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06149A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06149A CN117006149A CN202211739511.6A CN202211739511A CN117006149A CN 117006149 A CN117006149 A CN 117006149A CN 202211739511 A CN202211739511 A CN 202211739511A CN 117006149 A CN117006149 A CN 1170061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spindle
- structural member
- cam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20347 spindle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6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6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5—Pivotal connections with at least a pair of arms pivoting relatively to at least one other arm, all arms being mounted on one pi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1/00—Electronic components, circuits, software, systems or apparatus used in telephone systems
- H04M2201/38—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转轴机构包括主轴组件、关于主轴组件对称设置的两个折叠组件,该两个折叠组件可相对主轴组件向相对或者相背的方向转动。在具体设置折叠组件时,折叠组件包括转动组件、支撑板和壳体固定架,转动组件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支撑板与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且与转动组件滑动连接。采用该转轴机构,在两个壳体固定架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使两个支撑板相对对应侧的壳体固定架同向转动,可使两个支撑板以及主轴组件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容屏空间,该容屏空间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可用于容置柔性屏的弯折部,从而可避免柔性屏被挤压损坏,其有利于延长柔性屏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是202080033591.6,原申请日是2020年12月11日,原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19年12月13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1286336.8、申请名称为“一种铰链和移动终端”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01月1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059260.1、申请名称为“一种可折叠移动终端”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07月0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619631.7、申请名称为“折叠模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07月0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651834.4、申请名称为“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07月2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741295.3、申请名称为“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07月2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741274.1、申请名称为“阻尼机构、折叠铰链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09月3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1062457.7、申请名称为“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10月3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1198925.3、申请名称为“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电子设备提供的功能日益多样化,用户也希望通过更大更宽的显示屏来更好的使用上述功能。但是,显示屏的变大也会造成电子设备的整体结构变大,因此导致电子设备不够便携小巧。
现阶段,柔性屏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得以实现。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因具有大屏幕和易携带的特点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屏需随电子设备进行长期多次的折叠,这会导致显示屏的寿命较短。
为了延长柔性屏的寿命,提高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柔性屏的折叠部分需要具有一定的曲率变形。另外,柔性屏的折叠部分的各处曲率的均匀性也对延长其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实现柔性屏的折叠部分的曲率变形以及各处曲率的均匀性的关键就在于电子设备的转轴机构。因此,如何设计转轴机构以提高柔性屏的可靠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以延长柔性屏的使用寿命,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该转轴机构包括主轴组件、关于主轴组件对称设置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主轴组件向相对或者相背的方向转动。在具体设置第一折叠组件时,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转动组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固定架,第一转动组件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且与第一转动组件滑动连接。在具体设置第二折叠组件时,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二转动组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固定架,第二转动组件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且与第二转动组件滑动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板相对第一转动组件滑动的方向可与第一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垂直,相类似的,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二转动组件滑动的方向可与第二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垂直。
这样,当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向转动时,第一壳体固定架带动第一转动组件绕主轴组件转动,此时,第一转动组件带动第一支撑板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且带动第一支撑板的靠近主轴组件的一端沿远离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相应的,第二壳体固定架带动第二转动组件绕主轴组件转动,第二转动组件带动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且带动第二支撑板的靠近主轴组件的一端沿远离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形成预设夹角,并与主轴组件共同围成容屏空间。
采用本申请的转轴机构,在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向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使第一支撑板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同向转动,并使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同向转动,可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主轴组件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容屏空间,该容屏空间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可用于容置柔性屏的弯折部,从而可避免柔性屏被挤压损坏,其有利于延长柔性屏的使用寿命。
另外,在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二壳体固定架相背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固定架带动第一转动组件绕主轴组件转动,第二壳体固定架带动第二转动组件绕主轴组件转动。另外,第一转动组件带动第一支撑板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同向转动,以带动第一支撑板的靠近主轴组件的一端沿靠近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第二转动组件带动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同向转动,以带动第二支撑板的靠近主轴组件的一端沿靠近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轴组件展平成支撑面。从而可为柔性屏提供平整的支撑面,避免柔性屏出现局部塌陷的问题,提高柔性屏的平整度。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固定架的转动连接,可以使第一壳体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一圆弧槽,同时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第一圆弧轴,从而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固定架之间通过第一圆弧轴与第一圆弧槽滑动配合形成的虚拟轴来实现转动连接。相类似的,第二壳体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二圆弧槽,第二支撑板上设置第二圆弧轴,这样,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固定架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轴与第二圆弧槽滑动配合形成的虚拟轴来实现转动连接。通过圆弧轴和圆弧槽的相对运动,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固定架,以及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固定架之间通过虚拟轴转动连接,其转动连接结构简单,转动轴所占用的空间小,从而有利于减小转轴机构的厚度,使得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设计。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第一转动组件时,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一从动臂,其中,第一摆臂的一端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第一从动臂的一端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一从动臂和第一摆臂在主轴组件上的旋转轴心相互平行且不重合。相类似的,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摆臂和第二从动臂,第二摆臂的一端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第二从动臂的一端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二从动臂和第二摆臂在主轴组件上的旋转轴心相互平行且不重合。由于第一从动臂和第一摆臂的旋转轴线不重合,第二从动臂和第二摆臂的旋转轴心不重合。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会使第一壳体固定架相对第一从动臂向远离第一从动臂的转动轴心的方向滑动,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对第二从动臂向远离第二从动臂的转动轴心的方向滑动,从而使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一摆臂相对第一从动臂伸展运动,第二壳体固定架和第二摆臂相对第二从动臂伸展运动,以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主轴组件的延伸长度增加,从而增加转轴机构的长度。另外,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背转动的过程中,会使第一壳体固定架相对第一从动臂向靠近第一从动臂的转动轴心的方向滑动,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对第二从动臂向靠近第二从动臂的转动轴心的方向滑动,从而使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一摆臂相对第一从动臂收缩运动,以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主轴组件的延伸长度缩减,从而缩减转轴机构的长度。这样在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展开状态以及折叠过程中,均可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主轴组件的延伸长度能够适应柔性屏的长度,从而可避免对柔性屏造成拉扯或者挤压。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可体现为第一支撑板与第一摆臂的滑动连接,此时,可在第一摆臂上设置第一导向轴,同时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第一轨迹槽。这样,当第一摆臂与第一壳体固定架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后,第一摆臂可通过第一导向轴与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轨迹槽的滑动配合,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相对于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
相类似的,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转动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可体现为第二支撑板与第二摆臂的滑动连接,此时,可在第二摆臂上设置第二导向轴,同时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第二轨迹槽。这样,当第二摆臂与第二壳体固定架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后,第二摆臂可通过第二导向轴与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轨迹槽的滑动配合,来带动第二支撑板相对于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由于两个支撑板可被对应侧的摆臂带动而始终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其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运动流畅度,使得两个支撑板能够在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运动到位,其有利于提高对柔性屏的保护性能。
另外,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体现为第一支撑板与第一从动臂的滑动连接时。此时,可在第一从动臂上设置第一导向轴,同时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第一轨迹槽。这样,当第一从动臂与第一壳体固定架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后,第一从动臂可通过第一导向轴与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轨迹槽的滑动配合,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相对于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
相类似的,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转动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体现为第二支撑板与第二从动臂的滑动连接时。此时,可在第二从动臂上设置第二导向轴,同时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第二轨迹槽。这样,当第二从动臂与第二壳体固定架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后,第二从动臂可通过第二导向轴与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轨迹槽的滑动配合,来带动第二支撑板相对于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由于两个支撑板可被对应侧的从动臂带动而始终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其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运动流畅度,使得两个支撑板能够在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运动到位,其有利于提高对柔性屏的保护性能。
在将第一支撑板与第一从动臂滑动连接时,可以使第一从动臂的用于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一凹陷区,并使第一导向轴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凹陷区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凹陷区的另一侧,从而使第一导向轴容置于该第一凹陷区内。相类似的,第二支撑板与第二从动臂滑动连接时,可以使第二从动臂的用于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凹陷区,并使第二导向轴的二端连接于第二凹陷区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凹陷区的另一侧,从而使第二导向轴容置于该第二凹陷区内。这样,可节省转轴机构所占用的空间大小,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和应用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轨迹槽与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轨迹槽可以为弧形槽或者直槽,其可根据两个支撑板的运动轨迹要求进行调整,以使支撑板能够转动到满足角度要求的转动位。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组件之间相对滑动的稳定性,可以在第一摆臂或第一从动臂上设有第一搭接部,第一搭接部沿自主轴组件向第一壳体固定架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支撑柔性屏,第一支撑板靠近主轴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二搭接部,第二搭接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第二表面。在第一支撑板相对第一转动组件滑动的过程中,第二搭接部可沿第一搭接部的表面滑动。从而可补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组件之间的装配间隙,以提高第一支撑板运动的稳定性。
相类似的,在第二摆臂或第二从动臂上设有第三搭接部,第三搭接部沿自主轴组件向第二壳体固定架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用于支撑柔性屏,第二支撑板靠近主轴组件的一侧设有第四搭接部,第四搭接部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第四表面。在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二转动组件滑动的过程中,第四搭接部可沿第三搭接部的表面滑动。从而可补偿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转动组件之间的装配间隙,以提高第二支撑板运动的稳定性。
在具体设置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时,可使第一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二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二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一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一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二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以及第二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一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均为弧面。相类似的,第三搭接部的用于与第四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四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三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三搭接部的用于与第四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以及第四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三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均为弧面。这样能够使得第一转动组件上的第一搭接部和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二搭接部在接触以及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运动更加顺畅。并使第二转动组件上的第三搭接部和第二支撑板上的第四搭接部在接触以及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运动更加顺畅。
另外,上述相接触的两搭接部的表面为弧面时,该弧面可以由至少两段曲面拼接形成,且相邻两段曲面之间可以具有预设夹角,从而能够更加适应第二搭接部沿着第一搭接部相对滑动时的运动轨迹,以实现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滑动轨迹的更为精确的控制。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组件的靠近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五搭接部,第五搭接部与第一搭接部位于第二搭接部的同一侧,第二搭接部可搭接于第五搭接部的表面。相类似的,主轴组件的靠近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六搭接部,第六搭接部与第三搭接部位于第四搭接部的同一侧,第四搭接部可搭接于第六搭接部的表面。通过在主轴组件上设置第五搭接部和第六搭接部,其可在有效的提高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控制精度的同时,有效的减小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主轴组件之间的避位间隙,从而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能够对柔性屏进行有效支撑,减小柔性屏的塌陷区域。另外,由于转轴机构对柔性屏的有效支撑面积显著增加,其可使柔性屏可以承受竖直方向的挤压力,从而降低柔性屏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按压失效等问题的风险。
为了减少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晃动,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一转动辅助组件和第二转动辅助组件。其中,第一转动辅助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壳体固定架,另一端可沿第一支撑板的表面滑动。相类似的,第二转动辅助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壳体固定架,另一端可沿第二支撑板的表面滑动。通过设置第一转动辅助组件和第二转动辅助组件,能够将因零件间的运动间隙而造成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夹角达不到设计所需的角度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能够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处于设计所需的最优角度。
在具体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时,可使第一弹性件为扭簧,第一弹性件与第一摆臂同轴设置。另外,第二弹性件为扭簧,第二弹性件与第一摆臂同轴设置。这样可有效的减少转轴机构的零件,其有利于节省转轴机构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减薄设计。
为了对第一弹性件在第一支撑板上的滑动轨迹进行控制,可以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具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弹性结构件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一导向孔,且在第一导向孔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一支撑板的表面滑动。相类似的,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该第二限位结构具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导向孔,且在第二导向孔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二支撑板的表面滑动。通过对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在对应的支撑板上的滑动轨迹的控制,可利于实现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对应侧的壳体固定架之间的拉力的控制,该拉力可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达到指定位置。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实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主轴组件的转动连接时,主轴组件设置有第三圆弧槽和第四圆弧槽。第一摆臂的一端设有第三圆弧轴,第二摆臂的一端设有第四圆弧轴,这样,可使第三圆弧轴设置在第三圆弧槽内,第四圆弧轴设置在第四圆弧槽内,以使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主轴组件之间采用虚拟轴式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从而可以将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主轴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良好的隐藏在主轴组件内,以有利于提升转轴机构的一体性和使用体验。另外,虚拟轴的连接方式还利于实现整机减薄设计。
主轴组件可以包括相扣合的内壳和外壳,主轴组件的第三圆弧槽和第四圆弧槽可由内壳和外壳的配合实现。具体的,主轴组件内壳设置有两个凸起,外壳设置有两个凹陷部,外壳和内壳扣合,两个凸起和两个凹陷部一一对应设置形成第三圆弧槽和第四圆弧槽。从而可有效的简化主轴组件的第三圆弧槽和第四圆弧槽的设置方式。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实现第一摆臂与第一壳体固定架,以及第二摆臂与第二壳体固定架的转动连接时,可使第一摆臂上设有第一轴孔,第一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二轴孔,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通过销轴连接。相类似的,第二摆臂上设有第三轴孔,第二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四轴孔,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通过销轴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对应侧的壳体固定架的可靠连接。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一从动臂与第一壳体固定架,以及第二从动臂与第二壳体固定架的滑动连接,第一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滑槽,第一从动臂设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滑槽内。第二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二滑槽,第二从动臂设有第二滑轨,第二滑轨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二滑槽内。使得两个从动臂与对应侧的壳体固定架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为了使转轴机构在折叠、展开的过程中,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能够同步动作,转轴机构中还可以包括同步组件,其中,同步组件可与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传动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之间的同步反向转动。
在具体设置同步组件时,同步组件可以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固定在第一从动臂一端,第二齿轮固定在第二从动臂的一端;第一齿轮与第一从动臂同轴转动,第二齿轮与第二从动臂同轴转动。从而可有效的简化转轴机构的结构。
另外,同步组件还可以包括偶数个从动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通过偶数个从动齿轮传动连接。其可有效的提高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同步转动的平稳性。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阻尼组件,该阻尼组件可以设置于主轴组件中,也可以设置于转轴机构的结构中。
当阻尼组件设置于主轴组件中时,所述阻尼组件的一端与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弹性抵接,阻尼组件可用于当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相对转动时提供阻尼力。此时,可采用如下的几种设置方式:
第一种设置方式中,阻尼组件的一端与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相抵接,另一端与主轴组件相抵接,用于当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相对转动时提供阻尼力。该阻尼力可通过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传递给对应侧的壳体,从而使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折叠或者展开过程有较为明显的感受,以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中,在实现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与主轴组件的转动连接时,可使第一从动臂和主轴组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二从动臂和主轴组件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第一齿轮的两端设有第一凸轮结构,第二齿轮的两端设有第二凸轮结构。
在该实现方式中,具体设置阻尼组件时,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连体凸轮、第二连体凸轮、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第一连体凸轮和第二连体凸轮设置于同步组件的两侧,第一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第二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第一连体凸轮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连体凸轮具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一转轴穿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转轴穿设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
另外,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设置于第一连体凸轮的远离第二连体凸轮的一侧,第一弹性结构件套设于第一转轴,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第二转轴;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与第一连体凸轮弹性抵接,且将第一连体凸轮压向同步组件。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闭合状态或者中间状态时,通过第一连体凸轮和第二连体凸轮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之间的啮合产生阻尼力,可使转轴机构能够保持在对应的稳定状态下。另外,当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的凸起部趋于滑进第一连体凸轮和第二连体凸轮的凹陷部内时,在阻尼力的作用下,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的凸起部继续沿滑进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的凹陷部内的方向滑动直至处于稳定的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以实现转轴机构的自展开或自闭合,进而实现电子设备的自展开或自闭合,其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避免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从对应的转轴上脱落,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结构与第二止挡结构。其中,第一止挡结构限位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远离第一连体凸轮的一端,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与第一止挡结构相抵接。另外,第二止挡结构限位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远离第二连体凸轮的一端,第二连体凸轮与第二止挡结构相抵接,从而可避免第二连体凸轮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脱落,并使第二连体凸轮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
当同步组件包括从动齿轮时,从动齿轮绕中间轴转动,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从动齿轮的两端也可以设置有第三凸轮结构,第一连体凸轮还与同侧设置的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第二连体凸轮还与同侧设置的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第一连体凸轮具有第五通孔,第二连体凸轮还具有第六通孔,中间轴穿设于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
另外,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结构件,该第三弹性结构件设置于第一连体凸轮的远离第二连体凸轮的一侧,第三弹性结构件套设于中间轴,且与第一连体凸轮弹性抵接。这样,可将第一连体凸轮压向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以使第一连体凸轮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从而增加第一从动臂与第二从动臂之间的阻尼力,进而增加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之间的阻尼力,以提升转轴机构转动的可靠性。
此时,第一止挡结构限位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中间轴的远离第一连体凸轮的一端,第一弹性结构件、第二弹性结构件和第三弹性件与止挡结构相抵接。另外,第二止挡结构限位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中间轴的远离第二连体凸轮的一端,第二连体凸轮与第二止挡结构相抵接,从而可避免第二连体凸轮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脱落,并使第二连体凸轮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第一止挡结构时,第一止挡结构具有多个止挡部,且多个止挡部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中间轴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止挡部之间可以相互连接,以提高第一止挡结构的一体性,从而提高其结构的稳定性。或者,多个止挡部之间也可以相互独立,以提高第一止挡结构设置的灵活性。
在本申请另外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动齿轮绕中间轴转动,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从动齿轮的两端设置有第三凸轮结构;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连体凸轮、第二连体凸轮和第三弹性结构件,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第一连体凸轮和第二连体凸轮设置于同步组件的两侧,第一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第二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第一连体凸轮具有第五通孔,第二连体凸轮还具有第六通孔,中间轴穿设于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第三弹性结构件设置于第一连体凸轮的远离第二连体凸轮的一侧,第三弹性结构件套设于中间轴,且与第一连体凸轮弹性抵接。从而将第一连体凸轮压向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以使第一连体凸轮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从而增加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之间的阻尼力,提升转轴机构转动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现方式中,阻尼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止挡结构与第二止挡结构,第一止挡结构与第二止挡结构具体可参照上述实现方式设置。这样可使第一止挡结构限位于中间轴的远离第一连体凸轮的一端,第三弹性结构件与第一止挡结构相抵接,从而避免第三弹性结构件从中间轴上脱落。另外,第二止挡结构限位于中间轴的远离第二连体凸轮的一端,第二连体凸轮与第二止挡结构相抵接,从而可避免第二连体凸轮从中间轴上脱落,并使第二连体凸轮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
第二种设置方式中,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第一齿轮、从动齿轮以及第二齿轮的同一侧的端部周侧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球槽。其中,相邻的第一齿轮和从动齿轮、相邻的两个从动齿轮,以及相邻的从动齿轮和第二齿轮的球槽之间可配合形成容纳槽。
在具体设置阻尼组件时,阻尼组件包括导向部,导向部位于同步组件的可形成有容纳槽的一侧。导向部朝向同步组件的一侧设有与容纳槽一一对应的定位槽,定位槽开口朝向容纳槽,每一个定位槽设有一滚珠;每一个定位槽与对应的容纳槽的开口相对时,滚珠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内,且一部分位于定位槽内。
另外,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导向部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转轴穿设于第一通孔,第二转轴穿设于第二通孔。
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设置于导向部的远离同步组件的一侧,第一弹性结构件套设于第一转轴,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第二转轴;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与导向部弹性抵接;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用于推动抵持导向部将各滚珠压于同步组件的端面。在该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处于展平状态、闭合状态或者中间状态时,阻尼组件处于定位工位,此时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处于受压状态,以使滚珠处于容纳槽和定位槽之间,从而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保持于稳定的状态下。当滚珠位于除球槽之外的位置时,滚珠所处的状态为不稳定状态。这时,在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的作用力下会推动滚珠向球槽的位置移动直至进入球槽,以使转轴机构处于稳定的状态下,以实现转轴机构的自展开或自闭合,进而实现电子设备的自展开或自闭合,其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的安全性。
当同步组件包括从动齿轮时,从动齿轮绕中间轴转动,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结构件,第三弹性结构件设置于导向部的远离同步组件的一侧,第三弹性结构件套设于中间轴,第三弹性结构件与导向部弹性抵接,用于推动抵持导向部将各滚珠压于同步组件的端面。这时,第一弹性结构件、第二弹性结构件和第三弹性结构件共同对导向部施加弹性力,从而可为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的相对转动提供更大的阻尼力,以提高其运动的稳定性,以及到位保持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导向部的定位槽时,该定位槽的内径尺寸小于滚珠的直径,滚珠的球面与定位槽朝向齿轮的开口抵接。以在各弹性结构件对导向部施加的作用力下,滚珠始终与定位槽的开口边缘抵接。
另外,导向部可以包括导套和设置于导套与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之间的压块,此时可将定位槽设置于导套。
其中,定位槽可为通槽,压块朝向导套的一侧设有柱状凸起,柱状凸起插设于通槽。该结构中,可利用柱状凸起对滚动球施加作用力。
另外,通槽的内径可小于滚珠的直径,滚珠的球面与通槽朝向齿轮的开口边缘抵接。该结构中,滚珠的球面还可同时与柱状凸起抵接,以增加滚珠与导向部的接触点,从而提高该结构的稳定性。或者,通槽的内径可以大于滚珠的直径,且柱状凸起与滚珠远离同步组件的球面抵接。该结构中,滚珠在滑动过程中可全部进入通槽内,柱状凸起可与滚珠抵接,这样,滚珠在滚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可有效防止滚珠的脱落。
为了避免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从对应的转轴上脱落,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结构与第二止挡结构。其中,第一止挡结构限位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远离导向部的一端,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与第一止挡结构相抵接。另外,第二止挡结构限位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远离同步组件的一端。
第三种设置方式中,阻尼组件可以包括位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的一个或多个阻尼组。其中,第一转轴与第一齿轮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与第二齿轮固定连接,第一转轴的周面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转轴的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每个阻尼组包括弹性结构件、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第一滚珠位于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且弹性结构件将第一滚珠抵持至第一齿轮轴的周面;第二滚珠位于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且弹性结构件将第二滚珠抵持至第二转轴的周面。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与第一齿轮之间,以及第二转轴与第二齿轮之间均不发生相对转动,当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发生相对转动时,带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对转动,此时,第一滚珠可相对第一转轴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第一限位槽内;第二滚珠可相对第二转轴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第二限位槽内。当第一滚珠定位在第一限位槽内,且第二滚珠定位在第二限位槽内时,可使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处于稳定的展平状态。
