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76C - 地震隔离建筑及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震隔离建筑及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76C
CN1173876C CNB00126978XA CN00126978A CN1173876C CN 1173876 C CN1173876 C CN 1173876C CN B00126978X A CNB00126978X A CN B00126978XA CN 00126978 A CN00126978 A CN 00126978A CN 1173876 C CN1173876 C CN 117387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thquake
separating building
hoist trunk
building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269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0709A (zh
Inventor
关谷裕二
重田政之
黒田定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Hitachi Mito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Hitachi Mito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Hitachi Mito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300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0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8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7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21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system
    • B66B5/02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system where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 is caused by a natural event, e.g. earthqua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为了使入口部分空间做大,在建筑中免除了为地震运动设置的分隔空隙用墙的入口,而膨胀地板是通过靠近设置在升降通道侧左右两边的活动墙来安装的。利用分隔墙在左右两边作导向件,膨胀地板能够在前后方向运动,并跟随着升降通道。此外,它还与升降通道边在左右方向独立地运动,并跟随着非地震隔离建筑。

Description

地震隔离建筑及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电梯装置,特别涉及一在非地震隔离建筑及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内部升降通道中供轿箱上下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如日本专利公开的No.9-202562公报所示,建议一种电梯,这种电梯具有:一多层的非地震隔离建筑;通过地震隔离措施安装在非地震隔离建筑中的多层地震隔离建筑;一由地震隔离建筑支持并在上下方向延伸到非地震隔离建筑及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电梯升降通道;一在电梯升降通道中上下来回移动的轿箱;一电梯升降通道的下部着地部位;一非地震隔离建筑面向升降通道着地部位的非地震隔离建筑的入口部位;以及一位于非地震隔离建筑的入口部位并面向升降通道着地部位的膨胀部件,该膨胀部件并具有吸收地震运动的空隙,以容许由于地震运动而发生在非地震隔离建筑及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移。
如日本专利公开的No.9-202562公报所示,建议一种电梯,这种电梯具有:一多层的非地震隔离建筑;通过地震隔离措施安装在非地震隔离建筑中的多层地震隔离建筑;一由地震隔离建筑支持并在上下方向延伸到非地震隔离建筑及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电梯升降通道;一在电梯升降通道中上下来回移动的轿箱;一连接非地震隔离建筑中升降通道及地震隔离建筑中升降通道、并支持非地震隔离建筑及地震隔离建筑之间导轨的升降通道支承框架;用以按照非地震隔离建筑及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相对位移而位移或倾斜的楼层电梯门限制装置;以及一面向楼层电梯门及跨越空隙而容许在升降通道支承框架中发生位移的膨胀部件。
发明内容
在电梯装置中有一升降通道,该通道由地震隔离建筑支承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而膨胀地板跨接于非地震隔离建筑及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空隙以吸收地震运动,作为面向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电梯入口部分需要在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位及升降通道侧着地部分之间有一膨胀地板,对于面向非地震隔离建筑的入口部分必需有大的空隙。
在电梯装置中有一升降通道,该通道由地震隔离建筑支承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一升降通道支承框架用以支承地震隔离建筑楼层上的导轨,以及一安装在升降通道支承框架的楼层电梯门限制装置。由于在升降通道支承框架上分层安装有入口部分的过道,在升降通道支承框架上分层安装入口部分过道需要大的空隙。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做大空隙,以便用作为非地震隔离建筑的入口部分及升降通道支承框架上分层安装入口部分。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梯装置,具有:一至少一层的非地震隔离建筑;一通过地震隔离装置安装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地震隔离建筑;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或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入口部分;一升降通道结构,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及所说地震隔离建筑中在顶部及底部方向延伸并对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具有空隙以便能相对地横移或位移;一轿箱,它可沿由所说升降通道结构形成的升降通道向所说顶部及底部方向运动;一在所说升降通道结构上形成的升降通道侧着地部分;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着地部分及所说升降通道着地部分之间的空隙上的膨胀地板,所说电梯装置还包栝:活动墙,这些活动墙分别设置在一左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以及一右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所说左侧和右侧分隔构件分别位于所说升降通道结构的左右两侧,当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左右方向摇动时,能够对所说分隔构件作相对横移或位移,并当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前后方向摇动时,能对所说升降通道结构作相对横移或位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图1中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分的纵向剖面图,并表示在顶部及底部建筑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的平常状态。
