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5407A -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5407A
CN117715407A CN202211084006.2A CN202211084006A CN117715407A CN 117715407 A CN117715407 A CN 117715407A CN 202211084006 A CN202211084006 A CN 202211084006A CN 117715407 A CN117715407 A CN 117715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forming
substrate
layer
e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840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2110840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540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9729 priority patent/WO202405095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5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54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1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10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e.g. polycrystalline, cubic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crystalline pl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初始衬底;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衬底以及凸设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半导体块;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将所述半导体块分隔为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衬底的顶面。本公开减少了半导体结构内部的应力等缺陷问题,从而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制造良率,改善了半导体结构的电性能。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中常用的半导体装置,其由多个存储单元构成,每个存储单元通常包括晶体管和电容器。所述晶体管的栅极与字线电连接、源极与位线电连接、漏极与电容器电连接,字线上的字线电压能够控制晶体管的开启和关闭,从而通过位线能够读取存储在电容器中的数据信息,或者将数据信息写入到电容器中。
为了满足高的存储密度和高的集成度的要求,DRAM等存储器逐渐由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发展。具有三维结构的DRAM等半导体结构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先通过沉积工艺形成半导体层和牺牲层堆叠的超晶格结构,这就不可避免的在导致最终形成的半导体结构中存在应力、晶向差异大以及容易导致杂质的掺入等缺陷,从而引起半导体结构良率的下降,并限制了半导体结构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如何避免超晶格结构对半导体结构产品良率的影响,从而改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用于减少半导体结构中的缺陷,以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制造良率,并改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初始衬底;
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衬底以及凸设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半导体块;
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将所述半导体块分隔为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衬底的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刻蚀所述初始衬底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所述初始衬底中定义有源区域;
注入掺杂离子至所述有源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衬底以及凸设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半导体块的步骤包括:
采用深刻蚀工艺自所述初始衬底的顶面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侧面保留的所述初始衬底作为所述半导体块,所述开口、以及所述半导体块下方保留的所述初始衬底作为所述衬底,所述半导体块位于所述有源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的步骤包括:
于所述衬底上形成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中包括多个第一刻蚀窗口,多个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横向刻蚀所述半导体块,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第一沟槽,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保留的所述半导体块作为所述半导体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半导体块位于沿第三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于所述衬底上形成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的介质层的步骤包括:
于所述半导体块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半导体块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两侧的所述介质层沿所述半导体块的中心面对称分布,所述中心面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衬底的顶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衬底上形成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的介质层的步骤包括:
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形成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堆叠;
