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40764A -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40764A
CN116940764A CN202180092499.1A CN202180092499A CN116940764A CN 116940764 A CN116940764 A CN 116940764A CN 202180092499 A CN202180092499 A CN 202180092499A CN 116940764 A CN116940764 A CN 116940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ance weight
rotor
cup
separation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24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广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40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0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4Measures to avoid lubricant contaminating the pumped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抑制因平衡配重件产生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的搅拌,且提高了冷冻机油从制冷剂分离的效率的压缩机。本公开的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压缩机构部,其设置于密闭容器内,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电动机,其设置于密闭容器内,产生驱动力;以及旋转轴,其将由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向压缩机构部传递。电动机具备:转子;定子;第一平衡配重件,其固定于转子的与压缩机构部对置的端面;以及第一杯状部件,其具有包围第一平衡配重件的外周面的侧壁。第一平衡配重件将圆弧状的轻型部与圆弧状的重型部连接而形成,且具备分离部,该分离部是在与转子对置的端面形成的凹部并且在该第一平衡配重件的外周面开口,分离部与贯通流路的开口对置配置,第一杯状部件的侧壁具备相对于分离部位于径向外侧的排出口部。

Description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是涉及压缩机内部的制冷剂流路的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涡旋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由固定涡旋件和摆动涡旋件构成的压缩机构部、以及对该压缩机构部的摆动涡旋件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机。若被压缩机构部压缩并从固定涡旋件的排出口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直接向密闭容器外排出,则由于制冷剂气体中包含对驱动部的轴承部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因此该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被带出到密闭容器外。因此,储存于密闭容器的底部的冷冻机油减少,由于供油不足,因而旋转驱动摆动涡旋件的旋转轴的轴承部产生烧结等,从而引起涡旋压缩机的故障等。
作为解决这样的课题的技术,提出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其具备减少冷冻机油向密闭容器外流出的量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具备:压缩机构部、驱动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用于抵消由压缩机构部产生的离心力与力矩的不平衡的平衡配重件。平衡配重件被固定于转子的上端及下端,并以包围该平衡配重件的方式设置有杯部。杯部防止密闭容器内的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因平衡配重件而被搅拌。
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的混合气体,经过制冷剂流路而被引导至密闭容器的下部。到达密闭容器的下部的混合气体经过转子的贯通流路而向压缩机构部侧排出,流入被安装于压缩机构的端面的排出罩。在该混合气体通过制冷剂流路以及贯通流路的过程中,混合气体中所含的冷冻机油被分离,从而能够减少混合气体所含的冷冻机油的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9194号公报
专利文献1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固定有平衡配重件,用于抵消伴随摆动涡旋件的公转运动的力的不平衡。该平衡配重件如风扇的叶片那样旋转,从而将从转子的下方经过贯通流路被排出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气体进行搅拌。因此,通过转子的贯通流路被排出的制冷剂与冷冻机油,被平衡配重件再次搅拌,因此存在抑制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分离、无法充分得到防止油流出的效果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得到抑制因平衡配重件产生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的搅拌,并且提高了冷冻机油从制冷剂分离的效率的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公开的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其具有储存冷冻机油的储油件;压缩机构部,其设置于所述密闭容器内,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电动机,其设置于所述密闭容器内,产生驱动力;以及旋转轴,其将由所述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向所述压缩机构部传递,所述电动机具备:转子,其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定子,其固定于所述密闭容器,并形成有将从所述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向所述密闭容器的下部引导的制冷剂流路;第一平衡配重件,其固定于所述转子的与所述压缩机构部对置的端面;以及第一杯状部件,其具有包围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的外周面的侧壁,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将圆弧状的轻型部与圆弧状的重型部连接而形成,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具备分离部,该分离部是在与所述转子对置的端面形成的凹部,且开口于该第一平衡配重件的外周面,所述分离部与沿轴向贯通所述转子而设置的贯通流路的开口对置配置,所述第一杯状部件的所述侧壁具备排出口部,该排出口部相对于所述分离部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
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压缩机。
