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44271A - 治疗剂 - Google Patents

治疗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44271A
CN1344271A CN00805208A CN00805208A CN1344271A CN 1344271 A CN1344271 A CN 1344271A CN 00805208 A CN00805208 A CN 00805208A CN 00805208 A CN00805208 A CN 00805208A CN 1344271 A CN1344271 A CN 13442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disease
general formula
cell
corporat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05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0285C (zh
Inventor
小林英二
李拖平
榎龙嗣
富永隆生
佐川裕章
加藤郁之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ra Bio Inc
Original Assignee
Takara Shuz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ra Shuz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kara Shuz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44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4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02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028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 C07D49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3/08Bridg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3/00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hydrogen atoms and saccharide radicals hav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atoms
    • C07H3/10Anhydrosugars, e.g. epox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1/00Compounds containing saccharide radicals esterified by inorganic acids; Metal salts thereo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Diabetes (AREA)
  • Neurology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Onc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Obesit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通式(I)代表的化合物,其中,X代表OH或OSO3H;且R代表除OH外的一个能在离去后诱导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的3位和4位形成双键的取代基,和/或一个能显示组织特异亲和性的取代基。

Description

治疗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剂,更详细地说,涉及医药领域中有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该物质的用途。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关于细胞组织的死亡,编程性细胞死亡(Apoptosis,自爆死或细胞自灭)这样的方式引人注目。
这种编程性细胞死亡不同于病理性细胞死亡即坏死,是细胞本身的基因中从最初就组入的死亡。即,使任何外部或内部要因成为引信、从而使编程性细胞死亡的编程基因活化,就能进行程序死亡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且,在某种情况下也能使作为惰性型存在于细胞内的程序死亡蛋白质活化。人们认为,这样生成的活性型程序死亡蛋白质会使细胞本身分解、导致死亡。
如果能在所希望的组织、细胞中表达这样的编程性细胞死亡,那么,使不需要或有害的细胞以自然方式从生物体内排除出去就成为可能,是意义极其深远的事情。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有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作用等生理机能、在医药领域中有用的物质及其用途。
发明要旨
如果概述本发明,则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通式I所示化合物〔式中,X是OH或OSO3H,R是OH以外的取代基,且该取代基是能在其离去之后在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的3位和4位上形成不饱和键的取代基和/或能显示组织特异的亲和性的取代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含有通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对通式I所示化合物显示感受性的疾病的治疗用或预防用医药。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含有、稀释和/或添加通式I所示化合物而成的食品或饮料。
附图简单说明
图1:是化合物(8)的1H-NMR谱显示图。
图2:是化合物(7)的1H-NMR谱显示图。
图3:是化合物(10)的1H-NMR谱显示图。
图4:是化合物(9)的1H-NMR谱显示图。
图5:是化合物(12)的1H-NMR谱显示图。
图6:是化合物(11)的1H-NMR谱显示图。
图7:是化合物(14)的1H-NMR谱显示图。
图8:是化合物(18)的1H-NMR谱显示图。
图9:是化合物(17)的1H-NMR谱显示图。
图10:是化合物(20)的1H-NMR谱显示图。
图11:是化合物(19)的1H-NMR谱显示图。
图12:是化合物(22)的1H-NMR谱显示图。
图13:是添加化合物(2)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14:是添加化合物(7)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15:是添加化合物(9)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16:是添加化合物(11)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17:是添加化合物(14)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18:是添加化合物(17)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19:是添加化合物(19)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20:是添加化合物(21)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
图21:是在各种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基中的PGE2浓度显示图。
图22:是在各种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基中的NO2 -浓度显示图。
图23:是在各种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基中的PGE2浓度显示图。
图24:是气相色谱法结果显示图。
图25:是DGE与内标品的面积比以及对应的DGE与内标品的重量比的校正曲线显示图。
图26:是各种化合物变成DGE的转化率的时间经过显示图。
图27:是在各种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上清液中的IL-10浓度显示图。
发明详细说明
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中,通式I所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该化合物可以用诸如本身已知的化学合成法得到。例如,如以下实施例中所示,可以通过在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的4位羟基上导入目的取代基(R)来得到。
本说明书中,以下,通式I所示化合物系指通式I所示化合物、通式II所示其醛衍生物、和通式III所示其水合物。通式I~III所示化合物的结构尽管也可能有其它表达形式,但它们也包含在内,而且也包含其可能的互变异构体,这些通通用通式I~III表示。而且,通式I~III中的立体配置只要能达到所希望的活性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D型、L型或这些的混合物。
Figure A0080520800051
本发明的代表性化合物,即在还原末端有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且该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的4位上结合了R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是诸如还原末端的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在生理条件下会变成通式IV所示化合物的
Figure A0080520800061
〔式中Y、Z是H或CH2OH,但Z为CH2OH时Y为H,Z为H时Y为CH2OH〕。
改变了的通式IV所示化合物在生理环境下显示出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能力、抗癌作用、活性氧产生抑制作用、一氧化氮产生抑制作用、α-糖苷酶抑制活性、白细胞介素产生抑制活性、血红素加氧酶产生诱导活性或免疫调节作用等生理作用。
本发明中,R是除OH以外的取代基,例如,可以是在生成通式IV所示化合物的反应中能作为离去基团起作用而在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的3位与4位之间导入不饱和键的和/或显示出组织特异的亲和性的取代基。作为R的实例,可以列举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糖、糖链、核酸、脂质、肽、蛋白质、糖蛋白质、糖脂质,磷脂质等。
作为R与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的4位的结合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生成通式IV所示化合物的反应中可以是使键断裂的,这可以列举酯键、醚键等。
作为R,通过使用能显示组织亲和性的特定取代基,能使通式I所示化合物特异性地局部存在于特定脏器、细胞、器官等特定场所,而且通过使该取代基从该位置上消除,就能生成通式IV所示化合物,从而在特定靶部位上表达其生理活性。而且,还能控制表达的时间、强度。
进而,通过用特定取代基作为R,可以提高通式I所示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吸收性。即,通过用特定取代基作为R,可以在给药后不立即表现活性、高效率地在体内吸收、在任意局部浓缩后只在该部位表达通式IV所示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即,本发明提供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通式IV所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生成用的药物前体。
作为该药物前体,可以是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能将其与已知医药用载体组合、能用本身已知的方法制剂化的。一般来说,该组合物可以与药学上可接受的液状或固体状载体配合,且必要时添加溶剂、分散剂、乳化剂、缓冲剂、稳定剂、赋形剂、粘结剂、崩解剂、润滑剂等,制成片剂、颗粒剂、散剂、粉末剂、胶囊剂等固形剂,以及通常的液剂、悬浮剂、乳剂等液剂。此外,还可以将其制成能在使用前添加适当载体而成为液状的干燥品。
