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9668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9668A
CN116419668A CN202180075316.5A CN202180075316A CN116419668A CN 116419668 A CN116419668 A CN 116419668A CN 202180075316 A CN202180075316 A CN 202180075316A CN 116419668 A CN116419668 A CN 116419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grain
grains
conveying
thre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53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直
林壮太郎
堀高范
植田圭一
奥平淳人
堀内真幸
上田秀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026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9324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419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96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具备:对作物进行脱谷处理的脱谷装置;存储由脱谷装置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12);输送装置(29、30),从脱谷装置向谷粒箱(12)输送由脱谷装置而获得的谷粒;以及测量由输送装置(29、30)输送的谷粒的流量的流量测量装置(60)。在流量测量装置(60)配备有:被输送的谷粒接触而摆动的臂部(63);检测臂部(63)的摆动角度的传感器部;以及计算部,基于由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摆动角度计算流量。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将由脱谷装置获得的谷粒从脱谷装置向谷粒箱输送的输送装置、及测量由输送装置输送的谷粒的流量的流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9-004790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联合收割机中,由输送装置(文献中的“谷粒输送装置”)输送的谷粒的流量被流量测量装置(文献中的“检测部”)测量。在流量测量装置配备有感测板与称重传感器,谷粒与感测板接触,由称重传感器检测施加于感测板的载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047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若联合收割机一边在田地中行驶一边进行收获作业,则田地的凹凸所引起的振动、来自发动机的振动等被传递到称重传感器。若感测板因这样的振动而共振,则在称重传感器的测量数据中混合存在振动的噪声,有不能高精度地测量谷粒的流量的隐患。因此,为了实现检测精度的进一步的提高,需要难以受到联合收割机的振动的影响的流量测量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谷粒的产量的联合收割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中,其特征在于,具备:脱谷装置,其对作物进行脱谷处理;谷粒箱,其存储通过所述脱谷装置而获得的谷粒;输送装置,其从所述脱谷装置向所述谷粒箱输送通过所述脱谷装置获得的谷粒;以及流量测量装置,其测量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的谷粒的流量,在所述流量测量装置中配备有:臂部,其被输送的谷粒接触而摆动;检测所述臂部的摆动角度的传感器部;以及计算部,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所述摆动角度而计算所述流量。
根据本发明,若谷粒与臂部接触,则臂部摆动,臂部的摆动角度由传感器部检测出。在臂部因联合收割机的振动而共振的情况下,例如采用由传感器部(例如称重传感器)检测施加于臂部的载荷的构成的话,则该共振对传感器部的载荷的检测带来的影响容易变大。另一方面,即使臂部共振,臂部也不会仅因为共振就摆动,因此如果是传感器部检测臂部的摆动角度的构成,则该共振给传感器部的摆动角度的检测带来的影响较小。因此,例如与由传感器部检测施加于臂部的载荷的构成比较,流量测量装置难以受到联合收割机的振动的影响。即,臂部的摆动角度的大小难以受到联合收割机的振动的影响,因此计算部能够根据摆动角度的大小高精度地计算谷粒的流量。由此,可实现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谷粒的产量的联合收割机。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输送装置配备有投掷谷粒的投掷部,所述臂部通过被由所述投掷部投掷的谷粒接触从而摆动。
若谷粒被投掷部投掷,则谷粒容易强势地与臂部接触。根据本构成,即使由投掷部投掷的谷粒为少量,臂部也会可靠地摆动,因此流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精度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部在偏离由所述投掷部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的位置,以与所述投掷路径划分开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构成,由于传感器部设置在偏离谷粒的投掷路径的位置,因此没有谷粒与传感器部碰撞的隐患。因此,与传感器部以不与投掷路径划分开的状态设置的构成比较,由投掷部投掷的谷粒的流动不会被阻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部构成为绕摆动轴芯摆动,该摆动轴芯设于偏离由所述投掷部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的位置。
根据本构成,由于臂部的摆动轴芯设于偏离谷粒的投掷路径的位置,因此与臂部的摆动轴芯位于谷粒的投掷路径的范围内的构成比较,臂部容易因与谷粒的接触而摆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部构成为,所述摆动角度越大,向所述投掷路径之外伸出的比例越大。
若谷粒与臂部接触,则谷粒被臂部弹回,因此有谷粒偏离投掷路径而向不希望的方向流动的隐患。谷粒与臂部接触越多,臂部的摆动角度越大。即,根据本构成,谷粒越多地流过投掷路径,臂部中的越多的部分向投掷路径之外伸出,由臂部弹回的谷粒的比例越少。由此,相比于臂部中的较多部分与臂部的摆动角度无关地位于投掷路径的范围内的构成,由投掷部投掷的谷粒的流动难以受到阻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输送装置配备有:铲斗传送机式的纵向输送部,其具有对由所述脱谷装置获得的谷粒进行扬送的多个铲斗;以及螺旋输送机式的横向输送部,其具有绕机体横向轴芯旋转的螺杆,并且以相邻的状态连结于所述纵向输送部,接收由所述纵向输送部输送的谷粒并横向输送,并投入到所述谷粒箱,在所述纵向输送部的上端部的返回路径侧部分中的与输送路径相反的一侧的侧部配备有排出口,该排出口供由在所述上端部从上升姿态将姿态反转为下降姿态的所述铲斗投掷的谷粒排出,所述横向输送部连结于所述排出口,在所述排出口的外侧并且所述横向输送部的上方形成有所述纵向输送部与所述横向输送部的交接空间,所述臂部构成为在所述交接空间内的在比所述螺杆高的位置、并且是所述纵向输送部与所述横向输送部相邻的方向上,绕设于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机体横向轴芯之间的位置的摆动轴芯摆动。
根据本构成,通过对作物进行脱谷处理而获得的谷粒被纵向输送部的铲斗向上方输送,从纵向输送部的上端部所具备的排出口投掷而交接到纵向输送部。而且,流量测量装置配置于纵向输送部与横向输送部之间的交接空间。若臂部过于接近铲斗,则在谷粒与臂部接触而被臂部弹回的情况下,由于谷粒向铲斗的返回路径落下,因此有交接空间的谷粒的输送效率降低的隐患。另外,若臂部过于远离铲斗,则担心谷粒以谷粒的势头变弱的状态与臂部接触,臂部不充分地摆动。根据本构成,臂部的摆动轴芯位于排出口与螺杆的机体横向轴芯之间。因此,即使在排出口的外侧谷粒与臂部接触而被臂部弹回的情况下,谷粒也已通过排出口位于横向输送部的上方,因此大部分谷粒原样地向下方的横向输送部落下。另外,相比于臂部的摆动轴芯位于比螺杆的机体横向轴芯靠与排出口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构成,谷粒与臂部可靠地接触,臂部可靠地摆动。由此,流量测量装置不会阻碍纵向输送部与横向输送部之间的交接空间的谷粒的流动,能够高精度地测量谷粒的流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部在不与谷粒接触的状态下以与所述排出口对置的垂下姿态设置,并且构成为比所述排出口的上下长度短。
根据本构成,由于不与谷粒接触的状态的臂部以排出口对置的垂下姿态设置,因此从排出口投掷的谷粒以较强的势头与臂部接触,臂部可靠地摆动。另外,由于不与谷粒接触的状态的臂部为垂下姿态,因此即使产生上下方向的振动,臂部也难以因上下方向的振动而摆动,振动给传感器部对摆动角度的检测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变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部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所述铲斗的开口的横向宽度窄。
谷粒遍及铲斗的开口的横向宽度地从铲斗投掷。根据本构成,臂部的横向宽度比铲斗的开口的横向宽度窄,因此仅有遍及铲斗的开口的横向宽度地投掷的谷粒的一部分与臂部接触。由此,大部分谷粒不会被阻碍流动,而是顺畅地交接到横向输送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部设于所述谷粒箱的内部。
谷粒箱的内部在联合收割机中具有相对较宽的空间,但认为谷粒的输送路径中的位于谷粒箱的外部的部位相对较窄。因此,根据本构成,与在谷粒的输送路径中的位于谷粒箱的外部的部位设置臂的构成比较,臂部的配置布局的自由度变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部悬吊支承于所述谷粒箱的顶棚。
根据本构成,由于谷粒箱的顶棚兼用于臂部的支承,因此容易简化臂部的支承构造。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输送装置配备有纵向输送部,该纵向输送部具有一边绕上下朝向的轴芯旋转一边扬送由所述脱谷装置获得的谷粒并向所述谷粒箱投入的纵螺杆,所述臂部位于比所述纵螺杆的轴芯靠行进方向前侧的位置。
若谷粒箱被谷粒充满,则臂部被谷粒埋没而无法摆动。另一方面,在排出存储于谷粒箱的谷粒时,谷粒箱内部的谷粒一般被谷粒排出装置向后方引导,因此谷粒一般偏向谷粒箱的内部的后部而存储。根据本构成,由于臂部位于比纵螺杆的轴芯靠行进方向前侧,因此相比于臂部位于比纵螺杆的轴芯靠行进方向后侧的构成,臂部难以被谷粒埋没。因此,即使在谷粒箱被谷粒充满而到达满罐的情况下,臂部也能够可靠地摆动到谷粒箱即将满罐之前,能够可靠地测量谷粒的流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部绕俯视时沿着与机体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芯摆动。
