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1995A -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 Google Patents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1995A
CN1411995A CN02147595A CN02147595A CN1411995A CN 1411995 A CN1411995 A CN 1411995A CN 02147595 A CN02147595 A CN 02147595A CN 02147595 A CN02147595 A CN 02147595A CN 1411995 A CN1411995 A CN 1411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mentioned
attraction
hole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47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2233C (zh
Inventor
石井隆幸
岛田仁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195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859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195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836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0938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9739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0938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629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11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1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22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223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Abstract

一种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吸引部件和被固定件输送机构,该吸引部件包括设有多个吸引孔的记录媒介输送面、连通于上述吸引孔的减压室、吸引上述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该输送机构包括把供应到该吸引部件记录媒介输送面上的记录媒介,利用上述吸引机构通过上述吸引孔,一边吸着在上述记录媒介输送面,一边把记录媒介从上述吸引部件的上流输送到下流。并且,使上述吸引部件的上述多个吸引孔分别由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穿通孔部和面对上述记录媒介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穿通孔部截面积的吸引室所形成。由此,可以比以往例更有效地防止波皱,并且可以高精度输送、排出记录媒介。

Description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 及其吸引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固定部件输送装置、具有该输送装置的液体固定装置以及液体固定装置中的被固定部件吸引部件,特别涉及液体固定装置的液体固定部内部的吸引支撑被固定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历来,作为液体固定装置的比如喷墨打印机或喷墨绘图仪中,利用送纸辊把被固定部件的记录媒介送入记录部之后,排纸辊(驱动辊)和其从动辊的压紧辊压紧而排出的结构。图23(a)、(b)、(c)是表示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挑选记录部和记录媒介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即,如图23(a)所示,有关的喷墨打印机中,把记录媒介1利用送纸辊2(和其从动辊2a)送入记录部4内之后,被排纸辊(驱动辊)6和作为其从动辊的压紧辊6a压紧而排出。此时,压紧辊6a的压紧力的设定为不伤(不留压紧辊痕迹)记录媒介1的程度为准。
但,具备如图23(a)所示记录媒介输送装置的喷墨打印机中,在记录媒介1上记录如过浓图像的喷出多数墨粒形成的图像时,如图23(b)所示,该记录媒介1吸收大量的墨水,记录头8的一侧鼓成波状,产生所谓的波皱的现象。
如果发生波皱,则记录媒介1和记录头8之间的间隔变窄,墨粒的飞翔距离不均匀而产生记录不均匀,或记录媒介1与记录头8接触而污染记录媒介1的不合适现象。即使是图23(a)所示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如果做成送纸辊2和排纸辊6之间的跨距比较短,可以把上述的波皱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有可能尽可能防止上述的不合适。
然而,喷墨打印机中,不久的将来,随着不言而喻的记录速度的高速化,必须增加各颜色喷嘴列的喷嘴数,或有必要在记录媒介的输送方向上排列多颜色喷嘴列,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3(c)所示,记录头的尺寸向记录媒介1的输送方向变长。如果记录媒介1变长,则送纸辊2和排纸辊6之间的跨距也变长,因此,利用送纸辊2(和从动辊2a)和排纸辊6(和作为其从动辊的压紧辊6a)夹紧输送和排出的结构中,无论如何也不能防止波皱而超过允许范围,有些机种中,记录头那样长的喷墨打印机不可能利用两组辊的夹紧输送和排出,出现结构本身不成立的事态。
还有,这样的波皱在使用作为记录媒介的喷墨打印机等的专用纸时,比较小,而利用普通纸时,比较大。因此,一般在设计喷墨打印机时,考虑使用普通纸时的由于波皱的纸的浮起,加大纸间隔[图23(a)中的记录媒介1与记录头8之间的间隔A]。可是,如果这样加大纸间隔,在使用不必要的专用纸时,也出现记录头喷嘴喷出的墨粒的飞行转弯,落点的偏移也变大,阻碍印字质量的提高。
还有,由于波皱而记录媒介1浮起,则如图23(b)的箭头B所示,浮起的记录媒介1被压紧辊6a压紧的结果,如图24所示,该记录媒介1留下压紧辊6a的压紧痕迹。这一压紧痕迹尤其在波皱大的普通纸上明显,成为降低印字质量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近几年,主要有记录媒介的输送面上设置中空的箱子状吸引部,通过设在该吸引部的多个吸引(贯通)孔,利用吸气泵吸引记录媒介的种种体案[请参考特开昭63-303781号公报、特开平3-270号公报]。其中,作为消除波皱的方法,有把记录媒介通过吸引孔吸引或吸着在压纸滚筒的提案。
可是,哪一种提案,只不过是在中空的箱子状吸引部上开个通孔,来吸引(记录媒介)的结构,在记录部内部,记录媒介全面范围内防止上述波皱是困难的。还有,如图23(b)的箭头B所示,记录媒介的从记录部出来的部分浮起,被压紧辊6a压紧的结果,不能防止记录媒介1上不留下压紧痕迹。
还有,记载在上述公报的以往案例中,中空箱状的吸引部上只开设通孔,来吸引的结构,因此,如果吸引力过大,则容易导致输送(送纸)精度的降低。因此,实际的现状是除了向重力方向进行输送纸(利用纸的自重送纸)的使用大开本纸的一些打印机以外还没有实用。
还有,最近喷墨打印机中开始盛行所谓无边缘印刷,在记录媒介周围的外侧,从记录头的墨粒,不是喷射到记录媒介,而喷射到记录媒介输送面的,所谓废墨雾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废墨雾附着在记录媒介的输送面,弄脏记录媒介的里面,因此,以往在这个区域布置滤网,例如特开平8-169155号中可以获知。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面向滤网喷出的墨粒的一部分通过滤网,而一部分碰撞在组成滤网的骨架而发生浮游墨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课题是在液体固定装置中更有效地防止被固定件的波皱,不留由于压紧辊的压紧痕迹。
还有,本发明的第二个课题是防止如上述的波皱,适当设定纸间隔成为可能,从而被固定件上固定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
还有,本发明的第三个课题是在液体固定装置中进行无边缘印刷时,利用吸收废墨雾,来防止其他被固定件的污染损伤。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液体固定装置的排出被固定件的一侧设置吸引部件;该吸引部件包括设有多个吸引孔的被固定件输送面、连通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吸引该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通过设在这个吸引部件的吸引孔吸引和吸着被固定件的结构中,详细考察吸引孔总面积和吸引力的关系,着眼于以下两点:(1)吸引孔的总面积越大,实际,对于泵的特性的可利用的负压利用率降低,(2)面对被固定件的这个吸引孔的面积越小则不能产生吸引被固定件的力;进行反复研究:做成怎样的吸引结构才不会导致被固定件的输送(送纸)精度的降低,比以往案例更有效地防止波皱。
其结果发现,如果把设在吸引部件的多个吸引孔分别由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穿通孔部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比上述穿通孔部的截面积大的吸引室所形成,就可以比以往案例更有效地防止波皱,并且,可以高精度输送和排出被固定件。
