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5831A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35831A
CN1435831A CN03102180A CN03102180A CN1435831A CN 1435831 A CN1435831 A CN 1435831A CN 03102180 A CN03102180 A CN 03102180A CN 03102180 A CN03102180 A CN 03102180A CN 1435831 A CN1435831 A CN 1435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sh
guiding groove
locator protrusions
alig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02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5474C (zh
Inventor
土屋龙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ine Electronics Inc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ine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435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5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54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547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2Servo control
    • G11B17/0404Servo control with parallel drive roll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15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adapted for discs of different siz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装置,在盘的导入路径上,设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施加力,由盘的外周缘按压,其相对间隔变化的一对检测突起;及比检测突起还要位于盘导入方向里侧,在检测突起由盘的外周缘按压时,通过该检测突起的移动力使相对间隔变化而动作的一对定位突起;在机架的顶板上,设置一对对应于各定位突起的由第1引导槽、及比该第1引导槽还位于盘导入方向里侧的第2引导槽连接形成的选择槽;小径盘通过位于第1引导槽内的定位突起,其中心部可定位设置在旋转驱动部上,而大径盘通过位于第2引导槽内的定位突起,其中心部可定位设置在旋转驱动部上。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就可以检测出小径盘和大径盘,将各种盘可靠定位在共同的旋转驱动部上。

Description

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导入直径不同的多种盘(デイスク)的盘装置,有关用简单的结构对大径盘和小径盘都可以可靠定位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盘自动导入装置内,对盘中所记录的信息进行重放及记录的装置中,需要将导入的盘可靠地定位在旋转驱动部的转盘上。而且在将直径为8cm的小径盘和直径为12cm的大径盘双方都可导入的盘装置中,需要对各直径的盘进行定位。
为此,在现有的盘装置中,在盘装置的里侧设置了接触所导入的盘外周缘的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设置在导入直径为8cm的小径盘时接触该盘的外周缘的位置。而且,在导入直径为12cm的大径盘时,定位突起由大径盘按压,向装置里侧移动接触到挡块上,在该状态大径盘的外周缘接触到定位突起上进行定位。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盘装置中,需要在导入小径盘时,检测该导入,将定位突起锁定在初始位置,而在导入大径盘时,检测该导入,解除定位突起的锁定,定位突起可以向装置里侧移动。
因此,需要检测出所导入的是小径盘还是大径盘的多个检测装置,还需要对定位突起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使结构变得很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装置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而且对大径盘和小径盘的两种盘都可以可靠定位的盘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盘装置,可在机架内导入大径盘和小径盘两种盘,这两种盘由共用旋转驱动部驱动,其特征在于:
在盘的导入路径上,设置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施加力,由盘的外周缘按压,其相对间隔变化的一对检测突起;及比上述检测突起还要位于盘导入方向里侧,在上述检测突起由盘的外周缘按压时,通过该检测突起的移动力使相对间隔变化而动作的一对定位突起;
在上述机架上的与所导入的盘面大体平行的顶板上,设置一对分别对应于上述各定位突起的由第1引导槽、及比该第1引导槽还位于盘导入方向里侧的第2引导槽连续形成的选择槽;
上述选择槽的形状设定为:当通过小径盘扩展上述检测突起的相对间隔时,上述定位突起在上述第1引导槽的内部动作,而通过大径盘扩展上述检测突起的相对间隔时,上述定位突起从上述第1引导槽离开,再由大径盘的外周缘按压,进入上述第2引导槽;
小径盘通过位于上述第1引导槽内的上述定位突起,其中心部可定位设置在上述旋转驱动部上,而大径盘通过位于上述第2引导槽内的上述定位突起,其中心部可定位设置在上述旋转驱动部上。
