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17153A -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17153A
CN117117153A CN202311329054.8A CN202311329054A CN117117153A CN 117117153 A CN117117153 A CN 117117153A CN 202311329054 A CN202311329054 A CN 202311329054A CN 117117153 A CN117117153 A CN 117117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material
treatment
carbon particles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290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17153B (zh
Inventor
田怀远
陈海洋
刘毅
王裕生
严旭丰
王雪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2905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171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17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7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17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7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层,核层包括Li、Fe、Mn、掺杂元素A;壳层,壳层的至少表面部分包覆在核层的外表面,且壳层包括碳颗粒;其中,掺杂元素A包括Al、Mg、Ni、Co、Ti、Ga、Cu、V、Nb、Zr、Ce、In、Zn和Y中的至少一种元素;正极材料的单一表面中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之差不超过1nm,正极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为0.8μm‑1.6μm。本发明通过两次碳包覆工艺,在保证正极材料高容量、高压实的基础上,大大减轻锰溶出,从而保证正极材料的循环放电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的今日,对于可携且可重复利用的二次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在现有二次电池种类中,橄榄石型正极材料凭借众多优势,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中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橄榄石结构磷酸盐化合物本身固有的缺点如较低电子电导率和一维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等,对磷酸锰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发挥产生严重影响,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为了提高能量密度,通常会提高锰的含量占比,但随着锰占比的提高,在材料的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锰的溶出;目前,通常通过碳包覆来缓解材料循环过程中锰溶出问题,不仅能提高循环性能,还能提高材料的导电率。
但是,现有固相干法技术包碳工艺并不能均匀一致地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碳材料,表面不均、凹凸不平的碳包覆不仅不能改善锰溶出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材料导电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包括:核层,核层包括Li、Fe、Mn、掺杂元素A;壳层,壳层的至少表面部分包覆在核层的外表面,且壳层包括碳颗粒;其中,掺杂元素A包括Al、Mg、Ni、Co、Ti、Ga、Cu、V、Nb、Zr、Ce、In、Zn和Y中的至少一种元素;正极材料的单一表面中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之差不超过1nm,正极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为0.8μm-1.6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核层中包括Li、Fe、Mn、掺杂元素A,通过在磷酸铁锂中掺杂锰,取代一部分Fe元素,制备磷酸锰铁锂材料,可提高电压,提高单位质量能量密度,并且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压兼容性比较好,降低了相互取代的难度。
进一步地,掺杂元素A包括Al、Mg、Ni、Co、Ti、Ga、Cu、V、Nb、Zr、Ce、In、Zn和Y中的至少一种元素,通过在磷酸铁锂中掺杂元素A,不仅协调核层内各元素,同时对正极材料改性,提高正极材料的性能;掺杂元素A可以造成磷酸锰铁晶格中Li位或M位缺陷,在材料晶格中产生空位或改变原子间键长,有利于Li离子在晶格中的移动,可以提高电化学性能。
壳层,壳层的至少表面部分包覆在核层的外表面,且壳层包括碳颗粒;由于随着锰占比的提高,在材料的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锰溶出,在表面包覆碳颗粒,可以减少锰溶出;但目前并不能均匀一致的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碳材料,表面不均、凹凸不平的碳包覆不仅不能改善锰溶出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材料导电性,本发明正极材料的单一表面中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之差不超过1nm,正极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为0.8μm-1.6μm,通过调整表面的的凹凸程度,使正极材料表面的壳层包覆平整,从而改善锰溶出问题,进而提高材料的导电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碳颗粒包括第一碳颗粒与第二碳颗粒,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1μm-5μm;和/或第二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0.5μm-1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1μm-5μm,第二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0.5μm-1μm;两次不同粒径的碳颗粒的颗粒间孔进行包覆正极材料,利用第一次碳包覆层的间隙差,引入第二碳颗粒实现均匀平整包覆,得到碳包覆率高且包覆平整的正极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正极材料的成分如式(Ⅰ)所示:Li1+aFe1-x-yMnxAy(PO4-b)·Cb 式(Ⅰ);其中,a、x、y、b的取值范围分别如下:-0.1≤a≤0.4,0.5≤x≤0.7,0.005≤y≤0.05,0<b≤0.3。