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29294A -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 Google Patents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29294A
CN1429294A CN01809570A CN01809570A CN1429294A CN 1429294 A CN1429294 A CN 1429294A CN 01809570 A CN01809570 A CN 01809570A CN 01809570 A CN01809570 A CN 01809570A CN 1429294 A CN1429294 A CN 1429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coil
bar
needle
kn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9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3672C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429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9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36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36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3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upper parts of panties; pa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3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33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with tubular portions of variable diameter or distinct axial orien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接合至少2个筒状织物形成拼角的织物及织物的接合方法。在织物的接合工序中,使距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较近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地使由位于接合的筒状织物的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构成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HI,LM)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hi,lm)重合,进行包缝处理,在筒状织物的接合部分形成拼角(3a,3b),接着接合的筒状织物织成1个筒状织物。

Description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筒状织物的接合部位形成拼角的织物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背景技术
在针织品的构成部分相互的接合部位形成被称为拼角的部分。拼角形成在腋部或股下部,通过将拼角形成到这些部位,在由平面的织物构成的针织品形成厚度,成为沿体形的穿用舒适的制品。
下面,说明在图15的针织套衫101由织机上的针织形成拼角103a、103b的方法。针织套衫101在步骤A由左右袖104、105和大片106构成,该左右袖104、105由前袖104a、105a和后袖104b、105b构成,该大片106由前身大片106a和后身大片106b构成。大片从下摆罗纹109朝箭头Q方向针织,袖104、105从袖口111、113朝箭头Q方向针织。在步骤B,对于针织套衫101,在腋部接合袖104、105与大片106之间期间,作为独立的筒状织物织成左右的袖104、105和大片106。朝着腋部扩大左右的袖104、105和大片106的针织宽度地进行针织,使左右的袖104、105与大片106邻接。然后,在进行形成拼角103a、103b的接合工序的步骤C,以U字状向袖104、105反转供纱,每当对袖104、105进行适当线圈横列针织时,使袖104、105朝大片106侧移动。然后,将袖104、105的大片106侧的侧端线圈与大片106的线圈重合,在该重合线圈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将新形成的线圈进一步与内侧的线圈和袖104、105的下一侧端线圈重合,反复进行该针织,形成拼角103a、103b,接合袖104的Z-Y与大片106的z-y。然后,在步骤D,完成拼角103a、103b的形成后,以环状向左右的袖104、105和大片106供纱,每次适当地对袖104、105进行适当线圈横列针织时,使袖104、105靠向大片106侧,接合袖的Y-X与大片106的y-x。接着,在步骤E,在接合袖104、105的上端部X-W与大片的x-w的部分,停止向袖104、105的供纱,每次对大片106进行适当线圈横列针织时,使袖104、105朝大片侧移动,接合袖104、105与大片106。在由上述针织方法织成的针织套衫101中,在步骤C将下一横列的线圈形成于袖104、105,同时接合大片106,所以,在袖104、105形成区域R,接合袖104、105的Z-Y与大片的z-y。在袖104与大片的接合结束的状态下,如示出针织套衫101的袖104、105的上限位置的图16所示那样,在使袖104相对大片6以拼角103a、103b为中心朝扩大袖104、105与大片106间的方向回转的场合,袖104、105不能提高到比相对大片垂直的状态更高的位置。这样,穿用时身体的动作受到限制,穿用舒适性恶化。在图16中,为了方便说明,与袖104、105和大片106的接合状态无关地示出以拼角103a、103b为中心使袖104、105回转时的上限位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朝使两织物间的间隔比接合后形成拼角的一方的筒状织物垂直于另一方的织物的状态进一步扩大的方向回转的织物的接合方法和可朝使两织物间的间隔比一方的筒状织物垂直于另一方的织物的状态进一步扩大的方向回转到大角度地接合的织物。另外,公开一种身体的运动的自由度高的针织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由横机至少织成2个沿前后重合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织成的筒状织物,将这些筒状织物重合后接合;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前后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各针床具有多个针,上述相向的针床的至少一方的针床可朝左右移动地构成,可在前后针床间移圈;其特征在于:在织物的接合工序中,使距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较近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地使由位于接合的筒状织物的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构成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重合,进行包缝处理,在筒状织物的接合部分形成拼角,接着接合的筒状织物织成1个筒状织物。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一个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由抽针阔罗纹针织对第1织物和第2织物进行针织,在织物的接合过程中在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部朝第1方向移动,同时将第1针床上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2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使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1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将第1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b)在第2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朝第1方向移动,同时,将第2针床上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1织物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2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使第2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
c)使第1织物的所有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将第2织物的所有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使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朝第1方向移动到前后相向的状态后,重合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
d)朝第2方向移动,同时,将接合上述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筒状织物的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同时,将第1针床上的相反侧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通过进行这样的针织,朝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使筒状织物回转。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使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移到第2针床,使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移到第1针床;
