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9834C - 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9834C
CN1209834C CNB018010008A CN01801000A CN1209834C CN 1209834 C CN1209834 C CN 1209834C CN B018010008 A CNB018010008 A CN B018010008A CN 01801000 A CN01801000 A CN 01801000A CN 1209834 C CN1209834 C CN 120983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battery
electrode active
active materials
feoo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010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66719A (zh
Inventor
船引厚志
安田秀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257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2332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068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341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069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15106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6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6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983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983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是β-FeOOH,它含有从B、P、S、Li、Na、K、Mg、Al、Ca、Sc、Ti、V、Cr、Mn、Co、Ni、Cu、Zn、Zr、Pb和Sn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元素,当用CuKα射线进行X-射线衍射,其平面(110)的衍射峰的半值宽度Y满足0.3°<Y(2θ)。与含有充当正极活性材料的高结晶度β-FeOOH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相比,包括充当正极活性材料的低结晶度β-FeOOH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表现出优良的循环寿命特性。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 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已建议使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已建议使用石墨、无定形碳、氧化物、锂合金和金属锂。如今,钴酸锂(LiCoO2)主要用作正极活性材料。然而,该活性材料价格昂贵。因此,为应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巨大消耗,研制廉价的正极活性材料很重要。
此外,鉴于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特别希望活性材料尽可能环保。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把含有锰、镍或铁的化合物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在这些元素中,铁最便宜,而且是环保材料。因此,铁化合物是用于下一代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最具吸引力的正极活性材料。
迄今为止,已提出把各种铁化合物用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含铁正极活性材料。在这些铁化合物中,氢氧化正铁(FeOOH)作为可高容量释放的活性材料,近来引起关注。在不同晶体结构的几种FeOOH中,β-FeOOH具有相对大尺寸的(2×2)隧道结构。希望使用β-FeOOH充当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能提供优良的电池性能。
Amine等观察了使用高结晶度的β-FeOOH充当正极材料的二次锂电池的正极特性。据报道,该活性材料在0.1mA/cm2的低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优良的充电-放电特性(J.Power Sources, 81-82,221(1999))。然而,常规高结晶度的β-FeOOH存在高电流密度下循环寿命性能差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使用未公知的新型铁化合物充当正极活性材料,提供便宜并环保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是β-FeOOH,含有从B、P、S、Li、Na、K、Mg、Al、Ca、Sc、Ti、V、Cr、Mn、Co、Ni、Cu、Zn、Zr、Pb和Sn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元素,当用CuKα射线进行X-射线衍射,其平面(110)的衍射峰的半值宽度Y满足0.3°<Y(2θ)。(110)峰的半值宽度不大于0.3°的材料确定是高结晶度的材料,而(110)峰的半值宽度大于0.3°的材料是非晶态材料,本发明的β-FeOOH就是非晶态材料。与高结晶度的材料相比,低晶态β-FeOOH表现出优良的循环寿命特性。尽管该现象尚未清楚了解,认为B、P、S、Li、Na、K、Mg、Al、Ca、Sc、Ti、V、Cr、Mn、Co、Ni、Cu、Zn、Zr、Pb和Sn充当活性材料的柱,导致非晶态结构的稳定。(110)峰的半值宽度Y限制在上述范围的原因在于,如果半值宽度在该范围之下,活性材料变成高结晶度的化合物,因此导致如上所述的循环寿命性能差。
将含有从B、P、S、Li、Na、K、Mg、Al、Ca、Sc、Ti、V、Cr、Mn、Co、Ni、Cu、Zn、Zr、Pb和Sn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盐加入到溶解有铁盐的水溶液中,然后在40℃-100℃的温度下对所得的水溶液进行水解作用,得到该正极活性材料。用于水解的水溶液优选是酸性水溶液,特别是盐酸水溶液。
在铁盐是氯化铁(FeCl3)和钒盐是VOSO4的情况下,在40℃-100℃的温度范围下对含有以满足0<(VOSO4/FeCl3)<0.1的摩尔比溶解其中的FeCl3和VOSO4的水溶液进行水解作用,陈化1天或更长,过滤、清洗,然后干燥,制备本发明的含有钒的正极活性材料。VOSO4与FeCl3的摩尔比限制在上述范围内的原因在于摩尔比超过上述范围得到结构不同于β-FeOOH的化合物。
