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52602A - 车用侧视镜及其角度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侧视镜及其角度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52602A CN1352602A CN00807670A CN00807670A CN1352602A CN 1352602 A CN1352602 A CN 1352602A CN 00807670 A CN00807670 A CN 00807670A CN 00807670 A CN00807670 A CN 00807670A CN 1352602 A CN1352602 A CN 13526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rtical
- gear
- objective lens
- housing
- horizon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0—Front-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Periscope arrangements, i.e. optical devices using combinations of mirrors, lenses, prisms or the like ; Other mirror arrangements giving a view from above or under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侧视镜及其角度调整装置,其包括一可枢转的在车辆的内侧和外侧的导线上的壳体;一阿米其式棱镜,其安装于透镜的焦距内,以便反射通过接物目镜的光线,以用于折射车辆后方外侧部分的欲被聚集的光线;一反射镜,安装于在接物透镜的焦距之外,并将棱镜反射后的光线反射到壳体的内侧孔径;以及一接目透镜系统,其放大和折射由反射镜反射后的光线,以形成一个具有单一倍率的影像,从而构成一个无焦点的系统。另外,还提供了一个自动或人工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的角度调整装置,使得司机可精确且容易地看到关于行驶方向上车辆后方的景象,同时可根据司机的身体状况自动或人工调整侧视镜的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车用侧视镜及其角度调整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供司机可以精确且容易地观察车辆后方景象的侧视镜及其角度调整装置,并且该侧视镜的角度可以根据司机的身体状况自动或人工地调整。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一部车辆在其每一个前侧窗框的驾驶侧和乘客座侧均有一对侧视镜,以使得司机可以观看相对于其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的情形。
用于车辆的传统的侧视镜是属于平面反射镜的型式,其所具有的一个几乎为平面反射的表面相对于该车身的一条前后延伸的轴线而水平地突伸超出该前侧车体,而这种情形造成空气的阻力。
这种空气阻力增加汽车的耗油量,也因而造成空气的污染。
此外,这种平面反射镜型式的侧视镜具有一个相当小的后方投射角,比方说,小于20度。这种情形可能造成该后视镜在诸如下雨或下雪等不良天候的状况下,暴露于水滴、湿气和霜雪,因而造成司机不易于观察其后方的交通状况。结果,很可能具有导致意外事故的危险。
而且,当在夜间行驶时,由随后车辆的前灯发出的光会直接反射到侧视镜上(以50%的反射系数),使得司机的视野不清晰。结果是,传统类型的侧视镜缺乏安全性。
在考量这些问题之后,在PCT申请案第WO96/31365号以及美国专利申请案第5,559,640号中,分别公开了一种可以减少该延伸至车身以外的突出长度的侧视镜,而且该侧视镜使用一种光学元件以可增加后视角度。
首先,在该PCT申请案第WO96/31365号中,从说明书和附图可知,司机可通过由两个反射镜和四个透镜组成的侧视镜观察到车辆的后部。
但是,在该PCT申请案第WO96/31365号中,因为该车辆设置有四个向上和向下的透镜,以及该等透镜之间设置有两个反射镜,因此由于该车辆的震动而很难调整成通过和由上述镜片反射的一个光学轴线。此外,司机最终借以观察后方的交通状态的一个接目透镜(屏幕透镜)安装在一个所谓的“柱状物”的下侧部分。结果造成一个问题,即该侧视镜的构造和安装将变得非常复杂。
此外,该根据上述PCT申请案中的侧视镜的构造,其将不易于同时使长距离以及短距离的物件聚焦,尤其更不易将该侧视镜设计成可以单一倍率观看后方的景象。因此,该PCT申请案中的侧视镜几乎没有在实际中使用。
另外,在根据美国专利申请案US5,559,640的说明书和附图中揭露的侧视镜中,该车身的外侧设置有一个相当小的凸透镜,以及在该凸透镜与司机之间安装有一个放大镜,因而使得该司机可以看见车辆后方的交通情形。然而,该映入司机眼睛的放大的影像将会在垂直和水平的方向上产生严重的失真情形。结果产生一个问题,即该车用侧视镜并不能实质地发挥其功能。
因此,在本发明的申请人的韩国新型公开案第76588号以及美国专利公开号第5,264,962号中,即公开了一种针对于解决该等传统问题的“车用侧视镜”。
由于,本案申请人先前所提出的车用侧视镜包含有两个透镜组,即一个接物透镜组和一个接目透镜组,以及包含有一个嵌置在该二透镜组之间的平面反射镜,因此,其能够提供一个通达该车辆后方的相当宽广的视野,以及一个相当短的光学轴线,因而能够让司机容易地观看到该车辆的后方。
然而,在本案申请人所提出的车用侧视镜中,欲将投射到接物透镜组上的影像穿透该接目透镜组而产生一个单一倍率的影像并不容易。尤其,另一个问题是,欲使司机的眼睛与安装在靠近司机侧边的壳体内的接目透镜组的光学轴线达成一致是很不容易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供司机用以精确且容易地观察车辆后方景象的侧视镜,特别是一种车用侧视镜及其角度调试装置,借此司机能精确且容易地根据车辆的运动方向以单一倍率观察到车辆后方的景象,并且能根据司机的身体状况自动或人工地调节角度。
为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提供的一种车用侧视镜包含有:一个与该车辆的驾驶座前面部分连接的壳体,以使得一个形成在一侧边的孔径朝向该车辆的后方外侧部分,并且使得一个形成在另一侧边的孔径设置在该车辆内部;一个接物透镜组,其具有至少一接物透镜、一上侧反射单元和一下侧反射单元,该接物透镜用供折射一束来自车辆后方外侧部分的欲被聚集的光线,该上侧反射单元以一预定角度而设置在该壳体中的接物透镜的焦距之内,以便将通过接物透镜的光线反射到车辆内部并且可用以反射通过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的上侧的光线,该下侧反射单元设置在该上侧反射单元的下侧部分,以使得该上侧反射单元以具有一交互内角和一交互接触线的直角方式与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对应,并且可用以反射通过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下侧的光线;以及一个接目透镜组,其具有一第三反射单元和至少一接目透镜,该第三反射单元设置在该接物透镜的焦距以外的位置,并且可用以将该被上侧反射单元和下侧反射单元所反射的光线反射到该壳体的一个内侧孔径部分,而该至少一接目透镜与该壳体的内侧孔径部分连接,并且可用于放大及折射该被第三反射单元所反射的光线,以形成一个具有单一倍率或特定倍率的影像,从而构成一个无焦点的系统。
该接物透镜、上侧反射单元以及下侧反射单元为彼此结合成一体的阿米其(Amici)式棱镜。
该第三反射单元为一种平面反射镜。
该第三反射单元和接目透镜为彼此结合成一体。
该第三反射单元为一个棱镜。
该接目透镜包含有一个设置在该壳体的内侧孔径部分的平凸透镜,以及一个设置在该平凸透镜与该第三反射单元之间的凹凸透镜。
该壳体包含有一个外侧管状单元和一个内侧管状单元,该外侧管状单元具有一个球状单元在暴露于该欲连接的车辆内部的端部,而该内侧管状单元则可枢转地与该球状单元连接。
此外,该车用侧视镜另包含有一个外侧导管和一个第一歧管,该外侧导管与该外侧管状单元连接并环绕该外侧管状单元,而且该外侧导管的一端部具有一个空气入口,该第一歧管则是用于将该经由外侧导管引入的空气导引至该接物透镜的表面。
另外,该车用侧视镜又包含有一个内侧导管和一个第二歧管,该内侧导管与该内侧管状单元连接并环绕该内侧管状元件,而且该内侧导管的一端部与该外侧导管相连通,该第二歧管则是用于将该经由空气入口引入的空气导引到该设置在壳体最外侧部分的接目透镜的表面。
此外,该车用侧视镜更包含有一个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设置在该经由空气入口而导入的空气的流动通道内并且可用于加热该空气。
而且,该车用侧视镜更包含有一个鼓风机,该鼓风机设置在该外侧管状单元内,并且可用于将来自外面的空气经由该空气入口而导入该外侧导管之中。
