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分子材料注射发泡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泡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分子材料注射发泡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高分子发泡成型的塑件普遍应用于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如PU、PVC、EVA等,高分子材料发泡成型的塑件在生产时需将高分子材料注射至发泡模具中,并使其受热熔融,形成气液饱和溶液,通过成核作用,形成大量微小泡核,泡核增长,制成塑件。
现有技术如公开号为CN10426026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翻转型发泡模具,包括下模板,下模板上方设有模架,模架与下模板之间的各拐角通过支撑柱固定,模架的上端安装有在一条直线上间隔分布的油缸,油缸的活塞杆穿过模架且端部转动安装有与之垂直的旋转轴,旋转轴两端固定于上模板上端面上,模架下端面还固定有向下的导柱,导柱位于油缸活塞杆的后侧,导柱的下端转动安装有滚轮。本发明通过将上模板设计成活动的,使得模具开模时上模板可以翻转一定角度,工人不需要弯腰俯身将手伸到模具下取件,提高了安全系数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述现有技术中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但仍存在不足:
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上模板上升后倾斜让位,以便于工人将制成的塑件取下,但在制作一些具有一定凹凸形的塑件时,通过发泡后的塑件一般会留在下模板内,上模板上升后,再通过人工手动将下模板内的塑件取出,虽上模板上升后有一定的倾斜,但在实际使用时,上模板存在一定的阻挡,不便于取出下模板内的塑件,也阻挡向下模板内注射高分子材料,影响使用的便捷性和操作效率,为此提出了一种高分子材料注射发泡成型模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分子材料注射发泡成型模具,方便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注射加入发泡模具中,也便于人工将高分子材料发泡而成的塑件取出,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操作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分子材料注射发泡成型模具,包括支架、下模具和上模具,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安装有通过所述电机配合所述转轴传动连接的第一旋转单元和第二旋转单元,所述第一旋转单元和所述第二旋转单元分别带动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转动,所述下模具和支架之间安装有顶出单元;所述第一旋转单元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部的两个第一支块和两个第一限位块,所述转轴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缺齿轮,两个所述第一支块之间转动连接有转动架,所述转动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具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架的端部穿设所述第一支块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缺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板;所述第一齿条板和所述转轴之间安装有限位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二旋转单元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部的两个第二支块和两个第二限位块,两个所述第二支块之间固定连接有转动条,所述转动条的端部穿设所述第二支块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转轴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缺齿轮错位的第二缺齿轮,所述滑板的两端相反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板,两个所述第二齿条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二缺齿轮啮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单元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外壁的第三齿轮和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齿条板一侧的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齿板,所述限位杆的外壁套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齿板两侧的弹簧,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齿板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条板、所述滑板、所述第一缺齿轮、所述限位单元和所述第二缺齿轮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条板、所述滑板、所述第一缺齿轮、所述限位单元和所述第二缺齿轮分别位于所述下模具的两侧。
