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71953A -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71953A
CN115571953A CN202211271712.8A CN202211271712A CN115571953A CN 115571953 A CN115571953 A CN 115571953A CN 202211271712 A CN202211271712 A CN 202211271712A CN 115571953 A CN115571953 A CN 115571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ic
liquid
flow path
cathod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717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垣贤一郎
辻敦志
井千寻
前川哲也
森俊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71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719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1/46114Electrodes in particulate form or with conductive and/or non conductive particles between th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 C02F1/46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13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25B9/17Cells comprising dimensionally-stable non-movable electrode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thereof
    • C25B9/19Cells comprising dimensionally-stable non-movable electrode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thereof with diaphrag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3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C02F2001/46138Electrodes comprising a substrate and a coating
    • C02F2001/46147Diamond 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5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 C02F2001/46157Perforated or foraminous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1Fluid flow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15Electrolytic cell with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6Power supp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78Details relating to ozone treatment devices
    • C02F2201/782Ozone gener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14Maintenance of water treatment install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7/0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 C02F2307/12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as part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such as dishwashers,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or vacuum clean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7/0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 C02F2307/14Treatment of water in water supply networks, e.g. to prevent bacterial grow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包括:电解部,其具有层叠体,用于对液体进行电解处理,该层叠体以导电性膜介于彼此相邻的电极间的方式层叠而成;以及外壳,电解部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此外,外壳包括电极壳和电极壳盖,该电极壳形成有具有能够供电解部贯穿的开口部的凹部,在该凹部内收纳有电解部,该电极壳盖覆盖电极壳的开口部。并且,电解部以层叠体的层叠方向(Z)与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收纳于凹部内。由此,获得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Description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于2016年10月04日提出的PCT申请PCT/JP2016/004467于2018年09月21日进入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680083915.0、发明名称为“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已知有如下装置:该装置具有包括阳极、导电性膜以及阴极的电解电极设备,利用该电解电极设备生成臭氧(电解生成物)而获得臭氧水(电解液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解电极设备中形成有槽部,该槽部由形成于阴极的孔和形成于导电性膜的孔形成,通过向该槽部导入水,对导入的水进行电解处理。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通过利用形成于配管的支承构造支承电解电极设备来形成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因此有可能导致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组装工序复杂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26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包括:电解部,其具有层叠体,用于对液体进行电解处理,该层叠体以导电性膜介于彼此相邻的电极间的方式层叠而成;以及外壳,电解部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
此外,在外壳形成有液体流通方向成为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流路。
此外,流路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该流入口与上游侧的外部流路连通而供向电解部供给的液体流入,该流出口与下游侧的外部流路连通而供在电解部生成的电解液体流出。
此外,在电解部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向流路开口,并且导电性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的至少局部暴露于该槽部。
此外,外壳包括电极壳和电极壳盖,该电极壳形成有具有能够供电解部贯穿的开口部的凹部,在该凹部内收纳有电解部,该电极壳盖覆盖电极壳的开口部。
并且,电解部以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与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收纳于凹部内。
采用本公开,能够获得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下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图3的7-7剖视图。
图8是图4的8-8剖视图。
图9是图4的9-9剖视图。
图10是图5的10-10剖视图。
图11是图5的11-11剖视图。
