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2187C -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2187C
CN1272187C CNB988076756A CN98807675A CN1272187C CN 1272187 C CN1272187 C CN 1272187C CN B988076756 A CNB988076756 A CN B988076756A CN 98807675 A CN98807675 A CN 98807675A CN 1272187 C CN1272187 C CN 127218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ink
prepared chinese
tackifier
ink follower
manufacture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8076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5626A (zh
Inventor
小仓纪郎
竹内容治
岩元淳
镰形忠
白石克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65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56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21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21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7/00Ball-point pens
    • B43K7/02Ink reservoirs; 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7/00Ball-point pens
    • B43K7/01Ball-point pens for low viscosity liquid in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516/00Colloid systems and wetting agents; subcombina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 Y10S516/924Significant dispersive or manipulative operation or step in making or stabilizing colloid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516/00Colloid systems and wetting agents; subcombina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 Y10S516/924Significant dispersive or manipulative operation or step in making or stabilizing colloid system
    • Y10S516/928Mixing combined with non-mixing operation or step, successively or simultaneously, e.g. heating, cooling, ph change, ageing, mil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2931Diverse fluid containing pressure systems
    • Y10T137/3109Liquid filling by evacuating container

Landscapes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在每批制造中增粘剂的分散性恒定,粘度偏差很小,去除了墨汁随动体中的增粘剂存在的微小气泡。包括在40~130℃中任意温度下使增粘剂均匀化的工序。最好是,包括在100~130℃中任意温度下使增粘剂均匀化的工序。

Description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 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直接装入墨汁存贮管中的水性圆珠笔用墨汁端部所使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背景
水性圆珠笔的墨汁粘度,相对于具有类似形态的油性圆珠笔的粘度3Pa·sec~20Pa·sec,低到50mPa·sec~3Pa·sec,所以将笔向上或横向放置时,墨汁容易泄漏出。而且受到轻度冲击,墨汁就会飞溅,污染手和衣服,为了防止这种不良现象,必须具备墨汁随动体。
已知的技术是,在将墨汁直接装入墨汁存贮管的水性圆珠笔中,具有使用凝胶状物或合用凝胶状物和固体物的墨汁随动体。
