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6192A -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6192A
CN1286192A CN00133118A CN00133118A CN1286192A CN 1286192 A CN1286192 A CN 1286192A CN 00133118 A CN00133118 A CN 00133118A CN 00133118 A CN00133118 A CN 00133118A CN 1286192 A CN1286192 A CN 1286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ening
wind
seat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33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719C (zh
Inventor
山本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6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61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71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1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其可抑制在防风板的后侧产生负压,从而提供高速连续行驶时的舒适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转向把手16的前侧安装透明的防风板24的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中,在上述防风板24的下部形成外界空气导入用开口24b,同时低于该开口24b的上缘的下侧部分不透明。

Description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本发明涉及抑制行驶风和雨接触到驾驶者的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在两轮摩托车中,具有设置用于抑制行驶风和雨接触到驾驶者的防风装置的场合。该防风装置采用将由透明树脂等构成的防风板(防风屏SCREEN)竖立安装在转向把手前侧的构造。
因此在设有上述防风板的场合,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由行驶风在防风板的后侧、即驾驶者的前侧产生负压,驾驶者必需经受该负压地握持转向把手并且增大了搭载于踏脚板上的脚的力,从而产生损害连续行驶时舒适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该装置能抑制防风板后侧产生的负压,提高在高速连续行驶时的舒适性。
权利要求1的发明是,在转向把手的前侧安装透明的防风板的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中,在上述防风板的下部形成外界空气导入用开口,同时低于该开口的上缘的下侧部分不透明。
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在转向把手的前侧安装透明的防风板的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中,在上述防风板的下部形成行驶风导入用开口,在上述防风板与转向把手之间立设(竖立设置)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调整从上述开口导入的气流,该导向部件的上缘的高度设定成比上述开口的上缘高度要高。
权利要求3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明中,设有百叶机构,该百叶机构具有配置在上述开口内的导向板,该导向板将从该开口导入的气流向驾驶者的头部导向;开闭上述开口的活门板;由在将该活门板从打开的状态向关闭的状态回退时进行把持的关闭提手部和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回退时进行把持的打开提手部构成的开闭提手。
按照权利要求1的发明,由于在防风板上形成外界空气导入开口,因此行驶风被导入防风板的里面,防止在该防风板的里面产生负压,防止向驾驶者作用向前的力。而且在上述防风板上形成外界空气导入开口,由于在比该开口的上缘低的下侧部分为不透明,因此驾驶者不会通过上述防风板的外界空气导入开口附近观看前方,可以避免由于形成上述开口而产生的对视野的偏差的问题。而且由于外界空气导入开口的形成区域不透明,与其上部的透明部分的区分明确,可以在设计上产生张弛,改善了外观。
按照权利要求2的发明,由于在防风板上形成外界空气导入用开口,同时该防风板与转向把手之间立设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调整从上述开口导入的气流,且该导向部件的上缘的高度设定成比上述开口的上缘高度要高,因此使行使风朝向驾驶者的头部附近同时能调整流动状态,可防止产生上述的负压,同时由于抑制行驶风的卷入,因而可以抑制由该卷入等产生的噪声。
而且在雨中行驶时,行驶风与雨水一起进入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内,该雨水被上述导向部件遮断,几乎不会接触到驾驶者。
按照权利要求3,由于在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内设置百叶机构,该百叶机构具有导向板、活门和开闭提手,因此在寒冷期等,用该活门关闭由导向板形成的外界空气导入通路,在这样关闭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外界空气流向驾驶者。
而且在关闭上述外界空气导入通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关闭提手部来回退活门,而在打开的情况下通过打开提手部来回退活门,这样,在手难以进入的狭小区域中,也可对活门容易地进行开闭驱动。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按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车体盖的正面图。
图3是上述车体盖的左侧面图。
图4是表示上述车体盖的仪表板周围的背面图。
图5是上述车体盖的防风屏的正面图。
图6是上述防风屏的左侧面图。
图7是上述防风屏的断面左侧面图。
图8是上述防风屏的百叶机构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车体盖的左装物箱的断面侧面图(沿图4的Ⅸ-Ⅸ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10是表示上述车体盖的右装物箱的断面平面图。
图11是表示上述车体盖的右装物箱的断面侧面图(沿图4、图10的Ⅺ-Ⅺ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12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后部的一部分的断面左侧面图。
图13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中央部分的左侧面图。
图14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座椅减振器部分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座椅铰链部分的断面正面图(沿图14的ⅩⅤ-ⅩⅤ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16是表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储存装置的储存箱的左侧面图。
