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9528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9528A
CN115699528A CN202180039675.5A CN202180039675A CN115699528A CN 115699528 A CN115699528 A CN 115699528A CN 202180039675 A CN202180039675 A CN 202180039675A CN 115699528 A CN115699528 A CN 1156995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terminal
coil
motor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96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渊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99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95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9/00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K29/06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 H02K29/08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plates, magneto-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旋转电机(30)具备:多个线圈端子(81),该多个线圈端子具有多个绕组保持部(83)和与绕组(33)连接的绕组连接部(84);以及多个马达端子(91),该多个马达端子与线圈端子(81)连接。绕组(33)在从一端部(72)到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线圈(71)。绕组保持部(83)及绕组连接部(84)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马达端子(91)具有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连接的连接器部(92)、沿轴向与线圈端子(81)的抵接部(85)抵接的被抵接部(93)和将连接器部(92)与被抵接部(93)相连的相连部(94)。相连部(94)从连接器部(92)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24)而言与定子芯(32)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被抵接部(93)。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基于2020年7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120729号的申请,将其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转子型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在为了低成本化而通过喷嘴卷绕(原文:ノズル巻き)来制造绕组的情况下,在配置于比定子芯最外径靠外侧的位置的夹具上缠绕电线的端部,之后进行卷绕作业。因此,触点用的线圈端子被配置于定子外周部,线圈端子和绕组的连接点位于比定子芯最外径靠外侧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5207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通过喷嘴卷绕来制造绕组的情况下,因为线圈端子以从定子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以旋转电机的径向尺寸变大。因此,难以兼顾低成本化和小型化。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廉价且小型的旋转电机。
本公开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其具备:定子芯,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及多个齿;多个绕组,该多个绕组具有围绕齿卷绕而成的线圈;多个线圈端子,该多个线圈端子具有保持绕组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多个绕组保持部和与绕组连接的绕组连接部;以及多个马达端子,该多个马达端子与线圈端子连接,且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连接。
绕组在从该绕组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线圈。在将与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径向时,绕组保持部及绕组连接部配置于比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马达端子具有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连接的连接器部、在轴向上与线圈端子的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和将连接器部与被抵接部相连的相连部。相连部从连接器部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而言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被抵接部。
由此,使用位于定子的内周部的绕组保持部及绕组连接部,能够在从绕组的卷绕开始端到卷绕结束端为止的区间中实施向两个以上的齿连续进行卷绕的喷嘴卷绕。因此,能够采用可低成本地进行制造的喷嘴卷绕,同时能够避免将线圈端子设置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得到廉价且小型的旋转电机。
另外,通过将线圈端子和马达端子直接连接,不再需要母线等接线零件,能够削减零件数量。而且,能够将定子以与没有接线零件相应的量靠马达端子侧配置,能够将旋转电机小型化。
