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5907A - 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5907A
CN1335907A CN99816324A CN99816324A CN1335907A CN 1335907 A CN1335907 A CN 1335907A CN 99816324 A CN99816324 A CN 99816324A CN 99816324 A CN99816324 A CN 99816324A CN 1335907 A CN1335907 A CN 13359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bstance
actuating coil
heating
contact member
condu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16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365C (zh
Inventor
小松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alvag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alvag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alvag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alvag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35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5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3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6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5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 H05B6/108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for heating a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7/00Separation of liquid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by thermal diffusion
    • B01D17/005Separation of liquid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by thermal diffusion by thermal diffu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7/00Separation of liquid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by thermal diffusion
    • B01D17/02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 B01D17/0208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17/0214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with removal of one of the pha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7/00Salvaging of disabled, stranded, or sunken vessels; Salvaging of vessel parts or furnishings, e.g. of safes; Salvaging of othe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7/006Emptying the contents of sunken, stranded, or disabled vessels, e.g. by engaging the vessel; Underwater collecting of buoyant contents, such as liquid, particulate or gaseous contents, escaping from sunken vessels, e.g. using funnels, or tents for recovery of escaping hydrocarb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6416With 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system
    • Y10T137/6606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Abstract

一种能够从沉没或搁浅等海难的船舶或储存设备中,将燃料油等液体物质比现有技术更容易地进行加热而使之粘度降低后进行回收的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将工作线圈(2)紧贴在与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导电材料制成的油罐(6)的内底板(7)上,由高频逆变单元(3)向该工作线圈(2)供给高频电流,使得内底板(7)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经由连接在泵(4)上的回收管(5)进行回收。因此,可使发热源与加热对象相接触地进行加热,能够无热损失、高效率地进行加热,并且,不需要体积很大的蒸汽锅炉,不占用很大的安装空间,易于处理、作业,可大幅度节省劳动力或缩短作业时间,可在发生海难事故时迅速进行处理,并不易受天气的影响。

Description

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适于从遭遇沉没、搁浅等海难的船舶等中将燃料油等液体物质进行回收的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涉及一种能够借助于高频感应加热而比以往更容易地对燃料油等液体物质进行加热、降低其粘度从而进行回收的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船舶,不仅仅是油轮,一般的船舶也是在载有大量燃料油等液体物质的状态下航行的。因此,当船舶遭遇搁浅、沉没等海难时,需要将燃料油等从油罐内进行回收,以防止燃料油等流出。
但是,以重油为代表的燃料油或原油很容易受温度的影响,例如,在严冬时期或深海等低温环境下会变成与固体相近的状态。因此,发生海难事故时,回收船舶内剩余燃料油等的作业是通过加热使之成为易于流动的状态后进行回收的。
例如,从搁浅船舶中进行回收时,或者是将锅炉所加热的蒸汽或热水送进油罐内进行加热,或者将镍丝加热器插入油罐内进行加热。而从沉没于浅海的船舶中进行回收时,是将锅炉、给水罐、发动机装上作业船,从该作业船上将热水管和回收管等下放到沉船上进行加热。
但是,在船舶发生搁浅的海域,既不容易从陆地靠近,也不容易从海上靠近。因此,将大型锅炉等大规模加热设备输送并设置在搁浅现场的准备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而且因条件恶劣而无法设置在现场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能够设置在船舶上或船舶附近的情况下,可利用蒸汽、热水、电热、热风等进行加热,而无法设置在搁浅船舶附近时,需要设置在相距很远的陆地上,或将作业船停泊在较远处。
像这样,加热用热源设置在远处时,必须使用长管将热水或蒸汽送到搁浅现场,途中的热损失大,有时甚至无法获得加热的效果。此外,即使获得了加热效果,如果从搁浅船舶中抽出的燃料油等输送到回收罐的路径较长,则会出现燃料油等在中途冷却、粘度增加而不能流动、即无法回收的情况。
此外,由于不具备从外部有效地对内部存有燃料油等的油罐和管子等的内部进行加热的手段,因此,必须由作业人员将蒸汽螺管、热水螺管、电热线圈等安置在油罐内进行加热,或者直接喷射蒸汽进行加热。而且,由于船舶的油罐内有很多侧梁、船底舱、作为横向构件的肋板等,因此,蒸汽螺管等的安置作业很麻烦,而且有时油罐的内部结构对进行安置有很大的限制。而直接喷射蒸汽的场合由于不能只在一个部位进行,故很麻烦。再有,由于搁浅船舶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存在着发生火灾、爆炸、气体中毒的可能性,因此在油罐内进行作业是很危险的。
在从沉没船舶中回收燃料油等场合,必须从作业船上将热水管和回收管等沉降到沉船处,而这些管均较粗,故作业非常麻烦。而且,在将管子沉降到海中时,会受到潮流的影响,潮流流速较快时,无法进行作业。再有,热水管和回收管沉降在海中时会受到海水的冷却,热损失大,故会出现无法有效地对作为回收对象的燃料油等进行加热的情况,以及燃料油等在输送过程中粘度增加而不易流动甚至不能流动的情形。
由于存在以上情况,在沉没于深海的场合,无法有效进行回收,只能听之任之。
此外,无论是对搁浅船舶还是沉没船舶,加热设备和管道等的安置作业及回收作业均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在此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期性的暴风雨的袭击。船体因而严重破裂导致燃料油等完全流出船外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形并不少见。而对于流出船外而飘浮在海面的燃料油等使用回收船进行回收的场合,由于燃料油等所含有的挥发性成分的挥发,加上受到冷却,粘度很容易增加,使得通过回收船抽吸进行回收变得困难,在不少情况下实际上无法进行抽吸。