优选地,顶出单元包括开设在所述支架上端面的斜槽和开设在所述下模具内部底面的模孔,所述下模具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斜槽对应的连接槽,所述斜槽内转动连接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的上端内壁转动连接有与所述连接槽滑动连接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侧壁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靠近所述限位架的一端高度低于另一端高度,所述模孔内滑动连接有顶块,所述模孔的内部底面开设有两个与所述连接槽连通的穿孔,所述顶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穿孔滑动连接的U形架,所述U形架穿设所述调节槽并与其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槽为V字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斜槽、所述调节槽和所述模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模孔分布在所述下模具的内部底面中部和两端。
优选地,所述转动架为L形结构,所述支架对所述转动架进行支撑。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由电机驱动第一旋转单元带动上模具转动,从而使上模具对下模具的上端进行遮挡从而对高分子材料进行发泡塑形,上模具的外端也可向下模具的后方转动,不对下模具的正上方产生阻挡,方便对发泡好的塑件进行拿取,也便于向下模具内注射高分子材料,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作业效率。
2、本发明通过设置由电机驱动上模具打开后,可配合第二旋转单元带动下模具转动,且下模具转动的方向与上模具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使下模具处于竖直状,使工作人员无需弯腰便可方便地将下模具中的制备好的塑件取出,提高下料效率,减少劳动量,增加安全性。
3、本发明通过在下模具中设置顶出单元,顶出单元配合下模具转至竖直可将下模具中的塑件向外顶动,从而便于工人对塑件进行拿取,提高作业效率,方便使用。
4、本发明通过设置限位单元,在上模具转至打开后,此时若需要下模具转至竖直,限位单元可配合第一旋转单元对上模具进行限制,避免其误碰倾倒的现象,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上模具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下模具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旋转单元和第二旋转单元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缺齿轮、第二缺齿轮和第三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上模具和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上模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U形架与调节槽的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支架;2、下模具;3、上模具;4、第一旋转单元;41、第一支块;42、转动架;43、第一齿轮;44、第一缺齿轮;45、第一限位块;46、第一滑杆;47、第一齿条板;5、第二旋转单元;51、第二支块;52、转动条;53、第二限位块;54、第二滑杆;55、滑板;56、第二齿条板;57、第二缺齿轮;58、第二齿轮;6、顶出单元;61、斜槽;62、限位架;63、连接槽;64、模孔;65、穿孔;66、调节杆;67、调节槽;68、U形架;69、顶块;7、限位单元;71、第三齿轮;72、连接板;73、限位杆;74、齿板;75、弹簧;8、电机;9、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9,本实施例的高分子材料注射发泡成型模具,包括支架1、下模具2和上模具3,支架1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机8,电机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9,支架1的上表面安装有通过电机8配合转轴9传动连接的第一旋转单元4和第二旋转单元5,第一旋转单元4和第二旋转单元5分别带动上模具3和下模具2转动,下模具2和支架1之间安装有顶出单元6;第一旋转单元4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架1上部的两个第一支块41和两个第一限位块45,转轴9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缺齿轮44,两个第一支块41之间转动连接有转动架42,转动架42的一端与上模具3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架42的端部穿设第一支块41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3,两个第一限位块45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46,第一滑杆46的外壁滑动连接有与第一齿轮43和第一缺齿轮44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板47;第一齿条板47和转轴9之间安装有限位单元7。
具体地,本发明中的发泡模具结构与现有的发泡模具结构类似,本发明的主要改进点在于方便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注射加入发泡模具中,也便于人工将高分子材料发泡而成的塑件取出,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操作的效率;本发明在需要进行高分子材料进行发泡制成塑件时,将高分子材料通过注射机加入下模具2内,此时启动电机8转动,电机8带动转轴9转动,转轴9带动第一缺齿轮44转动,第一缺齿轮44转动带动第一齿条板47移动,第一齿条板47在第一滑杆46的外壁移动,两个第一限位块45对第一滑杆46进行支撑,第一齿条板47的移动带动第一齿轮43转动,第一齿轮43带动转动架42转动,转动架42通过两个第一支块41进行支撑,转动架42带动上模具3转动,从而使上模具3盖在下模具2上进行遮挡密封,此时便可对下模具2和上模具3内的高分子材料进行发泡制备,当塑件制备完成后,电机8的输出轴反转,从而带动上模具3转至与下模具2垂直,此时上模具3完全位于下模具2的后方,上模具3不对下模具2的正上方产生阻挡,方便对发泡好的塑件进行拿取,也便于向下模具2内注射高分子材料,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作业效率。
