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6924C -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复印介质盒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复印介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6924C
CN1236924C CNB008194009A CN00819400A CN1236924C CN 1236924 C CN1236924 C CN 1236924C CN B008194009 A CNB008194009 A CN B008194009A CN 00819400 A CN00819400 A CN 00819400A CN 1236924 C CN1236924 C CN 12369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box body
china ink
image
duplicat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8194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52559A (zh
Inventor
本间信明
丸龟知之
三田友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52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2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69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692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28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nk-ribbon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间接复印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将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重叠到压纸卷轴(2)上的状态下,通过用热印头(1)对墨带(4)进行选择性的加热,在中间复印薄膜(3)的图像形成层(10)上以镜像状态形成记录图像。进而,通过在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对中间复印薄膜(3)和被复印体(9)进行加热和加压,将中间复印薄膜(3)的图像形成层(10)与记录图像一起复印到被复印体(9)上。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被容纳在可拆装的盒体(22、30)内,同时,一边从盒体(22、30)输出一边进行记录图像的形成。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复印介质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间接复印的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复印介质盒,其中,一旦在中间复印介质上形成记录图像,之后,由每一该记录图像形成层的中间复印介质向作为卡片状、片状、书本状、或圆盘状等(形状不限)的需要形成图像的物品的被复印体上进行复印。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间接复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中间复印介质的图像形成层上形成镜像的记录图像,将该记录图像复印到被复印体上,形成正像的记录图像。在该方法中,例如,作为中间复印介质采用中间复印薄膜,该中间复印薄膜具有长薄膜状的基材和设置在其上且在复印时从基材上剥离并移至被复印体上的图像形成层。例如,该方法在采用点叠加法(用于获得规定颜色的不同颜色的点被重叠到大致同一个位置上的方法)和面积灰度等级法(以象素中的点的大小设定灰度)的受热熔融复印和热粘结薄膜剥离复印等中,或者在采用利用升华性染料的受热升华的浓度灰度等级法的升华复印中,与具有灰度特性且特别是形成多种颜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技术一起使用。
更具体地说,在一次复印中,选择墨带的油墨层、或者在升华复印的情况下选择升华染料,利用热印头复印到中间复印薄膜上,形成记录图像。之后,中间复印薄膜的记录图像被移动到被复印体上,通过加热和加压机构加热并加压,进行二次复印。这样,记录图像和图像形成层一起从中间复印薄膜转移到被复印体上,然后,通过使中间复印薄膜从被复印体上剥离,完成向被复印体表面的记录图像复印。
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可以向纸类(普通纸、优质纸、美工纸、合成纸、加工纸等)或者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玻璃类、陶瓷等各种各样的对象物进行记录图像的复印。因而,可以在作为被复印体的例如存折、护照等的册子类、或者各种片状或卡片状物品等各种各样的物品上形成图像。
图1是表示采用现有的间接复印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括结构图,是重点表示在运行状态中的中间复印薄膜和墨带的通路的图示。
如图1所示,中间复印薄膜(薄片)3和墨带4从作为图像形成机构的热印头1和压纸卷轴2之间通过。在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重叠在压纸卷轴2上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印头1选择性地对墨带4进行加热,在中间复印薄膜3的图像形成层10(参照图9)上以镜像状态形成记录图像。
进而,中间复印薄膜3从作为加热和加压机构的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通过,并且以架设于导向辊7和剥离辊8上的状态进行设置。被复印体9设置在图中的右侧,被送入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通过在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对中间复印薄膜3和被复印体9进行加热和加压,中间复印薄膜3的图像形成层10与记录图像一起被复印在被复印体9上。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特别是在设置中间复印薄膜3时,存在中间复印薄膜3相对于宽度方向未设置在适当位置上的情况,结果,同一薄膜(薄片)的路径可能产生偏差。
图2是表示利用同一方法的中间复印薄膜3的设置方法的透视图。在更换中间复印薄膜3的情况下,首先,利用固定带等将中间复印薄膜3的最外周面的前端固定到卷取卷轴11上。其次,将供应卷轴13插入配合到装置的供应轴连接件14上。其次,将卷取卷轴11插入配合到装置的卷取轴连接器12上,完成设置。
作为另一种设置方法(图中未示出),首先,将供应卷轴13插入配合到装置的供应轴连接件14中。其次,将卷取卷轴11插入配合到卷取轴连接件12上。接着,利用固定带15等将中间复印薄膜3的最外周面的前端固定到卷取卷轴11上,完成设置。
在上述两种设置方法的任何一种情况下,由于中间复印薄膜3的路径很长、并且经过的路线不成直线形,所以不能用固定带在固定位置上适当(正确)地设置复印薄膜的方向,易于产生偏差。因此,如图3A所示,在紧挨着进行二次复印的加热辊5的下方附近,中间复印薄膜3相对于被复印体9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结果,被复印图像形成层10在被复印体9上偏离或产生褶皱,形成如图3B所示的复印位置偏离16、或者如图3C所示的复印皱褶17,导致复印效果不佳。
并且,在通过采用点叠加法和面积灰度等级法的受热复印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中间复印薄膜3向着适当的方向正确定位并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即,当中间复印薄膜3的设置方向产生位置偏差时,由不同颜色油墨构成的点不能高精度地重叠到规定位置上,产生不能获得所需颜色和灰度特性的高质量图像的问题。
进而,当实施参照图2说明的设置方法时,墨带4和中间复印薄膜3本身、以及存在于同一中间复印薄膜3的路径附近的热印头1、压纸卷轴2等图像形成关键部分,被附着到操作者的手和衣服等上的灰尘、油渍等异物18、19(参照图1,不过在图1中是以夸张的方式表示的)等直接或间接地污染。结果,复印到被复印体上的图像由于所述异物18、19而导致图3D和图3E所示的最终复印物的图像效果不佳20、21。