在此,因为废弃了母线等接线零件,所以由于板的存在,如何将马达端子布线至线圈端子成为课题。对此,在本公开中,通过使相连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而言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以下为金属板的外侧),消除了上述课题。作为一例,在金属板中与各线圈端子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贯通孔,以从连接器部通过金属板的外侧经由上述贯通孔延伸至被抵接部的方式形成马达端子。由此,能够在不将板沿周向连续地大幅度切开的前提下将马达端子朝向散布在周向的较长范围内的各线圈端子进行布线。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下述的具体描述,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该附图为:
图1是对应用了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旋转式致动器的线控换挡系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3是从箭头III方向观察图2的定子及控制基板的图;
图4是图2的定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从箭头V方向观察图4的定子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的绕组及线圈端子的图;
图7是从箭头VII方向观察图2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8是从轴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9是从轴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及控制基板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图9的特定抵接部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1是从轴向观察图9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定抵接部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定抵接部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4是从轴向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15是从轴向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16是第八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17是从轴向观察图16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18是从轴向观察第九实施方式的定子及控制基板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8的绕组及线圈端子的图;
图20是从轴向观察图18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21是第十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22是从轴向观察图21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23是从轴向观察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旋转电机的马达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实施方式彼此间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转子型旋转电机的马达30设置于旋转式致动器(以下为致动器)10。致动器10固定于车辆用变速器11的箱体12的外壁,用作线控换挡系统13的动力源。线控换挡系统13通过由控制装置15根据来自换挡操作装置14的指令信号控制致动器10,使变速器11的换挡挡位切换机构16动作而切换换挡挡位。
<致动器>
首先,参照图2对致动器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致动器10具备外壳20、马达30及减速器40。
外壳20具有杯状的前外壳21及后外壳22。前外壳21及后外壳22将开口部彼此组合并通过螺栓23相互联接。在前外壳21中,嵌入了有底筒状的金属板24。后外壳22具有向与前外壳2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筒状突出部28。在后外壳22的外壁固定有支架29。致动器10使用支架29固定于变速器11的箱体12(参照图1)。
马达30具有收容于外壳20内的定子31及转子34。定子31具有定子芯32和绕组33,定子芯32通过例如压入等而固定于金属板24,绕组33设置于定子芯32。转子34具有旋转轴37和转子芯38,旋转轴37被马达侧轴承35及减速器侧轴承36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心AX1旋转,转子芯38嵌合固定于旋转轴37的外侧。马达侧轴承35设置于金属板24上。减速器侧轴承36设置于后述的输出部件44上。
减速器40具备偏心轴41、齿圈42、偏心齿轮43、输出部件44及传递机构45。偏心轴41设置在相对于旋转轴心AX1偏心的偏心轴心AX2上,与旋转轴37一体形成。齿圈42设置于与旋转轴心AX1相同的轴上,且被固定于后外壳22。偏心齿轮43具有与齿圈42的内齿部46啮合的外齿部47,被设置于偏心轴41的轴承48支承为能够进行行星运动。行星运动是指在绕偏心轴心AX2自转的同时绕旋转轴心AX1公转的运动。行星运动时的偏心齿轮43的自转速度相对于旋转轴37的旋转速度可变速。
输出部件44设置于与旋转轴心AX1相同的轴上,且被设置于后外壳22的轴承49支承为能够旋转。传递机构45包含形成于偏心齿轮43的卡合突起51和形成于输出部件44且被插入了卡合突起51的卡合孔52,将偏心齿轮43的绕偏心轴心AX2的旋转向输出部件44传递。
在致动器10中,通过切换绕组33的通电相而产生旋转磁场,转子34接受由该旋转磁场产生的磁吸引力或斥力而旋转。如果偏心轴41与转子34一同绕旋转轴心AX1旋转,则偏心齿轮43进行行星运动,将相对于转子34的旋转减速的偏心齿轮43的旋转从输出部件44输出。
<定子>
接着,参照图2~图7对定子31及其布线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心AX1平行的方向简单记载为“轴向”,将围绕旋转轴心AX1的方向简单记载为“周向”,将与旋转轴心AX1正交的方向简单记载为“径向”。另外,将相对于致动器10的构成要素而言处于外侧的部分记载为“外部”。
如图2及图3所示,定子31具备定子芯32、多个绕组33、介于定子芯32和绕组33之间的绝缘子61和与绕组33连接的多个线圈端子81。