b)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左右任一方向移动,同时,朝远离第1织物的方向对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使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依次与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的侧端线圈重合;
c)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左右任一方向移动,同时,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使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依次与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侧端线圈重合,接合第1织物和第2织物;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一个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夹住第1织物地分别织成第2织物和第3织物,将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移到第1针床,将第3织物的后织物部移到第2针床;
b)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第1方向移动,并同时地进行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进行朝远离第3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3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
c)使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移到第2针床,使第3织物的前织物部移到第1针床;
d)使上述针床朝第2方向移动,在第1织物的两端同时地进行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与此同时,进行朝远离第3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3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另一个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在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1方向的移动将第1针床上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2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2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使第1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b)在第2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2方向的移动将第1针床上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2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使第2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c)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第1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同时进行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使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重合的针织,接合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和第1织物的接合区域;
d)使上述针床朝第2方向移动,同时将第1织物的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使第1织物的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筒状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一个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夹住第1织物地分别织成第2织物和第3织物,在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1方向的移动将第2针床上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第3织物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1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将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将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b)在第2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2方向的移动将第2针床上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该针织,使第2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将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在第3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移到与第2针床接合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该针织,使第3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将第3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c)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第1方向移动,同时,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使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侧端线圈重合,与此同时,朝远离第3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使第3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侧端线圈重合;
d)使上述针床朝第2方向移动,同时,将接合了第1、第2、第3织物的筒状织物的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该针织,使筒状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一个特征在于,独立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与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并且,与接合针织同时地进行使线圈数多的一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动到相反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的绕入针织。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一个特征在于,独立地进行第1织物与第2织物间的接合和第1织物与第3织物间的接合及/或前织物部的接合与后织物部的接合,并且,与接合针织同时地进行使线圈数多的一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动到相反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的绕入针织。
另外,本发明的织物的接合方法的一个特征在于: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数不同。
另外,本发明的接合的织物由横机接合通过将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沿前后重合而织成的至少2个筒状织物;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前后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各针床具有多个针,上述相向的针床的至少一方的针床可朝左右移动地构成,可在前后针床间移圈;其特征在于:对于位于接合的筒状织物的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构成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使距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较近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形成进行了包缝处理的拼角,接着接合了的织物形成单一的筒状织物。
另外,本发明的接合的织物的一个特征在于,筒状织物为腿部穿用物的右脚部和左脚部。