为实现本发明的另一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车用侧视镜的自动角度调整装置,其包括:一个自动驱动盒,该自动驱动盒的一个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驾驶座或乘客座的一门板上,并且与侧视镜的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互锁;一个安装在自动驱动盒内部的动力源,该动力源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水平/垂直自动调整的过程中为传递动力而被发动;一个水平驱动单元,其由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水平角度调整过程中动力源的动力来驱动;一个垂直驱动单元,其由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垂直角度调整过程中动力源的动力来驱动;还有一离合器单元,其包括一个或更多的传动齿轮,用来有选择地在水平或垂直驱动单元之间传递动力。
水平驱动单元包括:一个安装在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的轴端部的驱动齿轮,该齿轮随着发动机轴的转动而转动;一个随着由驱动齿轮传递的转动力而转动的水平动力传递齿轮;一对减速齿轮;和调整壳体内侧管状单元的水平角度的离合器单元;以及一个安装在水平动力传递齿轮和在门板上形成的一水平齿条之间的水平调整齿轮,为朝水平方向调整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角度,该水平调整齿轮随着水平动力传递齿轮的转动力而转动。
垂直驱动单元包括:一个安装在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的轴端部的驱动齿轮,该齿轮随着发动机轴的转动而转动;一个随着由驱动齿轮传递的转动力而转动的垂直动力传递齿轮;一对减速齿轮;一个调整壳体内侧管状单元的垂直角度的离合器单元;一个安装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中心的垂直转轴,该轴随着垂直动力传递齿轮的转动力而转动;和一个垂直调整元件,其上端部被铰接在一安装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中的连接元件的下端部的中央,与垂直调整元件连接的一个由垂直转轴穿过的并与之结合的引导环被固定,由此,壳体内侧管状单元升起和降下都通过垂直旋转轴的旋转来实现。
离合器单元包括: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水平动力传递齿轮和垂直动力传递齿轮之间的动力转换连杆;一个安装在动力转换连杆上部的一端的第一减速齿轮,该齿轮与减速齿轮啮合,并通过转动力转动动力转换连杆;一个安装在动力转换连杆上部的另一端的第二减速齿轮,该齿轮通过转动动力转换连杆有选择地与水平动力传递齿轮或垂直动力传递齿轮啮合;一个引导元件,引导元件的一端与一形成于动力转换连杆端部的长引导孔相连,一操作折板设于引导元件的另一端,从而引导动力转换连杆的转动;一正对着垂直折板的离合器盒,在该离合器盒中,设有一电磁铁,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角度的垂直调整中,当接上电源后操作折板与电磁铁接触;一个弹簧,该弹簧位于在操作折板和离合器盒内部之间,用于当电磁铁上的电源切断时向操作折板提供弹性回复力。
一导轨安装在形成于门板内的安装槽的底部表面的前部,在自动驱动盒的底侧正对着导轨处,可转动地安装有一个滚轮,该滚轮沿着导轨而引导自动驱动盒的水平运动,并且支撑自动驱动盒在预定的高度上。
为实现本发明的再一目的,还提供一种车用侧视镜的人工角度调整装置,其包含:一人工调整盒,其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车辆的驾驶座或乘客座上的门板上,并与侧视镜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互锁;一垂直驱动单元,其在调整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垂直角度的过程中被驱动;以及一水平驱动单元,其在调整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水平角度的过程中被驱动。
垂直驱动单元包含:一安装在人工调整盒中的调整轴;一垂直驱动齿轮,其安装于调整轴的一端,并在垂直角度调整过程中在调整轴的转动力作用下转动;一垂直调整柄,其形成于调整轴的另一端且位于门板外侧,该垂直调整柄在垂直角度的调整过程中被把持;一垂直动力传递齿轮,该齿轮垂直交错于垂直驱动齿轮安装,且在壳体侧内侧管状单元的垂直角度调整过程中,在与之啮合的垂直驱动齿轮的转动力作用下转动;一垂直转轴,其安装于垂直动力传递齿轮的中央,且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的转动力作用下转动;一垂直调整元件,其上端部被铰接在一安装在壳体内侧管状单元中的连接元件的下端部的中央,与垂直调整元件连接的一个由垂直旋转轴穿过并与之啮合的导向环被固定,垂直调整元件通过转动垂直旋转轴从而升起和降下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
水平驱动单元包括:一安装在人工调整盒中的调整轴;一锥形的水平防滑单元,其安装于人工调整盒的底表面上,其内圆周表面上形成有一螺旋槽;一弹簧垫片,安装于水平防滑单元的内部;一弹簧,安装于水平防滑单元内部与弹簧垫片之间;一锥形摩擦齿轮,其位于调整轴的另一端部,插入水平防滑单元中并与螺旋槽啮合;一水平调整齿轮,其形成于在摩擦齿轮的后部,该齿轮与形成在门板上的水平齿条啮合;以及一水平调整柄,其形成与水平调整齿轮的后部,该水平调整柄在侧视镜的水平角度调整过程中通过把持而转动水平调整齿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用侧视镜的垂直剖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用侧视镜的平面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说明光学元件的设置方式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的光学路径的说明视图;
图5是一个说明该车用侧视镜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是一个侧剖面图,说明车用侧视镜的角度调整装置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自动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
图7是一个平面视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角度调整装置自动地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
图8是沿图6中VIII-VIII方向的剖面图;
图9是一个平面视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角度调整装置人工地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以及,
图10是一个侧视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的人工角度调整装置人工地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将借助附图而详加叙述。
在解释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及其角度调整装置之前,设计了一个无焦点的系统适用于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该无焦点的系统通过一个光学系统以单一倍率来观察后侧方向。
该无焦点的系统是一个在车用侧视镜上用来观察后侧的光学系统,该系统如下所述。
为了设计一个两组透镜的无焦点的系统,系统的总放大率要设为零,而该系统的总放大率是单个透镜的放大率k1和k2、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的函数,即
k=k1+k2-k1k2d=0 (1)
该无焦点的系统的拉格朗日恒量表示如下;
n1h1β1=n2h2β2 (2)
角度的倍率MA可由下式表示;
MA=β2/β1=h1/h2
其中,n1和n2表示每个透镜的折射率,β1和β2表示张角,即从光轴开始由眼睛和物体形成的角度的一半,h1和h2表示在通过系统之前和之后的近轴平行光线的光束高度。
为制造一个单一倍率的无焦点系统,
|h1/h2|=1,即,|h2|=|h1(1-k1d)|=|h1| (4)