图17是上述储存箱的平面图。
图18是上述储存箱的正面图。
图19是表示上述储存箱的断面正面图(沿图17的ⅩⅨ-ⅩⅨ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20是座椅装置、储存装置的断面正面图。
图21是沿上述座椅装置、储存装置的车辆中心线的断面左侧面图。
图22是上述座椅装置、储存装置的断面正面图(沿图12的ⅡⅪ-ⅡⅪ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23是上述座椅装置的串列座椅的斜视图。
图24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串列座椅部分的左侧面图。
图25是上述串列座椅部分的断面背面图(沿图24的ⅡⅩⅤ-ⅡⅩⅤ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26是手把的座椅负荷承受部分、安装部分的断面背面图(沿图24的ⅡⅩⅥa-ⅡⅩⅥa线的断面图、ⅡⅩⅥb-ⅡⅩⅥb线的断面图)。
图27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燃料箱安装部分的平面图。
图28是上述燃料箱安装部分的左侧面图。
图29是表示上述车体盖的燃料供给帽用的盖的平面图。
图30是上述盖周围的断面图(沿ⅢⅩa-ⅢⅩa线、ⅢⅩb-ⅢⅩb线和ⅢⅩc-ⅢⅩc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31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停车制动器操作杆周围的侧面图。
图32是上述停车制动器操作杆周围的平面图。
图33是上述停车制动器操作杆本身的平面图。
图34是上述停车制动器机构的侧面图。
图35是上述停车制动器机构的断面正面图。
图1~3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的图,其中图1是两轮摩托车的左侧面图,图2、图3、图4是车体盖的正面图、左侧面图、背面图,图5、图6、图7、图8是防风屏的正面图、左侧面图、断面左侧面图、分解斜视图,图9、图10是左右侧的断面左侧面图、断面平面图,图11是图10的Ⅺ-Ⅺ线的断面图,图12、图13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后部的左侧面图,图14是减振器机构的平面图,图15是座椅铰链部分的断面正面图,图16~图19是表示储存箱的图,图20~22是表示座椅安装状态的断面图,图23是座椅的斜视图,图24是串列座椅、手把的侧面图,图25、图26是表示照明灯、手把安装状态的断面图,图27、图28是燃料箱周围的平面图、侧面图,图29、图30是表示燃料箱的图,图31、图32、图33是停车制动器机构的侧面图、平面图、平面图,图34、图35是停车制动器机构的侧面图、断面背面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左、右、上、下特指在坐到车辆上的状态下见到的状态。
图中,1为小型两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1的概略结构为,由车架2的前端可左右自由转向地枢支(枢轴地支承)前叉4,前叉4在下端位置枢支着前轮3,由该车架2的后部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枢支着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5,在该发动机单元5的后端部枢支着配置于该后端部内侧的后轮6,在该发动机单元5的上方配置储存装置7,在该储存装置7的上侧搭载座椅装置8,而且在上述发动机单元5的前方顺次地搭载燃料箱9、散热器39,车架2的周围用树脂制造的车体盖10包围。
本实施方式的车架2具有这样的大致构造:在枢支上述前叉4的转向轴4a的转向轴筒2a上连接左右的侧架2d、2d的前端部,在从该左右的侧架2d、2d的后端向后方倾斜向上地延伸的左右主托架2e、2e的上端固定有左右手把支承部2f、2f,而且将该左右手把支承部2f、2f彼此用从后面看大致呈U字状的后部架2g连结起来。上述左右侧架2d的构造为:上下侧管2b、2c从侧面看分别呈上下两段的大致L状地配置,其后端部彼此通过上述主托架2e连接起来。
立设于上述前叉4的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延伸的转向轴4a通过上述车架2的前端的转向轴筒2a用轴承可左右自由转向地枢支着,在该转向轴4a的上端通过把手托架4b用螺栓固定可以拆下的把手16的中央部16a。该转向把手16具有用圆形钢管制造的大致水平延伸的中央部16a与从其左右端向外侧倾斜向上地立起且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右部16b、16c。安装树脂制造的把手盖17,以便从该转向把手16的上述中央部16a包围左右倾斜部,该把手盖17可与转向把手16共同转动。
上述车体盖10具有覆盖从上述转向轴4a的前侧到前轮3的后侧附近的覆盖物11、与该覆盖物连续并覆盖车体左右下部的下盖12、覆盖上述转向轴4a后侧的腿护板13、构成踏脚部的踏脚板14和覆盖座椅装置8左右的侧盖15。
而且在由上述覆盖物11的上缘部与上述腿护板13的上缘围成的开口部分中闭塞该开口地安装着树脂制造的内部仪表板18。在该内部仪表板18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插入上述转向轴4a的上端的把手托架4b的把手开口18a,在该把手开口18a左右形成格栅部18b、18b。该格栅部18b、18b是在内部仪表板18内沿水平方向延伸多个缝隙18c地形成的,在该格栅部18b的内侧配置立体声装置的扬声器。
除上述内部仪表板18的上述把手开口18a外,在上述格栅部18b的前侧还形成仪表开口18d,在该仪表开口18d内配设固定有将速度计19a、燃料计19b、水温计19c等各种计量仪表整体化的仪表单元19。而且在上述内部仪表板18的上述仪表单元19的前侧立设着仪表挡板20,该挡板防止光线从前方直接照射到该仪表单元19的文字盘上,同时充当引导行驶风的引导部件的供暖。
上述仪表挡板20由沿上述内部仪表板18上的上述仪表开口18d的前侧边缘竖立地一体形成的后壁21、隔开一定的间隔覆盖该后壁21的前面地配设的前壁22构成,向车辆后方倾斜向上地倾斜。上述后壁21的后壁周缘21a向前侧折返,在该后壁周缘21a的内侧开设间隙a地插入前壁周缘22a,该前壁周缘22a形成有上述前壁22的台阶,这样就形成了排出雨水等的排水通路23。
上述覆盖物11的前面上端部上安装有大型的防风屏(防风板)24,当从车辆侧方观看时,该防风屏24在车宽方向中央的断面呈比上述仪表挡板20稍微立起的状态地倾斜(相对于垂直线比仪表挡板20还要小一定的角度)。该防风屏24用透明树脂制造,从正面观看时其下缘24a向下方圆弧状地突出,整体上看呈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上述下缘24a通过插入多个螺栓孔24f内的安装螺栓25安装固定到上述覆盖物11的上缘11a上。而且上述安装螺栓25通过有色的树脂制造的盖26覆盖,因此从外部不能看见。11b为头灯的配置开口,11c为方向指示器的配置开口,11d为外界空气导入开口。
而且在上述防风屏24的下部,即上述下缘24a的附近部分上,形成将外界空气导入上述防风屏24后侧的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该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从正面观看呈大致逆台(倒梯形)形状。该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左右缘24c、24c向后方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弯折(参照图5的断面a-a),通过该弯折,可以抑制形成该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刚性的降低。