另外,本发明的接合的织物的一个特征在于:筒状织物为针织套衫的大片和左右的袖。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至少织成2个筒状织物,在织物的接合工序中,使距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较近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地重合由位于接合的筒状织物的侧端的适当纵行线圈构成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并接合。
作为如上述那样接合筒状织物的一个方法,由后述的绕入针织使由抽针阔罗纹针织成的筒状织物朝相同方向回转,将一方的筒状织物的前织物部和后织物部的双方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于前针床,使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线圈接合于后针床,使两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重合进行包缝处理。由该接合方法,一连串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与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
另外,在另一方法中,同时进行从一方的侧端侧朝另一端侧对接合的一侧的织物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对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侧端的线圈使前织物部相互重合、后织物部相互重合地重合接合区域的线圈的针织。在该接合方法中,同时地进行使接合区域的线圈相互重合的针织和包缝处理的针织,独立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和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
另外,在另一接合方法中,由绕入针织使接合的筒状织物朝相反方向回转,将双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相同针床上,之后,从一方的侧端侧朝另一端侧对接合的一侧的织物进行包缝处理,对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侧端的线圈使前织物部相互重合、后织物部相互重合地重合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接合。在该接合方法中,同时进行使接合区域的线圈相互重合的针织和包缝处理的针织,一连串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和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
对于接合针织,在依次进行前织物部与大片部的接合和后织物部与大片部的接合的场合或通过在接合3个以上的筒状织物时独立地进行各织物间的接合从而使接合于针床上的线圈数产生差别的场合,由绕入针织使线圈多的一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动到相反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防止接合于双方的针床上的线圈数的差扩大,同时,进行接合织物。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形成拼角的针织套衫的展开图和针织工序图。
图2为图1的针织套衫1的完成图。
图3为在第1实施例的针织套衫形成拼角部的针织步骤图。
图4为示出绕入针织的图。
图5-a为在第2实施例的短裤形成拼角的针织步骤图,
图5-b和图5-c为在第2实施例的针织套衫形成拼角的步骤图。
图6为示出在第2实施例中接合2个织物形成的短裤的图。
图7为示出第2实施例的2个织物的接合的针织横列线圈图。
图8为示出第2实施例的2个织物的接合的针织横列线圈图。
图9为示出第2实施例的3个织物的接合的针织横列线圈图。
图10为示出第2实施例的3个织物的接合的针织横列线圈图。
图11为示出第2实施例的3个织物的接合的针织横列线圈图。
图12为示出第2实施例的3个织物的接合的针织横列线圈图。
图13为在第3实施例的针织套衫形成拼角的针织步骤图。
图14为示出本发明的形成拼角的针织套衫的袖的上限位置的图。
图15为现有的形成拼角的针织套衫的展开图和针织工序图。
图16为示出由现有的拼角形成方法形成拼角的针织套衫的袖的上限位置的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说明使用了2片针床横机的实施例,在该横机中,上面分别排列设置了多个织针的前针床和后针床前后相向,后针床可朝左右移动,可在前后针床间移圈。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使用4片针床横机,该4片针床横机在下部前针床和下部后针床上设置有按与下部针床相同的节距排列设置了多个织针的上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可在前后下部针床间和相向的下部针床与上部针床间移圈。这些实施例都使用后针床可相对前针床相对移动的横机。
图1为由本实施例的织物的接合方法在肋部2a、2b形成拼角3a、3b的针织套衫1的展开图和针织工序图,图2为针织套衫1的完成图。在拼角3a、3b附近示出袖4、5和大片6的纵行方向。在步骤A,针织套衫1从大片6的下摆罗纹7和袖4、5的袖口8、9开始针织,在步骤B,对肋部2a、2b开始袖4、5与大片6的接合之前期间,作为独立的筒状的织物进行的针织。在步骤C,当袖4、5完成线I-O和M-P的针织时,由接合工序接合右袖4的I-H与大片6的i-h及左袖5的M-L与大片6的m-l,形成拼角3a、3b。接着,在步骤D,将左右的袖4、5和大片6作为1个筒状织物进行针织,同时使袖4、5朝大片6侧移动,接合右袖4的G-H与大片6的g-h及左袖5的L-K与大片6的l-k。在接合右袖4的F-G和左袖5的J-K与大片6的f-g和j-k的步骤E,结束向袖4、5的供纱,每当对大片6进行适当横列线圈针织时,使袖4、5移动到大片6侧,接合袖4、5与大片6。完成袖4、5与大片6的接合后,在左右的肩部11a、11b接合形成领首用开口10的前身大片6a和后身大片6b,完成针织套衫1。下面,作为实施例1-3说明在接合工序中接合袖4、5与大片6形成拼角3a、3b的3种不同方法,但接合工序以外的针织由于为公知,所以,仅示出接合工序的针织。
(第1实施例)
下面使用图3说明第1实施例。第1实施例由后述的绕入针织使由抽针阔罗纹针织获得的筒状织物朝相同方向回转,使一方的筒状织物的前织物部和后织物部双方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前针床,将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线圈接合到后针床,将两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一次重合包缝处理。在第1实施例中,一连串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和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在第1实施例中,使用2片针床横机,交替地配置由前身大片6a、右前袖4a、左前袖5a构成的前织物部的针织用针和由后身大片6b、右后袖4b、左后袖5b构成的后织物的形成用的针,在前织物部或后织物部的形成中进行使用隔开1根设置的针的抽针阔罗纹针织。在抽针阔罗纹针织中,当编织前织物部时,将后织物部接合(附属)到后针床,当编织后织物时,使前织物部附属到前针床,沿前后重合各织物地进行针织。对于抽针阔罗纹针织的详细内容已公开于日本专利公告平3-75656号公报等,省略进一步的说明。通过进行抽针阔罗纹针织,各织物可时常确保在相向的针床上移圈用的空针,通过使用该空针,可进行使凹凸、双反面、罗纹等表面线圈和背面线圈混合存在的针织组织的编织和使袖和大片的线圈朝横向移动而相互进行接合。
在第1实施例的接合方法中,可织成接合短裤和紧身裤等接合2个筒状的织物构成的腿部穿用物和针织套衫等接合3个筒状织物构成的针织物。下面,说明接合3个筒状织物形成图1的针织套衫1的场合。
图3的步骤0示出完成大片6织到线i-m、右袖4织到线O-I、左袖5织到P-M的针织的状态。前织物部由粗线示出,后织物部由细线示出,由前身大片6a、右前袖4a、左前袖5a构成的前织物部和由后身大片6b、右后袖4b、左后袖5b构成的后织物部分别接合到前后的针床上。图3的字母与图1的针织套衫的各点所带的字母对应,在后织物部上的点标有(B)。
在形成拼角3a、3b的步骤C的接合工序中,从图3的步骤0到步骤1,使后针床朝左移动后,将前身大片6a、右前袖4a、左前袖5a的右侧侧端线圈移到后针床的后织物部的侧端线圈外侧的空针。同样,将由后身大片6b、右后袖4b、左后袖5b构成的后织物部的左侧侧端线圈移到前针床的前线圈的前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外侧的空针。接着,每当使后针床进一步朝左移动适当节距,将前织物部的右侧侧端线圈移动到后针床,将后织物部的左侧侧端线圈移动到前针床,使大片6和左右的袖4、5分别朝逆时针方向回转。这样,进行使左袖5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全部接合到前针床、右袖4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移动到后针床、大片6的左袖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后针床、右袖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前针床的绕入针织。绕入针织为使在筒状织物的一端侧接合于一方的针床的侧端线圈移到接合于相反侧的针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使织物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回转的针织。下面根据示出在左袖5进行的针织的图4说明绕入针织。图4的横列线圈0示出图3的步骤0,左前袖5a接合到前针床的空出1根的针,左后袖5b在与左前袖5a存在1针的相位差异的状态下接合于后针床的空出1根的针。左前袖5a左侧的2纵行的线圈13、14和左后袖5b左侧的2纵行的线圈15、16为接合区域的线圈。从该状态在横列线圈1使后针床朝左移动3个节距,在横列线圈2使左后袖5b左端的线圈15移动到前针床,将左前袖5a右端的线圈17移动到后针床。接着,在横列线圈3,使后针床进一步朝左移动4个节距后,在横列线圈4使接合于后针床的左端的线圈16移到前针床,将接合于前针床的右端的线圈18移到后针床,成为横列线圈5的状态。横列线圈5示出第3的步骤1的左袖5,成为从步骤0使左袖5朝逆时针方向回转、接合区域的线圈13-16接合于前针床的针的状态。