此外,当储存有高粘度化学物质的化学品罐装船等发生海难事故时,必须将化学物质从储存罐中进行回收,而这种场合下,与前述场合一样,要进行加热很不容易。再有,不仅作为一般的船舶,就是海上、海边等处的设施,例如海上钻井平台或原油装卸设备发生事故的场合,也必须将重油等液体物质迅速回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对于沉没或搁浅的船舶等中的液体物质能够比现有技术更容易地进行加热而加以回收的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所说的发明是一种液体物质回收方法,其特征是,使工作线圈紧贴在与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由高频逆变单元向该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降低上述液体物质的粘度,将该液体物质经由连接在泵上的回收管进行回收。
根据该发明,由于工作线圈紧贴在与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由高频逆变单元向该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降低上述液体物质的粘度,因而,能够以发热源与加热对象相接触的状态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像蒸汽加热和热风加热那样,中途无热损失地、高效率地进行加热,而且不需要体积庞大的蒸汽锅炉,可节省很大的安装空间。
此外,由于不需要安装复杂的蒸汽管,故不仅作业易于进行、可节省劳动力,而且能够大幅度缩短作业时间。因此,发生海难事故时可迅速采取措施,而且,由于作业时间缩短因而不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
并且,从沉没的船舶中进行回收的场合,从作业船上沉降的管子仅为回收管,而加热能量只要用比管子细得多的电线进行传输即可,故能够做到不易受潮流的影响,减少了中断的时间。即便不得不中断时,所要处理的主要是易于处理的电线,因而,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收回,而且,再次开始进行作业时,能够以很短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因此,整个作业的运行效率可显著提高。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所说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1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中,前述回收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构成,在该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的外周安装工作线圈,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内的液体物质升温而进行回收。
根据该发明,由于回收管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构成,在该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的外周安装工作线圈,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内的液体物质升温而进行回收,因而,能够切实防止被抽出的液体物质其粘度在中途变高,即使在严冬时期也能够顺利地进行回收作业。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所说的发明是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能够安装在与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的工作线圈,
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
以及连接在泵上并能够与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相连接的回收管;
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而使上述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通过泵的工作将该液体物质经由回收管进行回收。
根据该发明,由于工作线圈紧贴在与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由高频逆变单元向该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上述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因而,能够以发热源与加热对象接触的状态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像诸如蒸汽加热和热风加热那样,中途无热损失地、高效率地进行加热,而且不需要体积庞大的蒸汽锅炉,可节省很大的安装空间。
此外,由于不需要安装复杂的蒸汽管,故不仅作业易于进行、还可节省劳动力,而且能够大幅度缩短作业时间。因此,发生海难事故时可迅速采取措施,而且,由于作业时间缩短因而不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
并且,在从沉没的船舶中进行回收的场合,从作业船上沉降的管子只有回收管,而加热的能量只要用比管子细得多的电线进行传输即可,故能够做到不易受潮流的影响,减少中断的时间。并且,即使在不得不中断时,所要处理的主要是易于处理的电线,故可在很短的时间将其内收回,而且,再次开始进行作业时,能够以很短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因此,整个作业的运行效率可显著提高。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所说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中,作为前述工作线圈,是将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圆筒状外壳沿轴向剖分成两部分,并且,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从而能够将在侧面部位将外壳开合,在可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有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工作线圈本体收容在上述外壳内,将外壳从其侧面部位打开的状态下安装到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外周上,通过上述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可保持闭合状态。
根据该发明,由于工作线圈的结构为,将圆筒状外壳沿轴向剖分成两部分,并且,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而能够在侧面部位将外壳开合,在可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有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工作线圈本体收容在上述外壳内,因而,能够在侧面部位将外壳打开而很简单地安装在管部等的外周上,操作起来非常容易。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所说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中,前述工作线圈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具有挠性的坐垫状外壳、收容在该坐垫状外壳内部的工作线圈本体、以及将坐垫状外壳固定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的固定机构构成;
坐垫状外壳紧贴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表面上并通过固定机构进行固定。
根据该发明,由于工作线圈由非磁性材料所构成的具有挠性的坐垫状外壳、收容在该坐垫状外壳内部的工作线圈本体、以及将坐垫状外壳固定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的固定机构构成,因而,即使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表面是弯曲的,也能够将工作线圈沿弯曲的表面进行安装。因此,可使得工作线圈与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之间的间隙很小,提高工作线圈的感应加热的效率。
此外,在工作线圈做成坐垫状的场合下,是将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坐垫状外壳罩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而加以使用的,因而,可获得减少该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热量向外部散发这样的保温效果。因此,有助于提高液体物质的加热效率。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6所说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中,前述回收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构成,在该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的外周安装工作线圈本体,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本体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内的液体物质升温而进行回收。