图3为解释当在图2中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1)的状态图。
图4为解释当在图2中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2)的状态图。
图5为按图1中I-I线所见剖视图,并表示在顶部及底部建筑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的平常状态。
图6为按图1中I-I线所见剖面图,并为解释当发生左右向位移时(式样1)的状态图。
图7为按图1中I-I线所见剖面图,并为解释当发生左右向位移时(式样2)的状态图。
图8为按图1中I-I线所见剖面图,并为解释当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1)的状态图。
图9为按图1中I-I线所见剖面图,并为解释当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2)的状态图。
图10为按图1中II-II线所见剖面图。
图11为图1中平常状态时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分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中表示发生左右向位移状态时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分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中表示发生左右向位移状态时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分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中表示发生前后向位移状态时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分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中表示发生前后向位移状态时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分的立体图。
图16为显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7为安装有图16所示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支承框架楼层非地震隔离建筑侧入口部分纵向剖视详细图,并表示在顶部及底部建筑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的平常状态。
图18为解释图17中当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1)位置关系图。
图19为解释图17中当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2)位置关系图。
图20为按图17中I-I线所见剖视图,并为解释在顶部及底部建筑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的状态图。
图21为解释图20中当发生左右向位移时(式样1)位置关系图。
图22为解释图20中当发生左右向位移时(式样2)位置关系图。
图23为解释图20中当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1)位置关系图。
图24为解释图20中当发生前后向位移时(式样2)位置关系图。
图25为按图17中II-II线所见剖视图,并为解释平常状态图。
图26为解释图25中当发生左右向位移时(式样1)位置关系图。
图27为显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图。
图28为解释图27中当发生前向最大位移时位置关系图。
图29为图27的详细立体图。
图30为显示图29中当前向位移为最大时状态立体图。
图31为显示应用本发明的并列式电梯构造剖视图。
图32为显示应用本发明的并列式电梯构造剖视图。
图33为显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剖视图。
图34为显示图30中当遇到前向位移时状态剖视图。
图35为显示图33的立体图。
图36为显示图34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将通过图1-15予以解释。
图1为显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其建筑具有一直接安装在地面1上非地震隔离建筑2及一地震隔离建筑3,而该地震隔离建筑3安装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上面几层。
地震隔离建筑3装在安放于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复式地震吸收装置4上。用弹性体制成的地震吸收装置4一般处于非地震隔离建筑2及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非地震隔离建筑2直接置于地面上作为基础,则地震隔离建筑3的地震运动受到抑制。
非地震隔离建筑2有一分隔墙7用以标出空隙内侧,周围由外墙5及地板6包围,并有房室8A,8B作为复式空隙。一两层构造显示作为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例子,但多于两层的构造也可应用。
地震隔离建筑3有一形成外墙9、地板10及上部楼层电梯升降通道11的内墙12,以及作为房室的复式空隙13A,13B,13C。
上部楼层电梯升降通道11沿地震隔离建筑3纵向从顶层向底层延伸,而轿箱15能在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内上下移动。在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的下部,布置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以便向下进入非地震隔离建筑2。
该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向下延伸到由越过地震隔离装置4的下部隔离墙12A所构成的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12B,12B。该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12B位于可使非地震隔离建筑2所提供的空隙7A保持有一定的空隙的位置处。此空隙可吸收地震运动,并要求升降通道结构12B相对非地震隔离建筑2作横移或位移。地震隔离建筑3的轿箱15在由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及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所构成的升降通道内上下运动。
