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9864A - 图象读写一体头及具有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象读写一体头及具有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9864A
CN1309864A CN99808543A CN99808543A CN1309864A CN 1309864 A CN1309864 A CN 1309864A CN 99808543 A CN99808543 A CN 99808543A CN 99808543 A CN99808543 A CN 99808543A CN 1309864 A CN1309864 A CN 1309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age
write
head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08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418C (zh
Inventor
藤本久义
大西弘朗
高仓敏彦
今村典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h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7332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989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9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989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9434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9891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ohm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h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09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9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41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1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41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 up and reproduction
    • H04N1/02427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 up and reproduction in different pla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41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 up and reproduction
    • H04N1/02463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 up and reproduction using heads mounted on the same support or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554External layer
    • H01L2224/0555Shape
    • H01L2224/05552Shape in top view
    • H01L2224/05554Shape in top view being squa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9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 plurality of wire connectors
    • H01L2224/491Disposition
    • H01L2224/4912Layout
    • H01L2224/49175Paralle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04N1/1215Feeding using one or more cylindrical platens or rollers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main scanning 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Abstract

图象读写一体头A为具有在横向的第1侧端部(4c)及第2侧端部(4d)的长矩形状体,并具有一面(4a)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感光元件(2)以及驱动IC(80)的基板(4)。在基板(4)的一面(4a)上,安装内部设置有多个感光元件(2)以及驱动IC(80)的向一个方向延长的盒体(1),同时使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在所定的幅度上呈露出的状态,并且还在基板(4)的一面(4a)上设置被盒体(1)容括在内的光源(3)。在从基板(4)上的盒体(1)中露出部分的一面(4a)上设置多个发热元件(8)。

Description

图象读写一体头及具有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图象读取功能和图象形成功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以及设置了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作为传真机等的图象处理装置,同时具有图象读取功能和图象形成功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必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图象处理装置小型化。因此,提出了在图象处理装置里设置具有图象读取和图象形成双重功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方案。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构成如图24所示。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X设有在上部开口10A处嵌入透明罩19A的罩体1A。在该罩体1A的内部设置有为了照明在透明罩体19A上所设定的读取线L的光源3A。在罩体1A的下部装有形成长矩形的基板4A,在这个基板4A的第1面40A和第2面40B上沿纵向排列设置了多个感光元件2A和发热元件8A。
在具有这样构成的图象读写一体头X的图象处理装置中,通过输送稿纸的第1送纸滚筒P1的转动与透明罩19A紧密接触来输送被读取的稿纸。在这个过程中,稿纸D被光源3A照明。然后稿纸的反射光被设置在读取线L与感光元件2A之间的镜头5A聚焦,稿纸的图象成像在感光元件2A列上。从而各个感光元件2A获得了稿纸D的图象数据。另一方面,通过输送记录纸的第2送纸滚筒P2转动使记录纸K与各个发热元件8A紧密接触地通过。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应在记录纸K上形成图象的图象数据选择相应的发热元件8A,同时使被选择到的发热元件8A发热,便在记录纸上形成了图像。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读写一体头X中,在基板4A的第1面40A上设置了各个感光元件2A,另外在基板4A的第2面40B上设置了各个发热元件8A。由此而产生了以下问题。
第1,在极板4A上设置各个感光元件2A以及各个发热元件8A的场合下,例如把各个感光元件2A设置在基板4A的第1面40A上之后,就不得不把各个发热元件2A设置在基板4A的里面翻过来的第2面40B上。这样在进行各种装配处理时就必须把极板A的第1面40A以及第2面40B分别各自进行处理,与只在基板4A一面上进行各种处理相比较操作效率非常低。
第2,图像读写一体头X与嵌入在罩体1A的上部开口10A中的透明罩19A形成紧密接触,稿纸D从中间通过,另一方面,与设置在基板4A的第2面40B上的各个发热元件8A形成紧密接触,记录纸K从中通过。即,在具有这样的图像读写一体头X的图象处理装置中,输送稿纸的送纸滚筒P1设置在图像读写一体头X的上部,而输送记录纸的送纸滚筒P2设置在图像读写一体头的下部。这样的图像处理装置由于各个送纸滚筒P1,P2在装配结构上的原因,要做到缩小其上下尺寸使图像处理装置小型化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图像读写一体头的制造效率,同时力图图象处理装置的小型化。
