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8702A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8702A
CN116838702A CN202210290793.XA CN202210290793A CN116838702A CN 116838702 A CN116838702 A CN 116838702A CN 202210290793 A CN202210290793 A CN 202210290793A CN 116838702 A CN116838702 A CN 116838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swing arm
hinge
rotating
fix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907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瑞豪
苏帅
董绍洪
董长富
金开放
彭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907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387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38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8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16C11/103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frictionally clamp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机构包括固定基座、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阻尼组件。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阻尼摆臂、第二阻尼摆臂和第一阻尼件。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分别安装于固定基座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与固定基座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与第一阻尼摆臂滑动连接,且第一固定板可相对固定基座转动。第二固定板与第二阻尼摆臂滑动连接,且第二固定板可相对固定基座转动。第一阻尼件安装于第一固定板,并弹性抵持第一阻尼摆臂,以使第一阻尼摆臂带动第一固定板悬停在预设角度。本申请提供的转动机构可以解决现有转动机构在转动过程中难以实现悬停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外观(ID)形态有从直板机往折叠机发展的趋势。折叠机在打开状态下具有大面积屏幕,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视觉体验,在闭合状态下体积小,便于携带。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机在开合过程中难以实现悬停,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转动过程中难以实现悬停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一种转动机构,包括:固定基座、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阻尼摆臂、第二阻尼摆臂和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和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板可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可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所述第一阻尼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并弹性抵持所述第一阻尼摆臂,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带动所述第一固定板悬停在预设角度。
其中,预设角度是指第一固定板悬停时,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转动机构的展开角度。预设角度的范围为0~180°。
转动机构应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显示屏。第一壳体与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与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转动机构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并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连接。转动机构的转动可带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还设有容置槽,容置槽用于容纳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电路板、摄像模组等电子元件以及结构元件。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对折叠。也就是,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朝向相互靠近方向转动,以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层叠设置。转动机构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对固定基座展平,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夹角接近180度。
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发生弯折。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显示屏展开,显示屏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大屏显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第一阻尼摆动体和第二阻尼摆动体同时转动,且第一阻尼摆动体和第二阻尼摆动体的转动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阻尼件,并使第一阻尼件弹性抵持第一阻尼摆臂,使得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第一阻尼件能够为第一阻尼摆臂提供阻尼力,以阻止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一阻尼件为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能够使第一阻尼摆臂悬停在预设角度,从而使第一阻尼摆臂带动第一固定板悬停,以带动第一壳体实现悬停,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包括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一阻尼件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一抵持体,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一抵持体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持体沿所述第一侧表面滑动,并抵持所述第一侧表面,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第一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平行”是指第一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也可以指第一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之间有些许偏差。
其中,第一固定板转动时,第一抵持体沿第一侧表面滑动,并始终抵持第一侧表面,第一抵持体受到第一阻尼摆臂的抵持力,压缩第一弹性体,使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时,具有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使第一抵持体具有朝向第一侧表面方向的运动趋势,从而使第一抵持体抵持第一侧表面,以阻止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第一阻尼件为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能够使第一阻尼摆臂悬停在预设角度,从而使第一阻尼摆臂带动第一固定板悬停,以带动第一壳体实现悬停,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阻尼件设置第一弹性体和第一抵持体,第一弹性体产生的弹性力即可使第一抵持体抵持第一侧表面,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提供阻尼力,结构简单。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持体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一抵持块,所述第一柱体包括第一抵持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抵持端和所述第一自由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抵持块位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柱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体套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抵持块接触,且所述第一抵持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持端沿所述第一侧表面移动,并抵持所述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一抵持块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体,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
其中,第一固定板转动时,第一柱体的第一抵持端沿第一侧表面滑动,并始终抵持第一侧表面,第一抵持端受到第一阻尼摆臂的抵持力,通过第一柱体带动第一抵持块移动,并使第一抵持块压缩第一弹性体,使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时,具有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使第一抵持块具有朝向第一侧表面方向的运动趋势,从而使第一柱体具有朝向第一侧表面方向的运动趋势,以使第一抵持端抵持第一侧表面,从而阻止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为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同时,实现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一固定板的悬停,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二阻尼件,所述第二阻尼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并弹性抵持所述第二阻尼摆臂,以使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板悬停在预设角度。
其中,预设角度还可以指第二固定板悬停时,第二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转动机构的展开角度。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阻尼件,并使第二阻尼件抵持第二阻尼摆臂,使得第二阻尼摆臂转动时,第二阻尼件能够为第二阻尼摆臂提供阻尼力,以阻止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二阻尼件为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的阻尼力能够使第二阻尼摆臂悬停在预设角度,从而使第二阻尼摆臂带动第二固定板悬停,以带动第二壳体实现悬停,也就是,第二阻尼件可以使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在预设角度悬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包括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二阻尼件包括第二弹性体和第二抵持体,所述第二弹性体与所述第二抵持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二抵持体沿所述第二侧表面滑动,并抵持所述第二侧表面,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第二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平行”是指第二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也可以指第二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之间有些许偏差。
其中,第二固定板转动时,第二抵持体沿第二侧表面滑动,并始终抵持第二侧表面,第二抵持体受到第二阻尼摆臂的抵持力,压缩第二弹性体,使第二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时,具有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使第二抵持体具有朝向第二侧表面方向的运动趋势,从而使第二抵持体抵持第二侧表面,以阻止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第二阻尼件为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的阻尼力能够使第二阻尼摆臂悬停在预设角度,从而使第二阻尼摆臂带动第二固定板悬停,以带动第二壳体实现悬停。也就是,第二阻尼件可以使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在预设角度悬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阻尼件设置第二弹性体和第二抵持体,第二弹性体产生的弹性力即可使第二抵持体抵持第二侧表面,从而为第二阻尼摆臂提供阻尼力,结构简单。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三阻尼件,所述第三阻尼件包括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包括第一铰接体,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且所述第一铰接体与所述第一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铰接体抵持所述第一铰接件,并使所述第一铰接件产生弹性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阻尼摆臂设置第一铰接体,并设置与第一铰接体配合的第一铰接件,使得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第一铰接体抵持第一铰接件,并使第一铰接件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产生的弹性回复力反过来作用于第一铰接体,以阻止第一铰接体转动,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时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铰接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一铰接体铰接。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铰接体反复推动所述第一铰接座,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反复压缩。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铰接体设置第一铰接座和第一弹性件,使得第一阻尼摆臂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第一铰接体反复推动第一铰接座,以使第一弹性件被反复压缩,从而使第一弹性件不断为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阻尼手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铰接体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凸起和凹部,所述第一铰接座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凸起和凹部。所述第一铰接体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凹部内,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体的凹部内,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定位。所述第一铰接体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座转动,所述第一铰接体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座朝远离所述第一铰接体方向移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
