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85287A -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85287A
CN117685287A CN202311061181.4A CN202311061181A CN117685287A CN 117685287 A CN117685287 A CN 117685287A CN 202311061181 A CN202311061181 A CN 202311061181A CN 117685287 A CN117685287 A CN 117685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support plate
base
top plat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611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鹏
赖旭
徐川
吴崚
李匡
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6118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852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85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852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转动机构包括基座、第一、第二摆臂、第一、第二调节件、第一、第二支撑板;基座包括相连的顶板和底座;第一摆臂连接至底座的一侧并能够相对底座转动,第二摆臂连接至底座的另一侧并能够相对基座转动;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摆臂远离底座的一端螺纹连接,并具有第一限位槽,第二调节件与第二摆臂远离底座的一端螺纹连接,并具有第二限位槽;第一支撑板覆盖第一摆臂和第一调节件,部分第一支撑板固定于第一限位槽内,第二支撑板覆盖第二摆臂和第二调节件,部分第二支撑板固定于第二限位槽内。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转抽位置处的相邻两个板之间的间隙控制较为便捷,有利于降低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生产不良率。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折叠终端产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折叠终端产品(如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脑等)需要满足较高的外观形态及较好的体验,这样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目前,折叠终端产品的转轴位置处需设置中间装饰板以及位于中间装饰板相对两侧的左右两个装饰板来遮挡转轴内部零件。但在这三个装饰板中,相邻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控制困难,导致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生产不良率高、用户体验感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能够使转抽位置处的相邻两个板之间的间隙控制较为便捷,有利于降低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生产不良率,提升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的用户体验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可以应用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转动机构可以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机构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或者,转动结构也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闭合。
转动机构包括基座、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一调节件、第二调节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基座可以包括顶板和底座,顶板固定连接至底座。
第一摆臂连接至底座并能够相对底座转动。
第二摆臂连接至底座并能够相对基座转动,第二摆臂和第一摆臂分别位于底座的两侧。
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摆臂远离底座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一调节件具有第一限位槽。
第二调节件与第二摆臂远离底座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二调节件具有第二限位槽。
第一支撑板覆盖第一摆臂和第一调节件,部分第一支撑板固定于第一限位槽内。
第二支撑板覆盖第二摆臂和第二调节件,部分第二支撑板固定于第二限位槽内,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分别位于顶板的两侧。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要想实现第一支撑板与顶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间隙的调整,往往需要在调节尺寸链上,各配合零部件进行分组装配,各配合零部件之间尺寸分档进行数据测量、标记、互配等工作,工作量大,易造成错混、堆积物料等问题,给生产带来极大难度,可量产性差。并且这种调节往往是只能单向调节第一支撑板与顶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如由小往大调节第一支撑板与顶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其可调空间有限。
由此,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支撑板被固定于第一调节件的第一限位槽内,可以仅通过第一调节件自身即实现第一支撑板的限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个零件配合而共同限位第一支撑板所需的额外工作量,能够降低第一调节件到第一支撑板这条调节链上其余相关结构件的物料尺寸要求,简化转动机构的装配流程,提高转动机构的生产效率。另外,由于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摆臂螺纹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调节件固定连接,故而在第一摆臂相对于底座的转动过程中,第一调节件能够跟随第一摆臂相对于底座进行转动,第一支撑板能够被第一调节件带动而相对于底座进行转动。
在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可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实现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间距的调整,使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既可以向大调整,也可以向小调整,从而能够实现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间隙的双向无极调节。具体为,在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可以绕第一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并沿第一调节件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一支撑板靠近顶板,以调整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使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变小。或者,在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可以绕第一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并沿第一调节件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一支撑板远离顶板,以调整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使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变大。
换言之,在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在第一摆臂中扭进第一调节件而调小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在第一摆臂中扭出第一调节件而调大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能够使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可双向无极调节。而通过将第一调节件的扭转角度转化为第一支撑板的位移控制,可以在第一调节件的转动过程中使第一支持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化,从而能够根据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目标间隙需求而通过第一调节件的扭转角度进行补偿,使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能够快速便捷的调整到规格间隙内。有利于较好的控制转抽位置处的相邻两个装饰板之间的间隙,提升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的用户体验感。
通过使第二支撑板被固定于第二调节件的第二限位槽内,可以仅通过第二调节件自身即实现第二支撑板的限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个零件配合而共同限位第二支撑板所需的额外工作量,能够降低第二调节件到第二支撑板这条调节链上其余相关结构件的物料尺寸要求,简化转动机构的装配流程,提高转动机构的生产效率。另外,由于第二调节件与第二摆臂螺纹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调节件固定连接,故而在第二摆臂相对于底座的转动过程中,第二调节件能够跟随第二摆臂相对于底座进行转动,第二支撑板能够被第二调节件带动而相对于底座进行转动。
在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可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实现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间距的调整,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既可以向大调整,也可以向小调整,从而能够实现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间隙的双向无极调节。具体为,在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可以绕第二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并沿第二调节件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二支撑板靠近顶板,以调整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变小。或者,在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可以绕第二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并沿第二调节件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二支撑板远离顶板,以调整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变大。
换言之,在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在第二摆臂中扭进第二调节件而调小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在第二摆臂中扭出第二调节件而调大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能够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可双向无极调节。而通过将第二调节件的扭转角度转化为第二支撑板的位移控制,可以在第二调节件的转动过程中使第二支持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化,从而能够根据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目标间隙需求而通过第二调节件的扭转角度进行补偿,使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能够快速便捷的调整到规格间隙内。有利于较好的控制转抽位置处的相邻两个装饰板之间的间隙,提升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的用户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一端帽,第一端帽连接在第一柱体的一端。第一摆臂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柱体螺纹连接于第一安装孔。第一端帽的外周面凹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沿第一端帽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第一柱体与第一安装孔螺纹连接,能够实现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摆臂的固定,使第一调节件能够与第一摆臂联动。通过使第一支撑板固定于第一端帽的第一限位槽内时,能够实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调节件的固定,使第一支撑板能够与第一调节件联动。当第一摆臂相对底座转动时,第一调节件能够被第一摆臂带动而相对于底座转动,第一调节件又带动第一支撑板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撑板相对于底座的转动运动。
在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当转动第一端帽使第一端帽绕第一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时,第一端帽会带动第一柱体一起绕第一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从而实现第一调节件整体的旋转运动。而第一调节件自身的旋转运动还可以转化为第一调节件沿轴向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实现第一调节件轴向方向的位移控制,可靠性较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槽将第一端帽分隔为第一帽体和第二帽体。第二帽体相对于第一帽体靠近第一摆臂,部分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限位槽内并与第一帽体和/或第二帽体连接。