该药物前体也可以用经口剂或注射剂、点滴用剂等非经口剂中任何一种给药。
医药用载体可以根据上述给药形态和剂型来选择,在经口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诸如淀粉、乳糖、白糖、甘露糖醇、羧甲基纤维素、玉米淀粉、无机盐等。此外,当经口剂配制时,也可以进一步配合粘结剂、崩解剂、表面活性剂、润滑剂、流动性促进剂、矫味剂、着色剂、香料等。
另一方面,在非经口剂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本身已知的方法,把药物前体有效成分即通式I所示化合物溶解乃至悬浮于作为稀释剂的注射用蒸馏水、生理食盐水、葡萄糖水溶液、注射用植物油、芝麻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中,必要时添加杀菌剂、稳定剂、等渗剂、无痛化剂等来制备。
本发明的药物前体可经由与制剂形态相应的适当给药途径给药。给药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借助于内用、外用和注射进行。注射剂可以给药到诸如静脉内、肌肉内、皮下、皮内等,外用剂也包含栓剂等。
作为药物前体的给药量,要根据其制剂形态、给药方法、使用目的及其所施用的患者的年龄、体重、症状来适当设定,没有一定,但一般地说,制剂中含有的有效成分的量是成人每一日10μg~200mg/kg。当然,给药量可以根据各种条件加以改变,因而比上述给药量少的剂量有时也是令人满意的,或者说有时也必须超出该范围。本发明的药剂除原样经口给药外,也可以添加到任意食品中供日常摄取。
本发明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有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活性、制癌活性、活性氧产生抑制活性、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活性、一氧化氮产生抑制活性等抗氧化活性、抗病原微生物活性、抗变异原活性、免疫调节作用、抗炎症作用、抗变应性作用、细胞因子产生调节作用、抗风湿病作用、抗糖尿病作用、血红素加氧酶产生诱导活性等生理活性,因此,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可以制造需要诱发编程性细胞死亡的疾病、癌性疾病、需要抑制活性氧产生的疾病、需要抑制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的疾病、需要抑制一氧化氮产生、或免疫调节、炎症抑制、变应性抑制、细胞因子产生调节的疾病、需要诱导血红素加氧酶产生的疾病等的治疗剂或预防剂,即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制癌剂、活性氧产生抑制剂、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剂、一氧化氮产生抑制剂等抗氧剂、抗菌剂、抗病毒剂、抗变异原剂、血糖上升抑制剂、抗高脂质剂、免疫调节剂、抗炎症剂、抗变应性剂、细胞因子产生调节剂、抗风湿病剂、抗糖尿病剂、血红素加氧酶产生诱导剂等对该化合物显示出感受性的疾病的治疗用或预防用医药。
即,含有通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本发明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是能有效排除自免疫疾病患者的自反应性淋巴球、癌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的,而且通过在所希望的组织、细胞上表达编程性细胞死亡,就能把不需要或有害的细胞以自然形式从生物体内排除出去。作为本发明的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有效的疾病,有诸如全身性红斑狼疮、免疫介在性肾小球性肾炎、多发性硬化症、胶原病等自免疫疾病、风湿病等。
本发明的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可以在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方法中使用,而该方法可用于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机理的阐明、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抑制剂的筛选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可用于抑制氧化物质例如活性氧的产生,以该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活性氧产生抑制剂等的抗氧剂可用于治疗或预防起因于活性氧产生和/或过剩的疾病。
活性氧大体上可分类为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的活性氧。自由基系活性氧包括羟自由基、羟过氧自由基、过氧自由基、烷氧自由基、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以下简称NO)、含硫自由基、超氧化物。另一方面,非自由基系活性氧包括单线态氧、过氧化氢、脂质氢过氧化物、次亚氯酸、臭氧、过氧亚硝酸。它们全都涉及多种病态,即各种炎症性疾病、糖尿病、癌、动脉硬化、神经疾病、缺血再灌流障碍等。
生物体内总是经由若干种途径生成低浓度的活性氧。这包括生理上从线粒体等电子传达体系漏出的超氧化物或过氧化氢,因铜或铁等过渡金属催化而产生的羟自由基,由中性白细胞或单细胞等生成的感染防御用次亚氯酸,精氨酸分解生成的NO等,它们全都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活性氧生成,生物体有作为活性氧消除体系的酶、低分子化合物,以保持其生成和消除的平衡。但是,这些途径由于某些原因而活化,且相反使消除体系失活,从而确立活性氧生成体系对消除体系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体会受到氧化性损害。这样的状态称为氧化紧张状态。
进而,不仅有生物体内平衡偏移的情况,而且由于大气或食品等生物体外的因素,生物体也常常进一步处于氧化紧张状态,因此,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氧化紧张状态是不可避免的。
即,氧化紧张状态是与如上所述各种疾病有关的,而生物体常常处于与氧化紧张状态引起的疾病或疾病恶化相联系的状况。因此,在这样的氧化紧张状态引起的疾病的预防、治疗或恶化防止方面,本发明的抗氧剂例如活性产生抑制剂也是有用的。
此外,与氧化紧张状态必然纠缠在一起的是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是一旦有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就会进行的反应。这里生成的4-羟基-2-壬烯醛(HNE)是以谷胱甘肽或蛋白质为特异性标的的毒性醛。该HNE与蛋白质的反应生成物可以在各种病态组织中检出,因而可以认为并非与氧化紧张状态有关的疾病病态的诱发因子。因此,能抑制过氧化脂质自由基的生成的、本发明中使用的抗氧化物质,即含有通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抗氧化剂,可用于氧化紧张状态引起的生活习惯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NO是源于内皮细胞的血管平滑肌松弛因子(EDRF)的本体〔自然(Nature)第327卷第524~526页(1987)〕。本发明提供必须抑制NO产生的疾病的治疗剂或预防剂。
本发明中,必须抑制NO产生的疾病没有特别限定,但包括诸如毒性休克或用某种细胞因子进行治疗等引起的全身性血压低下、血压应答低下、糖尿病、血管机能不全、病因性血管扩张、组织损伤、心脏血管系局部缺血、痛感过敏症、脑局部缺血、伴随血管新生的疾病、癌症等疾病。
实体癌的增大必须有血管新生,血管内皮增殖因子/血管透过性亢进因子(VEGF)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种各样癌细胞中,VEGF是受到NO诱导的。本发明的NO产生抑制剂是通过抑制NO产生也抑制癌细胞的VEGF产生的,其结果,癌组织周边的血管新生受到抑制。癌细胞移植到皮下而形成了实体肿瘤的小鼠若给药本发明的NO产生抑制剂,则癌组织周边血管的形成就不会充分,癌就会脱落。
亚硝胺已知是亚硝基在仲胺上加成而成的一群化合物,有数百种之多,其中多数是通过使DNA损伤而对动物显示发癌性的。亚硝胺在人体致癌方面一直受到深切关注,它通常是在胃中通过亚硝酸盐与胺反应生成的。NO在pH中性的生理条件下也会与胺反应生成亚硝胺。而且,在流行病学上,与癌症相关性高的肝吸虫感染患者或肝硬变患者中NO产生是亢进的。因此,给药本发明的NO产生抑制剂可通过防止NO产生亢进来预防尤其高风险人群的发癌。如上所述,本发明的NO产生抑制剂显示出发癌抑制和癌组织中血管新生抑制这样的两阶段制癌作用。
NO还会诱发能特征性确认炎症性病变的浮肿,即血管透过性亢进作用〔前田等,日本癌症研究杂志(Japanese Journal of CancerResearch)第85卷第331~334页(1994)〕,还会使炎症性传递质前列腺素类的生物合成亢进〔Salvemini等,美国国家科学院文集(Pr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第90卷第7240~7244页(1993)〕。另一方面,NO能与超氧化物自由基迅速反应生成过氧亚硝酸离子,而过氧亚硝酸离子也被认为会引起炎症性细胞、组织障碍。
活化的免疫细胞若进入脏器并释放胞质,则会诱导NO的产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通过特异性地破坏胰岛β细胞而引起的疾病,即被认为是NO引起的破坏。此外,慢性关节性风湿病、变形性关节风湿病、痛风性关节炎、贝切特(Behcet)病伴随的关节炎的患者的病变部的关节液中,与同类患者的正常关节或健康人的关节的关节液中相比,含有更高浓度的NO。若对这些患者给药本发明的NO产生抑制剂,则会抑制病变部的NO产生、改善症状。
脑局部缺血期间和再灌流后NO产生量增大,伴随这种情况的是脑组织受损伤。脑局部缺血时,通过对患者给药本发明的NO产生抑制剂,能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改善预后。
组织的炎症和疼痛的引起与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很大关系。源于细胞膜磷脂质的花生四烯酸是通过体内环状加氧酶的作用而代谢成前列腺素、前列环素(prostacyclin)、血栓烷这三者的。其中,前列腺素有血管扩张作用和伴随血管扩张而进入脏器的血流增加作用,但尤其在炎症部位前列腺素E2和I2会通过其血流增加作用增加浮肿和白血球浸润。本发明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有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活性。因此,含有本发明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医药,可用于治疗或预防需要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的疾病。即,通过给药本发明的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剂,能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和表现出镇痛、抗炎症作用。进而,炎症部分浸润的白血球会生产活性氧、引起氧化紧张状态,因而,能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本发明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剂也可用于由氧化紧张状态引起的如上所述各种症状、疾病的预防、治疗或恶化防止。
此外,也如以上所述,NO会诱发能特征性确认炎症性病变的浮肿、即血管透过性亢进作用,并使炎症性传递质前列腺素类的生物合成亢进,因此,本发明的NO产生抑制效果和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效果起到协同作用,而且在镇痛、抗炎症作用和由氧化紧张状态引起的各种症状、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恶化防止方面也表现出协同效果。
作为本发明中的细胞因子,可以列举诸如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是淋巴细胞、单细胞等产生的蛋白质性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现在已知有白细胞介素1~18存在。作为白细胞介素,可以列举诸如IL-6、IL-10。
