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8409A - 有机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78409A CN1378409A CN02118312A CN02118312A CN1378409A CN 1378409 A CN1378409 A CN 1378409A CN 02118312 A CN02118312 A CN 02118312A CN 02118312 A CN02118312 A CN 02118312A CN 1378409 A CN1378409 A CN 13784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zone
- illuminating element
- organic illuminating
- emitting
- organ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5
- 150000002894 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8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4770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5281 excited stat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IBHBKWKFFTZAHE-UHFFFAOYSA-N n-[4-[4-(n-naphthalen-1-ylanilino)phenyl]phenyl]-n-phenylnaphthalen-1-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N(C=1C2=CC=CC=C2C=CC=1)C1=CC=C(C=2C=CC(=CC=2)N(C=2C=CC=CC=2)C=2C3=CC=CC=C3C=CC=2)C=C1 IBHBKWKFFTZA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2800 charge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UFVXQDWNSAGPHN-UHFFFAOYSA-K bis[(2-methylquinolin-8-yl)oxy]-(4-phenylphen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Al+3].C1=CC=C([O-])C2=NC(C)=CC=C21.C1=CC=C([O-])C2=NC(C)=CC=C21.C1=CC([O-])=CC=C1C1=CC=CC=C1 UFVXQDWNSAGPHN-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XCJYREBRNVKWGJ-UHFFFAOYSA-N copper(II) phthalocyanin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2=CC=CC=C2C(N=C2[N-]C(C3=CC=CC=C32)=N2)=NC1=NC([C]1C=CC=CC1=1)=NC=1N=C1[C]3C=CC=CC3=C2[N-]1 XCJYREBRNVKWG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6200 vapor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a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4696 coordination complex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 aromatic diamine compound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283 ground st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YRKCREAYFQTBPV-UHFFFAOYSA-N acetylaceto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C(C)=O YRKCREAYFQTBP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1 iri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CUJRVFIICFDLGR-UHFFFAOYSA-N acetylacet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H-]C(C)=O CUJRVFIICFDLG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iri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r]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7756 respiratory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YTQQIHUQLOZOJI-UHFFFAOYSA-N 2,3-dihydro-1,2-th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NSC=C1 YTQQIHUQLOZOJ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STTGYIUESPWXOW-UHFFFAOYSA-N 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12C=CC3=C(C=4C=CC=CC=4)C=C(C)N=C3C2=NC(C)=CC=1C1=CC=CC=C1 STTGYIUESPWXO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FQJQNLKWTRGIEB-UHFFFAOYSA-N 2-(4-tert-butylphenyl)-5-[3-[5-(4-tert-butylphenyl)-1,3,4-oxadiazol-2-yl]phenyl]-1,3,4-oxad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C)=CC=C1C1=NN=C(C=2C=C(C=CC=2)C=2OC(=NN=2)C=2C=CC(=CC=2)C(C)(C)C)O1 FQJQNLKWTRGIE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DHDHJYNTEFLIHY-UHFFFAOYSA-N 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1=CC=NC2=C1C=CC1=C(C=3C=CC=CC=3)C=CN=C21 DHDHJYNTEFLIH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733 L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609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FZWLAAWBMGSTSO-UHFFFAOYSA-N Th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SC=N1 FZWLAAWBMGSTS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3 alkali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340 alkali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05 bipheny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6 cath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446 lig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989 lithium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QXKHYXIUOZZFA-UHFFFAOYSA-M lith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Li+].[F-] PQXKHYXIUOZZFA-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GIFAOSNIDJTPNL-UHFFFAOYSA-N n-phenyl-n-(2-phenylphenyl)naphthalen-1-amine Chemical group C1=CC=CC=C1N(C=1C2=CC=CC=C2C=CC=1)C1=CC=CC=C1C1=CC=CC=C1 GIFAOSNIDJTPN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1997 ph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C([H])=C(*)C([H])=C1[H]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7 poly(N-vinyl carbazo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MCJGNVYPOGVAJF-UHFFFAOYSA-N quinolin-8-ol Chemical compound C1=CN=C2C(O)=CC=CC2=C1 MCJGNVYPOGVA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ZSYMVHGRKPBJCQ-UHFFFAOYSA-N 1,1'-biphenyl;9h-carbazole Chemical group C1=CC=CC=C1C1=CC=CC=C1.C1=CC=C2C3=CC=CC=C3NC2=C1 ZSYMVHGRKPBJC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VFJWYZMQAEBMO-UHFFFAOYSA-N 1h-benzo[h]quinolin-10-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NC2=C3C(=O)C=CC=C3C=CC2=C1 ZVFJWYZMQAEBM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FMUXPQZKOKPOF-UHFFFAOYSA-N 2,3,7,8,12,13,17,18-octaethyl-21,23-dihydroporphyri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CCc1c(CC)c2cc3[nH]c(cc4nc(cc5[nH]c(cc1n2)c(CC)c5CC)c(CC)c4CC)c(CC)c3CC VFMUXPQZKOKPO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JPHWVYNGODIMX-UHFFFAOYSA-N 2-(1,3-benzothiazol-2-yl)phenol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Oc1ccccc1-c1nc2ccccc2s1 UJPHWVYNGODIM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OBQYOAFITYVPF-UHFFFAOYSA-N 2-(1,3-benzoxazol-2-yl)phenol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Oc1ccccc1-c1nc2ccccc2o1 IOBQYOAFITYV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SMJMUQZRGZMQC-UHFFFAOYSA-N 2-naphthalen-1-yl-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12=CC=CN=C2C2=NC=CC=C2C2=C1NC(C=1C3=CC=CC=C3C=CC=1)=N2 NSMJMUQZRGZMQ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VFQEOPUXVPSLB-UHFFFAOYSA-N 3-(4-tert-butylphenyl)-4-phenyl-5-(4-phenylphenyl)-1,2,4-tr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C)=CC=C1C(N1C=2C=CC=CC=2)=NN=C1C1=CC=C(C=2C=CC=CC=2)C=C1 ZVFQEOPUXVPSL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270131 Agaricus moeller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4156 Clerodendrum quadrilocular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1033 Hypomenorrho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ZCQWOFVYLHDMMC-UHFFFAOYSA-N Ox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OC=N1 ZCQWOFVYLHDMM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272 alkali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4 alkalin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WZJYKHNJTSNBHV-UHFFFAOYSA-N benzo[h]quinoline Chemical group C1=CN=C2C3=CC=CC=C3C=CC2=C1 WZJYKHNJTSNB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0 bery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TBAMAFKBVZNFJ-UHFFFAOYSA-N beryl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e] ATBAMAFKBVZNF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bismuth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i]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CREMABGTGYGIQB-UHFFFAOYSA-N carbo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C CREMABGTGYGIQ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03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arb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JNVQOSZGJRYEI-UHFFFAOYSA-N digallium;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Ga+3].[Ga+3] AJNVQOSZGJRY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93 encaps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flu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95 gall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1 glass-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820 hal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RBTKNAXYKSUFRK-UHFFFAOYSA-N heliogen blue Chemical compound [Cu].[N-]1C2=C(C=CC=C3)C3=C1N=C([N-]1)C3=CC=CC=C3C1=NC([N-]1)=C(C=CC=C3)C3=C1N=C([N-]1)C3=CC=CC=C3C1=N2 RBTKNAXYKSUFR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30 hygroscop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484 in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47 lith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768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25 nitril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866 oxadiazol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oxygen(2-);tantalum(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a+5].[Ta+5]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IEQIEDJGQAUEQZ-UHFFFAOYSA-N phthalocyanine Chemical compound N1C(N=C2C3=CC=CC=C3C(N=C3C4=CC=CC=C4C(=N4)N3)=N2)=C(C=CC=C2)C2=C1N=C1C2=CC=CC=C2C4=N1 IEQIEDJGQAUEQ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67 polyanil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1 que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71 quen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943 quinoli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N1=C(C=CC2=CC=CC=C12)*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36 tantal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toluene Substances CC1=CC=CC=C1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65—Intermediate layers comprising a mixture of materials of the adjoining active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27—Combination of fluorescent and phosphorescent e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90—Multiple hosts in the emissive layer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8—Carrier blocking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7—Passive-matrix 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有机化合物膜中提供有由空穴传输材料制成的空穴传输区域,由电子传输材料制成的电子传输区域,以及其中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二者被混合的且被掺有用于红色光的三重态发光材料的混合区域(发光区域),由此在传统层叠结构中存在的各层之间的界面被消除了,并且显示出空穴传输,电子传输和发光的各个功能。根据上述方法,能够获得用于红色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功耗是低的,其寿命是长的。因此,显示设备和电子设备是通过使用该有机发光元件被制造的。
