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7967C - 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 - Google Patents

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7967C
CN1277967C CNB028044401A CN02804440A CN1277967C CN 1277967 C CN1277967 C CN 1277967C CN B028044401 A CNB028044401 A CN B028044401A CN 02804440 A CN02804440 A CN 02804440A CN 1277967 C CN1277967 C CN 12779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knitwear
coil
needl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044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89654A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489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9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79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796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用于使用横机,将并列编织成筒状的针织品彼此(3、5)的侧端连接,以抑制如针织套衫的腋部或针织裤的裆部等针织品的连接区上生孔,且增大拉伸强度的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在从一方的筒状针织品(3)向另一方的筒状针织品(5)进行处理,以将两针织品连接过程中,对于将向处理进行方向退1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喂纱,以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后,接着,使得将向处理的进行方向侧进2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位移,并对该针反复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圆筒形平针编织。

Description

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相邻编织的至少2个筒状针织品在侧部相互连接的连接部、例如在针织套衫中作为袖子与身躯部分连接处的腋部、针织裤中连接两腿部的裆部等加以改进的编织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编织的针织品。
背景技术
在使用横机编织例如针织套衫等针织品时,使用针床上不同区域的针,将分别由前针床的针编织成的前侧针织品部分和由后针床的针编织的后侧针织品部分在其两侧端部连接的筒状针织品作为身躯部分与左右的两袖部,并且从下摆部开始编织,在腋部将这些针织品连接。在将这些针织品在腋部连接后,通过相对于身躯部分与两袖部这两者喂纱,作为一个大的筒状针织品向肩部编织,可省略缝制等后续工序,能够编织简单的针织品。作为将针织品相互连接的连接部除了上述针织套衫的腋部以外,还有例如针织裤等的裆部等。在针织裤中,是从裤脚侧向腰部地将左右的腿部编织成筒状,在与腰部的边界上连接左右的腿部,接着,将腰部作为一个大的筒状体编织。
通常,作为将相邻的2个筒状的针织品彼此连接而成腋部或裆部的方法,是将一方的筒状针织品通过移圈移动到相邻的另一方的筒状针织品侧,将各自侧端部的线圈相重合,在以后的编织中,通过在该双重线圈上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而成的。
但是,由于通过侧端部的线圈相互重合而成连接部,在穿用时如果拉伸该部分,该力集中在此重合线圈一点上,因此在该部分上线圈容易破断。此外,在连接部中,由于仅与双重线圈相连地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在连接部会开孔,具有有损美观的问题。
因此,在连接处,通过对在针织品彼此的边界部处邻接的各针织品的边界部上的侧端的数个线圈加以连接固定的前后针床的针曲折状地喂纱来编织罗纹线圈,可抑制开孔,但仍存在没有防止针织品破断那样的效果的、针织套衫的腋部及针织裤裆部在拉伸强度等功能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编织成筒状的针织品彼此的侧端连接以成针织套衫的腋部及针织裤裆部等的针织品的连接区可抑制开孔的发生,并且拉伸强度大的编织方法及由其编织的针织品。
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何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位移(ラツキング)的横机、在使用针床上的不同区域将前侧针织品部分和后侧针织品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上相互连接的状态下编织成的筒状针织品至少编织出2个后,通过将这些筒状针织品的侧端部彼此相互连接而形成针织品的连接部,其特征为,成为在将筒状针织品的前侧或后侧一方的针织品部分和另一方的针织品部分分别由第1针床和第2针床固定的状态下,从一方的筒状针织品向另一方的筒状针织品进行处理以连接两针织品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从将一方的筒状针织品的侧端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h开始处理,首先,在与处理的进行方向相反方向对侧端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固定的一方的针床的针h喂纱,形成针织线圈,此后,对另一方的针床的针h向处理的进行方向喂纱,形成针织线圈,以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
b)对针g进行与所述步骤a)相同的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g用于将比所述步骤a)中使用的针h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c)位移到针i并对该针进行与上述相同地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i用于将比所述步骤b)中使用的针g向处理的进行方向侧进两个线圈的另一方的筒状针织品的侧端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固定;
