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619C - 车辆的停车制动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停车制动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6619C
CN1196619C CN 00131398 CN00131398A CN1196619C CN 1196619 C CN1196619 C CN 1196619C CN 00131398 CN00131398 CN 00131398 CN 00131398 A CN00131398 A CN 00131398A CN 1196619 C CN1196619 C CN 119661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andle
seat
vehicl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1313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8837A (zh
Inventor
长谷川弘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8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8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661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661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Time Recorders, Dirve Recorders, Access Control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以简单的构造来防止在停车制动装置操作情况下就要开始行驶的车辆用停车制动装置。在停车时通过转动停车操纵杆81b来阻止车轮回转的车辆停车制动装置中,在转向把手16的左侧端部上设置有左把手76的同时,在该左把手76的内侧设置有可绕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回转轴81d回转的停车操作杆81b,该停车操作杆81b在回转至停车制动装置操作时的位置上时,与把持上述左把手76的手干涉的同时,在手把持于该左把手76上的状态下可将停车操作杆81b回转至停车制动器非操作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的停车制动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转动停车操作杆来阻止停车时车轮回转的车辆停车制动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两轮摩托车中,除对通常行驶进行制动的装置外还具有在停车中将车轮锁止的停车制动装置。作为这种停车制动装置,其是通过转动的转向把手上设置的停车操作杆来阻止车轮的回转。
此外在上述停车制动装置中,上述停车操作杆一旦回转到工作(操作)位置时就自动地卡止(啮合)并保持于该工作位置,一直保持于制动工作状态。从而在开始行驶时需要有意识地解除上述停车操作杆的卡止。
在以往的停车制动装置中,有未解除停车操作杆的卡止就要开始行驶时才发现该停车制动装置还在工作的情况,这种问题需要改善。此外虽然采用了检测上述停车制动装置的工作,在工作中亮灯以提醒车辆运行的装置,但在具有该装置的场合中仍有忽略亮灯的现象,不能完全保证。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简单的构造来防止在停车制动装置仍然在工作情况下就要开始行驶的车辆用停车制动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停车制动器装置,是在停车时通过转动停车操作杆来阻止车轮回转的车辆停车制动器装置,其特征为,在转向把手的一端部上设置有把手,并且在该把手的前侧设置操作使车轮制动用的制动器的制动器操作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该把手靠内侧设置有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而枢轴支承停车操作杆的回转轴,该停车操作杆围绕上述回转轴可以转动,在停车制动器非工作时的位置,该停车操作杆隔着把手处于制动器操作杆的相反侧而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把手位于靠近车辆中心侧;在停车制动器工作时的位置,停车操作杆与握持上述把手的手干涉,并且在手握持于该把手的状态下可回转至使停车制动器非工作时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停车制动装置工作的状态下,由于上述停车操作杆与把持左把手的手干涉,驾驶者在开始行驶前能自动地发觉停车制动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以简单的构造防止了停车制动工作状态下开始的行驶。
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停车制动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手把持于左把手状态下可将停车操作杆回转至停车制动装置非工作时位置,能够在停车操作杆回转到非工作时位置的同时操作油门,顺利地进行从停车状态的出发,提高了操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车体罩的正视图。
图3为上述车体罩的左视图。
图4为示出了上述车体罩的仪表板周围的后视图。
图5为上述车体罩的防风屏的正视图。
图6为上述防风屏的左侧视图。
图7为上述防风屏的左侧剖视图。
图8为上述防风屏的百叶窗机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示出上述车体罩的左侧置物部(物品放置部)的侧剖视图(图4的IX-IX线剖面图)。
图10为示出上述车体罩的右侧置物部的剖面平面图。
图11为示出上述车体罩的右侧置物部的侧剖视图(图4、图10的XI-XI线剖面图)。
图12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后部局部左剖视图。
图13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中央部的左侧视图。
图14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座椅减震器部分的平面图。
图15为示出座椅铰链部分剖面正视图(图14的XV-XV线剖面图)。
图16为示出上述两轮摩托车储藏装置的储藏箱的左视图。
图17为上述储藏箱的平面图。
图18为上述储藏箱的正视图。
图19为示出上述储藏箱剖面的正视图(图17的XIX-XIX线剖面图)。
图20为座椅装置、储藏装置的剖面正视图。
图21为上述座椅装置、储藏装置的车辆中心线的左剖视图。
图22为上述座椅装置、储藏装置的剖面平面图(图12的IIXII-IIXII线剖面图)。
图23为上述座椅装置的双人座椅的立体图。