此设置下,可进一步增强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调节件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间隙虚位产生。另外,又因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调节件还卡持连接,故而在转动机构的折叠打开过程中,可以不完全依赖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调节件的焊点强度,焊点疲劳失效风险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柱体、第一端帽和第一弹性结构。
第一摆臂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柱体螺纹连接于第一安装孔。第一端帽连接在第一柱体的一端,第一弹性结构套设于第一柱体并与第一摆臂抵持,第一弹性结构与第一端帽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沿第一柱体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部分第一支撑板卡持于第一限位槽。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第一柱体与第一安装孔螺纹连接,能够实现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摆臂的固定,使第一调节件能够与第一摆臂联动。通过使第一支撑板固定于第一端帽与第一弹性结构配合形成的第一限位槽内,能够实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调节件的固定,使第一支撑板能够与第一调节件联动。当第一摆臂相对底座转动时,第一调节件和套设于第一调节件上的第一弹性结构能够被第一摆臂带动而相对于底座转动,从而带动夹在第一调节件的第一端帽和第一弹性结构之间的第一支撑板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撑板相对于底座的转动运动。
在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当转动第一端帽使第一端帽绕第一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时,第一端帽会带动第一柱体一起绕第一调节件的中心轴线旋转,从而实现第一调节件整体的旋转运动。而第一调节件自身的旋转运动还可以转化为第一调节件沿轴向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压缩或释放第一弹性结构,通过第一弹性结构的形变而实现第一调节件轴向方向的位移控制,可靠性较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柱体与第一安装孔的内壁焊接。
此设置下,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第一摆臂与第一调节件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避免在第一摆臂的转动过程中,第一摆臂与第一调节件之间发生移位、滑脱等问题,可靠性较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至第一板体朝向第一摆臂的表面,第一连接件被限位于第一限位槽内。
第一板体与第一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一板体与第一连接件为分体式结构。
其中,第一板体和第一连接件既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所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一板体和第一连接件也可以是通过如焊接、粘接等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一板体和第一连接件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本体、第一卡持体和第二卡持体。
第一连接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朝向第一板体。
第一卡持体和第二卡持体弯折连接于第一连接本体的同一侧,第一卡持体和第二卡持体间隔设置并均相对于第二面凸出设置,部分第一卡持体和部分第二卡持体卡持于第一限位槽内。
部分第一卡持体和部分第二卡持体卡持于第一限位槽内,以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调节件的固定连接。又因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板体固定连接,故而第一板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实现与第一调节件的固定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持体与第一连接本体连接的一端和第二卡持体与第一连接本体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第一卡持体与第一端帽连接的一端和第二卡持体与第一端帽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此设置下,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第一卡持体和第二卡持体与第一限位槽的卡持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第一导向部连接至第一卡持体远离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第二导向部连接至第二卡持体远离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之间的间距自第一摆臂向第一板体的方向逐渐变小。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卡持体和第二卡持体与第一限位槽的卡接过程中,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会作为第一连接件中最先与第一限位槽进行接触的结构。通过使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之间的间距在Z方向上逐渐变小,可以使第一卡槽的开口呈现外大内小的喇叭形,喇叭形的开口可以在与第一限位槽连接时,使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朝向第一限位槽的表面作为能够为第一帽体提供导向作用的导向面,而引导第一卡持体、第二卡持体和第一限位槽快速对准,从而快速实现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调节件的卡接,可靠性较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底座设有第一转动槽,第一摆臂包括第一摆臂本体和第一转动体,第一转动体连接于第一摆臂本体的一端,第一转动体安装于第一转动槽,第一转动体能够在第一转动槽内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摆臂的第一转动体在底座的第一转动槽内的滑动运动,可以实现第一摆臂相对于底座的转动运动,即实现第一摆臂与底座的转动连接。示例性地,第一转动体的形状可以呈弧形。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摆臂还包括第一滑动部,第一滑动部连接至第一摆臂本体。
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相对底座转动,第一固定架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动部安装至第一滑槽,第一滑动部能够在第一滑槽内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折叠第一壳体时,第一壳体带动第一固定架转动,第一固定架又通过第一滑槽驱使第一摆臂在第一滑槽内滑动,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架与第一摆臂的联动,使第一摆臂能够相对于基座转动。换言之,第一固定架能够相对基座转动,并带动第一摆臂相对基座转动,以形成“第一固定架-第一摆臂-基座”的转动链,使转动机构能够流利顺畅的进行转动运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摆臂还包括两个第一滑轨,两个第一滑轨分别连接至第一摆臂本体的相对两侧,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动部在第一摆臂的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
第一连接件还包括两个第二滑动部,两个第二滑动部分别连接至第一连接本体的相对两侧,每一第二滑动部均安装于一个第一滑轨并能够在第一滑轨上滑动。
此设置下,当第一连接件被第一调节件带动相对于第一摆臂移动时,由于第二滑动部与第一滑轨的滑动配合,能够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摆臂滑动连接,进一步增强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摆臂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支撑板与顶板相对展开时,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在0.05mm-0.2mm的范围内,和/或,当第二支撑板与顶板相对展开时,第二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在0.05mm-0.2mm的范围内。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摆臂与第一调节件通过穿透焊焊接固定,第一摆臂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在0.3mm-0.8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摆臂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的过小会导致第一摆臂的肉厚过薄而易打穿第一摆臂,如果第一摆臂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的过大会导致第一摆臂的肉厚过厚而难以焊接。将第一摆臂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在前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摆臂与第一调节件的焊接固定效果更好,避免第一调节件相对于第一摆臂松动旋转。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柱体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的牙距的范围在0.15mm-0.4mm的范围内。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如上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顶板分别位于所述底座厚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柔性显示屏为外折屏。
其中,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闭合,柔性显示屏可以构成电子设备的外观显示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转动机构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基座的底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的摆臂组件与基座、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组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示的摆臂组件的第一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5所示的摆臂组件的第二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的调节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调节组件的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摆臂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调节组件的第二调节件与第二摆臂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沿图14的剖切线A-A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组件的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摆臂的组装结构示意简图;
图18是沿图15的剖切线B-B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组件的第二调节件与第二摆臂的组装结构示意简图;
图20a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的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b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1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的支撑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沿图20a所示的剖切线C-C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23a是图18所示的转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3b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第一摆臂和第一调节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5a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的第二连接件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5b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的第二连接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的第二连接件、第二摆臂和第二调节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与B连接,可以是A与B直接相连,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及应用转动机构的电子设备。
其中,电子设备可以为任何具有可折叠性能的设备,其能够在用户的操作下实现展开和闭合。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游戏掌机、个人数字助理、可穿戴式设备或车载设备等。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为具有可折叠性能的手机时,手机可以包括内折叠手机和外折叠手机。其中,由于外折叠手机的柔性屏的折叠处,其外折幅度相较于内折幅度较小,因此对于柔性屏的破坏性相对较弱,在手机展平后其折叠处几乎没有折痕,使得整个屏幕表现的十分平滑,从而大大提升了手机的质感,同时也增加了手机屏幕的使用寿命。