即,本发明之1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包括吸引部件和被固定件输送机构;该吸引部件包括设在多个吸引孔的被固定件输送面、连通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和吸引该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装置;该被固定件输送机构利用上述吸引机构通过上述吸引孔,把供应到该吸引部件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被固定件,一边吸着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一边从上述吸引部件的上流到下流输送被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引部件的上述多个吸引孔分别由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穿通孔部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穿通孔部截面积的吸引室所组成。
还有,本发明之2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上述多个吸引室由分别形成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上的各凹处所组成,并由隔板隔开形成。
还有,本发明之3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上述凹处利用隔板分别隔开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
还有,本发明之4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上述多个吸引室分别由吸引面为近似矩形的凹处所形成。
还有,本发明之5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上述多个吸引室分别由吸引面为近似圆形的凹处所形成。
还有,本发明之6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上述隔板的顶部宽度尺寸小于上述吸引室吸引面的一个边长或直径。
还有,本发明之7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上述隔板的顶部面积近似为0的线形状。
还有,本发明之8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至少上述主扫描方向的隔板的顶部面积近似为0的线形状形成。
另外,本发明之9的液体固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被固定件输送装置。
还有,本发明之10的吸引部件包括设有多个吸引孔的被固定件吸引支撑部、该吸引支撑部形成一体的连通于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和吸引该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吸引部件利用上述吸引机构通过上述吸引孔,把供应到上述被固定件吸引支撑部的被固定件吸着在述被固定件吸引支撑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吸引孔分别由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穿通孔部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穿通孔部截面积的吸引室所组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1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把供应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被固定件,一边吸着,一边输送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形成波纹,可以吸收由于被固定件的皱纹而产生的不合适状态。由此,即使是在记录后的被固定件上发生输送方向延长的波皱,由波纹吸收这一波皱,使被固定件和记录头的间隔均匀,不仅可以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被固定件和记录头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
本发明之12的发明,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1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波纹适应上述被固定件的延伸率为其特征。由此,即使是被固定件由于波皱的发生而延伸,可以吸收其延伸量。
本发明之13的发明,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1或12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波纹适应上述被固定件发生的皱纹形状而形成为特征。由此,可以吸收发生在被固定件的波皱。
本发明之14的发明,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输送上流一侧配置限制上述被固定件所发生皱纹形状的限制机构为特征。本发明之15的发明,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4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限制机构位于对应于上述波纹的位置为特征。由此,可以使发生在被固定件的波皱形状成为规定形状,可以由波纹可靠吸收其波皱。
本发明之16的发明,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具有吸引部件,该吸引部件有设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多个吸引孔、连通于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和吸引上述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上述吸引孔包括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吸引孔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的面积大于上述吸引孔截面积的吸引室;上述吸引室具有上述波纹功能。由此,即使是在被固定件上发生波皱,具有波纹功能的吸引室不仅可靠吸收波皱,还由吸引室发生适当的吸引力,可以一边保持高精度的被固定件的输送精度,一边吸着输送被固定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7的液体固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本发明之1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由此,可以提供获得上述各种效果的液体固定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8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一边吸着,一边输送供应到被固定件输送面上的被固定件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形成上述被固定件输送方向上变化深度的波纹。由此,可以把被固定件吸入在波纹内,即使是被固定件上发生输送方向延伸的波皱,不仅可以使被固定件与记录头的间隔均匀而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被固定件和记录头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
本发明之19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18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具有吸引部件,该吸引部件有设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多个吸引孔、连通于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和吸引上述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上述吸引孔包括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吸引孔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吸引孔的端面积的吸引室;上述吸引室具有上述波纹功能。本发明之20的发明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9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吸引室形成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方向上流一侧的边缘到上述吸引孔的深度逐渐地变大。由此,到达吸引室上的被固定件下方的空气流速变大而负压增加,即使是被固定件上发生波皱,不仅把被固定件完全吸着在吸引室内,还由吸引室发生适当的吸引力,可以保持被固定件的高精度的吸着输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21的液体固定装置包括上述本发明之18~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为特征。由此,可以提供获得上述各种效果的液体固定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中,在液体固定装置的被固定件的排出一侧布置吸引部件的同时,吸引部件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对应于被固定件边缘的位置上布置硬质多孔材料,使硬质多孔材料吸收无边缘印刷时喷射到被固定件周围的所谓废墨雾。
即,本发明之22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包括吸引支撑被固定件的吸引部件、从这个吸引部件的上流一侧向下流一侧输送被固定件的被固定件输送机构;上述吸引部件包括设有多个吸引孔的被固定件输送面、连通于这些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吸引这个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上述被固定件输送机构输送到上述吸引部件的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被固定件,在  印刷中,利用吸引机构通过吸引孔,一边吸着在被固定件输送面,一边从上流向下流输送上述被固定件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对应于被固定件边缘部的位置上布置硬质多孔材料。