根据本公开,压缩机使与制冷剂一起通过转子的贯通流路的冷冻机油与分离部碰撞,并从设置于第一杯状部件的侧壁的排出口部向第一杯状部件的外部排出,所述分离部设置于在转子的上部具备的第一平衡配重件的端面。由此,抑制冷冻机油因第一平衡配重件的搅拌,能够抑制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流入与排出管连通的排出罩的开口部。由此,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提高冷冻机油从制冷剂分离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纵剖视图。
图2是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
图3是表示设置于图1的导承架4的外周部的第一通路4f的横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第一杯状部件17的周边构造的放大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电动机5的定子5b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方式3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1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4是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5是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6是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7是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8是实施方式7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9是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20是实施方式9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此说明的压缩机示出纵置型的涡旋压缩机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横置型的压缩机,另外压缩机构部也可以是涡旋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另外包括图1在内以下的附图是示意地表示,对于各结构部件的大小的关系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纵剖视图。图2是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制冷循环装置200例如在冰箱、冰柜、空调装置、制冷装置、热水器等各种工业机械中使用。涡旋压缩机100是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要素之一。
(制冷循环装置200)
制冷循环装置200通过配管将涡旋压缩机100、四通切换阀103、室内侧热交换器106、减压器105以及室外侧热交换器104依次连接而构成。在涡旋压缩机100的吸入侧连接有吸入消声器101,并与四通切换阀103连接。四通切换阀103也与涡旋压缩机100的排出侧连接,对来自涡旋压缩机100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从而切换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回路内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在实施方式1中,制冷循环装置200作为一个例子是空调装置。制冷循环装置200通过切换四通切换阀103,来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通常,对于空调装置而言,室内侧热交换器106搭载于室内的装置,其余的涡旋压缩机100、四通切换阀103、室外侧热交换器104、减压器105搭载于室外的装置。
例如,在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转中,四通切换阀103与图2的实线侧连接。由涡旋压缩机100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室内侧热交换器106流动,冷凝且液化。液状制冷剂在减压器105挤压,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状态并向室外侧热交换器104流入。气液二相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侧热交换器104蒸发,气体化而经过四通切换阀103再次返回涡旋压缩机100。即,制冷循环装置200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如图2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循环。通过该循环,在作为蒸发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104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输送到室外侧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吸热,吸热后的制冷剂被输送至作为冷凝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106,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加热室内的空气。
在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四通切换阀103与图2的虚线侧连接。由涡旋压缩机100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室外侧热交换器104流动,冷凝且液化。液状制冷剂被减压器105挤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状态,并向室内侧热交换器106流入。气液二相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侧热交换器106中蒸发,气体化而经过四通切换阀103再次返回涡旋压缩机100。
即,若从制热运转变为制冷运转,则室内侧热交换器106从冷凝器变为蒸发器,室外侧热交换器104从蒸发器变为冷凝器。因此,制冷剂如图2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循环。通过该循环,在作为蒸发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106中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室内的空气吸热即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将吸热后的制冷剂输送至作为冷凝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104,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向外部空气散热。
此时,在制冷循环装置200循环的制冷剂通常使用R410A制冷剂或者R32制冷剂、R290制冷剂等。
(涡旋压缩机100)
如在上述中说明的那样,涡旋压缩机100将在制冷循环装置200循环的制冷剂吸入,进行压缩并作为高温高压的状态排出。该涡旋压缩机100在密闭容器10内具备压缩机构部14,该压缩机构部14组合有固定涡旋件1和相对于固定涡旋件1公转(摆动)的摆动涡旋件2。另外,涡旋压缩机100具备经由旋转轴6而对摆动涡旋件2进行驱动的电动机5。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一个例子对纵置型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在纵置型的涡旋压缩机100的情况下,例如压缩机构部14配置于密闭容器10的上部,电动机5配置于压缩机构部14的下方。
(压缩机构部14)
压缩机构部14具备固定涡旋件1、摆动涡旋件2、柔性框架3以及导承架4。固定涡旋件1具备:台板部1a;和板状漩涡齿1b,其是从台板部1a的朝向配置有电动机5的一侧的一方的面(图1中下侧的面)突出设置的漩涡状突起。另外,摆动涡旋件2具备:台板部2a;和板状漩涡齿2b,其从台板部2a的与固定涡旋件1对置的面(图1中上侧的面)突出设置,且是与板状漩涡齿1b实质同一形状的漩涡状突起。通过使固定涡旋件1的板状漩涡齿1b与摆动涡旋件2的板状漩涡齿2b相互啮合,从而形成有由于摆动涡旋件2的公转而容积相对变化的压缩室1f。