依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图像读写一体头的特征是,具有在横向的第1侧端部和第2侧端部的长矩形状体并在其一面上排列设置多个感光元件的基板、形成长条形状并设置在上述一面使其形成围住上述的多数感光元件状态的盒体、将上述的盒体与上述基板对向安装并使原稿被紧密接触进行输送的透明罩、设置在盒体内照明上述原稿的光源、设置在上述盒体内使由上述的光源照明的原稿上的图象成像在上述多数的感光元件上的镜头、排列设置在上述基板上的多个发热元件、驱动各个所定数目的发热元件的多个驱动IC。在具有以上构成的图象读写一体头中,将上述的盒体使上述第1侧端部呈在所定的幅度范围上从上述盒体中露出的状态设置在上述一面上,并将上述多个发热元件设置在上述一面上的从上述盒体中露出的部分上。
在这个图像读写一体头中各个感光元件及各个发热元件全部设置在基板的同一面上。即,这个图像读写一体头通过在基板的同一面上进行处理,即可把感光元件和发热元件设置在基板上。从而没有必要象以往那样,在制造图像读写一体头时,在基板的一面设置感光元件同时还要把基板翻过来在基板的另一面设置发热元件。因此,上述构成的图像读写一体头与以往的相比改善了图像读写一体头的制造效率。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把上述光源设置在上述的单面上。
这个构成除了设置感光元件和发热元件的基板的不同,另外不需要特别设置设有光源的第2基板,对降低成本有利。并且,由于在基板上的设置感光元件和发热元件的同一面上设置光源,简化了图像读写一体头的制作工艺。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进一步把上述光源设置在比上述的一面的上述多个感光元件列更靠近上述第2侧端部的边缘部位。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把上述光源设置在上述的一面中的上述多个发热元件列与上述多个感光元件列之间。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把上述多个驱动IC在上述的一面上以一定的间隔沿上述基板的纵向排列设置。
这种的构成由于在基板的设置感光元件和发热元件的同一面上设置各个驱动IC,简化了图像读写一体头的制作工艺。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上述光源具有多个发光元件。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将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其中的一部分设置在上述的一面上的上述多个各个驱动IC之间。
在基板上的相邻驱动IC之间区域通常被空置。因此,上述构成的图像读写一体头在此空置区域内设置了至少一部分光源元件,有效地利用了基板上的空间。如果有效地利用了基板的单面的空间,其有利的一点是可以减小基板的宽度。把多个光源元件之中的光源元件设置到上述的区域中越多其有利点越为显著。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的一面上的上述多个各个驱动IC之间设置2个以上个发光元件并使上述2个以上个发光元件形成串联电路连接。
这样的构成同样有效利用了相邻的驱动IC之间的空间,可以减小基板的宽度。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的一面上形成供给上述各感光元件以及上述光源驱动电力的供电线路模型。
这个构成把供给各个感光元件的驱动电力供给线和供给光源的驱动电力供给线设成同一路配电线路。因此,不需要在基板的单面上分别设置各个感光元件的配电线路和驱动光源的配电线路。从而简化了应形成在基板上的配电线路,有利于减小基板的宽度。
作为光源元件一般采用LED芯片,通用的LED芯片的驱动电压为略低于2V。各个感光元件组成所定数量的感光元件组合作为感应IC芯片设置在基板上。感应IC芯片的驱动电压为5V左右。所以,如果将驱动电压为不足2V的LED芯片串联连接2至3个就可以用5V的电压来驱动。因此,把驱动电压为5V左右的感应IC芯片和驱动电压为不足2V的LED芯片进行组合,这样同一个电源就可以驱动感光元件和光源元件。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上述供电线路在上述一面上沿着上述多个感光元件向上述基板的纵向延伸形成,同时还在上述一面上沿着供电线路向上述基板的纵向延伸形成上述多个驱动IC用的地线线路模型。
把上述多个光源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上述一面上的上述电力供给线和上述地线之间的部位。
从电阻特性来考虑,应把供电电线和地线尽可能的做宽,但是即使把这些电线的宽度设的窄一点,上述的各个电线也不会增加到致使发生问题的那么大的电阻值。从而,可适当减小供电电线和地线的宽度,保证在这些电线之间可以设置光源元件。这样,即使在把光源元件和感光元件设置在同一基板上的场合,在不增加基板的宽度的条件下便可以保证了设置光源元件的区域。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把上述的多个发光元件中的一部分直接设置在上述的地线上。
LED芯片等中的光源元件,通常在其上面形成阳极,下面形成阴极。在由多个LED芯片形成串联连接的场合中,电力供给线设置在最上面部位的LED芯片的阳极,然后顺序供给在下面所设置的LED芯片。设置在LED芯片的阴极与地线连接。从而,可以把在LED芯片(光源元件)作为接地端设置在地线上。这样,即使在把光源元件和感光元件设置在同一基板上的场合,不增加基板的宽度便可以保证了设置光源元件的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象处理装置,具有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挤压上述透明罩的同时使上述原稿与上述透明罩紧密接触进行输送的第1送纸滚筒和挤压上述的多个发热元件列的同时使记录纸与上述多个发热元件列紧密接触进行输送的第2送纸滚筒。
在上述构成的图象处理装置中所采用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结构为,在基板的同一面上设置多个发热元件和感光元件,并且在同一单面上安装有盒体。由于在这个盒体中装有透明罩,所以在这种构成的具有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中,第1送纸滚筒和第2送纸滚筒设置在以基板为界的同一侧。从而,与以往的图象处理装置的那样在基板的两侧个设置一个送纸滚筒的构造相比,可以明显地减小图象处理装置的厚度。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把上述的图象读写头安装在设定的筐体内。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上述筐体设有可以使筐体的内部露出的开口,同时设有可以关闭该开口的盖体。
按这种结构,在开放开口的状态下,由于筐体的内部露出,因此,容易处理安装到筐体内的各种装置及部件等的修理或更换,以及补充记录纸及原稿或记录纸卡纸。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上述开口形成在当开口呈开放状态时面对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的位置,同时,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可以以上述基板纵方向上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作为记录纸可以采用单页纸也可以采用连续纸,如果是采用连续纸则把连续纸纸卷置入图象处理装置内。在多数的情况下,纸卷都设置在图象读写一体头的旁边,特别是设置在发热元件的旁边,形成在开口开放的状态下面临图象读写一体头,这样的构成,操作盖体使开口呈开放状态便可容易地更换纸卷。但是,在开放开口的状态下,通过图象读写一体头构成隐蔽纸卷,在开放开口的状态中,如果图象读写一体头自由转动,则通过操作转动图象读写一体头,可容易地进行更换纸卷。
另外稿纸或记录纸的卡纸故障多发生在图象处理装置中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周围,所以,如果开口在开放状态时图象读写一体头可以自由转动,则能够容易地处置卡纸。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上述转动轴做为上述第2的送纸滚筒的转动轴。
这样的构成可以不必单独设置使图象读写一体头转动的转动轴,有利于降低成本及箱体的设计。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基板中的第1侧端部上形成向上述第2送纸滚筒方向突出,并且设有可插入上述第2送纸滚筒的上述转动轴的插入部的支撑装置。
依照这样的构成,在将上述转动轴插入在支撑装置的插通部内的状态下,把图象读写一体头装入筐体内,即可使图象读写一体头以第2送纸滚筒的转动轴为中心自由转动。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上述图象处理装置设有在上述开口呈闭锁状态时调整上述第1送纸滚筒挤压上述透明罩的压力以及上述第2送纸滚筒挤压上述多个发热元件列的压力的压力调整装置。