Description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元件,其具有阳极,阴极和其中包括发光是通过施加电场获得之有机化合物的膜(以后称为有机化合物膜),和涉及使用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设备。本发明特别涉及包括用作为象素的用于发射红,绿和篮对应颜色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发射红颜色光的元件的发射效率是高的并且元件寿命是长的。注意,本说明书中的显示设备表示使用有机发光元件作为发光元件的图象显示设备。而且,其中有机发光元件被固定到连接器例如各向异性导电膜(FPC:柔性印刷电路),TAB(带自动焊接)带或者TCP(带载流子封装)的模块,其中印刷电路板被提供在TAB带或者TCP一端的模块,和其中有机发光元件通过COG(玻璃上芯片)方法被直接用IC(集成电路)安装的模块,所有这些都被包括在显示设备中。
2现有技术说明
有机发光元件是通过施加电场来发射光的元件。发光机理如后面说明。电压被施加在夹有有机化合物膜的电极,由此从阴极注入的电子和从阳极注入的空穴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复合以形成激发状态的分子(分子激子)。然后,分子激子释放能量返回到基态,发光。
通常,在这种有机发光元件中,有机化合物膜被形成为小于1μm厚度的薄膜。而且,有机发光元件是其中有机化合物膜本身发光的自身发光元件,并且因此不需要被用于传统液晶显示中的背景光。因此,其最大优点是有机发光元件能够被做成极薄和极轻。
而且,例如,在具有近似为100到200nm厚度的有机化合物膜中,考虑有机化合物膜载流子迁移,从载流子注入到载流子复合的时间近似为几十纳秒。即使考虑从载流子复合到发光的过程,发光也在微秒内达到。因此,强点之一是响应速度是非常高的。
而且,有机发光元件是载流子注入型发光元件。因此,可用直流电压驱动,并且噪声难于发生。至于驱动电压,有下述报告;第一,有机化合物膜被形成为均匀和非常薄,具有近似100nm的厚度;而且,选择电极材料,其使对有机化合物膜的载流子注入阻挡很小;另外,引入异质结构(这里为两层结构);因此,在5.5V时实现100cd/m2的足够亮度。(参考1:C.W.Tang和S.A.VanSlyke,“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应用物理快报,51卷,12期,913-915(1987))。
除了上述诸如薄和轻,高速响应和直流低电压驱动的元件特征之外,其具有的巨大优点之一是有机发光元件具有大量各种发射颜色。该优点的因素是有机化合物本身的多样性。即,用于各种发射颜色的材料能够通过分子设计(例如,引入取代基)开发出的灵活性等导致颜色的丰富。
利用颜色丰富之有机发光元件的最大应用领域是全彩色平板显示。其理由是,因为有大量的能够发射三基色红绿蓝光的有机材料,能够通过将有机材料形成图案而容易地得到全彩色。诸如上述薄和轻,高速响应和直流低电压驱动的元件特征能够被考虑为适合于平板显示的特征。
另外,能够通过发射所有对应红绿蓝色的光获得白色光。在发射白色光中需要考虑三基色光的平衡。因此,示出了相对于每个颜色的最小要求效率(这里为功率效率,单位是lm/W)(参考2:Yoshiharu:“应用物理协会有机分子——生物电子学部分”,11卷,1期,P.88(2000))。
根据参考2,可见有大量的报告,其中对于绿色和蓝色超过了要求值,但是对于红色的值却远远达不到要求值。因此,红色发射效率的提高是开发全彩色平板显示的基本要素。然后,发射效率的提高能够使功率消耗降低。
作为在低发射效率时的因素之一,给出荧光材料不仅被用于红色之发光材料而且被用于一般有机发光元件。在有机发光元件中,当分子激子返回到基态时发生发光。从单重激发态(S*)的发光(荧光)和从三重激发态(T*)的发光(磷光)作为发光是可能的。在使用荧光材料的情况下,仅仅从S*的发光(荧光)是有贡献的。
但是,有机发光元件中S*对T*的统计产生比率被认为是S*∶T*=1∶3(参考3:Tetsuo Tsutsui,“应用物理协会有机分子——生物电子学部分——第三次报告会文”,P.31(1993))。因此,使用荧光材料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内部量子效率的理论极限(所产生的光子对注入载流子的比率)是以S*∶T*=1∶3为基础被建立为25%。换言之,在使用荧光材料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注入载流子的至少75%被浪费了。
相反,一般认为,如果能够利用从T*的发光即磷光的话,发射效率被提高了(简单地说,为3到4倍)。但是,在一般有机化合物中,从T*的发光(磷光)在室温时观察不到,而一般仅有从S*的发光被观察到。其原因是,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基态通常是单重基态(So),T*-So转换是禁止转换,而S*-So转换是允许转换。
但是,近年来,有关能够将在从T*返回到基态释放的能量(以后称为“三重态激发能量”)转换成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文献在不断地给出,并且高的发射效率也已经引起关注(参考4:D.E.O’Brien,M.A.Baldo,M.E.Thompson和S.R.Forrest,“电致磷光设备中的改进的能量转换”,应用物理快报,74卷,3期,442-444(1999)),(参考5:Tetsuo Tsutsui,Moon-Jae Yang,Masayuki Yahiro,KenjiNakamura,Teruichi Watanabe,Taishi Tsuji,Yoshinori Fukuda,Takeo Wakimono和Satoshi Miyaguchi,“用铱络合物作为三重态发射中心的有机发光设备中的高量子效率”,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Vol.38,L1502-L1504(1999))
在参考4和参考5中,用铂作为中心金属的金属络合物(以后称为“铂络合物”)和用铱作为中心金属的金属络合物(以后称为“铱络合物”)被分别用作为发光材料。能够认为这些金属络合物有这种特征,其使得第三过渡系列元素被作为中心金属引入。这两种络合物是能够在室温时将三重态激发转换成发光的材料(以后称为“三重态发光材料”)。
正如参考4和参考5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将三重态激发能量转换到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能够达到较高的内部量子效率。然后,因为内部量子效率变得更高,发射效率(1m/W)被提高了。因此,如果用于红色的发光元件是通过使用能够将三重态激发能量转换到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此后称为“三重态发光元件”)制造的,则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射效率能够被提高。
从上述可见,从单重激发态出现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此后称为“单重态发光元件”)被用于绿色和蓝色,同时三重态发光元件适用于红色,由此有希望制造全彩色平板显示器,其具有足够高的亮度和低的功率消耗,其中考虑了三原色光的平衡。
但是,根据参考5的报告,当初始亮度被设置为500cd/m2时,在恒定电流驱动下亮度的半衰期近似为170小时,因此,三重态发光元件在元件寿命上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在单重态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当初始亮度被设置为500cd/m2时,在恒定电流驱动下亮度的半衰期近似为几千小时到一万小时。因此,能够说单重态发光元件在元件寿命方面到达了实际阶段。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当单重态发光元件被用于绿色和蓝色同时三重态发光元件适用于红色以由此制造全彩色平板显示时,亮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在绿色或者蓝色的象素和红色的象素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即,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几百小时之后)三原色光的平衡被极大地破坏了,并且与此一起,红色发光中的功率消耗增加了。因此,能够说最为重要的技术目的是延长三重态发光元件的寿命,特别是红色光的三重态发光元件的寿命。
发明概述
鉴于上述提出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抑制用于红色光的三重态发光元件亮度的降低和延长元件的寿命,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红色的有机发光元件,其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较长的寿命。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显示设备,其中,通过使用用于红色光的三重态发光元件和用于绿色和蓝色光的单重态发光元件,与现有技术相比,三原色光的平衡更为有利,此外,功率消耗更低,颜色之间随着时间的波动变化更小。而且,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通过使用该显示设备,提供具有比现有技术更小的功率消耗的电子设备和展示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会衰减的清楚显示的显示部分。
与单重态发光元件和三重态发光元件之间的差别无关,有机发光元件通常具有形成如参考1中所示的层叠结构(异质结构)的特征。参考1中,例如,其中由芳香二元胺化合物构成的空穴传输层和由三(8-羟基喹啉)-铝(以后称为“Alq3”)构成的电子传输发光层被层叠在一起的单一异质结构适用于有机化合物膜,由此载流子复合效率显著提高。这将在后面说明。
例如,在仅仅包括Alq3单层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从阴极注入的大部分电子不与空穴复合和到达阳极,因为Alq3具有电子传输特性。因此,发射效率是极其低的。即,使用能够传输电子和空穴具有保持稳定平衡的材料(以后称为“双极材料”)是必需的,目的是使具有单层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效率地发光(或者在低电压下驱动)。Alq3不满足要求。
但是,当参考1中所示的单异质结构被使用时,从阴极注入的电子在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发光层的界面上被阻挡,并且在电子传输发光层中被密封。因此,载流子的复合是在电子传输发光层中高效地进行,导致有效率的发光。即,因异质结构的引入导致的载流子阻挡功能是技术的核心。
另外,在参考1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实现了功能的分离,即,空穴传输层进行空穴的传输,电子传输发光层进行电子的传输和发光。这种功能分离的优点是:通过实现功能分离,一种有机材料不需要同时具有各种功能(发光特性,载流子传输特性,从电极的载流子注入特性等),因此,分子设计能够具有宽的自由度(例如,极力寻找双极材料是不必要的)。即,具有满意发光特征的材料,具有优良载流子传输特性的材料等被相互组合,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高发射效率。
但是,上述的叠层结构是不同物质的接合。因此,界面(以后称为“有机界面”)被发生在各个层之间。对有机发光元件寿命的影响被考虑为源于有机界面形成的问题。即,载流子运动在有机界面上被干扰了,并且亮度因电荷的积累被下降了。
尽管关于这个衰减没有建立确定的理论,但是已经报道亮度的降低能够通过在阳极和空穴传输层之间插入空穴注入层和另外通过实现矩形波的ac驱动代替dc驱动被抑制(参考5:S.A.VanSlyke,C.H.Chen,和 C.W.Tang.“具有改善稳定性的有机电致发光设备”,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69,No.15,2160-2162(1996))。这能够说是实验证据,即亮度的降低能够根据消除电荷积累通过施加空穴注入层和通过使用ac驱动被抑制。
这里,参考4中所示的用于红色的三重态发光元件的元件结构被示于图1。图1中,4,4’-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以后称为“α-NPD”)被用于空穴传输层。4,4’-双咔唑-联苯(以后称为“CBP”)被用作为发光层的基质材料。2,3,7,8,12,13,17,18-八乙基-21H,23H-卟啉-铂(以后称为“PtOEP”)被用于三重态发光材料。浴铜灵(basocuproin)(以后称为“BCP”)用于阻挡层,Alq3被用于电子传输层,以及Mg∶Ag合金被用于阴极。
三重态发光元件通常需要适用于发光材料的基质材料(图1中,CBP)和用于防止分子激子扩散的阻挡材料(图1中,BCP),因此,其做成如图1所示的多层结构。因此,产生大量的有机界面。所以,可以认为这是三重态发光元件寿命短的一个因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载流子运动在有机界面上被干扰的原因和改善该问题是重要的。这样,本发明人首先考虑了下述作为模型的两个机理,模型中载流子运动是因有机界面形成而被干扰的。
首先,作为机理之一,可以给出源于有机界面形态的机理。有机发光元件中的有机化合物膜通常是非晶态的膜,并且是通过用主要由偶极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子之间的力将有机化合物分子相互凝聚而形成的。但是,如果异质结构是通过使用分子的聚合来形成,则存在的可能性是:分子之间在大小和形状的差异极大地影响着异质结构的界面(即有机界面)。
特别是,在通过使用其中分子在大小上相互有极大差别的材料来形成异质结构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有机界面中结的一致性变坏。图2示出概念性示意图。图2中,由小分子201构成的第一层211和由大分子202构成的第二层212形成叠层。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弱一致性的区域214就被发生在所形成的有机界面213上。
图2中所示的具有弱一致性的区域214可以变成干扰载流子运动的阻挡层(或者能量阻挡层),并且因此,有可能区域214变成用于进一步降低驱动电压的障碍。而且,存在的可能性是:不能够越过能量阻挡层的载流子被作为电荷聚集,其招致上述亮度的降低。
作为另一个机理,能够给出源于形成层叠结构工艺(即形成有机界面)的机理。具有层叠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通常是通过使用图3所示的多腔室类型(一列式)蒸发设备制造的,从阻挡载流子和功能分离的观点看,其目的是避免在各个层形成中的污染。
图3是用于形成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三层结构(双异质结构)的蒸发设备的概念性示意图。第一,具有阳极(铟锡氧化物(以后称为“ITO”)等)的基片被载运到装载室,然后,在紫外线辐射室的真空环境下用紫外线辐射,由此清洁处理阳极的表面。特别是在阳极为诸如ITO氧化物的情况下,氧化处理是在预处理室中完成的。而且,为了形成层叠结构的各个层,空穴传输层是在蒸发室301中形成的,发光层是在蒸发室302到304中形成的(图3中,为红绿蓝三色),电子传输层是在蒸发室305中形成的,以及阴极是通过在蒸发室306中的蒸发形成的。最后,在密封室中完成密封,然后基片从卸载室中运出。因此获得了有机发光元件。
这种一列式蒸发装置的特征是各个层是通过在不同的蒸发室301到305中进行蒸发形成的。即,装置具有的结构是使得用于各个层的材料不容易相互混合。
这样,尽管蒸发装置的内部通常被降压到大约10-4到10-5帕,但存在非常小量的气体成分(氧,水气等)。因此,在上述真空度情况下,可以说即使非常小量的气体成分也容易仅仅在几秒内形成近似为单层的吸收层。
在通过使用图3装置制造具有层叠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一个问题是在各个层的形成之间产生大量的间隔。即,令人担心的是由非常小量的气体成分构成的吸收层(以后称为“杂质层”)被形成在各个层的形成之间的间隔中,特别是通过第二传递室传递基片时更是这样。
在各个层之间(即在有机界面上)形成的杂质层变成杂质区域,其在有机发光元件完成之后俘获载流子以干扰载流子的运动。因此,杂质层也引起驱动电压的升高。而且,当俘获载流子的杂质区域存在时,电荷就被聚集在该区中。因此,存在招致上述亮度降低的可能性。
考虑上述机理,要求传统的层叠结构被根据元件结构和制造工艺两者的新的层叠结构所代替,目的是解决有机界面上的问题(有机界面形态的破坏和杂质层的形成)。
另外,在三重态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存在这种限制,即功能分离应当被实现为层叠结构元件的情况。其原因是需要提供其中掺杂被安排到适当基质材料的发光区域,因为三重态发光材料具有弱的载流子传输特性和不得不被用作为掺杂剂。而且,由于三重态分子激子的扩散长度比单重态分子激子的扩散长度长,还要求用于防止分子激子扩散的阻挡材料。即,即使有机界面被去掉了,在没有有机化合物膜的功能分离的情况下,三重态发光元件仍然达不到有效率的发光。
考虑上述,本发明人发明了用于实现三重态发光元件的技术,其中有机界面被去掉了并且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实现功能分离。概念性的示意图示于图4A和4B以及图5中。
图4A中,在有机化合物膜403内,提供了由空穴传输材料构成的空穴传输区域405,由电子传输材料构成的电子传输区域406,以及其中混合了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的混合区域407。而且,三重态发光材料408被掺杂在混合区域407中。这里,尽管阳极402被提供在基片401上,可以采用其中阴极404被提供在基片上的相反结构。
在形成这种元件的情况下,空穴传输材料在阳极侧能够接收和传输空穴,同时电子传输材料在阴极侧能够接收和传输电子。而且,由于混合区域407具有双极特性,空穴和电子能够在混合区域407中运动。因此,在混合区域407中的载流子复合导致发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从防止三重态分子激子扩散的观点看,在三重态发光材料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能量差与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相比为小是优选的。
而且,在图4A所示的元件中,其中各个功能能够被表达的区域存在于有机化合物膜403中。实现了功能的表达,并且此外,不存在在传统层叠结构中所见的有机界面。因此,源于上述有机界面的问题(有机界面形态的破坏和杂质层的形成)能够被解决。
首先,参考图6解释有机界面形态破坏的解决方案。图6表示本发明中公开的有机发光元件,其是由包括小分子601的区域611,由大分子602构成的区域612和包括小分子601与大分子602的混合区域613构成的。从图6可见,图2中存在的有机界面213不存在了,并且具有弱一致性的区域214也不存在。
另外,用于杂质层形成的解决方案是简单和清楚的。在形成图4A和4B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最好进行下述工艺。空穴传输材料被蒸发在阳极上,电子传输材料在中途开始以共同蒸发状态在其上蒸发以形成混合区域,空穴传输材料的蒸发在混合区域形成之后停止,并且然后,蒸发电子传输材料。因此,不存在图2所示的间隔,其是当有机发光元件通过使用蒸发装置制造时产生的。即,形成杂质层的时间不存在了。
正如上述,在本发明的三重态发光元件中,因为不形成有机界面,载流子运动是顺利的。因此,元件寿命不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且,在层叠结构中实现功能分离,因此,在发射效率上也没有问题。
注意,在图4A中,由用于增强空穴注入特性的材料(以后称为“空穴注入材料”)构成的空穴注入区域可以被插入在阳极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而且,由用于增强电子注入特性的材料(以后称为“电子注入材料”)构成的电子注入区域可以被插入在阴极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另外,可以插入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两者。
在这种情况下,空穴注入材料或者电子注入材料是用于使从电极到有机化合物膜之载流子注入的阻挡变小的材料,因此具有使从电极到有机化合物膜之载流子运动变为顺利和去掉电荷积累的效果。但是,从上述避免杂质层形成的观点看,优选是在其间不设置间隔的情况下沉积各个注入材料和有机化合物膜。
而且,发光区域尽可能地与两个电极保持距离,由此能够防止因能量移动导致的对电极材料的淬火。因此,在图4A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中,三重态发光材料被搀入的区域可以不是混合区域407的整个区域,但可以是该区域的一部分(特别是中心部分)。
另外,正如图4B所示,优选地是,除了三重态发光材料408之外,阻挡材料409也被搀到混合区域407。阻挡材料409是具有阻挡载流子或者分子激子之功能的材料,并且优选地在包含于混合区域407的材料中具有最大激发能级。阻挡材料的掺杂能够改善混合区域407中的载流子复合速率和防止分子激子的扩散。因此,可以认为发射效率提高了。
注意,阻挡材料409可以被掺杂在混合区域407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阻挡材料通常具有阻挡空穴和电子之一的功能,并且因此,如果掺杂在整个混合区域上进行,则可以失去混合区域中的载流子平衡。因此,被掺杂阻挡材料的区域可以不是整个混合区域但是该区域的一部分(特别是端部区域)。
特别是,在阻挡材料409具有空穴阻挡特性的情况下,空穴阻挡材料被掺杂到比如图4B所示的掺杂了三重态发光材料408之区域更靠近阴极侧的区域中,由此获得有效率的发光。
这样,从控制载流子平衡的观点看,在从阳极到阴极的方向上,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中形成浓度梯度是优选的,结果使得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渐渐地下降,而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渐渐地增加。而且,在本发明中,混合区域也是载流子复合区域。因此,希望混合区域具有10nm或更大的厚度。