如果是臂部绕俯视时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摆动的构成,则由于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行驶的加减速,臂部容易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即,如果是臂部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构成,则联合收割机的加减速成为计算谷粒的流量时的干扰要素。根据本构成,由于臂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因此与臂部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构成比较,课在谷粒的流量的计算中抑制联合收割机的加减速带来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脱谷装置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4是谷粒箱、扬谷装置以及脱粒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扬谷装置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观察的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检测谷粒的状态的扬谷装置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9是表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检测谷粒的状态的扬谷装置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10是二次处理物传感器以及二次处理物排出口的配置图。
图11是二次处理物传感器以及二次处理物排出口的配置图。
图12是二次处理物传感器以及二次处理物排出口的配置图。
图13是二次处理物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铲斗与凸峰接触的状态的扬谷装置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15是表示铲斗与凸峰接触的状态的扬谷装置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铲斗与凸峰接触的状态的扬谷装置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17是表示作业量的推算以及脱谷控制所涉及的功能部的框图。
图18是对于控制参数的设定进行表示的图。
图19是表示漏下开度以及风量的每一个与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的关系的图。
图20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的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谷粒箱侧壁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的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的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IIXII-IIXII线剖面图。
图23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的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IIXIII-IIXIII线剖面图。
图24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的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的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的检测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能够适当地存储从所脱谷的作物分选的谷粒。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列举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这里,为了容易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图1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意味着机体前后方向(行驶方向)上的前方,“后”(图1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意味着机体前后方向(行驶方向)上的后方。另外,“上”(图1所示的箭头“U”的方向)以及“下”(图1所示的箭头“D”的方向)为机体的铅垂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表示地上高度中的关系。而且,左右方向或者横向是与机体前后方向正交的机体横截方向(机体宽度方向),即“左”(图2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以及“右”(图2所示的箭头“R”的方向)分别意味着机体的左方向以及右方向。
在联合收割机配备有履带式的行驶装置3、由行驶装置3支承的机体框架2、割取田地的作物(稻、麦、大豆、菜籽等各种作物)的割取部4、送料器11、脱谷装置1、谷粒箱12以及谷粒排出装置14。
割取部4具备扒搂作物的扒搂拨禾轮5、切断田地的作物的推子型的切断装置6、将割取的作物横向进给到送料器11的绞龙7。由割取部4割取的作物由送料器11输送到脱谷装置1,由脱谷装置1进行脱谷分选处理。由脱谷装置1进行了脱谷分选处理的分选处理物存储于谷粒箱12,适当地由谷粒排出装置14排出到机外。
在割取部4的后方,以与送料器11横向排列的状态配备有驾驶部9,驾驶部9以偏向机体右侧的状态设置。驾驶部9被驾驶舱10覆盖。在驾驶部9的下方配备有发动机舱ER,在发动机舱ER中收容有发动机E,虽然未特别图示,还收容有冷却风扇、散热器等。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传递到行驶装置3与割取部4、脱谷装置1等作业装置。
在驾驶舱10设有卫星定位模块83。卫星定位模块83接收来自人工卫星(未图示)的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信号(包含GPS信号),取得本车位置。另外,为了补充卫星定位模块83的卫星导航,将组装有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磁方位传感器的惯性导航单元组装于卫星定位模块83。另外,惯性导航单元也可以在联合收割机中配置于与卫星定位模块83不同的部位。
接下来,使用图3所示的脱谷装置1的纵剖左侧视图,对脱谷装置1的构成进行说明。脱谷装置1设于机体框架2,具备利用脱粒筒22对作物进行脱谷的脱谷部41与对脱谷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处理的分选部42。脱谷部41配置于脱谷装置1中的上部区域,在脱谷部41的下方设置有筛网23,分选部42设于筛网23的下方。分选部42将从筛网23漏下的脱谷处理物分选为包含应回收的谷粒的分选处理物和废秸秆等排出物。
脱谷部41具备由脱谷装置1的左右的侧壁、顶板53以及筛网23包围的脱粒室21。在脱粒室21配备有通过旋转对作物进行脱谷处理的脱粒筒22与多个送尘阀53a。脱粒筒22绕旋转轴芯X旋转。由送料器11输送的作物投入到脱粒室21,由脱粒筒22进行脱谷处理。通过脱粒筒22连动旋转的作物在送尘阀53a的输送作用下朝向后方移送。
送尘阀53a为板状,沿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于顶板53的内表面(下表面)。送尘阀53a以在俯视时相对于旋转轴芯X倾斜的姿态设置。因此,各个送尘阀53a作用使在脱粒室21中与脱粒筒22一同旋转的割取谷秆向后侧移动的力。另外,送尘阀53a能够调整相对于旋转轴芯X的倾斜角度。在脱粒筒22内将作物送至后方的速度根据送尘阀53a的倾斜角度决定。另外,作物被脱谷的脱谷效率也被作物在脱粒筒22内输送的速度影响。其结果,作物被脱谷的处理能力能够使用各种手段来调整,但能够将变更送尘阀53a的倾斜角度作为一个手段来调整。虽然未特别图示,但配备有能够变更控制送尘阀53a的倾斜姿态的送尘阀控制机构,能够自动地变更送尘阀53a的倾斜角度。
脱谷装置1具备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及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分选部42包括具有筛分壳体33的摆动分选装置24与风选机19。
风选机19设于分选部42的前部区域的下部区域,从摆动分选装置24的前侧朝向后方沿处理物的输送方向产生分选风。分选风具有将比重相对较轻的废秸秆等朝向筛分壳体33的后侧送出的作用。另外,在摆动分选装置24中,筛分壳体33利用摆动驱动机构43摆动,使得筛分壳体33的内部的脱谷处理物一边被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摆动分选处理。出于这种理由,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摆动分选装置24中,处理物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称作前端或者前侧,下游侧被称作后端或者后侧。另外,风选机19能够变更分选风的强度(风量,风速)。若增强分选风,则容易向后方送出脱谷处理物,分选速度变高速。相反,若减弱分选风,则脱谷处理物较长地停留在筛分壳体33内,分选精度变高。因此,风选机19通过变更分选风的强度,能够调整摆动分选装置24的分选效率(分选精度、分选速度)。虽然未特别图示,但配备有能够变更控制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强度的风选机控制机构,能够自动地变更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强度。
在筛分壳体33的前半部分配备有第一谷壳筛38,在筛分壳体33的后半部分配备有第二谷壳筛39。由于是一般的构成,所以不特别说明,但在筛分壳体33中,除了第一谷壳筛38等以外,还配备有谷粒抖动板、谷粒筛40。在筛网23中漏下的脱谷处理物向第一谷壳筛38、第二谷壳筛39落下。脱谷处理物的绝大多数从筛网23向包含第一谷壳筛38的筛分壳体33的前半部分漏下,由筛分壳体33的前半部分粗分选以及精分选。一部分的脱谷处理物从筛网23向第二谷壳筛39漏下,或从第一谷壳筛38不向下方漏下地移送到第二谷壳筛39而在第二谷壳筛39中漏下并被分选。
在第一谷壳筛38的下方配备有上述谷粒筛40。即,摆动分选装置24具备设于第一谷壳筛38的下方的谷粒筛40。谷粒筛40由冲孔金属、网体等多孔部件构成,接住从第一谷壳筛38漏下的脱谷处理物并进行漏下分选。
在筛分壳体33的前半部分的下方配备有螺旋式的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在筛分壳体33的后半部分的下方配备有螺旋式的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由筛分壳体33的前半部分分选处理而漏下的一次处理物、即由分选部42分选的分选处理物中的一次处理物被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回收而朝向谷粒箱12的侧(机体左右方向右侧)输送。由筛分壳体33的后半部分(第二谷壳筛39)分选处理而漏下的二次处理物(一般来说分选处理精度较低,切割秸秆等的比率较高)、即分选处理物中的二次处理物被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回收。二次处理物相当于脱谷处理物中的中未作为分选处理物分选的脱谷处理物。由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回收的二次处理物被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返还到分选部42的前部,被筛分壳体33再次分选。