涡旋压缩机100具备从下方支承压缩机构部14的导承架4。导承架4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内部,固定涡旋件1在外周部处通过螺栓(未图示)紧固于导承架4。在固定涡旋件1的台板部1a的外周部设置有用于将制冷剂气体导入压缩室1f的吸入管13。吸入管13与设置有吸入止回阀1g的吸入口1e连接。在固定涡旋件1的台板部1a的中央部形成有使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排出的排出口1d。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向密闭容器10内的上部空间10a排出。排出至该上部空间10a的制冷剂气体如在后面说明的那样经过制冷剂流路30被向油分离机构引导,分离出冷冻机油后的制冷剂气体从排出管12排出。
摆动涡旋件2通过欧氏机构9而阻止自转运动,构成为相对于固定涡旋件1不进行自转运动而进行公转运动(摆动运动)。在固定涡旋件1的台板部1a的外周部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形成有两个一对欧氏引导槽1c。欧氏机构9的两个一对固定侧键9a以往复滑动自如的方式卡合于该欧氏引导槽1c。另外,在摆动涡旋件2的台板部2a的外周部,与固定涡旋件1的欧氏引导槽1c具有90度相位差的两个一对欧氏引导槽2c几乎形成在一条直线上。欧氏机构9的两个一对摆动侧键9b以往复滑动自如的方式卡合于欧氏引导槽2c。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欧氏机构9,摆动涡旋件2能够在不自转的情况下进行摆动运动(回旋运动)。
在摆动涡旋件2的与板状漩涡齿2b的形成面相反侧(图1中为下侧)的面的中心部形成有中空圆筒形状的突起部2d。在突起部2d插入有设置于旋转轴6的上端部的偏心轴部6a。
在摆动涡旋件2的台板部2a的与板状漩涡齿2b相反侧(图1中为下侧)的面形成有能够与柔性框架3的推力轴承3a压接滑动的推力面2f。另外,在摆动涡旋件2的台板部2a设置有贯通压缩室1f和推力面2f的抽气孔2g,成为将压缩中途的制冷剂气体抽出而导向推力面2f的构造。
柔性框架3收纳于导承架4内。柔性框架3从下方支承摆动涡旋件2以及欧氏机构9,对旋转轴6的轴向以及径向进行支承。另外,柔性框架3被导承架4支承。
柔性框架3在外周部设置有上圆筒面3p和下圆筒面3s。在导承架4的内周部设置有供柔性框架3的上圆筒面3p嵌合的上圆筒面4c以及供柔性框架3的下圆筒面3s嵌合的下圆筒面4d。通过上圆筒面4c以及下圆筒面4d,由导承架4在径向上支承柔性框架3。
在柔性框架3的下圆筒面3s的中心部设置有在径向上支承被电动机5的转子5a旋转驱动的旋转轴6的主轴承3c以及辅助主轴承3d。
设置有从推力轴承3a的面内沿轴向贯通柔性框架3的外周部的连通孔3e。在连通孔3e的上端开口的推力轴承开口部3t与贯通摆动涡旋件2的台板部2a的抽气孔2g面对面而配置。
在柔性框架3的推力轴承3a的外周侧形成有供欧氏机构环状部9c往复滑动运动的面亦即往复滑动面3b。此外,柔性框架3具有从内周面贯通至外周面的连通孔3f。连通孔3f形成为将台板外周部空间2k以及框架上部空间4a与欧氏机构环状部9c的内侧的空间连通。柔性框架3在框架上部空间4a与突起部外侧空间2n之间设置有调整突起部外侧空间2n的压力的中间压调整阀3g、中间压调整阀按压件3h以及中间压调整弹簧3k。中间压调整弹簧3k比自然长度缩短地收纳于中间压调整阀空间3n。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柔性框架3与导承架4独立构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一体的一个架构成两架。
对于由导承架4的内侧面和柔性框架3的外侧面形成的框架下部空间4b而言,其上下由环状密封件7a、7b隔开。在此,在柔性框架3的外周面的两个部位形成有收纳环状密封件7a、7b的环状的密封槽,但该密封槽也可以形成于导承架4的内周面。框架下部空间4b成为仅与柔性框架3的连通孔3e连通,并封入从抽气孔2g供给的压缩中途的制冷剂气体的构造。此外,上下由摆动涡旋件2的台板部2a和柔性框架3包围的推力轴承3a的外周侧的空间亦即台板外周部空间2k成为吸入气体氛围(吸入压)的低压空间。
图3是表示在图1的导承架4的外周部设置的第一通路4f的横剖视图。如图3所示,导承架4的外周面40通过热压配合或焊接等而固定于密闭容器10。导承架4的外周部以及固定涡旋件1的外周部设置有缺口,通过缺口而形成有第一通路4f。即,在压缩机构部14的外周部设置有连通压缩机构部14的上部的空间和下部的空间的第一通路4f。
从排出口1d排出至密闭容器10的上部空间10a的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通路4f而向密闭容器10的下方流动。对于在配置于压缩机构部14的下方的电动机5通过了的制冷剂气体而言,向形成有储油部10b的密闭容器10的底部流动。在密闭容器10的底部的储油部10b储存有冷冻机油11。
在密闭容器10设置有供内部的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管12。上述的第一通路4f设置于隔着中心轴而与排出管12相反侧的位置。导承架4具备与排出管12连通的第一排出通路4g。第一排出通路4g在下端面的中央附近的部分以及侧面开口,且形成为导承架4的下方的空间与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排出管12连通。
在导承架4的下端部形成有从径向外侧支承柔性框架3的下圆筒面3s的下部圆筒部41(形成有下圆筒面4d的部分)。此外,在开设有第一排出通路4g的导承架4的与电动机5对置的端面,以包围下部圆筒部41的方式固定有排出罩16。排出罩16在中央部朝向下方而形成有开口部16b。由排出罩16和导承架4的端面形成的第二排出通路16a与第一排出通路4g连通。
(电动机5)
电动机5通过由电力产生的驱动力将旋转轴6旋转驱动,且具备固定于旋转轴6的转子5a、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定子5b。转子5a通过热压配合等而固定于旋转轴6。通过开始向定子5b的通电,转子5a被旋转驱动,使旋转轴6旋转。此外,旋转轴6的上端部形成有旋转自如地与摆动涡旋件2的摆动轴承2e卡合的偏心轴部6a。此外,在偏心轴部6a的下侧的部分,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有旋转轴平衡配重件6f。
如图1所示,在密闭容器10的侧面设置有玻璃端子10c,玻璃端子10c与电动机5的定子5b通过导线5j连接。
在固定有偏心轴部6a以及旋转轴平衡配重件6f的固定部6g的下侧形成有与柔性框架3的主轴承3c以及辅助主轴承3d旋转自如地卡合的主轴部6b。
在旋转轴6的下端部,形成有与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下部的子框架8的副轴承8a旋转自如地卡合的副轴部6c。子框架8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下部,以使冷冻机油11流入至形成于密闭容器10的下端部的储油部10b的方式设置有流入孔8b。
旋转轴6在下端部的副轴部6c与上端部的主轴部6b之间例如通过热压配合而固定有电动机5的转子5a。旋转轴6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孔亦即供油路6d。在供油路6d的下端安装有供油口6e。供油口6e浸入储存于密闭容器10的底部的冷冻机油11内。因此,通过设置于旋转轴6的下部的供油机构或泵机构从供油口6e朝向上方吸上冷冻机油11。供油路6d的上端在摆动涡旋件2的突起部2d内开口,被吸上了的冷冻机油11从供油路6d的上端开口流出至摆动轴承2e,对偏心轴部6a以及摆动轴承2e进行润滑。
旋转轴6设置有从供油路6d分支的供油孔6h。供油孔6h在与供油路6d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冷冻机油11从供油孔6h被供给至辅助主轴承3d,对辅助主轴承3d以及主轴部6b进行润滑。另外,旋转轴6对主轴承3c供给冷冻机油11的供油孔(无图示)在图1中省略图示。