去除所述第一介质层,形成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的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所述第二介质层和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构成所述介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去除所述第一介质层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至少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第一支撑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至少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支撑柱的步骤包括:
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第一支撑孔、并同时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第二支撑孔;
于所述第一支撑孔内形成所述第一支撑柱、并同时于所述第二支撑孔内形成第二支撑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中部或者端部;
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中部或者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覆盖所述半导体块的顶面的保护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初始衬底的材料为硅;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的步骤包括:
进行至少一次如下第一循环步骤,直至形成沿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所述第一沟槽,所述第一循环步骤包括:
采用第一刻蚀剂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半导体块,所述第一刻蚀剂对<100>晶向的刻蚀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刻蚀速率;
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露出的所述半导体块的表面外延生长硅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刻蚀剂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半导体块的步骤包括:
采用原子层刻蚀工艺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半导体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蚀剂包括四甲基氢氧化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蚀剂还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为异丙醇、丁醇、氚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初始衬底的材料为硅;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的步骤包括:
进行至少一次如下第二循环步骤,直至形成沿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所述第一沟槽,所述第二循环步骤包括:
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对所述半导体块进行转化处理,形成转化层,<100>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
采用第二刻蚀剂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转化层,所述第二刻蚀剂对所述转化层的刻蚀速率大于对硅的刻蚀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化处理为氧化处理,所述转化层为氧化硅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填充牺牲材料于所述第一沟槽内,形成位于相邻的所述半导体层之间的牺牲层,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堆叠的所述牺牲层和所述半导体层组成堆叠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位于相邻的所述半导体层之间的牺牲层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所述堆叠层中定义晶体管区域、以及沿第三方向分布于所述晶体管区域相对两侧的电容区域和位线区域,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
刻蚀所述堆叠层,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沟槽,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将所述半导体层分隔为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柱,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
于所述晶体管区域的所述半导体柱中形成沟道区、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布于所述沟道区相对两侧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以及覆盖于所述沟道区表面的字线,所述源极区与所述位线区域相邻,所述漏极区与所述电容区域相邻;
形成覆盖所述电容区域的所述半导体柱表面的导电层、覆盖所述导电层表面的电介质层、以及覆盖所述电介质层表面的上电极层;
去除所述位线区域的所述半导体柱和所述牺牲层,形成位线槽;
形成位线于所述位线槽内,所述位线电连接所述源极区。
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
衬底;
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衬底的顶面;多个所述半导体层与所述衬底具有相同的晶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层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有源区域,所述有源区域包括沟道区、以及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布于所述沟道区的相对两侧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且所述半导体层中的多个所述有源区域的晶向均相同。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先通过刻蚀初始衬底形成半导体块,再对半导体块进行横向刻蚀,从而将所述半导体块分隔为沿垂直于衬底的顶面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从而无需通过沉积或者外延工艺来形成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减少甚至是消除了由于一层一层的沉积导致的应力等缺陷问题,而且形成的多个所述半导体层与衬底具有相同的晶向,减少了半导体层内的晶格变形以及杂质引入等缺陷,从而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制造良率,改善了半导体结构的电性能。而且,本公开一些实施例通过形成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方向交替堆叠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通过去除所述第一介质层来形成第一刻蚀窗口,即通过自对准工艺来横向刻蚀所述半导体块,提高了对单个所述半导体层的位置以及厚度、以及相邻所述半导体层之间的第一沟槽的位置以及宽度的可控性,提高了所述半导体结构制造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流程图;