这些技术是一种易于追随墨汁、落下时耐冲击,提高防逆流的效果,使外观良好等为目的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共同点之一是不管是难挥发性或不挥发性溶剂,使用增粘剂以具有假塑性,即使横向,乃至向上放置时都不会产生逆流。
在原来的油性圆珠笔中。大多使用具有和用作润滑剂等一般油脂(以下称润滑油脂)相同粘稠度的墨汁随动体,当与其比较时,过去的墨汁随动体,其粘度、稠度都非常低。这是因为它对墨汁要有很好的随动性。
圆珠笔书写时所要求的墨汁量,根据滚珠的直径各自不同,对书写0.5mm细字~1.0mm粗字的油性圆珠笔,每100m需10~30mg,而水性圆珠笔,对写0.3mm细字~0.7mm粗字时,每100m需50~300mg的墨汁量。由于水性圆珠笔要消耗5~10倍以上的墨汁,所以要求墨汁随动体具有严密的墨汁随动性能,与油性圆珠笔的墨汁随动体相比,自然使用粘度、稠度低的墨汁随动体。
一般讲,润滑油脂粘稠度越低,稳定性越差,放置时很容易产生油分分离的现象(离油)。润滑油脂中的增粘剂成分易于移动。交叉出现疏密部分,很容易形成不均匀状态。粘稠度低时,使用双辊式混合器和三辊式混合器、捏和器、行星式混合器等高粘度用分散机,不能有效地分散。使用细珠混合器、砂磨机、均化器等低粘度的分散机进行调制,也得不到低粘度。当分散机的效率降低时,不仅随时间的稳定性变差,而且每批的粘稠度和均匀性也不恒定。
因为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也使用了和润滑油剂相类似的材料,基于相同的物理法则,也会随时间变动而出现一些现象。
若时间变化引起离油现象时,要影响墨汁中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墨汁中的功效会减弱,形成油滴使墨汁流路分隔开,对书写有不良影响。
若增粘剂成分在墨汁随动体中的均匀性不好,随动部分会以粒状物附着在墨汁存贮管的内壁上,不仅外观变坏,附着在内壁上的部分量减少,最终导致作为防止挥发和防泄漏的随动体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以前水性圆柱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缺点,即每批产品随时间变动的质量不稳定,进而提供一种随动性能比以前更好的墨汁随动体制造方法。
发明公开
本发明者们对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提高温度,可减小基油的粘度和表面张力,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等微粒增粘剂和粘土增粘剂变得易于分散。微观上可达到高度均匀化,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增粘剂的性能,增加了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减少了每批制品的偏差,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润滑油脂和水性圆珠笔用墨汁随动体,虽然在使用材料和调制方法上有着相似之处,但作为技术思想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作为润滑油脂,大多数情况是以润滑为目的而使用,所以为了使油分不从附着部分上垂落下来,而增强构造的粘性,保持一定的屈服值。另一方面,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位于后端以外不开放的容器中,除自身外,在没有滑动部分的环境下使用,所以构造粘性和屈服值要小。不用说,为了能与墨汁一起移动,构造粘性和屈服值必须小。
一般讲,微粒的氧化硅和氧化铝、氧化钛等无机增粘剂、无机或有机颜料和树脂微粒等,在液体中得到构造粘性的微粒子粉体,分散越好,增粘效果变得越小,而且屈服值也变得越小。
作为用于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基油的溶剂,例如有聚丁烯、流动石蜡脂和锭子油等精制度很高的矿物油类,二甲基聚硅氧烷和甲苯基聚硅氧烷等为代表的硅酮油类等。这些不会被水性墨汁溶出,而且挥发减少量也很小,一般水性墨汁对用作墨汁存贮管的聚丙烯和聚乙烯等树脂类湿润性很好,再一个有利点是很容易肉眼辨认墨汁的消耗量。
聚丁烯和硅酮油是挥发性强的物质,按照JIS C-2320测量,在98℃,5小时的挥发量值,该结果在0.2重量%以下,在常温下则在2~3年以上,没有问题。
聚丁烯的挥发性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当以分子量表示满足上述挥发量值的目标时,平均分子量应当在500以上。
关于硅酮油,由于结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不能仅以分子量判断。最好将以上述方法进行的实际测定作为目标。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增粘剂,将Aerodir(アエロジル)R-972,R-974D,4-976D,RY-200(日本アエロジル(珠)商品名)一类的表面进行甲基化处理的微粒氧化硅是最好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单独使用,也可合用,其添加总量,相对于墨汁随动体的总量为1~10重量%。