图24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双人座椅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25为上述双人座椅部分的剖面后视图(图24的IIXV-IIXV线剖面图)。
图26为扶持把手的座椅承重部分、安装部分的剖面后视图(图24的IIXVa-IIXVa线剖面图,IIXVb-IIXVb线剖面图)。
图27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燃料箱安装部的平面图。
图28为上述燃料箱安装部的左侧视图。
图29为示出上述车体罩的燃料供给罩用盖子的平面图。
图30为上述盖子周围的剖面图(IIIXa-IIIXa线剖面图、IIIXb-IIIXb线剖面图、IIIXc-IIIXc线剖面图)。
图31为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停车制动杆周围的侧视图。
图32为上述停车制动杆周围的平面图。
图33为上述停车制动杆本体的平面图。
图34为上述停车制动器机构的侧视图。
图35为上述停车制动器机构的剖面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3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停车制动装置的说明图,图1为两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图2、图3、图4为车体罩的正视图、左侧视图、后视图,图5、图6、图7、图8为防风屏的正视图、左侧视图、左侧剖视图、分解立体图,图9、图10为左、右侧置物部的剖面左侧视图、剖面平面图、图11为图10的XI-XI线剖面图、图12、图13为上述两轮摩托车后部的左侧视图,图14为减震器机构的平面图、图15为座椅铰链部的剖视正视图,图16-图19为储藏箱视图,图20-图22为座椅安装状态的剖视图,图23为座椅的立体图,图24为双人座椅、扶持把手的侧视图,图25、图26为照明灯、扶持把手安装状态的剖面图,图27、图28为燃料箱周围的平面图、侧视图,图29、图30为燃料箱盖子的视图,图31、图32、图33为停车制动器机构的侧视图、平面图、平面图,图34、图35为停车制动器机构的侧视图、剖面后视图。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前、后、左、右、上、下特指座于车辆上状态所见的情况。
图中,1为小型两轮摩托车,该两轮摩托车1的大致构造为,通过车体构架2的前端在下端枢轴支撑着可自由左右转向的前叉4,在前叉4上轴支着前轮3,在该车体构架2的后部可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撑着组合摆动式发动机组件5,在该发动机组件5的后端部枢轴支撑有设置于该后端部内侧的后轮6,在该发动机组件5的上方设置有储藏装置7,在该储藏装置7的上侧搭载着座椅装置8,此外在上述发动机组件5的前方顺序搭载有燃料箱9、散热器39,树脂制的车体罩10围住车体构架2的周围。
本实施例的车体构架2的大致构造为,在枢轴支撑着上述前叉4a的转向轴筒2a上,连接着左右侧架2d、2d的前端部,在从该左右侧架2d、2d的后端向后方斜上方延伸的左右主托架2e、2e的上端固定着左右把手支持部2f、2f,并且在该左右把手支持部2f、2f连接有从后面看大致为U字形的后部车架2g。此外,上述左右侧架2d、2d以从侧面看分别成上、下侧管2b、2c的上下二段大致L字形状的形式设置,在其后端部一同通过上述主托架2e连接。
在上述前叉4的车宽方向中央直立设置并向上方延伸的转向轴4a由上述车体构架2的前端的转向轴筒2a通过轴承可左右自由转向地被枢轴支撑着,在该转向轴4a的上端通过把手托架4b可装卸地螺栓紧固有转向把手16的中央部16a。该转向把手16具有圆钢管制的大致水平延伸的中央部16a和从其左右端向外方斜上方立起并大致水平延伸的左、右部16b、16c。以从该转向把手16的上述中央部16a围住左、右倾斜部的状态安装有树脂制的把手罩17,该把手罩17与转向把手16共同回转。
上述车体罩10具有从上述转向轴4a的前侧覆盖前轮3的后侧附近的罩11,与此相连、覆盖车体左右的底部罩12,覆盖上述转向轴4a后侧的护腿13,构成载脚部的踏脚板14,覆盖座椅装置8左右的侧罩15。
在上述罩11的上缘部与上述护腿13的上缘围住的开口部分中以封闭该开口的状态安装着树脂制的内面板18。在此内面板18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插通上述转向轴4a上端的把手托架4b的把手开口18a,在该把手开口18a的左右形成格板部18b、18b。此格板部18b、18b以从内面板18上多个格板18c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在该格板部18b的内侧安装有音响装置的喇叭。
上述内面板18的上述把手开口18a、上述格板部18b的前侧形成有仪表开口18d,在该仪表开口18d内固定有将速度表19a、燃料表19b、水温表19c等各种仪表单元化的仪表单元19。此外在上述内面板18的上述仪表单元19前侧直立设置有防止来自前方的光线直接照射该仪表单元19的刻度板,同时作为导引行驶风的导引部件的仪表挡板20。
上述仪表挡板20由上述内面板18上沿上述仪表开口18d的前端以立起状态一体形成的后壁21、将该后壁21的前面以离开一定间隔地覆盖设置的前壁22构成,向车辆的后方及斜上方倾斜。上述后壁21的后周缘21a朝向前侧折叠并返回,在该后壁周缘21a的内侧上,插入形成上述前壁22阶差(台阶)的前壁周缘22a以形成间隙a,这样形成了排出雨水等的排水通路23。
在上述罩11的前面上端部中以从车宽方向中央断面向车辆侧方向看去比上述仪表挡板20略直立的状态倾斜(相对于垂线比仪表挡板20的角度略小)地安装有大型的防风屏(防风板)24。此挡风板24为透明树脂制,从正面看去下缘24a在下方圆弧状地突出,全体大致呈长方形,上述下缘24a通过贯通多个螺孔24f的安装螺钉25固定连接于上述罩11的上缘11a上。此外上述安装螺钉25由有色的树脂制罩26履盖,从外部不可见。再者,11b为前照灯设置开口、11c为方向指示器设置开口,11d为外部空气导入开口。
在上述防风屏24的下部,即靠近上述下缘24a部分上形成从上述防风屏24的后侧将外部空气导入的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此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从下面看大致为倒梯形状。该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左右缘24c、24c向后方弯曲所定的曲率(参照图5的剖面a-a),由于这种弯曲,防止了由于形成该外部空气导入口24而造成的刚性降低。
在由上述防风屏24的上述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的上缘24d连续延长的线b以下的部分(图5中施以斜线的部分)内表面中,通过网印形成有色(例如黑色)的皮膜27,这样该防风屏24的上述延长线b的以下部分成为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本实施例中,延长线b以下的部分为上部半透明向下部逐渐成为不透明的结构。另外上述皮膜也可使用印刷以外的方法,例如通过贴着不透明薄膜来形成。
此外从正面看,上述仪表挡板20的上缘20a处于比上述外部空气导入口24b的上缘24d高的位置上。由于上述仪表挡板20侧的上缘20a大致为水平,另一方的上述外部空气导入口24b侧的上缘24d的高度为少许向下突出的圆弧状,上述两方的上缘20a与24d的高度差的尺寸c为在车宽方向上中央一段较大。此外在纵断面从车辆侧方向看,仪表挡板20的上缘20a的高度设定为大致位于构成后述百叶窗机构28的导向板29的上端导向叶板29a上表面的延长线d上的高度。