这样,就去掉了有机界面,并且除此之外,功能用元件结构来展现,该元件结构中,三重态发光材料被掺杂到由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构成的混合区域中。另外,在以图1传统层叠结构为基础的层叠结构的有机界面中提供混合区域是有效的手段。概念性示意图示于图5中。
图5表示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在基片501上提供了阳极502,由空穴注入材料构成的空穴注入区域503,由空穴传输材料构成的空穴传输区域504,包括掺杂了三重态发光材料之基质材料的发光区域505,由阻挡材料构成的阻挡区域506,由电子传输材料构成的电子传输区域507,由电子注入材料构成的电子注入区域508以及阴极509。所有的区域503到508不需要被用在本发明中,并且至少区域504到507存在就足够了。但是,为了方便的缘故示出了所有的区域。注意,在这里阳极502被提供在基片501上,但是也可以采用相反的结构,其中阴极509被提供在基片上。
此时,本发明的特征是用于所涉及空间之上和下区域的各个材料(例如在空间512情况下的空穴传输材料和基质材料)被混合在各个区域之间的任何一个空间511到515的每个中。换言之,尽管在各个区域之间的空间511到515用图5中的虚线示出,实际上不存在有机界面。可以说提供了混合区域。
仍然在三重态发光元件中,由于不形成有机界面,载流子运动是顺畅的。因此,元件寿命不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功能分离被实现为在层叠结构中,因此,发射效率也没有问题。
正如上述,传统层叠结构是不同物质的简单结(异质结),而由图4A和4B以及图5所示例的本发明结构可以说是混合结构。因此,能够说图4A和4B以及图5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是基于新概念的有机发光元件。
而且,用于红色光的三重态发光材料被用于基于图4A和4B以及图5所示概念的三重态发光元件,由此能够提供用于红色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发射效率比现有技术高,寿命比现有技术长。而且,通过使用用于红色的三重态发光元件和用于绿色和蓝色的单重态发光元件,能够制造其中三原色光的平衡是更优的显示设备,除此之外,其功耗更低,并且颜色波动随时间的变化比现有技术的小。
而且,在上述显示设备中,优选的是如本发明中公开的混合结是在用于绿色和蓝色的单重态发光元件实现的,而不是用传统的层叠结构。即,在图4A和4B或者图5中,要被掺杂的三重态发光材料通过用于绿色或者蓝色的单重态发光材料被替换是有利的,或者载流子传输材料被做成在不掺杂情况下发光(或者选择用于发射绿色或者蓝色光的材料)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附图中:
图1表示传统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
图2表示有机化合物膜的状态;
图3表示蒸发装置的结构;
图4A和4B表示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
图5表示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
图6表示有机化合物膜的状态;
图7A和7B表示蒸发装置的结构;
图8表示蒸发装置的结构;
图9A到9E表示形成显示装置的过程;
图10A到10C表示各个象素的结构;
图11表示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
图12表示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
图13表示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
图14A和14B表示显示装置的顶部表面结构和剖面结构;
图15A到15C表示显示装置的顶部表面结构和剖面结构;
图16A和16B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7A和17B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8A到18C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9A到19F表示电子设备的特例;和
图20A和20B表示电子设备的特例。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说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模式。注意,在有机发光元件中,为了获得发光,阳极和阴极的至少一个是透明的就足够了。在本实施例模式中,说明是以其中透明阳极被形成在基片上以从阳极中取出光的元件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实际上,也可将本发明适用于其中透明阴极被形成在基片上以从阴极中取出光的结构和其中光从对着基片侧取出的结构。
在实现本发明中,为了防止杂质层的形成,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工艺是重要的。这样,首先将说明制造具有在本发明中公开的混合区域之三重态发光元件的方法,但重点集中在混合区域的形成上。
图7A是蒸发装置的顶视图。该蒸发装置是单室型的,其中一个真空罐710被设置为蒸发室,并且多个蒸发源被提供在该真空罐中。然后,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材料,例如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阻挡材料,发光材料和用于阴极的构成材料被分离地分别被提供在多个蒸发源中。
在具有上述蒸发室的蒸发装置中,首先,具有阳极(ITO等)的基片被装载入装载室中。在阳极是诸如ITO氧化物的情况下,氧化过程是在预处理室中进行的(注意,尽管图7A中没有示出,为了净化阳极表面,提供紫外线辐射室也是可能的)。而且,用于形成有机发光元件的所有材料都在真空罐710中被蒸发。但是,在真空罐710中可以形成阴极,或者在其中可以提供另一个蒸发室以形成该阴极。简言之,在真空罐710中进行蒸发直到阴极形成是有利的。最后,在密封室中进行密封,并且基片从卸载室中取出以获得有机发光元件。
参考图7B(真空罐710的剖面视图)说明制造根据本发明使用这种单室型蒸发装置之三重态发光元件的过程。图7B作为最简单的例子,表示通过使用真空罐710形成由空穴传输材料721,电子传输材料722和三重态发光材料723构成的有机化合物膜的工艺,该真空罐710具有三个蒸发源(有机化合物蒸发源a 716,有机化合物蒸发源b 717,和有机化合物蒸发源c 718)。
首先,具有阳极702的基片701被装载入真空罐710,并且通过固定台711固定(基片在蒸发时通常被做成旋转)。接着,真空罐710的内部被降压(10-4帕斯卡或者更低是优选的),然后,加热容器a 712以蒸发空穴传输材料721。在得到预定的蒸发速率(单位:埃/秒)之后,挡板a 714被打开,由此开始蒸发。此时,容器b 713也随挡板b 715被关闭而加热。
此后,挡板b 715随挡板a 714打开被打开,因此,在空穴传输区域703形成之后,电子传输材料722被共蒸发形成混合区域704。因此,杂质层在空穴传输区域703和混合区域704之间是不被混合的。注意,在形成混合区域704时,非常少量的三重态发光材料723也被掺杂(图7B中所示的状态)。
而且,为了形成电子传输区域,挡板a 714随挡板b 715被关闭,并且完成容器a 712的加热。因此,杂质层在混合区域704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不被形成。
注意,在形成空穴注入区域或者电子注入区域的情况下,用于各个注入材料的蒸发源可以被提供在相同的蒸发箱710中。图7B中,例如,在空穴注入区域被提供在阳极702和空穴传输区域703之间的情况下,在没有空穴注入材料被蒸发到阳极702上之后的时间间隔的情况下,空穴传输材料721被蒸发。因此,能够避免杂质层的形成。
如果使用上述方法,有可能制造在“发明概述”部份中描述的所有有机发光元件。例如,即使在混合区域被提供在如图5所示的各个区域之间的情况下,有可能利用类似的共蒸发法。仍然在该情况下,因为不存在间隔,能够避免杂质层的形成。而且,仍然在混合区域被提供在单重态发光元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类似的技术制造有机发光元件。
下面,在制造显示设备中对每个象素的蒸发过程被表示在图8和图9A到9E的示意图中。图8表示蒸发装置的例子,利用它,能够制造显示设备。初看起来该蒸发装置类似于图3所示的,但是在它们之间有极大的不同点。与其中分离蒸发室被提供用于层叠结构的各个层(即各个材料)之图3所示蒸发装置不同,在图8所示的蒸发装置中,蒸发室被分离地提供用于各个颜色(红,绿和蓝)之象素的形成,并且用于形成某种颜色象素的所有材料(除了阴极材料之外)的蒸发源被提供在一个蒸发室(801,802或803)中。
重要的是,对于某种颜色象素,所有功能性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等)都被没有间隔地蒸发直到形成阴极,由此防止杂质层的形成。注意,阴极在阴极蒸发室804中与象素共同地被最后沉积是有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杂质层被形成在阴极和电子传输区域(或者电子注入区域)之间。但是,随着在蒸发阴极时的溅射中,阴极材料以一定程度被注入到电子传输区域中。该效果使杂质层能够被去掉,并且因此不产生问题。当然,阴极的沉积可以在每一个蒸发室(801到803)中进行。
已知技术的遮蔽掩膜被用于各个颜色象素的应用中。其状态示于图9A到9E。首先,如图9A中所示,其上的透明电极(阳极)902被堤岸形状的结构903分成红象素911,绿象素912和蓝象素913之基片901被载入用于红象素的蒸发室801中以形成用于红象素的有机化合物膜904(空穴注入区域或者电子注入区域可以存在或不存在,但在这里被省略)。此时,基片被图形化的金属掩膜914覆盖,使得该材料不被混合到其它颜色的象素中(蓝象素和绿象素)(图9B)。
接着,基片被载入用于绿象素的蒸发室802中以形成用于绿象素的有机化合物膜905。金属掩膜914位于偏离先前位置的位置上,使得该材料不被混合到其它象素中(图9C)。这类似于形成用于蓝象素的有机化合物膜906的情况(图9D)。最后,在阴极蒸发室804中,阴极907与三象素相同地被沉积(图9E)。
注意,各颜色象素之有机化合物膜的形成次序可以是任何次序。在显示设备的上述制造方法中,形成是以红,绿和蓝的次序进行的。
用于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阻挡材料,发光材料,用于阴极构成材料等优选材料被列在下面。但是,用于本发明有机发光元件的材料不局限于此。
卟啉基的化合物在作为空穴注入材料的有机化合物中是有效的,并且给出了酞菁(以后称为“H2Pc”),铜酞菁(以后称为“CuPc”)等。存在有其中对导电的聚合物化合物进行化学掺杂的材料,并且能够给出掺杂有聚苯乙烯磺酸(以后称为“PSS”)的聚乙烯二氧噻吩(以后称为“PEDOT”),聚苯胺,聚乙烯咔唑(以后称为“PVK”)等。而且,由于阳极的平面性,绝缘体的聚合物化合物是有效的,并且聚酰亚胺(以后称为“PI”)是经常使用的。另外,使用无机化合物,并且除了由金,铂等构成的金属薄膜之外,给出了铝氧化物(以后称为“氧化铝”)的超级薄膜。
芳香胺基(即,具有苯环和氮的键)的化合物被最广泛地用作为空穴传输材料。作为广泛使用的材料,除了上述的TPD之外,能够给出星形裂开(starburst)类型的芳香胺基化合物,例如是其衍生物的4,4’-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以后称为“α-NPD”),4,4’,4”-三(N,N-联苯-氨基)-三苯胺(以后称为“TDADA”),和4,4’,4”-三[N-(3-甲苯)-N-苯基-氨基]-三苯胺(以后称为“MTDATA”)。
金属络合物经常被用作为电子传输材料,并且给出例如上述的Alq3,三(4-甲基-8-羟基喹啉)铝(以后称为“Almq3”)和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以后称为“BeBq2”)的具有喹啉骨架或者苯并喹啉骨架的金属络合物,作为混合配合基化合物的双(2-甲基-8-羟基喹啉)-(4-羟基-联苯)-铝(以后称为“BAlq”)等。另外,给出具有噁唑或者噻唑配合基的金属络合物,例如二[2-(2-羟基苯基)-苯并噁唑]锌(以后称为“Zn(BOX)2”)和二[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锌(以后称为“Zn(BTX)2”)。而且,除了金属络合物之外,诸如2-(4-双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以后称为“PBD”)和1,3-双[5-(p-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yl]苯(以后称为“OXD-7”)的噁二唑衍生物,诸如3-(4-叔-丁基苯基)-4-苯基-5-(4-二苯基)-1,2,4-噻唑(以后称为“TAZ”)和3-(4-叔-丁基苯基)-4-(4-乙基苯基)-5-(4-二苯基)-1,2,4-噻唑(以后称为“p-EtTAZ”)的噻唑衍生物,和诸如红菲咯啉(以后称为“BPhen”)和浴铜灵(以后称为“BCP”)的菲咯啉衍生物具有电子传输特性。
上述电子传输材料能够被用作为电子注入材料。另外,经常使用超级薄膜,其是由绝缘体形成的,例如为诸如氟化锂的碱金属卤化物或者诸如氧化锂的碱金属氧化物。而且,诸如乙酰丙酮锂(以后称为“Li(acac)”)和8-羟基喹啉锂(以后称为“Liq”)的碱金属络合物也是有效的。
作为阻挡材料,因为高的激发能级,上述BAlq,OXD-7,TAZ,p-EtTAZ,BPhen,BCP等是有效的。
作为用于红色的三重态发光材料,已知的有2,3,7,8,12,13,17,18-八乙基-21H,23H-卟啉-铂(以后称为“PtOEP”),二[2-(2-吡啶基)-苯并[b]噻吩]-乙酰丙酮-铱(以后称为“Ir(btp)2(acac)”)等。
实施例
[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中,特别说明图4A中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由电子注入材料构成的电子注入区域被插入在阴极404和有机化合物膜403之间。
首先,通过溅射,ITO被沉积成具有近似为100nm厚度的膜中,并且制备其上形成了阳极402的玻璃基片401。具有阳极402的玻璃基片401被装载入如图7A和7B所示的真空罐中。在该实施例中,需要5个蒸发源,因为要蒸发5种材料(四种对应于有机化合物,一种对应于作为阴极的金属)。
然后,作为空穴传输材料的α-NPD以3A/s的蒸发速率被蒸发以形成具有40nm厚度的空穴传输区域。此后,在α-NPD的蒸发速率被固定在3/s的同时,作为电子传输材料的BAlq2也被以3/s的蒸发速率开始蒸发。即,混合区域407是通过共蒸发形成,其中α-NPD和Alq3速率之比为1∶1。
混合区域407被形成为具有30nm的厚度,并且此时,混合区域407中对应于20nm的中间区域(即,混合区域的30nm中的5nm到25nm)以4wt%的比率被掺杂有作为用于红色的三重态发光材料的PtOEP,其用作为发光材料408。α-NPD和BAlq2每个都具有高的激发能级,并且因此,图4B所示的阻挡材料409在该实施例中是不要求的。
在混合区域407的厚度到达30nm之后,尽管α-NPD的蒸发完成,但BAlq2的蒸发继续,由此形成电子传输区域406。其厚度被设置为10nm。另外,BAlq2的蒸发完成,并且此时,在没有时间间隔的情况下开始蒸发作为电子注入材料的Alq3,蒸发到近似为40nm。不设置时间间隔的原因是防止上述的杂质层的形成。最后,作为阴极的Al∶Li合金被蒸发为具有近似为150nm的厚度。因此,获得了用于发射红色光的源于PtOEP的三重态发光元件。
[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中,特别说明图5中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
首先,通过溅射,ITO被沉积成具有近似为100nm厚度的膜中,并且制备其上形成了阳极502的玻璃基片501。具有阳极502的玻璃基片501被装载入如图7A和7B所示的真空罐中。在该实施例中,需要8个蒸发源,因为要蒸发8种材料(7种对应于有机化合物,一种对应于作为阴极的金属)。
然后,在作为空穴注入材料的CuPc被蒸发为10nm以形成空穴注入区域503之后,在蒸发CuPc的同时,开始蒸发作为空穴传输材料的α-NPD,由此形成由CuPc和α-NPD构成的混合区域511。混合区域511被设置为具有10nm的厚度。
接着,停止CuPc的蒸发,并且仅仅α-NPD被蒸发为30nm以形成空穴传输区域504。此后,在蒸发α-NPD的同时,开始蒸发作为基质材料的CBP,由此形成由α-NPD和CBP构成的混合区域512。混合区域512被设置为具有10nm的厚度。
接着,停止α-NPD的蒸发,并且CBP被蒸发为20nm以形成发光区域505。在发光区域505形成期间,作为用于红色光之三重态发光材料的PtOEP以4wt%比例被掺入。此后,完成PtOEP的蒸发,并且在蒸发CBP的同时,开始蒸发作为阻挡材料的BCP,由此形成由CBP和BCP构成的混合区域513。混合区域513被设置为具有5nm的厚度。
然后,停止CBP的蒸发,并且BCP被蒸发为10nm以形成阻挡区域506。此后,在蒸发BCP的同时,开始蒸发作为电子传输材料的Alq3,由此形成由BCP和Alq3构成的混合区域514。混合区域514被设置为具有5nm的厚度。
随后,停止BCP的蒸发,并且Alq3被蒸发形成具有40mm厚度的电子传输区域507。Alq3的蒸发完成,并且此时,在没有任何时间间隔的情况下开始蒸发作为电子注入材料的Li(acac),蒸发到近似为2nm。不设置时间间隔的原因仅仅是防止上述的杂质层的形成。
最后,作为阴极的铝被蒸发为近似是150nm。因此,获得了用于发射红色光的源于PtOEP的三重态发光元件。
[实施例3]
在该实施例中,特别说明在图9A到9E所示的显示设备之每个象素的结构。图8所示的蒸发装置被用作为蒸发装置以由此形成每个象素。注意,图8和图9A到9E中的参考标号在下面涉及。
首先,图9A所示的基片被装载入用于红色象素的蒸发室801中,并且制造如图10A所示的用于红色的三重态发光元件。这里,CuPc是空穴注入材料,α-NPD是空穴传输材料,BAlq2是电子传输材料,以及Alq3是电子注入材料。PtOEP被掺入到由α-NPD和BAlq2构成的混合区域中。其重量比被设置为α-NPD∶BAlq2∶PtOEP=20∶80∶4。注意,在次序上应注意在CuPc和α-NPD之间和在BAlq2和Alq3之间不产生时间间隔,由此防止了杂质层的形成。
接着,基片被装载入用于绿色象素的蒸发室802中,并且制造具有图1 0B所示混合区域的绿色单重态发光元件。这里,CuPc是空穴注入材料,α-NPD是空穴传输材料,以及Alq3是电子传输材料和也是发光材料。混合区域中的重量比被设置为α-NPD∶Alq3=50∶50。注意,在次序上应注意在CuPc和α-NPD之间不产生时间间隔,由此防止了杂质层的形成。
另外,基片被装载入用于蓝色象素的蒸发室803中,并且制造包括图10C所示混合区域的蓝色单重态发光元件。这里,CuPc是空穴注入材料,α-NPD是空穴传输材料和也是发光材料,BAlq2是电子传输材料,以及Alq3是电子注入材料。混合区域中的重量比被设置为α-NPD∶BAlq2=20∶80。注意,在次序上应注意在CuPc和α-NPD之间和在BAlq2和Alq3之间不产生时间间隔,由此防止了杂质层的形成。
最后,Al∶Li合金被蒸发为150nm作为阴极。因此,能够实现全彩色显示设备,其中使用了源于PtOEP的红色发光的象素,源于Alq3的绿色发光的象素和源于α-NPD的蓝色发光的象素。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中所示的全彩色发光设备的整个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说明。
图11是使用本发明有机发光元件的有源矩阵发光设备的剖面示意图。注意,尽管薄膜晶体管(以后称为TFT)在这里被用作为有源元件,MOS晶体管也可以使用。
而且,这里所示的例子使用了顶部栅极TFT(top gate TFT)(具体地是平面TFT)作为TFT,但是底部栅极TFT(典型地是反向排列TFT(reverse staggerTFT))也能够使用。
参考标号1101表示图11中的基片,并且可见光能够通过的基片被用作为该基片。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玻璃基片,石英基片,结晶玻璃基片或者塑料基片(包括塑料膜)。注意,在表面上形成的绝缘膜也被包括在该基片1101中。
象素部分1111和驱动器电路部分1112被形成在基片1101上。首先解释象素部分1111。
象素部分1111是用于完成图象显示的区域。多个象素存在于基片上,并且在每个象素中形成用于控制在有机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量的TFT 1102(以后称为电流控制TFT)、象素电极(阳极)1103、有机化合物膜1104和阴极1105。注意,尽管图11中仅仅示出了电流控制TFT,但也可以形成用于控制施加在电流控制TFT之栅极的电压量的TFT(以后称为开关TFT)。
优选的是p沟道TFT应当被使用为电流控制TFT1102。尽管有可能使用n沟道TFT,使用p沟道TFT在有机发光元件的阳极被连接到电流控制TFT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电流消耗量,如图11所示。
而且,象素电极1103被电连接到电流控制TFT1102的漏极。具有4.5到5.5eV功系数的导电材料被用作为实施例4中象素电极1103的材料,并且因此象素电极1103起有机发光元件阳极的作用。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或者这些材料的化合物(诸如ITO)一般可以被用作为象素电极1103。有机化合物膜1104被形成在象素电极1103上。
另外,阴极1105被形成在有机化合物膜1104上。优选使用具有从2.5到3.5eV功系数的导电材料作为阴极1105的材料。包含碱金属元素或者碱土金属元素的导电膜,包含铝的导电膜,具有铝或者银的这些导电膜的层叠结构等可以被典型地用作为阴极1105。
另外,由象素电极1103,有机化合物膜1104和阴极1105构成的层被保护膜1106覆盖。形成保护膜1106以将有机发光元件与氧气和水隔离开。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钽,或者碳(一般为类金刚石碳)被用作为保护膜1106的材料。