附图2-12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在形成半导体结构的过程中主要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13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硅在氧化过程中不同晶向的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附图1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流程图,附图2-12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在形成半导体结构的过程中主要的工艺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12所示,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提供初始衬底20,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初始衬底20可以是但不限于硅衬底,本具体实施方式以初始衬底20为硅衬底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初始衬底20还可以为氮化镓、砷化镓、碳化镓、碳化硅或SOI等半导体衬底。
步骤S12,刻蚀初始衬底20,形成衬底40以及凸设于衬底40的顶面的半导体块41,如图4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刻蚀初始衬底20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初始衬底20中定义有源区域;
注入掺杂离子至有源区域。
具体来说,可以在对初始衬底20进行刻蚀之前,通过光掩膜等方式在初始衬底20中定义有源区域,然后采用气相扩散或者等离子体注入方式注入掺杂离子至初始衬底20中的有源区域。有源区域后续至少用于形成存储单元中的晶体管。其中,注入的掺杂离子可以是N型离子,也可以是P型离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图2中的箭头表示掺杂离子注入初始衬底20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衬底40以及凸设于衬底40的顶面的半导体块41的具体步骤包括:
采用深刻蚀工艺自初始衬底20的顶面刻蚀初始衬底20,形成至少一个开口42,开口42侧面保留的初始衬底20作为半导体块41,开口42、以及半导体块41下方保留的初始衬底20作为衬底40,半导体块41位于有源区域。
具体来说,形成第一掩膜层30于初始衬底20的顶面,并对第一掩膜层30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在第一掩膜层30中形成暴露初始衬底20的顶面的第二刻蚀窗口。之后,采用深刻蚀工艺、沿第二刻蚀窗口向下刻蚀初始衬底20,形成开口42。开口42侧面保留的初始衬底20作为半导体块41,开口42、以及半导体块41下方保留的初始衬底20作为衬底40。半导体块41凸出设置于衬底40的顶面,从而由半导体块41和衬底40共同形成台阶状结构。在一示例中,为了提高初始衬底20的利用率,可以仅形成一个开口42,半导体块41位于开口42的侧面。在另一示例中,为了提高后续刻蚀半导体块41的刻蚀效率,并进一步简化半导体结构的制造工艺,开口4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图4中所示的开口42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三方向D3对称分布于半导体块41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三方向D3平行于衬底40的顶面。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衬底40的顶面是指衬底40朝向半导体块41的表面。
步骤S13,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81,多个第一沟槽81将半导体块41分隔为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82,第一方向D1垂直于衬底40的顶面,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其中,图9是图8在AA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图8在BB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81的具体步骤包括:
于衬底40上形成位于半导体块41的侧面的介质层,介质层中包括多个第一刻蚀窗口80,多个第一刻蚀窗口80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布;
沿第一刻蚀窗口80横向刻蚀半导体块41,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布的第一沟槽81,相邻的第一沟槽81之间保留的半导体块41作为半导体层82。
为了提高刻蚀效率、且更好的实现刻蚀对准,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42的数量为多个,半导体块41位于沿第三方向相邻的两个开口42之间;于衬底40上形成位于半导体块41的侧面的介质层的具体步骤包括:
于半导体块41在第三方向D3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介质层,位于半导体块41在第三方向D3上相对两侧的介质层沿半导体块41的中心面对称分布,中心面垂直于第三方向D3,第三方向D3与衬底40的顶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衬底40上形成位于半导体块41的侧面的介质层的具体步骤包括:
于半导体块41的侧面形成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沿第一方向D1交替堆叠,如图5所示;
去除第一介质层51,形成位于沿第一方向D1相邻的第二介质层52之间的第一刻蚀窗口80,第二介质层52和第一刻蚀窗口80构成介质层。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选择性原子层沉积工艺于开口42中交替沉积第一介质材料和第二介质材料,以于开口42内形成沿第一方向D1交替堆叠的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采用选择性原子层沉积工艺来形成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可以控制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仅沿第一方向D1交替堆叠、而不会沿其他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3)堆叠,从而确保后续能够通过自对准工艺准确的形成第一沟槽81。其中,为了便于后续选择性的去除第一介质层51、从而形成第一刻蚀窗口80,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之间应具有较高的刻蚀选择比,例如第一介质层51与第二介质层52之间的刻蚀选择比大于3。在一示例中,第一介质层51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物材料(例如二氧化硅),第二介质层52的材料为氮化物材料(例如氮化硅)。
