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7506B -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7506B
CN102837506B CN201210208503.9A CN201210208503A CN102837506B CN 102837506 B CN102837506 B CN 102837506B CN 201210208503 A CN201210208503 A CN 201210208503A CN 102837506 B CN102837506 B CN 102837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n
contact
supporting parts
medium
abut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85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7506A (zh
Inventor
川上贵幸
山本崇雄
小林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365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48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37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7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7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7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所述压印板单元具备:被接地的金属制的支承部件;压印板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且由导电树脂形成并具有第一接点;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上,并由导电树脂形成,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接点接触的第二接点;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

Description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一种通过喷射油墨从而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在此种喷墨式的打印机中,具备用于对介质进行支承的压印板。压印板通过对介质适当地进行支承,从而适当地保持喷射油墨的头与介质之间的距离。
由于介质在压印板上被输送,因此此时存在于压印板上产生静电的情况。这样的静电的产生会使压印板与相对置的头之间产生电场,从而使该电场中的纸粉极化。极化后的纸粉被吸附在头上,由此产生头的喷嘴的堵塞。因此,为了不使纸粉吸附在头上,而优选为不使压印板带电。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的电极部件,即,为了防止烟雾状的液滴向喷嘴面的附着,而使用于附着所喷出的液体的基材带电的部件。在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用于对纸张进行支承的压印板。在专利文献3中,示出了如下的内容,即,通过使用网状介质(mesh medium)用单元,从而对由于废油墨而导致的背面污染进行抑制。
在压印板下部设置有用于对压印板进行支承的压印板支承部件。而且,为了从被设置在压印板上的多个孔对介质进行抽吸而在压印板支承部件内设置有内部空间,并且为了提高压印板与压印板支承部件之间的气密性而在压印板与压印板支承部件之间插入有海绵等的密封部件。因此,压印板与压印板支承部件之间被绝缘,从而难以迅速地去除由于在压印板上产生的静电而产生的电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4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892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79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迅速地去除压印板上的电荷。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一种压印板单元,其具备:被接地的金属制的支承部件;压印板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且由导电树脂形成并具有第一接点;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上,并由导电树脂形成,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接点接触的第二接点;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内部侧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压印板31A以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俯视图。
图6为压印板单元30的A-A剖视图。
图7A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一放大图,图7B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二放大图。
图8为压印板31被绝缘时的电场的说明图。
图9为压印板31被接地时的电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了以下的事项。即,一种压印板单元,其具备:被接地的金属制的支承部件;压印板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且由导电树脂形成并具有第一接点;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上,并由导电树脂形成,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接点接触的第二接点;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即使在压印板因与介质之间的摩擦而带电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支承部件而迅速地去除压印板的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即,通过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支承部件而使压印板上的电荷被放电)。此外,由于通过以此方式而迅速地去除压印板的电荷,从而在压印板和头之间不会产生电场,因此能够抑制压印板和头之间的纸粉吸附在头的喷嘴上的情况。而且,能够减少所谓的漏点等未形成点的像素的产生。
在所涉及的压印板单元中,优选为,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连续设置,所述第一接点在所述压印板上的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向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的外侧突出设置,所述第二接点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向所述压印板的外侧突出设置,所述第一接点以及所述第二接点中的至少一方跨越所述密封部件,而在该密封部件的外侧相接。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通过连续的密封部件,而担保压印板与压印板支承部件之间的气密性,并使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接触而切实地对压印板的电荷进行放电。