此外,由于高结晶度的β-FeOOH是长宽比大的针状晶体,使用该材料充当活性材料使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因此,需要大量导电剂以便改善颗粒之间的导电率。结果电极内每单位体积的活性材料数量降低,这是其不足之处。
另一方面,按照使用颗粒长宽比不大于5的非晶态β-FeOOH的本发明,颗粒致密堆积,导致颗粒之间的接触改善。因此,可降低导电剂的加入量,导致电极内每单位体积的活性材料数量提高。此外,由于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即使活性材料的晶格膨胀或收缩,仍可保持颗粒之间的良好接触。当具有该性能的非晶态β-FeOOH用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时,与具有高结晶度的β-FeOOH的常规电极相比,极大改善了所得电极的循环寿命特性。
本发明的非晶态β-FeOOH的形状可以是初级粒子或初级粒子的团聚体,只要每种形状的颗粒的长宽比不大于5。只要团聚体的长宽比不大于5,初级粒子组分的长宽比可以不小于5。本发明的β-FeOOH的晶体形状的具体例包括柱状、锥状和杆状。
上述长宽比意味着各个颗粒的平均长宽比。在一些具体例中,在显微镜下观察随机选择的50个颗粒。所确定的各个颗粒的平均长宽比确定为活性材料颗粒的长宽比。因此,长宽比不大于5的活性材料意味着颗粒组分的平均长宽比不大于5。
各个颗粒的长宽比表示β-FeOOH的长细比程度,即颗粒的(长轴长度/短轴长度)之比。当长宽比提高,颗粒变得细长。特别是当颗粒的长宽比不大于2时,含有β-FeOOH的电极的循环寿命特性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本发明人对非晶态β-FeOOH的粒径以及充电-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第一次发现,含有充当正极活性材料的非晶态β-FeOOH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表现出优良的循环寿命特性,非晶态β-FeOOH具有频率最大粒径不大于10μm的颗粒,并且当用CuKα射线进行X-射线衍射时,其平面(110)的衍射峰的半值宽度Y满足0.3°<Y(2θ)。
该非晶态β-FeOOH颗粒的频率最大粒径必须不大于10μm,优选不大于6μm。频率最大粒径限制成不大于10μm的原因在于,当频率最大粒径大于该范围时,活性材料表现出极差的循环寿命特性。在此所用的术语“频率最大粒径”意味着粒径分布曲线上的最大值,即粉末中主要含有的颗粒尺寸,由Dmod表示(Kiichiro Kubo,“Funtai-Riron to Ouyou(Powder-Theory and Application)”,Maruzen,1979)。
颗粒的形状可以是初级粒子、初级粒子的团聚体或其混合物。初级粒子或其团聚体的频率最大粒径不大于10μm。在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优选团聚体而不是初级粒子充当活性材料。原因在于使用团聚体充当活性材料可降低正极中的导电剂数量,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高。
当本发明的非晶态β-FeOOH用作二次锂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时,发生锂的嵌入/析出,导致活性材料的结晶度下降和结构的极大改变。当用CuKα射线进行X-射线衍射,已充电和放电的本发明的非晶态β-FeOOH在约19°、26°和32°的角度处表现出新的衍射峰。然后,预先在非晶态β-FeOOH中加入从Li、Na、K、Mg、Al、Ca、Sc、Ti、V、Cr、Mn、Co、Ni、Cu、Zn、Zr、Pb和Sn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元素,可改善电池的循环寿命特性。这可能因为这些元素充当晶体中的柱,对稳定非晶态结构起作用。
此外,在本发明的非晶态β-FeOOH中的上述元素数量不小于0.1wt%。当这些元素数量不小于0.1wt%时,极大改善所产生的循环寿命特性。然而,甚至当这些元素的加入量超过预定值时,并没观察到循环寿命特性改善。反之,当在非晶态β-FeOOH中含有的这些元素数量增加时,放电容量下降。因此,优选这些元素数量不小于0.1wt%,但要尽可能小。
附图简述
图1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正极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负极的放大截面图。
图4说明例子电池A1和A2以及比较电池B1和B2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
图5是例子电池A1和A2以及比较电池B1的初始充电-放电性能图。
图6是说明例子电池A1和A2以及比较电池B1在每次循环时的放电容量的图。
图7说明充电状态下(a)、放电状态下(b)以及充电和放电之前(c)例子电池A1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其中标号*表示充电和放电期间出现的新衍射峰。
图8说明例子电池A3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
图9是例子电池A3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
图10是说明例子电池A3和比较电池B1在每次循环时的放电容量图。
图11是说明在第10次循环时导电剂量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图。
图12是说明放电容量的保持率与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中的A1数量之间的关系图。
图13是说明放电容量的保持率与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频率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如下解释本发明非晶态β-FeOOH的制备工艺的例子。其是将含有从B、P、S、Li、Na、K、Mg、Al、Ca、Sc、Ti、V、Cr、Mn、Co、Ni、Cu、Zn、Zr、Pb和Sn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盐加入到溶解有铁盐的水溶液中,在40℃-100℃的温度下对所得的溶液进行水解作用而制备。优选用于水解的水溶液是酸性水溶液,特别是盐酸水溶液。至于要加入的盐,特别优选硫酸盐。特别优选硫酸盐的原因是使用硫酸盐可极大提高产量。优选对水解所得的产物陈化1天或更长,过滤、清洗,然后干燥。作为工业生产工艺,该制备工艺极简单并非常优良。