本发明的盘装置利用根据不同盘径检测出突起间隔变化,并通过检测突起可让其动作的定位突起是位于第1引导槽内还是位于第2引导槽内,这样可以使定位突起设置在可分别对不同径的盘进行定位的位置上。从而不需要检测盘径的复杂的检测装置。
上述盘装置例如在检测突起的相对间隔加宽时,进行使定位突起相互接近的动作,选择槽夹着盘中心的移动线,分别位于两侧,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分别在与上述移动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接近上述移动线一侧,第1和第2引导槽相连接。
另外,检测突起分别设置在一对检测臂的一端上,定位突起设置在检测臂的另一端上的分别被连结的一对定位构件上,定位突起可以在上述选择槽内移动,大径盘和小径盘都可与上述定位突起相接触,其中心部被设置定位在旋转驱动部上。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盘夹紧解除状态时的盘装置立体图。
图3是盘夹紧解除状态时的盘装置俯视图。
图4是盘夹紧状态时的盘装置立体图。
图5是盘夹紧状态时的盘装置俯视图。
图6是表示盘的插入开始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插入大径盘之前状态的盘装置俯视图。
图8是盘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大径盘插入开始状态的盘装置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大径盘的导入途中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大径盘定位结束之前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将大径盘定位在可以夹紧位置的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小径盘的导入途中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小径盘定位结束之前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将小径盘定位在可以夹紧位置的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和图3是表示该装置的盘夹紧解除状态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4和图5是表示该装置的盘夹紧状态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6是表示该装置的盘引导/定位机构的俯视图,图7至图15是为说明该装置动作的俯视图。
图1中表示的盘装置1导入CD(Compact Disk)及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等的直径为8cm的盘(小径盘Ds)和直径为12cm的盘(大径盘D)的2种盘,可以进行对该盘中记录的信息的重放动作及对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动作。
如图1中所示,在构成盘装置1外形的机壳2的前面,设置具有液晶显示面板及各种操作开关类的前缘部(图中未画出),在上述前缘部上设置有在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槽状插入口3。
在上述盘装置1内设置有旋转驱动部4和夹紧机构5。旋转驱动部4配置在从插入口3所插入的盘D的导入路径下侧,夹紧机构5设置在盘D导入路径的上侧。上述旋转驱动部4由主轴马达4a、及安装在该主轴马达4a的旋转轴上,装载盘D的转盘4b构成。上述夹紧机构5具有夹紧臂11、及可自由旋转安装在该夹紧臂11前端上的夹紧片12,夹紧臂11的基端部11a由上述机壳2内设置的机架6可自由转动支撑。而且,上述夹紧片12在上述转盘4b的上方相对设置。在夹紧臂11上设置向按压盘D的方向总是对上述夹紧臂11施加力的施加力构件13。该施加力构件13由扭簧构成。
在上述机架6的上述插入口3的内侧设置有构成盘传送部的滚柱7。该滚柱7在宽度方向(X方向)形成长方形。如图2和图4中所示,在上述机架6的两侧面上形成L字型的转动臂8、8的基端部通过轴8b、8b可自由转动的支撑,从上述滚柱7的两端部突出的轴8a由上述转动臂8、8的前端支撑。
在机架6上装载图中未画出的传送马达,该传送马达的动力经减速齿轮串加到上述轴8a上,滚柱被驱动向正反两方向旋转。
在上述机架6的两侧面上,支撑滑动构件9、10向装置盘D的导入排出方向(Y方向)自由滑动。在该滑动构件9、10上分别形成引导孔9a、10a,上述轴8a被支撑在该引导孔9a、10a内。上述引导孔9a在前端和后端具有在Y方向延伸的上方引导部9a1和下方引导部9a2,上方引导部9a1在比下方引导部9a2更高的位置上形成。而且其中间部分成为倾斜引导部9a3。
上述引导孔10a与上述引导孔9a相对称,在前端和后端具有下方引导部10a1和上方引导部(图中未画出),但是下方引导部10a1和上方引导部,与上述上方引导部9a1及下方引导部9a2是前后相反的。而且下方引导部10a1和上方引导部间的中间部分成为倾斜引导部10a3。
如图2中所示,当滑动构件9向装置里侧(Y1一侧)移动,而滑动构件10向装置前方(Y2一侧)移动时,滚柱7的轴8a分别位于滑动构件9的上方引导部9a1、及滑动构件10的上方引导部上,滚柱7接触盘D的下面,到达可以施加加传送力的高度位置。
另外如图4所示,当滑动构件9向装置前方(Y2一侧)移动,而滑动构件10向装置里侧(Y1一侧)移动时,可使滚柱7的轴8a位于滑动构件9的下方引导部9a2、及滑动构件10的下方引导部10a2的位置,滚柱7从盘D的下面离开,退避到不能施加传送力的高度位置。
上述机架6在机壳2内,通过油阻尼器或气动阻尼器及螺旋弹簧等弹性支撑构件进行弹性支撑。从而,当该盘装置1作为车载用使用时,使车体振动可经过弹性支撑构件从机壳2作用到机架6上。
在上述滑动构件9、10和机壳2之间设置锁定机构(图中未画出),如图2中所示,当滑动构件9向Y1方向移动,滑动构件10向Y2方向移动,滚柱7处于可以传送盘D的高位置时,通过前述锁定机构使机架6锁定在机壳2内。这样,从插入口3插入的盘D可以稳定引导到机架6内的旋转驱动部4。反之,当滑动构件9向Y2方向,滑动构件10向Y1方向移动,滚柱7从盘D分离时,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机架6在上述机壳2内处于由上述弹性支撑构件弹性支撑的状态。