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以Li、Fe、PO4 -作为核层的基质,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同时其理论容量和导电率较高;合成过程较为简单,可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和研究推广,通过调整不同分子的比例,Li离子需要在正极材料中的脱嵌;加入锰,取代一部分Fe元素,制备磷酸锰铁锂材料,可提高电压,提高单位质量能量密度,稳定材料结构,防止体积剧变,提高电池寿命,但只添加锰,晶体结构在多次循环之后依旧会产生应变,电池寿命依旧不能做到最优;因此通过掺杂元素A来进一步稳定晶体结构;并在核层的外表面包覆碳颗粒,从而防止因提高锰的量而导致锰溶出,进一步提高正极材料的各项性能;并且通过掺杂元素A和元素C包覆的比例控制,均衡了包覆效果和导电性能,使制备的材料不仅包覆均匀,而且导电性优异。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0m2/g-25m2/g;和/或核层的直径为200nm-400nm;和/或壳层的厚度为1nm-5nm。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0m2/g-25m2/g的时候,此时正极材料的循环放电效率最高;
壳层的厚度为1nm-5nm,核层的直径为200nm-400nm,通过调整核壳的厚度,方便Li+在充电时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经外电路供给到负极,保证正负极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同时更利于掺杂元素A的渗透。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正极材料的明度为0-25;和/或正极材料的彩度为0-3.6。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采用正极材料的明度为0-25,正极材料的彩度为0-3.6进行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判断制备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碳包覆的整体情况,从而的到合适厚度并且表面均匀的碳层,由此不仅能够提升材料的导电性,还能够阻止颗粒接触、抑制颗粒生长,易得到纳米级的正极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正极材料在测试电压2.0V-4.3V范围内,其0.1C首次放电克容量不低于160mAh/g;和/或正极材料的体积比能量密度不低于80mAh/cm3;和/或正极材料在循环电压2.0V-4.3V下,进行循环充放电测试,经历200周后,循环容量保持率不低于95.62%。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首次放电克容量,则是指电池在第一次充放电周期中所能释放的电量,首次放电克容量是电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在2.0V-4.3V范围内,其0.1C首次放电克容量不低于160mAh/g,正极材料的2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95.62%;体积能量密度是指某种能源拥有的能量与其体积之间的比值,能够反映电池在被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体积,是电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的体积比能量密度不低于80mAh/cm3,从而具有较高的循环容量保持率和较低的直流内阻增长率,由此证明本发明的正极材料性能优异,可使用的寿命较长,符合经济效益。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Li源、Mn源、Fe源、P源、含掺杂元素A的掺杂剂混合,依次进行预加热处理、粉碎处理、干燥处理,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一次烧结处理得到第一正极材料;
S200:将第一正极材料与第一碳颗粒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二次烧结处理,得到第二正极材料;
S300:依次加入第二正极材料与第二碳颗粒、粘结剂进行预混处理,再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三次烧结处理,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其中,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的平均直径为1μm-5μm;
第二碳颗粒的颗粒间孔的平均直径为0.5μm-1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步骤S100一次烧结可以得到第一正极材料即核层,通过加入掺杂剂A进行协同作用调整核层内部,提高正极材料的性能;步骤S200二次烧结,通过二次烧结在核层表面包覆元素C,但是由于一次包覆表面不均、凹凸不平,不仅没能改善锰溶出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材料导电性;因此通过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1μm-5μm,第二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0.5μm-1μm;两次不同粒径的碳颗粒的颗粒间孔进行包覆正极材料,利用第一次碳包覆层的间隙差,引入第二碳颗粒实现均匀平整包覆,得到碳包覆率高且包覆平整的正极材料;从而经过两次碳包覆工艺,在保证正极材料高容量,高压实的基础上,大大减轻锰溶出,从而保证正极材料的循环放电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S100中,Li源、Mn源+Fe源、P源、掺杂剂的摩尔比为(1.01-1.04):(0.98-1):1:(0.05-0.1);和/或在S200中,第一正极材料与第一碳颗粒的摩尔比为100:(0.5-1);和/或在S300中,第二正极材料与第二碳颗粒、粘结剂的摩尔比为100:(0.5-0.8):(0.2-0.5)。