IL-6,作为诱导B细胞最终分化的分化因子,能克隆其cDNA。IL-6不仅有免疫反应,而且与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的细胞分化或急性反应有关,进而还与各种免疫异常或炎症性疾病、淋巴系统肿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此外,IL-6会对B细胞诱导抗体产生,从而产生IgM、IgG、IgA等各类免疫球蛋白,但与IL-4不同的是不涉及类别切换。而且,IL-6也作为B细胞或浆细胞的增殖因子起作用。另一方面,也涉及T细胞系,能使T细胞增殖或分化。IL-6也涉及造血系统,它与IL-3协调,通过缩短GO期来使造血干细胞增殖。此外,促进巨核细胞成熟来诱导血小板增加。IL-6也涉及细菌或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生物体即刻反应的急性期反应有关。IL-6也涉及神经系统,是从成胶质细胞瘤或星形细胞瘤等神经系细胞分泌的,也在神经系的分化诱导方面起作用。慢性关节风湿病或全身性红斑狼疮中,可以看到B细胞的活性,而且患者的关节液中有高浓度IL-6存在。以全身性淋巴节肿胀为特征的Castleman综合征中,血中IL-6浓度非常高。显示出自免疫疾病样症状的心房粘液肿患者中,肿瘤细胞产生出大量的IL-6。而且,来自多发性骨髓肿患者的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可以用抗IL-6抗体抑制,由此可见,IL-6是骨髓瘤细胞的自增殖因子的可能性高。进而,原发性肾小球性肾炎患者的尿中也含有IL-6,而且IL-6也作为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因子起作用〔宫园浩平和管村和夫编,“生物科学用语词库:Cytokine·增殖因子”第28~29页,羊土社(1995)〕。在认为这样的IL-6异常产生是病体原因的疾病中,给药本发明中使用的化合物,就可以抑制IL-6的产生、治疗或预防症状。
此外,作为需要抑制IL-10产生的疾病,可以列举诸如伴随免疫低下的疾病,对于这样的疾病,本发明的化合物是有用的。
血红素加氧酶(HO)中,有33kDa的HO-1和36kDa的HO-2两种同功酶存在。HO-2具有在HO-1的N末端侧加上由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氨基序列的结构。残余部分的相同性为40~50%,高次结构彼此非常类似。两者在C末端部均有疏水性区域,这部分结合在微粒体膜上。微粒体若进胰蛋白酶处理,就可以得到具有血红素分解活性的可溶性级分,由此可以认为,含活性中心的大区域在细胞质侧是突出的。
HO-1是一种诱导酶,在各种细胞中会由于基质血红素、重金属离子、某种有机化合物、过氧化氢、或者热振荡、紫外线照射、局部缺血这样的化学、物理要因而受到显著诱导。HO-2是构成酶,在各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脑和精巢中活性尤其高。HO会把血红素分解成胆绿素、CO、铁、而胆绿素又通过还原酶进一步变成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有脂肪酸的抗氧化作用、脂质自由基的清除剂作用、中性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伴随大量发生的氧自由基引起的磷脂质、中性脂肪、胆固醇的氢过氧化物产生抑制作用、与动脉硬化症发病密切相关的LDL(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抑制作用、单线态氧的清除剂作用等作为抗氧化物质的活性,作为内因性抗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种自由基,不仅作用于脂质,而且也作用于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各样生物体物质,成为引起慢性疾病、癌症的要因,但胆红素能减少这样的各种自由基〔卟啉研究会编《卟啉·血红素的生命科学:向遗传病·癌·工学应用等的展开》,东京化学同人(1995)〕。总而言之,通过诱导HO,就能诱导有抗氧化活性的胆红素的产生,从而能治疗或预防各种自由基引起的疾病。本发明中使用的化合物能诱导HO的产生,从而对如上所述需要诱导HO产生的疾病的治疗或预防是有用的。
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免疫调节剂有淋巴细胞胚变反应抑制作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等的免疫调节作用,因而该免疫调节剂可用来作为起因于这些免疫系统、免疫因子的异常的疾病的治疗剂或预防剂。
要说明的是,淋巴细胞胚变反应系指促细胞分裂剂在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上结合、使淋巴细胞活化、促进其分裂、增殖的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系指从同种异系动物得到的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来诱导由于主要组织适合抗原的不一致引起的淋巴细胞活化,从而促进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反应。本发明的免疫调节剂能抑制这些反应,从而在起因于淋巴细胞异常亢进的自免疫性疾病例如慢性肾炎、慢性大肠炎、I型糖尿病、慢性关节风湿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或预防方面是特别有用的,此外,也可用于抑制移植片排异反应。
作为本发明的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只要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并将其与已知的医药用载体组合,制成制剂即可。该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的制造可以按照上述药物前体的制造方法进行。
该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可以按照与制剂形态相应的适当给药途径给药。给药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内用、外用和注射进行。注射剂可以经诸如静脉内、肌肉内、皮下、皮内等给药,外用剂也包含栓剂等。
作为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的给药量,可根据其制剂形态、给药方法、使用目的和对其适用的患者的年龄、体重、症状适当设定,没有一定,但一般来说,制剂中含有的有效成分的量是成人每1日10μg~200mg/kg。当然,给药量可因种种条件而变动,因而比上述给药量少的剂量有时也能令人满意,或者说也有必须超出范围的情况。本发明的药剂除原样经口给药外,也可以添加到任意饮食品中供日常摄取。
作为本发明的制癌剂,只要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将其与已知的医药用载体组合、制剂化即可。该制癌剂的制造可以按照上述药物前体制造方法进行。
作为该制癌剂,可以按照与制剂形态相应的适当给药途径给药。给药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内用、外用和注射。注射剂可以给药到诸如静脉内、肌肉内、皮下、皮内等,外用剂也包含栓剂等。
作为制癌剂的给药量,可根据其制剂形态、给药方法、使用目的和对其适用的患者的年龄、体重、症状适当设定,没有一定,但一般来说,制剂中含有的有效成分的量是成人每1日10μg~200mg/kg。当然,给药量可因种种条件而变动,因而比上述给药量少的剂量有时也能令人满意,或者说也有必须超出范围的情况。本发明的药剂除原样经口给药外,也可以添加到任意饮食品中供日常摄取。
此外,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抗氧化剂、活性氧产生抑制剂、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剂、NO产生抑制剂可以按照上述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来制造,用量、用法可根据其症状、参照上述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来使用。
作为抗氧化剂、活性氧产生抑制剂、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剂、NO产生抑制剂,可以按照与制剂形态相应的适当给药途径给药。给药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内用、外用和注射。注射剂可以给药到诸如静脉内、肌肉内、皮下、皮内等,外用剂也包含栓剂等。
作为抗氧化剂、活性氧产生抑制剂、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剂、NO产生抑制剂的给药量,可根据其制剂形态、给药方法、使用目的和对其适用的患者的年龄、体重、症状适当设定,没有一定,但一般来说,制剂中含有的有效成分的量是成人每1日10μg~200mg/kg。当然,给药量可因种种条件而变动,因而比上述给药量少的剂量有时也能令人满意,或者说也有必须超出范围的情况。本发明的药剂除原样经口给药外,也可以添加到任意饮食品中供日常摄取。
进而,通式I所示化合物可通过在生物体内转化成通式IV所示化合物而显示出α-糖苷酶例如蔗糖酶抑制活性,而且可以制造以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血糖上升抑制剂、抗高脂血症剂、抗肥胖剂、抗糖尿病剂等。这些医药可以参照上述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进行制造,用量、用法可根据治疗、预防目的的疾病的症状,参照上述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来使用。
然后,含有、稀释和/或添加通式I所示化合物而成的食品或饮料(以下称本发明的食品或饮料),由于其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作用、制癌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活性、抗变异原活性等,在对通式I所示化合物显示出感受性的疾病例如需要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的疾病、癌性疾病、需要活性氧产生抑制的疾病、需要NO产生抑制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由变异原引起的疾病等的症状改善、预防方面是极其有用的。
本发明的食品或饮料的制造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按照调理、加工和一般采用的食品或饮料的制造法的制造,所制造的食品或饮料只要含有、添加和/或稀释通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即可。
作为本发明的食品或饮料,是要含有、稀释和/或添加通式I所示化合物的,而且只要含有显示其生理机能的必要量,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也包含片状、颗粒状、胶囊状等形状的可经口摄取形状物。
本发明的食品或饮料含有有生理活性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由于这些的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作用、制癌作用等生理机能,因而是通过摄取这些化合物来显示癌症发病预防、癌症抑制效果等对通式I所示化合物显示感受性的疾病的症状改善作用或预防作用的健康食品或饮料,尤其是对胃肠健康保持有用的食品或饮料。
此外,通式I所示化合物有活性氧产生抑制作用、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作用等的抗氧化活性,因而可作为抗氧化用食品用的抗氧化剂或抗氧化用饮料用的抗氧化剂,例如活性氧产生抑制剂、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剂、NO产生抑制剂等,用于抗氧化用食品或抗氧化用饮料的制造。
进而,按照本发明,提供含有通式I所示化合物的甘味料。即,通式I所示化合物有甘味,可用来作为代替砂糖的低热值甘味料的有效成分。
通式I所示化合物即使对小鼠经口给药其生理活性的有效量,也未观察到急性毒性。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1)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3)〕
为了在3,6-脱水半乳糖的4位羟基上导入特异的各种各样取代基,采用反应式I
Figure A0080520800161
所示方法。
即,在化合物(3)的4位羟基上导入目标取代基(R)之后,在酸性条件下只除去1,2-O-偏亚异丙基。
其中,必要的化合物(3)是通过以下反应式II所示Haworth等人的方法〔Imperial Coll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620~631页(1940)〕把α-O-甲基-D-吡喃半乳糖〔化合物(1)〕导入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2)〕中之后,再用Hirase等人的方法〔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第41卷第626~628页(1968)〕对其进行1,2-O-偏亚丙基化来合成。
Figure A0080520800162