在形成上述机架6上壁(Z1一侧的壁面)的顶板6a的上面,设置有姿态转换构件20。在该姿态转换构件20上,向着上述滑动构件9、10延伸形成转换臂21、22,在转换臂21、22的前端,各连结销21a、22a沿着Z轴朝上固定。
上述滑动构件9、10其上缘部的一部分向Z轴上方延伸,并且其前端还分别向外侧垂直折弯,形成引导片9b、10b。在上述引导片9b、10b上形成U字形滑动凹部9c、10c,在上述滑动凹部9c、10c内可自由滑动插入上述连结销21a、22a。
在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的中央部分,形成贯通上下方向(Z方向)的开口部23,在顶板6a上也形成开口15。穿通上述开口部23和开口15,露出作为上述夹紧机构5一部分的夹紧臂11的前端及夹紧片12。
在上述顶板6a的开口15的前缘部和后缘部形成引导部6a1和6a2。该引导部6a1、6a2在开口15的边缘通过将顶板6a的一部分向上方折弯形成。上述引导部6a1、6a2的外周面是沿着部分圆弧轨迹的形状,而且引导部6a1的外周面和引导部6a2的外周面位于同一圆弧上。
另一方面,在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的上述开口部23的前缘部和后缘部上形成滑动面23a、23b。该滑动面23a、23b分别是部分圆弧形状,但是两滑动面23a和23b位于同一圆弧上,该圆弧的曲率半径与上述引导部6a1、6a2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体一致。该两滑动面23a、23b通过在上述引导部6a1、6a2的外周面上滑动,姿态转换构件20在顶板6a上以上述圆弧的曲率中心为支点可以转动。
另外,在比姿态转换构件20的更前方的中央部,在上述顶板6a上形成引导孔40。在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的前缘上一体折弯形成引导爪24,该引导爪24插入上述引导孔40中,引导爪24的前部在顶板6a的下面折弯,通过该导爪24和引导孔40的卡合,姿态转换构件20不容易从顶板6a向上方离开。
在比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的更后方,在顶板6a上形成使夹紧臂11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孔50。在上述夹紧臂11上,在基端部11a、及具有夹紧片12的端部间的中间位置一体设置有卡合部14,该卡合部14在上述切口孔50内露出。
如图3中所示,当通过夹紧片12的旋转中心在Y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盘D的移动中心线)为S时,上述卡合部14夹着上述中心线S,X1一侧为基部14a,X2一侧为前部14b。而且卡合部14的下面从基部14a向着前部14b渐渐抬起,形成倾斜面。
另一方面,在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的后缘中央部上,一体突出形成抬起部25。该抬起部25的前部穿过切口孔50延伸到顶板6a的下方。
如图3及图5中所示,在机壳2内设置马达M。该马达M的动力提供给其中之一的滑动构件9,使滑动构件9向前后方向(Y方向)驱动。该滑动构件9前后方向的移动力,加到姿态转换构件20,再加到滑动构件10。从而当通过上述马达M使滑动构件9向前后方向驱动时,姿态转换构件20转动,滑动构件10与滑动构件9前后反向移动。
在图4和图5的状态,由于姿态转换构件2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抬起部25从卡合部14分离,所以夹紧臂11可通过施加力构件13的施加力力向夹紧姿态下降。如图2和图3中所示,当滑动构件9从该状态通过马达M被向Y1方向驱动时,姿态转换构件20在顶板6a的上面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述抬起部25在夹紧臂11的卡合部14下面滑动并进入基部14a的下面,夹紧臂11被向上方抬起直到夹紧解除姿态。
反之,当滑动构件9从图2和图3中所示的夹紧解除状态由马达M被向Y2方向驱动时,姿态转换构件2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抬起部25从卡合部14的基部14a分离。而且,抬起部25随着在卡合部14的倾斜面上滑动的同时进行移动,使夹紧臂11通过施加力构件13下降,夹紧片12按压旋转驱动部4,盘D被夹紧在转盘4b上。
在上述的盘夹紧机构中,由于姿态转换构件20位于盘D的上方,所以可以将夹紧臂11和姿态转换构件20的卡和位置自由设定在夹紧臂11全长的任何位置。从而可以使上述卡和位置设定在离开夹紧臂11基端部11a的位置,可以减轻抬起夹紧臂11时的负荷。
另外,由于姿态转换构件20沿着顶板6a的上面移动,所以不必扩大设置姿态转换构件20的移动空间。另外,在姿态转换构件20上形成的开口部23、及在顶板6a上形成的开口15,面向夹紧机构5前部的夹紧片12,在图2中所示的夹紧解除状态下,夹紧臂11及夹紧片12的一部分进入上述开口15及开口部23的内部。因此不必确保夹紧解除状态时夹紧机构5和顶板6a的上下间隔,可以使装置做成薄型。
下面说明对盘D的移动进行引导,并对该盘D进行定位的机构。图7至图15表示对盘D进行引导/定位的动作,在这些图中,省略了盘装置1中的姿态转换构件20和夹紧机构5,以及旋转驱动部4。
如图6中所示,在上述盘装置1的机架6内,在X方向的两侧设置了1对检测臂60、70、及通过上述检测臂60、70进行动作的一对定位构件80、90。
夹着上述中心线S,在X2一侧,上述检测臂60和上述定位构件80相连结,在X1一侧,检测臂70和定位构件90连结,检测臂60和定位构件80、及检测臂70和定位构件90左右对称配置。
上述检测臂60、70在顶板6a的后侧可自由转动地设置。而上述定位构件80、90设置在顶板6a的前侧。在顶板6a的X方向两侧形成连结用的孔100、110,上述检测臂60、70的一端、及上述定位构件80、90的一端在上述孔100、110内由连结销81、91相互可自由转动地连结。