其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一铰接体的凸起位于第一铰接座的凹部内,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位于第一铰接体的凹部内。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摆臂转动过程中,第三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是不断变化的。当转动机构转动至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三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最小,用户可以感知到阻尼力的变化,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展平到位的锁定感和折叠到位的锁定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阻尼件还包括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并与所述第一铰接件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包括第二铰接体,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且所述第二铰接体与所述第二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二铰接体抵持所述第二铰接件,并使所述第二铰接件产生弹性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阻尼摆臂设置第二铰接体,并设置与第二铰接体配合的第二铰接件,使得第二阻尼摆臂转动时,第二铰接体抵持第二铰接件,并使第二铰接件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产生的弹性回复力反过来作用于第二铰接体,以阻止第二铰接体转动,从而为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时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阻尼件包括同步齿轮、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并排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同步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一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二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并通过所述同步齿轮带动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阻尼摆臂转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同步齿轮、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使得第一固定板带动第一同阻尼摆臂转动时,第一阻尼摆臂可以通过第一转动杆带动同步齿轮转动,以使同步齿轮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阻尼摆臂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转动,以实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同步转动,进而提升转动机构转动的便利性和可靠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一转动杆与第一阻尼摆臂连接的部分为扁轴段,第二转动杆与第二阻尼摆臂连接的部分为扁轴段,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转动杆设置扁轴段,即可实现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一转动杆的固定连接,从而可以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并且,通过在第二转动杆设置扁轴段,即可实现第二阻尼摆臂和第二转动杆的固定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阻尼片,所述阻尼片套于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外周,且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可相对所述阻尼片转动。
本实施例中,阻尼片为多个。多个阻尼片沿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使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与阻尼片之间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可阻止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使用户可以明显感受到阻尼片产生的阻尼力,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手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基座设有第一转动槽和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和所述第二转动槽相对设置。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所述第一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槽,并可以沿所述第一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一主摆臂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二转动槽,并可沿所述第二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二主摆臂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转动连接。
第一壳体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一固定板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主摆臂在第一转动槽内转动。第二壳体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二固定板的转动,从而带动第二主摆臂在第二转动槽内转动,以实现转动机构的折叠或展开,进而保证了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副摆臂和第二副摆臂,所述第一副摆臂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副摆臂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副摆臂,第一固定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一副摆臂与第一主摆臂共同转动,以实现第一固定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从而可以增加第一固定板转动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副摆臂,第二固定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二副摆臂与第二主摆臂共同转动,以实现第二固定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从而可以增加第二固定板转动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一压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二压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
其中,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均与显示屏相对设置,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与共同支撑显示屏,从而增加显示屏连接的稳定性,以保证显示屏的良好显示。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固定板转动带动第一压板转动,第二固定板转动带动第二压板转动,从而实现显示屏的折叠与展开。并且,通过将第一压板与第一固定板滑动连接,第二压板与第二固定板滑动连接,使得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之间夹角可调节,从而可以适应显示屏的可折叠部分的折叠角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压板摆臂和第二压板摆臂,所述第一压板摆臂一端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压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摆臂一端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板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压板摆臂,并通过第一压板带动第一压板摆臂转动,从而实现第一压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进而可以提升第一压板转动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压板摆臂,并通过第二压板带动第二压板摆臂转动,从而实现第二压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进而可以提升第二压板转动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浮板,浮板安装于固定基座,固定基座内设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板固定连接,且弹性件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的厚度方向平行。
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压板摆臂和第二压板摆臂抵持浮板,且浮板拉动弹性件,以使弹性件处于弹性伸长状态。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的可折叠部分弯折并向浮板方向外凸,第一压板摆臂和第二压板摆臂释放浮板,弹性件弹性回缩至自然状态,并且弹性件的回弹力带动浮板朝向靠近固定基座内移动,以避让显示屏,避免浮板挤压显示屏,对显示屏造成损坏。当然,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弹性件也可以在浮板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压缩状态。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主摆臂或者副摆臂抵持或释放浮板,从而实现浮板在厚度方向的移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上述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显示屏发生弯折或展开。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具有第一阻尼件的转动机构,并且通过第一阻尼件为转动机构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从而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提升用户在使用可折叠电子设备时的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综上,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阻尼件,并使第一阻尼件弹性抵持第一阻尼摆臂,使得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第一阻尼件能够为第一阻尼摆臂提供阻尼力,以阻止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一阻尼件为第一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能够使第一阻尼摆臂悬停在预设角度,从而使第一阻尼摆臂带动第一固定板悬停,以带动第一壳体实现悬停,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述转动机构中的固定基座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转动组件中的固定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固定板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的第一阻尼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所示第一阻尼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在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转动机构处于第一中间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所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转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19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的压板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21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外观(ID)形态有从直板机往折叠机发展的趋势。折叠机在打开状态下具有大面积屏幕,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视觉体验,在闭合状态下体积小,便于携带。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机在转动过程中无法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本申请提供的转动机构在转动过程中,可以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使用户得到手感上的反馈,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便于描述,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cell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computer)、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mobile device)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折叠状态,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半展开状态,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展平状态。其中,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α为90度,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β为18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举例说明的角度均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α为90度是指,α可以为90度,也可以大约为90度,比如80度、85度、95度或100度等。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β为180度是指,β可以为180度,也可以大约为180度,比如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后文中举例说明的角度可做相同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为可发生一次折叠的电子设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也可以为可发生多次(两次以上)折叠的电子设备。此时,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可以包括多个部分,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靠近折叠至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折叠状态,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远离展开至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展平状态。