等式(4)表明,k1d=0或d=2/k1。当k1d=0时,系统就同一对玻璃窗户一样,对物体的光线的光学路径不起任何作用。当d=2/k1时,为了在物理上有意义,距离d必须是一个正数且k1>0。而且距离d是第一组透镜焦距的两倍。既然这样,等式(1)中k1=k2。也就是说,这两组透镜具有同样的焦距,而且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各个透镜焦距之和。这样,该系统被称为是一种具有单一倍率的开普勒望远镜系统。
当系统的孔径被置于距第二组透镜(本发明的接目透镜)距离d时,两组透镜的直径之比可由下式表示:
D2/D1=|b/b-d|因此,如果b大于第一组透镜的焦距,第二组透镜的直径就大于第一组透镜的直径。
由上所述,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是根据具有单一倍率的无焦距系统的基本概念而制造的。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
图1是一个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用侧视镜的垂直剖面图。如图中所描绘,本发明的侧视镜2包含有:一个与驾驶座和客座的前侧部分连接且构造如一管状元件的壳体,以使得一个形成在一端部的孔径朝向该车辆1的后方,并且同时使得一个形成在另一侧边的孔径朝向该车辆内部;一个接物透镜组,其设置在该壳体3的一外部孔径部分以及用于折射一束来自该车辆1后侧部分的欲被聚集的光线;一个接目透镜组,其沿着通过该接物透镜组的一光学轴线(Lpc)的移动方向而设置在该接物透镜的前侧部分,并且用以借由放大和折射该通过接物透镜组的光线而与该接物透镜组共同形成一个无焦点的光学系统,以便可以形成一个司机的裸眼便可看见的具有单一倍率的影像或是一个特定倍率的影像;以及一个空气导引单元,其安装在车辆1的壳体3的周边部分,可用以从外部而将空气导引到该接物透镜组和接目透镜组。
该壳体3包含有一个与其连接的外侧管状单元5以及一个与该外侧管状单元5连通的内侧管状单元7,其中一个形成在该外侧管状单元5的一侧边的孔径能够朝向该车辆1的后侧方向,以及其另一侧边则是朝向该车辆1的内部突伸,且该内侧管状单元7可枢转地与外侧管状单元5连接。
一个形成在该外侧管状单元5的另一端部内的球状单元6设置以向该车辆1的内部突伸,以及该内侧管状单元7的一个球状单元8则是可枢转地与该球状单元6连接。
该空气导引单元包含有一个空气入口25、一个外侧导管23和一个内侧导管24。其中,该空气入口25延伸以面向该外侧管状单元5,以及用以容纳来自外部的空气;该外侧导管23与该外侧管状单元5连接,并且以一间距而环绕该外侧管状单元5,以便将空气导引于其间;该内侧导管24与该内侧管状单元7连接,并且以一间距而环绕该内侧管状单元7的端部,以便将空气导引于其间。
在该外侧导管23的内部设置有一个供开启和关闭该空气入口25的开关装置(图中未示出),并且连接着一条形成一空气流动通道的空气导引管27。
在该空气导引管27的未端连接有一第一歧管29和一第二歧管31,以便将该从空气入口25所接收的空气导引到该接物透镜组和接目透镜组。
该第一歧管29以线圈的形状而设置在该外侧管状单元5的周缘部分,其端部固定在该接物透镜11的表面上,而该接物透镜11设置在该外侧管状单元5的最外侧部分,用以喷注空气。
该第二歧管31以线圈的形状而设置在该内侧管状单元7的周缘部分,其端部固定在该接目透镜19的表面上,而该接目透镜19设置在该内侧管状单元7的最外侧部分,用以喷注空气。
同时,一个过滤元件33连接在该空气导引管27的内部,其中该过滤元件33相对于该空气流动通道而设置在侧边,并且用于将该由外部所接收的空气的灰尘排除,以及一个鼓风装置35被安装在该过滤元件33后侧部分,该鼓风装置35用以经由该空气导引管29和31而将空气导引至该接目透镜系统以及接物透镜系统。
此外,一个加热线圈37沿着该空气的流动方向而安装在该鼓风装置35的一个下游位置,以便对该从外部所接收的空气进行加热。
在本发明中,上述的加热线圈37也可以设置在该鼓风装置35的一个上游位置。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用侧视镜的内腔部分的平面剖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说明光学元件的设置方式的透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的光学路径的说明视图。图5为一个说明该车用侧视镜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如这些附图中所示,该接物透镜系统具有一个光学传输元件9,该光学传输元件9设置在该外侧管状单元5内部并且用以将一个在该车辆1后侧的影像折射和反射以被聚集在车辆1内部。
该光学传输元件9构造成一个所谓阿米其式棱镜,该光学传输元件9整合着一凸透镜型式的接物透镜、一上侧反射单元13和一下侧反射单元15,其中该凸透镜型式的接物透镜用以折射一束欲被聚集的通过的光线:该平面反射镜型式的上侧反射单元13以一特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为45°)设置在该接物透镜11的焦距之内,并且用以反射该通过接物透镜11的水平中心线上侧的光线;而该下侧反射单元15则是设置在该上侧反射单元13的一下侧而且位于该接物透镜11的焦距以内,以使得该上侧反射单元13与该接物透镜11的一条水平中心线对应的交互内角和交互接触线互呈垂直,并且用以反射该通过接物透镜11的水平中心线下侧的光线以朝向该车辆1的内部。
该接目透镜系统包含有一个接目透镜和一个第三反射单元17。其中,该接目透镜呈凸透镜型式并且设置在内侧管状单元7的一个内侧孔径部分,以用于放大和折射该经由光学传输元件9所入射的影像,以形成一个具有单一倍率或特定倍率的影像;而该第三反射单元17则是设置在光学传输元件9与接目透镜19之间,以用于反射该光学传输元件9所接收的影像。
在本发明中,该第三反射单元17可以构造成一个设置在该接物透镜11的焦距以外的平面反射镜,以使得该被上侧反射单元13和下侧反射单元15所反射的光学路径(LPL和LPR)可以相互交错,并且可以构造成一个棱镜。
此外,该接目透镜19构造成一个单一凸透镜。然而,根据在该侧视镜与该司机之间的距离,亦即在该侧视镜距离司机非常遥远的情况下,例如:该在乘客座侧边上的侧视镜,便可以在该内侧管状单元7的最外侧部分安装一个平凸透镜,以及在该平凸透镜与该第三反射单元17之间安装一个凹凸透镜。
在上所述光学传输元件9中,接物透镜11、上侧反射单元13和下侧反射单元15一体地形成。然而,该接物透镜11、上侧反射单元13和下侧反射单元15也可以是单独构成;或者,该上侧反射单元13和下侧反射单元15可一体地形成,而该接物透镜11则在一侧单独构成。
而且,尽管该第三反射单元17和接目透镜19是单独地构成,然而,该第三反射单元17和接目透镜19也可以彼此结合为一体。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如此构造而成的车用侧视镜的操作。
首先,当在该连接着壳体3的车辆1后侧的物件影像以一个几乎呈平行光线的形式而通过该接物透镜11时,该上侧反射单元13会以一个对应于入射角的反射角度,而将该经由接物透镜11的水平中心线上侧部分的投射光线反射在该下侧反射单元15上,而该下侧反射单元15也会将相同的投射光线向上反射到该第三反射单元17。
同时,该下侧反射单元15会以一个特定的反射角度,而将该经由接物透镜11的水平中心线下侧部分的投射光线反射在该上侧反射单元13上,并且该上侧反射单元13也会以一个对应于入射角度的反射角而将相同的投射光线向下反射到该第三反射单元17。
因此,该分别由上侧反射单元13和下侧反射单元15所反射的光线,会相互地交错在该接物透镜的焦点上,并因而会在该第三反射单元17上形成一个侧向和纵向均已校正的影像。
该被第三反射单元17所反射的光线,会通过该由接目透镜19和光学传输元件9所共同构成的无焦点的光学系统,且会被放大以形成一个具有单一倍率或是一个特定倍率的影像,以及会以一几乎呈平行光线的形式传输到司机;因而,该司机能够精确而容易地观察到后方的事物,而不会有失真的情形。
同时,当车辆行驶时,在该接物透镜11或是接目透镜19的表面形成水滴或霜雪的情况下,当该空气入口25的开关装置(未图示)达成开启的状态时,空气便可进入该空气导引管27。
而进入空气导引管27的空气借由过滤元件33而进行过滤,并且分别经由该第一歧管29和第二歧管31而喷注到该接物透镜11和接目透镜19的表面上,因而可以将形成在该接物透镜11和接目透镜19的表面上的水滴或霜雪排除。
与之相反,在该车辆1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借由对该鼓风装置35施加动力,而将空气自外部导入,并且分别经由该第一歧管29和第二歧管31而喷注到该接物透镜11和接目透镜19的表面上。
此外,在室外温度非常低的冬季里,当该接物透镜11的表面形成冰雪的情况下,该加热线圈37接通电源以加热空气,并且该受热的空气会喷注到该接物透镜11的表面上,因而可容易地将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冰雪除去。