本发明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工艺中所用铁盐的例子包括FeO、Fe2O3、Fe3O4、FeBr2、FeBr3、FeCl2、FeCl3、Fe(NO3)3、Fe3(PO4)2、FePO4、FeSO4、Fe2(SO4)3、Fe2(C2O4)、(NH4)2Fe(SO4)2、和(NH4)Fe(SO4)2。含有B、P、S、Li、Na、K、Mg、Al、Ca、Sc、Ti、V、Cr、Mn、Co、Ni、Cu、Zn、Zr、Pb或Sn的盐例子包括NaBO2、Na4B2O5、Na2B4O7、NaB5O8、Na2B6O10、Na2B8O13、Na2HPO4、Na2HPO3、NaBr、NaBrO3、NaCl、NaClO3、NaI、NaNO3、Na3PO4、NaPO3、Na4P2O7、LiBr、LiCl、LiI、LiNO3、Li2SO4、Na2SO4、Na2S、NaOH、KBr、KBrO3、K2CO3、K2C2O4、KCl、KI、KNO3、K3PO4、K4P2O7、KCr(SO4)2、KOH、K2S、MgBr2、Mg(C2H3O2)2、MgCl2、MgI2、Mg3(PO4)2、MgSO4、AlCl3、Al(NO3)3、Al2(SO4)3、CaBr2、CaCl2、CaI2、Ca(NO3)2、ScCl3、Sc2(SO4)3、TiBr4、TiCl4、Ti(SO4)2、TiOSO4、VOCl3、VOSO4、CrBr3、CrCl3、Cr2(SO4)3、MnBr2、MnCl2、Mn(NO3)2、MnSO4、CoBr2、CoCl2、CoI2、Co(NO3)2、CoSO4、NiBr2、Ni(C2H3O2)2、NiCl2、NiI2、Ni(NO3)2、NiSO4、CuBr2、Cu(CH3COO)2、CuCl2、Cu(NO3)2、CuSO4、ZnBr2、Zn(CH3COO)2、ZnCl2、ZnI2、Zn(NO3)2、ZnSO4、ZrCl4、ZrI4、ZrOCl2、Zr(SO4)2、Pb(CH3COO)2、Pb(NO3)2、SnBr2、SnCl2、SnCl4、SnF2、SnF4和SnSO4。这些盐可以以水合物形式使用,可单独使用,或以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这些盐。
当利用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以便形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时,可使用图1-3所示的结构。即螺旋卷绕聚乙烯无纺布的隔膜层30插在其中的正极10和负极20。由此所得的螺旋层叠电极元件40插入电池壳41中。电池壳41包括圆柱容器形状的负极壳42,而圆柱容器的开口被正极帽43所封闭。尽管未示出,电池壳的内部被液体非水电解质充满。
上述正极10的结构包括保持在铝箔集电体11的两侧上的正极组合物12,铝箔厚度例如20μm,如图2所示。将例如粘合剂或导电剂等加入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中,在集电体11的两侧上涂覆所得的膏,干燥所涂覆的材料,然后压制干燥过的材料,制备出正极10。之后,在使用前,将正极10切割成预定宽度的带。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上述负极20的结构包括保持在例如铜箔集电体21的两侧上的负极组合物22。将粘合剂与负极活性材料混合,在集电体21的两侧上涂覆所得的膏,干燥所涂覆的材料,然后压制干燥过的材料,制备出负极20。之后,在使用前,将负极20切割成预定宽度的带。螺旋卷绕上述隔膜层30插在其中的带状正极和负极。
至于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所用的负极材料,可使用能嵌入和析出锂离子的材料和/或金属锂。能嵌入和析出锂离子的材料例子包括石墨、无定形碳、氧化物、氮化物和锂合金。锂合金的例子包括锂和例如铝、锌、铋、镉、锑、硅、铅和锡这样的金属的合金。
用于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可以是非水电解质溶液、聚合物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的任何形式。用于非水电解质溶液的溶剂例子包括极性溶剂例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γ-丁内酯、环丁砜(sulfolan)、二甲亚砜、乙腈、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二氧戊环和乙酸甲酯及其混合物。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例子包括盐例如LiPF6、LiBF4、LiAsF6、LiClO4、LiCF3CO2、LiCF3SO3、LiN(SO2CF3)2、LiN(SO2CF2CF3)2、LiN(COCF3)2和LiN(COCF2CF3)2及其混合物。
在如下例子中进一步描述含有充当正极活性材料的非晶态β-FeOOH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例子1]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066mol的TiBr4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5℃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接着,20wt%乙炔黑和5wt%聚偏二氟乙烯(PVDF)加入到75wt%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然后在湿步骤中将混合物与N-甲基-2-吡咯烷酮混合,形成膏。由此所得到的膏涂覆到充当集电体的铝网的两侧上。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所得到的电极。此外,以1t/cm2压制该电极,然后在10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制备出尺寸15mm×15mm×0.5mm的正极。
最后,使用上述正极,制备含有本发明正极活性材料的该例子电池(A1)。溢流式电池包括充当负极的金属锂以及充当非水电解质溶液的、1mol/lLiClO4溶解其中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碳酸亚乙酯与碳酸二甲酯的体积比1∶1。
[例子2]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033mol的VOSO4·2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使用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电池(A2)。
[比较例1]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6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使用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比较电池(B1)。
[比较例2]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12mol的VOSO4·2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7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使用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比较电池(B2)。
图4A、B、C和D分别表示比较电池B1和B2以及本发明的电池A1和A2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CuKα射线)。从衍射峰的位置,发现例子电池A1和A2以及比较电池B1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是β-FeOOH。另一方面,发现比较电池B2所用的活性材料的结构与β-FeOOH截然不同。
感应耦合无线电频率等离子体(ICP)谱图表明例子电池A1和电池A2中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分别含有约3wt%的Ti和V。另一方面,发现比较电池B2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含有约25wt%的V。
