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7471A - 针板 - Google Patents

针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7471A
CN1517471A CNA2004100018463A CN200410001846A CN1517471A CN 1517471 A CN1517471 A CN 1517471A CN A2004100018463 A CNA2004100018463 A CN A2004100018463A CN 200410001846 A CN200410001846 A CN 200410001846A CN 1517471 A CN1517471 A CN 15174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thread
thread
needle
pin hole
need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18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4645C (zh
Inventor
山岸正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17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7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46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46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针板,是缝纫机用针板,缝纫机具有:进行面线切断的切线装置(110)、被设在切线装置的下方并将底线穿过由面线形成的线环的旋梭机构(103),并且,切线装置具有用沿略水平方向的往复转动动作的往动选择位于旋梭机构上游侧的面线并以回动将位于旋梭机构下游侧的面线(U1)输送到切断位置的可动切刀(111)、将被该可动切刀选择的上游侧的面线(U1)挂住的捯线部件(112);针板(20),设有能让机针(15)穿过的针孔(23),并在其下方侧的面上设有从针孔(23)的可动切刀的往动方向(F)侧的端部、沿相同方向的导线槽(24)。这种针板,能充分确保在切线后机针上的面线剩余长度并能确保可靠地进行切线。

Description

针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用于在针板下方具有用于切线的可动切刀的缝纫机上的针板。
背景技术
下面,说明具有切线装置110的以往的缝纫机。该缝纫机,如图7、8所示,设有:具有当机针101上下运动时穿过的针孔102的针板、被设在针板的下方并进行面线及底线切断的切线装置110、设在切线装置110的下方并将底线穿过由面线形成的线环的旋梭机构103。
另外,在缝制时,面线U从未图示的面线供给源通过同样未图示的夹线器及挑线杆连至机针101。
另一方面,底线D在缝制时从位于旋梭机构103内部的未图示的梭芯捌出,并从上述针孔102送到针板的上方。该面线及底线由机针的上下运动与旋梭机构的协同动作而交织,并在针板上的布料上形成线迹。
另外,上述切线装置110,如图9所示,具有:往复转动的可动切刀111、通过可动切刀111向往动方向的转动而将被输送的面线抓住的捌线部件112、通过可动切刀111向回动方向的转动而将被输送的面线和底线切断的固定切刀113(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以下,参照上述的图7及图8,说明缝制结束后的面线切断动作。另外,将面线的从机针101到旋梭机构103的部分作为上游侧部分U1,将从旋梭机构103到布料的部分作为下游侧部分U2。
在缝制时,使旋梭机构的摆梭进行钻入被旋梭机构103捕捉的面线线环的动作。由摆梭将底线捌出以后,以摆梭的钻入而使底线穿过面线线环。面线的切断动作,从上述旋梭机构动作的中途的过程开始。
可动切刀111,因其往动而将面线的上游部分U1挂在捌线部件112上,因其回动而将面线的下游部分和底线D送往固定切刀。
即,当将摆梭的大约一半套入面线线环时,处于面线的上游侧部分U1位于摆梭的一面侧、面线的下游侧部分U2及底线D位于摆梭的另一面侧的状态(图7(A))。