同样,现在将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和附图来描述车用侧视镜的角度调整装置的操作,该角度调整装置可以使用在上述构造的车用侧视镜中,并能根据司机的身体状况自动或人工地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
首先,图6是一个侧剖面图,说明车用侧视镜的角度调整装置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自动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图7是一个平面视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角度调整装置自动地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图8是沿图6中VIII-VIII方向的剖面图。
安装在车辆的司机门或乘客门上的门板40中形成有一个安装槽41,一自动驱动盒51安装在安装槽41中,以及一个在自动驱动盒的一端部形成的支撑架51通过固定销52可转动地连接在门板40上。
在车用侧视镜2的自动角度调整过程中,起驱动作用的一发动机60安装在自动驱动盒50内部的一侧,而且制成斜齿轮的一驱动齿轮70安装在发动机轴61的端部,由发动机60的动力驱动。
另外,在驱动齿轮70的一侧,一个制成斜齿轮的第一减速齿轮71和一个制成正齿轮的第二减速齿轮72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撑轴62的上侧和下侧,第一减速齿轮与驱动齿轮70啮合,以便减小驱动齿轮70的转动动力。在驱动齿轮70的另一侧,一与第二减速齿轮72啮合的第三减速齿轮73安装在第二支撑轴63的下侧,以及一第四减速齿轮安装在第二支撑轴63的上侧。
另外,在第三和第四减速齿轮73和74的一侧,一与第四减速齿轮啮合的第五减速齿轮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三支撑轴64的上侧,以及一第六减速齿轮76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三支撑轴64的下侧。
另外,在第五和第六减速齿轮75和76的一侧,安装有一动力转换连杆80,该动力转换连杆80在侧视镜角度调整过程中转动。在该动力转换连杆80的上侧,以彼此啮合的方式安装有与第六减速齿轮76啮合并随驱动动力转动的第一和第二传动齿轮81和82。在该动力转换连杆80的端部,形成有一个长引导孔。引导转动的引导元件的一端通过一固定销92与引导孔83相连,一操作折板93设于引导元件的另一端。
在操作折板93的对面,安装有一个离合器盒100,操作折板93置于其中。在离合器盒100中,设有电磁铁101,在侧视镜角度的垂直(纵向)调整中,接上电源后操作折板93接触电磁铁。在操作折板93和离合器盒内部之间,设有一个弹簧102,该弹簧102用于当电磁铁上的电源切断时向操作折板93提供弹性回复力。
另外,在设于动力转换连杆80上侧的第二传动齿轮的一侧,安装有一个水平动力传递齿轮110,该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啮合,并在侧视镜的水平角度调整过程中在转动力作用下而转动。在水平动力传递齿轮的一侧,安装有一个水平调整齿轮120,该齿轮啮合于水平动力传递齿轮110和水平齿条111之间,该齿条形成于门板40上并随着水平动力传递齿轮110的转动而转动,以便通过移动水平齿条而调整侧视镜的角度。
另外,在设于动力转换连杆80上侧的第二传动齿轮的另一侧,安装有一与第二传动齿轮啮合的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该齿轮在侧视镜角度的垂直调整过程中随着转动齿轮而转动。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的中央,安装有一随着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而转动的垂直转轴140。在垂直转轴140上安装有一垂直调整元件160,其上端部铰接于连接部件150的低部的中央,该连接部件安装于侧视镜2的内侧管状单元7上,垂直调整元件160内还设有一被垂直转轴140穿过并与之结合的引导环161,引导环被固定从而通过垂直转轴的转动而升起或降下内侧管状单元7。
另外,一导轨170安装在形成于门板40内的安装槽41的底部表面的前部。在自动驱动盒50的底侧正对着导轨170处,可转动地安装有一个滚轮180,该滚轮180沿着导轨170而引导自动驱动盒50的水平运动,并且支撑自动驱动盒50在预定的高度上。
现在将描述如此结构的侧视镜的角度调整装置的操作。
当使用者按下在司机一侧的控制板上的开关(图中未示)而随后自动调整侧视镜的角度时,在自动驱动盒中的发动机60被发动,自动驱动盒50安装于在门中(图中未示)的安装槽41中,因此发动机轴61就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同时,在发动机轴61的端部,制成斜齿轮的驱动齿轮70在发动机轴61的转动下而转动,制成斜齿轮的第一减速齿轮71在转动力作用下而转动,该第一减速齿轮71与驱动齿轮70垂直交错且相互啮合。同时,在第一减速齿轮71下侧的第二减速齿轮72,与第二减速齿轮72啮合的第三减速齿轮73,安装在第三减速齿轮73下侧的第四减速齿轮74,与第四减速齿轮74啮合的第五减速齿轮75,以及安装在第五减速齿轮75下侧的第六减速齿轮76,都有顺序地在驱动齿轮70的转动力减小的状态下转动。
这时,因为第一和第二传动齿轮81和82可转动地安装在动力传递连杆80的上侧并与随转动力而转动的第六减速齿轮76啮合,水平动力传递齿轮110与第二传动齿轮82的一侧啮合,以便接受第二传动齿轮的转动动力。安装在第二传动齿轮另一侧的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从那里与之分开设置,从而它不能接受第二传动齿轮82的转动力。
因此,接受第二传动齿轮的转动力的水平动力传递齿轮110和水平调整齿轮120都转动,同样稍后随着在门板上的与水平调整齿轮120啮合的水平齿条而移动,于是使得在水平方向上自动调整内侧管状单元7成为可能。
其间,当使用者按下在司机一侧的控制板上的开关(图中未示)而在垂直方向人工调整侧视镜的角度时,在自动驱动盒中的发动机60被发动,自动驱动盒50安装于在门中(图中未示)的安装槽41中,因此发动机轴61就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同时,在发动机轴61的端部,制成斜齿轮的驱动齿轮70在发动机轴61的转动下而转动,制成斜齿轮的第一减速齿轮71在转动力作用下而转动,该第一减速齿轮71与驱动齿轮70垂直交错且相互啮合。同时,在第一减速齿轮71下侧的第二减速齿轮72,与第二减速齿轮72啮合的第三减速齿轮73,安装在第三减速齿轮73下侧的第四减速齿轮74,与第四减速齿轮74啮合的第五减速齿轮75,以及安装在第五减速齿轮75下侧的第六减速齿轮76,都有顺序地在驱动齿轮70的转动力减小的状态下转动。
此时,当发动机发动时,连接在离合器盒100内部的电磁铁101被通上电源,在引导元件91另一端形成的操作折板93通过吸引力作用而粘在电磁铁上,从而引导元件91和动力转换连杆80在第二传动齿轮82与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的分离状态下向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移动。
同时,因为第二传动齿轮82与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啮合,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受第二传动齿轮82的转动力作用。另一方面,水平动力传递齿轮110与第二传动齿轮分开,不能接受第二传动齿轮82的转动力。
因此,安装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130中央的垂直转轴140将随着垂直动力传递齿轮的转动而转动。同时,垂直调整元件160,其上端部铰接于连接部件150的低部的中央,该连接部件安装于侧视镜2的内侧管状单元7上,垂直调整元件160内还设有一被垂直转轴140穿过并与之结合的引导环161,引导环被固定在垂直调整元件160上,垂直调整元件160升起或降下内侧管状单元7,从而使得在垂直方向上自动调整侧视镜中的内侧管状单元成为可能。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侧视镜的自动角度调整装置的结构和操作。
现在,将根据实施例以及附图所示来描述本发明的侧视镜的角度调整装置,该装置人工地调整侧视镜的角度。
图9是一个平面视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角度调整装置人工地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图10是一个侧视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的人工角度调整装置人工地调整车用侧视镜的角度。