上述的图象读写一体头采用通过适当的发热元件来形成图像的热感应方式或为热转印方式。由这样的图象读写一体头所构成的图象处理装置为了适宜地形成图像需要把记录纸以较大的力(例如约为2kg)压在各个发热元件上。对此,把稿纸以如此大的力量压在透明罩上来进行输送会导致划伤透明罩等的问题。所以,稿纸压在透明罩上的压力没有必要象记录纸压在发热元件列上的压力那么大,例如可设为0.5kg。这样,与压在透明罩或发热元件上的压力相同比较,当然是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设置不同的压力为好,所以设置压力调整装置具有重大意义。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作为上述挤压力的调整装置,设有把上述基板挤压向第1送纸滚筒以及第2送纸滚筒的挤压部件。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为了使上述电路板的第1侧端部和第2侧端部的各个部位都能受到挤压,在上述电路板的横向设置2个上述的挤压部件。
这样的构成通过适当地选择挤压第1侧端部和第2侧端部的挤压部件的材料、大小(长和直径)、或硬度(弹性率等)等,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压在第1侧端部的压力以及压在第2侧端部的压力。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基板的横向设置一个上述的挤压部件,使其相对于上述基板的横向两端,在其两端之间用所希望比例的压力选择上述基板的所定挤压部位上。
在这样的构成中,挤压第1侧端部的压力和挤压第2侧端部的压力的压力比例通过适当选择在基板横向上的挤压部位来决定。另外,挤压第1侧端部和第2侧端部的压力的大小,可通过适当选择挤压部件的材料、大小(长和直径)、或硬度(弹性率等)等来决定。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挤压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
作为弹性部件,例如可以是诸如线圈弹簧和弹簧片等弹簧类,也可以是橡胶、聚胺酯、泡沫塑料之类的弹性体。
另外,在基板的纵向不限定挤压部件的数量,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也可以。
在理想的实施例中,把上述的图象读写一体头设置在上述的盖体上。
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打开盖体使开口开放,图象读写一体头呈从箱体中被取出的状态,与图象读写一体头能够自由转动的构成一样,具有容易进行各种部件和装置的更换、修理,纸卷的补充以及卡纸的处理等的优点。
下面对附图进行简单的说明。
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图1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具有图1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图象处理装置中的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为了说明图3的图象处理装置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扩大图。
图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2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3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4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9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5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6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7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8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9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中图象读写一体头周围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4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0相关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分解斜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纵剖视图。
图1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1相关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分解斜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纵剖视图。
图18是把图16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在与图17不同的部位剖开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6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基板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6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基板的其他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1是为了说明设置在图16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基板上的发热元件的基板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扩大俯视图。
图22是为了说明设置在图16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基板上的驱动IC周围的基板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扩大俯视图。
图23是为了说明在图16所示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基板上形成的电线布局的基板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扩大俯视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一例图象读写一体头的纵剖面图。
图1和图2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相关的图象读写一体头的构成。
这个图象读写一体头A由基板4、盒体1、透明罩19、镜头列5以及其它后述的各个部件所构成。
基板4为陶瓷制成,形成包括横向的第1侧端部4c和第2侧端部4d的长矩形状体。在这个基板的表面4a上设置多个光源元件3、多个IC芯片2、多个驱动IC80以及多个发热元件。
各个光源元件3如同使用LED芯片所构成的那样,在基板的纵向以适当的间隔隔开排列安装在在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上。
各个感应IC芯片2是把各个具有感光面的多个感光元件制成一体的半导体芯片。例如,在以8点/mm的读取密度来读取A4幅面的稿纸D的场合,共计需要设置1728个感光元件。如果在一个感应IC芯片2中设置96个感光元件,则共计需要18个IC芯片2。把这些感应IC芯片2纵向排列安装在极板4上并使其与多个光源元件3平行。再这里,感应IC芯片2的排列方向既是主扫描方向,感光元件的间距即是该图象读写一体头A在主扫描方向的读取间距。
各个感光元件具有当感光面被照射时,输出对应于其感光量的电平信号(图像信号)的光电转换功能。在各个感应IC芯片2中设置有将上由述的多个感光元件输出的图像信号按一定的顺序串列输出的电子电路。
在视图中虽未明确表示出的各个发热元件沿基板的纵向排列安装在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上。并且使这些发热元件的在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上沿纵向延伸排列的发热阻抗体8分别断电可能。发热阻抗体8例如可以在由氧化钌等的导体成分制成的阻抗基面上进行后膜印刷烧结而成。通过形成在基板4的表面4a上的所定的线路模型(图示省略)来实施发热阻抗体8的分别断电。
各个驱动IC80用于控制驱动各个发热元件的发热。这些驱动IC80沿纵向以适当的间隔排列安装在基板4的发热阻抗体8与IC芯片之间。
在基板4的表面4a上还形成有与多个光源元件3、多个感应IC芯片2、多个发热元件以及多个驱动IC80相关的线路模型(图示省略)。在基板4的适当的位置还设有导通各个线路模型的1个或者多个连接点(未图示),通过把该连接点与电线连接,形成由外部设备向上述各个部分的供电和信号的输入输出。