(2)糖给体的合成
糖向本实施例中化合物(3)中的导入完全按照Schmidt等人开发的三氯乙酰亚胺酸酯法〔Liebigs ann.Chem.,第1249-1256页(1983)〕进行。
糖的三氯乙酰亚胺酸酯衍生物是按照小林等人的方法〔Carbohydrate  Research,第201卷第51~67页(1990)〕等,用以下反应式III所示的方法合成的。
用这种方法,进行以下式V~VII分别表示的化合物(4)、(5)、(6)的合成。
Figure A0080520800172
(3)4-O-苯甲酰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7)〕
(i)4-O-苯甲酰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8)〕
化合物(3)100mg(0.5mmol)、苯甲酸酐(Nacalai Tesque;Code.042-24)170mg(0.75mmol)和4-二甲胺基吡啶(Nacalai Tesque;Code.129-22)12.2mg(0.1mmol)溶解在二氯甲烷5ml中,冰冷却后添加三乙胺(Nacalai Tesque;Code.348-05)104ml(0.75mmol),在室温搅拌2小时。
反应液浓缩后,以己烷∶乙酸乙酯=11∶2作为洗脱溶剂,用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8)146mg。化合物(8)的结构剖析用核磁共振谱(NMR)(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
1H-NMR
δ1.37(3H,s,Me),1.64(3H,s,Me),4.09(1H,dd,J=3.5,16.5Hz,H-6),4.17(1H,d,J=10.5Hz,H-6),4.35(1H,dd,J=2.5,5Hz,H-2),4.56(1H,m,H-5),4.68(1H,d,J=5Hz,H-3),5.48(1H,d,J=2.5Hz,H-1),5.71(1H,d,J=1.5Hz,H-4),7.43(2H,t,J=8.5Hz,Bz1),7.59(1H,td,J=1,8.5,Bz1),8.00(2H,dd,J=1,8.5,Bz1)
但样品溶解于氘代氯仿中,氯仿的质子化学位移值表示为7.24ppm。
图1是化合物(8)的1H-NMR谱显示图。图1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ii)化合物(7)
化合物(8)80mg溶解于二氯甲烷30ml中,添加三氟乙酸/水(2.85ml/0.15ml),在室温搅拌3小时。反应液用乙酸乙酯300ml稀释,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有机层减压浓缩,以氯仿∶甲醇=25∶1作为洗脱溶剂,用硅胶色谱法得到以下式VIII所示化合物(7)52mg。化合物(7)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质谱(MS)(DX302质量分析计(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结构剖析。
Figure A0080520800191
1H-NMR
化合物(7)溶解于氘代氯仿中,用核磁共振进行结构剖析。图2是化合物(7)的1H-NMR谱显示图。图2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其结果,这种物质由于3,6-脱水-D-半乳糖在氘代氯仿中有1位醛与半缩醛键(α,β)的平衡关系,因而信号的归属是不可能的。但化合物(8)的1,2-O-偏亚异丙基产生的信号(图1中δ1.37ppm、1.64ppm的信号)的消失以及醛产生的信号(图2中δ9.75ppm的信号)的生成得到了确认。
FAB-MS
m/z 267(M+H)+甘油用于基体。
(4)4-O-(β-D-2,3,4,6-四-O-乙酰基吡喃半乳糖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9)〕
(i)4-O-(β-D-2,3,4,6-四-O-乙酰基吡喃半乳糖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0)〕
在氩气氛围下,向化合物(4)355mg(0.72mmol)、化合物(3)146mg(0.72mmol)中添加二氯甲烷2ml,用冰/食盐冷却列-20℃。向其中徐徐添加CF3SO3Si(CH3)3(东京化成:T0871)32ml(0.14mmol)/2ml二氯甲烷,在-20℃搅拌1.5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乙酸乙酯后,回收有机层。这种有机层供给以己烷∶乙酸乙酯=1∶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在Rf值0.45附近检出了目标生成物。进而,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用以己烷∶乙酸乙酯=5∶4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10)101mg。化合物(10)的结构剖析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
1H-NMR
δ1.29(3H,s,Me),1.51(3H,s,Me),1.94(3H,s,Ac),1.97(3H,s,Ac),1.98(3H,s,Ac),2.08(3H,s,Ac),3.90(2H,m),3.96(1H,d,J=10Hz,H-6a),4.06(1H,dd,J=6,11Hz,H-6b),4.11(1H,dd,J=7,11Hz,H-6b),4.23(1H,dd,J=3,5Hz,H-2a),4.36(1H,d,J=5Hz,H-3a),4.42(1H,m,H-5a),4.47(1H,d,J=1.5Hz,H-4a),4.52(1H,d,J=8Hz,H-1b),4.95(1H,dd,J=3.5,10Hz,H-3b),5.11(1H,dd,J=8,10Hz,H-2b),5.33(1H,d,J=3.5Hz,H-4b),5.35(1H,d,J=3.0Hz,H-1a)
但是,样品溶解于氘代氯仿中,氯仿质子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7.24ppm。
图3是化合物(10)的1H-NMR谱显示图。图3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ii)化合物(9)
化合物(10)44mg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三氟乙酸/水(1.14ml/60ml),在室温搅拌3小时。反应液减压浓缩,用以氯仿∶甲醇=19∶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9)9mg。化合物(9)的结构剖析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
1H-NMR
δ1.91(3H,s,Ac),1.99(3H,s,Ac),2.02(3H,s,Ac),2.11(3H,s,Ac),3.45(1H,dd,J=3.5,6.5Hz,H-2a),3.81(1H,dd,J=3,10Hz,H-6a),3.87(1H,dd,J=4.5,10Hz,H-6a),3.91(1H,t,J=3.5Hz,H-3a),4.23(4H,m),4.37(1H,dt,J=3,4.5Hz,H-5a),4.89(1H,d,J=8Hz,H-1b),4.93(1H,d,J=6.5Hz,H-1a),5.05(1H,dd,J=8,10Hz,H-2b),5.22(1H,dd,J=3,10Hz,H-3b),5.35(1H,d,J=3.0Hz,H-4b)
但是,样品溶解于重水中,HOD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4.65ppm。
图4是化合物(9)的1H-NMR谱显示图。图4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要说明的是,1H-NMR中峰的归属代号就如以下式IX那样。
Figure A0080520800211
(5)4-O-β-D-吡喃葡萄糖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1)〕
(i)4-O-(β-D-2,3,4,6-四-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2)〕
化合物(5)1.22g(2.47mmol)、化合物(3)354mg(1.75mmol)中,在氩气氛围下添加二氯甲烷10ml,用冰/食盐冷却到-20℃。向其中徐徐添加CF3SO3Si(CH3)3100ml(0.4mmol)/2ml二氯甲烷,在-20℃搅拌2.5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乙酸乙酯后,回收有机层。将此有机层供给以己烷∶乙酸乙酯=1∶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在Rf值0.45附近检出了目标生成物。进而,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用以己烷∶乙酸乙酯=5∶4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12)230mg。化合物(12)的结构剖析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4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
1H-NMR
δ1.29(3H,s,Me),1.51(3H,s,Me),1.94(3H,s,Ac),1.97(3H,s,Ac),1.98(3H,s,Ac),2.02(3H,s,Ac),3.69(1H,ddd,J=2.5,5,10Hz,H-5b),3.89(1H,dd,J=3,10Hz,H-6a),3.96(1H,d,J=10Hz,H-6a),4.09(1H,dd,J=2.5,12.5Hz,H-6b),4.17(1H,dd,J=5,12.5Hz,H-6b),4.22(1H,dd,J=3.5,4.5Hz,H-2a),4.36(1H,d,J=4.5Hz,H-3a),4.43(1H,m,H-5a),4.45(1H,d,J=1.5Hz,H-4a),4.57(1H,d,J=7.5Hz,H-1b),4.90(1H,dd,J=7.5,10Hz,H-2b),4.99(1H,t,J=10Hz,H-3b),5.14(1H,t,J=10Hz,H-4b),5.34(1H,d,J=3.5Hz,H-1a)
但是,样品溶解于氘代氯仿中,氯仿质子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7.24ppm。图5是化合物(12)的1H-NMR谱显示图。图5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ii)4-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3)〕
化合物(12)230mg溶解于甲醇5ml中,添加0.1N甲醇钠/甲醇溶液1.5ml,在室温搅拌30分钟。此反应液供给以氯仿∶甲醇=5∶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在Rf值0.3附近栓出了目标生成物。反应液用碳酸气中和、减压浓缩后,用以氯仿∶甲醇=5∶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13)90mg。
(iii)化合物(11)
在水4ml中溶解化合物(13)90mg,添加0.1N硫酸溶液2ml,在95℃搅拌2小时。此反应液供给以丁醇∶乙醇∶水=5∶5∶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在Rf值0.5附近检出了目标生成物。反应液用碳酸钡中和,除去沉淀后,水溶液冷冻干燥,得到化合物(11)64mg。化合物(11)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质谱(MS)(DX302质量分析计(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结构剖析。
1H-NMR
δ3.18(1H,dd,J=8,9Hz,H-2b),3.27(1H,t,J=9Hz,H-3b),3.39(2H,m),3.52(1H,dd,J=3.5,6Hz,H-2a),3.60(1H,dd,J=6.5,12.5Hz,H-6b),3.73(1H,dd,J=2.5,10Hz,H-6a),3.82(1H,dd,J=2.5,12.5Hz,H-6b),3.88(1H,dd,J=4.5,10Hz,H-6a),3.95(1H,dd,J=3.5,5Hz,H-3a),4.16(1H,dd,J=2.5,5Hz,H-4a),4.35(1H,dt,J=2.5,4.5Hz,H-5a),4.45(1H,d,J=8Hz,H-1b),4.89(1H,d,J=6Hz,H-1a)
但是,样品溶解于重水中,HOD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4.65ppm。图6是化合物(11)的1H-NMR谱显示图。
要说明的是,1H-NMR中峰的归属就如以下式X那样。FAB-MSm/z 325(M+H)+甘油用于基体中。(6)4-O-β-麦芽三糖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4)〕