根据该发明,由于回收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构成,在该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的外周安装工作线圈本体,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本体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而能够使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内的液体物质升温而进行回收,因此,能够避免因粘度在中途增加而发生故障。
本发明权利要求7所说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中,前述回收管在其中途具有升温单元,
作为该升温单元,是将圆筒状外壳沿轴向剖分成两部分,并且,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从而能够在侧面部位将外壳能够开合,在可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有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工作线圈本体收容在上述外壳内,在比工作线圈本体更靠中心线侧具有导电材料制造的发热部件,通过高频逆变单元提供的高频电流对发热部件自身实施感应加热而能够使回收管内的液体物质升温。
根据该发明,由于前述回收管在其中途具有升温单元,作为该升温单元,是将圆筒状外壳沿轴向剖分成两部分,并且,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从而能够在侧面部位将外壳开合,在可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有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工作线圈本体收容在上述外壳内,在比工作线圈本体更靠中心线侧具有导电材料制造的发热部件,因而,通过高频逆变单元提供的高频电流对发热部件自身实施感应加热从而能够使回收管内的液体物质升温,能够避免由于在回收管中途粘度增加而发生故障。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8所说的发明是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能够从将装有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的部分分隔开的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外部插入内部的工作线圈,
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
以及连接在泵上的回收管;
前述工作线圈具有:连接在上述回收管的前端、能够从开设在液体物质分隔构件上的孔插入内部的、导电材料制造的筒体,以及沿该筒体的周面绕装的工作线圈本体;
使上述筒体从孔插入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内部而将筒体作为液体物质接触构件,在该状态下,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使上述筒体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内部的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经由回收管进行回收。
根据该发明,由能够从将装有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的部分分隔开的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外部插入内部的工作线圈,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以及连接在泵上的回收管所构成;前述工作线圈具有:连接在上述回收管的前端、能够从开设在液体物质分隔构件上的孔插入内部的、导电材料制造的筒体,以及沿该筒体的周面绕装的工作线圈本体;能够在上述筒体从孔插入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内部的状态下,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使上述筒体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内部的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变得易于流动的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经由回收管进行回收,因而,能够对通过回收管抽出的部分高效率地进行加热而予以回收。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所说的发明是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可使工作台呈能够使飘浮于水面的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流到工作台上面的状态飘浮的浮子,设置在上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的、导电材料制造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设在工作台上的工作线圈,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以及连接在泵上的、将来自工作台上的液体物质吸入开口于前端的导入口内的回收管;
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工作台上的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吸入回收管的导入口内进行回收。
根据该发明,由可使工作台呈能够使飘浮于水面的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流入到工作台上面的状态飘浮的浮子、设置在上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的、导电材料制造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设在工作台上的工作线圈、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连接在泵上的将来自工作台上的液体物质吸入开口于前端的导入口内的回收管所构成;能够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工作台上的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变得易于流动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吸入回收管的导入口内进行回收,因而,能够将因飘浮在冰冷的海上而易于凝固的液体物质高效率地进行回收。
权利要求10所说的发明是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在耐压壳体内设置有泵和高频逆变单元,还设置有与上述泵的吸入口相连接而作为回收路的一部分的、可从该壳体内向外部进退的管,
在该管的前端,安装有在导电材料制造的筒体状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内具有工作线圈本体的工作线圈,
并且,具备穿孔机构,该穿孔机构具有与该工作线圈及管的中心线在同一轴线上配置的、能够开出大小可使工作线圈进入的孔的切刃,
在工作线圈进入由穿孔机构开出的孔内的状态下,由上述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进行回收。
根据该发明,在耐压壳体内,除了泵和高频逆变单元之外还设置有与上述泵的吸入口相连接而作为回收路的一部分的、可从该壳体内向外部进退的管,在该管的前端,安装有在导电材料制造的筒体状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内具有工作线圈本体的工作线圈,并且,具备具有与该工作线圈及管的中心线在同一轴线上配置的、能够开出大小可使工作线圈进入的孔的切刃的穿孔机构,因而,即使对于沉没于深海的船舶等,也能够通过穿孔机构开出孔,使工作线圈进入该孔中。因此,能够使沉没于深海的船舶等内的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进行回收。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式的从搁浅船舶的燃料罐中回收燃料油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涉及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式的坐垫状工作线圈的说明图,  (a)是单一绕组线圈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b)是多个并联绕组的线圈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c)是剖视图。
图3是涉及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形式的筒状工作线圈的说明图,(a)是立体图,(b)是沿着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剖切的剖视图,(c)是沿轴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4涉及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式,(a)是升温单元的侧视图,(b)是升温单元的端面图,(c)是沿轴向剖开的剖视图,(d)是对筒状工作线圈安装在回收管中途的状态加以展现的说明图。