盒体1由合成树脂制成,其纵向全长与基板4基本相同。在该盒体1上形成长矩形的上部开口10和下部开口15,并在开口10与开口15之间形成内部空间12。另外,在盒体1内设有与内部空间并列设置与上部开口10相连的嵌合槽16。在这个嵌合槽16的下方形成与该嵌合槽16以及下部开口15相连的空间室11。盒体1的一个侧面1a为倾斜状态,其剖面形状为盒体1越向上越窄。另外,盒体1的第1侧面1a的上下尺寸设定为比对面的侧面1b大使上部开口面呈倾斜状态。
将这个盒体1使其在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上呈突出状安装在基板4的表面4c上。将盒体1安装在基板4上后的状态为,内部空间12中有各个光源元件3、空间室11中装有各个感应IC片2以及驱动IC80。并且,将各个发热元件(发热阻抗体8)设置在基板4上的突出在盒体1外部的表面4a上。
这个盒体1例如可以由含有氧化钛的聚碳酸酯为原料的白色系脂材料制成。使用这种树脂可以使该盒体1表面各处具有光的高反射率(光反射率约为97%至98%)。因此,可以使内部空间12的内壁面12a、12B作为高反射率的反射面。
透明罩19是用来引导输送读取对象的稿纸D的装置,例如可以由透明的玻璃或合成树脂板制成。在该透明罩19的表面部上沿主扫描方向设有读取线L。并且把该透明罩19呈嵌入上部开口10状安装在罩体1上。但由于上部开口面为倾斜面,同样透明罩19也为倾斜状。更具体的是,透明罩19越是靠近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其高度越低,从而形成倾斜状态。
在这个透明罩19中,从各个光源元件3所发出的光在罩体1的内部空间12的各个内壁面12a、12b形成反射照明。如果各个内壁面12a、12b的光反射率很高,由光源3发出的光经过各个高反射率的内壁面12a、12b的反射,可以高效的照射到透明罩19(读取线L)上。由此可以减小由光源3发出的光在行进中的光损耗。
镜头列5是由多个镜头51排列安装在沿主扫描方向呈块状的镜头载体50上。该镜头列5的上面与读取线相对,下面与多个感光元件(感应IC片2)相对,并且由盒体1的嵌合槽16固定。
这个镜头列5,把从与透明罩19紧密接触输送的稿纸D反射的光聚焦在感应IC芯片2列上,在各个感应IC芯片2的感光元件上形成与稿纸D的图像等倍的成像。
在盒体1的空间室11中,设有包围住多个感应IC芯片2的辅助部件6。即这个辅助部件6把空间室11分成装有多个感应IC芯片2的第1空间室11a和装有驱动IC80的第2空间室11b。该辅助部件6由含有黑色原料ABS树脂制成,其表面的各部为高吸光率的光吸收面。设置了辅助部件6的构成可以使通过镜头列5向各个感应IC芯片2的方向行进的光不会散射到多个IC芯片2的周围。由于在多个IC芯片2的周围没有散射光,可以提高读取图像的质量。通过把形成在其上部的突起部60嵌入罩体1中的凹部17中,使该辅助部件6安装在盒体1中。
另外,为了取代这样的辅助部件6,可以在罩体1中的多个感应IC芯片2的周围部位的内面上,涂一层黑色膜或者贴一层黑色的纸或胶片,也可以防止散射光照射到感应IC芯片2的周围。
图3表示设有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图象处理装置B的一个例子,图4和图5是图3的图象处理装置B的局部扩大图。
这个图象处理装置B在其树脂制的筐体90内设有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A。
如图3所示,筐体90在上部有一个开口91。并且,设有一个可以任意选择的自由开闭的盖体92。当开启盖体92时,可使筐体90的内部通过开口91呈暴露在外的开放状态,(图3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关闭盖体92时开口91呈被闭锁状态(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另外在筐体90内设有转动自如的第1送纸滚筒P1和第2送纸滚筒P2。第1送纸滚筒P1设置在使其与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透明罩19紧密接触的位置。第2送纸滚筒P2设置在使其与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发热阻抗体8紧密接触的位置。
如图4和图5所详细表示的那样,图象读写一体头A通过设置在基板4的纵向两端部的2个法兰盘片48形成以第2送纸滚筒P2的转动轴S为中心自由转动。这些法兰盘片48即相当于本发明所称的支撑装置。各个法兰盘片48为L字状,在第1端部48A处形成缺口48a。各个法兰盘片48的第2端部48B与基板4形成接合,各个法兰盘片48的第1端部48A从基板4向第2送纸滚筒P2的方向突出。这种构成的法兰盘片48,将其缺口48a卡在第2送纸滚筒P2的转动轴S上,在这种状态下,图象读写一体头A被装入筐体90内。
图象读写一体头A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仅靠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自重与各个送纸滚筒P1、P2形成紧密接触。上述的图象处理装置B在这个状态下,使第2送纸滚筒P2的转动轴S不达到各个缺口48a的最深部位(参照图4及图5)。因此,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能够离开第2送纸滚筒P2,当达到各个缺口48a的最深部位时能够使其接近第2送纸滚筒P2侧。也就是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可以向基板4的厚度方向移动。由于图象读写一体头A可以以第2送纸滚筒P2的转动轴S为中心转动,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可以离开第1送纸滚筒P1。这样,在上述的图象处理装置B中,基板4(图象读写一体头A)在其第1侧端部4c以及第2侧端部4d可以分别离开或接近所对应的各个送纸滚筒P1、P2
另外,也可以形成如下的构成,即,使第1送纸滚筒P1及/或第2送纸滚筒P2可以在基板4(图象处理装置B)的厚度方向上下移动,可以使基板4的第1侧X端部4c及/或第2侧端部4d对应于第1送纸滚筒P1及/或第2送纸滚筒P2相对进退可能的构成。
在上述的图象读写一体头A中,由于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和第2侧端部4d可以在基板4的厚度方向移动,通过施加在基板4的设置了各个送纸滚筒P1、P2一侧的背面(以下称为第2表面4b)上的外力作用,可以容易地调整第1送纸滚筒P1压在透明罩19的压力和第2送纸滚筒P2压在发热阻抗体8上的压力,获得所希望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详细表示的那样,通过作为挤压部件的2种线圈弹簧71、72,来调整各个送纸滚筒P1、P2压在透明罩19和发热阻抗体8上的压力。另外,挤压部件的构成材料除了线圈弹簧以外,也可以采用诸如弹簧板、或者橡胶、弹性树脂、发泡塑料等的弹性橡胶等弹性部件。
在盖体92盖闭筐体90的开口91的状态下,形成线圈弹簧71、72中的线圈弹簧71与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接触,另一个线圈弹簧与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接触。例如把各个线圈弹簧71、72与筐体90的盖体92形成一体或者与基板4的第2表面4b形成一体。各个线圈弹簧71、72的自然状态长度设定为大于盖体92盖住开口91状态时的基板4与盖体92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由盖体92使开口91呈闭锁状态下,位于基板4与盖体92之间的各个线圈弹簧71、72相对于自然状态呈收缩状态。从而,由于各个线圈弹簧71、72的弹性复原力作用在基板4的第2表面4b上,使图象读写一体头A产生压向各个送纸滚筒P1、P2的压力。这样的构成通过适当地选择各个线圈弹簧71、72的长度和弹簧的弹性系数,可以容易地调整作用在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和第2侧端部4d的压力。
另外,在图3至图5中图示了在基板4的横向设置了2种线圈弹簧71、72,对于在基板4的纵向所设置的各个线圈弹簧71、72的个数没有特殊的限定。
下面,参照图3对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A和上述图象处理装置B进行说明。
上述图象处理装置B的图象读写一体头A同时具有图像读取机能和图像记录机能。例如,读取稿纸D的图像的动作如以下的方式进行。即,将原稿稿纸D放入形成在上述图象处理装置B的背面90a的原稿稿纸送入口90A。于是,原稿D由送纸滚筒93沿着所定的输送路径被输送到设置第1送纸滚筒P1的位置。然后,原稿D被夹在第1送纸滚筒P1与透明罩19之间,再通过第1送纸滚筒P1如图3中所示的反时针方向转动与透明罩19形成紧密接触状态下的输送。这时,由光源元件3发出的光照明读取线L。从原稿D返回的反射光通过镜头列5聚焦,然后结像在各个感应IC芯片2上。各个感应IC芯片2对应于所受的感光光量输出相应电平的模拟信号,该信号在未图示的连接头处通过电线输出到A的外部。原稿D通过送纸滚筒P1按图中的箭头方向被以一线一线地间断输送或连续输送,同时反复进行同样的读取动作。最后,原稿D的全体图像被完整读取。被读取完了的原稿D通过送纸滚筒94被输送到在图象处理装置B的前面90b所形成的排出口90B被排出。