上述检测臂60和检测臂70从机架6的前端向后方延伸,通过设置在顶板6a上的轴61和71分别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检测臂60、70的前端,向下(Z2一侧)突出设置检测突起62、72。上述轴61、71和上述检测突起62、72的中间部分,在上述检测臂60、70的上面,一体突出设置引导杆63、73。在上述顶板6a前方的X方向两侧形成大体为长方形状的贯通孔101、111,上述检测臂60、70的引导杆63、73穿过上述贯通孔101、111向顶板6a的上方突出。
上述检测臂60和检测臂70通过连结构件51进行连结。该连结构件51为细长形状,位于上述顶板6a的下侧。在连结构件51的一端上形成圆柱状小突起52,该小突起52插入检测臂60上形成的孔中。另外在连结构件51的另一端上形成圆柱状小突起53,该小突起53插入检测臂70上形成的孔中。
上述小突起52比上述旋转轴61更位于Y2一侧,上述小突起53比上述旋转轴71更位于Y1一侧。从而,检测臂60和70通过连结构件51向反方向同步转动。即检测突起62和7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及相互离开的方向相互联动移动。
在盘装置1的里侧(Y1一侧),在上述顶板6a的左右两侧夹着上述中心线S分别形成对称形状的一对定位选择槽120、130。定位选择槽120、130分别为叉尾形状,具有第1引导槽121、131、及与该第1引导槽121、131分别连续形成的第2引导槽122、132。上述第1引导槽121、131在定位小径盘Ds时被选择,位于插入口3一侧。上述第2引导槽122、132在定位大径盘D时被选择,比上述第1引导槽121、131更位于装置里侧。上述第1引导槽121和第1引导槽131夹着所导入的盘D中心移动的中心线S,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对称位置上,分别向着左右两侧(向着与中心线S交叉的方向)形成凹状。第2引导槽122、132也同样。而且X1一侧的第1引导槽131和第2引导槽132、及X2一侧的第1引导槽121和第2引导槽122分别在中心线S一侧的端部连接,形成大体为V字形的定位选择槽120、130。
在上述定位构件80上一体形成夹持片80a,通过该夹持片80a进入顶板6a的下面,由定位构件80和夹持片80a夹持顶板6a,这样,定位构件80可在不从顶板6a的上面分离的情况下沿着顶板6a动作。另外,在定位构件80的前端朝下(Z2一侧)固定的定位突起82,通过上述定位选择槽120,向顶板6a的下方延伸。同样,在上述定位构件90上也形成夹持片90a,进入顶板6a的下侧。另外在定位构件90的前端朝下固定的定位突起92通过上述定位选择槽130,向顶板6a的下方延伸。
在上述顶板6a上形成钩102、112。在一个钩102和一个定位构件80的基端之间,挂有螺旋弹簧140。通过该螺旋弹簧140的拉伸施加力,检测臂60经过定位构件80,向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施加力。另一个钩112和另一个定位构件90的基端之间,挂有螺旋弹簧141。通过该螺旋弹簧141的拉伸施加力,检测臂70经过定位构件90,向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施加力。
另外,如图7中所示,上述定位构件80和螺旋弹簧140的连结点140a位于接近连结销81的位置,通过螺旋弹簧140的拉力,定位构件80保持上述连结销81位于与螺旋弹簧140卷轴同一线上(卷轴的延长线上)的状态。定位构件90和螺旋弹簧141的连结点141a也接近连结销91,通过该螺旋弹簧141的拉力,定位构件90保持上述连结销91位于与螺旋弹簧141的卷轴同一线上(卷轴的延长线上)的状态。
图8是从正面看机架6的主视图,上述检测突起62和72向下延伸,使之与从插入口3插入的盘D的外周缘相接触,上述定位突起82和92也向下延伸,使之与由滚柱7送入的盘D的外周缘相接触。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盘装置的动作。
该盘装置1可以装放直径为8cm的小径盘Ds、及直径为12cm的大径盘D两种。首先参照图7至图12说明导入大径盘D进行定位的动作。
在装放盘之前的盘装置1上,如图7中所示,检测臂60通过螺旋弹簧14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检测臂70通过螺旋弹簧14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检测突起62和检测突起72间的距离变短,当大径盘D或小径盘Ds从插入口3插入时,无论哪种直径的盘都可以接触到检测突起62和72。
在该状态,定位突起82和92分别位于定位选择槽120、130的第1引导槽121、131内。
另外,在未装盘的状态,滑动构件9向装置里侧(Y1一侧)移动,滑动构件10向插入口3一侧(Y2一侧)移动,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抬起部25进入卡合部14的基部14a的下面,夹紧臂11抬起,夹紧片12从转盘46分离,变为夹紧解除姿态。
另外,通过滑动构件9和10的引导孔9a、10a,滚柱7向上侧抬起,接触到所插入的盘的下面,处于可以对盘施加传送力的高度位置。
从图7的状态,当直径为12cm的大径盘D从盘装置1的插入口3插入时,盘D的外周缘接触到检测突起62和72。当盘D接触到检测突起62、72时,或者接触到检测突起62、72并压入若干时,通过图中未画出的检测装置检测出盘D插入了盘装置1内的情况,使滚柱7通过图中未画出的马达被驱动。
然后,上述盘D通过滚柱7的旋转力向Y1方向被拉入,这时通过盘D的外周缘使检测突起62向X2方向被按压,让检测臂60以轴61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样,检测突起72被向X1方向按压,使检测臂70以轴71为支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由于检测臂60和检测臂70由连结构件51连结,所以检测臂60和检测臂70互相联动转动,穿过转盘4b的旋转中心的中心线S和检测突起62间的距离、与上述中心线S和检测突起72间的距离总是相同的。从而,在盘D的中心被引导通过上述中心线的同时,该盘D向Y1方向送入。
