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1674A - 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1674A
CN1271674A CN 00106961 CN00106961A CN1271674A CN 1271674 A CN1271674 A CN 1271674A CN 00106961 CN00106961 CN 00106961 CN 00106961 A CN00106961 A CN 00106961A CN 1271674 A CN1271674 A CN 1271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wire
brake
link
trammel beam
devic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10696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723C (zh
Inventor
笠启次
中家启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71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1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7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72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能够确保良好的制动操作力的传递效率,而且配索容易进行。其特征在于在前叉管(2h)附近设置平衡器外壳(15),把平衡杆(17)容纳在平衡器外壳(15)内,把连动制动杆(101)用轴支承在操纵把手(9)的一端部上,使联接连动制动杆(101)的第一输入钢索(241)连接到平衡杆(17)的中间部上,将连接后轮制动器(Br)和前轮制动器(Bf)的第一输出钢索(251)和第二输出钢索(252)连接到平衡杆(17)的第一端部(171)和第二端部(172)上。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对连动制动装置的改进,该机动二轮车的连动制动装置的结构是这样的:在机动二轮车的前叉管附近设置平衡器外壳,在平衡器外壳内容纳平衡部件,用轴把连动制动杆支承在机动二轮车的操纵把手的一端部上,将第一输入钢索连接连动制动器杆,将第一输出钢索及第二输出钢索分别连接机动二轮车的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的各作用杆,通过上述平衡器部件将上述第一输入钢索与第一输出钢索及第二输出钢索连接起来,通过操作连动制动杆,使两制动器互联地动作。
如特开平8-104280号公报公开了上述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对于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它是用链轮作为平衡器部件,与连动制动杆连接的输入钢索与挂在该链轮外周上的链子一端连接,而与前轮制动器的动作杆连接的第一输出钢索连接该链子的另一端,而且,将连接后轮制动器动作杆的第二输出钢索连接在该链轮支轴上。
这样的连动制动装置,由于连接链子的第一输出钢索穿过平衡器外壳的顶壁,且向上方延伸,之后,转过一个U形弯后向下延伸,朝向前轮制动器,形成了这样一条比较长的弯曲路径,因此,制动装置操作力的传递效率较低,而且配索作业也较麻烦。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这种制动器操作力的传递效率高,而且配索作业较容易。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是在机动二轮车的前叉管附近设置平衡器外壳,把平衡杆容纳在平衡器外壳内,把连动制动杆用轴支承在机动二轮车的操纵把手的一端部上,使连接连动制动杆的第一输入钢索穿过平衡器外壳的顶板,并连接到平衡杆的中间部上,将分别连接机动二轮车的后轮制动器和前轮制动器的动作杆的第一输出钢索和第二输出钢索穿过平衡器外壳的底板分别地连接到平衡杆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
根据该第一特征,由于连接连动制动杆的第一输入钢索穿过平衡器外壳的顶板,并连接到平衡杆的中间部上,将分别连接后轮制动器和前轮制动器上的第一输出钢索和第二输出钢索穿过平衡器外壳的底板连接到平衡杆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因此在输入、输出钢索上不存在U形弯曲的极弯的弯曲部,操作力在输入、输出钢索之间的传递效率更高,可以轻松地完成制动操作。因输入、输出钢索上不存在大弯曲部,所以配索作业容易,并能降低由制动钢索造成的操纵阻力。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在平衡杆的第二端部和第二输出钢索之间连接一个连接部件,并把该连接部件容纳在平衡器外壳内,独立制动杆用轴支承在上述操纵把手的另一端部上,第二输入钢索连接到独立制动杆上,并穿过平衡器外壳的顶板,通过连接部件与第二输出钢索同轴上连接。
根据该第二特征,若操作独立制动杆,来牵引第二输入钢索,则经连接部件,进而牵引第二输出钢索,能够单独使前轮制动器动作。此时,因第二输入钢索及第二输出钢索经连接部件在同轴地连接,操作力在两钢索间的传递效率更高,前制动操作将更轻松。