根据这样的结构,被固定件由被固定件输送机构输送到上述吸引部件的被固定件输送面,利用吸引机构通过吸引孔吸着在被固定件输送面上。于是,被固定件吸着在被固定件输送面的状态下,由记录头进行印刷的同时,由被固定件输送机构从上流一侧向下流一侧慢慢被输送,印刷终了以后排出到外部。
这时,无边缘印刷中,即使是记录头喷出的墨粒在被固定件周围外边,吸引部件的被固定件输送面上发生所谓的废墨雾,由于在这个喷射位置附近布置有硬质多孔材料,废墨雾喷到硬质多孔材料上。由此,废墨雾不积留在硬质多孔材料表面而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之中。因此,不会发生由于残留在吸引部件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废墨雾而引起的被固定件的污染损伤。还有,吸收废墨雾的多孔材料为硬质,即使是多孔材料由某种原因受力,也不会出现多孔材料的变形而流出已吸收的废墨雾。
还有,本发明之23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在本发明之22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硬质多孔材料布置在对应于被固定件的各种用纸宽度的位置上。根据这样的结构,进行被固定件的无边缘印刷时,被固定件两个边缘的废墨雾由硬质多孔材料吸收。
还有,本发明之24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在本发明之22或23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硬质多孔材料涉及被固定件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进行被固定件的无边缘印刷时,被固定件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废墨雾由硬质多孔材料吸收。
还有,本发明之25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在本发明之22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硬质多孔材料可拆卸地安装在被固定件输送面。根据这样的结构,反复进行无边缘印刷时,可以很容易更换大量吸收废墨雾的硬质多孔材料。
还有,本发明之26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在本发明之22至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硬质多孔材料的下面布置吸收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的废墨雾吸收在位于其下面的吸收部件,不会出现硬质多孔材料中大量吸收废墨雾而从硬质多孔材料渗出。
还有,本发明之27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在本发明之22至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中,上述硬质多孔材料的下方连通于减压室。根据这样的结构,硬质多孔材料或其加工的吸收部件由于减压室作用的负压,从被固定件输送面上流通空气,促进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或吸收部件中的废墨雾的水分蒸发,可以实现多孔材料和吸收部件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之28的液体固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根据这样构成的液体固定装置,进行无边缘印刷时,从记录头喷出的墨粒,即使是在被固定件的周围外边,作为所谓废墨雾喷射到吸引部件被固定件输送面上,但由于在这个喷到位置附近布置有硬质多孔材料,废墨雾喷在硬质多孔材料上。由此,废墨雾不积留在硬质多孔材料表面而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中。因此,不会出现由于残留在吸引部件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废墨雾而引起的被固定件的污染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吸引部件主要结构的图,(a)是其俯视图,(b)是其剖面图。
图2是用坐标图表示泵(离心风机)的特性的图,在这一泵(离心风机)的特性中,表示所发生的减压量(P0-P)的利用率在多个吸引孔总面积∑S1大时和小时如何变化的坐标图。
图3是作为比较例,表示以往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图。
图4是作为比较例,表示有关第一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图。
图5是表示有关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图。
图6是表示作为通用于本发明的液体固定装置的喷墨打印机图。
图7是表示图6喷墨打印机主要部件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图。
图8是表示图7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吸引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7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吸引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图7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吸引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被固定件输送面的俯视图和剖面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1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被固定件输送面的截面形态的模式图。
图1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被固定件输送面的俯视图和剖面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安装有关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作为液体固定装置的喷墨打印机。
图16是表示图15喷墨打印机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5喷墨打印机的打印驱动器工作的概略图。
图18是利用图17打印驱动器设定吸引部件的吸引力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用于图18吸引力设定的工作台图。
图20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吸引部件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图20的吸引部件的纵向剖面图。
图2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大体剖面图。
图23(a)、(b)、(c)是表示以往的喷墨打印机中抽出记录部和被固定件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喷墨打印机中记录的图像压紧痕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吸引部件主要结构的图,(a)是其俯视图,(b)是其剖面图。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吸引部件100由上段吸引部101和下段的吸引力发生部104所组成的中空的箱子形状形成。
如图1(a)、(b)所示,吸引部101包括内部形成的减压室102(面积S2)、近似矩形的作为凹处分别形成在记录媒介输送面的多个吸引室106(面积S3)、使这些吸引室106分别连通减压室102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吸引孔108(面积S1)。吸引力发生部104通过通孔110和吸引部101的减压室102连通,在内部具有包含离心风机的泵112(流量为Q)。
这里,先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前提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如图1(b)所示,假设:吸引孔108部的垂直于流向的截面积为S1、流速为U1、静压为P1,减压室102部的垂直于流向的截面积S2、流速为U2、静压为P2,空气的密度为ρ,吸引部件100的外部空气压力为(大气压)P0
由于泵112的流量Q的流动,发生外部→吸引孔108→减压室102路径的空气流动。此时,外部→吸引孔108、吸引孔108→减压室102中,动压的变化转变成为静压,分别加在外部、吸引孔108部的静压。即,在外部→吸引孔108中,因为外部的动压成为0、吸引孔108的动压成为ρU1 2/2,动压的变化量为0-ρU1 2/2,外部的静压和动压变化量的一定比例之和的吸引孔108内部的静压P1可表示如下:
P1=P0+(1+ξ1)(0-ρU1 2/2)=P0-(1+ξ1)ρU1 2/2          (1)
同样,吸引孔108→减压室102中,因为吸引孔108的动压变为ρU1 2/2、减压室102的动压变为ρU2 2/2,动压变化量为ρU1 2/2-ρU2 2/2,因此,吸引孔108内的静压和动压变化量一定比例之和的减压室102内部的静压P2可表示如下:
P2=P0-(1+ξ1)ρU1 2/2+(1-ξ2)(ρU1 2/2-ρU2 2/2)        (2)
这里ξ1是入口部的收缩流所引起的局部损失系数,估计为0~0.15。ξ2是扩大直径而引起的局部损失系数,S2与S1之比取大时,接近为1。如上述,这里取ξ1=0,ξ2=1。
把这一系数代入(1)和(2)式,并简化得:
   P1=P0-ρU1 2/2          (3)
   P2=P0-ρU1 2/2          (4)
即,吸引孔108内部的压力P1和减压室102内部的压力P2与外部压力P0成正比例,并都有相同减压ρU1 2/2。
这里,从大气压P0的减压量表示为ΔP,则有
  ΔP=P0-P1=P0-P2       (5)
还有,流速U1为流量Q除以吸引孔108总面积∑S1的值,
  U1=Q/∑S1              (6)
这样(3)、(4)可以表示为:
  ΔP=ρ(Q/∑S1)2/2      (7)