在上述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内设置有百叶窗机构28,实质上用于开闭该开口24b,而且在打开时将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导引向驾驶者头部。此百叶窗机构28具有将上述外部空气的流动导引至驾驶者头部附近的固定式导向板29、由该导向板29形成的实质上开闭外部空气导入开口的活门板30、在开闭该活门板30时把持的开闭提手31。
上述导向板29从平面看为由略向前方突出的圆弧状弯曲的上段、中段、下段的导向叶板29a、29b、29c以规定的间隔分开设置,同时由纵向设置的左右加强筋29d、29d及中央加强筋29e结合成树脂一体形成件。上述导向叶板29a-29c从正面看大致为水平,此外在纵断面从车辆侧方向看略向后方斜上方倾斜。此外上述仪表挡板20比上述固定式导向板29更大地向后方斜上方倾斜。通过此导向板29与仪表挡板20的组合行驶风吹向骑手的头部附近方向,同时调整流动以防止乱流的发生,还防止了防风屏24后侧负压的发生。
在上述下段的导向叶板29c的前缘上,以沿该导向叶板29c的前缘线成圆弧状阶差地形成安装凸缘部29f。该安装凸缘部29f的上面由两面胶带33粘着于上述防风屏24的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开口下缘24e的下面。
此外上述活门板30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带板状的上部叶板30a与下部叶板30b以叶板厚度具有阶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的树脂成形品。在上述活门板30的两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枢轴支撑部30c、30c,此枢轴支撑部30c由突出设置于左、右加强筋29d、29d上的枢轴部29可自由回转地支撑着。这样,上述活门板30可以开闭由上述上段、中段、下段导向叶板29a、29b、29c形成的空气导入口。
此外在上述活门板30的上部叶板30a后缘的车宽方向中央,一体形成有开闭上述活门板30的上述开闭提手31。此开闭提手31由将上述活门板30从打开状态回转至关闭状态用的关闭提手部31a和从关闭状态向打开开状态回转的打开提手部31b构成。上述关闭提手部31a在活门板30处于打开位置(图7中实线所示角度位置)时以使手指可插入与上述仪表挡板20的前壁22之间的间隙状态向后方斜上方倾斜形成,上述打开提手部31b在上述活门板30处于关闭位置(图7中点划线所示角度位置)时,以使手指可插入与上述防风屏24之间的间隙状态与活门板30平行并在后方阶差状地形成。
上述活门板30的从车辆后方看在车宽方向左端面上挂接着扭簧型的弹簧32的一端32a,该弹簧32的另一端32b挂接在上述左侧加强筋29d的弹簧支持部29h上。在此场合,上述一端32a、另一端32b的挂接位置设定为在该活门板30回转至开、闭状态时,分别在开、闭状态对该活门板30施加弹性力。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防风屏24上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行驶风被导入防风屏24的内面,可以防止在该防风屏24的内面发生负压,能够防止向驾驶者作用向前的力。当防风屏24上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口24b时,由于该外部空气导入口24b的左、右缘24c、24c向后方折弯,抑制了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特别是其左、右侧部的刚性降低,在形成该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的同时确保了防风屏24整体的必要刚性。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外部空气导入口24b的左、右边缘部折弯,在通过防风屏24的该折弯形成部分向前方看的场合可能有发生视野变形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防风屏24的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的上缘24d在车宽方向上连续的延长线b下侧的部分(施以斜线的部分)的内面上形成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皮膜27,驾驶者不通过上述防风屏24的外部空气导入口24b附近向前方看,而通过图1所示区域A向前方看,回避了由于形成上述折弯而导致的通过该部分观看时发生视野变形问题。此外,由于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形成区域为半透明或不透明,与其上部的透明部分的区别明确,在设计上松弛与张紧兼备,可增加美观性。
通过在上述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中设置百叶窗机构28,并在固定式导引板29的导引叶板29a、29b、29c略向后方斜上方倾斜的同时,仪表挡板20由于比该导向板29更直立,行驶风吹向骑手的头部附近方向并调整了流动状态,可防止发生上述负压的同时抑制了行驶风的卷入,抑制了该卷入而引起的噪音的发生。
尽管在雨中行驶时行驶风与雨水一同进行上述外部空气导入开口24b内,但这些雨水被上述仪表挡板20的前壁22遮断,几乎不会施加于驾驶者。与该前壁22接触的雨水沿该前壁22面向周围流动,从间隙a通过排水通路23落下于车体下方。
此外,由于设置了活门板30,在寒冷时可用该活门板30将由上述导向板29形成的外部空气导入通路关闭。在这种关闭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外部空气朝向驾驶者流动。在关闭上述外部空气导入通路的场合,用手指握住关闭提手部31a的下面向上方回转活门板30,在打开的场合用手指握住打开提手部31b的前面将其向下方回转,这样可在手不易进入的狭小区域中容易地开闭驱动活门板30。
这样由于上述活门板30的开闭提手31为由倾斜状的关闭提手部31a与阶差状的打开提手部31b构成的阶差形状,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在防风屏24与仪表挡板20之间的狭小空间中开闭驱动活门板30。此外由于设置了扭簧型弹簧32,能可靠地保持该活门板30的打开位置或关闭位置。再者,也可采用将上述活门板30的回转轴在车宽方向上延长至仪表挡板20的左、右缘部,以把持该延长轴的端部来回转驱动的结构,但这样会使结构复杂,同时由于上述延长轴造成外观性降低的可能。
以下对设置于上述护腿13上的左、右置物部(储藏部)进行说明。在上述护腿13的上缘部且车宽方向中心稍微靠右部分上设置有主开关34,在该开关34两侧分别设置有位于右侧的小型的右置物部(副储藏部)35和位于左侧的比较大型的左置物部36(主储藏部)。
