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0185A -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注塑制品 - Google Patents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注塑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0185A
CN1270185A CN00101868A CN00101868A CN1270185A CN 1270185 A CN1270185 A CN 1270185A CN 00101868 A CN00101868 A CN 00101868A CN 00101868 A CN00101868 A CN 00101868A CN 1270185 A CN1270185 A CN 1270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propylene resin
resin composite
compound
molecular weight
polypropyl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01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94C (zh
Inventor
今井正
桥本干夫
播摩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olym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and Polym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and Polym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and Polym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70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0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10/06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110/06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210/06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它是轻量化的,具有很高的劲度值和耐热性,优良的防刮痕性,在模型时具有较好的可模塑性,以及它能够注塑为成型制品而不发生开裂。该组合物包含:5~25wt%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A),其特性粘度[η]范围为6~11dl/g,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95~75wt%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B),其特性粘度[η]范围为0.6~1.6dl/g,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

Description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注塑制品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以改由该树脂组合物制造的注塑制品。
聚丙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包括汽车零件、机器零件、电气用具零件、家用物品、厨房用具和包装薄膜等,其中,已推荐将添加剂混入聚丙烯中改善它的性能,从而容易地提供必要的性能。例如:已经实施添加诸如滑石粉等无机填料,以便改善劲度和耐热性。通过混入大量的滑石粉等无机填料,能够得到满意的劲度和耐热性。然而,含有滑石粉的塑料树脂具有一些缺点,如比重较高,由其模塑的制品容易受到表面损坏,易被刮痕,以及损坏部分往往泛白。
所以,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正处于不断改进阶段,该组合物呈现的劲度和耐热性可与添加大量滑石粉者相比,而比重较低,防刮痕性能得到改善。
日本专利特开平-6-93034 A(相同专利:欧洲专利申请No EP573862 A2),叙述了一种熔融态可加工性得到改善的聚丙烯产品。然而,该聚丙烯产品的机械性能没有得到充分改善,如:挠曲模量差和热致形变温度较低。
日本专利特开平4-202507 A叙述了,在含有特殊固体钛催化剂成分的催化剂存在下,以多段聚合制备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中,叙述了所得聚丙烯树脂在劲度和耐热性等方面均具有优良性能。然而,该方法需要进行诸如3-甲基-1-丁烯的预聚,从而变得复杂了。以这种方法制备的聚丙烯树脂在劲度方面没有呈现充分的改善。
日本专利特开昭59-172507 A叙述了一种制备具有优良劲度、可加工性和耐热性的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中使用齐格勒催化剂采用两段聚合使丙烯进行聚合。然而,该聚丙烯树脂的挠曲模量和劲度均没得到足够的改善。
日本专利特开平4-370103公开了一种以多段聚合采用特殊催化剂制备具有优良可加工性和劲度的聚丙烯树脂的方法。然而,该聚丙烯树脂的挠曲模量没有得到足够的改善。
在为改善聚丙烯树脂挠曲模量和耐热性而对上述这类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实施组分变更和模塑条件变换时,树脂在注塑时的流动性常常会发生恶化,结果常出现废品,即使得到满意的挠曲模量和耐热性,断裂伸长率也会急剧下降,因此往往会发现,模塑时模塑制品发生开裂,在模塑制品装配件啮合处破损。所以,市场上需求,即使在恶劣模塑条件下也不开裂的、具有较低密度的、以及优良劲度和耐热性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下述性能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它是轻量化的,具有很高的劲度值和耐热性,优良的防刮痕或抗损坏性,以及较好的在模塑或成型时的流动性,从而具有优良的可加工性而在模塑时不发生开裂;以及提供由这种聚丙烯组合物制造的注塑制品。
本发明提供如下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和注塑制品:
(1)一种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包含:
5~25wt%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A),其特性粘度〔η〕为6~11dl/g,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和
95~75wt%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B),其特性粘度〔η〕为0.6~1.6dl/g,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
其中,所述树脂组合物具有如下特性《1》和《2》,即,
《1》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isotactic pentad fraction)(mmmm分数)为至少96.5%,采用13C-NMR进行测定;和
《2》以Mw/Mn(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表示的分子量分布为至少8,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进行测定。
(2)上述(1)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树脂组合物具有如下特性《3》~《6》,即:
《3》挠曲模量(ASTM D 790)为至少2,700MPa;
《4》断裂伸长率(ASTM D 638)为至少7%;
《5》热变形温度(ASTM D 648;在负荷0.45MPa下)为至少145℃;和
《6》流动度为至少85cm,它是采用具有深3mm、宽10mm和长2000mm的螺线流径的流动长度试验模具,通过在树脂温度210℃、模具温度40℃下进行注塑,观测流动长度(螺线流动长度)而测定的。
(3)上述(1)或(2)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树脂组合物通过连续多段聚合制得。
(4)上述(1)~(3)中任何一项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包含无机填料(C)。
(5)上述(4)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具有如下特性《7》,即:
《7》比重不高于0.930,采用排水法(ASTM D 1505)进行测定。
(6)上述(4)或(5)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具有如下特性《8》和《9》,即:
《8》铅笔硬度(JIS K-5400,在负荷9.8N(1kgf)下)为F,或更硬,和
《9》在刮痕试验之后的色差值ΔE*等于或小于8.0。
(7)上述(1)~(6)中任何一项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含有成核剂(D)。
(8)上述(1)~(7)中任何一项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不含任何交联结构。
(9)通过注塑上述(1)~(8)中任何一项所限定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得到的注塑制品。
在本说明书上下文中,上述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mmmm分数)表示在聚丙烯分子链作为五元组单元的全同立构链的比例,它是采用13C-NMR测定的,该比例是存在于下述的每个序列中的丙烯单体单元的数目的比例,所述序列是通过偶合(meso-coupling)彼此顺序结合的5个丙烯单体单元的序列。在实践中,该比例能够以在13C-NMR谱中的mmmm峰与甲基碳原子区域中的整个吸收峰的比求出。
在本说明书全文中,Mw/Mn和Mz/Mw的值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的。
挠曲模量是在按照ASTM D 79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断裂伸长率是在按照ASTM D 638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热变形温度是按照ASTM D 648在负荷0.45MPa或1.81MPa下进行测定的。
流动度的测定方法包括,采用具有深3mm、宽10mm和长2,000mm的螺线流径的树脂流动长度试验模具,通过在树脂温度210℃、模具温度40℃下进行注塑,观测流动长度(螺线流动长度)。该值越大,流动度越好。
比重是采用排水法在按照ASTM D 1505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铅笔硬度是按照JIS K-5400测定的,其方法包括:目测判断在测试表面上在模塑流动的方向上用铅笔以9.8N(1kgf)的负荷形成的刮痕。
艾佐德(Izod)冲击强度是在按照ASTM D 256的条件下采用后形成(after-formed)缺口进行测试的。
刮痕试验后的色差值ΔE*是以下述方法测定的,即,采用钨合金钢针(JIS G4404 SK第2级)在负荷0.98N(100gf)条件下在模塑制品上按模塑流动方向形成21条刮痕线,刮痕间隔为1mm,长度为6cm;在刮痕线形成前后,采用色差计测定色差值ΔE*,以白板(X=77.55,Y=80.28和Z=93.51)作色标准。关于色差计,可以使用,例如,Suga试验仪器公司的SM Color Computer。刮痕试验之后的色差值是表面防刮痕性能的参数。该值越小,防刮痕性能越好。通常,刮痕试验之后的色差值ΔE*随着诸如滑石粉等的无机填料的含量增大而变大。
在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A)由特性粘度为6~11dl/g,优选6.5~10.5dl/g,更优选7~10dl/g的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组成,特性粘度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如果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的特性粘度〔η〕小于6dl/g,那么挠曲模量和耐热性会下降,以及,如果它超过11dl/g,那么流动度则显著下降,但是挠曲模量和耐热性仍保持高水平。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可以或者由单一聚丙烯产品组成,或者由两种或多种产品的混合物组成。在两种或多种产品的混合物的情况下,作为混合物,特性粘度〔η〕在上述限定范围就足够了。
在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的含量应该为5~25wt%,优选为7~20wt%,更优选为8~17wt%。如果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的含量低于5wt%,那么就会引起挠曲模量和/或耐热性恶化;如果它超过25wt%,那么就会导致流动度大幅度下降,但是挠曲模量和耐热性仍保持高水平。
在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的特性粘度〔η〕应为0.6~1.6dl/g,优选为0.7~1.5dl/g,更优选为0.8~1.4dl/g,特性粘度是在十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如果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的特性粘度〔η〕小于0.6dl/g,那么就会导致断裂伸长率大幅度下降,还伴随着模塑时发生开裂,尽管会得到较高的流动度。如果它超过1.6dl/g,那么会引起挠曲模量和/或耐热性恶化,此外流动度也下降。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可以或者由单一聚丙烯产品组成或者由两种或多种产品的混合物组成。在两种或多种产品混合物的情况下,作为混合物,特性粘度〔η〕在上述限定范围就足够了。
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的特性粘度〔η〕能够按照下式(I)计算:
         ηB=(ηABA×RA)/RB                 (I)
其中:
ηA是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的特性粘度〔η〕,单位为dl/g,
ηB是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的特性粘度〔η〕,单位为dl/g,
ηAB是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单位为dl/g,
RA是在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的重量比
    和
RB是在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的重量比。
在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B)的含量应该为95~75wt%,优选为93~80wt%,更优选为92~83wt%。如果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的含量小于75wt%,那么就导致流动度大幅度下降,但是挠曲模量和耐热性仍保持高水平。如果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B)的含量超过95wt%,那么就会引起挠曲模量和/或耐热性下降。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满足如下特性条件《1》和《2》,即,
《1》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为至少96.5%,优选至少97%,更优选至少97.5%,它是通过13C-NMR测定的;和
《2》分子量分布,以Mw/Mn(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表示,为至少8,优选为至少9和更优选为10~30,它是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的。
如果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mmmm分数小于96.5%,那么会引起挠曲模量和/或耐热性的恶化。
如果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Mw/Mn值低于8,那么会引起挠曲模量和/或耐热性的恶化。如果Mw/Mn值高于30,那么在生产时往往会发生保压(pressure endurance)方面的问题。
对于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来说,优选,除了上述条件《1》和《2》之外,还满足以下特性条件《3》、《4》、《5》和《6》的那些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即,
《3》挠曲模量(ASTM D 790)为至少2,700MPa,优选至少2,800MPa,更优选至少2,900MPa;
《4》断裂伸长率(ASTM D 638)为至少7%,优选至少8%,更优选至少10%;
《5》热变形温度(ASTM D 648,在负荷0.45MPa下)为至少145℃,优选至少147℃,更优选至少150℃;和
《6》>流动度为至少85cm,优选至少90cm,更优选至少95cm,它是采用具有深3mm、宽10mm和长2000mm的螺线流径的流动长度试验模具,通过在树脂温度210℃、模具温度40℃下进行注塑,观测流动长度(螺线流动长度)而测定的。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可以含有如下述的配混入的无机填料(C),其中,混配了无机填料(C)之后的树脂组合物,除了特性条件《1》和《2》或《1》至《6》之外,优选还满足如下特性条件《7》。
《7》比重不高于0.930,优选不高于0.927和更优选不高于0.925,采用比重瓶排水法(ASTM D 1505)进行测定。
与无机填料(C)共混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除了满足特性条件《1》和《2》,《1》~《6》或《1》与《2》和《7》或,还有,《1》~《7》,还可以适合地满足如下特性条件《8》和《9》。
《8》铅笔硬度(JIS K-5400,在负荷9.8N(1kgf)下)为F或更硬,优选H或更硬;和
《9》刮痕试验后色差值ΔE*等于或小于8.0,优选等于或小于7.0和更优选等于或小于6.0。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可以含有如下述的配混入的成核剂(D),其中,与无机填料(C)和/或成核剂(D)共混后的树脂组合物可以优选地满足特性条件《1》和《2》;《1》~《6》;《1》与《2》和《7》;《1》~《7》;《1》与《2》和《8》与《9》;《1》~《6》与《8》和《9》;《1》和《2》与《7》~《9》;或《1》~《9》。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按照ASTM D 1238在230℃、负荷2.16kg下进行测定,可以适合地为5~100g/10min,优选5~50g/10min,但是对其并没有特别限制,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在流动度方面是优良的。当与具有类似的MFR的已知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相比较或者与共混了大量滑石粉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相比较时,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流动度更好。