下面,在图3的步骤2,将左前袖5a的线圈全部移到后针床的空针,将后身大片6b的线圈移到前针床的空针,将接合于后针床的右后袖4b的线圈全部移到前针床的空针,将左袖5接合到后针床,将右袖4和大片6接合到前针床。然后,使后针床朝接近大片6的左方向移动左袖5,使左前袖5a的接合区域和大片6的左袖侧的接合区域相向后,重合两接合区域的线圈形成重合线圈。在步骤3,从上述重合线圈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向保持重合线圈的针供纱,形成下一线圈横列的线圈,将新形成的线圈与相邻的重合线圈重合,形成三重线圈,向该三重线圈供纱,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进一步进行反复实施在其相邻重合线圈重合的针织的被称为包缝处理的针织,对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后从针释放,完成拼角3b。关于包缝处理,已由本申请人的在先申请等成为公知,省略详细的说明。接着,在步骤4,将接合于前针床的大片6的线圈全部移到后针床后,使后针床进一步朝左移动,使右袖4的接合区域与大片6的右袖4侧的接合区域相向地重合。接着,在步骤5,对左袖5与大片6的接合区域的重合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后,从针释放,完成拼角3a,将左右的袖4、5和大片6一体化。在步骤6,继续与步骤0到步骤1相反地将左右的袖4、5和大片6一体化后形成的筒状织物的右侧侧端线圈移到前针床的空针。然后,将左侧侧端线圈移到后针床的空针,接着,每当使后针床朝右侧移动适当节距时,进行将右侧侧端线圈移到前针床、将左侧侧端线圈移到前针床的顺时针方向的绕入针织,直到前身大片6a和后身大片6b的边界O、P达到织物的两端。以后,进行图1的步骤D以后的针织,织成针织套衫1。在接合2个织物的场合,可从上述针织跳过步骤4、5从步骤3移到步骤6的针织。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使大片6和左右的袖4、5从步骤0到步骤1朝逆时针方向回转,从步骤5到步骤6,使袖4、5和大片6一体化后获得的筒状织物朝顺时针方向回转,但也可从步骤0到步骤1使大片6和左右的袖4、5朝顺时针方向回转,从步骤5到步骤6朝逆时针方向回转。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按相同线圈数形成在前织物部形成的拼角和在后织物部形成的拼角,但也可使前织物部的拼角的线圈数与后织物部的拼角的线圈数不同。
(第2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5-12说明第2实施例。第2实施例为同时进行使接合的一侧的织物从一方的侧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对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侧端的线圈相互重合前织物部、相互重合后织物部地重合接合区域的线圈的针织的方法。在第2实施例,同时地进行相互重合接合区域的线圈的针织和包缝处理的针织,独立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和后织物部的接合。
在第2实施例中,说明使用4片针床横机的场合,但如进行抽针阔罗纹针织则也可由2片针床横机编织。在第2实施例中,接合2个织物的场合与接合3个织物的场合的针织不同,下面使用图5说明各针织方法的大体内容。图5-a为接合2个织物的针织,图5-b、图5-c为接合3个织物的针织。在2个织物的接合中,进行使第1织物21的前部分21a移动到第2织物22的前部分22a侧进行的针织②和使第2织物22的后部分22b移动到第1织物21的后部分21b侧的针织①,形成拼角3a、3b。可同时进行针织①和针织②,也可依次进行。如同时进行针织①和②,则针床的移动次数少,可进行有效的针织。如依次进行针织①和②,则可使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拼角的线圈数不同。在该场合,可进行使线圈数变多的一侧的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移到相反侧的织物部的侧端线圈外侧的绕入针织,消除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线圈数的差地进行针织。
在3个织物的接合中,通过使第2织物32的后部分32b移动到第1织物31的后部分31b侧地进行的编织①、使第3织物33的前部分33a移动到第1织物31的后部分31b侧地进行的针织②、使第2织物32的前部分32a移动到第1织物31的前部分31a侧进行的针织③、使第3织物33的后部分33b移动到第1织物31的前部分31a侧进行的针织④形成拼角3a、3b。针织①-④可同时进行①和②及③和④,也可按自由的顺序进行针织①-④。在先同时进行针织①和②、接着同时进行③和④的场合,或相反地先进行③和④、接着进行①和②的场合,针床的移动次数少,可进行效率良好的针织。另外,如按顺序进行针织①-④,则可使各拼角的线圈数不同。在该场合,与接合上述2个织物的场合同样地进行绕入针织,从而进行消除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线圈数的差的针织。
下面,以针织图6所示的短裤41的场合为例使用图7-图8的针织横列线圈图说明接合2个织物的针织。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同时进行上述图5-a的针织①与②的场合。短裤41由右脚部42、左脚部43、胴部分44构成,在右脚部42和左脚部43的接合部位形成拼角45a、45b。在图5-a中,左脚部43对应于第1织物21,右脚部42对应于第2织物22。图7的步骤0为拼角45a、45b的形成开始前,由白圈示出的右脚部42和由黑圈示出的左脚部43邻接。由点划线45a围住的前下部针床上的线圈为形成拼角45a的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由占划线45b围住的后下部针座上的线圈为形成拼角45b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图7-图8的左端的数字示出横列线圈编号,FU为前上部针床,FD为前下部针床,BD为后下部针床,BU为后上部针床。一点划线S示出开始拼角45a、45b的形成之前的右脚部42和左脚部43的边界。在横列线圈1,将左前脚部43a的线圈移到后上部针床BU,同时,残余右脚部42的左脚部43侧侧端线圈地将右后脚部42b的线圈移到前上部针床FU。在横列线圈2,使后针床朝左移动1个节距,将右前脚部42a的左脚部43侧侧端线圈46与后上部针床BU上的左前脚部42a的右脚部42侧侧端线圈47重合,形成重合线圈48。在横列线圈3,使后针床进一步朝左移动1个节距,使上述重合线圈48朝前下部针床FD移动,与右脚部42的左脚部43侧侧端线圈重合,形成三重线圈49。在横列线圈4,使后针床朝右移动1个节距,使接合于后下部针床BD的右后脚部42b的左脚部43侧侧端线圈50移动到前上部针床FU,形成重合线圈51。在横列线圈5使后针床朝左移动1个节距,将上述重合线圈51与接合于后下部针床的左脚部43的右脚部42侧侧端线圈52重合,形成三重线圈53。在横列线圈6,由供纱口54向上述三重线圈49供纱,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55,在横列线圈7,由另一供纱口56向上述三重线圈53供纱,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57。
从横列线圈8到横列线圈14,改变成为对象的线圈进行与横列线圈2到横列线圈7同样的针织。接着,由横列线圈15到横列线圈17进行与横列线圈2到横列线圈4同样的针织。在横列线圈18,将二重线圈58与左后脚部43b的侧端线圈59重合,形成三重线圈60,同时,将接合于前上部针床的右后脚部52b的线圈移到后下部针床BD,将接合于后上部针床BU的左后脚部43b的线圈移到前下部针床FD,从而完成拼角45a、45b。由上述针织形成的拼角45a、45b通过使左前脚部43a与右前脚部42a的线圈重合,在左侧形成拼角45a,通过将右后脚部42b与左后脚部43b的线圈重合,将拼角45b形成于右侧。
下面,使用图9-12的针织横列线圈图说明接合3个筒状织物在图1的针织套衫1形成拼角3a、3b的针织。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先同时进行上述图5-b、图5-c的针织①和②然后同时进行③和④的场合。横列线圈0示出拼角3a、3b的形成开始前的状态,一点划线T示出开始形成拼角3a、3b前的时刻的大片6与右袖4的边界,一点划线U示出大片6与左袖5的边界。由左侧的点划线3a围住的线圈为形成拼角3a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由右侧的占划线3b围住的线圈为形成拼角3b的线圈。在开始形成拼角3a、3b的横列线圈1,将右后袖4b移到前上部针床FU,同时,将左前袖5a移到后上部针床BU。在横列线圈2,将后身大片6b的右袖4侧的侧端线圈61移动到后上部针床BU,将前身大片6a的左袖5侧的侧端线圈62移到后上部针床BU。然后,在横列线圈3,将后针床朝左移动1个节距,将上述后身大片6b的侧端线圈61移到后下部针床BD,重合到后身大片6b内侧的线圈,形成二重线圈63。同时,将上述前身大片6a的侧端线圈62移到前下部针床FD,重合到前身大片内侧的线圈,形成二重线圈64。在横列线圈4,使后针床朝左再移动1个节距,使右后袖4b的大片侧侧端线圈65朝下部针床移动,与上述二重线圈63重合,形成三重线圈66。同时,使左前袖5a的大片侧侧端线圈67朝前针床移动,与上述二重线圈64重合,形成三重线圈68。在横列线圈5,由供纱口69向上述三重线圈68供纱,在横列线圈6,由供纱口70向上述三重线圈66供纱,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在上述横列线圈1-6中,同时进行后身大片6b的远离右袖4的方向的包缝处理和接合右后袖4b与后身大片6b的针织及前身大片6a从左袖5远离的方向的包缝处理和接合左前袖5a与前身大片6a的针织。以后,相应于形成该针织的拼角3a、3b的宽度反复进行适当的次数,从而接合前身大片6a和左前袖5a,形成接合后身大片6b和右后袖4b的拼角3a、3b。在横列线圈7-8中,进行与横列线圈2-3同样的针织,在横列线圈9,当完成前身大片6a与左前袖5a的接合及后身大片6b与右后袖4b的接合时,将接合于前上部针床FU的右后袖4b移回到后下部针床BD,同时,将接合于后上部针床BU的左前袖5a移回到前下部针床FD,从而完成图5b的针织。在横列线圈10,由供纱口69向前身大片6a供纱,在横列线圈11由供纱口70向后身大片6b供纱,为了进行图5-c的针织③和④,分别使供纱口69、70移动到大片6的相反侧。