然后,对于如上所述的排列的面线U1、U2及底线D使可动切刀111动作,并进行向往动方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并用朝向往动方向侧的尖角部111c分选上述的面线U1、U2及底线D,用凹部111a只捕捉面线U1且送往往动方向(图7(B))。
然后,可动切刀111,将面线U1送到捌线部件112,并将面线U1套在捌线部件112上(图7(C))。
随后,摆梭结束对面线线环的钻入状态,可动切刀111被切换为向回动方向移动的方向,并用设在可动切刀111的回动方向的凹部111b捕捉面线U2及底线D(图8(A))。在该时刻,面线缓和了用夹线器施加张力的状态,底线从最初就处于低张力状态,所以容易被可动切刀111向其回动方向输送。
然后,在设在回动方向前面的固定切刀113与可动切刀111之间夹持面线U2及底线D,并将其切断(图8(B))。
另外,在图7、图8上为了明确地进行说明,图示了使面线U1与U2之间的间隔比实际情况更分开,而实际上在旋梭机构103上是更为接近。
【专利文献】
特开平10-258196号公报(图5)
但是,上述以往的实例,在用切线装置110的可动切刀111分选面线的上游侧部分U1时,根据位于切线装置110上方的针孔102的孔的大小而使面线向孔宽方向摆动、且位置不稳定,所以有时不能分选U1、或从可动切刀111的往动方向侧凹部111a脱出,不能挂在捌线部件112上。
捌线部件112,是为了获得留在机针101上被切断后面线的长度而设置的,当面线没有被挂住时,留在机针上的线长度会变得极短。于是,在进行下一次缝制时面线会脱离机针,容易发生缝制故障。
为了防止其发生,有将捌线部件112配置在距落针位置O附近和加深设可动切刀111的往动方向侧的凹部111a深度d的方法(参照图9),为前者的时候,其结局是产生了缩短机针101的面线剩余长度的问题。
另外,为后者的时候,必须使可动切刀111向往动方向转过凹部111a深度d的部分,就有为了确保其转动空间而使向同方向的切线装置110大型化的问题。
切线装置110,除了具有从沿旋梭机构的梭轴的轴线方向(以下,称为梭轴方向)排列的面线U1、U2、底线D当中只选择U1的功能,可动切刀111的转动方向还必须沿与梭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另一方面,旋梭机构一般从机针101的驱动马达分支并被施加动力,所以梭轴方向大多是沿着缝纫机底板的长度方向。
此时,当切线装置在可动切刀的转动方向产生大型化时,就会产生缝纫机底板沿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宽度方向)大型化的问题。这时,对于缝纫机底板的前端部是小直径圆筒状的、如圆筒底板缝纫机那样的、缝纫机底板的宽度小的缝纫机,特别不能采用加深可动切刀凹部深度的方法,不能确保留在机针上的线头长度。因此,不能解决切断后面线从机针脱出的问题。
另外,参照图10说明上述以往实施例的另一个问题。该图10是沿梭轴方向表示上述图8(B)状态的说明图。另外,为了便于表示上述的动作说明图7、8,扩大了各构成部分的上下间隔,实际上,如图10所示,其采用了将各构成部分靠近的配置。
根据图10,面线U与各构成部分接触之处明显地弯曲,其结果是在接触之处产生滑动摩擦而不能从面线供给源侧将面线充分地拉出,并产生切断后不能确保机针101上的面线剩余长度的问题。
另外,作为针板下方的面与针孔内面的分界,呈大曲率半径的曲面形状,但由于不适合于最终缝制,所以不能充分地降低摩擦,被挂在捌线部件上的面线,在针孔内面的下端部受到大的摩擦力,而产生切断后不能确保机针101上的面线剩余长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用切线装置切断面线后能充分确保机针上的面线剩余长度并且能可靠地进行切线。
另外,其另一目的在于:不但能确保机针上的面线剩余长度、还能防止切线装置的大型化。
本发明之1所述的针板,是设于缝纫机底板上面的针板,该缝纫机具有:进行面线及底线切断的切线装置,和设在切线装置下方、并将底线穿过由面线形成的线环的旋梭机构,并且,切线装置具有用沿略水平方向的往复转动动作的往动来选择相对于旋梭机构位于上游侧的面线、并用回动将相对于旋梭机构位于下游侧的面线送往切断位置的可动切刀,和将被该可动切刀选择的位于上游侧的面线挂住的捌线部件,而且还采用了具有穿入机针的针孔、并且在位于其下方侧的面上设有从针孔的可动切刀的往动方向侧的端部沿大致同一方向设置的比针孔宽度窄的导线槽的结构。
上述中的所谓「往动」,是指往复转动的可动切刀向一个方向的转动动作而言,所谓「回动」,是指往复转动的可动切刀向另一个方向的转动动作而言。
在上述结构中,当机针穿过针孔并位于下方时,旋梭机构捕捉面线并形成线环。然后,当面线与旋梭机构配合时,在旋梭的上方、处于相对于旋梭机构成为上游侧的面线与成为下游侧的面线排列的状态。对此,切线装置的可动切刀,用其往动只选择并捕捉相对于旋梭处于上游侧的面线,并输送到捌线部件。