在第一谷壳筛38配备有沿脱谷处理物的移送(输送)方向(前后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板状的谷壳刮板(chaff lip)。各谷壳刮板以越靠后端侧越朝向斜上方的倾斜姿态配置。谷壳刮板的倾斜角度为可变,倾斜角度越陡,相邻的谷壳刮板彼此的间隔越宽,脱谷处理物越容易漏下。即,构成为能够通过变更多个谷壳刮板的姿态来变更漏下开度。因此,通过调整谷壳刮板的倾斜角度,能够调整摆动分选装置24的分选效率(分选精度、分选速度)。配备有够变更控制谷壳刮板的倾斜姿态的刮板控制机构,能够自动地变更谷壳刮板的倾斜角度。
第二谷壳筛39也是与第一谷壳筛38相同的构成。还具备能够变更控制第二谷壳筛39的谷壳刮板的倾斜姿态的角度控制机构,能够自动地变更谷壳刮板的倾斜角度。
图4是谷粒箱12、扬谷装置29以及脱谷装置1的主视图,图5是扬谷装置29的纵剖右侧视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配备有将由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回收的分选处理物向谷粒箱12输送的扬谷装置29。扬谷装置29配置于脱谷装置1与谷粒箱12之间,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立设。扬谷装置29由斗式输送机式的传送机构成。由扬谷装置29扬送的分选处理物在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交接到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以相邻的状态连结于扬谷装置29。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构成为螺旋输送式,从谷粒箱12的前部左侧的壁部陷入谷粒箱12的内部。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具有绕机体横向轴芯Y1旋转的螺旋部30S。在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箱内部侧的端部配备有谷粒排放装置30A。谷粒排放装置30A具备板状的排放旋转体30B,与螺旋部30S一体旋转。分选处理物(谷粒)由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横向输送,最终由谷粒排放装置30A投掷到谷粒箱12内。即,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接收由扬谷装置29输送的谷粒并横向输送,向谷粒箱12投入。扬谷装置29以及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是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另外,扬谷装置29是本发明的“纵向输送部”,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本发明的“横向输送部”。除此之外,螺旋部30S是本发明的“螺杆”。
在扬谷装置29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卷绕于驱动链轮29A与从动链轮29B的环形转动链29C的外周侧以一定间隔安装有多个铲斗31。即,扬谷装置29具有对由脱谷装置1获得的谷粒进行扬送的多个铲斗31。铲斗31是本发明的“投掷部”。扬谷装置29具备供收纳有分选处理物的铲斗31上升的输送路径29D(本发明的“输送路径”)、和供将分选处理物排出到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之后的铲斗31下降的返回路径29E。输送路径29D与返回路径29E以输送路径29D成为后侧的方式沿谷粒箱12的左侧壁12b排列地配置。
〔一次处理物传感器的构成〕
在扬谷装置29与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之间配备有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是本发明的“流量测量装置”。在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配置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以便测定从铲斗31交接到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分选处理物的量。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测量由扬谷装置29以及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输送的谷粒的流量Fv1(参照图17)。在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配备有被输送的谷粒接触而摆动的臂部63、第一传感器部64(本发明的“传感器部”)、及第一流量计算部81A(参照图17,本发明的“计算部”)。第一传感器部64检测臂部63的摆动角度θ1(参照图8、图9、图17)。第一流量计算部81A基于检测出的摆动角度θ1计算流量Fv1。
如图5所示,铲斗31沿输送路径29D朝上移动,谷粒被装载于铲斗31,从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向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输送。在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形成有排出口29h。排出口29h配备于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的返回路径29E所在的一侧部分中的与输送路径29D相反的一侧的侧部。在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铲斗31从输送路径29D向返回路径29E移动时,铲斗31从上升姿态向下降姿态反转姿态。此时,铲斗31绕从动链轮29B的转动轴芯进行180度(或者大致180度)回旋动作,离心力作用于装载于铲斗31的谷粒。然后,在排出口29h中,铲斗31在该回旋动作时投掷谷粒。换言之,利用在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使姿态从上升姿态反转到下降姿态的铲斗31在排出口29h投掷谷粒。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即输送路径29D以及返回路径29E各自的上端部被顶板61覆盖。另外,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连结于排出口29h。即,在排出口29h的外侧并且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上方形成有扬谷装置29与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交接空间。若从铲斗31投掷谷粒,则该谷粒在顶板61的下方空间一边描绘抛物线,一边向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投入。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在扬谷装置29中的顶板61设有鼓出部65。鼓出部65比顶板61的表面部分向上侧鼓出,在鼓出部65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间62。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支承于鼓出部65。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测定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流量Fv1。在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配备有臂部63、第一传感器部64、及旋转轴66。
在鼓出部65支承旋转轴66。臂部63以能够与旋转轴66一体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旋转轴66。臂部63从旋转轴66朝向下方延伸突出。臂部63被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66的摆动轴芯Y2摆动。
臂部63位于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上(投掷路径区域S1),通过与由铲斗31投掷的谷粒接触而摆动。臂部63在不被谷粒接触的状态下以排出口29h对置的垂下姿态设置,并且构成为比排出口29h的上下长度短。鼓出部65形成为鼓出部65中的位于旋转轴66的正上方的部分成为最高的位置。另外,在鼓出部65的机体前部形成倾斜面65a,倾斜面65a越靠近机体前侧越接近顶板61。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臂部63,图6的倾斜面65a仅示出了前下侧的部分。
在鼓出部65的机体左方形成凸缘部65b,在凸缘部65b通过螺栓Bo连结有撑条67。在俯视时,撑条67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比撑条67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更向远离鼓出部65的一侧突出。在撑条67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支承第一传感器部64。第一传感器部64隔着鼓出部65的凸缘部65b位于扬谷装置29的外侧。即,第一传感器部64在偏离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区域S1的位置以与投掷路径区域S1划分开的状态设置。
在鼓出部65的凸缘部65b形成贯通孔,旋转轴66贯通该贯通孔。在旋转轴66中的隔着鼓出部65的凸缘部65b与臂部63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备有连杆臂66A,连杆臂66A向旋转轴66的径向外侧延伸。另外,在撑条67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形成贯通孔,第一传感器部64的旋转轴部64A贯通该贯通孔。在第一传感器部64的旋转轴部64A的前端部连结连杆臂64B,连杆臂64B向径向外侧延伸。连杆臂66A与连杆臂64B被销连结。由此,与旋转轴66一体旋转的臂部63和第一传感器部64经由连杆臂66A、连杆臂64B与销99连动连结。通过该构成,和第一传感器部64与旋转轴66直接连结的构成比较,第一传感器部64难以受到来自臂部63冲击,第一传感器部64难以发生故障。第一传感器部64检测臂部63的摆动角度θ1(参照图17)。另外,配备有基于摆动角度θ1计算流量Fv1的第一流量计算部81A(参照图17)。例如将表示摆动角度θ1与流量Fv1的关系的映射图、式子预先存储于第一流量计算部81A。表示摆动角度θ1与流量Fv1的关系的映射图、式子通过实验以及计算(实验或者计算)预先取得。然后,第一流量计算部81A基于该映射图、式子计算流量Fv1。