若在操作连动制动杆、使后轮制动器及前轮制动器连动时操作独立制动杆,则该操作力只加在第二输出钢索上,所以会增强前轮制动的制动力。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是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在第二输入钢索及连接部件之间设置了第一空动机构,使得由平衡杆牵引连接部件的上行动作对第二输入钢索失效,在平衡杆和连接部件之间设置了第二空动机构,使得由第二输入钢索牵引连接部件的上行动作对平衡杆失效。
根据该第三特征,在操作连动制动杆时,利用第一空动机构的作用,避免了从连接部件侧向第二输入钢索及独立制动杆提供无用功,而在操作独立制动杆时,利用第二空动机构的作用,避免了从连接部件侧向平衡器杆提供无用功。因此,防止了连动制动杆及独立制动杆的相互干涉,得到了较好的操作感。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是在第三特征的基础上,在平衡器外壳内设置了延迟弹簧,该延迟弹簧对平衡杆的第二端部作用向下的力。
根据该第四特征,操作连动制动杆时,前轮制动器的制动时间要晚于后轮制动器的制动时间,机动二轮车就可获得良好的制动感。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连动制动器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连动制动器的系统图;
图3是上述连动制动器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开的正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的断面图;
图5是图3的5-5线的断面图;
图6是连动装置非动作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7是连动装置第一动作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8是连动装置第二动作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9是连动装置第三动作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10是连动装置第四动作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连动制动装置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该连动制动装置的系统图,图3是该连动制动装置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开的正视图,图4是图3中的4-4线断面图,图5是图3的5-5线的断面图,图6-图10是作用说明图。
首先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架2具有前车架2F和后车架2R,其中,前车架2F由从前叉管2h处向下延伸的立管2d及从该立管下端向后沿水平延伸的底梁2b构成,而后车架2R用螺栓连接在底梁2b的后端上,先向上延伸至中途再朝后上方延伸。由前叉管2h可转向地支承前叉4,在前叉4上用轴支承着前轮Wf。在后车架2R的中部上安装了动力组件5,该动力组件5可上下摆动,并支承后轮Wr且将其驱动。而且在后车架2R和动力组件5的后端部之间安装了后减振器6。另外,在后车架2R上设置了可放置头盔等的储物箱7。在该储物箱7上安置了一个兼作箱盖的座垫8。这样,机动二轮车1即成为一辆小型摩托车。
如图1及图2所示,与前叉4的操纵把立杆4a上端连接的操纵把手9上,在靠近左把手91处由轴支承着连动制动杆101,而在靠近右把手92处由轴支承着独立制动杆102。在前轮Wf和后轮Wr上全都分别装备了鼓式前轮制动器Bf和后轮制动器Br。上述制动杆101、102经连动装置13连接到这些制动器Bf、Br的动作杆121、122上。操作连动制动杆101,就能够使前轮制动器Bf和后轮制动器Br连动,而操作独立制动杆102,能单独地操作前轮制动器Bf。
下面,根据图2-图5说明上述连动装置13。
连动装置13具有安装在上述前叉管2h上的平衡器外壳15。该平衡器外壳15由后部开口的外壳本体15a和用螺栓16连接到该外壳本体15a背部上的外壳盖15b构成。该外壳盖15b被安装在前叉管2h的外表面上。
在平衡器外壳15内容纳了平衡杆17,连接部件,弹簧座圈19和延迟弹簧20。平衡杆17是在平衡器外壳15内作升降与摆动的部件,在其中间部,左端部171(以下称作第一端部)和右端部172(下面称作第二端部)具有连接孔21a,22a,23a。一端连接连动制动杆101的第一输入钢索241的另一端的圆柱形连接端子嵌入到中部连接孔21a内与平衡杆17相连接。连接后轮制动器Br动作杆122一端的第一输出钢索251的另一端的圆柱形连接端子22b嵌入第一端部171的连接孔22a内与平衡杆17连接。一根连接平衡杆17,连接部件18及弹簧座圈19三者的连接轴23b嵌入安装在第二端部172的连接孔23a内。
连接部件18由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彼此相对的一对支承壁18a、18a和在一侧将这些支承壁18a、18a连成一体的连接壁18b构成。在支承壁18a、18a上从上往下按顺序设置了第一长孔271,第二长孔272和连接孔28。此时,第一、第二长孔271、272全都沿上下方向形成长轴。一端连接在独立制动杆102上的第二输入钢索242的另一端部的圆柱形连接端子29可滑动地嵌入第一长孔271内;连接在前轮制动器Bf的动作杆122上的第二输出钢索252的另一端部的圆柱形连接端子30可滑动地嵌入连接孔28内,从而达到相互连接。这样,第二输入钢索242及第二输出钢索252经连接部件18同轴地连接在一起了。
