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7507A -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7507A
CN102837507A CN2012102100236A CN201210210023A CN102837507A CN 102837507 A CN102837507 A CN 102837507A CN 2012102100236 A CN2012102100236 A CN 2012102100236A CN 201210210023 A CN201210210023 A CN 201210210023A CN 102837507 A CN102837507 A CN 102837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n
parts
inner space
holding sec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00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7507B (zh
Inventor
山本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37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7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7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75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其在由多个部件构成压印板的情况下,使在压印板的上部被输送的介质的高度一致。所述压印板单元具备:支承部件;第一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二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一压印板,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第二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和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Description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一种通过喷射油墨从而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在此种喷墨式的打印机中,具备用于对介质进行支承的压印板。压印板通过对介质适当地进行支承,从而适当地保持喷射油墨的头与介质之间的距离。
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一种用于在印刷时对纸张进行支承的压印板。在专利文献3中示出一种在纸张宽度较宽的纸张上实施印刷的大幅面打印机。
然而,当为专利文献3这种大幅面的打印机(也称为大纸张喷墨打印机1)时,通过一个压印板部件来构成宽度较宽的压印板较为困难。因此,通过多个压印板部件来构成一个压印板,但当由多个压印板部件而构成时,在各个压印板之间使高度高精度地一致较为困难。当无法使高度高精度地一致时,将在纸宽方向上产生高低差,从而会产生无法恰当地输送纸张的情况,或无法在压印板上恰当地实施对纸张的抽吸的情况。
此外,由于头与介质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均匀,因此也会对画质造成影响。由此,在由多个部件构成压印板时,优选使在压印板的上部被输送的介质的高度一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4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892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79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由多个部件构成压印板时,使在压印板的上部被输送的介质的高度一致。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一种压印板单元,其具备:支承部件;第一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二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一压印板,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第二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和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内部侧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压印板31A以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俯视图。
图6为压印板单元30的A-A剖视图。
图7A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一放大图,图7B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二放大图。
图8为压印板31′被绝缘时的电场的说明图。
图9为压印板31被接地时的电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了以下的事项。即,一种压印板单元,其具备:支承部件;第一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二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一压印板,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第二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和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由于第一压印板被配置在第一部件上,并且第二压印板横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配置,因此能够在第一部件上使第一压印板的端部与第二压印板的端部的高度一致。此时,由于第二压印板被形成为,具有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通的孔,因此能够通过使内部空间成为负压,从而将在压印板上被输送的介质更加切实地吸附在压印板上。因此,能够使在压印板的上部被输送的介质的高度在整体上高精度地一致。
在所涉及的压印板单元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压印板以及所述第二压印板具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压印板的第一卡合部至少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所述第二压印板的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第一压印板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一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压印板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一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且与第二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因此能够通过第一部件的第二卡合部,而使第一压印板和第二压印板的高度恰当地一致。