在1%以下时,虽然能具有假塑性,很明显,增粘剂的量不足,不能防止离油现象。即使用难以产生假塑性的BET比表面积为50m2/cm的微粒氧化硅和氧化钛、氧化铝,其他无机和有机体质的颜料等粉体进行增粘,当超过10%时,假塑性和屈服值变得很强,对墨汁的随动性变坏。
所谈到的最佳范围是相对于墨汁随动体总量为2~6重量%的范围。在该添加量的范围内,可以防止离油现象,并确保对墨汁具有良好的随动性能。
Aerodir#200、380、300、100、OX50(日本アエロジル(珠)商品名),是同一社以气相法制备的微粒氧化铝和微粒氧化钛或它们的混合物等亲水性增粘剂,若添加HLB在4以下,最好2以下的表面活性剂和、硅烷偶合剂、氟烃化合物·甲基氢化二烯硅酮等,可以抑制对墨汁的干扰。在将硅酮油作为基油时,仅它就能抑制对墨汁的干扰。
本发明为了提高水性圆珠笔用墨汁随动体的随动性,有效的措施是使用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
虽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没有关系,但,墨汁侧的凝胶状物在长久保存中,最好不向墨汁中溶出,优选是HLB值在4以下的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进一步说,一般称作氟系表面活性剂、硅系表面活性剂,由于明显降低基油的表面张力,所以最为理想。
从发明的要旨出发,也可以添加对增粘剂的分散稳定性,均匀性和系统疏水性有效果的上述硅烷偶合剂、氟烃化合物·甲基氢化二烯硅酮等。只要是对经时稳定性和墨汁没有不良影响的添加剂,都可以积极使用。
一般讲,它们的添加量,是以能发挥功效的最少添加量,从0.01%到最大5重量%,超过5重量%,虽然性能上没有问题,但作为添加效果已完全没有意义。
最好的范围是0.1~1重量%,表面活性剂,就字面讲是在表面处起作用,即使大量添加功效也不会增加。如使用疏水性很强的表面活性剂,由于在墨汁中存在具有亲油基的成分,作为笔的整体性能,不会受到坏的影响。但用量太多,对经时稳定性有不良的影响。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经验,聚醚变性硅酮等作为基油中具有优良特性的表面活性剂,当超过1%时,性能上没有见到发生变化。有时表面活性剂由于分解等原因,随时间变动功效减弱。当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时,或者谈到其效果时,问题是以最小限度进行抑制。凭经验,添加0.1%以上时,表面活性剂随时间变动没有完全失去功效。
由于本发明是制造方法的专利,其特征是,在概念上讲,制造工序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通过使用比常温高的温度来溶合基油和增粘剂,并列举
实施例详细说明。
本发明使用的温度是40~130℃间的任意温度。
在日本,盛夏时气温超过40℃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假如气温大大超过40℃,在室内放置的材料温度达到40℃以上,这也仅仅限于经过1年的情况。即,意思是施加40℃以上的温度,意味着吸取制造温度的季节变动,在低于40℃的温度下,企图限于不进行冷却,季节变动没有吸取。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每批制造品的偏差,通过加热很容易使增粘剂进行均匀分散,若有意进行冷却,则和所说的本发明宗旨相反。
130℃,意思是一般蒸汽加热的上限。电加热和活火等加热方法,有些过量,虽然本发明对加热方法本身可不过问,但可以断定蒸汽加热是最安全、最简便的方法。
即使在130℃以上进行加热,对于墨汁随动体的均匀化没有影响。大多数情况是,基油的低分子量成分,即易挥发部分早已挥发掉,每批基油的成分偏差也很容易反映出墨汁随动体的质量偏差。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也会根据加热时间不同而不同,大概在100℃左右就会变质,所以最好不要加热过大。
在常压环境中,最好在本发明企图设定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微粒增粘剂时,为100~130℃,使用粘土增粘剂时,为了使粘土增粘剂膨润,由于使用了低分子量的醇,所以在用三辊式混合器等分散工序之前,最好取60℃以下,或不加热。随后再以60℃~130℃加热,没有关系。
无机微粒粉和粘土增粘剂,进一步说,任何其他原材料,在保存中都会吸收空气中所含水分,在100℃以上加热可以将其除去,当包括100℃以上的加热工序时,质量会更加稳定。
粘土增粘剂,作为辅助剂,可使用1-4个碳原子的低级醇,虽然这种辅助剂是最终能挥发去除的东西,但必须存在于施加最强剪切力的工序,并将整个体系保持在60℃以下。
辅助剂若完全挥发,为将材料中的水分带出,最好加热到100℃以上,有残留辅助剂时,可在60~80℃下使辅助剂慢慢挥发。
若以剧烈加热,辅助剂会沸腾,好容易形成均匀状态的分散体系必然会崩溃。
在减压环境下对墨汁随动体进行脱泡处理时,最好不在上述温度范围内,这是因为基油中的低分子量成分和添加剂已挥发掉了。
根据减压强度来改变设定温度,在减压到0.1个大气压(10kpa)以下时,最好在60℃以下。