下文将以电子设备为外折叠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内折叠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掌机、电子阅读器、可穿戴设备等,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简图,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简图,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电子设备为可发生一次折叠的电子设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可发生多次(两次以上)折叠的电子设备。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多个部分,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靠近折叠至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远离展开至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
请结合参阅图2、图3和图4,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210、第一壳体220、第二壳体230和转动机构100。
转动机构100连接于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之间,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可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使得电子设备200在折叠状态、中间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还设有容纳空间(图未示),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子设备200的处理器、电路板、摄像模组等电子元件以及结构元件。柔性显示屏210安装于第一壳体220、第二壳体230和转动机构100。
下文将以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呈左右布置,使得电子设备200能够实现左右对折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还可以呈上下布置,使得电子设备200能够实现上下对折。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相对转动使得电子设备200处于折叠状态,是指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靠近至贴合。电子设备2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可以部分接触,也可以完全接触。此时,电子设备200具有更小的体积,从而能够方便用户对其进行收纳和携带。电子设备200还能够以一半的柔性显示屏210进行信息显示,同时供用户操作。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相对转动使得电子设备200处于中间状态,是指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远离使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大,或者,是指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靠近使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小。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相对转动使得电子设备200处于展开状态,是指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远离,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之间的夹角继续增大,可以接近180度或者等于180度(允许公差范围)。此时,电子设备200能够实现大屏显示,可以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结合参阅图2-图4,柔性显示屏210可以通过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的带动而实现展开或折叠。其中,柔性显示屏210为外折屏,即当电子设备20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10可以构成电子设备200的外观显示面。柔性显示屏210可以是整体都可折叠的柔性屏,或者,柔性显示屏210还可以由中部区域是可折叠的柔性屏以及两端部分是刚性屏的组合,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2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转动机构100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分解示意图。转动机构100可以包括基座10、第一固定架20、第二固定架30、摆臂组件40、支撑板组件50和调节组件60。
下文为了便于描述,将电子设备2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电子设备2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基座10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基座10的底座1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方便示意,图8中的底座11仅为图7所示的底座11的部分结构。
基座10能够在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维持静止状态。换言之,在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过程中,基座10能够维持自身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即基座10相对静止,而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均可相对于基座10发生转动。
基座10可以包括底座11和顶板12。顶板12固定连接至底座11,底座11与顶板12在Z方向上相对设置。顶板12可以作为外折的电子设备200的一个装饰外观件,以遮蔽部分转动机构100的结构件,实现电子设备200良好的外观效果。底座11用于为摆臂组件40和支撑板组件50等结构件提供安装基础,底座11设有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第一转动槽111能够为摆臂组件40中的第一摆臂41相对底座11的转动提供运动空间,第二转动槽112能够为摆臂组件40中的第二摆臂42相对底座11的转动提供运动空间。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在Y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转动槽111中能够供第一摆臂41伸入的开口位于底座11的一侧,第二转动槽112中能够供第二摆臂42伸入的开口位于底座11的另一侧,第一转动槽1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转动槽112的延伸方向相反。
其中,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在X方向上既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重叠部分。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既可以是位于底座11上的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底座11中的多个部件拼接所形成的组装式结构,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在Y方向上间隔设置,故而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可以在X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重叠部分。而当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在X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重叠部分并在Y方向上间隔设置时,不仅可以使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的结构彼此独立而互不干涉,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缩减基座10沿X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200的小型化和轻薄化。
示例性地,第一转动槽1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转动槽111设于底座11的同一侧,两个第一转动槽111的开口方向相同,并间隔设置在底座11沿Y方向的两端。每一第一转动槽111均用于安装摆臂组件40中的一个第一摆臂41。第二转动槽1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转动槽112设于底座11的同一侧,两个第一转动槽111的开口方向相同,并间隔设置在底座11沿Y方向的两端。每一第二转动槽112均用于安装摆臂组件40中的一个第二摆臂42。第二转动槽112的开口方向与第一转动槽111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均可以为弧形槽。
需说明的是,一个第一转动槽111和一个第二转动槽112可以组成一组转动槽结构,根据转动机构100的实际应用需求,底座11上可以设置一组或多组转动槽结构,并且一组或多组转动槽结构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选取,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9,图9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方便示意,图9中的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仅为图5所示的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的部分结构。
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分别位于基座10的两侧,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均能够相对基座10转动,以实现转动机构100的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具体而言,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的转动方向相反。当电子设备200处于展开状态时,转动机构100也处于展开状态,基座10、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齐平而能够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10,使得柔性显示屏210更为平整,不易因外力触摸而发生损坏,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210的可靠性。当电子设备200处于折叠状态时,转动机构100也处于折叠状态,第一固定架20与第二固定架30能够合拢至相互平行,从而能够对柔性显示屏210提供更为优异的支撑性能。
第一固定架20与第一壳体220连接,能够与第一壳体220联动。也即为,当第一壳体220进行转动运动时,第一固定架20会被带动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由此,能够使得电子设备200整体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能力。
第一固定架20设有第一滑槽21,第一滑槽21能够供摆臂组件40中的第一摆臂41在其内滑动。应当理解,第一滑槽21的形状跟在其内滑动的第一摆臂4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摆臂41在第一滑槽21内的滑动动作能够更为顺利和流畅。
示例性地,第一滑槽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滑槽21在第一固定架20上沿Y方向间隔设置,每一第一滑槽21均可以用于供一个第一摆臂41在其内进行滑动。需说明的是,第一滑槽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而被布置为一个或多个,仅需满足一个第一滑槽21对应一个第一摆臂41即可,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第一固定架20还设有第一滑动体22,第一滑动体22设于第一固定架20沿Y方向的端部,第一滑动体22能够安装至支撑板组件50中的第一支撑板51,以实现第一固定架20与支撑板组件50中的第一支撑板51的滑动连接。
第二固定架30与第二壳体230连接,能够与第二壳体230联动。也即为,当第二壳体230进行转动运动时,第二固定架30会被带动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由此,能够使得电子设备200整体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能力。
第二固定架30设有第二滑槽31,第二滑槽31能够供摆臂组件40中的第二摆臂42在其内滑动。应当理解,第二滑槽31的形状跟在其内滑动的第二摆臂42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摆臂42在第二滑槽31内的滑动动作能够更为顺利和流畅。
示例性地,第二滑槽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滑槽31在第二固定架30上沿Y方向间隔设置,每一第二滑槽31均可以用于供一个第二摆臂42在其内进行滑动。需说明的是,第二滑槽3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而被布置为一个或多个,仅需满足一个第二滑槽31对应一个第二摆臂42即可,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第二固定架30还设有第二滑动体32,第二滑动体32设于第二固定架30沿Y方向的端部,第二滑动体32能够安装至支撑板组件50中的第二支撑板52,以实现第二固定架30与支撑板组件50中的第二支撑板52的滑动连接。
基于上述描述,当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相对基座10转动而彼此靠近时,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也相对基座10转动而彼此靠近,从而实现电子设备200的折叠。当第一壳体220和第二壳体230相对基座10转动而彼此远离时,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也相对基座10转动而彼此远离,从而实现电子设备200的展开。
请结合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图10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摆臂组件40与基座10、第一固定架20和第二固定架30组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5所示的摆臂组件40的第一摆臂41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5所示的摆臂组件40的第二摆臂42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摆臂组件40能够控制转动机构100的摆动姿态,实现对柔性显示屏210的支撑,提升整个转动机构100的强度。摆臂组件40可以包括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分别位于底座11的两侧,第一摆臂41连接在底座11和第一固定架20之间,第二摆臂42连接在底座11和第二固定架30之间,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一摆臂41的一端与底座11转动连接,第一摆臂41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架20滑动连接。当第一壳体220相对于底座11转动时,第一壳体220带动第一固定架20相对于底座11转动,第一摆臂41能够通过第一固定架20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而被带动相对底座11转动,并相对于第一固定架20滑动。具体而言,第一摆臂41可以包括第一摆臂本体411、第一转动体412、第一滑动部413和两个第一滑轨414。