还有,假设吸引室106部的垂直于流向的截面积为S1,则各吸引室对记录媒介的吸引力表示为ΔP·S3,全部吸引力可以表示为ΔP·∑S3
图2中用坐标图表示代表性的泵(离心风机)的特性和式(7)的特性,在这个特性中表示所发生的减压量(P0-P)的利用率在多个吸引孔108的总面积∑S1大时和小时如何变化。还有,图2的曲线中纵坐标表示减压量(P0-P)、横坐标表示泵112的流量Q。
图2中分别求出吸引孔108的总面积∑S1大时①和小时②时,按(7)式表示的ΔP曲线与表示泵(离心风机)特性曲线的交点(a)、(b),就可以求出可利用的减压量(P0-P),可以知道多个吸引孔108的总面积∑S1小的情况下,对所发生减压量的利用率高于总面积∑S1大的情况。
图2中曲线③、④是表示吸引孔108被记录媒介覆盖而吸引孔108的总面积∑S1变小时的按(7)式的ΔP曲线(曲线③对应于曲线①,曲线④对应于曲线②)。图中可以看出多个吸引孔108的总面积∑S1小的情况下,对所发生减压量的利用率高于总面积∑S1大的。这表示多个吸引孔108的总面积∑S1小时对种种记录媒介发生的减压量的变化小(比总面积∑S1大时),对种种记录媒介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波皱,获得可靠的记录媒介的输送。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各吸引室106的对记录媒介的吸引力表示为ΔP·S3,总吸引力可表示为ΔP·∑S3,总之,可以得出结论:吸引孔108的总面积∑S1小的好,而形成在记录媒介输送面的吸引室106的面积S3大的好。
即,考虑特开昭63-303781、特开平3-270记载的以往的吸引结构中的吸引孔(穿通孔)时,(1)吸引孔的总面积越大,实际上对泵特性的可利用的负压利用率就越低,又,(2)这个吸引孔的面对记录媒介面的面积越小,不能发生吸引记录媒介的力,关注以上两点,反复研究:采用怎样的吸引结构就不引起记录媒介的输送精度(送纸)的降低,并且,比以往案例更有效地防止波皱。
其结果,首先,作为基本结构,把相当于以往吸引结构中的吸引孔部分分别由吸引室106(面积为S3)和吸引孔108(面积为S1)形成,吸引孔108(面积为S1)由小直径的通孔形成的方法提高对可利用风机特性的负压利用率的同时,面对记录媒介的吸引室106的面由面积更大的近似矩形的凹处来形成,对记录媒介发生大的吸引力[参照图1(a)、(b)]。还有,吸引室106的平面视图形状不限于矩形,确认圆形、椭圆形和菱形也有效果。
下面,结合图3至图5叙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有关这个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的基本结构大体上和第一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相同,对相同的部分附相同的号码,省略其详细说明。
即,如图5(a)(b)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吸引室106′是形成在记录媒介输送面的各凹处被隔板107′互相隔开而形成。还有,这些隔板107′分别沿着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形成。上述多个吸引室106′的吸引面分别由近似矩形的凹处所形成。多个吸引室吸引面106′也可以由分别由近似圆形的凹处所形成。这个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中,隔板107′的顶部107′t由面积为近似0的线形状形成。
这里,对有关这个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和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以往案例的比较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以往案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图,图4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第一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图,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图。
首先,说明以往案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如图3(a)所示,吸引力表不为ΔP·A1(ΔP=P0-P),ΔP=P0-P和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相同,但因为面对记录媒介1的吸引孔31的面积(截面积)A1最小,吸引力小。
于是,如图3(b)所示,如果记录媒介1在过浓图像中吸收大量墨水,则记录媒介1的吸引孔31以上部分被吸着,但吸引孔31与31之间的部分,因为没有往下压的力而大大浮起。如果参考上述的特开昭68-303781、特开平3-270所公开的图,就可以清楚,因为吸引孔之间的间隔非常大,不能不使这个波皱范围广而大、浮起高度大。
其次,说明第一实施例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如图4(a)所示,吸引力表不为ΔP·A2(ΔP=P0-P),ΔP=P0-P和以往案例、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相同,但面对记录媒介1的吸引室106的面积(截面积)A2比以往案例大,所以吸引力变大。
于是,记录媒介1即使是在过浓图像中吸收大量的墨水,如图4(b)所示,记录媒介1的吸引室106以上部分被吸着(凹陷),但吸引室106与106之间的部分(隔板107的顶部107t)中,因为没有往下压的作用力,浮起。如果这个吸引室106与106之间的部分(隔板107的顶部107t)比较小,则这个波皱范围窄而小。从这个理由看,最好是隔开吸引室106的隔板107顶部107t的宽度尽量小。至少有必要,隔板107顶部107t的宽度尺寸比吸引室106的吸引面的一边尺寸或直径小。
再次,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吸引部件的作用效果。如图5(a)所示,吸引力表示为ΔP·A3(ΔP=P0-P),ΔP=P-P0和以往案例、第一实施例相同,但因为面对记录媒介1的吸引室106′的面积(截面积)A3比以往案例、第一实施例的面积大,吸引力最大。
于是,如图5(b)所示,记录媒介1在β图像中,即使是吸收大量的墨水,记录媒介1的吸引室106′以上部分被吸着,但是因为吸引室106′与106′之间部分(′隔板107′的顶部107′t)形成面积为近似0的线形形状,记录媒介1不会浮起。
平常,作为记录媒介的纸中,有纸纤维延伸的方向,波皱在这个方向上不容易发生,而容易发生在垂直于这个方向的方向上。还有,由于这样延伸的纸纤维的关系,波皱有固有的周期。例如,普通A4纸中,在纵向(向打印机送纸时的送纸方向或副扫描方向)纸纤维延伸,因此,波皱在副扫描方向不容易发生而容易发生在主扫描方向上。
因此,第二实施例中,把隔板107′分别沿着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形成,把那些′隔板107′顶部107′t形成为其面积都是近似为0的线形形状,但最好是至少在主扫描方向上,隔板107′顶部107′t形成面积近似为0的线形形状。
如上所述,在这个第二实施例中,记录媒介1使用普通纸,即使是在过浓图像中吸收大量的墨水,如图5(b)所示,几乎不发生浮起现象,纸间隔可以予设定为比以往案例的小。从而使用专用纸时可以提高记录图像质量。
图6是适用于本发明的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打印机,图7是作为其主要部件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图8~10是表示其吸引部件的一个实施例。图8是其吸引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9是其主视图、图10是其侧视图。
如图6所示,这个喷墨打印机基本构成如下:把存放在倾斜安装于打印机机架200的自动供纸(ASF)部件202的纸箱212的记录媒介1,在记录时,由向输送方向D输送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送入到记录头18和位于记录头18下方的吸引部件100所组成的记录部14的同时,把记录媒介1排出到打印机机架200外部。
这里,打印机机架200的背面形成图6中未示的手动供纸口204(参照图7),在记录时,这个从手动供纸口204插入的记录媒介1也同样地,由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送入到记录部14的同时,把记录后的记录媒介1排出到打印机机架200的外部。还有,图6中,打印机机架200包括支撑框架200a、外罩200b和记录媒介1的排出口200c。作为记录媒介1可以使用喷墨打印机专用纸、普通纸,其他还可以使用OHP底版、描图纸、明信片等。
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包括在记录时吸引支撑记录媒介1的吸引部件100和从吸引部件100的上流往下流输送记录媒介1的记录媒介输送部件。记录媒介输送部件包括把存放在纸盒212的记录媒介1一片一片拾取并送出的供纸辊221、把记录媒介1送入记录头18与吸引部件100之间的送纸辊12和其从动辊12a、把记录后的记录媒介1排出到记录部外部的排纸辊16和作为其从动辊的压紧辊16a。
还有,使吸引部件100可以向排出方向移动的结构来可以不设排纸辊16和压紧辊16a。225是设在这些各辊之间给定位置的纸导向部件。还有,图7中,点划线L表示由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输送的记录媒介1的输送路径。
记录头18安装在沿着垂直于记录媒介1的输送方向D(送纸方向或副扫描方向)的方向E、F(主扫描方向)平行排列的导向轴(图中未示)上可滑动支撑的输送架230,这一输送架230利用DC电机32驱动的同步齿型带在导向轴(图中未示)上滑动。于是,记录头18具有按各颜色有如96个的喷嘴组成的喷嘴列,从可拆卸地安装在输送架230的墨盒233供应的各颜色墨水,根据打印数据,从上述全部或一部分多个喷嘴向记录媒介1上面喷出微小的墨粒。
吸引部件100配置在夹住记录媒介1的输送路径L,并面对记录头18的位置上,由上段的吸引部101和下段的吸引力发生部104组成的上下两段的中空的箱子形状结构形成。如图7所示,吸引部101包括形成在内部的减压室102、近似矩形的作为凹处分别形成在记录媒介1输送面的多个吸引室106(面积为S3)、使这些吸引室106分别连通减压室102的上下延伸的多个吸引孔108(截面积为S1)。
本实施例中,面对记录媒介1的吸引室106吸引面的面积S3大于吸引孔108的截面积S1。吸引力发生部104通过通孔110与吸引部101的减压室102连通,包括内部设有离心风机的泵112(流量为0)。泵112通过通孔110与减压室102连通的状态安装在减压室102下方的给定位置,使离心风机在记录时工作。