另外,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墨带4也按照与中间复印薄膜3相同的方法设置。因此,在设置墨带4时,从操作者的手和衣服等带来的异物也会附着到装置内的图像形成的关键部件上,导致如图3D和图3E所示的最终复印物的图象效果不佳20、2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复印介质盒,其中,在设置中间复印薄膜(薄片)和墨带等在形成记录图像时所消耗的长尺寸的薄膜状物品时,可以降低异物附着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关键部件上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复印介质盒,其中,中间复印薄膜和墨带等在形成记录图像时所消耗的长尺寸薄膜状物品,不论操作者的技术如何,均可被正确地设置。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用于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油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墨带的机构,
用于供应和驱动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机构,所述复印介质可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并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
用于在用前述墨带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进行受热复印记录时,支撑前述复印介质的压板(platen),
热印头,通过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前述压板上的状态下、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前述图像,以及
加热和加压机构,用于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同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复印体上;
前述复印介质被容纳在可拆卸地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第一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第一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复印介质一边从前述第一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压板在中间隔着前述第一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一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在前述第一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前述压板配置在前述第一退避位置上,在前述第一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前述压板以通过前述第一盒体的开口部后将前述复印介质从前述第一盒体排出的状态、配置在前述第一操作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为,在前述第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第一盒体具有:壳体;用于将使用前的前述复印介质以卷绕状态支撑、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供应轴;用于卷取使用后的前述复印介质、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卷取轴。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为,在前述第二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第一盒体在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之间具有在与前述壳体对置的两个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当前述复印介质被供于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时,前述压板从前述开口部的一侧进入,并且从前述开口部的另一侧将前述复印介质排出到前述壳体之外。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为,在前述第二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可相对于前述壳体进行拆装,以便可以对前述第一盒体更换前述复印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为,在前述第二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装置具有用于分别安装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的第一和第二轴连接件,前述第二轴连接件具有驱动前述复印介质的驱动轴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为,在第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加热和加压机构支撑在可与前述压板一起自由旋转的组块上,并且,具有当前述压板在前述第一操作位置和前述第一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时、与前述压板的移动相呼应地移动的操作头。
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为,在第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墨带容纳在可拆装地安装在前述装置内的第二盒体内。
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为,在前述第七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热印头可以在中间隔着前述第二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第二操作位置和第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前述第二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前述热印头配置在前述第二退避位置上,在前述第二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前述热印头以通过前述第二盒体的开口部后从前述第二盒体排出前述墨带的状态、配置在前述第二操作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为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的墨带的工序,
供应和驱动可使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工序,
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压板上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印头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记录图像的工序,
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同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记录体上的工序,
前述复印介质被容纳在可拆装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复印介质一边从前述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压板在中间隔着前述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