由于后续是通过去除第一介质层51、形成位于相邻的第二介质层52之间的第一刻蚀窗口80,再沿第一刻蚀窗口80对半导体块41进行自对准刻蚀,因此,通过调整第一介质层51的厚度和第二介质层52的厚度、以及第一介质层51与第二介质层52交替堆叠的层数,可以实现对第一沟槽81沿第一方向D1的宽度、半导体层82沿第一方向D1的厚度、以及刻蚀后形成的半导体层82的数量的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半导体结构制造工艺的灵活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深刻蚀工艺与横向刻蚀工艺结合来形成沿第一方向D1间隔堆叠的多个半导体层82,从而能够减少甚至是避免采用沉积或者外延工艺来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D1间隔堆叠的半导体层所带来的内部应力问题,提高了多个半导体层之间的晶向一致性,从而减少了最终形成的半导体结构内部的缺陷(例如晶向缺陷或者杂质缺陷),改善了半导体结构的良率。另外,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自对准刻蚀工艺来刻蚀半导体块41、从而形成多个半导体层82,且能够灵活调整半导体层82的数量和厚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制造工艺的可控性和灵活性,而且为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以及存储密度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半导体块41在横向刻蚀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刻蚀过程中半导体块41出现倾倒或者坍塌,在一些实施例中,去除第一介质层51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至少沿第一方向D1贯穿半导体块41的第一支撑柱71,如图7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至少沿第一方向D1贯穿半导体块41的支撑柱71的具体步骤包括:
形成沿第一方向D1贯穿半导体块41的第一支撑孔61、并同时形成沿第一方向D1贯穿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的第二支撑孔62,如图6所示;
于第一支撑孔61内形成第一支撑柱71、并同时于第二支撑孔62内形成第二支撑柱72,如图7所示。
具体来说,在形成沿第一方向D1交替堆叠的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之后,可以形成第二掩膜层60于半导体块41的顶面,第二掩膜层60中具有暴露半导体块41的第三刻蚀窗口、以及暴露介质层的第四刻蚀窗口。沿第三刻蚀窗口向下刻蚀半导体块41、同时沿第四刻蚀窗口向下刻蚀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以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暴露衬底40的第一支撑孔61、并同时于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中形成暴露衬底40的第二支撑孔62,如图6所示。沉积氮化物(例如氮化硅)等绝缘介质材料于第一支撑孔61内和第二支撑孔62内,形成填充满第一支撑孔61的第一支撑柱71、并同时形成填充满第二支撑孔62的第二支撑柱72,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柱71用于支撑半导体块41,避免半导体块41在横向刻蚀过程中出现倾倒或者坍塌。第二支撑柱72用于支撑第二介质层52,避免在去除第一介质层51的过程中第二介质层52出现坍塌,以确保横向刻蚀工艺的顺利进行。
为了在对半导体块41和第二介质层52进行稳定支撑的同时,减少对半导体块41的面积的占用、以及对第一刻蚀窗口空间的占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71位于半导体块41的中部或者端部;
第二支撑柱72位于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的中部或者端部。
举例来说,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柱71位于半导体块41的中部,第二支撑柱72位于第一介质层51和第二介质层52的中部,且两个第二支撑柱72沿第三方向D3对称分布于第一支撑柱71的相对两侧。
为了避免在横向刻蚀半导体块41的过程中对半导体块41的顶面造成损伤,确保形成的最顶层的半导体层82顶面的平坦,在一些实施例中,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81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覆盖半导体块41的顶面的保护层。在一示例中,保护层的材料可以与第二介质层52的材料相同,例如均为氮化物材料(例如氮化硅)。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始衬底20的材料为硅;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81的具体步骤包括:
进行至少一次如下第一循环步骤,直至形成沿平行于衬底40的顶面的方向贯穿半导体块41的第一沟槽81,第一循环步骤包括:
采用第一刻蚀剂沿第一刻蚀窗口80刻蚀半导体块41,第一刻蚀剂对<100>晶向的刻蚀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刻蚀速率;
沿第一刻蚀窗口80露出的半导体块41的表面外延生长硅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刻蚀剂沿第一刻蚀窗口80刻蚀半导体块41的具体步骤包括:
采用原子层刻蚀工艺沿第一刻蚀窗口80刻蚀半导体块41。
<100>晶向包括六个晶向,分别为晶向[100]、晶向[010]、晶向[001]及上述三者的相反晶向,可以理解的是,[100]晶向与(100)晶面垂直。具体来说,衬底40的顶面的垂直方向为<100>晶向,第一刻蚀窗口80露出的半导体块41的侧面的垂直方向为<100>晶向。在对硅材料的半导体块41进行横向刻蚀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一刻蚀剂,可以使得硅不同晶向之间具有不同的刻蚀选择比,即对半导体块41进行各向异性刻蚀。举例来说,在沿第一刻蚀窗口80对半导体块41进行横向刻蚀的过程中,需要保留半导体块41中<100>晶向的原子、而需要将非<100>晶向的原子刻蚀掉,即,保留半导体块41中{100}晶面族原子、而需要将非{100}晶面族原子刻蚀掉。其中,非<100>晶向包括<110>晶向和<111>晶向,因此,第一刻蚀剂对<100>晶向的刻蚀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刻蚀速率。虽然第一刻蚀剂对<100>晶向的刻蚀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刻蚀速率,在横向刻蚀过程中,也会对<100>晶向进行部分刻蚀,从而影响需要形成的半导体层82的厚度和表面粗糙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沿第一刻蚀窗口80刻蚀半导体块41第一预设时间之后,暂停横向刻蚀工艺,并沿第一刻蚀窗口80露出的半导体块41的表面外延生长硅材料第二预设时间,从而在提高最终形成的半导体层82的表面的平坦度的同时,防止半导体层82靠近第一刻蚀窗口80的端部的厚度过薄,从而提高半导体层82整体厚度的均匀性。之后,再执行下一次第一循环步骤,即再次沿第一刻蚀窗口80刻蚀半导体块41,并在刻蚀工艺持续第一预设时间之后,沿第一刻蚀窗口80露出的半导体块41的表面外延生长硅材料,并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即交替实施刻蚀与外延生长工艺,直至形成沿平行于衬底40的顶面的方向贯穿半导体块41的第一沟槽81,从而形成悬空的半导体层82(即沿第一方向D1相邻的半导体层82通过第一沟槽81完全物理隔离)。