而且在上述防风屏24的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上缘24d的连续延长线b下侧的部分(图5中画有斜线的部分)的里面,通过丝网印刷形成有例如黑色的有色皮膜27,这样该防风屏24的上述延长线b的下侧部分就呈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延长线b下侧部分采用由上部半透明向下部逐渐变成不透明的结构。不用说上述皮膜也可采用除印刷以外的方法,例如通过粘贴不透明的封垫来形成。
而且当从正面观看时,上述仪表挡板20的上缘20a位于比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上缘24d要高的位置。且上述两者的上缘20a与24d的高度差c由于一方面上述仪表挡板20侧的上缘20a大致水平,另一方面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侧的上缘24d具有稍微向下侧突出的圆弧状,因此(高度差c)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侧较大。而且当在纵断面从车辆侧面观看时,仪表挡板20的上缘20a的高度设定在大致位于构成后述百叶机构28的导向板29的上端导向翼29a的上表面的延长线d上的高度处。
在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内配设有百叶机构28,该百叶机构用于实质上开闭该开口24b,而且在打开时将外界空气的流动方向向驾驶者的头部导向。该百叶机构28具有将上述外界空气气流向驾驶者的头部附近导向的固定式导向板29、开闭由该导向板29形成的实质性的外界空气导入开口的活门板30、在该活门板开闭时用于握持的开闭提手31。
上述导向板29是,在平面内观看时是将仅前方凸出部圆弧状地弯曲的上段、中段、下段导向翼29a、29b、29c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同时将纵向配置的左、右凸肋29d、29d及中央凸肋29e结合起来构成树脂制成的整体成形品。上述导向翼29a~29c从正面观看时大致水平,而在纵断面内从车辆侧方观看时稍微向后方斜上方地倾斜。而且上述仪表挡板20比上述固定式导向板29更大程度地向后方斜上方倾斜。通过该导向板29与仪表挡板20的组合,将行驶风导向驾驶者的头部附近,同时调整气流而防止发生乱流,并且防止在防风屏24的后侧产生负压。
安装凸缘部29f在上述下段导向翼29c的前缘上沿该导向翼29c的前缘线形成圆弧形状的台阶。在该安装凸缘部29f上面与上述防风屏24的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开口下缘24e的下面粘贴两面均粘结的条带33。
上述活门板30是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带板形状的其翼厚具有一定差别的上部翼30a与下部翼30b一体地结合的树脂整体成形品。此外在上述活门板30的两端部上一体地形成枢支部30c、30c,该枢支部30c通过突设于上述左右凸肋29d、29d上的枢轴部29g可自由回转地支承。这样,上述活门板30可以开闭由上述上段、中段、下段导向翼29a、29b、29c形成的空气导入开口。
而且在上述活门板30的上部翼30a的后缘的车宽方向中央,一体地形成用于开闭该活门板30的上述开闭提手31。该开闭提手31由从上述活门板30打开的状态回退到关闭状态所用的关闭提手部31a与从关闭状态回退到打开状态所用的打开提手部31b构成。上述关闭提手部31a这样来形成:向后方斜上方倾斜,以便在活门板30处于打开的位置时(图7的实线所示的角度位置)具有在与上述仪表挡板20的前壁22之间可插入手指的间隙,而且上述打开提手部31b通过与活门板30平行且在后方具有台阶地形成,以便在上述活门板30处于关闭位置时(图7中的双点虚线所示的角度位置)具有在与上述防风屏24之间可插入手指的间隙。
上述活门板30从车辆后方观看时在车宽方向的左端面上挂置扭转弹簧型的施压弹簧32的一端32a,该施压弹簧32的另一端32b挂置于上述左侧凸肋29d的弹簧支承部29h上。在该场合,上述一端32a、另一端32b的挂置位置设定成向该活门板30施压,使之在回退到打开、关闭状态时分别保持该打开、关闭状态。
采用该实施方式,由于在防风屏24上形成有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其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24的里面,因此能防止在该防风屏24的里面产生负压,防止向驾驶者作用向前的力。而且在上述防风屏24上形成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由于该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左右缘24c、24c向后方折弯,因此能抑制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的、特别是左右侧部的刚性的降低,确保形成了该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防风屏24整体的必要的刚性。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左、右边缘部折弯,因此在通过防风屏24的该折弯形成部分观看前方的情况中,会产生视野扭曲变形的问题。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上述防风屏24的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上缘24d在车宽方向连续地延长的线b下侧的部分(画斜线的部分)的内面形成半透明或者不透明的皮膜27,因此驾驶者通过上述防风屏24的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附近不能看见前方,而是通过图1所示的区域A来观看前方,故回避了在通过上述折弯形成的部分观看时视野发生扭曲变形的问题。
而且由于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形成区域为半透明或者不透明,因此与其上部的透明部分的区分明确,在设计上产生张弛,改善了外观。
而且在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上设置百叶机构28,固定式的导向板29的导向翼29a、29b、29c稍微向后方斜上方地倾斜,同时仪表挡板20比该导向板29更呈立起状态,这样,可以使行驶风吹向驾驶者的头部附近,同时能调整流动状态,因此可防止上述负压的产生并且抑制行驶风卷入,从而抑制由该卷入等产生的噪声。
而且在雨中行驶时,行驶风与雨水进入上述外界空气导入开口24b内,该雨水由上述仪表挡板20的前壁22遮挡,几乎不会到达驾驶者。而且到达该前壁22的雨水经过该前壁22的面而流向周围,从间隙a经排水通路23而落下到车体下方。
由于设置有活门板30,在寒冷时期可用该活门板30关闭由上述导向板29形成的外界空气导入通路。在这样关闭的情况下,可防止外界空气向驾驶者流动。而且在关闭上述外界空气导入通路的情况下,将手指置于关闭提手部31a的下面,从而使活门板30向上方良好地回退;和在打开的情况下将手指置于关闭提手部31b的前面,从而使活门板30向下方良好地回退,这样,可以在难以伸入手的狭窄的区域容易地开闭驱动活门板30。
这样,由于上述活门板30的开闭提手31具有由倾斜状的关闭提手部31a与台阶状的打开提手部31b构成的相差悬殊的形状,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在防风屏24与仪表挡板20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开闭驱动活门板30。而且由于设有扭转弹性型的施压弹簧32,因此确实能将该活门板30保持在打开位置或关闭位置。虽然可以采用上述活门板30的回转轴沿车宽方向延长到仪表挡板20的左、右边缘部,把持该延长轴的端部地进行回转驱动的结构,但这样的构造复杂,同时由上述延长轴而造成外观降低的问题。