上述方法还具备:
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将前述压板配置在前述退避位置上的工序;
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将前述压板以通过前述盒体的开口部后从前述盒体排出前述复印介质的状态、配置在前述操作位置上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用于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油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墨带的机构,
用于供应和驱动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机构,所述复印介质可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并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
用前述墨带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进行受热复印记录时,支撑前述复印介质的压板,
热印头,通过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前述压板上的状态下、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前述图像,以及
加热和加压机构,用于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与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复印体上;
前述墨带被容纳在可拆卸地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墨带一边从前述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热印头在中间隔着前述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前述热印头配置在前述退避位置上,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前述热印头以通过前述盒体的开口部后将前述热印头从前述盒体排出的状态、配置在前述操作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为,在前述第十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盒体具有:壳体;用于将使用前的前述墨带以卷绕状态支撑、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供应轴;用于卷取使用后的前述墨带、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卷取轴。
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为,在前述第十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盒体在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之间具有在与前述壳体对置的两个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当前述墨带被供于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时,前述热印头从前述开口部的一侧进入,从前述开口部的另一侧将前述墨带排出到前述壳体之外。
本发明的第十三个方面为,在第十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可相对于前述壳体进行拆装,以便可以对前述盒体更换前述墨带。
本发明的第十四个方面为,在第十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装置具有用于分别安装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的第一和第二轴连接件,前述第二轴连接件具有驱动前述墨带的驱动轴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十五个方面为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墨带的工序,
供应并驱动可使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工序,
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压板上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印头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记录图像的工序,以及,
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同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记录体上的工序;
前述墨带被容纳在可拆装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墨带一边从前述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热印头在中间隔着前述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
上述方法还具备:
在将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将前述热印头配置在前述退避位置上的工序;
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将前述热印头以通过前述盒体的开口部后从前述盒体排出前述墨带的状态、配置在前述操作位置上的工序。
进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对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进行适当的组合,可以获得多种发明。例如,在通过从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全部结构要素中省略几个结构要素获得发明的情况下,当实施所获得的发明时,用公知的常用技术适当地替代被省略的部分。
采用本发明,将成为复印介质的中间复印薄膜容纳在盒体内,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规定位置上。因而,在紧挨着进行二次复印的加热辊的下方附近,该薄膜的设置方向不会相对于薄膜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偏离到不希望的方向上。结果,可以防止相对于与被复印体相对的图像形成层的薄膜宽度方向的复印位置偏离、或产生复印皱褶等复印不良现象。
并且,通过不仅使中间复印薄膜、而且优选地使写入记录图像时使用的墨带也形成盒体结构,可以尽量防止在设置路径附近产生污染。结果,可以防止由于异物造成的最终复印物的图象效果不佳。
即,即使中间复印薄膜的路径很长、且所经路线复杂,也不受设置墨带的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的影响,可以无图象效果不佳地、均匀地形成漂亮的最终记录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现有的间接复印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括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中间复印薄膜和墨带的设置方法的透视图。
图3A、3B、3C、3D、3E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装置中产生的问题的图示。
图4是表示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间接复印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括结构图。
图5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装置被打开状态下的概括结构图。
图6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装置被打开、且拆下盒体的状态下的概括结构图。