d)对针h喂纱,以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h用于将比所述c)中使用的针i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e)位移到针j并对该针进行与上述同样地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j用于将比所述步骤d)中使用的针h向处理的进行方向侧进两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f)对针i喂纱,以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i用于将比所述e)中使用的针j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此外,最好所述连接部的处理使用在一方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进行。
此外,在所述相邻连接的筒状针织品之间插入适当数量的空针,对于该插入的空针也重复地进行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并进两个线圈的步骤以形成针织线圈,以在连接部上形成拼角。
另外,所述拼角的针织线圈形成通过罗纹编织进行。
再者,针织品上述的编织方法制造。
这样,在将并列编织成的至少2个筒状针织品的侧端部相互连接,形成针织品的腋部或裆部等时,从一方的筒状针织品向另一方的筒状针织品进行处理,以将两针织品连接。在此期间,对于将向处理进行方向退1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喂纱,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后,接着使得将向处理的进行方向侧进2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位移,对于该针反复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圆筒形平针(フクロ)编织。因此,在一方的筒状针织品的侧端由圆筒形平针编织形成的前后的针织线圈之间,跨接纱线直线延伸。该跨接纱线将连接部紧密地结合以抑制生孔。此外,由于圆筒形平针编织是使用向处理进行方向退1并进2的针反复进行的,左右的针织线圈之间的跨接纱线水平地延伸。因此,在穿用时,即使该连接部被拉伸,由于该跨接纱线被从针织品中拉出,抑制了该部分的针织品的破断。此外,该拉出的跨接纱线能够赋予连接部延展性。
此外,以在相邻的筒状针织品之间插入适当数量的空针的状态下进行连接部的处理,此时,对于该插入的空针也重复地进行向处理进行方向退1并进2的步骤以形成针织线圈。由此,在相邻的筒状编织物之间形成拼角(マチ)。该拼角部分也与上述同样地通过前后延伸的跨接纱线及左右延伸的跨接纱线使连接部紧密,同时具有延展性。此外,由于拼角通过罗纹(リブ)编织进行,与圆筒形平针编织相比能够减少喂纱方向的反转次数,提高了编织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针织套衫的身躯部分与左袖在腋部连接前的状态。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编织步骤。
图3为示出在连接部上形成拼角的实施例2的编织步骤的前半部分。
图4为示出其后半部分。
图5为示出实施例2的变型例的编织步骤的前半部分。
图6为示出其后半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示出作为针织品的针织套衫1的身躯部分3与一方的袖子5(仅示出左袖)在腋部7连接前的状态。套衫1的编织可以使用例如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位移地构成的称之为所谓双针床针织横机的通用的横机。身躯部分3与袖子5作为将各自的前侧针织品部分3a、5a和后侧的针织品部分3b、5b通过侧端部连接的筒状针织品,使用针床上的不同区域从下摆向肩部编织成筒状。在这种状态下,身躯部分3与袖子5的前侧针织品区由前针床的针连接固定,而后侧针织品区由后针床的针连接固定。图2为连接身躯部分3与袖子5情况下的实施例1的编织步骤。图3及图4为实施例2的编织步骤,示出了在腋下区7中形成由适当数量的线圈纵行构成的拼角以形成连接部的情况。图5及图6为实施例2的变型例。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针数与实际的针织品编织中使用的针数相比少得多。图的左端所示的数字表示步骤,与其相邻的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喂纱方向,与其邻的F表示前针床,B表示后针床。此外按字母顺序a~t表示针。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在身躯部分3与袖子5的相互邻接的侧端的前后分别是每2针上形成线圈,并连接身躯部分3与袖子5的情况。步骤S为示出针织处于图1状态时、针床中的身躯部分3与袖子5的各线圈的固定状态。前胸部分3a、后背部分3b、袖子的前侧针织品5a、袖子的后侧针织品5b分别固定在前针床的针a~h、后针床的针a~h、前针床的针i~p、后针床的针i~p上。步骤1与步骤2示出了腋部连接前状态下的身躯部分3与袖子5的针织品线圈横列的编织,分别使用不同的针织纱编织成。身躯部分3与袖子5为通过重复步骤1和步骤2的编织分别编织成筒状。
接着,在步骤3~14中,将身躯部分3与袖子5的侧端部连接形成连接部。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连接部的形成为使用编织身躯部分3的针织纱从身躯部分3向袖子5,即从左向右处理。首先,在步骤3中,将喂纱口(未图示)向左移动,向将前胸部分3a的右侧端的线圈加以固定的前针床的针h喂纱,形成针织线圈11,在此后的步骤4中,将喂纱口的移动方向反转,向将后背部分3b的右侧端的线圈加以固定的前针床的针h喂纱,形成针织线圈13。
接着,在步骤5和步骤6中,相对于处理的进行方向退1(线圈),从身躯部分3的侧端对1个内侧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g喂纱,在步骤5中,在前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15,在步骤6中,在后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17。然后,在步骤7和步骤8中,相对于处理的进行方向进2(线圈),向将左袖5的左侧端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i喂纱,在步骤7中,在前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19,在步骤8中,在后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19。接着,在步骤9和步骤10中,相对于处理的进行方向退1(线圈),对固定身躯部分3的侧端的线圈的针h喂纱,在步骤9中,在前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23,在步骤10中,在后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25。
在步骤11与步骤12中,相对于处理进行方向再进2(线圈),向从左袖5的左侧处于第1个内侧线圈加以固定的针j喂纱,在步骤11中,在前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27,在步骤12中,在后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29。接着,在步骤13与步骤14中,相对于处理进行方向退1(线圈),向固定左袖5的侧端的线圈的针i喂纱,在步骤13中,在前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31,在步骤14中,在后针床上形成针织线圈33。