这时,上游侧的面线,从沿上下方向的状态向可动切刀的往动方向侧倾斜,在与针孔接触的部分,处于进入在该针孔的往动方向侧的端部、朝向该往动方向而形成的导线槽内的状态。
该导线槽,只要至少比针孔的同方向宽度窄即可,例如,最好是缝线能进入且缝线能沿该槽滑动的宽度。
然后,为了将面线在这样进入导线槽的状态下输送到捌线路部件,能在针孔的宽度范围内有效地抑制向两侧摆动状态。另外,由于维持面线进入导线槽的状态直到切断结束,所以被挂在捌线部件上的状态以后也继续地抑制面线的摆动。
因此,可以抑制面线从可动切刀的意外脱离,并可以适当地确保机针上的切断后的面线剩余长度。
另外,在面线进入导线槽时,缓和了从针孔到捌线部件的面线的倾斜角度及捌线部件前后的面线的构成角度的弯曲程度,能圆滑地进行由可动切刀的移动而拉出面线的动作。因此,由可动切刀的移动能圆滑地输送面线,并能适当地确保机针上的面线切断后的剩余长度。
本发明之2的针板,具有与本发明之1所述的针板同样的结构,并采用了用曲面连接针孔的内面与构成针板下方侧的面的交界处,同时用曲面连接针孔的内面与导线槽底面的交接处,且针孔的内面与导线槽底面之间曲面的曲率半径比针孔的内面与构成针板下方侧的面之间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大。
以上述结构,可以获得与本发明之1同样的作用,并且由于在面线处于被挂在捌线部件上的状态下、面线进入导线槽,所以不与针孔内面和构成针板下方的面的交界部接触,而是处于与设在更大曲率半径的针孔内面和导线槽的底面交界处的曲面接触的状态,所以,能通过可动切刀的移动圆滑地进行输送面线的动作。因此,面线因可动切刀的移动而被圆滑地输送,能适当地确保机针上的面线切断后的剩余长度。
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导线槽不是在通常的缝制时面线能进入的配置,所以不会因设置了如上述的曲率半径大的曲面而对缝制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X轴方向观察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圆筒底板缝纫机所装备的针板的主要部分的状态图,图1(B)是从Y轴方向观察的状态图,图1(C)是从Z轴方向观察的状态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圆筒底板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3是从Y轴方向观察的位于针板下方结构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用于表示切线装置的主要部分与导线槽之间关系而从上方观察它们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表示切线装置的主要部分与导线槽之间关系而从斜方向观察它们的说明图。
图6(A)是从X轴方向观察的针板的其他实施例的状态图,图6(B)是从Y轴方向观察的状态图,图1(C)是从Z轴方向观察的状态图。
图7是以往的实施例的说明图,并按图7(A)~(C)的顺序表示所进行的各过程。
图8是继图7的过程而说明以往例的动作图,并按图8(A)~(B)的顺序表示所进行的各过程。
图9是以往的切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从梭轴方向观察的以往例的位于针板下方的结构的概略构成图。
图中:10-圆筒底板缝纫机,11-缝纫机底板,14-圆筒形状部,20-针板,23-针孔,24-导线槽,103-旋梭机构,110-切线装置,111-可动切刀,112-捌线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圆筒底板缝纫机10的立体图。该圆筒底板缝纫机10,其外形大致由:位于其下部的缝纫机底板11、从缝纫机底板11的一端部向上方立起的缝纫机纵机身部12、从缝纫机纵机身部12的上方沿缝纫机底板11延伸设置的缝纫机机头13构成。
另外,缝纫机底板11,设有在与缝纫机纵机身部12相反侧的端部、沿缝纫机底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略呈筒状的圆筒形状部14。
另外,在说明缝纫机10的结构时,将后述的机针15的上下动作方向作为Z轴方向,将与其垂直的方向的缝纫机底板11及缝纫机机头13的长度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双方垂直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