图5涉及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形式,(a)是在回收管的前端安装筒状的工作线圈而成为一体的实施形式的剖视图,(b)是(a)所示工作线圈的剖视图,(c)是工作线圈的端面图。
图6涉及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式,对将图5所示的工作线圈安装在内底板上的状态加以展现的剖视图。
图7是涉及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形式的、对飘浮在水面的液体物质进行回收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的说明图,(a)是俯视图,(b)是(a)的A-A剖视图,(c)是示出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涉及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式的、对从沉没船舶的燃料罐中回收燃料油的状态加以展现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涉及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形式的、从沉没船舶的燃料罐中回收燃料油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图1所示使用液体物质回收装置从骑压在暗礁上而搁浅的船舶1中回收作为燃料油的C重油时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本实施形式中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大体由坐垫状的工作线圈2、向该工作线圈2提供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3、连接在泵4上的回收管5构成。
图1所示的船舶1在其双层底油罐内储存有重油,并且船体未倾覆。在这种场合下,高频逆变单元3和泵4可设置在该船舶1上,此外,将坐垫状工作线圈2紧贴在构成油罐6的、与重油接触的钢板制造的内底板7上,并且,将回收管5的入口端连接在燃料油输送管或空气排放管等与油罐6内部连通的部分上,将该回收管5的出口端连接在设置于陆地上的回收罐9或停泊在海上的作业船的回收罐9上。
坐垫状的工作线圈2如图2所示,由以具有绝热性能的橡胶或塑料等非磁性材料构成并具有挠性的坐垫状外壳10、收容在该坐垫状外壳10内部的工作线圈本体11、以及可将坐垫状外壳10固定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的固定机构构成。由于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一般是钢材等金属制成,因此,作为坐垫状外壳10,若热传导率小于该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热传导率,则可望获得保温效果。
液体物质接触构件具体地说就是内底板、船底外板、油罐外壳板、配管部分等,是构成与储存在其内部的或在其内部流通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部分的构件,由于要进行感应加热,故也是具有导电性的磁性体。此外,液体物质分隔构件是将内有液体物质的部分相对于其外部进行分隔的构件,在采用感应加热的场合,是具有导电性的磁性体。
工作线圈本体11可以如图2(a)所示,将导线沿坐垫状外壳10的表面呈漩涡状卷绕成较大的一个单一绕组而成,也可以如图2(b)所示,将多个由导线呈漩涡状卷绕而成的线圈11’并联连接而成的多个并联绕组。在后述的沉船的场合,要承受较大的水压,从防止漏电的角度考虑,要保证可靠的绝缘和防水密封性。
固定机构只要能够将工作线圈2固定在船体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则如何构成均可,而本实施形式中,是将磁铁12埋设在橡胶制成的坐垫状外壳10内而构成。这是因为,工作线圈2固定其上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一般以钢板构成,为了能够可靠地进行固定,自然应设置在四个角上,最好在中央部位和其它部位再适当设置一些,使得处于固定状态时间隙尽可能小。另外,作为固定机构,也可以使用吸盘。
在安装如上构成的坐垫状工作线圈2时,在构成油罐6的外面的内底板7或油罐外壳板,即与作为回收对象的重油相接触的钢板上,选择尽可能与回收管5的连结部分相接近的位置,利用磁铁12的磁力使间隙尽可能小地进行固定。此外,由于该坐垫状工作线圈2具有挠性,不仅在平面部位,就是在弯曲的表面上也能够固定。可根据作业时的气温和船体的结构适当改变进行固定的位置与数目。
坐垫状工作线圈2适于对以油罐6的外表面等为主的表面进行加热,但不少情况下若根据船体的结构对流通重油的配管部分进行加热则更为有效。此时,最好是例如增加图3所示的筒状的工作线圈2’。该工作线圈2’是将圆筒状外壳13沿着轴向剖分成两个部分,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14,使得能够在侧面部位将外壳13开合,在可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有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15,上述外壳13内收容有工作线圈本体11’。外壳13以具有绝热性能的塑料或橡胶等非磁性材料构成。并且,收容于该外壳13内的工作线圈本体11’是将鞍形的线圈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后装在内部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15如图3(b)所示,既可以由螺栓螺母构成,也可以是肘节式固定金属件或磁铁。
在将如上构成的筒状工作线圈2’安装在作为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配管部分16上时,将外壳13以从侧面部位打开的状态套在配管部分16上,然后将外壳13闭合并以闭合状态保持机构15保持其闭合状态。尔后,在该状态下,由高频逆变单元3提供高频电流对配管部分16实施感应加热。
向工作线圈2、2’提供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3例如可提供数百赫兹~数百千赫兹的交流电流,为改善功率因数,内部具有与工作线圈2、2’并联连接的大容量的电容器。此外,为了提高该高频逆变单元3的效率,最好靠近工作线圈2设置。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彼此相距较远;另外,虽说以设置在靠近工作线圈2的内底板7上为宜,但也可以设置在甲板上。该高频逆变单元3的电源可以是陆地上的商用电源,也可以是设置在作业船上的发电机。
当以该高频逆变单元3向前述坐垫状工作线圈2供给高频电流时,通过感应加热使得具有导电性且导磁性的内底板7(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发热。以这种方式使构成油罐6的钢板自身发热,与从外部进行加热的场合相比,能够高效率地加热内部的重油,即使在严寒下,也能够使重油升温而粘度降低从而变成易于流动的状态。并且,作为坐垫状工作线圈2,其坐垫状的外壳10具有绝热性能,故可获得能有效减少发热的内底板7的热量向外散发的保温效果,提高升温效率。
本发明可提供高频电流,故能够利用趋肤效应只对油罐6的表面进行加热,能够高效率地加热内部的重油。此外,对易燃的重油所进行的加热时,不使用高温的热源而通过油罐6自身的发热,以相接触的状态直接加热,因此,即使有重油泄漏,也能够防止发生爆炸、火灾,安全性高。此外,通过对高频逆变单元3所提供的高频电流进行控制,能够很容易地控制油罐6和配管部分16的温度。
此外,当高频逆变单元3向筒状工作线圈2’供给高频电流时,通过感应加热使得作为导电性物质的配管部分16(钢材制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发热。以这种方式使船体已有的配管部分16发热的场合,与前述油罐6发热的场合同样,能够高效率地加热内部的重油使其粘度降低。
当以这种方式加热油罐6和配管部分16内的重油使其粘度降低后,通过泵4的工作,可将油罐6内的重油抽出来。于是,抽出的重油可通过回收管5输送,将重油回收到陆地上或作业船上的回收罐9中。
在至回收罐9的输送距离较短时,在回收管5内流通期间温度降低较少,而当输送距离达到数十米时,温度在输送过程中会有较大的降低,特别是严冬下温度的降低更为显著。为此,也可以如图4所示,在回收管5的中途设置升温单元20,以此进行再加热使其升温从而降低粘度。
作为升温单元20,例如,在多根橡胶管5’连接而成的回收管5的中途,中介有作为回收管5的一部分而起作用的、诸如钢管等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21,在该管部21的外周安装工作线圈本体11”并将其外周以具有绝热性能的合成树脂之类非导电材料22加以覆盖而成。这样,当高频逆变单元3向该升温单元20的工作线圈本体11”供给高频电流时,上述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21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因此,这种发热可使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21内的重油(液体物质)升温。因此,即便输送距离较长,或者气温较低,也能够在中途边对重油加温边流畅地进行输送而回收到回收罐9内。
作为本实施形式中的升温单元20,由于在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21的两端设有凸缘部23,因此,可以在将橡胶管5’依次进行连接而构成的回收管5的中途,即橡胶管5’的相连的部分上适当进行配置,可根据输送距离和外部气温等条件确定其数量。此外,作为升温单元20的工作线圈11”,由于无需将钢管剖分而将其做成可开合的,故可以将线圈与管子同轴卷绕,该卷绕方式既可以是单一绕组,也可以是并联绕组。