下面说明设置在上述腿护板13上的左、右装物箱(储存部)。在上述腿护板13的上缘部且比车宽方向中心稍微偏向右侧的部分上配设主开关34,分别配设夹持该开关34的在右侧的小型右装物箱(副储存部)35和左侧的比较大型的左装物箱(主储存部)36。
上述左装物箱36具有这样的结构:通过由铰链36a可前后摇动地支承的左盖(主盖)36b来开闭凹入形成的箱底部(主箱底部)13b的开口13c,其中腿护板13的一部分向车体前方凸出,并且该开口面向车辆后方。箱底部13b中,其由图4、图9中的13b’表示的部分一体地形成在腿护板上,13b”部分则焊接在别的物件上,由该13b”部分来使储存空间向下方扩大。在上述左盖36b上配设锁止机构38。该锁止机构38具有锁止爪38b,该锁止爪38b当接触到腿护板13的锁止片13d上时就被压入锁止机构本体内,当越过锁止片13d时就自动返回而锁止到锁止片13d的里面侧。为了打开盖36b,设置于锁止机构38上的左右提手(图中未示出)被压入锁止机构本体内,解除锁止爪38b与锁止片13d的结合。锁止机构38在钥匙孔38a内插入主钥匙而回退到锁止位置时,锁止爪38b就保持锁止到腿护板13的锁止片13d上的状态。图4中左盖36b被取下。
上述右装物箱35的箱底部(副箱底部)35a与右盖35b被制成一体,被配设可以开闭腿护板13的开口13f。上述箱底部35a采用随着下面面向车辆前方而向斜上方倾斜的构造,同时上面开放,这样右装物箱35a就形成上面开放的箱状。而且该箱底部35a可通过在腿护板13内凹设的侧壁部13a上的销35c、35d前后回转,且可拆卸地支承。在此,销35c为在上述箱底部35a的侧面一体地突出形成的类型。图4中盖部35b、箱底部35a被取下。
另一方面,销35d可拆卸地构成。详细地说,将销35d插入箱底部35a的轴孔35e内,通过挤入轴35f而使该销35d的端部扩大,由此周定到侧壁部13a的支承孔13e内。这样,右装物箱35以销35c、35d为中心可前后摇动。
在上述右装物箱35内设置有通向散热器39的冷却水的补给罩(给水罩)37。该补给罩37可通过取下上述右装物箱35而从外面接近,在该状态下取下该补给罩37而可容易补给冷却水。此外,在取下上述右装物箱的情况下,进一步压入上述轴35f而解除销35d的端部的扩开,由此可顺利地同时拔出轴35f与销35d,这样就可容易地取下右装物箱35。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将装物箱分割为左右两个,右装物箱35由箱底部35a与箱盖35b一体化地构成,且该装物箱35可容易从腿护板13拆卸,再者取下该右装物箱35时可以从外面接近散热器39的冷却水的补给罩37,因此容易进行冷却水的补给作业。
下面详细说明座椅装置8及储存装置7。上述座椅装置8采用驾驶者乘坐的主座椅(前部座椅)41与同乘者乘坐的串列座椅(后部座椅)42的前后分割为二的构造。而且通过用于支承上述主座椅41的盖铰链板43来开闭上述储存装置7的储存箱40的上部开口40c。
上述储存箱40具有跨过上述两人乘坐用的座椅装置8的全长的长度,分别将由树脂一体地形成的2个部件如后所述地结合成一体,由位于上述主座椅41的下侧的前箱部(前部箱)40a与位于上述串列座椅42下侧的后箱(后部箱)部40b构成,防护帽型的头盔A、B可储存在该前箱部40a、后箱部40b内。
上述储存箱40整体上向前下方倾斜状地形成,其底壁40d的对应于上述前箱部40a的前底部40e向下方较大地胀出形成,使得可由上述盖铰链板43容纳上述头盔A,位于大致覆盖上述发动机单元5的汽缸盖5a的前面的高度处。而且上述前箱部40a在前后4个位置通过螺栓44a、44b安装固定到上述上侧管2b上。
上述后箱部40b从平面看形成大致矩形。即,如图16所示,当从平面观看时,左右侧壁40u与后侧壁40u’对应于长方形的左右侧边与后侧边。而且后箱部40b的后底部40f下方胀出地形成,顶壁40g在横断面看构成山形(圆顶状),整体上呈隧道状。这样,可以容纳上述头盔B或手提箱等长方形状的物体。而且上述后箱部40b的后底部40f的前端附近通过4个螺栓44c固定到上述上侧管2b上,突设于后端壁上的支承凸起部40v支承在上述后部车架2g上。此外,该储存箱40的安装这样进行,在通过后部车架2g来支承支承凸起部40v后,用上述各安装螺栓44a~44c将储存箱的底部安装固定到上侧管2b上。
详细地说,上述顶壁40g被设定为山形的形状,即具有将图1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大致半圆形的顶壁e的用斜线表示的区域切割成直线状的倾斜面40h。这样,由于具有将斜线区域切割而成的倾斜面40h的形状,如后所述,可以确保该部分上双重重叠地配设的主座椅41的重叠部的坐垫厚度,从而确保乘坐感觉。
在上述顶壁40g的后部配设有用于照明后箱部40b及前箱部40a内的照明灯48。该照明灯48从外侧插入内侧地配置固定到上述顶壁40g的后部侧面上,其透镜面48a平坦地形成。由于这样配设照明灯48,因此可回避后箱部40b因形成隧道形状而内部黑暗难以看见的问题。
此外,由于照明灯48配设在顶壁40g部分的实质上不会使储存容积变小的部位,因此可回避由于设置照明灯48而减小储存容积的问题。而且由于照明灯48配设在顶壁40g的不易与储存物相碰的部位,因此可避免由储存物损坏照明灯的问题。再者由于透镜面48a平坦,向内部的突出为最小量,由此可避免储存容积的减小,同时可避免后箱部40b内的储存物与照明灯的干涉。
上述后箱部40b采用这样的构造:将上述后底部40f侧的接合开口40m与顶壁40g侧的接合开口40n对接,将这些接合开口彼此用金属丝熔接的方法进行熔接结合。详细地说,将发热用的金属丝49配置到上述接合开口40m、40n之间,在夹持的状态下给金属丝49通电,此时通过发热而使树脂熔融,在凝固时熔接。
这样,在形成隧道型的后箱部40b时,由于将上下分割为二的顶壁40g的侧部与底部40f的侧部通过金属丝熔接方法而进行熔接结合,从而可提高防水性同时提高外观品质。而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如上所述,上述左右侧壁部40u、后侧壁40u’在平面内观看时对应于长方形的侧边,因此上述各个接合开口40m、40n的金属丝配置路径也呈构成大致矩形的直线状,这样上述熔接用的金属丝49就大致直线状地配置,使得该金属丝的配置容易,且具有获得最短长度的效率。
在进行上述熔接用的金属丝49的末端49a的处理时,采用在上述储存箱40的顶壁40g或后底部40f侧的内面立设的凸肋40w上形成容纳窝穴40p,将金属丝49的末端49a插入该窝穴40p内的构造。这样,可以防止金属丝49的末端49a露出容纳窝穴而降低外观以及妨碍储存工作的问题。
在上述储存箱40的纵向大致中央一体地形成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分隔板50的分隔凸座部40q。该分隔凸座部40q从底壁40d沿着侧壁内面向上方延伸到上述开口40c的边缘部,一体地形成角棒状,因此上述分隔板50形成可从上方插入的切槽40r。由于上述分隔板50配设在储存箱40内,因此可防止储存箱40内的储存物前后滑动、转动而产生的移动。该分隔板50特别是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跨过两人乘坐的座椅全长长度的储存箱的情况下有效。
而且在上述储存箱40的底壁40d上敷设具有弹性的层状中敷层54。在该中敷层54对应于上述分隔凸座部40q的部分上,形成切口54a,该切口54a卡止于分隔凸座部40q上。这样,就确定了中敷层5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可以确实防止该中敷层54的移动。
而且在上述储存箱40的上述分隔凸座部40q的上端部上,向外侧扩张地形成左右的支承凸缘部(座椅负荷承受部)40s,即分隔凸座部40g在接近负荷承受部的位置。而且在上述左右支承凸缘部40s、40s的里面用螺栓固定有左右座椅锁51、51。固定到上述盖铰链板43上的挂钩43j锁止在该座椅锁51上,乘员的体重作用在上述座椅锁51上,进而作用在上述凸缘部40s上。
而且上述左右座椅锁51、51的远距离操作用操作绳缆51a从上述储存箱40的侧面沿上侧管2b向前方延伸,经带有自动调整机构的分配器(图中未示出)集中到一根操作绳缆上后,连结到上述主开关34上。即,在主钥匙插入主开关34内的状态下,通过将主钥匙向座椅打开位置转动,可以同时进行左右座椅锁51、51的解锁动作。