(转子5a)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剖视图。图4的(a)示出包含转子5a的中心轴的纵截面,图4的(b)示出相对于转子5a的中心轴而垂直的横截面。转子5a成为圆筒形状,具备在中央部固定有旋转轴6的轴固定孔5h。此外,在轴固定孔5h的周围形成有贯通流路5f,上述贯通流路5f与中心轴平行地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转子5a。在实施方式1中,贯通流路5f绕转子5a的中心轴在四个部位配置,分别从中心轴以等距离配置。
在转子5a的上端面52固定有第一平衡配重件15a。在转子5a的下端面53固定有第二平衡配重件15i。当在旋转轴6的轴向上观察时,第一平衡配重件15a与第二平衡配重件15i相对于旋转轴6的中心轴而对称地固定。换言之,第一平衡配重件15a和第二平衡配重件15i重心相对于旋转轴6的中心轴而偏心设置,各自的重心配置于相对于中心轴对称的位置。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5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5的(b)示出图5的(a)的A-A部的截面。如图5所示那样,第一平衡配重件15a成为以圆弧状形成的轻型部15b与以圆弧状形成的重型部15c相连而包围中心轴的周围的圆环状。此外,第一平衡配重件15a固定于转子5a的上端面。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与转子5a的上端面之间夹着配置有第一杯状部件17。
如图5的(a)所示那样,轻型部15b具备:沿着转子5a的外周配置的圆弧部15p;和圆弧部15p的内周面15k局部地朝向中心突出而形成的两处突出部15q。突出部15q突出至转子5a的轴固定孔5h的附近为止,形成有供用于将第一平衡配重件15a固定于转子5a的固定件15h穿过的固定件孔15d。
重型部15c以半圆筒状形成,且在转子5a的中心轴方向上比轻型部15b厚地形成。此外,重型部15c具备:接触部15f,其形成有用于使固定件15h穿过的固定件孔15d;和分离部15g,其与重型部15c的转子5a的上端面对置,且从与第一杯状部件17抵接的面凹陷而形成。如图5的(b)所示,分离部15g是在转子5a的与上端面对置的面形成的凹部。该凹部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外周面开口。分离部15g形成于与转子5a的贯通流路5f对应的位置。即,分离部15g是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下端面局部地形成的凹部,且形成为由该凹部包围的空间从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外周面与外侧的空间连通。
第一平衡配重件15a与固定于转子5a的下端面的第二平衡配重件15i以及固定于上述的旋转轴6的上端部的旋转轴平衡配重件6f一起来抵消由于摆动涡旋件2摆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与力矩的力的不平衡。即,压缩机构部14构成为,通过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第二平衡配重件15i以及旋转轴平衡配重件6f,得到动平衡以及静平衡。
(第一杯状部件17以及第二杯状部件18)
如图1所示,在转子5a的上端面固定有从径向外侧包围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外周面的第一杯状部件17。在转子5a的下端面固定有从外侧包围第二平衡配重件15i的外周面的第二杯状部件18。第一杯状部件17以及第二杯状部件18以有底筒状形成,在供旋转轴6插通的中央部、与转子5a的贯通流路5f对应的位置以及供固定件15h插通的部分形成有孔。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第一杯状部件17的周边构造的放大图。第一杯状部件17的上端的开口部17a与前述的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对置设置。第一杯状部件17的侧壁17c的前端比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端面朝向压缩机构部14突出。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杯状部件17的侧壁17c的前端在轴向上位于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c的下方,但也可以位于与开口部16c相同的位置或位于开口部16c的上方。在第一杯状部件17的侧壁17c且在与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径向上开口的分离部15g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排出口部17b。通过了贯通流路5f的制冷剂构成为从分离部15g通过排出口部17b而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侧壁17c的外侧流动。
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的内径D与第一杯状部件17的开口部17a的内径d之间的关系成为D<d。即,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的内径小于第一杯状部件17的上端的开口部17a的内径d。因此,抑制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外部排出了的冷冻机油流入比第一杯部件17的侧壁17c靠内侧的开口部16b。
第二杯状部件18以使开口部向下的状态安装在转子5a的下端面。第二杯状部件18形成为有底筒形状的筒部从外侧包围第二平衡配重件15i的外周面。
(贯通流路5f)
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转子5a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贯通流路5f。多个贯通流路5f避开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接触部15f而配置。
对于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重型部15c侧设置的贯通流路5f的开口而言,避开与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接触部15f面对面的位置而配置。此外,对于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侧设置的贯通流路5f的开口而言,避开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接触部15f而配置,即,避开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的突出部15q而配置。
(贯通流路5f与周边部件之间的关系)
多个贯通流路5f避开在转子5a的下端面固定的第二平衡配重件15i的设置位置而配置。第一杯状部件17以及第二杯状部件18的底部在与多个贯通流路5f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
第一杯状部件17以及第二杯状部件18优选为非磁性体。另外,贯通流路5f也可以贯通第二平衡配重件15i而形成,也可以避开第二杯状部件18的位置而设置。此外,多个贯通流路5f相对于转子5a的中心轴而对称或点对称地形成。
(定子5b)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电动机5的定子5b的剖视图。图7示出与定子5b的中心轴垂直的截面。电动机5的定子5b的外周面通过热压配合或焊接等而固定于密闭容器10。如图7所示,定子5b在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与中心轴平行的平面5r。换言之,定子5b的圆柱形状的外周部的一部分通过平面5r被切除。第二通路5g由形成于定子5b的平面5r以及密闭容器10的内周面包围而形成。
对于在前述的导承架4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一通路4f以及在定子5b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二通路5g而言,构成将从压缩机构部14的排出口1d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向密闭容器10的底部引导的制冷剂流路30。