请参阅图4,图4是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包括折叠装置200和显示屏300,显示屏300安装于折叠装置200。显示屏300包括显示面340和安装面350,显示面340和安装面350相对设置。显示面340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显示屏300包括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可折叠部分330。可折叠部分330位于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之间,可折叠部分330可以沿Y方向发生弯折。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可折叠部分330共同构成显示屏300。本实施例中,显示屏300采用柔性显示屏,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折叠装置200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第一壳体210设有第一容置槽230,第二壳体220设有第二容置槽240,第一容置槽230和第二容置槽240连通形成转动机构100的容置槽。转动机构100安装于容置槽,并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转动连接。显示屏300安装于折叠装置200,且安装面350与折叠装置200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壳体210承载显示屏300的第一部分310,第二壳体220承载第二部分320。换言之,第一部分3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第二部分320安装于第二壳体220。其中,转动机构100与可折叠部分330相对设置。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使得折叠装置200在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结合图1,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通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靠近带动显示屏300折叠,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500折叠。当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300的可折叠部分330发生弯折,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相对设置。此时,显示屏300处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可大大降低显示屏300被损坏的概率,实现对显示屏300的有效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通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展开,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展开至半展开状态。当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展开至夹角为α,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相对展开,并带动可折叠部分330展开。此时,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之间的夹角为α。本实施例中,α为90度。在其它实施例中,α也可以大约为90度,也可以是80度、85度、95度或100度等。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通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进一步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展平。当折叠装置2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为β。可折叠部分330展开,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相对展开。此时,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可折叠部分330之间的夹角均为β,显示屏300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大屏显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本实施例中,β为180度。在其它实施例中,β也可以大约为180度,可以是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
需要说明的是,夹角α和夹角β均为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这里只是为了区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不同状态下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角度不同。其中,夹角α是指,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半展开状态下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角度;夹角β是指,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角度。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4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中的转动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包括固定基座10、转动组件1、阻尼组件2、压板组件60和浮板70。浮板70安装于固定基座10,且浮板70可相对固定基座10在Z方向移动。压板组件60与转动组件1滑动连接。转动组件1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可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以使固定基座10与转动组件1转动连接。阻尼组件2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转动组件1滑动连接。转动组件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压板组件60和阻尼组件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进而实现转动机构100的转动,使转动机构100在折叠和展平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设置中心轴O。其中,中心轴O与Z方向平行,且中心轴O穿过转动机构100的中心,转动机构100关于中心轴O中心对称。
本实施例中,转动组件1为三个,三个转动组件1沿Y方向间隔排布。三个转动组件1分别为第一转动组件101、第二转动组件101A和第三转动组件101B。其中,第一转动组件101位于固定基座10的Y轴正方向一侧,第二转动组件101A位于固定基座10的Y轴负方向一侧,第三转动组件101B位于第一转动组件101和第二转动组件101A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组件1也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或者四个以上。本申请对转动组件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第一转动组件101包括固定板20、主摆臂30和副摆臂40。固定板20包括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主摆臂30包括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副摆臂40包括第一副摆臂41和第二副摆臂42。主摆臂30和副摆臂40均安装于固定基座10,且可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其中,第一固定板21、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副摆臂41位于固定基座10的一侧,第二固定板22、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副摆臂42位于固定基座10的另一侧。第一主摆臂31与第一固定板21转动连接,第一副摆臂41与第一固定板21滑动并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2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副摆臂4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第二主摆臂32与第二固定板22转动连接,第二副摆臂42与第二固定板22滑动并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副摆臂4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
第二转动组件101A与第一转动组件101可以是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对称或部分对称的结构、或者不同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组件101A与第一转动组件101关于中心轴O中心对称,且第二转动组件101A安装于固定基座10在Y轴负方向一侧。第二转动组件101A包括固定板20A、主摆臂30A和副摆臂40A。固定板20A包括第一固定板21A和第二固定板22A,主摆臂30A包括第一主摆臂31A和第二主摆臂32A,副摆臂40A包括第一副摆臂41A和第二副摆臂42A。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各个部件的基础结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部件与组件之外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以参照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相关设计。第二转动组件101A与第一转动组件101在部件的细节结构或位置排布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三转动组件101B位于第一转动组件101和第二转动组件101A之间,并与第一转动组件101及第二转动组件101A间隔设置。第三转动组件101B包括固定板20B和主摆臂30B。固定板20B包括第一固定板21B和第二固定板22B,主摆臂30B包括第一主摆臂31B和第二主摆臂32B。第一固定板21B和第一主摆臂31B位于固定基座10的一侧,第二固定板22B和第二主摆臂32B位于固定基座10的另一侧。第一主摆臂31B与第一固定板21B转动连接,第二主摆臂32B与第二固定板22B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21B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一主摆臂31B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第二固定板22B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二主摆臂32B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具体的,第三转动组件101B的各部件结构、以及各部件与固定基座10和压板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参照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相关描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转动组件101B也可以包括第一副摆臂和第二副摆臂。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一副摆臂可以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一副摆臂41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二副摆臂可以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二副摆臂42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压板组件60包括压板601和压板摆臂602。压板摆臂602与压板601滑动连接,压板601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固定板20,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固定板20A和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固定板20B均滑动连接。压板摆臂602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固定基座10转动连接。转动组件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固定板20,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固定板20A和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固定板20B均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共同带动压板60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且压板601相对固定板20、20A和20B滑动,同时,压板601带动压板摆臂60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
阻尼组件2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固定板20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阻尼组件2有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组件2也可以是一个。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阻尼组件2分别为第一阻尼组件50和第二阻尼组件50A。其中,第一阻尼组件50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固定板20滑动连接,第二阻尼组件50A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固定板20A滑动连接。第一转动组件10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第一阻尼组件50可提供阻尼力。第二转动组件101A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第二阻尼组件50A可提供阻尼力。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转动过程中,阻尼组件2可以提供阻尼力,以使用户体验到较佳的阻尼手感,同时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预设角度的悬停,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里的“预设角度”是指可折叠电子设备悬停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也就是,第一固定板21与第二固定板22之间的夹角。预设角度的范围是0~180°。
请参阅图7,图7是图6所述转动机构100中的固定基座1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固定基座10包括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下壳体11包括底板111和侧板112,侧板112围绕在底板111的四周,并与底板111固定连接。底板111和侧板112共同围合形成具有开口的收容空间,且开口与底板111相对设置。上壳体12位于收容空间内,并与下壳体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2和下壳体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上壳体12设有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二转动槽122,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二转动槽122在Z轴方向贯穿上壳体12。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二转动槽122的延伸方向与X方向平行,且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二转动槽122在Y方向错位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二转动槽122也可以在Y方向并排设置。第一转动槽121的侧壁设有第一滑轨127。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轨127有两个,两个第一滑轨127在第一转动槽121的相对两个侧壁对称设置。第二转动槽122的侧壁设有第二滑轨128。第二滑轨128有两个,两个第二滑轨128在第二转动槽122的相对两个侧壁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轨127和第二滑轨128均为弧形。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一滑轨127用于安装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一主摆臂31,且第一主摆臂31可在第一转动槽121内滑动并转动,第二转动槽122和第二滑轨128用于安装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二主摆臂32,且第二主摆臂32可在第二转动槽122内滑动并转动。