此外,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包括所述第一接点的第一卡合部和包括所述第二接点的第二卡合部中的某一个上设置有弹性突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所述弹性突部发生变形,从而使所述第一接点和所述第二接点接触。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由于弹性突部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通过由弹性变形产生的按压而使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切实地相接触。
此外,优选为,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具备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在该压印板支承部件的底部与所述支承部件相接,所述抵接部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接点和所述第二接点之间的接触部在与所述压印板上的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使抵接部与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接近,由此即使在使用了导电树脂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地对压印板的电荷进行放电。
此外,优选为,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抵接部处,通过紧固部件而被紧固在一起。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在抵接部处使压印板支承部件和支承部件切实地接触。
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接点以及所述第二接点在与所述压印板上的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均以等间距被设置。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的接触部以等间距被设置。而且,由于压印板的电荷的放电路径被均等地分散,因此能够实现更加迅速的放电。
此外,优选为,所述密封部件为导电性海绵。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不仅能够通过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之间的接触部而将压印板的电荷向支承部件释放,还能够通过导电性海绵而将压印板的电荷向支承部件释放。
此外,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也明确了以下的事项。即,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头,其向介质喷射液体;被接地的金属制的支承部件;压印板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且由导电树脂形成并具有第一接点;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上,并由导电树脂形成,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接点接触的第二接点;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
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即使在压印板因与介质之间的摩擦而带电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支承部件而迅速地去除压印板的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即,通过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支承部件而使压印板上的电荷被放电)。此外,由于通过以此方式迅速地去除压印板的电荷,从而在压印板和头之间不会产生电场,因此能够抑制压印板和头之间的纸粉吸附在头的喷嘴上的情况。而且,能够减少所谓的漏点等未形成点的像素的产生。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该喷墨打印机1具备:记录部40,其长度方向被水平地配置;筐体90,其被安装在记录部40的端部上;装填部10,其被安装在记录部40的上侧;支脚部70,其从下方对记录部40以及筐体90进行支承。
虽然在装填部10的内部装填有卷筒组装体11,但是在该图中,卷筒组装体11(参照图2)被卷筒罩12覆盖,其中,所述卷筒组装体11包括对长条的被记录介质(参照图2,以下也称为“介质”)进行卷叠而成的卷筒R。记录部40的内部机构由顶罩42以及前罩44所覆盖。在记录部40的内部配置有后文叙述的头41(参照图2)等,并且对从装填部10的卷筒R拉出并被馈送至记录部40的介质喷射油墨,从而形成图像。
在记录部40处形成了图像的介质从被形成在记录部40的下方的排出部60向外部排出。另外,支脚部70是以经过了排出部60的介质不与地面相接的目的而被安装的。
筐体90形成从记录部40退避的头进行待机的初始位置的空间,并且在其下部具有盒架20。在盒架20中,于覆盖其表面的架罩22的内侧,安装有收纳了向头供给的油墨的墨盒(未图示)。
而且,在筐体90的上表面上配置有操作面板80。操作面板80除了包括供用户进行操作的多个开关82以外,还包括对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动作状态进行表示的显示部84。因此,用户将配置有操作面板80以及盒架20的一侧作为前面,并从该前面侧对喷墨打印机1进行操作。
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打印机1的内部侧视图。
如图2所示,喷墨打印机1具备:轴13,其对卷筒R进行保持;输送路径14,其对卷筒纸R进行输送;记录部40,其对被输送过来的介质实施图像形成;排出部60,其对经过了图像形成的介质进行排出;剪切器装置61,其对从排出部60排出的介质进行剪切。此外,喷墨打印机1具备压印板单元30,所述压印板单元30在后文叙述的头41的下部对被输送过来的介质进行支承。压印板单元30包括压印板31、压印板基座32(相当于压印板支承部件)、以及支承部件33。压印板单元3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此外,喷墨打印机1具备对上述各个构成设备的动作进行综合地控制的未图示的控制部。
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会有如下的情况,即,将介质的输送方向(排出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输送路径14的宽度方向(在图2中为纸面垂直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正交的铅直方向称为Z轴方向而进行说明。
记录部40具备向沿着输送路径14而被输送过来的介质喷射油墨的头41。头41被搭载于在输送路径14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滑架43上。头41具备多个喷嘴列,并成为能够从各个喷嘴列分别喷射预定的颜色(例如,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的油墨的结构。头41通过向被支承在压印板31上的卷筒纸R的记录面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对预定的图像或文字等的信息进行记录的图像形成。