在开始图5-c的针织的横列线圈12,将右前袖4a移动到后上部针床BU,同时,将右后袖4b移动到前上部针床FU。在横列线圈13,使前身大片6a的右袖4侧的侧端线圈71移动到后上部针床BU,将后身大片6b的左袖5侧的侧端线圈72移动到前上部针床FU。然后,在横列线圈14,将后针床朝右移动1个节距,将上述前身大片6a的侧端线圈71移动到前下部针床FD,重合到前身大片6a内侧的线圈,形成二重线圈73。同时,将上述后身大片6b的侧端线圈72移动到后下部针床BD,重合到后身大片6b内侧的线圈,形成二重线圈74。在横列线圈15,使后针床进一步朝右移动1个节距,将右前袖4a的大片侧侧端线圈75移动到前下部针床FD,与上述二重线圈73重合,形成三重线圈76。同时,将左后袖5b的大片侧侧端线圈77移动到后上部针床BU,与上述二重线圈74重合,形成三重线圈78。在横列线圈16,由供纱口69向上述三重线圈78供纱,在横列线圈17,由供纱口70向上述三重线圈76供纱,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在上述横列线圈13-17,同时进行后身大片6b的朝远离左袖5的方向的包缝处理的针织和接合左后袖5b与后身大片6b的针织。同时,一起进行前身大片6a的朝远离右袖4的方向的包缝处理的针织和接合右前袖4a与前身大片6a的针织。以后,相应于形成的拼角的宽度,反复进行该针织适当次数,接合前身大片6a与右前袖,接合后身大片6b与左后袖5b。在横列线圈18-24,进行与横列线圈13-17同样的针织。在横列线圈25,当前身大片6a与右前袖4a的接合及后身大片6b与左后袖5b的接合结束时,使接合于后上部针床BU的右前袖4a移回到前下部针床FD,同时,将接合于前上部针床FU的左后袖5b移回到后下部针床BD。由上述针织完成拼角3a、3b的形成,以后通过进行图1的步骤D以后的针织,织成针织套衫1。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同时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针织和后织物部的接合针织,所以,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线圈数的差不扩大,不进行绕入针织即可进行接合针织。即使在接合3个织物的场合,通过进行绕入针织,也可独立地进行图5-b、图5-c的①-④,或使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拼角的宽度不同。
(第3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13说明第3实施例。在第3实施例中,由绕入针织使接合的筒状织物朝相反方向回转,将双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相同针床上。为通过从一方的侧端侧朝另一端侧对此后接合的一侧的织物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对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侧端的线圈使前织物部相互重合、后织物部相互重合地重合接合区域的线圈的针织进行接合的方法。在第3实施例中,同时进行将接合区域的线圈相互重合的针织和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一连串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和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
图13与图3同样由粗线示出前织物部,由细线示出后织物部,字母与标记于图1的针织套衫1的各点的字母对应。在第3实施例,可进行2个织物的接合和3个织物的接合,但以下说明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接合3个织物、在图1的针织套衫1形成拼角3a、3b的场合。
在第3实施例中,从示出拼角3a、3b的形成开始前的状态的步骤0到步骤1的状态进行绕入针织。使大片6朝相反的吸针方向回转,将右袖侧的接合区域接合到前针床,将左袖侧的接合区域接合到后针床。右袖4和左袖5朝与大片6相反的顺时针方向回转。在第3实施例中,为了使大片6朝相反的顺时针方向回转,使左右的袖4、5朝顺时针方向回转,使左右的袖4、5回转时的移动方向与使大片6回转时的移动方向不同,不能同时使左右袖4、5和大片6回转。因此,当使左右的袖4、5回转时,将大片6接合于前后任一方的针床,相反,当使大片6回转时,使左右的袖4、5接合到前后任一方的针床。如上述那样,通过使左右的袖4、5和大片6回转,使右袖4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全部接合到前针床,使左袖5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全部接合到后针床。同样,使右袖侧的大片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右袖一样接合到前针床,将左袖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左袖同样地接合到后针床。接着,在步骤2,使大片6与左右的袖4、5邻接,与第2实施例的图4-c同样,形成为使袖4、5与大片6的接合区域相互邻接的状态。此后,同时进行与第2实施例的步骤12以后同样的针织①②,接合左右的袖4、5的接合区域与大片的接合区域,形成拼角3a、3b。在拼角3a、3b的形成完成了的状态下,如步骤3所示那样,接合了左右的袖4、5与大片6的筒状的织物成为朝顺时针方向回转的状态。在步骤4,通过进行绕入针织,使筒状织物朝逆时针方向回转,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O、P回转直到成为织物的两端。以后,进行图1的步骤D以后的针织,织成针织套衫1。在第3实施例中,也可通过与接合针织同时地进行绕入针织,从而依次进行步骤2的针织①和②。另外,在由第3实施例的方法接合2个织物的场合,与接合针织同时地进行上述绕入针织。在第3实施例中,也可使形成于前织物部和后织物部的拼角3a、3b的线圈数不同。
通过由上述第1-第3实施例的方法接合筒状织物,由位于接合的筒状织物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构成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在将距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近的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将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的状态下形成进行了包缝处理的拼角。在形成这样的拼角的织物中,如图14所示那样,当相对大片6以拼角3a、3b为中心使袖4、5朝使袖4、5与大片6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回转时,可使袖4、5相对大片6回转到比现有的接合方法大的角度。因此,相对穿用者的身体的动作的自由度高,成为穿着舒适的针织物。
另外,在使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拼角的宽度不同的场合,可形成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周长不同的立体的轮廓,形成沿体形的穿用舒适的针织品。
上述实施例示出实施的一例,关于针织顺序和供纱口的处理等可根据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具有的知识进行变更的地方不进行限定。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由上述接合方法接合筒状织物,使接近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使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地使接合的筒状织物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线圈的线圈重合。这样,可使一方的筒状织物相对另一方的筒状织物以拼角为中心朝使两织物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回转到比现有技术大的角度,成为穿用者的身体的移动的自由度高、穿用舒适性良好的针织物。

Claims (12)

1.一种织物的接合方法,由横机至少织成2个沿前后重合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织成的筒状织物,将这些筒状织物重合接合;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前后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各针床具有多个针,上述相向的针床的至少一方的针床可朝左右移动地构成,可在前后针床间移圈;
其特征在于:在织物的接合工序中,使距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较近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地使由位于接合的筒状织物的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构成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重合,进行包缝处理,在筒状织物的接合部分形成拼角,接着接合的筒状织物织成1个筒状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由抽针阔罗纹针织对第1织物和第2织物进行针织,在织物的接合过程中在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部朝第1方向移动,同时将第1针床上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2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使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1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将第1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b)在第2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朝第1方向移动,同时,将第2针床上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2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使第2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