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的相对大小、以及第一循环步骤执行的次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根据第一刻蚀剂的具体类型、所需形成的半导体层82的厚度等因素进行选择,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硅中<100>晶向与硅中非<100>晶向之间的刻蚀选择比,从而减小对<100>晶向的损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刻蚀剂包括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在一示例中,第一刻蚀剂包括体积百分比为15%~30%(例如25%)的四甲基氢氧化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刻蚀剂还包括添加剂,添加剂为异丙醇、丁醇、氚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具体来说,为了改善横向刻蚀过程中第一沟槽81内壁(即半导体层82下表面和/或半导体层82上表面)的形貌,还可以在第一刻蚀剂中添加添加剂为异丙醇、丁醇、氚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通过调整第一刻蚀剂中四甲基氢氧化铵与添加剂之间的比例、横向刻蚀半导体块41时的刻蚀温度,从而可以更加精确的控制不同晶面之间的刻蚀速率和所形成的半导体层82的表面粗糙度。举例来说,第一刻蚀剂可以包括体积分数为19%~23%的四甲基氢氧化铵和体积分数为10%~25%的异丙醇;或者,第一刻蚀剂包括体积分数为19%~23%的四甲基氢氧化铵和体积分数为4%~15%的丁醇;或者,第一刻蚀剂可以包括体积分数为19%~23%的四甲基氢氧化铵、体积分数为10%~25%的异丙醇、以及体积分数为0.1%~0.2%的氚;或者,第一刻蚀剂可以包括体积分数为19%~23%的四甲基氢氧化铵、体积分数为4%~15%的丁醇、以及体积分数为0.1%~0.2%的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初始衬底20的材料为硅;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81的具体步骤包括:
进行至少一次如下第二循环步骤,直至形成沿平行于衬底40的顶面的方向贯穿半导体块41的第一沟槽81,第二循环步骤包括:
沿第一刻蚀窗口80对半导体块41进行转化处理,形成转化层,<100>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
采用第二刻蚀剂沿第一刻蚀窗口80刻蚀转化层,第二刻蚀剂对转化层的刻蚀速率大于对硅的刻蚀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化处理为氧化处理,转化层为氧化硅层。
以下以转换处理为氧化处理为例进行说明。附图13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硅在氧化过程中不同晶向的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13中的第一曲线1301表示硅在900℃氧化过程中<100>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曲线,第二曲线1311表示硅900℃在氧化过程中<110>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曲线,第三曲线1321表示硅在900℃氧化过程中<111>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曲线,第四曲线1302表示硅在1000℃氧化过程中<100>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曲线,第五曲线1312表示硅1000℃在氧化过程中<110>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曲线,第六曲线1322表示硅在1000℃氧化过程中<111>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曲线。
由图13可知,在相同的氧化时间下,<111>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大于<110>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且<110>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大于<100>晶向的硅生成的氧化层的厚度,即<111>晶向的硅的氧化速率大于<110>晶向的硅的氧化速率、且<110>晶向的硅的氧化速率大于<100>晶向的硅的氧化速率。因此,在沿第一刻蚀窗口80氧化半导体块41第三预设时间之后,通过选择性刻蚀工艺去除氧化硅层,且刻蚀工艺持续第四预设时间之后,再次沿第一刻蚀窗口80氧化半导体块41第三预设时间。由于非<100>晶向的硅的氧化速率大于<100>晶向的硅,因此,在相同的氧化时间及刻蚀时间下,去除掉的非<100>晶向的硅的量大于<100>晶向的硅的量。通过交替进行氧化处理与刻蚀处理,来形成沿平行于衬底40的顶面的方向贯穿半导体块41的第一沟槽81,从而形成悬空的半导体层82(即沿第一方向D1相邻的半导体层82通过第一沟槽81完全物理隔离)。其中,第三预设时间与第四预设时间的相对大小、以及第二循环步骤执行的次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根据所选择的第二刻蚀剂的种类、所需要形成的半导体层82的厚度等因素选择。
本具体实施方式是以转化处理为氧化处理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的转化处理方式,只要能使得在转化处理过程中,<100>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81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每个半导体层82中形成沿第二方向D1间隔排布的多个存储单元,第二方向D2平行于衬底41的顶面,如图11和图12所示,其中,图11是半导体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在CC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半导体块41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81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填充牺牲材料于第一沟槽81内,形成位于相邻的半导体层82之间的牺牲层,沿第一方向D1交替堆叠的牺牲层和半导体层82组成堆叠层。
其中,牺牲层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SiGe或者其他绝缘介质材料(例如二氧化硅或者氮化硅)。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位于相邻的半导体层82之间的牺牲层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堆叠层中定义晶体管区域、以及沿第三方向D3分布于晶体管区域相对两侧的电容区域和位线区域,第三方向D3平行于衬底40的顶面;
刻蚀堆叠层,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的第二沟槽,多个第二沟槽将半导体层82分隔为沿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柱121,第二方向D2平行于衬底40的顶面,且第二方向D2与第三方向D3相交;
于晶体管区域的半导体柱121中形成沟道区、沿第三方向D3分布于沟道区相对两侧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以及覆盖于沟道区表面的字线111,源极区与位线区域相邻,漏极区与电容区域相邻;
形成覆盖电容区域的半导体柱121表面的导电层123、覆盖导电层123表面的电介质层122、以及覆盖电介质层122表面的上电极层112;
去除位线区域的半导体柱121和牺牲层,形成位线槽;