上述左置物部36的结构为将护腿13的一部向车体前方向凸出变形而凹入形成的箱体底部(主箱体底部)13b上的朝向车辆后方的开口13c由用合页36a可前后摆动地支持的左盖(主盖)36开闭。此外,在箱体底部13b中,图4、图9中注以13b’所示的部分与护腿一体形成,而13b”部分由另外部件熔接构成,由此13b”部分使储藏空间向下方扩大。在上述左盖36上设置有锁止机构38。该锁止机构38具有连接爪38b,此连接爪38b与护腿13的连接片13d接触,压入锁止机构本体内,越过连接片13d时自动恢复,连接于连接片13d的内面侧。在打开盖36b时通过将设置于锁止机构38上的左右提手(图中未示出)向锁止机构本体内压入,以解除连接爪38b与连接片13d的结合。此外锁止机构38在钥匙孔38a中插入主钥匙,回转至锁止位置时,连接爪38b保持于连接在护腿13的连接片13d上的状态。在图4中盖36b被取下。
上述右置物部35与箱体底部(副箱体底部)35a和右盖部35b为一体,可开闭地设置有护腿13的开口13f。上述箱体底部35a的下面以朝向车辆前方斜上方倾斜,同时上面开放,由此右置物部35形成上面开放的箱状。该箱体底部35a通过销35c、35d可前后回转并可装卸地被支持在凹设于护腿13内的侧壁部13a上。在这里销35c为与上述箱底部35a的侧面成一体突出形成的形式。此外,在图4中取下了盖部35b、箱体部35a。
另一方面,销35d为可装卸结构。具体地为:销35d插入箱体底部35a的轴孔35e中,通过插入轴35f使该销35d的端部张开,以固定于侧壁部13a的支持孔13e中。因此右置物部35可以销35c、35d为中心前后摆动。
向散热器39补给冷却水的补给帽(给水帽)37位于上述右置物箱35的内部。该补给帽37通过将上述右置物部取下而露于外部,在这种状态下取下该补给帽37可容易地补给冷却水。此外,在上述右置物部35被取下的场合,由于当进一步压入上述轴35f时,销35d的端部的张开消除,此后可很好地同时拔出轴35f和销35d,这样可容易地取出右置物部35。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中,置物部分割为左、右两个,右置物部35与箱体底部35a和箱体盖35b为一体化结构,同时该右置物部35可容易地从护腿13装卸,并且在该右置物部35取出时由于散热器39的冷却水补给帽37露出于外部,可以容易地进行冷却水的补给作业。
以下对座椅装置8及储藏装置7进行详细叙述。上述座椅装置8为驾驶者乘座的主座椅(前部座椅)41与同乘者乘座的双人座椅(后部座椅)42的前、后两部分结构。其构造为用支持上述主座椅41的铰接盖板43可以开闭上述储藏装置7的储藏箱40的上部开口40c。
上述储藏箱40具有跨过上述二人乘用的座椅装置8全长的长度,分别由树脂形成的2个部件如后述那样结合成为一体,由位于上述主座椅41的下侧的前箱体部(前部箱体)40a与位于上述双人座椅42的下侧的后箱体部(后部箱体)40b构成,该前箱体部40a、后箱体部40b中可储藏全面罩式头盔A、B。
上述储藏箱体40整体形成向前向下倾斜状,其底壁40d的与上述前箱体部40a相对应的前底部40e为与上述铰接盖板43一同储藏上述头盔A而在下方形成较大胀出,并位于大致盖住上述发动机组件5的气缸盖罩5a前面的高度上。此外上述前箱体部40a由前后4处螺栓44a、44b连接固定于上述侧管2b上。
上述后箱体部40b从平面看大致为矩形,即如图16所示,从平面上看,左、右侧壁40u和后侧壁40u’与长方形的左、右侧边和后侧边相对应。此外后箱体部40b的后底部40f向下方胀出地形成,顶壁40g从横断面上看为山形(圆顶状),总体上为隧道状。这样可以储藏上述头盔B或手提箱等长方形物体。上述后箱体部40b由后底部40f的前端附近4根螺栓44c固定于侧管2b上,在后端壁上突出设置的支持凸起部40v支持于上述后部车架20g上。此外,此储藏箱体40的安装为由后部车架2g将支持凸出部40v支持后,用上述各安装螺栓44a-44c将储藏箱体底部连接固定于上侧管2b上。
上述顶壁40g具体设定为具有将图1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大致半圆形的顶壁e的斜线所示区域切去后产生的直线状的倾斜面40h的山形形状。由于这样将斜线区域切去,成为有倾斜面40h的形状,如后所述,可以保证该部分中双重设置的主座椅41重合部的座垫厚度,保证乘座的舒适。
此外在上述顶壁40g后部设置有后箱体部40b及前箱体部40a内照明用的照明灯48。该照明灯48以在上述顶壁40g的后部侧面上从外侧插入内侧的方式设置固定,其透镜面48平坦地形成。由于如此设置照明灯48,避免了后箱体部40b由于为隧道形状而产生的内部暗而不易看清的问题。
此外,由于在顶壁40g部分这种不产生储藏容积的实质性变小的部位设置照明灯48,防止了由于设置照明灯48而产生的储藏容积减小的问题。此外由于照明灯48设置于顶壁40g这样不易与储藏物接触的部位上,可以防止由于储藏物而造成的照明灯损坏的问题。并且由于透镜面48a平坦,向内部的突出成为最小,因此在防止储藏容积减少的同时,也能防止后箱体部40b内储藏物与照明灯48的干涉。
上述后箱体部40b的结构为上述后底部40f侧的接合开口40m与顶壁40g侧的接合开口40n相对接,这些接合开口双方通过金属丝(电热丝)熔接工艺熔接结合。详细来说,在上述接合开口40m、40n之间设置发热用金属丝49,并在夹持的状态下向该金属丝49通电,由于此时的发热树脂被溶化,在凝固时被熔接。
作为这样形成的隧道型的后箱体部40b,由于上下2部分的顶壁40g侧部分与底部40f侧部分通过金属丝熔接工艺熔接结合,在可以提高防水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外观质量。且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上述左、右侧壁部40u、后侧壁部40u’从平面上看对应于长方形的侧边,上述各接合开口40m、40n的金属丝配线路径也大致为构成矩形的直线,从而上述熔接用金属丝49大致直线状地配线,该金属丝的配线容易,同时长度最短,工作效率高。
此外作为上述熔接用金属丝49未端的处理,采用了在上述储藏箱体部40的顶壁40g侧和后底部40f侧的内面形成的直立设置的加强筋40w中形成收容槽40p,在该槽40p内插入金属丝49的未端49的结构。由此可以防止金属丝49的未端49a露出储藏箱体影响外观和妨碍储藏作业。
此外在上述储藏箱体40的纵向大致中央上一体形成有可装卸地支持隔板50用的间隔凸起部40q。由于此间隔凸起部40q为从底壁40d沿侧壁内面向上方延伸至上述开口40c的缘部的一体形成的角棒状,形成了可将上述隔板50从上方插入的切槽40r。由于上述隔板50设置于储藏箱体40内,能够防止储藏箱体40内的储藏物前后滑动、转动移动。此隔板50在具有本实施例这种跨越二人座椅全长前后的长储藏箱体的场合特别有效。
在上述储藏箱体40的底壁40d上敷设着具有弹性力的座椅状的中垫54。在此中垫54的与上述间隔凸起部40q对应的部分上形成缺口54a,此缺口54a连接于间隔凸起40q上。这样确定了中垫54的前后方向位置,可靠防止了该中垫54的移动。
在上述储藏箱体40的上述间隔凸起部40q的上端部以向外扩张的状态形成有左、右的支持凸缘部(座椅载荷承受部)40s,即间隔凸起部40g位于载荷承受部附近。在上述左、右的支持凸缘部40s、40s的内面上螺栓固定有左、右的座椅锁51、51。在该座椅锁51上连接有固定于铰接盖板43上的挂钩43j,乘员的体重经上述座椅锁51作用于上述凸缘部40s上。
上述左、右的座椅锁51、51的远隔操作用钢丝绳51a从上述储藏箱体40的侧面沿上侧管2b向前方延伸,经过带有自动调整机构的分配器(未图示)集合为一根操作钢丝后,连接于上述主开关34上。即,在主钥匙插入主开关34上的状态下,当主钥匙回转到打开座椅位置上时,左、右的座椅锁51、51同时解锁动作。