对于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来说,优选没有交联结构者,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是否含有交联结构能够通过,例如,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在135℃下是否完全溶解于十氢化萘这一事实进行证明。不含交联结构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能够采用下述的多段聚合工艺制备。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由Mz/Mw(Z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表示的分子量分布,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进行测定,为等于或大于5,优选等于或大于6,但是对其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和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一般优选仅仅由衍生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单独构成,但是它可以以小比例包含衍生自除了丙烯之外的其它共聚单体的其它结构单元,例如等于或小于10mol%,优选等于或小于5mol%。这些其它共聚单体可以包括,例如,除了丙烯之外的α-烯烃如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和1-十二碳烯;乙烯基化合物如苯乙烯、乙烯基环戊烯、乙烯基环己烷和乙烯基降冰片烷(vinylnorbornane);乙烯基酯如醋酸乙烯酯等;不饱和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如马来酸酐等;共轭二烯化合物;非共轭多烯如二聚环戊二烯、1,4-己二烯、二聚环辛二烯、亚甲基降冰片烯和5-亚乙基-2-降冰片烯。其中,优选乙烯和含4~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它们可以以两种或多种这些共聚单体的共聚物的形式存在。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可以含有,作为预聚物,等于或小于0.1wt%,优选等于或小于0.05wt%支链烯烃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支链烯烃例如:3-甲基-1-丁烯、3,3-二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甲基-1-己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3,5,5-三甲基-1-己烯、乙烯基环戊烷、乙烯基环己烷、乙烯基环庚烷、乙烯基降冰片烷、烯丙基降冰片烷、苯乙烯、二甲基苯乙烯、烯丙基苯、烯丙基甲苯、烯丙基萘和乙烯基萘。其中,特别优选3-甲基-1-丁烯等。衍生自这类支链烯烃的预聚物可以用作聚丙烯的成核剂,能够用来增加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和改善可模塑性。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可以仅仅由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和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组成,或者可以含有小比例的除聚丙烯之外的其它树脂。只要在单级聚合中能够制得具有以上限定特性的丙烯聚合物产物,它就能够用作,例如,构成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聚丙烯。然而,一般,有利的是以至少2段的连续或间歇多段聚合,特别优选以至少2段的连续多段聚合,制备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和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容许熔融共混单独生产的具有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产品,以便借此得到共混产物。
构成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A)和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B)也可以分别是丙烯的嵌段共聚物如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这样是有利的,原因在于除了能得到优良劲度外还能得到优良的抗冲击性。虽然对于这类丙烯嵌段共聚物没有限制,但是特别优选橡胶部分(乙烯/丙烯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为0.5~10dl/g的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乙烯含量等于或小于40wt%的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等。
作为制备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优选技术,可以举例叙述,例如,在制备高有规立构聚丙烯的催化剂存在下,以两段或多段的多段聚合,使丙烯单独聚合或使其与其它共聚单体一起聚合。
对于制备上述高有规立构聚丙烯催化剂,可以使用,例如,由下述构成的催化剂:
(a)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成分含有镁、钛、卤素和给电子试剂,
(b)有机金属化合物和
(c)电子给体。
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能够通过使镁化合物(a-1)、钛化合物(a-2)和电子给体(a-3)彼此相接触制备。
作为镁化合物(a-1),可以使用呈现还原作用者以及不呈现任何还原作用者。
作为呈现还原作用的镁化合物,可以列举的是含有镁-碳键或镁-氢键者。其具体例子包括二甲基镁、二乙基镁、二丙基镁、二丁基镁、二戊基镁、二己基镁、二癸基镁、氯化乙基镁、氯化丙基镁、氯化丁基钛、氯化己基镁、氯化戊基镁、丁基乙氧基镁。乙基丁基镁和丁基镁氢化物。
作为不呈现还原作用的镁化合物,可以列举的是,例如卤化镁如氯化镁、溴化镁、碘化镁和氟化镁;卤化烷氧基镁如氯化甲氧基镁、氯化乙氧基镁、氯化异丙氧基镁、氯化丁氧基镁、氯化辛氧基镁;卤化芳氧基镁如氯化苯氧基镁和氯化甲基苯氧基镁;烷氧基镁如乙氧基镁、异丙氧基镁、丁氧基镁、正辛氧基镁和2-乙基己氧基镁;芳氧基镁如苯氧基镁和二甲基苯氧基镁;和羧酸盐如月桂酸镁和硬脂酸镁。
不呈现还原作用的镁化合物可以是衍生自呈现还原作用的镁化合物者,或者制备催化剂成分时所得到者。为了从呈现还原作用的镁化合物衍生不呈现还原作用的镁化合物,采用以下方法就足够了,例如,使呈现还原作用的镁化合物与下述化合物相接触,如聚硅氧烷化合物、含卤素的硅烷化合物、含卤素的铝化合物、酯、醇、含卤素的化合物或含活性碳-氧键的化合物如酮。
镁化合物(a-1)可以在制备催化剂期间从金属镁进行制备。镁化合物(a-1)可以将其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镁化合物(a-1)可以以与诸如铝、锌、硼、铍、钠和钾等其它金属的配合物或复合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或者它可以是与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
按照本发明,能够使用除了上述之外的许多镁化合物,这些其它镁化合物可以以含卤镁化合物的形式有利地存在于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中。所以,在使用不含卤素的镁化合物时,在制备催化剂成分时,应优选使镁化合物经历与含卤化合物相接触的反应。
在上述镁化合物中,特别优选没有还原作用的那些,其中尤其优选含卤素者,在其中又特别优选氯化镁、氯化烷氧基镁和氯化芳氧基镁。
按照本发明的镁化合物(a-1)可以优选以液态形式应用在催化剂成分的制备中,其中固体形式的镁化合物(a-1)使用电子给体能够转变为液态形式。
作为液化剂,可以使用例如醇、苯酚、酮、醛、醚、胺和吡啶,下文将作为电子给体叙述;另外还可以使用酸性金属化(acidicmetalate)酯,如四乙氧基钛、四正丙氧基钛、四异丙氧基钛、四丁氧基钛、四己氧基钛、四丁氧基锆和四乙氧基锆。其中,特别优选醇和金属化酯。
使固体镁化合物(a-1)液化的反应,一般可以通过使固态镁化合物与上述液化剂相接触来进行,如果需要的话,则进行加热。与液化剂的这种接触通常可以在0~200℃下实施,优选在20~180℃下,更优选在50~150℃下实施。
液化反应可以在诸如烃的溶剂共存在下进行,例如脂族烃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十四烷或煤油;脂环烃如环戊烷、甲基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环辛烷或环己烯;卤代烃如二氯乙烷、二氯丙烷、三氯乙烯、或氯苯;或芳族烃如苯、甲苯或二甲苯。
在制备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时,优选使用,例如,下式(1)所代表的四价钛化合物作为钛化合物(a-2)。
                  Ti(OR)gX4-g                 (1)在式(1)中,R代表烃基,X代表卤原子,g在0≤g≤4范围之内。
式(1)所代表的上述钛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包括四卤化钛如TiCl4、TiBr4和TiI4;烷氧基钛三卤化物如Ti(OCH3)Cl3、Ti(OC2H5)Cl3、Ti(O-n-C4H9)Cl3、Ti(OC2H5)Br3和Ti(O-i-C4H9)Br3;二烷氧基钛二卤化物如Ti(OCH3)2Cl2、Ti(OC2H5)2Cl2、Ti(O-n-C4H9)2Cl2和Ti(OC2H5)2Br2;三烷氧基钛单卤化物如Ti(OCH3)3Cl、Ti(OC2H5)3Cl、Ti(O-n-C4H9)3Cl和Ti(OC2H5)3Br;和四烷氧基钛如Ti(OCH3)4、Ti(OC2H5)4、Ti(O-n-C4H9)4、Ti(O-i-C4H9)4和Ti(O-2-乙基己基)4。其中,优选含卤素的钛化合物,尤其是四卤化钛,特别是四氯化钛。
钛化合物(a-2)可以以两种或多种该化合物的组合使用。钛化合物(a-2)能够在用诸如烃或卤代烃等溶剂稀释下使用。
对于在制备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中混入的电子给体(a-3),可以列举醇、酚、酮、醛、有机酸或无机酸的酯、有机酰基卤、醚、酰胺、酸酐、氨、胺、腈、异氰酸酯、含氯的环状化合物和含氧环状化合物。更具体地说,其包括含1~18个碳原子的醇如甲醇、乙醇、丙醇、戊醇、己醇、辛醇、2-乙基己醇、十二烷醇、十八烷醇、油醇、苄醇、苯乙醇、枯醇、异丙醇和异丙苄基醇;可以含有低级烷基的含6~20个碳原子的酚如苯酚、甲酚、二甲苯酚、乙基苯酚、丙基苯酚、壬基苯酚、枯基苯酚和萘酚;含3~15个碳原子的酮,如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甲酮、苯乙酮、二苯甲酮、乙酰丙酮和苯醌;和含2~15个碳原子的醛如乙醛、丙醛、辛醛、苯甲醛、甲苯甲醛和萘甲醛。
作为另一个例子,可以列举含2~30个碳原子的有机酸酯,如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丙酯、乙酸辛酯、乙酸环己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戊酸乙酯、氯乙酸甲酯、二氯乙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巴豆酸乙酯、环己烷羧酸乙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苯甲酸丁酯、苯甲酸辛酯、苯甲酸环己酯、苯甲酸苯酯、苯甲酸苄酯、甲苯甲酸甲酯、甲苯甲酸乙酯、甲苯甲酸戊酯、乙基苯甲酸乙酯、茴香酸甲酯、马来酸正丁酯、甲基丙二酸二异丁酯、环己烯羧酸二正己酯、4-降冰片烯-1,2-二羧酸(Nadic acid)的二乙酯、四氢化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γ-丁内酯、δ-戊内酯。α-苯并吡喃酮、2-苯并呋喃酮和碳酸乙酯;含有2~15个碳原子的酰基卤如乙酰氯、苯甲酰氯、甲苯甲酰氯和茴香酰氯;含2~20个碳原子的醚如甲醚、乙醚、异丙醚、丁醚、戊醚、茴香醚和二苯醚-环氧对烷;酰胺如乙酰胺、苯甲酰胺和甲苯甲酰胺;酸酐如乙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和苯甲酸酐;胺如甲胺、乙胺、二甲胺、二乙胺、乙二胺、丁二胺、己二胺、三丁基胺和三苄基胺;腈如乙腈、苄腈和苄基氰;含氮杂环化合物,例如,吡咯类如吡咯、甲基吡咯和二甲基吡咯,吡啶类如吡咯啉、吡咯烷、吲哚、吡啶、甲基吡啶、乙基吡啶、丙基吡啶、二甲基吡啶、乙基甲基吡啶、三甲基吡啶、苯基吡啶、苄基吡啶和氯吡啶,哌啶类、喹啉类和异喹啉类;和含氧杂环化合物如四氢呋喃、1,4-桉树脑、1,8-桉树脑、蒎脑呋喃(pinolfuran)、甲基呋喃、二甲基呋喃、二苯基呋喃、苯并呋喃、α-苯并吡喃酮、1,3-二氢化异苯并呋喃(phthalan)、四氢吡喃、吡喃和二氢吡喃。
作为用作电子给体(a-3)的有机酸酯,特别优选具有由下式(2)表示的分子骨架的多价羧酸酯。
Figure A0010186800151
在式(2)中,R1代表取代或未取代烃基;R2、R5和R6分别代表氢原子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R3和R4分别代表氢原子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优选至少其中之一是取代或未取代烃基。R3和R4也可以彼此结合而组合在一起成环状结构。当烃基R1~R6是取代的时,取代基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例如N、O或S,并且可以含有原子团,例如C-O-C、COOR、COOH、OH、SO3H、C-N-C和NH2
作为多价羧酸酯,可以具体列举,例如:脂族多羧酸酯如丁二酸二乙酯、丁二酸二丁酯、甲基丁二酸二乙酯、α-甲基戊二酸二异丁酯、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异丙基丙二酸二乙酯、丁基丙二酸二乙酯、苯基丙二酸二乙酯、二乙基丙二酸二乙酯、二丁基丙二酸二乙酯、马来酸单辛酯、马来酸二辛酯、马来酸二丁酯、丁基马来酸二丁酯、丁基马来酸二乙酯、β-甲基戊二酸二异丙酯、乙基丁二酸二烯丙酯、富马酸二(2-乙基己)酯、衣康酸二乙酯和柠康酸二辛酯、脂环族多羧酸酯如1,2-环己烷羧酸二乙酯、1,2-环己烷羧酸二异丁酯、四氢化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4-降冰片烯-1,2-二羧酸的二乙酯;芳族多羧酸酯如邻苯二甲酸单乙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甲乙酯、邻苯二甲酸单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乙·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庚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新戊酯、邻苯二甲酸二癸酯、邻苯二甲酸苄·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萘二羧酸二乙酯、萘二羧酸二丁酯、1,2,4-苯三酸三乙酯和1,2,4-苯三酸二丁酯;以及杂环多羧酸酯如3,4-呋喃二羧酸酯。
关于多价羧酸酯,还可以列举,例如,长链二羧酸酯如己二酸二乙酯、己二酸二异丁酯、癸二酸二异丙酯、癸二酸二正丁酯、癸二酸二正辛酯以及癸二酸二(2-乙基己)酯。
作为电子给体(a-3)还可以使用在下文叙述的作为电子给体成分(c)使用的聚醚化合物和有机硅化合物,以及水和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作为电子给体(a-3),优选羧酸酯,具体说优选多羧酸酯,特别优选邻苯二甲酸酯。电子给体(a-3),也能以其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
在使镁化合物(a-1)、钛化合物(a-2)和电子给体(a-3)彼此接触时,允许诸如硅、磷或铝等其它反应试剂可以同时存在,也允许混入固体催化剂载体,以便制备载体承载的固体钛催化剂成分(a)。
对于这类载体,可以列举,如Al2O3、SiO2、B2O3、MgO、CaO、TiO2、ZnO、SnO2、BaO和ThO,以及树脂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等。其中,优选使用Al2O3、SiO2和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
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可以采用任何已知技术进行制备。
以下简述这些制备方法的实例。
(1)一种方法包括,使镁化合物(a-1)在含有电子给体(液化试剂)  (a-3)的烃溶剂中的溶液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相接触,并发生反应,使固体物质沉淀;在固体物质沉淀后或者在沉淀过程中,使其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并发生反应。
(2)一种方法包括,使镁化合物(a-1)和电子给体(a-3)组成的配合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相接触,发生反应,然后,使钛化合物(a-2)与之接触并进行反应。
(3)一种方法包括,使自无机载体与有机镁化合物(a-1)相接触得到的接触产物与钛化合物(a-2)以及与电子给体(a-3)相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反应。此处,允许载体与镁化合物的接触产物预先和含卤化合物和/或有机金属化合物相接触。
(4)一种方法包括,使下述固体载体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固体载体得自含有镁化合物(a-1)的溶液、电子给体(a-3)和在液化试剂和任选烃溶剂的液态介质中的载体的混合物,镁化合物(a-1)载于其上。
(5)一种方法包括,含有镁化合物(a-1)、钛化合物(a-2)、电子给体(a-3)和任选烃溶剂的溶液与固体载体相接触。
(6)一种方法包括,液态形式的有机镁化合物(a-1)和含卤的钛化合物(a-2)彼此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使用一次电子给体(a-3)。
(7)一种方法包括,液态形式的有机镁化合物(a-1)和含卤的钛化合物(a-2)彼此相接触。随后使所得产物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使用一次电子给体(a-3)。
(8)一种方法包括,使含烷氧基的镁化合物(a-1)和含卤的钛化合物(a-2)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使用一次电子给体(a-3)。
(9)一种方法包括,由含烷氧基的镁化合物(a-1)和电子给体(a-3)组成的配合物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
(10)一种方法包括,由含烷氧基的镁化合物(a-1)和电子给体(a-3)组成的配合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相接触,随后使所得产物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
(11)一种方法包括,镁化合物(a-1)、电子给体(a-3)和钛化合物(a-2)按随意的顺序彼此相接触,并进行反应。允许在这些反应前,将对每个反应成分所进行的预处理结合进去,预处理使用的反应助剂为例如电子给体(a-3)、有机金属化合物或含卤的硅化合物等。
(12)一种方法包括,在电子给体(a-3)存在下,使不呈现还原作用的液态镁化合物(a-1)与液态钛化合物(a-2)进行反应,沉积出固体镁/钛复合产物。
(13)一种方法包括,在上述(12)中得到的反应产物进一步与钛化合物(a-2)进行反应。
(14)一种方法包括,在上述(11)或(12)中得到的反应产物进一步与电子给体(a-3)和钛化合物(a-2)进行反应。
(15)一种方法包括,将粉碎镁化合物(a-1)、钛化合物(a-2)和电子给体(a-3)所得的固体混合物用元素卤、卤素化合物或芳族烃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将单独粉碎镁化合物(a-1)、粉碎由镁化合物(a-1)和电子给体(a-3)组成的配合物或者粉碎镁化合物(a-1)和钛化合物(a-2)的工序并入其中进行。也允许使粉碎的产物经受反应助剂的预处理,随后再用诸如元素卤进行后处理。作为反应助剂,可以使用例如有机金属化合物或含卤的硅化合物。
(16)一种方法包括,粉碎镁化合物(a-1),和使所得粉碎产物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在粉碎和/或接触镁化合物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将电子给体(a-3)与反应助剂一起使用。
(17)一种方法包括,上述(11)~(16)中任何一项得到的产物用元素卤或卤素化合物或者用芳烃进行处理。
(18)一种方法包括,使在金属氧化物、有机镁化合物(a-1)和含卤素的化合物彼此接触之后得到的反应产物与电子给体(a-3)相接触,优选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
(19)一种方法包括,使镁化合物(a-1),例如有机酸的镁盐、烷氧基镁或芳氧基镁,与钛化合物(a-2)相接触,与电子给体(a-3)相接触,以及如果需要还与含卤素的烃相接触。
(20)一种方法包括,使镁化合物(a-1)和烷氧基钛的烃溶剂溶液与电子给体(a-3)相接触,以及,如果需要还与钛化合物(a-2)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含卤素的化合物,如含卤素的硅化合物,能够同时存在。
(21)一种方法包括,使不呈现还原作用的液态镁化合物(a-1)与有机金属化合物进行反应,使镁/金属(铝)的复合固体产物沉积出,然后,该产物与电子给体(a-3)和与钛化合物(a-2)进行反应。
虽然,制备固体钛催化剂成分(a)中各个接触成分的量,对于每个具体制备工艺来说,可以是不同的,并且不能按通用规则限定,但是有利的是,例如,电子给体(a-3)用量为0.01~10mol,优选为0.1~5mol,钛化合物(a-2)用量为0.01~1,000mole,优选为0.1~200mol,均以1mole镁化合物(a-1)计。
按上述方法制备的固体钛催化剂成分(a)含有镁、钛、卤素和电子给体。在该固体钛催化剂成分(a)中,有利的是卤素/钛原子比等于约2~200,优选为4~100,电子给体/钛的摩尔比等于约0.01~100,优选为0.02~10,以及镁/钛原子比等于约1~100,优选为2~50。
作为与固体钛催化剂成分一起使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b),优选含有选自周期表I族至III族的金属元素者。具体地说,可以列举有机铝化合物、含有I族金属元素和铝的烷基配位化合物以及II族金属元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等,由下述通式表示。
有机铝化合物(b-1)由下式表示:
                  R1 mAl(OR2)nHpXq式中,R1和R2分别代表通常含1~15个碳原子的烃基,优选含1~4个碳原子,彼此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X代表卤素原子;m的范围为0<m≤3;n的范围为0≤n<3;p的范围为0≤p<3以及q的范围为0≤q<3,其中m+n+p+q=3。
I族金属元素和铝的烷基化配合物(b-2)以下式表示:
                       M1AlR1 4式中,M1是Li、Na或K,R1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II族和III族金属元素的二烷基化的化合物(b-3)由下式表示:
                       R1R2M2式中,R1和R2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含义,和M2是Mg、Zn或Cd。
作为有机铝化合物(b-1),可以列举,由以下通式所表示者,