此外,若如图4(d)所示,在橡胶管5’相连接而成的回收管5的中途适当地配置导电性管24,在该管24的外周覆盖前述工作线圈2’,则当高频逆变单元3向该工作线圈2’提供高频电流时,上述导电材料管24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故可利用这种发热使流通的重油升温。
而要在橡胶管5’的相连部分之外的中途进行升温时,可与前述工作线圈2’同样,使用可从侧面部位开合的升温单元。该升温单元虽未图示,但与工作线圈2’同样,筒状外壳沿轴向剖分成两个部分,并且,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而能够在侧面部位进行开合,在可进行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置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在上述外壳内容纳工作线圈本体。对于外壳,当它是由具有绝热性能的塑料或橡胶等非磁性材料构成时,将由铁板等导电材料制造的发热部件以剖分后可开合的状态安装在其内周面上,但也可以将外壳本身作为由导电材料制成的部件而兼作发热部件。重要的是,要在工作线圈本体的中心线侧(筒体的内侧)具有能够被感应加热的导电材料,仅这一点与工作线圈2’不同。此外,收容在该外壳内的工作线圈本体是将鞍形线圈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后安装在内部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既可以由螺栓螺母构成,也可以是肘节式固定金属件或磁铁。
将如上构成的升温单元安装在橡胶管5’的中途时,可将外壳以从侧面部位打开的状态套在橡胶管5’上,之后将外壳闭合并以闭合状态保持机构保持闭合状态。这样,在该状态下以高频逆变单元3向工作线圈本体提供高频电流时,发热板将因感应加热而发热。因此,通过这种发热能够从外部加热橡胶管5’,使得在内部流通的重油等液体物质升温。
在前述实施形式中,内底板7和配管部分16等均为船体的一部分,工作线圈2、2’紧贴在与重油相接触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通过感应加热使得液体物质接触构件本身、即船体的一部分发热;但是,由于加热对象是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因此只要是能够对该液体物质进行加热即可。
为此,也可以这样构成,即,液体物质回收装置的一部分能够从已有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外部插入到内部。例如,图5所示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由下述构成:工作线圈30,该工作线圈30能够从外部插入将内有作为回收对象的重油的部分(油罐6)加以分隔的液体物质分隔构件(内底板7;油罐外壳板)的内部;高频逆变单元3,该高频逆变单元3向具有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工作线圈30提供高频电流;以及与连接在泵4上的回收管5。并且,工作线圈30具有:与连接在泵4的吸入口上的回收管5的前端相连接的、能够从开设在液体物质分隔构件(内底板7)上的孔31插入内部的导电材料制造的筒体32,以及沿该筒体32的周面进行绕装的工作线圈本体33。筒体32是发挥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作用的部分,例如由外层与内层之间隔着间隙而重叠的双重的铁管构成,一端的开口部上形成有作为与回收管5之间的连接部的凸缘部34,将工作线圈33收容在内层与外层之间的间隙内后进行密封。
在使用如上构成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从搁浅船舶1的油罐6内抽出重油时,将筒体32通过凸缘部34连接在回收管5的下端上,在以起重机等吊起的状态下,从探测口之类的孔31插入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内部、即油罐6内,将发挥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作用的筒体32插入重油之中。在该状态下以高频逆变单元3向工作线圈30的工作线圈本体33提供高频电流时,筒体32将通过感应加热而发热。因此,与该筒体3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接触的重油被加热而粘度降低。这样,当泵4工作时,能够将筒体32周围的粘度降低了的重油抽出而经由回收管5回收到回收罐9内。
作为该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即使重油的液面降低,由于吊起高度是可以调整的,因此,能够对重油的液面附近部分高效率地进行加热。作为泵4若使用潜液泵,便能够在连泵4也浸入在重油中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和抽吸工作。在这种场合,虽说可以吊放在油罐底板35上进行工作,但最好是设有朝下的脚或突起(未图示),以避免此时筒体32的下端开口被堵塞。
该工作线圈30也可以如图6所示,在构成油罐6的油罐外壳板(内底板7)等上开设孔31,以固定在该孔31上的状态下使用。在这种场合,也可以在与泵4的吸入口相连接的回收管5的局部设置工作线圈30。
下面,对由于船体破损等原因而流到海上的燃料油等进行回收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进行说明。
该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如图7所示,包括:以可使飘浮在水面的重油等液体物质流到工作台40的上面的状态飘浮的浮子41,设在上述工作台40的上表面上的、导电材料制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42,设在该液体物质接触构件42上的工作线圈43,设在回收船44上的、向工作线圈43提供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3,以及连接在泵4上的回收管5。工作台40是由塑料等非磁性体构成的大体呈台形的板材,在左右的“八”字形侧缘上设有以发泡塑料之类成形而成的、突出于水面的浮子41,该浮子41起到回收液体物质导入器的作用。并且,在工作台40的上表面上添设铁板等导电材料作为液体物质接触构件42,在工作台40的厚度之内埋设俯视时的形状大致为台形的平板状工作线圈43。
另外,虽未图示,也可以在工作台40的上方相隔预定间隔设置顶板而构成圆筒体,将工作线圈卷绕在该圆筒体上。并且,该工作线圈与图7的实施形式所示的场合同样,可以是单一绕组,也可以是多个并联的绕组。
此外,也可以使开口于回收管5前端的导入口借助于浮子的浮力飘浮在水面上,以使得易于从工作台40上将液体物质抽出。例如,可以是,将朝向前端宽度逐渐变宽的漏斗状的导引部件(未图示)以连接在浮子上的状态朝上设置,将回收管5的前端连接在下端的宽度较窄的部分上,在浮子所支撑的部位容纳泵4及高频逆变单元等而作为吸油头45,在浮子所支撑的部位或导引部件上设置前述坐垫状工作线圈2,或者在从导入口起经泵4到回收船44的回收罐9的回收路5的中途设置前述筒体状的工作线圈2’。而导引部件最好这样构成,即,能够对开口于上端的导入口部分的高度进行调整。
如图7(c)所示,挡油栏46的一端连接在回收船44上,另一端连接在挡油栏拖船47上,该挡油栏拖船47行驶时,可将飘浮在海上的重油、被乳化的油等集中到回收船44的侧方,与此同时,以高频逆变单元3向工作线圈43提供高频电流,使工作台40上面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42自身发热。由于飘浮的重油和被乳化的油等被引到工作台40的上面,因此,可通过液体物质接触构件42自身的发热而加热液体物质接触构件42上的重油等使之粘度降低。于是,当开口于吸油头45周围的导引部件上端的导入部分靠近工作台40的宽度较窄的部分时,可使工作台40上粘度降低了的重油等流入导引部件内,经导引将其吸入回收管5内,这样,可高效率地回收飘浮于海面的重油等。
下面,对从沉没的船舶1中回收燃料油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从侧卧于海底的船舶1的油罐6中回收燃料油时,作业人员潜入水中后将与泵4连接的回收管5的前端连接在与油罐6内部相连通的部分、例如油罐的排气管6’上。而当因船体倒扣沉没而找不到回收管5可进行连接的部分时,在船底外板上开孔后连接在该孔上。
之后,将前述坐垫状工作线圈2紧贴在与油罐6对应的船底50或内底板7上,由作业船(未图示)所装载的高频逆变单元3向这些工作线圈2供给高频电流。向工作线圈2供给高频电流后,与前述实施形式同样,以导电材料的钢板制造的船底50或内底板7等自身通过高频感应加热而发热,因此,对油罐6内的燃料油可通过外部操作直接进行加热。
因而,即使海底的水温低、油罐6内的燃料油的粘度增高,通过上述加热也能够使粘度降低。因此,可通过泵4的工作,经由回收管5将粘度降低了的燃料油抽出而回收到作业船的回收罐9中。
将高频逆变单元3靠近工作线圈2配置可提高效率,因此,最好是配置于海中。
此外,若在回收管5的中途设置前述工作线圈2’时,则可以在回收过程中进行升温,因此,能够切实地且很容易地进行回收。
而沉没于深海的场合,作业人员无法潜水进行作业,故这种场合下,使用具备摄像机和机械臂等的无人潜水艇(ROV,未图示),从作业船上边观察摄像机的监视器边进行远距离操作,实施连接回收管5、安装工作线圈2等作业。
通过以上的操作将回收管5连接好、将工作线圈2安装好后,与沉没于浅海的场合同样,当从作业船上的高频逆变单元3向工作线圈2供给高频电流时,便可加热油罐6内的燃料油使之粘度降低。因此,可通过泵4的工作,经由回收管5将变得易于流动的燃料油抽出而回收到作业船的回收罐9中。