定子芯32包含沿轴向层叠的多片金属板。定子芯32具有环状的轭55和多个齿56,环状的轭55固定于前外壳21的筒部25的内壁,多个齿56以从轭55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3~图5所示,绝缘子61具有设置于轭55的轴向两端及径向内侧的内壁的轭绝缘部62、设置于齿56的周围的部分(即齿56的前端面以外的部分)的齿绝缘部63和以从齿绝缘部63中的齿前端侧向轴向及周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凸缘部64,被组装于定子芯32。
如图3及图6所示,多个绕组33包含U相绕组33u1、33u2、V相绕组33v1、33v2及W相绕组33w1、33w2。U相绕组33u1、V相绕组33v1及W相绕组33w1构成第一系统的绕组群,另外,U相绕组33u2、V相绕组33v2及W相绕组33w2构成第二系统的绕组群。绕组33通过设置两个系统而被冗余化。以下,在不区分各绕组的情况下,简单记载为“绕组33”。
绕组33具有围绕齿56进行卷绕、即卷绕于绝缘子61的齿绝缘部63而成的线圈71。一个绕组33包含一根电线,在从其一端部72到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两个线圈71。在各线圈71之间设置有连接线74。即,一个绕组33横跨两个齿56设置。
U相绕组33u1具有线圈71u1、71u4,U相绕组33u2具有线圈71u2、71u3。V相绕组33v1具有线圈71v1、71v4,V相绕组33v2具有线圈71v2、71v3。W相绕组33w1具有线圈71w1、71w4,W相绕组33w2具有线圈71w2、71w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十二个齿56,针对每个齿56设置一个线圈71。一个绕组33具有一相的线圈71。
如图2~图4所示,轭绝缘部62具有向前外壳21的底部26侧突出的突起状的卡定部65。卡定部65将连接线74卡定。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定部65与绝缘子61一体设置。
如图2及图3所示,致动器10具备磁铁57、磁传感器58和控制基板59,磁铁57设置于转子芯38,磁传感器58是检测转子34的旋转位置的元件,检测磁铁57的磁,控制基板59安装有磁传感器58。
如图2所示,前外壳21具有构成树脂制的主体部的底部26、筒部25及连接器部27。连接器部27形成于筒部25的外侧。外部连接器17与连接器部27可拆装地连接。外部连接器17保持外部电源端子18及外部信号端子19。
如图2、图4、图5及图7所示,前外壳21保持多个马达端子91和多个传感器端子95。马达端子91与线圈端子81连接,且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直接连接。传感器端子95与控制基板59连接,且能够与外部信号端子19连接。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嵌入于前外壳21的主体部,从连接器部27通过筒部25延伸至底部2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以被一次成形体99保持的状态嵌入于前外壳21。
如图4、图5所示,在凸缘部64中的前外壳21的底部26侧,设置有保持线圈端子81的端子保持部67。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部67与绝缘子61一体设置。
线圈端子81具有被端子保持部67保持的被保持部82、保持绕组33的一端部72或另一端部73的绕组保持部83、与绕组33电连接的绕组连接部84和与马达端子91抵接而与之电连接的抵接部8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绕组保持部83与线圈端子81一体设置。
针对每个齿56设置有一个线圈端子81。如图3、图6所示,对十二个线圈端子81中的六个线圈端子81连接一端部72,对其余的六个线圈端子81连接另一端部73。
如图2~图6所示,线圈端子81分别设置于绕组33的两端部,针对每一相绕组设置两个。绕组33的卷绕开始部分即一端部72从绕组保持部83通过绕组连接部84延伸至齿56。绕组33的卷绕结束部分即另一端部73从齿56通过绕组连接部84延伸至绕组保持部83。
马达端子91具有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连接的连接器部92、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在轴向上与线圈端子81的抵接部85抵接的被抵接部93和将连接器部92与被抵接部93相连的相连部94。线圈端子81在不经由母线等接线零件的情况下与马达端子91直接结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抵接部85和被抵接部93通过焊接而结合。以下,将抵接部85和被抵接部93的结合部适当地记载为“焊接部”。
绕组保持部83及绕组连接部84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焊接部配置于比定子芯32的齿前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绕组保持部83及绕组连接部84以从被保持部82在轴向上向底部26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抵接部85以从绕组保持部83的前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绕组保持部83和绕组连接部84分别从被保持部82分支地设置。
绕组33通过喷嘴卷绕来进行制造。具体而言,将电线捆扎在绕组保持部83并穿入绕组连接部84,之后缠绕于第一个齿绝缘部63。接着,将从第一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卡定于卡定部65,之后缠绕于第二个齿绝缘部63。最后,将从第二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穿入与最初的绕组连接部84不同的绕组连接部84,之后捆扎在绕组保持部83上。绕组连接部84和绕组33通过例如熔接等进行连接。
如上述那样横跨多个槽间进行卷绕作业。在使用配置于定子31的外周部的卡定部65和配置于内周部的绕组保持部83及绕组连接部84的情况下,通过将电线向齿绝缘部63的卷绕层数设为奇数,实现全规整卷绕(原文:完全整列巻き)。将绕组33的第一层和第三层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缠绕,将第二层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缠绕。
如图2、图7所示,相连部94从连接器部92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24而言与定子芯32相反的一侧(以下为金属板24的外侧)的方式,延伸至被抵接部93。具体而言,在金属板24中的与各线圈端子81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贯通孔98,相连部94从连接器部92通过金属板24的外侧经由贯通孔98延伸至被抵接部93。