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第一压接面,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第二压接面,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某一个上设置有弹性突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所述弹性突部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一压接面和所述第二压接面被压贴在一起。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由于在使弹性突部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卡合时,第一压接面和第二压接面压接,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两者进行固定。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自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承部件的表面接触的抵接部。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由于能够通过抵接部而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切实地与支承部件接触,因此能够适当地保证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高度位置。
此外,优选为,所述抵接部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接面和所述第二压接面之间的压接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
以此种方式,由于抵接部被设置在,与压接面在交叉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压接面的位置接近,因此能够更加高精度地保证从压印板到支承部件的高度。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一压印板之间且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边缘部处插入有海绵。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由于能够切实地填埋第一部件与第一压印板之间的空隙,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第一部件的内部成为负压时,空气从第一部件与第一压印板之间流入的情况。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自的底部上,设置有与各自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并且从该孔实施抽吸,从而使各个所述内部空间成为负压。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从压印板上的孔对在压印板上被输送的介质进行吸附,进而高精度地保持介质的高度位置。
此外,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也明确了以下的事项。即,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头,其向介质喷射液体;支承部件;第一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二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第一压印板,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第二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和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由于第一压印板被配置在第一部件上,并且第二压印板横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配置,因此能够在第一部件上使第一压印板的端部与第二压印板的端部的高度一致。此时,由于第二压印板被形成为,具有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通的孔,因此能够通过使内部空间成为负压,从而将在压印板上被输送的介质更加切实地吸附在压印板上。因此,能够使在压印板的上部被输送的介质的高度在整体上高精度地一致。而且,能够使从头喷射出的液体高精度地喷落在压印板上的介质上。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该喷墨打印机1具备:记录部40,其长度方向被水平地配置;筐体90,其被安装在记录部40的端部上;装填部10,其被安装在记录部40的上侧;支脚部70,其从下方对记录部40以及筐体90进行支承。
虽然在装填部10的内部装填有卷筒组装体11,但是在该图中,卷筒组装体11(参照图2)被卷筒罩12覆盖,其中,所述卷筒组装体11包括对长条的被记录介质(参照图2,以下也称为“介质”)进行卷叠而成的卷筒R。记录部40的内部机构由顶罩42以及前罩44所覆盖。在记录部40的内部配置有后文叙述的头41(参照图2)等,并且对从装填部10的卷筒R拉出并被馈送至记录部40的介质喷射油墨,从而形成图像。
在记录部40处形成了图像的介质,从被形成在记录部40的下方的排出部60向外部排出。另外,支脚部70以经过了排出部60的介质不与地面相接的目的而被安装。
筐体90形成从记录部40退避的头进行待机的初始位置的空间,并且在其下部具有盒架20。在盒架20中,于覆盖其表面的架罩22的内侧,安装有收纳了向头供给的油墨的墨盒(未图示)。
而且,在筐体90的上表面上配置有操作面板80。操作面板80除了包括供用户进行操作的多个开关82以外,还包括对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动作状态进行表示的显示部84。因此,用户将配置有操作面板80以及盒架20的一侧作为前面,并从该前面侧对喷墨打印机1进行操作。
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内部侧视图。
如图2所示,喷墨打印机1具备:轴13,其对卷筒R进行保持;输送路径14,其对卷筒纸R进行输送;记录部40,其对被输送过来的介质实施图像形成;排出部60,其对经过了图像形成的介质进行排出;剪切器装置61,其对从排出部60排出的介质进行剪切。此外,喷墨打印机1具备压印板单元30,所述压印板单元30在后文叙述的头41的下部对被输送过来的介质进行支承。压印板单元30包括压印板31、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压印板单元3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此外,喷墨打印机1具备对上述各个结构设备的动作进行综合地控制的未图示的控制部。
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会有如下的情况,即,将介质的输送方向(排出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输送路径14的宽度方向(在图2中为纸面垂直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正交的铅直方向称为Z轴方向而进行说明。
记录部40具备向沿着输送路径14而被输送过来的介质喷射油墨的头41。头41被搭载于在输送路径14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滑架43上。头41具备多个喷嘴列,并成为能够从各个喷嘴列分别喷射预定的颜色(例如,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的油墨的结构。头41通过向被支承在压印板31上的卷筒纸R的记录面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对预定的图像或文字等的信息进行记录的图像形成。
通过记录部40而被实施了图像形成的介质,穿过构成输送路径14的终端部的夹持部50并从排出部60被排出。夹持部50具备多个排出辊51,所述排出辊51在对介质进行夹持的同时进行旋转驱动从而排出介质。排出辊51具备,根据纸张的种类而将进行夹持的辊切换为齿形辊51a或滚动辊51b的机构。
在夹持部50的下游侧设置有将被排出的介质剪切为预定尺寸的剪切器装置61。剪切器装置61具有:限制部件62,其对被排出的介质的高度位置进行限制;剪切器单元63,其在与介质的排出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并对介质进行剪切。
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立体图。在图3中,作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压印板单元30的最小结构,示出了压印板31、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另外,为了便于对压印板单元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中图示了压印板单元3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压印板31A以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主视图。虽然压印板31以及压印板基座32分别由多个部件构成,但在此图示了这些部件中的第一压印板31A和第一压印板基座32A。虽然图4为,从图2中的X轴正侧朝向负侧观察第一压印板31A以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时的图,但在被安装于喷墨打印机1上的状态下从该角度是无法进行目视确认的。在此,为了进行说明,而以将这些部件从喷墨打印机1中拆下的状态进行图示。