                  R1 mAl(OR2)3-m式中,R1和R2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含义,优选m为1.5≤m≤3;由下式表示者,
                   R1 mAlX(3-m)式中,R1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含义,X代表卤素和优选m为0<m<3;由下式表示者,
                  R1 mAlH(3-m)式中,R1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含义,优选m为2≤m<3;以及由下式表示者,
                 R1 mAl(OR2)nXq式中,R1和R2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含义,X代表卤素,m的范围为0<m≤3,n的范围为0≤n<3以及q的范围为0≤q<3,其中m+n+q=3。
更具体地说,有机铝化合物(b-1)可以列举三烷基铝如三乙基铝和三丁基铝;三链烯基铝如三异戊二烯基铝等;二烷基铝醇盐如二乙基铝乙醇盐和二丁基铝丁醇盐;烷基铝倍半醇盐如乙基铝倍半乙醇盐、丁基铝倍半丁醇盐;部分烷氧基化的烷基铝如具有以通式表示的平均组成的那些,例如R1 2.5Al(OR2)0.5;二烷基铝卤化物如氯化二乙基铝、氯化二丁基铝和溴化二乙基铝;烷基铝倍半卤化物如乙基铝倍半氯化物、丁基铝倍半氯化物和乙基铝倍半溴化物;部分卤代的烷基铝如二氯化乙基铝、二氯化丙基铝、二溴化丁基铝;二烷基铝氢化物如二乙基铝氢化物和二丁基铝氢化物;部分氢化的烷基铝,例如,烷基铝二氢化物如乙基铝二氢化物和丙基铝二氢化物;部分烷氧基化的和卤代的烷基铝,如,乙基铝乙氧基氯化物、丁基铝丁氧基氯化物和乙基铝乙氧基溴化物。
作为与有机铝化合物(b-1)相类似的化合物,可以列举借助氧原子或氮原子将两个或多个铝原子结合在一起的有机铝化合物,例如:(C2H5)2AlOAl(C2H5)2、(C4H9)2AlOAl(C4H9)2和(C2H5)2AlN(C2H5)2Al(C2H5)2,以及氧化烷基铝如甲基氧化烷基铝等。
作为烷基化配合物(b-2),可以列举,例如LiAl(C2H5)4和LiAl(C7H15)4
作为有机金属化合物(b),可以有利地使用有机铝化合物(b-1),尤其是,三烷基铝。
有机金属化合物能够以两种或多种组合混入。
与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和有机金属化合物(b)一起使用的电子给体(c)的具体例子包括下述式(3)所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c-1),以及含有两个或多个醚键的化合物(c-2),所述醚键是借助许多原子的联接而存在的。
              R1 nSi(OR2)(4-n)              (3)在式(3)中,n是整数1,2或3,当n=1时,R1是仲烃基或叔烃基,当n为2或3时,至少一个R1可以代表仲或叔烃基,基团R1彼此是相同的或不同的;R2代表含1~4个碳原子的烃基,其中当(4-n)等于2或3时,基团R2可以是彼此相同或不同的。
作为在由式(3)代表的有机硅化合物(c-1)中的仲或叔烃基,可以列举的有环戊基、环戊烯基、环戊二烯基、它们的含有取代基者,以及含连接硅原子的仲或叔碳原子的烃基。更具体地说,作为含取代基的环戊基,可以列举那些烷基取代的环戊基,例如,2-甲基环戊基、3-甲基环戊基、2-乙基环戊基、2-正丁基环戊基、2,3-二甲基环戊基、2,4-二甲基环戊基、2,5-二甲基环戊基、2,3-二乙基环戊基、2,3,4-三甲基环戊基、2,3,5-三甲基环戊基、2,3,4-三乙基环戊基、四甲基环戊基和四乙基环戊基。
作为取代的环戊烯基,可以列举那些烷基取代者,如2-甲基环戊烯基、3-甲基环戊烯基、2-乙基环戊烯基、2-正丁基环戊烯基、2,3-二甲基环戊烯基、2,4-二甲基环戊烯基、2,5-二甲基环戊烯基、2,3,4-三甲基环戊烯基、2,3,5-三甲基环戊烯基、2,3,4-三乙基环戊烯基、四甲基环戊烯基和四乙基环戊烯基。
作为取代的环戊二烯基,可以列举那些烷基取代者,如2-甲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环戊二烯基、2-乙基环戊二烯基、2-正丁基环戊二烯基、2,3-二甲基环戊二烯基、2,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2,5-二甲基环戊二烯基、2,3-二乙基环戊二烯基、2,3,4-三甲基环戊二烯基、2,3,5三甲基环戊二烯基、2,3,4-三乙基环戊二烯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3,4,5-四乙基环戊二烯基、1,2,3,4,5-五甲基环戊二烯基和1,2,3,4,5-五乙基环戊二烯基。
作为含有联接硅原子的仲碳原子的烃基,可以列举异丙基、仲丁基、仲戊基和α-甲基苄基。作为含有联接硅原子的叔碳原子的烃基,可以列举叔丁基、叔戊基、α,α′-二甲基苄基和金刚烷基。
以通式(3)表示的n为1的有机硅化合物(c-1)包括三烷氧基硅烷类,例如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2-甲基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2,3-二甲基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乙氧基硅烷、2-降冰片基三甲氧基硅烷和2-降冰片基三乙氧基硅烷。
作为以通式(3)代表的n为2的有机硅化合物(c-1),可以列举,例如,二烷氧基硅烷如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叔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叔戊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和2-降冰片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以及下述通式(4)表示的二甲氧基化合物,它可以列举,
Figure A0010186800221
在上述通式(4)中,R1和R2彼此无关分别代表环戊基、取代环戊基、环戊烯基、取代的环戊烯基、环戊二烯基、取代的环戊二烯基或含联接硅原子的仲或叔碳原子的烃基。
作为通式(4)表示的二甲氧基化合物,可以举例叙述:
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3-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乙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二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4-二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5-二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二乙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三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5-三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三乙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四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四乙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3-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乙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正丁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二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4-二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5-二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三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5-三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三乙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四甲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四乙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3-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乙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正丁基环戊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5-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二乙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5-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三乙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2,3,4,5-四乙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1,2,3,4,5-五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1,2,3,4,5-五乙基环戊二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叔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α,α′-二甲基苄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金刚烷基)二甲氧基硅烷,
金刚烷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环戊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仲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二仲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和
异丙基仲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作为通式(3)n为3的有机硅化合物(c-1),可以列举,例如,单烷氧基硅烷,例如三环戊基甲氧基硅烷、三环戊基乙氧基硅烷、二环戊基甲基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乙基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甲基乙氧基硅烷、环戊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和环戊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
对于电子给体(c),优选二甲氧基硅烷,特别是通式(4)所表示的二甲氧基硅烷,具体地说,优选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和二叔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有机硅化合物(c-1)可以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
在用作电子给体(c)的含有两个或多个通过许多原子联结键合的醚键的化合物(c-2)(下文往往称作聚醚化合物)中,在醚键之间存在的原子可以是一种或多种选自碳,硅、氧、硫、磷和硼的元素,其中原子个数至少为2。其中,优选,具有较庞大的取代基的那些,即:有至少两个优选至少三个碳原子并且为线形、支链或环状结构者,特别是支链和环状结构者,结合到醚键之间存在的原子上。另外,优选在两个或多个醚键之间有许多、优选3~20、更优选3~10、特别优选3~7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对于这类聚醚化合物(c-2),例如,可以将以下述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作为例子。在上述通式(5)中,n是整数,2≤n≤10,R1至R26分别代表含有至少一种选自碳、氢、氧、卤素、氮、硫、磷、硼和硅的元素的取代基,其中在R1~R26,优选在R1~R2n中的任意取代基可以一起形成除了苯环之外的环,并且可以含有除了碳之外的原子。
由上述通式(5)所表示的聚醚化合物(c-2)的具体例子包括:
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苯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二苯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1-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氟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1-十氢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对叔丁基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双(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双(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双(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异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
2,2-二(异丁基)-1,3-二丁氧基丙烷,
2-异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1-甲基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1-甲基丁基)-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叔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新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苯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苯基-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苄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苄基-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苯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环戊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环戊基-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环己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环己基-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异丙基-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环己基-2-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3-二苯基-1,4-二乙氧基丁烷,
2,3-二环己基-1,4-二乙氧基丁烷,
2,2-二苄基-1,4-二乙氧基丁烷,
2,3-二环己基-1,4-二乙氧基丁烷,
2,3-二异丙基-1,4-二乙氧基丁烷,
2,2-双(对甲苯基)-1,4-二甲氧基丁烷,
2,3-双(对氯苯基)-1,4-二甲氧基丁烷,
2,3-双(对氟苯基)-1,4-二甲氧基丁烷,
2,4-二苯基-1,5-二甲氧基戊烷,
2,5-二苯基-1,5-二甲氧基己烷,
2,4-二异丙基-1,5-二甲氧基戊烷,
2,4-二异丁基-1,5-二甲氧基戊烷,
2,4-二异戊基-1,5-二甲氧基戊烷,
3-甲氧基甲基四氢呋喃,
3-甲氧基甲基二噁烷,
1,3-二异丁氧基丙烷,
1,2-二异丁氧基丙烷,
1,2-二异丁氧基乙烷,
1,3-二异戊氧基丙烷,
1,3-二异新戊氧基乙烷,
1,3-二新戊氧基丙烷,
2,2-四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五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六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1,2-双(甲氧基甲基)环己烷,
2,8-二氧杂螺〔5,5〕十一烷,
3,7-二氧杂二环〔3,3,1〕壬烷,
3,7-二氧杂二环〔3,3,0〕辛烷,
3,3-二异丁基-1,5-氧代壬烷(oxononane),
6,6-二异丁基-二氧代庚烷(dioxyheptane),
1,1-二甲氧基甲基环戊烷,
1,1-双(二甲氧基甲基)环己烷,
1,1-双(甲氧基甲基)双环〔2,2,1〕庚烷,
1,1-二甲氧基甲基环戊烷,
2-甲基-2-甲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环己基-2-乙氧基甲基-1,3-二乙氧基丙烷,
2-环己基-2-甲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2-环己基-2-甲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2-异丙基-2-甲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2-异丁基-2-甲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2-环己基-2-乙氧基甲基-1,3-二乙氧基环己烷,
2-环己基-2-乙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2-异丙基-2-乙氧基甲基-1,3-二乙氧基环己烷,
2-异丙基-2-乙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2-异丁基-2-乙氧基甲基-1,3-二乙氧基环己烷,
2-异丁基-2-乙氧基甲基-1,3-二甲氧基环己烷,
三(对甲氧基苯基)膦,
甲基苯基双(甲氧基甲基)硅烷,
二苯基双(甲氧基甲基)硅烷,
甲基环己基双(甲氧基甲基)硅烷,
二叔丁基双(甲氧基甲基)硅烷,
环己基-叔丁基双(甲氧基甲基)硅烷和
异丙基-叔丁基双(甲氧基甲基)硅烷。
其中,适合地使用1,3-二醚,和特别优选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2,2-双(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聚醚化合物(c-2)可以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也允许聚醚化合物(c-2)与有机硅化合物(c-1)同时使用。
作为电子给体(c),其也能够与由下式(6)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同时使用。
                  RnSi(OR2)4-n                 (6)
在通式(6)中,R和R2分别代表烃基,n为0<n<4。通式(6)有机硅化合物不包括由通式(3)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c-1)。
具体地说,通式(6)所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双-邻甲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双-间甲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双-对甲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双-对甲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乙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癸基三甲氧基硅烷、癸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r-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r-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氯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丁氧基硅烷、三甲基苯氧基硅烷、甲基三烯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
另外,也可以使用类似的化合物,如硅酸乙酯、硅酸丁酯、二甲基四乙氧基二环噁烷(dicycloxane)等。
对于使用由固体钛催化剂成分(a)、有机金属化合物(b)和电子给体(c)组成的催化剂进行丙烯聚合来说,可以包括预聚合作用。在预聚合中,在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有机金属化合物(b)和,如果需要的话,电子给体(c)存在下,使烯烃进行聚合。
对于进行预聚合的烯烃,可以使用,例如,线形烯烃如乙烯、丙烯、1-丁烯、1-辛烯、1-十六碳烯或1-二十碳烯;或者带有支链结构的烯烃如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烯丙基萘、烯丙基降冰片烷、苯乙烯、二甲基苯乙烯、乙烯基萘、烯丙基甲苯、烯丙基苯、乙烯基环己烷、乙烯基环戊烷、乙烯基环庚烷或烯丙基三烷基硅烷。它们可以进行共聚。