圆筒底板缝纫机10,具有:设在缝纫机机头13前端部并被缝纫机马达(省略图示)沿上下方向往复驱动的机针15、设在缝纫机机头13上部并用于向机针15供给面线的未图示的面线供给源、在该面线供给源与机针15之间按规定的负荷夹持面线并产生向其输送方向的移动所要求的阻力的夹线装置16、在该夹线装置16与机针15之间于规定的时间由挑线杆17以规定的张力进行面线牵引的挑线杆装置、设在缝纫机底板11的圆筒形状部14的上面并且设有穿过机针15前端部的针孔21的针板20、设在圆筒形状部14内的针板20下方并进行面线及底线切断的切线装置110、以及被设在切线装置下方且将底线穿过由面线形成的线环的旋梭机构103。
(旋梭机构)
图3是从Y轴方向观察的位于针板20下方的构成部分的概略构成图。由于上述旋梭机构103与上述的以往例的构成相同,所以,其整体的形状只用双点划线表示并省略重复说明。
旋梭机构103,被配置在圆筒形状部14内并在切线装置110的下方,具有:内部具有作为底线供给源的梭芯的摆梭、可转动地设在摆梭外圆周上且用尖角捕捉面线的外旋梭、传递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并旋转驱动外旋梭的梭轴(省略所有各结构的图示)。并且,沿Y轴方向配置梭轴,同时将摆梭及外旋梭配置在与圆筒形状部14的前端侧同侧的端部。
摆梭从位于其内部的梭芯进行底线的捌出,摆梭可钻入通过外旋梭的旋转动作而用尖角捕捉的面线线环中。以该动作,形成底线穿过面线线环的状态,然后以挑线机构的面线拉紧动作形成线迹。
此时,通过旋梭机构103,当摆梭一半钻入面线的线环时,面线则处于夹持摆梭并折返的状态。然后,面线的靠摆梭的上游侧(较靠近机针15侧)的部分U1、及下游侧(较靠近布料的线迹侧)的部分U2,处于沿Y轴方向排列的状态。然后,下游侧的面线U2,处于比上游侧的面线U1靠近圆筒形状部14前端的状态。并且,此时,底线D也处于比上游侧的面线U1靠近圆筒形状部14前端的状态(参照图7(A))。利用这样的面线U1、U2及底线D沿Y轴排列的状态,切线装置110,只选择上游侧的面线U1,并能进行其以外的切线。
另外,对于面线添加了U1和U2不同的符号,但在旋梭机构103的下部是连在一起的。
(切线装置)
图4及图9所示的切线装置110,由于与上述以往例的切线装置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重复说明。
切线装置110,在圆筒形状部14内,按照捌线部件112、可动切刀111、固定切刀113的顺序沿X轴方向排列地配置。另外,可动切刀111,具有由上述旋梭机构从沿Y轴方向排列的面线U1、U2及底线D当中选择面线U1的功能,并且其转动端部沿大致X轴方向进行转动。另外,可动切刀111,其转动端部被配置在圆筒形状部14的前端侧、其根端部(转动中心侧)被配置在缝纫机纵机身部12侧。
另外,可动切刀111的用于捕捉面线U1的凹部111a,被形成于可动切刀111的往动方向F侧,且从转动半径方向的转动端部稍稍靠转动中心的位置,用于捕捉面线U2及底线D的凹部111b,在可动切刀111的回动方向B侧且位于转动端部。因此,能用往动方向的转动、从沿Y轴方向排列的面线U1、U2及底线D中只选择最靠近可动切刀111的转动中心的面线U1。
(针板)
图1(A)是从X轴方向(图3的左侧)观察针板20的主要部分状态的图,图1(B)是从Y轴方向(图1(A的左侧))观察针板20的主要部分状态的图,图1(C)是从Z轴方向(图1(A)的上侧)观察的状态的图。
针板20具有:沿X-Y平面配置在圆筒形状部14上部的板状部21、和设在板状部21上的机针15落针位置的下面侧的圆柱状凸起部22,并在其上形成沿Z轴方向贯通的针孔23。
针孔23,从上方或下方看、被形成为沿X轴方向的长孔状。并且,在作为相当于针板20下方侧的面的凸起部22的下端面上,形成有从针孔23的可动切刀111的往动方向F侧的端部、朝向F方向的导线槽24。
导线槽24,被形成为从针孔23向往动方向F侧的端部内面、到凸起部22的侧面的贯通状态。形成该导线槽24,是为了在用切线装置110的切断缝线动作中,当可动切刀111选择了面线U1并将其推压导向捌线部件112时,用于使面线U1进入并防止Y轴方向的摆动。
因此,导线槽24,其Y轴方向的宽度被设定得比针孔23窄。该导线槽24的Y轴方向的宽度,至少要比针孔23窄,从防止面线U1的Y轴方向摆动的观点出发,最好是面线U1能进入、且不妨碍其在内部滑动的范围内设定的尽可能窄。
另外,在针孔23的F方向侧端部,为偏向Y轴方向一方(图1(A)上的左方)的配置。即,在切线装置110上进行面线U1的选择时,在面线U1、U2及底线D当中,面线U1位于偏向Y轴方向的相同方向的位置,且各缝线内的面线U1的配置与针孔23上的导线槽24的配置一致,以此能圆滑地将面线U1引导到导线槽24内。