在连杆臂66A与连杆臂64B的一方形成有长孔,在连杆臂66A与连杆臂64B的另一方形成有圆孔。长孔沿该一方的长度方向延伸。而且,通过在该一方的长孔与该另一方的圆孔中插通一个销99,使得连杆臂66A与连杆臂64B被销连结。由于在连杆臂66A与连杆臂64B的一方形成有长孔,因此允许连杆臂66A与连杆臂64B在销连结中的定心的误差。通过该构成,无需使第一传感器部64的旋转轴部与旋转轴66精密地对准在同一轴芯上,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中的第一传感器部64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撑条67的左右端部形成用于插通螺栓Bo的插通孔,该插通孔的直径形成为比螺栓Bo的标称直径大(例如比该标称直径大3mm左右),并且比螺栓Bo的头部的直径小。通过该构成,第一传感器部64相对于旋转轴66的旋转轴部的对位变得容易。即,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中的第一传感器部64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撑条67设有弹簧支承部67a。跨越连杆臂66A的自由端部与弹簧支承部67a地张设线圈弹簧68。臂部63通过线圈弹簧68的拉伸施力被摆动施力以接近扬谷装置29。臂部63中的摆动基端部侧的区域抵接于卡定部69,克服线圈弹簧68的弹簧施力而以朝下的待机姿态保持位置。如果是臂部63抵接于卡定部69、并且线圈弹簧68的施力作用于臂部63的构成,则即使田地的凹凸所引起的振动、来自发动机的振动等传递到臂部63,臂部63也几乎不受到振动的影响地保持为朝下的待机姿态。
通过以上的构成,臂部63构成为能够在朝下姿态的位置与倾斜面65a的前下端部的范围内摆动。该情况下的臂部63的摆动角度θ1例如设定为40度。
在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中的覆盖螺旋部30S的筒状壳体的输送方向始端部形成承受部30d,承受部30d接收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承受部30d比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螺旋部30S向扬谷装置29所在的一侧延伸突出。承受部30d以越靠近螺旋部30S所在的一侧越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5所示,在机体侧视时,承受部30d的延伸突出前端部所在的区域由虚拟线L1表示,臂部63配置于比虚拟线L1靠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螺旋部30S所在的一侧。另外,在机体侧视时,螺旋部30S的机体横向轴芯Y1所在的部分由虚拟线L2表示,臂部63以不被谷粒碰撞地朝下延伸的状态配置于比虚拟线L2靠扬谷装置29所在的一侧。即,臂部63以不被谷粒碰撞地朝下延伸的状态配置于虚拟线L1与虚拟线L2之间的区域。换言之,臂部63构成为,在扬谷装置29与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交接空间内,在比螺旋部30S高的位置、并且是扬谷装置29与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相邻的方向上,绕设于排出口29h与机体横向轴芯Y1之间的位置的摆动轴芯Y2摆动。
若谷粒碰撞臂部63,则谷粒受到来自臂部63的排斥力而向下方落下。因此,碰撞臂部63的谷粒与不碰撞臂部63的谷粒比较,向返回路径29E落下的可能性较高。根据本实施方式,臂部63配置于比承受部30d的延伸突出前端部靠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螺旋部30S所在的一侧。因此,与臂部63碰撞而弹回的谷粒的大部分被承受部30d接住,被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向谷粒箱12内引导。其结果,碰撞臂部63的谷粒难以向返回路径29E落下。
臂部63形成为,臂部63的宽度成为铲斗31的宽度的一半以下。在铲斗31的宽度方向上,谷粒从铲斗31大致均匀地投掷,因此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一半以上不与臂部63碰撞而是被承受部30d接住。其结果,可减少谷粒被臂部63弹回而向返回路径29E落下的隐患。即,臂部63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铲斗31的开口的横向宽度窄。
另外,臂部63以不被谷粒碰撞地朝下延伸的状态配置于比虚拟线L2靠扬谷装置29所在的一侧。因此,相比于臂部63配置在比虚拟线L2靠与扬谷装置29所在的侧相反的一侧的构成,谷粒强力地碰撞于臂部63。因此,即使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量为少量,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也能够高精度地测定谷粒的流量Fv1。
如图8以及图9所示,若谷粒从铲斗31投掷,则谷粒成为上下连续的带状,一边描绘抛物线一边向承受部30d所在的一侧落下。臂部63位于谷粒的投掷路径上(投掷路径区域S1),上下连续的带状的谷粒中的位于上侧的谷粒与臂部63接触。若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接触臂部63,则通过该按压力,臂部63克服线圈弹簧68的施力向远离投掷了谷粒的铲斗31的方向摆动。碰撞了臂部63的谷粒通过来自臂部63的排斥力而向下方落下,被承受部30d接住而被向螺旋部30S所在的一侧引导。臂部63的摆动基端部比谷粒的投掷路径区域S1更向上侧偏离。即,臂部63构成为,绕设于偏离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区域S1的位置的摆动轴芯Y2摆动。
在图5中示出了虚拟线L3。虚拟线L3从摆动轴芯Y2向下方延伸,在与投掷路径区域S1的上端线正交的方向上相交。臂部63的自由端部在不被谷粒碰撞地朝下延伸的状态下位于比虚拟线L3靠虚拟线L2所在的一侧。因此,臂部63越是向虚拟线L2所在的一侧摆动,臂部63中的伸出到投掷路径区域S1的范围外的部分越多。即,臂部63构成为,摆动角度θ1越大,向投掷路径区域S1之外伸出的比例越大。
如图8所示,若谷粒被从铲斗31投掷而与臂部63接触,则臂部63摆动。然后,若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大部分通过了臂部63所在的区域,则臂部63通过线圈弹簧68的施力而返回到朝下姿态侧。在本实施方式中,1秒钟有20~30个铲斗31通过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在排出口29h中,谷粒以1/20秒~1/30秒间隔从铲斗31投掷。因此,臂部63以1/20秒~1/30秒的周期摆动(振动)。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与图8所示的例子相比,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量变多。若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量变多,则投掷的谷粒在排出口29h中成为块状而增加厚度。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量变多,臂部63的摆动角度θ1变大。另外,若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变多,则谷粒在排出口29h中成为块状而增加厚度,因此块状的谷粒通过投掷路径区域S1所需的时间变长。因此,臂部63返回到朝下姿态侧的时间也几乎没有,摆动角度θ1仍保持较大。
若臂部63与倾斜面65a的前下端部抵接,则臂部63的摆动停止。换言之,臂部63与倾斜面65a的前下端部抵接,使得臂部63的摆动最大地拉开距离。在该状态下,臂部63中的自由端部以外的大致整体收纳于内部空间62。此时,沿顶板61的内周侧面部以抛物线状投掷的谷粒仅与臂部63的自由端部接触,因此谷粒的大部分不与臂部63接触,而是被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承受部30d引导。
〔二次处理物传感器的构成〕
如上述那样,二次处理物被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返还到作为摆动分选装置24的前部的上游侧。具体而言,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的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设于圆弧状的筛网23中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筛网23的侧方,并且是二次处理物不通过筛网23的位置),在该位置排出二次处理物。在脱谷装置1配备有测定如此返还的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二次处理物返还量,参照图17)的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图10~图13中示出了这种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的配置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朝向筛网23侧设置。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的附近设有与构成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的螺杆一起旋转的旋转叶片32B。由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输送的二次处理物通过形成于脱谷部41的侧壁50的插通孔而由旋转叶片32B从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向径向外侧排放,如图12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被排出。
在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设置有将排放的二次处理物朝向摆动分选装置24的处理物移送方向上游侧引导的引导部32C。引导部32C由呈具有与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对置的内周面的筒状的一部分的形状构成。换言之,引导部32C成为将带板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通过这种引导部32C的内周面,限制由旋转叶片32B排放的二次处理物的排出方向。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支承于脱谷部41中的侧壁50的内部侧部分。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构成为与由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中的旋转叶片32B排放的二次处理物接触而测定返还的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具备:摆动臂72,位于由二次处理物返还装置32排放的二次处理物的排放延长线上,通过供排放的二次处理物接触而摆动;基于摆动臂72的摆动角度θ2(参照图17)测定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的第二传感器部73;支承第二传感器部73以及摆动臂72的支承框架74;以及覆盖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的上方的罩体75。
第二传感器部73在壳体内装有电位计,利用螺栓紧固固定于支承框架74的内侧侧部位。关于第二传感器部73,插通支承框架74而向外侧(侧壁50侧)突出地设置有旋转轴76,在旋转轴76上可一体转动地安装有摆动臂72。摆动臂72从旋转轴76朝向下方延伸,以位于由引导部32C引导二次处理物的引导路径内的状态配备。摆动臂72被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76的轴芯摆动。