在沉没于深海而回收管不易连接在排气管上的场合,最好是使用具有可在船底外板上开孔的穿孔功能、由工作线圈实施的加热功能、以及将液体物质回收的泵功能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例如,图9所示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51是在耐压密封壳体52内设置有泵4和高频逆变单元3之外,同时还设置有与泵4的吸入口相连接而作为回收路的一部分的、可从该壳体52内向外部进退的管53,在该管53的前端,与前述工作线圈30同样,安装有在导电材料制造的圆筒状液体物质接触构件54内具有工作线圈本体55的工作线圈56,此外,还具备穿孔机构,该穿孔机构具有与该工作线圈56及管53的中心线在同轴线上配置的、可开出工作线圈56能够进入的孔的切刃。
具体地说,在框架57的大约中央设置的耐压密封壳体52内设置有泵4、高频逆变单元3、可使连接在泵4的吸入侧的管53旋转并从壳体52的下面进退的旋转·进退驱动机构59等,此外,在壳体52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分离的安装用底板60,在框架57的上方设置有连接在壳体52的左右的推进装置61。在可从壳体52的下面进退(上下动作)的管53的前端(下端)上以与管53连通的状态安装有筒状的工作线圈56,该工作线圈56的导电材料制筒体(液体物质接触构件54)的前端具有切刃62。此外,在安装用底板60上,在中央开口窗的周围分别设有多个攻丝螺钉机构63和切离机构64。攻丝螺钉机构63具有:前端形成有钻头部、钻头部的上方形成有攻丝部、攻丝部的上方形成有阳螺纹的攻丝螺钉状固定轴65,以及使该固定轴65旋转的机构。图9中的编号66是从作业船上吊放该液体物质回收装置51的缆绳,5是连接在泵4的输出一侧的回收管,67是向高频逆变单元3和照明灯等供给电源的电源线以及将摄像机(未图示)获取的信息向作业船传送的配线等的电缆束。
使用如上构成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51从沉船的油罐6内例如回收燃料油的场合,在管53缩回而使前端的切刃62不突出于安装用底板60的状态(后退后的状态)下,从作业船上沉降到沉船的上方,使之与预定的位置即与油罐6对应的船底外板等上的尽可能高的位置对准。之后,在将安装用底板60放置在该位置上后,令推进装置61工作而向下推压回收装置51,同时,使攻丝螺钉机构63工作而在船底外板70上边钻孔边切出螺纹并将阳螺纹部旋入。当该作业结束时,由于固定轴65的阳螺纹部旋入船底外板70中,安装用底板60便被牢固地固定在船底外板70上。因此,即使处于倾斜状态,回收装置51仍很稳定。该作业中的反作用力被回收装置51的自重与推进装置61的推进力之和所抵消。
之后,旋转·进退驱动机构59工作而使管53前进(下降)直到下端的切刃62抵触到船底外板70,抵触到船底外板70后,管53、即切刃62旋转,边对船底外板70进行切削边一点一点下降而在船底外板70上开出孔71。开出孔71后进一步下降,使工作线圈56插入燃料油中。对于该作业中的反作用力,由于安装用底板60被固定轴65牢固地固定在船底外板70上,因此,能够由固定轴65充分予以抵消而不会导致回收装置51上浮或移动。
当如上所述地在船底外板70上开出孔71而将工作线圈56插入油罐6内后,与前述实施形式同样,向工作线圈56提供高频电流,工作线圈56的筒体54(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通过感应加热而发热。因此,与该筒体54的内周面和外周面接触的燃料油被加热而燃料油的粘度降低。这样,当泵4工作时,可将筒体54周围的粘度降低了的燃料油抽出并从管53经由回收管5回收到作业船的回收罐中。而对油罐6内的燃料油加热时,除了前述回收装置51之外,最好是还将坐垫状工作线圈2安装在船底外板70上进行加热。此外,为了防止从回收装置51到作业船的回收罐之间燃料油冷却而粘度增加,最好在回收管5的中途设置诸如前述筒状工作线圈2’或升温单元20。
燃料油回收结束后,使管53后退(上升),将工作线圈56从孔71中拔出,之后,切离机构64工作而将安装用底板60从回收装置51上切离。因此,安装用底板60将以固定在船底外板70上的状态留在那里。安装用底板60的分离作业结束后,将回收装置51拉上来收回到作业船上。
在该液体物质回收装置51中,是在构成回收管5的一部分的管53的前端设置筒状的工作线圈56,在该工作线圈56的筒体54的前端设置切刃62,从而使工作线圈56本身成为穿孔机构的一部分的,但采用这种结构时,通向作为旋转体的工作线圈56的配线的结构将变得复杂,因此,也可以使穿孔机构与工作线圈56单独构成。例如可以是,在由设在壳体52内的旋转·进退驱动机构进行驱动的管材的前端(下端)设置切刃,在该管材的内部设置构成回收管5的一部分的能够进退的管,在该管的前端(下端)设置筒状工作线圈。采用这种结构时,能够做到驱使外部的管材下降并旋转而在船底外板上开出孔之后,使内部的管下降而将工作线圈从上述孔伸入油罐内使燃料油的粘度降低。而且,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使通向工作线圈的配线结构变得简单,易于制造。
此外,有时会遇到因海难事故而颠覆后呈船底朝上的状态飘浮的情形(未图示)。在这样的场合,可在露出海面的船底外板上开孔,将回收管5连接在该孔上,将坐垫状工作线圈2等适当地紧贴在船底外板等上。之后,从设置在飘浮船舶上的或装载在作业船上的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2供给高频电流,使船底外板等自身因高频加热而发热,使燃料油罐内的燃料油等的粘度降低,装载在作业船上的泵4工作时经由回收管5将燃料油等从船舶的燃料油罐中回收到作业船的回收罐中。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除了适用于从搁浅、沉没、或颠覆后飘浮的船舶的燃料油罐等中回收燃料油等液体物质的场合之外,也同样适用于从罐装轮的储存罐内回收原油和液体化学物质的场合,此外,并不限于船舶,也适用于例如在从海上钻井平台和原油装卸设备等中回收液体物质的场合。

Claims (10)

1.一种液体物质回收方法,其特征是,使工作线圈紧贴在与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由高频逆变单元向该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降低上述液体物质的粘度,将该液体物质经由连接在泵上的回收管进行回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方法,其特征是,前述回收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构成,在该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的外周安装工作线圈,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内的液体物质升温而进行回收。
3.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
包括:能够安装在与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相接触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的工作线圈,
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
以及连接在泵上并能够与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相连接的回收管;
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而使上述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通过泵的工作将该液体物质经由回收管进行回收。
4.如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作为前述工作线圈,是将非磁性体构成的圆筒状外壳沿轴向剖分成两部分,并且,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从而能够在侧面部位将外壳开合,在可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有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工作线圈本体收容在上述外壳内,将外壳从其侧面部位打开的状态下安装到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外周上,可通过上述闭合状态保持机构保持闭合状态。
5.如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
前述工作线圈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具有挠性的坐垫状外壳、收容在该坐垫状外壳内部的工作线圈本体、以及将坐垫状外壳固定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的固定机构构成;
坐垫状外壳紧贴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的表面上并通过固定机构进行固定。
6.如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前述回收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构成,在该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的外周安装工作线圈本体,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本体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导电材料制成的管部内的液体物质升温而进行回收。
7.如权利要求3所说的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
前述回收管在其中途具有升温单元,
作为该升温单元,是将圆筒状外壳沿轴向剖分成两部分,并且,在剖分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从而能够在侧面部位将外壳开合,在可开合的剖分部分上设有用来保持闭合状态的闭合状态保持机构,工作线圈本体收容在上述外壳内,在比工作线圈本体更靠中心线一侧具有导电材料制造的发热部件,通过高频逆变单元提供的高频电流对发热部件自身实施感应加热而使回收管内的液体物质升温。