当上述检测臂60、70从图7向图9的状态转动时,连结在上述检测臂60、70上的定位构件80、90被向缩短相互间距离的方向压出。这时设置在定位构件80、90上的定位突起82和92在上述定位选择槽120、130的第1引导槽121、131的前方(Y2方向)边缘部123、133上滑动的同时进行移动使其相互接近。然后,定位突起82与定位选择槽120的内侧缘部124相接触,而定位突起92与定位选择槽130的内侧缘部134相接触。
当使盘D进一步拉入到图10的位置时,检测臂60和70进一步转动,定位突起82沿着上述内侧边缘部124向后方(Y1方向)滑动,而定位突起92沿着上述内侧边缘部134向后方滑动。这时,由于连结销81比螺旋弹簧140的卷轴(卷轴的延长线)还向X2一侧移动,所以通过上述螺旋弹簧140对定位构件80向以连结销81为支点的顺时针方向作用施加力,定位突起82被上述内侧边缘部124轻轻弹压的同时向Y1方向滑动。另一个定位突起92也同样被上述内侧边缘部134轻轻弹压的同时向Y1方向滑动。
使盘D进一步拉入,如图11中所示,当盘D的中心比上述检测突起62和72还向装置里侧移动时,通过螺旋弹簧140的施加力,检测臂60向逆时针方向复原,而通过螺旋弹簧141的施加力,检测臂70向顺时针方向复原。然后,使检测臂60上所连结的定位构件80向X2方向移动,而使检测臂70上所连结的定位机构90向X1方向移动。
但是,在图11的时刻,由于盘D的外周缘与定位突起82和92相接触,所以定位突起82和92在盘D的外周缘上向Y1方向被按压的同时,上述定位构件80和90向左右分开转动。结果,定位突起82和92不返回第1引导槽121、131,而被送入第2引导槽122、132内。
当盘D进一步向图12的位置移动,盘D的中心大体与转盘46的中心一致时,检测臂60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检测臂70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定位构件80进一步向X2方向移动,定位构件90进一步X1方向移动。然后,定位突起82向第2引导槽122的里部移动,而定位突起92向第2引导槽132的里侧移动。然后,由滚柱7拉入的盘D使定位突起82压到第2引导槽122里侧的边缘部126上,同样,盘D使定位突起92压到第2引导槽132里侧的边缘部136上。这时,盘D被定位,使之不能再向装置里侧移送。
下面参照图13至图15说明在盘装置1上导入8cm的小径盘Ds进行定位的动作。
图13表示由滚柱7送入小径盘Ds,且盘Ds的中心通过检测突起62和72之间的状态。这时,通过小径盘Ds的外周缘,使检测突起62、72向最外侧移动,但由于盘Ds是小径的,所以检测臂6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量、和检测臂70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量是很小的。
从而,定位构件80向X2方向的移动量、及定位构件90向X1方向的移动量也很小,定位突起82、92不会从定位选择槽120、130的第1引导槽121、131内出来。
然后,盘Ds从图14向图15的位置移动,在图15中,当盘Ds的中心大体与转盘4b的中心一致时,检测臂60向逆时针方向复原,而检测臂70向顺时针方向复原,定位构件80和90向互相分离的方向移动。
这时,定位突起82受第1引导槽121的X2一侧末端部限制,而定位突起92受第1引导槽131的X1一侧末端部限制。
然后,向Y1方向传送的小径盘Ds外周缘在使定位突起82和92向第1引导槽121的边缘部和向第1引导槽131的边缘部按压的状态,该小径盘Ds被定位。
下面说明在大径盘D或小径盘Ds通过上述的定位突起82和92进行定位时,检测该定位状态的定位检测部的结构、及定位检测动作。
如图7所示,在顶板6a内侧的图示左侧设置检测杆180,在该检测杆180的前部设置有销170。
在机架6左侧的侧部设置有支撑体182。该支撑体182与上述滑动构件9联动动作,在滑动构件9向装置里侧(Y1一侧)移动时,上述支撑体182也向装置里侧移动。而且,当滑动构件9向插入口3一侧(Y2一侧)移动时,上述支撑体182也向Y2方向移动。
在上述支撑体182上形成横向延伸的长孔183,上述检测杆180的基部上所设置的支撑轴184可自由滑动地插入上述长孔183内。而且如图11中所示,在顶板6a的下面,设置通过上述检测杆180动作的检测开关200。
在上述检测杆180上开有回飞棒形状的滑动孔181,设置在上述定位构件80上的定位突起82可自由滑动地插入上述滑动孔181的内部。
图11表示送入大径盘D时的最后阶段。盘D从图11进一步向Y1方向送入,直到盘D的中心与转盘4b的中心大体一致的位置,通过盘D的外周缘向Y1方向按压定位突起82,定位构件8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通过设置在定位构件80上的定位突起82,使检测杆18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检测杆180使上述检测开关200动作。这时可检测出盘D的定位。
接着,在送入小径盘Ds时,盘Ds从图14的状态向Y1方向移送时,盘Ds的外周缘在接触到定位突起82之前碰到销170,通过盘Ds的移送力,该销170被向Y1方向压入,检测杆180被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检测杆180使检测开关200动作。之后,盘Ds被定位突起82和92定位,通过检测开关200可检测出盘Ds已定位。
当上述检测开关200动作时,驱动滚柱7的马达停止。然后上述马达M起动,滑动构件9向Y2方向移动。随着该移动,如图12及图15中所示,支撑体182与滑动构件9一起向Y2方向移动。结果,检测杆180再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5中所示,销170从小径盘Ds的外周缘分离。如图12中所示,当大径盘D时,销170始终不接触盘D的外周缘。
另外,通过上述滑动构件9向Y2方向的移动力,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抬起部25从卡合部14分离,夹紧臂11通过施加力构件13的施加力下降,由转盘4b和夹紧片12夹紧盘D或Ds的中心部。
随着滑动构件9再向Y2方向移动,滚柱7从盘向分离的位置下降,并且解除机架6的锁定,机架6在机壳2内在弹性状态下被浮动支撑。