弹簧座圈19由紧贴上述支承壁18a、18a的外侧面并可作相对滑动的一对侧壁19a、19a和在一侧将两侧壁19a、19a连接成一体的连接壁19b构成。上述连接轴23b的两端部嵌入在这两侧壁19a、19a上。在两侧壁19a、19a的下端部形成挡片31、31,挡片31、31向外弯成直角。这些挡片31、31嵌入在分别设置于上述外壳本体15a和外壳盖15b上的长方形的限制孔32、32内,并可在孔内作上下滑动。
在以上情况下,设定连接端子29在第一长孔271内的滑动行程L1要大于挡片31、31在限制孔32、32内的滑动行程L2,而要设定连接轴23b在第二长孔272内的滑动行程L3要大于上述滑动行程L1。因而,由第一长孔271及连接端子29构成第一空动机构331,由第二长孔272和连接轴23b构成第二空动机构332
在弹簧座圈19的两侧壁19a、19a的上端形成增宽的接受部34、34。在这些接受部34、34和平衡器外壳15的上壁之间设置了一个延迟弹簧20,该弹簧20受到一定的压缩负荷而呈压缩状态。因此,弹簧座圈19受到推向挡片31、31接触限制孔32、32的下端面的下降位置的力。此外,在两侧壁19a、19a的上端上形成了定位突起35、35,该突起35、35接触弹簧20的内周面。
平衡器外壳15的外壳本体15a的顶板上一体地形成了凸起部371、372,第一和第二输入钢索241、242分别穿过凸起部371、372。调节螺栓391、392螺纹拧紧在凸起部371、372上,该调节螺栓391、392支承第一及第二输入钢索241、242的导管381、382的端部并带有锁定螺母401、402。外壳本体15a的底板上一体地形成了凸起部411、412,第一和第二输出钢索251、252分别穿过凸起部411、412。由凸起部411、412的外端面支承第一及第二输出钢索251、252的导管421、422的端部。
在外壳盖15b上形成了多个支承臂43、44,支承臂43、44是从盖15b的边缘伸出。在支承臂的前端部上设置了安装孔43a、43a.夹持住电线45、46的夹紧装置47、47装在该安装孔43a、43a内。
下面,参照图6-图10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
图6示出前轮制动器Bf和后轮制动器Br的非动作状态。弹簧座圈19在延迟弹簧20的设定负荷作用下被保持在挡片31、31接触平衡器外壳15的限制孔32、32的下端面的下限位置上,连接部件18位于被平衡器外壳15的底板阻挡的下限位置,而平衡杆17处于这样的状态:其第一端部171接触平衡器外壳15的底板,同时,其第二端部172的连接轴23b接触第二长孔272的上端面。另一方面,对于第一长孔271,第二输入钢索242的连接端子29位于与该长孔271的上端面接触的上限位置。
现在,若操作连动制动杆101,牵引第一输入钢索241,向上拉起平衡杆17的中间部时,最初,因平衡杆17的第二端部172的连接轴23b在延迟弹簧20的设定负荷作用下经弹簧座圈19而保持在下限位置,如图7所示,首先,平衡杆17以连接轴23b为支点向上摆动,牵引第一输出钢索251,因此,最初后轮制动器Br进行动作。当通过增加连动制动杆101的操作力,第一输入钢索241上的牵引力超过延迟弹簧20的设定负荷时,如图8所示,整个平衡杆17就会上升,更加有力地牵引第一输出钢索251,同时由于连接轴23b向上托起弹簧座圈19,并压缩延迟弹簧20,且在第二长孔272的上端,上推连接部件18,而牵引第二输出钢索252,从而,使前轮制动器Bf动作。使前轮制动器Bf的制动时间比后轮制动器Br的时间滞后可以使机动二轮车1有效地产生良好的制动感
当平衡杆17的第二端172,即连接轴23b上升到规定位置时,与其一起移动的弹簧座圈19的挡片31、31被平衡器外壳15的限制孔32、32的上端阻挡,限制了进一步的上升。其结果,第二输出钢索252的牵引力的增加在此时得到限制,从而能够将前轮制动器Bf的制动力保持为一定。
接着,当进一步增加第一输入钢索241的牵引力时,由于平衡杆17再以停止状态的连接轴23b为支点向上摆动,因只对第一输出钢索251进行牵引,因此,后轮制动器Br的制动力更大。
在由这样的连动制动杆101产生的制动中,由于嵌入连接部件18的第一长孔271内的第二输入钢索242的连接端子29随着连接部件18的上升,在第一长孔271内作相对的下降运动,即第一空动机构331的作用,因此避免了从连接部件18侧向第二输入钢索242的独立制动杆102提供无用功。
接着,松开制动杆,前轮制装置Bf和后轮制动器Br返回到图6所示的非动作状态,本次操作独立制动杆102,牵引第二输入钢索242时,如图10所示,第二输入钢索242的连接端子29在第一长孔271的上端面上拉连接部件18,因此由该连接部件18牵引第二输出钢索252,能够使前轮制动器Bf动作。
此时,由于嵌入连接部件18的第二长孔272内的连接轴23b随着连接部件18的上升,在第二长孔272内作相对的下降运动,即第二空动机构332的作用,因此避免了从连接部件18侧向平衡杆17和第一输入钢索241提供无用功。
如果在操作连动制动杆101、使后轮制动器Br及前轮制动器Bf一起动作时,操作独立制动杆102,来牵引第二输入钢索242,则即使弹簧座圈19的挡片31、31接触平衡器外壳15的限制孔32、32的上端面,导致平衡杆17的第二端部172停留在上限位置,也由于第二输入钢索242的牵引力通过连接部件18施加到第二输出钢索252上,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前轮制动器Bf的制动力。
然而,由于分别地连接连动制动杆101及独立制动杆102的第一输入钢索241和第二输入钢索242贯通平衡器外壳15的顶板后,分别连接平衡杆17和连接部件18;另外,分别连接后轮制动器Br及前轮制动器Bf的第一输出钢索251及第二输出钢索252贯通平衡器外壳15的底板后,分别连接平衡杆17及连接部分18,因此在整个制动钢索241,242,251,252上不存在弯曲成U形的极弯的弯曲部,从而,能够在各制动钢索间有效地传递操作力,可轻松地进行制动操作。
特别地,由于第二输入钢索242及第二输出钢索252通过连接部件18在同一轴上连接,因此操作力在第二输入、输出钢索242,252之间传递效率更高,能够更加轻松地对前轮制动。