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调节Li源、Mn源、Fe源、P源、掺杂剂的摩尔比使其正极材料的性能更优,三次烧结比二次烧结的加入碳含量少,是由于一次烧结正极材料表面已经被包覆完全,但是表面凹凸不平,通过三次烧结进行二次包覆,表面包覆的更加完全,最终制备出碳包覆均一平整的橄榄石形正极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粉碎处理依次进行球磨处理与砂磨处理;其中,当球磨处理的混合物料的中位粒径不超过1μm时转至砂磨处理;球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8μm;和/或砂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3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预加热处理之后进行粉碎处理,首先进行球磨处理,球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8μm,使混合物料的中位粒径不超过1μm后,转至砂磨处理,砂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3μm,通过先用球磨快速让混合物料粉碎,在进行砂磨,适合工业化生产,减少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在S100中,粉粹处理后的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6μm;和/或在S100中,干燥处理后的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4μm;和/或在S200中,第一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μm-5μm;和/或在S200中,第一碳颗粒的在2T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3.00g/cm3-3.20g/cm3;和/或在S300中,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酸、聚乙烯醇、丁苯橡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不断调整粒径的大小,粉粹处理后的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6μm;干燥处理后的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4μm,并且一次包碳粒径大于二次包碳的粒径,从而控制正极材料厚度保持在最佳范围;并且由于第一碳颗粒的在2T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3.00g/cm3-3.20g/cm3,使正极材料有很好的粒子正态分布,可以增大电池的放电容量,减小内阻,减小极化损失,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利用率;而当压实密度过大或过小时,不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嵌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S100中,预加热处理的温度为50℃-100℃;和/或在S100中,预加热处理的时间为0.1h-1h;和/或在S100中,一次烧结处理的温度为500℃-800℃;和/或在S100中,一次烧结处理的时间为8h-14h;和/或在S200中,二次烧结处理的温度为500℃-800℃;和/或在S200中,二次烧结处理的时间为6h-12h;和/或在S300中,预混处理的时间为1h-1.5h;和/或在S300中,三次烧结处理的温度为500℃-800℃;和/或在S300中,三次烧结处理的时间为6h-12h。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对于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升温速率的控制,实现对于核层与壳层材料的构建;具体的,通过分段烧结的工艺,结合具体的工艺参数,烧结得到第一正极材料,首先进行预加热处理,预加热的阶段,温度较低,Li源、Mn源、Fe源、P源、掺杂剂的混合物热分解成前驱体,控制烧结时间为0.1h-1h,;随后进行一次烧结使得原料充分分解并且化合形成镍钴锰锂的化合物,将烧结温度以1℃/min-4℃/min的速度升温至500-800℃,时间为8h-14h;进一步的,进入二段升温烧结,使碳元素进行包覆第一正极材料,二次烧结时间为6h-12h;最后,对第二正极材料在进行烧结,修饰形貌,时间温度与二次烧结相同,使其包覆均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正极材料。因而具备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通过两次不同粒径的碳颗粒的颗粒间孔进行包覆正极材料,利用第一次碳包覆层的间隙差,引入第二次包覆使其小颗粒的碳元素能进入正极材料表面间隙中,将间隙填充,从而实现正极材料均匀平整包覆,得到碳包覆率高的正极材料,不仅保证正极材料高容量,高压实的基础上,大大减轻锰溶出,同时保证正极材料的循环放电效率;
(2本发明碳包覆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程简单,且所制得的碳包覆正极材料能保持高电容量,具有良好的放电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待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烧结后的第二正极材料的SEM图像;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次烧结后的正极材料的SEM图像;
图3为本发明对比例提供的一种正极材料的SEM图像;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烧结进行三次烧结包覆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橄榄石型正极材料凭借众多优势,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中有巨大的潜力。然而橄榄石结构磷酸盐化合物本身固有缺点,如较低电子电导率和一维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等,对磷酸锰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发挥产生严重影响,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为了提高能量密度,通常会提高锰的含量占比,但随着锰占比的提高,在材料的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锰溶出。
目前,通常通过碳包覆来缓解材料循环过程中锰溶出问题,不仅能提高循环性能,还能提高材料的导电率,然而,现有固相干法技术包碳工艺并不能均匀一致的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碳材料,表面不均、凹凸不平的碳包覆不仅不能改善锰溶出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材料导电性。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得到的上述正极材料和采用该正极材料制备得到的电池;通过两次碳包覆工艺,在保证正极材料高容量,高压实的基础上,大大减轻锰溶出,从而保证正极材料的循环放电效率。
具体的,Li源、Mn源、Fe源、P源、含掺杂元素A的掺杂剂混合,依次进行预加热处理、粉碎处理、干燥处理,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一次烧结处理得到第一正极材料。