形成位线110于位线槽内,位线110电连接源极区,参见图11和图12。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形成的半导体结构可以是但不限于DRAM。以下以半导体结构为DRAM为例进行说明。半导体结构包括字线和位线,字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或者,字线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位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堆叠层之后,可以于堆叠层中定义晶体管区域、以及沿第三方向D3分布于晶体管区域相对两侧的电容区域和位线区域。通过刻蚀堆叠层,将每个半导体层82分隔为沿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柱121,从而形成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呈三维阵列堆叠的多个半导体柱121。于晶体管区域的半导体柱121中形成沟道区、以及沿第三方向D3分布于沟道区相对两侧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于晶体管区域中形成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覆盖沿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的多个沟道区的字线111。在形成字线111之前,还可以通过原位氧化工艺(例如原位水汽氧化工艺)形成栅极介质层120。于电容区域形成电容器。电容器包括位于电容区域的半导体柱121、覆盖于半导体柱121表面的导电层123、覆盖于导电层123表面的电介质层122、以及覆盖于电介质层122表面的上电极层112,其中,电容区域的半导体柱121和导电层123共同作为电容器的下电极层。电容区域还可以包括覆盖多个电容器的公共电极层113。于堆叠层的位线区域形成位线110。其中,字线111与位线110的材料可以相同,例如均为金属钨。以上是以水平字线结构与垂直位线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形成垂直字线结构与水平位线结构。
本具体实施方式是以沿第三方向D3间隔排布的两个晶体管共用一条位线110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针对每个晶体管设置一条与其电连接的位线。
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如图1-图12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形成的半导体结构。本具体实施方式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结构可以参见图2-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半导体结构可以是但不限于DRAM。如图1-图12所示,半导体结构,包括:
衬底40;
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82,第一方向D1垂直于衬底40的顶面;多个半导体层82与衬底40具有相同的晶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层82包括沿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的多个有源区域,有源区域包括沟道区、以及沿第三方向D3分布于沟道区的相对两侧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且半导体层82中的多个有源区域的晶向均相同。
具体来说,衬底40上包括沿第一方向D1依次堆叠的多个半导体层82,且每个半导体层82都与衬底40具有相同的晶向、各半导体层82之间的晶向也相同。相较于外延生长或者沉积方式形成的半导体层,本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减小各半导体层之间的晶向差异,确保了各半导体层之间的晶向一致性。另外,半导体层82的有源区域用于形成存储单元,而半导体层82的层内晶向一致性确保了后续形成的多个沿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的存储单元的性能一致性,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一致性和性能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支撑柱71,沿第一方向D1贯穿堆叠结构,且第一支撑柱71位于沿第二方向D2相邻的两个存储单元之间。
具体来说,第一支撑柱71用于在采用横向刻蚀工艺刻蚀半导体块41的过程中支撑半导体块41。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先通过刻蚀初始衬底形成半导体块,再对半导体块进行横向刻蚀,从而将半导体块分隔为沿垂直于衬底的顶面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从而无需通过沉积或者外延工艺来形成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减少甚至是消除了由于一层一层的沉积导致的应力等缺陷问题,而且形成的多个半导体层与衬底具有相同的晶向,减少了半导体层内的晶格变形以及杂质引入等缺陷,从而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制造良率,改善了半导体结构的电性能。而且,本具体实施方式一些实施例通过形成沿垂直于衬底的顶面的方向交替堆叠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通过去除第一介质层来形成第一刻蚀窗口,即通过自对准工艺来横向刻蚀半导体块,提高了对单个半导体层的位置以及厚度、以及相邻半导体层之间的第一沟槽的位置以及宽度的可控性,提高了半导体结构制造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初始衬底;
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衬底以及凸设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半导体块;
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将所述半导体块分隔为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衬底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所述初始衬底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所述初始衬底中定义有源区域;
注入掺杂离子至所述有源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衬底以及凸设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半导体块的步骤包括:
采用深刻蚀工艺自所述初始衬底的顶面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侧面保留的所述初始衬底作为所述半导体块,所述开口、以及所述半导体块下方保留的所述初始衬底作为所述衬底,所述半导体块位于所述有源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的步骤包括:
于所述衬底上形成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中包括多个第一刻蚀窗口,多个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横向刻蚀所述半导体块,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第一沟槽,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保留的所述半导体块作为所述半导体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半导体块位于沿第三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于所述衬底上形成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的介质层的步骤包括:
于所述半导体块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半导体块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两侧的所述介质层沿所述半导体块的中心面对称分布,所述中心面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衬底的顶面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衬底上形成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的介质层的步骤包括:
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侧面形成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堆叠;
去除所述第一介质层,形成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的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所述第二介质层和所述第一刻蚀窗口构成所述介质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去除所述第一介质层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至少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第一支撑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至少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支撑柱的步骤包括:
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第一支撑孔、并同时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第二支撑孔;
于所述第一支撑孔内形成所述第一支撑柱、并同时于所述第二支撑孔内形成第二支撑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半导体块的中部或者端部;
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中部或者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覆盖所述半导体块的顶面的保护层。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衬底的材料为硅;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的步骤包括:
进行至少一次如下第一循环步骤,直至形成沿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所述第一沟槽,所述第一循环步骤包括:
采用第一刻蚀剂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半导体块,所述第一刻蚀剂对<100>晶向的刻蚀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刻蚀速率;
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露出的所述半导体块的表面外延生长硅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第一刻蚀剂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半导体块的步骤包括:
采用原子层刻蚀工艺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半导体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蚀剂包括四甲基氢氧化铵。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蚀剂还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为异丙醇、丁醇、氚中的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衬底的材料为硅;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的步骤包括:
进行至少一次如下第二循环步骤,直至形成沿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的方向贯穿所述半导体块的所述第一沟槽,所述第二循环步骤包括:
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对所述半导体块进行转化处理,形成转化层,<100>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小于其他晶向的转化处理速率;
采用第二刻蚀剂沿所述第一刻蚀窗口刻蚀所述转化层,所述第二刻蚀剂对所述转化层的刻蚀速率大于对硅的刻蚀速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处理为氧化处理,所述转化层为氧化硅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半导体块中形成多个第一沟槽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填充牺牲材料于所述第一沟槽内,形成位于相邻的所述半导体层之间的牺牲层,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堆叠的所述牺牲层和所述半导体层组成堆叠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位于相邻的所述半导体层之间的牺牲层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所述堆叠层中定义晶体管区域、以及沿第三方向分布于所述晶体管区域相对两侧的电容区域和位线区域,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刻蚀所述堆叠层,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沟槽,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将所述半导体层分隔为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柱,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顶面,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
于所述晶体管区域的所述半导体柱中形成沟道区、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布于所述沟道区相对两侧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以及覆盖于所述沟道区表面的字线,所述源极区与所述位线区域相邻,所述漏极区与所述电容区域相邻;形成覆盖所述电容区域的所述半导体柱表面的导电层、覆盖所述导电层表面的电介质层、以及覆盖所述电介质层表面的上电极层;
去除所述位线区域的所述半导体柱和所述牺牲层,形成位线槽;
形成位线于所述位线槽内,所述位线电连接所述源极区。
19.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半导体层,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衬底的顶面;多个所述半导体层与所述衬底具有相同的晶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层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有源区域,所述有源区域包括沟道区、以及沿第三方向分布于所述沟道区的相对两侧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且所述半导体层中的多个所述有源区域的晶向均相同。