这里,上述分配器具有自动调整机构,该自动调整机构能自动地消除左右座椅锁51、51的解锁动作的时间偏差,例如连结到使左右各操作绳缆自由回转的滑轮上,上述偏差(各操作绳缆51a的长度差等)可通过滑轮的回转来调整,这样就具有能同步地进行左右座椅锁51、51的解锁动作的构造。
这样,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座椅锁51设置在储存箱的左右对称位置,在座椅的左右两个位置进行锁止,因此可防止座椅锁仅设置在单侧的情况下的座椅松动。而且安装上述座椅锁51的支承凸缘部40s由于是在上述分隔凸座部40q的位置,因此可提高刚性,即使乘员的体重作用在该座椅锁51部分上,也能充分地承受,此外可防止座椅的松动。
而且由于将左右一对座椅锁51的操作绳缆51a通过带有自动调整机构的分配器集中到一根操作绳缆上,因此即使设有两个座椅锁51,其在组装时的调整也容易,可提高组装操作性能。
上述储存箱40的开口40c与上述前箱部40a对应的部分从车辆侧面观看时,呈整体上后侧变高的倾斜状,与上述后箱部40b的前端对应的部分呈以急剧的角度竖起的竖立形状。该开口40c可用上述盖铰链板43开闭。
上述盖铰链板43用树脂制造,由覆盖上述开口40c的倾斜状部分的大致碗状的箱部43a与覆盖上述竖立形状部分的盖部43b构成。该箱部43a具有覆盖上述头盔A的大致一半部分程度的深度的向上方胀出的形状,其对应于上述开口40c的倾斜部分地越往后侧越变浅。此外,上述箱部43a的顶壁面形成用于搭载上述主座椅41的平坦形状。
在与上述箱部43a、盖部43b的开口40c相对的周缘部分上立设密封凸肋43f。该密封凸肋43f与上述箱部43a对应的部分43f’照旧向方向延长(参照图20(b)),并且与上述盖部43b对应的部分43f”向后方折弯(参照图21、图22)。而且在上述密封凸肋43f上嵌合安装橡胶制成的密封垫53,该密封垫53密封在盖铰链板43c与储存箱40的开口40c之间,其中该盖铰链板43压接在上述开口40c的密封面40c’上。
在上述储存箱40的开口40c上,向车辆前方折弯地形成有用于即使在雨水通过密封垫53与密封面40c’之间侵入的情况下也能避免该雨水进入储存箱40内的排水凸肋40t。该排水凸肋40t特别是与上述山形顶壁40g对应的部分具有作为排泄通道的功能。由于设置有这样的作为排泄通道功能的排水凸肋40t,因此可提高对应于防水性的可靠性。
在上述盖铰链板43的箱部43a的前端部上,用螺纹将支承部(板金制造的铰链板)43c安装成一体,通过突设于上述储存箱40前端的左右一对铰链部40i由铰链销45将折弯的左右侧壁部43g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该支承部43c的下方。此外,43i是固定在盖铰链板43上的盖。
这里,上述铰链部40i的销孔40j的下缘位于离踏脚板14的上缘14d的尺寸为d的下侧位置,这样可以降低踏脚板14的上缘高度,同时可减小与外装盖彼此的配合间隙。
另外,由于将上述销孔40j的下缘的位置设定成降低尺寸d,因此具有在进行盖铰链板43的组装时从车辆侧面插入铰链销45困难、组装性降低的担忧。而按照本实施方式,是将上述铰链销45设定具有台阶的形状,该铰链销45具有用左侧的铰链40i来支承的小直径部45a与用右侧的铰链40i来支承的大直径部45b。
这样,由于铰链销45形成台阶形状,在插入该铰链销45的场合,如图1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可以用角度θ从斜上方插入,这样一来,在上缘14d与铰链销45的下缘之间就产生尺寸D,因此即使在销孔40j的下缘比踏脚板14的上缘14d还要低的情况下,也可插入铰链销45,从而可以进行盖铰链板43的组装。
在上述储存箱40的左右铰链部40i、40i之间形成有导向面40k,用于在插入上述铰链销45时,将该铰链销45的小直径部45a导引到左侧铰链部40i的销孔40j内。这样,当从右侧的销孔40j倾斜地插入上述铰链销45时,该铰链销45的前端部由导向面40k导引到左侧的销孔40j内,由此其组装操作容易。
而且在上述支承部43c的右侧壁43g上,一体地折弯形成减振器的连结片43d,减振器46的活塞杆46a通过球接头46c连结在该减振器连结片43d上,其中减振器46用于减轻在上述主座椅41向上方回退时必要的操作力。该减振器46沿右侧的上侧管2b配置,前端的托架部46b可上下摇动地枢支在车架2的减振器托架2h上。
而且在上述支承部43c的左侧壁43g上,一体地折弯形成开关支承片43e,在上述储存箱40的开口40c打开时点亮上述照明灯的减振器开关47的检测端子47a向下方安装在该开关支承片43e上。该检测端子47a连接到形成在上述储存箱40的前端部上的开关操作面40x上,当上述盖铰链板43回退到打开侧而接通时,就点亮上述照明灯48。
在此,上述开关操作面40x以上述铰链销45为中心由半径为R的圆弧状区域θ构成。该开关操作面40x上的连续部分40x’以上述铰链销45为中心半径比上述R逐渐增大地形成。上述检测端子47a在上述盖铰链板43实质上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上述操作面40x上滑动,而且在盖铰链板43打开时离开上述操作面40x。这样,由于操作面40x形成为半径R一定的圆弧状,因此在盖铰链板43实质上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检测端子47确实断开,减振器开关47确实能检测出主座椅41的开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减振器46及减振器开关47预先组装到上述盖铰链板43上,采用将主座椅41组装到此处的组装操作顺序,从而可提高组装性。
上述座椅装置8的主座椅41、串列座椅42采用都将缓冲软垫部件56搭载到底板55上,将其用表皮57覆盖的构造。而且上述主座椅41由乘坐部41a与靠背部41b构成,该乘坐部41a可在上述盖铰链板43的箱部43a的顶壁面上沿前后方向移动,即可以调整主座椅41的前后位置地搭载。详细地说,在盖铰链板43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43h,在上述主座椅41的底板55的与上述长孔43h对应的部分上配置螺母58,使之在前后方向及转动方向不能移动,从盖铰链板43侧螺旋地插入螺栓59。
保护部(前部座椅的后缘)41c向后方弯曲地形成在上述主座椅41的靠背部41b的上端部上。该保护部41c整体上为圆顶状,包覆在上述后箱部40b的顶壁40g的前缘附近中的上述串列座椅42前端的插入部(后部座椅前缘)42a上。该串列座椅42的底板55沿上述后箱部40b的顶壁40g设定为山形的形状。而且上述插入部42a的与上述左右倾斜面40h对应的部分42a’为台阶状,即串列座椅42的与主座椅41重叠的重合部形成比其它部分的壁要薄,结果覆盖主座椅41的上述台阶状部分42a’的部分41c’的软垫壁厚t比没有台阶场合的壁厚t’要厚。
这样,由于串列座椅42的前缘部沿后箱部40b的顶壁40g形成山形且具有台阶形状,并且主座椅41的保护部41c包覆在该部分上,因此覆盖该保护部41c的上述台阶状部分42a’的部分41c’的软垫壁厚t比没有台阶场合的壁厚t’大幅度地增厚了,即使在后座乘员乘坐于该部分上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与其大腿部相接触部分的软垫缓冲性,提高乘坐感觉。图21表示将主座椅41相对于盖铰链板43移动调整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
在上述车架2的上述左右手把支承部2f、2f之间,架设配置固定手把60。该手把60具有从横断面看呈U沟状的基部60a与在其外缘上连续向下方弯曲的把持部60b,其采用从平面看包围串列座椅42的左、右侧部、及后部的整体上呈U字状的铝合金铸造制品,上述基部60a用螺栓71安装固定在支承托架2i上,其中该支承托架2i固定于上述手把支承部2f上。
此外,负荷承受部60c向内侧上方延伸地形成在上述手把60的基部60a的内周缘上,上述串列座椅42的底板55的外周缘55a部分接触于该负荷承受部60c上。这样,作用于串列座椅42上的后座乘员的体重由手把60承受。