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压印板单元30的概要进行说明。支承部件33为,用于在其上部对压印板基座32进行支承的部件。压印板基座32包括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相当于第一部件)、第二压印板基座32B(相当于第二部件)、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在图3中未图示)。
虽然这些压印板基座在纸宽方向(Y方向)上长度分别不同,但由于其他的结构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主要以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虽然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在纸宽方向(Y方向)上长度也不同,但由于其他的结构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主要以第一压印板31A为例进行说明。
压印板31和压印板基座32均由导电性树脂注塑成型。使用导电性树脂的原因在于,能够释放在压印板31上产生的静电。此外,未使用气体放电树脂的原因在于,气体放电树脂易磨损,从而无法长期地确保精度较高的压印板的高度精度。
此外,未用板金原料进行制造的原因在于,由于压印板31的形状为复杂的形状,因此在板金原料的冲压加工中工序较多,而且即使使用板金来进行制造,也难以进行高精度加工。
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底部具备多个底部开口部322。如图4所示那样,底部开口部322从压印板基座32A的底面突出,并成为嵌入支承部件33的开口部(后文叙述)的形状。而且,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内部空间与支承部件33的内部空间连通。由于其他的压印板基座也同样具有与支承部件33连通的底部开口部322,因此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内部空间、第二压印板基座32B的内部空间、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的内部空间以内部的空气能够移动的方式连通。
第一压印板31A通过向Y轴正向进行滑动从而被嵌入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上部的一部分中。此外,虽然在图3中未图示,但第二压印板31B也以与第一压印板31A邻接的方式被嵌入。由此,第一压印板31A中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并且第二压印板31B被设置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以及第二压印板基座32B上。而且,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能够使邻接的第一压印板31A的端部和第二压印板31B的端部的高度一致。
尤其是,由于如图1所示这种大纸张的喷墨打印机1在纸宽方向上较长,因此使用如前文所述的多个压印板基座和多个压印板来构成压印板单元。但是,当由多个压印板构成压印板单元时,如果在这些压印板之间产生高低差,则会产生被输送的介质在该位置处浮起的问题。而且,当产生高低差时,将有可能在该高低差处发生空气泄露,从而对压印板上的介质的抽吸无法恰当地被进行。该情况将会成为,尤其是在大纸张的喷墨打印机1中以高频率被使用的卷筒纸的输送的障碍。但是,当为上述这种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时,由于能够使第一压印板31A的端部和第二压印板31B的端部的高度一致,因此能够使这些压印板之间不产生高低差。
在第一压印板31A上设置有:支承面312,其对所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槽部313,其用于使被废弃的油墨等的液体不与输送过程中的介质接触。槽部313上设置有兼任油墨抽吸和介质抽吸的第一抽吸孔314。第一抽吸孔314从第一压印板31A的上部贯穿至下部(Z轴方向)。而且,在第一压印板31A上,在对所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1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抽吸孔315和第三抽吸孔316。
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上部边缘周围,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A。此外,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设置有多个向介质的输送方向(X轴方向)突出的突起部321(相当于第二卡合部)(当然,在与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负方向)上也同样地设置有突起部321)。
在第一压印板31A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突起部321卡合的钩状部件311(相当于第一卡合部)。这些钩状部件311以在第一压印板31A被安装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时,在X轴方向上跨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海绵34A的方式而设置。即,以向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在纸宽方向上以相同的间距被设置,并且多个钩状部件311分别与相对应的突起部321卡合。
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底部上设置有多个抵接部325,所述抵接部325与支承部件33抵接。多个抵接部325中的部分抵接部325的中心被穿孔,第一压印板基座32A通过该穿孔并用螺丝等的紧固部件而被固定在支承部件上。此外,这些抵接部325被设置于,在纸宽方向(Y轴方向)上与突起部321的压接面(后文叙述)和钩状部件311的压接面相接触的部分(抵接部)重叠的位置处。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使抵接部325和压接面之间的距离接近,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保证从压印板至支承部件的高度。
图5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俯视图。图6为压印板单元30的A-A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即,压印板31是由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构成的。此外,示出了这些压印板的纸宽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不同的情况。但是,用于构成压印板单元的压印板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压印板的纸宽方向上的长度也不限定于此。
图6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即,在支承部件33上设置有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而且,在这些压印板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
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经由底部开口部322而嵌入支承部件33的开口部332中。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各自的纸宽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度不同。
在支承部件33的中央底部设置有抽吸装置38。抽吸装置38通过将由压印板31、压印板基座32、和支承部件33构成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向压印板单元30的外部排出,从而将内部空间的气压保持为低于外部气压。由此,在压印板31上被输送的介质通过所述的第一抽吸孔314、第二抽吸孔315、第三抽吸孔316而被吸附在压印板上。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由于介质吸附在平面的压印板上,因此该介质的表面也确保了平坦。而且,能够将油墨滴喷射在被维持为平坦的介质上。因此,由于能够在整个纸宽方向以及输送方向上将头与介质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均匀,因此能够使油墨滴喷落在所需的位置上从而提供画质优良的印刷物。