六个相连部94中的五个相连部94具有在金属板24的外侧以远离连接器部92的方式沿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另一个相连部94具有在金属板24的外侧向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马达端子91遍及大致整周配置,但贯通孔98只要为仅供被抵接部93及覆盖其周围的一次成形体99的一部分通过的大小即可。多个贯通孔98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以在比轭55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不与其他的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沿轴向重叠的方式配置。各马达端子91的相连部94的周向延伸部在径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连接器部92向周向的一方延伸出五个GND线,从连接器部92向周向的另一方延伸出一个电源线。传感器端子95以在各马达端子91之间通过的方式从连接器部92延伸至控制基板59。
<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马达30具备:定子芯32,该定子芯32具有环状的轭55及多个齿56;多个绕组33,该多个绕组33具有围绕齿56卷绕而成的线圈71;多个线圈端子81,该多个线圈端子81具有保持绕组33的一端部72或另一端部73的多个绕组保持部83和与绕组33连接的绕组连接部84;以及多个马达端子91,该多个马达端子91与线圈端子81连接,且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连接。
绕组33在从该绕组33的一端部72到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线圈71。绕组保持部83及绕组连接部84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马达端子91具有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连接的连接器部92、沿轴向与线圈端子81的抵接部85抵接的被抵接部93和将连接器部92与被抵接部93相连的相连部94。相连部94从连接器部92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24而言与定子芯32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被抵接部93。
由此,使用位于定子31的内周部的绕组保持部83及绕组连接部84,能够在从绕组33的卷绕开始端到卷绕结束端为止的区间中实施向两个以上的齿56连续进行卷绕的喷嘴卷绕。因此,能够采用可低成本地进行制造的喷嘴卷绕,同时能够避免将线圈端子81设置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得到廉价且小型的马达30。
另外,通过将线圈端子81和马达端子91直接连接,不再需要母线等接线零件,能够削减零件数量。而且,能够将定子31以与没有接线零件相应的量靠马达端子91侧配置,能够将马达30小型化。
在此,因为废弃了母线等接线零件,所以由于金属板24的存在,如何将马达端子91布线至线圈端子81成为课题。对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相连部94的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24而言与定子芯32相反的一侧(即金属板24的外侧),消除了上述课题。具体而言,在金属板24中与各线圈端子81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贯通孔98,以从连接器部92通过金属板24的外侧经由贯通孔98延伸至被抵接部93的方式形成马达端子91。由此,能够在不将金属板24沿周向连续地大幅度切开的前提下将马达端子91朝向散布在周向的较长范围内的各线圈端子81进行布线。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以在比轭55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不与其他的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沿轴向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的轴向的配置空间变小,能够缩短马达30的轴向长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端部72从绕组保持部83通过绕组连接部84延伸至齿56。另一端部73从齿56通过绕组连接部84延伸至绕组保持部83。因此,通过在绕组33的卷绕工序中将电线穿入绕组连接部84,在绕组连接部84和绕组33的连接工序中不再需要对绕组33的操作,仅进行压接即可,因此,能够简化连接工序。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涉及马达端子91,从连接器部92向周向的一方延伸出三个GND线,从连接器部92向周向的另一方延伸出两个GND线及一个电源线。通过这样配置马达端子91,能够使相连部94的周向延伸部的径向的重叠最小。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1所示,将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抵接部85的间隔定义为抵接部节距Pc,将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齿56的间隔定义为齿节距Pt。两个特定的抵接部85(以下为特定抵接部855)以抵接部节距Pc大于齿节距Pt的方式设置。传感器端子95被配置为在沿轴向观察时在两个特定抵接部855之间通过。
为了扩大两个特定抵接部855的间隔,可采用将至少一个抵接部855的中心O2相对于齿56的中心O1错开的方法。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特定抵接部855的中心O2配置在相对于中心O1而言与第二特定抵接部855相反的一侧。另外,将第二特定抵接部855的中心O2配置在相对于中心O1而言与第一特定抵接部855相反的一侧。具有第二特定抵接部855的第二线圈端子815为将具有第一特定抵接部855的第一线圈端子81进行镜像复制的形状。