在图1中,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12B与地震隔离建筑3形成一体,并使用与地震隔离建筑3相同的建筑材料,但是,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12B也可单独形成,并使用如螺栓之类的固定方法与地震隔离建筑3连成一体。
在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形成的升降通道结构由墙壁12A,12构成。
但是该结构也由纵向延伸的梁及横向延伸的横梁(支承框架)构成。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如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一样其间周围被下部隔墙12A包围,以使外部人员不能接触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中上下运动的轿箱15。当采用具有人员能接触轿箱15危险的升降通道14结构时,应当安排设置额外保护装置使人员接触不到轿箱15。此外应该设计一任何人员接近不到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或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的建筑结构。
电梯的轿箱15在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中上下运动。在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中,导轨16被布置成垂直方向延伸,而轿箱15沿此导轨16上下运动。
在地震隔离建筑3相应各层的13A,13B,13C室上各自为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的电梯提供着地部分17A,17B,17C。
电梯的着地部分17A,17B,17C布置成穿过升降通道结构所形成的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的内墙12。
在电梯的着地部分17A,17B,17C上,在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内布置有进入门18。当停住而对应于进入门18时,轿箱15备有轿箱门19。
地震隔离建筑3的房室13A,13B,13C通过内墙12与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邻接。相反,由分隔墙7形成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房室8A,8B,而由内墙12A形成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二者分开以便各自独立地位移。分隔墙7及内墙12A的布置使其分别保持一预定空隙S。
这就是说,地震隔离建筑3通过地震隔离装置4安装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上部。
构成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的升降通道结构安装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房室7A中并对非地震隔离建筑2保持预定空隙S。
当地震发生时在一次个别地震运动中地震隔离建筑3及非地震隔离建筑2均会被摇动。因此二者均需要由空隙来吸收地震运动并容许非地震隔离建筑2及地震隔离建筑3产生相对位移。升降通道结构的一部分12B在地震隔离建筑3及非地震隔离建筑2内沿顶部和底部方向,并保持对非地震隔离建筑2有一预定空隙S,因而当地震发生时相对横移或位移成为可能。通常,在地震隔离建筑3的地震运动中,地震隔离建筑3的整个建筑从顶部到底部以同样位移摇动而顶部并不弯曲。
由于在形成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的内墙12A及非地震隔离建筑2之间安排有空隙S,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及具有供人员上下电梯的出入门21的电梯着地部分之间安装着膨胀地板。
在此,形成上部楼层升降通道11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的升降通道结构固定地支承在图1的地震隔离建筑3上,而升降通道结构下部与非地震隔离建筑2之间有空隙S,但是在本发明中这种关系的相反构造可以很容易实施。
即升降通道结构固定地支承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上,而升降通道结构上部与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有空隙S,本发明同样可以应用。
如图5为按图1中I-I线所见剖视图和图2非地震隔离建筑侧着地部分的详细纵向剖面图所示,膨胀地板26A面向电梯着地部分(一着地部分)22,并超出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宽度的边缘141,142的左右方向直到分隔墙7A为止,并封闭住形成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的电梯着地部分22前部的内墙12A与非地震隔离建筑2之间的空间。因此,旅客有可能走过膨胀地板。如图所示,膨胀地板26A的长度La大于升降通道结构12B的着地侧表面宽度Lb,由此平台空间能够取得较宽广。如图10为按图1及图2中II-II线所见剖面图所示,膨胀地板26A支承于地震隔离建筑3上使其能对非地震隔离建筑2作前后方向F,B的相对运动并能跟随分隔墙7A,7B向左右方向R,L运动。
在图5中,虚线P2表示非地震隔离建筑2地板边缘的位置,而膨胀地板26A支承在地板边沿上。非地震隔离建筑2地板边缘取决于地震运动一直要运动一直到点划线P1为止。
面向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的膨胀地板26A的下部楼层升降通道边缘由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所支承以使膨胀地板26A能够对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作左右方向相对运动或位移。此外,在膨胀地板26A的下部楼层升降通道一边,有一建筑的活动墙26B向顶部和底部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如膨胀地板26A一样该活动墙26B向左、右方向延伸到分隔墙7A,7B,并且具有把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电梯着地部分22从非地震隔离建筑2及非地震隔离建筑与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空隙隔开的功能。在该活动墙26B左右侧各自具有的分隔墙7A,7B中,还有以下述及的侧面活动墙26C。
在该建筑的活动墙26B上部,设有一以左右方向开向分隔墙7A,7B的可滑动天花板26D,以便如同膨胀地板26A一样封闭空隙S。
在图中,被布置在楼层天花板28上部从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房室8A,8B的天花板27吊挂的房屋,也可放在楼层天花板28底上。但在此情况时,应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可滑动天花板26垂下的构造。
膨胀地板26A,活动墙26B及可滑动天花板26D可以分别支承在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上。在此情况下,在左右方向它们必须支承在下部楼层升降通道上。