另外,在第一转轴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限位槽,第三限位槽设于第一转轴的转动方向上,且与第一限位槽间隔分部。另外,第二转轴设置有第四限位槽,第四限位槽设于第二转轴的转动方向上,且与第二限位槽间隔分部。当第一滚珠定位在第三限位槽内,且第二滚珠定位在第四限位槽内时,可使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处于稳定的闭合状态。
这样,当第一滚珠和第一限位槽部分对位及第二滚珠和第二限位槽部分对位时,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此时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会在弹性结构件的推力下分别自动进入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从而使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对展平,使转轴机构在一定程度下达到自动展开的效果。相类似的,当第一滚珠和第三限位槽部分对位及第二滚珠和第四限位槽部分对位时,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此时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会在弹性结构件的推力下分别自动进入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内,从而使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对闭合,使转轴机构在一定程度下达到自动闭合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之间,以及第二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之间还可以设置其它的限位槽,以使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可以稳定的停留在中间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阻尼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其中,第一定位件设于第一滚珠和弹性结构件之间,第一定位件包括第一定位槽,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第一定位槽内,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定位件的背向第一定位槽的一面。第二定位件设于第二滚珠和弹性结构件之间,第二定位件包括第二定位槽,第二滚珠部分收容于第二定位槽内,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定位件的背向第二定位槽的一面。这样,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通过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分别传递给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从而将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压紧与对应侧的转轴上。
另外,第一定位件还包括定位柱,定位柱设于第一定位件的背向第一定位槽的一面,定位柱伸入弹性结构件;第二定位件也可以还包括定位柱,定位柱设于第二定位件的背向第二定位槽的一面,定位柱伸入弹性结构件。通过在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上分别设置能够伸入至弹性结构件的定位柱,可有效的提高弹性结构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第一定位件还可以包括第三定位槽,第三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分别位于定位件相背的两面,弹性结构件部分收容于第三定位槽内;第二定位件还包括第四定位槽,第四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分别位于第二定位件相背的两面,弹性结构件部分收容于第四定位槽内。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第一定位件的定位柱设置于第三定位槽内,并使第二定位件的定位柱设置于第三定位槽内,以进一步提高弹性结构件的运动稳定性。
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件还包括第三定位槽,第三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分别位于第一定位件相背的两面,第三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连通,弹性结构件位于第三定位槽内并与第一滚珠抵持接触。第二定位件还包括第四定位槽,第四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分别位于第二定位件相背的两面,第四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连通,弹性结构件位于第四定位槽内并与第二滚珠抵持接触。在该实现方式中,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直接作用于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从而将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压紧与对应侧的转轴上。当弹性结构件发生弹性形变时,弹性结构件和第一滚珠相对第一定位件移动,弹性结构件和第二滚珠相对第二定位件移动。
阻尼组件还可以包括一对卡持件,在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一对卡持件设置于阻尼组的两侧,卡持件包括第三滑槽,第一定位件两侧包括第一滑块,第二定位件两侧包括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位于第三滑槽内;当弹性结构件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在第三滑槽中滑动。通过在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两侧设置卡持件,可有效的提高两个定位件的稳定性,从而使阻尼组件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阻尼力,以使转轴机构的运动更为平稳。
另外,在沿第一折叠组件到第二折叠组件的方向上,卡持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从而使转轴机构的结构较为紧凑,其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小型化设计。
在本申请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滚珠可以固定在第一定位槽内,以使第一滚珠与第一转轴稳定的接触。另外,第一滚珠也可在第一定位槽内滚动,其有利于减小第一滚珠与第一转轴之间的摩擦力。相类似的,第二滚珠可以固定在第二定位槽内,以使第二滚珠与第二转轴稳定的接触。另外,第二滚珠可在第二定位槽内滚动,其有利于减小第二滚珠与第二转轴之间的摩擦力。
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阻尼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该第一定位件与上述实现方式中的有所不同。具体的,第一定位件具有容置槽,容置槽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上各设有一个贯穿孔,弹性结构件位于容置槽内,第一滚珠的部分容置于一个贯穿孔,第二滚珠的部分容置于一个贯穿孔,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滚珠抵持,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与第二滚珠抵持。该定位件的结构较为简单,且该定位件可用于对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与弹性结构件进行定位,该定位件起到了保证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与弹性结构件相对对准的作用,从而使弹性结构件能为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提供足够的弹力。
当阻尼组件设置于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中时,示例性的,阻尼组件可以设置于壳体固定架。此时,转轴机构可以包括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第一阻尼组件位于第一壳体固定架内,且第一阻尼组件的一端与第一从动臂弹性抵接;第二阻尼组件位于第二壳体固定架内,且第二阻尼组件的一端与第二从动臂弹性抵接,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用于当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相对转动时提供阻尼力。
具体实施时,第一壳体固定架还设置有第四滑槽,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第四滑槽设置于第一滑槽的一侧,第一滑槽与第四滑槽通过第一开孔连通;第一从动臂的安装于第一滑槽的部分朝向第四滑槽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弹性结构件,第一滑块插设于第一开孔,第一弹性结构件容置于第四滑槽,且第一弹性结构件的一端与第一滑块的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第四滑槽的槽壁相抵接;在第一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滑块可沿第一开孔滑动并伸入至第一滑槽内,且第一滑块可与第一凸起相卡接。
相类似的,第二壳体固定架还设置有第五滑槽,沿主轴组件的延伸方向,第五滑槽设置于第二滑槽的一侧,第二滑槽与第五滑槽通过第二开孔连通;第二从动臂的安装于第二滑槽的部分朝向第五滑槽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弹性结构件,第二滑块插设于第二开孔,第二弹性结构件容置于第五滑槽,且第二弹性结构件的一端与第二滑块的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第五滑槽的槽壁相抵接;在第二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二滑块可沿第二开孔滑动并伸入至第二滑槽内,且第二滑块可与第二凸起相卡接。
采用该设置方式的阻尼组件,当壳体固定件处于某一转动位时,阻尼组件的滑块在弹性结构件的作用下伸至滑槽内,并与从动臂的凸起相卡接,以使壳体固定件保持在该转动位。当对壳体固定件施加使其绕主轴转动的作用力时,凸起挤压滑块,弹性结构件被压缩。在该状态下,滑块可沿凸起的表面自由的滑动,直至与凸起相卡接,使壳体固定件重新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样可有效的提高转轴机构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通过将阻尼组件设置于壳体固定架上,可使阻尼组件与壳体固定件之间的阻尼力的力臂较大,故其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输出较大的扭力,从而能够使转轴机构的壳体固定件稳定的维持在展平状态、闭合状态或者中间状态。另外,本申请该设置方式的转轴机构还能够满足具有大扭力需求的应用场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凸起间隔设置,第一滑块可卡设于两个第一凸起之间;第二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凸起间隔设置,第二滑块可卡设于两个第二凸起之间。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为至少两个,可使两个壳体固定架在多个转动位处保持稳定的状态,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另外,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可卡设于两个凸起之间,可以提高滑块与凸起卡接的可靠性。
在具体设置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时,第一弹性结构件可为弹簧,第一滑块朝向第一弹性结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柱,第一弹性结构件套设于第一限位柱。相类似的,第二弹性结构件可为弹簧,第二滑块朝向第二弹性结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柱,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第二限位柱。通过将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对应的限位柱,这样可避免弹性结构件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弯折,以有利于提高阻尼组件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可为转轴机构提供稳定的阻尼力。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实现方式中的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其它可能的结构。而无论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如何设置,其均能够在两个壳体处于展平状态时,实现对柔性屏的稳定支撑,并在两个壳体相对或者相背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绕对应侧的壳体转动。另外,采用任意形式的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只要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一支撑板之间,以及第二转动组件和第二支撑板发生相对滑动,就可在对应侧的转动组件上设置导向轴,同时在支撑板上设置轨迹槽。具体的,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导向结构,第一导向结构设有第一轨迹槽;第一转动组件上设有第一导向轴,第一导向轴与第一轨迹槽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设有第二轨迹槽;第二转动组件上设有第二导向轴,第二导向轴与第二轨迹槽滑动连接。从而通过导向轴在轨迹槽内的滑动来实现支撑板与转动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
另外,第一转动组件上还可以设有第一搭接部,第一搭接部沿自主轴组件向第一壳体固定架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支撑柔性屏,第一支撑板靠近主轴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二搭接部,第二搭接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第二表面,第二搭接部可沿第一搭接部的表面滑动。第二转动组件上设有第三搭接部,第三搭接部沿自主轴组件向第二壳体固定架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用于支撑柔性屏,第二支撑板靠近主轴组件的一侧设有第四搭接部,第四搭接部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第四表面,第四搭接部可沿第三搭接部的表面滑动。这样,在第一支撑板相对第一转动组件滑动的过程中,第二搭接部可沿第一搭接部的表面滑动,在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二转动组件滑动的过程中,第四搭接部可沿第三搭接部的表面滑动。从而可补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组件之间,以及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转动组件之间的装配间隙,以提高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运动的稳定性。
在具体设置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时,可使第一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二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二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一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一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二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以及第二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一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均为弧面。相类似的,第三搭接部的用于与第四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四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三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三搭接部的用于与第四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以及第四搭接部的用于与第三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均为弧面。这样能够使得第一转动组件上的第一搭接部和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二搭接部在接触以及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运动更加顺畅。并使第二转动组件上的第三搭接部和第二支撑板上的第四搭接部在接触以及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运动更加顺畅。
另外,上述相接触的两搭接部的表面为弧面时,该弧面可以由至少两段曲面拼接形成,且相邻两段曲面之间可以具有预设夹角,从而能够更加适应第二搭接部沿着第一搭接部相对滑动时的运动轨迹,以实现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滑动轨迹的更为精确的控制。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组件的靠近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五搭接部,第五搭接部与第一搭接部位于第二搭接部的同一侧,第二搭接部可搭接于第五搭接部的表面。相类似的,主轴组件的靠近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六搭接部,第六搭接部与第三搭接部位于第四搭接部的同一侧,第四搭接部可搭接于第六搭接部的表面。通过在主轴组件上设置第五搭接部和第六搭接部,其可在有效的提高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控制精度的同时,有效的减小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主轴组件之间的避位间隙,从而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能够对柔性屏进行有效支撑,减小柔性屏的塌陷区域。另外,由于转轴机构对柔性屏的有效支撑面积显著增加,其可使柔性屏可以承受竖直方向的挤压力,从而降低柔性屏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按压失效等问题的风险。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屏和第一方面的转轴机构。其中,第一壳体固定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壳体固定架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包括第一表面,第二壳体包括第二表面,柔性屏连续覆盖于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转轴机构以及第二壳体的第二表面,且柔性屏分别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壳体的第二表面固定连接。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展平状态时,主轴组件可与第一壳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二壳体共同为柔性屏提供平整的支撑面,从而可避免柔性屏出现局部塌陷的问题,提高柔性屏的平整度。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呈设定角度,此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主轴组件之间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容屏空间。另外,由于柔性屏分别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壳体的第二表面固定连接,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容置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轴组件形成的容屏空间内,并可呈水滴状。此时,柔性屏的弯折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大,且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各处的曲率较为均匀,从而可减小柔性屏的折痕,并可降低柔性屏弯折损坏的风险。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屏由连续设置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组成,第一区域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区域与第一支撑板的朝向柔性屏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区域与主轴组件相对设置,且第三区域可相对主轴组件移动;第四区域与第二支撑板的朝向柔性屏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五区域与第二壳体的第二表面固定连接。这样,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容置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轴组件形成的容屏空间内,并可呈类水滴状。此时,柔性屏的弯折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大,且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各处的曲率更为均匀,从而可减小柔性屏的折痕,并可降低柔性屏弯折损坏的风险。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将柔性屏的第二区域与第一支撑板固定,以及第四区域与第二支撑板固定时,可使第二区域的部分区域与第一支撑板的朝向柔性屏的表面固定连接;第四区域的部分区域与第二支撑板的朝向柔性屏的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区域与第一支撑板之间未固定连接的部分填充有介质,介质与柔性屏固定或与第一支撑板固定;第四区域与第二支撑板之间未固定连接的部分填充有介质,介质与柔性屏固定或与第二支撑板固定。从而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能够对柔性屏的第二区域和第四区域进行平整支撑。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板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的转动轴心距离柔性屏特定高度;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的转动轴心距离柔性屏特定高度。从而避免柔性屏在弯折过程中被拉伸或挤压,其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弯折过程中对柔性屏造成的损害,可靠性强。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1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背部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式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式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内折式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内折式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和图8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8c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图;
图13b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图;
图13c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展平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折叠组件的机构简图;
图15a和图15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0中F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的转动中心的示意图;
图20a和图20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折叠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a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图;
图25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6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6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齿轮与第一转动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卡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卡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9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转轴机构;100-主轴组件;10-外壳;101-凹陷部;102-中部;103-侧部;
104-第一卡槽;105-第二卡槽;106-第一避让槽;107-第二避让槽;11-内壳;111-凸起;12-圆弧槽;13-销轴;14-搭接部;
200-第一折叠组件;20-第一壳体固定架;21-弧槽;22-第一滑槽;
221-第一导向空间;23-第二滑槽;24-开孔;25-限位槽;
30-第一转动组件;31-第一导向轴;32-第一摆臂;321-圆弧轴;33-第一从动臂;
331-第一滑轨;332-第一凹陷区;333-第一轴孔;334-凸起;34-第二销轴;
35-搭接部;36a、36b-凸轮结构;
40-第一支撑板;40a-第一表面;40b-第二表面;401-粘接区域;402-未粘接区域;
41-第一板体;42-第一转动结构;421-第一挡板;422-圆弧轴;43-第一导向结构;
431-第一面;432-第二面;433-周侧面;434-第一轨迹槽;46-搭接部;
80-第一转动辅助组件; 81-轴体; 82-弹性件;
300-第二折叠组件; 50-第二壳体固定架; 51-圆弧槽;
60-第二转动组件;61-第二导向轴;62-第二摆臂;63-第二从动臂;
64a、64b-凸轮结构;
70-第二支撑板;70a-第三表面;70b-第四表面;71-第二转动结构;711-圆弧轴;
72-第二导向结构;721-第二轨迹槽;
400-同步组件;401-第一齿轮;4011-第一端面;4012-第二端面;402-第二齿轮;
403-从动齿轮;404-球槽;404a-容纳槽;
500-阻尼组件;501a、501b-连体凸轮;502a、502b-转轴;502a1-第一限位槽;
502a2-第三限位槽;502a3-主体部;502a4-第一边缘部;502b1-第二限位槽;
502b2-第四限位槽;502b3-主体部;502b4-第二边缘部;5021-环形槽;5022-环形凸起;503a、503b、503c-弹性结构件;504-中间轴;5041-环形槽;505-止挡结构;
506-止挡结构;5061-卡槽;507-导向部;5071-导套;5071a-定位槽;
5071b-第一安装孔;5072-压块;5072a-柱状凸起;5072b-第二安装孔;508-滚珠;
509-阻尼组;5091-弹性结构件;5091a-第一端;5091b-第二端;5092a、5092b-滚珠;510、510a、510b-定位件;510a1、510a2-定位槽;5101-滑块;5102-定位柱;
5103-容置槽;5104-贯穿孔;511-卡持件;5111-滑槽;5112-通孔;5113-固定孔;
512-滑块;5121-限位柱;513-弹性结构件;514-限位块;
2000-第一壳体;2001-第一表面;2002-第二表面;3000-第二壳体;3001-第三表面;
3002-第四表面;4000-柔性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以下各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具有柔性屏且可改变柔性屏及自身的展开或折叠形态的各种电子设备。在不同使用需求下,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可以展开至展平状态,也可以折叠至闭合状态,还可以处于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两种状态,即展平状态和闭合状态。在一些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种状态,即位于展平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可以理解的是,中间状态并不是只具有唯一的状态,可以是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状态。
示例性的,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可以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照相机、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子设备等。为了便于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a,图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转轴机构1000、第一壳体2000、第二壳体3000以及柔性屏4000。
其中,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设置于转轴机构1000的两侧并分别与转轴机构1000连接,转轴机构1000能够运动,以使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
第一壳体2000和/或第二壳体3000可以分别形成安装空间,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的电路板、电池、受话器、扬声器、摄像头等电子元器件。其中,电路板可以集成电子设备的主控制器、存储单元、天线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电子元器件,电池则可以为柔性屏4000、电路板、受话器、扬声器、摄像头等电子元器件供电。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可以是等厚的也可以是不等厚的,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都可以都设有安装空间,将上述电子设备的元器件分布于两侧壳体。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可以仅在第一壳体2000中设有安装空间,将上述电子设备的元器件集中分布于第一壳体2000中;或者,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都可以设有安装空间,但是上述电子设备的元器件中的大部分设于第一壳体2000中,小部分设于第二壳体3000中,使第二壳体3000更加轻巧,从而可以更便捷的进行折叠和展开。
参照图1a和图1b,图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背部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0具有第一表面2001以及与第一表面2001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2002,第二壳体3000具有第三表面3001以及与第三表面3001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3002。其中,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可共同用于支撑柔性屏4000,而第一壳体2000的第二表面2002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四表面3002可作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在第一壳体2000的第二表面2002,和/或第二壳体3000的第四表面3002也可设置显示屏,该显示屏可为柔性屏或者非柔性屏,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参照图2,图2为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时,一并参照图1a和图2,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和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处于同一平面,此时第一表面2001和第三表面3001之间的夹角可以大致呈180°(也允许存在一定角度的公差,第一表面2001和第三表面3001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65°、177°或者185°)。
一并参照图3a和图3b,图3a展示的是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转动(展开或折叠)至中间状态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b展示的是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转动(展开或折叠)至中间状态的电子设备的侧视图。在图3a中省略了柔性屏4000,以便于展示中间状态时两个壳体的形态。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处于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示例性的,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之间的夹角例如可为130°~150°。
又参照图4,图4为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可一并参照图1a和图4,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彼此面对或彼此背离(具体与折叠方式有关),此时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之间可存在微小的夹角或相互平行以使两壳体能完全合拢(也允许存在一定角度的公差)。
柔性屏4000能够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4000可以但不限于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等。
进一步参照图1a和图2,柔性屏4000连续的覆盖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转轴机构1000以及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上。其中,柔性屏4000可以分为连续的区域A、B、C、D和E,其中,区域B、C、D包括被折叠时的弯折部分。区域A与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对应,其可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区域E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对应,其可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示出的区域B、C、D三者的分界线仅为示例性的,可以根据具体的转轴机构1000的设计调整区域B、C、D的分界线。
如前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转轴机构1000的运动,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柔性屏4000可随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折叠或展开。通常情况下,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折叠方式分为外折式和内折式,其中,外折式是指电子设备由展平状态转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以及电子设备在闭合状态下,柔性屏4000都处于电子设备的外侧,也即在折叠过程中以及闭合状态下,柔性屏4000仍然对用户可见,在闭合状态下用户还可以在柔性屏4000上进行一些操作。也就是上文中所述的,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可以相背彼此运动,且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彼此背离。一并参照图5a和图5b,图5a为外折式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外折式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4000位于电子设备的外侧。可以理解的,如果不加以调整,外折式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的过程中(即由图5a到图5b的过程中),柔性屏4000的旋转半径会大于转轴机构1000的旋转半径,导致柔性屏4000的过度拉伸。因此,外折式的转轴机构1000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尽可能避免或减小这种拉伸产生。
相对的,内折式是指在电子设备由展平状态转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以及电子设备在闭合状态下,柔性屏4000都处于电子设备的内侧,也即在折叠过程中柔性屏4000逐渐对用户不可见,直到闭合状态下,柔性屏4000将收容在两个壳体之间而完全隐藏。也就是上文中所述的,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可以相向彼此运动,且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彼此面对。可一并参照图6a和图6b,图6a为内折式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内折式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4000位于电子设备的内侧。可以理解的是,内折式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的过程中(即由图6a到图6b的过程中),柔性屏4000会被对折,而柔性屏4000所能承受的最大弯折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存在对应的临界曲率半径R(或临界曲率半径范围),一旦柔性屏4000的弯折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小于该临界曲率半径R时,极易造成柔性屏4000的断裂,而无法继续使用。除此之外,即使弯折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大于临界曲率半径,如果电子设备的转轴机构1000的曲率半径太小也会导致柔性屏的褶皱、折痕、内部层次的错位等问题,因此,内折式的电子设备的转轴机构1000的设计,需要尽可能使柔性屏4000的弯折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增大,进而减小对柔性屏4000的挤压。
容易理解的,一方面,增加折叠状态下的两个壳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增大曲率半径,使得柔性屏4000不会被直接对折。两个壳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大,柔性屏4000的弯折位置的曲率半径就越大,对柔性屏4000的挤压就越小;两个壳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小,柔性屏4000的弯折位置的曲率半径就越小,对柔性屏4000的挤压就越大,折痕就越明显。另一方面,两个壳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大,在折叠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厚度就越大,会影响电子设备的便携性,并且这个间隔也容易导致灰尘、异物等进入,进而也会伤害和磨损柔性屏,影响柔性屏的寿命,同时也会影响转轴机构的寿命。
基于上文中内折式的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以及适用于该电子设备中的转轴机构,旨在提高电子设备的便携性的情况下,还能够在折叠过程中及折叠状态下,为柔性屏4000提供较大的容纳空间,以增大柔性屏4000的弯折位置处的曲率半径,从而降低柔性屏4000被挤压损坏的风险。
下面先对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000可能涉及的主要组件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简单的介绍,后文将对每个部分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7,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000(在一些场景下转轴机构也被叫做铰链)可以包括主轴组件100(在一些场景下主轴组件也被叫做主轴、主体等)、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其中,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关于主轴组件100对称设置,且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能够相对于主轴组件100相向或相背离转动,以实现转轴机构1000的折叠和展开功能。另外,可一并参照图1a和图7,第一壳体2000可通过第一折叠组件200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第二壳体3000可通过第二折叠组件300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向或者相背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000带动第一折叠组件200绕主轴组件100同向转动,第二壳体3000带动第二折叠组件300绕主轴组件100同向转动,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折叠或展开。
在本申请中,可继续参照图7,上述主轴组件100、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是实现电子设备的折叠功能的核心组件,主要用于与两个壳体配合实现以下功能:在如图1a和图2中所示的展平状态下,能够平整的支撑柔性屏4000;在如图3a和图3b中间状态下以及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能够使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受力均匀;在如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下,能够为柔性屏4000提供容纳空间,且该容纳空间可以保证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曲率,避免被挤压。进一步的,还能使整个折叠和展开过程中,柔性屏4000的长度基本不变,从而保证柔性屏4000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实现转轴机构1000的展开和折叠,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机构或模块,例如轨迹控制机构、运动间隙消除机构、同步机构、阻尼机构等。
轨迹控制机构可以用于控制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中的部分或全部零件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运动轨迹,能够在上述某个或多个状态下运动到指定位置,从而实现在对应状态下的效果,使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在运动过程中受力均匀,从而更好的保证柔性屏4000不被挤压。
防卡滞机构可以用于防止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中的部分或者全部零件在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中与主轴组件之间出现卡滞的现象,也即防止在折叠路径上被其他零件干扰或阻挡而无法流畅的折叠或展开的一种机构,保证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运动的流畅性,提升用户体验。
运动间隙消除机构用于消除第一折叠组件200的各零件与第一壳体2000之间的运动间隙,以及第二折叠组件300与第二壳体3000之间的运动间隙。例如,运动间隙消除机构可以消除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的用于为柔性屏4000提供容纳空间的零件与对应侧的壳体之间的运动间隙。以使得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在折叠或展开过程中的运动轨迹更加精准,控制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的各个零件在闭合状态下到达各自对应的设定位置,从而与主轴组件100一起为柔性屏4000提供符合要求的容纳空间,避免运动偏差导致的对柔性屏4000的挤压等问题。