通过这样在扩大了间隔的两个特定抵接部85之间配置传感器端子95,能够将马达端子91和传感器端子95配置为沿轴向不重叠。由此,马达端子91及传感器端子95的轴向的配置空间变小,能够缩短马达30的轴向长度。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将第二特定抵接部855的中心O2以与中心O1一致的方式配置,将第一特定抵接部855的中心O2配置在相对于中心O1而言与第二特定抵接部855相反的一侧。通过使用相同的线圈端子816改变线圈端子816的保持位置,扩大了两个特定抵接部855的间隔。由此,能够在不增加线圈端子816的变化的前提下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具有第二特定抵接部855的线圈端子817为将具有第一特定抵接部855的线圈端子816进行镜像复制的形状。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相对于传感器端子95,在一方配置第一系统的连接器部92,在另一方配置第二系统的连接器部92。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的连接器部92的延伸方向相同。由此,无论是设置一个前外壳21的连接器部27(参照图2),还是针对每个系统分开设置两个前外壳21的连接器部27,都能够以横宽方向与周向的一部位对齐的方式设置连接器部27。因此,连接器部27和外部连接器17的连接作业性提高。另外,能够使前外壳21以外的零件与不冗余化的方式通用。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与传感器端子95相邻地配置第一系统的连接器部92。第二系统的连接器部92配置在以旋转轴心AX1为中心相对于第一系统的连接器部92离开90°的部分。由此,抑制马达端子91的周向延伸部的径向的重叠而减小了马达30的径向尺寸,同时抑制了连接器部27和外部连接器17的连接作业性的降低。另外,能够使前外壳21以外的零件与不冗余化的方式通用。
[第八实施方式]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如图16及图17所示,一个马达端子91的相连部94的周向延伸部被配置为在比线圈端子81靠径向外侧的区域与多个传感器端子95沿轴向重叠。通过这样在比线圈端子81靠径向外侧的无用空间内使端子彼此重叠,能够在不增大马达30的轴向尺寸的前提下实现复杂的电路。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如图18及图19所示,绕组33在从一端部72到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四个线圈71。U相绕组33u具有线圈71u11、71u12、71u21、71u22,V相绕组33v具有线圈71v11、71v12、71v21、71v22,W相绕组33w具有线圈71w11、71w12、71w21、71w22。在U相绕组33u中,并列配置有从一端部72到中间部74c的线圈71u11、71u12和从中间部74c到另一端部73的71u21、71u22。在V相绕组33v及W相绕组33w中,也同样并列配置有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
多个线圈端子包含第一线圈端子811和第二线圈端子812,第一线圈端子811具有与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连接的第一绕组连接部841,第二线圈端子812具有与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两个线圈71之间的中间部74c连接的第二绕组连接部842。第一线圈端子811及第二线圈端子81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线圈端子81的形状相同。第一线圈端子811的第一绕组连接部841及第二线圈端子812的第二绕组连接部842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与同一个第一绕组连接部841连接。
绕组33通过喷嘴卷绕来进行制造。具体而言,将电线捆扎在第一绕组保持部831并穿入第一绕组连接部841,之后缠绕于第一个齿绝缘部63。接着,将从第一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卡定于卡定部65,之后缠绕于第二个齿绝缘部63。接着,将从第二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穿入第二绕组连接部842并卡定于卡定部65,之后缠绕于第三个齿绝缘部63。接着,将从第三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卡定于卡定部65,之后缠绕于第四个齿绝缘部63。最后,将从第四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穿入最初的第一绕组连接部841,之后捆扎在最初的第一绕组保持部831上。第一绕组连接部841和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通过例如熔接等进行连接。第二绕组连接部842和中间部74c也同样通过例如熔接等进行连接。
如图20所示,关于马达端子91,从连接器部92向周向的一方延伸出两个GND线及一个电源线。
<效果>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定子31,在第一线圈端子811和第二线圈端子812之间并列配置有从一个绕组33的一端部72到中间部74c的线圈71和从中间部74c到另一端部73的线圈71。因此,与将绕组串联卷绕的情况相同,通过在从绕组33的卷绕开始端到卷绕结束端为止的区间中实施向两个以上的齿56连续进行卷绕的喷嘴卷绕,并且在其中途将绕组33穿入第二线圈端子812,能够构建并联电路。另外,相对于如以往那样在串联卷绕的两个绕组的两端设置线圈端子的方式,能够以一个第二线圈端子812取代两个线圈端子,并且能够减少绕组33的终端处理的次数。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及制造工时。
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与同一个第一绕组连接部841连接。由此,不仅在中间部74c侧,在端部侧也能够以一个第一线圈端子811取代两个线圈端子,并且能够减少绕组33的终端处理的次数。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零件数量及制造工时。
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第一绕组连接部841及第二绕组连接部842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用位于定子31的内周部的绕组连接部841、842,能够在从绕组33的卷绕开始端到卷绕结束端为止的区间中实施向两个以上的齿56连续进行卷绕的喷嘴卷绕。因此,能够采用可低成本地进行制造的喷嘴卷绕,同时能够避免将线圈端子811、812设置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得到廉价且小型的定子31。