下面解释驱动器电路1112。驱动器电路1112是用于控制送到象素部分1111之信号(栅信号和数据信号)的时序的区域,并且形成移位寄存器,缓存器,锁存器,模拟开关(转换栅)和电平移位器。由n沟道TFT1107和p沟道TFT1108构成的CMOS电路作为这些电路的基本元件被示于图11中。
注意,公知的结构可以被用作为移位寄存器,缓存器,锁存器,模拟开关(转换栅)和电平移位器电路的电路结构。而且,尽管象素部分1111和驱动器电路1112在图11中被形成在相同的基片上,IC或者LSI在不形成驱动器电路的情况下也能够被电连接。
而且,尽管在图11中象素电极(阳极)1103被电连接到电流控制TFT1102,也能够使用其中阴极被连接到电流控制TFT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象素电极可以用与阴极1105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阴极可以用与象素电极(阳极)1103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优选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电流控制TFT应当是n沟道TFT。
图11中所示的发光设备是通过在形成象素电极1103之后形成布线1109的步骤制造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有象素电极1103将具有表面粗糙度的可能性。有机发光元件是电流驱动元件,并且因此认为,象素电极1103的表面粗糙度将破坏其特性。
也能够考虑其中象素电极1203是在形成布线1209之后形成的发光设备,如图12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与图11的结构相比,来自象素电极1203的电流注入被改善了。
另外,在象素部分1111和象素部分1211中布置的每个象素分别被图11和图12中的正锥堤岸结构1110和1210分开。例如通过使用反向锥结构,该堤岸结构也能够被构造成使得该堤岸结构不接触象素电极。其例子示于图13中。
两者被用作为布线和分离部分的布线和分离部分1310被形成在图13中。图13中所示的布线和分离部分1310的形状(具有突出部分的结构)能够通过将构成布线的金属和具有低于该金属刻蚀速率之刻蚀速率的材料(例如金属氮化物)层叠在一起,然后在其上进行刻蚀来形成。这种形状能够防止在象素电极1303或者布线和阴极1305之间的短路。注意,不同于通常的有源矩阵发光设备,象素上的阴极1305被给出条形(类似于无源矩阵发光设备中的阴极)的结构被示于图13中。
图12有源矩阵发光设备的外部视图被示于图14中。注意,图14A表示顶表面示意图,其中图14A沿线P-P被截取的剖面示意图被示于图14B中。另外,图12中使用的符号也被用于图14A和14B。
图14A中的参考标号1401表示象素部分,参考标号1402表示栅信号线驱动器电路,以及参考标号1403表示数据信号线驱动器电路。而且,被送到栅信号线驱动器电路1402和数据信号线驱动器电路1403的信号通过输入布线1404从TAB(带自动粘接(tape automated bonding))带(tape)1405输入。注意,尽管在图中没有示出,可以连接其中TAB带中形成IC(集成电路)的TCP(带载封装(tape carrier package)),其代替TAB带1405。
参考标号1406表示在图12所示有机发光元件上形成的覆盖材料,使用由树脂制造的密封胶1407,该覆盖材料1406被粘结。任何材料可以被用作为该覆盖材料1406,前提是氧气和水不能通过该材料。正如图14B所示,由塑料材料1406a制成的并且在塑料材料1406a的正反面上形成的具有碳膜1406b和1406c(具体为类金刚石炭膜)的盖被用在实施例4中。
另外,密封胶1407被由树脂制成的密封材料1408覆盖,并且有机发光元件被完全地密封在封闭空间1409中,如图14B所示。然后,密封空间1409可以被填充有惰性气体(一般为氮气或者惰性气体),树脂,或者惰性液体(例如,液态碳氟化合物,一般为全氟烷烃)。另外,形成吸湿剂或者脱氧剂也是有效的。
另外,偏振板(polarization plate)也可以被形成在根据实施例4的发光设备的显示表面(在其上可以观看图象的表面)。该偏振板抑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反射,并且在防止用户自己的图象被投射到显示表面上是有效的。通常使用圆形偏振板。但是,优选使用给出少的内部反射的结构,通过调整折射率,目的是防止从有机化合物层发射的光被偏振板所反射和返回到内部。
注意,本发明所公开的任何有机发光元件可以被用作为在实施例4的发光设备中包含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无源矩阵发光设备将被说明作为包括由本发明公开的有机EL设备之发光设备的例子。图15A是其顶视图,图15B是通过沿虚线P-P’截取图15A获得的剖面视图。
图15A中,参考标号1501表示基片,并且这里使用塑料单元。作为塑料单元,能够使用由聚酰亚胺,聚酰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PES(聚醚砜),PC(聚碳酸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者PEN(聚醚腈)制成的板形状或者膜形状单元。
参考标号1502表示由导电氧化物膜制成的扫描线(阳极层)。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其中氧化镓被加到氧化锌的导电氧化物膜。参考标号1503表示由金属膜制成的数据线(阴极层)。在该实施例中,使用铋膜。参考标号1504表示由丙烯酸树脂制成的堤岸。该堤岸1504起绝缘壁作用,用于分开数据线1503。扫描线1502和数据线1503两者都被形成为条形并且提供为相互正交。注意,尽管在图15A中没有示出,有机化合物层被夹在扫描线1502和数据线1503之间,交叉部分1505变成象素。
扫描线1502和数据线1503通过TAB带1507被连接到外部驱动器电路。注意,参考标号1508表示由一组扫描线1502构成的布线组,参考标号1509表示由一组与数据线1503连接的连接布线1506构成的布线组。另外,尽管没有示出,代替TAB带1507,其中IC被提供在TAB带中的TCP可以与扫描线和数据线相连接。
图15B中,参考标号1510表示密封单元,参考标号1511表示通过该密封单元1510被粘到塑料基片1501上的覆盖单元。光固化树脂优选地被用作为密封单元1510,并且其中脱气较少且具有低吸湿性的材料是优选的。优选的是,覆盖单元是由与基片1501相同的材料制成,能够使用玻璃(包括石英玻璃)或者塑料。这里,使用塑料单元。
下面,象素区域1512结构的放大视图被示于图15C中。参考标号1513表示有机化合物层。注意,正如图15C中所示,堤岸1504用这种形状形成,其中下层的宽度比上层的宽度窄,并且因此数据线1503能够被物理地相互分开。由密封单元1510包围的象素部分1514通过由树脂制成的密封单元1515而与外部空气隔开,并且因此获得了这种结构,使有机化合物层的破坏被防止。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中,象素部分1514是通过扫描线1502,数据线1503,堤岸1504,和有机化合物层1513构成的。因此,该发光设备能够通过非常简单的工艺制造。
而且,偏振板可以被提供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发光设备的显示表面(图象观看表面)。该偏振板具有抑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反射和防止观看者在显示屏中被反射的效果。通常,使用圆形偏振板。注意,为了防止从有机化合物层发射的光被偏振板反射和回到内部部分的情况,优选使用其中折射率被调整以减少内部反射的结构。
注意,作为该实施例的发光设备中包括的有机EL元件,可以使用由本发明公开的任何一种有机EL元件。
[实施例6]
在该实施例中,将说明其中印刷布线板被提供在实施例5中说明的发光设备中的模块的例子。
在图16A所示的模块中,TAB带1604被固定到基片1601(这里,包括象素部分1602和布线1603a和1603b),并且印刷布线板1605通过TAB带1604被固定到基片1601。
这里,印刷布线板1605的功能块视图被示于图16B。起到至少I/O端口(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1606和1609、数据信号侧驱动器电路1607和栅信号侧驱动器电路1608作用的IC被提供在印刷布线板1605的内部部分。
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特别地,该模块被叫做驱动器电路外部模块,在该模块中,TAB带被固定到其中象素部分被形成在基片表面上的基片上,并且具有起驱动器电路功能的印刷布线板通过该TAB带被固定到基片。
注意,作为该实施例的发光设备中的有机EL元件,可以使用由本发明公开的任何一种有机EL元件。
[实施例7]
在该实施例中,将说明其中印刷布线板被提供在实施例4或5中说明的发光设备中的模块的例子。
在图17A所示的模块中,TAB带1705被固定到基片1701(这里,包括象素部分1702,数据信号侧驱动器电路1703,栅信号侧驱动器电路1704和布线1703a和1704a),并且印刷布线板1706通过TAB带1705被固定到基片1701。印刷布线板1706的功能块视图被示于图17B
正如图17B所示,起到至少I/O端口1707和1710和控制部分1708作用的IC被提供在印刷布线板1706的内部部分。注意,尽管这里提供了存储器部分1709,但其是不必要提供的。另外,控制部分1708具有控制操作驱动器电路、校正图象数据等功能。
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特别地,该模块被叫做控制器外部模块,在该模块中,具有起到控制器功能的印刷布线板被固定到其中形成有机EL元件的基片。
注意,作为该实施例的发光设备中包括的有机EL元件,可以使用由本发明公开的任何一种有机EL元件。
[实施例8]
其中类似于由实施例1和2表示的三重态发光元件被数字时间灰度显示驱动的发光设备例子被示于实施例8。实施例8的发光设备是极其有用的,因为通过利用从三重激发态发射的光,能够获得高效率的发光,并且同时,通过采用数字时间灰度显示能够获得均匀的图象。
在有机发光元件中使用的象素的电路结构被示于图18A。参考符号Tr1和Tr2表示晶体管,参考符号Cs表示存储电容器。如果选择了栅极线,电流在该电路中从源极线流到晶体管Tr1,并且对应于该信号的电压被存储在存储电容器Cs中。由在晶体管Tr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Vgs控制的电流然后在晶体管Tr2中和在有机发光元件中流动。
在Tr1已经被选择之后晶体管Tr1被置于截止状态,并且存储电容器Cs的电压Vgs被存储。仅仅依赖于电压Vgs的电流能够因此继续流动。
用于表示通过数字时间灰度显示来驱动该类型电路的图被示于图18B。一帧被分成多个子帧,并且6位灰度用被分成6个子帧的一帧被示于图18B。对每一个子帧之发光周期的比率在该情况下变成32∷16∷8∷4∷2∷1。
实施例8中TFT基片驱动器电路的概念被示于图18C。栅驱动器和源驱动器被形成在相同基片上。设置象素电路和驱动器使得完成数字驱动,并且因此能够获得不受TFT特性偏移影响的均匀图象。
[实施例9]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说明的本发明发光设备具有低功耗和长寿命的优点。因此,包括那些发光设备作为它们显示单元的电设备能够比传统设备在更小功率消耗下工作和是耐用的。这些优点是非常有用的,尤其对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电设备更是这样,例如便携式装置,因为低功耗直接导致了方便性(电池持续更长时间)。
该发光设备是自发光的,以去掉如液晶显示中所需要的背景光,并且具有其厚度小于1μm的有机化合物膜。因此,该发光设备能够被做成薄和轻的。包括该发光设备作为它们显示单元的电设备因此是比传统的电设备薄和轻。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便性(携带它们轻而小巧)和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对于便携式装置和类似的其它电子设备。而且,由于运输(大量的设备能够批量运输)和安装(节省空间),对于所有电子设备,薄(非庞大的)无疑是有用的。
因为自发光,该发光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亮的地方具有比液晶显示设备更好的可视性和宽的视角。因此,包括该发光设备作为它们显示单元的电设备在观看显示的容易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概括地说,除了具有传统有机发光元件的优点即薄/轻和高可视性之外,使用本发明发光设备的电子设备还具有低功耗和长寿命的新特性,因此是非常有用的。
本实施例表示了包括本发明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的例子。其特定例子被示于图19和20中。在本实施例电子设备中包括的有机发光元件能够是根据本发明的任何元件。在本实施例电子设备中包括的发光设备能够具有在图11到18中示出的任何一种结构。
图19A表示使用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设备。该显示器由外壳1901a,支座1902a,和显示单元1903a构成。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1903a,该显示器能够是薄和轻以及耐用的。因此,运输被简单化了,并且在安装中节省了空间和寿命长。
图19B表示摄像机,其由主体1901b,显示单元1902b,音频输入单元1903b,操作开关1904b,电池1905b,以及图象接收单元1906b构成。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1902b,摄像机能够是薄和轻的,并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电池消耗被减少了且携带摄像机方便了。
图19C表示数字摄像机,其由主体1901c,显示单元1902c,目镜单元1903c和操作开关1904c构成。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1902c,数字摄像机能够是薄和轻的,并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电池消耗被减少了且携带数字摄像机方便了。
图19D表示用记录媒体装备的图象再现装置。该装置由主体1901d,记录媒体(例如CD,LD或者DVD)1902d,操作开关1903d,显示单元(A)1904d,和显示单元(B)1905d构成。显示单元(A)1904d主要显示图象信息,而显示单元(B)1905d主要显示文本信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A)1904d和显示单元(B)1905d,图象再现装置消耗较少的功率且能够是薄和轻以及耐用。安装有记录媒体的图象再现装置还包括CD播放器和游戏机。
图19E表示(便携式)移动计算机,其由主体1901e,显示单元1902e,图象接收单元1903e,开关1904e,和存储器插槽1905e构成。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1902e,便携式计算机能够是薄和轻的,并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电池消耗被减少了且携带计算机方便了。便携式计算机能够将信息存储在闪烁存储器或者通过集成非易失性存储器获得的记录媒体中,并且能够再现所存储的信息。
图19F表示个人计算机,其由主体1901f,外壳1902f,显示单元1903f,和键盘1904f构成。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1903f,个人计算机能够是薄和轻的,并且消耗较少的功率。由于电池消耗小和轻,尤其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个人计算机或者其它个人计算机,该发光设备有巨大的优点。
这些电子设备现在是用渐增的频率信息尤其是活动信息来显示的,这些频率信息是通过诸如因特网的电子通讯线路和诸如无线电波的无线电通讯传送的。由于有机发光元件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该发光设备是适合于活动显示的。
图20A表示蜂窝式电话,其由主体2001a,音频输出单元2002a,音频输入单元2003a,显示单元2004a,操作开关2005a,和天线2006a构成。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2004a,蜂窝式电话能够是薄和轻的,并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电池消耗被减少了,携带蜂窝式电话容易了,并且主体紧凑。
图20B表示收音机(特别是汽车收音机),其由主体2001b,显示单元2002b,和操作开关2003b和2004b构成。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设备作为显示单元2002b,收音机能够是薄和轻的,并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尽管本实施例中以汽车收音机作为例子,但该收音机可以是家庭收音机。
对图19到20所示电子设备给出根据周围亮度调制发射光的发光之功能是有效的,在这里电子设备是通过提供具有光传感器作为检测周围亮度之测量手段被使用的。如果发射光的发光和周围环境的亮度的对比度是100比150,则用户能够不困难地识别图象或者文本信息。利用该功能,当周围环境是亮时为更好观看能够增加图象的亮度,而当周围环境是暗时能够降低图象的亮度以降低功耗。
通过实现本发明,能够抑制用于红色光的三重态发光元件亮度的降低以延长元件寿命。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供用于红色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发射效率是高的,寿命是长的。
而且,能够提供该显示设备,其中光的三原色的平衡是有利的,此外,通过使用用于红色的三重态发光元件和用于绿色和蓝色的单重态发光元件,其功耗是低的,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颜色波动随时间的变化是小的。而且,能够提供电子装置,其中通过使用上述显示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功耗低,并且具有显示不随时间流逝而变暗之清楚图象的显示部分。
Claims (148)
1. 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和
一个提供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一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提供了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2.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
一个提供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提供了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3.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
一个提供在阴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提供了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4.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
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
一个提供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空穴注入区域之间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提供了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5.权利要求1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中。
6.权利要求2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中。
7.权利要求3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
8.权利要求4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
9.权利要求1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10.权利要求2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11.权利要求3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12.权利要求4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
13.权利要求1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
14.权利要求2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的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
15.权利要求3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
16.权利要求4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