罩体75构成为覆盖摆动臂72、第二传感器部73以及支承框架74各自的上方。利用该罩体75,能够防止通过筛网23漏下的脱谷处理物中的细小尘埃落在摆动臂72、第二传感器部73上而阻碍测量动作。
如图13所示,摆动臂72具有比旋转轴76向上方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跨越延伸突出部与弹簧支承部77地张设有线圈弹簧78。摆动臂72在线圈弹簧78的拉伸施力下,被施力为以接近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的方式摆动。摆动臂72以上端部抵接于卡定部79,从而克服弹簧施力而以朝下待机姿态被保持位置。
若通过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而由旋转叶片32B排放的二次处理物接触摆动臂72,则在其按压力,摆动臂72克服线圈弹簧78的施力而向离开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的方向摆动。此时的摆动角度θ2被第二传感器部73测量,第二流量计算部81B(参照图17)基于第二传感器部73的测量结果推算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具体而言,优选的是将表示摆动角度θ2与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的关系的映射图、式子存储于第二流量计算部81B,基于该映射图、式子推算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
〔铲斗接触的凸峰的构成〕
关于图5所示的凸峰30e的详细情况,基于图14、图15以及图16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在排出口29h中,铲斗31一边绕从动链轮29B的转动轴芯进行180度(或者大致180度)回旋动作一边排放谷粒。但是,例如考虑谷粒在铲斗31的内侧粘住的隐患。在铲斗31的内侧粘住的谷粒有仅凭铲斗31的回旋动作不能从铲斗31排放谷粒的隐患。因此,若谷粒在铲斗31的内侧粘住,则有导致扬谷装置29的输送效率降低、谷粒的产量损失等的隐患。为了减少这种不良情况,在承受部30d的突出前端部螺栓连结有橡胶制的凸峰30e。凸峰30e定位成与铲斗31接触。在凸峰30e与铲斗31接触的冲击下,残留于铲斗31的谷粒被弹出而被向承受部30d引导。然后,若铲斗31向下方移动,则在凸峰30e朝下弹性变形的同时,铲斗31朝上摆动。若铲斗31在返回路径29E中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凸峰30e与铲斗31分离。此时,凸峰30e的弹性能量被释放,凸峰30e以较强的势头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另外,铲斗31也在离开凸峰30e时,凸峰30e的弹性能量所引起的冲击传递到铲斗31,残留于铲斗31的谷粒被弹出而向下方落下。向下方落下的谷粒沿着返回路径29E而向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返回。通过该构成,可减少谷粒在铲斗31的内部粘住的隐患。
〔关于作业量的计算〕
关于作业量的计算,基于图17进行说明。第一流量计算部81A基于由第一传感器部64测量的臂部63的摆动角度θ1,计算流过扬谷装置29以及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谷粒的流量Fv1。摆动角度θ1与谷粒的流量Fv1的相关关系例如通过实验数据、学习算法而得。通过实验数据、学习算法而获得的摆动角度θ1与谷粒的流量Fv1的相关关系的数据被存储于存储装置(未图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量计算部81A能够以例如1/20秒~1/30秒的采样周期计算谷粒的流量Fv1。因此,第一流量计算部81A能够实时(或者大致实时)地计算流过扬谷装置29以及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的谷粒的流量Fv1。
第二流量计算部81B基于由第二传感器部73测量的摆动臂72的摆动角度θ2,计算从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排出的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摆动角度θ2与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的相关关系例如通过实验数据、学习算法而得。通过实验数据、学习算法而获得的摆动角度θ2与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的相关关系的数据存储于存储装置(未图示)等。与第一流量计算部81A相同,第二流量计算部81B能够实时(或者大致实时)地计算从二次处理物排出口32A排出的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
产量受理部85受理特定的产量值Vd。作为特定的产量值Vd,可例示谷粒箱12的已知的容量所对应的产量值、运输车能够运输的容量(或者余量)所对应的产量值、干燥设施的干燥机能够干燥的容量所对应的产量值等。关于特定的产量值Vd,例如可以构成为读出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未图示)等的谷粒箱12的容量,也可以构成为由操作人员在驾驶部9的操作面板上设定。另外,特定的产量值Vd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从外部接收数据。由产量受理部85受理的特定的产量值Vd被送向作业量推算部84。
机体位置计算部88基于由卫星定位模块83输出的定位数据,随时间计算机体的位置坐标。即,机体位置计算部88使用卫星定位计算机体位置。计算出的机体的经时的位置坐标被送向作业量推算部84。
作业量推算部84通过累计由第一流量计算部81A计算出的谷粒的流量Fv1,实时地推算存储于谷粒箱12的谷粒的总量、即产量Vi。谷粒的流量Fv1例如每隔1/20秒~1/30秒从第一流量计算部81A依次送来,因此作业量推算部84能够基于谷粒的流量Fv1计算每单位时间的平均产量Vt。
另外,作业量推算部84接收由机体位置计算部88计算出的机体的经时的位置坐标,因此通过计算机体的经时的位置坐标的差分,能够计算行驶距离、速度。因此,作业量推算部84能够基于谷粒的流量Fv1计算每单位行驶距离的平均产量Vr。
进而,作业量推算部84构成为基于特定的产量值Vd、谷粒的流量Fv1、由机体位置计算部88计算出的机体的位置坐标推算各种作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种作业量是在谷粒箱12中存储与特定的产量值Vd对应的谷粒为止的作业量。例如如果特定的产量值Vd是谷粒箱12的容量,则作业量推算部84计算谷粒箱12装满为止的作业量。另外,例如如果特定的产量值Vd是运输车能够运输的容量(或者余量),则作业量推算部84计算与运输车的能够运输的容量(或者余量)对应的作业量。
作为具体例,作业量推算部84作为作业量,通过下述的式子计算余量值Vre。
Vre=Vd-Vi
余量值Vre是从特定的产量值Vd中减去产量Vi的值。另外,作业量推算部84作为作业量,通过下述的式子计算作业时间Tw。
Tw=Vre/Vt
作业时间Tw是从特定的产量值Vd减去产量Vi的余量值Vre除以每单位时间的平均产量Vt而得的值。除此之外,作业量推算部84作为作业量,通过下述的式子计算作业行驶距离Dw。
Dw=Vre/Vr
作业行驶距离Dw是从特定的产量值Vd减去产量Vi的余量值Vre除以每单位行驶距离的平均产量Vr而得的值。如此,作业量推算部84基于谷粒的流量Fv1,推算通过收获作业而获得的谷粒的产量Vi达到特定的产量值Vd所需的作业量。
由作业量推算部84推算的作业量(例如余量值Vre、作业时间Tw、作业行驶距离Dw等)被报告部87报告给操作人员等。在报告部87是例如设于驾驶部9的液晶监视器的情况下,第一流量计算部81A与作业量推算部84各自的计算结果显示于该液晶监视器。另外,报告部87也可以是LED灯、蜂鸣器、语音引导等。
若谷粒排出装置14的螺旋输送机14A旋转,则存储于谷粒箱12的谷粒被排出到机外。排出量计算部86基于谷粒排出装置14的螺旋输送机14A的旋转速度Rv计算从谷粒箱12排出的谷粒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输送机14A的旋转速度Rv由转速检测部14B检测。由谷粒排出装置14排出的谷粒的每单位时间的排出量与螺旋输送机14A的旋转速度Rv处于比例关系(或者大致比例关系)。因此,通过对螺旋输送机14A的旋转速度Rv乘以时间,实时地计算谷粒的排出量。在谷粒被排出到机外之前,由作业量推算部84计算出存储于谷粒箱12的谷粒的产量Vi。因此,排出量计算部86也可以在谷粒的排出中从产量Vi减去累计排出量,从而实时地计算残留于谷粒箱12的内部的谷粒的余量。排出量计算部86的计算结果被报告部87报告给操作人员等。在报告部87是液晶监视器的情况下,排出量计算部86的计算结果显示于该液晶监视器。
存储于谷粒箱12的谷粒容易积存成山状,但根据本构成,在扬谷装置29与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之间,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检测谷粒的流量Fv1。通过在扬谷装置29与横向进给输送装置30之间由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检测谷粒的流量Fv1的构成,能够不受谷粒箱12的内部的谷粒的积存形状左右地高精度推算作业量。
〔关于控制参数的决定〕
如图17所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以及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的测定结果传递到参数决定部80。参数决定部80根据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决定脱谷装置1的控制参数。一次处理物回收量是由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示出的一次处理物的回收量,并且是谷粒的流量Fv1。二次处理物返还量是由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的测定结果示出的二次处理物的返还量,并且是二次处理物的流量。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是二次处理物的返还量除以一次处理物的回收量而得的值。这里,一次处理物回收量以及二次处理物返还量在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以及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的构成上,并不是始终得到由一定的值构成的测定结果。因此,参数决定部80也可以推算一次处理物回收量以及二次处理物返还量各自的规定时间的平均值来求出上述比率,也可以使用在规定的定时获得的一次处理物回收量以及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的瞬时值求出上述比率。
脱谷装置1的控制参数是设定脱谷装置1的能力的设备设定值,具体而言相当于能够设定脱谷装置1所具备的脱谷部41的脱粒能力的脱粒参数、能够设定分选部42的分选能力的分选参数。能够设定脱谷部41中的脱粒能力的脱粒参数相当于设定脱粒筒22的旋转支轴55的旋转速度的设定值、设定送尘阀53a相对于顶板53的安装角度的设定值。另外,能够设定分选部42中的分选能力的分选参数相当于设定来自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风量的设定值、设定谷壳筛的漏下开度的设定值、设定使摆动分选装置24摆动的摆动驱动机构43的摆动速度、摆动量的设定值。进而,通过增减机体框架2的行驶速度,能够使联合收割机割取的作物的量变化。因而,机体框架2的行驶速度也包含在控制参数内。