c)使第1织物的所有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将第2织物的所有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使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朝第1方向移动到前后相向的状态后,重合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
d)朝第2方向移动,同时,将接合上述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筒状织物的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同时,将第1针床上的相反侧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通过进行这样的针织,朝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使筒状织物回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使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移到第2针床,使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移到第1针床;
b)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左右任一方向移动,同时,朝远离第1织物的方向对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使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依次与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的侧端线圈重合;
c)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左右任一方向移动,同时,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使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依次与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侧端线圈重合,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接合第1织物和第2织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夹住第1织物地分别针织第2织物和第3织物,将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移到第1针床,将第3织物的后织物部移到第2针床;
b)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第1方向移动,并同时进行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2织物的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进行朝远离第3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3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
c)使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移到第2针床,使第3织物的前织物部移到第1针床;
d)使上述针床朝第2方向移动,在第1织物的两端同时地进行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2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后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与此同时进行朝远离第3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重合第3织物的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前织物部的侧端线圈的针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在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1方向的移动将第1针床上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2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1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使第1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b)在第2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2方向的移动将第1针床上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2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使第2织物的所有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c)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第1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同时进行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和使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重合的针织,接合第1织物的接合区域和第1织物的接合区域;
d)使上述针床朝第2方向移动,同时将第1织物的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使第1织物的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筒状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工序包含以下工序,
a)夹住第1织物地分别织成第2织物和第3织物,在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1方向的移动将第2针床上的第2织物侧的侧端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第3织物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第1织物朝第1方向回转,将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将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b)在第2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由朝第2方向的移动将第2针床上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该针织,使第2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将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1针床,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在第3织物的第1织物侧的侧端部将第1针床上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移到与第2针床接合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在与第1织物相反侧的侧端部,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该针织,使第3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将第3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接合到第2针床;
c)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朝第1方向移动,同时,朝远离第2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第2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在进行该针织的同时,使第2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侧端线圈重合,与此同时,朝远离第3织物的方向对第1织物的第3织物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进行包缝处理,使第3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与第1织物的侧端线圈重合;
d)使上述针床朝第2方向移动,同时,将接合了第1、第2、第3织物的筒状织物的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将第2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反复进行该针织,使筒状织物朝第2方向回转。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独立地进行前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与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接合,并且,与接合针织同时地进行使线圈数多的一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动到相反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的绕入针织。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独立地进行第1织物与第2织物间的接合和第1织物与第3织物间的接合及/或前织物部的接合与后织物部的接合,并且,与接合针织同时地进行使线圈数多的一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移动到相反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的绕入针织。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织物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线圈数不同。