(i)4-O-(十二-O-乙酰基麦芽三糖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5)〕
化合物(6)5.1g(4.75mmol)、化合物(3)960mg(4.75mmol)中,在氩气氛围下添加二氯甲烷30ml,用冰/食盐冷却到-20℃。向其中徐徐添加CF3SO3Si(CH3)3200ml(0.95mmol)/2ml二氯甲烷,在-20℃搅拌1.5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乙酸乙酯之后,回收有机层。此有机层供给以己烷∶乙酸乙酯=1∶2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在Rf值0.4附近检出了目标生成物。进而,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用以己烷∶乙酸乙酯=2∶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15)936mg。
(ii)1,2-O-偏亚异丙基-4-O-麦芽三糖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6)〕
化合物(15)936mg溶解于甲醇45ml中,添加0.1N甲醇钠/甲醇溶液4.5ml,在室温搅拌1小时。此反应液供给以氯仿∶甲醇=1∶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时,在Rf值0.5附近栓出了目标生成物。反应液用碳酸气中和、减压浓缩后,用以氯仿∶甲醇=1∶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16)457mg。
(iii)化合物(14)
在0.02N硫酸溶液15ml中溶解化合物(16)457mg,在95℃搅拌2小时。此反应液供给以丁醇∶乙醇∶水=5∶5∶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时,在Rf值0.5附近检出目标生成物。反应液用硫酸钡中和、除去沉淀后,水溶液冷冻干燥,得到化合物(14)390mg。
化合物(14)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质谱(MS)(DX302质量分析计(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结构剖析。
1H-NMR
δ3.22(1H,dd,J=8,9.5Hz,H-2b),3.30(1H,t,J=9.5Hz,H-3b),3.46(1H,dd,J=4,10Hz,H-2c),3.50(1H,dd,J=4,10Hz,H-2d),3.5-3.75(14H,m),3.83(3H,m),3.88(1H,dd,J=5,10.5Hz,H-6a),3.94(1H,dd,J=2.5,5Hz,H-4a),4.16(1H,dd,J=2.5,5Hz,H-5a),4.46(1H,d,J=8Hz,H-1b),4.46(1H,d,J=6.5Hz,H-1a),5.27(2H,d,J=4Hz,H-1d,1c)
但样品溶解于重水中,HOD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4.65ppm。图7是化合物(14)的1H-NMR谱显示图。图7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要说明的是,1H-NMR中峰的归属如以下式XI所示。
Figure A0080520800251
FAB-MS
m/z 649(M+H)+基体中使用甘油。
(7)4-O-苄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7)〕
(i)4-O-苄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8)〕
化合物(3)200mg(1mmol)中在氩气氛围下添加二氯甲烷10ml,用冰/食盐冷却到-20℃。向其中徐徐添加2,2,2-三氯乙酰亚胺酸苄酯(东京化成:B 1483)280ml(1.5mmol)、CF3SO3Si(CH3)336ml(0.2mmol)/2ml二氯甲烷,在-20℃搅拌1.5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乙酸乙酯之后回收有机层。此有机层供给以己烷∶乙酸乙酯=6∶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时,在Rf值0.2附近栓出了目标生成物。进而,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用以己烷∶乙酸乙酯=6∶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18)87mg。化合物(18)用核磁共振(NMR)谱进行结构剖析。
1H-NMR
δ1.34(3H,s,Me),1.52(3H,s,Me),4.1(2H,m,H-6),4.33(1H,dd,J=3,4.5Hz,H-2),4.35(1H,d,J=3Hz,H-4),4.38(1H,m,H-5),4.54(1H,d,J=4.5Hz,H-3),4.57(1H,d,J=12H2,-CH2-),4.65(1H,d,J=12Hz,-CH2-),5.43(1H,d,J=3Hz,,H-1),7.32(5H,m,ph)
但样品溶解于氘代氯仿中,氯仿质子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7.24ppm。
图8是化合物(18)的1H-NMR谱显示图。图8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ii)化合物(17)
化合物(18)80mg溶解于二氯甲烷30ml中,添加三氟乙酸/水(3.8ml/0.2ml),在室温搅拌3小时。反应液用乙酸乙酯300ml稀释、用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有机层减压浓缩、用以氯仿∶甲醇=25∶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以下式XII所示化合物(17)52mg。化合物(17)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质谱(MS)(DX302质量分析计(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结构剖析。
1H-NMR
化合物(17)溶解于氘代氯仿中,用核磁共振进行结构剖析。图9是化合物(17)的1H-NMR谱显示图。图9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其结果,这种物质由于3,6-脱水-D-半乳糖在氘代氯仿中有1-位醛与半缩醛键(α,β)的平衡关系,因而信号归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确认化合物(18)的1,2-O-偏亚异丙基产生的信号(图8中δ1.34ppm、1.52ppm的信号)的消失和醛产生的信号(图9中δ9.65ppm的信号)的生成。
FAB-MS
m/z 253(M+H)+基体中使用甘油。
(8)4-O-乙酰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19)〕
(i)4-O-乙酰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20)〕
化合物(3)200mg(1mmol)、乙酸酐(Nacalai Tesque;Code.042-24)113ml(1.2mmol)和4-二甲胺基吡啶(Nacalai Tesque;Code.129-22)24mg(0.2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冰冷却后添加三乙胺(Nacalai Tesque;Code.348-05)166ml(1.2mmol),在室温搅拌1小时。
反应液浓缩后,用以己烷∶乙酸乙酯=2∶1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20)210mg。化合物(20)的结构剖析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
1H-NMR
d1.30(3H,s,Me),1.54(3H,s,Me),2.02(3H,s,Ac),3.93(1H,dd,J=3.5,10Hz,H-6),4.05(1H,d,J=10Hz,H-6),4.24(1H,dd,J=3,5Hz,H-2),4.37(1H,m,H-5),4.48(1H,d,J=5Hz,H-3),5.38(1H,d,J=3Hz,H-1),5.40(1H,d,J=1.5Hz,H-4)
但样品溶解于氘代氯仿中,残留氯仿的质子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7.24ppm。
图10显示化合物(20)的1H-NMR谱。图10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ii)化合物(19)
化合物(20)200mg溶解于70%乙酸水溶液15ml中,在95℃搅拌2小时。反应液减压浓缩,用以氯仿∶甲醇=17∶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19)100mg。化合物(19)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质谱(MS)(DX302质量分析计(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结构剖析。
1H-NMR
d2.03(3H,s,Ac),3.59(1H,dd,J=4,6.5Hz,H-2),3.82(1H,dd,J=1.5,10Hz,H-6),3.87(1H,dd,J=4,10Hz),3.99(1H,dt,J=4Hz,H-3),4.27(1H,ddt,J=1.5,4Hz),4.89(1H,d,J=6.5Hz,H-1),5.01(1H,d,J=4Hz,H-4)
但样品溶解于重水中,HOD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4.65ppm。
图11显示化合物(19)的1H-NMR谱。图11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要说明的是,1H-NMR中峰的归属如以下式XIII所示。
Figure A0080520800291
FAB-MS
m/z 205(M+H)+基体中使用甘油。
(9)4-O-戊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21)〕
(i)4-O-戊基-1,2-O-偏亚异丙基-3,6-脱水-D-半乳糖〔化合物(22)〕
化合物(3)200mg(1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4ml中,在冰冷却下添加氢化钠(Nacalai Tesque;Code.042-24)30mg(1.2mmol),在室温搅拌30分钟。在冰冷下与碘戊烷(东京化成:I0066)260ml(2mmol)一起搅拌1小时。
反应液洗涤、浓缩后,用以己烷∶乙酸乙酯=8∶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22)270mg。化合物(22)的结构剖析用核磁共振(NMR)谱(JNM-A 500(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
1H-NMR
d0.87(3H,m,H-11),1.29(4H,m,H-9,10),1.33(3H,s,Me),1.56(2H,m,H-8),1.56(3H,s,Me),3.50(2H,m,H-7),3.98(1H,dd,J=3,10Hz,H-6),4.02(1H,d,J=10Hz,H-6),4.28(1H,dd,J=3,5Hz,H-2),4.36(1H,m,H-5),4.46(1H,d,J=5Hz,H-3),5.41(1H,d,J=3Hz,H-1)
但样品溶解于氘代氯仿中,残留氯仿的质子的化学位移值表示为7.24ppm。
图12显示化合物(22)的1H-NMR谱。图12中,横座标表示化学位移值(ppm),纵座标表示信号强度。
(ii)化合物(21)
化合物(22)270mg溶解于二氯甲烷30ml中,添加三氟乙酸/水(2.85ml/0.15ml),在室温搅拌3小时。反应液用乙酸乙酯300ml稀释、用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有机层减压浓缩,用以氯仿∶甲醇=25∶1作为展开溶剂的硅胶色谱法,得到化合物(21)100mg。化合物(21)用质谱(MS)(DX302质量分析计(日本电子公司制))进行结构剖析。化合物(21)的化学式用以下式XIV表示。
Figure A0080520800301
FAB-MS
m/z 233(M+H)+基体中使用甘油。
实施例2
实施例1合成的化合物(7)、化合物(9)分别溶解于补加了10%牛犊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使各自的最终浓度达到10mM。这些样品在37℃静置4小时后,将1ml供给以氯仿∶甲醇=5∶1作为展开溶剂的薄层色谱法,用苔黑酚硫酸检测。
其结果表明,从任何一个样品中都能检测出与通式IV所示化合物中Z的CH2OH、Y为H的化合物(L-甘油基-1,5-环氧-1αβ,6-二羟基-顺式-己-3-烯-2-酮,以下称DGE)有同一Rf值(=0.5)的斑点。
此外,即使对于实施例1合成的化合物(2)、化合物(11)、化合物(14)、化合物(17),也观察到向DGE的转化。