并且,导线槽24,将其底面(作为槽的底面,即,图1(A)(B)上的上面)与针孔23的F方向侧端部的内面的交界处、形成为曲面形状。如图3所示,将针孔23的内面与凸起部22的下端面的交界处也形成为曲面形状,但导线槽24与针孔23的交界曲面的曲率半径R2设定得比针孔23下端部曲面的曲率半径R1大。导线槽24与针孔23的交界曲面,为了面线U1滑动接触并移动,曲率半径R2最好设定的更大。举例说明,曲率半径R1可设定为0.3~0.4[mm],曲率半径R2可设定为2~3[mm]。
针孔23的下端部的曲面,若将其曲率半径设定得较大,则在缝制时会影响到其加工质量,所以尽量设定在上述范围内,但导线槽24,由于在缝制时位于不影响面线及底线的位置,所以能设定的充分的大。
(实施例的动作说明)
下面,说明圆筒底板缝纫机10的切线动作。由于切线装置110进行与以往例的说明同样的动作,所以参照上述的图7、8,并根据图3~图5进行说明。
首先,在结束了缝制的时候,进行将旋梭机构的摆梭穿进被旋梭机构103捕捉到的面线线环的动作。然后,当将摆梭的大致一半穿进面线线环时,将面线U1、U2及底线D沿X轴方向排列,并将面线U2及底线D配置在距可动切刀111转动中心的远方、将面线U1配置在稍稍靠近转动中心(图7(A))的位置。
在上述状态下,可动切刀111向往动方向F转动,其凹部111a只捕捉面线U1(图7(B)),并输送到捌线部件112。因此,面线U1被挂在捌线部件112上(图7(C))。
在该面线U1的从捕捉到被输送的过程中,如图4、5所示,由于该面线U1从针孔23进入导线槽24内,受到该导线槽24两侧的侧壁阻碍并以处于被防止向Y轴方向摆动的状态而被可动切刀111输送,所以能有效地防止从该可动切刀11的往动方向侧的凹部111a的意外脱离。
随后,摆梭结束钻入面线线环的状态,可动切刀111被转换为向回动方向B移动的方向,并用可动切刀111的凹部111b捕捉面线U2及底线D(图8(A))。在该时刻,面线从由夹线器施加张力的状态被放开,面线U2及底线D被可动切刀111输送到固定切刀113并被切断(图8(B))。
从上述可动切刀111开始回动到进行切断为止的过程中,面线U1因被挂在捌线部件112上而受到来自可动切刀111回动的张力,并从缝线供给源进行面线的捌出,如图3所示,其在导线槽24的开始端部或捌线部件112上滑动并向下游侧进行移动。
即,面线U1在导线槽24内与形成于针孔23内面交界处的曲面接触,但由于该曲面被设定为充分大的曲率半径R2,所以面线U1能圆滑地滑动并不妨碍从缝线供给源的捌出。因此,可以确保机针15上的切断后的面线剩余长度。
另外,比较图3与图10可知,在未形成导线槽24的情况下(图10的情况),面线U1从凸起部的下端面被捌线部件112折返而到固定切刀113侧,由于从凸起部的下端面至捌线部件112、其高度方向的距离短,所以通过捌线部件112而形成于折返面线U1的两侧部分的角度θ2变小,容易在捌线部件112产生滑动摩擦。
另一方面,在设有导线槽24的情况下(图3的情况),由于面线U1从位于凸起部22的针孔23下端的上方的导线槽24的底面、被捌线部件112折返而到固定切刀113侧,所以仅槽深度部分就能充分地确保至捌线部件112为止的高度方向的距离。因此,通过捌线部件112而折返的面线U1两侧部分的角度θ1变大,并能降低捌线部件112上的滑动摩擦。
因此,因导线槽24的存在,在可动切刀111回动时以面线U1圆滑的滑动、可以实现从供给源的良好的捌线,并可以确保机针15上的切断后的面线剩余长度。
(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圆筒底板缝纫机10上,因在针板20的针孔23上设有导线槽24,能在进行切线动作时,面线U1不产生脱落且能被可动切刀111良好地输送到捌线部件112,所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能确保机针15上的切断后的面线剩余长度。因此,能有效地抑制下一次缝制时因面线脱出的缝制事故的发生,且提高圆筒底板缝纫机10的可靠性。
另外,不必很深地形成用于防止面线U1从可动切刀111上脱落的可动切刀111的凹部111a,能避免X轴方向的切线装置110宽度的大型化。因此,即使将切线装置110配置在圆筒底板缝纫机10的如圆筒形状部14的X轴方向的狭窄的地方,也能有效地防止面线U1从可动切刀111上脱落,特别是能提高可靠性。
另外,用导线槽24防止面线U1脱落的效果越显著,可动切刀111的凹部111a就能越浅,进而,能使切线装置110的X轴方向宽度小型化,并且,也能使圆筒形状部14更窄小化。
(其他)