参数决定部80通过变更上述的控制参数来进行决定,以使摆动分选装置24的分选能力、即由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回收的一次处理物的量相对于从筛网23漏下的处理物的量的比例即分选度(或者分选效率)变得适当。
如图18所示,参数决定部80优选的是构成为,在设定规定的控制参数时,对于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预先设定第一阈值与比该第一阈值大的第二阈值,将这些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作为设定范围来设定控制参数。由此,能够设定控制参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因此能够确保控制量。
返回图17,控制单元82基于控制参数控制脱谷装置1。即,控制单元82通过上述的控制参数,控制脱谷装置1的脱谷部41以及分选部42。在如此控制的脱谷装置1中,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以及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分别测定回收量与返还量,进而,参数决定部80决定控制参数,控制单元82控制脱谷装置1。因而,控制单元82基于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以及二次处理物传感器70各自的测定结果,进行反馈控制,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实时地设定与作业状况相应的适当的控制参数,适当地进行收获作业。
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越大,谷壳筛越是增大漏下开度,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越大,风选机19越是增大分选风的风量。在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较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摆动分选装置24中不作为一次处理物回收、并且不作为二次处理物返还、而是向摆动分选装置24的后方作为三次处理物输送的量较多。因此,在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将谷壳筛的漏下开度设定得较大,能够使分选处理物容易向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漏下,通过增大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风量,能够在摆动分选装置24的后方输送分选处理物以外的物体。由此,能够减少作为三次处理物输送那样的三次处理损失。另一方面,在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较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分选精度过高,在摆动分选装置24中不作为一次处理物回收而是输送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的量较多。因此,在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将谷壳筛的漏下开度设定得较大,能够使分选处理物容易向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6漏下,通过减少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风量,能够使分选处理物难以输送到摆动分选装置24的后方。由此,容易作为一次处理物回收。另外,在图19中,用同一特性表示漏下开度与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的关系、和风量与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的关系,但也可以设为相互不同的特性,也可以按照作物的每个种类分别变更。
另外,根据情况的不同,设想即使在谷壳筛的漏下开度变大且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风量增大的情况下,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也不变小,但这是因为向脱谷装置1供给的作物的量过多。因此,优选的是,在即使在谷壳筛的漏下开度变大且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风量增大的情况下、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也不变小时,行驶装置3使机体框架2的行驶速度减少。由此,向脱谷装置1供给的作物的量变少,能够减少脱谷装置1中的脱粒量以及分选量,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分选处理。
而且,优选的是,在由于意外的理由而谷壳筛的漏下开度变大、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风量增大到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为止、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不变小时,或机体框架2的行驶速度减少到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为止、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不变小时,行驶装置3使机体框架2停止。由此,能够暂时中断作物向脱谷装置1的供给,因此能够减少脱谷装置1中的脱粒处理以及分选处理的负载。因而,能够在当前进行对于脱谷装置1内的作物的处理。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即使在谷壳筛的漏下开度变大且风选机19的分选风的风量增大的情况下、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也不变小时,报告部87进行报告。由此,能够向操作员和周围告知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不变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构成,以下,例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联合收割机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一次处理物传感器60的构成也能够应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例如如图20~图24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支承于谷粒箱12的顶板12t。在图20~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12的左侧壁12b支承上下延伸的扬谷装置90。扬谷装置90是本发明的“纵向输送部”,作为“纵向输送部”的扬谷装置90是本发明的“输送装置”的一部分。在扬谷装置90配备有螺旋输送机90A。螺旋输送机90A是本发明的“纵螺杆”,一边绕上下朝向的旋转轴芯P1旋转一边扬送由脱谷装置1获得的谷粒而向谷粒箱12投入。螺旋输送机90A在俯视时顺时针旋转。在左侧壁12b中的扬谷装置90的上端部所在的部位形成排出口12h,排出口12h与扬谷装置90的内部空间连通。
螺旋输送机90A从脱谷装置1的底部垂直地输送谷粒,在螺旋输送机90A的上端部配备有旋转叶片90B。旋转叶片90B与螺旋输送机90A绕旋转轴芯P1一体旋转。排出口12h设于旋转叶片90B所在的部位。
在图20~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配备有臂部92、传感器部93与旋转轴94。臂部92设于谷粒箱12的内部。臂部92位于比螺旋输送机90A的旋转轴芯P1靠行进方向前侧。若从排出口12h排放谷粒,则谷粒中的一些与臂部92接触,臂部92摆动。由传感器部93测量臂部92的摆动角度θ1,基于该测量结果计算谷粒的流量Fv1。
在图20~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12的顶板12t形成有鼓出部95。鼓出部95比顶板12t的表面部分向上侧鼓出,在鼓出部95的内部形成有鼓出空间95S。在鼓出部95支承臂部92的旋转轴94。通过该构成,臂部92悬吊支承于作为谷粒箱12的顶棚的顶板12t。鼓出部95形成为,鼓出部95中的位于旋转轴94的正上方的部分成为最高的位置。另外,在鼓出部95的机体前部形成倾斜面95a,倾斜面95a越靠近机体前侧越接近顶板12t。
在图20中示出虚拟线L3。虚拟线L3从摆动轴芯Y2向下方延伸,在与投掷路径区域S1的上端线正交的方向上相交。臂部92的自由端部在不被谷粒碰撞地朝下延伸的状态下位于比虚拟线L3靠排出口12h所在的侧相反的一侧。因此,臂部92越是向排出口12h所在的侧相反的一侧摆动,臂部92中的伸出到投掷路径区域S1的范围外的部分越多。即,臂部92构成为,摆动角度θ1越大,向投掷路径区域S1之外伸出的比例越多。摆动角度θ1越大、臂部92越是向投掷路径区域S1之外更大地伸出这一点在图21~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若从排出口12h排放的一次处理物的量变多,则臂部92朝上大幅度摆动。此时,臂部92中的摆动基端部侧位于比顶板12t靠上侧,收纳于鼓出部95。即,若从排出口12h排放的一次处理物的量变多,则臂部92朝上大幅度摆动,臂部92中的谷粒向投掷路径区域S1的上侧偏离的部分的比例变大。另外,臂部92越是朝上大幅度摆动,臂部92中的收纳于鼓出部95的部分的比例越大。因此,一次处理物的大部分不会与臂部92接触,而是沿抛物线向谷粒箱12的内部扩散。
(2)在图21~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鼓出部95的机体左方形成凸缘部95b,在凸缘部95b通过螺栓Bo连结有撑条97。在俯视时,撑条97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比撑条97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向远离鼓出部95的一侧突出。在撑条97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支承传感器部93。传感器部93隔着鼓出部95的凸缘部95b位于谷粒箱12的外侧。即,传感器部93在偏离从排出口12h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区域S1的位置以与投掷路径区域S1划分开的状态设置。
在鼓出部95的凸缘部95b形成贯通孔,旋转轴94贯通该贯通孔。在旋转轴94中的隔着鼓出部95的凸缘部95b与臂部9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备有连杆臂94A,连杆臂94A向旋转轴94的径向外侧延伸。另外,在撑条97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形成贯通孔,传感器部93的旋转轴部93A贯通该贯通孔。在传感器部93的旋转轴部93A的前端部连结连杆臂93B,连杆臂93B向径向外侧延伸。连杆臂94A与连杆臂93B被销连结。由此,与旋转轴94一体旋转的臂部92和传感器部93经由连杆臂94A、连杆臂93B与销96连动连结。通过该构成,和传感器部93与旋转轴94直接连结的构成比较,传感器部93难以受到来自臂部92冲击,传感器部93难以发生故障。传感器部93检测臂部92的摆动角度θ1(参照图17)。