第一摆臂本体411设有第一安装孔4111,第一安装孔4111的开口位于第一摆臂本体411朝向第一固定架20的一端,第一安装孔4111自第一摆臂本体411朝向第一固定架20的一端向第一摆臂本体411朝向底座11的一端凹陷。第一安装孔4111为盲孔,第一安装孔4111用于安装调节组件60中的第一调节件6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摆臂本体411上可以设有第一缺口4112,第一缺口4112用于容纳部分底座11。此设置下,第一摆臂41可以通过开设第一缺口4112,以在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中,更好的避让底座11的相应结构,避免两者因产生干涉而影响转动机构100的转动精度。并能够在第一摆臂41展开到位时,收容底座11的部分结构,有利于在转动机构100局限化的空间布局内,更为紧凑的布置各结构件,提升电子设备200的空间利用率。示例性地,第一缺口41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缺口4112分别位于第一摆臂本体411的两侧,两个第一缺口4112在Y方向上相对设置。
第一转动体412连接至第一摆臂本体411的一端,第一转动体412安装于底座11的第一转动槽111,第一转动体412能够在第一转动槽111内滑动。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摆臂41的第一转动体412在底座11的第一转动槽111内的滑动运动,可以实现第一摆臂41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即实现第一摆臂41与底座11的转动连接。示例性地,第一转动体412的形状可以呈弧形。
第一滑动部413连接至第一摆臂本体411,第一滑动部413安装至第一固定架20的第一滑槽21,第一滑动部413能够在第一滑槽21内滑动。具体而言,第一滑动部413可以包括两个第一滑块4131,两个第一滑块4131分别位于第一摆臂本体411的两侧,两个第一滑块4131沿Y方向相对并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滑块4131之间的间隙区域可以用于容纳调节组件60中的第一调节件61。每一第一滑块4131沿X方向的两端可以均超出第一摆臂本体411沿X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一滑块4131分别安装至第一滑槽21沿Y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一滑块4131能够在第一滑槽21内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折叠第一壳体220时,第一壳体220带动第一固定架20转动,第一固定架20又通过第一滑槽21驱使第一摆臂41在第一滑槽21内滑动,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架20与第一摆臂41的联动,使第一摆臂41能够相对于基座10转动。换言之,第一固定架20能够相对基座10转动,并带动第一摆臂41相对基座10转动,以形成“第一固定架20-第一摆臂41-基座10”的转动链,使转动机构100能够流利顺畅的进行转动运动。
两个第一滑轨414分别连接至第一摆臂本体411的两侧,两个第一滑轨414在Y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滑动部413和两个第一滑轨414在Z方向(也即第一摆臂41的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每一第一滑轨414均用于供第一支撑板51的一个第二滑动部5124在其上滑动,从而实现第一支撑板51相对于第一摆臂41的滑动运动。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12,第二摆臂42的一端与底座11转动连接,第二摆臂42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架30滑动连接。当第二壳体230相对于底座11转动时,第二壳体230带动第二固定架30相对于底座11转动,第二摆臂42能够通过第二固定架30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而被带动相对底座11转动,并相对于第二固定架30滑动。具体而言,第二摆臂42可以包括第二摆臂本体421、第二转动体422、第三滑动部423和两个第二滑轨424。
第二摆臂本体421设有第二安装孔4211,第二安装孔4211的开口位于第二摆臂本体421朝向第二固定架30的一端,第二安装孔4211自第二摆臂本体421朝向第二固定架30的一端向第二摆臂本体421朝向底座11的一端凹陷。第二安装孔4211为盲孔,第二安装孔4211用于安装调节组件60中的第二调节件62。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第二摆臂本体421上可以设有第二缺口4212,第二缺口4212用于容纳部分底座11。此设置下,第二摆臂42可以通过开设第二缺口4212,以在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中,更好的避让底座11的相应结构,避免两者因产生干涉而影响转动机构100的转动精度。并能够在第二摆臂42展开到位时,收容底座11的部分结构,有利于在转动机构100局限化的空间布局内,更为紧凑的布置各结构件,提升电子设备200的空间利用率。示例性地,第二缺口42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缺口4212分别位于第二摆臂本体421的两侧,两个第二缺口4212在Y方向上相对设置。
第二转动体422连接至第二摆臂本体421的一端,第二转动体422安装于底座11的第二转动槽112,第二转动体422能够在第二转动槽112内滑动。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摆臂42的第二转动体422在底座11的第二转动槽112内的滑动运动,可以实现第二摆臂42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即实现第二摆臂42与底座11的转动连接。示例性地,第二转动体422的形状可以呈弧形。
第三滑动部423连接至第二摆臂本体421,第三滑动部423安装至第二固定架30的第二滑槽31,第三滑动部423能够在第二滑槽31内滑动。具体而言,第三滑动部423可以包括两个第二滑块4231,两个第二滑块4231分别位于第二摆臂本体421的两侧,两个第二滑块4231沿Y方向相对并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滑块4231之间的间隙区域可以用于容纳调节组件60中的第二调节件62。每一第二滑块4231沿X方向的两端可以均超出第二摆臂本体421沿X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二滑块4231分别安装至第二滑槽31沿Y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滑块4231能够在第二滑槽31内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折叠第二壳体230时,第二壳体230带动第二固定架30转动,第二固定架30又通过第二滑槽31驱使第二摆臂42在第二滑槽31内滑动,从而实现第二固定架30与第二摆臂42的联动,使第二摆臂42能够相对于基座10转动。换言之,第二固定架30能够相对基座10转动,并带动第二摆臂42相对基座10转动,以形成“第二固定架30-第二摆臂42-基座10”的转动链,使转动机构100能够流利顺畅的进行转动运动。
两个第二滑轨424分别连接至第二摆臂本体421的两侧,两个第二滑轨424在Y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三滑动部423和两个第二滑轨424在Z方向(也即第二摆臂42的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每一第二滑轨424均用于供第二支撑板52的一个第四滑动部5224在其上滑动,从而实现第二支撑板52相对于第二摆臂42的滑动运动。
请结合参阅图13、图14和图15,图13是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调节组件6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调节组件60的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调节组件60的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调节组件60可以包括第一调节件61和第二调节件62。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远离底座1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61能够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以沿轴向移动至伸入第一摆臂41内部或沿轴向移动至从第一摆臂41内部脱出。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远离底座11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62能够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以沿轴向移动至伸入第二摆臂42内部或沿轴向移动至从第二摆臂42内部脱出。示例性地,第一调节件61和第二调节件62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
请结合参阅图14和图16,图16是沿图14的剖切线A-A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第一调节件61可以包括第一柱体611和第一端帽612。第一端帽612连接在第一柱体611的一端,第一柱体611远离第一端帽612的一端安装至第一摆臂本体411的第一安装孔4111内。当第一柱体611远离第一端帽612的一端安装至第一摆臂本体411的第一安装孔4111内时,至少部分第一柱体611位于第一安装孔4111内,第一端帽612位于第一摆臂本体411外部,并位于两个第一滑块4131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此时,第一端帽612可以与第一摆臂本体411间隔设置,或者,第一端帽612也可以与第一摆臂本体411抵持。
示例性地,如图16所示,图16中的虚线箭头为焊接激光,虚线圈出部位可以为待焊接位置。当第一柱体611远离第一端帽612的一端安装至第一摆臂本体411的第一安装孔4111内且安装到位时,第一柱体611与第一安装孔4111可通过穿透焊进行焊接,避免在转动机构100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第一调节件61相对于第一摆臂41松动旋转。第一摆臂41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H1在0.3mm-0.8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3mm和0.8mm)。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摆臂41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的过小会导致第一摆臂41的肉厚过薄而易打穿第一摆臂41,如果第一摆臂41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的过大会导致第一摆臂41的肉厚过厚而难以焊接。将第一摆臂41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在前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摆臂41与第一调节件61的焊接固定效果更好,避免第一调节件61相对于第一摆臂41松动旋转。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端帽612能够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带动第一柱体611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转动并在第一安装孔4111内沿第一柱体611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第一端帽612靠近或远离第一摆臂41。可以理解的是,当转动第一端帽612使第一端帽612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时,第一端帽612会带动第一柱体611一起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从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整体的旋转运动。而第一调节件61自身的旋转运动还可以转化为第一调节件61沿轴向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轴向方向的位移控制,可靠性较佳。
示例性地,当第一柱体611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顺时针转动时,第一柱体611能够在第一安装孔4111内沿第一柱体611的轴向方向(即X方向的反方向)靠近第一安装孔4111的底壁。当第一柱体611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逆时针转动时,第一柱体611能够在第一安装孔4111内沿第二柱体621的轴向方向(即X方向)远离第一安装孔4111的底壁。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螺纹连接。具体为,第一柱体61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6111,第一摆臂本体411的第一安装孔4111内设有第一内螺纹(图未示),第一外螺纹6111与第一内螺纹连接,从而使第一柱体611可以螺纹连接至第一安装孔4111,实现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之间的螺纹连接。通过使第一柱体611与第一安装孔4111螺纹连接,能够实现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的固定,使第一调节件61能够与第一摆臂41联动。当第一摆臂41相对底座11转动时,第一调节件61能够被第一摆臂41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转动。示例性地,第一外螺纹6111的牙距的范围可以在0.15mm-0.4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15mm和0.4mm)。