固定基座10还包括第一转动轴123和第二转动轴124。第一转动轴123和第二转动轴124均与上壳体12固定连接,且第一转动轴123和第二转动轴124的轴心延伸方向均与Y方向平行。第一转动轴123与第一转动槽121沿Y方向间隔排列,并与第二转动槽122相对设置。第二转动轴124与第二转动槽122沿Y方向间隔排列,并与第一转动槽121相对设置。第一转动轴123用于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一副摆臂41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轴124用于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二副摆臂42转动连接。
固定基座10还设有第一连接轴125和第二连接轴126。第一连接轴125和第二连接轴126均与上壳体12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轴125和第二连接轴126的轴心延伸方向均与Y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125和第二连接轴126均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接轴125和四个第二连接轴126分别沿Y方向间隔排列,且第一连接轴125和第二连接轴126沿X方向并排设置。第一连接轴125和第二连接轴126用于与压板摆臂转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7仅示出固定基座10在Y轴正方向的部分结构,也就是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部件连接的结构。固定基座10实际上是关于中心轴O对称的中心对称结构。
其中,上壳体12还设有第三转动槽、第四转动槽、第五转动槽和第六转动槽(图未标)。第三转动槽和第四转动槽设于固定基座10背向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二转动槽122的一端,且第三转动槽与第二转动槽122关于中心轴O中心对称,第四转动槽与第一转动槽121关于中心轴O中心对称。第三转动槽用于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一主摆臂31A转动且滑动连接,第四转动槽用于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二主摆臂32A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五转动槽位于第一转动槽121和第三转动槽之间,第六转动槽位于第二转动槽122和第四转动槽之间。第五转动槽用于与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一主摆臂31B转动且滑动连接,第六转动槽用于与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二主摆臂30B转动且滑动连接。
固定基座10还包括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图未示)。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设于固定基座10背向第一转动轴123和第二转动轴124的一端,且第三转动轴与第二转动轴124关于中心轴O中心对称,第四转动轴与第一转动轴123关于中心轴O中心对称。第三转动轴用于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一副摆臂41A转动连接,第四转动轴用于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二副摆臂42A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00中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固定板20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固定板2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固定板20包括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第一固定板21为具有厚度的长条形板状结构。第一固定板21包括第一主体211和第一轴套212。第一主体211包括第一上表面2111、第一下表面2112、第一侧面2113、第二侧面2114、第一端面2115和第二端面2116。第一上表面2111和第一下表面2112相对设置,第一侧面2113与第二侧面2114相对设置,第一端面2115与第二端面2116相对设置。第一侧面2113和第二侧面2114均连接与第一上表面2111和第一下表面2112之间,第一端面2115和第二端面2116均连接第一侧面2113和第二侧面2114之间。
第一主体211设有第一缺口213、第一导槽214、第一滑槽215、第二滑槽216和第一收容槽217(如图9所示)。第一缺口213位于第二侧面2114,且第一缺口213贯穿第一上表面2111和第一下表面2112。第一轴套212位于第一缺口213内,并与第一主体211固定连接,且第一轴套212的轴心延伸方向与Y方向平行。第一轴套212用于与主摆臂30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槽214有两个,两个第一导槽214均为弧形,且凹设于第一上表面2111,并贯穿第一侧面2113。其中一个第一导槽214位于第一端面2115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导槽214位于靠近第二端面2116的一侧。第一导槽214用于与压板组件60滑动连接。第一滑槽215位于第一缺口213和靠近第二端面2116的第一导槽214之间,并与第一缺口213及第一导槽214间隔设置,且第一滑槽215贯穿第一侧面2113和第二侧面2114。第一滑槽215用于与副摆臂40滑动连接。第二滑槽216位于第二端面2116与靠近第二端面2116的第一导槽214之间,且第二滑槽216贯穿第一侧面2113和第二侧面2114。第二滑槽216用于与阻尼组件2滑动连接。第一收容槽217位于第一滑槽215和第二滑槽216之间,且第一收容槽217与第二滑槽216连通。第一收容槽217的延伸方向与Y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槽217贯穿第一下表面211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收容槽217也可以不贯穿第一下表面2112。第一收容槽217用于收容阻尼组件2。
第二固定板22的结构与第一固定板21的结构相似。第二固定板22包括第二主体221和第二轴套222。第二主体221包括围合形成第二主体221的外表面的第二上表面2211、第二下表面2212、第三侧面2213、第四侧面2214、第三端面2215和第四端面2216。第二主体221设有第二缺口223、第二导槽224、第三滑槽225、第四滑槽226和第二收容槽227。第二缺口223的结构与第一缺口213的结构相同,第二导槽224的结构与第一导槽214的结构相同,第三滑槽225的结构与第一滑槽215相同,第四滑槽226的结构与第二滑槽216的结构相同,第二收容槽227的结构与第一收容槽217的结构相同。第二固定板22与第一固定板2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轴套222与第一轴套212的位置不同,第三滑槽225与第一滑槽215的位置不同。在第二固定板22中,第三滑槽225位于第三端面2215和第二缺口223之间,第二轴套222位于第三滑槽225与靠近第四端面2216的第二导槽224之间。
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0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主摆臂30包括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第一主摆臂31包括第一转动体311、第一摆动体312和第一转轴313。第一转动体311为圆弧形板状结构。第一转动体311设有第一滑动槽314。第一滑动槽314有两个,两个第一滑动槽314分别位于第一转动体311在X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转动体311的结构与第一转动槽121的结构相匹配,第一滑动槽314的结构与第一滑轨127的结构相匹配。第一摆动体312呈平面板状。第一摆动体312的一端与第一转动体3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轴313固定连接。第一转轴313的轴心延伸方向与Y方向平行。第一主摆臂31用于与固定基座10转动连接,并与第一固定板21转动连接。
第二主摆臂32与第一主摆臂31的结构相同。第二主摆臂32包括第二转动体321、第二摆动体322和第二转轴323。第二转动体321设有第二滑动槽324。第二转动体321的结构与第一转动体311的结构相同,第二摆动体322的结构与第一摆动体312的结构相同,第二转轴323的结构与第一转轴313的结构相同。第二主摆臂32用于与固定基座10转动连接,并与第二固定板22转动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0,副摆臂40包括第一副摆臂41和第二副摆臂42。第一副摆臂41包括第一副轴座411和第一副摆动体412。第一副摆动体412为板状结构。第一副轴座411与第一副摆动体412固定连接,且第一副轴座411的轴心延伸方向与Y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一副摆动体412与第一副轴座411为一体成型件。第一副摆臂41用于与固定基座10转动连接,并与第一固定板21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副摆臂42和第一副摆臂41的结构相同。第二副摆臂42包括第二副轴座421和第二副摆动体422。第二副轴座421的结构与第一副轴座411的结构相同,第二副摆动体422的结构与第一副摆动体412的结构相同。第二副摆臂42用于与固定基座10动连接,并与第二固定板22滑动且转动连接。
第一固定板21、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副摆臂41位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一侧,第二固定板22、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副摆臂42位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另一侧。其中,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转动体311安装于第一转动槽121内,第一滑轨127位于第一滑动槽314内。第一转动体311可在第一转动槽121内沿着第一滑轨127滑动并转动。第一转轴313安装于第一固定板21的第一轴套212内,且第一转轴313可在第一轴套212内转动。第一副摆臂41和第一主摆臂31沿Y方向间隔排列。第一副轴座411安装于第一转动轴123,第一副摆动体412安装于第一滑槽215内,且可在第一滑槽215内滑动并转动。第一固定板21与第一壳体210固定连接。
第二主摆臂32与第一主摆臂31在Y方向错位设置,第二副摆臂42与第一副摆臂41在Y方向错位设置。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转动体321安装于第二转动槽122内,第二滑轨128位于第二滑动槽324内。第二转动体321可在第二转动槽122内沿着第二滑轨128滑动并转动。第二转轴323安装于第二固定板22的第二轴套222内,且第二转轴323可在第二轴套222内转动。第二副摆臂42和第二主摆臂32沿方向间隔排列。第二副轴座421装于第一转动轴123,第二副摆动体422安装于第三滑槽225内,且可在第三滑槽225内滑动并转动。第二固定板22与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
第一壳体210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可带动第一固定板2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主摆臂31转动,并使第一转轴313在第一轴套212内转动,第一转动体311在第一转动槽121内转动。同时,第一固定板21还带动第一副摆臂41转动,并使第一副摆动体412在第一滑槽215内滑动,第一副轴座411相对第一转动轴123转动。第二壳体220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可带动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从而带动第二主摆臂32转动,并使第二转轴323在第二轴套222内转动,第二转动体321在第二转动槽122内转动。同时,第二固定板22还带动第二副摆臂42转动,并使第二副摆动体422在第三滑槽225内滑动,第二副轴座421相对第二转动轴124转动。其中,第一固定板2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固定板22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主摆臂3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主摆臂32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副摆臂4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副摆臂42的转动方向相反。
例如,转动机构100从展平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副摆臂41顺时针旋转,第二固定板22、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副摆臂42逆时针旋转。转动机构100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平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副摆臂41逆时针旋转,第二固定板22、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副摆臂42顺时针旋转。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并使第一固定板21与第一壳体21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22与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增加固定板20与壳体的连接强度,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500转动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副摆臂41,第一固定板2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一副摆臂41与第一主摆臂31共同转动,以实现第一固定板2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从而可以增加第一固定板21转动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副摆臂42,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二副摆臂42与第二主摆臂32共同转动,以实现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从而可以增加第二固定板22转动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的第一阻尼组件5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一阻尼组件50包括第一阻尼摆臂51、第二阻尼摆臂52、同步齿轮53、第一阻尼件54、第二阻尼件55和第三阻尼件56。同步齿轮53安装于固定基座10,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分别连接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相对两侧,且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均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固定板20转动并滑动连接。第三阻尼件56安装于固定基座10内,并与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铰接。第一阻尼件54安装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一固定板21内,并弹性抵持第一阻尼摆臂51,以使第一阻尼摆臂51带动第一固定板21在预设角度悬停。第二阻尼件55安装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二固定板22内,并弹性抵持第二阻尼摆臂52,以使第二阻尼摆臂52带动第二固定板22在预设角度悬停。
其中,预设角度是指第一固定板21或第二固定板22悬停时,第一固定板21与第二固定板22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转动机构100的展开角度。预设角度的范围为0~180°。