那么,从图中未示的主机给出存放在纸箱212的记录媒介1输入记录命令,则自动供纸(ASF)部件202的供纸辊221转动,一片一片地拾取存放在纸箱212的记录媒介1并输送,还,送纸辊12转动,使记录媒介1送入到记录头18和吸引部件100之间。另一方面,吸引部件100中,离心风机开始工作。由此,由于泵112的吸引力通过通孔110、减压室102作用在吸引孔108和吸引室106,成为吸气吸引状态。
接着,送入到记录部的记录媒介1吸着在吸引部件100的记录媒介输送面,保持贴紧状态输送。与此同时,记录头18在记录媒介上方,一边沿主扫描方向E、F移动,一边向记录媒介1喷出墨粒,进行图像记录。这个终了图像记录的记录媒介1由排纸辊16和其从动辊的压紧辊16a从记录部送出之后,或由吸引部件100的移动而从记录部送出之后,排出到打印机的外部。如上所述,此时,记录媒介1不会因为波皱,浮起,即使是利用压紧辊16a,不会留下压紧痕迹。
如以上,根据本发明,记录装置中可以有效防止记录媒介的波皱。对各种尺寸的记录媒介可以获得稳定的输送。还有,不使记录媒介浮起,至少凹下,因此,记录媒介不会压紧在压紧辊,留下压紧痕迹。还有,可以防止普通纸的波皱,利用可以减小纸间隔,提高使用专用纸时的打印精度。
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的侧视图。这个记录媒介输送装置300包括吸引支撑记录媒介的吸引部件310、从吸引部件310的上流到下流输送记录媒介的记录媒介输送机构350。相对于在记录媒介上记录用的记录头18上述吸引部件310设在夹住记录媒介输送路径L的下方。于是形成由上段吸引部320和下段的吸引力发生部330所组成的上下两段结构的中空的箱子形状。
吸引部320包括内部形成的减压室321、如图12所示的分别以近似矩形的波纹形成在记录媒介输送面322的吸引室323、把这些吸引室323分别连通于减压室321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具有比上述吸引室323小的截面积的多个吸引孔324。
这里,如果记录媒介由于墨水吸湿,则发生波皱,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之间的间隔变成不均匀,墨水滴飞翔距离不均匀而发生记录的不均匀。或记录媒介接触于记录头18而被弄脏的情形,但上述吸引室323可以吸收这样的记录媒介的不合适状态。
即,一发生波皱,记录媒介就向宽度方向延伸,但形成上述吸引室323使得它可以吸收此时的最大延伸率。具体地,假设记录媒介的最大延伸率d,记录媒介的原始长度为B,记录媒介的最大延伸量为b,则,可以利用式(8)表示d,例如普通纸时约为1.004。
           d=(B+b)/B               (8)
于是,如图12(B)所示,假设吸引室的123之间的间隔为1、考虑其凸凹部分时的线长为1+Δ1,决定凸凹部分的线长Δ1使它满足式(9),形成吸引室323。
           (1+Δ1)/1≥d         (9)
由此,发生波皱的记录媒介在记录媒介输送面322上可以沿着吸引室323贴紧,使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之间的间隔均匀,不仅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
还有,实验中已清楚,一发生波皱,则记录媒介以近似正弦曲线来波状起伏,形成上述吸引室323使它适应此时的截面形状。具体地,如图12(B)所示,使吸引室323的间隔,即,形成吸引室323以使凸部的距离h、斜面的距离i、吸引室323的凹部的底面距离j和斜面的距离k近似相等。
这里,普通纸时的波皱的正弦曲线的节距大约为20mm,振幅大约为0.6mm,因此,比如使吸引室的各间隔h、i、j和k为5mm,吸引室323的深度c为0.5mm。由此,如图13所示,由此可以使波皱的正弦曲线和吸引室323的截面形状近似。于是,发生波皱的记录媒介可以在记录媒介输送面322上沿着吸引室323贴紧,使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之间的间隔均匀,不仅可以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
吸引力发生部330通过通孔331和吸引部320的减压室321连通,包括内部有离心风机的泵332。泵332通过通孔331连通于减压室321的状态安装在减压室321下方的给定位置,使离心风机在记录时转动。
如上所述,吸引孔由吸引孔324和吸引室323所组成,由小直径的通孔形成吸引孔324,提高对泵332特性的可利用的负压利用率的同时,比吸引孔324面积大的近似矩形的作为凹处形成吸引室323,可以对记录媒介发生大的吸引力。
记录媒介输送机构350包括把记录媒介送入到记录头18与吸引部件310之间的输送辊351、在上方与这个输送辊351压力接触的从动辊352、把记录媒介排出到外部的排出辊353、在上方与这个排出辊353接触的压紧辊354。还可以把吸引部件310采用可以向排出方向移动的结构,不设排出辊353和压紧辊354。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使吸引室323具有可以吸收记录媒介最大延伸率的总延长,并且,适应记录媒介的截面形状,但也可以使吸引室323应用其中一种结构。
这样结构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300工作如下。输送辊351驱动转动,把记录媒介送入到记录头18和吸引部件310之间。另一方面,泵332驱动,通过通孔331和减压室321使吸引孔324和吸引室323作用吸引力。由此,记录媒介吸着在记录媒介输送面的状态下被输送。
与此同时,记录头18在记录媒介上方,一边向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向记录媒介喷出墨粒,进行记录。由此,有时,记录后的记录媒介上发生波皱,但波皱的形状由从动辊352所限制,记录媒介在记录媒介输送面322上可以贴紧在吸引室323,使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之间的间隔均匀,不仅可以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由于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然后,排出辊353驱动,把终了记录的记录媒介向外排出。
如上述说明,根据有关本发明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记录后的记录媒介上,即使是发生向输送方向延伸的波皱,其波皱被波纹吸收。从而,使记录媒介与记录头之间隔最小、且均匀,可以进行稳定的输送,不仅可以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由于记录媒介与记录头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
图14是把有关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和图12相对应所表示的俯视图和剖面侧视图,对相同构成要素附相同的号码,并省略其说明。这个记录媒介输送装置300的吸引部件410的吸引部420包括形成在内部的减压室421、如图14(A)所示,近似矩形的作为波纹分别形成在记录媒介输送面422的多个吸引室423、使这些吸引室423分别连通减压室421的上下延伸的,并具有比上述吸引室423小的截面积的多个吸引孔424。
还有,吸引室423在记录媒介输送方向上有深度变化。即,如图14(B)所示,吸引室423的记录媒介输送方向上流的边缘到吸引孔424的底面423a,形成其深度逐渐变大的倾斜面,吸引室423的从吸引孔424到记录媒介输送方向下流边缘的底面423b,形成其深度几乎一样的平坦的面。
这样,使吸引室423的底面423a形成其深度逐渐变大的倾斜面,到达吸引室423的上方处时,因记录媒介的下方浅,流动空气的流速变大而负压增加,可以生成把记录媒介吸引到吸引室423内的机会。还有,使吸引室423的底面423b形成其深度几乎一定的平坦面,充分保证吸入在423内的记录媒介的吸入量,即,可以弥补由于波皱引起的延伸量。
从而,记录媒介上,即使是发生向输送方向延伸的波皱,也可以把记录媒介完全吸着在吸引室423内的同时,因为吸引室423发生适当的吸引力,可以保持高精度的记录媒介的输送的同时,吸着输送。于是,使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之间间隔均匀,不仅可以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
如上所述,由吸引孔424和吸引室423组成吸引孔,并使吸引孔424形成小直径的穿通孔,提高对于泵332特性的可利用的负压利用率的同时,吸引室423比吸引孔424面积大的近似矩形的作为凹处所形成,从而对记录媒介可以发生大的吸引力。
这样的结构中,由于输送辊351等的驱动转动,把记录媒介送入到记录头18和吸引部件410之间。另一方面,由于泵332的驱动,通过通孔331和减压室421使吸引孔424和吸引室423具有吸引力。由此,记录媒介吸着在记录媒介输送面的状态下被输送。
与此同时,记录头18在记录媒介上方,一边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向记录媒介喷射出墨粒,进行记录。由此,记录后的记录媒介上有时发生波皱,但可以把记录媒介完全吸着在吸引室423内,使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之间间隔均匀,不仅可以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记录媒介与记录头18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然后排出辊353转动驱动,向外排出记录终了后的记录媒介。
如上述说明,根据有关本发明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可以把记录媒介吸入在波纹内,在记录媒介输送方向上,即使是发生波皱,也可以使记录媒介与记录头之间间隔均匀,不仅提高记录精度,还可以防止记录媒介与记录头的接触而引起的污染。
还有,使用普通纸时,设定比较大的吸引力,可以减小波皱的同时,由于吸引力的增大而稍微降低输送精度,但,纸间隔变小而带来的喷射精度的提高来弥补,可以获得和以往相同的印刷质量。
图15是把安装有关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记录媒介输送装置的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打印机,和图6相对应表示的图,相同的构成要素附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这个喷墨打印机是通过电缆607连接在作为控制器械的电子计算机的家庭用电子计算机606。
