインターバル長制御方法及びofdm送受信装置 |
US20050259629A1 (en) * | 2004-05-24 | 2005-11-24 | Neal Oliver | Adapting uplink/downlink subframe ratio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physical frames |
-
2001
- 2001-11-28 CN CN200710199720.5A patent/CN10118859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28 DE DE60136393T patent/DE60136393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11-28 EP EP20010274838 patent/EP145050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11-28 AU AU2002224120A patent/AU200222412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1-11-28 WO PCT/JP2001/010357 patent/WO20030471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1-11-28 CN CNB01823836XA patent/CN10041323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28 JP JP2003548438A patent/JP398943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28 CN CN200710141630.0A patent/CN10115055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28 EP EP20070116347 patent/EP187101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
- 2004-05-26 US US10/853,894 patent/US2004021314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
- 2007-04-05 US US11/783,033 patent/US8588187B2/en active Active
- 2007-04-05 US US11/783,034 patent/US784380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0
- 2010-12-14 US US12/967,806 patent/US2011014214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1968B (zh) * | 2005-06-15 | 2011-07-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减小多径延迟干扰的数据传输方法 |
CN1941762B (zh) * | 2005-09-27 | 2010-09-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分配正交多路频分复用系统中保护子载波的方法 |
CN101502030B (zh) * | 2006-08-10 | 2012-09-05 | 京瓷株式会社 | Ofdm通信装置以及保护间隔长度确定方法 |
CN101860507A (zh) * | 2009-04-09 | 2010-10-13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光正交分频多任务信号的接收方法及其接收器 |
CN101860507B (zh) * | 2009-04-09 | 2013-01-16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光正交分频多任务信号的接收方法及其接收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71015B1 (en) | 2014-06-18 |
CN101188594B (zh) | 2016-07-06 |
AU2002224120A1 (en) | 2003-06-10 |
CN101150556A (zh) | 2008-03-26 |
JPWO2003047140A1 (ja) | 2005-04-14 |
US7843804B2 (en) | 2010-11-30 |
EP1871015A1 (en) | 2007-12-26 |
DE60136393D1 (de) | 2008-12-11 |
US8588187B2 (en) | 2013-11-19 |
CN101188594A (zh) | 2008-05-28 |
EP1450505A1 (en) | 2004-08-25 |
US20110142148A1 (en) | 2011-06-16 |
CN101150556B (zh) | 2015-11-25 |
CN100413232C (zh) | 2008-08-20 |
US20070183310A1 (en) | 2007-08-09 |
EP1450505A4 (en) | 2007-08-15 |
US20070183309A1 (en) | 2007-08-09 |
JP3989439B2 (ja) | 2007-10-10 |
US20040213145A1 (en) | 2004-10-28 |
EP1450505B1 (en) | 2008-10-29 |
WO2003047140A1 (fr) | 2003-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59114A (zh)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 | |
CN1160921C (zh) | 多载波系统的帧结构及帧同步 | |
KR101123428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시그널링 송신 및 수신 | |
CN1151621C (zh) |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的过区切换通信方法 | |
CN1236610C (zh)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式及其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 |
CN1086876C (zh) | 通信系统 | |
CN1864357A (zh) | 采用具有已知或包含信息的前缀的ofdm符号的ofdm系统和方法 | |
CN1353517A (zh) | 多路载波通讯系统的发送技术和方法及接收技术和方法 | |
US8149686B2 (en)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 |
CN1736052A (zh) | 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同步 | |
CN1120595C (zh) | 相干检波方法,移动通信接收机及干扰消除装置 | |
CN1663213A (zh) | 双模式共享ofdm方法/发射机、接收机和系统 | |
CN1278127A (zh) |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解调装置和解调方法 | |
KR100715194B1 (ko)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신호를 송신하는 기지국 장치 및 사용자 단말기의하향링크 초기 동기화 및 셀탐색 장치 및 방법 | |
CN1976489A (zh) | 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 |
TW200812258A (en) | Reverse link pilot transmission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A2692856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ell tim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951050A (zh) | 用于具有四根发射天线的ofdm系统的导频设计 | |
JP2014112867A (ja) | 無線通信方式における参照信号およびデータの効率的な多重化 | |
CN1788443A (zh) | Ofdm系统中的导频复用方法和收发装置 | |
CN1527513A (zh) | Ofdm系统中使用时域导频序列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502173A (zh) | 单个用户检测 | |
CN1918809A (zh) | 移动通信系统和用于该系统的无线设备 | |
CN1913516A (zh) | 用于数字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 |
JP2008103959A (ja) | Ofdm送信装置、ofdm受信装置、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ofdm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セルサーチ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