优选的,Li源包括:磷酸二氢锂、碳酸锂、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Mn源包括碳酸锰、四氧化三锰中的一种或者多种;Fe源包括氢氧化铁、磷酸铁、四氧化三铁中的一种或者多种;P源包括磷酸铁、磷酸镁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掺杂剂包括氧化镁、碳酸镁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将材料与去离子水混合,进行预加热处理,进行热分解成前驱体。
优选的,Li源、Mn源+Fe源、P源、掺杂剂的摩尔比为(1.01-1.04):(0.98-1):1:(0.05-0.1),优选的Mn源:Fe源的摩尔比为1:(0.66-2)预加热处理可选用搅拌釜,转速为500rmp-1500rmp,温度为120℃-180℃,时间为0.1h-1h;还原性气氛优选的为氮气、氩气。
进一步的,将前驱体进行粉碎处理,粉碎处理依次进行球磨处理与砂磨处理;球磨处理可选用高能球磨机,球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8μm,在高能球磨机中球磨处理时间为1h-3h,球磨处理的转速为1000rpm-3000rpm。
优选的,当球磨处理的混合物料的中位粒径不超过1μm时转至砂磨处理;采用二段式粉碎处理,适合工业化生产,减少成本;优选的,砂磨处理可选用高能砂磨机,砂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3μm;在高能砂磨机中砂磨处理时间为2h-5h,球磨处理的转速为1000rpm-3000rpm,使其混合的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6μm,方便后续的步骤。
进一步的,干燥处理可选用离心式喷雾干燥机,进风温度200℃-500℃,出风温度为100℃-300℃,雾化盘转速为15000rpm-30000rmp,进料速率为40L·h-1,使其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4μm;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一次烧结处理得到第一正极材料,获得第一正极材料,使一次烧结更加均匀,掺杂元素更好的渗透核层;一次烧结以1℃/min-4℃/min的速度升温至500℃-650℃,时间为8h-12h。
具体的,将第一正极材料与第一碳颗粒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二次烧结处理,得到第二正极材料,通过二次烧结在核层表面包覆元素C,第一碳含量为正极材料的0.9%,二次烧结以1℃/min-4℃/min的速度升温至600℃-700℃,二次烧结时间为6h-10h。
进一步的,由于一次包覆表面表面不均、凹凸不平,不仅没能改善锰溶出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材料导电性,因此依次加入第二正极材料、第二碳颗粒、粘结剂进行混合1h-1.5h,使得二次小颗粒碳充分进入间隙,再进行二次包覆即三次烧结,第二碳含量为正极材料的0.6%,三次烧结以1℃/min-4℃/min的速度升温至650℃-750℃,二次烧结时间为6h-10h;对第二正极材料在进行烧结,修饰形貌,时间温度与二次烧结相同,使其包覆均匀。
其中,明度和彩度的测试方法如下:L代表明度,a,b为色品,色差值△E=[(△L)2+△a)2+(△b)2]1/2;采用分光测色计对试样进行色度值测定,将材料紧贴测色计探头处,镜头长轴与试样被测表面垂直,探头光源连续闪烁3次后放开,记录数值。
【第一实施例】
S100、将根据Li:Mn:Fe:P元素摩尔比按1.04:0.6:0.4:1混合,加入去离子水后在搅拌釜中混合均匀;在加热温度为120℃,转速为1000rpm,时间为0.5h进行预加热处理,粉碎处理,在离心式喷雾干燥机的进风口温度220℃,出风口温度为100℃,雾化盘转速为30000rpm,进料速率为40L/h进行干燥处理,在氮气气氛下进行温度为650℃一次烧结处理10h得到第一正极材料。
其中,粉碎处理的首先在高能球磨机中,高能球磨机中的球磨介质为锆珠,锆珠为直径为0.8μm,进行转速为1500rpm,时间为2小时的球磨处理;待颗粒物中位粒径D50达到1μm时转入高能砂磨机,在锆珠直径为0.3μm,砂磨时间为3小时。
S200:将第一正极材料与第一碳颗粒按摩尔比为100:0.9混合,在氮气氛围下进行温度为680℃二次烧结处理8h,得到第二正极材料,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的平均直径在1μm-5μm范围内,第一碳颗粒的粉末压实密度为3.00g/cm3-3.20g/cm3
S300:依次加入第二正极材料、第二碳颗粒、PVDF,并按摩尔比为100:0.6:0.3混合1h,在氮气气氛下进行温度为700℃三次烧结处理8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如图2所示。
其中,第二碳颗粒平均直径在在0.5μm-1μm范围内。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参见实施例1,区别在于各组分的选择与摩尔比的不同,其中表1为Mn:Fe、一次烧结摩尔比、二次烧结摩尔比、三次烧结摩尔比摩尔比的不同,表2为掺杂元素、烧结剂、保护气氛选择的不同。
表1
表 2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参见实施例1,区别在于各工艺参数的不同,其具体见表3。
表 3
【第一对比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参见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S200中将第一正极材料与第一碳颗粒按摩尔比为100:1.8混合;其中,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的平均直径在1.2μm-5.2μm范围内,第一碳颗粒的粉末压实密度为3.50g/cm3-3.80g/cm3
【第二对比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参见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S200中将第一正极材料与其他金属源按摩尔比为100:0.2混合,如图3所示。
对上述实施例1-3,对比例1-2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以下方法来测量该正极材料,具体数据见表4。
在测试电压2.0V-4.3V范围内,其0.1C首次放电克容量:将组装好的扣式电池,在蓝电设备中,测试温度25±1℃,测试电压2.0V-4.3V,0.1C/0.1C充电&放电,充电的截止电流为0.05C。
2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将全电池采用新威CT3008-5V3A-A1,在0℃下,循环电压2.0V-4.3V,恒压截止电流20mA,循环200圈。
明度与彩度:L代表明度,a,b为色品,色差值△E=[(△L)2+△a)2+(△b)2]1/2;采用分光测色计对试样进行色度值测定,将材料紧贴测色计探头处,镜头长轴与试样被测表面垂直,探头光源连续闪烁3次后放开,记录数值。
单一表面中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之差:在TEM图像上显示出来。
表面粗糙度:仪器为表面粗糙度测定仪,测定仪的触针通过恒速驱动器导向使其垂直接触工件待测面,沿着待测工件表面做横向运动,触针运动可有效地体现出表面轮廓,还将触针运动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经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计算处理后将表面粗糙度值显示于屏幕上。
表 4