另外,在把图像记录在记录纸K的场合,被设置在图象处理装置B的前部一侧呈纸卷状的记录纸K(卷纸R)按所定的输送路径被输送到设置第2送纸滚筒P2的部位。记录纸K被夹在第2送纸滚筒P2与发热阻抗体8之间,再通过第2送纸滚筒P2如图3中所示的反时针方向转动与发热阻抗体8紧密接触状态下的输送。从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外部向各个驱动IC80输入图像数据信号。由于这些驱动IC80通过形成在基板4上的布线线路(省略图示)与上述的连接头导通,所以外部的图像数据通过电线、连接头以及布线模块被输入到各个驱动IC80。各个驱动IC80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选择应驱动的发热元件,被选择的发热元件通电发热。这样,一行的图像便被记录到记录纸K上。记录纸K通过记录纸用送纸滚筒P2按图中的箭头方向被以一线一线地间断输送或连续输送,同时反复进行同样的读取动作。最后,记录纸K通过送纸滚筒95被输送到在图象处理装置B的前面90b所形成的排出口90C被排出。
象从图3以及图4所了解到的那样,在上述图象处理装置B中,第1送纸滚筒P1以及第2送纸滚筒P2都可以设置在基板4的安装罩体1的一面。从而可以使这两个送纸滚筒P1、P2和图象读写一体头A不会增加图象处理装置B的厚度,可使图象处理装置B薄型化。
另外,在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A中,使与第2送纸滚筒P2对置的罩体1的侧面1a倾斜,可以确保在从罩体1突出的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的表面4a上,设置第2送纸滚筒P2的较大的空间。从而可以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不从罩体1突出很多的状态下适当地设置第2送纸滚筒P2,是力图整体小型化的一个理想的实施例。
另外,由于透明罩19设为倾斜状态,可以把与该透明罩19对置的第1送纸滚筒P1设置在与第2送纸滚筒P2适当的分开位置。从而,在加大该两个送纸滚筒P1、P2的场合,可避免在它们之间发生不适当的互相干扰。
另外,既有图像读取动作和图像记录动作分别单独进行的情况也有通过图象处理装置B的构成同时进行这两种动作的情况。在这种场合下,第1送纸滚筒P1输送原稿和第2送纸滚筒P2输送记录纸同时进行。这时将会发生不希望的原稿D与记录纸K互相干扰,使原稿D和记录纸K输送不畅的问题。然而,由于上述的图象读写一体头A保证了第1送纸滚筒P1与第2送纸滚筒P2之间留有充分的距离,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图象处理装置B中,通过基板4的横向的两个线圈弹簧71、72可以调整其作用在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以及第2侧端部4d上的作用力,也可以象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2那样,通过在基板4的横向上的一个线圈弹簧73来调整作用在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以及第2侧端部4d上的作用力。在这种场合下,在基板4的第2面4d的横向选择线圈弹簧73的接触部位,便可以调整作用在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以及第2侧端部4d作用力的比例。另外,通过选择线圈弹簧的长度和弹力系数可以调整作用在第1侧端部4c以及第2侧端部4d上的作用力的大小。另外,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2的其余构成与图1至图5所示的
实施例1相同。
另外,各个送纸滚筒P1、P2、卷纸R或图象读写一体头A安装位置,以及各个送纸滚筒P1、P2和卷纸R的转动方向不只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的那样,例如,可以有如图7至图13所示的那样的种种变化。
在与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3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B中,图象读写一体头A被装入筐体90内,使其呈盒体1从基板4向筐体90的上面90c突出,基板4的露出部分(第1侧端部4c)向筐体90的前面90b突出的状态。设置成使第1送纸滚筒P1可以如图7所示的按逆时针转动且与透明罩19紧密接触,第2送纸滚筒P2可以如图7所示的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且与发热阻抗体8紧密接触的状态。另外,设置卷纸R不是靠近图象读写一体头A而是设置在筐体90内的前面90b部位,如图7所示的那样可以顺时针转动。
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第1送纸滚筒P1的转动记录纸K从纸卷R的下部一侧被引出,通过第1送纸滚筒P1与发热阻抗体8之间形成图像,然后,从经由筐体90的上面90c的靠近前端的部位被排出。
另一方面,例如是从筐体90的背面90a或者筐体90的上面90c的后端部一侧放入的原稿D。该原稿D在通过第2送纸滚筒P2与透明罩19之间之际被读取图像,然后经由筐体90的上面90c上的与记录纸K的排出部位相邻的部位被排出。
另外,也可以象图8所示的实施例4那样,各个送纸滚筒P1、P2、纸卷R以及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设置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3相同,卷纸R以及第2送纸滚筒P2设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在这个构成中,从卷纸R的上部引出的记录纸K记录图像后从筐体90的前面90b被排出。
另外,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5那样,也可以把各个P1、P2、卷纸R以及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设置位置前后反转(图9表示只反转了图7中筐体的状态)。在这样的构成中,把卷纸R设置在靠近筐体90的背面90a一侧而不是在靠近图象读写一体头A一侧。并且,设置各个送纸滚筒P1、P2以及卷纸R可以如图9所示的以顺时针方向转动。
在这个构成中,例如把原稿D放入与筐体90的上面90c记录纸K的排出部位相邻的部位。该原稿D通过第1送纸滚筒P1与透明罩19之间被读取图像,然后,例如从筐体90的前面90b被排出。
另一方面,例如记录纸K从卷纸R的下部一侧被引出,通过第2送纸滚筒P2与发热阻抗体8之间记录图像,然后从筐体90的上面90c的背面90a的一侧排出。
当然也可以象图10所示的实施例6的那样,设置成为从卷纸R的上部一侧引出记录纸,同时使第2送纸滚筒P2如图10所示的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这个场合下,记录纸从位于筐体90的上面90c的背面90a一侧被排出。
另外,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7那样,设置成为从卷纸R的上部一侧引出记录纸K,同时使第2送纸滚筒P2以图11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在这个场合下,记录纸K从筐体90的背面90a被排出。
另外,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8那样,把图象读写一体头A和卷纸R分别设置在较为离开的部位。即,把卷纸R设置在筐体90内的前面90b的一侧,同时把图象读写一体头A设置在中央乃至背面90A的一侧。并且,将图象读写一体头A装入筐体90内使其形成盒体1突出在基板4的上方,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向背面90a方向突出的状态。在这个场合下,设定为第1送纸滚筒P1和卷纸R如图12所示,为逆时针方向转动,第2送纸滚筒P2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再这个构成中,原稿D从筐体90的上面90c的前部90b一侧被输送到后部90a一侧。一方面记录纸K从与原稿D的排出部位相邻的部位排出。
另外,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实施例9的图象处理装置B那样,形成图像读取部H可以与主体99分离的结构。该图像读取部H可以与主体99分离单独使用,具有被称为手持扫描器的功能。再这个场合下,将图像读写一体头A装入图像读取部H内与各个送纸滚筒P1、P2和卷纸R组成图13所示的主体99,也可以装入图像读取部H内形成手持扫描器(图示略)。
图14以及图15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0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
这个实施例的图象读写一体头A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设置在基板4上的多个光源元件3和多个感应IC芯片2的设置顺序有所不同。即,在基板4的横向从第1侧端部4c向第2侧端部4d依顺序沿基板4的纵向延伸设置多个发热元件、多个驱动IC80、多个光源元件3以及多个IC芯片2。