预聚作用可以有利地以下述方式进行,即,每1g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形成聚合产物的量为约0.1~1,000g,优选0.3~500g。如果预聚量太大,那么在原有聚合(inherent polymeriazation)中生成(共)聚合物的效率会下降。
在预聚合中,所使用的催化剂浓度可以远远高于原有聚合系统中的催化剂浓度。适合的,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通常的混入浓度为约0.01~200mmol,优选约0.05~100mmol,按钛原子计算,以每升聚合体积计。适合的,有机金属化合物(b)的通常混入量可以为约0.1~100mmol,优选为约0.5~50mmol,以每1mol的在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中的钛原子计。电子给体(c)在预聚中并不是必须使用,但是可以混入的量为约0.1~50mol,优选为约0.5~30mol,更优选为1~10mol,以每1mol在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中的钛原子计。
预聚合作用可以通过把预聚烯烃和催化剂成分加到惰性烃介质中在温和条件下有利地进行。作为惰性烃介质,可以使用脂族烃,例如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和煤油;脂环烃如环戊烷,环己烷和甲基环戊烷;芳烃如苯、甲苯和二甲苯;卤代烃如氯乙烯和氯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尤其是,使用脂族烃是有利的。
对于预聚温度来说,可以使用预聚物在惰性烃介质中基本不溶解的温度,通常可以使用的温度为-20~+100℃,优选-20~+80℃,更优选0~+40℃。预聚合作用可以采用间歇方法或连续方法或其它方法进行。能够包括使用氢气或其它方法的分子量调节工艺。
在原有聚合中,有利的是,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或预聚催化剂)的用量为约0.0001~50mmol,优选为约0.001~10mmol,按钛原子计算,以每1升聚合体积计。有机金属化合物(b)适合的用量为约1~2,000mol,优选为约2~500mol,按金属原子量计算,以在聚合体系中的每1mol钛原子计。电子给体(c)的适合用量为约0.001~50mol,优选约0.01~20mol,以每1mol有机金属化合物(b)的金属原子计。
关于制备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优选通过至少两段的多段聚合制备较高分子量聚丙烯(A)和较低分子量聚丙烯(B),尤其是采用连续多段聚合,以便最后得到含有这些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在本文中,有利的是,先制备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A),以及,然后制备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B),因为这样能够容易地控制分子量。本文中,每段中的聚合物分子量能够通过,例如,改变加到聚合体系中的氢气量进行调节。
聚合可以或者以气相聚合或者以液相聚合进行,包括嵌段聚合,、溶液聚合和悬浮聚合,其中每段可以采用不同方法实施。能够以间歇、连续或半连续方法进行,但是优选连续法。每段可以在多个聚合反应器中进行,例如2~10个反应器。
作为聚合介质,可以使用惰性烃,但可以使用液态丙烯。可以在下述范围中适当选择聚合条件,聚合温度范围为约-50℃~200℃,优选为约20℃~100℃,聚合压力为常压~9.8MPa(常压~100kgf/cm2表压),优选为0.20~4.9MPa(约2~50kgf/cm2表压)。
当使用预聚催化剂时,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和有机金属化合物(b)可以按需要补充加入。预聚合使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b)和原有聚合使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b)彼此可以是相同的或者是不同的。在预聚合和原有聚合中,必须至少使用一次电子给体(c),即,或者仅仅在原有聚合中使用,或者在预聚合和原有聚合两者中使用。在预聚合中使用的电子给体(c)和原有聚合所使用的电子给体(c)彼此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虽然允许在前段聚合之后的每个后序节段不补充这些催化剂成分,但是也可以适当地补充。
当使用上述催化剂时,所得到的以聚丙烯为基础的树脂组合物的结晶度或有规立构指数均未发生任何恶化,也没有发现催化剂活性降低,即使在聚合时使用氢也是如此。
使用上述生产方法,在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催化剂含量特别是卤素含量相对来说是减少了,原因在于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能够以高收率制得,以单位数量以钛为基础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计。所以,能够省去清除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催化剂的工序,同时,使用最终得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模塑成形制品的金属模具也难以被腐蚀。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能够用各种方法进行生产,例如,采用辐射线辐射较低分子量聚丙烯使其进行交联,或者采用交联剂使部分低分子量聚丙烯进行交联,以便将部分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转变成较高分子量聚丙烯,但是这些方法会使生产变得麻烦,并且使分子量难以控制,所以优选采用上述多段聚合。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可以包含添加剂无机填料(C)。当混入无机填料(C)时,则会改善劲度、伸长率和耐热性。
共混无机填料(C)的量,可以有利的是使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比重(ASTM D 1505)最高为0.930,优选最高为0.927,更优选最高为0.925。达到上述比重的无机填料(C)的量通常为0~5wt%,优选1~3wt%,以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中的内容物计。如果无机填料(C)的含量在所述范围之内,一般说,防刮痕性能不会恶化,而是保持得较好。
无机填料(C)的具体例子包括滑石粉、二氧化硅、云母、碳酸钙、玻璃纤维、玻璃珠、硫酸钡、氢氧化镁、硅灰石、硅酸钙纤维、碳纤维、碱式硫酸镁(magnesium-oxy sulfate)纤维、钛酸钾纤维、氧化钛、亚硫酸钙、白炭黑、粘土和硫酸钙。无机填料(C)可以单独混入或者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在这些无机填料(C)中,有利的是混入滑石粉,因为使用滑石粉总会使模塑产品的劲度和耐冲击性得到改善。尤其有利的是,使用平均粒径0.1~3μm,优选0.5~2.5μm的滑石粉,因为其显著地有助于劲度和冲击强度的改善。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可以包含成核剂(D)。例如,其可以包含,作为成核剂(D),前述预聚合物、或其它已知成核剂、或者,还有与其它成核剂一起使用的预聚物。通过含有或配混成核剂(D),结晶颗粒总会精细地分散,结晶速度也会增加,结果允许进行高速模塑,并且模塑制品具有优良的劲度和优良的耐热性(特别是在高负荷下)。
作为成核剂(D),除了上述预聚物之外,可以使用已知成核剂,例如有机成核剂如以磷酸酯为基础者和以山梨糖醇为基础者、芳族羧酸金属盐、脂族羧酸金属盐和以松香为基础的化合物;和无机成核剂如无机化合物,没有特别的限制。具体例子包括NA-11UY(商标名,一种有机磷化合物的金属盐,Asahi Denka Kogyo K.K.产品)、PINECRYSTAL KM 1610(商标名,一种基于松香的成核剂,Arakawa Chemical Ind.,Ltd.产品),等。成核剂(D)可以单独混入,或者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
成核剂(D)共混量有利的一般是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0~1wt%,优选为0.1~0.5wt%。
在能够混入无机填料(C)和成核剂(D)之一或两者时,能够获得在劲度和耐热性(尤其是在高负荷(1.81MPa)下的热变形温度)之间具有优良平衡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特别是,当将它们组合混入时更是如此。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如果必须的话、在不干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之内,可以包含添加剂、橡胶和其它聚合物如常规聚丙烯。因此,例如,能够适当地与橡胶组分共混,以便改善冲击强度。
这类橡胶组分的具体例子包括:非结晶或低结晶不含二烯成分的α-烯烃共聚物如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乙烯/1-丁烯共聚物橡胶、乙烯/1-辛烯共聚物橡胶和丙烯/乙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丙烯/二环戊二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橡胶如乙烯/丙烯/1,4-己二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丙烯/环辛二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丙烯/亚甲基降冰片烯共聚物橡胶和乙烯/丙烯/亚乙基降冰片烯共聚物橡胶;以及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胶。
作为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抗氧剂、氢氯酸吸收剂、热稳定剂、抗气候剂、光稳定剂、紫外吸收剂、滑爽剂、防粘连剂、消雾剂、润滑剂、抗静电剂、阻燃剂、颜料、染料、分散剂、防铜老化剂、中和剂、发泡剂、增塑剂、消泡剂、交联剂、流动性改进剂,如过氧化物、焊接强度改善剂、天然凡士林油、合成油和蜡。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重量轻,具有相当高的劲度和热稳定性数值,防刮痕性能优良,同时具有较好的模塑流动性。在模塑时不会发生开裂,其原因在于它的断裂伸长率较大,并且具有优良的可模塑性。在耐冲击性、表面光泽、耐化学药品性和耐磨性方面也具有优良性能。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能够有利地用作要求上述性能的应用领域的树脂原料,尤其是要求劲度较高、耐热性较高和防刮痕性较好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用于注塑的树脂原料,但是也能用作除了注塑之外的应用的树脂原料。它能够作为混入大量包括滑石粉在内的无机填料的传统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代用品。它能够符合市场上存在的环境可接受性和回收使用的要求。
当使用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或它与其它组分的树脂共混物作为注塑树脂原料时,能够容易而有效地得到结构复杂的或尺寸庞大的。具有优良特性的注塑制品,这些特性可以是:挠曲模量(ASTM D 790)至少2,700MPa,断裂伸长率(ASTM D 638,)等于或高于7%,和热变形温度(ASTM D 648,在0.45MPa负荷下)至少145℃,原因在于树脂组合物具有优良流动度,其以流动长度表示的流动度大到至少为85cm。另外,能够制得具有上述优良性能的比重(ASTM D 1505)为0.930或更低的轻量注射模塑制品。还有,能够制得除了具有上述特性和上述比重值之外还有铅笔硬度为F或更硬(JIS K-5400,在9.8N(1kgf)负荷下)的以及在刮痕试验之后色差值ΔE*等于或小于8.0的模塑制品,同时还具有优良的抗刮痕性。
如此得到的注塑制品的挠曲模量和热变形温度,可以和加入大量,如15~20wt%,诸如滑石粉的无机填料的已知聚丙烯树脂制备的组合物的劲度和耐热性相比。观测试验样品,在拉伸试验时在屈服点相应的应变下或在屈服点以上的应变下,发生断裂的情况,测得断裂伸长率,结果在注塑时或其后均不发生注塑产品的损坏,如开裂。
由加入了大量如15~20wt%诸如滑石粉的无机填料的传统聚丙烯树脂组成的树脂组合物的比重值可以高达超过1.00,而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具有低比重,因此所制得样品的重量大大降低。
铅笔硬度是表示模塑制品表面对刮痕的敏感性的测定值。按照本发明的模塑制品的铅笔硬度较传统者高,表示其具有较高耐刮痕性。
在刮痕试验之后的色差值ΔE*是刮痕痕记明显程度的测定值。该数值比加入大量诸如滑石粉的传统产品的值高,说明抗刮痕性较高,而刮痕痕记明显程度较低。
在使用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作为注射模塑成型制品的原料树脂时,其它组分,如上述橡胶组分、添加剂等可以与原料树脂混配。通过将橡胶组分和树脂组合物共混,能够改善模塑制品的冲击强度。通过加入一定品级的滑石粉,特别是具有上文给出的平均粒径者,能够改善模塑制品的劲度和冲击强度。
如果注塑制品是汽车零件或家庭物品,那么有利的是:混配40~100重量份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优选为55~85重量份;0~50重量份上述橡胶组分,优选为10~35重量份;0~60重量份无机填料,优选为5~25重量份;这三种组分之和为100重量份。特别是,在汽车装饰的情况下,有利的是:混配50~100重量份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40重量份上述橡胶组分,优选0~25重量份;0~40重量份上述无机填料,优选0~25重量份。当使用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时,允许混入量比传统聚丙烯产品少的无机填料,借此能够减轻重量,并能防止产生流痕。
对于注塑用原料树脂来说,能够混入,比如,0.05~1重量份抗氧剂、0~1重量份光稳定剂;0~1重量份紫外吸收剂、0~1重量份抗静电剂、0~1重量份润滑剂和0~1重量份防铜老化剂,以100重量份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计。
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能够通过将其混入传统聚丙烯树脂中,用作改善劲度,耐热性、流动度和流痕敏感性等的树脂改性剂。虽然对于混合比例没有限制,但是通常优选将1~100重量份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加到100重量份传统聚丙烯树脂中。
按照本发明的注塑制品是通过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经注塑制造的,或者通过将该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与其它组分共混制备的树脂组合物经注塑制备的。按照本发明的注塑制品能够通过将原料树脂注塑到经仔细设计的结构之中得到,这是在本来已知的条件下采用已知的注塑设备进行的。按照本发明的注塑制备具有轻质、相当高的劲度值和热稳定性,并且具有优良的防刮痕性,同时有优良的冲击强度,并且在模塑时不形成开裂,还有优良的表面光泽、耐化学药品性、耐磨性和外观,因此它们非常适于作汽车零件、家用电器和其它模塑制品。
按照本发明的注塑制品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包括:汽车内部制品如扶手、指示盘底、指示盘芯、指示盘顶、汽车冷却器外罩、仪表板箱、外部护套(glove outdoor)、工具箱、车内装璜、车门装饰、门套、杨声器栅格、高架(high mourat)、继电器保险丝盒、灯罩、仪表箱、仪表壳、柱和中心柱;汽车外件制品如保险杠、前栅格边、执照板、放气孔装饰、侧壁模塑件(side molding)、保险杠角、保险杠边和侧挡泥板;其它汽车零件如空气清洁器箱,分线盒、多页片风扇、波纹管、连接器、风扇罩、护板、灯罩、储槽(盖)、空气清洁器和蓄电池箱;家庭日用品如吸尘器管,洗碗机零件、洗衣机零件、遮蔽物、煤气灶、吸尘器机体和电饭锅体、空调器零件、照明设备零件、个人计算机零件、音响设备零件、电话机壳和排风扇;炊具如杯、盘、碗、便餐容器和筷子;容器如燃油手提容器、提桶、洗涤剂容器、发膏杯、食品容器和整理箱(righter case);家具如书架、衣服架、平台架(plate rack)、壁橱和桌子;办公家具如桌子和椅子;建筑材料如地板、墙壁、顶棚和支柱;书写用品如自动铅笔壳体和尺子;医药应用如注射器;家庭物品如浴盆、浴盆罩、牙刷盒和筐;以及日用必需品等其它物品如帽子、自行车架、连接器、容器、平板架、花盆和玩具。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具有特殊的材料性能,所以它质轻、具有很高的劲度和热稳定性,以及优良的防刮痕性和可模塑性,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在模塑时不发生开裂。所以,由按照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制造的模塑制品,可以设计得比传统树脂模塑制品的壁厚薄并且重量轻。
按照本发明的注塑制品由上述的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制造,因此它们质轻、具有相当高的劲度和热稳定性、具有优良的防刮痕性和外观,可以以有效生产率经模塑制得,而不发生开裂。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文借助实施例叙述本发明。测试材料性能的方法如下:
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是作为在13C-NMR谱中在甲基碳区域所有吸收峰中mmmm峰的分数确定的。
Mw/Mn和Mz/Mw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出的。
挠曲模量是在按照ASTM D 790的条件下测出的。
断裂伸长率是在按照ASTM D 638的条件下测出的。
热变形温度是在负荷0.45MPa或1.18MPa的条件下按照ASTMD 648测出的。
流动度测定方法是,采用具有深3mm、宽10mm和长2,000mm的螺旋流径的流动长度试验模具,通过在树脂温度210℃和模具温度40℃下进行注塑,观测流动长度(螺旋流动长度)。
比重是采用比重瓶排水法在按照ASTM D 1505的条件下测定的。
铅笔硬度是按照JIS K-5400测定的,其方法包括:沿与模塑流动的方向在负荷为9.8N(1kgf)的条件下用铅笔在测试表面上刮痕,进行目测判断。
刮痕试验后的色差值ΔE*是以下述方法测定的,即,采用钨合金钢针(JIS G4404 SK2第2级)在负荷为0.98N(100gf)的条件下在模塑制品上按模塑流动方向形成21条刮痕线,刮痕间隔为1mm,长度为6cm,在刮痕线形成前后,以白板(X=77.55,Y=80.28和Z=93.51)作色标准,采用色差计(SM Color Computer of SugeTesting Machine K.K.)测定色差值ΔE*
熔体流动速率是在230℃、2.16kg负荷条件下按照ASTM D1238进行测定的。
艾佐德(Izod)冲击强度是在按照ASTM D 256的条件下采用后形成缺口进行测定的。
特性粘度是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的。
制备实例1
《固体钛催化剂成分1的制备》
准备一台振动磨,它装有4个粉碎槽,每个粉碎槽的容积均为4升,并且装有9kg直径12mm的钢球。每个槽均在氮气氛围下装上300g无水氯化镁、115m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60ml四氯化钛,将内容物在其中粉碎40hr。将5g所得共粉碎物料装置于200ml烧瓶中,向其中加入100ml甲苯,然后在114℃下搅拌该混合物30分钟。所得混合物静置其中,除去上层液体。随后将固态物料用100ml 20℃正庚烷洗涤。洗涤3次。接着,将洗涤过的固体物料分散在100ml正庚烷中,得到固体钛催化剂成分1的淤浆。所得固体钛催化剂成分1含有2.0wt%钛和18w%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制备实例2
在容积为200升的高压釜中装入250g制备实例1制备的固体钛催化剂成分1,32.1g三乙基铝(下文往往缩写为TEA)和125升庚烷。然后向其中加入1250g丙烯,同时内部温度维持在10℃,将内容物搅拌30分钟,此后向里面加入18g四氯化钛,以便得到预聚催化剂成分2的淤浆。
实例1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是采用两段连续聚合方法制备的,第一段聚合在一个聚合反应器中进行,第二段聚合在4个聚合反应器中进行。如此,向容积500升的聚合反应器1中,连续送入99l/hr庚烷,以及作为催化剂的,5.5g/hr在制备实例2中得到的预聚催化剂成分2,10.1g/hr三乙基铝和20.3g/hr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下文往往缩写为DCMPS),向其中连续送入丙烯,同时在基本不存在氢的条件下(第1段聚合)保持反应器1的内压为0.52MPa(5.4kgf/cm2,表压)、温度为55℃。收集反应器1中形成的淤浆样品,测定所得聚丙烯的特性粘度,其值为8.6dl/g。
第二段聚合采用4个聚合反应器以连续方法进行。这样,在第1段聚合反应的反应器1中形成的淤浆首先连续输送到容积为500升的聚合反应器2中,使它在其中进一步进行聚合反应。向反应器2以10.7l/hr连续送入庚烷,同时连续向其中送入丙烯和氢,如此维持反应器2温度70℃、内压0.48MPa(5.0kgf/cm2,表压),气相中氢的浓度13.3vol%。接着,将反应器2中所得的淤浆连续输到容积为500升的反应器3,以便使其进一步聚合。向反应器3以25.1l/hr连续送入庚烷,同时连续送入丙烯和氢,以便使反应器3保持在70℃、内压0.44MPa(4.6kgf/cm2,表压)以及气相中氢的浓度为12.6vol%。