请结合参阅图16和图17,图17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组件60的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的组装结构示意简图。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61具有第一限位槽613,第一限位槽613能够限位固定部分第一支撑板51,从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支撑板51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支撑板51的联动。当第一摆臂41相对底座11转动时,第一调节件61能够被第一摆臂41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转动,第一调节件61又带动第一支撑板51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撑板51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如图16所示,第一限位槽613既可以形成在第一端帽612上。或者,如图17所示,第一限位槽613也可以是第一端帽612与第一调节件61中的其他结构件配合形成,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阅图14和图16,第一限位槽613可以形成在第一端帽612上。第一限位槽613凹设在第一端帽612的外周面,第一限位槽613可以沿第一端帽612的周向方向部分或全部环绕设置。第一限位槽613用于容纳并固定支撑板组件50中的部分第一支撑板51,第一限位槽613通过使部分第一支撑板51固定于其内,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支撑板51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支撑板51的联动。下文将以第一限位槽613沿第一端帽612的周向方向全部环绕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当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限位槽613沿第一端帽612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第一限位槽613将第一端帽612分隔为第一帽体6121和第二帽体6122,第二帽体6122相对于第一帽体6121靠近第一摆臂41。示例性地,第一调节件可以为具有双螺帽(第一帽体6121和第二帽体6122)的螺栓。第一帽体6121与第二帽体6122之间的间隙宽度(也即第一限位槽613的宽度)以A1标识,固定于第一限位槽613内的第一支撑板51的厚度(也即下文中第一卡持体5122或第二卡持体5123的厚度)以B1标识,B1与A1的差值范围可以在0mm-0.06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mm和0.06mm)。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帽体6121与第二帽体6122之间的间隙区域能够形成可用于卡接第一支撑板51的第一限位槽613,而通过使第一支撑板51被固定于第一调节件61的第一限位槽613内,可以仅通过第一调节件61自身即实现第一支撑板51的限位,避免了需要多个零件配合而共同限位第一支撑板51所需的额外工作量,能够简化转动机构100的装配流程,提高转动机构100的生产效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7,与前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与前一个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限位槽613可以是第一端帽612与第一调节件61中的其他结构件配合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件61除第一柱体611和第一端帽612外,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结构614。
第一弹性结构614套设于第一柱体611并与第一摆臂41抵持,第一弹性结构614与第一端帽612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第一限位槽613,第一限位槽613沿第一柱体611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部分第一支撑板51卡持于第一限位槽613。
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端帽612能够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推动第一支撑板51靠近或远离第一摆臂41,以压缩或释放第一弹性结构614。示例性地,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端帽612能够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推动第一支撑板51靠近第一摆臂41,以压缩第一弹性结构614,调小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或者,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端帽612能够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推动第一支撑板51远离第一摆臂41,以释放第一弹性结构614,调大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第一弹性结构614可以为弹簧环、可伸缩橡胶垫圈等。例如,第一弹性结构614可以为硬度在60度-100度范围内(包括端点值60度和100度),厚度在0.1mm-0.5mm(包括端点值0.1mm和0.5mm)的橡胶圈。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第一柱体611与第一安装孔4111螺纹连接,能够实现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的固定,使第一调节件61能够与第一摆臂41联动。通过使第一支撑板51固定于第一端帽612与第一弹性结构614配合形成的第一限位槽613内,能够实现第一支撑板51与第一调节件61的固定,使第一支撑板51能够与第一调节件61联动。当第一摆臂41相对底座转动时,第一调节件61和套设于第一调节件61上的第一弹性结构614能够被第一摆臂41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转动,从而带动夹在第一调节件61的第一端帽612和第一弹性结构614之间的第一支撑板51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撑板51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
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当转动第一端帽612使第一端帽612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时,第一端帽612会带动第一柱体611一起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从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整体的旋转运动。而第一调节件61自身的旋转运动还可以转化为第一调节件61沿轴向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压缩或释放第一弹性结构614,通过第一弹性结构614的形变而实现第一调节件61轴向方向的位移控制,可靠性较佳。
下文将主要以第一限位槽613形成在第一端帽612上来对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原理进行说明,下文对于转动机构100中其他结构的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均可以应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调节方案中。
请结合参阅图15和图18,图18是沿图15的剖切线B-B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第二调节件62可以包括第二柱体621和第二端帽622。第二端帽622连接在第二柱体621的一端,第二柱体621远离第二端帽622的一端安装至第二摆臂本体421的第二安装孔4211内。当第二柱体621远离第二端帽622的一端安装至第二摆臂本体421的第二安装孔4211内时,至少部分第二柱体621位于第二安装孔4211内,第二端帽622位于第二摆臂本体421外部,并位于两个第二滑块4231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此时,第二端帽622可以与第二摆臂本体421间隔设置,或者,第二端帽622也可以与第二摆臂本体421抵持。
示例性地,如图18所示,图18中的虚线箭头为焊接激光,虚线圈出部位可以为待焊接位置。当第二柱体621远离第二端帽622的一端安装至第二摆臂本体421的第二安装孔4211内且安装到位时,第二柱体621与第二安装孔4211可通过穿透焊进行焊接,避免在转动机构100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第二调节件62相对于第二摆臂42松动旋转。第二摆臂42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H2在0.3mm-0.8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3mm和0.8mm)。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摆臂42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的过小会导致第二摆臂42的肉厚过薄而易打穿第二摆臂42,如果第二摆臂42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的过大会导致第二摆臂42的肉厚过厚而难以焊接。将第二摆臂42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设置在前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二摆臂42与第二调节件62的焊接固定效果更好,避免第二调节件62相对于第二摆臂42松动旋转。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端帽622能够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带动第二柱体621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转动,并在第二安装孔4211内沿第二柱体621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第二端帽622靠近或远离第二摆臂42。可以理解的是,当转动第二端帽622使第二端帽622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时,第二端帽622会带动第二柱体621一起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从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整体的旋转运动。而第二调节件62自身的旋转运动还可以转化为第二调节件62沿轴向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轴向方向的位移控制,可靠性较佳。
示例性地,当第二柱体621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顺时针转动时,第二柱体621能够在第二安装孔4211内沿第二柱体621的轴向方向(即X方向的反方向)靠近第二安装孔4211的底壁。当第二柱体621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逆时针转动时,第二柱体621能够在第二安装孔4211内沿第二柱体621的轴向方向(即X方向)远离第二安装孔4211的底壁。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螺纹连接。具体为,第二柱体621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6211,第二摆臂本体421的第二安装孔4211内设有第二内螺纹(图未示),第二外螺纹6211与第二内螺纹连接,从而使第二柱体621可以螺纹连接至第二安装孔4211,实现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之间的螺纹连接。通过使第二柱体621与第二安装孔4211螺纹连接,能够实现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的固定,使第二调节件62能够与第二摆臂42联动。当第二摆臂42相对底座11转动时,第二调节件62能够被第二摆臂42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转动。示例性地,第二外螺纹6211的牙距的范围可以在0.15mm-0.4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15mm和0.4mm)。
请结合参阅图18和图19,图19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组件60的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的组装结构示意简图。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62具有第二限位槽623,第二限位槽623能够限位固定部分第二支撑板52,从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支撑板52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支撑板52的联动。当第二摆臂42相对底座11转动时,第二调节件62能够被第二摆臂42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转动,第二调节件62又带动第二支撑板52转动,进而实现第二支撑板52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如图18所示,第二限位槽623既可以形成在第二端帽622上。或者,如图19所示,第二限位槽623也可以是第二端帽622与第二调节件62中的其他结构件配合形成,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阅图15和图18,第二限位槽623可以形成在第二端帽622上。第二限位槽623凹设在第二端帽622的外周面,第二限位槽623可以沿第二端帽622的周向方向部分或全部环绕设置。第二限位槽623用于容纳并固定支撑板组件50中的部分第二支撑板52,第二限位槽623通过使部分第二支撑板52固定于其内,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支撑板52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支撑板52的联动。下文将以第二限位槽623沿第二端帽622的周向方向全部环绕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当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限位槽623沿第二端帽622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第二限位槽623将第二端帽622分隔为第三帽体6221和第四帽体6222,第四帽体6222相对于第三帽体6221靠近第二摆臂42。示例性地,第二限位件可以为具有双螺帽(第三帽体6221和第四帽体6222)的螺栓。第三帽体6221与第四帽体6222之间的间隙宽度(也即第二限位槽623的宽度)以A2标识,固定于第二限位槽623内的第二支撑板52的厚度(也即下文中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的厚度)以B2标识,B2与A2的差值范围可以在0mm-0.06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mm和0.06mm)。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帽体6221和第四帽体6222之间的间隙区域能够形成可用于卡接第二支撑板52的第二限位槽623,而通过使第二支撑板52被固定于第二调节件62的第二限位槽623内,可以仅通过第二调节件62自身即实现第二支撑板52的限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个零件配合而共同限位第二支撑板52所需的额外工作量,能够简化转动机构100的装配流程,提高转动机构100的生产效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9,与前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与前一个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二限位槽623可以是第二端帽622与第二调节件62中的其他结构件配合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件62除第二柱体621和第二端帽622外,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结构624。