(涡旋压缩机100的动作)
在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起动时以及运转时,制冷剂由吸入管13吸入,并进入通过使固定涡旋件1的板状漩涡齿1b以及摆动涡旋件2的板状漩涡齿2b啮合而形成的压缩室1f。由电动机5驱动的摆动涡旋件2伴随着偏心回旋运动而使压缩室1f的容积减少。通过该压缩行程使吸入制冷剂成为高压。另外,在上述压缩行程中,压缩中途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从摆动涡旋件2的抽气孔2g经由柔性框架3的连通孔3e被导向框架下部空间4b。框架下部空间4b通过抽气孔2g和连通孔3e而维持为中间压力氛围。
经由上述压缩行程,从固定涡旋件1的排出口1d向密闭容器10的上部空间10a排出由制冷剂和冷冻机油构成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过由设置于压缩机构部14的外周部的第一通路4f和设置于电动机5的定子5b的外周部的第二通路5g构成的制冷剂流路30,而被导向比电动机5靠下方的空间即密闭容器10的底部。混合气体在被导向密闭容器10的底部的过程中使冷冻机油分离。
冷冻机油被分离了的制冷剂气体从在电动机5的转子5a的下端面安装的第二杯状部件18的开口部18a进入第二杯状部件18的内部,流入设置于转子5a的贯通流路5f。通过与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分离部15g对应设置的贯通流路5f而上升了的制冷剂气体以及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分离部15g碰撞。碰撞了分离部15g的制冷剂气体以及冷冻机油向径向外侧流动,从排出口部17b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外侧排出。
通过了不与分离部15g面对面的贯通流路5f的制冷剂气体在第一杯状部件17的内部上升而向排出罩16内流入。并且,制冷剂气体经由排出罩16内的第二排出通路16a而经过第一排出通路4g,进一步经过排出管12而向密闭容器10外放出。
接下来,对冷冻机油向涡旋压缩机100的外部的排出进行说明。在涡旋压缩机100运转时,冷冻机油若向各轴承以及滑动部供给,其后,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密闭容器10内部循环,向储油部10b返回,则与制冷剂一起经过排出管12而向密闭容器10外部排出。若向该密闭容器10外部排出的冷冻机油的量多,则由储油部10b保有的冷冻机油的量减少。若密闭容器10内的冷冻机油减少,则向各轴承以及滑动部的供油量减少,最后冷冻机油枯竭,在各轴承以及滑动部中产生异常磨损或粘连,导致压缩机破损。
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为了使向密闭容器10的外部排出的冷冻机油11的量减少,使经过转子5a的贯通流路5f而流动至转子5a的上端的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与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重型部15c的分离部15g碰撞,并导向径向外侧。分离部15g形成于与贯通流路5f对置的位置。通过贯通流路5f并碰撞了分离部15g的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被改变流动方向,由于离心力而从分离部15g朝向外侧流动。第一杯状部件17的侧壁17c具备排出口部17b。第一杯状部件17的排出口部17b与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外周面的设置有分离部15g的位置对应设置,并在径向上与分离部15g对置设置。
第一杯状部件17从转子5a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5a的上端所具备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且上方开口。但是,由于在第一杯状部件17的侧壁17c,与分离部15g对应地设置有排出孔部17b,因此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气体从处于侧壁17c的排出口部17b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外部排出。
从第一杯状部件17的排出口部17b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以及冷冻机油向比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靠外侧流出,因此,不易流入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此外,冷冻机油从排出口部17b朝向外侧流动,因此,与从密闭容器10的上方向下方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一起向密闭容器10的下方流动。
如以上那样,对于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而言,被压缩机构部14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10内向下方流动且再次循环至上方为止期间将冷冻机油11分离。因此,与现有的压缩机比较,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大幅减少向密闭容器10的外部排出的冷冻机油的量。由此,涡旋压缩机100能够由储油部10b保持的冷冻机油的量增加。进而,能够得到抑制供油量向涡旋压缩机100内的轴承以及滑动部件的降低且可靠性高的涡旋压缩机100以及制冷循环装置200。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涡旋压缩机100是相对于实施方式1而变更了第一杯状部件17的构造的结构。
图8是实施方式2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8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8的(b)表示图8的(a)的A-A部的截面。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一杯状部件17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侧的侧壁17c至少一处追加排出口部17d。在实施方式1中,有时冷冻机油与从不和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分离部15g对置的贯通流路5f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一起流入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在第一杯状部件17进一步设置排出口部17d,将从配置于轻型部15b侧的贯通流路5f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以及冷冻机油导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径向外侧。另外,有时将排出口部17d称为第二排出口部。
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杯状部件17中,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侧且在轻型部15b与重型部15c的边界的附近设置有排出口部17d。但是,设置于轻型部15b侧的排出口部17d不是仅限定于该位置。排出口部17d设置于除分离部15g的径向外侧以外的部分,不在连结中心轴与排出口部17d的假想直线上配置分离部15g。
实施方式2的涡旋压缩机100通过在第一杯状部件17新设置排出口部17b,能够增加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外部排出的冷冻机油。通过向第一杯状部件17排出冷冻机油,使流入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的冷冻机油的量减少,涡旋压缩机100能够抑制向外部排出的冷冻机油。
实施方式3.