此后,将反应器3所得的淤浆连续输送到容积为500升的聚合反应器4中,以便使其进一步进行聚合。向反应器4中以17.8l/hr连续送入庚烷,同时向其中连续送入丙烯和氢气,以便维持反应器4的温度为70℃、内压为0.36MPa(3.7kgf/cm2,表压),气相中氢浓度为12.8vol%。接着,将反应器4中所得淤浆连续送入容积为275升的聚合反应器5中,以便使其进一步聚合。向反应器5中以8.8l/hr连续送入庚烷,同时向其中连续送入丙烯和氢,以便保持反应器5的温度为
70℃、内压为0.17MPa(1.7kgf/cm2,表压)以及在气相中的氢的浓度为12.6vol%。
从反应器5中排出的淤浆首先脱除未反应的单体,再以普通方法进行离心分离,随后将如此分离出的固体物料在9300Pa(70mmHg,表压)、80℃下干燥10hr,得到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该粉状组合物的生产能力为77kg/hr。
所得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MFR为15.3g/10min。在第1段聚合中形成的聚丙烯与最终得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比,经物料平衡计算出为11.6wt%。该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试验结果如下:
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                             98.0%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
    特性粘度〔η〕                             2.20dl/g
    (特性粘度〔η〕在四氢化萘中
    135℃下进行测定,为1.73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8.6dl/g
    (特性粘度〔η〕在四氢化萘中
    135℃下进行测定,为7.1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11.6wt%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1.33dl/g
    (特性粘度〔η〕在四氢化萘中
    135℃下进行测定,为0.98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88.4wt%
MFR                                            15.3g/10min
Mw/Mn                                          10.7
Mz/Mw                                          6.0
将100重量份上述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2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4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为中和剂和2重量份滑石粉LMS-300(商标名,Fuji Talc K.K.产品,平均粒度1.3~1.6μm)在20升转鼓混合器中共混10分钟,随后将混合物经65mm φ的各向异性高速双螺杆挤出机(商标名2UCM-φ 65 EXT,Ube Industries,Ltd.)在20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该造粒产物MFR为13.9g/10min,Mw/Mn值为10.7和Mz/Mw值为6.0。
检验材料性能的试样是从造粒产物用Japan Steel Works公司出品的注塑机J 100 SA II型经注塑制备的,注射温度210℃,模具温度60℃,冷却时间30秒。采用这些注塑样品,按照上述试验方法测定断裂伸长率、挠曲模量、艾佐德冲击强度、在0.45MPa下的热变形温度和在1.81MPa下的热变形温度。另外,按照上述试验方法检测流动长度以评定流动度。另外,进行注塑试验,检验在严酷条件下进行模塑发生开裂的情况,即在注射温度190℃,模具温度30℃,冷却时间300秒的情况下;其中,通过注塑制备3mm厚的平板,检验注塑板发生开裂和断裂的情况,为此使用可模塑性评价标准,其中在冷却终止后模塑板出现任何开裂或断裂用记号×表示,不出现开裂也不出现断裂用记号○表示。此外,按下述方法检验防刮痕性能:试样平板厚为3mm、纵向宽14cm、横向延伸14cm,它是从造粒的产物加入1wt%颜料(黑)母料(碳黑含量30wt%)经注塑制备的,所用注塑机为UbeIndustries公司出品的UBEMAX D 150-10型(商标名),注射温度210℃,模具温度60℃,冷却时间20秒;然后,用该板按上述试验方法观测刮痕试验后色差ΔE*。试验结果如下:
MFR                                    13.9g/10min
Mw/Mn                                  10.7
Mz/Mw                                  6.0
比重                                   0.921
断裂伸长率                             14%
挠曲模量                               2,870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0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50℃
热变形温度(1.81MPa)                    98℃
流动度(210℃)                          98cm
铅笔硬度                               F
ΔE*                                  5.0
可模塑性                               ○
实例2
按与实例1相同的程序进行,只是滑石粉的加入量改为1.5重量份。所得造粒产物MFR为14.0g/10min、Mw/Mn值为10.7、Mz/Mw值为6.0。从所得造粒产物制备的注塑试样的评定试验按实例1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4.0g/10min
Mw/Mn                                         10.7
Mz/Mw                                         6.0
比重                                          0.918
断裂伸长率                                    15%
挠曲模量                                      2,720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9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7℃
热变形温度(1.81MPa)                           96℃
流动度(210℃)                                 93cm
铅笔硬度                                      F
ΔE*                                         4.6
可模塑性                                      ○
实例3
将100重量份实例1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 KogyoK.K.)作为成核剂在20升的汉歇尔(Henscher)混合器中共混2分钟,此后,采用φ 65mm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 Tekkojo K.K.)将混合物在22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MFR为14.5g/10min,Mw/Mn值为10.7和Mz/Mw值为6.0。按实例1进行从所得造粒产物制备的注塑试样的评定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4.5g/10min
Mw/Mn                                         10.7
Mz/Mw                                         6.0
比重                                          0.911
断裂伸长率                                   11%
挠曲模量                                     2,775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8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50℃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6℃
流动度(210℃)                                97cm
铅笔硬度                                     H
ΔE*                                        3.7
可模塑性                                     ○
实例4
将100重量份在实例1中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2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4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TALC LMS-300(商标名,FujiTalc K.K.产品,平均粒径为1.3~1.6μm)作为成核剂在20升汉歇尔混合器中共混2分钟;然后,采用65mm φ各向异性高速双螺杆挤出机(2UCM-φ 65 EXT(商标名),Ube Industries,Ltd.出品)在200℃下将所得混合物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MFR为13.0g/10min,Mw/Mn值为10.7和Mz/Mw值为6.0。按实例1进行从所得造粒产物制备的注塑样品的评定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3.0g/10min
Mw/Mn                                     10.7
Mz/Mw                                     6.0
比重                                      0.925
断裂伸长率                                11%
挠曲模量                                  3,025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0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52℃
热变形温度(1.81MPa)                       111℃
流动度(210℃)                             93cm
铅笔硬度                                  H
ΔE*                                     4.8
可模塑性                                      ○
实例5
按与实例4相同的程序进行,只是滑石粉加入量改变为1重量份。所得造粒产物MFR为12.0g/10min、Mw/Mn值为10.7和Mz/Mw值为6.0。按实例1进行从所得造粒产物制备的注塑试样的评定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2.0g/10min
Mw/Mn                                         10.7
Mz/Mw                                         6.0
比重                                          0.919
断裂伸长率                                    11%
挠曲模量                                      3,030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1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8℃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7℃
流动度(210℃)                                 93cm
铅笔硬度                                      F
ΔE*                                         4.2
可模塑性                                      ○
实例6
将100重量份实例1中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2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4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1重量份硬脂酸钙作为中和剂、0.1重量份水滑石(hydro talcite)、0.2重量份PINECRYSTAL KM 1500(商标名,Arakawa Chemical Ind.,Ltd.产品)作为成核剂和2重量份滑石粉LMS-300(商标名,Fuji TalcK.K.产品,平均粒度1.3~1.6μm)在20升汉歇尔混合器中共混2分钟,此后采用65mm φ各向异性高速双螺杆挤出机(2UCM-φ 65 EXT(商标名),Ube Industries,Ltd.)在200℃下将所得混合物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MFR为13.2g/10min,Mw/Mn值为10.7和Mz/Mw值为6.0。从所得造粒产物制备的注塑试样的评定试验按实例1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3.2g/10min
Mw/Mn                                        10.7
Mz/Mw                                        6.0
比重                                         0.923
断裂伸长率                                   11%
挠曲模量                                     2,954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1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8℃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7℃
流动度(210℃)                                93cm
铅笔硬度                                     F
ΔE*                                        5.0
可模塑性                                     ○
实例7
按与实例6相同的程序进行,只是用0.5重量份PINECRYSTALKM 1610(商标名,Arakawa Chemical Ind.,Ltd.)代替PINECRYSTALKM 1500。所得造粒产物MFR为14.2g/10min、Mw/Mn值为10.7和Mz/Mw值为6.0。从所得造粒产物制备的注塑试样的评价试验按实例1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4.2g/10min
Mw/Mn                                        10.7
Mz/Mw                                        6.0
比重                                         0.924
断裂伸长率                                   13%
挠曲模量                                     2,994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0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50℃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8℃
流动度(210℃)                                94cm
铅笔硬度                                     F
ΔE*                                        4.8
可模塑性                                   ○
实例8
在容积为3,430升的聚合反应器中,在氮气氛围下,加入1180升庚烷、137g稀释的三乙基铝、275g DCPMS以及,作为催化剂的72.7g在制备实例1中得到的催化剂成分1。在用真空泵排出聚合反应器中的氮气之后,向反应器中加入丙烯,以后开始提高反应器的温度。在60℃下,将丙烯连续加到反应器中,以便维持反应器内压为0.38MPa(3.9kgf/cm2,表压),并在基本没有氢存在的条件下继续聚合0.95hr(一段聚合完成)。在一段聚合完成之后,采集聚合反应器中的部分淤浆样品,并进行检测,所得聚丙烯的特性粘度〔η〕为8.0dl/g。
将聚合反应器的温度升高到70℃,向其中以如下方式连续送入丙烯和氢,即,使聚合反应器内压保持在0.51MPa(5.2kgf/cm2,表压),在气相中的氢气浓度维持在36.7vol%,如此使聚合反应进行4.25hr(第二段聚合反应完成)。在聚合之后,向反应器中加144ml甲醇,终止聚合,此后按传统程序进行聚合物产物的精制和干燥,得到631kg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所得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MFR为31.4g/10min。在第1段聚合反应中形成的聚丙烯与最终得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比,从物料平衡计算得到,为15wt%。试验结果如下:
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                             98.4%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               1.97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59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8.0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6.5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15wt%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0.91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0.73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85wt%
MFR                                           31.4g/10min
Mw/Mn                                         9.7
Mz/Mw                                         5.8
将100重量份上述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2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4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2重量份滑石粉LMS-300(商标名,Fuji Talc K.K.产品,平均粒度1.3~1.6μm)在20升转鼓式混合器中共混10分钟,以后将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 φ各向异性高速双螺杆挤出机(商标名2UCM-φ 65 EXT,Ube Industries,Ltd.)在23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MFR为25.9g/10min,Mw/Mn值为9.7和Mz/Mw值为5.8。所得注塑产物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25.9g/10min
Mw/Mn                                        9.7
Mz/Mw                                        5.8
比重                                         0.921
断裂伸长率                                   8%
挠曲模量                                     3,077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5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9℃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0℃