第二弹性结构624套设于第二柱体621并与第二摆臂42抵持,第二弹性结构624与第二端帽622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第二限位槽623,第二限位槽623沿第二柱体621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部分第二支撑板52卡持于第二限位槽623。
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端帽622能够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推动第二支撑板52靠近或远离第二摆臂42,以压缩或释放第二弹性结构624。示例性地,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端帽622能够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1旋转,推动第二支撑板52靠近第二摆臂42,以压缩第二弹性结构624,调小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或者,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端帽622能够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1旋转,推动第二支撑板52远离第二摆臂42,以释放第二弹性结构624,调大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第二弹性结构624可以为弹簧环、可伸缩橡胶垫圈等。例如,第二弹性结构624可以为硬度在60度-100度范围内(包括端点值60度和100度),厚度在0.1mm-0.5mm(包括端点值0.1mm和0.5mm)的橡胶圈。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第二柱体621与第二安装孔4211螺纹连接,能够实现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的固定,使第二调节件62能够与第二摆臂42联动。通过使第二支撑板52固定于第一端帽与第二弹性结构624配合形成的第二限位槽623内,能够实现第二支撑板52与第二调节件62的固定,使第二支撑板52能够与第二调节件62联动。当第二摆臂42相对底座转动时,第二调节件62和套设于第二调节件62上的第二弹性结构624能够被第二摆臂42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转动,从而带动夹在第二调节件62的第二端帽622和第二弹性结构624之间的第二支撑板52转动,进而实现第二支撑板52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运动。
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当转动第二端帽622使第二端帽622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时,第二端帽622会带动第二柱体621一起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从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整体的旋转运动。而第二调节件62自身的旋转运动还可以转化为第二调节件62沿轴向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压缩或释放第二弹性结构624,通过第二弹性结构624的形变而实现第二调节件62轴向方向的位移控制,可靠性较佳。
下文将主要以第二限位槽623形成在第二端帽622上来对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原理进行说明,下文对于转动机构100中其他结构的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均可以应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调节方案中。
请结合参阅图20a、图20b和图21,图20a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200的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开状态的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0b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分解示意图,图21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支撑板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
支撑板组件5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分别位于顶板12的两侧,第二支撑板52和第一支撑板51在X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能够作为外折的电子设备200中,除基座10的顶板12之外的另外两个装饰外观件,而与底座11的顶板12配合遮蔽转动机构100内的零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随着可折叠的电子设备200的发展,用户对具有折叠性能的电子设备200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电子设备200具备必备的功能之外,对于电子设备200外观的精致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设备200的外型精致度主要包括外形结构和颜色调配,其中在电子设备200壳体上增加装饰件是外形结构优化的主要手段。装饰件可以提升整机的外观视觉效果,进而起到提高整机精致度的效果。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51、第二支撑板52和顶板12这三个装饰外观件,能够使三者配合遮挡转动机构100内的零部件,满足电子设备200的外观要求。
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具有间隙,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具有间隙。其中,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需为小间隙,以避免用户从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缝隙内目视可见转动机构100的零部件,满足电子设备200的外观要求。
二.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不允许零配接触,以避免在电子设备200的折叠与展开过程中,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产生摩擦。
三.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需均匀设置,以避免用户目视可见的间隙差异,满足电子设备200的外观要求。
示例性地,当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相对展开时,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可以在0.05mm-0.2mm(包括端点值0.05mm和0.2mm)的范围内。和/或,当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相对展开时,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可以在0.05mm-0.2mm(包括端点值0.05mm和0.2mm)的范围内。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51覆盖第一摆臂41和第一调节件61,第一支撑板51连接至第一调节件61,部分第一支撑板51固定于第一限位槽613内。第一支撑板51能够被第一调节件61带动而相对于顶板12靠近或远离,从而调整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大小。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要想实现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间隙的调整,往往需要在调节尺寸链上,各配合零部件进行分组装配,各配合零部件之间尺寸分档进行数据测量、标记、互配等工作,工作量大,易造成错混、堆积物料等问题,给生产带来极大难度,可量产性差。并且这种调节往往是只能单向调节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如由小往大调节第一支撑板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其可调空间有限。
由此,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支撑板51被固定于第一调节件61的第一限位槽613内,可以仅通过第一调节件61自身即实现第一支撑板51的限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个零件配合而共同限位第一支撑板51所需的额外工作量,能够降低第一调节件61到第一支撑板51这条调节链上其余相关结构件的物料尺寸要求,简化转动机构100的装配流程,提高转动机构100的生产效率。另外,由于第一调节件61与第一摆臂41螺纹连接,第一支撑板51与第一调节件61固定连接,故而在第一摆臂41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过程中,第一调节件61能够跟随第一摆臂41相对于底座11进行转动,第一支撑板51能够被第一调节件61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进行转动。
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61可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实现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间距的调整,使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既可以向大调整,也可以向小调整,从而能够实现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间隙的双向无极调节。具体为,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61可以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并沿第一调节件61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一支撑板51靠近顶板12,以调整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使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变小。或者,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61可以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旋转并沿第一调节件61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一支撑板51远离顶板12,以调整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使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变大。
换言之,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在第一摆臂41中扭进第一调节件61而调小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在第一摆臂41中扭出第一调节件61而调大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能够使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可双向无极调节。而通过将第一调节件61的扭转角度转化为第一支撑板51的位移控制,可以在第一调节件61的转动过程中使第一支持板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化,从而能够根据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目标间隙需求而通过第一调节件61的扭转角度进行补偿,使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能够快速便捷的调整到规格间隙内。有利于较好的控制转抽位置处的相邻两个装饰板之间的间隙,提升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的用户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61绕第一调节件61的中心轴线C1的第一旋转角度δ1满足公式:
其中,L1为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第一调节距离,d1为第一柱体611第一外螺纹6111的牙距。
示例性地,第一调节件61每扭转90°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可变化0.05mm。
请结合参阅图20a、图21和图22,图22是沿图20a所示的剖切线C-C剖切所得的剖面示意图。第一支撑板51可以包括第一板体511和第一连接件512。第一板体511可以设有第三滑槽5111,第三滑槽5111可以位于第一板体511沿Y方向的端部,第三滑槽5111用于供第一固定架20的第一滑动体22安装于其内,以实现第一支撑板51与第一固定架20的滑动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23a、图23b和图24,图23a是图18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第一连接件512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3b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第一连接件512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第一连接件512、第一摆臂41和第一调节件61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第一连接件512固定连接至第一板体511朝向第一摆臂41的表面。其中,第一板体511和第一连接件512既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所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一板体511和第一连接件512也可以是通过如焊接、粘接等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一板体511和第一连接件512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可根据第一支撑板51的实际应用需求对第一支撑板51的形成方式进行选取,对此不做严格限制。下文将以第一板体511和第一连接件512为分体式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连接件512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本体5121、第一卡持体5122、第二卡持体5123和两个第二滑动部5124。示例性地,第一连接件512的材质可以为钛合金或不锈钢。