/>
将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正极材料制作成电池时,测在2.0V-4.3V范围内,其0.1C首次放电克容量为154mAh/g,经过200周循环,其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95.62%。
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2可以得到,第一正极材料被一层多孔的碳包覆起来,可以有效的抑制第一正极材料颗粒的长大,而通过添加新的碳层,可以将第二层的碳填补第一层的空隙,内层的碳层和外层的碳层形成的双碳层能提高材料的电导率,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由此可以证明通过限定两次碳的粒径、压实使得其能均匀包覆在正极材料表面,如图4所示,由于第一次包覆碳后必然不会均一,第二次包粒径小的碳颗粒,使其能进入正极材料表面间隙中,将间隙填充,从而得到碳包覆率高的正极材料,最后通过高速混合抛光使得正极材料表面碳包覆平整,最终制备出碳包覆均一平整的橄榄石形正极材料,经过两次碳包覆工艺,在保证正极材料高容量,高压实的基础上,大大减轻锰溶出,从而保证正极材料的循环放电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包括:
核层,所述核层包括Li、Fe、Mn、掺杂元素A;
壳层,所述壳层的至少表面部分包覆在所述核层的外表面,且所述壳层包括碳颗粒;
其中,所述掺杂元素A包括Al、Mg、Ni、Co、Ti、Ga、Cu、V、Nb、Zr、Ce、In、Zn和Y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所述正极材料的单一表面中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之差不超过1nm,所述正极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为0.8μm-1.6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颗粒包括第一碳颗粒与第二碳颗粒;
其中,所述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1μm-5μm;和/或
所述第二碳颗粒的颗粒间孔平均直径为0.5μm-1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材料的成分如式(Ⅰ)所示:
Li1+aFe1-x-yMnxAy(PO4-b)·Cb 式(Ⅰ);
其中,a、x、y、b的取值范围分别如下:
-0.1≤a≤0.4,0.5≤x≤0.7,0.005≤y≤0.05,0<b≤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0m2/g-25m2/g;和/或
所述核层的直径为200nm-400nm;和/或
所述壳层的厚度为1nm-5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材料的明度为0-25;和/或
所述正极材料的彩度为0-3.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材料在测试电压2.0V-4.3V范围内,其0.1C首次放电克容量不低于160mAh/g;和/或
所述正极材料的体积比能量密度不低于80mAh/cm3;和/或
所述正极材料在循环电压2.0V-4.3V下,进行循环充放电测试,经历200周后,循环容量保持率不低于95.62%。
7.一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Li源、Mn源、Fe源、P源、含掺杂元素A的掺杂剂混合,依次进行预加热处理、粉碎处理、干燥处理,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一次烧结处理得到第一正极材料;
S200:将所述第一正极材料与第一碳颗粒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二次烧结处理,得到第二正极材料;
S300:依次加入所述第二正极材料与第二碳颗粒、粘结剂进行预混处理,再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三次烧结处理,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其中,所述第一碳颗粒的颗粒间孔的平均直径为1μm-5μm;
所述第二碳颗粒的颗粒间孔的平均直径为0.5μm-1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S100中,所述Li源、Mn源+Fe源、P源、所述掺杂剂的摩尔比为(1.01-1.04):(0.98-1):1:(0.05-0.1);和/或
在S200中,所述第一正极材料与所述第一碳颗粒的摩尔比为100:(0.5-1);和/或
在S300中,所述第二正极材料与所述第二碳颗粒、所述粘结剂的摩尔比为100:(0.5-0.8):(0.2-0.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00中:
所述粉碎处理依次包括球磨处理与砂磨处理;
其中,当所述球磨处理的混合物料的中位粒径不超过1μm时转至所述砂磨处理;
所述球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8μm;和/或
所述砂磨处理的介质的直径不超过0.3μ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S100中,所述粉粹处理后的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6μm;和/或
在S100中,所述干燥处理后的颗粒物中位粒径不超过4μm;和/或
在S200中,所述第一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μm-5μm;和/或
在S200中,所述第一碳颗粒的在2T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3.00g/cm3-3.20g/cm3;和/或
在S300中,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酸、聚乙烯醇、丁苯橡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S100中,所述预加热处理的温度为120℃-180℃;和/或
在S100中,所述预加热处理的时间为0.1h-1h;和/或
在S100中,所述一次烧结处理的温度为500℃-650℃;和/或
在S100中,所述一次烧结处理的时间为8h-12h;和/或
在S200中,所述二次烧结处理的温度为600℃-700℃;和/或
在S200中,所述二次烧结处理的时间为6h-10h;和/或
在S300中,所述预混处理的时间为1h-1.5h;和/或
在S300中,所述三次烧结处理的温度为650℃-750℃;和/或
在S300中,所述三次烧结处理的时间为6h-10h。
12.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
CN202311329054.8A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171171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9054.8A CN117117153B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9054.8A CN117117153B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7153A true CN117117153A (zh) 2023-11-24