如上文所述,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上部边缘周围,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A。同样地,在第二压印板基座32B的上部边缘周围,也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B,在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的上部边缘周围,也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C。这些海绵在钩状部件311与突起部321卡合而使压印板被固定时,将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被压缩。即,由于海绵发生变形而紧贴于压印板基座以及压印板,因此能够提高压印板基座与压印板之间的气密性。
图7A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31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一放大图,图7B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31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二放大图。在此,参照图7A以及图7B对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之间的卡合进行说明。
在图7A以及图7B中图示了突起部321、和突起部321的压接面3211。此外,在这些附图中图示了钩状部件311的顶端部3111、和被设置于该顶端部3111上的三角形状的弹性突起3112。而且,在这些附图中图示了,与突起部321的压接面3211相接触的挂钩状部件311的压接面3113。突起部321的压接面3211的法线与支承面312的法线相一致。此外,钩状部件311的压接面3113的法线也与支承面312的法线相一致。
各个压印板通过在压印板基座32上向纸宽方向(Y轴正向)滑动,从而使压印板31的钩状部件311与压印板基座32的突起部321卡合。当突起部321嵌入钩状部件311中时,三角形状的弹性突起3112发生弹性变形。通过由该弹性变形而产生的按压力,从而突起部321的压接面3211被切实地压贴在钩状部件311的压接面3113上。
以此种方式,由于突起部321的压接面3211与钩状部件311的压接面3113切实地接触,从而从压印板基座32的抵接部325到压印板31的支承面312的高度被保证为设计上的高度。尤其是,由于突起部321的压接面3211的法线和钩状部件311的压接面3113的法线、与支承面312的法线相一致,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而使这些压接面3113、3211切实地接触,从而能够保证介质所通过的支承面312的平面。
此外,由于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在纸宽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在纸宽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内使从压印板32的抵接部325到压印板31的支承面312的高度均匀。
图8为压印板31′被绝缘时的电场的说明图。在图中图示了压印板31′、和头41′的喷嘴板NP′。此外,作为在压印板上被输送的介质,图示了纸张S。
头41′通过电缆类而成为与主体侧相同的电位,并被接地。因此,喷嘴板NP′的电位为零。另一方面,在压印板31′未被接地的情况下,由于在纸张S从压印板31′上通过时于压印板31′和纸张S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从而产生静电。
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这种大纸张的喷墨打印机1中,主要输送在纸宽方向上宽度较大的纸张S。此外,为了防止纸张S从压印板31′浮起,而通过所述的第一抽吸孔314至第三抽吸孔316对纸张S进行抽吸。因此,纸张S和压印板3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导致在压印板31′上产生的静电也增大。由此,由于压印板31′带电,因此在不实施除电时,将在压印板31′与头41′的喷嘴板NP′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产生电场。
另一方面,当纸张S通过时,主要从纸张S的端部飞散纸粉。当该纸粉在电场间飞散时,如图所示那样各个纸粉将发生介电极化。发生了介电极化的纸粉将被吸附在压印板31′或喷嘴板NP′上。
在喷嘴板NP′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喷嘴,并且从这些喷嘴喷射油墨。但是,当纸粉吸附在喷嘴板NP′上时,该纸粉将引起喷嘴的堵塞。于是,将产生无法喷射油墨的喷嘴,从而由该喷嘴负责点的形成的像素上将不会形成所需的点(产生所谓的漏点)。
虽然实施喷嘴的清洗以避免产生这种漏点,但是由于清洗是通过从喷嘴强制喷射油墨从而实施的,因此将会无谓地消耗油墨。此外,由于油墨的强制喷射也将招致废液的排出量增加等无益的情况。因此,优选为,不使纸粉吸附在喷嘴板NP′上。
图9为压印板31被接地时的电场的说明图。考虑到如上文所述的纸粉的吸附过程,优选对压印板31的带电进行抑制。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31通过如上文所述的结构,从而经由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而被接地(支承部件33被设定为与喷墨打印机1相同的电位)。
如上文所述,压印板31以及压印板基座32由导电性树脂形成。而且,压印板31以及压印板基座32成为,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切实地接触的结构。此外,压印板基座32经由其抵接部325而与由板金形成的支承部件33切实地接触。
通过采用此种结构,从而能够使压印板31的电荷经由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而释放。由此,由于在头41的喷嘴板NP和压印板31之间不产生电场,因此纸粉不易被吸附在喷嘴板NP上。而且,能够提供不易产生漏点的喷墨打印机1。
此外,即使在如此种方式这样于压印板31和压印板基座32之间插入有海绵的方式中,也由于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切实地接触,因此即使在压印板31由于静电等而带电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这些压接面而使电荷向支承部件侧释放。
此外,在将各个压印板基座视为一个单位时,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之间的压接面在纸宽方向(Y轴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此外,与此相对应地抵接部325也以等间隔排列。由此,即使存在压印板31由于静电等而带电的情况,电荷也会进行分散并经由压接面以及抵接部325而迅速地被除电。
而且,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钩状部件311以及突起部321的位置,与形成有抵接部的位置在纸宽方向上相一致。因此,能够使电荷从压印板31移动至支承部件33的路径成为最短,由此能够使电荷更加迅速地释放。
其他的实施方式
虽然将上文所述的海绵作为一般的海绵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导电性的海绵。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使压印板31所带电的电荷经由导电性海绵而向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释放。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而对打印机1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具体化为,喷射或者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液体、分散有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状体、如凝胶这样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例如也可以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应用于,滤色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机、气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尤其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的应用了喷墨技术的各种装置中。而且,这些方法或制造方法也为应用范围的范畴。