图7是表示在与图4所示的装置的一部分相同的装置中使用的中间复印薄膜的盒体的透视图。
图8A是表示图7所示的盒体的壳体在打开状态下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同一盒体的内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装置中使用的中间复印薄膜的概括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装置中使用的墨带的概括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装置中使用的中间复印薄膜和墨带的公共盒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大致相同功能和结构的结构要素,采用相同的符号,根据需要进行重复说明。
图4是表示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间接复印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括结构图。
如图4所示,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从作为图像形成机构的热印头1和压纸卷轴2之间通过。在将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重叠到压纸卷轴2上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印头1对墨带4进行选择性地加热,在中间复印薄膜3的图像形成层10上以镜像状态形成记录图像。
进而,中间复印薄膜3从作为加热和加压机构的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通过。被复印体9被设置在图中的右侧,被送入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通过在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对中间复印薄膜3和被复印体9进行加热和加压,将中间复印薄膜3的图像形成层10(参照图9)与记录图像一起复印到被复印体9上。
更具体地说,从供应卷轴43供应中间复印薄膜3,使其从热印头1和压纸卷轴2之间通过,进而,从加热和加压机构的辊对5、6之间通过,卷取到卷取卷轴44上。中间复印薄膜3在图像写入时形成被一对夹紧辊34卷取到压纸卷轴2的外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状态。并且,由多个导向辊36以施加一定张力的状态对中间复印薄膜3进行导向。通过在中间复印薄膜3上施加适当的张力,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挠曲和由此引起的故障。
如图9所示,中间复印薄膜3具有长尺寸的薄膜状基材61、和层叠在其上的图像形成层10。图像形成层10,例如由透明树脂制的保护层62和树脂制的显像层63构成。例如,对于基材61,采用耐热性等良好的PET系树脂等聚酯系薄膜,对于保护层62,采用丙烯酸系树脂或PET系树脂等,对于显像层63,采用尿烷系树脂、环氧系树脂等、或者以上述材料为主的混合树脂。保护层62和显像层63由于加热和加压被粘接到被复印体9上,并且可从基材61上剥离。
另外,利用显像层63的材料和被复印体9的被复印面的材料之间的材料彼此的相性,存在即使通过前述加热和加压也不能获得适当的粘接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显像层63和被复印体9中任何一方或两方、或者在两者中间配置具有适当粘接性的层或片,可以在被复印体9上形成图像。
墨带4从供应卷轴46供应,在从热印头1和压纸卷轴2之间通过之后,被卷取到卷取卷轴47上。墨带4在与压纸卷轴2对置的位置上,利用热印头1根据图像信息选择性地进行加热。借此,对应于所记录的图像的油墨层(若在升华复印的情况下,仅有作为颜色材料的染料)被选择性地复印到中间复印薄膜3侧。
受热复印记录方式在使油墨层整体热熔融以进行复印的传统热熔融复印方式的情况下,或者在采用树脂丰富的石蜡等低熔点材料极少(或不含)的油墨层的墨带、利用选择性地加热油墨层而软化或半熔融并从基材上剥离、同时粘接到显像体侧、以便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所谓的树脂型受热复印方式的情况下,或者在(特别是油墨层厚度非常薄,在1μm以下的情况下的)热粘接薄膜剥离方式(例如参照特开平7-117359)等情况下,在受热复印记录中,除油墨层中的颜色材料(颜料或染料)之外,还将粘接材料等也一起转移到显像体侧。若被转移的成分称为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则这种情况下的受热复印记录材料,不仅包含颜色材料,而且还包含粘接材料等油墨层材料。而且,这种情况下的灰度等级表现法通常采用面积灰度等级法,因而,特别地优选采用称为热集中型的热印头。
另一方面,在受热记录方式为升华复印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热印头进行选择性的加热,只将油墨层中的颜色材料(升华性染料)转移到显像体侧,不转移粘接材料等。即,这种情况下的受热复印记录材料仅仅是作为颜色材料的升华性染料。而且,这种情况下的灰度等级表现法不仅可以采用通常的面积灰度等级法,而且可以采用浓度灰度等级法。
如图10所示,受热复印墨带4具有长尺寸的基材薄膜71、配置在其上的不同颜色的多个油墨层72。各油墨层72包含从由颜料和染料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颜色材料。墨带4的油墨层72包含用于形成面积灰度等级图像的例如Y(黄)、M(品红)、C(青)三色的油墨层72Y、72M、72C,和用于形成二进制图像的B(黑)的油墨层72B。墨带4的不同颜色的多个油墨层72Y、72M、72C、72B,沿墨带4的供应方向,以在各个颜色中具有规定长度的独立区域的方式顺次反复配置在基材薄膜71上。
另外,除Y、M、C、B等颜色的油墨层之外,还可以在墨带4上配置产生其它颜色或特殊效果的材料等(例如,金色、银色、荧光材料、磷光材料、IR吸收材料等)的油墨层或油墨层以外用途的层(可热复印的粘接层或保护层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计,这些追加的层可以用适当的涂覆等方法配置在沿墨带4的长度方向上的三原色的油墨层的前后任何一侧或之间。
另外,在采用升华复印方式之外的受热复印记录方式的情况下,即,在前述热熔融复印、树脂型受热复印或热粘接薄膜剥离方式的复印的情况下,作为灰度等级表现法通常采用面积灰度等级法,但是,在表现多种颜色的色彩时,也可以采用将不同颜色的墨点重叠在大致一个位置上的点重叠法。因此,在除升华复印方式之外的这些受热复印记录方式中也可获得具有灰度特性的多种颜色的图像的情况下,通常同时采用面积灰度等级法和点重叠法。
被赋予图像的中间复印薄膜3在复印时利用下降到使用位置上的加热辊5,相对于加压辊6上的被复印体9被加热和加压。因此,中间复印薄膜3上的包含被记录了图像的显像层63的图像形成层10被移至被复印体9上。
被复印体9由促动器(图中未示出)等驱动机构设置在从图中的右侧向左侧驱动的托盘(图中未示出)上。作为被复印体9的输送和位置配合装置,除了促动器和托盘的组合之外,采用例如皮带或辊子等的
现有技术也可以适用。
另外,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的供应,和热印头1、压纸卷轴2、加热辊5、被复印体9的驱动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操作,是根据预先输入到控制器40中的程序,在控制器40的控制下进行的。
在形成记录图像时所消耗的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等长尺寸的薄膜状物品分别容纳在盒体内,通过相对于本图像形成装置拆装盒体,可以对盒体进行更换。中间复印薄膜3及墨带4与容纳它们的盒体22、30之间的关系是共用关系,因而,下面以中间复印薄膜3的盒体22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和中间复印薄膜3的盒体22的透视图。图8A是表示盒体22的壳体23在打开状态下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盒体22的内部结构的平面图。
盒体22具有由金属、树脂等材料构成的壳体23。壳体23由可通过以轴51为中心旋转进行开、关的上框52和下框53构成。在上框52的端部配置爪54,在下框53的端部形成与爪54配合的狭缝55。在壳体23闭锁时,爪54和狭缝55配合,上框52和下框53被固定。