通过记录部40而被实施了图像形成的介质,穿过构成输送路径14的终端部的夹持部50并从排出部60被排出。夹持部50具备多个排出辊51,所述排出辊51在对介质进行夹持的同时进行旋转驱动从而排出介质。排出辊51具备,根据纸张的种类而将进行夹持的辊切换为齿形辊51a或滚动辊51b的机构。
在夹持部50的下游侧设置有将被排出的介质剪切为预定尺寸的剪切器装置61。剪切器装置61具有:限制部件62,其对被排出的介质的高度位置进行限制;剪切器单元63,其在与介质的排出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并对介质进行剪切。
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立体图。在图3中,作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压印板单元30的最小结构,示出了压印板31、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另外,为了便于对压印板单元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中图示了压印板单元3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压印板31A以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主视图。虽然压印板31以及压印板基座32分别由多个部件构成,但在此图示了这些部件中的第一压印板31A和第一压印板基座32A。虽然图4为,从图2中的X轴正侧朝向负侧观察第一压印板31A以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时的图,但在被安装于喷墨打印机1上的状态下从该角度是无法进行目视确认的。在此,为了进行说明,而以将这些部件从喷墨打印机1中拆下的状态进行图示。
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压印板单元30的概要进行说明。支承部件33为,用于在其上部对压印板基座32进行支承的部件。压印板基座32包括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在图3中未图示)。
虽然这些压印板基座在纸宽方向(Y方向)上长度分别不同,但由于其他的结构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主要以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虽然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在纸宽方向(Y方向)上长度也不同,但由于其他的结构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主要以第一压印板31A为例进行说明。
压印板31和压印板基座32均由导电性树脂注塑成型。使用导电性树脂的原因在于,能够释放在压印板31上产生的静电。此外,未使用气体放电树脂的原因在于,气体放电树脂易磨损,从而无法长期地确保精度较高的压印板的高度精度。
此外,未用板金原料进行制造的原因在于,由于压印板31的形状为复杂的形状,因此在板金原料的冲压加工中工序较多,而且即使使用板金来进行制造,也难以进行高精度加工。
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底部具备多个底部开口部322。如图4所示那样,底部开口部322从压印板基座32A的底面突出,并成为嵌入支承部件33的开口部(后文叙述)的形状。而且,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内部空间与支承部件33的内部空间连通。由于其他的压印板基座也同样具有与支承部件33连通的底部开口部322,因此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内部空间、第二压印板基座32B的内部空间、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的内部空间以内部的空气能够移动的方式连通。
第一压印板31A通过向Y轴正向进行滑动从而被嵌入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上部的一部分中。此外,虽然在图3中未图示,但第二压印板31B也以与第一压印板31A邻接的方式被嵌入。由此,第一压印板31A中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并且第二压印板31B被设置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以及第二压印板基座32B上。而且,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能够使邻接的第一压印板31A的端部和第二压印板31B的端部的高度一致。
尤其是,由于如图1所示这种大纸张的喷墨打印机1在纸宽方向上较长,因此使用如前文所述的多个压印板基座和多个压印板来构成压印板单元。但是,当由多个压印板构成压印板单元时,如果在这些压印板之间产生高低差,则会产生被输送的介质在该位置处浮起的问题。而且,当产生高低差时,将有可能在该高低差处发生空气泄露,从而对压印板上的介质的抽吸无法恰当地进行。该情况将会成为,尤其是在大纸张的喷墨打印机1中以高频率被使用的卷筒纸的输送的障碍。但是,当为上述这种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时,由于能够使第一压印板31A的端部和第二压印板31B的端部的高度一致,因此能够使这些压印板之间不产生高低差。
在第一压印板31A上设置有:支承面312,其对所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槽部313,其用于使被废弃的油墨等的液体不与输送过程中的介质接触。槽部313上设置有兼任油墨抽吸和介质抽吸的第一抽吸孔314。第一抽吸孔314从第一压印板31A的上部贯穿至下部(Z轴方向)。而且,在第一压印板31A上,在对所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1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抽吸孔315和第三抽吸孔316。
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上部边缘周围,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A(相当于密封部件)。此外,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设置有多个向介质的输送方向(X轴方向)突出的突起部321(相当于第二卡合部)(当然,在与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负方向)上也同样设置有突起部321)。
在第一压印板31A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突起部321卡合的钩状部件311(相当于第一卡合部)。这些钩状部件311以在第一压印板31A被安装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上时,在X轴方向上跨越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海绵34A的方式而设置。即,以向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在纸宽方向上以相同的间距被设置,并且多个钩状部件311分别与相对应的突起部321卡合。