如图所示,装在车辆的司机门或乘客门上的门板40中形成有一个安装槽41,一人工调整盒51安装在安装槽41中,从而在人工调节盒的一个端部形成的支撑架191通过固定销52可转动地连接在门板40上。
另外,一调整轴200纵向安装在人工调整盒190内,还安装有一制成斜齿轮的垂直驱动齿轮201,在垂直角度的调整过程中该齿轮在调整轴200的转动力作用下转动,还有一垂直调整柄220形成于调整轴200的另一端且位于门板外侧,该垂直调整柄220在垂直角度的调整过程中处于把持状态。
另外,在人工调整盒的底表面上安装有一锥形的水平防滑单元230,一弹簧垫片231安装水平防滑单元230的内部,一弹簧232安装在水平防滑单元230内部与弹簧垫片231之间,在水平防滑单元230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有一螺旋槽233。
另外,一锥形摩擦齿轮234插入水平防滑单元230中并与螺旋槽233啮合。
在摩擦齿轮234的后部,形成有一水平调整齿轮250,该齿轮与形成在门板40上的水平齿轮240啮合。在水平调整齿轮250的后部,形成有一水平调整柄260,该水平调整柄在侧视镜的水平角度调整过程中通过把持而转动水平调整齿轮250。
另外,在垂直驱动齿轮210上,安装有与垂直驱动齿轮210啮合的制成斜齿轮的的垂直动力传递齿轮270,该齿轮在在侧视镜2的垂直角度调整过程中在转动力的驱动下转动,以便使得它与垂直驱动齿轮垂直交错。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270的中央,安装有一垂直转轴140,该转轴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270的转动力驱动下转动。在垂直转轴上,固定有一垂直调整元件160,该垂直调整元件160的上端部铰接于连接部件150的低部的中央,该连接部件安装于侧视镜2的内侧管状单元7上,垂直调整元件160内还设有一被垂直转轴140穿过并与之结合的引导环161,因此通过转动垂直转轴140可以升起或降下内侧管状单元7。
现在将描述上述结构的车用侧视镜的人工角度调整装置的操作。
当使用者想要人工地调整侧视镜的角度从而随后同样移动它,安装在水平防滑单元230与弹簧垫片231之间的弹簧232在水平调整柄260轻微向前推而被压紧。
与此同时,在水平防滑单元230圆周表面的螺旋槽233与在水平调整柄160前部的摩擦齿轮234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因而,当水平调整柄260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整体形成于水平调整柄前部并与形成于门板40上的水平齿条240啮合的水平调整齿轮250也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随后调整侧视镜的角度成为可能。
另外,当使用者想要人工调整侧视镜使其升起或降下时,安装在调整轴200一端的垂直驱动齿轮210在与垂直动力传递齿轮270啮合的状态下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270通过转动安装在调整轴200另一端的垂直调整柄220而与垂直驱动齿轮垂直交错。
同时,当安装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270中央的垂直转轴140转动时,垂直调整元件160,其上端部铰接于连接部件150的低部的中央,该连接部件安装于侧视镜2的内侧管状单元7上,垂直调整元件160内还设有一被垂直转轴140穿过并与之结合的引导环161,引导环被固定在垂直调整元件160上,垂直调整元件160随着垂直转轴升起或降下。从而使得在垂直方向上人工调整侧视镜中的内侧管状单元成为可能。
根据本发明以上所述,其所提供的车用侧视镜可供车辆司机用以精确且容易地观察车辆后方的情况,而不会在相对于车辆行进的方向上产生失真的情形。
此外,该根据本发明的车用侧视镜,可以容易地让司机的眼睛与一条光学轴线一致,而使得因车辆震动所造成的影像的闪动情形得以减少;并且,一个来自一物件的几乎呈平行光线的影像,可经由该接物透镜与接目透镜所构成的无焦点系统而得以辨识,因而使得该司机能够容易地观察到车辆后侧的景象。
而且,根据本发明,因为该车用侧视镜的角度可以根据司机的身体状况自动地调整,司机可以一直安全地驾驶车辆,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由于本发明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而实施,并且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的特征,因此,应该了解到,除非另有特别的说明,否则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并不会被前述说明中的任何细节部分所限制,而且这些都可以被所附的专利申请范围中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广泛地解释,因而所有落在本申请专利范围或相等的集合和限定内的改变或修饰,均将被视为涵括在本专利申请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车用侧视镜,其包含有:
一壳体,其与该车辆的驾驶座前面部分连接,以使得一个形成在一侧边的孔径朝向该车辆的一后方外侧部分,以及一个形成在另一侧边的孔径设置在该车辆内部;
一接物透镜系统,其具有至少一接物透镜、一上侧反射单元和一下侧反射单元,该接物透镜用于折射一束来自该车辆后方外侧部分的欲被聚集的光线,该上侧反射单元以一预定角度而设置该壳体中的接物透镜的焦距以内,以便将该通过该接物透镜的光线反射到该车辆内部并且可用以反射该通过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上侧的光线,该下侧反射单元设置在该上侧反射单元的一个下侧部分,以使得该上侧反射单元以具有一交互内角和一交互接触线的直角方式与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对应并且可用以反射一束通过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下侧的光线;以及
一接目透镜系统,其具有一第三反射单元和至少一接目透镜,该第三反射单元设置在该接物透镜的焦距以外的位置,并且可用以将被该上侧反射单元和下侧反射单元所反射的光线反射到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部分,而该至少一接目透镜与该壳体的内侧孔径部分连接并且可用以将该被第三反射单元所反射的光线放大及折射,以形成一个具有单一倍率或是特定倍率的影像,从而构成一个无焦点的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上侧反射单元和下侧反射单元为一种彼此结合成一体的阿米其式棱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接物透镜、上侧反射单元和下侧反射单元一种彼此结合成一体的阿米其式棱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第三反射单元为一种平面反射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第三反射单元和接目透镜彼此结合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第三反射单元为一棱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接目透镜包含有一个设置在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部分中的平凸透镜,以及一个设置在该平凸透镜与该第三反射单元之间的凹凸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壳体包含有一个外侧管状单元和一个内侧管状单元,该外侧管状单元具有一个球状单元在暴露于该欲连接的车辆内部的端部,而该内侧管状单元则可枢转地与该球状单元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车用侧视镜进一步包含有一个外侧导管和一个第一歧管,该外侧导管与该外侧管状单元的周缘连接并环绕该周缘,以及在该外侧导管的一端部具有一个空气入口,而该第一歧管则用于将该经由外侧导管所导入的空气导引到该接物透镜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车用侧视镜进一步包含有一个内侧导管和一个第二歧管,该内侧导管与该内侧管状单元的周缘连接并环绕该周缘,以及在该内侧导管的一个端部与该外侧导管相连通,而该第二歧管则是用于将该经由空气入口所导入的空气导引到该设置在壳体最外侧部分的接物透镜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车用侧视镜进一步包含有一个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设置在该经由空气入口而导入的空气的流动通道内并且可用以加热该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用侧视镜,其中该车用侧视镜进一步包含有一个鼓风机,该鼓风机设置在该外侧管状单元内并且可用以将来自外面的空气经由该空气入口而导入该外侧导管之中。