图12是从上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而得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从下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而得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从一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电极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另一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电极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电解部的立体图。
图17是放大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电解部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电解部层叠于电极壳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电解部收纳于电极壳的第2凹部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意地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槽部和流路的侧剖视图。
图21是示意地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槽部与突起部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包括:电解部,其具有层叠体,用于对液体进行电解处理,该层叠体以导电性膜介于彼此相邻的电极间的方式层叠而成;以及外壳,电解部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
此外,在外壳形成有液体流通方向成为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流路。
此外,流路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该流入口与上游侧的外部流路连通而供向电解部供给的液体流入,该流出口与下游侧的外部流路连通而供在电解部生成的电解液体流出。
此外,在电解部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向流路开口,并且导电性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的至少局部暴露于该槽部。
此外,外壳包括电极壳和电极壳盖,该电极壳形成有具有能够供电解部贯穿的开口部的凹部,在该凹部内收纳有电解部,该电极壳盖覆盖电极壳的开口部。
并且,电解部以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与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收纳于凹部内。
这样,能够使电极壳盖的相对于电极壳的安装方向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大致一致,通过使各构件沿层叠方向相对移动,能够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其结果,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此外,流路形成于电解部与电极壳盖之间。
这样,能够通过在将电解部收纳于凹部内的状态下利用电极壳盖覆盖电极壳的开口部来形成流路,能够更容易地组装具有流路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此外,电极和导电性膜以至少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处于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层叠在一起。
这样,通过使各构件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处于同一平面来进行层叠体的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层叠体的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此外,在电极壳设有导入引导部,该导入引导部沿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延伸,用于引导电解部向凹部插入。
这样,在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时,抑制了构成层叠体的各构件的位置在组装的中途发生偏离,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此外,在外壳内配置有与电解部的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一侧接触的弹性体。
这样,若利用弹性体按压电解部的层叠方向上的一侧,则能够利用弹性体吸收电解部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偏差,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电解部的层叠方向上的定位。
此外,弹性体配置于电解部与电极壳之间。
这样,能够将弹性体配置于电极壳的内部,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此外,在外壳的开口部的周缘部形成有将电极壳和电极壳盖熔接在一起的熔接部。
这样,能够更容易地将电极壳盖安装于电极壳,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此外,电极包括阳极和阴极,电解部包括阳极侧供电轴和阴极侧供电轴,该阳极侧供电轴与阳极电连接,用于对该阳极施加电压,该阴极侧供电轴与阴极电连接,用于对该阴极施加电压。
并且,阳极侧供电轴和阴极侧供电轴沿层叠方向延伸。
这样,能够唯一地决定构成电解部的各构件的尺寸、位置,能够抑制各构件在层叠时发生错位。其结果,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电解部的组装、各构件的对位,而且能够更稳定地产生电解生成物。
此外,阳极侧供电轴和阴极侧供电轴朝向与流路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延伸。
通过这样,能够使阳极侧供电轴和阴极侧供电轴不配置于流路内,因此能够抑制在流路内流动的液体发生滞留。
此外,将阳极侧供电轴和阴极侧供电轴中的任一者设于电解部的流入口侧,将另一者设于电解部的流出口侧。
这样,能够抑制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极力增大阳极侧供电轴与阴极侧供电轴之间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抑制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阳极和阴极之间发生短路。
此外,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电解部形成为液体流通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阳极侧供电轴和阴极侧供电轴设于电解部的对角部。
通过这样,能够消除电极壳的流入口侧、流出口侧的方向性,能够更高效地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此外,阳极侧供电轴和阴极侧供电轴中的至少任一个供电轴与电极独立地设置。
这样,不再需要熔接阳极侧供电轴、阴极侧供电轴。其结果,能够更简单地加工构成电解部的各构件,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此外,构成电解部的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构件形成为在层叠方向上弯曲的形状。
这样,在组装了电解液体生成装置时,能够对电极产生稳定的推压压力。其结果,能够更稳定地确保通电面积,能够使电解生成物的生成能力更稳定。此外,由于不再需要利用螺钉等对配置于电极壳内的电解部进行紧固,因此能够抑制组装偏差的发生,能够使电解生成物的产生能力更稳定。而且,由于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因此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此外,槽部形成为深度比该槽部的液体流通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和流路的层叠方向上的高度中的至少任一者小。
这样,能够抑制在流路内流动的液体在槽部内发生滞留,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中的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流路形成为层叠方向上的高度成为比流路宽度小的高度。
这样,能够使界面部分的表面流速更快,因此能够使生成的电解生成物更快地溶解,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中的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突起部与电解部的靠流路侧的表面接触。