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相连部94从连接器部92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24而言与定子芯32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被抵接部93。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如图21及图22所示,一个马达端子91的相连部94的周向延伸部被配置为在比线圈端子81靠径向外侧的区域与另一个马达端子91的相连部94的周向延伸部沿轴向重叠。通过这样在比线圈端子81靠径向外侧的无用空间内使端子彼此重叠,能够在不增大马达30的轴向尺寸的前提下实现复杂的电路。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马达端子91在从被抵接部93到外部电源端子18(参照图2)之间被冗余化。具体而言,马达端子91具有与相连部94连接的不同于连接器部92的连接器部921。由此,通过仅将马达端子91双重化而不将绕组33双重化,在从蓄电池到马达端子91之间的电气系统故障时,能够通过冗余化的电路驱动马达30。另外,能够使前外壳21以外的零件与不冗余化的方式通用。
在图23中,马达端子91的电源线和GND线均被双重化,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电源线及GND线中的某一者被双重化。
在图23中,连接器部921被配置为与马达端子91的其他部位沿轴向上重叠,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921也可以与马达端子91的其他部位沿轴向重叠。
[其他实施方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绕组保持部并不限于线圈端子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为绝缘子或其他部件的一部分。另外,绕组保持部的延伸方向并不限于轴向,也可以为径向、周向或除此以外的方向。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线圈端子和马达端子的接合并不限于焊接,也可以通过压接或钎焊等其他方法进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外壳的连接器部也可以被分为两个以上。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齿的数量并不限于十二个,也可以为除此以外的数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绕组相数并不限于三相,也可以为除此以外的相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子并不限于马达,也可以应用于发电机。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本公开依据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及结构。本公开还包含各种变形例及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各种组合及方式、以及使它们仅包含一要素、包含更多或更少要素的其他组合及方式也落入本公开的范畴及思想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30),其特征在于,具备:
树脂制的外壳(20);
金属板(24),该金属板嵌入于所述外壳;
定子芯(32),该定子芯被收容于所述外壳,具有环状的轭(55)及多个齿(56);
多个绕组(33),该多个绕组具有围绕所述齿卷绕而成的线圈(71);
多个线圈端子(81),该多个线圈端子具有保持所述绕组的一端部(72)或另一端部(73)的多个绕组保持部(83)和与所述绕组连接的绕组连接部(84);以及
多个马达端子(91),该多个马达端子与所述线圈端子连接,且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连接;
所述绕组在从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线圈,
在将与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心(AX1)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径向时,
所述绕组保持部及所述绕组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马达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外部电源端子连接的连接器部(92)、沿轴向与所述线圈端子的抵接部(85)抵接的被抵接部(93)和将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被抵接部相连的相连部(94),
所述相连部从所述连接器部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所述金属板而言与所述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所述被抵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端子以在比所述轭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不与其他所述马达端子沿轴向重叠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还具备:控制基板(59),该控制基板安装有检测该旋转电机的旋转位置的元件(58),且被配置于比所述定子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以及多个传感器端子(95),该多个传感器端子与该控制基板连接,且能够与外部信号端子(19)连接;
所述马达端子及所述传感器端子以在比所述轭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不与其他所述马达端子及其他传感器端子沿轴向重叠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围绕所述旋转轴心的方向定义为周向,将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抵接部的间隔定义为抵接部节距(Pc),将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齿的间隔定义为齿节距(Pt)时,
所述传感器端子被配置为在沿轴向观察时在多个所述抵接部中的以所述抵接部节距大于所述齿节距的方式设置的两个特定抵接部(855)之间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还具备: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安装有检测该旋转电机的旋转位置的元件,且被配置于比所述定子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以及多个传感器端子,该多个传感器端子与该控制基板连接,且能够与外部信号端子连接;