这样,由于采用串列座椅42的负荷通过刚性高的手把60来承受的构造,因此特别是在车架上不必设置承受串列座椅负荷的专用托架,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下面就从燃料箱9溢出的燃料的排出结构及隔热结构作详细描述。上述燃料箱9是通过凸缘9b将上下两半箱体结合起来,构成在平面看的大致矩形形状,具有跨过左右侧架2d、2d之间的全宽的宽度,其后部延长以便藏入上述储存箱40的前箱部40a的下方。而且该燃料箱9配置在上述左右侧架2d、2d之间,由上述踏脚板14及下盖12包围,上述凸缘部9b的四角通过螺栓9c安装固定到油箱托架9d上。此外油箱托架9d用螺栓安装固定到设置于下侧管2c上的托架上。
在上述燃料箱9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的稍微靠前的部分上插入燃料吸入管62。在该吸入管62的上端部上连接燃料吸入软管63a,该燃料吸入软管63a通过车辆左侧地配置,在其中途通过过滤器64而连接到搭载在车体左侧的燃料泵65上。连接到该燃料泵65的输出口上的燃料供给软管63b连接到发动机单元5的化油器5b上。此外,上述过滤器64被固定在安装于左侧加强托架2j的托架64a上,该左侧加强托架2j连接上下侧管2b、2c,上述燃料泵65固定在托架65a上,该托架65a安装于左侧的下侧管2c上。
在上述燃料箱9的前部上面的最高位置部分上连接燃料供给管66,在该燃料供给管66的上端开口上可拆卸地安装键锁式燃料罩67。而且在上述燃料供给管66的上部安装用于接收溢出的燃料的用树脂制造的加油盖(溢流接收部)68,该加油盖68通过橡胶制造的密封件68a油密地包围该燃料供给管66。由于上述加油盖68为大致器皿的形状,其外周的开口边缘部68b嵌合支承在支承开口14a上,该支承开口14a在上述踏脚板14上形成台阶,用多个自攻螺钉96安装固定。
上述加油盖68的上端开口可以用盖69开闭,该盖69的前侧边缘部69a通过铰链工具97由上述踏脚板14可回转地支承。在上述盖69的后缘部上设置滑动式的盖锁止机构70。该盖锁止机构70采用这样的构造:滑块71可向箭头f的方向自由滑动,且向图29的实线所示的锁止位置推压地配设。上述滑块71在锁止位置时,其锁止片71a锁止到上述加油盖68的被锁止部68c的下面上,阻止盖69的回退,当向图中的左方滑动时,就解除上述锁止,允许盖69回退。
这样,在燃料箱9的燃料供给管66上安装的加油盖68上形成被锁止部68c,将盖锁止机构70的滑块71锁止到该被锁止部上,阻止69的回退,从而提高该盖69的合适的品质。
在上述加油盖68的底壁的前侧角部上,形成向下方突出的角筒状的排油口(排出口)68d。该排油口68d在横断面在平面观看时(参照图27)呈大致长方形,且将该长方形分隔地一体形成凸肋68e、68e。通过设置该凸肋68e,可以确保增大上述排油口68d、扩大其输出面积,从而可以防止润滑油积炭堵塞在该排油口68d内。
在上述排油口68d的下方,沿上述燃料箱9的前面左侧拐角部分向下方延伸地配设溢流管(排出软管)72。该溢流管72是由从上述排油口68d插入的平面观看呈长方形状的导引部72a、与该导引部72a连续地向下方延伸的水平断面呈圆形的导向管72b构成的树脂吹塑成形品。
上述溢流管72在搭载燃料箱前预先固定到车架2上。具体地说,通过将在导向管72b的上端附近突设的上锁止突起72c插入锁止在车架2的连结托架2m上,同时将向下部突设的下锁止突起72d插入锁止到燃料箱支承用的托架9d上,由此支承于车架2上。此外,上述连结托架2m是连接上下侧管2b、2c并将左右的加强托架2k、2k相互沿车宽方向连接起来的加强部件。
这样,通过将溢流管72预先安装到车架2上,并将装有加油盖68的燃料箱搭载到车架2上,该加油盖68的排油口68d可插入导引部72a内,即使在狭小的部位也能进行管道布置,从而可提高燃料箱、溢流管周围的组装性。
上述燃料箱9的前部通过用橡胶制造的隔热薄板73覆盖。该隔热薄板73由覆盖燃料箱9前面的前部73a、从该前部73a的左右边缘部向后方折弯的并覆盖燃料箱9的左右侧面的左右侧部73b、73b构成,从平面看其具有大致字形。而且该隔热薄板73的上述前部73a具有跨过上下侧管2b、2c的上下尺寸,与燃料箱9的前面的上部之间的间隙小于与下部之间的间隙地后倾配置,其上下端部被锁止在上下侧管2b、2c上。
上述隔热薄板73的前部73a的上部通过贯通由上述连结托架2m的上端向后方弯曲形成的锁止片2n来支承,而下部被夹持在上述下突出部72d与上述油箱托架9d之间。而且上述左、右侧部73b被设定为覆盖燃料箱9的侧面前部的下侧大致2/3的程度,固定支承于下侧管2c的内侧上。在此,也可将上述溢流管72安装在隔热薄板73上,同时预先将其安装在车体上。
而且在上述下盖12的上述散热器39后侧部分上采用这样的冷却构造:即,利用由行驶风产生的负压,将通过散热器39的冷却空气吸引到下盖12的下方。详细地说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下盖12的底面的散热器39的后部形成排风口12a,折弯形成从该排风口12a的后缘向散热器39的斜前方立起的导风壁12b。此外,上述排风口12a形成在从车辆侧方几乎看不到的底面内。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燃料箱9搭载在散热器39的后方,因冷却散热器39而造成的温度上升的冷却风接触到燃料箱9上,从而具有燃料箱9的温度上升的悬念,但通过上述隔热薄板73的配设以及冷却构造的采用,可以使燃料箱9的温度上升为最小的限度。
详细地说,通过由车辆行驶而流过下盖12与路面之间的行驶风g,在该下盖12与路面之间产生负压,由于上述排风口12a的开口面向该负压区域,因此流过散热器39的冷却风h的量会增加,同时通过该散热器39而温度上升的冷却风h’从排风口12a被效率良好地吸引到下盖12的下方。此外由流过燃料箱9侧的冷却空气带来的热量被隔热薄板73遮断,难以传递到燃料箱9。结果,可抑制燃料箱9的温度上升。
而且上述导风壁12b及隔热薄板73还具有保护来自前方的飞石等不至于碰溅到燃料箱9上的保护部件的功能。而且左右的加强托架2k、2k用连结托架2m连结,由于通过该连结托架2m来固定隔热薄板73的上部,因此该连结托架2m也提高了车架2的刚性。
在上述右侧的侧架2d的外侧,将电池搭载到与上述燃料泵65的相对侧对应的部分上。电池出入用的开口具有从踏脚板14的水平的搁脚部壁跨过纵壁的大小地形成,开闭该开口的盖从横断面观看具有L字形。此外,用于支承电池的构成电池箱的底壁被固定在下侧管2c上。
在上述转向把手16的左部16b上从外瑞部顺次安装着左手把76、开关盒77、后制动操作杆78、后主缸79。76a是装饰性地闭塞左手把76的开口的手把盖。上述开关盒77具有切换左右方向指示器的开关77a、切换头灯高低的开关77b等各种开关。
在上述开关盒77的下面安装着驻车制动器装置80的驻车操作机构81。该驻车操作机构81具有固定在上述开关盒77下面的保持架81a、以由该保持架81a上下分割为二的销81d为中心可自由回转地支承的操作杆本体(驻车操作杆)81b。该操作杆本体81b通过驻车制动器缆绳82连结到设置在后轮6上的驻车制动器机构83上。上述驻车制动器缆绳82的外缆绳82a的前端锁止到上述保持架81a的缆绳锁止部81c上,固定于内缆绳82b的前端上的锁止销82c锁止在上述操作杆本体81b的回转中心的根部。
当上述操作杆本体81b从图32的实线所示的非操作时的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时的位置回转时,随着该回转,上述锁止销82c就从图33所示的a位置向b的位置将销81d横切地移动。上述锁止销82c在b的位置时,内缆绳82b就向车轮侧牵引该锁止销82c,从而操作杆本体81b沿图33中的顺时针方向回转施压,结果该操作杆本体81b保持在该操作时的位置,驻车制动器保持操作状态。而且,通过将上述操作杆本体81b克服上述施压力而沿逆时针方向回转,就解除操作杆本体81b的操作时位置的保持,驻车制动器返回到非操作时的状态。随着上述操作杆本体81b的回转,上述内缆绳82b就通过上述上下分割为二的销81d的上、下之间地移动。
上述驻车制动器缆绳82的内缆绳82b的后端被连结到设置在后轮6的铸造轮91的轮毂部91a内的驻车制动器机构83的凸轮操作杆84上。上述轮毂部91a通过枢支在上述发动机单元5的变速箱5c的后端部上的后轮轴93,与该后轮轴93共同回转地支承。而且该后轮轴93的右端部通过轴承94a由后臂92支承。此外,上述后臂92的前端部被固定在发动机单元5上,该发动机单元5通过上述车架2环绕上述枢转轴5d上下自由摇动地枢支着。