当盘被夹紧在转盘4b上时,在图12的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140,检测臂60再向逆时针方向少转动许,定位突起82向第2引导槽122的X2一侧的最末端移动,定位突起82从盘D的外周缘分离。同样,定位突起92也向第2引导槽132的X1一侧最末端移动,从盘D的外周缘分离。
如图15中所示,小径盘Ds时也同样使检测臂60和70转动,定位突起82和92分别向第1引导槽121和131的最末端移动,从盘Ds的外周缘分离。
这样,当盘D或Ds被夹紧在转盘4b上时,在与检测突起62、72、定位突起82、92、及销170都不接触的状态下,与转盘4b一起被驱动转动,通过图中未画出的光学头,进行重放动作及记录动作。
在排出盘D或Ds时,使滑动构件9向Y1方向移动,上述姿态转换构件2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夹紧机构5从夹紧姿态向夹紧解除姿态抬起。然后滚柱7向盘排出方向旋转,盘D或Ds从插入口3排出。这时,检测臂60、70分别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转动,在为大径盘D时定位突起82、92向从第2引导槽122、132离开的方向移动。
然后,盘D或Ds的一部分向装置外排出,在图10或图13的状态,滚柱7被停止。然后当盘D或Ds被拉出时,复原到图7的状态。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不需要对所插入的盘是小径盘还是大径盘进行检测的复杂检测装置,而用简单的结构就可将大径盘和小径盘的两种盘可靠定位在旋转驱动部上。

Claims (9)

1.一种盘装置(1),可在机架(6)内导入大径盘(D)和小径盘(Ds)两种盘,这两种盘由共用旋转驱动部(4)驱动,其特征在于:
在盘的导入路径上,设置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施加力,由盘的外周缘按压,其相对间隔变化的一对检测突起(62、72);及比上述检测突起还要位于盘导入方向里侧,在上述检测突起由盘的外周缘按压时,通过该检测突起的移动力使相对间隔变化而动作的一对定位突起(82、92);
在上述机架上在与所导入的盘面大体平行的顶板(6a)上,设置一对分别对应于上述各定位突起的由第1引导槽(121、131)、及比该第1引导槽还位于盘导入方向里侧的第2引导槽(122、132)连续形成的选择槽(120、130);
上述选择槽的形状设定为当通过小径盘扩展上述检测突起的相对间隔时,上述定位突起在上述第1引导槽的内部动作,而通过大径盘扩展上述检测突起的相对间隔时,上述定位突起从上述第1引导槽离开,再由大径盘的外周缘按压,进入上述第2引导槽;
小径盘通过位于上述第1引导槽内的上述定位突起,其中心部可定位设置在上述旋转驱动部上,而大径盘通过位于上述第2引导槽内的上述定位突起,其中心部可定位设置在上述旋转驱动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检测突起的相对间隔被扩展时,使上述定位突起进行向相互接近的动作;
上述选择槽夹着盘的移动中心线(S)分别位于两侧,上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分别在与上述移动中心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在接近上述移动中心线一侧,连接这些第1和第2引导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槽由上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形成大体为V字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突起分别设置在一对检测臂(60、70)的一端上,上述定位突起设置在分别与上述检测臂的另一端连结的一对定位构件(80、90)上,上述定位突起可以在上述选择槽内移动,大径盘和小径盘都与上述定位突起接触,其中心部可定位设置在上述旋转驱动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检测臂通过连结构件(51)进行连结,使之在相互接近的方向和相互分离的方向上联动移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臂和上述定位构件分别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机架的顶板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臂和上述定位构件通过连结销(81、91)可自由转动地被相互连结,通过上述定位构件和上述机架之间挂接的螺旋弹簧(140、141),经上述定位构件,上述检测臂被向使上述检测销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并且上述连结销位于与上述螺旋弹簧的卷轴的同一线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构件设置在上述机架顶板前后的其中一侧上,上述检测臂设置在上述顶板的前后另一侧上,上述连结销插通在上述顶板上所形成的孔(100、110)内。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定位构件上一体设置夹持片(80a、90a),通过由上述定位构件和上述夹持片夹入上述机架的顶板,上述定位构件沿着上述顶板可移动地被支撑。
CNB031021808A 2002-01-30 2003-01-30 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547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20856 2002-01-30
JP2002020856A JP3816010B2 (ja) 2002-01-30 2002-01-30 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5831A true CN1435831A (zh) 2003-08-13
CN1215474C CN1215474C (zh) 2005-08-17

Family