第一连接本体512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5125和第二面5126,第一面5125为第一连接本体5121中朝向第一板体511的表面,第二面5126为第一连接本体5121中朝向第一摆臂41的表面。
第一卡持体5122和第二卡持体5123弯折连接于第一连接本体5121的同一侧,第一卡持体5122和第二卡持体5123间隔设置并均相对于第二面5126凸出设置,部分第一卡持体5122和部分第二卡持体5123卡持于第一限位槽613内,以实现第一连接件512与第一调节件61的固定连接。又因第一连接件512与第一板体511固定连接,故而第一板体511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512实现与第一调节件61的固定连接。换言之,第一连接本体5121、第一卡持体5122和第二卡持体5123配合形成第一卡槽5127,第一卡槽5127与第一调节件61的第一帽体6121卡持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512与第一调节件61的固定连接。
如图23b所示,第一卡持体5122与第一连接本体5121连接的一端和第二卡持体5123与第一连接本体5121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D1,第一卡持体5122与第一端帽612连接的一端和第二卡持体5123与第一端帽612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此设置下,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第一卡持体5122和第二卡持体5123与第一限位槽613的卡持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3b所示,第一连接件512还可以包括第一导向部5128和第二导向部5129,第一导向部5128连接至第一卡持体5122远离第一连接本体5121的一端,第二导向部5129连接至第二卡持体5123远离第一连接本体5121的一端,第一导向部5128与第二导向部5129之间的间距自第一摆臂41向第一板体511的方向(即Z方向)逐渐变小。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卡持体5122和第二卡持体5123与第一限位槽613的卡接过程中,第一导向部5128和第二导向部5129会作为第一连接件512中最先与第一限位槽613进行接触的结构。通过使第一导向部5128与第二导向部5129之间的间距在Z方向上逐渐变小,可以使第一卡槽5127的开口呈现外大内小的喇叭形,喇叭形的开口可以在与第一限位槽613连接时,使第一导向部5128和第二导向部5129朝向第一限位槽613的表面作为能够为第一帽体6121提供导向作用的导向面,而引导第一卡持体5122、第二卡持体5123和第一限位槽613快速对准,从而快速实现第一连接件512和第一调节件61的卡接,可靠性较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持体5122和第二卡持体5123可以与第一帽体6121和/或第二帽体6122连接。示例性地,第一卡持体5122和第二卡持体5123可以与第一帽体6121和/或第二帽体6122焊接连接。
此设置下,可进一步增强第一连接件512与第一调节件61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间隙虚位产生。另外,又因第一连接件512和第一调节件61还卡持连接,故而在转动机构100的折叠打开过程中,可以不完全依赖第一连接件512与第一调节件61的焊点强度,焊点疲劳失效风险小。
请结合参阅图23a、图23b和图24,两个第二滑动部5124分别连接至第一连接本体5121的两侧,两个第二滑动部5124沿Y方向相对设置,每一第二滑动部5124均安装于第一摆臂41的一个第一滑轨414上并能够在该第一滑轨414上滑动。此设置下,当第一连接件512被第一调节件61带动相对于第一摆臂41移动时,由于第二滑动部5124与第一滑轨414的滑动配合,能够使第一连接件512与第一摆臂41滑动连接,进一步增强第一连接件512与第一摆臂4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由于第一支撑板51与调节组件60中的第一调节件61固定连接,与第一固定架20滑动连接。故而当用户折叠第一壳体220时,第一壳体220带动第一固定架20转动,使第一固定架20相对于底座11转动并相对于第一支撑板51滑动。第一摆臂41被第一固定架20带动转动,从而使设置于第一摆臂41上的第一调节件61带动第一支撑板51转动,实现第一支撑板51相对于顶板12的转动运动。换言之,第一固定架20能够相对基座10转动,并带动第一摆臂41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摆臂41又通过第一调节件61带动第一支撑板51转动,以形成“第一固定架20-第一摆臂41-第一调节件61-第一支撑板51-基座10”的转动链,使转动机构100能够流利顺畅的进行转动运动。
请结合参阅图20a、图21和图22,第二支撑板52覆盖第二摆臂42和第二调节件62,第二支撑板52连接至第二调节件62,部分第二支撑板52固定于第二限位槽623内。第二支撑板52能够被第二调节件62带动而相对于顶板12靠近或远离,从而调整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大小。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要想实现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间隙的调整,往往需要在整个调节尺寸链上,各配合零部件进行分组装配,各配合零部件之间尺寸分档进行数据测量、标记、互配等工作,工作量大,易造成错混、堆积物料等问题,给生产带来极大难度,可量产性差。并且这种调节往往是只能单向调节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如由小往大调节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其可调空间有限。
由此,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支撑板52被固定于第二调节件62的第二限位槽623内,可以仅通过第二调节件62自身即实现第二支撑板52的限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个零件配合而共同限位第二支撑板52所需的额外工作量,能够降低第二调节件62到第二支撑板52这条调节链上其余相关结构件的物料尺寸要求,简化转动机构100的装配流程,提高转动机构100的生产效率。另外,由于第二调节件62与第二摆臂42螺纹连接,第二支撑板52与第二调节件62固定连接,故而在第二摆臂42相对于底座11的转动过程中,第二调节件62能够跟随第二摆臂42相对于底座11进行转动,第二支撑板52能够被第二调节件62带动而相对于底座11进行转动。
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62可通过自身的扭转运动而实现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间距的调整,使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既可以向大调整,也可以向小调整,从而能够实现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间隙的双向无极调节。具体为,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62可以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并沿第二调节件62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二支撑板52靠近顶板12,以调整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使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变小。或者,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62可以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旋转并沿第二调节件62的轴向方向移动,而带动第二支撑板52远离顶板12,以调整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使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变大。
换言之,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在第二摆臂42中扭进第二调节件62而调小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在第二摆臂42中扭出第二调节件62而调大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距,能够使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可双向无极调节。而通过将第二调节件62的扭转角度转化为第二支撑板52的位移控制,可以在第二调节件62的转动过程中使第二支持板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化,从而能够根据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目标间隙需求而通过第二调节件62的扭转角度进行补偿,使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能够快速便捷的调整到规格间隙内。有利于较好的控制转抽位置处的相邻两个装饰板之间的间隙,提升转轴位置外观形态的用户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调整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62绕第二调节件62的中心轴线C2的第二旋转角度δ2满足公式:
其中,L2为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第二调节距离,d2为第二柱体621第二外螺纹6211的牙距。
示例性地,第二调节件62每扭转90°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隙可变化0.05mm。
请结合参阅图20a、图20b、图21和图22,第二支撑板52可以包括第二板体521和第二连接件522。第二板体521可以设有第四滑槽5211,第四滑槽5211可以位于第二板体521沿Y方向的端部,第四滑槽5211用于供第二固定架30的第二滑动体32安装于其内,以实现第二支撑板52与第二固定架30的滑动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25a、图25b和图26,图25a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第二连接件522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5b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第二连接件522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6是图20a所示的转动机构100的第二连接件522、第二摆臂42和第二调节件62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第二连接件522固定连接至第二板体521朝向第二摆臂42的表面。其中,第二板体521和第二连接件522既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所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二板体521和第二连接件522也可以是通过如焊接、粘接等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二板体521和第二连接件522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可根据第二支撑板52的实际应用需求对第二支撑板52的形成方式进行选取,对此不做严格限制。下文将以第二板体521和第二连接件522为分体式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连接件522可以包括第二连接本体5221、第三卡持体5222、第四卡持体5223和两个第四滑动部5224。示例性地,第二连接件522的材质可以为钛合金或不锈钢。
第二连接本体522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面5225和第四面5226,第三面5225为第二连接本体5221中朝向第二板体521的表面,第四面5226为第二连接本体5221中朝向第二摆臂42的表面。
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弯折连接于第二连接本体5221的同一侧,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间隔设置并均相对于第四面5226凸出设置,部分第三卡持体5222和部分第四卡持体5223卡持于第二限位槽623内,以实现第二连接件522与第二调节件62的固定连接。又因第二连接件522与第二板体521固定连接,故而第二板体521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522实现与第二调节件62的固定连接。换言之,第二连接本体5221、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配合形成第二卡槽5227,第二卡槽5227与第二调节件62的第二帽体6122卡持连接,从而实现第二连接件522与第二调节件62的固定连接。
如图25b所示,第三卡持体5222与第二连接本体5221连接的一端和第四卡持体5223与第二连接本体5221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三距离D3,第三卡持体5222与第二端帽622连接的一端和第四卡持体5223与第二端帽622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四距离D4,第三距离D3大于第四距离D4。此设置下,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与第二限位槽623的卡持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5b所示,第二连接件522还可以包括第三导向部5228和第四导向部5229,第三导向部5228连接至第三卡持体5222远离第二连接本体5221的一端,第四导向部5229连接至第四卡持体5223远离第二连接本体5221的一端,第三导向部5228与第四导向部5229之间的间距自第二摆臂42向第二板体521的方向(即Z方向)逐渐变小。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与第二限位槽623的卡接过程中,第三导向部5228和第四导向部5229会作为第二连接件522中最先与第二限位槽623进行接触的结构。通过使第三导向部5228与第四导向部5229之间的间距在Z方向上逐渐变小,可以使第二卡槽5227的开口呈现外大内小的喇叭形,喇叭形的开口可以在与第二限位槽623连接时,使第三导向部5228和第四导向部5229朝向第二限位槽623的表面作为能够为第二帽体6122提供导向作用的导向面,而引导第三卡持体5222、第四卡持体5223和第二限位槽623快速对准,从而快速实现第二连接件522和第二调节件62的卡接,可靠性较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可以与第三帽体6221和/或第四帽体6222连接。示例性地,第三卡持体5222和第四卡持体5223可以与第三帽体6221和/或第四帽体6222焊接连接。
此设置下,可进一步增强第二连接件522与第二调节件6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间隙虚位产生。另外,又因第二连接件522和第二调节件62还卡持连接,故而在转动机构100的折叠打开过程中,可以不完全依赖第二连接件522与第二调节件62的焊点强度,焊点疲劳失效风险小。