17.权利要求5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的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比阻挡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更靠近阳极侧。
18.权利要求6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的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比阻挡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更靠近阳极侧。
19.权利要求7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的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比阻挡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更靠近阳极侧。
20.权利要求8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在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具有比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更大能差的阻挡材料被加到该混合区域的一部分;和
其中用于展示来自三重激发态的红色发光的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比阻挡材料被加到的区域更靠近阳极侧。
21.权利要求1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22.权利要求2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23.权利要求3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24.权利要求4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25.权利要求1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混合区域具有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26.权利要求2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混合区域具有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27.权利要求3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混合区域具有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28.权利要求4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混合区域具有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29.一种有机发光元件,用于显示来自三重激发态的红色发光,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
一个提供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该混合区域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
30.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包括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
一个发光区域,其包括用于显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和对该材料的基质;
其中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该混合区域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基质材料。
31.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发光区域,其包括用于显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和对该材料的基质;和
一个阻挡区域,其包括在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具有比基质材料更大能差的阻挡材料;
其中混合区域被形成在发光区域和阻挡区域之间,该混合区域包括基质材料和阻挡材料。
32.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发光区域,其包括用于显示来自三重激发态之红色发光的材料和对该材料的基质;
一个阻挡区域,其包括在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之间具有比基质材料更大能差的阻挡材料;和
一个电子传输区域,其包括具有比空穴迁移率高的电子迁移率的电子传输材料,
其中混合区域被形成在阻挡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该混合区域包括阻挡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
33.一种有机发光元件,用于显示来自三重激发态的红色发光,包括:
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
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
一个提供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该混合区域包括在电子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
34.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35.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36.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37.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38.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39.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40.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3 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41.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42.一种全彩色显示设备,其在各个象素中被提供有作为发光元件的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用于红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43.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44.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45.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46.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47.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48.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49.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50.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51.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52.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53.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54.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55.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56.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57.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58.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59.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0.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和一个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1.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2.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3.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4.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5.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6.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7.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8.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69.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0.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1.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2.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3.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4.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5.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6.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7.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8.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阳极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79.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与一个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0.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1.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2.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3.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4.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5.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6.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7.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用于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电子注入区域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
其中有机化合物膜包括包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包含有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两者的混合区域被提供在空穴传输区域和电子传输区域之间。
88.权利要求52的显示设备,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89.权利要求61的显示设备,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90.权利要求70的显示设备,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91.权利要求79的显示设备,其中在从阳极到阴极方向,在混合区域中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下降,同时在混合区域中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
92.权利要求52的显示设备,其中混合区域具有在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93.权利要求61的显示设备,其中混合区域具有在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94.权利要求70的显示设备,其中混合区域具有在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95.权利要求79的显示设备,其中混合区域具有在10nm到100nm范围内的厚度。
96.权利要求52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混合区域。
97.权利要求61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混合区域。
98.权利要求70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混合区域。
99.权利要求79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混合区域。
100.权利要求52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一部分混合区域。
101.权利要求61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一部分混合区域。
102.权利要求70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一部分混合区域。
103.权利要求79的显示设备,其中用于展示发光的材料被加到一部分混合区域。
104.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05.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06.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阳极,阴极,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07.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08.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09.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10.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11.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12.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阳极接触的空穴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空穴注入区域和阴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空穴注入区域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13.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14.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15.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16.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17.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18.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19.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0.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1.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包含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区域,和一个发光区域,和
其中包括空穴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2.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3.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4.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5.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6.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7.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8.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29.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30.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发光区域,和一个包含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区域
其中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在发光区域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传输区域和发光区域之间。
131.权利要求34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2.权利要求35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3.权利要求36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4.权利要求37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5.权利要求38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6.权利要求39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7.权利要求40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8.权利要求41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39.权利要求42的显示设备,
其中至少一个用于绿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和用于蓝色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是显示来自单重激发态之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有机发光元件包括一个阳极,一个阴极,一个与阴极接触的电子注入区域,和一个在电子注入区域和阳极之间提供的有机化合物膜;和