13、一种车用侧视镜,其包含有:
一壳体,其与该车辆的驾驶座前面部分连接,以使得一个形成在一侧边的孔径朝向该车辆的一后方外侧部分,以及一个形成在另一侧边的孔径设置在该车辆内部;
一凸透镜型式的接物透镜,其设置在该车辆的一外侧孔径部分并且可用以折射一束欲被聚集的通过的光线;
一阿米其式棱镜,其中一上侧反射表面和一下侧反射表面结合成一体,该上侧反射表面以一预定角度而设置在该壳体中的接物透镜的焦距内,以便将该通过接物透镜的光线反射到车辆的内部,并且可用以反射该通过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上侧的光线,而该下侧反射表面设置在该上侧反射表面的一个下侧部分,以使得该上侧反射表面以具有一交互内角和一交互接触线的直角方式与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对应,并且可用以反射一束通过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下侧的光线;
一平面反射镜,其设置在该接物透镜的焦距以外的位置并且可用以将该被棱镜所反射的光线反射到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部分;以及
一凸透镜型式的接目透镜,其与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连接并且可用以将该被平面反射镜所反射的光线放大以及折射,以形成一个具有单一倍率的影像,从而构成一个无焦点的系统。
14、一种车用侧视镜,其包含:
一壳体,其与该车辆的驾驶座前面部分连接,以使得一形成在一侧边的孔径朝向该车辆的一后方外侧部分,以及一形成在另一侧边的孔径设置在该车辆内部;
一光学传输元件,其中一凸透镜型式的接物透镜、一上侧反射表面和一下侧表面彼此结合成一体,该凸透镜型式的接物透镜设置在该车辆的一外侧孔径部分中并且可用以折射一束欲被聚集的通过的光线,该上侧反射表面以一预定角度而设置在该壳体中的接物透镜的焦距内,以便将该通过接物透镜的光线反射到车辆的内部并且可用以反射该通过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上侧的光线,该下侧反射表面设置在该上侧反射表面的一个下侧部分,以使得该上侧反射表面以具有一交互内角和一交互接触线的直角方式与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对应,并且可用以反射一通过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下侧的光线;
一平面反射镜,其设置在该接物透镜的焦距以外的位置,并且可用以将该通过光学传输元件的光线反射到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部分;以及
一凸透镜型式的接目透镜,其与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连接并且可用以放大及折射该被平面反射镜所反射的光线,以形成一具有单一倍率的影像,从而构成一无焦点的系统。
15、一种车用侧视镜,其包含:
一壳体,其与该车辆的驾驶座前面部分连接,以使得一形成在一侧边的孔径朝向该车辆的一后方外侧部分,以及一形成在另一侧边的孔径设置在该车辆内部;
一凸透镜型式的接物透镜,其设置在该车辆的一外侧孔径部分中并且可用以折射一束欲被聚集的通过的光线;
一反射镜,其中一上侧平坦反射表面和一下侧反射表面彼此结合成一体,该上侧平坦反射表面以一预定角度而设置在该壳体中的接物透镜的焦距之内,以便反射该通过接物透镜而到达车辆内部的光线并且可用以反射该通过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上侧的光线,该下侧反射单元设置在该上侧平坦反射表面的一个下侧部分,以使得该上侧平坦反射表面以具有一交互内角和一交互接触线的直角方式与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对应,并且可用以反射一通过该接物透镜的水平中心线下侧的光线;
一平面反射镜,其设置在该接物透镜的焦距以外的位置,并且可用以将该通过光学传输元件的光线反射到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部分;以及
一凸透镜型式的接目透镜,其与该壳体的一内侧孔径部分连接,并且可用以放大及折射该被平面反射镜所反射的光线,以形成一具有单一倍率的影像,从而构成一个无焦点的系统。
16、一种车用侧视镜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一个能自动地或人工地调整根据权利要求1的侧视镜的水平/垂直角度的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车用侧视镜的角度调整装置包含:
一自动驱动盒,该自动驱动盒的一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司机或乘客的座位的一门板上,并且与侧视镜的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互锁;
一个安装在自动驱动盒内部的动力源,该动力源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水平/垂直自动调整的过程中为传递动力而被驱动;
一个水平驱动单元,其由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水平角度调整过程中动力源的动力来驱动;
一个垂直驱动单元,其由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垂直角度调整过程中动力源的动力来驱动;以及
一离合器单元,其包括一个或更多的传动齿轮,用来有选择地在水平或垂直驱动单元之间传递动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水平驱动单元包含:
一个安装在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的轴端部的驱动齿轮,该齿轮随着发动机轴的转动而转动;
一个随着由驱动齿轮传递的转动力而转动的水平动力传递齿轮;一对减速齿轮;和一调整壳体内侧管状单元的水平角度的离合器单元;以及
一个安装在水平动力传递齿轮和在门板上形成的一水平齿条之间的水平调整齿轮,为朝水平方向调整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角度,该水平调整齿轮随着水平动力传递齿轮的转动力而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垂直驱动单元包含:
一个安装在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的轴端部的驱动齿轮,该齿轮随着发动机轴的转动而转动;
一个随着由驱动齿轮传递的转动力而转动的垂直动力传递齿轮;一对减速齿轮;和调整壳体内侧管状单元的垂直角度的离合器单元;
一个安装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中心的垂直转轴,该轴随着垂直动力传递齿轮的转动力而转动;以及
一个垂直调整元件,其上端部被铰接在一安装在壳体内侧管状单元中的连接元件的下端部的中央,与垂直调整元件连接的一个由垂直转轴穿过并与之啮合的导向环被固定,垂直调整元件通过转动垂直转轴从而升起和降下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7到19所述的装置,其中离合器单元包含:
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水平动力传递齿轮和垂直动力传递齿轮之间的动力转换连杆;
一个安装在动力转换连杆上部的一端的第一减速齿轮,该齿轮与减速齿轮啮合,并通过转动力转动动力转换连杆;
一个安装在动力转换连杆上部的另一端的第二减速齿轮,该齿轮通过转动动力转换连杆有选择地与水平动力传递齿轮或垂直动力传递齿轮啮合;
一个引导元件,引导元件的一端与一形成于动力转换连杆端部的长引导孔相连,一操作折板设于引导元件的另一端,从而引导动力转换连杆的转动;
一正对着垂直折板的离合器盒,在该离合器盒中,设有一电磁铁,在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角度的垂直调整中,当接上电源后操作折板与电磁铁接触;
一个弹簧,该弹簧位于在操作折板和离合器盒内部之间,用于当电磁铁上的电源切断时向操作折板提供弹性回复力。