其中,上述中的电机8可采用市场购置,其属于成熟技术,已充分公开,因此说明书中不重复赘述,电机8配有电源连接线,且其通过电源线均与外界的主控制器以及220V相电压(或380V线电压)电性连接,并且主控制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作用的常规已知设备。
具体地,第二旋转单元5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架1上部的两个第二支块51和两个第二限位块53,两个第二支块51之间固定连接有转动条52,转动条52的端部穿设第二支块51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58,两个第二限位块5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54,第二滑杆54的外壁滑动连接有滑板55,转轴9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与第一缺齿轮44错位的第二缺齿轮57,滑板55的两端相反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板56,两个第二齿条板56分别与第二齿轮58和第二缺齿轮57啮合连接;在电机8通过配合转轴9带动第一缺齿轮44转动使第一齿条板47配合第一齿轮43将上模具3打开转至与下模具2垂直后,此时第一缺齿轮44转过第一齿条板47且不与其接触,转轴9带动第二缺齿轮57转至与滑板55一端的第二齿条板56接触,第二缺齿轮57持续转动,通过第二缺齿轮57与第二齿条板56的配合带动滑板55在第二滑杆54的外壁滑动,两个第二限位块53对第二滑杆54进行支撑限制,滑板55带动另一第二齿条板56移动,该第二齿条板56带动第二齿轮58转动,第二齿轮58带动转动条52转动,转动条52通过两个第二支块51支撑,转动条52带动下模具2转动,且下模具2的转动方向与上模具3的转动方向相反,直至下模具2转至竖直并与上模具3平行,此时下模具2带动制备好的塑件转至竖直状态,工作人员无需弯腰便可方便地将下模具2中的制备好的塑件取出,提高下料效率,减少劳动量,增加安全性,且在需要向下模具2内注射高分子材料时,下模具2可先转至与支架1的台面平行,将高分子材料注射完成后,再使上模具3转动对下模具2的开口进行关闭,不影响高分子材料均匀地注射至下模具2内。
具体地,限位单元7包括固定连接在转轴9外壁的第三齿轮71和固定连接在第一齿条板47一侧的两个连接板72,两个连接板72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限位杆73,限位杆73的外壁滑动连接有齿板74,限位杆73的外壁套设有两个分别位于齿板74两侧的弹簧75,第三齿轮71与齿板74滑动连接;在上模具3打开并转至与下模具2垂直时,第一齿条板47通过连接板72和限位杆73带动齿板74与第三齿轮71接触,此时若需要使下模具2转至与上模具3垂直时,电机8通过转轴9带动第三齿轮71转动,第三齿轮71与齿板74滑动,配合限位杆73外壁上弹簧75对齿板74的推力,使齿板74在限位杆73上往复滑动,若此时上模具3产生误碰导致其向下模具2方向倾倒时,第三齿轮71配合齿板74、限位杆73和连接板72可对第一齿条板47进行限制,使第一齿条板47对第一齿轮43进行限制,从而使转动架42和上模具3保持稳定,不会产生倾倒,提高使用的稳定性,增加安全性。
具体地,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58、第一齿条板47、滑板55、第一缺齿轮44、限位单元7和第二缺齿轮57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58、第一齿条板47、滑板55、第一缺齿轮44、限位单元7和第二缺齿轮57分别位于下模具2的两侧;转轴9穿设位于上模具3两侧的第一缺齿轮44、第二缺齿轮57和第三齿轮71,转轴9远离电机8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与支架1固定的支撑块,电机8在作业时,可使上模具3和下模具2的两端均受力,提高使用的稳定性和强度。
具体地,顶出单元6包括开设在支架1上端面的斜槽61和开设在下模具2内部底面的模孔64,下模具2的侧壁开设有与斜槽61对应的连接槽63,斜槽61内转动连接有限位架62,限位架62的上端内壁转动连接有与连接槽63滑动连接的调节杆66,调节杆66的侧壁开设有调节槽67,调节槽67靠近限位架62的一端高度低于另一端高度,模孔64内滑动连接有顶块69,模孔64的内部底面开设有两个与连接槽63连通的穿孔65,顶块69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与穿孔65滑动连接的U形架68,U形架68穿设调节槽67并与其滑动连接;下模具2在处于水平放置时,顶块69填充模孔64且不突出,不影响塑件发泡过程的完整性,在下模具2向竖直方向转动时,下模具2转动带动调节杆66移动,调节杆66带动限位架62在连接槽63内转动,随着下模具2带动调节杆66的外端不断上升,限位架62拉动调节杆66在连接槽63内向外移动,从而使调节杆66上的调节槽67带动U形架68移动,U形架68带动顶块69在模孔64内滑动,直至下模具2转至竖直,此时限位架62的上端与连接槽63垂直,且限位架62与斜槽61的内壁接触,限位架62仍处于初始状态倾斜方向的一定角度倾斜,不影响下模具2回转时调节杆66带动限位架62回转的轨迹,U形架68位于调节槽67内的部分从调节槽67的低处移至调节槽67的高度,U形架68带动顶块69的外端从模孔64内移至下模具2的内部空间,从而使模具顶动制备好的塑件,使其与下模具2的内壁分离,避免塑件与下模具2内壁产生粘连,以便于工人将塑件从下模具2内取出,方便下料,提高作业效率。
具体地,调节槽67为V字形结构;V字形结构的调节槽67使下模具2再向竖直方向转动时,调节杆66的移动,使U形架68先滑至调节槽67的拐角处,从而将顶块69的外端向模孔64内带动,使顶块69与塑件分离,顶块69再外移顶动塑件使其与下模具2的内壁分离,使得工作人员在将塑件从下模具2内取下时,塑件不会与顶块69产生粘连,以便于进行下料。
具体地,斜槽61、调节槽67和模孔64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模孔64分布在下模具2的内部底面中部和两端;多个顶块69分布在下模具2内部的多处,从而对塑件进行分散式顶出,以提高对塑件受力的均匀性,避免对塑件造成损坏。
具体地,转动架42为L形结构,支架1对转动架42进行支撑,在上模具3转至竖直时,L形结构的转动架42被支架1支撑,从而提高上模具3打开后的稳定性。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