其中包括在电子注入区中包含的材料和在有机化合物膜中包含的材料的混合区域被形成在电子注入区域和有机化合物膜之间。
140.权利要求1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1.权利要求2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2.权利要求3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3.权利要求4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4.权利要求29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5.权利要求30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6.权利要求31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7.权利要求32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148.权利要求33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被结合到由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移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蜂窝式电话构成的一个组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5971/01 | 2001-02-01 | ||
JP2001025971 | 2001-02-01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822874A Division CN101159318B (zh) | 2001-02-01 | 2002-02-01 | 有机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显示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78409A true CN1378409A (zh) | 2002-11-06 |
CN100481483C CN100481483C (zh) | 2009-04-22 |
Family
ID=1889087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18312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81483C (zh) | 2001-02-01 | 2002-02-01 | 有机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显示设备 |
CN20071018228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9318B (zh) | 2001-02-01 | 2002-02-01 | 有机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显示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8228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9318B (zh) | 2001-02-01 | 2002-02-01 | 有机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显示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7) | US7173370B2 (zh) |
KR (1) | KR100857729B1 (zh) |
CN (2) | CN100481483C (zh) |
MY (1) | MY129848A (zh) |
SG (1) | SG118110A1 (zh) |
TW (1) | TW520614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3116C (zh) * | 2003-01-23 | 2008-08-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
CN1670802B (zh) * | 2004-03-19 | 2010-10-06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853288B (zh) * | 2003-09-19 | 2010-12-15 |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CN1905236B (zh) * | 2005-07-25 | 2011-10-26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569661A (zh) * | 2005-05-04 | 2012-07-11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 |
CN102683601A (zh) * | 2011-03-09 | 2012-09-1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白光发光部件、其制备方法和白光电致发光器件 |
US8563143B2 (en) | 2005-07-25 | 2013-10-22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05845830A (zh) * | 2015-01-12 | 2016-08-10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结构 |
CN105895821A (zh) * | 2016-07-01 | 2016-08-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10090848A (ko) * | 1999-10-05 | 2001-10-19 | 모리시타 요이찌 | 발광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표시장치,조명장치 |
US6941279B1 (en) * | 2000-02-23 | 2005-09-06 | Banke One Corporation | Mutual fund card method and system |
KR20010104215A (ko) * | 2000-05-12 | 2001-11-24 | 야마자끼 순페이 | 발광장치 제작방법 |
TW545080B (en) * | 2000-12-28 | 2003-08-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SG148030A1 (en) * | 2000-12-28 | 2008-12-3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uminescent device |
TW518909B (en) * | 2001-01-17 | 2003-01-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CN101397649B (zh) * | 2001-02-01 | 2011-12-28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能够将有机化合物沉积在衬底上的装置 |
SG118110A1 (en) | 2001-02-01 | 2006-01-2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element |
BR0206968A (pt) * | 2001-02-02 | 2004-03-09 | Schering Corp | Ciclobuteno-1,2-dionas 3,4-dissubstituìdas como antagonistas receptores de quimiocina cxc |
US20030010288A1 (en) * | 2001-02-08 | 2003-01-16 | Shunpei Yamazaki |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formation method |
TWI225312B (en) * | 2001-02-08 | 2004-12-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US7432116B2 (en) | 2001-02-21 | 2008-10-0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m deposition |
SG118118A1 (en) * | 2001-02-22 | 2006-01-2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
KR100916231B1 (ko) * | 2001-03-14 | 2009-09-08 | 더 트러스티즈 오브 프린스턴 유니버시티 | 청색 인광계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용 재료 및 장치 |
US6931132B2 (en) * | 2002-05-10 | 2005-08-16 | Harris Corporation | Secure wireless local or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and related methods |
JP3690380B2 (ja) * | 2002-08-02 | 2005-08-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材料の配置方法、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US6939660B2 (en) * | 2002-08-02 | 2005-09-0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Laser thermal transfer donor including a separate dopant layer |
TW554641B (en) * | 2002-08-19 | 2003-09-21 | Univ Nat Taiwa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graded junction |
KR100650046B1 (ko) | 2002-11-20 | 2006-11-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고효율의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
JP2004221063A (ja) * | 2002-12-27 | 2004-08-0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
EP1589786A4 (en) * | 2003-01-21 | 2009-04-08 | Kyushu Electric Power | electroluminescent |
JP4526776B2 (ja) * | 2003-04-02 | 2010-08-1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ATE535132T1 (de) * | 2003-09-24 | 2011-12-15 | Fujifilm Corp | Elektrolumineszenzbauelement |
US7898168B2 (en) * | 2003-10-27 | 2011-03-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light-emitting layer with guest dopant |
KR100712098B1 (ko) * | 2004-01-13 | 2007-05-0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백색 발광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를 구비하는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US7141924B2 (en) * | 2004-05-07 | 2006-11-28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Multi-layer cathode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WO2005114630A1 (en) * | 2004-05-21 | 2005-12-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JP2006069936A (ja) * | 2004-08-31 | 2006-03-1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金属錯体、発光性固体、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
US7579090B2 (en) * | 2004-09-20 | 2009-08-2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Organic element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
US7767316B2 (en) * | 2004-09-20 | 2010-08-03 |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composition |
KR101436791B1 (ko) | 2004-10-29 | 2014-09-0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복합 재료,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4362461B2 (ja) | 2004-11-05 | 2009-11-11 |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
US20060105202A1 (en) * | 2004-11-17 | 2006-05-1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KR101267040B1 (ko) * | 2004-12-06 | 2013-05-2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복합재료를 사용한 발광소자 및 발광장치, 및 발광소자의 제조방법 |
KR101182263B1 (ko) | 2005-04-22 | 2012-09-1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유기 트랜지스터용 전극, 유기 트랜지스터, 및 반도체장치 |
US20060270066A1 (en) | 2005-04-25 | 2006-11-3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Organic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organic transistor |
US7960038B2 (en) | 2005-05-20 | 2011-06-1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using the same |
KR20070000262A (ko) * | 2005-06-27 | 2007-01-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Mg-Ag 단일 박막층을 사용한 음극 전극 형성 단계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유기발광소자 |
US7839078B2 (en) * | 2005-09-15 | 2010-11-23 | Fujifilm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having a luminescent layer and a buffer layer adjacent thereto |
JP2007123422A (ja) * | 2005-10-26 | 2007-05-17 | Seiko Epson Corp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電子機器、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
JP4775118B2 (ja) * | 2006-06-01 | 2011-09-21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
CN101931056B (zh) | 2006-06-01 | 2014-07-09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发光器件和电子器件 |
WO2008069153A1 (en) * | 2006-12-04 | 2008-06-1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9397308B2 (en) * | 2006-12-04 | 2016-07-1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EP1973386B8 (en) * | 2007-03-23 | 2016-01-13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JP2009032987A (ja) * | 2007-07-27 | 2009-02-12 | Fujifilm Corp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
JP5130001B2 (ja) * | 2007-07-27 | 2013-01-3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
US8040047B2 (en) | 2007-10-19 | 2011-10-1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
KR101205752B1 (ko) * | 2008-02-26 | 2012-11-28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알박 | 성막원, 증착 장치, 유기 el 소자의 제조 장치 |
WO2009116547A1 (en) * | 2008-03-18 | 2009-09-2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WO2009116605A1 (en) * | 2008-03-18 | 2009-09-2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DE102008039361A1 (de) * | 2008-05-30 | 2009-12-03 |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
US8362517B2 (en) | 2008-06-11 | 2013-01-29 | Plextronics, Inc. | Encapsulation for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s |
WO2010026859A1 (en) * | 2008-09-05 | 2010-03-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8427372B2 (en) * | 2008-12-05 | 2013-04-23 | Sakura Tech Corporation | Array antenna |
EP2200407B1 (en) | 2008-12-17 | 2017-11-2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8581237B2 (en) * | 2008-12-17 | 2013-11-1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
TWI583253B (zh) | 2009-01-21 | 2017-05-1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
US9741955B2 (en) | 2009-05-29 | 2017-08-2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2449800A (zh) * | 2009-05-29 | 2012-05-09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照明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US8461574B2 (en) * | 2009-06-12 | 2013-06-11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
JP2011139044A (ja) | 2009-12-01 | 2011-07-1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