对例子电池A2和比较电池B2进行比较,前一电池所用的活性材料是在VOSO4/FeCl3(摩尔比)<0.1的条件下得到,而后一电池所用活性材料是在VOSO4/FeCl3(摩尔比)>0.1的条件下合成的。由此发现对以摩尔比满足0<(VOSO4/FeCl3)<0.1来溶解VOSO4和FeCl3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可得到本发明的非晶态β-FeOOH。
例子电池A1和A2以及比较电池B1所用活性材料的平面(110)衍射峰的半值宽度值分别约是0.5°、1.2°和0.2°。由此发现例子电池A1和A2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以及比较电池B1所用的活性材料分别是非晶态β-FeOOH和高结晶度的β-FeOOH。
[充电-放电特性]
所制备的例子电池A1和A2以及比较电池B1和B2均在恒电流下进行10次循环充电-放电实验。充电和放电的终止电压分别是4.3V和1.6V。
图5表示例子电池和比较电池的初始充电-放电特性。图6表示在每次循环时的例子电池和比较电池的放电容量。这些图中,符号●、▲和□分别表示例子电池A1、例子电池A2和比较电池B1的性能。这里的放电容量由每1克正极活性材料的电量(mAh/g)表示。
图5表示例子电池和比较电池的初始充电-放电特性。电流是0.1mA/cm2。与比较电池相比,例子电池表现出更高的充电和放电容量,表明例子电池提供更优良的充电-放电特性。
图6表示在每次循环时的例子电池和比较电池的放电容量。电流是0.2mA/cm2。显然,例子电池比比较电池表现更好的循环寿命特性。
例子电池A1在4.3V下充电,或在1.6V下放电,然后拆开。然后对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图7A和B分别表示充电和放电之后的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图7C表示在充电和放电之前例子电池A1所用的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比较图7A、B和图7C,发现充电和放电之后,活性材料的衍射峰强度极大降低,而在约19°、26°和32°的角度出现新的衍射峰。此外,图7B表示放电状态下在约43°和63°的角度下电池出现新的衍射峰。通过这些结果,发现当非晶态β-FeOOH用作本发明的二次锂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时,发生锂的嵌入/析出,这进一步降低了β-FeOOH的结晶度,从而导致其结构的极大改变。图7A和B中在约38°、45°和65°的角度下观察到的高强度峰归因于充当集电体的铝。
[例子3]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1mol的CuSO4·5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70wt%、2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3)。
[例子4]
按例子3的相同方法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接着,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75wt%、15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4)。
[例子5]
按例子3的相同方法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接着,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5)。
[例子6]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33mol的Al2(SO4)3·8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6)。
[例子7]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4mol的Al2(SO4)3·8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7)。
[例子8]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5mol的Al2(SO4)3·8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5℃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8)。
[比较例3]
按比较例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活性材料。接着,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70wt%、2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和比较电池(B3)。
[比较例4]
按比较例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活性材料。接着,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75wt%、15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和比较电池(B4)。
[比较例5]
按比较例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活性材料。接着,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和比较电池(B5)。
[比较例6]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2mol的Al2(SO4)3·8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5℃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和比较电池(B6)。
[比较例7]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25mol的Al2(SO4)3·8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8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正极和比较电池(B7)。
图8表示例子电池A3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CuKα射线)。从图8的衍射峰的位置,发现例子电池A3所用的活性材料是β-FeOOH。电池A3所用活性材料的平面(110)的衍射峰半值宽度约为0.7°。这些结果表明例子电池A3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是非晶态β-FeOOH。如上所述,比较电池B3所用的活性材料是高结晶度的β-FeOOH。
对于例子电池A3所用的非晶态β-FeOOH,由X-射线衍射峰位置确定的四方β-FeOOH的晶格常数是a=10.50和c=3.03,而对于高结晶度的β-FeOOH,晶格常数是a=10.54和c=3.03。由此,发现与高结晶度的相比,本发明的非晶态β-FeOOH的单位电池在a-轴的方向上产生收缩。