这样的构成也是使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形成露出在盒体1外的状态将盒体1安装在基板4上,同时在基板4上的露出部位的表面4a上设置各个发热元件。并且,把其它各类元件设置在基板4的同一表面4a上。所以,这个实施例10同样也是为了促进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制造简单化,同时促进安装有该图象读写一体头A的图象处理装置B的小型化。
图16至图23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1相关的图象处理装置。
这个实施例11的图象读写一体头A与上面说明的实施例10同样,相对于上述的实施例1在设置在基板4上的多个光源元件3和多个感应IC芯片2的设置位置上不同。随之形成在盒体1内的空间的位置和形状也不同于实施例1,但没有本质的差异。且,此实施例11的其它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所以,以下仅对与实施例1有实质差异的设置在基板4上的各类元件的配置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板4上的布线模型进行重点说明。另外,关于与实施例1没有实质差异的部件和要素等沿用实施例1所用的同一符号且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6至图18所表示的那样,此实施例11的图象读写一体头A也是使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形成露出在盒体1外的状态将盒体1安装在基板4的表面4a上。
在基板4从盒体1露出的部位的表面4a上面形成发热阻抗体8,另一方面,在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上沿纵向延伸排列安装多个感应IC芯片2。并且在发热阻抗体8与感应IC芯片2之间的区域以一定的间隔隔开在基板4纵向排列设置多个驱动IC80。
发热阻抗体8如图19至图21所示的那样,其结构为,由全体形成状的共用线COM进行分别断电的在基板4的纵向连续设置发热元件8a。更具体的是,从沿基板4的第1侧端部4c延伸的共用线45,向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延伸,以一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共用电极部45a。这些共用电极部45a的各个前端形成插入到发热阻抗体844的下部的状态,发热阻抗体8被电气分断。另外在基板4上的共用线45与各个驱动IC80之间的区域里形成多个个别电极46。这些个别电极46的各个前端如图21所表示的那样设置在相邻的电极部45a之间,同时伸向发热阻抗体8的下部。一方面,各个个别电极46的另一端如图19和图20所示向驱动IC80的方向延伸。
各个驱动IC80负责驱动在图19中由符号L0所表示的单位长度范围内所设定的所定数量的发热元件8a。例如在A4幅度的记录纸K上以8点/mm的印字密度形成图像的场合,需要在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印字幅度方向(基板4的纵向)上设置1728个发热元件8a。在这个场合下,如果由12个驱动IC80来驱动所有的发热元件8a的话,每个驱动IC80应负责分别驱动144个发热元件8a。并且对于各个驱动IC80,144个个别电极46从发热阻抗体8向各个驱动IC80的方向形成延伸。
另外,在基板4的表面4a上,如图19和图20所示作为各个驱动IC80的配电线路分别形成印字数据线DI,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AEO2、电力供给线VDD1、地线GND1、闩锁信号线LAT以及时钟脉冲信号线Cp。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2条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AEO2。这是为了按时间差来分别驱动基板4上的多个发热元件8a中靠近基板4的纵向一端部的一半发热元件8a和另一半发热元件8a。
地线GND1比其它线粗,避开各个驱动IC80,整体来说形成在与各个驱动IC80列的同一直线上。并且地线GND1的2端部分别设置在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的纵向的两个端部,作为输出端片。
印字数据线DI如图22所示不形成在设置了各个驱动IC的区域上,而为非连续状。
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AEO2、电力供给线VDD、闩锁信号线LAT以及时钟脉冲信号线Cp如图19和图20所示整体来说是沿着地线GND1分别形成连续的状态。另外,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AEO2以及电力供给线VDD1的输入端片形成在基板4的第2侧端部4d的一端部(图19的左侧),闩锁信号线LAT以及时钟脉冲信号线Cp的输入端片形成在基板4的第2侧端部的另一端部(图20的右侧)。
如图22所示,沿着驱动IC80的四边由多个端片80a、80b、80c形成DAP。驱动IC80中沿图22的上边所形成的各个端片80a通过连线W与个别电极45导通连接,其数量对应于该驱动IC80所负责的个别电极的数量,例如形成144个导通连接。沿着驱动IC的图22的左边所形成的端片80b通过连线W与驱动IC用的各个电线形成导通连接对应于其配线线数,例如为6条线。沿着驱动IC的图22的下边所形成的各个端片80c通过连线W与地线GND1导通连接。另外形成在驱动IC80的图22的右边附近的端片DAP作为驱动IC80的印字数据输出端,通过连线W与形成在相邻驱动IC80之间的区域上的印字数据线DI导通连接。这样,各个驱动IC80与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AEO2、电力供给线VDD1、地线GND1、闩锁信号线LAT以及时钟脉冲信号线Cp形成并联电路连接,与印字数据线DI,各个驱动IC80形成串联电路连接。
通过IC80、发热阻抗体8以及将其导通的各个布线的共同作用,来使图像形成在记录纸K上。在各个驱动IC80的内部设有未图示的各种晶体管等,通过电力供给线VDD1供电可以驱动各个晶体管。例如,在通过印字数据线DI送来一行印字数据的场合下,与由时钟脉冲信号线Cp供给的时钟脉冲信号同步,在各个驱动IC80内的位移寄存器(图示略)的各个位中印字数据被依次向下传送。最后,直到在初段(图19的左端)的驱动IC80中最初被输入的印字数据被依次传送到最后段(图20的右端)的驱动IC80中的位移寄存器的最后一位中。并且,由闩锁信号线LAT供给各个驱动IC80的闩锁信号的作用,将与在这时的位移寄存器中所保持的数据相同的数据记忆在各个驱动IC80的各个闩锁电路(图示略)中。由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将选通脉冲信号供给与该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导通连接的各个驱动IC80。在供给该脉冲信号的时间内,对应于该驱动IC80的各个闩锁电路中所记忆的各个点的数据使对应于各个个别电极46的晶体管导通或阻断,仅在被适当地选择的个别电极46中允许电流通过。并且,由选通脉冲信号线AEO2与选通脉冲信号线AEO1的脉冲信号保持一个时间差供给与其导通连接的各个驱动IC80。在供给该选通脉冲信号的时间内使被适当选择的发热元件8a发热,从而完成一行的印字。
各个感应IC芯片2例如由多个光电晶体管等的感光元件所构成,在图19中符号L1所示的单位长度范围设为1个芯片。象在实施例1中所述的那样,在构成图象读写一体头A以8点/mm的读取密度来读取A4幅面的原稿D的场合下,例如1个感应IC芯片中设有96个感光元件,则基板4上需安装18个IC芯片。
另外,在基板4的表面4a上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作为各个感应IC芯片2用的线路配置,形成有模拟数据输出线AO、地线GND2、串行信号线SI、时钟信号线CLK以及电力供给线VDD2。
如图19以及图23所示,电力供给线VDD2沿着驱动IC的地线GND整体与地线GND1基本平行呈连续状。模拟数据输出线AO、地线GND2、时钟信号线LCK以及电力供给线VDD2通过连线W与各个感应IC芯片2形成连接。各个感应IC芯片2与模拟数据输出线AO、地线GND2、时钟信号线LCK以及电力供给线VDD2形成并联电路连接。
串行信号线SI为非连续状态,通过连线W与初段(图19的左端)的感应IC芯片2连接。然后,通过连线W把相邻的感应IC芯片2连接在相邻感应IC芯片2的分界线旁所形成的岛屿状的导体部位I1上。这样,便可以使串行信号依次从图19左侧的感应IC芯片2传送到右侧的感应IC芯片2。
感应IC芯片2由电力供给线VDD2供给电力,来驱动构成在感应IC芯片2内部的未图示的各种晶体管。当该感应IC芯片2中的各个感光元件受到从原稿D反射的光的照射时,对应于其感光量的输出电平作为读取数据一时保持在各个感光元件中。在通过串行信号线SI把串行信号供给初段的感应IC芯片2时,作为模拟开关的晶体管(图示略)导通,保持在初段的感光元件中的读取数据作为模拟信号串行地传送到模拟数据输出线AO中。并且,在感应IC芯片2中,与由时钟信号线LCK供给的时钟信号同步,位移寄存器(图示略)的各个位的串行信号依次向下传送,保持在各个感光元件中的读取数据与此同时依次地被输出。最后,串行信号被传送到最后段(图20的右端)的感应IC芯片2内的最后一位位移寄存器后,便得到了一行的图像读取数据。