KR101807848B1 (ko) * | 2010-08-17 | 2017-12-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WO2012115016A1 (en) * | 2011-02-25 | 2012-08-3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
US9666822B2 (en) * | 2013-12-17 | 2017-05-30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Extended OLED operational lifetime through phosphorescent dopant profile management |
KR102142620B1 (ko) * | 2014-02-19 | 2020-08-1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KR102321377B1 (ko) | 2014-06-09 | 2021-11-0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KR102328675B1 (ko) | 2014-07-24 | 2021-11-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KR102384649B1 (ko) | 2014-11-10 | 2022-04-1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KR102385230B1 (ko) | 2014-11-19 | 2022-04-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KR102363260B1 (ko) | 2014-12-19 | 2022-02-1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CN105895819B (zh) * | 2016-04-28 | 2018-07-0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oled显示面板 |
CN109686853B (zh) * | 2018-12-26 | 2020-12-01 | 上海晶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色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54525A (en) * | 1965-10-23 | 1972-04-04 | Donald Leonard Maricle |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one of naphthacene, perylene and 5, 6, 11, 12-tetraphenyl-naphthacene in aprotic solvent |
JPH04500198A (ja) * | 1988-08-19 | 1992-01-16 | リージェンツ・オブ・ザ・ユニバーシティ・オブ・ミネソタ | オゾンを用いた超電導セラミック酸化物の調製 |
JP2773297B2 (ja) | 1989-09-28 | 1998-07-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有機薄膜el素子 |
US5017863A (en) * | 1989-10-20 | 1991-05-21 |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 Electro-emissive laser stimulated test |
WO1991008412A1 (en) * | 1989-12-01 | 1991-06-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Vacuum valve and vacuum treatment device using said vacuum valve |
GB2239929A (en) * | 1990-01-09 | 1991-07-17 | Grace W R & Co | Improved seal |
JP3069139B2 (ja) * | 1990-03-16 | 2000-07-24 |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分散型電界発光素子 |
US5271089A (en) * | 1990-11-02 | 1993-12-14 | Nec Corporation | Speech parameter encoding method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a spectrum parameter at a reduced number of bits |
JP3016896B2 (ja) * | 1991-04-08 | 2000-03-06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JPH04357694A (ja) | 1991-06-03 | 1992-12-10 | Denki Kagaku Kogyo Kk | 有機薄膜el素子 |
JPH05347188A (ja) | 1991-08-08 | 1993-12-27 | Denki Kagaku Kogyo Kk | 電界発光素子 |
JPH05335080A (ja) | 1992-06-01 | 1993-12-17 | Denki Kagaku Kogyo Kk | 電界発光素子と保護膜の形成方法 |
JPH07278800A (ja) | 1994-04-06 | 1995-10-24 | Vacuum Metallurgical Co Ltd | 被膜形成装置及びその被膜形成方法 |
US5513499A (en) * | 1994-04-08 | 1996-05-07 | Ebara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yopump regeneration using turbomolecular pump |
US5485055A (en) | 1994-07-11 | 1996-01-16 | Alliedsignal Inc. | Active matrix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having increased brightnes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display |
DE69514495T2 (de) * | 1994-08-11 | 2000-08-10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indhoven | Festkörper-bildverstärker und röntgenuntersuchungsgerät mit einem festkörper-bildverstärker |
US5587329A (en) | 1994-08-24 | 1996-12-24 | David Sarnoff Research Center, Inc.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witching transistor having a capacitive network proximate a drift region |
US5486406A (en) * | 1994-11-07 | 1996-01-23 | Motorola | Green-emitting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for use in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5703436A (en) | 1994-12-13 | 1997-12-30 |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Transparent contacts for organic devices |
JP3401356B2 (ja) | 1995-02-21 | 2003-04-28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3505257B2 (ja) * | 1995-02-24 | 2004-03-08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JPH08330073A (ja) * | 1995-03-27 | 1996-12-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5719467A (en) * | 1995-07-27 | 1998-02-1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JP4477150B2 (ja) * | 1996-01-17 | 2010-06-09 |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 有機薄膜el素子 |
JP4125376B2 (ja) * | 1996-04-25 | 2008-07-30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装置 |
JP3793607B2 (ja) | 1996-08-14 | 2006-07-05 | Tdk株式会社 | クマリン誘導体を用いた有機el素子 |
EP1992672A1 (en) * | 1996-08-19 | 2008-11-19 | TDK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DE19638770A1 (de) * | 1996-09-21 | 1998-03-26 |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tes Bauelement mit Exciplex |
JPH10162955A (ja) * | 1996-11-28 | 1998-06-19 | Seiko Precision Kk |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3530362B2 (ja) | 1996-12-19 | 2004-05-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自発光型画像表示装置 |
JPH10233288A (ja) | 1996-12-20 | 1998-09-02 | Tdk Corp | 有機el素子 |
US5817431A (en) * | 1996-12-23 | 1998-10-06 | Motorola, Inc. | Electron injecting materials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devices using same |
US5895932A (en) | 1997-01-24 | 1999-04-2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
US5989737A (en) * | 1997-02-27 | 1999-11-23 | Xerox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
US5925472A (en) * | 1997-03-31 | 1999-07-20 | Xerox Corporation |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
US6121727A (en) * | 1997-04-04 | 2000-09-19 |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JPH10288965A (ja) | 1997-04-14 | 1998-10-27 | Casio Comput Co Ltd | 表示装置 |
US5925980A (en) * | 1997-05-01 | 1999-07-20 | Motorola, Inc.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graded region |
US5932895A (en) * | 1997-05-20 | 1999-08-03 |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Saturated full color stack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6175345B1 (en) | 1997-06-02 | 2001-01-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electroluminescence apparatu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of |
JP3036467B2 (ja) * | 1997-06-19 | 2000-04-2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最長一致検出装置 |
JP3541625B2 (ja) | 1997-07-02 | 2004-07-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 |
US6130001A (en) * | 1997-07-15 | 2000-10-10 | Motorola, Inc.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continuous organic medium |
US6072278A (en) | 1997-08-06 | 2000-06-06 | Alliedsignal Inc. | High capacitance pixel for electronic displays |
JP3830238B2 (ja) | 1997-08-29 | 2006-10-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装置 |
JPH1185059A (ja) * | 1997-09-05 | 1999-03-30 | Casio Comput Co Ltd | 表示素子、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素子の駆動方法 |
US5853905A (en) * | 1997-09-08 | 1998-12-29 | Motorola, Inc. | Efficient single laye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US5932363A (en) * | 1997-10-02 | 1999-08-03 | Xerox Corporation |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
US6413656B1 (en) * | 1998-09-14 | 2002-07-02 |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Reduced symmetry porphyrin molecules for producing enhanced luminosity from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6030715A (en) * | 1997-10-09 | 2000-02-29 |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Azlactone-related dopants in the emissive layer of an OLED |
US6368730B1 (en) * | 1997-10-13 | 2002-04-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US6284050B1 (en) * | 1998-05-18 | 2001-09-04 | Novellus Systems, Inc. | UV exposure for improving properties and adhesion of dielectric polymer films form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US6275649B1 (en) * | 1998-06-01 | 2001-08-14 | Nihon Shinku Gijutsu Kabushiki Kaisha | Evaporation apparatus |
US6114055A (en) * | 1998-06-01 | 2000-09-05 | Motorola, Inc.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continuous organic medium containing rubrene |
US6133693A (en) | 1998-07-30 | 2000-10-17 | Alliedsignal Inc. | Interconnects and electrodes for high luminance emissive displays |
US6558817B1 (en) * | 1998-09-09 | 2003-05-06 | Minolta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
US6830828B2 (en) * | 1998-09-14 | 2004-12-14 |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s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in organic LEDs |
US6097147A (en) | 1998-09-14 | 2000-08-01 |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JP3782245B2 (ja) * | 1998-10-28 | 2006-06-07 | Tdk株式会社 | 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JP3974720B2 (ja) | 1998-11-18 | 2007-09-12 | Tdk株式会社 | 有機el素子 |
JP4505067B2 (ja) | 1998-12-16 | 2010-07-14 | 淳二 城戸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
US6759144B2 (en) * | 1998-12-16 | 2004-07-06 | Samsung Sdi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
JP3159259B2 (ja) | 1999-01-13 | 2001-04-2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JP2000196140A (ja) * | 1998-12-28 | 2000-07-14 | Sharp Corp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法 |
US6468676B1 (en) * | 1999-01-02 | 2002-10-22 | Minolta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element, finder screen display device, finder and optical device |
US6228228B1 (en) * | 1999-02-23 | 2001-05-08 | Sarnoff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king a light-emitting fiber |
US6541909B1 (en) * | 1999-03-02 | 2003-04-01 | Nec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doped transport layer(s) and production method |
JP4073107B2 (ja) | 1999-03-18 | 2008-04-0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型el表示装置 |
JP4136185B2 (ja) | 1999-05-12 | 2008-08-20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多色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885412B2 (ja) * | 1999-05-25 | 2007-02-2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
JP2001052870A (ja) | 1999-06-03 | 2001-02-23 | Tdk Corp | 有機el素子 |
KR100683050B1 (ko) | 1999-06-28 | 2007-02-15 | 모토로라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유기 전계발광 장치 |
US6392339B1 (en) * | 1999-07-20 | 2002-05-21 | Xerox Corporatio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including mixed region |