上述分配器的结构具有将左、右的座椅锁51、51的解锁动作的时间差自动消除的自动调整机构,例如将左、右各操作钢丝连接于可自由回转的滑轮上,通过滑轮的回转来调整上述差别(各动作金属丝的51a的长度差等),以使左、右座椅锁51、51的解锁动作同步进行。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储藏箱体的左右对称位置上设置座椅锁51,将座椅的左右2处锁住,可以防止座椅锁仅设置于一侧的场合的座椅松动。此外由于安装有上述座椅锁51的支持凸缘部40s位于上述间隔凸起部40q上,提高了刚性,即使在乘员的体重作用于该座椅锁51部分时也可充分承受,并能够防止座椅的松动。
由于左右一对座椅锁51的操作钢丝51a通过有自动调整机构的分配器集中成1根操作钢丝,虽设置2个座椅锁51,但安装调整容易,能够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
上述储藏箱体40的开口40c与上述前箱体部40a相对应的部分从车辆的侧面看整体为后侧较高的倾斜状,与上述后箱体部40b的前端相对应部分为以大角度立起的直立状。该开口40c可由上述铰接盖板43开闭。
上述铰接盖板43为树脂制,由覆盖上述开口40c的倾斜部分的大致碗状的箱体部43a和覆盖上述直立部分的盖部43b构成。该箱体部43a为具有覆盖上述头盔A的大致半圆部的深度的向上方胀出的形状,其对应于上述开口40c的倾斜部分地越往后侧较越浅。此外上述箱体部43a的顶壁为搭载上述主座椅41而形成平坦状。
与上述箱体部43a、盖部43b的开口40c相对的周缘部分上直立设置有密封凸肋43f,此密封凸肋43f的与上述箱体部43a相应的部分43f’就势向下方延长(参照图20(b)),另外与上述盖部43b相对的部分43f”向后方弯折(参照图21、图22)。且在上述密封凸肋43f上嵌合安装有橡胶制的密封垫53,该密封垫53压于上述开口40c的密封面40c’上,将该铰接盖板43与储藏箱体的开口40c之间密封。
在上述储藏箱体40的开口40c中,向车辆前方折弯地形成有在雨水通过密封垫53和密封面40c’之间侵入时防止该雨水等进入储藏箱40内用的排水凸肋40t。该排水凸肋40t特别是具有作为与上述山形的顶壁40g相对应部分的排水管功能。由于设置了作为这种排水管功能的排水凸肋40t,可以提高防水的可靠性。
在上述铰接盖板43的箱体部43a的前端部一体化地螺栓连接有支持部(金属板制铰链板)43c、向该支持部43c下方折弯的左、右侧壁43g通过由设置于上述储藏箱体40前端的左、右一对铰链部40i经铰链销45被可自由回转地支持着。另外,43i为固定于铰接盖板43上的罩。
这里上述铰链部41i的销孔40j的下缘位于比踏板14的上缘14d靠下尺寸d的位置上,因此可使踏板14的上缘高度较低的同时与外装罩体彼此配合的间隙能够较小。
另一方面,由于如上所述,销孔40j的下缘设定为降低尺寸d的位置,在铰接盖板43的安装中从车辆的侧方插入铰链销45困难,有安装效率低的可能。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铰链销45设定为具有由左侧的铰链40i支持的小直径部45a和由右侧的铰链40i支持大直径部45b的阶差形状。
这样,由于铰链销45为阶差形状,在将该铰链销45插入时,如图1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可以角度θ从斜上插入,因此在上缘14d与铰链销45的下缘之间产生尺寸为D的间隙,在销孔40i的下缘比踏板14的上缘14d低的情况下也可插入铰链销45,能够安装铰接盖板43。
在上述储藏箱体40的左、右铰链部40I、40i之间形成导引面40k,以在上述铰链销45插入时将上述铰链销45的小直径部45a导入左侧铰链部40i的销孔40j中。由此上述铰链销45从右侧的销孔40j倾斜插入时,该铰链销45的前端部由于导引面40k引导至左侧的销孔40j中,安装作业相应地变得容易。
在上述支持部43c的右侧壁43g上一体地折弯形成阻尼器连接片43d,在该阻尼器连接片43d上通过球节46c连接有减轻上述主座椅41向上方回转时必要操作力用的阻尼器46的活塞杆46a。此阻尼器46沿右侧的上侧管2b设置,前端的托架部46b可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持于车体构架2的阻尼器托架2h上。
在上述支持部43c的左侧壁43g上一体地折弯形成开关支持片43e,当上述储藏箱体40的开口40c打开时点亮上述照明灯48的阻尼器开关47以其检测端子47a朝向下方方式安装在该开关支持片43e上。此检测端子47a与上述储藏箱体40的前端部上形成的开关操作面40x接触,在上述铰接盖板43向打开侧回转时接通以点亮照明灯48。
在此,上述开关操作面40x由以上述铰链销45为中心,半径为R的圆弧状区域θ构成。另外,与该开关操作面40x连续的部分40x’以上述铰链销45为中心,半径比上述R逐渐增大地形成。上述检测端子47a在上述铰接盖板43实质性关闭的情况下在上述操作面40X上滑动,在铰接盖板43打开时从上述操作面40x上离开。这样由于操作面40x形成半径为R圆弧状,在铰接盖板43实质关闭状态的场合,上述检测端子47可靠地关闭,阻尼器开关47可以可靠地检测出主座椅41的开闭。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阻尼器46及阻尼器开关47预先组装在上述铰接盖板43上,能够采用主座椅41组装到此处等的组装作业顺序,可以提高组装效率。
上述座椅装置8的主座椅41、双人座椅42都为在底板55上搭载有缓冲材料56,并由表皮57覆盖的结构。上述主座椅41由乘坐部41a和靠背部41b构成,该乘坐部41a可在上述铰接盖板43的箱体部43a的顶板面上前后移动,即主座椅41的前后位置可调整地被安装。详细地说,其结构为在铰接盖板43上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43h,在上述主座椅41的底板55的与上述长孔43h相对应的部分上,螺母58以在前后方向及回转方向不可移动地设置,在其中螺旋插入来自铰接盖板43侧的螺栓59。
上述主座椅41的靠背部41b的上端部中向后方弯曲形成檐部(前部座椅后缘)41c。该檐部41c整体为圆顶状,在上述后箱体部40b的顶壁40g的前缘附近中盖住上述双人座椅42的前端插入部(后部座椅的前缘)42a。此双人座椅42的底板55设定为沿上述后箱体部40b的顶壁40g呈山形。上述插入部42a的上述左、右的倾斜面40h所对应的部分42a’为阶段状,即双人座椅42的与主座椅41重合部比其他部分要薄,其结果是,主座椅41覆盖上述阶差42a’的部分41c的缓冲材料厚度t比无阶差时的厚度t’要厚。
这样,由于双人座椅42的前缘部为沿后箱体部40b的顶壁40g的山形并为阶差状,在这部分上盖有主座椅41的檐部41c,可使该檐部41c的覆盖上述阶差42a的部分41c的缓冲材料厚度t与没有阶差的时的厚度t’相比要厚的多,能保证在该部分上乘坐有后座椅乘员时后座乘员的大腿部所接触部分的缓冲性,提高乘座的舒适性。此外,图21示出将主座椅41相对铰接盖板43移动调整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车体构架2的上述左、右把手的支持部2f、2f之间搭架固定设置有扶持把手60。此扶持把手60具有从横断面上看为U形槽状的基部60a和连接于其外缘上并向下方弯曲的把持部60b,其采用从平面看围绕双人座椅42的左、右侧部及后部,整体上看为U字形状的铝合金铸造件,上述基部60a由螺栓61连接固定于固定在上述把手支持部2f上的支持支架2i上。
此外,在上述扶持把手60的基部60a的内周缘上向内侧上方延伸地形成有载荷承受部60c,在该载荷承受部60c上连接有上述双人座椅42的底板55的外周缘55a部分。这样作用于双人座椅42上的后座乘员的体重由扶持把手60承受。
由于采用双人座椅42的载荷由刚性高的扶持把手60承受的结构,不需要特别在车体构架上设置承受双人座椅载荷的专用托架,可以使结构得到简化。