实施例3
在含有10%于56℃处理30分钟的胎牛血清(JRH生物科学公司制)的RPMI 1640培养基(Gibco公司制)中于37℃培养的人前骨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ATCC CCL-240)用相同培养基悬浮,使之达到5000个/90μl。这种悬浮液在96孔平皿(Falcon公司制)上每孔分注90μl,相对于各个悬浮液,将实施例1得到的化合物(2)的200mM水溶液、化合物(7)的50mM水溶液、化合物(9)的50mM水溶液、化合物(11)的100mM水溶液、化合物(14)的100mM水溶液、化合物(17)的20mM水溶液、化合物(19)的12.5mM水溶液、化合物(21)的12.5mM水溶液过滤灭菌,再用灭菌水稀释2倍、4倍、8倍、16倍、32倍、64倍和128倍的溶液以及水分别向每孔中添加10μl,在37℃、在5%二氧化碳存在下培养,培养开始后48小时后,按照“编程性细胞死亡实验方案”〔秀润社,田治靖-监修,第156页(1994)〕,从用MTT法测定的吸光度比较活细胞数。
其结果,化合物(2)、(7)、(9)、(11)、(14)、(17)、(19)和(21)对人前骨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显示出增殖抑制活性。进而,根据此结果,还算出了显示50%增殖抑制的浓度(IC50),且列于表1中。
                   表1
                           IC50(μM)
化合物(2)                     860
化合物(7)                     104.18
化合物(9)                     112.72
化合物(11)                    145.55
化合物(14)                    113.32
化合物(17)                    204.62
化合物(19)                    320
化合物(21)                    160
实施例4
在含有10%于56℃处理30分钟的胎牛血清(JRH公司制)的RPMI1640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中于37℃培养的HL-60(ATCCCCL-240)悬浮于RPMI 1640培养基中,使之达到2.5×105个/4.5ml。
对于此悬浮液4.5ml,分别添加10、50、100mM的化合物(2)、500、1000、1500μM的化合物(7)、750、1500、3000μM的化合物(9)、750、1500、3000μM的化合物(11)、750、1500、3000μM的化合物(14)水溶液500ml,在37℃、5%二氧化碳存在下培养24小时。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分别确认添加了化合物(2)最终浓度5mM、化合物(7)最终浓度100μM、化合物(9)最终浓度150μM化合物(11)最终浓度150μM、化合物(14)最终浓度150μM以上的培养细胞中核凝缩、细胞缩小、有编程性细胞死亡小体形成。要说明的是,在添加对照生理食盐水500ml的培养细胞中,未观察到这些现象。
然后,用按照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培养24小时和48小时的细胞,按照细胞工学别册实验方案系列编程性细胞死亡实验方案(秀润社)第129~130页记载的方法,用FACScan进行编程性细胞死亡细胞测定,再按照生物手册UP系列最新编程性细胞死亡实验法(羊土社)第61~63页记载的方法进行DNA片断化剖析。其结果,在添加化合物(2)最终浓度5mM/24小时、化合物(7)最终浓度100μM、化合物(9)最终浓度150μM、化合物(11)最终浓度150μM、化合物(14)最终浓度150μM以上的培养细胞中确认了编程性细胞死亡细胞;而在添加化合物(2)最终浓度5mM/24小时、最终浓度1mM/48小时、化合物(7)最终浓度100μM、化合物(9)最终浓度150μM/24小时、化合物(11)最终浓度150μM、化合物(14)最终浓度75μM以上的培养细胞中确认了DNA的片断化。要说明的是,在添加了对照生理食盐水500ml的培养细胞中,未观察到这些现象。
实施例5
按照与实施例4同样的方法培养24、48小时的细胞进行部分采样,用0.4%锥虫蓝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进行未染色的活细胞和染成蓝色的死细胞的细胞数测定,确定存活率达到50%的化合物(2)、(7)、(9)、(11)和(14)的浓度(存活率50(mM))。其结果列于表2中。
             表2
             24小时     48小时
化合物(2)    18130      3400
化合物(7)    122.96     101.19
化合物(9)    17247.65   189.06
化合物(11)   1264.18    152.43
化合物(14)   550.85     150.47
如上所述,存在着24小时与48小时的存活率50有大差异的化合物和没有差异的化合物,但这反映出R基团脱离并在脱水半乳糖的3位和4位之间导入不饱和键的速度或吸收速度等直至活性显示的时间,如结果所示,通过改变R也能控制生理活性的显示时期。进而,可以认为48小时存活率50显示出最终生理活性强度,同样,通过改变R也能控制生理活性显示强度。
实施例6
在含有10%胎牛血清(Gibco公司制)、不含苯酚红、含有2mM L-谷氨酰胺(Life Tech.Oriental公司制,Code.25030-149)的Dulbecco改进Eagle′s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12-917F)中悬浮RAW 264.7细胞(ATCC TIB 71),使其达到3×105个/ml,在48孔微滴板上每孔加注500μl,在5%二氧化碳气存在下于37℃培养12小时。
各孔中添加10μl的25μg/ml脂多糖(LPS,Sigma公司制,Code.L-2012)或10μl的2.5μg/ml LPS和10μl的500U/ml干扰素γ(IFN-γ,Cosmobio公司销售,Code.MG-IFN,Cenzyme公司制),进而,作为试样添加10μl的1.25、2.5、5.0mM的化合物(2)、1.25、2.5、5.0mM的化合物(7)、1.25、2.5、5.0mM的化合物(9)、0.625、1.25、2.5mM的化合物(11)、1.25、2.5、5.0mM的化合物(14)、1.25、2.5、5.0mM的化合物(17)、1.25、2.5、5.0mM的化合物(19)、1.25、2.5、5.0mM的化合物(21)的水溶液,进而在培养12小时之后,进行NO在培养基中氧化生成的NO2 -浓度的测定。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设定一个不添加LPS和IFN-γ的组和一个不添加试样的组。
上述培养后,向100μl培养基中添加100μl 4%Griess试剂(Sigma公司制,Code.G4410),在室温放置15分钟后,测定490nm的吸光度。
用在上述培养基中溶解的已知浓度NaNO2制作校正曲线,从该曲线计算培养基中NO2 -浓度,测定全部以三个重复样进行。
结果表明,化合物(2)在最终浓度25μM、化合物(7)在最终浓度25μM、化合物(9)在最终浓度50μM、化合物(11)在最终浓度25μM、化合物(14)在最终浓度25μM、化合物(17)在最终浓度50μM、化合物(19)在最终浓度25μM、化合物(21)在最终浓度25μM,抑制了LPS或LPS和IFN-γ引起的NO产生诱导。
其结果显示在图13~20中。即,图13是添加化合物(2)、图14是添加化合物(7)、图15是添加化合物(9)、图16是添加化合物(11)、图17是添加化合物(14)、图18是添加化合物(17)、图19是添加化合物(19)、图20是添加化合物(21)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的显示图。图13~20中,横座标表示培养条件,纵座标表示NO2 -浓度(μM)。
实施例7
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ulbecco改进Eagle′s培养基(BioWhittaker公司制,Code.12-604F)中悬浮RAW 264.7细胞,使之达到3×105个/ml,向48孔微滴板上每孔注加500μl,在5%CO2存在下,于37℃培养6小时。添加实施例1制备的化合物(7)、(14)、(17),使其最终浓度分别为50、100、100μM,进一步培养5小时。然后,向各孔中添加50μg/ml脂多糖(LPS,Sigma公司制,Code.L-2012)水溶液10μl,培养12小时后测定前列腺素E2的量。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设定一个不添加LPS的组和一个不添加化合物(7)、(14)、(17)的组。
上述培养后,培养上清液中的前列腺素E2含量用前列腺素E2ELISA试剂盒(Neogen公司制,Code.404110)测定。测定全部以三个重复样进行。
结果表明,化合物(7)、(14)、(17)均抑制了LPS引起的前列腺素E2产生诱导。其结果显示在图21中。即图21是在各种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基中前列腺素E2的浓度显示图。图21中,横座标表示培养条件,纵座标表示前列腺素E2浓度(ng/ml)。
实施例8
把实施例1记载的化合物(7)悬浮于橄榄油(Nacalai Tesque公司制)中,使之达到1%,制备成化合物(7)1%悬浮液。
上述制备的化合物(7)1%悬浮液,对ddy小鼠(日本SLC;雌性,7周龄)以1日1次、15日期间2次、10或30ml/kg的给药量,强制经口给药。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同样强制经口给药自来水。此外,各组均以每组3只进行。然后,向腹腔内注射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Code.12-702F)4ml,充分按摩后提取3只小鼠中的培养基、合并,得到腹腔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悬浮腹腔细胞,使之达到106个/ml,在48孔微滴板上每孔加注500μl,在5%CO2存在下于37℃培养2小时,然后,除去培养上清液得到粘着性细胞,用来作为腹腔巨噬细胞。向各孔中每孔添加新的含有10%胎牛血清、不含苯酚红、含有2mM L-谷氨酰胺的Dulbecco改进Eagle′s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Code.12-917F)500μl,添加10μl的5μg/ml脂多糖(LPS,Sigma公司制,Code.L-2012)、2000 U/ml干扰素γ(IFN-γ,Cosmobio公司销售,Code.GZM-MG-IFN)水溶液,进一步培养12小时,用实施例6记载的方法进行NO在培养基中氧化生成的NO2 -浓度的测定。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设定一个不添加LPS、IFN-γ水溶液的组。而且测定全部用三个重复样进行。
结果表明,在从经口给药10或30ml/kg的化合物(7)的小鼠制备的腹腔巨噬细胞中观察到显著的NO产生抑制,而且琼脂寡糖在自由饮水中显示强烈的NO产生抑制作用。
其结果显示在图22中。即,图22是在各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基中NO2 -浓度显示图,横座标表示培养条件,纵座标表示NO2 -浓度(μM)。
实施例9
把实施例1记载的化合物(7)悬浮于橄榄油(Nacalai Tesque公司制)中,使之达到1%,制备成化合物(7)1%悬浮液。
上述制备的化合物(7)1%悬浮液,对ddy小鼠(日本SLC;雌性,7周龄)以1日1次、15日期间2次、10或30ml/kg的给药量,强制经口给药。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同样强制经口给药自来水。此外,各组均以每组3只进行。然后,向腹腔内注射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Code.12-702F)4ml,充分按摩后提取3只小鼠中的培养基、合并,得到腹腔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悬浮腹腔细胞,使之达到106个/ml,在48孔微滴板上每孔加注500μl,在5%CO2存在下于37℃培养2小时,然后,除去培养上清液得到粘着性细胞,用来作为腹腔巨噬细胞。向各孔中每孔添加新的含有10%胎牛血清的Dulbecco改进Eagle′s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Code.12-604F)500μl,添加10μl的50μg/ml脂多糖(LPS,Sigma公司制,Code.L-2012)水溶液,进一步培养12小时后,测定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设定了一个不添加LPS的组。
上述培养后,培养上清液中的前列腺素E2含量用前列腺素E2ELISA试剂盒(Neogen公司,Code.404110)测定。而且测试全部用三个重复样进行。
结果表明,在从经口给药10或30ml/kg的化合物(7)的小鼠制备的腹腔巨噬细胞中,观察到显著的PGE2产生抑制,而且琼脂寡糖在自由饮水中显示出强烈PGE2产生抑制作用。