10.一种织物,由横机接合通过将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沿前后重合而织成的至少2个筒状织物;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前后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各针床具有多个针,上述相向的针床的至少一方的针床可朝左右移动地构成,可在前后针床间移圈;
其特征在于:对于位于接合的筒状织物的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构成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与另一方的筒状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横列的线圈,使距前织物部与后织物部的边界较近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和较远一侧的线圈相互重合,形成进行了包缝处理的拼角,接着接合了的织物形成单一的筒状织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筒状织物为腿部穿用物的右脚部和左脚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筒状织物为针织套衫的大片和左右的袖。
CNB018095704A 2000-05-17 2001-05-16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36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145458 2000-05-17
JP145458/00 2000-05-17
JP145458/2000 2000-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9294A true CN1429294A (zh) 2003-07-09
CN1273672C CN1273672C (zh) 2006-09-06

Family

ID=18651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957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3672C (zh) 2000-05-17 2001-05-16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658900B2 (zh)
EP (1) EP1283290B1 (zh)
JP (1) JP3887408B2 (zh)
KR (1) KR100761793B1 (zh)
CN (1) CN1273672C (zh)
AU (1) AU5875701A (zh)
DE (1) DE60131389T2 (zh)
TW (1) TW491918B (zh)
WO (1) WO2001088243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7322C (zh) * 2003-08-01 2008-12-3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
CN102859057A (zh) * 2010-04-26 2013-01-0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8930090A (zh) * 2017-05-29 2018-12-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11549428A (zh) * 2020-04-01 2020-08-18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衣片空转隔针错位编织方法
CN112609306A (zh) * 2020-12-10 2021-04-06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的夹位结构编织方法及其夹位结构
CN113818130A (zh) * 2021-10-20 2021-12-21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夹位袖子大身不同拼角针数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164550A (zh) * 2022-01-09 2022-03-11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164549A (zh) * 2022-01-09 2022-03-11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单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3733B2 (ja) 2001-05-25 2007-09-2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奥行きが形成されて綴じられた筒状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EP2048270B1 (en) * 2002-08-28 2016-01-06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gloves
US7047768B2 (en) 2002-08-28 2006-05-23 Shima Seiki Mfg., Ltd. Tubular knit fabric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EP1605083B1 (en) * 2003-02-14 2014-06-25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CN100503924C (zh) 2003-04-21 2009-06-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JP4336155B2 (ja) * 2003-06-30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の編成方法と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及び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JP4408708B2 (ja) 2004-01-14 2010-02-0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パンツの編成方法、ニットパンツ、および横編機にパンツを編成させるための編成プログラム
EP1626111B1 (de) * 2004-08-07 2008-08-06 H. Stoll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lauchrundfertiggestricks
JP4374309B2 (ja) * 2004-11-29 2009-12-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WO2006059612A1 (ja) * 2004-11-30 2006-06-08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ニットガーメントとその編成方法及び編成プログラム
JP2006152506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hima Seiki Mfg Ltd 襠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4374310B2 (ja) * 2004-12-01 2009-12-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1983265B (zh) * 2008-04-11 2012-07-1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重叠线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JP5443250B2 (ja) 2010-04-20 2014-03-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CN102071525A (zh) * 2010-09-13 2011-05-25 宁波普罗蒂电脑横机有限公司 一种科学的织可穿编织技术工艺
JP2014025159A (ja) * 2012-07-25 2014-02-06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6045245B2 (ja) 2012-08-06 2016-12-1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US10100445B2 (en) * 2014-04-03 2018-10-16 Nike,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unitary knit article using flat-knit construction