同步机构用于实现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的同步转动,以使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叠组件300中的任一运动会带动另一侧的折叠组件向相对或者相背的方向运动,从而可避免仅一侧的折叠组件运动造成柔性屏的拉扯。另外,还可以提升两个折叠组件折叠或展开的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阻尼机构用于在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定的阻力,具体可表现为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转动时的顿挫手感,从而使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折叠或者展开过程有较为明显的感受。另外,通过阻尼机构为两折叠组件提供阻尼力,还可防止两个折叠组件的误开合,从而实现两个折叠组件在指定位置的悬停。阻尼组件例如可以设置在主轴组件中,也可以设置在两个折叠组件中,在本申请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阻尼机构和同步机构还可以配合设计,以便减小转轴机构的尺寸,节约电子设备空间。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转轴结构的主轴组件的各功能模块、第一折叠组件、第二折叠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00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折叠组件2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40(在一些场景下支撑板也被叫做门板),第二折叠组件300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板70。其中,可一并参照图1a和图7,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00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并带动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2000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沿远离主轴组件100的方向运动。具体来说,可继续参照图7,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可沿Y方向向远离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同时沿Z方向(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向远离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另外,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2000的转动方向和第一壳体2000本身的转动方向可以是同向的,例如第一壳体2000本身顺时针转动时,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2000顺时针转动;第一壳体2000本身逆时针转动时,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2000逆时针转动。
相类似的,第二壳体200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并带动第二支撑板70绕第二壳体3000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二支撑板7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沿远离主轴组件100的方向运动。具体来说,可继续参照图7,第二支撑板7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可沿Y方向向远离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同时沿Z方向(垂直于图7中XY平面的方向)向远离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另外,第二支撑板70绕第二壳体3000的转动方向和第二壳体3000本身的转动方向可以是同向的,例如第二壳体3000本身顺时针转动时,第二支撑板70绕第二壳体3000顺时针转动;第二壳体3000本身逆时针转动时,第二支撑板70绕第二壳体3000逆时针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支撑板40以及第二支撑板70被带动转动的过程中,主轴组件100与其它结构之间没有联动关系。
相对应的,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00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并带动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2000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沿靠近主轴组件100的方向运动。具体来说,可继续参照图7,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可沿Y方向向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同时沿Z方向(垂直于图7中XY平面的方向)向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相类似的,第二支撑板7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可沿Y方向向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同时沿Z方向(垂直于图7中XY平面的方向)向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侧运动。
可参照图1a,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屏4000处于展平状态。参照图7,第一支撑板40具有朝向柔性屏4000设置的第一表面40a,以及与第一表面40a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图中未示出)。相类似的,第二支撑板70具有朝向柔性屏4000设置的第三表面70a,以及与第三表面70a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图中未示出)。此时,一并参照图1a和图7,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转动到第二位置,主轴组件100的朝向柔性屏4000的支撑面100a、可与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第一支撑板40的第一表面40a、第二支撑板70的第三表面70a以及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平齐设置;或者,主轴组件100的朝向柔性屏4000的支撑面100a、与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第一支撑板40的第一表面40a、第二支撑板70的第三表面70a以及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不完全平齐,这时可通过添加胶水、钢片等填充物,来对不平齐的区域进行填充,以为柔性屏4000提供平整的支撑面,从而可避免柔性屏4000出现局部塌陷的问题,提高柔性屏4000的平整度。
可一并参照图4、图8a和图8b,图8a和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剖视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转动到第一位置,且二者之间形成预设角度,此时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以及主轴组件100之间形成容屏空间。这里的容屏空间即为用于在闭合状态下收容柔性屏4000的空间,使柔性屏4000能够不被挤压。具体来说,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以及主轴组件100形成的容屏空间可以是类似三角形的形态,但该容屏空间并不是封闭空间,在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并不与主轴组件100相接触。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的延长线可以与主轴组件100的边缘相交,也可以不相交。
进一步的,柔性屏4000与转轴机构1000的连接方式可以影响柔性屏4000在闭合状态下的形态、受力以及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可继续参照图8a,柔性屏4000只与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粘接,而与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以及主轴组件100均不粘接。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容置于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和主轴组件100形成的容屏空间内,并可呈水滴状。由图8a可以看出,采用本申请该实施例的转轴机构,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大,且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各处的曲率较为均匀,从而可减小柔性屏4000的折痕,并可降低柔性屏4000弯折损坏的风险。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参照图8b,图8b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剖视图。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在将柔性屏4000与转轴机构1000进行固定连接时,一并参照图2、图7和图8b,可使柔性屏的区域B的全部或部分与第一支撑板40的第一表面40a固定连接,并使区域D的全部或部分与第二支撑板70的第三表面70a固定连接,而柔性屏4000的区域C不与主轴组件100的支撑面100a固定连接。当柔性屏4000的区域B和区域D部分与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固定连接时,可以是区域B中靠近区域A的部分与第一支撑板40的第一表面40a固定连接,以及区域D中靠近区域E的部分与第二支撑板70的第三表面70a固定连接。
由于柔性屏4000的区域A与第一壳体2000固定连接,区域B的部分或全部与第一支撑板40固定连接,区域D的部分或全部与第二支撑板70固定连接,区域E与第二壳体3000固定连接,区域C不与主轴组件100固定连接。这样,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由展平状态相对转动进行折叠的过程中,柔性屏4000不会与第一壳体2000、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以及第二壳体3000发生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40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区域B的部分或全部绕第一壳体2000转动,第二支撑板70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区域D的部分或全部绕第二壳体3000转动。在这一过程中,柔性屏4000的区域C随着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的折叠进行弯折。在部分固定连接的情况下,区域B的未与第一支撑板40固定的部分,和区域D的未与第二支撑板70固定的部分可随着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的折叠进行弯折。
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容置于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和主轴组件100形成的容屏空间内,并可呈类水滴状。由图8b可以看出,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由呈一定夹角的两个直边,以及与两个直边连接,且靠近主轴组件100的弧形边构成。其中,弧形边的各处半径不同,但曲率均匀变化,也即类似水滴形的形态。采用本申请的转轴机构1000,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大,且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各处的曲率更为均匀,从而可减小柔性屏4000的折痕,并可降低柔性屏4000弯折损坏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柔性屏4000的各个区域分别与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以及第一支撑板40的第一表面40a、第二支撑板70的第三表面70a固定连接的情况中,柔性屏4000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例如通过金属片固定连接等)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换句话说,柔性屏4000可以直接固定至对应的表面,也可以先与例如金属片等结构固定,金属片再与对应的表面固定,从而相当于将金属片作为中间层设于柔性屏4000与第一壳体2000、第二壳体3000和转轴机构1000之间,以实现柔性屏4000与对应表面的固定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上述柔性屏4000的固定连接都可采用粘胶(例如点胶或背胶)等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采用焊接等其它方式,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采用粘胶方式实现区域B与第一支撑板40的固定连接以及区域D与第二支撑板70的固定连接时,参照图8c,图8c用于展示柔性屏4000与第一支撑板40的固定连接关系,当然也可以用于表示柔性屏4000与第二支撑板70的固定连接关系。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也即图7中的X方向和Y方向),区域B和区域D可以分别连续或不连续的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粘接。在不连续粘接的情况下,区域B和区域D的部分区域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的朝向柔性屏4000的表面固定连接,即区域B和区域D中存在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固定连接的部分区域(后文简称粘接区域401,图8c中多个方框所示区域可表示粘接区域401),以及未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固定连接的部分区域(后文简称未粘接区域402)。其中,在粘接区域401可设置粘胶,以用于实现柔性屏4000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0或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固定。而在未粘接区域402,柔性屏4000的区域B与第一支撑板40之间,以及区域D和第二支撑板70之间可以通过介质(图中未示出)进行填充。其中介质与对应的支撑板固定或一体成型,但介质不与柔性屏4000粘接。或者,介质与柔性屏4000的区域B或区域D粘接,但不与支撑板粘接。从而能够实现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对柔性屏4000的区域B和区域D的平整支撑。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图8c所示出的粘接区域401和未粘接区域402仅为示例,在具体实施中,粘接区域401和未粘接区域402的分布还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本申请不进行赘述。
下面对转轴机构1000的各个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主轴组件100可为实心的一体结构,其可作为基座,为第一折叠组件40和第二折叠组件70的转动提供支撑的作用。在本申请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一并参照图7和图9,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000的爆炸图,主轴组件100可以包括外壳10和内壳11,在外壳10和内壳11之间可以形成有收容空间。其中,内壳11可用于支撑柔性屏4000,则主轴组件100的支撑面100a即为内壳11的朝向柔性屏4000的表面。主轴组件100的外壳10可用于对上述收容空间内的零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并且外壳11的远离内壳的表面可作为外观面,保证电子设备整机形态的美观、整洁。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外壳10与内壳11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连接方式,例如卡持、焊接和粘接等连接方式。为便于描述,在本申请中可定义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一并参照图7和图9,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可为第一折叠组件40和第二折叠组件70转动的轴线方向。
继续参照图9,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叠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壳体固定架20(在一些场景下壳体固定架也被叫做摆动连杆、固定架等)和第一转动组件30。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一并参照图1a和图9,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为独立结构,在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上可设有多个紧固孔,这样可通过与该多个紧固孔的一一对应的多个紧固件,将第一壳体固定架20固定于第一壳体2000。在本申请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固定架20还可与第一壳体2000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一壳体固定架20作为第一壳体2000的一部分,从而简化转轴机构1000的结构。
其中,第一转动组件30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以用于实现上文中第一壳体2000相对主轴组件100的转动。另外,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连接且与第一转动组件30滑动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2000的转动,并在折叠状态下达到指定位置,形成容纳空间。
相类似的,参照图9,第二折叠组件300可以包括第二壳体固定架5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其中,可一并参照图1a和图9,第二壳体固定架50为独立结构,在第二壳体固定架50上可设有多个紧固孔,并可通过与该多个紧固孔的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紧固件,将第二壳体固定架50固定于第二壳体3000。在本申请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固定架50还可与第二壳体3000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二壳体固定架50作为第二壳体3000的一部分,以简化转轴机构的结构。
其中,第二转动组件60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以用于实现上文中第二壳体3000相对主轴组件100的转动。另外,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转动连接且与第二转动组件60滑动连接,以用于实现第一支撑板40绕第二壳体3000的转动,并在折叠状态下达到指定位置,形成容纳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组件30与第二转动组件60可以相对主轴组件100对称设置,也可以不对称设置,本申请不作限定。
可一并参照图1a、图7和图9,由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与第一壳体200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固定架50与第二壳体3000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相对转动时,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相对转动,第一壳体固定架20带动第一转动组件30绕主轴组件100转动,第二壳体固定架50带动第二转动组件60绕主轴组件100转动。另外,第一转动组件30带动第一支撑板40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40沿垂直于第一转动组件3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第一转动组件30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4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沿远离主轴组件400的方向运动。第二转动组件60带动第二支撑板70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50转动,以使第二支撑板70沿垂直于第二转动组件6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第二转动组件60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支撑板7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沿远离主轴组件100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形成预设夹角,并与主轴组件共同围成容屏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0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组件30绕主轴组件100的转动方向可以是同向的,例如第一转动组件30绕主轴组件100顺时针转动时,第一支撑板40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组件30绕主轴组件100逆时针转动时,第一支撑板40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逆时针转动。相类似的,第二支撑板70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5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组件60绕主轴组件100的转动方向可以是同向的,例如第二转动组件60绕主轴组件100顺时针转动时,第二支撑板70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50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组件60绕主轴组件100逆时针转动时,第二支撑板70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50逆时针转动。
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相背转动时,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相背转动,第一壳体固定架20带动第一转动组件30绕主轴组件100转动,第二壳体固定架50带动第二转动组件60绕主轴组件100转动。另外,第一转动组件30带动第一支撑板40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同向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40沿垂直于第一转动组件3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第一转动组件30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4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沿靠近主轴组件400的方向运动;第二转动组件60带动第二支撑板70相对第二壳体固定架50同向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40沿垂直于第一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第一转动组件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支撑板7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沿靠近主轴组件100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和主轴组件100展平成支撑面。另外,在本申请中,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可为成对设置的多个,且多个第一转动组装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可有效的提高转动组件1000转动的稳定性。
由前文可知,柔性屏4000的弯折位置处的曲率半径越大,其弯折损坏的风险越小,并可有效的减小柔性屏4000的折痕。从图8a和图8b可以看出,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对柔性屏4000的弯折位置处的曲率半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板40可在第一转动组件30的带动下绕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第二支撑板70可在第二转动组件60的带动下绕第二壳体固定架50转动。因此,接下来将对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由于第一转动组件30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与第二转动组件60基本一致,因此下文主要以第一转动组件3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介绍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一种具体结构设计。
可参照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第一转动组件30可以包括第一从动臂33和第一摆臂32(在一些场景下从动臂也被叫做传动臂,摆臂也被叫做转动臂、滑动臂等)。其中,第一从动臂33的一端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滑动连接,另一端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第一摆臂32的一端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
为了实现第一从动臂33与主轴组件100的转动连接,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参照图11,第一从动臂33和主轴组件100之间可以采用销轴式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具体来说,第一从动臂33的用于与主轴组件100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轴孔333,固定在主轴组件100内的销轴13等结构穿设在第一从动臂123的第一轴孔333内,以实现第一从动臂33和主轴组件100之间的转动连接。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从动臂33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设有弧形臂,并使主轴组件100上设有弧形槽,弧形臂安装于弧形槽中。从而通过两者的相对运动(例如滑动),实现第一从动臂33与主轴组件100之间的转动连接,此时第一从动臂33和主轴组件100是采用虚拟轴的方式进行转动连接的。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于第一从动臂33与主轴组件100的转动连接只是本申请给出的一些示例性的说明,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臂33与主轴组件100还可以采用其它可能的方式实现相对转动。
为了实现第一从动臂33和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的滑动连接,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可一并参照图11和图12,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壳体固定架20可以设有第一滑槽22,示例性地,第一滑槽22可以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在该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分别凹陷形成第一滑槽22的第一导向空间221。第一从动臂33上可以设有第一滑轨(图中未示出),第一滑轨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导向空间221内。这样,第一滑槽22的侧壁的第一导向空间221,可用以引导第一从动臂33上的第一滑轨的滑动方向,以实现第一从动臂33和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的滑动连接。使得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与第一从动臂33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槽2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从动臂33上,第一滑轨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上。
为了实现第一摆臂32与主轴组件100的转动连接,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可将第一摆臂32和主轴组件100之间实现转动连接的方式具体设置为虚拟轴式。
具体来说,可一并参照图13a和图13b,图13a和图13b展示了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摆臂32和第二摆臂62与主轴组件1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在主轴组件100的外壳10中可以设置有凹陷部101,内壳11中可以设置有凸起111,其中凹陷部101可以为圆弧形凹陷部,凸起111可以为圆弧形凸起。这样,可一并参照图13a、13b和图13c,图13c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摆臂32和第二摆臂62与主轴组件100的组装结构的剖视图。在将外壳10和内壳11扣合固定后,凹陷部101和凸起111扣合形成圆弧形的圆弧槽12,也可以理解为凹陷部101和凸起111之间形成圆弧形的缝隙。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当主轴组件100为实心的一体结构时,圆弧槽12还可以为直接形成于主轴组件100上的开槽,其具体结构形式与上述实施例相类似。
另外,第一摆臂32的一端设有圆弧轴321,将圆弧轴321装配在圆弧槽12内,便可实现第一摆臂32和主轴组件100之间的转动连接。通过虚拟轴式的连接方式,可以将第一摆臂32和主轴组件100之间的连接结构良好的隐藏在主轴组件100内,从而有利于提升转轴机构1000的一体性和使用体验。另外,虚拟轴的连接方式还利于实现整机减薄设计。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主轴组件100上设置圆弧轴321,并在第一摆臂32上设置圆弧槽12,其具体设置方式与上述将圆弧槽12设置在主轴组件100上,并将圆弧轴321设置在第一摆臂32上的实施例相类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具体实施时,圆弧槽12可以为四分之一圆弧槽、三分之一圆弧槽等,圆弧轴321可以是四分之一圆弧轴、三分之一圆弧轴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圆弧槽12和圆弧轴321的具体参数作适应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32和主轴组件100之间也可以采用销轴或者其他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例如,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摆臂32和主轴组件100之间实现转动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为销轴式。
在将第一摆臂32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进行转动连接时,可一并参照图11和图13c,可以使第一摆臂32的一端设有轴孔322,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一端也设有轴孔20a;销轴34穿设在轴孔322和轴孔20a内,以实现第一摆臂32和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的转动连接。其中,销轴34可以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固定连接,或者,销轴34与第一摆臂32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摆臂32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也可以采用上述的虚拟轴式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或者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臂33和第一摆臂32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相互平行且不重合,以使第一折叠组件相对于主轴组件100转动时能够产生长度变化。
具体来说,请结合参阅图14,图14为第一折叠组件的机构简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壳体固定架20(图中用实线表示)与第一摆臂32(图中用点划线表示)转动连接,同时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从动臂33(图中用虚线表示)滑动连接,可以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第一摆臂32和第一从动臂33三者构成曲柄滑块机构。可一并参照图1b和图15,当外力作用在第一壳体2000上使其转动时,第一壳体固定架20随之转动,通过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从动臂33的滑动连接,第一壳体固定架20会带动第一从动臂33同步转动。同时,由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与第一摆臂32转动连接,因此第一壳体固定架20在转动的过程中也会带动第一摆臂32转动。又因为第一从动臂33在主轴组件100上的转动轴心R1和第一摆臂32在主轴组件100上的转动轴心R2不重合,使得第一从动臂33和第一摆臂32在转动过程中,第一从动臂33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能够发生相对滑动。具体实施时,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相对转动进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固定架20会相对第一从动臂33向远离第一从动臂33的转动轴心的方向滑动,导致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摆臂32之间的夹角会减小,最终导致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摆臂32所构成的连杆机构相对第一从动臂33伸展运动,即导致第一折叠组件200相对主轴组件100的延伸长度会有所增加,从而增加转轴机构的长度。而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相背转动进行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固定架20会相对第一从动臂33向靠近第一从动臂33的转动轴心的方向滑动,导致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摆臂32之间的夹角会增大,最终导致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摆臂32所构成的连杆机构相对第一从动臂33收缩运动,即导致第一折叠组件200相对主轴组件100的延伸长度会有所缩减,从而缩减转轴机构的长度。
可继续参照图9,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组件60可以包括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其中,第二摆臂62的一端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第二从动臂63的一端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滑动连接,另一端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相互平行且不重合,以使第二折叠组件相对于主轴组件100转动时能够产生长度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以相对于主轴组件100对称设置,第二从动臂63与主轴组件100以及第二壳体固定架50的连接,可参照上述对于第一从动臂33与主轴组件100以及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连接方式的描述,在此不作赘述。相类似的,第二摆臂62与主轴组件100以及第二壳体固定架50的连接,可参照上述对于第一摆臂32与主轴组件100以及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连接方式的描述,在此不作赘述。另外,在本申请中,第一壳体2000、第一壳体固定架20、第一从动臂33、第一摆臂32、第二从动臂63、第二摆臂62、第二壳体固定架50、第二壳体3000、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转动的轴线均平行。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从动臂33与第二从动臂63与主轴组件100可靠的转动连接,可使第一从动臂33和第二从动臂63的用于与主轴组件100连接的部分伸入至主轴组件100内部。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13a,主轴组件100的外壳10朝向内壳1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避让槽102和第二避让槽103。其中,第一避让槽102为两个,沿垂直于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第二避让槽103位于两个第一避让槽102之间。
另外,外壳10还开设有第一卡槽104和第二卡槽105。其中,第一卡槽104和第二卡槽105相对设于外壳10的两侧,且第一避让槽102和第二避让槽103设置于第一卡槽104和第二卡槽105之间,两个第一避让槽102分别靠近第一卡槽104和第二卡槽105。
这样,第一从动臂33的用于与主轴组件100连接的部分可位于第一卡槽104内并伸入第一避让槽102,第二从动臂63的用于与主轴组件100连接的部分位于第二卡槽105内并伸入第二避让槽103,从而可通过将内壳11与外壳10进行扣合并固定的方式,来对第一从动臂33和第二从动臂63进行压持并限位在外壳10与内壳11之间。也就是说,第一避让槽102用于避让部分第一从动臂33和第二从动臂63,以使第一从动臂33和第二从动臂63能灵活的相对转动。另外,第二避让槽103可用于对其它转动元件进行避让。
继续参照图13a,在将第一摆臂32和第二摆臂62与主轴组件100进行连接时,还可在外壳10的对应两个圆弧槽12的位置处分别设置一个第三避让槽106,这样可使第一摆臂32和第二摆臂62的用于与主轴组件100连接的部分分别通过一个第三避让槽106伸入至外壳10,并使对应侧的圆弧轴和圆弧槽进行配合。从而可通过将内壳11与外壳10进行扣合并固定的方式,来对第一摆臂32和第二摆臂62进行压持并限位在外壳10与内壳11之间。
接下来针对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的具体设置方式,进一步说明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以及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的滑动连接是如何实现的。
可参照图15a,图15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4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0包括第一板体41,以及设置于第一板体41的第一导向结构43。一并参照图15a和图15b,图15b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40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一导向结构43具体可设置于第一板体41的第二表面40b。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板体41作为第一支撑板40的支撑主体,第一板体41的第二表面40b即为第一支撑板40的第二表面40b。在具体设置第一导向结构43时,第一导向结构43包括第一面431、第二面432,以及周侧面433,其中,在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相对设置,周侧面433用于连接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则第一导向结构43的第二表面40b和周侧面433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一导向结构43的外表面。示例性地,可参照图15b,第一导向结构43呈月牙状。
可一并参照图15a和图15b,第一导向结构43设有第一轨迹槽434,第一轨迹槽434贯穿第一导向结构43的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且第一轨迹槽434未贯穿第一导向结构43的周侧面433,这样第一轨迹槽434能够形成封闭结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第一轨迹槽434时,第一轨迹槽434的延伸路径的形状可根据柔性屏4000的自身应力以及曲率半径均匀性的要求,和/或第一支撑板40的实际运动需求而调整,以实现减小柔性屏4000自身应力以及保持曲率半径均匀的目的。换言之,第一轨迹槽434的延伸路径可调。也即,第一轨迹槽434的轨迹可进行调整。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5b,第一轨迹槽434的延伸路径为弧形,从而使得第一轨迹槽434的形状呈弧形。
在另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轨迹槽434的延伸路径还可以但不限于为直线形或不规则曲线形等,从而使得第一轨迹槽434的形状呈直线形或不规则曲线形槽等。
相类似的,在设置第二支撑板70时,其具体可参照第一支撑板40进行设置。简单地说,可参照图16,图1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二支撑板70包括第二导向结构72,在第二导向结构72上设置有第二轨迹槽721,其中第二轨迹槽721的形状呈直线形或不规则曲线形槽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对第一轨迹槽434和第二轨迹槽721的延伸路径进行设计,使得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过程中,实现对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的运动轨迹的调整,从而能够控制柔性屏在此过程中的运动轨迹,避免柔性屏局部应力过大的问题发生,有效改善柔性屏的弯折应力。应当理解,第一轨迹槽434和第二轨迹槽721的延伸路径可不局限于上述的弧形或直线形,还可以是曲线、直线、折线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的滑动连接,体现为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从动臂33的滑动连接时,可参照图16。此时在第一从动臂33上设置有第一导向轴31。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一并参照图4和图16,第一导向轴31位于第一轨迹槽434的第一端,此时第一导向轴31距离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的轴心的距离最远。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进行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从动臂33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后,第一从动臂33上的第一导向轴31由第一轨迹槽434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滑动,同时带动第一支撑板40相对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导向轴31位于第一轨迹槽434的第二端,此时第一导向轴31距离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的轴心的距离最近。
为了实现第一从动臂33与第一支撑板40的滑动连接,可以一并参照图16和图17,图17为图10中F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第一从动臂33的用于与第一支撑板40滑动连接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一凹陷区332,从而使得第一从动臂33的用于与第一支撑板40滑动连接的一端呈现“U”形。在该实施例中,若通过第一从动臂33相对第一支撑板40的滑动,带动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转动,此时可使第一导向轴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凹陷区332的一侧,第一导向轴3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凹陷区332的另一侧。
另外,可继续参照图16和图17,由于第一从动臂33可通过第一导向轴31与第一支撑板40滑动连接。因此,可使第一凹陷区332在能够收容第一导向轴31的同时,也可收容第一支撑板40的第一导向结构43,从而能够为第一导向轴31与第一从动臂33的连接以及第一导向轴31与第一支撑板40的连接提供便利,节省转轴机构1000所占用的空间大小,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1000和应用该转轴机构1000的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的滑动连接,体现为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摆臂32的滑动连接时,在第一摆臂32(可参照图17)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导向轴(图中未示出)。可结合图14、图16和图17进行理解,当第一摆臂32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后,第一摆臂32可通过第一导向轴与第一支撑板40上的第一导向结构43的第一轨迹槽434的滑动配合,可以带动第一支撑板40相对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其具体转动过程可参照上述对于第一从动臂33带动第一支撑板40转动的描述,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轨迹槽434的弧形的弧度,一方面,能够直接控制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轨迹,使得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过程的控制精度高,避免第一支撑板40在跟随运动到某些角度时会对柔性屏造成拉扯、挤压的问题,有效改善柔性屏的弯折应力。另一方面,能够间接对柔性屏的运动轨迹进行调整,使得第一轨迹槽434的弧形的弧度能够更佳的适应柔性屏的运动轨迹,实现对柔性屏的运动轨迹的可调节功能。