以下对从燃料箱9溢出燃料的排出构造及隔热构造进行说明。上述燃料箱9由上、下的箱半体通过凸缘9b结合,平面上看大致为矩形,具有跨过左、右的侧架2d、2d之间全宽的宽度,其后部以潜入上述储藏箱体40的前箱体部40a下方的状态延长。此燃料箱9设置于上述左、右侧架2d、2d之间,由上述踏板14及底部罩12围住,上述凸缘部9b的四角由螺栓9紧固在箱体托架9d上。且箱体托架9d由螺栓连接固定于设在下侧管2c上的托架上。
在上述燃料箱9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靠前部分中插入有燃料吸引管62。该吸引管62的上端部连接着燃料吸引软管63a,此燃料吸引软管63a穿通车辆左侧设置,在其途中通过过滤器64与搭载于车体左侧的燃料泵65相连接。连接于该燃料泵65的排出口的燃料供给软管63b与发动机组件5的化油器5b相连接。此外,上述过滤器64固定于连接上、下侧管2b、2c的左侧加强托架2j上固接着的托架64a上,上述燃料泵65固定于固接在左侧的下侧管2c上的托架65a上。
在位于上述燃料箱9的前部上面的最高处部分上连接有燃料供给管66,该燃料供给管66的上端开口上可装卸地安装有止动键式燃料盖67。且在上述燃料供给管66的上部通过橡胶制密封环68a以将该燃料供给管66油密地围住的状态连接有接收溢出燃料用的树脂制填充罩(溢出接收部)68。上述填充罩68大致为盘状,其外周壁的开口缘部68b嵌合支持于阶差状形成于上述踏板14上的支持开口14上,并用多个自攻螺钉96连接固定。
上述填充罩68的上端开口可由盖69开闭,该盖69的前侧缘部69a通过铰链零件97由上述踏板14可回转地支持着。在上述盖69的后缘部上设置有滑动式盖锁机构70。此盖锁机构70的构造为,滑块71向箭头f方向自由滑动,同时向图29中实线所示锁止位置推压设置。上述滑块71在锁止位置时其连接片71a与上述填充罩68的被连接部68c的下面连接,阻止盖69的回转,在向图示左方滑动时连接被解除,允许盖69的回转。
这样,由于安装于燃料箱9的燃料供给管66上的填充罩68上形成有被连接部68c,该被连接部68c与盖锁机构70的滑块71连接以阻止盖69的回转,可提高该盖69的封闭质量。
在上述填充罩68的底壁前侧左角部上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角筒状排油口(排出部)68d。该排油口68d从横断面平面看(参照图27)为大致长方形,同时一体形成有将该长方形隔断的加强筋68e、68e。由于设置了此加强筋68e,上述排油口68d面积较大,在可以保证排出面积大的同时可防止在该排油口68内杂质的堵塞。
在上述排油口68的下方沿上述燃料箱9的前面左侧角部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有溢出管(排出软管)72。此溢出管72为由平面看长方形的导引部72a和与该导引部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水平断面为圆形的导引管72b构成的树脂吹塑成形件。
上述溢出管72在安装燃料箱之前预先固定在车体构架2上。具体为,在车体构架2的连接托架2m上插入突出设置于导引管72b的上端附近的连接突起72c的同时,将突出设置于下部的下连接突起72d插入连接于燃料箱支持用托架9d中,右侧溢出管72被支持于车体构架2上。另外,上述连接托架2m为将连接上下侧管2b、2c并将左、右加强托架2k、2k相互连接于车宽方向上的加强部件。
通过这样将溢出管72预先安装于车体构架2上,并将安装有填充罩68的燃料箱9安装于车体构架2上,该填充罩68的排油口68d插入导引部72a中,可在狭窄的场所内进行管道布置,能够提高燃料箱、溢出管周围的组装性。
上述燃料箱9的前部由橡胶板制的隔热片73覆盖。此隔热片73由覆盖燃料箱9前面的前部73a、从该前部73a的左、右缘部向后方折弯、覆盖燃料箱9左、右侧面的左、右侧部37b、37b构成,从平面看大致为コ字形。且此隔热片73的上述前部73a具有跨接上下侧管2b、2c的上下尺寸,以与燃料箱9前面的上部间的间隙比与下部间的间隙小的状态后倾设置,其上下端部固定于上下侧管2b、2c上。
上述隔热片73的前部73a的上部通过贯通上述连接托架2m的上端向后方弯曲的连接片2n而被支持,此外下部被上述下突起部72d和上述箱体托架9d夹持。再者,上述左、右的侧部73b的大小设定为覆盖燃料箱9的侧面前部的大致2/3程度并固定支持于下侧管2c的内侧。这里,最好将上述溢出管72安装于隔热片73上,同时将它们预先安装于车体内。
此外,在上述底部罩12的上述散热器39后侧部分上采用了利用行驶风生产的负压将通过散热器39的冷却空气吸引到底部罩12下方的冷却结构。详细地为,在底部罩12的底面比散热器靠后的部分上形成有排风口12a,从该排风口12a的后缘朝向散热器39折弯形成向斜前方立起的导风壁12b。上述排风口12a形成于从车辆侧方向几乎看不到的底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散热器39的后方安装有燃料箱9,冷却散热器39后温度上升了的冷却风与燃料箱9接触,有使燃料箱温度上升的可能,但通过设置上述隔热板73及采用冷却构造,可将燃料箱9的温度上升限制在最小限度。
详细地为,由于车辆的行驶在底部罩12与路面之间产生行驶风g,由于此行驶风在该底部罩12和路面之间产生负压,由于上述排风口12a朝向该负压区域开口,在增加流过散热器39的冷却风h的量的同时,通过该散热器39温度上升了的冷却风h’从排风口12a高效率地被吸引至底部罩12的下方。此外由流过燃料箱9侧的冷却空气所带的热量由隔热片73隔断,难以传递到燃料箱9上。其结果,抑制了燃料箱9的温度上升。
上述导风壁12b及隔热片73还具有作为防止前方飞石等保护燃料箱9的保护部件的功能。另外由于左、右的加强托架2k、2k由连接托架2m连接,由该连接托架2m固定隔热片73的上部,该连接托架2m也提高了车体构架2的刚性。
在上述右侧的侧架2d的外侧与上述燃料泵65的相反侧相对应的部分上安装有电池。装卸电池用开口以从踏板14水平的踏足部跨越纵壁的大小形成,开闭该开口的盖从横断面看为L字状。此外构成支持电池用的电池箱体的底壁固定于下侧管2c上。
在上述转向把手16的左部16b上从外端部开始顺序安装有把手76、开关盒77、后制动器操作杆78、后主缸79。此外,76a为将把手76的开口装饰性地封闭的把手盖。上述开关盒77具有左、右方向指示器切换开关77a、前照灯远光切换开关77b等各种开关。
在上述开关盒77的下面安装有停车制动装置80的停车操作机构81。该停车操作机构81具有固定于上述开关盒77下面的支座81a、由该支座81a支持,可以上下二分式的销81d为中心自由回转的操纵杆本体(停车操纵杆)81b。该操纵杆本体81b通过停车制动钢丝82与设置于后轮6上的停车制动机构83连接。上述停车制动钢丝82的外部钢丝82a的前端固定于上述支座81a的钢丝固定部81c上,固定于内部钢丝82b的前端的固定销82c固定于上述操纵杆本体81b的靠近回转中心部分上。
上述操纵杆本体81b由图32中实线所示的非操作时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时位置回转时,伴随着该回转上述固定销82c从图33所示a的位置以横切销81d的状态向b的位置移动。上述固定销82c到达b的位置时内部钢丝绳82b由于车轮侧对此固定销82c的拉伸将操纵杆本体81b向图33中顺时针方向回转拉伸,其结果该操纵杆本体81b保持在此操作时位置,停车制动器为工作状态。然后,通过上述操纵杆本体81b克服上述拉伸力反时针回转,操纵杆本体81b的工作时位置保持被解除,停车制动器回到非工作位置。伴随上述操纵杆本体81b的回转,上述内部钢丝82b通过上述下二分式的销81d的上下之间移动。