请一并参阅图12,图12是图11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同步齿轮53包括第一齿轮531、第二齿轮532和中间齿轮533。第一齿轮531、中间齿轮533和第二齿轮532沿X方向并排安装于固定基座10内,且中间齿轮533位于第一齿轮531和第二齿轮532之间,并与第一齿轮531和第二齿轮532啮合。本实施例中,中间齿轮533为两个。第一齿轮531转动时,带动中间齿轮533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轮532转动。其中。第一齿轮531和第二齿轮532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三阻尼件56包括第一转动杆561、第二转动杆562、固定套563、第一铰接件564、第二铰接件565、第三铰接件566和第四铰接件567。固定套563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基座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561为扁轴。第一转动杆561的外周面包括平面部分和弧面部分。外周面是指绕着轴线的面,可以理解,第一转动杆561的垂直于轴线的横截面具有弧形边和直线边。第二转动杆562为扁轴,且第二转动杆562的结构与第一转动杆561相同。第一转动杆561和第二转动杆562均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沿X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转动杆561和第二转动杆562穿过固定套563并与固定套563转动连接,且固定套563限定第一转动杆561和第二转动杆562之间的距离。第一转动杆561与第一齿轮531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杆562与第二齿轮532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561转动时,可带动第一齿轮531转动,以使第一齿轮531通过中间齿轮533带动第二齿轮53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杆562转动。其中,第一转动杆561和第二转动杆562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一铰接件564包括第一弹性件5641和第一铰接座5642。第一铰接座5642包括多个凸起和多个凹部,多个凸起和多个凹部在第一铰接座5642的端部沿周向交替排布。第一铰接座5642背向其设有凸起的一端与第一弹性件564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铰接座5642的轴线与第一弹性件5641的轴线重合。第一铰接件564套于第一转动杆561的外周面,并与同步齿轮53间隔设置,且第一弹性件5641背向第一铰接座5642的一端与固定套563固定连接。第一铰接座5642可相对第一转动杆561在其延伸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5641。
第二铰接件565的结构与第一铰接件564的结构相同。第二铰接件565包括第二弹性件5651和第二铰接座5652。第二铰接座5652背向其设有凸起的一端与第二弹性件565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二铰接座5652的轴线与第二弹性件5651的轴线重合。第二铰接件565套于第二转动杆562的外周面,并与同步齿轮53间隔设置,且第二弹性件5651背向第二铰接座5652的一端与固定套563固定连接。第二铰接座5652可相对第二转动杆562在其延伸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5651。
第三铰接件566的结构与第一铰接件564的结构相同。第三铰接件566包括第三弹性件5661和第三铰接座5662。第三铰接座5662背向其设有凸起的一端与第三弹性件566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三铰接座5662的轴线与第三弹性件5661的轴线重合。第三铰接件566套于第一转动杆561的外周,并位于第一铰接件564背向同步齿轮53的一侧,且与第一铰接件564间隔设置。第三弹性件5661背向第三铰接座5662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固定连接。第三铰接座5662可相对第一转动杆561在其延伸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三弹性件5661。
第四铰接件567的结构与第一铰接件564的结构相同。第四铰接件567包括第四弹性件5671和第四铰接座5672。第四铰接座5672背向其设有凸起的一端与第四弹性件567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四铰接座5672的轴线与第四弹性件5671的轴线重合。第四铰接件567套于第二转动杆562的外周,并位于第二铰接件565背向同步齿轮53的一侧,且与第二铰接件565间隔设置。第四弹性件5671背向第四铰接座5672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固定连接。第四铰接座5672可相对第二转动杆562在其延伸方向移动,并压缩第四弹性件5671。
请一并参阅图13,图13是图11所示第一阻尼组件5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第一阻尼摆臂51包括第一阻尼摆动体511、第一阻尼轴座512、第三阻尼轴座513、第一铰接体514和第三铰接体515。第一阻尼摆动体511包括第一侧表面5111。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表面5111为平面,且第一侧表面5111的延伸方向与X方向平行。当然,第一侧表面5111的延伸方向与X方向可以有少量偏差。第一阻尼轴座512和第三阻尼轴座513均连接于第一阻尼摆动体511的一端。第一阻尼轴座512和第三阻尼轴座513沿Y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且第一阻尼轴座512和第三阻尼轴座513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缺口516。第一阻尼轴座512内设有第一转动孔517,第三阻尼轴座513内设有第三转动孔518。第一转动孔517和第三转动孔518的延伸方向均与Y方向平行,且第一转动孔517和第三转动孔518的轴线重合。第一转动孔517和第三转动孔518的内壁的轮廓均与第一转动杆561的外轮廓一致。
第一铰接体514包括凸起和多个凹部(图未标),多个凸起和多个凹部沿第一转动孔517周向交替排布。第一铰接体514与第一阻尼轴座512固定连接,第一铰接体514位于第一转动孔517的外周,且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位于第一收容缺口516内。第一铰接体514的结构与第一铰接座5642的结构相匹配。也就是说,第一铰接座5642可以与第一铰接体514铰接。第一铰接座5642的凸起可以卡合在第一铰接体514的凹部内,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可以卡合在第一铰接座5642的凹部内。第三铰接体515的结构与第一铰接体514的结构相同。第三铰接体515与第三阻尼轴座513固定连接,第三铰接体515位于第三转动孔518的外周,且第三铰接体515的凸起位于第一收容缺口516外部。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和第二铰接的凸起朝向相同。第三铰接体515的结构与第三铰接座5662的结构相匹配。
第二阻尼摆臂52和第一阻尼摆臂51为对称结构。第二阻尼摆臂52包括第二阻尼摆动体521、第二阻尼轴座522、第四阻尼轴座523、第二铰接体524和第四铰接体525。第二阻尼摆动体521包括第二侧表面5211。本实施例中,第二侧表面5211为平面,且第二侧表面5211的延伸方向与X方向平行。第二阻尼轴座522和第四阻尼轴座523均连接于第二阻尼摆动体521的一端,且第二阻尼轴座522和第四阻尼轴座523之间形成第二收容缺口526。第二阻尼轴座522内设有第二转动孔527,第二铰接体524位于第二转动孔527的周缘,第四阻尼轴座523内设有第四转动孔528,第四铰接体525位于第四转动孔528周缘,第二转动孔527和第四转动孔528的轴线重合。第二转动孔527和第四转动孔528的内壁的轮廓均与第二转动杆562的外轮廓一致。
第二铰接体524和第四铰接体525与第一铰接体514的结构均相同。第二铰接体524与第二阻尼轴座522固定连接,且第二铰接体524的凸起位于第二收容缺口526内。第二铰接体524的结构与第二铰接座5652的结构相匹配。第四铰接体525与第四阻尼轴座523固定连接,且第四铰接体525的凸起位于第二收容缺口526的外部。第四铰接体525的结构与第四铰接座5672的结构相匹配。
请继续参阅图13,第一阻尼件54包括第一弹性体541和第一抵持体542。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体541为螺旋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体541也可以由其它弹性材料制备得到。第一抵持体542包括第一柱体543和第一抵持块544。第一柱体543包括第一抵持端5431和第一自由端5432,第一抵持端5431和第一自由端5432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端5431为半球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抵持端5431也可以是方形、菱形,或者其他形状。第一抵持块544位于第一柱体543的外周,且第一抵持块544与第一柱体543固定连接,第一抵持块544位于第一抵持端5431和第一自由端5432之间并靠近第一抵持端5431。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块544与第一柱体543为一体成型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抵持块544与第一柱体543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实现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体541套于第一柱体543的外周,第一自由端5432位于第一弹性体541的内部,第一抵持端5431和第一抵持块544位于第一弹性体541的外部。第一弹性体541的一端抵持第一抵持块544,以在第一阻尼件54与第一固定板21组装后压缩第一弹性体541。
第二阻尼件55的结构与第一阻尼件54的结构相同。第二阻尼件55包括第二弹性体551和第二抵持体552。第二抵持体552包括第二柱体553和第二抵持块554。第二柱体553包括第二抵持端5531和第二自由端5532,第二抵持端5531和第二自由端5532相对设置。第二抵持块554位于第二柱体553的外周,并与第二柱体553固定连接,且第二抵持554位于第二抵持端5531和第二自由端5532之间并靠近第二抵持端5531。第二弹性体551套于第二柱体553的外周,第二自由端5532位于第二弹性体551的内部,第二抵持端5531和第二抵持块554位于第二弹性体551的外部。第二弹性体551的一端抵持第二抵持块554,以在第二阻尼件55与第二固定板22组装后压缩第二弹性体551。
请一并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在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第一阻尼摆臂51安装于第一转动杆561,并与第一固定板21滑动且转动连接。其中,第一阻尼轴座512和第三阻尼轴座513套于第一转动杆561的外周,并与第一转动杆561固定连接。第一铰接件564和与第一铰接件564连接的部分固定套563位于第一收容缺口516内,第一铰接体514与第一铰接座5642铰接,第三铰接体515与第三铰接座5662铰接。第一阻尼摆动体511位于第二滑槽216内,且第一阻尼摆动体511可在第二滑槽216内滑动并转动。
第二阻尼摆臂52安装于第二转动杆562,并与第二固定板22滑动且转动连接。其中,第二阻尼轴座522和第四阻尼轴座523套于第二转动杆562的外周,并与第二转动杆562固定连接。第二铰接件565和与第二铰接件565连接的部分固定套563位于第二收容缺口526内,第二铰接体524与第二铰接座5652铰接,第四铰接体525与第四铰接座5672铰接。第二阻尼摆动体521位于第四滑槽226内,且第二阻尼摆动体521可在第四滑槽226内滑动并转动。
第一阻尼件54安装于第一固定板21内。其中,第一阻尼件54安装于第一收容槽217内,且第一弹性体541背向第一抵持块544的一端与第一收容槽217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抵持端5431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第一弹性体541的弹性伸长方向与固定基座10长度方向及第一固定板21的长度方向平行。也就是,第一弹性体541的弹性伸长方向与Y方向平行。
第二阻尼件55安装于第二固定板22内。其中,第二阻尼件55安装于第二收容槽227内,且第二弹性体551背向第二抵持块554的一端与第二收容槽227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抵持端5531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第二弹性体551的弹性伸长方向与Y方向平行。
第一固定板21转动时,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并使第一阻尼摆臂51的第一阻尼摆动体511在第二滑槽216内滑动并转动。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杆561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531转动。第一齿轮531转动时,带动中间齿轮533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轮532转动。第二齿轮532转动时,带动第二转动杆56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并带动第二固定板22转动,同时使第二阻尼摆动体521在第四滑槽226内滑动并转动,进而实现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的同步转动,以及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的同步转动。
其中,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转动机构100从展平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一转动杆561顺时针转动,第二固定板22、第二阻尼摆臂52和第二转动杆562逆时针转动。转动机构100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平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一转动杆561逆时针转动,第二固定板22、第二阻尼摆臂52和第二转动杆562顺时针转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转动杆561设为扁轴,并在第一阻尼摆臂51设置与第一转动杆561配合的转动孔,可以实现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一转动杆561的固定连接,无需额外设置用于固定的结构件,从而可以简化转动机构100的结构。同时,将第二转动杆562设为扁轴,可以实现第二阻尼摆臂52和第二转动杆562的固定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简化转动机构100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体514和第三铰接体515同步转动。第一铰接体514转动时,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从第一铰接座5642的凹部转出至第一铰接座5642的凸起,再从第一铰接座5642的凸起转入第一铰接座5642的凹部内,从而反复推动第一铰接座5642沿第一转动杆561滑动,进而压缩第一弹性件5641,使第一弹性件5641产生弹性力。第一弹性件5641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一铰接座5642,使第一铰接座5642挤压第一铰接体514,从而为第一铰接体514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同时,第三铰接体515转动时,第三铰接体515的凸起从第三铰接座5662的凹部转出至第三铰接座5662的凸起,再从第三铰接座5662的凸起转入第三铰接座5662的凹部内,从而反复推动第三铰接座5662沿第一转动杆561滑动,进而压缩第三弹性件5661,使第三弹性件5661产生弹性力。第三弹性件5661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三铰接座5662,使第三铰接座5662挤压第三铰接体515,从而为第三铰接体515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也就是说,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时,挤压第一弹性件5641和第三弹性件5661,使其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一阻尼摆臂51,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一阻尼摆臂51的阻尼力经第一固定板21作用至第一壳体210,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
第二阻尼摆动体521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体524和第四铰接体525同步转动。第二铰接体524转动时,第二铰接体524的凸起从第二铰接座5652的凹部转出至第二铰接座5652的凸起,再从第二铰接座5652的凸起转入第二铰接座5652的凹部内,从而反复推动第二铰接座5652沿第二转动杆562滑动,进而压缩第二弹性件5651,使第二弹性件5651产生弹性力。第二弹性件5651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二铰接座5652,使第二铰接座5652挤压第二铰接体524,从而为第二铰接体524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四铰接体525转动时,第四铰接体525的凸起从第四铰接座5672的凹部转出至第四铰接座5672的凸起,再从第四铰接座5672的凸起转入第四铰接座5672的凹部内,从而反复推动第四铰接座5672沿第二转动杆562滑动,进而压缩第四弹性件5671,使第四弹性件5671产生弹性力。第四弹性件5671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四铰接座5672,使第四铰接座5672挤压第四铰接体525,从而为第四铰接体525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也就是说,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时,挤压第二弹性件5651和第四弹性件5671,使其产生弹性力,该弹性力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二阻尼摆臂52,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二阻尼摆臂52的阻尼力经第二固定板22作用至第二壳体220,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