在壳体23的侧部形成有两对轴承孔56。卷取支管(中空轴)24和供应支管(中空轴)25分别可旋转地保持在轴承孔56中。用于卷取薄膜的卷取卷轴44和供应卷轴43分别可拆装地固定在支管24、25上。新的中间复印薄膜3的辊被预先固定到供应卷轴43上,薄膜3的最外周端部利用预先固定用的固定带15等固定到卷取卷轴44上的规定位置上。如果有必要,通过打开壳体23、从壳体23中卸下支管24、25,可以与卷轴44、43一起更换中间复印薄膜3的辊子。
在支管24、25之间,壳体23对置的两个面、即上框52和下框53上,分别形成开口部58、59。开口部58、59具有一定的尺寸和形状,使得在中间复印薄膜3进行记录图像形成时,压纸卷轴2和加热辊5等的操作头之类,可以按照后面所述的方式,从一个开口部58进入,并且中间复印薄膜3可以从另一个开口部59排出到壳体23之外。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配置用于安装盒体22的安装部28。分别用于连接盒体22的卷取支管24和供应支管25的卷取轴连接器26(实心轴)和供应轴连接器(实心轴)27,可以以各自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地配置在安装部28中。卷取轴连接器26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可以被马达(图中未示出)旋转驱动。即,卷取轴连接器26具有作为用于驱动中间复印薄膜3的驱动轴的功能,因此,中间复印薄膜3可以从供应卷轴43向卷取卷轴44运动。
在安装盒体22时,首先,盒体22配置在安装部28上,使卷取轴连接器26和卷取支管24的轴线重合,并且使供应轴连接器27和供应支管25的轴心重合。其次,通过保持工具(图中未示出)沿图7中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施加压力,在固定卷取侧的轴连接器26和支管24的同时,固定供应侧的轴连接器27和支管25。
有关以上说明的中间复印薄膜3的盒体22的内部结构、安装结构、驱动结构,有关墨带4的盒体30的各个结构也相同。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盒体22、30的安装非常容易,所以对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的操作头之类至少可以在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更具体地说,在形成记录图像时与中间复印薄膜3接触的压纸卷轴2、加热辊5、导向辊36等,被支撑在左组块32上。左组块32可以轴32a为中心沿箭头A2方向摆动,通过左组块32的摆动,压纸卷轴2、加热辊5、导向辊36等可以在以夹住盒体22的安装位置的方式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同样,在形成记录图像时与墨带4接触的热印头1等被支撑在右组块33上。右组块33可以以轴33a为中心沿箭头A3方向摆动,通过右组块33的摆动,热印头1等可以在以夹住盒体30的安装位置的方式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进而,用于写入图像时将中间复印薄膜3保持在压纸卷轴2上的一对夹紧辊34,被支撑在可以以轴35a为中心沿箭头A4方向摆动的中间组块35上。并且,装置的上部罩盖31也按照可以以轴31a为中心沿箭头A1方向摆动的方式配置。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开状态下的概括结构图。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被打开、且拆下盒体22、30的状态下的概括结构图。
在更换盒体22、30时,首先,从图4所示的状态打开上部罩盖31和右组块33的门板,分别沿箭头A1方向和箭头A3方向旋转上部罩盖31和右组块33,移动至图5所示的位置。中间组块35被弹簧向箭头A4方向施力,从而,通过打开右组块33,中间组块35自动移动至图5所示的位置上。其次,沿箭头A2方向旋转左组块32,移动至图5所示的位置。
从而,左组块32上的压纸卷轴2、加热辊5、导向辊36等从图4所示的操作位置通过盒体22的开口部58、59移动至图5所示的退避位置。因此,盒体22从左组块32上解放出来,并且由压纸卷轴2等从盒体22排出的中间复印薄膜3成为从压纸卷轴2等上解放出来的状态。同样,右组块33上的热印头1等从图4所示的操作位置通过盒体30的开口部移动至图5所示的退避位置。因此,盒体30从右组块33上解放出来,并且由热印头1等从盒体30排出的墨带4成为从热印头1等上解放出来的状态。从而,处于自由状态的已经使用完的盒体22、30可以很容易地从图像形成装置上卸下(图6所示的状态)。
其次,新的盒体22沿着导向件(图中未示出)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内。插入后,自动或手动沿图7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施加压力,将盒体22的支管24、25分别固定到装置的轴连接件26、27上。以同样的顺序将新的盒体3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规定位置(以轴连接件26,、27’表示)上。这样,刚刚安装好新的盒体22、30之后的状态与图5所示的状态实质上是相同的。
其次,使左组块32和右组块33分别沿箭头A2、A3方向和相反的方向旋转,移动至图4所示的位置。这时,中间组块35也被压在组块33上,向箭头A4方向和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左组块32上的压纸卷轴2、加热辊5、导向辊36等从图5所示的退避位置通过盒体22的开口部58、59,一边排出中间复印薄膜3、一边移动至图4所示的操作位置。同样,右组块33上的热印头1等从图5所示的退避位置通过盒体30的开口部,一边排出墨带4、一边移动至图4所示的操作位置。这样,设定图4所示的可以开始运转的状态。
采用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更换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时,可以只进行左右组块32、33的旋转和盒体22、30的安装的操作。从而,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缩短了操作时间,可以缩短上部罩盖31的打开时间,因而,可以抑制灰尘从外部进入。并且,在更换操作时,由于操作者不需要用手触及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或者热印头1、压纸卷轴2等图像形成的关键部件,所以可以防止关键部件受到污染。因而,可以防止由于关键部件污染而造成的产生如图3D和图3E所示的图象效果不佳20、21的可能性。
并且,在中间复印薄膜3的盒体22内,由于中间复印薄膜3的路径很短而且是直线的,所以可以将中间复印薄膜3的最外周端部正确地固定到卷取卷轴44上。进而,使左组块32旋转,将压纸卷轴2、加热辊5、导向辊36等移动至操作位置,并排出中间复印薄膜3,借此,可以将中间复印薄膜3设置在处于可以开始运转的状态下路径中,因而,可以防止作为复印位置偏离或产生复印皱褶的起因的薄膜走偏等问题。
另外,中间复印薄膜3的最外周端部相对于卷取卷轴44的固定,即可以在制造盒体22时进行,也可以在即将要把盒体22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上之前进行。并且,盒体22即可以可以全部为一次性的,也可以更换中间复印薄膜3并对壳体23和支管24、25进行再利用。墨带4与的盒体30在这些方面也是同样的。
如图11所示,作为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可以被容纳在公共的盒体38中。容纳中间复印薄膜3的盒体部分38a和容纳墨带4的盒体部分38b具有分别以盒体22、30为标准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若考虑到盒体38的保管性,则盒体部分38a、38b优选以可对两部分之间的角度进行调整的方式相互可旋转地连接起来。
并且,在使用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的盒体22、30方面,左右组块32、33可以设计成固定式的。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相对于卷取卷轴44、47的固定可以正确地进行,而运转开始状态下的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的路径必须以手工操作形成。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代表性的例子,中间复印薄膜3和墨带4被表示为容纳在盒体内的长尺寸薄膜状物品。另外,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提供用于其它用途的复印薄膜的情况下,所述薄膜包括在被复印体9上保护记录图像的覆盖复印用保护层的复印薄膜、或者在被复印体的被复印面上或形成中间复印薄膜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面上复印粘接层或防伪层的复印薄膜,这些复印薄膜也可以构成容纳在盒体内的长尺寸薄膜状物品。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利用热熔融复印等形成图像为中心举例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通过采用升华性染料的升华复印形成图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采用墨带的受热复印记录在复印介质(在实施方式中为中间复印薄膜3)进行图像记录时,所使用的压纸卷轴呈辊状(压纸卷轴2),但是也可以采用除辊状以外形状的压板。并且,在用压板支撑复印介质的情况下,除卷绕在压板上之外,例如,可以适宜采用加压装载的设计。