另外,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轨迹槽434具有封闭特性,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导向轴43仅能在第一轨迹槽434限制出的活动空间内往复滑动,从而起到限位第一导向轴43的作用,其能够有效避免第一导向轴43意外脱离第一轨迹槽43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结构43与第一导向轴31能够相对滑动。即,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能够相对滑动。由此,第一摆臂32或者第一从动臂33在绕主轴组件100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第一支撑板40运动,从而使第一支撑板40能够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在该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因被第一摆臂32或者第一从动臂33带动而始终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其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运动流畅度,使得第一支撑板40能够在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运动到位,有利于提高对柔性屏的保护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以相对于主轴组件对称设置,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摆臂62或第二从动臂63的滑动连接,可参照上述对于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摆臂32或第一从动臂33的滑动连接方式的描述,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简单地说,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转动连接,且与第二摆臂62或第二从动臂63滑动连接。当第二折叠组件相对于主轴组件100转动时,第二支撑板70能够在第二摆臂62或第二从动臂63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二壳体固定架50转动,以对柔性屏起到支撑的作用或与主轴组件100围成用于容纳柔性屏的容纳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支撑板40上设置第一导向结构43,并在第一摆臂32或第一从动臂33上设置第一导向轴31,以通过第一导向轴31在第一导向结构43的第一轨迹槽434内的滑动来实现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的滑动连接,只是对本申请的实现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的滑动配合的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示例性的,还可以将第一导向轴31设置于第一转动组件30的其它可能的结构上来实现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的滑动连接。相类似的,为了实现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的滑动连接,还可以将第二导向轴61设置于第二转动组件的除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的其它可能的结构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除了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其它可能的结构。而无论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如何设置,其均能够在两个壳体处于展平状态时,实现对柔性屏4000的稳定支撑,并在两个壳体相对或者相背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绕对应侧的壳体转动。另外,还可实现两个壳体折叠角度的控制。
除此之外,采用任意形式的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只要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一支撑板40之间,以及第二转动组件60和第二支撑板70发生相对滑动,就可在对应侧的转动组件上设置导向轴,同时在支撑板上设置轨迹槽。从而通过导向轴在轨迹槽434内的滑动来实现支撑板与转动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
在对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以及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转动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的设置方式进行了了解之后,接下来对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以及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进行介绍。
可继续参照图17,从图17中可以看出,第一支撑板40可以连接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边缘处。可一并参照图17和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主轴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用于展示支撑板与壳体固定架之间的连接关系。为了实现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转动,可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边缘处设有圆弧槽21。另外,可一并参照图15a和15b的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在具体设置第一支撑板40时,第一支撑板40还包括第一转动结构42。第一转动结构42与第一导向结构43设置于第一板体41的同一侧,第一转动结构42包括凸设于第一板体41的圆弧轴422。第一圆弧轴422的形状不限,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圆弧轴422可呈月牙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板40的圆弧轴422可滑动的设置在图18所示的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圆弧槽21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圆弧轴422能够在圆弧槽21内进行转动。圆弧轴422能够在圆弧槽21内进行转动可理解为圆弧轴422在圆弧槽21内进行往复滑动。示例性的,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的圆弧轴422位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圆弧槽21的第一端,此时第一支撑板40的远离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边缘距主轴组件100最近。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进行展开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被第一转动组件30带动而绕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第一支撑板40的圆弧轴422由圆弧槽2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滑动。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的圆弧轴422位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圆弧槽21的第二端,此时第一支撑板40的远离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边缘距主轴组件100最远。这样,圆弧轴422转动连接于圆弧槽21,形成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支撑板40之间的虚拟轴转动连接。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0和第一壳体固定架20除了可采用上述的虚拟轴转动连接以外,还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通过实心轴来实现转动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通过销轴进行转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上设置有多个圆弧槽21,该多个圆弧槽21沿其轴向间隔设置。另外,在第一支撑板40上设置多个圆弧轴422,并使多个圆弧轴422与多个圆弧槽21一一对应的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一并参照图15a和图15b,第一转动结构42还可以包括挡板421,在圆弧轴422的轴向上,圆弧轴422连接于挡板421的一侧。挡板421可用于对圆弧轴422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避免圆弧轴422相对于圆弧槽21沿其轴向产生运动造成脱落。另外挡板421还可用于支撑圆弧轴422,以增加第一转动结构42的强度,避免圆弧轴422在转动过程中因发生断裂、破损等情况而造成转轴机构失效的问题发生。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挡板421和圆弧轴422可以一体成型,一体成型所形成的第一转动结构42组装工序少,有利于节省生产时间和成本。
由于第一折叠组件200与第二折叠组件300关于主轴组件100对称设置,在具体设置第二壳体固定架50和第二支撑板70时,其可参照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支撑板40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赘述。简单地说,可参照图18,第二支撑板70的第二转动结构71也可包括呈弧形的圆弧轴711,圆弧轴711可安装于第二壳体固定架50的圆弧槽51,通过圆弧轴711和圆弧槽51的配合使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转动连接。
由此,通过圆弧轴711和圆弧槽51的相对运动,使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之间通过虚拟轴转动连接。此架构下,转动连接结构简单,转动轴所占用的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轴机构的厚度,使得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设计。
可继续参照图18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圆弧轴422相对圆弧槽21转动的转动中心(即第一圆弧轴422的轴心)可设置在柔性屏4000(可参照图8b)的附近。此时,该转动中心可距柔性屏4000特定高度,该特定高度可为转动中心距柔性屏4000的用于粘接于第一支撑板40的表面的距离,或为转动中心距柔性屏4000的距第一支撑板40最远的表面的距离,又或者为转动中心距柔性屏4000的中间任意层结构的表面的距离。例如,可参照图19,图19展示了圆弧轴422相对圆弧槽21转动的转动中心与柔性屏4000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将柔性屏4000贴合在第一支撑板40上时,第一转动结构42的转动中心E1可位于柔性屏4000上,其中,转动中心可理解为能够使第一转动结构42绕其做转动运动的直线或轴线。
通过将第一支撑板40的转动中心(也即第一转动结构42的转动中心)设置于柔性屏4000,这样可在第一支撑板40的转动过程中,使柔性屏4000的长度保持相对恒长,从而避免柔性屏4000在弯折过程中被拉伸或挤压,其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弯折过程中对柔性屏4000造成的损害,可靠性强。
示例性地,第一转动结构42的转动中心E1可位于柔性屏4000的中性层(neutrallayer),以使柔性屏4000能够保持相对恒长。应当理解,柔性屏4000在弯曲的过程中,柔性屏4000的外层受拉伸力,柔性屏4000的内层受挤压力。而在柔性屏4000的断面上存在一个既不受拉伸力,又不受挤压力的过渡层,该过渡层的应力几乎为零,该过渡层即为柔性屏4000的中性层。即柔性屏4000的中性层是指当柔性屏4000发生弯曲变形时,其内部切向应力为零的所有位置所形成的层。柔性屏4000的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基本一样,保持相对不变。
需说明的是,图19仅为示意性的描述第一转动结构42的转动中心E1的位置,并非是对各个部件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
相类似的,也可将圆弧轴711相对圆弧槽51转动的转动中心设置在柔性屏4000的附近,示例性的,可将圆弧轴711相对圆弧槽51转动的转动中心设置在柔性屏4000的中性层上。从而使得转轴机构1000能够以柔性屏4000为中性面进行转动,从而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屏4000的风险,以保护柔性屏,提高柔性屏4000的可靠性,使得柔性屏4000和电子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机构各零件之间存在可能的装配间隙,运动时会产生晃动,该晃动可以理解为运动间隙。参照图18,转轴机构1000内的各个具有运动配合关系的零件的连接处可能会存在运动间隙,例如,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以及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壳体固定架50之间的运动间隙。此运动间隙会使得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在相对主轴组件100进行转动的过程中产生角度偏差,从而导致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达不到设计所需的角度。例如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可能会相较于设计所需的角度而偏小,从而对柔性屏4000造成挤压,使得柔性屏4000的局部应力增大,导致柔性屏更易破损。
因此,可结合参阅图20a和图20b,图20a和图20b为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与第一转动组件30连接位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折叠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第一转动辅助组件80。其中,第一转动辅助组件80可以包括弹性件81,该弹性件8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二者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但不限于焊接、卡接或铆接等。弹性件81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40滑动连接,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一支撑板40上设置一个限位结构44,该限位结构44具体可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0的第二表面40b。该限位结构44具有导向孔441,弹性件81的另一端可穿设于该导向孔441,在第一支撑板40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81的另一端可在导向孔441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一支撑板40的第二表面40b滑动。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时,弹性件81处于压缩状态,并对第一支撑板40施加朝向主轴组件100方向的弹性力,从而将第一支撑板40压向主轴组件100,实现展开状态下对第一支撑板40的位置控制。在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弹性件81处于拉伸状态,并对第一支撑板40施加朝向第一壳体固定架20方向的弹性力,从而将第一支撑板40拉向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一侧,实现闭合状态下对第一支撑板40的位置控制。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辅助组件80还可以包括轴体82,该轴体82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在本申请中,弹性件81可以但不限于为扭簧,弹性件81可套设于轴体82。这样,在第一支撑板40绕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81可绕轴体82转动,从而被压缩或者拉伸。
由于第一转动组件30的第一摆臂32可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转动连接,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0a和图20b,可使图11和图13c所示的第一摆臂32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转动连接的销轴34,与该轴体82共轴设置,也就是说销轴34与轴体82为同一个轴。通过轴体82转动连接至第一壳体固定架20,这样可有效的减少转轴机构的零件,其有利于节省转轴机构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减薄设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前文所述,通过增加第一转动辅助组件80,一并参照图20a和图20b,能够将因零件间的运动间隙而造成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达不到设计所需的角度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能够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处于设计所需的最优角度。
示例性地,弹性件81可为扭簧,扭簧具有两个自由端,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固定连接,且相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位置固定不变。扭簧的另一个自由端与第一支撑板40连接,且可在第一支撑板40的表面滑动。举例而言,扭簧的一个自由端可通过粘接、卡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固定,扭簧的另一个自由端可通过穿入第一支撑板40上的限位结构44的导向孔441而与第一支撑板40滑动连接。但应当理解,扭簧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一支撑板40固定的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壳体固定架50与第二支撑板70之间设置一个扭簧,其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对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与第一支撑板40以及扭簧的连接方式的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扭簧的扭力能够作用在第一支撑板40上,从而给第一支撑板40增加一个朝向第一壳体固定架20方向的拉力。类似的,扭簧的扭力能够作用在第二支撑板70上,从而给第二支撑板70增加一个朝向第二壳体固定架50方向的拉力。在转轴机构的展平和闭合状态下,此拉力能够补偿各零件间的装配间隙造成的角度偏差,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的运动达到指定位置。示例性的,展平状态下,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展开到指定位置,近似齐平,但是可以有一定的微小夹角。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可形成类似三角形态,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满足设计需求,结构简单且性能优异。另外,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该实施例所述的转动辅助组件即为前文所指的运动间隙消除机构,以用于消除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壳体2000之间的运动间隙,以及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壳体3000之间的运动间隙。
除了上述实施例中介绍的第一支撑板40和第一壳体固定架20,第二支撑板7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之间的装配间隙外,在第一支撑板40和第一转动组件30,以及第二支撑板70与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也可能存在装配间隙。这可能会导致两个支撑板在随转动组件转动的过程中发生晃动,从而无法保证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稳定性,进而对转轴机构1000处于闭合状态下时,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产生影响。
基于此,参照图21,图2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可在第一转动组件30上设置有搭接部35,同时在第一支撑板40上设置搭接部46,并使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在第一壳体2000相对于主轴组件100转动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过程中相互接触,以补偿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的装配间隙,从而提高第一支撑板40运动的稳定性。
在具体设置搭接部35时,该搭接部35可沿远离主轴组件100的方向延伸(具体延伸长度可根据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轨迹和第一轨迹槽434的运动轨迹调整),另外,还可以在第一从动臂33的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搭接部35。可以理解的是,在本请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搭接部35设置于第一摆臂32上,或者同时在第一从动臂33和第一摆臂32上设置搭接部35。在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以搭接部35设置于第一从动臂33上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搭接部46时,可一并参照图21和图22,图2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搭接部46设置在第一支撑板40的靠近主轴组件100的边缘处。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从动臂33的搭接部35能够对第一支撑板40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搭接部46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0的第二面40b。
在转轴机构1000折叠的过程中(即两个壳体固定架在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参照图23,图2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会出现上下位置交叠且二者的表面相接触的情况,这样,搭接部46可沿着搭接部35的表面滑动。在该折叠过程中,通过对搭接部35和搭接部46的之间的接触面进行设置,可实现对第一支撑板40运动轨迹的精确控制,减少第一支撑板40在运动过程中的晃动。除此之外,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第一支撑板40在展开过程中卡死,通常是将第一支撑板40与主轴组件100之间的避位间隙设置的足够大,而本申请的转轴机构1000在展开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可被第一从动臂33的搭接部35带动而按照预定轨迹抬升至与主轴组件100表面平齐,从而可避免其被其它零件的装配间隙等情况影响而改变运动轨迹造成卡死,以致不能抬起至展平状态的情况。
容易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即未设置搭接部35和搭接部46时,第一支撑板40的一侧是悬空的,第一导向轴43与第一支撑板30的第一轨迹槽434之间是存在组装间隙的,因而无法对第一支撑板40进行三个方向的约束,例如对第一支撑板40施加垂直方向的按压力时,第一支撑板40会存在一定角度的运动空间。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000中,按压第一支撑板40时,第一支撑板40上的搭接部46会与第一从动臂33上的搭接部35接触,当第一支撑板40转动时能够实现对第一支撑板40轨迹的精确控制,且折叠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不会出现塌陷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可以始终处于接触的状态,从而提高第一支撑板40在折叠或者展开的整个过程的运动平稳性。另外,一搭接部35和搭接部46也可以只在折叠或展开的部分过程中搭接,例如可使搭接部35和搭接部46在转轴机构折叠过程的起始阶段,或者展开过程的终末阶段进行接触,即搭接部35和搭接部46可在从展平状态进行闭合的瞬间滑动接触,相应的,搭接部35和搭接部46可在从闭合状态到展开的终末端滑动接触,从而降低转轴组件1000的设计难度。具体可根据不同结构特性具体设置,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由以上对于搭接部35以及搭接部46的描述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对搭接部46在搭接部35上的滑动轨迹进行设计,以实现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轨迹的控制。而搭接部35在搭接部46上的滑动轨迹主要体现为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的设计形式。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一并参照图21和图22,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相接触的表面可以为弧面,二者之间搭接的长度与搭接部46的长度相匹配,其中,搭接部46的长度可以略大于搭接部35的长度,搭接部401的表面轨迹线与搭接部301的运动轨迹相匹配,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可靠接触。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理解为搭接部35用于与搭接部46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搭接部46用于与搭接部35接触的表面为弧面,或者搭接部35用于与搭接部46接触的表面为弧面,且搭接部46用于与搭接部35接触的表面为弧面。通过将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相接触的表面设置为弧面,能够使得第一转动组件30上的搭接部35和第一支撑板40上的搭接部46在接触以及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运动更加顺畅。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该弧面可以由至少两段曲面拼接形成,且相邻两段曲面之间可以具有预设夹角。例如,如图23所示,搭接部35用于与搭接部46相接触的表面为由至少四段曲面拼接形成的弧面,其中,两两相邻的两段曲面相互不平行,即相邻的两段曲面之间具有夹角。通过将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相接触的表面设置为至少两段曲面拼接形成的弧面,且相邻两段曲面之间具有预设夹角,能够更加适应搭接部46沿着搭接部35相对滑动时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对第一支撑板40的滑动轨迹的更为精确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相邻两段曲面之间所形成的预设夹角的大小并不加以限定,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需求例如实际运动轨迹进行灵活设定。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21至图23,可通过同时在第一支撑板40上设置第一导向结构43和搭接部46,以及在第一从动臂33上设置第一导向轴31和搭接部35,并使第一导向轴31与第一导向结构43的第一轨迹槽434滑动配合,搭接部35与搭接部46滑动配合。以使第一支撑板40与第一转动组件30之间在两组滑动副的作用下,实现稳定的相对运动。
由于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以相对于主轴组件100对称设置,第二支撑板40与第二从动臂63之间的搭接关系,可以参照上述对于第一支撑板40和第一从动臂33之间的搭接关系的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从动臂33上设置搭接部35,并在第一支撑板40上设置搭接部46,以通过搭接部35对搭接部46的支撑作用,实现对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轨迹的控制,只是对本申请的实现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轨迹控制的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示例性的,还可以将搭接部35设置于第一转动组件30的其它可能的结构上来实现对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轨迹的控制。相类似的,为了实现对第二支撑板50的运动轨迹的控制,还可以在第二转动组件300的除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的其它可能的结构上,在此不进行一一介绍。
参照图24,图2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0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主轴组件100的靠近第一支撑板40的一侧还可以设有搭接部14,该搭接部14可由主轴组件100向第一支撑板40的方向延伸。其中,搭接部14与搭接部35位于搭接部46的同一侧,在转轴机构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搭接部46搭接于搭接部14,搭接部14可对搭接部46起到竖直支撑的作用。通过在主轴组件100上设置搭接部14,其可在有效的提高第一支撑板40的运动轨迹控制精度的同时,进一步有效的减小第一支撑板40与主轴组件100之间的避位间隙,从而使第一支撑板40能够对柔性屏4000进行有效支撑,减小柔性屏4000的塌陷区域。另外,由于转轴机构1000对柔性屏4000的有效支撑面积显著增加,其可使柔性屏4000可以承受竖直方向的挤压力,从而降低柔性屏4000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按压失效等问题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时,主轴组件100的搭接部14的高度要低于第一支撑板40的搭接部46,也即第一支撑板40的搭接部46的背离第一板体41的表面与搭接部14的表面搭接。在本申请中,不对搭接部46与搭接部14之间搭接的长度进行具体限定,其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的应用需求进行灵活设定,只要能够使二者之间可靠的接触即可。
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展平状态进行折叠的过程中,搭接部46会因为搭接部35的设计,而沿搭接部35的表面向远离主轴组件100的方向滑动,并且不会被搭接部14卡住。另外,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闭合状态进行展开的过程中,搭接部46会在搭接部35的带动下按照预定轨迹抬升至高于搭接部14的位置,从而可避免第一支撑板40与主轴组件100之间出现卡死的问题。
因此,在本申请中,通过搭接部35、搭接部46和搭接部14的联动设计,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在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中都更加的顺畅和稳定,从而也就使整个转轴机构1000的运动都更加稳定流畅,提升使用效果。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该实施例中搭接部35、搭接部46和搭接部14配合形成的联动机构即为前文所述的防卡滞机构,以用于防止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在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中与主轴组件100之间出现卡滞的现象,从而提高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运动的流畅性,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使转轴机构在折叠、展开的过程中,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能够同步动作,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9,转轴机构1000中还可以包括同步组件400,以实现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之间的同步反向转动(同步相向转动和同步背离转动)。具体的,以用户只对第一壳体2000施加相对主轴组件100的顺时针的转动力为例,该转动力可依次通过第一折叠组件200、同步组件400、第二折叠组件300传递给第二壳体3000。此时第二壳体3000会同步向逆时针的方向绕主轴组件100转动。在本申请中,通过在主轴组件100中设置同步组件400,还可使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在相对或者相背转动的过程中施加于柔性屏4000上的力较为均匀,从而减小对柔性屏4000造成的拉扯力。也就是说本申请该实施例所说的同步组件400即为前文提到的同步机构,其在转轴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同。
在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25a,图25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转轴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前文介绍,在主轴组件100的外壳10中的第二避让槽103可用于容纳其它的结构,因此,在本申请中,可将同步组件400设置于主轴组件100的第二避让槽103内。当然,同步组件400也可以设置于主轴组件100的其它位置处,只要能够实现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之间的传动连接即可。另外,同步组件400的结构形式,以及其与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是多样的。示例性的,可一并参照图25a和图25b,图25b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剖视图。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同步组件400可以包括齿轮结构,且同步组件400可与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传动连接。
具体来说,同步组件400中可以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第一齿轮401固定在第一转动组件30的一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转动组件30的端部直接成型出齿轮结构),第二齿轮402固定在第二转动组件60的一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二转动组件60的端部直接成型出齿轮结构)。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齿轮401的轴心与第一转动组件30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重合,第二齿轮402的轴心与第二转动组件60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重合。由于第一齿轮401与第二齿轮402相啮合,这样在第一转动组件30绕主轴组件100旋转时,会带动第一齿轮401向与第一转动组件30相对或者相背的方向转动。相类似的,第二转动组件60旋转时也会带动第二齿轮402向相对或者相背的方向转动。
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之间增加更多个齿轮。示例性的,可继续参照图25a和图25b,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之间还可以设有相啮合的从动齿轮403。其中,从动齿轮403为偶数个,其具体数量可根据主轴组件100的容纳空间的容积来进行合理设计。另外,该相啮合的偶数个从动齿轮403分别与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相啮合,从而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通过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从动齿轮403实现同步转动,其可有效的提高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同步转动的平稳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转动组件3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摆臂32和第一从动臂33,第二转动组件60包括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时,参照图25b,第一齿轮401可与第一从动臂33固定连接,第二齿轮402可与第二从动臂63固定连接,此时第一齿轮401的轴心与第一从动臂33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重合,第二齿轮402的轴心与第二从动臂63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重合。在另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使第一齿轮401与第一摆臂32固定连接,使第二齿轮402与第二摆臂62固定连接,此时第一齿轮401的轴心与第一摆臂32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重合,第二齿轮402的轴心与第二摆臂63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重合。从而可有效的简化转轴机构1000的结构。另外,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还可以采用带轮机构或者其他传动机构实现同步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步组件400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其可以根据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数量进行选择。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参照图26a,图26a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转轴机构1000还可以包括阻尼组件500。阻尼组件500可以用于在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转动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定的阻尼力,从而使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折叠或者展开过程有较为明显的感受。也就是说本申请该实施例中所提到的阻尼组件500即为前文提到的阻尼机构,其在转轴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同。
另外,阻尼组件对于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的阻力可体现在: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处于展平状态和闭合状态时,由于有阻尼组件500的阻尼力作用,即便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也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稳定的保持在对应的折叠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一壳体2000通过第一折叠组件200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第二壳体3000通过第二折叠组件300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使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保持在对应的折叠状态,可间接使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稳定的保持在对应的折叠状态。这样可使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和第二壳体3000的第二表面30001之间保持在一特定夹角的状态下,从而满足用户使用要求。
另外,当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转动处于中间状态时,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在阻尼组件500的阻力作用下自悬停在该中间状态。通过使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具备自悬停的功能,可使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停留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从而满足用户使用要求。
在另外一种应用场景下,当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转动到临近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时若撤掉外力,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在阻尼组件500的阻尼力作用下继续运动,直至到达稳定的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从而实现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的自展开和自闭合。通过使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具备自展开和自闭合的功能,可使电子设备在没有外力的作用时能够处于结构较为稳定的状态,从而可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可继续参照图25a,如前文介绍,在主轴组件100的外壳10中的第二避让槽103可用于容纳其它的结构,因此,在本申请中,可将阻尼组件500设置于主轴组件100的第二避让槽103内。当然,阻尼组件500也可以设置于主轴组件100的其它位置处,只要能够为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提供阻尼力即可。
在具体实施时,示例性的,可参照图26a,由上文可知,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可通过同步组件400传动连接。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同步组件400的第一齿轮401的一端设有凸轮结构36a,另一端设有凸轮结构36b。相类似的,第二齿轮402的一端设有凸轮结构64a,另一端设有凸轮结构64b。
继续参照图26a,阻尼组件500包括连体凸轮501a、连体凸轮501b、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其中,连体凸轮501a设置在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凸起的一侧,连体凸轮501a的朝向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端部具有两个凸轮结构,该两个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一一对应的啮合。连体凸轮501b设置在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凸起的一侧,连体凸轮501b的朝向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端部具有两个凸轮结构,该两个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一一对应的啮合。在连体凸轮501a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36b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凸起部和凹陷部,在连体凸轮501b与凸轮结构64a和凸轮结构64b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凸起部和凹陷部。