其结果显示在图23中。即,图23是在各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基中的PGE2浓度显示图,横座标表示培养条件,纵座标表示PGE2浓度(ng/ml)。
实施例10
在含100μM羟基脲、含有10%胎牛血清(Gibco公司制)的RPMI1640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12-702F)中悬浮HL-60细胞(ATCC CCL-240),使之达到5×105个/ml,添加20ml到10cm陪替氏培养皿中,在5%CO2存在下于37℃培养过夜,让细胞停滞于G1期。这种细胞用离心分离回收,再次悬浮于含100μM羟基脲、含有10%胎牛血清(Gibco公司)的RPMI 1640培养基中使之达到5×105个/ml,加注到6孔微滴板上每孔各5ml。另一方面,作为未经羟基脲处理细胞,把HL-60细胞悬浮在含有10%胎牛血清(Gibco公司制)的RPMI 1640培养基中使之达到1×105/ml,加注到6孔微滴板上每孔各5ml。羟基脲处理细胞组各孔中分别添加30、22.5、15、7.5mM的DGE水溶液50μl,或60、45、30、15mM的化合物(7)二甲基亚砜溶液25μl、100、75、50、25mM的化合物(17)二甲基亚砜溶液25μl,而羟基脲未处理细胞组各孔中添加8、6、4、2mM的DGE水溶液50μl、30、22.5、15、7.5mM的化合物(7)二甲基亚砜溶液25μl、80、60、40、20mM的化合物(17)二甲基亚砜溶液25μl,进-步培养48小时。然后回收培养液、离心分离收集细胞,悬浮于5ml新的含有10%胎牛血清(Gibco公司制)的RPMI 1640培养基中,用其中100μl借助于Premix WST-1细胞增殖试验系统(宝酒造公司制,MK4000)测定活细胞数。
结果表明,对羟基脲处理的细胞而言50%增殖抑制浓度(IC50)在无论哪一个样品中都比未处理的细胞高。其结果列于表3中。即,表3是汇总了各样品及其IC50(μM)的表。从这个表可以看出,DGE及其前体物化合物(7)和化合物(17)这样的化合物(称R-AhGal化合物)对停滞于G1期的细胞是毒性低的。总而言之,由于可以认为在生物体中几乎所有细胞都处于在G1期停滞的状态,因而可以认为DGE及其前体物R-AhGal化合物是对生物体毒性小的药剂。
                   表3
             羟基脲处理细胞    羟基脲未处理细胞
                 (μm)                (μm)
DGE              101.2                 49.5
化合物(7)        150.6                 79.1
化合物(17)       264.5                 189.8
实施例11
(1)气相色谱法DGE检测条件的确定
DGE(2mg)和内标品2-脱氧葡萄糖(Nacalai  Tesque公司,Code.107-22)(2mg)溶解在200μl水中,添加3当量NaBH4,在室温还原4小时。反应液用乙酸酐中和,浓缩至干后,添加吡啶(1ml)、乙酸酐(1ml)和4-二甲胺基吡啶,边加超声波边进行1小时乙酰化反应。反应液用氯仿(2ml)稀释,边用冰冷却边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以使反应终止。有机层用冷水洗涤数次,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干。所得到的反应物(糖醇乙酸酯衍生物)溶解在丙酮中,用气相色谱法按以下条件分析。
仪器:Shimadzu-17A(岛津制作所)
柱  :Ultra 2毛细管柱(0.32mm×25m)(惠普公司)
温度:160→220℃,3℃/分钟
检测:FID
其结果表明,DGE在15.443分钟检出,2-脱氧葡萄糖在20.456分钟检出。其结果显示在图24中。即,图24是气相色谱法结果显示图,纵座标表示检出强度(mV),横座标表示保留时间(分钟)。
(2)校正曲线的制作
在DGE的高纯度精制品(0.5、2.5、12.5、62.5、312.5μg)中混合内标品2-脱氧葡萄糖(分别为20、20、200、200、200μg),溶解于培养基(100μl)中之后,用4.0当量的NaBH4(用预备实验确认在3.0~10当量范围内无差异)在室温还原4小时。然后,对各样品进行与上述同样的操作,制成糖醇乙酸酯衍生物之后,用气相色谱法按照与上述同样的条件分析。从所得到的气相色谱法结果,用DGE与内标品的面积比和对应的DGE与内标品的重量比制作校正曲线。其结果显示在图25中。即,图25是DGE与内标品的面积比和对应的DGE与内标品的重量比的校正曲线显示图,纵座标表示DGE与内标品的面积比,横座标表示DGE与内标品的重量比。
(3)各化合物在培养基中生成的DGE的定量
化合物(2)(◇)、(7)(×)、(11)(▲)、(14)(■)、(17)(●)、(19)(*)、(21)(1)、和琼脂二糖(◆)1~3mg分别溶解于1ml培养基中之后,在37℃培养,随着时间推移(4、8、12、24、48小时)各采集培养基200μl。采集后立即进行与上述同样的操作,得到的糖醇乙酸酯衍生物用气相色谱法在与上述同样的条件下分析。从所得到的结果,根据DGE与内标品的面积比从校正曲线算出DGE的量。
从这种结果得到的各化合物转化成DGE的转化率的时间进程显示在图26中。即,图26是各化合物转化成DGE的转化率的时间进程显示图,纵座标表示DGE的生成率(%),横座标表示培养时间(小时)。
实施例12
在含有10%胎牛血清(Gibco公司制)的Dulbecco改进Eagle′s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12-604F)中悬浮RAW 264.7细胞(ATCC TIB 71)使之达到3×105个/ml,向48孔微滴板的孔中各加注0.5ml,在5%二氧化碳存在下于37℃培养过夜。向各孔中添加5μl的10mM化合物(14)水溶液或1μl的25mM化合物(7)、50mM化合物(17)二甲基亚砜溶液,进一步培养5小时之后,添加5μl的100μg/ml脂多糖(LPS,Sigma公司制,L-2012)水溶液、培养18小时,回收培养上清液。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用酶免疫夹心试验(ELISA;小鼠IL-10 ELISA试验盒,Endogen公司制)测定。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设定了一个不添加试样、LPS水溶液的组。而且,测定全部用三个重复样进行。
结果表明,在添加化合物(14)、化合物(7)、化合物(17)中任何一种的组中,都可以确认对LPS诱导IL-10产生的抑制。其结果显示在图27中。即,图27是在各培养条件下培养时培养上清液中IL-10的浓度显示图,横座标表示培养条件,纵座标表示IL-10浓度(pg/ml)。
此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关于对12-O-十四烷酰基佛波醇-13-乙酸酯(TPA)诱导白细胞介素6产生的影响的实验时,确认了对TPA诱导IL-6产生的抑制。
实施例13
在含有10%胎牛血清(Gibco公司制)的Dulbecco改进Eagle′s培养基(Bio Whittaker公司制,12-604F)中悬浮RAW 264.7细胞(ATCC TIB 71)使之达到3×105个/ml,向6孔微滴板的孔中每孔加注5ml,在5%二氧化碳存在下于37℃培养过夜。向各孔中添加50μl的10mM或5mM化合物(11)、化合物(14)水溶液或5μl的50mM或25mM化合物(7)或5μl的100mM或50mM化合物(17)二甲基亚砜溶液,培养12小时。要说明的是,作为血红素加氧酶1诱导的阳性对照,设定了5μl的3mM 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Cayman化学公司,18570)二甲基亚砜溶液添加组;而作为阴性对照组,设定了水添加组。细胞用刮器从平皿上剥离、回收,悬浮在含有0.05mMpepstatin A(Sigma公司制,P 5318)、0.2mM亮抑蛋白酶肽(Sigma公司制,L2884)、1mM苯甲基磺酰氟(Nacalai Tesque公司制,273-27)、10mM乙二胺四乙酸二氢二钠、0.1%Triton X-100的0.1MTris-HCl缓冲液(pH7.5)中,一次冷冻-解冻之后用离心分离法得到的上清液作为蛋白质级分。蛋白质级分中的蛋白质含量用微量BCA蛋白质试验试剂(宝酒造公司销售,Pierce公司制,P 7411)测定。这样制备的各蛋白质级分样品与等量的含有4%硫酸月桂酯钠(SDS)、2%2-巯基乙醇、0.001%溴苯酚蓝、20%甘油的0.125M Tris-HCl缓冲液(pH6.8)混合,在100℃处理5分钟后,以蛋白质量计10μg添加到12.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以20mA的恒电流进行电泳。电泳后的凝胶借助于含有48mM Tris、39mM甘氨酸、20%甲醇、0.0375%SDS的吸墨缓冲液,用Trans-Blot SD Cell Semi-Dry吸墨装置(Bio-Rad公司制),按照随机附带的实验方案,在PVDF膜(Millipore公司制,IPVHOOO 10)上以15V的恒电压进行15分钟转印。转印后的PVDF膜在Block Ace(大日本制药公司制,UK-B25)溶液中于4℃阻断过夜。阻断后的膜用含有0.1%吐温20的磷酸缓冲食盐水洗涤3次,每次都缓缓振荡15分钟。然后,在含200ng/ml抗血红素加氧酶1抗体(N-19;Santa Cruz公司制,sc-7696)、含有10%Block Ace、0.1%吐温20的磷酸缓冲食盐水中,在室温、在缓缓振荡下反应1小时,用含有0.1%吐温20的磷酸缓冲食盐水洗涤3次,每次都缓缓振荡15分钟。然后,在含0.1%过氧化物酶标识兔抗山羊IgG(H+L)抗体(Zymed公司制,61-1620)、含有10%Block Ace、0.1%吐温20的磷酸缓冲食盐水中在室温、在缓缓振荡下反应1小时,用含有0.1%吐温20的磷酸缓冲食盐水洗涤5次,每次都缓缓振荡15分钟。随后,PVDF膜用Western Blot Chemiluminescence ReagentPlus(第一化学公司销售,NEN生命科学产品公司制,NEL 103)按照附带的实验方案染色,并在X-射线胶片(柯达公司制,CAT 165 1454)上感光。感光后的胶片用FPM 800(富士胶片公司制)显影。
结果表明,在任何一种试样添加组中,都能确认源于血红素加氧酶1蛋白质的带。而且,带的强度是依赖于各试样的浓度的。结果列于表4中。表中,血红素加氧酶1蛋白质的带强度用+号表示。即,带完全看不到的用-表示,,而+-、+、++的顺序表示带强度越来越强。
                      表4试料                              血红素加氧酶1蛋白质的
                                      带强度水(阴性对照)                                -最终浓度100μM化合物(11)                    ++最终浓度50μM化合物(11)                     +最终浓度100μM化合物(14)                    ++最终浓度50μM化合物(11)                     +最终浓度50μM化合物(7)                      +最终浓度25μM化合物(7)                      +最终浓度100μM化合物(17)                    ++最终浓度50μM化合物(17)                     +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                +(阳性对照)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可以用来作为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剂、制癌剂、活性氧产生抑制剂、过氧化脂质自由基产生抑制剂、NO产生抑制剂等抗氧剂、抗病原微生物剂、鲜度保持剂、抗变异原剂、血糖上升抑制剂、抗高脂血症剂的有效成分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和以该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对该化合物显示出感受性的疾病的治疗用或预防用医药。
该化合物可以用来作为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用医药、制癌用医药、活性氧产生抑制用医药、NO产生抑制用医药等抗氧化用医药、抗病原微生物用医药、血糖上升抑制用医药、抗高脂血症用医药等的有效成分,而且,含有、稀释和/或添加该化合物而成的食品或饮料可以用来作为有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作用、制癌作用、活性氧产生抑制作用、NO产生抑制作用等抗氧化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抗变异原作用、血糖上升抑制作用、抗肥胖作用等的功能性食品或饮料,可在癌患者或病毒性疾病患者的病变细胞中诱发编程性细胞死亡,并提供对这些疾病的预防、症状改善有效的食品或饮料。尤其在大肠癌、胃癌等消化器官系统癌症的情况下,以本发明的上述化合物作为食品、饮料经口摄取能使癌细胞引起编程性细胞死亡,因而本发明的食品或饮料在消化器官系统癌症的预防、症状改善方面有优异的效果。进而,利用其活性氧产生抑制作用等的抗氧化作用,上述食品或饮料作为抗氧化紧张状态用食品或饮料也是优异的。而且本发明提供含有通式I所示化合物的甘味料,作为低热值甘味料在食品、饮料领域是有用的。