流动度(210℃)                                121cm
铅笔硬度                                     H
ΔE*                                        5.1
可模塑性                                     ○
实例9
将100重量份实例8中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 Kogyo K.K.的产品)成核剂在20升汉歇尔混合器中共混2分钟;此后,将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φ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 Tekkojo K.K.出品)在22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的MFR为26.0g/10min,Mw/Mn值为9.7、和Mz/Mw值为5.8。从所得造粒产物制备的注塑试样的评价试验按实例1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26.0g/10min
Mw/Mn                                          9.7
Mz/Mw                                          5.8
比重                                           0.911
断裂伸长率                                     8%
挠曲模量                                       2,938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4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50℃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8℃
流动度(210℃)                                  122cm
铅笔硬度                                       F
ΔE*                                          3.7
可模塑性                                       ○
实例10
将60wt%实例8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和40wt%传统使用的粉状丙烯均聚物(MFR 10.3g/10min、特性粘度〔η〕1.85dl/g、Mw/Mn值5.0和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95.6%)共混。采用20升转鼓式混合器,向100重量份上述混合物中,混入0.2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4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2重量份滑石粉LMS-300(商标名,Fuji Talc K.K.的产品,平均粒度1.3~1.6μm)混合10分钟;以后,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 φ各向异性高速双螺杆挤出机(2UCM-φ 65 EXT(商标名),UbeIndustries,Ltd.)在23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的MFR为16.9/10min,Mw/Mn值为10.7和Mz/Mw值为6.1。所得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               1.92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55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8.0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6.5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9wt%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1.32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06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91wt%
MFR                                              16.9g/10min
Mw/Mn                                            10.7
Mz/Mw                                            6.1
比重                                             0.921
断裂伸长率                                       16%
挠曲模量                                         2,930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9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9℃
热变形温度(1.81MPa)                              97℃
流动度(210℃)                                    104cm
铅笔硬度                                         F
ΔE*                                            4.8
可模塑性                                         ○
实例11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用两段连续聚合工艺进行制备,第一段聚合采用一个聚合反应器,第二段聚合采用两个聚合反应器。这样,向容积1,000升的聚合反应器1中,连续加入157l/hr庚烷和,作为催化剂,9.8g/hr制备实例2得到的预聚合催化剂成分2,17.0g/hr三乙基铝和33.9g/hr DCPMS,向其中连续送入丙烯,在基本不存在氢的条件下(第1段聚合反应),同时维持反应器-1的内压为0.76MPa(7.8kgf/cm2,表压)、温度52℃。收集反应器1中形成的淤浆样品,测定所得聚丙烯的特性粘度〔η〕,其值为8.5dl/g。
第二段聚合反应采用两个聚合反应器以连续方法进行。这样,在第一段聚合反应器1中形成的淤浆首先连续输送到容积为500升的聚合反应器2中,使它在其中进一步聚合。向反应器2中以14.l/hr连续送入庚烷,同时连续送入丙烯和氢,维持反应器2温度为77℃、内压0.95MPa(9.8kgf/cm2,表压)、在气相中的氢浓度48vol%。然后,将反应器2中得到的淤浆连续输送到容积为275升的聚合反应器3中,以便使其进一步聚合。向反应器3以16.8l/hr连续送入庚烷,同时向其中连续送入丙烯和氢,以便维持反应器3温度为77℃、内压为0.80MPa(8.2kgf/cm2,表压)和在气相中的氢浓度42vol%。
从反应器3排出的淤浆在脱除未反应的单体之后,按普通方法进行离心分离;此后,将所分离出的固体物料在压力9,300Pa(70mmHg,表压)、温度80℃下干燥10小时,从而得到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该粉状组合物生产能力为71kg/hr。
所得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MFR为23.4g/10min。在第一段聚合中形成的聚丙烯与最终得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比,可从物料平衡计算出,为22wt%。该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检验结果如下:
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                             97.9%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               2.49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2.10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8.5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7.2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22wt%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0.80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0.66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78wt%
MFR                                            23.4g/10min
Mw/Mn                                          20.7
Mz/Mw                                          6.5
将100重量份上述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 KogyoK.K.)成核剂用20升汉歇尔)混合器共混2分钟;此后,将所得混合物用65mm φ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 Tekkojo K.K.出品)在22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该造粒产物MFR为10.9g/10min,Mw/Mn值为20.7和Mz/Mw值为6.5。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0.9g/10min
Mw/Mn                                       20.7
Mz/Mw                                       6.5
比重                                        0.911
断裂伸长率                                  8%
挠曲模量                                    2,730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7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9℃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1℃
流动度(210℃)                               90cm
可模塑性                                    ○
实例12
将50wt%实例11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和50wt%普通使用的粉状丙烯均聚物(MFR为10.3g/10min、特性粘度〔η〕1.85dl/g、Mw/Mn值5.0和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95.6%)共混。采用20升汉歇尔混合器,向100重量份上述混合物中混入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 Kogyo K.K.出品)成核剂,混合2分钟以上;此后,采用65mm φ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Tekkoio K.K.出品)在220℃下,将所得混合物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MFR为8.6g/10min,Mw/Mn值11.7和Mz/Mw值8.3。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               2.17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80dl/g)
较高分子量部分的特性粘度〔η〕                 8.5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7.2dl/g)
较高分子量部分的含量                                 11wt%
较低分子量部分的特性粘度〔η〕                       1.39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13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89wt%
MFR                                                  8.6g/10min
Mw/Mn                                                11.7
Mz/Mw                                                8.3
比重                                                 0.911
断裂伸长率                                           13%
挠曲模量                                             2,710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2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7℃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2℃
流动度(210℃)                                        86cm
铅笔硬度                                             F
ΔE*                                                3.6
可模塑性                                             ○
比较例1
将100重量份传统使用的粉状丙烯均聚物(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97.2%,MFR 13.7g/10min、特性粘度〔η〕1.78dl/g、Mw/Mn值4.8,Mz/Mw值2.8)、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和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在20升汉歇尔混合器中共混2分钟,此后,将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 φ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 Tekkojo K.K.出品)在22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该造粒产物的MFR为14.0g/10min,Mw/Mn值为4.8和Mz/Mw值为2.8。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4.0g/10min
Mw/Mn                                         4.8
Mz/Mw                                         2.8
比重                                          0.905
断裂伸长率                                    414%
挠曲模量                                      1,708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1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22℃
热变形温度(1.81MPa)                           80℃
流动度(210℃)                                 90cm
铅笔硬度                                      B
ΔE*                                         3.6
可模塑性                                      ○
比较例2
按比较例1的程序进行,只是还加入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 Kogyo K.K.的产品)作为成核剂。所得造粒产物的MFR为14.1g/10min,Mw/Mn值为4.8和Mz/Mw值为2.8。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4.18g/10min
Mw/Mn                                         4.8
Mz/Mw                                         2.8
比重                                          0.907
断裂伸长率                                    13%
挠曲模量                                      1,928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5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35℃
热变形温度(1.81MPa)                           87℃
流动度(210℃)                                 90cm
铅笔硬度                                      HB
ΔE*                                       3.3
可模塑性                                    ○
比较例3
将100重量份传统使用的粉状丙烯均聚物树脂组合物(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97.2%,MFR为13.7g/10min、特性粘度〔η〕1.78dl/g、Mw/Mn值为4.8和Mz/Mw值为2.8)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11重量份滑石粉LMS-300(商标名,Fuji Talc K.K.产品,平均粒度1.3~1.6μm)在20升转鼓式混合器中共混合10分钟;此后,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 φ各向异性高速双螺杆挤出机(2UCM-φ 65 EXT(商标名),Ube Industries,Ltd.)在20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的MFR为13.1g/10min,Mw/Mn值为4.7和Mz/Mw值为2.8。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3.1g/10min
Mw/Mn                                         4.7
Mz/Mw                                         2.8
比重                                          0.971
断裂伸长率                                    25%
挠曲模量                                      2,586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31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2℃
热变形温度(1.81MPa)                           90℃
流动度(210℃)                                 80cm
铅笔硬度                                      HB
ΔE*                                         13.6
可模塑性                                      ○
比较例4
按比较例3的程序进行,只是将滑石粉的加入量改为18重量份。所得造粒产物的MFR为12.7g/10min,Mw/Mn值为4.7,Mz/Mw值为2.8。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12.7g/10min
Mw/Mn                                        4.7
Mz/Mw                                        2.8
比重                                         1.01
断裂伸长率                                   15%
挠曲模量                                     2,971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8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4℃