另外,在基板4的表面4a上,在与驱动IC80列所规定的直线基本同一的直线上,设置多个光源元件3。将这些光源元件3串联电路连接形成一组,在相邻的驱动IC80之间的区域上各设置一组。另外,不在最边端(图19的左端和图20的右端)所设置的2个驱动IC80的旁边而在基板4的纵向的两端部位上分别设置一组光源元件3。
在各个光源元件3组中,一部分光源元件3设置在驱动IC80用的地线GND1以及感应IC芯片2的电力供给线VDD2之间所形成的岛屿状导体区域I2上。并且,通过W与感应IC芯片2的电力供给线VDD2连接,通过电力供给线VDD2所供给的电力使其发光。即,各个光源元件3和感应IC芯片2共用电力供给线VDD2作为电源。另一部分光源元件3安装在地线GND1上,通过连线W是另一端与导体区域I2连接。即,一部分光源元件3与另一部分光源元件3形成串联电路连接。
这样构成的图象读写一体头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同样可以进行图像读取和图像形成的动作。
这样构成的图象读写一体头A由于使多个光源元件3和多个感应IC芯片2共用电力供给线VDD2,简化了基板4上的布线,可以缩小基板4的宽度。
另外,大部分的光源元件3形成在基板4上的驱动IC80用的地线GND1和感应IC芯片2的电力供给线VDD2之间。由于这些线体比其它信号线宽,所以,多少减小这些线的宽度可以确保在基板4的表面4a上设置光源元件3的区域。也就是,不必要把光源元件3设置在别的基板上,与感应IC芯片2等都设置在同一基板4的同一面4a上,也不会使基板4增大。另外,一部分的光源元件3直接设置在基板4上的地线GDN1上。这样的构成具有不需要另外在基板4的表面4a上保留设置光源元件3的区域优点。

Claims (23)

1.根据一种图象读写一体头,其特征为:其构成是:具有在横向的第1侧端部和第2侧端部的长矩形状体并在其一面上排列设置多个感光元件的基板、形成长条形状并设置在上述一面使其形成围住上述的多数感光元件状态的盒体、将上述的盒体与上述基板对向安装并使原稿被紧密接触进行输送的透明罩、设置在盒体内照明上述原稿的光源、设置在上述盒体内使由上述的光源照明的原稿上的图象成像在上述多个的感光元件上的镜头、排列设置在上述基板上的多个发热元件、驱动各个所定数目的发热元件的多个驱动IC,在具有以上构成的图象读写一体头中,将上述的盒体使上述第1侧端部呈在所定的幅度范围上从上述盒体中露出的状态设置在上述一面上,并将上述多个发热元件设置在上述一面上的从上述盒体中露出的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把上述光源设置在上述的一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把上述光源设置在比上述的一面的上述多个感光元件列更靠近上述第2侧端部的边缘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把上述光源设置在上述的一面中的上述多个发热元件列与上述多个感光元件列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把上述多个驱动IC在上述的一面上以一定的间隔沿上述基板的纵向排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上述光源具有多个发光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将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其中的一部分设置在上述的一面上的上述多个各个驱动IC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在上述的一面上的上述多个各个驱动IC之间设置2个以上个发光元件并使上述2个以上个发光元件形成串联电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在上述的一面上形成供给上述各感光元件以及上述光源驱动电力的供电线路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上述供电线路模型在上述一面上沿着上述多个感光元件向上述基板的纵向延伸形成,同时还在上述一面上沿着供电线路向上述基板的纵向延伸形成上述多个驱动IC用的地线线路模型;
把上述多个光源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上述一面上的上述电力供给线和上述地线之间的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图象读写一体头,把上述的多个发光元件中的一部分直接设置在上述的地线上。
12.根据一种图象处理装置,其特征为: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挤压上述透明罩的同时使上述原稿与上述透明罩紧密接触进行输送的第1送纸滚筒和挤压上述的多个发热元件列的同时使记录纸与上述多个发热元件列紧密接触进行输送的第2送纸滚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把上述的图象读写头安装在设定的筐体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上述筐体设有可以使筐体的内部露出的开口,同时设有可以关闭该开口的盖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上述开口形成在当开口呈开放状态时面对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的位置,同时,上述图象读写一体头可以以上述基板纵方向上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上述转动轴做为上述第2的送纸滚筒的转动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在上述基板中的第1侧端部上形成向上述第2送纸滚筒方向突出,并且设有可插入上述第2送纸滚筒的上述转动轴的插入部的支撑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设有在上述开口呈闭锁状态时调整上述第1送纸滚筒挤压上述透明罩的压力以及上述第2送纸滚筒挤压上述多个发热元件列的压力的压力调整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作为上述挤压力的调整装置,设有把上述基板挤压向第1送纸滚筒以及第2送纸滚筒的挤压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为了使上述电路板的第1侧端部和第2侧端部的各个部位都能受到挤压,在上述电路板的横向设置2个上述的挤压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在上述基板的横向设置一个上述的挤压部件,使其相对于上述基板的横向两端,用所希望比例的压力压在所选择的上述基板的所定挤压部位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上述的挤压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记载的图象处理装置,把上述的图象读写一体头设置在上述的盖体上。
CNB99808543XA 1998-07-13 1999-07-12 图象读写一体头及具有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041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7332/1998 1998-07-13
JP19733298A JP3798910B2 (ja) 1998-07-13 1998-07-13 画像読み書き一体ヘッド、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処理装置
JP20180998A JP3798911B2 (ja) 1998-07-16 1998-07-16 画像読み書き一体ヘッド
JP201809/1998 1998-07-16
JP20943498A JP3798912B2 (ja) 1998-07-24 1998-07-24 画像読み書き一体ヘッド、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処理装置
JP209434/1998 1998-07-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9864A true CN1309864A (zh) 2001-08-22
CN1170418C CN1170418C (zh) 2004-10-06

Family

ID=27327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80854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0418C (zh) 1998-07-13 1999-07-12 图象读写一体头及具有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864999B1 (zh)
EP (1) EP1119184B1 (zh)
KR (1) KR100388678B1 (zh)
CN (1) CN1170418C (zh)
CA (1) CA2336413C (zh)
DE (1) DE69940699D1 (zh)
TW (1) TW425811B (zh)