于是,如图17所示,家庭用电子计算机606里安装有用于驱动控制喷墨打印机的软件——所谓的打印驱动程序608,家庭用电子计算机606利用喷墨打印机进行打印时,控制信号由这个打印驱动程序608传送给喷墨打印机。
图16是把有关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和图7相对应表示的剖面图,对相同的要素附相同的号码,省略其说明。这个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的吸引部件100的泵112通过通孔110连通于减压室102的状态安装在减压室102的下方的给定位置,在进行记录时,离心风机114转动驱动。这里,离心风机114是由驱动控制部116所控制。
这个驱动控制部116在记录媒介1为普通纸时,使离心风机114比较高速转动,发生比较大的吸引力,而记录媒介为专用纸时,低速转动,发生比较小的吸引力。由此,记录媒介1不论是普通纸还是专用纸,都可以抑制波皱。还有,驱动控制部116,利用安装在上述家庭用电子计算机606用户接口的打印驱动程序608所控制,上述的吸引力的变化,即,离心风机114的转速变化也由打印驱动程序608所设定。
如图18所示,打印驱动程序608根据用户设定的记录媒介1的种类(记录媒介类别)608a进行吸引力设定608b,根据这个吸引力设定控制喷墨打印机的吸引部件100中的驱动控制部116,进行吸引力的设定。此时,如图19所示,打印驱动程序608包括记录媒介种类和吸引力设定所组成的表609,根据用户设定的记录媒介1的种类,由这个表进行吸引力设定。
这里,相当于以往的吸引结构的吸引孔部分,由吸引室106和吸引孔108所组成,利用小直径的通孔形成吸引孔108的方法,提高对于泵的特性可利用的负压利用率的同时,面对记录媒介的吸引室106面由面积更大的近似矩形的作为凹处所形成,对记录媒介可以发生大的吸引力。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的结构如上所述,其工作如下。首先,在家庭用电子计算机606中用户调出打印驱动程序608桌面,按着桌面606a提示的设定画面,输入所使用的记录媒介1的种类,设定记录媒介类别608a。由此,打印驱动程序608根据表609,在记录媒介类别608a进行吸引力设定608b,把这个吸引力设定作为控制信号传送给喷墨打印机的吸引部件100的驱动控制部116。由此,驱动控制部116设定离心风机114的转速。
其次,由家庭用电子计算机606通过打印驱动程序608输入对存放在纸箱12a的记录媒介1的记录命令,则ASF部件的供纸辊驱动转动,把存放在纸箱12a的记录媒介1一片一片地拾取而送出,并且,记录媒介输送机构220的送纸辊12驱动转动,输送记录媒介1送入到记录头18和吸引部件100之间。
另一方面,吸引部件100中,离心风机以驱动控制部116设定的转速开始转动,由此,泵112的吸引力通过连通孔110和减压室102作用到吸引孔108和吸引室106,处于吸气吸引状态。此时发生的吸引力是对应于用户设定在打印驱动程序608桌面的记录媒介1的种类值,即,普通纸时发生大的吸引力,而专用纸时发生小的吸引力。
由此,送入到记录部14的记录媒介1吸着在吸引部件100的记录媒介输送面,保持贴紧状态被输送。与此同时,记录头18在记录媒介1上方,一边向主扫描方向E、F方向移动,一边向记录媒介1喷出墨粒,进行记录图像。然后,如果终了记录媒介1的记录,则记录媒介1的后边缘从记录媒介输送机构的送纸辊12与从动辊12a之间解放的同时,由排出辊16排出。
如上所述,此时,利用记录头18印刷时的吸引部件100,记录媒介1根据其种类对记录媒介输送面保持最佳吸引力的吸着,不会出现由于波皱的浮起。于是,利用设定小的纸间隔方法,使用专用纸时,提高记录头18的墨粒的喷出精度,提高印刷图像质量。
还有,记录媒介1为普通纸时,设定比较大的吸引力,减少波皱。此时,虽然稍微降低送纸质量,但由于变小纸间隔的墨粒喷射精度的提高,可以获得和以往的喷墨打印机几乎相同的印刷图像质量。
如上,根据本发明,利用用户接口,吸引机构根据记录媒介种类变化吸引力,在使用波皱比较大的普通纸时,加大吸引力而拟制波皱。由此,因为可以变小记录媒介与记录头之间的纸间隔,提高记录头喷嘴的墨粒喷射精度,尤其是使用专用纸时,提高印刷图像质量。
图20是有关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的吸引部件的俯视图。这个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的吸引部件700的吸引部701包括近似矩形的作为凹处形成在记录媒介1输送面705的多个吸引室706、使这些吸引室706分别连通于减压室102的,上下延伸的具有比上述吸引室706小的截面积的多个吸引孔708。
这里,相当于以往吸引结构的吸引孔部分由吸引室706和吸引孔708所组成,吸引孔708由小直径的穿通孔形成的方法,提高对于泵的特性的可利用的负压利用率,同时,面对记录媒介的吸引室706的面由面积更大的近似矩形的凹处所形成,可以对记录媒介发生大的吸引力。
还有,作为吸引部701表面的记录媒介输送面705上面,在对应于印刷用各种记录媒介1的纸宽W1、W2、W3......Wn的位置,即,相对于图20右端的共同位置的在左方的各中心间隔W1、W2、......Wn的位置,分别设有硬质多孔材料714。这些硬质多孔材料714,比如由聚氨酯材料所组成,如图21所示,埋设在记录媒介输送面705,其表面位于比记录媒介输送面稍微低的位置。
还有,这些硬质多孔材料714下面设有吸收部件716,存放吸收部件716的空间连通于上述减压室102。这个吸收部件716利用比如毡垫之类组成,因为上面放有硬质多孔材料714,没有必要采用硬质材料。还有,硬质多孔材料714和吸收部件716可拆卸地安装在吸引部101,容易更换。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220的结构如上,其工作如下。送入到记录部14的记录媒介1吸着在吸引部件700的记录媒介输送面705,保持贴紧状态下被输送。与此同时,记录头18在记录媒介1上面,一边向主扫描方向E、F移动,一边向记录媒介1喷出墨粒,进行记录图像。然后,终了对记录媒介1的印刷,则记录媒介的后边缘从记录媒介输送机构的送纸辊12和从动辊12a之间解放的同时,由排纸辊16排出。
如上所述,此时,记录媒介输送面705在对应于记录媒介1的两边缘位置上设有硬质多孔材料714,对记录媒介1进行无边缘印刷时,比如,对记录媒介1的纸宽W1,记录头18的墨粒喷射到对应于记录媒介1的两边缘外侧的硬质多孔材料714上,作为废墨雾着落。喷射到硬质多孔材料714的废墨雾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714,靠重力吸收在吸收部件716。
另一方面,由于泵112的吸引力,硬质多孔材料714和吸收部件716上,从记录媒介输送面705到硬质多孔材料714、吸收部件716流通空气,由这个空气流促进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714、吸收部件716的废墨雾的水分蒸发。
因此,提高硬质多孔材料714以及吸收部件716的废墨雾吸收能力,可以实现硬质多孔材料714和吸收部件716的小型化。还有,随着这些硬质多孔材料714和吸收部件716的长期使用,吸收大量的废墨雾而污染时,可以更换。
图22是把有关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和图21相对应表示的大体的剖面图,对相同的构成要素附相同的号码,省略其说明。这个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在以下几处和图21所示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不同。即,在吸收部701表面的记录媒介输送面705上,沿着使用纸的全宽放置第二硬质多孔材料718和其下方的第二吸收部件(图中未示)。
这些第二硬质多孔材料718和第二吸收部件具有和硬质多孔材料714和吸收部件716相同的结构,同时,由吸引机构流通空气的结构。还有,图22中,省略记录媒介输送面705上的吸引室106和吸引孔108。
根据这样结构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其工作和图21所示的记录媒介输送装置相同,进行无边缘印刷时,记录媒介1的两个边缘的废墨雾被硬质多孔材料714吸收,同时,记录媒介1上边缘和下边缘的废墨雾被第二硬质多孔材料718和其下方的第二吸收部件所吸收。
因此,第二硬质多孔材料718、其下方的第二吸收部件所吸收的废墨雾和硬质多孔材料714以及吸收部件716吸收的废墨雾同样,由泵112的吸引而促进其蒸发。这样,进行记录媒介1的无边缘印刷时,记录媒介1的全边缘的废墨雾被硬质多孔材料714及吸收部件716和第二硬质多孔材料718及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不会发生由于记录媒介输送面705上附着废墨雾而污损其他记录媒介1的情形。还有,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714及吸收部件716和第二硬质多孔材料718及第二吸收部件的废墨雾,由于吸引部件100的空气流动,促进其水分蒸发。
如以上,根据本发明,进行在无边缘印刷时,记录头喷出的墨粒,即使是在记录媒介周围外侧的记录媒介输送面上发生所谓的废墨雾,因为这个墨粒喷到的附近位置设有硬质多孔材料,废墨雾喷到硬质多孔材料上面。由此,废墨雾不积留在硬质多孔材料表面而吸收在硬质多孔材料中。因此,不会发生吸引部件的记录媒介输送面残留废墨雾而引起的记录媒介的污染受损。还有,吸收废墨雾的多孔材料为硬质,即使是因某种原因多孔材料受力,也不会发生已吸收的废墨雾流出的现象。

Claims (28)

1.一种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包括吸引部件和被固定件的输送机构;该吸引部件包括设有多个吸引孔的被固定件输送面、连通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和吸引该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被固定件的输送机构利用上述吸引机构通过上述吸引孔,把供应在该吸引部件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被固定件,一边吸着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一边从上述吸引部件的上流往下流输送;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引部件的上述多个吸引孔分别由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穿通孔部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穿通孔部截面积的吸引室所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吸引室分别由形成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各凹处所组成,并由隔板互相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处,由分别隔开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隔板所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吸引室分别由吸引面为近似矩形的凹处所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吸引室分别由吸引面为近似圆形的凹处所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板顶部的宽度尺寸比上述吸引室吸引面的一边的尺寸小,或比直径小。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板顶部由面积近似为0的线形形状所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上述主扫描方向的隔板顶部由面积为近似0的线形形状所形成。