图9表示例子电池A3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发现例子电池A3所用的活性材料含有平均粒径约4μm和长宽比不大于2的颗粒。另一方面,发现比较电池B3所用的活性材料含有长宽比约8的针状颗粒;长轴的长度约0.8μm而短轴的长度约0.1μm。
ICP谱图证实例子电池A3所用的β-FeOOH含有0.07wt%的Cu。
对例子电池A3充电、放电、拆装,然后按与例子电池A1的相同方法进行正极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充电和放电之后所得的产物表现出分别与图7A和B相类似的衍射图。
[充电-放电特性]
所制备的例子电池A3、A4和A5以及比较电池B3、B4和B5均在恒电流下进行10次循环充电-放电实验。充电和放电的终止电压分别是4.3V和1.6V。电流是0.2mA/cm2
图10表示在每次循环时的例子电池A3和比较电池B3的放电容量。在图10中,符号■和○分别表示在每次循环时的例子电池A1和比较电池B3的放电容量。从图10中,发现例子电池比比较电池表现出更好的循环寿命特性。
图11表示对于例子电池A3、A4和A5以及比较电池B3、B4和B5,在第10次循环时作为导电剂加入的乙炔黑数量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图11中,符号■表示例子电池A3、A4和A5的值,而符号○表示比较电池B3、B4和B5的值。从图11,发现例子电池的放电容量比比较电池高,即使正极中导电剂的数量少。
接着,使用不同长宽比的β-FeOOH,制备类似于例子3所用的电池。然后按例子3的相同方法对所制备的电池进行充电-放电循环实验。表1表示第10次的放电容量。表1的放电容量值是10个电池计算出的平均值。
              表1
    长宽比     放电容量(mAh/g)
    1.5     165
    1.9     161
    2.8     154
    3.5     152
    4.6     151
    5.9     142
    6.4     138
    7.9     133
从表1清楚可知,长宽比不大于5的β-FeOOH表现出超过150mAh/g的放电容量。特别是当β-FeOOH的长宽比不大于2时,放电容量超过160mAh/g。
当进行ICP谱测定,发现例子电池A6、A7和A8以及比较电池B6和B7所用的活性材料含有Al。然后,检测Al量与充电-放电特性之间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法证实例子电池A6、A7和A8以及比较电池B6和B7所用活性材料的长宽比不大于5。
图12表示第10次循环时例子电池A6、A7和A8以及比较电池B6和B7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与这些电池所用的活性材料中的Al数量之间的关系。“放电容量的保持率”由第1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与初始放电容量之比确定。保持率值由百分比表示。可清楚得知,当活性材料中的Al数量不小于0.1wt%时,所得电池具有明显高的放电容量保持率。
例子电池A3在4.3V下充电,或在1.6V下放电,然后拆开。之后对所用正极活性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充电和放电之后所得到的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类似于图7A和B所示。该结果表明,当颗粒长宽比不大于5的本发明非晶态β-FeOOH用作二次锂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时,发生锂的嵌入/析出,这进一步降低了β-FeOOH的结晶度,从而导致其结构的极大改变。
[例子9]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033mol的Li2SO4·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6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9)。
[例子10]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5mol的Li2SO4·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7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10)。
[例子11]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1mol的Li2SO4·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9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11)。
[例子12]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1mol的MgSO4·7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6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12)。
[例子13]
在25℃的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33mol的Li2SO4·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6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例子正极和电池(A13)。
[比较例8]
在25℃温度下将0.1mol的FeCl3·6H2O和0.03mol的CuSO4·5H2O一起溶解于1dm3的水中。接着,以低至约10℃/h的速率加热该溶液,然后在60℃的温度下保持2天。过滤所得的沉淀物,用蒸馏水彻底清洗,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80wt%、1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和比较电池(B8)。
[比较例9]
按例子9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接着,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70wt%、2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和比较电池(B9)。
[比较例10]
按例子10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接着,除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所用数量分别是70wt%、20wt%和10wt%之外,按例子1的相同方法制备出正极和比较电池(B10)。
例子电池A9-A13和比较电池B8-B10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类似于图8所示。该结果表明,例子电池A9-A13和比较电池B8-B10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均是非晶态β-FeOOH。
表2表示例子电池A9-A13和比较电池B8的正极活性材料的频率最大粒径,频率最大粒径由粒径分析所确定。
                   表2