膨胀构件26由该建筑的膨胀地板26A、活动墙26B和可滑动天花板26D构成,并可利用分隔墙7A,7B在左右方向作为导向对着非地震隔离建筑2在前后方向运动。此外,它还可对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在左右方向上运动。当由于地震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与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它能够在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上作相对横移或位移。
图10表示膨胀地板26A邻近区域的细节,并为按图1中I-I线所见剖面图。当地震运动发生时,上部及下部导辊266,268通过在膨胀构件支承托架262,264上滚动在左右向滑动,并固定在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一侧,而膨胀地板26A、活动墙26B和可滑动天花板26D均由上部导辊266和下部导辊268支承。当地震运动发生时,膨胀地板26A及活动墙26B对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前后向滑动,并能够相对地和自由地运动或位移。图3,8,14表示建筑移动方向使平台部分空隙变大的情况,而图4,9,15表示建筑移动方向使平台部分空隙反向闭合的情况。图6,12和图7,13表示非地震隔离建筑2对着地震隔离建筑3相对地在左右向横移或位移的情况。
分隔墙7A,7B的边缘位于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左及右,面向电梯门厅29,并如图5所示在与面向电梯门厅29活动墙26B表面的同一表面延伸,不过,由于地震当膨胀构件26相对于非地震隔离建筑2移向前侧时,建筑的活动墙26B如图8所示面向电梯门厅29的表面在左右方向超出分隔墙7A,7B。
当超出表面时,面向分隔墙7A,7B的活动墙26B边缘可以从电梯门厅侧看到。因为建筑的活动墙26B的厚度很小,它被活动边墙26C(辅助构件)所阻隔,而边墙26C与分隔墙7A,7B平行并相对电梯门厅反向延伸。故即使相对位移超过建筑的活动墙26B的厚度,空隙S能够与非地震隔离建筑2隔开。该活动边墙26C作为一导向件可以引导建筑的活动墙26B沿分隔墙7A,7B在前后方向运动,而即使由于地震运动建筑的活动墙26B向前移动,活动边墙26C仍保持与分隔墙7A,7B接触而不离开之,如图8所示。
此外,在图中未予阐明,虽然分隔墙7A,7B的边缘位于非地震隔离建筑2的左及右,面向电梯门厅29,面向电梯门厅29活动墙26B表面的同一表面延伸,它也可延伸到并不超过非地震隔离建筑与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空隙的位置。由此,它使引导活动墙26B之事变得容易,而使活动墙26B离开分隔墙7A,7B成为困难,但反之,将引发平台不必要的障碍。因此,延伸部分越小越好。
此外,如图9所示,当膨胀构件26由于地震相对于非地震隔离建筑2向后运动(或非地震隔离建筑2向后运动)时,建筑的活动墙26B从分隔墙7A,7B在左右两边并面向电梯门厅29的端面向后运动,并当非地震隔离建筑2与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相对位移成为零时,建筑的活动墙26B移回到分隔墙7A,7B在左右两边并面向电梯门厅29的同一平面。
至于在左右两边并面向电梯门厅29的侧面分隔墙7A,7B,参照活动墙26B移出量如图9所示,在左右两边并面向电梯门厅29的分隔墙7A,7B的端面可以经常预先伸出。在那种情况下,由于面向电梯门厅29的活动墙26B向前从分隔墙7A,7B在左右两边并面向电梯门厅29的表面移出,如图27、29所示,就不需要有活动侧墙26C。在如此情况下,图28,30各自表示发生前向最大位移状态的横剖面图及立体图。
按照上述结构,由于在左右两边并面向电梯门厅29的分隔墙7A,7B的端面没有从面向电梯门厅29的活动墙26B表面的同一表面伸出,就有可能使空隙得到更大利用。如果在左右两边并面向电梯门厅29的分隔墙7A,7B的端面伸出,建筑的活动墙能够充裕地被引导到具有空隙的区域,同时可获得大的平台空间。
图33,34,35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视图,在建筑的活动墙26两端部平行于分隔墙7A,7B设置一伸向电梯门厅的部件26F,由此活动墙26能够沿分隔墙7A,7B运动。此外,在活动墙26B及部件26F转角内,设置一加强材料26G。如图33,35所示,通常建筑的活动墙26事先设置在后部位置以使部件26F并不移出,而当地震运动发生时部件26F如图34,36所示那样移出。
其次,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将用图说明。如图16至26所示,本发明的建筑有一直接安装在地面1上的非地震隔离建筑2,以及一安装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上的地震隔离建筑3。地震隔离建筑3装在安放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上的多数个地震隔离装置4上。因此,即使由于地震而非地震隔离建筑2摇动,地震隔离建筑3因装在地震隔离装置4上而被抑制。
非地震隔离建筑2有分隔墙7,该墙分隔与建筑的外墙5和地板6围成内部空间以及作为房间8A,8B,9C的多个空间。地震隔离建筑3有内墙12、形成建筑的外墙9、板10、部楼层升降通道11以及作为房间13A,13B,13C,13D的多个空间。
电梯的升降通道30在建筑中间处分为上部楼层升降通道30A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30B。
当发生地震运动并且地震隔离建筑3与非地震隔离建筑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上部楼层升降通道30A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30B之间就会发生相对位移。
为了防止由于上部楼层升降通道30A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30B之间相对位移所造成的导轨31突然变形,设置一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跨接非地震隔离建筑2各楼层与地震隔离建筑3,而导轨31由此支承框架32支承,导轨31变形可以分散到各楼层中去。
该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由纵向架32A及横梁32B构成。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的上部由地震隔离建筑3支承,而下部支承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上。如图18及19所示,当此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倾斜时,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与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就会发生相对位移。
在该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的横梁32B上,悬挂着支承框架34以便安装出入电梯的门33。当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在前后方向倾斜时,支承框架34具跟随倾斜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21及22所示,当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在左右方向倾斜时,悬挂在横梁上的支承框架34相对地在左右方向横移或位移。图16中的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是为二层楼设置的,但其他多于二层的楼层也相似地适用。