如此,在将身躯部分3与袖子5的侧端部相互连接后,在步骤15中,向前针床的针j集圈的同时向针i~a喂纱,形成针织线圈。接着,通过重复步骤16和17所示的编织将腋以下编织成作为身躯部分和袖子中一个的筒状体。对于图中省略的另一方的袖子也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而与身躯部分连接。
在上述的身躯部分3与左袖5的连接部中,一面重复进行在相对于处理进行方向后退1个线圈、前进2个线圈的步骤,一面进行由前针床的针形成针织线圈后、由后针床的针形成针织线圈的圆筒形平针编织。由于接着身躯部分3最终一周的编织结束所形成的身躯部分3的侧端的针织线圈由圆筒形平针编织形成,在形成于连接部上的各针织线圈之间,例如针织线圈11、13之间及针织线圈15、17之间,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地直线延伸有跨接纱W1,连接部可紧密地接合,能抑制开孔的发生。
再者,由于圆筒形平针编织为相对于处理的进行方向使用退1及进2的针反复进行,在左右的针织线圈之间例如针织线圈17、19及针织线圈13、15之间延伸有跨接纱W2。因此,即使针织套衫的腋部在穿着时被拉伸,由于上述跨接纱W2从针织品拉出,连接部成为具有延展性。与此同时,由于腋部的拉伸强度加大,可抑制该部分的针织品的破断。此外,不会像通过线圈相互重合而成连接部的以往方法那样地使该部分隆起。
实施例2
图3及图4为实施例2的编织步骤,示出了在腋部7处形成的设有由适当数量的线圈纵行构成的拼角的连接部的情况。步骤S中,前身躯部分3、袖子5分别由前后各针床的针a~h、针m~t固定,在身躯部分3与袖子5之间插入用于形成拼角的空针i、j、k、l。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也与前实施例1相同地、从身躯部分3向袖子5进行连接部的处理,此时,一面反复进行相对于针织线圈处理的进行方向退1、进2的步骤,一面形成线圈。在步骤3~30中,形成连接部时,除去追加了形成拼角的步骤外,基本上与前实施例1相同。在用于形成拼角的步骤7、8、11、12、15、16、19、20中分别向空针i、j、k、l喂纱,并勾住针织纱(线圈41~48)。在接下去的步骤13、14、17、18、21、22、25、26中再度向这些针i、j、k、l喂纱,以形成线圈51~58。如此,所形成的连接部在形成拼角的同时在连接区上无孔,具有延展性的同时拉伸强度变大。
实施例2的变型例
图5及图6为实施例2的变型例。在固定身躯部分3及袖子5的针及针i~l中形成拼角这一点上与实施例2相同,但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使用左袖5的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从左袖5向身躯部分3进行处理的情况。通过反复进行步骤1与步骤2,将身躯部分3和左袖5编织成筒状。步骤3、4示出了身躯部分3和袖子5的最后一圈线圈的线圈横列的编织,在步骤3中,向后针床的针喂纱,接着在步骤4中,向前针床的针喂纱,结束最终线圈横列的编织。在此,由于最终一圈的线圈横列编织是在前针床上结束,在接下去的步骤中,同样从前针床开始处理,因此在步骤4中的左袖5的横列线圈编织中,不向前针床的针m喂纱是错误的。
步骤5~12与实施例2的步骤3~10相对应,编织内容除去处理的进行方向外是相同的,从将相邻的筒状针织品的一方的侧端的纵行线圈加以固定的针开始处理。步骤13~22与步骤11~30相对应,在实施例2中,在形成连接部的各线圈时,由前针床的针形成针织线圈后,喂纱口的行进方向反转,向与后针床的前述针对面的针喂纱,通过形成下一个针织线圈的圆筒形平针编织而成,但在本实施例中,以罗纹编织替代圆筒形平针编织。在步骤13~22中,为了进行罗纹编织,使后针床相对于前针床只向右位移节距的2分之1(R1/2P)。在步骤13、15、17中,分别对前后的空针k、j、i喂纱,并勾住针织纱(线圈73~78)。在这些步骤中,对勾住针织纱的针,在步骤16、18、20中再度喂纱,以形成针织线圈83~88。
在步骤13中,将喂纱口向右方向移动,向空针k、k喂纱,进行罗纹编织(线圈73、74)。在步骤14中,向相对于处理方向退1的前后的针1喂纱,形成针织线圈81、82。在此后的步骤15中,对进2的针j向右喂纱,进行罗纹编织(线圈75、76),在步骤16中退1,对在步骤13中勾住的前后的针k喂纱,形成针织线圈83、84。对其余的针反复进行这样的编织,以结束连接部的处理。步骤23以下对应于实施例1的步骤15~17,在前针床的针i上集圈的同时向针h~a喂纱,以形成针织线圈。接着,通过反复进行步骤24与25所示的编织,将腋部以下编织成作为身躯部分和袖子中一个的筒状体。这样形成的连接部具有与前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同时由于通过以罗纹编织替代圆筒形平针编织,至少形成了拼角部,从而减少了喂纱方向的反转次数,能够提高编织效率。
编织机的编织程序通常使用CAD制作。但在以往,在连接部中是否设置拼角要在CAD上改变所绘花纹图案,但在本发明的方法中,由于通过在连接部中反复进行相对于处理进行方向退1、进2的步骤来形成针织线圈,无论在连接部上是否设置拼角都能够使用同一所绘花纹图案,具有能够简单地管理所绘花纹图案的优点。图中的W1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跨接纱、W2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跨接纱。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使用了双针床横机,当然也可用4枚针床横机加以替代,或用针织裤等腿部(レツグウエア-/leg wear)的裆部替代针织套衫的腋部等,只要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实施即可。

Claims (5)

1.一种针织品的编织方法,采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且其任何一方或双方的针床可左右位移的横机、在使用针床上的不同区域将前侧针织品部分和后侧针织品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上相互连接的状态下编织成的筒状针织品至少编织出2个后,通过将这些筒状针织品的侧端部彼此相互连接而形成针织品的连接部,其特征为,成为在将筒状针织品的前侧或后侧一方的针织品部分和另一方的针织品部分分别由第1针床和第2针床固定的状态下,从一方的筒状针织品向另一方的筒状针织品进行处理以连接两针织品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从将一方的筒状针织品的侧端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固定的针h开始处理,首先,在与处理的进行方向相反方向对将侧端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固定的一方的针床的针h喂纱,形成针织线圈,此后,对另一方的针床的针h向处理的进行方向喂纱,形成针织线圈,以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