针板20,是具有凸起部22并在其下端面上形成有导线槽24的结构,但即使不设凸起部22当然也没关系。图6,是在只由板状部21A构成的针板20A上设针孔23A及导线槽24A的实例的图,图6(A)是与图1(A)一样的从X轴方向观察针板20A的状态图,图6(B)是从Y轴方向(图6(A)的左侧)观察针板20A的状态图,图6(C)是从Z轴方向(图6(A)的上侧)观察的状态图。
上述针板20A,与针板20一样被配置在圆筒底板缝纫机10的圆筒形状部,针孔23A的形状、朝向、宽度与上述的针孔23相同。另外,导线槽24A的朝向、配置、宽度、功能、其底面与针孔23A内面交界曲面的曲率也与导线槽24一样。
但是,与导线槽24、其出口被设在凸起部22侧面不同的是,导线槽24A被设在板状部21A的下面,这一点不影响其功能。
该针板20A也能起到与上述针板20完全相同的作用,并能获得完全相同的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之1,由于通过在针孔上设置导线槽、可以防止在用切线装置的可动切刀将面线输送到捌线部件时缝线的摆动,所以能防止面线从可动切刀的意外脱离,并可牢靠地将面线挂在捌线部件上。因此,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能充分地确保机针上的切断后的面线剩余长度并且能可靠地进行切线。进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在下一次缝制时因面线脱出而发生的缝制故障。
另外,由于不需要在可动切刀的往动方向侧设置深的凹部,也不需要扩大这部分的可动切刀的往复行程长度,进而还能缩短,所以能防止切线装置大型化并且还能实现小型化。
另外,由于可以防止切线装置大型化并且还能实现小型化,所以在将其装于缝纫机底板上时,能防止该缝纫机底板宽度的扩大化并且还能实现小型化。因此,在必须使缝纫机底板宽度小型化的圆筒底板缝纫机上,虽然难于防止面线从机针的脱离,但根据本发明,能有效地将其抑制,并且能以此实现缝纫机底板宽度的缩小。
另外,由于设有导线槽,当面线进入时,缓和了从针孔到捌线部件的面线的倾斜角度及捌线部件前后的面线构成角度的折曲的程度,所以降低了在折曲部上的滑动摩擦力,并能用可动切刀的移动圆滑地进行面线输送动作。因此,能以可动切刀的移动圆滑地输送面线,并能适当地确保机针上的面线切断后的剩余长度。
根据本发明之2,由于在针孔的内面与导线槽的底面的交界处形成比其他部分曲率半径大的曲面,所以当面线进入导线槽时,与上述曲率半径大的曲面接触。因此,能用可动切刀的移动圆滑地进行面线输送动作,且面线因可动切刀的移动而被圆滑地输送,并能适当地确保机针上的面线切断后的剩余长度。

Claims (2)

1.一种针板,是配置于具有:缝纫机底板,和设在缝纫机底板的上面的下方、并将底线穿过由面线形成的线环的旋梭机构,和被配置于缝纫机底板的上面与旋梭机构之间、并用沿略水平方向的往复转动动作的往动来选择相对于所述旋梭机构位于上游侧的面线、用回动将相对于所述旋梭机构位于下游侧的面线送往切断位置的可动切刀,和将被该可动切刀选择的位于所述上游侧的面线挂住的捌线部件的缝纫机上的针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针板的下面上,以从机针插入的针孔的、所述可动切刀的往动方向侧的端部沿大致同一方向的方式、设置比所述针孔宽度窄的导线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板,其特征在于:用曲面连接所述针孔的内面与构成所述针板下方侧的面的交界处,并用曲面连接所述针孔的内面与所述导线槽底面的交接处,且所述针孔的内面与所述导线槽底面之间的曲面的曲率半径、比所述针孔的内面与构成所述针板下方侧的面之间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大。
CNB2004100018463A 2003-01-17 2004-01-14 针板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46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9288 2003-01-17
JP2003009288A JP4253192B2 (ja) 2003-01-17 2003-01-17 ミシンの針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7471A true CN1517471A (zh) 2004-08-04
CN100564645C CN100564645C (zh) 2009-12-02

Family