上述的实施方式为,用于使本发明易于理解的实施方式,而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并解释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条件下被变更、改良,并且显然在本发明中也包括其等效物。
关于头
喷射油墨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使用压电元件而进行喷射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通过热量而使喷嘴内产生气泡的方式等的其他方式。
符号说明
1…喷墨打印机;
10…装填部;11…卷筒组装体;12…卷筒罩;13…轴;14…输送路径;
20…盒架;22…架罩;
30…压印板单元;31…压印板;
31A…第一压印板;31B…第二压印板;31C…第三压印板;
32A…第一压印板基座;32B…第二压印板基座;32C…第三压印板基座;
33…支承部件;
34A…海绵;34B…海绵;34C…海绵;
38…抽吸装置;
40…记录部;41…头;42…顶罩;
43…滑架;44…罩;
50…排出部;51…排出辊;51a…齿形辊;51b…滚动辊;
60…排出部;61…剪切器装置;62…限制部件;63…剪切器单元;70…支脚部;
80…操作面板;82…开关;84…显示部;
90…筐体;
311…钩状部件;312…支承面;313…槽部;
314…第一抽吸孔;315…第二抽吸孔;316…第三抽吸孔;
321…突起部;322…底部开口部;325…抵接部;
3111…钩状部件的顶端部;3112…弹性突起;
3113…压印板的压接面;3211…突起部的压接面;
NP…喷嘴板;
S…纸张。

Claims (8)

1.一种压印板单元,其具备:
支承部件;
第一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
第二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
第一压印板,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第二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和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压印板以及所述第二压印板具有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卡合部,
所述第一压印板的第一卡合部至少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
所述第二压印板的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第一压接面,
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第二压接面,
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某一个上设置有弹性突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所述弹性突部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一压接面和所述第二压接面被压贴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自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承部件的表面接触的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所述抵接部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接面和所述第二压接面之间的压接部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一压印板之间且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边缘部处插入有海绵。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自的底部上,设置有与各自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并且从该孔实施抽吸,从而使各个所述内部空间成为负压。
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
头,其向介质喷射液体;
支承部件;
第一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
第二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
第一压印板,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第二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和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
CN201210210023.6A 2011-06-24 2012-06-19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7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0845A JP5830960B2 (ja) 2011-06-24 2011-06-24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40845 2011-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7507A true CN102837507A (zh) 2012-12-26
CN102837507B CN102837507B (zh) 2017-01-18

Family

ID=47361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002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7507B (zh) 2011-06-24 2012-06-19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562092B2 (zh)
JP (1) JP5830960B2 (zh)
CN (1) CN10283750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9881A (zh) * 2013-08-01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339881B (zh) * 2013-08-01 2017-01-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9986892A (zh) * 2017-12-22 2019-07-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2060785A (zh) * 2019-06-10 2020-1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12940U (zh) * 2010-11-30 2012-09-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压板和图像记录装置
JP5830960B2 (ja) * 2011-06-24 2015-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0518561B2 (en) * 2014-11-11 2019-12-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laten holder
JP6523885B2 (ja) * 2015-09-11 2019-06-0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7311A1 (en) * 2000-08-24 2002-07-25 Antonio Hinojosa Holddown device for hardcopy apparatus