对实施方式3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的涡旋压缩机100是相对于实施方式1而变更了第一杯状部件17以及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构造的结构。
图9是实施方式3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9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9的(b)表示图9的(a)的B-B部的截面。实施方式3的涡旋压缩机100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的接触部15f也与重型部15c的分离部15g同样地设置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分离部15g。而且,以与设置于轻型部15b的分离部15g对置的方式配置转子5a的贯通流路5f。在位于轻型部15b的分离部15g的径向外侧的第一杯状部件17的侧壁17c形成排出口部17b。另外,有时将设置于重型部15c的分离部15g称为第一分离部15g,将设置于轻型部15b的分离部15g称为第二分离部15g。
对于涡旋压缩机100而言,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一起经过电动机5的转子5a的贯通流路5f,向转子5a的上方上升。从与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分离部15g面对面的贯通流路5f上升了的制冷剂气体和冷冻机油如前述那样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外部排出。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于轻型部15b侧的贯通流路5f直接朝向排出罩16流动,但在实施方式3中,配置于轻型部15b侧的贯通流路5f与第二分离部15g对置。因此,通过了贯通流路5f的制冷剂气体以及冷冻机油与第二分离部15g碰撞,向径向外侧流动。第二分离部15g的径向外侧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外周面开口,在与该开口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排出口部17b。
第二分离部15g也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设置于重型部15c的第一分离部15g同样,改变通过了贯通流路5f的制冷剂的流动而向径向外侧流动,与冷冻机油一起向第一杯状部件17的径向外侧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流入处于比第一杯状部件17的开口部17a靠内侧的排出罩16的开口部16b。
实施方式4.
对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是相对于实施方式1而变更了分离部15g以及排出口部17b的构造的结构。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0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0的(b)表示图10的(a)的A-A部的截面。对于实施方式4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而言,一个分离部15g相对于设置于重型部15c侧的转子5a的两个贯通流路5f而对置。即,将形成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重型部15c的两个分离部15g连接而变更为一个分离部15g。在能够确保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强度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通过使一个分离部15g相对于多个贯通流路5f对置配置,能够简化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构造。
图10所示的第一杯状部件17与设置于重型部15c的一个分离部15g对应地具有一个排出口部17b。即,在轴向上观察时,排出口部17b配置在连结了中心轴与分离部15g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第一平衡配重件15a以及第一杯状部件17的构造简化,因此,制造容易且成本也能够减少。
(变形例)
图11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1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1的(b)表示图11的(a)的A-A部的截面。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第一杯状部件17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侧且轻型部15b与重型部15c的边界的附近设置排出口部17d。通过这样构成,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起到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2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2的(b)表示图12的(a)的A-A部的截面。图12的(a)所示的第一杯状部件17具有相对于形成于重型部15c的分离部15g而对应的一个排出口部17b,但也可以具有与两个贯通流路5f分别对应的排出口部17b。即,两个排出口部17b分别也可以构成为,在轴向上观察时,配置在连结了中心轴与贯通流路5f的直线的延长线上。图12的(a)所示的第一杯状部件17由于每一个的排出口部17b的面积小,因此能够比图10的(a)以及图11的(a)所示的第一杯状部件17更高地保证强度。此外,图12的(a)的第一杯状部件17通过在与分离部15g重叠的位置形成两个以上排出口部17b,冷冻机油的排出效率也高。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3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1的(b)表示图13的(a)的A-A部的截面。图12的(a)所示的第一杯状部件17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侧且轻型部15b与重型部15c的边界的附近设置排出口部17d。通过这样构成,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起到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对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是相对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而变更了分离部15g以及排出口部17b的构造的结构。
图14是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4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4的(b)表示图14的(a)的B-B部的截面。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与实施方式3同样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也设置了分离部15g。实施方式5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构成为使设置于轻型部15b的一个分离部15g与两个贯通流路5f对置。
图14所示的第一杯状部件17在分别设置于轻型部15b以及重型部15c的分离部15g的径向外侧具备排出口部17b。各个排出口部17b形成为与分离部15g的周向的宽度对应的宽度。即,在轴向上观察时,排出口部17b配置在连结了中心轴与分离部15g的直线的延长线上。通过这样构成,对于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和第一杯状部件17而言,从由贯通流路5f流出的制冷剂分离冷冻机油的效率提高,并且能够成为简单的构造。
(变形例)
图15是实施方式5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5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5的(b)表示图15的(a)的B-B部的截面。实施方式5的第一杯状部件17也可以设置为使排出口部17b分别与多个贯通流路5f对应。即,如图15的(a)所示那样,第一杯状部件17也可以构成为与一个分离部15g对应地配置有两个排出口部17b。此时,在轴向上观察时,多个排出口部17b分别在连结中心轴与多个贯通流路5f各自的直线的延长线上各配置有一个。
实施方式6.