ID=32898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1846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4645C (zh) 2003-01-17 2004-01-14 针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53192B2 (zh)
CN (1) CN100564645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5724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904182B (zh) * 2005-07-27 2011-07-27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底线保持装置
CN101624763B (zh) * 2008-07-11 2012-05-30 日星特殊精密株式会社 刺绣机防浮线针板
CN103668813A (zh) * 2012-09-06 2014-03-26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针筒机座缝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38192A (zh) * 2017-12-26 2018-04-20 方琳 切底线装置、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4182B (zh) * 2005-07-27 2011-07-27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底线保持装置
CN101624763B (zh) * 2008-07-11 2012-05-30 日星特殊精密株式会社 刺绣机防浮线针板
CN101845724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845724B (zh) * 2009-03-27 2013-03-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3668813A (zh) * 2012-09-06 2014-03-26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针筒机座缝纫机
CN103668813B (zh) * 2012-09-06 2017-10-24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针筒机座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64645C (zh) 2009-12-02
JP2004216018A (ja) 2004-08-05
JP4253192B2 (ja) 200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97C (zh) 链式线迹纽结成形方法及链式线迹缝纫机
JP5042573B2 (ja) ミシン
CN101054760A (zh) 缝纫机
CN1757812A (zh) 缝纫机
CN101041925A (zh) 缝纫机
CN1757809A (zh) 缝纫机
CN1144906C (zh) 缝纫机送布装置
CN1517471A (zh) 针板
JP2008068001A (ja) ミシン
CN1746372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800476A (zh) 嵌条缝纫机
CN1038150C (zh) 缝纫机的针杆驱动装置
CN1131905C (zh) 缝纫机的底线切断装置
JP4020692B2 (ja) 針送りミシン
CN1146682C (zh) 覆盖针脚缝纫机的辫线形成装置
CN1389612A (zh) 缝纫机挂线装置
CN1316561A (zh) 钉扣缝纫机
CN1904183A (zh) 锁眼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948584A (zh) 链式线迹钉扣缝纫机及钉扣方法
CN1045323C (zh) 用于包缝缝纫机中的织边装置
CN1955355A (zh) 双针缝纫机
CN101397729A (zh) 缝纫机的梭
JP3006841B2 (ja) 多本糸かがり縫い目を形成するためのかがり縫いミシン
CN1439759A (zh) 缝纫机
CN1458323A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