热变形温度(1.81MPa)                          95℃
流动度(210℃)                                75cm
铅笔硬度                                     B
ΔE*                                        25.6
可模塑性                                     ○
比较例5
向容积为3,480升的聚合反应器中,在氮气氛围下,加入1,180升庚烷、稀释的137g三乙基铝、273g DCPMS和,作为催化剂的在制备实例1得到的72g催化剂成分1。在采用真空泵除去聚合反应器的氮气之后,将丙烯加到反应器中,然后开始升温。连续向反应器送入丙烯,保持反应器内压为0.27MPa(2.8kgf/cm2,表压),温度60℃,基本没有氢气,继续进行聚合2.2hr(第1段聚合反应完成)。在第1段聚合反应结束之后,取出反应器中形成的部分淤浆样品,测定所得聚丙烯的特性粘度〔η〕,其值为8.8dl/g。
然后,升温至70℃,继续进行聚合反应7.0hr,同时继续向反应器送入丙烯和氢,以便保持反应器内压为0.69MPa(7.0kgf/cm2,表压),和在气相中的氢浓度为55vol%(第2段聚合完成)。在聚合之后,向反应器中加入173ml甲醇,终止聚合反应,按传统方法进行提纯和干燥,得到688kg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所得聚丙烯树脂组合物MFR为19.3g/10min。在第1段聚合中形成的聚丙烯与最终得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比,经物料平衡计算出为21.9wt%。该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检验结果如下:
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                             98.4%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               2.29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83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8.8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6.7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21.9wt%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0.45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0.46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78.1wt%
MFR                                            19.3g/10min
Mw/Mn                                          24.5
Mz/Mw                                          7.3
将100重量份上述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1重量份以磷酸酯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Kogyo K.K.出品)成核剂在20升汉歇尔混合器中共混2分钟;此后,将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 φ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 Tekkojo K.K.出品)在22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该造粒产物的MFR为23.3g/10min,Mw/Mn值为24.5和Mz/Mw值为7.3。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20.3g/10min
Mw/Mn                                         24.5
Mz/Mw                                         7.3
比重                                          0.911
断裂伸长率                                    5%
挠曲模量                                      2,912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8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9℃
热变形温度(1.81MPa)                              102℃
流动度(210℃)                                    130cm
铅笔硬度                                         H
ΔE*                                            3.6
可模塑性                                         ×
比较例6
向容积3,275升的聚合反应器中,在氮气氛围下,加100升庚烷、稀释的9.52g三乙基铝、18.9g DCPMS,作为催化剂的5g在制备实例1中得到的催化剂成分1。在用真空泵除去聚合反应器的氮气之后,将丙烯加到反应器中,随后开始升温。连续向其中送入丙烯,保持反应器内压0.29MPa(3.0kgf/cm2,表压),温度60℃,在基本不存在氢气的条件下,继续聚合0.8hr(第1段聚合反应完成)。在第1段聚合反应完成之后,取出在反应器中形成的部分淤浆样品,测定所得聚丙烯的特性粘度〔η〕,其值为8.7dl/g 。
然后,将温度升到70℃,继续聚合4.2小时,同时向反应器连续送入丙烯和氢,以便保持反应器内压0.30MPa(3.1kgf/cm2,表压)和气相中的氢浓度为93vol%(第2段聚合完成)。在聚合反应之后,向反应器中加入10.0ml甲醇,终止聚合反应。经以传统方法进行提纯和干燥,得到48.5kg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所得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MFR为5.8g/10min。第1段聚合中形成的聚丙烯与最终得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比,从物料平衡计算得出,为9.1wt%。该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检验结果如下:
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                             97.6%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               2.34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75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8.7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 ℃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6.9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9.1wt%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1.71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24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90.9wt%
MFR                                             5.8g/10min
Mw/Mn                                           7.2
Mz/Mw                                           4.9
将100重量份上述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 KogyoK.K.出品)成核剂在20升汉歇尔混合器中共混2分钟;此后,将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 φ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 Tekkojo K.K.产品)在22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的MFR为5.8g/10min,Mw/Mn值为7.2和Mz/Mw值为4.9。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5.8g/10min
Mw/Mn                                         7.2
Mz/Mw                                         4.9
比重                                          0.911
断裂伸长率                                    12%
挠曲模量                                      2,414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0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7℃
热变形温度(1.81MPa)                           92℃
流动度(210℃)                                 77cm
可模塑性                                      ○
比较例7
将100重量份比较例6中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2重量份滑石粉LMS-300(商标名,Fuji TalcK.K.产品,平均粒径1.3~1.6μm)在20升转鼓式混合器中共混10分钟;此后,将所得混合物采用65mm φ各向异性高速双螺杆挤出机(商标名2UCM-φ 65 EXT,Ube Industries,Ltd.出品)在20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产物的MFR为6.2g/10min,Mw/Mn值为7.2和Mz/Mw值为4.9。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MFR                                           6.2g/10min
Mw/Mn                                         7.2
Mz/Mw                                         4.9
比重                                          0.921
断裂伸长率                                    22%
挠曲模量                                      2,490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22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5℃
热变形温度(1.81MPa)                           88℃
流动度(210℃)                                 76cm
铅笔硬度                                      F
ΔE*                                         5.8
可模塑性                                      ○
实例13
将50wt%比较例5中得到的粉状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和50wt%传统使用的粉状丙烯均聚物(MFR为10.3g/10min、特性粘度〔η〕1.85dl/g、Mw/Mn值5.0,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95.6%)共混。用20升汉歇尔混合器,向100重量份上述共混物中混入0.1重量份以磷为基础的抗氧剂、0.2重量份以苯酚为基础的抗氧剂、0.05重量份硬脂酸钙中和剂和0.2重量份NA-11UY(商标名,Asahi Denka Kogyo K.K.产品)成核剂,混合2分钟以上;此后,将所得混合物用65mm φ单螺杆挤出机(Ishinaka Tekkojo K.K.产品)在220℃下挤出,得到造粒产物。造粒树脂组合物的注塑制品的评价试验按与实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                                 97.5%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粘度〔η〕                   2.07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67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8.8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6.7dl/g)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11wt%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特性粘度〔η〕                     1.24dl/g
    (在四氢化萘中135℃下测定的
    特性粘度〔η〕为1.04dl/g)
较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                               89wt%
MFR                                                10.0g/10min
Mw/Mn                                              12.0
Mz/Mw                                              5.7
比重                                               0.910
断裂伸长率                                         11%
挠曲模量                                           2,718MPa
艾佐德冲击强度                                     15J/m
热变形温度(0.45MPa)                                147℃
热变形温度(1.81MPa)                                98℃
流动度(210℃)                                      95cm
铅笔硬度                                           F
ΔE*                                              3.7
可模塑性                                           ○

Claims (9)

1.一种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包含:
5~25wt%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A),其特性粘度〔η〕为6~11dl/g,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和
95~75wt%较低分子量的聚丙烯(B),其特性粘度〔η〕为0.6~1.6dl/g,在十氢化萘中135℃下进行测定。
其中,所述树脂组合物具有如下特性《1》和《2》,即,
《1》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isotactic pentad fraction)(mmmm分数)为至少96.5%,采用13C-NMR进行测定;和
《2》以Mw/Mn(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表示的分子量分布为至少8,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进行测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树脂组合物具有如下特性《3》~《6》,即:
《3》挠曲模量(ASTM D 790)为至少2,700MPa;
《4》断裂伸长率(ASTM D 638)为至少7%;
《5》热变形温度(ASTM D 648;在负荷0.45MPa下)为至少145℃;和
《6》流动度为至少85cm,它是采用具有深3mm、宽10mm和长2000mm的螺线流径的流动长度试验模具,通过在树脂温度210℃、模具温度40℃下进行注塑,观测流动长度(螺线流动长度)而测定的。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树脂合物通过连续多段聚合反应制得。
4.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含有无机填料(C)。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具有如下特性<7>,即:
<7>比重不高于0.930,采用排水法(ASTM D 1505)进行测定。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具有如下特性<8>和<9>,即,
<8>铅笔硬度(JIS K-5400,在负荷9.8N(1kgf)下)为F或更硬,和
<9>刮痕试验后色差值ΔE*为8.0或更低。
7.按照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含有成核剂(D)。
8.按照权利要求1~7中任何一项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中,它没有任何交联结构。
9.通过注塑按照权利要求1~8中任何一项所要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能够制得的注塑制品。
CN00101868A 1999-02-05 2000-02-04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注塑制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35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411/1999 1999-02-05
JP02841199A JP3832129B2 (ja) 1999-02-05 1999-02-05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射出成形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0185A true CN1270185A (zh) 2000-10-18
CN1123594C CN1123594C (zh) 2003-10-08

Family

ID=12247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01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3594C (zh) 1999-02-05 2000-02-04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注塑制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251997B1 (zh)
EP (1) EP1026198B1 (zh)
JP (1) JP3832129B2 (zh)
KR (1) KR100532528B1 (zh)
CN (1) CN1123594C (zh)
DE (1) DE60016642T2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7521C (zh) * 2006-10-24 2009-03-11 秦怀德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
CN102245698A (zh) * 2008-12-15 2011-11-16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热塑性烯烃组合物
CN103044593A (zh) * 2011-10-13 2013-04-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51084A (zh) * 2002-10-28 2014-02-05 伊内奥斯美国公司 采用在线仪器和工艺模型的工艺控制
CN104736629A (zh) * 2012-11-06 2015-06-24 普瑞曼聚合物株式会社 丙烯系聚合物组合物以及使用该丙烯系聚合物组合物的注射成型体
CN114829485A (zh) * 2019-10-24 2022-07-29 巴塞尔聚烯烃意大利有限公司 聚丙烯组合物及模制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98934A1 (en) 1998-07-01 2001-05-16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Elastic blends comprising crystalline polymer and crystallizable polymers of propylene