US6310360B1 (en) * | 1999-07-21 | 2001-10-30 |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Intersystem crossing agents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xcitons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6593690B1 (en) * | 1999-09-03 | 2003-07-1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Large area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conducting polymer buffer lay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
KR20010090848A (ko) | 1999-10-05 | 2001-10-19 | 모리시타 요이찌 | 발광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표시장치,조명장치 |
US6458475B1 (en) * | 1999-11-24 | 2002-10-01 | The Trustee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a blue phosphorescent molecule as an emitter |
TW587239B (en) | 1999-11-30 | 2004-05-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Electric device |
US6821645B2 (en) * | 1999-12-27 | 2004-11-23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Light-emitting material comprising orthometalated iridium complex, light-emitting device, high efficiency re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novel iridium complex |
US6372154B1 (en) * | 1999-12-30 | 2002-04-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uminescent ink for printing of organic luminescent devices |
US6432255B1 (en) * | 2000-01-31 | 2002-08-13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chamber cleaning |
US6237529B1 (en) * | 2000-03-03 | 2001-05-29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Source for thermal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KR20010104215A (ko) * | 2000-05-12 | 2001-11-24 | 야마자끼 순페이 | 발광장치 제작방법 |
US6645645B1 (en) * | 2000-05-30 | 2003-11-11 |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7339317B2 (en) | 2000-06-05 | 2008-03-0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triplet and singlet compound in light-emitting layers |
US6528824B2 (en) * | 2000-06-29 | 2003-03-0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US6392250B1 (en) | 2000-06-30 | 2002-05-21 | Xerox Corporatio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performance |
KR100360308B1 (ko) * | 2000-07-03 | 2002-11-18 | 한국화학연구원 | 아세틸렌기를 포함하는 유기화합물, 그 화합물을 이용한증착중합법, 그 방법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증착중합 박막 및그 박막을 사용한 전기 발광소자 |
TW451601B (en) * | 2000-08-07 | 2001-08-21 | Ind Tech Res Inst | The fabrication method of full col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US6939624B2 (en) * | 2000-08-11 | 2005-09-06 |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and emission-shifting organic electrophosphorescence |
JP4554047B2 (ja) | 2000-08-29 | 2010-09-2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装置 |
US6664732B2 (en) * | 2000-10-26 | 2003-12-1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TW463522B (en) * | 2000-11-07 | 2001-11-11 | Helix Technology Inc |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
JP2002146516A (ja) * | 2000-11-07 | 2002-05-22 | Sony Corp | 有機薄膜の蒸着方法 |
JP4040249B2 (ja) * | 2000-11-16 | 2008-01-3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 |
JP2002170678A (ja) * | 2000-12-01 | 2002-06-14 | Canon Inc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US6803720B2 (en) | 2000-12-15 | 2004-10-12 |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 Highly stable and efficient OLEDs with a phosphorescent-doped mixed layer architecture |
SG148030A1 (en) * | 2000-12-28 | 2008-12-3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uminescent device |
TW545080B (en) * | 2000-12-28 | 2003-08-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518909B (en) * | 2001-01-17 | 2003-01-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TW519770B (en) * | 2001-01-18 | 2003-02-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6614175B2 (en) * | 2001-01-26 | 2003-09-02 | Xerox Corporatio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CN101397649B (zh) * | 2001-02-01 | 2011-12-28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能够将有机化合物沉积在衬底上的装置 |
SG118110A1 (en) * | 2001-02-01 | 2006-01-2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element |
US20030010288A1 (en) * | 2001-02-08 | 2003-01-16 | Shunpei Yamazaki |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formation method |
TWI225312B (en) * | 2001-02-08 | 2004-12-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US7432116B2 (en) * | 2001-02-21 | 2008-10-0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m deposition |
SG118118A1 (en) * | 2001-02-22 | 2006-01-2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
US6699597B2 (en) * | 2001-08-16 | 2004-03-0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ethod and materials for patterning of an amorphous, non-polymeric, organic matrix with electrically active material disposed therein |
US6835469B2 (en) * | 2001-10-17 | 2004-12-28 |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Phosphorescent compounds and devices comprising the same |
US6737177B2 (en) * | 2001-11-08 | 2004-05-18 | Xerox Corporation | R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6753098B2 (en) * | 2001-11-08 | 2004-06-22 | Xerox Corporatio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6750608B2 (en) | 2001-11-09 | 2004-06-15 | Konica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display |
US6734457B2 (en) * | 2001-11-27 | 2004-05-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EP1338431A3 (en) | 2002-02-08 | 2003-10-0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Visibl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having surface hydrophilicity |
JP2003322074A (ja) * | 2002-04-26 | 2003-11-14 | Denso Corp | スタータ |
US6798135B2 (en) * | 2002-12-02 | 2004-09-28 | Windell Corporation | Long-life typ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
2002
- 2002-01-23 SG SG200200365A patent/SG118110A1/en unknown
- 2002-01-28 MY MYPI20020319A patent/MY129848A/en unknown
- 2002-01-29 US US10/060,427 patent/US717337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1-31 TW TW091101688A patent/TW52061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2-01 KR KR1020020005846A patent/KR10085772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02-01 CN CNB021183120A patent/CN10048148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2-01 CN CN2007101822874A patent/CN10115931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11-30 US US11/564,971 patent/US745972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12-01 US US12/325,790 patent/US785897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12-27 US US12/978,678 patent/US817400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4-12 US US13/444,889 patent/US867434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2-25 US US14/188,741 patent/US92192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11-19 US US14/945,584 patent/US960822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3116C (zh) * | 2003-01-23 | 2008-08-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
CN1853288B (zh) * | 2003-09-19 | 2010-12-15 |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CN1670802B (zh) * | 2004-03-19 | 2010-10-06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2569661B (zh) * | 2005-05-04 | 2015-04-01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 |
CN102569661A (zh) * | 2005-05-04 | 2012-07-11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 |
US8563143B2 (en) | 2005-07-25 | 2013-10-22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8563144B2 (en) | 2005-07-25 | 2013-10-22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905236B (zh) * | 2005-07-25 | 2011-10-26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683601A (zh) * | 2011-03-09 | 2012-09-1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白光发光部件、其制备方法和白光电致发光器件 |
CN102683601B (zh) * | 2011-03-09 | 2015-06-03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白光发光部件、其制备方法和白光电致发光器件 |
CN105845830A (zh) * | 2015-01-12 | 2016-08-10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结构 |
CN105895821A (zh) * | 2016-07-01 | 2016-08-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
CN105895821B (zh) * | 2016-07-01 | 2017-12-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
US10714702B2 (en) | 2016-07-01 | 2020-07-14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connecting layer including material corresponding to carriers in carrier transport lay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101322A1 (en) | 2011-05-05 |
US20090096369A1 (en) | 2009-04-16 |
US8174007B2 (en) | 2012-05-08 |
CN101159318A (zh) | 2008-04-09 |
SG118110A1 (en) | 2006-01-27 |
US7173370B2 (en) | 2007-02-06 |
CN101159318B (zh) | 2012-05-30 |
MY129848A (en) | 2007-05-31 |
US7858977B2 (en) | 2010-12-28 |
KR20020064217A (ko) | 2002-08-07 |
CN100481483C (zh) | 2009-04-22 |
US20070228362A1 (en) | 2007-10-04 |
US20160079555A1 (en) | 2016-03-17 |
US20020101154A1 (en) | 2002-08-01 |
US20120256209A1 (en) | 2012-10-11 |
US9219241B2 (en) | 2015-12-22 |
US9608224B2 (en) | 2017-03-28 |
US8674348B2 (en) | 2014-03-18 |
KR100857729B1 (ko) | 2008-09-10 |
US7459722B2 (en) | 2008-12-02 |
US20140167025A1 (en) | 2014-06-19 |
TW520614B (en) | 2003-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78409A (zh) | 有机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显示设备 | |
CN1269231C (zh) | 发光器件和制造该器件的方法 | |
CN1370034A (zh) | 发光器件 | |
CN1372434A (zh) | 有机光发射装置及采用该有机光发射装置的显示装置 | |
CN1203556C (zh) | 半导体设备 | |
TWI317248B (en) |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formation method | |
CN1255882C (zh) | 发光器件 | |
CN1276520C (zh) | 发光装置 | |
CN1543282A (zh) | 发光元件以及发光器件 | |
CN1268000C (zh) | 电路板、电气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474637A (zh) | 电致发光元件以及采用它的发光器件 | |
CN1551692A (zh) | 发光器件以及电子器具 | |
CN1434669A (zh) | 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10465A (zh) | 发光元件以及发光器件 | |
CN1819300A (zh) | 发光器件 | |
CN1822384A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398147A (zh) | 发光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 |
CN1275305A (zh) | 发光器件 | |
CN1458666A (zh) | 制造装置 | |
CN1469423A (zh) | 气相淀积设备 | |
CN1278109A (zh) | 电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610460A (zh) | 发光器件以及电子器件 | |
JP2006210845A (ja)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 |
CN1543276A (zh) | 发光器件和电子器具、以及制造设备 | |
CN1551689A (zh) | Oled器件用高透明顶面电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22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