9.一种液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
10.一种吸引部件,包括设有多个吸引孔的被固定件吸引支撑部、与该被固定件支撑部形成一体并连通于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吸收该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并且利用上述吸引机构通过上述吸引孔,把供应到上述被固定件吸引支撑部的被固定件吸着在上述被固定件吸引支撑部的吸引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吸引孔分别由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穿通孔部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穿通孔部的截面积的吸引室所组成。
11.一种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把供应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被固定件,一边吸着,一边输送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由可以吸收被固定件上产生的皱纹引起的不合适状态的波纹所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波纹适应上述被固定件延伸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波纹适应上述被固定件上形成的皱纹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限制上述被固定件产生的皱纹形状的限制机构布置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上流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机构布置在对应于上述波纹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部件,该吸引部件有设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多个吸引孔、连通于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和吸引上述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上述吸引孔包括连通上述减压室的吸引孔和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吸引孔的截面积的吸引室,并且上述吸引室具有上述波纹功能。
17.一种液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
18.一种被固定件输送装置,是把供应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被固定件,一边吸着,一边输送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方向上形成深度变化的波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部件,该吸引部件有设在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多个吸引孔、连通于上述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和吸引上述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上述吸引孔包括连通于上述减压室的吸引孔和具有面对上述被固定件的吸引面面积大于上述吸引孔的截面积的吸引室等,并且上述吸引室具有波纹功能。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引室的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方向的上流边缘到上述吸引孔深度逐渐变大。
21.一种液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
22.一种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包括吸引支撑被固定件的吸引部件、把被固定件从这个吸引部件的上流输送到下流的被固定件输送机构,上述吸引部件包括设有多个吸引孔的被固定件输送面、连通于这些多个吸引孔的减压室、吸引这个减压室内空气的吸引机构,由上述被固定件输送机构供应到上述吸引部件被固定件输送面的被固定件,在印刷中,利用吸引机构通过吸引孔吸着在被固定件输送面,并且把被固定件从上流输送到下流;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固定件输送面的对应于被固定件边缘的位置上布置硬质多孔材料。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多孔材料布置在对应于被固定件各种纸宽的位置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多孔材料沿着被固定件宽度方向延伸布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多孔材料可拆卸地安装在被固定件输送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多孔材料的下面布置吸收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多孔材料的下方连通于减压室。
28.一种液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2至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被固定件输送装置。
CNB021475954A 2001-10-17 2002-10-17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Expired - Lifetime CN12122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19516 2001-10-17
JP2001319516A JP3785981B2 (ja) 2001-10-17 2001-10-17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該搬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記録媒体の吸引ユニット
JP2001319518A JP3783601B2 (ja) 2001-10-17 2001-10-17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2002093829A JP3997397B2 (ja) 2002-03-29 2002-03-29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2093829 2002-03-29
JP2002093841 2002-03-29
JP2002093841A JP3962907B2 (ja) 2002-03-29 2002-03-29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1319518 2002-10-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1995A true CN1411995A (zh) 2003-04-23
CN1212233C CN1212233C (zh) 2005-07-27

Family

ID=27482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75954A Expired - Lifetime CN1212233C (zh) 2001-10-17 2002-10-17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30085980A1 (zh)
EP (2) EP1304226B1 (zh)
CN (1) CN1212233C (zh)
AT (1) ATE367931T1 (zh)
DE (1) DE60221332T2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9583A (zh) * 2009-11-26 2011-08-0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2837507A (zh) * 2011-06-24 2012-1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425147A (zh) * 2013-09-06 2013-12-04 新乡市瑞博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单张纸张力控制装置
CN105691011A (zh) * 2014-12-11 2016-06-22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借助抽吸空气固定页张的装置
CN108025564A (zh) * 2015-09-02 2018-05-11 爱克发印艺公司 具有凹窝真空带的喷墨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1032B2 (en) * 2001-10-17 2006-09-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ed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fixing apparatus