    电池No.     颗粒的频率最大粒径(μm)
    A9     0.6
    A10     3.4
    A11     5.1
    A12     6.2
    A13     9.5
    B8     13.9
从表2可知,例子电池A9-A13所用的活性材料颗粒全部具有不大于10μm的频率最大粒径。SEM观察证实,例子电池A9所用的活性材料主要由初级粒子组成,并发现例子电池A10-A13所用的活性材料主要由初级粒子的团聚体组成。
[充电-放电特性]
对所制备的例子电池A9-A13和比较电池B8-B10用恒电流进行10次循环充电-放电实验。充电-放电的终止电压分别是4.3V和1.6V。电流是0.2mA/cm2。在25℃的温度下完成测量。
图13表示例子电池A9-A13和比较电池B8的第10次放电容量保持率与这些电池所用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频率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
从图13可知,当活性材料颗粒的频率最大粒径不大于10μm时,特别是不大于6μm时,所得到的电池具有极高的放电容量保持率。
通过粒径分析,发现例子电池A6、A7和A8以及比较电池B6和B7所用的活性材料具有频率最大粒径3μm-5μm的颗粒。因此,考虑到图12所示的关系,可清楚知道,当频率最大粒径不大于10μm而Al数量不小于0.1wt%的非晶态β-FeOOH用作正极活性材料时,所得到的电池具有极高的放电容量保持率。
在例子9-13中,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以80∶10∶10的重量比混合。接着,检测导电剂数量对充电-放电特性的影响。对含有重量比70∶20;10的活性材料、乙炔黑和PVdF的比较电池B9和B10进行充电-放电实验。之后,结果与例子电池A9和A10进行比较。结果,第10次放电容量的保持率类似于比较电池B9和B10之间。另一方面,当导电剂数量是10wt%时,例子电池A10的放电容量保持率比例子电池A9要高,如图13所示。例子电池A9所用的活性材料主要由初级粒子组成,而例子电池A10所用的活性材料主要由团聚体组成。由此可发现,当团聚体用作活性材料时,即使降低导电剂数量,仍可保持高的放电容量。
在本例中,金属锂用作负极材料。当包括含有锂的本发明正极活性材料的化合物用作正极活性材料时,石墨、无定形碳、氧化物、氮化物、锂合金等可用作负极材料。至于在本发明的活性材料中嵌入锂的方法,除上述例中所述的电化学工艺之外,例子有化学工艺。化学工艺的例子包括本发明的活性材料与还原剂例如n-BuLi和LiI反应的方法。
工业应用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使用未公知的新型铁化合物充当正极活性材料,可提供便宜且环保的非水二次电池。

Claims (6)

1.一种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包括β-FeOOH,此β-FeOOH含有从P、S、Li、Na、K、Sc、Ti、V、Cr、Mn、Zr、Pb和Sn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元素,且为非晶态。
2.权利要求1中的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工艺,其包括在40℃-100℃的温度下对水溶液进行水解的步骤,在水溶液中溶解有铁盐和含有从P、S、Li、Na、K、Sc、Ti、V、Cr、Mn、Zr、Pb和Sn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盐。
3.按照权利要求2的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工艺,其中所述铁盐是氯化铁,所述钒盐是VOSO4,而所述水溶液含有一起溶解其中的FeCl3和VOSO4,其摩尔比满足0<(VOSO4/FeCl3)<0.1。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中的非晶态β-FeOOH具有长宽比不大于5的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中的非晶态β-FeOOH具有频率最大粒径不大于10μm的颗粒。
6.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如下元件:
(1)负极,包括能嵌入和析出锂离子和/或金属锂的负极活性材料;
(2)正极,包括按照权利要求1、4或5中的任何一种的正极活性材料;
(3)电解质,与所述负极和正极接触。
CNB018010008A 2000-04-19 2001-04-16 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983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117459 2000-04-19
JP117459/00 2000-04-19
JP117459/2000 2000-04-19
JP265870/2000 2000-09-01
JP2000265870 2000-09-01
JP265870/00 2000-09-01
JP342359/00 2000-11-09
JP2000342359 2000-11-09
JP342359/2000 2000-11-09
JP25785/01 2001-02-01
JP2001025785A JP4923324B2 (ja) 2001-02-01 2001-02-01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5785/2001 2001-02-01
JP2001106822A JP5034141B2 (ja) 2000-11-09 2001-04-05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106822/01 2001-04-05
JP106992/2001 2001-04-05
JP106992/01 2001-04-05
JP2001106992A JP2002151068A (ja) 2000-04-19 2001-04-05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106822/2001 2001-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6719A CN1366719A (zh) 2002-08-28
CN1209834C true CN1209834C (zh) 2005-07-06

Family

ID=27554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100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9834C (zh) 2000-04-19 2001-04-16 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916578B2 (zh)
EP (1) EP1251575A1 (zh)
CN (1) CN1209834C (zh)
WO (1) WO2001080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16555B2 (en) 2000-06-13 2004-04-06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WO2005082783A1 (ja) * 2004-03-01 2005-09-09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リチウム含有オキシ水酸化鉄およびそれを含む非水電解質電気化学セルの製造方法