另外,在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本领域人员可以想到各种变形例及修正例,应当理解,这些变形例和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用于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油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墨带的机构,
用于供应和驱动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机构,所述复印介质可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并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
用于在用前述墨带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进行受热复印记录时,支撑前述复印介质的压板,
热印头,通过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前述压板上的状态下、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前述图像,以及
加热和加压机构,用于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同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复印体上;
前述复印介质被容纳在可拆卸地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第一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第一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复印介质一边从前述第一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压板在中间隔着前述第一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一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在前述第一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前述压板配置在前述第一退避位置上,在前述第一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前述压板以通过前述第一盒体的开口部后将前述复印介质从前述第一盒体排出的状态、配置在前述第一操作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第一盒体具有:壳体;用于将使用前的前述复印介质以卷绕状态支撑、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供应轴;用于卷取使用后的前述复印介质、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卷取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第一盒体在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之间具有在与前述壳体对置的两个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当前述复印介质被供于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时,前述压板从前述开口部的一侧进入,并且从前述开口部的另一侧将前述复印介质排出到前述壳体之外。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可相对于前述壳体进行拆装,以便可以对前述第一盒体更换前述复印介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装置具有用于分别安装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的第一和第二轴连接件,前述第二轴连接件具有驱动前述复印介质的驱动轴的功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加热和加压机构支撑在可与前述压板一起自由旋转的组块上,并且,具有当前述压板在前述第一操作位置和前述第一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时、与前述压板的移动相呼应地移动的操作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墨带容纳在可拆装地安装在前述装置内的第二盒体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热印头可以在中间隔着前述第二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第二操作位置和第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前述第二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前述热印头配置在前述第二退避位置上,在前述第二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前述热印头以通过前述第二盒体的开口部后从前述第二盒体排出前述墨带的状态、配置在前述第二操作位置上。
9、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的墨带的工序,
供应和驱动可使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工序,
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压板上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印头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记录图像的工序,
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同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记录体上的工序,
前述复印介质被容纳在可拆装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复印介质一边从前述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压板在中间隔着前述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
上述方法还具备:
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将前述压板配置在前述退避位置上的工序;
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将前述压板以通过前述盒体的开口部后从前述盒体排出前述复印介质的状态、配置在前述操作位置上的工序。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用于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油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墨带的机构,