多个所述马达端子及多个所述传感器端子中的至少两个被配置为在比所述线圈端子靠径向外侧的区域沿轴向彼此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端子在从所述被抵接部到所述外部电源端子之间被冗余化。
CN202180039675.5A 2020-07-14 2021-07-08 旋转电机 Pending CN1156995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0729A JP7392599B2 (ja) 2020-07-14 2020-07-14 回転電機
JP2020-120729 2020-07-14
PCT/JP2021/025833 WO2022014468A1 (ja) 2020-07-14 2021-07-08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9528A true CN115699528A (zh) 2023-02-03

Family

ID=79555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9675.5A Pending CN115699528A (zh) 2020-07-14 2021-07-08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4806A1 (zh)
JP (1) JP7392599B2 (zh)
CN (1) CN115699528A (zh)
DE (1) DE112021003763T5 (zh)
WO (1) WO202201446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1616A1 (ja) 2004-04-15 2005-10-27 Mitsuba Corporation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090127943A1 (en) 2005-05-31 2009-05-21 Mitsuba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Production Method Of Sta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Electric Motor
JP2009033850A (ja) 2007-07-26 2009-02-12 Keihin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54701A (ja) 2008-12-26 2010-07-08 Showa Corp 回転電機用ターミナル
JP5688981B2 (ja) 2011-01-21 2015-03-25 株式会社ミツバ 位置決め装置及び電動モータ
JP2013090532A (ja) 2011-10-21 2013-05-13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931903B2 (ja) 2011-10-31 2016-06-08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556833B2 (ja) 2012-03-09 2014-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520739B2 (ja) 2016-02-01 2019-05-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2020036512A (ja) 2018-08-31 2020-03-05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電気モータ装置及び電気モータ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141100B2 (ja) 2018-10-24 2022-09-22 株式会社テージーケー 電動弁
JP7073287B2 (ja) 2019-01-29 2022-05-23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7895A (ja) 2022-01-26
JP7392599B2 (ja) 2023-12-06
US20230064806A1 (en) 2023-03-02
WO2022014468A1 (ja) 2022-01-20
DE112021003763T5 (de)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23259B2 (ja) モータ
JP4941007B2 (ja) モータ
JP5028869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460095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556833B2 (ja)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058164B2 (ja) 回転電機
JP2013153624A (ja)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706583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9290922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15699528A (zh) 旋转电机
JP5150244B2 (ja) レゾルバの位置決め機構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400648B2 (ja) 回転電機
JP7347353B2 (ja) ステータ
JP7347352B2 (ja) ステータ
JP7272385B2 (ja) ステータ
JP2021505117A (ja) 回転電気機械のステータ用の電気相コネクタ
US20230123575A1 (en) Stator
JP6165454B2 (ja) 回転電機
JP7255561B2 (ja) 回転電機
JP2008022626A (ja) 回転機
JP2006352979A (ja) 回転電機
JPWO2018051773A1 (ja) モータ
JP5301170B2 (ja) レゾルバステータ、及びレゾルバ
CN115149684A (zh) 旋转电机
JP2013224071A (ja) 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