b)对针g进行与所述步骤a)相同的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g用于将比所述步骤a)中使用的针h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c)位移到针i并对该针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i用于将比所述步骤b)中使用的针g向处理的进行方向侧进两个线圈的另一方的筒状针织品的侧端线圈纵行的线圈加以固定;
d)对针h喂纱,以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h用于将比所述c)中使用的针i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e)位移到针j并对该针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j用于将比所述步骤d)中使用的针h向处理的进行方向侧进两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f)对针i喂纱,以进行圆筒形平针编织的步骤,其中针i用于将比所述e)中使用的针j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一侧的线圈加以固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为,所述连接部的处理使用在一方的筒状针织品的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进行。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为,在所述相邻连接的筒状针织品之间插入适当数量的空针,对于该插入的空针也重复地进行向处理进行方向退一个线圈并进两个线圈的步骤以形成针织线圈,以在连接部上形成拼角。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为,所述拼角的针织线圈的形成通过罗纹编织进行。
5.一种通过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制造的针织品。
CNB028044401A 2001-02-02 2002-01-25 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9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805/2001 2001-02-02
JP2001026805 2001-0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9654A CN1489654A (zh) 2004-04-14
CN1277967C true CN1277967C (zh) 2006-10-04

Family

ID=18891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444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967C (zh) 2001-02-02 2002-01-25 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748770B2 (zh)
EP (1) EP1367162B1 (zh)
JP (1) JP3968017B2 (zh)
KR (1) KR100706656B1 (zh)
CN (1) CN1277967C (zh)
DE (1) DE60236721D1 (zh)
WO (1) WO20020630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34788D1 (de) * 2001-10-05 2010-01-28 Shima Seiki Mf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wickels sowie strickware mit entsprechendem zwickel
JP4336155B2 (ja) * 2003-06-30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の編成方法と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及び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JP4233409B2 (ja) * 2003-08-01 2009-03-0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の編成方法及び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JP4408708B2 (ja) 2004-01-14 2010-02-0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パンツの編成方法、ニットパンツ、および横編機にパンツを編成させるための編成プログラム
JP2006152506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hima Seiki Mfg Ltd 襠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4848365B2 (ja) * 2005-04-12 2011-12-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Z2005293A3 (cs) * 2005-05-09 2006-12-13 Pletený výrobek
WO2007058091A1 (ja) * 2005-11-17 2007-05-24 Shima Seiki Mfg., Ltd. ボーダー柄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2046866A (zh) * 2008-08-08 2011-05-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2014025159A (ja) * 2012-07-25 2014-02-06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3866482B (zh) * 2014-03-05 2015-09-23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2×2罗纹组织织物的方法
CN103882617B (zh) * 2014-03-10 2015-08-19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织物的加针编织方法
CN104264355B (zh) * 2014-08-27 2016-04-06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金属线织物的方法
CN110512343B (zh) * 2019-09-23 2021-03-02 江南大学 一种全成形横向沿背中心分片编织方法及编织织物