请结合参阅图25a、图25b和图26,两个第四滑动部5224分别连接至第二连接本体5221的两侧,两个第四滑动部5224沿Y方向相对设置,每一第四滑动部5224均安装于第二摆臂42的一个第二滑轨424上并能够在该第二滑轨424上滑动。此设置下,当第二连接件522被第二调节件62带动相对于第二摆臂42移动时,由于第四滑动部5224与第二滑轨424的滑动配合,能够使第二连接件522与第二摆臂42滑动连接,进一步增强第二连接件522与第二摆臂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由于第二支撑板52与调节组件60中的第二调节件62固定连接,与第二固定架30滑动连接。故而当用户折叠第二壳体230时,第二壳体230带动第二固定架30转动,使第二固定架30相对于底座11转动并相对于第二支撑板52滑动。第二摆臂42被第二固定架30带动转动,从而使设置于第二摆臂42上的第二调节件62带动第二支撑板52转动,实现第二支撑板52相对于顶板12的转动运动。换言之,第二固定架30能够相对基座10转动,并带动第二摆臂42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摆臂42又通过第二调节件62带动第二支撑板52转动,以形成“第二固定架30-第二摆臂42-第二调节件62-第二支撑板52-基座10”的转动链,使转动机构100能够流利顺畅的进行转动运动。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转动机构100中两两装饰门板之间的间隙调整方案(第一支撑板51与顶板12之间间隙,以及第二支撑板52与顶板12之间间隙),在其他领域的间隙调整场景也适用,仅需满足能够变X、Y向调节为角度调整,且可控实现0.01mm级别的准无级双向精调即可,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包括顶板和底座,所述顶板固定连接至所述底座;
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分别位于所述底座的两侧,所述第一摆臂连接至所述底座,所述第一摆臂能够相对所述底座转动,所述第二摆臂连接至所述底座,所述第二摆臂能够相对所述基座转动;
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与所述第一摆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调节件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调节件与所述第二摆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节件具有第二限位槽;
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位于所述顶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板覆盖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一调节件,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板覆盖所述第二摆臂和所述第二调节件,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一端帽,所述第一端帽连接在所述第一柱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端帽的外周面凹设有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第一端帽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
所述第一摆臂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柱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将所述第一端帽分隔为第一帽体和第二帽体,所述第二帽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帽体靠近所述第一摆臂,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帽体和/或所述第二帽体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柱体、第一端帽和第一弹性结构;
所述第一摆臂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柱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端帽连接在所述第一柱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一柱体并与所述第一摆臂抵持,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与所述第一端帽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第一柱体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板卡持于所述第一限位槽。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壁焊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朝向所述第一摆臂的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分体式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本体、第一卡持体和第二卡持体;
所述第一连接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一板体;
所述第一卡持体和所述第二卡持体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卡持体和所述第二卡持体间隔设置并均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凸出设置,部分所述第一卡持体和部分所述第二卡持体卡持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连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卡持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卡持体与所述第一端帽连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卡持体与所述第一端帽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连接至所述第一卡持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导向部连接至所述第二卡持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之间的间距自所述第一摆臂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逐渐变小。
10.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摆臂包括第一摆臂本体和第一转动体,所述第一转动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摆臂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转动体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体能够在所述第一转动槽内滑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还包括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连接至所述第一摆臂本体;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相对所述底座转动,所述第一固定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动部安装至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还包括两个第一滑轨,两个所述第一滑轨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摆臂本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一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摆臂的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两个第二滑动部,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部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第二滑动部均安装于一个所述第一滑轨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
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顶板相对展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隙在0.05mm-0.2mm的范围内,和/或,当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顶板相对展开时,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隙在0.05mm-0.2mm的范围内。
14.如权利要求2-13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第一调节件通过穿透焊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摆臂的穿透焊的焊接厚度在0.3mm-0.8mm的范围内。
15.如权利要求2-14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的牙距的范围在0.15mm-0.4mm的范围内。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顶板分别位于所述底座厚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柔性显示屏为外折屏。
CN202311061181.4A 2023-08-22 2023-08-22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6852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1181.4A CN117685287A (zh) 2023-08-22 2023-08-22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1181.4A CN117685287A (zh) 2023-08-22 2023-08-22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85287A true CN117685287A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28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61181.4A Pending CN117685287A (zh) 2023-08-22 2023-08-22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8528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07525A1 (en) * 2020-04-09 2022-01-06 Chongqing Konk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tile display screens and tiled display device
CN115013423A (zh) * 2021-12-13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3030140A1 (zh) * 2021-09-03 2023-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承托板及柔性屏幕组件
WO2023044726A1 (en) * 2021-09-24 2023-03-30 Intel Corporation Hinge and chassis for flexible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07525A1 (en) * 2020-04-09 2022-01-06 Chongqing Konk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tile display screens and tiled display device
WO2023030140A1 (zh) * 2021-09-03 2023-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承托板及柔性屏幕组件
WO2023044726A1 (en) * 2021-09-24 2023-03-30 Intel Corporation Hinge and chassis for flexible display
CN115013423A (zh) * 2021-12-13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207142A1 (en) Foldable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14385B (zh) 同動式鉸鏈
US11762430B2 (en) Structure of hinge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EP4236274A1 (en) Folding mechanism, hous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206544A1 (en) Structure including internal gear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EP4138371A1 (en) Rotating mechanism, support device, and folding screen terminal
CN211259337U (zh) 同动式铰链
CN213458799U (zh) 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
US20230021638A1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116097011A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EP4325072A1 (en) Hinge assembly and terminal product
CN114017436A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7685287A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027899A (zh) 同动式铰链
CN218760886U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216519159U (zh) 一种用于柔性屏折叠的同步翻转阻尼机构以及折叠铰链
US11609615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6838702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9673084U (zh) 电子设备
CN116044887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085379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EP4239988A1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CN116044889B (zh) 一种同步机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7128235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