ID=27654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218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5474C (zh) 2002-01-30 2003-01-30 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826766B2 (zh)
JP (1) JP3816010B2 (zh)
CN (1) CN1215474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786B (zh) * 2005-02-02 2010-07-21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US7984458B2 (en) 2005-02-02 2011-07-19 Teac Corporation Disk unit for conveying disk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303992T2 (de) * 2002-10-28 2006-08-17 Orion Electric Co. Ltd., Echizen Struktur zum Laden und Entladen einer Platte für ein Plattenlaufwerk
TWI242188B (en) * 2003-01-10 2005-10-21 Lite On It Corp Optical disk supporting device for suck-in type optical disk drive
JP2004246970A (ja) * 2003-02-13 2004-09-0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ロットイン型再生記録装置
TWI269273B (en) * 2003-03-05 2006-12-21 Lite On It Corp Disk positioning device for optical disk reading device
JP4096817B2 (ja) * 2003-06-06 2008-06-04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144563B2 (ja) * 2003-07-11 2008-09-03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867692B2 (ja) * 2003-07-22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DE10339023A1 (de) * 2003-08-25 2005-03-24 Tanashin Denki Co., Ltd. Plattenspieler
JP3875671B2 (ja) * 2003-09-02 2007-01-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用カム
US20050198656A1 (en) * 2003-12-05 2005-09-08 Sony Corporation Disc drive device
JP4155191B2 (ja) * 2003-12-25 2008-09-24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KR100691641B1 (ko) * 2004-02-24 2007-03-09 티아크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크장치
JP2005302214A (ja) * 2004-04-14 2005-10-27 Tokyo Pigeon Co Ltd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JP2005302212A (ja) * 2004-04-14 2005-10-27 Tokyo Pigeon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装置
WO2005112025A1 (ja) * 2004-05-17 2005-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KR100598050B1 (ko) * 2004-07-29 2006-07-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로딩장치 및 디스크 로딩방법
KR20060014611A (ko) * 2004-08-11 2006-0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디스크 이중 삽입 방지장치
KR101152200B1 (ko) * 2004-08-12 2012-06-15 소니 주식회사 디스크 드라이브 장치
JP4630763B2 (ja) * 2004-08-25 2011-02-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固定周波数電流モードの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における高次の傾き補償
DE602005025142D1 (de) * 2004-09-21 2011-01-13 Panasonic Corp Disk-einrichtung
DE602005024856D1 (de) * 2004-12-13 2010-12-30 Panasonic Corp Datenträger-ladeeinrichtng
JP2006185552A (ja) * 2004-12-28 2006-07-13 Orion Denki Kk ディスク誤挿入防止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ク装置
US7770190B2 (en) * 2005-02-18 2010-08-03 Teac Corporation Disk unit having at least one limit switch for detecting a size of an inserted disk