用于供应和驱动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机构,所述复印介质可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并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
用前述墨带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进行受热复印记录时,支撑前述复印介质的压板,
热印头,通过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前述压板上的状态下、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前述图像,以及
加热和加压机构,用于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与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复印体上;
前述墨带被容纳在可拆卸地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墨带一边从前述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热印头在中间隔着前述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前述热印头配置在前述退避位置上,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前述热印头以通过前述盒体的开口部后将前述热印头从前述盒体排出的状态、配置在前述操作位置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盒体具有:壳体;用于将使用前的前述墨带以卷绕状态支撑、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供应轴;用于卷取使用后的前述墨带、相对于前述壳体可旋转地配置的卷取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盒体在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之间具有在与前述壳体对置的两个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当前述墨带被供于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时,前述热印头从前述开口部的一侧进入,从前述开口部的另一侧将前述墨带排出到前述壳体之外。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可相对于前述壳体进行拆装,以便可以对前述盒体更换前述墨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前述装置具有用于分别安装前述供应轴和前述卷取轴的第一和第二轴连接件,前述第二轴连接件具有驱动前述墨带的驱动轴的功能。
1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供应和驱动具有进行受热复印记录的墨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墨带的工序,
供应并驱动可使用前述墨带进行受热复印记录、且具有可从基材上剥离的图像形成层的长尺寸薄膜状复印介质的工序,
在将前述复印介质和前述墨带重叠到压板上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热印头选择性地加热前述墨带的前述油墨层,选择性地将受热复印记录材料复印到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并在前述图像形成层上形成记录图像的工序,以及,
将形成了前述记录图像的前述复印介质和被复印体重合,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和加压,将前述记录图像同前述图像形成层一起从前述复印介质转移至前述被记录体上的工序;
前述墨带被容纳在可拆装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盒体内,并且,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的状态下,前述墨带一边从前述盒体输出、一边进行前述记录图像的形成;
前述热印头在中间隔着前述盒体的安装位置而配置的操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可以移动,
上述方法还具备:
在将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前,将前述热印头配置在前述退避位置上的工序;
在前述盒体安装到前述装置内之后,将前述热印头以通过前述盒体的开口部后从前述盒体排出前述墨带的状态、配置在前述操作位置上的工序。
CNB008194009A 2000-03-31 2000-09-22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复印介质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69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098462A JP2001277631A (ja) 2000-03-31 2000-03-31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98462/00 2000-03-31
JP98462/2000 2000-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2559A CN1452559A (zh) 2003-10-29
CN1236924C true CN1236924C (zh) 2006-01-18

Family

ID=18612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940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6924C (zh) 2000-03-31 2000-09-22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复印介质盒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714227B2 (zh)
EP (1) EP1270240B1 (zh)
JP (1) JP2001277631A (zh)
CN (1) CN1236924C (zh)
CA (1) CA2403121C (zh)
DE (1) DE60044206D1 (zh)
WO (1) WO20010745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3096B2 (ja) * 2001-05-14 2005-12-0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熱転写ラインプリンタ
JP3651670B2 (ja) * 2001-08-23 2005-05-25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転写装置及び画像転写方法
JP2003316266A (ja) * 2002-04-22 2003-11-07 Sii P & S Inc 感熱性粘着シートの熱活性化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装置
US7146850B2 (en) * 2003-07-08 2006-12-12 Chrome Deposit Corporation Roll contour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407250B2 (en) * 2004-02-18 2008-08-05 Pixal Wizard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printing
JP2005246873A (ja) * 2004-03-05 2005-09-15 Nidec Copal Corp 中間転写型熱転写印刷装置
JP2006175751A (ja) * 2004-12-22 2006-07-06 Toshiba Corp 印刷装置
EP2607078B1 (en) 2005-04-20 2019-04-03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ingle-pass double-sides image transfer process and system