CN117117153B CN117117153B (zh) 2024-02-20

Family

ID=88805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29054.8A Active CN117117153B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17153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4958A (zh) * 2009-09-25 2011-04-2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具有橄榄石结构的介孔磷酸盐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JP2013080603A (ja) * 2011-10-03 2013-05-02 Nippon Chem Ind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4425820A (zh) * 2013-09-09 2015-03-18 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磷酸铁锰锂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CN104584282A (zh) * 2012-07-25 2015-04-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锂二次电池、以及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05826536A (zh) * 2016-05-19 2016-08-03 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25193A (zh) * 2015-03-31 2016-10-12 住友大阪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6186877A (ja) * 2015-03-27 2016-10-27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オリビン型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1564622A (zh) * 2020-07-14 2020-08-21 天能帅福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89525A (zh) * 2020-05-27 2020-09-22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硅酸盐系正极材料包覆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
WO2021209079A2 (zh) * 2021-08-09 2021-10-21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超晶格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4620703A (zh) * 2022-03-31 2022-06-14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包覆的磷酸锰铁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63631A (zh) * 2022-11-23 2023-03-28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盐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863579A (zh) * 2022-12-09 2023-03-28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WO2023115388A1 (zh) * 2021-12-22 2023-06-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EP4245721A1 (en) * 2021-08-25 2023-09-20 Beijing Easpring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Lithium iron manganese phosphate precursor, lithium iron manganese phosphat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electrode material, electrode, and lithium-ion battery
CN116845195A (zh) * 2023-06-29 2023-10-03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包覆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4958A (zh) * 2009-09-25 2011-04-2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具有橄榄石结构的介孔磷酸盐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JP2013080603A (ja) * 2011-10-03 2013-05-02 Nippon Chem Ind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4584282A (zh) * 2012-07-25 2015-04-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锂二次电池、以及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04425820A (zh) * 2013-09-09 2015-03-18 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磷酸铁锰锂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JP2016186877A (ja) * 2015-03-27 2016-10-27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オリビン型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6025193A (zh) * 2015-03-31 2016-10-12 住友大阪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5826536A (zh) * 2016-05-19 2016-08-03 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89525A (zh) * 2020-05-27 