此外,通式I所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会转化成通式IV所示化合物,因而,在通式IV所示化合物的组织特异性药物输送体系的构筑上是特别有用的。

Claims (4)

1.通式I所示化合物式中,X是OH或OSO3H,R是OH以外的取代基,且该取代基是通过使之脱离就能在3,6-脱水半乳糖或其硫酸衍生物的3位和4位导入不饱和键的取代基和/或显示组织特异亲和性的取代基。
2.含有通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对通式I所示化合物显示感受性的疾病的治疗用或预防用药物组合物。
3.权利要求2记载的药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疾病是需要编程性细胞死亡诱发的疾病、需要癌细胞增殖抑制的疾病、需要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的疾病、需要白细胞介素产生抑制的疾病、需要血红素加氧酶产生诱导的疾病或需要活性氧产生抑制的疾病。
4.含有、稀释和/或添加通式I所示化合物而成的食品或饮料。
CNB008052085A 1999-01-20 2000-01-18 带取代基的3,6-脱水半乳糖及组合物、食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02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641/99 1999-01-20
JP11641/1999 1999-01-20
JP1164199 1999-01-20
JP267111/1999 1999-09-21
JP26711199 1999-09-21
JP267111/99 1999-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4271A true CN1344271A (zh) 2002-04-10
CN1210285C CN1210285C (zh) 2005-07-13

Family

ID=26347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0520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0285C (zh) 1999-01-20 2000-01-18 带取代基的3,6-脱水半乳糖及组合物、食品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6518302B1 (zh)
EP (1) EP1146050B1 (zh)
JP (1) JP4145494B2 (zh)
KR (1) KR100593393B1 (zh)
CN (1) CN1210285C (zh)
AT (1) ATE451382T1 (zh)
AU (1) AU2005400A (zh)
DE (1) DE60043497D1 (zh)
TW (1) TWI290144B (zh)
WO (1) WO20000434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309691A1 (en) * 1997-11-11 1999-05-20 Takara Shuzo Co., Ltd. Drugs, foods or drinks with the use of algae-derived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EP1329516A4 (en) * 2000-10-03 2004-11-17 Takara Bio Inc METHOD FOR SCREENING A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
JPWO2002066496A1 (ja) * 2001-02-20 2004-06-17 タカラバイオ株式会社 修飾剤
JP2003073266A (ja) * 2001-08-30 2003-03-12 Osaka Organic Chem Ind Ltd 癌細胞増殖阻害剤
WO2003086422A1 (fr) * 2002-04-17 2003-10-23 Takara Bio Inc. Agents therapeutiques
JPWO2008047663A1 (ja) * 2006-10-16 2010-02-25 タカラバイオ株式会社 解毒酵素活性増強剤
US20080268025A1 (en) * 2007-04-25 2008-10-30 Donald Spector Compositions Useful for Preventing Pain and Soreness Resulting from Exercise and Methods of Use
WO2012148023A1 (ko) 2011-04-29 2012-11-01 바이올시스템즈 주식회사 무수갈락토스의 분리정제 방법
KR101489732B1 (ko) 2013-03-15 2015-02-04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3,6-안하이드로-l-갈락토오스를 포함하는 대장암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조성물
KR102608602B1 (ko) * 2020-11-27 2023-12-01 (주)헬스코치생명공학 Ahg를 이용한 자외선에 의한 피부 주름 개선용 조성물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10958A (ja) 1986-03-13 1987-09-17 Meiji Seika Kaisha Ltd 澱粉含有組成物の老化防止方法
JP3193480B2 (ja) * 1992-09-03 2001-07-30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免疫機能抑制剤
JPH0892303A (ja) * 1994-09-20 1996-04-09 Showa Sangyo Co Ltd 新規な糖、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免疫賦活剤
ATE256137T1 (de) 1994-12-01 2003-12-15 Seikagaku Kogyo Co Ltd Keratansulfatoligosaccharid-fraktion und sie enthaltendes medikament
GB9613722D0 (en) 1996-06-28 1996-08-28 Univ Liverpool Chemical compounds
US6929797B2 (en) 1997-02-13 2005-08-16 Bone Care International, Inc. Targeted therapeutic delivery of vitamin D compounds
CA2309691A1 (en) * 1997-11-11 1999-05-20 Takara Shuzo Co., Ltd. Drugs, foods or drinks with the use of algae-derived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WO1999053930A1 (en) 1998-04-22 1999-10-28 Glinskii Guennadi V Synthetic glycoamin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us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therapies, that affect cell adhesion, inhibit cancer cell growth and metastasis, and induce apoptosis
US6121253A (en) 1998-11-20 2000-09-19 Merck Frosst Canada & Co. Prostaglandin conjugates for treating or preventing bone disea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043497D1 (de) 2010-01-21
JP4145494B2 (ja) 2008-09-03
CN1210285C (zh) 2005-07-13
EP1146050A1 (en) 2001-10-17
US6518302B1 (en) 2003-02-11
ATE451382T1 (de) 2009-12-15
AU2005400A (en) 2000-08-07
KR100593393B1 (ko) 2006-06-28
EP1146050A4 (en) 2002-07-24
EP1146050A9 (en) 2001-12-05
TWI290144B (en) 2007-11-21
KR20010089810A (ko) 2001-10-08
WO2000043407A1 (fr) 2000-07-27
EP1146050B1 (en) 2009-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82C (zh) 用于治疗和预防内毒素血症的取代的脂多糖
CN1084623C (zh) 特定的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219509C (zh) 迷迭香酸及其衍生物用于制备免疫抑制剂药物的用途
CN1020194C (zh) 二氟核苷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CN1304375C (zh) 用作jnk抑制剂的吡唑并蒽酮及其衍生物和它们的组合物
CN1582277A (zh) 用作糖原合酶激酶3β抑制剂的酰胺衍生物
CN1190401A (zh) C-4′修饰的腺苷激酶抑制剂
CN1210285C (zh) 带取代基的3,6-脱水半乳糖及组合物、食品
CN1422273A (zh) 1,5-二取代-3,4-二氢-1H-嘧啶并[4,5-d]嘧啶二酮化合物和其在治疗CSBP/p38激酶介导的疾病中的用途
CN1496257A (zh) 调控免疫球蛋白e及抑制细胞增殖的苯并咪唑化合物
CN1017153B (zh) 嘌呤取代的氧杂环丁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58016C (zh) 氨基糖硫酸酯及其药学上可用的盐、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176644A (zh) 路易斯x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165A (zh) 三萜衍生物及其药用组合物
CN1031532A (zh) 杂环化合物
CN1681519A (zh) 含有作为活性成分的α-糖基神经酰胺的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
CN1084178A (zh) 具抗病毒和抗癌活性的2′-脱氧-2′,2′-二氟(2,6,8-取代的)嘌呤核苷以及中间体
CN1133611C (zh) 具有细胞凋亡诱发能力的物质
CN1050719A (zh) 表鬼臼毒素阿卓糖苷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CN86103530A (zh) 治疗和预防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制备方法
CN1272340C (zh) 齐墩果酸偶联衍生物及其药物用途
CN101058573A (zh) 2-腙代三嗪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以该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372556A (zh) 抑制血管生成的杂环化合物
CN1666982A (zh) 来自牛樟芝菌丝体的新混合物和化合物及其用途
CN1627939A (zh) 二环cb2大麻碱受体配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AKARA BIO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AO HOLDINGS LIMITED

Effective date: 200408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40827

Address after: The Japanese city of Tianjin

Applicant after: Takara Bio Inc.

Address before: Kyoto City

Applicant before: Takara Holding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713

Termination date: 201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