上述停车制动钢丝82的内部钢丝82b的后端连接在设置于后轮6的铸钢轮91的轮毂部91a内的停车制动机构83的凸轮杆84上。上述轮毂部91a由枢轴支撑在上述发动机组件5的传动箱5c后端部上的后轮轴93,以与该后轮共同回转的状态被支持着。此外该后轮93的右端部通过轴承94a由后臂92枢轴支撑。再者,上述后臂92的前端部固定于发动机组件5上,该发动机组件5由上述车体构架2可绕枢轴5d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撑着。
上述停车制动机构83的大小为在构成盘式制动器89的环状盘片90的内径(插入孔)的轴向投影面内至少能储藏其制动蹄一部分。然后将停车制动机构83从盘片90侧插入制动器滑动孔91b内,制动板85部分设置于比盘片90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上。再者,上述盘式制动器机构89在通常行驶时的制动为,在上述轮毂部91a的外端面上安装有上述盘片90,该盘片90由支持于后臂92上的卡钳95夹持。
上述停车制动机构83具有以下构造。圆盘状的制动板85在插入上述轮毂91a的制动器滑动孔91b内的同时,通过轴承94b由上述后轮轴93可相对自由回转地支持着,而且由上述后臂92停止回转。此外在此制动板85的轴向内侧以整体为圆形的状态设置有一对半圆状的制动蹄86、86,该对制动蹄整体上呈圆形。此两制动蹄86、86的支持端86a通过设置于制动板85上,向内方突出的销85a可扩大、缩小上述圆形直径的方式枢轴支撑着。上述两制动蹄86、86在由复位弹簧87向直径收缩方向推动的同时,扩开端86b可由枢轴支撑于制动板85上的制动凸轮88的平板状凸轮部88a以扩大直径。此外在上述制动凸轮88的外方突出部88b上可传递回转力地连接有上述凸轮杆84。
在上述停车制动装置80操作时,上述操纵杆本体81b由图32中实线所示非操作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时位置回转。由此上述停车制动机构83的凸轮杆84转动制动凸轮88,该制动凸轮88将制动蹄86、86扩开,以产生制动力。此时,上述操纵杆本体81b由上述保持机构保持于图3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时位置。在此保持位置操纵杆本体81位于左把手76的下侧附近,当把持该左把手76时,手将与操纵杆本体81干涉。
此外在上述停车制动装置80解除时,将上述操纵杆本体81b回转至解除位置。这样上述制动钢丝82的内部钢丝82b放松,上述停车制动机构83的制动蹄86、86通过复位弹簧87缩小直径,制动力释放。
这样由于停车制动机构83比盘片90的内径小,该制动板85从盘片90侧向盘片90内以从轴直角方向看重叠状态插入,在设置盘式制动机构89与停车制动机构83两方的同时,可以避免轴向的尺寸的扩大。
此外停车制动装置80操作时操纵杆本体81b位于左把手76的下侧附近,由于在把持该左把手76时,手与操纵杆本体81b接触,能够可靠地防止不将操纵杆本体81回转到非操作位置就开始行驶。
此外由于操纵杆本体81b设置在左把手76侧,在行驶开始时能够以左手解除操纵杆本体81b,同时以右手操作油门把手,操作性能良好。

Claims (1)

1、一种车辆停车制动器装置,是在停车时通过转动停车操作杆来阻止车轮回转的车辆停车制动器装置,其特征为,在转向把手的一端部上设置有把手,并且在该把手的前侧设置操作使车轮制动用的制动器的制动器操作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该把手靠内侧设置有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而枢轴支承停车操作杆的回转轴,该停车操作杆围绕上述回转轴可以转动,在停车制动器非工作时的位置,该停车操作杆隔着把手处于制动器操作杆的相反侧而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把手位于靠近车辆中心侧;在停车制动器工作时的位置,停车操作杆与握持上述把手的手干涉,并且在手握持于该把手的状态下可回转至使停车制动器非工作时的位置。
CN 00131398 1999-08-31 2000-08-31 车辆的停车制动器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19661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678599A JP4447082B2 (ja) 1999-08-31 1999-08-31 車両の駐車ブレーキ装置
JP246785/1999 1999-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8837A CN1288837A (zh) 2001-03-28
CN1196619C true CN1196619C (zh) 2005-04-13

Family

ID=17153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0131398 Expired - Lifetime CN1196619C (zh) 1999-08-31 2000-08-31 车辆的停车制动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081039B1 (zh)
JP (1) JP4447082B2 (zh)
CN (1) CN1196619C (zh)
DE (1) DE60021970T2 (zh)
ES (1) ES2247996T3 (zh)
TW (1) TW4707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7788B2 (ja) * 2001-10-22 2007-11-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JP4493925B2 (ja) * 2003-03-12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ーキングレバー装置
DE102005039109A1 (de) 2005-08-10 2007-02-15 Gustav Magenwirth Gmbh & Co. Kg Hebelanordnung und Bedienungseinheit für lenkergeführte Fahrzeuge
DE602005008075D1 (de) * 2005-11-04 2008-08-21 Kwang Yang Motor Co Handbremse für ein Motorfahrzeug
US7584826B2 (en) 2006-07-11 2009-09-08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arking brake device
EP2022691A1 (en) * 2007-08-08 2009-02-11 AEON MOTOR Co., Ltd. Parking brake for an all-terrain vehicle
JP5150431B2 (ja) * 2008-09-19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手操作子
JP5396206B2 (ja) * 2009-09-04 2014-0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レバーの配置構造及び操作レバーの配置構造