并且,第一固定板21转动时,第一阻尼摆动体511在第二滑槽216内滑动,第一阻尼件54相对第一阻尼摆臂51移动,第一侧表面5111相对第一抵持端5431移动,并始终抵持第一抵持端5431,使第一抵持块544压缩第一弹性体541,并使第一弹性体541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体541处于压缩状态时,具有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使第一抵持端5431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产生阻止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的力,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一阻尼件54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能够使第一阻尼摆臂51在预设角度悬停,从而使第一阻尼摆臂51带动第一固定板21悬停,以带动第一壳体210实现悬停,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一弹性体541弹性回复力使第一抵持端5431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时,第一阻尼件54对第一阻尼摆臂51的抵持力使第一抵持端5431与第一侧表面511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阻止第一阻尼件54相对第一阻尼摆动体511滑动,也就是阻止第一固定板21相对第一阻尼摆臂51滑动,进而可以阻止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相对固定基座转动。并且,第一阻尼件54对第一阻尼摆臂51的抵持力还使第一阻尼摆动体511抵持第二滑槽216的内壁,从而增大第一阻尼摆动体511与第一固定板21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阻止第一阻尼摆动体511相对第一固定板21滑动,以阻止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同时,第一阻尼件54对第一阻尼摆臂51的抵持力,还使第一铰接体514抵持第一铰接座5642,第三铰接体515抵持第三铰接座5662,以阻止第一铰接体514相对第一铰接座5642转动,第三铰接体515相对第三铰接座5662转动,从而阻止第一阻尼摆臂5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进而可以提升转动机构100的阻尼手感,并使第一阻尼摆臂51可以带动第一固定板21悬停在预设角度,以实现转动机构100及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悬停。
第二固定板22转动时,第二阻尼摆动体521在第二滑槽216内滑动,第二阻尼件55相对第二阻尼摆臂52移动,第二侧表面5211相对第二抵持端5531移动,并始终抵持第二抵持端5531,使第二抵持块554压缩第二弹性体551,并使第二弹性体551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性体551处于压缩状态时,具有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使第二抵持端5531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产生阻止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的力,从而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二阻尼件55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能够使第二阻尼摆臂52在预设角度时悬停,从而使第二阻尼摆臂52带动第二固定板22悬停,以带动第二壳体220实现悬停,进而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任意角度悬停,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二弹性体551弹性回复力使第二抵持端5531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时,第二阻尼件55对第二阻尼摆臂52的抵持力使第二抵持端5531与第二侧表面521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阻止第二阻尼件55相对第二阻尼摆动体521滑动,也就是阻止第二固定板22相对第二阻尼摆臂52滑动,进而可以阻止第二固定板22带动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固定基座转动。并且,第二阻尼件55对第二阻尼摆臂52的抵持力还使第二阻尼摆动体521抵持第四滑槽226的内壁,从而增大第二阻尼摆动体521与第二固定板2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阻止第二阻尼摆动体521相对第二固定板22滑动,以阻止第二固定板22带动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同时,第二阻尼件55对第二阻尼摆臂52的抵持力,还使第二铰接体524抵持第二铰接座5652,第四铰接体525抵持第四铰接座5672,以阻止第二铰接体524相对第二铰接座5652转动,第四铰接体525相对第四铰接座5672转动,从而阻止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转动机构100的阻尼手感,并使第二阻尼摆臂52可以带动第二固定板22悬停在预设角度,以实现转动机构100及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悬停。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阻尼件54与第一阻尼摆臂51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第一弹性体541的弹性力,从而调节第一阻尼件54对第一阻尼摆臂51提供的阻尼力的大小。例如,通过将第一阻尼件54安装于在Y方向更加靠近第一阻尼摆臂51的位置,以增加第一弹性体541的压缩量,从而可以增大第一弹性体541的弹性力,进而能够增加第一阻尼件54对第一阻尼摆臂51施加的阻尼力。或者,通过将第一阻尼件54安装于在Y方向更加远离第一阻尼摆臂51的位置,以减小第一弹性体541的压缩量,从而可以减小第一弹性体541的弹性力,进而能够减小第一阻尼件54对第一阻尼摆臂51施加的阻尼力。或者,通过采用不同弹力的第一弹性体541,可以改变第一阻尼件54对第一阻尼摆臂51提供的阻尼力的大小。
并且,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调节第二阻尼件55与第二阻尼摆臂52之间的距离,调节第二弹性体551的弹性力,从而调节第二阻尼件55对第二阻尼摆臂52提供的阻尼力的大小。例如,通过将第二阻尼件55安装于在Y方向更加靠近第二阻尼摆臂52的位置,以增加第二阻尼件55对第二阻尼摆臂52施加的阻尼力。或者,通过将第二阻尼件55安装于在Y方向更加远离第二阻尼摆臂52的位置,以减小第二阻尼件55对第二阻尼摆臂52施加的阻尼力。或者,通过采用不同弹力的第二弹性体551,可以改变第二阻尼件55对第二阻尼摆臂52提供的阻尼力的大小。
请继续参阅图14和图15,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固定基座10展平。第一阻尼件54的第一抵持端5431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第二阻尼件55的第二抵持端5531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第一弹性体541和第二弹性体551处于压缩状态。第一铰接体514与第一铰接座5642卡合,第三铰接体515与第三铰接座5662卡合;第二铰接体524与第二铰接座5652卡合,第四铰接体525与第四铰接座5672卡合。第一弹性件5641、第三弹性件5661、第二弹性件5651和第四弹性件5671均处于预压缩状态。这里的“预压缩状态”可以是压缩状态,也可以是自然状态。下文的“预压缩状态”作同样解释。这里的铰接体与铰接座“卡合”是指铰接体的凸起位于对应的铰接座的凹部内,铰接座的凸起位于对应的铰接体的凹部内。例如,“第一铰接体514与第一铰接座5642卡合”是指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位于第一铰接座5642的凹部内,第一铰接座5642的凸起位于第一铰接体514的凹部内。下文作同样理解。
请一并参阅图16,图16是图15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第一中间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从展平状态转动至第一中间态过程中,第一固定板21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铰接体514和第三铰接体515顺时针转动。第一铰接体514转动时,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从第一铰接座5642的凹部内转出,并抵持第一铰接座5642,使第一铰接座5642压缩第一弹性件5641,并使第一弹性件5641产生弹性力。第一弹性件5641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一铰接座5642,使第一铰接座5642抵持第一铰接体514,以阻止第一铰接体514的转动,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三铰接体515转动时,第三铰接体515的凸起从第三铰接座5662的凹部内转出,并抵持第三铰接座5662,使第三铰接座5662压缩第三弹性件5661,并使第三弹性件5661产生弹性力,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同时,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时,第一阻尼摆臂51还在第一固定板21的第二滑槽216内滑动。第一抵持端5431相对第一侧表面5111移动,并始终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第一弹性体541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并使第一抵持端5431始终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从而使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并实现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一固定板21的悬停。
并且,第一阻尼摆臂51顺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杆561顺时针转动,从而通过同步齿轮53带动第二转动杆562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铰接体524和第四铰接体525逆时针转动,以带动第二阻尼摆臂52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逆时针转动。第二铰接体524转动时,第二铰接体524的凸起从第二铰接座5652的凹部内转出,并抵持第二铰接座5652,使第二铰接座5652压缩第二弹性件5651,并使第二弹性件5651产生弹性力。第二弹性件5651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二铰接座5652,使第二铰接座5652抵持第二铰接体524,以阻止第二铰接体524的转动,从而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四铰接体525转动时,第四铰接体525的凸起从第四铰接座5672的凹部内转出,并抵持第四铰接座5672,使第四铰接座5672压缩第四弹性件5671,并使第四弹性件5671产生弹性力,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同时,第二阻尼摆臂52带动第二固定板22转动时,第二阻尼摆臂52还在第二固定板22的第四滑槽226内滑动。第二抵持端5531相对第二侧表面5211移动,并始终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第二弹性体551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并使第二抵持端5531始终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并实现第二阻尼摆臂52和第二固定板22的悬停。
如图16所示,转动机构100转动至第一中间态时,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和第一铰接座5642的凸起正对并互相抵持,第三铰接体515的凸起和第三铰接座5662的凸起正对并互相抵持。第一弹性件5641和第三弹性件5661均处于压缩状态,并具有最大压缩量。第二铰接体524的凸起和第二铰接座5652的凸起正对并互相抵持,第四铰接体525的凸起和第四铰接座5672的凸起正对并互相抵持。第二弹性件5651和第四弹性件5671均处于压缩状态,且具有最大压缩量。此时,第一弹性件5641、第二弹性件5651、第三弹性件5661和第四弹性件5671的弹性力均达到最大值,第三阻尼件56为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提供的阻尼力最大。
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在图16所示基础上,继续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继续朝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以使转动机构100转动至第二中间态(图未示)。第一固定板21继续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继续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阻尼摆臂52继续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继续逆时针转动。此时,第一铰接体514和第三铰接体515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滑动至第一铰接座5642的凹部内,并与第一铰接座5642卡合。第三铰接体515的凸起滑动至第三铰接座5662的凹部内,并与第三铰接座5662卡合。第一弹性件5641和第三弹性件5661弹性回复,并回到预压缩状态。同时,在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过程中,第一阻尼件54的第一抵持端5431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为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一固定板2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并实现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阻尼摆臂51在转动过程中的悬停。
第二铰接体524和第四铰接体525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二铰接体524的凸起滑动至第二铰接座5652的凹部内,并与第二铰接座5652卡合。第四铰接体525的凸起滑动至第四铰接座5672的凹部内,并与第四铰接座5672卡合。第二弹性件5651和第四弹性件5671弹性回复,并回到预压缩状态,以使转动机构100转动至第二中间态。同时,在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过程中,第二阻尼件55的第二抵持端5531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为第二阻尼摆臂52和第二固定板2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并实现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阻尼摆臂52在转动过程中的悬停。
请一并参阅图17,图17是图15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转动至第二中间态后,继续使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以使转动机构100转动至折叠状态。第一固定板21继续顺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阻尼摆臂51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一铰接体514和第三铰接体515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一铰接体514的凸起首先转动至与第一铰接座5642的凸起相对,然后再滑动至第一铰接座5642的凹部内,与第一铰接座5642卡合,第一弹性件5641先被压缩再弹性回复。第三铰接体515的凸起首先转动至与第三铰接座5662的凸起相对,然后第再滑动至第三铰接座5662的凹部内,与第三铰接座5662卡合,第三弹性件5661先被压缩再弹性回复。同时,在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过程中,第一阻尼件54的第一抵持端5431抵持第一侧表面5111,为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一固定板2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并实现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阻尼摆臂51在转动过程中的悬停。