2020-09-22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硅酸盐系正极材料包覆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564622A (zh) * 2020-07-14 2020-08-21 天能帅福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209079A2 (zh) * 2021-08-09 2021-10-21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超晶格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EP4245721A1 (en) * 2021-08-25 2023-09-20 Beijing Easpring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Lithium iron manganese phosphate precursor, lithium iron manganese phosphat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electrode material, electrode, and lithium-ion battery
WO2023115388A1 (zh) * 2021-12-22 2023-06-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4620703A (zh) * 2022-03-31 2022-06-14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包覆的磷酸锰铁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63631A (zh) * 2022-11-23 2023-03-28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盐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863579A (zh) * 2022-12-09 2023-03-28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6845195A (zh) * 2023-06-29 2023-10-03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包覆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UN, B等: "Porous LiFePO4/C Microspheres as High-Power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vol. 13, no. 5, pages 3655 - 3659 *
王洪波等: "LiMn0.6Fe0.4PO4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电池工业》, vol. 27, pages 1 - 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7153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0022B (zh) 碳-金属氧化物复合包覆的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电池
EP3974389A1 (en) Lithium nickel manganese oxide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CN109192953B (zh) 一种高倍率球形磷酸铁锂碳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36531A (zh) 低表面残碱的高镍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61723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220092556A (ko) 전지를 위한 음극활물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전지 음극, 전지
CN108172825B (zh) 一种高电压高压实低成本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42589B (zh) 一种正极预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产物及应用
CN112687853B (zh) 硅氧颗粒团聚体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电池
TW201221469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ithium iron phosphate material and lithium iron phosphate powder produced thereby
WO2023056767A1 (zh) 一种高倍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931792B (zh) 一种包覆型硅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06281B (zh) 一种磷酸锰铁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电池
CN116986572A (zh) 一种改性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CN117117153B (zh)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KR20110004500A (ko) 고상합성법에 따른 리튬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LiFePO4 분말의 제조방법
CN117071072A (zh) 一种高镍单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014103A (zh) 一种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751022B (zh) 一种碳纳米管包覆锰酸锂的工艺方法
CN115863650A (zh) 一种核壳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645314A (zh) 一种单晶形貌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335478A (zh) 一种具有高振实密度的镁掺杂磷酸铁锂/碳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616642B (zh) 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2599736A (zh) 一种掺硼磷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53765A (zh) 一种铌掺杂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