2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一导轨安装在形成于门板内的安装槽的底部表面的前部,在自动驱动盒的底侧正对着导轨处,可转动地安装有一个滚轮,该滚轮沿着导轨而引导自动驱动盒的水平运动,并且支撑自动驱动盒在预定的高度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车用侧视镜的人工角度调整装置包含:
一人工调整盒,其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车辆的驾驶座或乘客座上的门板,并与侧视镜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互锁;
一垂直驱动单元,其在调整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垂直角度的过程中被驱动;以及
一水平驱动单元,其在调整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的水平角度的过程中被驱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垂直驱动单元包含:
一安装在人工调整盒中的调整轴;
一垂直驱动齿轮,其安装于调整轴的一端,并在垂直角度调整过程中在调整轴的转动力作用下转动;
一垂直调整柄,其形成于调整轴的另一端且位于门板外侧,该垂直调整柄在垂直角度的调整过程中被把持;
一垂直动力传递齿轮,该齿轮垂直交错于垂直驱动齿轮安装,且在壳体侧内侧管状单元的垂直角度调整过程中,在与之啮合的垂直驱动齿轮的转动力作用下转动;
一垂直转轴,其安装于垂直动力传递齿轮的中央,且在垂直动力传递齿轮的转动力作用下转动;
一垂直调整元件,其上端部被铰接在一安装在壳体内侧管状单元中的连接元件的下端部的中央,与垂直调整元件连接的一个由垂直转轴穿过并与之啮合的导向环被固定,垂直调整元件通过转动垂直旋转轴从而升起和降下壳体的内侧管状单元。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水平驱动单元包括:
一安装在人工调整盒中的调整轴;
一锥形的水平防滑单元,其安装于人工调整盒的底表面上,其内圆周表面上形成有一螺旋槽;
一弹簧垫片,安装于水平防滑单元的内部;
一弹簧,安装于水平防滑单元内部与弹簧垫片之间;
一锥形摩擦齿轮,其位于调整轴的另一端部,插入水平防滑单元中并与螺旋槽啮合;
一水平调整齿轮,其形成于在摩擦齿轮的后部,该齿轮与形成在门板上的水平齿条啮合;以及
一水平调整柄,其形成与水平调整齿轮的后部,该水平调整柄在侧视镜的水平角度调整过程中通过把持而转动水平调整齿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9990018029 | 1999-05-19 | ||
KR1999/18029 | 1999-05-19 | ||
KR1019990040282A KR100358207B1 (ko) | 1999-09-18 | 1999-09-18 | 차량용 백미러 |
KR1999/40282 | 1999-09-18 | ||
KR2000/7610 | 2000-02-17 | ||
KR1020000007610A KR20010006646A (ko) | 1999-05-19 | 2000-02-17 | 차량용 백미러의 각도 조절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52602A true CN1352602A (zh) | 2002-06-05 |
CN1117672C CN1117672C (zh) | 2003-08-13 |
Family
ID=27349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08076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7672C (zh) | 1999-05-19 | 2000-03-07 | 车用侧视镜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590725B2 (zh) |
EP (1) | EP1250246B1 (zh) |
JP (1) | JP4485073B2 (zh) |
CN (1) | CN1117672C (zh) |
AU (1) | AU3197100A (zh) |
BR (1) | BR0010717A (zh) |
CA (1) | CA2370917C (zh) |
DE (1) | DE60020398T2 (zh) |
WO (1) | WO200006968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9354A (zh) * | 2014-04-08 | 2014-06-25 | 青岛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后视镜 |
CN107487262A (zh) * | 2016-06-10 | 2017-12-19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
CN114103807A (zh) * | 2021-12-21 | 2022-03-01 | 北京乐驾科技有限公司 | 调整车辆外后视镜角度的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1244816A1 (en) * | 2000-03-30 | 2001-10-23 | Jung-Hyun Kho | Sideview mirror apparatus for vehicles |
US6862146B2 (en) * | 2002-06-11 | 2005-03-01 | Magna Donnelly, Inc. | Afocal optical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
US8200397B2 (en) * | 2008-07-16 | 2012-06-1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utomatic rearview mirror adjustment system for vehicle |
US8331038B1 (en) * | 2008-09-30 | 2012-12-11 |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 Vehicular rearview/sideview mirror assembly utilizing afocal optical assembly |
US8720845B2 (en) | 2011-10-18 | 2014-05-13 | Lang-Mekra North America, Llc | Wear compensator for a pivoting detent joint |
US8544151B2 (en) | 2011-11-22 | 2013-10-01 | Lang-Mekra North America, Llc | Engaging surfaces arrangement for a pivoting detent joint |
US9707896B2 (en) | 2012-10-15 | 2017-07-18 | Magna Electronics Inc. | Vehicle camera lens dirt protection via air flow |
TW201421077A (zh) * | 2012-11-30 | 2014-06-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透鏡單元及光纖耦合連接器 |
US9873158B2 (en) * | 2013-03-13 | 2018-01-23 | Robert Bosch Tool Corporation | Adjustment and control features for a power tool |
CN104742804B (zh) * | 2013-12-30 | 2017-02-1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汽车及该汽车的汽车盲区镜结构 |
KR101699021B1 (ko) * | 2014-10-23 | 2017-01-23 | 김영수 | 자동차의 캡슐형 사이드미러 |
US10329808B2 (en) * | 2017-02-03 | 2019-06-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agnetic anti-theft lock system and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01206A (en) * | 1976-04-09 | 1978-07-18 | Industrie Koot B.V. | Adjustable motor car mirror with compact electrically driven adjusting means |