第一阻尼摆臂51顺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二阻尼摆臂52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逆时针转动。第二阻尼摆臂52逆时针转动时,第二铰接体524和第四铰接体525逆时针转动,第二铰接体524的凸起首先转动至与第二铰接座5652的凸起相对,然后再滑动至第二铰接座5652的凹部内,与第二铰接座5652卡合,第二弹性件5651先被压缩再弹性回复。第四铰接体525的凸起首先转动至与第四铰接座5672的凸起相对,然后再滑动至第四铰接座5672的凹部内,与第四铰接座5672卡合,第四弹性件5671先被压缩再弹性回复,以使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如图17所示)。同时,在转动过程中,在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过程中,第二阻尼件55的第二抵持端5531抵持第二侧表面5211,为第二阻尼摆臂52和第二固定板2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并实现第二固定板22在转动过程中的悬停。
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折叠,第一铰接体514与第一铰接座5642卡合,第三铰接体515与第三铰接座5662卡合,第二铰接体524与第二铰接座5652卡合,第四铰接体525与第四铰接座5672卡合。第一弹性件5641、第三弹性件5661、第二弹性件5651和第四弹性件5671均处于预压缩状态。第一阻尼件54抵持第一阻尼摆臂51,第二阻尼件55抵持第二阻尼摆臂52。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阻尼件54,并且在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过程中,第一阻尼件54始终抵持第一阻尼摆臂51,产生阻止第一阻尼摆臂51转动的力,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51、第一固定板21及第一壳体21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一阻尼件54为第一阻尼摆臂51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能够使第一阻尼摆臂51在预设角度悬停,从而使第一阻尼摆臂51带动第一固定板21悬停,以带动第一壳体210实现悬停,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本实施例还通过设置第二阻尼件55,并且在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过程中,第二阻尼件55始终抵持第二阻尼摆臂52,产生阻止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的力,从而为第二阻尼摆臂52、第二固定板22及第二壳体22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二阻尼件55为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能够使第二阻尼摆臂52在预设角度悬停,从而使第二阻尼摆臂52带动第二固定板22悬停,以带动第二壳体220实现悬停,进而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任意角度悬停,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本实施例还通过设置第三阻尼件56,使第三阻尼件56产生阻止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转动的力,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51、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壳体210,以及第二阻尼摆臂52、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壳体22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并且,在转动机构100转动过程中,第三阻尼件56提供的阻尼力是不断变化的。当转动机构100转动至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均与第三阻尼件56卡合,第三阻尼件56提供的阻尼力最小,用户可以感知到阻尼力的变化,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展平到位的锁定感和折叠到位的锁定感。
请参阅图11和图18,图18是图17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剖面图。
第一阻尼组件50还包括阻尼片57。阻尼片57套设于第一转动杆561和第二转动杆562,并与第一铰接件564和第二铰接件565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阻尼片57为多个。多个阻尼片57位于同步齿轮53在Y方向的相对两侧,并沿Y方向依次排布。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杆561和第二转动杆562转动,使第一转动杆561和第二转动杆562与阻尼片57之间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可阻止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的转动,从而使用户可以明显感受到阻尼片57产生的阻尼力,进一步提升阻尼手感,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9,图19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00中的压板组件6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压板组件60包括第一压板61、第二压板62、第一压板摆臂63和第二压板摆臂64。第一压板61与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21、第二转动组件101A的第一固定板21A以及第三转动组件101B的第一固定板21B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二压板62与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第二固定板22、第二转动组件101A的第二固定板22A以及第三转动组件101B的第二固定板22B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一压板摆臂63与第一压板61滑动连接,并与固定基座10转动连接。第二压板摆臂64与第二压板62滑动连接,并与固定基座10转动之间。
第一压板61包括第一本体611和第一滑块612。第一本体611为矩形。第一本体611包括第一侧部6111和第二侧部6112,第一侧部6111和第二侧部6112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部6111和第二侧部6112分别位于第一本体611位于X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本体611设有第一压板滑槽613,第一压板滑槽613在第一本体611的宽度方向上贯穿第一本体6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板滑槽613可以不贯穿第二侧部6112。本实施例中,第一压板滑槽613有四个,四个第一压板滑槽613沿Y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压板滑槽613也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
第一滑块612设于第一本体611的底面,并与第一本体6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612为六个,六个第一滑块612沿Y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一第一滑块612由第一本体611的底面朝向远离顶面的方向呈弧形延伸。第一滑块612的结构与第一导槽214的结构相适配。其中,位于Y轴正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一滑块612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第一固定板21的第一导槽214的位置对应,位于Y轴负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一滑块612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第一固定板21A的第一导槽的位置对应,位于第一本体611中部的两个第一滑块612与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第一固定板21B的第一导槽的位置对应。
第二压板62的结构与第一压板61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二压板62包括第二本体621和第二滑块622。第二本体621包括第三侧部6211和第四侧部6212。第二本体621设有第二压板滑槽623。第二压板滑槽623为四个。第二压板滑槽623设于第二本体621的底面,并由第二本体621的底面向远离顶面的方向呈弧形延伸。第二滑块622的结构与第二导槽224的结构相适配。第二滑块622为六个。其中,位于Y轴正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一滑块612与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第二固定板22的第一导槽214的位置对应,位于Y轴负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一滑块612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第二固定板22A的第一导槽的位置对应,位于第二本体621中部的两个第一滑块612与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第二固定板22B的第一导槽的位置对应。
第一压板摆臂63包括第一轴座632和第一压板摆动体631,第一轴座632与第一压板摆动体631固定连接。第一轴座632的轴心延伸方向与Y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一压板摆臂63为四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压板摆臂63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第二压板摆臂64的结构与第一压板摆臂63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第二压板摆臂64包括第二轴座642和第二压板摆动体641,第二轴座642与第二压板摆动体641固定连接。第二轴座642的轴心延伸方向与Y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二压板摆臂64为四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压板摆臂64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压板组件60与其它元件的装配关系,请结合图5和图6,第一压板61和第一压板摆臂63位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同一侧,且第一压板摆臂63沿Y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压板摆臂63的第一轴座632与固定基座10的第一连接轴125转动连接,且第一轴座632可绕第一连接轴125转动,以使第一压板摆臂63与固定基座10的转动连接。一个第一压板摆动体631背向第一轴座632的一端安装于一个第一压板滑槽613内,且每一第一压板摆动体631可在对应的第一压板滑槽613内滑动。第一压板61与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21、第二转动组件101A的第一固定板21A以及第三转动组件101B的第一固定板21B滑动且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压板61位于Y轴正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一滑块612安装于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第一导槽214内,位于Y轴负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一滑块612安装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一导槽内,位于第一本体611中部的两个第一滑块612安装于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一导槽内,且每一第一滑块612可在对应的第一导槽内滑动。
第一壳体210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一固定板21、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一固定板21A和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一固定板21B同时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以带动第一压板6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并使第一滑块612在对应的第一导槽214内呈弧形滑动,从而带动第一压板61相对第一固定板21呈弧形滑动。并且,第一压板61转动时,带动第一压板摆动体63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轴座63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压板61和第一压板摆臂63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
第二压板62和第二压板摆臂64位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另一侧,且第二压板摆臂64沿Y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压板摆臂64的第二轴座642与固定基座10的第二连接轴126转动连接,且第二轴座642可绕第二连接轴126转动,以使第二压板摆臂64与固定基座10的转动连接。一个第二压板摆动体641背向第二轴座642的一端安装于一个第二压板滑槽623内,且每一第二压板摆动体641可在对应的第二压板滑槽623内滑动。第二压板62与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第二固定板22、第二转动组件101A的第二固定板22A以及第三转动组件101B的第二固定板22B滑动且转动连接。其中,第二压板62位于Y轴正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二滑块622安装于第一转动组件101的第二导槽224内,位于Y轴负方向一侧的两个第二滑块622安装于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二导槽内,位于第二本体621中部的两个第二滑块622安装于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二导槽内,且每一第二滑块622可在对应的第二导槽224内滑动。
第二壳体220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组件101中的第二固定板22、第二转动组件101A中的第二固定板22A和第三转动组件101B中的第二固定板22B同时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以带动第二压板6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并使第二滑块622在对应的第二导槽224内呈弧形滑动,从而带动第二压板62相对第二固定板22呈弧形滑动。并且,第二压板62转动时,带动第二压板摆动体641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轴座64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进而实现第二压板62和第二压板摆臂64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
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均与显示屏300相对设置。也就是,显示屏300在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或者部分覆盖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共同支撑显示屏300,从而可以增加显示屏300连接的稳定性,以保证显示屏300的良好显示。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壳体210带动第一固定板2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压板61转动,第二壳体220带动第二固定板2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压板62转动,进而使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折叠和展平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显示屏300的折叠与展开。并且,通过在第一压板61设置第一滑块612,在第一固定板21设置与第一滑块612配合的第一导槽214,使第一压板61可相对第一固定板21呈弧形滑动。通过在第二压板62设置第二滑块622,在第二固定板22设置与第二滑块622配合的第二导槽224,使第二压板62可相对第二固定板22呈弧形滑动。