本发明的宗旨是通过提高温度,来降低基油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使增粘剂和基油溶合,在包括减压工序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过程中,最好将温度加热到60℃以上。但是,在这种情况时,最好冷却到60℃以下后再进行减压。
作为和提高温度同样有效的情况,有对浓的分散液进行稀释的工序。
作为将无机微粒粉和粘土增粘剂进行均匀分散的方法,可以使用双辊混合器和三辊混合器、捏和器、行星式混合器等高粘度用的分散机,这些分散机,由于粘度越高分散效率越好,所以开始时并不全部加入基油成分,而是在高浓度下进行分散,在基油成分的高粘稠成分分散后,再加入剩余的基油成分进行稀释。
这种情况,也可以将后补的基油成分在温度加热到40℃以上后,再添加,可提高基油成分的活性,能更均匀地混合。这种操作也可暂时不进行,每次少量,分数次边搅拌边添加,结果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均匀状态。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墨汁随动体的填充方法的一个实例,将墨汁填充到墨汁存贮管内,安装笔尖,再填充墨汁随动体。然后,用离心分离机以从笔端向笔尖的方向施加强离心力,使空气等不再夹持在墨汁和墨汁随动体之间,装饰外观良好。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使用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墨汁随动体的水性圆珠笔的笔管示意断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以下根据实施例、比较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组装在试验3和试验4中使用的圆珠笔,使用国产离心机(株)制H-103N型离心分离机,以从笔端向笔尖方向施加离心力,以每分钟2800转施加10分钟,将混入内部的气泡驱除出去。
按以下调制试验3和试验4的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
印刷油墨25(碳墨;デグサ社商品名)          7重量份
PVPK-30(聚乙烯吡咯烷酮;GAF社制)          3.5重量份
甘油                                      10重量份
蓖麻油酸钾                                0.5重量份
三乙醇胺                                  1重量份
1,2-苯异噻唑啉-3-酮                      0.2重量份
苯并三唑                                  0.2重量份
水                                        27.2重量份
将以上配合物用细珠混合器混练后,除去粗大颗粒的碳墨。再加入
丙二醇                                    20重量份
カ-ボポ-ル940                             0.4重量份
(桥联型聚丙烯酸,B.F.グツドリツチ社商品名)
水                                        30重量份得到40sec-1时粘度为500mpa·sec的水性圆珠笔用墨汁。
使用各批相同材料,每次5个(批)调制以下所示实施例和比较例,聚丁烯的MW=分子量、粘度没有特殊限定,是使用东机产业制E型粘度计(3°锥体)实测25℃下的值。
使用材料也没有特殊限定,是室温(10~25℃)下的放置品。
试验1粘度偏差
测定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墨汁随动体粘度。粘度是用3度锥体角的E型粘度计,测定1转的粘度,5次内的最高值对最低值的比率,以%表示。数值越小(接近于100),说明偏差越小。
试验2经时稳定性-1(咬泡试验)
按图1所示组装实施例1~7、比较例1~5的水性圆珠笔的笔管,每批10支(即各实施例和比较例每次50支),在35℃恒温槽内向上放置1个月。数出墨汁内或墨汁/墨汁随动体界面处出现气泡的支数。数字越小,结果越好。
对油脂,以JIS K2220-5.7的试验方法测定其离油度,如前所述,一般的油脂和墨汁随动体,由于使用目的和目标不同,粘稠度和粘弹性也根本不同,按照该试验法进行试验,保持这种粘稠度,墨汁随动体会发生泄漏,所以无法试验。因此,本发明中凭经验以试验3代用。
试验3经时稳定性-2(离油试验)
按图1所示水性圆珠笔笔管,组装各实施例和比较例各5批,每批10支。
将内径4.0mm的半透明聚丙烯管作为墨汁存贮管,填充规定的墨汁20和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墨汁随动体30,在笔端安装和图1相同形式的市售圆珠笔(UM-100;三菱铅笔(株)商品名)同样的圆珠笔笔头(チツプ)。圆珠笔笔头小管41的材料是易切不锈钢,滚珠42是直径为0.5mm的碳化钨。
将组装好的圆珠笔笔管(未图示),使其笔尖向上在50℃的恒温槽内放置1个月后,数出以肉眼看到油分混入墨汁中的支数并计算点数,因为每批10支,各例5批,所以实施例和比较例分别为50个样品,最好为0点,最低点数为50点。
试验4经时稳定性-3(保存一段时间后的书写试验)