8.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
包括:能够从将装有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的部分分隔开的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外部插入内部的工作线圈,
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
以及连接在泵上的回收管;
前述工作线圈具有:连接在上述回收管的前端、能够从开设在液体物质接触构件上的孔插入内部的、导电材料制造的筒体,以及沿该筒体的周面绕装的工作线圈本体;
使上述筒体从孔插入液体物质分隔构件的内部而将筒体作为液体物质接触构件,在该状态下,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使上述筒体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内部的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经由回收管回收。
9.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
包括:可使工作台呈能够使飘浮于水面的作为回收对象的液体物质流入到工作台上面的状态飘浮的浮子,设置在上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的、导电材料制造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设在工作台上的工作线圈,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单元,以及连接在泵上的、将来自工作台上的液体物质吸入开口于前端的导入口内的回收管;
由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上述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工作台上的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将该液体物质通过泵的工作而吸入回收管的导入口内进行回收。
10.一种液体物质回收装置,其特征是,
在耐压壳体内设置有泵和高频逆变单元,还设置有与上述泵的吸入口相连接而作为回收路的一部分的、可从该壳体内向外部进退的管,
在该管的前端,安装有在导电材料制造的筒体状的液体物质接触构件内具有工作线圈本体的工作线圈,
并且,具备穿孔机构,该穿孔机构具有与该工作线圈及管的中心线在同轴线上配置的、能够开出大小可使工作线圈进入的孔的切刃,
在工作线圈进入由穿孔机构开出的孔内的状态下,由上述高频逆变单元向工作线圈供给高频电流而使液体物质接触构件自身因感应加热而发热,通过该发热使液体物质的粘度降低,通过泵的工作回收该液体物质。
CNB998163244A 1998-12-28 1999-12-17 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63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7397998A JP4172560B2 (ja) 1998-12-28 1998-12-28 液体物質回収方法、および液体物質回収装置
JP373979/1998 1998-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5907A true CN1335907A (zh) 2002-02-13
CN1136365C CN1136365C (zh) 2004-01-28

Family

ID=18503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81632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6365C (zh) 1998-12-28 1999-12-17 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485228B1 (zh)
EP (1) EP1143074A4 (zh)
JP (1) JP4172560B2 (zh)
KR (1) KR100684817B1 (zh)
CN (1) CN1136365C (zh)
AU (1) AU1688500A (zh)
RU (1) RU2230853C2 (zh)
WO (1) WO200004080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0130C (zh) * 2002-08-13 2008-02-2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燃料回收装置
CN102791615A (zh) * 2010-03-08 2012-11-21 海威石油天然气系统公司 用于减少来自挥发性液体货物的排放的系统
CN105324301A (zh) * 2013-05-20 2016-02-10 阿尔方斯哈坎斯有限公司 用于从水下容器回收液体的设备和方法
CN107284638A (zh) * 2017-07-17 2017-10-24 海南海大信息产业园有限公司 一种船用环形电磁感应蒸汽喷射推进器
CN109348562A (zh) * 2018-09-30 2019-02-15 上海技全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水下微波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CN114940234A (zh) * 2022-06-23 2022-08-26 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 用于b型燃料舱围护系统泄漏介质的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6699B1 (en) 1999-08-16 2017-03-07 Smart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nd fixing holes in composite aircraft
JP3977136B2 (ja) * 2001-05-22 2007-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US7032658B2 (en) * 2002-01-31 2006-04-25 Smart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Inc. High power umbilicals for electric flowline immersion heating of produced hydrocarbons
US8515677B1 (en) 2002-08-15 2013-08-20 Smart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prevent failures of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es caused by fluids and gases invading microfractures in the materials
US9625361B1 (en) 2001-08-19 2017-04-18 Smart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prevent failures of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es caused by fluids and gases invading microfractures in the materials
ATE445125T1 (de) * 2002-04-02 2009-10-15 Masami Nomura Erzeuger von überhitztem dampf
ES2213476B1 (es) * 2003-01-24 2005-12-01 Consejo Sup. De Invest. Cientificas. Procedimiento para modificar las propiedades de un hidrocarburo con el fin de inmovilizarlo en contenedores hundidos o de transportarlo hasta la superficie.
ES2214974B1 (es) * 2003-03-14 2005-12-16 Consejo Sup. Investig. Cientificas Procedimiento para inmovilizar hidrocarburos en el interior de contenedores hundidos o para transportar este hidrocarburo hasta la superficie, haciendo uso de las propiedades de fluidos supercriticos en las condiciones presentes a alta profundidad.
CA2514171A1 (en) * 2003-01-24 2004-08-05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 Method of immobilising hydrocarbons inside submerged containers or of transporting said hydrocarbon to the surface,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at a great depth
ES2250863T3 (es) * 2003-03-21 2006-04-16 Coperion Buss Ag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para recuperar fluidos contaminantes.