上述驻车制动器机构83构成这样的大小:即在构成盘式制动器机构89的环状盘片90的内径(插入孔)的轴向投影面内,至少可以容纳其制动蹄的一部分。而且驻车制动器机构83从盘片90侧插入制动器滑动孔91b内,制动器面板85部分配置在盘片90轴向外侧的位置。此外,上述盘式制动器机构89在正常行驶时的制动可采用这样的构造:将上述盘片90安装在上述轮毂部91a的外端面上,由支承在后臂92上的卡钳95夹持该盘片90。
上述驻车制动器机构83具有以下的构造。将圆盘状的制动器面板85插入上述轮毂91a的制动器滑动孔91b内,同时由上述后轮轴93通过轴承94b可自由相对回转地支承,且通过上述后臂92转动和停止。在该制动器面板85的轴向内侧配置一对半圆形的制动蹄86、86,该对制动蹄整体上呈圆形。这两个制动蹄86、86的支承端86a通过内置于制动器面板85上的向内方突出的销85a,可扩大缩小上述圆形的直径地枢支着。而且上述两个制动蹄86、86被向缩小直径的方向施压,同时扩开端86b可以用枢支于制动器面板85上的制动器凸轮88的平板状的凸轮部88a扩大直径。上述凸轮操作杆84可传递回转力地连接到上述制动器凸轮88的外方突出部88b上。
在操作上述驻车制动器装置80的场合,将上述操作杆本体81从图32的实线所示的非操作时的位置回转到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时的位置。于是上述驻车制动器机构83的凸轮操作杆84使制动器凸轮88回转,该制动器凸轮88就使制动蹄86、86扩开,进而产生制动力。此时,上述操作杆本体81b通过上述的保持机构保持在图3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时的位置。在该保持位置,操作杆本体81位于左手把76的下侧附近位置,当把持该左手把76时,可以用手来干预操作杆本体81b。
在解除上述驻车制动器装置80的场合,将上述操作杆本体81b回转到解除位置。于是上述制动器缆绳82的内缆绳82b被缓解,上述驻车制动器机构83的制动蹄86、86通过回位弹簧87缩小直径,从而放开制动力。
这样,由于驻车制动器机构83具有比盘片90的内径要小的直径,该制动器面板85是从盘片90侧插入该盘片90内,且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观看时重叠插入地配设,因此可以避免由于设置盘式制动器机构89与驻车制动器机构83两者而造成的轴向尺寸的扩大。
而且在驻车制动器装置80操作时,操作杆本体81b位于左手把76的下侧附近位置,由于在把持该左手把76时手可以接触到操作杆本体81b上,因此在非操作时的位置使操作杆本体81b不至于回转,从而确实防止车辆行驶启动。
而且由于操作杆本体81b设置在左手把76侧,在行驶开始时,用左手解除操作杆本体81b,用右手操作油门手把,从而操作性良好。

Claims (3)

1.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其中在转向把手的前侧安装透明的防风板,其特征是:在上述防风板的下部形成外界空气导入用开口,同时低于该开口的上缘的下侧部分不透明。
2.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其中在转向把手的前侧安装透明的防风板,其特征是:在上述防风板的下部形成行驶风导入用开口,在上述防风板与转向把手之间立设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调整从上述开口导入的气流,该导向部件的上缘的高度设定成比上述开口的上缘高度要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风装置,其特征是:设有百叶机构,该百叶机构具有配置在上述开口内的导向板,该导向板将从该开口导入的气流向驾驶者的头部导向;开闭上述开口的活门板;开闭提手,由在将该活门板从打开的状态向关闭的状态回退时进行把持的关闭提手部和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回退时进行把持的打开提手部构成。
CNB001331183A 1999-08-31 2000-08-31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471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6777/1999 1999-08-31
JP24677799A JP4306890B2 (ja) 1999-08-31 1999-08-31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6192A true CN1286192A (zh) 2001-03-07
CN1144719C CN1144719C (zh) 2004-04-07

Family

ID=17153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3311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4719C (zh) 1999-08-31 2000-08-31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081032B1 (zh)
JP (1) JP4306890B2 (zh)
CN (1) CN1144719C (zh)
DE (1) DE60037296T2 (zh)
ES (1) ES2296590T3 (zh)
TW (1) TW57681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4361C (zh) * 2001-03-28 2008-07-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00486858C (zh) * 2005-12-27 2009-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TWI576263B (zh) * 2014-09-30 2017-04-01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跨騎型車輛
CN112046654A (zh) * 2020-09-26 2020-12-08 王涛 一种智能摩托车风挡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8798B2 (ja) * 1999-06-25 2009-08-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開閉ダンパー配設構造
JP4078158B2 (ja) * 2002-09-10 2008-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4318939B2 (ja) * 2003-03-14 2009-08-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2005041476A (ja) * 2003-07-07 2005-02-1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CN100351135C (zh) * 2004-10-20 2007-11-2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TWI394679B (zh) * 2007-02-06 2013-05-01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device
JP5025278B2 (ja) * 2007-02-13 2012-09-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EP1970295B1 (en) 2007-03-16 2017-06-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locking mechanism