CN1411995A (zh) * 2001-10-17 2003-04-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CN1517229A (zh) * 2003-01-10 2004-08-04 ŵ��ʿ�ֻ���ʽ���� 喷墨式打印机
JP2005099601A (ja) * 2003-09-26 2005-04-14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9788A (ja) * 2003-12-10 2005-06-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7592A (ja) * 2004-01-09 2005-07-21 Kyocera Mita Corp 電子装置
JP2007190685A (ja) * 2006-01-17 2007-08-02 Seiko Epson Corp 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1386236A (zh) * 2007-08-07 2009-03-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片吸附装置、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60341A (ja) * 2009-04-09 2010-11-18 Seiko I Info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その記録方法及びプラテンカバ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9290A (ja) 1999-04-06 2000-10-1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09083362A (ja) * 2007-10-01 2009-04-23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9279780A (ja) 2008-05-20 2009-12-03 Seiko I Info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0214880A (ja) 2009-03-18 2010-09-30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ミスト捕集方法
JP5083358B2 (ja) * 2010-03-31 2012-11-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353566B2 (en) * 2010-09-17 2013-01-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bar lift
JP5830960B2 (ja) * 2011-06-24 2015-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7311A1 (en) * 2000-08-24 2002-07-25 Antonio Hinojosa Holddown device for hardcopy apparatus
CN1411995A (zh) * 2001-10-17 2003-04-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CN1517229A (zh) * 2003-01-10 2004-08-04 ŵ��ʿ�ֻ���ʽ���� 喷墨式打印机
JP2005099601A (ja) * 2003-09-26 2005-04-14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9788A (ja) * 2003-12-10 2005-06-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7592A (ja) * 2004-01-09 2005-07-21 Kyocera Mita Corp 電子装置
JP2007190685A (ja) * 2006-01-17 2007-08-02 Seiko Epson Corp 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1386236A (zh) * 2007-08-07 2009-03-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片吸附装置、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60341A (ja) * 2009-04-09 2010-11-18 Seiko I Info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その記録方法及びプラテンカバー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9881A (zh) * 2013-08-01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339881B (zh) * 2013-08-01 2017-01-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9986892A (zh) * 2017-12-22 2019-07-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2060785A (zh) * 2019-06-10 2020-1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06357A (ja) 2013-01-10
US8562092B2 (en) 2013-10-22
US9079431B2 (en) 2015-07-14
US20140015911A1 (en) 2014-01-16
CN102837507B (zh) 2017-01-18
US20120327160A1 (en) 2012-12-27
JP5830960B2 (ja)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7507A (zh)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EP1846243B1 (en) Duplex printing system capable of ink removal
CN105313461A (zh) 记录装置
US20060164486A1 (en) Duplex printing system
US8714736B2 (en) Platen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56523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189770A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9044976B2 (en) Platen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828379B2 (ja)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16769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2555487A (zh) 排液装置和排液喷头
JP201116165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837506B (zh)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03063033A (ja) 液滴吐出印字装置の印字ヘッドリフレッシュ方法
JP2016010866A (ja) 記録装置
JP201102570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6755505B2 (en) Carriage dam for inkjet printer
JP421803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022898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1219693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17332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028103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06239916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0083121A (ja) 印刷装置
JP2007190816A (ja) 液滴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