DE102010002690B4 (de) * 2010-03-09 2019-04-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insbesondere Motorrad, insbesondere Motorroller mit einem Bedienelement zum Starten des Motors und einem Bedienelement zum Betätigen einer Parkbremse sowie Verfahren zum Starten des Antriebsmotors eines Fahrzeugs
JP5764172B2 (ja) * 2013-08-23 2015-08-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6228092B2 (ja) * 2014-09-26 2017-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9018156B (zh) * 2018-08-23 2020-03-17 杭州容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便于控制的隐藏式驻车控制机构
DE102020109958A1 (de) 2020-04-09 2021-10-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Betätigungsanordnung zur Betätigung einer Brem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Fahrzeug mit der Betätigung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Betätigung einer Betätigungsanordnung für eine Bremsein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JP7217251B2 (ja) * 2020-09-30 2023-0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8361A (en) * 1974-07-24 1976-04-06 Arctic Enterprises, Inc. Parking brake mechanism
JPS5311943Y2 (zh) * 1975-06-17 1978-03-31
US4286699A (en) * 1980-01-07 1981-09-01 Pawelka Gustav J Dual function handgrip control
JPS6144954Y2 (zh) * 1980-08-18 1986-12-17
JPS5973353A (ja) * 1982-10-20 1984-04-2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ブレ−キ装置
JPS61178278A (ja) * 1985-01-31 1986-08-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キングブレ−キレバ−装置
JPH0632289U (ja) * 1992-10-06 1994-04-26 オージーケー技研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レバー保持手段付自転車用グリップ
JPH09193761A (ja) * 1996-01-22 1997-07-29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の駐車ブレーキ装置
JPH09328062A (ja) * 1996-06-11 1997-12-22 Nabco Ltd 車椅子のブレー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1063675A (ja) 2001-03-13
EP1081039A3 (en) 2002-07-03
CN1288837A (zh) 2001-03-28
EP1081039B1 (en) 2005-08-17
ES2247996T3 (es) 2006-03-16
EP1081039A2 (en) 2001-03-07
DE60021970T2 (de) 2006-03-23
JP4447082B2 (ja) 2010-04-07
TW470718B (en) 2002-01-01
DE60021970D1 (de) 2005-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719C (zh)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CN1196619C (zh) 车辆的停车制动器装置
CA1275940C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in scooter-type vehicle
CN1296248C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CN1222436C (zh) 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
JP2009241901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CN128015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JP444769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CN1153716C (zh) 自动摩托车
CN1153714C (zh) 自动摩托车
JP4663780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冷却構造
CN1144720C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10150363B2 (en) Scooter-type vehicle
JP5142695B2 (ja) 自動2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CN1539676A (zh) 组合灯
CN100335341C (zh) 车辆座位结构
JP2006062553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CN1701021A (zh) 自动二轮车
JP418850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JP441332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装置
JP2533295B2 (ja) スク―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01063674A (ja) 車両の駐車ブレーキ装置
CN100374346C (zh) 头灯安装结构
JP418385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収納装置の照明構造
JP2004175227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41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