另外,全部制动钢索241,242,251,252上不存在大弯曲部,使得配索作业变得容易、降低了由全部制动钢索241,242,251,252造成的操纵阻力。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要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改进。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在机动二轮车的前叉管附近设置平衡器外壳,把平衡杆容纳在平衡器外壳内,把连动制动杆用轴支承在机动二轮车的操纵把手的一端部上,使联接连动制动杆的第一输入钢索穿过平衡器外壳的顶板,连接到平衡杆的中间部上,将分别连接机动二轮车的后轮制动器和前轮制动器的动作杆的第一输出钢索和第二输出钢索穿过平衡器外壳的底板分别地连接到平衡杆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因此,在输入、输出钢索上不存在U形弯曲的极弯的弯曲部,操作力在输入、输出钢索之间的传递效率更高,可以轻松地完成制动操作。因输入、输出钢索上不存在大弯曲部,所以可使配索作业变得容易,且降低由全制动钢索造成的操纵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在平衡杆的第二端部和第二输出钢索之间连接一个连接部件,并把该连接部件容纳在平衡器外壳内,独立制动杆用轴支承在上述操纵把手的另一端部上,第二输入钢索连接到独立制动杆上,并穿过平衡器外壳的顶板,通过连接部分与第二输出钢索同一轴上连接,因此通过操作独立制动杆,就能够单独地使前轮制动器动作。此时,由于第二输入钢索及第二输出钢索是通过连接部件同轴地连接着,操作力在两制动钢索之间的传递更为有效,可更轻松地对前轮进行制动操作。如果在操作连动制动杆,使后轮制动及前轮制动连动时操作独立制动杆,因该操作力只加在第二输出钢索上,所以增强了前轮制动的制动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在第二输入钢索及连接部件之间设置了第一空动机构,使得由平衡杆牵引连接部件所作的上行动作对第二输入钢索失去作用,另外,在平衡杆和连接部件之间设置了第二空动机构,使得由第二输入钢索牵引连接部件所作的上行动作对平衡杆失去作用,因此,能够防止连动制动杆及独立制动杆的相互干涉,得到了较好的操作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在平衡器外壳内设置了延迟弹簧,该延迟弹簧给予平衡杆的第二端部向下的力,因此,操作连动制动杆时,前轮制动器的制动时间要晚于后轮制动器的制动时间,机动二轮车就可获得到良好的制动感。

Claims (4)

1.一种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叉管(2h)附近设置的平衡器外壳(15)内容纳平衡杆(17),连动制动杆(101)轴支承在机动二轮车(1)的操纵把手(9)的一端部上,联接连动制动杆(101)的第一输入钢索(241)穿过平衡器外壳(15)的顶板,并连接到平衡杆(17)的中间部上,分别连接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制动器(Br)和前轮制动器(Bf)的动作杆(121,122)的第一输出钢索(251)和第二输出钢索(252)穿过平衡器外壳(15)的底板分别地连接到平衡杆(17)的第一端部(171)和第二端部(17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在平衡杆(17)的第二端部(172)和第二输出钢索(252)之间的连接部件(18)容纳在平衡器外壳(15)内,独立制动杆(102)轴支承在上述操纵把手(9)的另一端部上,第二输入钢索(242)连接到独立制动杆(102)上,并穿过平衡器外壳(15)的顶板,通过连接部件(18)与第二输出钢索(252)同轴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输入钢索(242)及连接部件(18)之间,设置第一空动机构(331),使得由平衡杆(17)引起的连接部件(18)的上行动作对第二输入钢索(242)失效,在平衡杆(17)和连接部件(18)之间,设置第二空动机构(332),使得由第二输入钢索(242)引起的连接部件(18)的上行动作对平衡杆(17)失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平衡器外壳(15)内设置延迟弹簧(20),该延迟弹簧(20)给予平衡杆(17)的第二端部(172)向下的力。
CNB001069616A 1999-04-26 2000-04-26 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07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795499A JP4233678B2 (ja) 1999-04-26 1999-04-26 自動二輪車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117954/1999 1999-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1674A true CN1271674A (zh) 2000-11-01
CN1170723C CN1170723C (zh) 2004-10-13

Family

ID=14724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0696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0723C (zh) 1999-04-26 2000-04-26 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233678B2 (zh)