在连杆臂94A与连杆臂93B的一方形成有长孔,在连杆臂94A与连杆臂93B的另一方形成有圆孔。长孔沿该一方的长度方向延伸。而且,通过在该一方的长孔与该另一方的圆孔中插通一个销96,使得连杆臂94A与连杆臂93B被销连结。由于在连杆臂94A与连杆臂93B的一方形成有长孔,因此允许连杆臂94A与连杆臂93B在销连结中的定心的误差。通过该构成,无需使传感器部93的旋转轴部与旋转轴94精密地对准在同一轴芯上,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中的传感器部93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撑条97的左右端部形成用于插通螺栓Bo的插通孔,该插通孔的直径形成为比螺栓Bo的标称直径大(例如比该标称直径大3mm左右),并且比螺栓Bo的头部的直径小。通过该构成,传感器部93相对于旋转轴94的旋转轴部的对位变得容易。即,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中的传感器部93的组装变得容易。
如图24所示,在撑条97设有弹簧支承部97a。跨越连杆臂94A的自由端部与弹簧支承部97a地张设线圈弹簧98。臂部92通过线圈弹簧98的拉伸施力被摆动施力以使臂部92的自由端部接近排出口12h。臂部92中的摆动基端部侧的区域抵接于卡定部95c,克服线圈弹簧98的弹簧施力而以朝下的待机姿态保持位置。如果是臂部92抵接于卡定部95c、并且线圈弹簧98的施力作用于臂部92的构成,则即使田地的凹凸所引起的振动、来自发动机的振动等传递到臂部92,臂部92也几乎不受到振动的影响地保持为朝下的待机姿态。
(3)在图21~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12的左侧壁12b的前后中间部形成有凹入部Q1(图21)。扬谷装置90位于凹入部Q1。另外,虽然在图21未图示,但在谷粒箱12的机体左方配备有脱谷装置1。扬谷装置9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谷粒箱12的前后中央区域。从排出口12h投掷的谷粒在谷粒箱12的内部朝向机体前方、机体右方、及机体后方这三个方向被投掷。
在扬谷装置90的上端部配备有引导部件90C与引导承受部件90D。引导部件90C与引导承受部件90D分别在排出口12h所在的部位支承于左侧壁12b。引导部件90C在比旋转叶片90B的旋转轨道靠外侧形成为沿旋转叶片90B的旋转轨道弯曲。
在引导部件90C形成有第一引导部分90e与第二引导部分90f。第二引导部分90f相对于第一引导部分90e位于机体前侧。第一引导部分90e相对于旋转叶片90B位于机体左方,第二引导部分90f相对于旋转叶片90B位于机体前方。在图21中,作为第一引导部分90e与第二引导部分90f的分界线,示出线L11。线L11是在图22中与引导部件90C的纵部分90g重叠的位置,图22中的纵部分90g是第一引导部分90e与第二引导部分90f的边界。
第一引导部分90e的上下宽度形成得比旋转叶片90B的上下宽度宽,第一引导部分90e遍及上下覆盖旋转叶片90B。第一引导部分90e的前后中央部分以沿着旋转叶片90B的旋转轨迹的方式弯曲。第一引导部分90e的后部相对于旋转叶片90B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沿切线方向延伸,在俯视时以越靠后侧部分越位于谷粒箱12的左右中央侧的方式倾斜。因此,第一引导部分90e的后部越靠后侧部分越远离旋转轴芯P1。
第二引导部分90f以相对于第一引导部分90e向谷粒箱12的左右中央侧延伸的方式弯曲形成。第二引导部分90f的上下宽度形成为比旋转叶片90B的上下宽度窄,第二引导部分90f覆盖旋转叶片90B的下部。因此,排出口12h的前侧部分比排出口12h的右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窄。引导承受部件90D位于第二引导部分90f的前方。
旋转叶片90B在俯视时顺时针旋转,因此被扬谷装置90扬送的谷粒的大部分通过旋转叶片90B的旋转沿第一引导部分90e被向机体前方引导。然后,被向机体前方引导的谷粒中的位于比第二引导部分90f的上缘部靠上侧的谷粒原样地向机体前方投掷。被向机体前方引导的谷粒中的位于比第二引导部分90f的上缘部靠下侧的谷粒被第二引导部分90f向右方转换方向并向右方投掷。如果不存在第二引导部分90f,则从排出口12h投掷的谷粒大多倾向于偏向机体前方而飞出,但通过第二引导部分90f,抑制了向机体前方投掷的谷粒的量。
第一引导部分90e与第二引导部分90f之间弯曲形成。因此,谷粒在第一引导部分90e与第二引导部分90f之间卡挂、滞留的隐患较少。另一方面,若谷粒通过旋转叶片90B的旋转沿第二引导部分90f被向右方引导,则第二引导部分90f容易相对于第一引导部分90e弹性变形。在第二引导部分90f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第二引导部分90f被引导承受部件90D接住并支承,因此可防止第二引导部分90f的塑性变形。
如图23所示,臂部92相对于旋转轴芯P1位于机体左侧,并且位于比第二引导部分90f与引导承受部件90D各自的上端部靠上侧。在图21~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臂部92设于谷粒箱12的内部的角部。若谷粒与臂部92接触,则谷粒通过臂部92弹回,因此有谷粒偏离投掷路径区域S1而向不希望的方向流动的隐患。根据本构成,与臂部92相对于旋转轴芯P1位于机体右侧的构成、臂部92位于比第二引导部分90f与引导承受部件90D各自的上端部靠下侧的构成比较,谷粒的流动难以受到阻碍。
(4)在图21~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12的顶板12t形成开口部12i,开口部12i被盖体12A覆盖。盖体12A通过铰链12j、12j绕前后朝向的轴芯P2上下摆动。由此,盖体12A构成为能够将状态变更为封堵开口部12i的封堵状态、和摆动到比封堵状态靠上侧而将开口部12i开放的开放状态。
如图21所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相对于开口部12i以及盖体12A在机体左侧邻接。另外,铰链12j、12j设于开口部12i的缘部分中的与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缘部分。若铰链12j、12j设于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所在的一侧的该缘部分,则盖体12A覆盖在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之上,因此作业者对于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的作业性变差。根据本构成,若作业者将盖体12A向上方摆动,则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位于开口部12i的左方,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经由开口部12i对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进行容易地作业。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设于盖体12A。
另外,如图25所示,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开口部12i以及盖体12A在机体后侧邻接。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一次处理物传感器91相对于扬谷装置90位于机体右侧,臂部92绕机体前后朝向的轴芯Y3摆动。即,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臂部92绕俯视时沿着与机体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机体前后朝向轴芯Y3摆动。由于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行驶的加减速,容易对臂部92作用前后方向的力。根据图25所示的构成,臂部92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因此,在流量Fv1的计算中,与臂部92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构成比较,可抑制联合收割机的加减速引起的干扰。
(5)在排出存储于谷粒箱12的谷粒时,谷粒箱12的内部的谷粒一般被谷粒排出装置14(参照图1)向后方引导。因此,在一般的联合收割机中,谷粒偏向谷粒箱12的内部的后部而存储的情况较多。因此,即使只是“臂部92位于比螺旋输送机90A的旋转轴芯P1靠行进方向前侧”的构成,在谷粒箱12被谷粒充满而到达满罐的情况下,与臂部92位于比旋转轴芯P1靠行进方向后侧的构成比较,臂部92也难以被谷粒埋没。因此,臂部92能够可靠地摆动到谷粒箱12即将满罐之前,能够可靠地测量谷粒的流量。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二次处理物返还量相对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量的比率较大的情况下,参数决定部80以及控制单元82将谷壳筛的漏下开度设定得较大,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若第一谷壳筛38的漏下开度设定得较小,则谷粒的流量Fv1减少,谷粒的流量Fv1的减少量作为二次处理物回收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从而进一步提高分选精度。另一方面,若回收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的量过度增大,则从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溢出二次处理物,与废秸秆等一起原样地排出而成为第三损失。为了避免这种不良情况,例如如图26所示,也可以在二次处理物的流量Fv2比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大时,由参数决定部80以及控制单元82增大第一谷壳筛38的漏下开度。由此,促进分选处理物从第一谷壳筛38的漏下,谷粒的流量Fv1增大,回收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的量减少,因此可减少从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7二次处理物溢出的隐患。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部64在偏离从铲斗31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区域S1的位置以与投掷路径区域S1划分开的状态设置,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第一传感器部64也可以在扬谷装置29的内部以不与投掷路径区域S1划分开的状态设置。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部63通过与由铲斗31投掷的谷粒接触而摆动,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在扬谷装置29构成为螺旋输送机式的情况下,臂部63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与从扬谷装置29的上端部自然落下的谷粒接触而摆动。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部63绕设于偏离投掷路径区域S1的位置的摆动轴芯Y2摆动,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臂部63的摆动轴芯Y2也可以位于投掷路径区域S1的范围内。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部63构成为,摆动角度θ1越大,向投掷路径区域S1之外伸出的比例越大,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臂部63也可以构成为,摆动角度θ1越大,进入投掷路径区域S1的范围内的比例越大。