FR2934718B1 (fr) * 2008-07-29 2011-05-20 Univ Nancy 1 Henri Poincare Utilisation d'un oxyhydroxysel apparente a la famille des hydroxydes doubles lamellaires pour la conception et fabrication d'une electrode en vue de stockage d'energie electrique
KR101974848B1 (ko) * 2012-03-09 2019-05-03 니폰 덴키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나트륨 2차전지용 정극 활물질 및 나트륨 2차전지용 정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US8968669B2 (en) 2013-05-06 2015-03-03 Llang-Yuh Chen Multi-stage system for producing a material of a battery cell
CN107910506B (zh) * 2017-10-16 2020-02-21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NaCl改性石墨烯网包覆β-FeOOH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556523B (zh) * 2018-06-01 2022-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正极合剂、全固体电池、正极合剂的制造方法和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
US11376559B2 (en) 2019-06-28 2022-07-05 eJoule, Inc.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particulate material
US11673112B2 (en) 2020-06-28 2023-06-13 eJoule, Inc. System and process with assisted gas flow inside a reaction chamber
US11121354B2 (en) 2019-06-28 2021-09-14 eJoule, Inc. System with power jet modules and method thereof
CN111370688A (zh) * 2020-03-31 2020-07-03 山东海容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90002A (zh) * 2020-11-04 2021-01-29 齐鲁工业大学 锂离子电池二氧化钛羟基氧化铁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277843A (zh) * 2021-05-24 2021-08-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提高钠基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9472A (en) 1993-06-03 1995-02-14 Wilson Greatbatch Ltd. Preparation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cathodes using AG (O) and V2 O5 as starting materials
US5340671A (en) 1993-06-14 1994-08-23 Valence Technology, Inc. Vanadium oxide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358801A (en) 1993-09-03 1994-10-25 Valence Technology, Inc. Solid electochemical cell of improved capacity and cycling capability having surfactant in vanadium oxide cathode mixture
US6174623B1 (en) 1994-03-08 2001-01-16 Valence Technology, Inc. Conductive-polymer-coated electrode particles
US5496663A (en) 1994-08-19 1996-03-05 Tracor Applied Sciences, Inc. Lithium ion battery with lithium vanadium pentoxide positive electrode
US5686203A (en) 1994-12-01 1997-11-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US5674642A (en) 1995-06-02 1997-10-07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igh capacity high rate materials
US5698338A (en) 1996-03-15 1997-12-16 Valence Technology, Inc. Solid secondary lithium cell based on Lix Niy Co1-y VO4< or=x< or=1.1 and 0<y<1 cathode material
US5700598A (en) 1996-07-11 1997-12-23 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c. Method for preparing mixed amorphous vanadium oxides and their use as electrodes in reachargeable lithium cells
DE69726351T2 (de) * 1996-08-23 2004-07-15 Toda Kogyo Corp. Lithiumeisenoxid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3489771B2 (ja) * 1996-08-23 2004-01-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の製造法
JP3547575B2 (ja) * 1996-10-15 2004-07-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鉄酸化物、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
JPH10233215A (ja) * 1997-02-17 1998-09-02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H10233212A (ja) * 1997-02-18 1998-09-02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非水系電池用電極活物質