组装和试验3相同数量的样品,以4.5m/sec的速度进行螺旋式书写,观察墨汁随动体。向墨汁存贮管内壁的附着现象几乎没有,将最后随动量到达18mm以上的定为5点,将最后随动量10~18mm的定为3点,3~10mm的定为1点,3mm以下的定为0点,各批4支,即各例合计20支。以100点为满点,点数越高越好,最低为0点。
以下,对上述实验中所用墨汁随动体的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说明。
评价是将实施例和比较例分成I~III组为比较对象,在各组内相对进行。
I组
实施例1
聚丁烯100H(出光兴产(珠)商品名;MW=960,粘度19pa·sec)47.4重量份Aerodir R-976D(疏水性氧化硅;日本アエロジル(株)商品名)5重量份エフトツプEF-801(氟系表面活性剂;三菱マテリアリ(株)商0.1重量份品名)
将以上配合物用行星式混合器((株)ダルトン制;5DMV型电热式),常温下混练1小时,得到粘稠的凝胶状物1A。
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1A                                       52.5重量份
ダイアナプロセス油MC-S32(矿物油;出光兴产(株)    47.5重量份商品名)在120℃下搅拌30分钟,得到实施例1。
实施例2
和实施例1相同配合,使用相同的行星式混合器,100℃下混练,制作凝胶状物2A,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2A                        52.5重量份
ダイアナプロセス油MC-S32          47.5重量份在120℃下搅拌30分钟,得到实施例2。
实施例3
称取
凝胶状物2A                                            52.5重量份
ダイアナプロセス油MC-S32(矿油;出光兴产(株)商品名)    47.5重量份在常温下搅拌30分钟,得到实施例3。
比较例1
凝胶状物1A                        52.5重量份
ダイアナプロセス油MC-S32        47.5重量份用行星式混合器(前出)常温下搅拌30分钟,得到比较例1。
比较例2
与实施例1相同配合,使用相同的行星式混合器,在140℃下混练,制作凝胶状物2B,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2B                      52.5重量份
ダイアナプロセス油MC-S32        47.5重量份在140℃下搅拌30分钟,得到比较例2。
整理组1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温度单位为℃,时间单位为分钟。
表1
I组
  行星式混合器   搅拌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实施例123比较例12   室温100100室温140   6060606060   120120室温室温140   6030303030
II组
实施例4
尼桑聚丁烯200SH(日本油脂(株)商品名;MW=2650)           48.9重量份
Aerodir R-972(疏水性氧化硅;日本アエロジル(株)商品名)   3重量份
SILWET FZ-2122(硅酮系表面溶性剂;日本ユニカ-(株)商品名) 0.1重量份将以上配合物,使用蒸汽加热辊表面到40℃的三辊式混合器(小平制作所制:13cm辊)混练1次,得到凝胶状物6A。
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6A                                    52.0重量份
KF 54(甲基苯硅酮油;信越化学工业(株)商品名)   48.0重量份
于混合混练机内(特殊机化工业(株)制;HM-2P型),在120℃下混练1小时,得到实施例4。
实施例5
与实施例4的凝胶状物6A相同配合,使用将辊表面温度加到120℃的三辊式混合器(前出)混练1次,得到凝胶状物8A。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8A            52.0重量份
KF 54                 48.0重量份于混合混练机(前出)内在120℃下混练1小时,得到实施例5。
实施例6
与实施例4的凝胶状物6A相同配合,使用常温三辊式混合器(前出)混练1次,得到凝胶状物9A。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9A            52.0重量份
KF 54                 48.0重量份在混合混练机内(前出)在120℃下混练1小时,得到实施例6。
比较例3,称取
凝胶状物6A            52.0重量份
KF 54                 48.0重量份使用和实施例4相同的装置,在140℃下混练1小时,得到比较例3。
比较例4
与实施例4的凝胶状物6A相同配合,使用将辊表面温度加到140℃的三辊式混合器(前出)混练1次,得到凝胶状物6B。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6B            52.0重量份