DK1524186T3 (da) * 2003-10-15 2009-03-09 European Community Indretning til opsamling af fluider som strömmer ud af en undervandskilde
US7597811B2 (en) * 2006-12-06 2009-10-06 David Ush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bsurface oil recovery using a submersible unit
GB0719610D0 (en) * 2007-10-08 2007-11-14 Rexos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he recovery and processing of hydrocarbon waste
CN201193094Y (zh) * 2008-01-24 2009-02-11 李斌 海上吸油船
JP5315000B2 (ja) * 2008-10-23 2013-10-16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
US20130133770A1 (en) * 2010-01-29 2013-05-30 Thomas L. Woo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pairing damaged pipes
NO335368B1 (no) * 2010-10-22 2014-12-01 Octagone As Anordning for levering av olje fra en lagertank som inneholder tung brenselolje
WO2012064641A2 (en) * 2010-11-09 2012-05-18 Shell Oil Company Induction heater system for electrically heated pipelines
KR101129631B1 (ko) * 2011-03-17 2012-03-28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오일저장탱크를 구비한 선박
EP2535260A1 (en) * 2011-06-14 2012-12-19 Smit Nederland B.V. Process and arrangement for recovering fluid from a ship wreck
JP5818295B1 (ja) * 2014-06-24 2015-11-18 株式会社シンクロン 油拡散ポンプ及びそれに用いる油蒸気発生器
GB201415031D0 (en) * 2014-08-25 2014-10-08 Cansco Subsea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 and remediation of hydrocarbon storage tanks
IT201900000973A1 (it) * 2019-01-23 2019-04-23 Cosimo Romano Sistema di riscaldamento a induzione
KR102202282B1 (ko) * 2019-10-11 2021-01-13 주식회사 지오이 잔존유 회수 장치
KR102330248B1 (ko) * 2020-05-19 2021-11-24 (주)에쓰에이오프쇼어 침몰선박 잔존유 회수를 위한 유체 가열장치
KR20230128524A (ko) * 2021-02-10 2023-09-05 니코벤처스 트레이딩 리미티드 에어로졸 제공 디바이스
CN115324006B (zh) * 2022-07-18 2023-06-02 滨州学院 一种海洋油污回收装置
KR102553600B1 (ko) 2023-04-05 2023-07-10 주식회사 성동해양기술 선박 잔존유 회수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02774A (en) * 1942-03-27 1942-11-24 Thad L Jarvis Electric heater for oil wells
US3053959A (en) * 1959-12-15 1962-09-11 Richard M Christman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eating fluids
GB925025A (en) * 1960-03-21 1963-05-01 Shell Int Research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upplying heat to fluids
US3663730A (en) * 1971-03-18 1972-05-16 Gen Electric Molten metal dispensing equipment
US3824364A (en) * 1973-06-07 1974-07-16 Park Ohio Industries Inc Apparatus for heating a viscous liquid
JPS5494169A (en) * 1978-01-10 1979-07-2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Spilled oil recovering device
SE425610B (sv) * 1978-07-27 1982-10-18 Gert A Garin Forfarande och anleggning for uppsamling av pa vattenytan flytande olja
FR2460273A1 (fr) * 1979-06-29 1981-01-23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Procede et appareillage pour transferer des produits contenus dans des reservoirs immerges
IE49969B1 (en) * 1979-08-13 1986-01-22 Jauregui Carro Francisco J System for collecting products dumped on the surface of a mass of water
US4486149A (en) * 1983-03-11 1984-12-04 Nordson Corporation Heated liquid system interlock
JPH0598626A (ja) * 1991-04-08 1993-04-20 Tatsumi Kogyo Kk 流出油回収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する装置
US5252808A (en) * 1991-11-22 1993-10-12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petroleum residues from storage sites
US5412184A (en) * 1992-04-16 1995-05-02 Gas Research Institute Industion heating tool
US5352862A (en) * 1992-11-09 1994-10-04 Five Star Manufacturing Company High wattage surface contact resistance heater
US5750962A (en) * 1995-02-27 1998-05-12 Vesture Corporation Thermal retention device
US6315497B1 (en) * 1995-12-29 2001-11-13 Shell Oil Company Joint for applying current across a pipe-in-pipe system
US6264401B1 (en) * 1995-12-29 2001-07-24 Shell Oil Company Method for enhancing the flow of heavy crudes through subsea pipelines
US6142707A (en) * 1996-03-26 2000-11-07 Shell Oil Company Direct electric pipeline heating
JPH10306431A (ja) * 1997-04-28 1998-11-17 Toru Nakamura 液表浮遊物回収装置並びにそれと併用する液表浮遊物仕切り体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0130C (zh) * 2002-08-13 2008-02-2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燃料回收装置
CN102791615A (zh) * 2010-03-08 2012-11-21 海威石油天然气系统公司 用于减少来自挥发性液体货物的排放的系统
CN102791615B (zh) * 2010-03-08 2014-05-07 瓦锡兰油气系统公司 用于减少来自挥发性液体货物的排放的系统
CN105324301A (zh) * 2013-05-20 2016-02-10 阿尔方斯哈坎斯有限公司 用于从水下容器回收液体的设备和方法
CN107284638A (zh) * 2017-07-17 2017-10-24 海南海大信息产业园有限公司 一种船用环形电磁感应蒸汽喷射推进器
CN109348562A (zh) * 2018-09-30 2019-02-15 上海技全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水下微波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CN114940234A (zh) * 2022-06-23 2022-08-26 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 用于b型燃料舱围护系统泄漏介质的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10092761A (ko) 2001-10-26
US6485228B1 (en) 2002-11-26
AU1688500A (en) 2000-07-24
RU2230853C2 (ru) 2004-06-20
JP4172560B2 (ja) 2008-10-29
EP1143074A1 (en) 2001-10-10
CN1136365C (zh) 2004-01-28
WO2000040807A1 (fr) 2000-07-13
JP2000198486A (ja) 2000-07-18
EP1143074A4 (en) 2004-03-03
KR100684817B1 (ko) 2007-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365C (zh) 液体物质回收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回收装置
CN100584693C (zh) 回收沉船中液体的遥控设备及利用该设备执行操作的方法
CN102808402B (zh) 一种船载海上溢油回收清理设备及回收清理方法
US10253471B2 (en) Hydrocarbon production and storage facility
CN1413156A (zh) 冷却水系统
CN202936769U (zh) 一种溢油回收机器人
CN102753759A (zh) 无需使用钻机的修井作业
KR101427564B1 (ko) 부유식 해상 복합 발전을 통한 산소 및 수소 공급 시스템
WO2021235941A1 (en) Shuttle loading system
AU2021107149A4 (en) Apparatus for cleaning underwater structures
CN212983815U (zh) 一种海洋工程用水面漂浮物捞取装置
CN104149927A (zh) 运行平稳的不沉环保船
CN211287998U (zh) 一种应急抢险救援的给水系统
CN111483561B (zh) 一种模块化可分离式供热船
CN101065288A (zh) 用于回收容纳在沉船储藏舱中的污染液体的设备
KR101239345B1 (ko) 선박
CN220974492U (zh) 一种海洋环境检测提取设备
CN104554672A (zh) 一种水下沉船开孔机底座
KR20160011809A (ko) 해양 구조물용 저항 저감 장치
JP2019142443A (ja) 自走船
CN102741173B (zh) 环境修复系统
CN106448929A (zh) 一种太阳能薄膜供电式荧光船用电缆制备装置
KR20110035292A (ko) 해저 분출 열수를 이용한 발전 장치
Zou et al. Research o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and Disposal Plan of Oil Storage in Deepwater Sunken Ship
KR102196985B1 (ko) 드릴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412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