DE3107988A1 (de) * | 1981-03-03 | 1982-09-16 | Bernhard Dipl.-Wirtsch.-Ing. 3002 Wedemark Mittelhäuser | Aussenrueckspiegel fuer kraftfahrzeuge |
DE3511268A1 (de) * | 1983-10-04 | 1986-10-09 | 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Kreuznach GmbH & Co KG, 6550 Bad Kreuznach | Optisches rueckblicksystem |
JPS61146447A (ja) | 1984-12-18 | 1986-07-04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切屑処理装置 |
JPS61146447U (zh) * | 1985-03-04 | 1986-09-09 | ||
US4802988A (en) | 1987-09-17 | 1989-02-07 | Texaco Inc. | Dehydration of glycols |
JPH01102036U (zh) * | 1987-12-28 | 1989-07-10 | ||
US4968124A (en) * | 1988-07-27 | 1990-11-06 | Poly-Optical Products, Inc. | Vehicle viewing system |
US5264962A (en) * | 1991-08-22 | 1993-11-23 | Kho Myung D | Sideview mirror for vehicles |
US5550673A (en) * | 1991-11-01 | 1996-08-27 | Goldstein; Pinchas | Spyhole viewer |
JP3140893B2 (ja) * | 1993-08-26 | 2001-03-05 |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 車外視認装置 |
CN1151139A (zh) * | 1994-05-20 | 1997-06-04 | 南重权 | 光学后视镜 |
US6362918B1 (en) * | 1994-10-27 | 2002-03-26 | Yishay Netzer | Compact keplerian telescope |
JPH08276824A (ja) * | 1995-04-06 | 1996-10-22 | Murakami Kaimeidou:Kk | 車外視認装置 |
-
2000
- 2000-03-07 BR BR0010717-4A patent/BR0010717A/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0-03-07 CA CA002370917A patent/CA2370917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3-07 WO PCT/KR2000/000179 patent/WO2000069682A1/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0-03-07 AU AU31971/00A patent/AU3197100A/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0-03-07 CN CN00807670A patent/CN111767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3-07 JP JP2000618119A patent/JP44850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3-07 EP EP00909786A patent/EP125024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0-03-07 DE DE60020398T patent/DE60020398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
- 2001-11-19 US US09/988,890 patent/US659072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9354A (zh) * | 2014-04-08 | 2014-06-25 | 青岛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后视镜 |
CN103879354B (zh) * | 2014-04-08 | 2015-12-09 | 青岛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后视镜 |
CN107487262A (zh) * | 2016-06-10 | 2017-12-19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
CN114103807A (zh) * | 2021-12-21 | 2022-03-01 | 北京乐驾科技有限公司 | 调整车辆外后视镜角度的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3197100A (en) | 2000-12-05 |
JP2002544049A (ja) | 2002-12-24 |
WO2000069682A1 (en) | 2000-11-23 |
DE60020398T2 (de) | 2006-01-26 |
US20020063976A1 (en) | 2002-05-30 |
BR0010717A (pt) | 2002-04-02 |
EP1250246A1 (en) | 2002-10-23 |
EP1250246A4 (en) | 2003-08-27 |
JP4485073B2 (ja) | 2010-06-16 |
CA2370917A1 (en) | 2000-11-23 |
EP1250246B1 (en) | 2005-05-25 |
CA2370917C (en) | 2007-11-27 |
US6590725B2 (en) | 2003-07-08 |
DE60020398D1 (de) | 2005-06-30 |
CN1117672C (zh) | 2003-08-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672C (zh) | 车用侧视镜 | |
CN1224538C (zh) | 机动车用红外光照射灯 | |
CN105615778A (zh) | 一种带红外摄像功能的扫地机 | |
CN105745488A (zh) | 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 | |
CN88100325A (zh) | 灯光信号装置 | |
CN110118335B (zh) | 一种照明灯的反射聚光结构 | |
US12043167B2 (en) | Apparatus for side projection lamp of a mobility device | |
EP1602531A3 (de) | Rückspiege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
CN110769138A (zh) | 一种用于抓拍夜间违规使用远光灯的车辆的监控摄像头 | |
CN111624834B (zh) | 补光装置 | |
CN107718015B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 | |
CN101618695A (zh) | 防眩目车灯 | |
CN2776761Y (zh) | 车辆用夜视装置 | |
CN100538447C (zh) | 机动车防眩光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1592300B (zh) | 一种安全车灯 | |
CN104373901B (zh) | 一种车灯自适应调光机构及其自适应调光方法 | |
CN2841419Y (zh) | 汽车自动防眩后视镜 | |
CN101915402B (zh) | 一种自适应前照灯执行机构 | |
CN201437951U (zh) | 一种防眩目车灯 | |
CN100538446C (zh) | 智能型防眩光方法及其装置 | |
CN1774355A (zh) | 用于机动车上的前视装置 | |
CN209037474U (zh) | 矩阵式led汽车前照灯模块和汽车 | |
TWM566817U (zh) | Car head up display | |
CN201440201U (zh) | 投影机 | |
CN201106794Y (zh) | 灯座的改进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