CN (1) CN1170723C (zh)
IT (1) IT1320032B1 (zh)
TW (1) TW47071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0374C (zh) * 2004-03-30 2008-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01544254B (zh) * 2008-03-28 2011-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11655571A (zh) * 2018-02-05 2020-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2675B2 (en) * 2002-01-30 2003-12-16 Sen-Yung Lee Synchronous brake device
JP4980278B2 (ja) * 2008-03-28 2012-07-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5091085B2 (ja) * 2008-10-31 2012-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4890529B2 (ja) * 2008-11-18 2012-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14015176A (ja) 2012-07-11 2014-01-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TWI708708B (zh) * 2019-03-25 2020-11-01 明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剎車連動系統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0374C (zh) * 2004-03-30 2008-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01544254B (zh) * 2008-03-28 2011-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11655571A (zh) * 2018-02-05 2020-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TO20000342A1 (it) 2001-10-12
ITTO20000342A0 (it) 2000-04-12
CN1170723C (zh) 2004-10-13
IT1320032B1 (it) 2003-11-12
JP2000309294A (ja) 2000-11-07
JP4233678B2 (ja) 2009-03-04
TW470717B (en) 2002-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0334C (zh) 车辆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EP1403171B1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provided with swinging mechanism
CN1170723C (zh) 机动二轮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CN1205082C (zh) 机动两轮车的制动装置
AU2010238552B2 (en) Towing tractor
CN1923583A (zh) 驻车制动装置
US10661855B2 (en) Bicycle suspension with shock strut
CN103826884B (zh) 车辆悬架系统
CN1227133C (zh) 车辆用前后轮制动器连动装置
TWI243133B (en) Linking brake device used on miniaturized vehicle
CN110997360B (zh) 车辆的悬架组件
JP4923031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621303B (zh) 自动三轮车的刹车装置
CN1240579C (zh) 车辆用前后轮制动器连动装置
JP663664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1380985B (zh) 摩托车四杆机构制动装置
CN110087983B (zh) 用于两轮车的同步制动驱动组件
CN210258729U (zh) 一种摩托车联合制动装置
CN220518498U (zh) 跨骑式车辆
US11235836B2 (en) Front-wheel suspension devic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81567C (zh) 强力防崩线闸
CN220096527U (zh) 电动三轮车动力单元的防护装置
CN217435922U (zh) 全地形车
CN218662219U (zh) 摩托车
CN111655571B (zh) 鞍乘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13

Termination date: 201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