对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是相对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而变更了第一杯状部件17的排出口部17b的构造的结构。
图16是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6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6的(b)表示图16的(a)的A-A部的截面。对于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而言,虽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是相同的构造,但第一杯状部件17的排出口部17b的构造不同。在实施方式6中,相对于设置于重型部15c的两个分离部15g而设置有一个排出口部17b。这样的构造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相同的效果,并且使第一杯状部件17的构造变简单。
(变形例)
图17是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7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7的(b)表示图17的(a)的A-A部的截面。实施方式4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第一杯状部件17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轻型部15b侧且轻型部15b与重型部15c的边界的附近设置排出口部17d。通过这样构成,实施方式6的涡旋压缩机100起到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7.
对实施方式7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7的涡旋压缩机100是相对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而变更了第一杯状部件17的排出口部17b的构造的结构。
图18是实施方式7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8的(a)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图18的(b)表示图18的(a)的B-B部的截面。对于实施方式7的涡旋压缩机100而言,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是相同的构造,但第一杯状部件17的排出口部17b的构造不同。在实施方式7中,相对于设置于重型部15c的两个分离部15g而设置有一个排出口部17b。即便为这样的构造,实施方式7的涡旋压缩机100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使第一杯状部件17的构造变简单。
(变形例)
图18的(a)所示的第一杯状部件17也可以将与轻型部15b或重型部15c的任一者的分离部15g对应的排出口部17b变更为多个排出口部17b。即,也可以将图18的(a)的第一杯状部件17的两个排出口部17b中的一者变更为图15的(a)所示的多个排出口部17b。
实施方式8.
对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是变更了实施方式1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形状的结构。
图19是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9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相对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而变更轻型部15b的形状。实施方式8的第一平衡配重件215a的轻型部215b具有分别与重型部15c的两端连接的两个圆弧部215p。即,第一平衡配重件215a通过构成绕中心轴的半周的量的重型部15c和分别与其两端连接的不足1/4周的量的圆弧部215p,成为包围中心轴的圆弧形状。如图19所示那样,在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中,设置于轻型部215b侧的贯通流路5f在没有设置有圆弧部215p的部分配置。
在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第一杯状部件17的轻型部215b侧设置排出口部17b。另外,也可以将重型部15c侧的分离部15g变更为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4同样使一个分离部15g与多个贯通流路5f对应。排出口部17b也可以与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6同样,变更为一个排出口部17b相对于多个分离部15g而对应。在实施方式8的涡旋压缩机100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8的轻型部215b也可以形成为与重型部15c相同的厚度、相同的内外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平衡配重件215a成为圆弧形状,且构成为重心相对于中心轴而偏心,并且能够简化构造。
实施方式9.
对实施方式9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9的涡旋压缩机100是变更了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的形状的结构。
图20是实施方式9的涡旋压缩机100的转子5a的上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20是在轴向上观察转子5a的图。实施方式9的涡旋压缩机100相对于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第一平衡配重件15a而变更轻型部15b的形状。第一平衡配重件315a的轻型部15b具有分别与重型部15c的两端连接的两个圆弧部215p以及315p。即,第一平衡配重件315a通过构成绕中心轴的半周的量的重型部15c和分别与其两端连接的圆弧部215p以及圆弧部315p,成为包围中心轴的圆弧形状。
如图20所示那样,在实施方式9的涡旋压缩机100中,设置于轻型部215b侧的贯通流路5f与设置于圆弧部315p的分离部15g对应配置。另外,在实施方式9中,分离部15g以及贯通流路5f的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即,也可以使多个贯通流路5f中的一部分配置于圆弧部315p之下,使剩下的部分配置于圆弧部215p之下,在圆弧部315p以及215p分别形成分离部15g。在实施方式9的涡旋压缩机100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3的涡旋压缩机100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9的轻型部315b的两个圆弧部215p以及315p也可以形成与重型部15c相同的厚度、相同的内外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平衡配重件315a成为圆弧形状,并构成为重心相对于中心轴而偏心,并且能够简化构造。
如以上那样,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9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为一个例子,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彼此组合,另外,也能够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另外,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涡旋件;1a...台板部;1b...板状漩涡齿;1c...欧氏引导槽;1d...排出口;1e...吸入口;1f...压缩室;1g...吸入止回阀;2...摆动涡旋件;2a...台板部;2b...板状漩涡齿;2c...欧氏引导槽;2d...突起部;2e...摆动轴承;2f...推力面;2g...抽气孔;2k...台板外周部空间;2n...突起部外侧空间;3...柔性框架;3a...推力轴承;3b...往复滑动面;3c...主轴承;3d...辅助主轴承;3e...连通孔;3f...连通孔;3g...中间压调整阀;3h...中间压调整阀按压件;3k...中间压调整弹簧;3n...中间压调整阀空间;3p...上圆筒面;3s...下圆筒面;3t...推力轴承开口部;4...导承架;4a...框架上部空间;4b...框架下部空间;4c...上圆筒面;4d...下圆筒面;4f...第一通路;4g...第一排出通路;5...电动机;5a...转子;5b...定子;5f...贯通流路;5g...第二通路;5h...轴固定孔;5j...导线;5r...平面;6...旋转轴;6a...偏心轴部;6b...主轴部;6c...副轴部;6d...供油路;6e...供油口;6f...旋转轴平衡配重件;6g...固定部;6h...供油孔;7a...环状密封件;7b...环状密封件;8...子框架;8a...副轴承;8b...流入孔;9...欧氏机构;9a...固定侧键;9b...摆动侧键;9c...欧氏机构环状部;10...密闭容器;10a...上部空间;10b...储油部;10c...玻璃端子;11...冷冻机油;12...排出管;13...吸入管;14...压缩机构部;15a...第一平衡配重件;15b...轻型部;15c...重型部;15d...固定件孔;15f...接触部;15g...分离部;15h...固定件;15i...第二平衡配重件;15k...内周面;15p...圆弧部;15q...突出部;16...排出罩;16a...第二排出通路;16b...开口部;17...第一杯状部件;17a...开口部;17b...排出口部;17c...侧壁;17d...排出口;18...第二杯状部件;18a...开口部;30...制冷剂流路;40...外周面;41...下部圆筒部;52...上端面;53...下端面;100...涡旋压缩机;101...吸入消声器;103...四通切换阀;104...室外侧热交换器;105...减压器;106...室内侧热交换器;200...制冷循环装置;215a...第一平衡配重件;215b...轻型部;215p...圆弧部;315a...第一平衡配重件;315b...轻型部;315p...圆弧部;D...内径;d...内径。