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底部上设置有多个抵接部325,所述抵接部325与支承部件33抵接。多个抵接部325中的部分抵接部325的中心被穿孔,第一压印板基座32A通过该穿孔并用螺丝等的紧固部件而被固定在支承部件上。此外,这些抵接部325被设置于,在纸宽方向(Y轴方向)上与突起部321的抵接面(后文叙述)和钩状部件311的抵接面相接触的部分(抵接部)重叠的位置处。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使抵接部325和抵接面之间的距离接近,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保证从压印板至支承部件的高度。
图5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单元30的俯视图。图6为压印板单元30的A-A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即,压印板31是由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构成的。此外,示出了这些压印板的纸宽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不同的情况。但是,用于构成压印板单元的压印板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压印板的纸宽方向上的长度也不限定于此。
图6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即,在支承部件33上设置有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而且,在这些压印板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压印板31A、第二压印板31B、和第三压印板31C。
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经由底部开口部322而嵌入支承部件33的开口部332中。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第二压印板基座32B、和第三压印板基座32C各自的纸宽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度不同。
在支承部件33的中央底部设置有抽吸装置38。抽吸装置38通过将由压印板31、压印板基座32、和支承部件33构成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向压印板单元30的外部排出,从而将内部空间的气压保持为低于外部气压。由此,在压印板31上被输送的介质通过所述的第一抽吸孔314、第二抽吸孔315、第三抽吸孔316而被吸附在压印板上。通过采用此种方式,由于介质吸附在平面的压印板上,因此该介质的表面也确保了平坦。而且,能够将油墨滴喷射在被维持为平坦的介质上。因此,由于能够在整个纸宽方向以及输送方向上将头与介质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均匀,因此能够使油墨滴喷落在所需的位置上从而提供画质优良的印刷物。
如上文所述,在第一压印板基座32A的上部边缘周围,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A。同样地,在第二压印板基座32B的上部边缘周围,也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B,在第三压印板基座32C的上部边缘周围,也设置有延伸并连续的海绵34C。这些海绵在钩状部件311与突起部321卡合而使压印板被固定时,将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被压缩。即,由于海绵发生变形而紧贴于压印板基座以及压印板,因此能够提高压印板基座与压印板之间的气密性。
图7A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31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一放大图,图7B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31的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的第二放大图。在此,参照图7A以及图7B对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之间的卡合进行说明。
在图7A以及图7B中图示了,突起部321、和突起部321的抵接面3211(相当于第一接点)。此外,在这些附图中图示了,钩状部件311的顶端部3111、和被设置于该顶端部3111上的三角形状的弹性突起3112(相当于弹性突部)。而且,在这些附图中图示了,与突起部321的抵接面3211相接触的钩状部件311的抵接面3113(相当于第二接点)。突起部321的抵接面3211的法线与支承面312的法线相一致。此外,钩状部件311的抵接面3113的法线也与支承面312的法线相一致。
各个压印板通过在压印板基座32上向纸宽方向(Y轴正向)滑动,从而使压印板31的钩状部件311与压印板基座32的突起部321卡合。当突起部321嵌入钩状部件311中时,三角形状的弹性突起3112发生弹性变形。通过由该弹性变形而产生的按压力,从而突起部321的抵接面3211被切实地压贴在钩状部件311的抵接面3113上。
以此种方式,由于突起部321的抵接面3211与钩状部件311的抵接面3113切实地接触,从而从压印板基座32的抵接部325到压印板31的支承面312的高度被保证为设计上的高度。尤其是,由于突起部321的抵接面3211的法线和钩状部件311的抵接面3113的法线、与支承面312的法线相一致,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而使这些抵接面3113、3211切实地接触,从而能够保证介质所通过的支承面312的平面。
此外,由于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在纸宽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在纸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内使从压印板32的抵接部325到压印板31的支承面312的高度均匀。
图8为压印板31被绝缘时的电场的说明图。在图中图示了压印板31、和头41的喷嘴板NP。此外,作为在压印板上被输送的介质,图示了纸张S。
头41通过电缆类而成为与主体侧相同的电位,并被接地。因此,喷嘴板NP的电位为零。另一方面,在压印板31未被接地的情况下,由于在纸张S从压印板31上通过时于压印板31和纸张S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从而产生静电。
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这种大纸张的喷墨打印机1中,主要输送在纸宽方向上宽度较大的纸张S。此外,为了防止纸张S从压印板31浮起,而通过所述的第一抽吸孔314至第三抽吸孔316对纸张S进行抽吸。因此,纸张S和压印板3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导致在压印板31上产生的静电也增大。由此,由于压印板31带电,因此在不实施除电时,将在压印板31与头41的喷嘴板NP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产生电场。
另一方面,当纸张S通过时,主要从纸张S的端部飞散纸粉。当该纸粉在电场间飞散时,如图所示那样各个纸粉将发生介电极化。发生了介电极化的纸粉将被吸附在压印板31或喷嘴板NP上。
在喷嘴板NP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喷嘴,并且从这些喷嘴喷射油墨。但是,当纸粉吸附在喷嘴板NP上时,该纸粉将引起喷嘴的堵塞。于是,将产生无法喷射油墨的喷嘴,从而由该喷嘴负责点的形成的像素上将不会形成所需的点(产生所谓的漏点)。
虽然实施喷嘴的清洗以避免产生这种漏点,但是由于清洗是通过从喷嘴强制喷射油墨从而实施的,因此将会无谓地消耗油墨。此外,由于油墨的强制喷射也将招致废液的排出量增加等无益的情况。因此,优选为,不使纸粉吸附在喷嘴板NP上。