由前文可知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在通过同步组件400传动连接时,可使第一转动组件30的第一从动臂33与同步组件400的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并使第二转动组件60的第二从动臂63与同步组件400的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其它结构与同步组件400的两个齿轮分别固定连接。另外,第一转动组件30与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的部分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与第一齿轮401的转轴轴心重合;第二转动组件60与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的部分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心,与第二齿轮402的转轴轴心重合。因此,为便于描述,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将第一齿轮401的转轴记作转轴502a,将第一齿轮401的转轴记作转轴502b。可以理解的是,该转轴502a可同时用作第一转动组件30与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的部分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转轴502b可同时用作第二转动组件60与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的部分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旋转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参照图26a,相对应的,连体凸轮501a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体凸轮501b具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同轴设置,转轴502a穿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通孔与第四通孔同轴设置,转轴502b穿设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体凸轮501a能够沿转轴502a和转轴502b,向靠近或者远离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方向滑动,连体凸轮501b能够沿转轴502a和转轴502b,向靠近或者远离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方向滑动。
继续参照图26a,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设置于连体凸轮501a的远离连体凸轮501b的一侧,弹性结构件503a的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通过止挡结构505限位于转轴502a,另一端与连体凸轮501a抵接,并将连体凸轮501a压向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以使连体凸轮501a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相啮合,或者使连体凸轮501a的凸轮结构的凸起部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相抵持;弹性结构件503b的一端通过止挡结构505限位于转轴502b,另一端与连体凸轮501b抵接,并将连体凸轮501b压向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以使连体凸轮501b与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相啮合,或者使连体凸轮501a的凸轮结构的凸起部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相抵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止挡结构505可限位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即止挡结构505不会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脱落。
其中,止挡结构505可以有几种设置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止挡结构505可以沿转轴502a和转轴502b向靠近或者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侧运动,即止挡结构505可与弹性结构件503b固定,并随弹性结构件503b的弹性形变情况而靠近或者远离连体凸轮501a。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止挡结构505可以固定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止挡结构505也可固定于主轴组件100的壳体。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主轴组件100的壳体的内壁直接形成止挡结构505以实现对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的限位。
另外,弹性结构件503a示例性的可为弹簧,弹性结构件503b也可为弹簧,这样弹性结构件503a可套设于转轴502a,弹性结构件503b可套设于转轴502b。通过使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通过止挡结构505限位于对应的转轴,可有效的避免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从对应的转轴上脱落。可以理解的是,在图26a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通过同一个止挡结构505限位于对应的转轴,该止挡结构505具有两个止挡部,该两个止挡部与转轴502a和转轴502b一一对应设置,且该两个止挡部相互连接。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使两个止挡部之间相互独立。
可继续参照图26a,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连体凸轮501a的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和凹陷部的数量相同,连体凸轮501b的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和凹陷部的数量相同。当对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施加旋转力时,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随之旋转。这时,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相对连体凸轮501a转动,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相对连体凸轮501b转动;当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趋于滑出连体凸轮501a的凹陷部、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趋于滑出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时,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被压缩,因此能够提供一定的阻尼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下还能将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保持在连体凸轮501a的凹陷部内,将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保持在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内以使转轴机构1000保持在稳定的折叠状态。
示例性的,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时,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可以恰好位于连体凸轮501a的凹陷部内、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可以恰好位于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内,以使转轴组件1000能够保持在该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当用户在操作电子设备(如触摸或按压柔性屏)时,电子设备不会被轻易折叠,以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000处于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时,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并没有完全位于连体凸轮501a的凹陷部内,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也没有完全位于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内,这时可通过凸起部与凹陷部的斜面间的接触产生阻尼力,来使转轴机构1000保持在该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
又例如,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中间状态向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折叠(即由凸起部件的顶面接触向斜面接触滑动的过程)时,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趋于滑进连体凸轮501a的凹陷部内,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趋于滑进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内,这时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凸起部与凹陷部的斜面间的接触产生阻尼力较小,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继续沿滑进连体凸轮501a的凹陷部内的方向滑动,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继续沿滑进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内的方向滑动直至处于稳定的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以实现转轴机构1000的自展开或自闭合,进而实现电子设备的自展开或自闭合。
又例如,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折叠到中间状态时,转轴组件1000折叠到中间状态,此时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的顶面可以恰好与连体凸轮501a的凸起部的顶面相抵接,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的顶面可以恰好与连体凸轮501b的凸起部的顶面相抵接。此时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的压缩量最大,即其产生的阻尼力最大,从而能够使转轴组件悬停在该特定角度的中间状态,从而避免外力作用下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被随意展开,从而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另外,根据该中间状态的悬停角度和位置的需求,可以调整各凸轮结构的凸起部的数量,示例性的,可使连体凸轮501a的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均为两个、三个、四个等;连体凸轮501b的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均为两个、三个、四个等。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连体凸轮501a的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和凹陷部的数量不相同,连体凸轮501b的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和凹陷部的数量不相同时,转轴机构1000处于中间状态时,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与连体凸轮501a的配合关系,以及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与连体凸轮501b的配合关系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也可不同。其中,不同点主要在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凸起部也可以恰好位于连体凸轮501a的凹陷部内,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凸起部可以恰好位于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内。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000处于其它状态时,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与连体凸轮501a的配合关系,以及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与连体凸轮501b的配合关系相类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参照图26b,图26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当同步组件400包括设置于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之间的从动齿轮403时,从动齿轮403可绕中间轴504转动。连体凸轮501a还可以具有第五通孔,连体凸轮501b还可以具有第六通孔。其中,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同轴设置,中间轴504同时穿设于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中间轴504位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之间,且中间轴504与转轴502a、502b平行设置。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转动方向相反,以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60可以快速的折叠或者展开,从动齿轮403为偶数个,则中间轴504的数量为偶数,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也为偶数个,且从动齿轮403、中间轴504、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一一对应设置。
在图26b所示的实施例中,从动齿轮403为两个,在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一齿轮401相啮合的从动齿轮403的一端设有凸轮结构36a,另一端设有凸轮结构36b。相类似的,与第二齿轮402相啮合的从动齿轮403的一端设有凸轮结构64a,另一端设有凸轮结构64b。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的端面未设置凸轮结构,连体凸轮501a设置在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凸起的一侧,连体凸轮501a的朝向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端部具有两个凸轮结构,该两个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一一对应的啮合。连体凸轮501b设置在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凸起的一侧,连体凸轮501b的朝向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的端部具有两个凸轮结构,该两个凸轮结构与凸轮结构36b和凸轮结构64b一一对应的啮合。
继续参照图26b,中间轴504上还套设有弹性结构件503c,弹性结构件503c设置于连体凸轮501a的远离连体凸轮501b的一侧,弹性结构件503c的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通过止挡结构505限位于中间轴504,另一端与连体凸轮501a抵接,并将连体凸轮501a压向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以使连体凸轮501a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相啮合,从而增加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的阻尼力,提升转轴机构转动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参照图27,当同步组件400包括设置于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之间的从动齿轮403时,从动齿轮403可绕中间轴504转动。连体凸轮501a还可以具有第五通孔,连体凸轮501b还可以具有第六通孔。其中,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同轴设置,中间轴504同时穿设于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中间轴504位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之间,且中间轴504与转轴502a、502b平行设置。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转动方向相反,以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60可以快速的折叠或者展开,从动齿轮403为偶数个,则中间轴504的数量为偶数,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也为偶数个,且从动齿轮403、中间轴504、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一一对应设置。
在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从动齿轮403的两个端面上未设置凸轮结构,相对应的,在连体凸轮501a和连体凸轮501b的朝向该从动齿轮403的端面位置处也没有设置凸轮结构,此时连体凸轮501a和连体凸轮501b与从动齿轮403之间没有啮合关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中间轴504可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等长,且在中间轴504上套设有弹性结构件503c,弹性结构件503c设置于连体凸轮501a的远离连体凸轮501b的一侧,弹性结构件503c的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通过止挡结构505限位于转轴502a,另一端与连体凸轮501a抵接,并将连体凸轮501a压向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以使连体凸轮501a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相啮合,从而增加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的阻尼力,提升转轴机构转动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8,图28展示了一种实施例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从动齿轮403的两个端面上也可以设置有凸轮结构,并在连体凸轮501a和连体凸轮501b的对应位置设置凸轮结构,且连体凸轮501a和连体凸轮501b的凸轮结构与从动齿轮403上的凸轮结构相啮合,即连体凸轮501a和连体凸轮501b与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之间均通过凸轮结构相啮合,从而可有效的提高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的阻尼力。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各中间轴504的长度可小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长度,以使连体凸轮501a背离连体凸轮501b一侧的转轴502a和转轴502b围设成安装空间B。具体实施时,可使各中间轴504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与转轴502a和转轴502b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可以平齐。如此设置,安装空间B可以为螺钉等紧固件以及其他设备的安装提供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9,图29展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连体凸轮501a和连体凸轮501b与从动齿轮403具有相啮合设置的凸轮结构,其具体设置方式与图28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中间轴504的长度可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相同,这时中间轴504上还可以设置有弹性结构件503c,该弹性结构件503c示例性的可为弹簧,并套设于中间轴504。弹性结构件503c的远离连体凸轮501a的一端与止挡结构505抵接,另一端与连体凸轮501a抵接,并将连体凸轮501a压向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在该实施例中,弹性结构件503a、弹性结构件503b和弹性结构件503c与同一个止挡结构505相抵接,该止挡结构505具有多个止挡部,该多个止挡部与转轴502a、转轴502b和中间轴504一一对应设置,且该多个止挡部相互连接。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使多个止挡部之间相互独立。通过在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之间增加弹性结构503c,可以有效的增加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上的凸轮结构的凸起部滑入连体凸轮501a的各对应的凸轮结构的凹陷部,以及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上的凸轮结构的凸起部滑入连体凸轮501b的凹陷部的过程中的驱动力,从而提高了驱动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的驱动力。
可一并参照图29和图30,图30展示了一种实施例的阻尼组件、同步组件以及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的爆炸图。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连体凸轮501b从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4上脱落,阻尼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于连体凸轮501b远离连体凸轮501a一侧的止挡结构506,该止挡结构506示例性的可为卡簧。具体实施时,参照图30,止挡结构506可包括卡槽5061,转轴502a、转轴502b的端部设置有环形槽5021,中间轴504的端部可设置有环形槽5041,转轴502a、转轴502b的环形5021,以及中间轴504的环形槽5041一一对应的卡接于止挡结构506的卡槽5061内。在该实施例中,阻尼组件的其它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与止挡结构505类似的,止挡结构506也可以有几种设置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止挡结构506可以沿转轴502a和转轴502b向靠近或者远离连体凸轮501b的一侧运动,即止挡结构506可与连体凸轮501b固定,并随连体凸轮501b的运动情况而靠近或者远离连体凸轮501b。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止挡结构506可以固定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远离连体凸轮501b的一端,止挡结构506也可固定于主轴组件100的壳体。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主轴组件100的壳体的内壁直接形成止挡结构506以实现对连体凸轮501b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0,当第一转动组件30包括第一摆臂32和第一从动臂33时,一并参照图29和图30,还可以使凸轮结构36a、凸轮结构36b、第一齿轮401和第一从动臂33为一体结构,当然其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结构件。相类似的,参照图30,当第二转动组件60包括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时,凸轮结构64a、凸轮结构64b、第二齿轮402和第二从动臂63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结构件。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未设置同步组件400时,沿主轴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还可以在第一转动组件30的一端设有凸轮结构36a,另一端设有凸轮结构36b。相类似的,第二转动组件60的一端设有凸轮结构64a,另一端设有凸轮结构64b。在该实施例中连体凸轮501a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连接方式,以及连体凸轮501a与凸轮结构36a和凸轮结构64a的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除了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侧转动组件分别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时的同步组件400的端面处,也可以用于其它转轴机构中,只要是两侧转动组件(例如壳体、转动结构件等)相对中间结构(例如主轴组件、固定座或基座等)相对转动时,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都可以使用。进一步的,除了可折叠的电子设备,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还可以用于其它包括两个平行设置且相互转动的转轴的任意场景下,以满足连接于两个转轴上的转动组件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对于阻尼力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阻尼组件500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结构形式。示例性的,可参照图31,图31展示了另外一种实施例的阻尼组件的设置方式。该实施例中,阻尼组件500可以包括导向部507和前述实施例中的弹性结构件503a、弹性结构件503b。一并参照图32,图3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阻尼组件50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继续参照图31,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一转动组件30与第二转动组件60通过同步组件400传动连接为例,对阻尼组件500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与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连接组件60之间的传动关系进行说明。其中,一并参照图31和图32,同步组件400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简单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同步组件400包括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第一齿轮401与第一转动组件30固定连接,第二齿轮402与第二转动组件60固定连接。在具体设置第一齿轮401时,第一齿轮401可包括与其轴线垂直的第一端面4011和第二端面4012。在同步组件400中,不同齿轮的第一端面4011均位于同一侧,不同齿轮的第二端面4012也均位于同一侧。
参照图32,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阻尼组件500还可以包括滚珠508。对应的,可在同步组件400的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上设置球槽404。
具体设置球槽404时,以第一齿轮401为例,第一齿轮401上球槽404的数量可为至少两个。示例性的,参照图33,图3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形成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齿轮401的靠近第一端面4011的周侧设有两个球槽404。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2,同步组件4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之间的从动齿轮403,从动齿轮403的数量为偶数。其中,从动齿轮403的结构可参照图34,图3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从动轮403的结构示意图。该从动齿轮403的靠近第一端面4011的周侧可设置四个球槽404,且该四个球槽404沿其第一端面4011的周向均匀布置。该设置方式可便于第一转动组件30与从动齿轮403的对位连接。另外,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从动齿轮403上的球槽404对称设置,从而可减少择向性,以在安装同步组件400时实现快速对位。
除上述设置方式外,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上的球槽404的数量还可以相同,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上的球槽404的设置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对球槽404的数量进行选择,可实现阻尼组件500在不多角度的位置保持。
例如,可参照图32,当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上的球槽404的数量为三个,且均沿靠近第一端面4011的周侧均匀分布时,一并参照图1a和图32,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和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1之间可实现0°(闭合状态)、120°(中间状态)和180°(展平状态)夹角状态下的止位。又如,当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上的球槽404的数量为四个,且均沿靠近第一端面4011的周侧均匀分布时,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和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之间可实现0°、90°和180°夹角状态下的止位。又如,当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上的球槽404的数量为六个,且均沿第一端面4011的周侧均匀分布时,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和第二壳体3000的第三表面300之间可实现0°、60°、120°和180°夹角状态下的止位。
一并参照图35和图36,其中,图35为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状态示意图,图36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展平状态时,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状态示意图。由此可见,采用本技术方案的阻尼组件500,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多角度止位。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针对同步组件400中的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和从动齿轮403,球槽404的球心可位于对应齿轮的第一端面4011的圆周线上。在具体设置球槽404时,示例性的,该球槽404可以为1/4球槽,此时,该球槽404的球面可为1/4球面。
继续参照图32,当同步组件400处于定位工位时,此时在不施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的夹角可保持不变。其中,定位工位下,任意两相邻的齿轮之间的球槽404就会两两组合各自形成一个容纳槽404a,滚珠508位于该容纳槽404a内;该容纳槽404a的开口垂直于各个齿轮的第一端面401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1和图32,导向部507靠近容纳槽404a设置,同时,导向部507朝向同步组件400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槽5071a。其中,当同步组件400处于定位工位时,定位槽5071a与容纳槽404a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一对定位槽5071a与容纳槽404a之间设置一个滚珠50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使定位槽5071a的开口直径小于滚珠508的直径,滚珠508的球面与定位槽5071a朝向同步组件400的开口抵接,以使滚珠508保持在同步组件400和导向部507之间。
当同步组件400处于定位工位时,滚珠508的一部分球体位于容纳槽404a内,且有一部分球体位于定位槽5071a内。当同步组件400处于转动工位时,容纳槽404a分离成两个球槽404,滚珠508被转动的同步组件400挤出球槽404,但滚珠508始终有一部分球体位于定位槽5071a内,从而可避免滚珠508从阻尼组件500中脱落。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滚珠508的数量可设置为至少2个。在同步组件400转动的过程中,该至少2个滚珠508可为导向部507提供支撑点,进而可在滚珠508转动过程中,提高导向部507运动的稳定性。
参照图31和图32,以同步组件400中具有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设置于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之间的两个从动齿轮402为例。此时,滚珠508的设置数量可为3个。这样可使相邻的第一齿轮401和从动齿轮403,两个从动齿轮403,以及从动齿轮403和第二齿轮402之间均设置一个滚珠508,以有效提高导向部507运动的稳定性和受力的均衡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导向部507时,导向部507可以包括导套5071。定位槽5071a设置于导套5071的朝向同步组件400的一侧。
继续参照图31和图32,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导向部507还包括压块5072,压块5072设置在导套5071的远离同步组件400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设置于导套5071上的定位槽5071a为通槽,相应地,在压块5072的与每个定位槽5071a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柱状凸起5072a,该柱状凸起5072a的外形尺寸小于定位槽5071a的内径,其能够插入定位槽5071a内。在该实施例中,定位槽5071a的内径大于滚珠508的直径,此时,该柱状凸起5072a的端部与滚珠508的朝向压块202的一侧球面抵接。这样无论阻尼组件500处于定位工位还是滑动工位,都可以使滚珠508始终稳定地处于定位槽5071a内,并在压块5072的作用下使滚珠508始终与同步组件的第一端面4011接触。
其中,作为示例性说明,柱状凸起5072a例如可以为圆柱形凸起或方块形凸起等等,其端部与滚珠508接触的表面形状例如可以为球形面,且该球形面的曲率半径可与滚珠508的半径相同,以增大与滚珠508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套5071的位置可固定不动,压块5072能够向压紧导套201的方向运动,并且能够在滚珠508挤出力的作用下向远离同步组件400的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套5071上还设有第一安装孔5071b,压块5072上设有第二安装孔5072b。继续参照图3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前文所述,同步组件的第一齿轮401可绕转轴502a转动,第二齿轮402可绕转轴502b转动,从动齿轮403绕中间轴504转动。其中,转轴502a的一端沿第一齿轮401的轴线方向穿设于第一齿轮401中,另一端依次穿过导套5071的第一安装孔5071b和压块5072的第二安装孔5072b;转轴502b的一端沿第二齿轮402的轴线方向穿设于第二齿轮402中,另一端依次穿过导套5071的第一安装孔5071b和压块5072的第二安装孔5072b;中间轴504的一端沿从动齿轮403的轴线方向穿设于从动齿轮403中,另一端依次穿过导套5071的第一安装孔5071b和压块5072的第二安装孔5072b。从而使导套5071通过第一安装孔5071b安装于转轴502a、转轴502b和中间轴504上。并使压块5072通过第二安装5072b安装于转轴502a、转轴502b和中间轴504上。
另外,继续参照图32,在齿轮的第二端面4012侧还设置有止挡结构506,转轴502a、转轴502b和中间轴504在贯穿对应的齿轮后固定于该止挡结构506上。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转轴502a和第一齿轮401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转轴502b和第二齿轮402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中间轴504和从动齿轮403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另外,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4与止挡结构506之间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只要能够使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能够在其转动的轴向位置保持固定即可。在本申请中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4与止挡结构506之间固定连接,转轴502a与第一齿轮401、转轴502b与第二转轴402,以及中间轴504与从动齿轮403之间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该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2,在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4的远离同步组件的一端设有环形凸起5022,以及套设在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4上且靠近环形凸起5022设置的止挡部505。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止挡部505可以为分体结构,此时,对应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4可分别设置一个止挡部505。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部505还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此时,止挡部505需要在对应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的位置进行开孔,以将止挡部505套设在转轴502a、转轴502b以及中间轴50上。在本申请如图32所示的实施例中采用一体式结构的止挡部505,以提高阻尼组件整体的联动性。
如图3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设置于导向部507和止挡部505之间,且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与压块5072之间具有弹性力,以将压块5072压向导套5071。
在具体设置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时,弹性结构件503a可设置于转轴502a,弹性结构件503b可设置于转轴502b,另外,弹性结构件503a和弹性结构件503b可以但不限于为弹簧。这样,当阻尼组件500处于定位工位时,弹簧处于受压状态,以使滚珠508处于容纳槽404a和定位槽2011之间。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弹片替代弹簧,弹片例如可以为V型弹片或W型弹片等等。当阻尼组件处于定位工位时,弹片同样处于被压缩状态,以使滚珠508处于容纳槽404a和定位槽5071a之间。
继续参照图32,当同步组件具有从动齿轮403,且阻尼组件具有中间轴504时,阻尼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于中间轴504上的弹性结构件503c,弹性结构件503c设置于导向部507和止挡部505之间,并与压块5072弹性抵接,以将压块5072压向导套5071。从而可为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相对转动提供更大的阻尼力,以提高其运动的稳定性,以及到位保持的稳定性。
下面结合图31和图32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阻尼机构的运动过程做详细说明。
当同步组件400处于定位工位时,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保持在展平状态、闭合状态,或者中间状态。此时,同步组件400中的相邻的齿轮的1/4球槽形成容纳槽404a,球槽404的半径与滚珠508的半径相同,形成的容纳槽404a与导套5071上设置的定位槽5071a之间一一对应,且定位槽5071a的内径大于滚珠508的直径。此时,每对容纳槽404a和定位槽5071a之间的滚珠508,有一半的球体处于容纳槽404a内,有一半的球体处于定位槽5071a中。伸入定位槽5071a内的压块5072上的柱状凸起5072a在弹性结构件503a、弹性结构件503b以及弹性结构件503c的作用力下使滚珠508紧紧贴覆在容纳槽404a内。当需要改变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之间的相对折叠位置时,就要对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施加一定的扭转作用力,若施加的扭转力过小,则同步组件400将处于稳定的止位状态。
当对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施加扭转力时,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从而使同步组件400开始转动。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402以及从动齿轮403的转动使组成容纳槽404a的两个球槽404分离,推动滚珠508逐渐移出容纳槽404a,并使滚珠508逐渐进入定位槽5071a中。此时,滚珠508对柱状凸起5072a施加作用力,推动压块5072向挤压弹性结构件503a、弹性结构件503b和弹性结构件503c的方向运动。当同步组件400转动至相邻齿轮的两个球槽404再次形成容纳槽404a时,滚珠508在弹性结构件503a、弹性结构件503b和弹性结构件503c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再次进入容纳槽404a内,并通过柱状凸起5072a限定在该容纳槽404a内。此时,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重新保持在一个折叠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当滚珠508位于同步组件400的第一端面4011除球槽404之外的位置时,滚珠508所处的状态为不稳定状态。这时,在弹性结构件503a、弹性结构件503b和弹性结构件503c的作用力下会推动滚珠508向球槽404的位置移动,以带动同步组件400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自展开和自闭合功能,进而实现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的自展开和自闭合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阻尼机构,由于滚珠508以及与其相配合的球槽404均为球形的规则曲面,摩擦力小,滚珠508和球槽404的磨损小,其可以有效的提高阻尼组件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滚珠508和球槽404均为规则曲面,因此加工工艺较为简单,且易于检测。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30可以包括第一摆臂32和第一从动臂33,第二转动组件60包括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时,可使第一摆臂32与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第二摆臂62与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或者,使第一从动臂33与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第二从动臂63与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当然,第一齿轮401还可以与第一转动组件30的其它可能的结构固定连接,第二齿轮402还可以与第二转动组件60的其它可能的结构固定连接,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除了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侧转动组件分别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时的同步组件400的端面处,也可以用于其它转轴机构中,只要是两侧转动组件(例如壳体、转动结构件等)相对中间结构(例如主轴组件、固定座或基座等)相对转动时,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都可以使用。进一步的,除了可折叠的电子设备,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还可以用于其它包括两个相对转动的转动组件的任意场景下,以满足两个转动组件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对于阻尼力的要求。