当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转动时,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相对转动,并且第一压板61相对第一固定板21呈弧形滑动,第二压板62相对第二固定板22呈弧形滑动,从而使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之间的夹角可调节,进而可以适应显示屏300的可折叠部分330的折叠角度,以避免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对显示屏300造成挤压。也就是说,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之间的夹角与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之间的夹角不同,并且,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显示屏300的弯曲角度进行调节,以适应显示屏300的弯曲。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压板摆臂63,并通过第一压板61带动第一压板摆臂63转动,从而实现第一压板61相对固定基座10的转动,进而可以提升第一压板61转动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压板摆臂64,并通过第二压板62带动第二压板摆臂64转动,从而实现第二压板62相对固定基座10的转动,进而可以提升第二压板62转动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0,图20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剖面图。
浮板70为平板状结构。浮板70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上壳体12在Z方向相对设置。固定基座10内设有第五弹性件71。第五弹性件71位于固定基座10内,且第五弹性件71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板70固定连接。第五弹性件71的弹性伸长方向与Z方向平行。
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压板摆臂63和第二压板摆臂64抵持浮板70,且浮板70拉动第五弹性件71,以使第五弹性件71处于弹性伸长状态。浮板70、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共同支撑显示屏300,以保证显示屏300的良好显示。而且在可折叠部分330被触摸时,可折叠部分330不容易因外力触摸而发生损坏或者出现凹坑,提高显示屏300的使用可靠性。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300的可折叠部分330弯折并向浮板70方向外凸,第一压板摆臂63和第二压板摆臂64朝向远离固定基座10方向转动,并释放浮板70,第五弹性件71弹性回缩至自然状态,并且第五弹性件71的回弹力带动浮板70朝向固定基座10内下沉,并形成避让空间,以避让显示屏300,避免浮板70挤压显示屏300,对显示屏300造成损坏。当然,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件5641也可以在浮板70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压缩状态。
请参阅图21,图21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300的可折叠部分330位于转动机构100的内侧。具体的,可折叠部分330位于避让空间内。示例性的,避让空间大致呈“水滴”状。此时,转动机构100可避让可折叠部分330弯折时形成的R角,使得可折叠部分330不会出现较大角度弯折,避免显示屏300产生折痕等不良现场,有助于延长显示屏300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基座、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阻尼组件;
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阻尼摆臂、第二阻尼摆臂和第一阻尼件;
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和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板可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可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
所述第一阻尼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并弹性抵持所述第一阻尼摆臂,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带动所述第一固定板悬停在预设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包括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一阻尼件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一抵持体,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一抵持体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持体沿所述第一侧表面滑动,并抵持所述第一侧表面,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体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一抵持块,所述第一柱体包括第一抵持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抵持端和所述第一自由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抵持块位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柱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体套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抵持块接触,且所述第一抵持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一侧;
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持端沿所述第一侧表面移动,并抵持所述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一抵持块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体,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二阻尼件,所述第二阻尼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并弹性抵持所述第二阻尼摆臂,以使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板悬停在预设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包括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二阻尼件包括第二弹性体和第二抵持体,所述第二弹性体与所述第二抵持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二抵持体沿所述第二侧表面滑动,并抵持所述第二侧表面,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弹性伸长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第三阻尼件,所述第三阻尼件包括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包括第一铰接体,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且所述第一铰接体与所述第一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铰接体抵持所述第一铰接件,并使所述第一铰接件产生弹性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铰接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一铰接体铰接;
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铰接体反复推动所述第一铰接座,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反复压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体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凸起和凹部,所述第一铰接座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凸起和凹部;所述第一铰接体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凹部内,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体的凹部内,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定位;所述第一铰接体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座转动,所述第一铰接体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座朝远离所述第一铰接体方向移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件还包括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并与所述第一铰接件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包括第二铰接体,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且所述第二铰接体与所述第二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二铰接体抵持所述第二铰接件,并使所述第二铰接件产生弹性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件包括同步齿轮、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并排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同步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一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二转动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并通过所述同步齿轮带动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阻尼摆臂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还包括阻尼片,所述阻尼片套于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外周,且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可相对所述阻尼片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座设有第一转动槽和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和所述第二转动槽相对设置;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所述第一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槽,并可以沿所述第一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一主摆臂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二转动槽,并可沿所述第二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二主摆臂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副摆臂和第二副摆臂,所述第一副摆臂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副摆臂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一压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二压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压板摆臂和第二压板摆臂,所述第一压板摆臂一端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压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摆臂一端与所述固定基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板滑动连接。
16.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显示屏发生弯折或展开。
CN202210290793.XA 2022-03-23 2022-03-23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8387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0793.XA CN116838702A (zh) 2022-03-23 2022-03-23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0793.XA CN116838702A (zh) 2022-03-23 2022-03-23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8702A true CN116838702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0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90793.XA Pending CN116838702A (zh) 2022-03-23 2022-03-23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387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1480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4245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007910A1 (zh) 一种可弯折部件
US20230244274A1 (en) Foldable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018574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209008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076218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CN213458799U (zh) 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
CN116658512B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6838702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696927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030709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7419098B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7784008U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085379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5539498B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838699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01103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KR20240056572A (ko) 회전 샤프트 메커니즘 및 전자 장치
CN116838697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128233A (zh)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6838698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838701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685287A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