图9为压印板31被接地时的电场的说明图。考虑到如上文所述的纸粉的吸附过程,优选对压印板31的带电进行抑制。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印板31通过如上文所述的结构,从而经由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而被接地(支承部件33被设定为与喷墨打印机1相同的电位)。
如上文所述,压印板31以及压印板基座32由导电性树脂形成。而且,压印板31以及压印板基座32成为,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切实地接触的结构。此外,压印板基座32经由其抵接部325而与由板金形成的支承部件33切实地接触。
通过采用此种结构,从而能够使压印板31的电荷经由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而释放。由此,由于在头41的喷嘴板NP和压印板31之间不产生电场,因此纸粉不易被吸附在喷嘴板NP上。而且,能够提供不易产生漏点的喷墨打印机1。
此外,即使在如此种方式这样于压印板31和压印板基座32之间插入有海绵的方式中,也由于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切实地接触,因此即使在压印板31由于静电等而带电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这些抵接面而使电荷向支承部件侧释放。
此外,在将各个压印板基座视为一个单位时,钩状部件311和突起部321之间的抵接面在纸宽方向(Y轴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此外,与此相对应地抵接部325也以等间隔排列。由此,即使存在压印板31由于静电等而带电的情况,电荷也会进行分散并经由抵接面以及抵接部325而迅速地被除电。
而且,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钩状部件311以及突起部321的位置,与形成有抵接部的位置在纸宽方向上相一致。因此,能够使电荷从压印板31移动至支承部件33的路径成为最短,由此能够使电荷更加迅速地释放。
其他的实施方式
虽然将上文所述的海绵作为一般的海绵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导电性的海绵。通过采用此种方式,从而能够使压印板31所带电的电荷经由导电性海绵而向压印板基座32以及支承部件33释放。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而对打印机1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具体化为,喷射或者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液体、分散有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状体、如凝胶这样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例如也可以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应用于,滤色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机、气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尤其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的应用了喷墨技术的各种装置中。而且,这些方法或制造方法也为应用范围的范畴。
上述的实施方式为,用于使本发明易于理解的实施方式,而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并解释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条件下被变更、改良,并且显然在本发明中也包括其等效物。
关于头
喷射油墨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使用压电元件而进行喷射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通过热量而使喷嘴内产生气泡的方式等其他的方式。
符号说明
1…喷墨打印机;
10…装填部;11…卷筒组装体;12…卷筒罩;13…轴;14…输送路径;
20…盒架;22…架罩;
30…压印板单元;31…压印板;
31A…第一压印板;31B…第二压印板;31C…第三压印板;
32A…第一压印板基座;32B…第二压印板基座;32C…第三压印板基座;
33…支承部件;
34A…海绵;34B…海绵;34C…海绵;
38…抽吸装置;
40…记录部;41…头;42…顶罩;
43…滑架;44…罩;
50…夹持部;51…排出辊;51a…齿形辊;51b…滚动辊;
60…排出部;61…剪切器装置;62…限制部件;63…剪切器单元;70…支脚部;
80…操作面板;82…开关;84…显示部;
90…筐体;
311…钩状部件;312…支承面;313…槽部;
314…第一抽吸孔;315…第二抽吸孔;316…第三抽吸孔;
321…突起部;322…底部开口部;325…抵接部;
3111…钩状部件的顶端部;3112…弹性突起;
3113…钩状部件的抵接面;3211…突起部的抵接面;
NP…喷嘴板;
S…纸张。

Claims (7)

1.一种压印板单元,其具备:
被接地的金属制的支承部件;
压印板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且由导电树脂形成并具有第一接点;
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上,并由导电树脂形成,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接点接触的第二接点;
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
通过所述第一接点、所述第二接点以及所述支承部件而使所述压印板上的电荷被放电,
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具备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在该压印板支承部件的底部与所述支承部件相接,
所述抵接部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接点和所述第二接点之间的接触部在与所述压印板上的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连续设置,
所述第一接点在所述压印板上的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向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的外侧突出设置,所述第二接点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向所述压印板的外侧突出设置,
所述第一接点以及所述第二接点中的至少一方跨越所述密封部件,而在该密封部件的外侧相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在包括所述第一接点的第一卡合部和包括所述第二接点的第二卡合部中的某一个上设置有弹性突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所述弹性突部发生变形,从而使所述第一接点和所述第二接点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抵接部处,通过紧固部件而被紧固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接点以及所述第二接点在与所述压印板上的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均以等间距被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印板单元,其中,
所述密封部件为导电性海绵。