JP4265596B2 (ja) * 2005-11-14 2009-05-20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TWI294620B (en) * 2006-01-24 2008-03-11 Asustek Comp Inc Optical disc drive
JP200726552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Orion Denki Kk 記録再生装置
JP4687566B2 (ja) * 2006-05-24 2011-05-25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165890A (ja) * 2006-12-27 2008-07-17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388570B2 (ja) * 2007-09-06 2009-12-24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US20090133046A1 (en) * 2007-11-20 2009-05-21 Lite-On It Corporation Disc Guiding Apparatus having a Logic Apparatus
CN102122516A (zh) * 2010-01-12 2011-07-13 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吸入式光驱的进退片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193619B1 (ko) 1996-08-26 1999-06-15 이형도 자동차용 컴팩트 디스크 플레이어 데크의 로딩 보조장치
JPH11259945A (ja) * 1998-03-16 1999-09-24 Alps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JPH11265542A (ja) * 1998-03-16 1999-09-28 Alps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排出装置
US6512730B1 (en) * 1999-07-14 2003-01-28 Lg Electronics Inc. Disk receiving and transferring device for a disk drive
JP3619133B2 (ja) * 2000-08-31 2005-02-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CN100397518C (zh) * 2001-04-27 2008-06-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786B (zh) * 2005-02-02 2010-07-21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CN101221785B (zh) * 2005-02-02 2010-09-15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US7984458B2 (en) 2005-02-02 2011-07-19 Teac Corporation Disk unit for conveying disk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US8146113B2 (en) 2005-02-02 2012-03-27 Teac Corporation Disk unit for conveying disk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16010B2 (ja) 2006-08-30
US6826766B2 (en) 2004-11-30
US20030161243A1 (en) 2003-08-28
CN1215474C (zh) 2005-08-17
JP2003228901A (ja) 200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5474C (zh) 盘装置
CN1922687A (zh) 用于存储装置的测试托架
CN1078958C (zh) 磁盘唱机的磁盘输送装置
CN1542804A (zh) 用于盘驱动器的保持器
CN1200538A (zh) 夹紧机构
CN1029268C (zh) 唱盘装置
CN1577589A (zh) 光盘驱动器
CN1218953A (zh) 盘再生机
CN1458649A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241196C (zh) 光盘设备
EP2151824A1 (en) Automatic disk feeding device for a disk dupl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CN205503044U (zh) 石油钻采设备、自动排管装置及管柱扶持机构
CN1218951A (zh) 记录光盘的重放系统
CN1811952A (zh) 具备盘推出装置的换盘器
CN1395732A (zh) 盘形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0423112C (zh) 浮动锁定装置
KR100863321B1 (ko) 디스크 장치
CN1585024A (zh) 光盘装置
CN1159244A (zh) 记录媒体再生装置
CN1991986A (zh) 磁头装置
CN1913020A (zh) 盘片装置
CN1126873A (zh) 盘加载装置
CN207898942U (zh) 一种麻将机的升牌机构
US8898684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including a carrier for holding optical discs in a stacked state
CN1831990A (zh) 盘夹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