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部63设为在不被谷粒接触的状态下成为垂下姿态,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只要是臂部63抵接于卡定部69、并且臂部63被作用线圈弹簧68的施力的构成,则臂部63也可以设为在不被谷粒接触的状态下成为倾斜姿态。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部63构成为比排出口29h的上下长度短,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臂部63也可以构成为与排出口29h的上下长度相同的或者大致相同。或者,臂部63也可以构成为比排出口29h的上下长度长。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部63的横向宽度设定得比铲斗31的开口的横向宽度窄,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臂部63的横向宽度也可以与铲斗31的开口的横向宽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或者,臂部63的横向宽度也可以设定得比铲斗31的开口的横向宽度宽。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相同)所公开的构成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组合来应用。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是例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割取田地的种植谷秆且通过脱谷装置进行割取谷秆的脱谷分选处理的联合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1 :脱谷装置
12 :谷粒箱
29 :扬谷装置(输送装置,纵向输送部)
29D :输送路径(输送路径)
29E :返回路径
29h :排出口
30 :横向进给输送装置(输送装置,横向输送部)
30S :螺旋部(螺杆)
31 :铲斗(投掷部)
60 :一次处理物传感器(流量测量装置)
63 :臂部
64 :第一传感器部(传感器部)
81A :第一流量计算部(计算部)
S1 :投掷路径区域(投掷路径)
Y1 :机体横向轴芯
Y2 :摆动轴芯
θ1 :臂部的摆动角度

Claims (12)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谷装置,其对作物进行脱谷处理;
谷粒箱,其存储通过所述脱谷装置而获得的谷粒;
输送装置,其从所述脱谷装置向所述谷粒箱输送通过所述脱谷装置获得的谷粒;以及
流量测量装置,其测量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的谷粒的流量,
在所述流量测量装置中配备有:臂部,其被输送的谷粒接触而摆动;检测所述臂部的摆动角度的传感器部;以及计算部,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部检测出的所述摆动角度而计算所述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装置配备有投掷谷粒的投掷部,
所述臂部通过被由所述投掷部投掷的谷粒接触从而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部在偏离由所述投掷部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的位置,以与所述投掷路径划分开的状态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构成为绕摆动轴芯摆动,该摆动轴芯设于偏离由所述投掷部投掷的谷粒的投掷路径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构成为,所述摆动角度越大,向所述投掷路径之外伸出的比例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装置配备有:铲斗传送机式的纵向输送部,其具有对由所述脱谷装置获得的谷粒进行扬送的多个铲斗;以及螺旋输送机式的横向输送部,其具有绕机体横向轴芯旋转的螺杆,并且以相邻的状态连结于所述纵向输送部,接收由所述纵向输送部输送的谷粒并横向输送,并投入到所述谷粒箱,
在所述纵向输送部的上端部的返回路径侧部分中的与输送路径相反的一侧的侧部配备有排出口,该排出口供由在所述上端部从上升姿态将姿态反转为下降姿态的所述铲斗投掷的谷粒排出,
所述横向输送部连结于所述排出口,
在所述排出口的外侧并且所述横向输送部的上方形成有所述纵向输送部与所述横向输送部的交接空间,
所述臂部构成为在所述交接空间内的在比所述螺杆高的位置、并且是所述纵向输送部与所述横向输送部相邻的方向上,绕设于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机体横向轴芯之间的位置的摆动轴芯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在不与谷粒接触的状态下以与所述排出口对置的垂下姿态设置,并且构成为比所述排出口的上下长度短。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所述铲斗的开口的横向宽度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设于所述谷粒箱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悬吊支承于所述谷粒箱的顶棚。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装置配备有纵向输送部,该纵向输送部具有一边绕上下朝向的轴芯旋转一边扬送由所述脱谷装置获得的谷粒并向所述谷粒箱投入的纵螺杆,
所述臂部位于比所述纵螺杆的轴芯靠行进方向前侧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绕俯视时沿着与机体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芯摆动。
CN202180075316.5A 2020-12-11 2021-12-06 联合收割机 Pending CN1164196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6136 2020-12-11
JP2020206136 2020-12-11
JP2021-102665 2021-06-21
JP2021102665A JP2022093245A (ja) 2020-12-11 2021-06-21 コンバイン
PCT/JP2021/044639 WO2022124250A1 (ja) 2020-12-11 2021-12-06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9668A true CN116419668A (zh) 2023-07-11

Family

ID=81973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5316.5A Pending CN116419668A (zh) 2020-12-11 2021-12-06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30117558A (zh)
CN (1) CN116419668A (zh)
WO (1) WO20221242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145U (zh) * 1979-06-29 1981-01-24
JPS60196123A (ja) * 1984-03-19 1985-10-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刈取収穫機
US5343761A (en) * 1991-06-17 1994-09-06 Allen Myer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grain mass flow rate in harvesters
CA2175503A1 (en) * 1995-09-11 1997-03-12 Frederick William Nelson A grain mass flow sensor for an agricultural combine
JP5947126B2 (ja) * 2012-06-29 2016-07-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BE1024460B1 (nl) * 2016-08-02 2018-03-05 Cnh Industrial Belgium Nv Maaidorserverbetering
JP6770932B2 (ja) 2017-06-26 2020-10-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17558A (ko) 2023-08-08
WO2022124250A1 (ja)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14342B1 (ko) 콤바인
JP6739026B2 (ja) コンバイン
EP4144202A1 (en) Active loss monitor for a harvester
JP2009219414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5551343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6419668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6419669A (zh) 联合收割机、推算系统、推算方法、推算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JP739100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531453B2 (ja) 支援システム
JP2022093245A (ja) コンバイン
JP739903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39903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3060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528723B2 (ja) コンバイン
US20220217911A1 (en) Threshing Apparatus
JP7531454B2 (ja) 管理システム
JP739903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0060281A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穀粒選別制御装置
JP7423438B2 (ja) 脱穀装置
JP2023175131A (ja) 収穫機械
JP2008199995A (ja) 脱穀選別装置
JP2022116946A (ja) コンバインの揚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ンバイン
JP2022116945A (ja) コンバインの揚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ンバイン
JP2024005843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2072503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