CN202211084006.2A 2022-09-06 2022-09-06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Pending CN1177154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4006.2A CN117715407A (zh) 2022-09-06 2022-09-06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PCT/CN2022/129729 WO2024050951A1 (zh) 2022-09-06 2022-11-04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4006.2A CN117715407A (zh) 2022-09-06 2022-09-06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5407A true CN117715407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7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84006.2A Pending CN117715407A (zh) 2022-09-06 2022-09-06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5407A (zh)
WO (1) WO20240509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07847B2 (en) * 2006-03-31 2008-08-05 Intel Corporation Stacked multi-gate transistor design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CN104078324B (zh) * 2013-03-29 2018-01-0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堆叠纳米线制造方法
CN105870183B (zh) * 2015-01-19 2019-07-0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7437556A (zh) * 2016-05-27 2017-12-05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Gaa结构mosfet的形成方法
CN110164851B (zh) * 2019-05-08 2020-10-27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三维固态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三维固态电容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50951A1 (zh)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6245B2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with short-free source select gate contact via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0381364B2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vertically offset drain select level lay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US20200279855A1 (en) Memory Array And Methods Used In Forming A Memory Array
US11107901B2 (en) Charge storage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ferroelectric layer between control gate electrode lay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20210391332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mory
US11201111B2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containing structures for enhancing gate-induced drain leakage current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20210265372A1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molybdenum word lines and metal oxide spac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20210082262A (ko) 에피택셜 강유전성 메모리 요소들을 포함하는 3차원 메모리 디바이스 및 그 형성 방법
WO2023216396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11063063B2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containing plural work function word lin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4864501A (zh) 三维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WO2021225639A1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with a dielectric isolation space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20210091204A1 (en)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s with dual dielectric confinement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771540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7715406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WO2023178744A1 (zh) 存储器及其制作方法
US11812598B2 (en)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laterally perforated support pillar structures surrounding contact via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WO2023206812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存储器
WO2022198950A1 (zh) 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和半导体结构
US20230389265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EP4326026A1 (en)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WO2023231196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WO2023201849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20240074191A1 (en)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memory device
WO2023184589A1 (zh) 存储器、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