US9676179B2 (en) * 2005-04-20 2017-06-13 Zih Corp. Apparatus for reducing flash for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s
US7922407B2 (en) * 2007-03-08 2011-04-12 Hid Global Corporation Credential production print ribbon and transfer ribbon cartridges
US8834046B2 (en) * 2007-03-08 2014-09-16 Assa Abloy Ab Inverted reverse-image transfer printing
US20080219735A1 (en) * 2007-03-08 2008-09-11 Fargo Electronics, Inc. Printhead Assembly for a Credential Production Device
US9180706B2 (en) * 2007-03-08 2015-11-10 Assa Abloy Ab Cantilevered credential processing device component
US8845218B2 (en) * 2007-03-08 2014-09-30 Assa Abloy Ab Credential production device having a unitary frame
WO2011035117A1 (en) 2009-09-18 2011-03-24 Hid Global Corporation Credential substrate feeding in a credential processing device
US8760481B2 (en) 2009-11-19 2014-06-24 Mark R. Jones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flash printing
EP2596954B1 (en) * 2010-07-22 2018-09-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nting device
US9007411B2 (en) * 2012-09-19 2015-04-14 Primera Technology, Inc. Reverse transfer color printers for histological specimen slides and cassettes
JP6000079B2 (ja) * 2012-11-09 2016-09-28 ニスカ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転写方法
JP6000078B2 (ja) * 2012-11-09 2016-09-28 ニスカ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00690B2 (ja) * 1992-03-27 1999-06-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H0789174A (ja) 1993-09-28 1995-04-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染料熱転写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
JP2870573B2 (ja) * 1994-08-04 1999-03-17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H08324005A (ja) * 1995-05-31 1996-12-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JPH0966617A (ja) 1995-08-31 1997-03-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とそれに使用する中間転写記録媒体収納カセット及び中間転写記録媒体用コア並びに装填治具
JPH1016260A (ja) 1996-06-27 1998-01-20 Hitachi Ltd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H10129065A (ja) * 1996-10-31 1998-05-19 Minolta Co Ltd インクフィルム用リール及びカセット並びに熱転写記録装置
JP2000015854A (ja) * 1998-07-03 2000-0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染料熱転写記録装置および染着シートカ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70240A1 (en) 2003-01-02
US20030025781A1 (en) 2003-02-06
US6714227B2 (en) 2004-03-30
CA2403121A1 (en) 2001-10-11
EP1270240A4 (en) 2003-07-30
CN1452559A (zh) 2003-10-29
WO2001074597A1 (fr) 2001-10-11
CA2403121C (en) 2006-03-28
DE60044206D1 (de) 2010-05-27
EP1270240B1 (en) 2010-04-14
JP2001277631A (ja) 2001-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6924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以及复印介质盒
CN1517224A (zh) 带印刷装置和带盒
CN1314846A (zh) 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及图像形成体
CN1161238C (zh) 形成转印图象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348A (zh) 有光泽图象产生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装置
CN1074722C (zh) 热转印记录方法和热敏式转印机
US20080217841A1 (en) Card Holder for a Credential Production Device
US20080217842A1 (en) Substrate Feeding in a Credential Production Device
US20080273074A1 (en)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for Film
JP5339438B2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
US20080219735A1 (en) Printhead Assembly for a Credential Production Device
JP4925746B2 (ja) ダイレクト箔プリント装置
JP2004188694A (ja) 画像印画装置用のインクシート並びにラミネートシート、及び画像印画装置
US7690652B2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and paper feed mechanism
JP3263937B2 (ja) 画像転写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271286A (ja) プリンタ装置
JP4492114B2 (ja) プラスチックシートの作製方法、プラスチックシートの作製装置及びプラスチックシート
CN1652942A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6334726B1 (en) Printing method and printer with platen
CN1506238A (zh) 塑料印刷薄片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装置以及页连接盘
JP4019797B2 (ja) プリンタ装置及びプリント方法
JP2866809B2 (ja) プリント方法及びプリント装置
CN1506239A (zh) 塑料印刷薄片的制作方法、制作装置以及塑料印刷薄片
JP3572884B2 (ja) 転写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5520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18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