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
头,其向介质喷射液体;
被接地的金属制的支承部件;
压印板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具有内部空间,且由导电树脂形成并具有第一接点;
压印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上,并由导电树脂形成,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接点接触的第二接点;
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印板之间,
通过所述第一接点、所述第二接点以及所述支承部件而使所述压印板上的电荷被放电,
所述压印板支承部件具备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在该压印板支承部件的底部与所述支承部件相接,
所述抵接部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接点和所述第二接点之间的接触部在与所述压印板上的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
CN201210208503.9A 2011-06-20 2012-06-19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2837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6564 2011-06-20
JP2011136564A JP5824898B2 (ja) 2011-06-20 2011-06-20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7506A CN102837506A (zh) 2012-12-26
CN102837506B true CN102837506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4526A (en) * 1978-03-30 1979-05-15 Edward Kostiner Black border printer for photographic prints
CN1572492A (zh) * 1999-09-03 2005-02-02 L&P产权管理公司 在织物上进行紫外线喷墨打印以及组合打印和绗缝的方法和设备
CN1762705A (zh) * 2004-10-21 2006-04-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滴喷出装置及其所适用的工件及电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
JP4586924B2 (ja) * 2009-01-09 2010-1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4526A (en) * 1978-03-30 1979-05-15 Edward Kostiner Black border printer for photographic prints
CN1572492A (zh) * 1999-09-03 2005-02-02 L&P产权管理公司 在织物上进行紫外线喷墨打印以及组合打印和绗缝的方法和设备
CN1762705A (zh) * 2004-10-21 2006-04-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滴喷出装置及其所适用的工件及电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
JP4586924B2 (ja) * 2009-01-09 2010-1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37243B2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02837507B (zh)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5117244A (en) Nozzle capping device for an ink jet printhead
JP20102146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ミスト回収方法
CN105313461A (zh) 记录装置
JP201700127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31005B2 (ja)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5008137A (zh) 液滴排出装置
CN102837506B (zh) 压印板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044976B2 (en) Platen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23502162A (ja) 印刷機械、およ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印刷モジュール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ノズルバー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方法
JP2023502161A (ja) 印刷機械、およ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印刷モジュール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ノズルバー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方法
JP2013006359A (ja)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方法
KR101608209B1 (ko) 전기수력학적현상을 이용하는 3d 프린팅 장치를 이용한 프린팅 방법
JP2013023365A (ja)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914302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957821B2 (ja)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533948B2 (ja) マスク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マスク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6705230B2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0713063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ワイピング装置、及び配向膜形成装置の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ワイピング装置
JP2013022898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16010866A (ja) 記録装置
JP2013022899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17080918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00697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洗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