KF 54                 48.0重量份在混合混练机内(前出)并在120℃下混练1小时,得到比较例4。
整理组II的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温度单位为℃,时间单位为分钟。
表2
II组
实施例456   辊式混合器   混练
  温度40120室温   次数111   温度120120120   时间606060
比较例34 40140 11 140120 6060
III组
实施例7
KF 96H(二甲基硅酮油;信越化学工业(株)商品名;粘度=10Pa·sec)
                                                     36重量份
Aerodir#200(微粒氧化硅;日本アエロジル(株)商品名)    3重量份
TSF 484(甲基氢化二烯硅酮;东芝硅酮(株)商品名)        1重量份使用行星式混合器(前出)120℃下预混练30分钟后,在室温下用三辊式混合器(前出)混练2次,得到凝胶状物10A。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10A            40重量份
KF 54                  60重量份于行星式混合器中(前出)常温下搅拌30分钟,得到实施例7。
比较例5
与实施例7的凝胶状物10A相同配合,用行星式混合器(前出)室温下预混练30分钟,室温下用三辊式混合器(前出)混练2次,得到凝胶状物7B。接着称取
凝胶状物7B             40重量份
KF 54                  60重量份于行星式混合器中(前出),室温下搅拌30分钟,得到比较例5。
整理III组的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温度单位为℃,时间单位为分钟。
表3
III组
  预混练   辊式混合器   搅拌
  温度   时间   温度   回数   温度   时间
 实施例7比较例5   120室温   3030   室温室温   22   室温室温   3030
将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评价的结果示于表4。
表4
  组   样品名   试验1   试验2   试验3   试验4
  I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比较例1比较例2   112110115128131   4211516   00025   8888706060
  II   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比较例3比较例4   109105107142161   00000   00000   1001001009090
  III   实施例7比较例5   110125   210   015   9860
由于试验1的粘度偏差随配合和分散机而不同,所以以各组进行相对比较。
关于I组
实施例1搅拌时达到120℃,实施例3使用行星式混合器混练时达到100℃,而实施例2使用行星式混合器混练时达到100℃,且搅拌时达到120℃。其中,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3比较,实施例2的评价高。
如比较例1,仅在室温下处理的样品,评价低,其原因是在室温下,温度过低,增粘剂没有获得充分均匀。如比较例2,即使升温到140℃,评价也低,其原因是将130℃为限界,比其更高的温度,由于挥发而引起粘度偏差很大。由于试验期是由2月~5月,室温的样品偏差很大。
关于II组
将混练时的温度取为120℃的实施例4或实施例6评价很高。进而,使用辊式混合器时和混练时取120℃的实施例5评价更高。这种温度的不同和评价的不同是由于无机微粒粉和粘土增粘剂,进一步说其他的原材料在保存中也吸收空气中所含水分,加热到100℃以上时能够将其去除,所以包括100℃以上工序的实施例4、5、6的评价都很高。
与此相比,使用辊式混合器时将温度取为140℃的比较例4或混练时将温度取为140℃的比较例3,评价都很低。其原因是在130℃的界限,使用比该温度更高的温度时,由于挥发而使粘度偏差增大的原故。
关于III组
该组是,辊式混合器使用时及搅拌时都在室温下进行,将以前的予混练温度设定了温度差。
具体讲,与在室温下进行予混练的比较例5相比,在120℃下进行予混练的实施例7,都获得高的评价。
可认为其原因是通过在予混练中采用高温,提高了增粘剂的分散性之故。
在试验2的咬泡试验中,发现高温下进行搅拌是有利的,这是因为高温下搅拌期间,残留在增粘剂中的肉眼看不见的气泡,被基油润湿的缘故。
超过130℃,咬泡性能很好。
试验3的离油试验和试验4的随动性试验呈现出相同的性格。即,增粘剂分散好的,油分难以渗出,而且随动性也很好。