Claims (16)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密闭容器,其具有储存冷冻机油的储油件;
压缩机构部,其设置于所述密闭容器内,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电动机,其设置于所述密闭容器内,产生驱动力;以及
旋转轴,其将由所述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向所述压缩机构部传递,
所述电动机具备:
转子,其固定于所述旋转轴;
定子,其固定于所述密闭容器,并形成有将从所述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向所述密闭容器的下部引导的制冷剂流路;
第一平衡配重件,其固定于所述转子的与所述压缩机构部对置的端面;以及
第一杯状部件,其具有包围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的外周面的侧壁,
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将圆弧状的轻型部与圆弧状的重型部连接而形成,
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具备分离部,该分离部是在与所述转子对置的端面形成的凹部,且开口于该第一平衡配重件的外周面,
所述分离部与沿轴向贯通所述转子而设置的贯通流路的开口对置配置,
所述第一杯状部件的所述侧壁具备排出口部,该排出口部相对于所述分离部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包括形成于所述重型部的第一分离部,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观察时,所述排出口部位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径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杯状部件的侧壁在除所述第一分离部的径向外侧以外的部分具备第二排出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还包括形成于所述轻型部的第二分离部,
所述排出口部位于所述第二分离部的径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观察时,所述排出口部配置在将中心轴与所述贯通流路连结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观察时,所述排出口部配置在将中心轴与所述分离部连结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的所述贯通流路包括多个贯通流路,
所述分离部与所述多个贯通流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部包括多个排出口部,
在轴向上观察时,所述多个排出口部分别配置在将中心轴与所述多个贯通流路分别连结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型部在轴向上比所述轻型部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的重心比中心轴向所述重型部侧偏心。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杯状部件的侧壁比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朝向压缩机构部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形成为所述重型部与所述轻型部相连而包围所述旋转轴的圆环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衡配重件形成为所述重型部与所述轻型部相连而包围所述旋转轴的圆弧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轻型部具备与所述重型部的两端连接的两个圆弧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排出罩,其安装于所述压缩机构部的与所述电动机对置的端面,
所述排出罩具备与所述转子对置设置的开口部,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第一杯状部件的所述侧壁靠内侧的位置。
16.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CN202180092499.1A 2021-03-23 2021-03-23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69407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1961 WO2022201300A1 (ja) 2021-03-23 2021-03-23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0764A true CN116940764A (zh) 2023-10-24

Family

ID=83396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2499.1A Pending CN116940764A (zh) 2021-03-23 2021-03-23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99347B2 (zh)
CN (1) CN116940764A (zh)
WO (1) WO20222013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3827B2 (ja) 2003-03-14 2008-09-0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2202208A (ja) * 2011-03-23 2012-10-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圧縮機
JP5875506B2 (ja) 2012-11-30 2016-03-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6031024A (ja) 2014-07-28 2016-03-0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01300A1 (zh) 2022-09-29
WO2022201300A1 (ja) 2022-09-29
JP7399347B2 (ja) 2023-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35642B1 (ko) 압축기
CA2588256A1 (en) Miniature rotary compressor,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WO2014083939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US20150152864A1 (en) Scroll compressor
JP2017025762A (ja) 圧縮機
JP6057535B2 (ja) 冷媒圧縮機
JP7119812B2 (ja) 圧縮機
JP6655327B2 (ja) 密閉形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空調装置
CN110168225B (zh) 压缩机
CN116940764A (zh)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KR20190001070A (ko) 냉매 토출 구조가 개선된 압축기
JP2004150406A (ja) 圧縮機
WO2015125304A1 (ja) 圧縮機
WO2023170901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2208739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5140064A (ja) 電動圧縮機
WO2023079667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この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118954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WO2023148867A1 (ja)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2244238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WO2022185365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797548B2 (ja)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JP6429943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WO2023152854A1 (ja) 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1684158B (zh)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