US9863070B2 (en) 2014-12-08 2018-01-09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Tubular protective sleeve with curl resistant knit end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US10640896B2 (en) * 2015-06-03 2020-05-05 Lululemon Athletica Canada Inc. Knit bra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11910889B2 (en) 2019-12-06 2024-02-27 Dee Voli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using a multi-function and multi-orientation carapace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83574A (en) * 1966-06-07 1970-03-11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
US3640097A (en) * 1968-07-22 1972-02-08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
BE757588A (fr) * 1969-10-31 1971-03-16 Courtaulds Ltd Procede de tricotage sur metier d'une ebauche destinee a la confection d'un vetement tricote
GB1328701A (en) * 1970-03-31 1973-08-30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of garments
DE2841836A1 (de) * 1977-10-04 1979-04-05 Courtaulds Ltd Verfahren zum stricken eines mit aermel versehenen kleidungsstuecks
JPH06100831B2 (ja) 1989-08-17 1994-12-12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3075656B2 (ja) * 1993-09-07 2000-08-14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ガスメータ
US5826445A (en) * 1996-02-09 1998-10-27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knit fabric thus produced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7322C (zh) * 2003-08-01 2008-12-3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
CN102859057A (zh) * 2010-04-26 2013-01-0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2859057B (zh) * 2010-04-26 2014-05-1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8930090A (zh) * 2017-05-29 2018-12-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08930090B (zh) * 2017-05-29 2020-07-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11549428A (zh) * 2020-04-01 2020-08-18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衣片空转隔针错位编织方法
CN112609306A (zh) * 2020-12-10 2021-04-06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的夹位结构编织方法及其夹位结构
CN112609306B (zh) * 2020-12-10 2022-04-05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的夹位结构编织方法及其夹位结构
CN113818130A (zh) * 2021-10-20 2021-12-21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夹位袖子大身不同拼角针数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3818130B (zh) * 2021-10-20 2023-01-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夹位袖子大身不同拼角针数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164550A (zh) * 2022-01-09 2022-03-11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164549A (zh) * 2022-01-09 2022-03-11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单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164549B (zh) * 2022-01-09 2023-01-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单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1088243A1 (fr) 2001-11-22
AU5875701A (en) 2001-11-26
US6658900B2 (en) 2003-12-09
EP1283290B1 (en) 2007-11-14
EP1283290A4 (en) 2005-11-23
KR20020093988A (ko) 2002-12-16
EP1283290A1 (en) 2003-02-12
JP3887408B2 (ja) 2007-02-28
US20030106344A1 (en) 2003-06-12
DE60131389D1 (de) 2007-12-27
KR100761793B1 (ko) 2007-10-04
CN1273672C (zh) 2006-09-06
DE60131389T2 (de) 2008-03-13
TW491918B (en) 200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3672C (zh)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CN1277968C (zh)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50791C (zh)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CN1045114C (zh)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CN10106896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5959555B2 (ja) ポケットを備える編地の編成方法
JP3071147B2 (ja)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CN101068963A (zh)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JP4203323B2 (ja)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衿付き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526039A (zh)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US6655175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KR101022364B1 (ko) 라글란 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라글란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
US7222504B2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EP2390394B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neck line, and tubular fabric having neck line
JP3887410B2 (ja) 筒状編地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CN1816656A (zh) 用圆型针织机制造可形成诸如紧身连衫裤、无袖上衣、汗衫、胸罩、内裤等之类无侧线缝的衣物的针织品的方法
CN1656267A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KR101356440B1 (ko) 브이-넥 포인트를 구비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CN1143909C (zh) 针织类衣服的针织方法
JP2013064208A (ja) 編地の接合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296542C (zh) 罗纹针织部分的制造方法及其织物
CN1656268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271266C (zh)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CN1833057A (zh)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CN1813088A (zh)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9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