JP7434035B2 (ja) * 2020-04-01 2024-02-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3818130B (zh) * 2021-10-20 2023-01-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夹位袖子大身不同拼角针数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164549B (zh) * 2022-01-09 2023-01-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单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7937C (zh) * 1929-12-02
GB1185299A (en) * 1966-06-07 1970-03-25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
JPH0772384B2 (ja) * 1990-06-05 1995-08-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接合方法及び美しい接合部をもつ編地
JPH0772385B2 (ja) * 1990-06-21 1995-08-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接合され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US5826445A (en) * 1996-02-09 1998-10-27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knit fabric thus produced
JP3164507B2 (ja) * 1996-05-20 2001-05-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1×1リブ編地の伏せ目処理方法
JP3121278B2 (ja) 1997-01-20 2000-12-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終端部の編成方法及び該編地終端部の編成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編地
JP3164528B2 (ja) 1997-02-17 2001-05-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よる編地の接合編成方法
JP3673097B2 (ja) * 1997-12-03 2005-07-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ゴム編地の増し目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って増し目されたゴム編地
TW446774B (en) * 1998-08-28 2001-07-21 Shima Seiki Mfg Knitwear knitting method
TW538161B (en) * 2000-01-31 2003-06-21 Shima Seiki Mfg Knit wear knitting method
EP1300497B1 (en) * 2000-06-05 2010-06-30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9654A (zh) 2004-04-14
EP1367162A1 (en) 2003-12-03
KR20030078898A (ko) 2003-10-08
US20040065123A1 (en) 2004-04-08
KR100706656B1 (ko) 2007-04-11
WO2002063085A1 (fr) 2002-08-15
JPWO2002063085A1 (ja) 2004-06-10
JP3968017B2 (ja) 2007-08-29
EP1367162B1 (en) 2010-06-16
EP1367162A4 (en) 2004-04-28
DE60236721D1 (de) 2010-07-29
US6748770B2 (en) 2004-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7967C (zh) 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US6766667B2 (en)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 part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KR20080088456A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횡편성된 편성포
CN1029019C (zh) 筒状织品连续编织法及用该法编成的端部呈连结状之筒状织品
CN1263914C (zh)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CN1592803A (zh) 拼角的形成方法以及形成有拼角的针织物
JP3949575B2 (ja) 横編機によるニットウエアの衿首部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ニットウエア
CN1526039A (zh)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CN101263251A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250792C (zh) 针织品编织方法
CN1018463B (zh) 接缝织物的针织方法
EP2385160B1 (en) Knitting method of tubular knitted fabric
CN1630749A (zh)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US5692399A (en) Method of knitting fabric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silhouette shape
EP0867547B1 (en)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s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JP4025453B2 (ja) 横編機によるニットウエア編成方法
EP1605083A1 (en) Knitwear garment and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CN1160785A (zh) 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
JP2008261074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271266C (zh)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