该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可对非地震隔离建筑2侧及地震隔离建筑3侧任何楼层建筑相对位移。为了容许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与非地震隔离建筑2侧或地震隔离建筑3侧的各建筑间的相对位移,而设置了空隙S2。
在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悬挂的支承框架34与各建筑间以同样的方式设置了空隙S2,而在作为电梯着地部分的支承框架34与建筑之间设置了膨胀地板35A以便旅客上下。然而,在安装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的非地震隔离建筑2侧的最低层建筑上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不产生位移,故不需要膨胀地板35A。
安装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的楼层的空隙S2与建筑由分隔墙36A,36B隔开。膨胀地板35A延伸到设置在左右侧并面向支承框架34的分隔墙36A,36B,并封闭支承框架34前方的空隙S2。该膨胀地板35A由建筑支承成使其能沿建筑入口方向前后移动。
膨胀地板35A在支承框架34侧支承在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上以使其能对支承框架34在左右方向移动。此外,在上下方向延伸到天花板的建筑的活动墙35B设置在支承框架34侧的膨胀地板35A上。该建筑的活动墙35B与膨胀地板35A的方式一样、在左右方向延伸到分隔墙36A,36B,并具有把空隙S2从各建筑电梯着地部分隔开的功能。
在左右两侧面向分隔墙36A,36B的活动墙35B的侧面上设置了下文中将述及的活动边墙35C。建筑中部的活动墙35B由滚销37A支承而倾斜以便跟随面向电梯门厅的支承框架34一边,并对着膨胀地板35A在前后方向倾斜。
在该活动墙35B上部,为了与膨胀地板35A一样封闭空隙S2,有一在左右方向向着分隔墙36A,36B开启的可滑动天花板35D。该可滑动天花板35D由滚销37B支承以便活动墙35B能够与膨胀地板35A的方式一样在前后方向倾斜。
在图中,在上部的楼层天花板28A,28B容纳从天花板27A,27B吊挂的各建筑的房间8A,8B,但是,它也可设置在楼层天花板28A,28B的底面上。不过,那种情况下,必须采用能够防止可滑动天花板35D垂下的结构。
该膨胀地板35A、可滑动天花板35和建筑的活动墙35B可以各自独立地支承在支承框架34或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上。但在那种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支承框架34及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的支承必须是可移动的。
膨胀构件35由该膨胀地板35A、活动墙35B及可滑动天花板35D构成,而此膨胀构件35对于各建筑籍助于分隔墙36A,36B作为导向件在前后方向是可活动的。此外,对支承框架34及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在左右方向上它可以是活动的。当由于地震非地震隔离建筑2与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它能够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移动。
各建筑面向电梯门厅29的分隔墙36A,36B左右中的一个侧面安排成与面向电梯门厅29的活动墙35B相同的表面,并当由于地震膨胀构件35对着各建筑向前侧移动时,活动墙35B向前移出比面向电梯门厅29的分隔墙36A,36B的一表面更多。
当活动墙35B向前移出时,可以从电梯门厅29看到其分隔墙36A,36B侧面。因建筑活动墙35B没有足够的厚度,即使相对位移超过活动墙35B的厚度,空隙S2仍然可以通过用活动边墙35C阻挡使其从各建筑隔开。
当膨胀构件摇摆回来时,活动墙35B起到导向件的作用。此外,当膨胀构件35向后移动、活动墙35B向后移动到面向电梯门厅的分隔墙36A,36B的表面更多时,就没有余地供非地震隔离建筑2与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建筑的活动墙35B被遣回到面向电梯门厅的分隔墙36A,36B表面的同一面。
面向电梯门厅的分隔墙36A,36B可以安排为预先总是参照建筑的活动墙35B移出的移动量而向前伸出一定数值。在此情况,面向电梯门厅的分隔墙36A,36B的表面并不比面向电梯门厅的分隔墙36A,36B的表面移出得更多,而不需要设置活动边墙35C。
由于面向电梯门厅的分隔墙36A,36B的表面并不设置成超过面向电梯门厅的活动墙35B侧面,对于各建筑2的电梯着地部分必要的门厅空间变得很小。在这一实施例中,支承框架34并不支承在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上,它可应用于支承框架34用其他机构连结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的结构中。
如上所说,设置在地震隔离建筑中的上下延伸的一升降通道的电梯具有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它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中、并使其从地震隔离建筑的下部悬挂,并有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连通升降通道内部,入口侧的分隔墙被去掉,且建筑的活动墙设置在下部楼层升降通道一侧,非地震隔离建筑侧的入口部分必要空间通过隔开留给地震运动的空隙变为只是建筑活动墙的厚度,它可以比传统减少。
此外,设置在地震隔离建筑中的上下延伸的一升降通道的电梯具有一支承在地震隔离建筑中导轨的框架以及一支承从框架横梁挂下的入口门的框架,它通过去掉入口侧升降通道的分隔物以便在支承导轨的框架设置一活动墙,并隔开升降通道支承导轨,使框架安装楼层入口部分的必要空间变为只是建筑活动墙的厚度,它可以比传统减少。
图31是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有一导轨支承在非地震隔离建筑2与地震隔离建筑3的升降通道30A。39B之间,而如图16一样加入一电梯。如单独的电梯一样,建筑的活动墙35B安装在膨胀地板35A的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的入口侧,并利用并列于非地震隔离建筑的分隔墙36A,36B作为导向件在前后方向运动。由于这种结构,电梯门厅29是由非地震隔离建筑2及地震隔离建筑3之间的空隙S隔出。在电梯之间在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的入口侧的膨胀地板35A上可以安置建筑的活动墙35H。建筑的中间活动墙35H及膨胀地板35A可以一起在前后方向运动,同时建筑由于地震运动产生的位移由于倾斜而被吸收。
在一如图1所示非地震隔离建筑的下部楼层升降通道14由地震隔离建筑3予以吊挂并安装的结构中,当加入数台电梯时,可以只通过把图31中所示的升降通道支承框架32改为具有升降通道14的升降通道结构12B来实现。
当加入数台电梯时,须将电梯门厅29在左右侧用门或百叶窗40等分隔,而在建筑的固定墙40上设置侧墙39A。此外,侧墙39D的支承应使其可在建筑的活动墙35H上在上下方向滑动,而当建筑的活动墙35H倾斜时,它跟随着倾斜。当侧墙39倾斜时,可设置一缺口以使其不撞击膨胀地板35A或天花板35D。当在侧墙39D顶部及底部无膨胀地板或天花板时,就不需要该缺口。