为了参考,作为基油,可用聚丁烯、流动石蜡、锭子油、二甲基硅酮油、甲基苯硅酮油,作为增粘剂,有Aerodir R-972、R-974D、R-976D、RY-200、#200、380、300、100、OX50、TITANIUM D10XIDEP25、ALMINIUMOXIDE(日本アエロジル(株)商品名)BENTON 27,34、EW(ウイルバエリス社商品名)、合成蒙脱石SAN、SAF、SWN(コプケミカル社商品名)等,作为添加剂,有氟系、硅系,除此外,聚氧乙烯衍生物、甘油。聚甘油衍生物、山梨聚糖衍生物、磷酸酯等表面活性剂、硅烷偶合剂、铝系偶合剂、钛系偶合剂,它们可任意组合,进行试验,都显示出与本申请的实施例相同的倾向。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是一种在每批制品中增粘剂的分散性稳定,粘度偏差小,去除了墨汁随动体中增粘剂中存在的微小气泡,并防止了保存时圆珠笔笔管中产生的气泡,经时稳定性优良的墨汁随动体制造方法。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的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及其制造方法,可应用于配置在水性圆珠笔的墨汁存贮管内墨汁端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

Claims (5)

1.一种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特征是,该方法是至少由不挥发性或难挥发性有机溶剂和微粒增粘剂或粘土增粘剂所形成的水性圆珠笔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将上述溶剂和上述增粘剂的混合物均匀化的多个工序,其中在至少一个均匀化工序中,在100~130℃中任意温度下加热上述混合物,在任意的均匀化工序中都不会将上述混合物在超过130℃的温度下进行加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特征是,在上述均匀化的每个工序中,在上述混合物进行搅拌、混炼或分散的同时,上述墨汁随动体还包括选自聚丁烯、流动石蜡、精制度高的矿物油类以及难挥发性的硅酮油类中的1种溶剂或多种溶剂的混合物,和选自无机微粒增粘剂、亲油化的天然蒙脱石系粘土增粘剂和亲油化的合成蒙脱石系粘土增粘剂中的1种或多种的增粘剂。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特征是,上述精制度高的矿物油为锭子油。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特征是,无机微粒增粘剂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钛。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特征是,通过鎓处理将上述蒙脱石系粘土增粘剂进行亲油化。
CNB988076756A 1997-07-31 1998-07-31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21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206228A JPH1148675A (ja) 1997-07-31 1997-07-31 水性ボールペン用インキ追従体の製造方法
JP206228/97 1997-07-31
JP206228/1997 1997-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65626A CN1265626A (zh) 2000-09-06
CN1272187C true CN1272187C (zh) 2006-08-30

Family

ID=16519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80767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2187C (zh) 1997-07-31 1998-07-31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391927B1 (zh)
EP (1) EP1002663A4 (zh)
JP (1) JPH1148675A (zh)
KR (1) KR100389198B1 (zh)
CN (1) CN1272187C (zh)
AU (1) AU8462298A (zh)
WO (1) WO19990062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35015B2 (en) 2002-02-11 2004-12-28 Edizone, Lc Jelly pens
JP4402895B2 (ja) * 2003-03-26 2010-01-20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水性ボールペン用インキとこれを用いた水性ボールペン
KR100821778B1 (ko) * 2004-06-08 2008-04-14 미쓰비시 엔피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연료 전지용 연료 저장체
CN102092215A (zh) * 2010-12-15 2011-06-15 郎林智 大容量防漏油中性笔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02102A (en) * 1945-08-01 1950-03-28 Carroll W Peters Fountain pen
LU29725A1 (zh) * 1948-09-23
FR1030003A (fr) * 1950-12-21 1953-06-09 Appareil scripteur à bille perfectionné