EP1454758B1 (en) * 2003-03-07 2008-03-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dium transport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0408343C (zh) * 2003-03-07 2008-08-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传送装置和记录设备
US7354147B2 (en) * 2003-11-04 2008-04-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laten having channel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US7887179B2 (en) * 2006-06-15 2011-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8029093B2 (en) * 2008-07-22 2011-10-04 Eastman Kodak Company Overprint trough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85262B2 (ja) * 2010-07-20 2014-09-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543564B2 (ja) * 2011-12-27 2014-07-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236766B2 (ja) 2012-11-09 2017-1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9211732B2 (en) * 2012-11-12 2015-12-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043311B2 (ja) 2014-04-01 2016-12-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8176497A (ja) 2017-04-07 2018-1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2998A (en) * 1962-12-21 1965-05-11 American Can Co Conveyor
JP2945781B2 (ja) * 1991-05-17 1999-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0717087A (ja) * 1993-06-23 1995-01-2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プラテン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070861B2 (ja) * 1998-01-21 2008-04-02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6168259B1 (en) * 1998-10-09 2001-01-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er for forming a full-width image on a receiver exclusive of a transverse side of the receiv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printer
DE59812684D1 (de) * 1998-12-08 2005-04-28 Agfa Gevaert Ag Tintenstrahldruckverfahren zur Bildherstellung
AU1935300A (en) * 1998-12-08 2000-06-26 Langston Corporation, The Vacuum assist transfer belt
US6270074B1 (en) * 1999-04-14 2001-08-0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int media vacuum holddown
US6315404B1 (en) * 1999-12-21 2001-11-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eated vacuum platen
US6409332B1 (en) * 2000-02-28 2002-06-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Low flow vacuum platen for ink-jet hard copy apparatus
US6328491B1 (en) * 2000-02-28 2001-12-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Vacuum platen and method for use in printing device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9583A (zh) * 2009-11-26 2011-08-0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2837507A (zh) * 2011-06-24 2012-1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837507B (zh) * 2011-06-24 2017-0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425147A (zh) * 2013-09-06 2013-12-04 新乡市瑞博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单张纸张力控制装置
CN105691011A (zh) * 2014-12-11 2016-06-22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借助抽吸空气固定页张的装置
CN105691011B (zh) * 2014-12-11 2019-05-10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借助抽吸空气固定页张的装置
CN108025564A (zh) * 2015-09-02 2018-05-11 爱克发印艺公司 具有凹窝真空带的喷墨印刷装置
CN108025564B (zh) * 2015-09-02 2020-12-01 爱克发有限公司 具有凹窝真空带的喷墨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30085980A1 (en) 2003-05-08
CN1212233C (zh) 2005-07-27
DE60221332D1 (de) 2007-09-06
ATE367931T1 (de) 2007-08-15
EP1304226B1 (en) 2007-07-25
EP1304226A2 (en) 2003-04-23
DE60221332T2 (de) 2008-04-10
EP1304226A3 (en) 2003-10-22
EP1829694A1 (en) 200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2233C (zh)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CN1193892C (zh) 被固定材料输送装置、排出装置、排出方法和固液装置
CN1200821C (zh)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以及使用该输送装置的液体固定装置
CN1226146C (zh)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CN1070421C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10466265B (zh) 打印设备
JP3978713B2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前記搬送装置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CN2780465Y (zh) 成像设备和用于该设备中的馈纸台
CN1189325C (zh) 液滴喷射头和喷墨记录装置
CN106183413B (zh) 打印设备和台板
CN101045388A (zh) 清洁刮片及其制造方法和用于液体排放头的清洁装置
CN1990242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JP200400136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92342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2364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990240A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827377A (zh) 成像设备
CN1526567A (zh) 介质传送装置和记录设备
JP2012040759A (ja) 記録装置
JP4154585B2 (ja) 液体ミストの排除装置及び液体ミストの排除方法
JP4062733B2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6198806A (ja) プラテン及び該プラテンを備えた記録装置と液体噴射装置
CN1911670A (zh) 传送系统、记录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
US8616679B2 (en) Inkjet printer
JP2007038469A (ja) インクミストの飛散防止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7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