侧墙39B,39C有一种结构使其能横向地向后(深度方向)运动,并且侧墙39C平常时移在活动墙一边,而侧墙39D上面或下面缺口的空隙是闭合的。各侧墙均布置有挡块42,即使活动墙35H在侧墙伸展方向移动,门厅侧及空间侧仍有阻隔。
当建筑的活动墙35H在侧墙伸展方向倾斜时,侧墙39D也倾斜而下部缺口的空隙放开,但由于有侧墙39C故它是闭合的。当侧墙在伸展方向移动,侧墙39C被侧墙39D上挡块42拦住,而它被从侧墙39B拉出。当侧墙39C从侧墙39B拉出到极限时,侧墙39B被侧墙39C上挡块42拦住并被从所说侧墙39A拉出。
相反,当侧墙在缩短方向倾斜时,侧墙39C也倾斜而上部缺口的空隙展开,但由于有侧墙39C故它是闭合的。当侧墙在缩短方向移动时,侧墙39C撞击建筑的活动墙35H,被推上侧墙39B侧,而且如果进一步变动,侧墙39B撞击活动墙35H并被推上侧墙39A。
这样的侧墙安装在建筑的固定墙40上,电梯门厅在左右侧可以用门或百叶窗40等封闭固定墙40与门厅29另一边的墙之间的空隙来予以阻隔。
当总是被阻隔时,在固定墙40与门厅29另一边的墙之间的空隙可以完全用固定于建筑的墙来封闭。此外,无须在侧墙39C及39A之间设置侧墙39B。此外,也可以建造多个类似结构的侧墙。
按照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电梯平台入口空间能够设置得更大。

Claims (12)

1.一种电梯装置,具有:一至少一层的非地震隔离建筑;一通过地震隔离装置安装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地震隔离建筑;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或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入口部分;一升降通道结构,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及所说地震隔离建筑中在顶部及底部方向延伸并对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具有空隙以便能相对地横移或位移;一轿箱,它可沿由所说升降通道结构形成的升降通道向所说顶部及底部方向运动;一在所说升降通道结构上形成的升降通道侧着地部分;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着地部分及所说升降通道着地部分之间的空隙上的膨胀地板,所说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栝:
活动墙,这些活动墙分别设置在一左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以及一右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所说左侧和右侧分隔构件分别位于所说升降通道结构的左右两侧,当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左右方向摇动时,能够对所说分隔构件作相对横移或位移,并当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前后方向摇动时,能对所说升降通道结构作相对横移或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面向电梯门厅的所说分隔构件的各边缘位于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地板边缘到所说电梯门厅的反方向上。
3.一种电梯装置,具有:一至少一层的非地震隔离建筑;一至少一层的地震隔离建筑和一上部升降通道在顶部及底部方向延伸并通过地震隔离装置安装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上;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或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入口部分;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它具有由所说地震隔离建筑支承的下部楼层升降通道,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中向顶部及底部延伸,并与所说上部楼层升降通道连通;一轿箱可沿由所说上部楼层及下部楼层升降通道向所说顶部及底部方向运动;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侧着地部分,它设置在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上;一非地震隔离建筑侧着地部分,它安装在面向下部楼层升降通道侧着地部分的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上;以及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及所说下部楼层升降通道侧着地部分之间的空隙上的膨胀地板,所说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栝:
活动墙,这些活动墙分别设置在一左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以及一右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所说左侧和右侧分隔构件分别位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着地部分的左右两侧,当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左右方向摇动时,能够对所说分隔构件作相对横移或位移,并且当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前后方向摇动时,能对所说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作相对横移或位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面向电梯门厅的所说分隔构件的各边缘位于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地板边缘到所说电梯门厅的反方向上。
5.一种电梯装置,具有:一至少一层的非地震隔离建筑;一多楼层的地震隔离建筑和一上部楼层升降通道在顶部及底部方向延伸并通过地震隔离装置安装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上;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或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入口部分;一下部楼层升降通道,它安装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上并与所说上部楼层升降通道连接;一导轨设置,它跨接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及所说地震隔离建筑之间;一设置跨接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及所说地震隔离建筑之间的升降通道支承框架;以及安装在所说升降通道支承框架楼层门限位装置,所说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栝:
活动墙,这些活动墙分别设置在一左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以及一右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所说左侧和右侧分隔构件位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或所说地震隔离建筑的着地部分的左右两侧,当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左右方向摇动时,能够与所说分隔构件一起运动,并且当所说下部楼层升降通道结构在前后方向摇动时,能与所说楼层升降通道支承框架相对地横移或位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面向电梯门厅的所说分隔构件的各边缘位于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地板边缘到所说电梯门厅的反方向上。
7.一种电梯装置,具有:一至少一层的非地震隔离建筑;一通过地震隔离装置安装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地震隔离建筑;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或地震隔离建筑上的入口部分;一升降通道结构,它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及所说地震隔离建筑中在顶部及底部方向延伸并对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具有空隙以便能相对地转移或位移;一轿箱,它可沿由所说升降通道结构形成的升降通道向所说顶部及底部方向运动;一在所说升降通道结构上形成的升降通道侧着地部分;一设置在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着地部分及所说升降通道着地部分之间的空隙上的膨胀地板,所说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栝:
活动墙,这些活动墙分别设置在一左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以及一右侧分隔构件和所说入口部分之间,所说左侧和右侧分隔构件位于所说升降通道结构的左右两侧,当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左右方向摇动时,能够对所说分隔构件作相对横移或位移,并且当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在前后方向摇动时,能对所说楼层升降通道结构作相对横移或位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面向电梯门厅的所说分隔构件的各边缘位于从所说非地震隔离建筑地板边缘到所说电梯门厅的反方向上。
9.如权利要求1,3,5,7,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栝;一可与活动墙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一同活动的膨胀地板,且该膨胀地板在左右方向向分隔构件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3,5,7,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栝;一可与活动墙在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一同活动的可滑动天花板,且该可滑动天花板阻隔延伸到所说分隔构件的所说空隙。
11.如权利要求1,3,5,7,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平时地震运动未发生时,所说活动墙位置从所说分隔构件的所说电梯门厅边缘部分后退一预定距离,并且,即使最大地震运动发生时,所说活动墙也不从所说分隔构件伸出。
12.如权利要求1,3,5,7,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活动墙的所说分隔构件的所说边缘在分隔构件面内的一个平行方向上延伸。
CNB00126978XA 1999-12-21 2000-08-31 地震隔离建筑及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387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6338699A JP3523130B2 (ja) 1999-12-21 1999-12-21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363386/1999 1999-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0709A CN1300709A (zh) 2001-06-27
CN1173876C true CN1173876C (zh) 2004-11-03

Family

ID=18479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697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3876C (zh) 1999-12-21 2000-08-31 地震隔离建筑及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557306B1 (zh)
EP (1) EP1111161B1 (zh)
JP (1) JP3523130B2 (zh)
KR (1) KR20010067132A (zh)
CN (1) CN1173876C (zh)
DE (1) DE60031830T2 (zh)
HK (1) HK1035521A1 (zh)
SG (1) SG85210A1 (zh)
TW (1) TW5020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0068B2 (en) * 2001-06-26 2005-03-01 John J. Halloran Potenti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7937471B2 (en) 2002-06-03 2011-05-03 Inpro Network Facility, Llc Creating a public identity for an entity on a network
US8234358B2 (en) 2002-08-30 2012-07-31 Inpro Network Facility, Llc Communicating with an entity inside a private network using an existing connection to initiate communication
US20040249974A1 (en) * 2003-03-31 2004-12-09 Alkhatib Hasan S. Secure virtual address realm
US7949785B2 (en) 2003-03-31 2011-05-24 Inpro Network Facility, Llc Secure virtual community network system
US20040249973A1 (en) * 2003-03-31 2004-12-09 Alkhatib Hasan S. Group agent
JP2006213420A (ja) * 2005-02-01 2006-08-17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免震建物用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設置構造
JP5697872B2 (ja) * 2010-01-05 2015-04-08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移動量規制装置、構造物