参照图37,图37展示了又一种实施例的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前述对于阻尼组件的结构的描述中已经提到,第一转动组件30可绕转轴502a转动,第二转动组件60可绕转轴502b转动。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转轴502a包括周面,转轴502a的周面为转轴502a环绕其轴线a的表面,转轴502b包括周面,转轴502b的周面为转轴502b环绕其轴线b的表面。在图36所示的实施例中,转轴502a的周面和转轴502b的周面为圆弧面。在其它实施例中,转轴502a的周面和转轴502b的周面也可以为非圆弧面。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转轴502a可与第一转动组件30固定连接,转轴502b可与第二转动组件60固定连接,转轴502a与转轴502b间隔相对设置并可分别随着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而转动。转轴502a的周面上设有第一限位槽502a1,转轴502b的周面上设有第一限位槽502b1。在第一转动组件30包括第一从动臂33和第一摆臂32,第二转动组件60包括第二从动臂63和第二摆臂62,且第一齿轮401固定在第一从动臂33一端,第二齿轮402固定在第二从动臂63的一端的情况中,转轴502a可与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转轴502a可与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阻尼组件500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有所不同,具体的,参照图36,该阻尼组件500设置于转轴502a与转轴502b之间。阻尼组件5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阻尼组50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37所示,每个阻尼组509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件5091、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滚珠5092a位于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2111,通过弹性结构件5091的弹力将滚珠5092a抵持至转轴502a的周面,且弹性结构件5091与第一端2111相对的第二端2112通过滚珠5092b弹性连接至转轴502b的周面。即,滚珠5092b位于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二端2112,通过弹性结构件5091的弹力将滚珠5092b抵持至转轴502b的周面。
图37示出了转轴机构在展平状态下阻尼组509与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位置关系,转轴502a和转轴502b转动的过程中,滚珠5092a相对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第一限位槽502a1内,滚珠5092b相对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第二限位槽502b1内,以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处于展平状态。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阻尼组509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件5091和滚珠5092a。在该实施中,转轴502b可以随着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该实现方式与阻尼组509包括弹性结构件5091、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的原理相同。具体的,滚珠5092a位于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2111,通过弹性结构件5091的弹力将滚珠5092a抵持至转轴502a的周面,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二端2112直接与转轴502b抵持。当转轴502a和转轴502b转动时,滚珠5092a相对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第一限位槽502a1内,第二端2112可以相对转轴502b的周面滑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转轴502b可以不随着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该实现方式与阻尼组509包括弹性结构件5091、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的实施场景的原理不相同。具体的,可使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二端2112直接固定在转轴502b上,当转轴502a转动时,转轴502b不转动,滚珠5092a相对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第一限位槽502a1内。当转轴502b不转动时,转轴502b可以理解为壳体的一部分,弹性结构件5091背向滚珠5092a的端部固定在转轴机构的壳体上。
可以理解的,在具有两个滚珠的阻尼组21和具有一个滚珠的阻尼组21这两种实施例中,针对每个滚珠与转轴502a或转轴502b的运动原理和连接关系是相似的,因此以下均以阻尼组509包括弹性结构件5091、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滚珠5092a与第一限位槽502a1卡位,和滚珠5092b与第一限位槽502b1卡位,以在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展平时,对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卡位,从而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处于展平状态,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37和图38,图38是图37所示转轴机构1000的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502a还可以包括第三限位槽502a2,第三限位槽502a2设于转轴502a的转动方向上,且与第一限位槽502a1间隔分部。另外,转轴502b包括第四限位槽502b2,第四限位槽502b2设于转轴502b的转动方向上,且与第二限位槽502b1间隔分部。
当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折叠时,滚珠5092a位于第三限位槽502a2内,滚珠5092b位于第四限位槽502b2内。通过滚珠5092a与第三限位槽502a2卡位,和滚珠5092b与第四限位槽502b2卡位,以在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折叠时,对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卡位,以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处于闭合状态,方便用户收纳,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第一限位槽502a1、第二限位槽502b1、第三限位槽502a2和第四限位槽502b2均为球形槽,具体可为1/2球形槽,以分别与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相适应,以便于滚珠更好的滑进和滚出限位槽,从而使转轴机构卡位更加顺畅,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第一限位槽502a1、第二限位槽502b1、第三限位槽502a2和第四限位槽502b2还可以是3/4或1/4球形槽等,第一限位槽502a1、第二限位槽502b1、第三限位槽502a2和第四限位槽502b2的形状还可以是圆柱槽等其他形状的槽。第一限位槽502a1、第二限位槽502b1、第三限位槽502a2和第四限位槽502b2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结构件5091为弹簧或除弹簧外的其他弹性元件,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均为钢球或其除钢以外的其他材质的球,滚珠5092a、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一并参照图37和图38,在转轴502a同时具有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三限位槽502a2,且转轴502b同时具有第二限位槽502b1和第四限位槽502b2时,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闭合状态切换为展平状态时,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背对转动。第一转动组件30可带动转轴502a同步转动,第二转动组件60可带动转轴502b同步转动。同时,第三限位槽502a2跟随转轴502a朝向远离滚珠5092a的位置转动,直至滚珠5092a从第三限位槽502a2滚出,并与第一限位槽502a1正对,滚珠5092a在弹性结构件5091的推动下进入第一限位槽502a1实现卡位,第四限位槽502b2跟随转轴502b背向远离滚珠5092b的位置转动,直至滚珠5092b从第四限位槽502b2滚出,并与第二限位槽502b1正对,滚珠5092b在弹性结构件5091的推动下进入第二限位槽502b1实现卡位,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也就是说,当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处于相对展平状态时,弹性结构件5091的相对两端通过滚珠抵持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之间,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均分别通过转轴502a和转轴502b实现卡位,以保证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受力均衡,使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保持在稳定的展开状态,提高用户体验。另外,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临近展开状态时,当滚珠5092a和第一限位槽502a1部分对位及滚珠5092b和第二限位槽502b1部分对位时,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此时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会在弹性结构件5091的推力下分别自动进入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二限位槽502b1内,从而使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60相对展平,使转轴机构在一定程度下达到自动展开的效果。
另外,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展平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组件30相对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第一转动组件30带动转轴502a同步转动,第二转动组件60带动转轴502b同步转动。同时,第一限位槽502a1跟随转轴502a朝向远离滚珠5092a的位置转动,直至滚珠5092a从第一限位槽502a1滚出,并与第三限位槽502a2正对,滚珠5092a在弹性结构件5091的推动下进入第三限位槽502a2实现卡位,第二限位槽502b1跟随转轴502b朝向远离滚珠5092b的位置转动,直至滚珠5092b从第二限位槽502b1滚出,并与第四限位槽502b2正对,滚珠5092b在弹性结构件5091的推动下进入第四限位槽502b2实现卡位,转轴机构切换至闭合状态。也就是说,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均分别通过转轴502a和转轴502b实现卡位,以保证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受力均衡,使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保持在稳定的闭合状态,提高用户体验。另外,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处于临近闭合状态时,滚珠5092a和第三限位槽502a2部分对位及滚珠5092b和第四限位槽502b2部分对位,此时,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会在弹性结构件5091的推力下分别自动进入第三限位槽502a2和第四限位槽502b2内,从而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相对折叠,使转轴机构在一定程度下达到自动闭合的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502a和转轴502b在其转动方向上还可以设置多个限位槽,以使转轴机构100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的状态或者翻折状态也能实现卡位,例如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的夹角为15度、45度、75度或135度时能实现卡位。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转轴502a可以仅具有第一限位槽502a1,和/或转轴502b也可以仅具有第二限位槽502b1。转轴机构100闭合状态时通过其他结构卡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为圆形,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在转轴502a和转轴502b转动的过程中,分别与转轴502a的周面、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三限位槽502a2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及与转轴502b的周面、第二限位槽502b1和第四限位槽502b2之间的接触面积小,摩擦力小。从而滚珠5092a在转轴502a的周面、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三限位槽502a2之间滚动更加顺畅,滚珠5092b在转轴502b的周面、第二限位槽502b1和第四限位槽502b2之间滚动更加顺畅,提高了转轴机构的折叠和展开体验。
另外,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在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的过程中,分别在转轴502a的周面、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三限位槽502a2之间和转轴502b的周面、第二限位槽502b1和第四限位槽502b2之间滚动磨损小,有效提高阻尼组件20的寿命。同时,滚珠5092a在进入第一限位槽502a1或第三限位槽502a2及滚珠5092b在进入第二限位槽502b1或第四限位槽502b2时,弹性结构件5091会给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提供推力,以将滚珠5092a推入到第一限位槽502a1或第三限位槽502a2内,滚珠5092b推入到第二限位槽502b1或第四限位槽502b2内。在这个过程中,用户能清晰的感知到力的变化,从而得到转轴机构已处于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信息,即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已处于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信息,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37,阻尼组件500还可以包括定位件510,定位件510可以设于滚珠5092a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及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以保证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与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的相对对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定位件510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具体如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8和图39,图39是图38所示转轴机构的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定位件510可以设于滚珠5092a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及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定位件510的相背的两面可以分别设有定位槽510a1和定位槽510a2。为了便于区分,将设置在滚珠5092a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的定位件510记为定位件510a,将设置于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的定位件510记为定位件510b,滚珠5092a部分收容于定位件510a的定位槽510a1内,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a部分位于定位件510a的定位槽510a2内。滚珠5092b部分收容于定位件510b的定位槽510a1内,弹性结构件5091第二端5091b部分位于定位件510b的定位槽510a2内。也就是说,定位件510a用于定位滚珠5092a和弹性结构件5091,定位件510b用于定位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即定位件510起到了保证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与弹性结构件5091相对对准的作用,保证弹性结构件5091能给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提供足够的弹力,以使滚珠5092a从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一限位槽502a1内实现卡位,及使滚珠5092b从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二限位槽502b1内实现卡位,或者使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分别滚出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二限位槽502b1实现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定位件510a还可以仅仅包括定位槽510a1,滚珠5092a部分收容于定位槽510a1内,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a连接于定位件510a背向定位槽510a1的一侧。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a可通过粘接、卡接等连接方式连接于定位件510背向定位槽510a1的一侧。相类似的,定位件510b还可以仅仅包括定位槽510a1,滚珠5092b部分收容于定位槽510a1内,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二端5091b连接于定位件510b背向定位槽510a1的一侧。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二端5091b可通过粘接、卡接等连接方式连接于定位件510b背向定位槽510a1的一侧。
继续参照图37和图38,定位件510还可以包括定位柱5102,定位柱5102设于定位件510背向定位槽510a1的一面,具体的,定位柱5102可设于定位槽510a2内,并伸入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a和/或第二端5092b内。也就是说,定位槽510a2的槽壁围绕定位柱5102设置,定位柱5102用于与定位槽510a2配合定位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a和/或第二端5092b,可避免弹性结构件5091发生偏斜,保证弹性结构件5091能给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提供足够的弹力,以使滚珠5092a从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一限位槽502a1内实现卡位,及使滚珠5092b从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二限位槽502b1内实现卡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件510还可以不设置定位柱5102。
可参照图39,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定位件510还可以包括滑块5101,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滑块5101设于定位件510的相对两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阻尼组件500还可以包括卡持件511,请参阅图37和图40,图40是图37所示转轴机构的卡持件511的结构示意图。该卡持件511可为两个,该两个卡持件511分别设置于阻尼组509的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一并参照图38,卡持件51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且转轴502a和转轴502b能够相对卡持件511转动。也就是说,每一相对的转轴502a和转轴502b之间的卡持件511的数量为两个。参照图39,本申请实施例中,卡持件511包括滑槽5111及位于滑槽5111两侧的两个通孔5112。
参照图37,转轴502a包括主体部502a3,主体部502a3的两端还可以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边缘部502a4,第一限位槽502a1位于主体部502a3。相类似的,转轴502b包括主体部502b3,主体部502b3的两端还可以分别设有一个第二边缘部502b4,第二限位槽502b1位于502b3,转轴502a的第一边缘部502a4和转轴502b的第二边缘部502b4分别位于与其对应的卡持件511的通孔5112内,以实现卡持件511的限位。
另外,卡持件511的滑槽5111可用于容纳与其对应的滑块5101,也就是说,滑块5101伸入滑槽5111内通过与卡持件511的滑槽5111配合,以使定位件510在弹性结构件5091形变的过程中保持平衡,进而实现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良好的卡位。在本申请的其他可能的实现形式中,滑块5101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卡持件511还可为一个,设于定位件510的一侧,卡持件511还可以通过粘结等其他方式固定在转轴502a和转轴502b之间。或者卡持件511还可以与转轴机构100的其他部件连接以实现限位。
另外,可继续参照图37,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仍可以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通过同步组件400传动连接,以用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同步转动。在该实施例中,同步组件400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可一并参照图37和图41,图41是图40所示的卡持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同步组件400的从动齿轮403的轴承均滚动连接于与其靠近的卡持件511。具体设置时,可使卡持件511朝向从动齿轮403的表面设有固定孔5113,从动齿轮403的轴承分别位于与其对应的固定孔5113内。在本申请中,卡持件511在卡持定位件510的同时,还可以用于固定从动齿轮403,以使从动齿轮403更加稳定的连接在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以协助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之间良好的转动。当然,在其他实现形式中,从动齿轮403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固定,例如通过主轴组件的结构直接固定于主轴组件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定位件510除了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设置方式外,还可以参照图42,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轴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定位件510设于滚珠5092a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及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定位件510可以包括定位槽510a1和定位柱5102,定位柱5102设于定位件510背向定位槽510a1的一面。为了便于区分,可将设于滚珠5092a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的定位件510记为定位件510a,将设于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的定位件510记为定位件510b,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a套设于定位件510a的定位柱5102,滚珠5092a部分收容于定位件510a的定位槽510a1,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二端5091b套设于定位件510b的定位柱5102,滚珠5092b部分收容于定位件510b的定位槽510a1。也就是说,定位件510用于对滚珠5092a、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进行定位,即定位件510起到了保证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与弹性结构件5091相对对准的作用,保证弹性结构件5091能给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提供足够的弹力,以使滚珠5092a从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一限位槽502a1内实现卡位,及使滚珠5092b从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二限位槽502b1内实现卡位,或者使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分别滚出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二限位槽502b1实现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相对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例中,仅滚珠5092a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设有定位件510,或者仅滚珠5092b和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设有定位件510。在本实施方式的再一实现形式中,可以设置用于固定定位件510的卡持件,使得定位件510能更加稳定的夹持在滚珠5092a与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和/或滚珠5092b与弹性结构件5091之间。
在上述几种对定位件510进行介绍的实施方式中,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能够分别在定位件510a和定位件510b的定位槽510a1内滚动。从而当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分别相对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时,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不只分别相对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自身也会发生滚动,从而使滚珠5092a相对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时,滚珠5092a在转轴502a的周面不同位置与转轴502a的周面接触的位置不同,滚珠5092b相对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时,滚珠5092b在转轴502b的周面不同位置与转轴502b的周面接触的位置不同,从而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分别在转轴502a和转轴502b的周面之间滚动不仅更加顺畅,而且还避免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在滚动的过程中只磨损某一处导致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变形,有效提高阻尼组件500的寿命。
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当定位槽和定位槽不连通,或者如图42所示的定位件510包括定位槽510a1和定位柱5102时,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还可以分别固定在定位件510a和定位件510b的定位槽510a1内,也就是说,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不能分别在定位件510a和定位件510b的定位槽510a1内滚动。其可避免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从对应的定位件510的定位槽510a1脱落。
再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43,图4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轴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阻尼组件500的定位件510可设置为导套形式,该定位件510具有容置槽5103,且在容置槽5103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上各设有一个贯穿孔5104,弹性结构件容置于容置槽5103内,且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a与部分位于贯穿孔5104内的滚珠5092a抵持,弹性结构件5091的第一端5091b与部分位于贯穿孔5104内的滚珠5092b抵持。
在该实施例中,定位件510可用于对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与弹性结构件5091进行定位,该定位件510起到了保证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与弹性结构件5091相对对准的作用,保证弹性结构件5091能给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提供足够的弹力,以使滚珠5092a从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一限位槽502a1内实现卡位,及使滚珠5092b从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进入第二限位槽502b1内实现卡位,或者使滚珠5092a和滚珠5092b分别滚出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二限位槽502b1实现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继续参照图43,阻尼组件500中的阻尼组509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相应的,适配阻尼组509的数量,第一限位槽502a1和第二限位槽502b1也可以为多个,且该多个第一限位槽502a1在转轴502a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分部,该多个第二限位槽502b1在转轴502b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分部,多个阻尼组509对应于多个第一限位槽502a1和多个第二限位槽502b1的分布位置间隔设置。
在转轴502a和转轴502b转动的过程中,多个滚珠5092a相对转轴502a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与其对应的第一限位槽502a1内,多个滚珠5092b相对转轴502b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与其对应的第二限位槽502b1内。对应的,第三限位槽502a2和第四限位槽502b2的数量均为多个并与多个阻尼组509一一对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阻尼组509,可以提供更大的力实现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有效卡位。
可继续参照图40,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可以包括两个阻尼组件500,在沿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该两个阻尼组件500分设于同步组件400的两侧,且可相对于同步组件400对称设置。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使两个转轴502a分别连接在第一齿轮40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端部,第一齿轮40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端部即为第一齿轮401在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相类似的,两个转轴502b分别连接在第二齿轮402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端部,第二齿轮402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端部即为第二齿轮402在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转轴502a与第一齿轮401进行转动方向上的限位,并对转轴502b与第二齿轮402进行转动方向上的限位,以便于转轴502a和转轴502b分别随着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转动而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为了实现转轴502a与第一齿轮401转动方向上的限位,可将转轴502a端部的周面设置为非圆弧面,同时在第一齿轮401上设置与该非圆弧面相匹配的安装孔,从而通过非圆弧面与安装孔的配合来实现二者的转动方向上的限位。相类似的,转轴502b与第二齿轮402也可以通过非圆弧面与安装孔的配合来实现二者的转动方向上的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转轴502a与第一齿轮401,以及转轴502b与第二齿轮402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式的,其便于各结构之间的拆卸组装。在本申请一些应用场景下,还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以将转轴502a固定于第一齿轮401的端部,并将转轴502b固定于第二齿轮402的端部,从而提高各结构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两侧分别设置转轴502a和转轴502b,以使转轴502a和与其相对设置的转轴502b之间设置的阻尼组件500在第一齿轮401和第二齿轮402两侧的保持力相平衡。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除了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侧转动组件分别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时的转轴之间,也可以用于其它转轴机构中,只要是两侧转动组件(例如壳体、转动结构件等)相对中间结构(例如主轴组件、固定座或基座等)相对转动时,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都可以使用。进一步的,除了可折叠的电子设备,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还可以用于其它包括两个平行设置且相互转动的转轴的任意场景下,以满足连接于两个转轴上的转动组件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对于阻尼力的要求。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30可以包括第一摆臂32和第一从动臂33,第二转动组件60包括第二摆臂62和第二从动臂63时,可使第一摆臂32与第一齿轮401固定连接,第二摆臂62与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或者,使第一从动臂33与第一齿轮401固定连连接,第二从动臂63与第二齿轮402固定连接。当然,第一齿轮401还可以与第一转动组件30的其它可能的结构固定连接,第二齿轮402还可以与第二转动组件60的其它可能的结构固定连接,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阻尼组件500除了可设置于主轴组件100,还可以设置于转轴机构1000的其它部位。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4,当转轴机构1000的第一转动组件30包括第一摆臂32和第一从动臂33时,考虑到第一从动臂33可相对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滑动,因此可以通过对第一从动臂33的滑动提供一定的阻尼力,来达到使整个转轴机构1000具备阻尼效果或者自悬停、自展开和自闭合能力的目的。
具体实施时,可一并参照图45和图46,在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上还开设有第二滑槽23,阻尼组件500设置于第二滑槽23。参照图46,在沿主轴组件100的延伸方向上,该第二滑槽23设置于第一滑槽22的一侧,且第一滑槽22与第二滑槽23之间通过开孔24连通。
在具体设置阻尼组件500时,一并参照图46和图47,阻尼组件500可以包括滑块512和弹性结构件513。其中,滑块512插设于开孔24,弹性结构件513容置于第二滑槽23,且其一端与滑块512的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滑槽23的槽壁相抵接。在弹性结构件513的弹性力作用下,滑块512可沿开孔24滑动并伸入至第一滑槽22内。
另外,继续参照图47,由前文可知,第一从动臂33可沿第一滑槽22滑动,因此可在第一从动臂33的朝向第二滑槽23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凸起334,并可在滑块512伸入至第一滑槽22内时,使滑块512与凸起334相卡接,以使滑块512阻挡第一从动臂33继续沿第二滑槽23的运动,从而可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保持在对应的转动位。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7,第一从动臂33上的凸起334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凸起334间隔设置,这样可使滑块512伸入至第一滑槽22内时,能够与至少一个凸起334卡接,从而可有效的提升第一壳体2000在对应转动位的保持效果,从而提高转轴结构的结构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时,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时,滑块512可以卡设于两个凸起334之间,以使转轴组件1000能够保持在该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当用户在操作电子设备(如触摸或按压柔性屏)时,电子设备不会被轻易折叠,以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000处于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时,滑块512并没有完全位于两个凸起334之间,这时可通过滑块512与凸起334的斜面间的接触产生阻尼力(即上文所说的卡接),来使转轴机构1000保持在该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
又例如,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由中间状态向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折叠(即由滑块512和凸起334的顶面接触向斜面接触滑动的过程)时,滑块512趋于滑向凸起334一侧的凹陷部,这时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滑块512与凸起334的斜面间的接触产生阻尼力较小,滑块512继续沿滑进凸起334一侧的凹陷部内的方向滑动,直至处于稳定的展平状态或者闭合状态,以实现转轴机构1000的自展开或自闭合,进而实现电子设备的自展开或自闭合。
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折叠到中间状态时,转轴组件1000折叠到中间状态,此时滑块512的顶面可以恰好与凸起334的顶面相抵接。此时弹性结构件513的压缩量最大,即其产生的阻尼力最大,从而能够使转轴机构悬停在该特定角度的中间状态,从而避免外力作用下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被随意展开,从而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另外,根据该中间状态的悬停角度和位置的需求,可以调整凸起334数量,示例性的,通过合理设计,在对应于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与主轴组件100的支撑面之间的夹角分别为0°、20°、30°、45°、50°、60°、75°和90°的转动位处,在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上均设置有凸起334,从而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在绕主轴组件100转动时,能够保持在对应的转动位,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折叠到中间状态时,也可使滑块512恰好卡设于两个凸起334之间,或通过滑块512与凸起334的斜面间的接触产生阻尼力,来使转轴机构1000保持在该中间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滑块512与凸起334相卡接的状态下,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施加作用力,可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继续绕主轴组件100转动时,第一从动臂33继续沿第一滑槽22滑动,滑块512在凸起334的挤压作用下会沿开孔24向第二滑槽23的方向运动,此时弹性结构件513处于压缩状态。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8,还可以使凸起334具有光滑的表面,这样,在凸起334与滑块512相挤压的状态下,若不继续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施加作用力,滑块512可沿凸起334的表面滑动直至第一壳体固定架20保持在某一转动位,从而使滑块512恰好卡设于两个凸起334之间,或通过滑块512与凸起334的斜面间的接触产生阻尼力,来使转轴机构1000保持在该稳定的展开状态、闭合状态或者中间状态。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滑块512的表面设置倒角,以为滑块512与凸起334的相对滑动提供导向作用,以有利于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当然也可以在凸起334的表面设置倒角。另外,还可以使滑块512具有光滑的表面,以进一步减小滑块512与凸起334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对滑块512及凸起334的磨损,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凸起334的表面设置为球面,滑块512的用于与凸起334相接触的表面也可设置为球面。另外,在具体形成凸起334时,示例性的,可在第一从动臂33的表面开设凹槽,相邻的两个凹槽之间的部分用于形成凸起334;或者凸起334为单独的结构,并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从动臂33的设定位置即可。
参照图48,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弹性结构件513时,弹性结构件513可以但不限于为弹簧、弹片等。当弹性结构件513为弹簧时,还可以在滑块512朝向弹性结构件513的一侧表面上设置限位柱5121,以使弹簧可以套设于该限位柱5121,从而避免弹簧从第二滑槽23(可参照图45)中脱落。另外,继续参照图4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簧的数量不限,其可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进行选择。示例性的,弹簧可设置为至少两条,以在满足滑块512运动的弹性力要求的基础上,提高阻尼组件500的结构稳定性。
可继续参照图46,阻尼组件500还可以包括限位块514,在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上还可以设置有限位槽25,这样可通过限位块514与限位槽25的卡接,以将滑块512和弹性结构件513限位于第二滑槽23内,从而避免阻尼组件500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上脱落。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6和图47,当滑块512上设置有限位柱5121,弹性结构件513为弹簧,且弹簧套设于限位柱5121时,可以在将滑块512及弹簧的组装件安装于第二滑槽23内后,使限位柱5121位于限位块514与限位槽25之间,并通过限位块514与限位槽25的卡接实现对限位柱5121的限位,从而实现阻尼组件500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臂33与阻尼组件500一一对应设置,第一从动臂33以及阻尼组件500的数量可分别为一个,或者至少两个。可参照图43,当第一从动臂33以及阻尼组件500均为至少两个时,该至少两个第一从动臂33及至少两个阻尼组件500可沿主轴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有利于提高第一壳体固定架20绕主轴组件转动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折叠组件200与第二折叠组件300相对主轴组件100对称设置,第一壳体固定架20及第二壳体固定架50的结构类似,且第一壳体固定架20及第二壳体固定架50与主轴组件100的连接方式类似,故第二壳体固定架50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固定架20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在此不对第二壳体固定架50的结构,以及其与主轴组件100的连接方式进行赘述。另外,由前文可以知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固定架20可与第一壳体2000为一体结构,第二壳体固定架50可与第二壳体3000为一体结构,因此,本申请该实施例的阻尼组件500还可直接设置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上,其具体设置方式与阻尼组件500设置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的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000,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60处于某一转动位(可参照图44)时,参照图48,阻尼组件500的滑块512在弹性结构件513的作用下伸至第一滑槽22(图48中未示出,可参照图46),并与第一从动臂33的凸起334相卡接,以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60保持在该转动位。当对第一壳体固定架20(或第二壳体固定架60)施加使其绕主轴组件100转动的作用力时,参照图49,凸起334挤压滑块512,弹性结构件513被压缩。在该状态下,滑块512可沿凸起334的表面自由的滑动,直至与凸起334相卡接,使第一壳体固定架20(或第二壳体固定架60)重新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样可有效的提高转轴机构1000的结构稳定性。