NL97217C (zh) * 1954-07-23
JPH0633024B2 (ja) * 1984-08-29 1994-05-02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水性ボ−ルペン用インキ逆流防止体組成物
JPH0633025B2 (ja) * 1984-12-25 1994-05-02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水性ボ−ルペン用インキ逆流防止体組成物
US4695402A (en) * 1985-08-20 1987-09-22 Nl Chemicals, Inc. Organophilic clay gellants and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US5075033A (en) * 1987-10-19 1991-12-24 Rheox, Inc.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organophilic clay gellants
JP2677734B2 (ja) 1992-03-25 1997-11-17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水性ボールペンインキ揮発防止組成物
JPH0633025A (ja) 1992-07-13 1994-02-08 Nitto Denko Corp 剥離性感圧接着剤及びその粘着部材
JPH0633024A (ja) 1992-07-16 1994-02-08 Kansai Paint Co Ltd 無毒防汚性貼着シート
JP3105711B2 (ja) 1993-08-31 2000-11-06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ゲル状物と固形物を併用する水性ボールペン用インキ追従体
JPH09123666A (ja) * 1995-10-26 1997-05-13 Nippon Petrochem Co Ltd 新規な水性インキ逆流防止剤組成物
JPH09123606A (ja) 1995-11-02 1997-05-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ーザー印字用積層体およびその印字体
JP3929571B2 (ja) * 1997-10-15 2007-06-13 パイロットインキ株式会社 筆記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391927B1 (en) 2002-05-21
CN1265626A (zh) 2000-09-06
KR100389198B1 (ko) 2003-06-27
JPH1148675A (ja) 1999-02-23
WO1999006224A1 (fr) 1999-02-11
AU8462298A (en) 1999-02-22
EP1002663A4 (en) 2004-03-31
EP1002663A1 (en) 2000-05-24
KR20010022185A (ko) 2001-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3813C (zh) 孔版印刷用w/o乳液油墨
CN1919925A (zh) 纳米级粉末和分散剂的糊状物
CN1058739C (zh) 金属高碱性组合物及非牛顿型胶体组合物
CN87102555A (zh) 板材和型材轧机的润滑剂系统
CN1272187C (zh)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的制造方法
CN1039438A (zh) 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植物油衍生物
CN1051961C (zh) 用于使用似凝胶物质和固体块的含水圆珠笔的油墨跟随器
CN1864792A (zh) 消泡剂组合物
CN1839787A (zh) 糊状皮肤洗净剂
CN1122692C (zh) 用于书写工具的水基油墨组合物
CN1083868C (zh) 油包水型分散油墨
CN1906261A (zh) 挥发性有机物减少的表面处理组合物
CN1131692A (zh) 水性油墨
CN1196460C (zh) 固体化妆品
CN1538865A (zh) 硅氧烷防沫剂
CN1108298A (zh) 铝和铝合金热轧用含油组合物
CN1095758C (zh) 水基圆珠笔用的墨水随动体的制造方法
CN1107692C (zh) 圆珠笔用假塑性水基油墨
CN1050570C (zh) 装有水性墨水合剂的圆珠笔
CN1325346A (zh) 用于圆珠笔的墨水随动活塞和其制备方法
CN1141222C (zh)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111788A (ja) 油性ボールペン
CN1060790C (zh) 用于圆珠笔的水性油墨组合物
JP5298567B2 (ja) ボールペン用油性インキ
JP5608846B2 (ja) 消泡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