WO (1) WO20000035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67311B1 (ko) * 1998-11-09 2003-01-10 로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화상판독/기록 일체헤드, 이를 구비한 화상처리장치,화상판독헤드 및 프린트헤드
US7821684B2 (en) * 2002-04-23 2010-10-26 Chen-Hsiang Shih Circuit module integrating a light driver and an optical
JP2004193773A (ja) * 2002-12-09 2004-07-08 Rohm Co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ユニット
US7663777B2 (en) * 2005-05-06 2010-02-1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efault settings customization system
US7881652B2 (en) * 2005-06-30 2011-02-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odular printer and scanner ADF duplexer feedpath including second tray
KR20100095666A (ko) * 2009-02-12 2010-09-01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고전압 구동용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및 그것을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
US9247095B2 (en) * 2012-12-19 2016-01-26 Canon Components, Inc. Image sensor unit,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4719B1 (en) * 1981-08-11 1986-03-12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JPS6336648A (ja) * 1986-07-31 1988-02-17 Ricoh Co Ltd 入出力装置
JPH04282952A (ja) * 1991-03-12 1992-10-08 Hitachi Ltd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記録読み取り素子並びに駆動用ic
JPH0583470A (ja) * 1991-09-25 1993-04-02 Rohm Co Ltd イメージセンサ
JP2868673B2 (ja) * 1992-08-17 1999-03-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入出力デバイス
JP3003416B2 (ja) * 1992-08-28 2000-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の読取・記録装置
US6014231A (en) * 1992-09-09 2000-01-11 Rohm Co., Ltd. Image sensor
JPH06113069A (ja) * 1992-09-30 1994-04-22 Mita Ind Co Ltd ディジタル画像形成装置
JP2968662B2 (ja) 1993-05-07 1999-10-25 ローム株式会社 読取・プリント兼用ヘッド
KR0182048B1 (ko) * 1995-10-12 1999-04-15 김광호 밀착형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EP1659773B1 (en) * 1995-12-26 2008-12-31 Rohm, Co., Ltd. Contact-type image sensor
JPH09284470A (ja) * 1996-04-15 1997-10-31 Rohm Co Ltd 画像読み書きヘッド
JPH1051587A (ja) * 1996-07-30 1998-02-20 Rohm Co Ltd 画像読み書きヘッド
CN1147122C (zh) * 1996-07-30 2004-04-21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图象读写头以及用于读写头的集成电路
JP3167111B2 (ja) * 1997-04-25 2001-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FR2782779B1 (fr) * 1998-05-15 2002-06-07 Rohm Co Ltd Dispositif de lecture d'images et dispositif d'eclairage utilise pour celui-ci
TW417380B (en) * 1998-05-29 2001-01-01 Rohm Co Ltd Unified pick-up head for image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the image processor compri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18C (zh) 2004-10-06
CA2336413A1 (en) 2000-01-20
US6864999B1 (en) 2005-03-08
DE69940699D1 (de) 2009-05-20
TW425811B (en) 2001-03-11
WO2000003537A1 (fr) 2000-01-20
EP1119184A1 (en) 2001-07-25
EP1119184A4 (en) 2002-03-06
CA2336413C (en) 2004-10-05
EP1119184B1 (en) 2009-04-08
KR100388678B1 (ko) 2003-06-25
KR20010053461A (ko) 200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0783C (zh) 图像读取装置、基准部件异物检测方法
CN1164071C (zh) 图象读写一体头以及具有该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CN1170418C (zh) 图象读写一体头及具有该图象读写一体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CN1642211A (zh) 图像读取装置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TW391928B (en) Recording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231819C (zh) 成像装置
US6025858A (en) Recording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155217C (zh) 图象读写兼用头以及备有此读写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EP1102469A1 (en) Image processor
CN1364117A (zh) 光打印头及其点亮方法
CN1688921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器
CN1485910A (zh) 半导体器件
CN1280680C (zh) 图像形成系统
US9854130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317135C (zh) 液晶快门装置
CN2727969Y (zh) 摄像元件、摄像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CN1892770A (zh) 电光学装置、其驱动电路及电子机器
US20080166149A1 (en) Drive device, LED array, LED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CN1109434C (zh) 壁挂式图象处理装置
CN1798235A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5505050B2 (ja) トナー消色機能付き多機能型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121B2 (ja) トナー消色機能付き多機能型画像形成装置
CN1625213A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155104A (zh) 图象形成装置
JP2003285465A (ja) 発光素子アレイ露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06

Termination date: 20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