参照图49,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000中,将阻尼组件500设置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与将阻尼组件500设置在主轴组件100上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阻尼组件500与第一壳体固定架20之间的阻尼力的力臂较大,故其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输出较大的扭力,从而能够使转轴机构1000的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50稳定的维持在设定的转动位。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000还能够满足具有大扭力需求的应用场景。并且,由于本申请该实施例的阻尼组件500的设置不占用主轴组件100的空间,因此可为其它的功能模块或零件在主轴组件100中的设置预留更多的空间,其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1000的功能多样化设计。
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除了可应用于包括第一从动臂33且可相对于第一壳体固定架20滑动的转轴机构1000中,可以理解的是,当转轴机构1000采用其他形式实现时,只要存在能够相对滑动的两个结构,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也同样可以适用以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效果。进一步的,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500除了可应用于电子设备的转轴机构中,还可以用于其它包括两个具有相对滑动连接关系的结构的任意场景下,以用于实现该滑动连接的两个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的锁定。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展平状态时,主轴组件100可与第一壳体2000、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以及第二壳体3000共同为柔性屏4000提供平整的支撑面,从而可避免柔性屏4000出现局部塌陷的问题,提高柔性屏4000的平整度。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之间呈设定角度,此时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以及主轴组件100之间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容屏空间。另外,由于柔性屏4000的区域A与第一壳体2000固定连接,区域B的部分或全部与第一支撑板40固定连接,区域D的部分或全部与第二支撑板70固定连接,区域E与第二壳体3000固定连接,区域C不与主轴组件100固定连接。这样,当第一壳体2000与第二壳体3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容置于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和主轴组件100形成的容屏空间内,并可呈类水滴状。此时,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大,且柔性屏4000的弯折部分各处的曲率更为均匀,从而可减小柔性屏4000的折痕,并可降低柔性屏4000弯折损坏的风险。
另外,在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设置轨迹槽,并在对应的转动组件上设置导向轴,即形成前文提到的轨迹控制机构。从而可通过调整轨迹槽的轨迹形状来实现对于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的运动轨迹的控制,使得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的运动过程的控制精度高,避免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在跟随运动到某些角度时会对柔性屏4000造成拉扯、挤压的问题,有效改善柔性屏4000的弯折应力。
在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70、主轴组件100以及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上分别设置搭接部,并通过对应的搭接部之间的联动设计,即形成前文提到的防卡滞机构,可以避免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与其它结构之间的卡滞现象,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在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中都更加的顺畅和稳定,从而也就使整个转轴机构1000的运动都更加稳定流畅,提升使用效果。
转动辅助组件的设置,即前文提到的运动间隙消除机构,可以给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分别施加一个朝向对应侧的壳体方向的拉力。这样,在转轴机构1000的展平和闭合状态下,此拉力能够补偿各零件间的装配间隙造成的角度偏差,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70的运动达到指定位置,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70之间的夹角能够满足设计需求,结构简单且性能优异。
在本申请中,为了提升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转轴机构1000还可以设置有同步组件400,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通过同步组件400转动连接。这样,用户在对一侧的壳体施加相对主轴组件100的转动力为例,另一侧的壳体会同步向反向转动,从而可提升用户的对于电子设备的折叠及展开的使用体验。另外,通过在主轴组件100中设置同步组件400,还可使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在相对或者相背转动的过程中施加于柔性屏4000上的力较为均匀,从而减小对柔性屏4000造成的拉扯力。
阻尼组件500的设置可使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折叠或者展开过程有较为明显的感受,此处的阻尼组件500即为前文提到的阻尼机构。在本申请中,阻尼组件500可以设置于主轴组件100内,例如,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与两个连体凸轮之间通过凸轮结构啮合的阻尼设计方案,可以为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在展平状态、闭合状态和中间状态提供足够的阻尼力,从而可使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能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以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另外,在第一壳体2000和第二壳体3000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阻尼组件500施加于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阻尼力可使用户感受到顿挫感,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滚珠与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端面球槽配合的阻尼设计方案,除了可为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在展平状态、闭合状态和中间状态提供足够的阻尼力,从而可使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和第二壳体3000的第二表面30001之间保持在一特定夹角的状态下。还因为滚珠508以及与其相配合的球槽404均为球形的规则曲面设计,使得阻尼组件与同步组件400之间的摩擦力小,滚珠508和球槽404的磨损小,其可以有效的提高阻尼组件500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滚珠508和球槽404均为规则曲面,因此加工工艺较为简单,且易于检测。
阻尼组与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转轴转动配合的阻尼组件的设计方案,可在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通过阻尼组对两个转轴施加阻尼力,来为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在展平状态、闭合状态和中间状态提供足够的阻尼力,从而可使第一壳体2000的第一表面2001和第二壳体3000的第二表面30001之间保持在一特定夹角的状态下,以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另外,由于阻尼力直接作用于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转轴上,且作用于二者上的力大小相等,这样可使两侧的力相平衡,其可使第一转动组件30和第二转动组件60的运动较为稳定。
另外,阻尼组件500设置于壳体固定架的设计方案中,阻尼组件500与壳体固定架之间的阻尼力的力臂较大,故其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输出较大的扭力,从而能够使转轴机构1000的第一壳体固定架20和第二壳体固定架60稳定的维持在设定的转动位。并且,由于该阻尼组件500的设置不占用主轴组件100的空间,因此可为其它的功能模块或零件在主轴组件100中的设置预留更多的空间,其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1000的功能多样化设计。
以上是本申请围绕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的各种实施方案介绍,分别从内折式的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的核心组件、轨迹控制机构、防卡滞机构、运动间隙消除机构、同步机构、阻尼机构等多方面描述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2)
1.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组件、分布于所述主轴组件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转动组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固定架;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一从动臂,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第一摆臂在所述主轴组件上的旋转轴心相互平行且不重合,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与所述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臂的一端与所述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摆臂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支撑柔性屏,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设有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摆臂通过第一导向轴与所述第一轨迹槽滑动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摆臂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二转动组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固定架;
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摆臂和第二从动臂,所述第二从动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在所述主轴组件上的旋转轴心相互平行且不重合,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与所述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一端与所述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摆臂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导向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二导向结构设有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二摆臂通过第二导向轴与所述第二轨迹槽滑动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摆臂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绕所述主轴组件转动,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带动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绕所述主轴组件转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且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一端沿远离所述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且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一端沿远离所述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形成预设夹角,并与所述主轴组件共同围成容屏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相背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绕所述主轴组件转动,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带动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绕所述主轴组件转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且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一端沿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且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一端沿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主轴组件展平成支撑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转动组件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二转动组件滑动。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同向转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同向转动。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圆弧轴,所述第一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弧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的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圆弧轴,所述第二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圆弧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一摆臂相对所述第一从动臂伸展运动,且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二摆臂相对所述第二从动臂伸展运动,以增加所述转轴机构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相背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一摆臂相对所述第一从动臂收缩运动,且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和所述第二摆臂相对所述第二从动臂收缩运动,以缩减所述转轴机构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臂的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一凹陷区,所述第一导向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区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区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从动臂的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导向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区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区的另一侧。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迹槽和所述第二轨迹槽为弧形槽或者直槽。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或所述第一从动臂上设有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沿自所述主轴组件向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搭接部可沿所述第一搭接部的表面滑动;
所述第二摆臂或所述第二从动臂上设有第三搭接部,所述第三搭接部沿自所述主轴组件向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主轴组件的一侧设有第四搭接部,所述第四搭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四搭接部可沿所述第三搭接部的表面滑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二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
或者,所述第二搭接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一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为弧面;
或者,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二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搭接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一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均为弧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具有至少两段曲面,且所述至少两段曲面中的相邻两段所述曲面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五搭接部,所述第五搭接部与所述第一搭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搭接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搭接部可搭接于所述第五搭接部的表面;
所述主轴组件的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六搭接部,所述第六搭接部与所述第三搭接部位于所述第四搭接部的同一侧,所述第四搭接部可搭接于所述第六搭接部的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一转动辅助组件和第二转动辅助组件,所述第一转动辅助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另一端可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表面滑动;
所述第二转动辅助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另一端可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表面滑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摆臂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摆臂同轴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具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且在所述第一导向孔的导向作用下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表面滑动;
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具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且在所述第二导向孔的导向作用下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表面滑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组件设置有第三圆弧槽和第四圆弧槽;
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设有第三圆弧轴,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设有第四圆弧轴;所述第三圆弧轴设置在所述第三圆弧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主轴组件之间的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圆弧轴设置在所述第四圆弧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二摆臂和所述主轴组件之间的转动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组件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设置有两个凸起,所述外壳设置有两个凹陷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扣合,所述两个凸起和所述两个凹陷部一一对应设置形成第三圆弧槽和第四圆弧槽。
19.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通过销轴连接;所述第二摆臂上设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四轴孔,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四轴孔通过销轴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从动臂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从动臂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内。
21.如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与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第二从动臂传动连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之间的同步反向转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组件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从动臂一端,所述第二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一端;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臂同轴转动,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臂同轴转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组件还包括偶数个从动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偶数个所述从动齿轮传动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位于所述主轴组件内,且所述阻尼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第二从动臂弹性抵接,所述阻尼组件用于当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第二从动臂相对转动时提供阻尼力。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主轴组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臂和所述主轴组件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齿轮的两端设有第一凸轮结构;所述第二齿轮的两端设有第二凸轮结构;
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连体凸轮、第二连体凸轮、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和所述第二连体凸轮设置于所述同步组件的两侧,所述第一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一凸轮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二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一凸轮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体凸轮具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
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体凸轮的远离所述第二连体凸轮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与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弹性抵接,且将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压向所述同步组件。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绕中间轴转动,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从动齿轮的两端设置有第三凸轮结构,所述第一连体凸轮还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二连体凸轮还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
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具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二连体凸轮还具有第六通孔,所述中间轴穿设于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六通孔。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体凸轮的远离所述第二连体凸轮的一侧,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中间轴,且与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弹性抵接。
29.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结构与第二止挡结构,所述第一止挡结构限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远离所述第一连体凸轮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结构相抵接;
所述第二止挡结构限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远离所述第二连体凸轮的一端,所述第二连体凸轮与所述第二止挡结构相抵接。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结构和第二止挡结构,所述第一止挡结构限位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中间轴的远离所述第一连体凸轮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结构相抵接;
所述第二止挡结构限位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中间轴的远离所述第二连体凸轮的一端,所述第二连体凸轮与所述第二止挡结构相抵接。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结构具有多个止挡部,且多个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中间轴一一对应设置;
多个所述止挡部之间相互连接;或,多个所述止挡部之间相互独立。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绕中间轴转动,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从动齿轮的两端设置有第三凸轮结构;
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连体凸轮、第二连体凸轮和第三弹性结构件,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和所述第二连体凸轮设置于所述同步组件的两侧,所述第一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二连体凸轮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三凸轮结构相啮合;
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具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二连体凸轮还具有第六通孔,所述中间轴穿设于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六通孔;
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体凸轮的远离所述第二连体凸轮的一侧,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中间轴,且与所述第一连体凸轮弹性抵接。
33.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的同一侧的端部周侧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球槽;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相邻的两个所述从动齿轮,以及相邻的所述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球槽之间可配合形成容纳槽;
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位于所述同步组件的可形成有所述容纳槽的一侧;所述导向部朝向所述同步组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容纳槽一一对应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开口朝向所述容纳槽,每一个所述定位槽设有一滚珠;每一个所述定位槽与对应的所述容纳槽的开口相对时,所述滚珠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内,且一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件和第二弹性结构件,所述导向部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
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设置于所述导向部的远离所述同步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与所述导向部弹性抵接;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用于推动抵持所述导向部将各所述滚珠压于所述同步组件的端面。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绕中间轴转动,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设置于所述导向部的远离所述同步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中间轴,所述第三弹性结构件与所述导向部弹性抵接,用于推动抵持所述导向部将各所述滚珠压于所述同步组件的端面。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的内径尺寸小于所述滚珠的直径,所述滚珠的球面与所述定位槽朝向所述第一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的开口抵接。
36.如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导套和设置于所述导套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之间的压块,所述定位槽设置于所述导套。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为通槽,所述压块朝向所述导套的一侧设有柱状凸起,所述柱状凸起能够插设于所述通槽内。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的内径小于所述滚珠的直径,所述滚珠的球面与所述通槽朝向所述同步组件的开口抵接;或者,所述通槽的内径大于所述滚珠的直径,且所述柱状凸起与所述滚珠远离所述同步组件的球面抵接。
39.如权利要求33~3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结构和第二止挡结构,所述第一止挡结构限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远离所述导向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结构相抵接;
所述第二止挡结构限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相对所述第一止挡结构的另一端。
4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一个或多个阻尼组;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周面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转轴的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每个所述阻尼组包括弹性结构件、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所述第一滚珠位于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且所述弹性结构件将所述第一滚珠抵持至所述第一齿轮轴的周面;所述第二滚珠位于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且所述弹性结构件将所述第二滚珠抵持至所述第二转轴的周面;
当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滚珠可相对所述第一转轴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二滚珠可相对所述第二转轴的周面滚动且能够定位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设于所述第一滚珠和所述弹性结构件之间,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弹性结构件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件的背向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面;所述第二定位件设于所述第二滚珠和所述弹性结构件之间,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弹性结构件的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背向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一面。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还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于所述第一定位件的背向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面,所述定位柱伸入所述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还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背向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一面,所述定位柱伸入所述弹性结构件。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还包括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相背的两面,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连通,所述弹性结构件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滚珠抵持接触;所述第二定位件还包括第四定位槽,所述第四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相背的两面,所述第四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连通,所述弹性结构件位于所述第四定位槽内并与所述第二滚珠抵持接触;
当所述弹性结构件发生弹性形变时,所述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一滚珠相对所述第一定位件移动,所述弹性结构件和所述第二滚珠相对所述第二定位件移动。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还包括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相背的两面,所述弹性结构件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定位件还包括第四定位槽,所述第四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相背的两面,所述弹性结构件部分收容于所述第四定位槽内。
45.如权利要求41~44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一对卡持件,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上,一对所述卡持件设置于所述阻尼组的两侧,所述卡持件包括第三滑槽,所述第一定位件两侧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二定位件两侧包括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三滑槽内;当所述弹性结构件发生弹性形变时,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三滑槽中滑动。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到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的方向上,所述卡持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47.如权利要求41~46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珠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或,所述第一滚珠可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滚动;所述第二滚珠固定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或,所述第二滚珠可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滚动。
48.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上各设有一个贯穿孔,所述弹性结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滚珠的部分容置于一个所述贯穿孔,所述第二滚珠的部分容置于一个所述贯穿孔,所述弹性结构件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滚珠抵持,所述弹性结构件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滚珠抵持。
49.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所述第一阻尼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内,且所述第一阻尼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二阻尼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内,且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用于当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第二从动臂相对转动时提供阻尼力。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还设置有第四滑槽,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四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四滑槽通过第一开孔连通;
所述第一从动臂的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的部分朝向所述第四滑槽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一滑块插设于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容置于所述第四滑槽,且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的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滑槽的槽壁相抵接;在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滑块可沿所述第一开孔滑动并伸入至所述第一滑槽内,且所述第一滑块可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卡接;
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还设置有第五滑槽,沿所述主轴组件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一侧,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五滑槽通过第二开孔连通;
所述第二从动臂的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槽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五滑槽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
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二滑块插设于所述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容置于所述第五滑槽,且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的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滑槽的槽壁相抵接;在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二开孔滑动并伸入至所述第二滑槽内,且所述第二滑块可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卡接。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可卡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第二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滑块可卡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
52.如权利要求50或5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为弹簧,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为弹簧,所述第二滑块朝向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柱。