US8424253B2 (en) * 2010-12-28 2013-04-23 Ge-Hitachi Nuclear Energy Americas Llc Seismic and impact mitigation devices and systems
JP2015113689A (ja) * 2013-12-16 2015-06-22 株式会社ドクター中松創研 免震ピロティ等建築物
JP2019099325A (ja) * 2017-11-30 2019-06-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CN107784917B (zh) * 2017-11-30 2023-06-30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模拟建筑物隔震的演示装置
CN109607343B (zh) * 2018-12-14 2023-09-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层建筑电梯烟囱效应的实测装置
CN115142643B (zh) * 2022-06-29 2024-03-19 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隔震体系悬挂式电梯井浇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6708A (en) * 1985-12-27 1988-08-30 Peter Sing Shock and vibration resistant structures
JP2596610B2 (ja) * 1989-02-28 1997-04-02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リニアモータ駆動による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に於るコラム振動検出装置
US5502932A (en) * 1992-02-05 1996-04-02 Chinese Building Technology Services Corporation Limited Method and device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 energy reduction for high-rise structures
JP3494507B2 (ja) * 1995-06-14 2004-02-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免震建物のエレベータピット構造
JP2852226B2 (ja) * 1996-01-23 1999-0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3162017B2 (ja) * 1996-01-23 2001-04-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H09278315A (ja) * 1996-04-18 1997-10-28 Taisei Corp 免震建物におけるエレベータ
JP3648347B2 (ja) * 1996-07-22 2005-05-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中間免震建物用エレベーター昇降路
JP3866344B2 (ja) * 1996-12-05 2007-0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免震建物用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3965636B2 (ja) * 1997-01-20 2007-08-29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5984052A (en) * 1997-09-17 1999-11-1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with reduced counterweight
JPH11130359A (ja) * 1997-10-28 1999-05-18 Taisei Corp 免震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11161B1 (en) 2006-11-15
EP1111161A2 (en) 2001-06-27
US6557306B1 (en) 2003-05-06
DE60031830D1 (de) 2006-12-28
DE60031830T2 (de) 2007-03-29
TW502000B (en) 2002-09-11
EP1111161A3 (en) 2003-05-14
CN1300709A (zh) 2001-06-27
KR20010067132A (ko) 2001-07-12
HK1035521A1 (en) 2001-11-30
SG85210A1 (en) 2001-12-19
JP2001171939A (ja) 2001-06-26
JP3523130B2 (ja) 2004-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3876C (zh) 地震隔离建筑及非地震隔离建筑的电梯装置
KR102534146B1 (ko) 엘리베이터 카 및 엘리베이터 카를 포함하는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101348642B1 (ko) 더블-데크 엘리베이터
CN101058382A (zh) 防止电梯主吊索晃动的装置
CN100345744C (zh) 乘用轿厢及电梯装置
JP2010184791A (ja) エレベータ
US10800638B2 (en) Elevator system with ventilation system
CN1681729A (zh) 无机房的电梯系统
CN1759062A (zh) 电梯的调整气流装置
RU49809U1 (ru) Шахта панорамного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ого лифта
JP200810084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2116356B1 (ko) 직각 관통형 엘리베이터
CN1576224A (zh) 电梯装置
CN1292971C (zh) 电梯装置
KR102721213B1 (ko) 탈부착형 유닛 커튼월의 양중장치 및 이 장치를 이용한 유닛 커튼월의 시공공법
JP6568031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KR20170041699A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JP2006240786A (ja) 免震建物用エレベータの乗場装置
JP2003276967A (ja) 相互間隔可変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かご
JP5348519B2 (ja) ユニット部材の揚重装置
JPH053505Y2 (zh)
JP479736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6315851A (ja) 免震建物用エレベータの乗場装置
JP5033486B2 (ja) 鉄骨構造建物における遮音構造
CN112707269A (zh) 一种地坑缓冲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83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