US6503646B1 (en) 2000-08-28 2003-01-07 Nanogram Corporation High rate batteries
US6383235B1 (en) * 1997-09-26 2002-05-0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thode materials,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secondary lithium ion battery using the cathode materials
US6004697A (en) 1997-12-05 1999-12-21 Minnesota Mining & Manufacturing Co. Modified lithium vanadium oxide electrode materials products and methods
US6555272B2 (en) 1998-09-11 2003-04-29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active material for negative electrode i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6716555B2 (en) * 2000-06-13 2004-04-06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6719A (zh) 2002-08-28
US20020192152A1 (en) 2002-12-19
US6916578B2 (en) 2005-07-12
EP1251575A1 (en) 2002-10-23
WO2001080337A1 (fr) 2001-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2505C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用其制造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7228975B2 (ja) 複合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含んだ正極、及びリチウム電池
CN1209291C (zh) 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JP4803486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CN1047692C (zh) 可充电锂电池及这种电池阳极的制造工艺过程
JP5879761B2 (ja) リチウム複合化合物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311574C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和正极的制造方法
CN1225045C (zh) 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
CN100337351C (zh) 锂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701451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CN1685543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2001192208A (ja) リチウムチタン複合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用途
CN1774400A (zh) 含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及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用原料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744368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685542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947283A (zh) 电化学特性改善的负极活性材料和包括该材料的电化学装置
CN1717370A (zh) 含锂-镍-钴-锰-氟复合氧化物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该复合氧化物的锂二次电池
KR20110094023A (ko) 리튬 복합 화합물 입자 분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
KR20080031151A (ko) 비수전해질 2차 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820385A (zh) 锂二次电池正极用含锂复合氧化物的制造方法
CN1209834C (zh) 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30810A (zh) 非水系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法
CN1352471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和包括该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16143539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2292350B (zh) 基于Li和Mn的氟化氧化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S YUASA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PPO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606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60630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Yuasa Batt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S YUASA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UASA BATTER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5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506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GS Yuas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Yuasa Batter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7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