5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屏和如权利要求1~52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五表面,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六表面,所述柔性屏连续覆盖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五表面、所述转轴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第六表面,且所述柔性屏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五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第六表面固定连接。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由连续设置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组成,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五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所述第一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主轴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区域可相对所述主轴组件移动;所述第四区域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所述第三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区域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六表面固定连接。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所述第一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区域中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所述第三表面固定连接。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未固定连接的部分填充有介质,所述介质与所述柔性屏固定或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
所述第四区域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未固定连接的部分填充有介质,所述介质与所述柔性屏固定或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
57.如权利要求53~5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转动的转动轴心距离所述柔性屏特定高度;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转动的转动轴心距离所述柔性屏特定高度。
58.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组件、第一阻尼组件、第二阻尼组件、分布于所述主轴组件两侧的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以及,分布于所述主轴组件两侧的第一壳体固定架和第二壳体固定架,其中:
所述第一从动臂的一端和所述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一端和所述主轴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从动臂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从动臂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内;
所述第一阻尼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内,且所述第一阻尼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二阻尼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内,且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组件用于当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第二从动臂相对转动时提供阻尼力。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还设置有第四滑槽,沿所述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四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四滑槽通过第一开孔连通;
所述第一从动臂的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的部分朝向所述第四滑槽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一滑块插设于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容置于所述第四滑槽,且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的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滑槽的槽壁相抵接;在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滑块可沿所述第一开孔滑动并伸入至所述第一滑槽内,且所述第一滑块可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卡接;
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还设置有第五滑槽,沿所述主轴组件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一侧,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五滑槽通过第二开孔连通;
所述第二从动臂的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槽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五滑槽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
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弹性结构件,所述第二滑块插设于所述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容置于所述第五滑槽,且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的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滑槽的槽壁相抵接;在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二开孔滑动并伸入至所述第二滑槽内,且所述第二滑块可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卡接。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可卡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第二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滑块可卡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
61.如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为弹簧,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为弹簧,所述第二滑块朝向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柱。
6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屏和如权利要求58~61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五表面,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六表面,所述柔性屏连续覆盖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五表面、所述转轴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第六表面,且所述柔性屏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五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第六表面固定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86336.8A CN112995368B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一种铰链和移动终端 |
CN2019112863368 | 2019-12-13 | ||
CN202010059260.1A CN113141422B (zh) | 2020-01-19 | 2020-01-19 | 一种可折叠移动终端 |
CN2020100592601 | 2020-01-19 | ||
CN202010619631.7A CN113883156A (zh) | 2020-07-01 | 2020-07-01 | 折叠模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
CN2020106196317 | 2020-07-01 | ||
CN202010651834.4A CN113915227A (zh) | 2020-07-08 | 2020-07-08 |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CN2020106518344 | 2020-07-08 | ||
CN202010741295.3A CN111997991B (zh) | 2020-07-29 | 2020-07-29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2020107412741 | 2020-07-29 | ||
CN2020107412953 | 2020-07-29 | ||
CN202010741274.1A CN114063706A (zh) | 2020-07-29 | 2020-07-29 | 阻尼机构、折叠铰链与可折叠电子设备 |
CN202011062457.7A CN114338864A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2020110624577 | 2020-09-30 | ||
CN202011198925.3A CN114449068A (zh) | 2020-10-31 | 2020-10-31 |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CN2020111989253 | 2020-10-31 | ||
CN202080033591.6A CN113795683B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PCT/CN2020/135961 WO2021115462A1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33591.6A Division CN113795683B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06149A true CN117006149A (zh) | 2023-11-07 |
Family
ID=7632964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731544.6A Pending CN116517948A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CN202211739511.6A Pending CN117006149A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CN202080033591.6A Active CN113795683B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731544.6A Pending CN116517948A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33591.6A Active CN113795683B (zh) | 2019-12-13 | 2020-12-11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2047521B2 (zh) |
EP (2) | EP4063674B1 (zh) |
JP (1) | JP7337276B2 (zh) |
KR (1) | KR20220106219A (zh) |
CN (3) | CN116517948A (zh) |
WO (1) | WO202111546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19099A (zh) * | 2023-12-19 | 2024-01-1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同步模块、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5277B (zh) * | 2019-02-25 | 2021-11-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转动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
CN112153178A (zh) * | 2019-06-27 | 2020-1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
EP3959580A1 (en) | 2019-09-12 | 2022-03-02 | Google LLC | 2-axis soft hinge mechanism and foldable device having same |
CN112995368B (zh) * | 2019-12-13 | 2021-1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和移动终端 |
CN114449068A (zh) * | 2020-10-31 | 2022-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CN114338864A (zh) | 2020-09-30 | 2022-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EP4063674B1 (en) * | 2019-12-13 | 2024-04-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otary shaft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13883156A (zh) * | 2020-07-01 | 2022-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模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
WO2021150361A1 (en) * | 2020-01-21 | 2021-07-29 | Google Llc | Multiple-axis hinge mechanism and foldable device having same |
WO2021195579A1 (en) * | 2020-03-27 | 2021-09-30 | Lepton Computing Llc | Peripheral enclosure mechanism for a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
KR20210137286A (ko) * | 2020-05-07 | 2021-11-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5705074A (zh) | 2021-08-12 | 2023-02-17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113790211B (zh) * | 2021-08-26 | 2023-11-2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TWI764822B (zh) * | 2021-09-02 | 2022-05-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CN115842883B (zh) * | 2021-09-18 | 2023-10-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的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3931923B (zh) * | 2021-09-30 | 2023-11-2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5995181A (zh) * | 2021-10-19 | 2023-04-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转轴组件以及壳体装置 |
CN116030709A (zh) * | 2021-10-26 | 2023-04-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CN115022429B (zh) * | 2021-11-12 | 2023-04-1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CN116123207A (zh) * | 2021-11-12 | 2023-05-1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折叠铰链和电子设备 |
CN114244926B (zh) * | 2021-11-30 | 2022-08-26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CN115013422B (zh) * | 2021-12-07 | 2023-03-10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6412203A (zh) * | 2021-12-30 | 2023-07-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扭矩模组、转轴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CN116546118A (zh) * | 2022-01-26 | 2023-08-0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
CN116517949A (zh) * | 2022-01-30 | 2023-08-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6928202A (zh) * | 2022-03-31 | 2023-10-2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转轴装置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
CN116389624B (zh) * | 2022-03-31 | 2024-04-30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
CN116939070B (zh) * | 2022-03-31 | 2024-09-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
CN115539498B (zh) * | 2022-04-19 | 2023-07-2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7119083A (zh) * | 2022-05-16 | 2023-11-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
KR20230174115A (ko) * | 2022-06-20 | 2023-12-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를 폴딩시키기 위한 힌지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CN116044889B (zh) * | 2022-07-06 | 2023-10-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同步机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WO2024009807A1 (ja) * | 2022-07-07 | 2024-01-11 |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装置 |
WO2024019263A1 (ko) * | 2022-07-20 | 2024-01-25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힌지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CN115277900A (zh) * | 2022-07-29 | 2022-11-0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5394190A (zh) * | 2022-08-16 | 2022-11-2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EP4361764A1 (en) * | 2022-10-28 | 2024-05-01 | Intel Corporation | Hinge for a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
CN118038751A (zh) * | 2022-11-04 | 2024-05-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支撑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6696928B (zh) * | 2022-12-29 | 2024-04-1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
CN117128231B (zh) * | 2023-02-20 | 2024-09-06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摆臂、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8548285A (zh) * | 2023-02-27 | 2024-08-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8686846A (zh) * | 2023-03-22 | 2024-09-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8775406A (zh) * | 2023-04-03 | 2024-10-1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
CN116517950A (zh) * | 2023-04-10 | 2023-08-0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支撑装置和折叠屏设备 |
KR102644316B1 (ko) * | 2023-05-23 | 2024-03-07 | 주식회사 파츠텍 | 폴더블 휴대단말기용 물방울 타입의 힌지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더블 휴대단말기 |
CN116816804B (zh) * | 2023-08-25 | 2023-11-2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6877566B (zh) * | 2023-09-01 | 2023-11-1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同步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CN117075687A (zh) * | 2023-10-10 | 2023-11-1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CN118462711A (zh) * | 2024-07-11 | 2024-08-0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转动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29609A1 (en) | 2004-11-26 | 2007-06-07 | Kazuhiro Kawasaki | Support network system of medical institution |
KR101033377B1 (ko) | 2005-01-25 | 2011-05-09 | 산요덴키 콘슈머 일렉트로닉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접이식 전자 기기 |
JP2007271008A (ja) | 2006-03-31 | 2007-10-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開閉装置 |
JP5112121B2 (ja) | 2008-03-13 | 2013-01-09 | 加藤電機株式会社 | 2軸ヒンジ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
JP2009299861A (ja) | 2008-06-17 | 2009-12-24 | Ohashi Technica Inc | ヒンジ装置 |
TWI492701B (zh) | 2012-08-31 | 2015-07-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支架及具有該支架的電子裝置 |
KR102209514B1 (ko) | 2014-09-05 | 2021-01-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
KR101487189B1 (ko) * | 2014-11-19 | 2015-01-29 | 주식회사 에스코넥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힌지 |
KR102322377B1 (ko) * | 2014-12-31 | 2021-11-0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4836865B (zh) * | 2015-04-01 | 2017-05-1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 |
US10883534B2 (en) | 2015-04-09 | 2021-01-0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Foldable device |
US10030693B2 (en) | 2015-05-26 | 2018-07-24 | Caterpillar Inc. | Pin and retainer locking system |
TWI598022B (zh) | 2015-11-16 | 2017-09-01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電子裝置及其樞軸機構 |
CN105491193B (zh) * | 2015-12-29 | 2018-03-2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柔性屏的可折叠终端 |
CN206100081U (zh) | 2016-06-07 | 2017-04-12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铰链装置及柔性屏移动终端 |
CN205847346U (zh) | 2016-06-07 | 2016-12-28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铰链装置及柔性屏移动终端 |
CN205978043U (zh) | 2016-07-26 | 2017-02-22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具有容纳内柔性屏空间的铰链及内柔性屏移动终端 |
CN206112430U (zh) * | 2016-11-01 | 2017-04-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式柔性屏的支撑装置和显示装置 |
KR101912751B1 (ko) | 2017-02-13 | 2018-10-31 | 주식회사 다이아벨 | 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
US9848502B1 (en) * | 2017-03-24 | 2017-12-19 | Shin Zu Shing Co., Ltd. | Hinge assembly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10754377B2 (en) | 2017-04-05 | 2020-08-25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Hinged device |
KR102310471B1 (ko) | 2017-06-21 | 2021-10-07 | 임경원 | 교차힌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딩장치 |
CN207647964U (zh) | 2017-09-26 | 2018-07-24 | 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机械自动离合式角度调节器 |
CN207543155U (zh) | 2017-11-03 | 2018-06-26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内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柔性屏移动终端 |
KR102430043B1 (ko) | 2017-12-04 | 2022-08-0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8173995A (zh) | 2018-01-08 | 2018-06-15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
CN108322567B (zh) * | 2018-02-01 | 2019-11-08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
CN207977992U (zh) | 2018-02-01 | 2018-10-16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新型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
KR102108151B1 (ko) | 2018-02-13 | 2020-05-11 | 주식회사 다이아벨 | 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
US10564681B2 (en) | 2018-03-09 | 2020-02-18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Hinged device |
KR102114080B1 (ko) | 2018-03-20 | 2020-05-26 | 주식회사 다이아벨 | 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
KR20190132606A (ko) | 2018-05-20 | 2019-11-28 | (주)오라컴디스플레이 | 양방향으로 접히는 단말기용 힌지구조 |
CN108712535A (zh) | 2018-06-28 | 2018-10-26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的移动终端 |
CN208421694U (zh) * | 2018-07-13 | 2019-01-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209472651U (zh) | 2018-07-27 | 2019-10-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式移动终端 |
CN209882285U (zh) | 2018-11-06 | 2019-12-3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9658826B (zh) | 2018-11-06 | 2022-05-1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柔性屏和电子设备 |
CN110007715B (zh) * | 2018-12-10 | 2023-03-31 |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
CN209724948U (zh) * | 2018-12-12 | 2019-12-03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柔性屏移动终端 |
CN113170548A (zh) | 2018-12-14 | 2021-07-23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显示面板、数据处理装置 |
CN109495621B (zh) | 2018-12-17 | 2021-03-1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机构及移动终端 |
CN109654112B (zh) * | 2018-12-29 | 2020-06-23 |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组 |
CN209430596U (zh) * | 2019-01-15 | 2019-09-24 | 龚登明 | 一种多铰链多角度阻尼转轴机构 |
CN209731301U (zh) * | 2019-01-15 | 2019-12-03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
KR20200101224A (ko) | 2019-02-19 | 2020-08-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보호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
CN110035140B (zh) | 2019-02-22 | 2024-06-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结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1615277B (zh) * | 2019-02-25 | 2021-11-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转动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
RU191212U1 (ru) | 2019-03-11 | 2019-07-29 |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фиксации |
CN111698355B (zh) * | 2019-03-15 | 2021-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
CN111692196B (zh) * | 2019-03-15 | 2021-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
US12041193B2 (en) | 2019-03-19 | 2024-07-16 | Lg Electronics Inc. | Mobile terminal |
US10761572B1 (en) | 2019-03-25 | 2020-09-01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Hinged device |
CN109979328A (zh) * | 2019-04-26 | 2019-07-05 | 拓米(成都)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良好支撑效果的内折式铰链机构 |
CN110010008A (zh) * | 2019-04-26 | 2019-07-12 | 拓米(成都)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显示设备的内折式铰链机构 |
KR102375556B1 (ko) | 2019-04-30 | 2022-03-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힌지 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US10545541B1 (en) | 2019-05-06 | 2020-01-28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Hinged device |
TWI693352B (zh) | 2019-06-25 | 2020-05-11 |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 折疊式螢幕裝置及鉸鏈機構 |
CN110273915B (zh) | 2019-06-25 | 2020-10-0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柔性屏的支撑装置、可折叠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
CN112153178A (zh) | 2019-06-27 | 2020-1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
WO2021002513A1 (ko) | 2019-07-04 | 2021-01-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
CN110213417A (zh) | 2019-07-09 | 2019-09-06 | 任潇鹏 | 一种折叠屏的转轴结构 |
CN113366927A (zh) | 2019-07-15 | 2021-09-07 |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11294431B2 (en) | 2019-08-02 | 2022-04-05 | Dell Products L.P. | Synchronized dual axis pivot hinge |
US11243578B2 (en) | 2019-08-02 | 2022-02-08 | Dell Products L.P. | Gear synchronized dual axis pivot hinge |
CN110594279B (zh) | 2019-08-26 | 2024-04-30 |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变距装置及折叠显示装置 |
CN110515426B (zh) | 2019-08-29 | 2024-10-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0552953A (zh) * | 2019-09-04 | 2019-12-10 |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 杠杆型内折同步转动机构 |
US20200029449A1 (en) | 2019-09-27 | 2020-01-23 | Intel Corporation | Flexible chassis for a flexible display |
CN110805610B (zh) | 2019-09-29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0701176B (zh) | 2019-10-29 | 2024-05-24 | 东莞华众鑫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屏转动结构和柔性屏 |
KR102668216B1 (ko) | 2019-12-02 | 2024-05-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힌지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
EP4063674B1 (en) * | 2019-12-13 | 2024-04-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otary shaft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14449068A (zh) * | 2020-10-31 | 2022-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CN114338864A (zh) * | 2020-09-30 | 2022-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2995368B (zh) * | 2019-12-13 | 2021-1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和移动终端 |
US20220155828A1 (en) | 2020-01-21 | 2022-05-19 | Google Llc | Double-axis soft hinge mechanism and foldable device having same |
CN111614806B (zh) * | 2020-04-15 | 2021-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3542457B (zh) * | 2020-04-15 | 2022-10-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5665292A (zh) * | 2020-10-29 | 2023-01-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壳体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4531797B (zh) | 2020-11-23 | 2024-05-10 | 投机性产品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可折叠移动设备的外壳 |
US11522985B1 (en) | 2021-09-30 | 2022-12-06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Hinge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isplacement altering hinge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s |
-
2020
- 2020-12-11 EP EP20899413.7A patent/EP4063674B1/en active Active
- 2020-12-11 WO PCT/CN2020/135961 patent/WO2021115462A1/zh unknown
- 2020-12-11 EP EP24161628.3A patent/EP4411511A3/en active Pending
- 2020-12-11 KR KR1020227023586A patent/KR2022010621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20-12-11 CN CN202211731544.6A patent/CN116517948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2-11 JP JP2022535886A patent/JP733727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12-11 CN CN202211739511.6A patent/CN117006149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2-11 CN CN202080033591.6A patent/CN113795683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10 US US17/837,965 patent/US12047521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6-18 US US18/747,242 patent/US20240340365A1/en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19099A (zh) * | 2023-12-19 | 2024-01-1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同步模块、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CN117419099B (zh) * | 2023-12-19 | 2024-04-26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同步模块、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15462A1 (zh) | 2021-06-17 |
EP4063674B1 (en) | 2024-04-10 |
EP4063674C0 (en) | 2024-04-10 |
EP4411511A2 (en) | 2024-08-07 |
CN116517948A (zh) | 2023-08-01 |
US20240340365A1 (en) | 2024-10-10 |
EP4411511A3 (en) | 2024-10-23 |
EP4063674A1 (en) | 2022-09-28 |
JP7337276B2 (ja) | 2023-09-01 |
US20220303371A1 (en) | 2022-09-22 |
CN113795683B (zh) | 2022-12-30 |
US12047521B2 (en) | 2024-07-23 |
EP4063674A4 (en) | 2023-01-25 |
CN113795683A (zh) | 2021-12-14 |
JP2023506798A (ja) | 2023-02-20 |
KR20220106219A (ko) | 2022-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006149A (zh) |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
US20240111340A1 (en) | Fold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1007908A1 (zh) | 一种可弯折装置 | |
CN217428168U (zh) | 一种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6671093A (zh) | 折叠机构、壳体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5494913A (zh) | 折叠转轴结构及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6708613B (zh) |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 |
CN116030709A (zh) |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7145856B (zh)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WO2023165248A1 (zh) |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EP4390158A1 (en) |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4027489A1 (zh) |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8675410A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16939071A (zh) | 一种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 | |
CN118573760A (zh) |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7948337A (zh) |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7201648A (zh) |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6838702A (zh)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7703916A (zh) | 扭力模组、转轴组件、铰链和可折叠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