JP5104203B2 (ja) * 2007-10-24 2012-12-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5328544B2 (ja) * 2009-07-29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メータカバー構造
JP6151896B2 (ja) * 2012-08-28 2017-06-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配索構造
JP6171321B2 (ja) * 2012-12-12 2017-08-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輌の風防装置
JP6171322B2 (ja) * 2012-12-12 2017-08-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輌の風防装置
JP6368613B2 (ja) * 2014-10-10 2018-08-0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及びそれ備える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昇降装置
JP6480702B2 (ja) * 2014-10-10 2019-03-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及びそれ備える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昇降装置
JP6277526B2 (ja) * 2015-03-30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走行風取り入れ構造
JP6447674B2 (ja) * 2017-07-03 2019-01-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輌の風防装置
JP2022155869A (ja) * 2021-03-31 2022-10-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2448A (en) * 1982-10-26 1986-12-3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ght motor vehicles
JP2688913B2 (ja) * 1988-03-11 1997-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装置
DE19520515A1 (de) * 1995-06-03 1996-12-0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Motorradverkleidung
JP3476049B2 (ja) * 1996-11-07 2003-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風防装置
CN2309268Y (zh) * 1997-09-08 1999-03-03 郑义 多功能摩托车护罩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4361C (zh) * 2001-03-28 2008-07-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00486858C (zh) * 2005-12-27 2009-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TWI576263B (zh) * 2014-09-30 2017-04-01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跨騎型車輛
CN112046654A (zh) * 2020-09-26 2020-12-08 王涛 一种智能摩托车风挡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81032A2 (en) 2001-03-07
EP1081032A3 (en) 2002-06-26
JP4306890B2 (ja) 2009-08-05
JP2001063661A (ja) 2001-03-13
DE60037296T2 (de) 2008-03-20
DE60037296D1 (de) 2008-01-17
CN1144719C (zh) 2004-04-07
TW576813B (en) 2004-02-21
ES2296590T3 (es) 2008-05-01
EP1081032B1 (en) 200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719C (zh)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CN1296248C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CN1196619C (zh) 车辆的停车制动器装置
CN101244708B (zh) 用于车辆的前灯装置
JP2007280760A (ja)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3182666A (ja) 自動二輪車用ヘッドライト
CN1222436C (zh) 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
EP0755819B1 (en) Motorcycle in particular of the scooter type
CN128015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CN1074503C (zh) 发动机的泵配置结构
CN1153716C (zh) 自动摩托车
CN1091706C (zh) 摩托车的座位装置
CN100540360C (zh) 组合灯
CN101462571B (zh) 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
JP2009062046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冷却構造
CN1288840A (zh) 车辆中用于开闭座位的阻尼器的配置结构
CN1144720C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0335341C (zh) 车辆座位结构
CN1701021A (zh) 自动二轮车
CN100374346C (zh) 头灯安装结构
JP340615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構造
JP2003312564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スイッチ取付構造
JP2001063653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装置
JPH10226374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01063664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オーバーフロー燃料排出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4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8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