JP4438138B2 (ja) * 1999-09-17 2010-03-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DE19959680A1 (de) * 1999-12-10 2001-06-13 Bsh Bosch Siemens Hausgeraete Haushaltgerät
KR100387648B1 (ko) * 2000-11-01 2003-06-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폴리프로필렌 수지 조성물
US6777497B2 (en) * 2001-03-07 2004-08-1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injection molded article
JP2002294010A (ja) * 2001-03-30 2002-10-09 Sumitomo Chem Co Ltd 延伸フィルム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延伸フィルム
JP5156167B2 (ja) 2001-04-12 2013-03-06 エクソンモービル・ケミカル・パテンツ・インク プロピレン−エチレンポリマー及び製造法
JP4031622B2 (ja) * 2001-05-30 2008-01-09 バセル ポリオレフィン イタリア エス.アール.エル.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JP4784014B2 (ja) * 2001-08-08 2011-09-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長繊維強化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US6927256B2 (en) * 2001-11-06 2005-08-09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rystallization of polypropylene using a semi-crystalline, branched or coupled nucleating agent
DE10224296A1 (de) * 2002-05-31 2003-12-11 Behr Gmbh & C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ärmetauscherkastens
KR100488858B1 (ko) * 2002-07-09 2005-05-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폴리프로필렌 복합수지 조성물
WO2004046214A2 (en) 2002-10-15 2004-06-03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Multiple catalyst system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polymers produced therefrom
US7700707B2 (en) 2002-10-15 2010-04-20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olyolefin adhesive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JP2004231911A (ja) * 2003-02-03 2004-08-19 Mitsui Chemicals Inc 長繊維強化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23545A (ja) * 2003-04-21 2004-11-18 Mitsui Chemicals Inc 自動車内装用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KR101140043B1 (ko) * 2004-03-31 2012-05-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프라임 폴리머 프로필렌계 다단 중합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프로필렌계수지 조성물
GB2412708B (en) * 2004-04-02 2009-07-22 Uponor Innovation Ab Plastics pipe
JP4712311B2 (ja) * 2004-04-14 2011-06-29 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ー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JP2005336390A (ja) * 2004-05-28 2005-12-08 Mitsui Chemicals Inc 自動車内装用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JP5010802B2 (ja) * 2004-08-09 2012-08-29 日本ポリプロ株式会社 高剛性ポリプロピレン系組成物及び製造法
JP4661155B2 (ja) * 2004-10-04 2011-03-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無機微粒子を含有する樹脂組成物
WO2006082144A1 (en) * 2005-02-03 2006-08-10 Basell Poliolefine Italia S.R.L.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 for injection molding
JP2006225468A (ja) * 2005-02-16 2006-08-31 Japan Polypropylene Corp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JP2006225467A (ja) * 2005-02-16 2006-08-31 Japan Polypropylene Corp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KR20080022101A (ko) 2005-05-12 2008-03-10 바셀 폴리올레핀 이탈리아 에스.알.엘 프로필렌-에틸렌 공중합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022142B2 (en) * 2008-12-15 2011-09-20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olefin compositions
CA2613188A1 (en) 2005-07-01 2007-01-11 Basell Poliolefine Italia S.R.L. Propylene polymers having broa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US20070082998A1 (en) * 2005-10-07 2007-04-12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injection molded product
DE602006012732D1 (de) * 2005-12-20 2010-04-15 Basell Poliolefine Srl El
US20070203299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Novolen Technology Holdings C.V. High melt strength polypropylene
DE102006029920A1 (de) * 2006-06-29 2008-01-03 Ser.V. Gmbh Polypropylenblends und deren Verwendung
PL1881027T3 (pl) * 2006-07-17 2009-06-30 Borealis Tech Oy Zastosowanie kompozycji polipropylenowej
US8080607B2 (en) 2006-08-16 2011-12-20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lymeric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and using same
JP5457623B2 (ja) * 2006-12-28 2014-04-0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品
US7862671B2 (en) * 2007-01-11 2011-01-0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Welding of a polymeric material and structures formed thereby
ATE461973T1 (de) * 2007-01-22 2010-04-15 Borealis Tech Oy Polypropylenzusammensetzung mit niedriger oberflächenenergie
DE602008001387D1 (de) * 2007-03-07 2010-07-15 Sumitomo Chemical Co Polypropylen-Zusammensetzung
JP5170735B2 (ja) * 2007-06-25 2013-03-27 積水テクノ成型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品
JPWO2009063819A1 (ja) * 2007-11-13 2011-03-31 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ー 延伸シート用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並びに該組成物を含む延伸シートおよび熱成形体
US8514060B2 (en) * 2008-05-21 2013-08-20 Mitomo Corporation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tag
DE102008031803B4 (de) * 2008-06-27 2011-06-30 Carstensen, Uwe, 20459 Schutzanordnung einer Antriebskette sowie Verwendung dafür
KR101644301B1 (ko) 2009-01-30 2016-07-29 다우 글로벌 테크놀로지스 엘엘씨 중합체성 조성물 및 개선된 미학을 갖는 충전된 tpo 제품
CN102372797A (zh) * 2010-08-12 2012-03-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1955607B (zh) * 2010-10-21 2012-05-16 济源市谊达园艺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强度高的工艺石塑花盆的制作方法
KR101714074B1 (ko) * 2011-08-12 2017-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도어 트림용 폴리프로필렌 수지 조성물
CN103958596B (zh) 2011-11-30 2016-11-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丙烯聚合物组合物及其成型体
JP6144044B2 (ja) * 2011-12-28 2017-06-07 サンアロマ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用ポリマー組成物
KR101438917B1 (ko) 2012-11-09 2014-09-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도장 접착성이 우수한 저비중 자동차 내장트림용 폴리프로필렌 수지 조성물
JP6144045B2 (ja) * 2012-12-28 2017-06-07 サンアロマー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ポリプロピレンシートおよび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TWI621630B (zh) * 2013-02-28 2018-04-21 Sumitomo Chemical Co Poly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heet and film thereof
US9920196B2 (en) 2013-06-20 2018-03-20 Japan Polypropylene Corporation Propylene-based block copolymer
US9315657B2 (en) 2013-07-12 2016-04-19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US10138335B2 (en) 2014-11-19 2018-11-27 Borealis Ag Injection molded article based on propylene homopolymer
WO2017178046A1 (en) 2016-04-13 2017-10-19 Borealis Ag Injection molded article based on propylene homopolymer
US10450491B2 (en) 2016-08-08 2019-10-22 Ticona Llc Thermally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ion for a heat sink
US10815366B2 (en) * 2017-04-14 2020-10-2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and injection molded article
JP7379910B2 (ja) * 2019-08-01 2023-11-15 日本ポリプロ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2507A (ja) * 1983-03-23 1984-09-29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の製造方法
IT1260497B (it) * 1992-05-29 1996-04-09 Himont Inc Polimeri cristallini del propilene aventi migliorata processabilita' allo stato e processo per la loro preparazione
EP0919572B8 (en) 1997-05-30 2004-09-08 Mitsui Chemicals, Inc. Poly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and injection-molded articl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1084A (zh) * 2002-10-28 2014-02-05 伊内奥斯美国公司 采用在线仪器和工艺模型的工艺控制
CN100467521C (zh) * 2006-10-24 2009-03-11 秦怀德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
CN102245698A (zh) * 2008-12-15 2011-11-16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热塑性烯烃组合物
CN102245698B (zh) * 2008-12-15 2014-01-08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热塑性烯烃组合物
CN103044593A (zh) * 2011-10-13 2013-04-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36629A (zh) * 2012-11-06 2015-06-24 普瑞曼聚合物株式会社 丙烯系聚合物组合物以及使用该丙烯系聚合物组合物的注射成型体
CN114829485A (zh) * 2019-10-24 2022-07-29 巴塞尔聚烯烃意大利有限公司 聚丙烯组合物及模制品
CN114829485B (zh) * 2019-10-24 2023-07-28 巴塞尔聚烯烃意大利有限公司 聚丙烯组合物及模制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251997B1 (en) 2001-06-26
EP1026198A1 (en) 2000-08-09
KR100532528B1 (ko) 2005-12-02
JP2000226478A (ja) 2000-08-15
JP3832129B2 (ja) 2006-10-11
KR20000057829A (ko) 2000-09-25
DE60016642D1 (de) 2005-01-20
DE60016642T2 (de) 2005-12-08
CN1123594C (zh) 2003-10-08
EP1026198B1 (en) 2004-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594C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注塑制品
CN1116315C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注射成型制品
CN1108340C (zh) 聚丙烯组合物
CN1154670C (zh) 结晶聚丙烯,其制备方法,聚丙烯组合物和热成型的产品
CN1105730C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及烯烃聚合方法,以及烯烃聚合物组合物和热模塑产品
CN1125839C (zh) 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1169846C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用途
CN1105120C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88435C (zh) 烯烃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它的模塑产品
CN1048733C (zh) 含烯烃聚合物组合物的制品
CN1234810A (zh) 乙烯/α-烯烃共聚物、组合物和共聚物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213099C (zh) 结晶性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CN1146637C (zh) 芯壳弹性体
CN1102419A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803914A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成形制品
CN1276814A (zh) 丙烯聚合物组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薄膜
CN1119373C (zh) 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212344C (zh) 支化聚烯烃、其制备方法和含有此支化聚烯烃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388809A (zh) 丁烯共聚物,其树脂组合物,由其制成的模塑件,用于其制备的固体钛催化剂和方法
CN1028027C (zh) 乙烯/戊烯—1共聚物组合物
CN1084764C (zh) 用于汽车车内部件的丙烯树脂组合物和汽车车内部件
CN1735632A (zh) 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和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1117778C (zh) 丙烯基嵌段共聚物的连续生产方法
CN1161386C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及烯烃聚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MITSUI CHEMICALS,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K. K. ATSUO CHEMICAL FIBER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Grand Polymer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URIMAN POLYME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I CHEMICALS, INC.

Effective date: 200710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10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Prime Polym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008

Termination date: 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