这样,能够利用突起部按压电解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导电性膜与电极的接触。其结果,能够使在电解部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更均等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
此外,突起部形成于流路的流路宽度方向中央部。
这样,通过利用突起部按压电解部的中央部,能够使导电性膜与电极更均匀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使在电解部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更均等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
此外,突起部以沿液体流通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这样,通过使突起部沿液体流通方向按压电解部,能够使导电性膜与电极更均匀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使在电解部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更均等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
此外,突起部形成为: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至少与电解部接触的接触部分与槽部不重叠。
通过这样,能够不将突起部配置于槽部上,因此能够抑制槽部内的液体的流动被突起部阻碍。其结果,抑制了在槽部的界面附近发生气泡的滞留,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中的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槽部以沿液体流通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突起部的至少与电解部接触的接触部分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比电解部的彼此相邻的槽部间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小。
这样,即使在组装电解液体生成装置时突起部的位置稍微发生了偏离,也能够不将突起部配置于槽部上。
此外,突起部形成为: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轮廓形状成为在顶点部分形成有圆角的多边形。
这样,通过在突起部的轮廓形状的顶点部分形成圆角,能够使突起部附近的液体的流动更顺畅,因此能够抑制气泡的滞留的发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中的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此外,以下,作为电解液体生成装置,例示臭氧水生成装置,该臭氧水生成装置产生臭氧(电解生成物),通过使该臭氧溶解于水(液体)而生成臭氧水(电解液体)。另外,臭氧水对于杀菌、分解有机物是有效的,因此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领域、食品、医学领域中,具有无残留性、不生成副生成物的优点。
此外,以下,将流路的延伸方向作为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将流路的宽度方向作为宽度方向(流路宽度方向)Y,将电极、导电性膜层叠的方向作为层叠方向(上下方向)Z进行说明。并且,将以电极壳盖成为上侧的方式配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作为上下方向Z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具有在内部形成有流路11的外壳10,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形成为能够连接于用于向电气设备、液体改性装置等供给液体的配管70的中途(上游侧配管71与下游侧配管72之间)(参照图7)。
并且,通过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连接于配管70的中途,使流路11与外部流路(上游侧配管71的水路71a、下游侧配管72的水路72a)连通,能够将在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内生成的臭氧水(电解水:电解液体)向电气设备、液体改性装置等供给。
另外,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也可以不必连接于配管70的中途,例如使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的下游侧直接连接于电气设备、液体改性装置等。在该情况下,形成于电气设备、液体改性装置等的内部的流路成为下游侧的外部流路。
并且,电解部80以面向流路11的方式配置于形成有流路11的外壳10的内部,利用电解部80对在流路11内流动的水(液体)进行电解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解部80以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面向流路11的方式配置于外壳10内(参照图20)。
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电解部80具有层叠体81,该层叠体81以导电性膜86介于阳极(电极)84与阴极(电极)85之间(彼此相邻的电极间)的方式层叠而成。
另一方面,流路11以液体流通方向X成为与层叠体81的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形成于外壳10。
该流路11具有流入口11a和流出口11b,该流入口11a与上游侧配管71的水路(上游侧的外部流路)71a连通而供向电解部80供给的液体流入,该流出口11b与下游侧配管72的水路(下游侧的外部流路)72a连通而供在电解部80生成的臭氧水(电解液体)流出。
而且,在层叠体81形成有槽部82,该槽部82向流路11开口,并且导电性膜86与电极(阳极84、阴极85)之间的界面87、88的至少局部暴露于该槽部82(参照图2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层叠体81形成这样的槽部82,能够将自流入口11a供给到流路11内的水(液体)导入槽部82内。
并且,利用自电源部100供给的电源,实施电解处理而主要在导入槽部82内的水(液体)中引起电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溶解有臭氧(电解生成物)的臭氧水(电解水:电解液体)。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通过实施电解处理而在水(液体)中引起电化学反应,生成溶解有臭氧(电解生成物)的臭氧水(电解水:电解液体)。
另外,在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内生成的臭氧水(电解水:电解液体)经由流路11自流出口11b向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的外部(下游侧配管72的水路72a内)流出。
外壳10例如包括电极壳20和电极壳盖60,该电极壳20能够使用丙烯等的非导电性的树脂形成,形成有具有能够供电解部80贯穿的开口部332a的凹部34,在该凹部34内收纳有电解部80,该电极壳盖60覆盖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参照图12和图13)。
如图14和图15所示,电极壳20包括配置有电解部80的大致中空箱状的主体部30。并且,在主体部30的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一侧(上游侧)形成有与上游侧配管71连接的大致圆柱状的第1连接部(上游侧连接部)40。此外,在主体部30的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侧(下游侧)形成有与下游侧配管72连接的大致圆柱状的第2连接部(下游侧连接部)50。
而且,在第1连接部(上游侧连接部)40形成有第1连接流路(上游侧流路)12,在将该第1连接部(上游侧连接部)40连接于上游侧配管71的状态下,该第1连接流路(上游侧流路)12与上游侧配管71的水路71a连通(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1连接流路(上游侧流路)12构成流路11的一部分,第1连接流路(上游侧流路)12的上游端成为流入口11a。此外,在第1连接部(上游侧连接部)40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有锥形部40a,该锥形部40a随着向上游侧去而宽度变宽。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11a形成为宽度比第1连接流路(上游侧流路)12的下游侧的流路的宽度宽。
另一方面,在第2连接部(下游侧连接部)50形成有第2连接流路(下游侧流路)16,在将该第2连接部(下游侧连接部)50连接于下游侧配管72的状态下,该第2连接流路(下游侧流路)16与下游侧配管72的水路72a连通(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2连接流路(下游侧流路)16也构成流路11的一部分,第2连接流路(下游侧流路)16的下游端成为流出口11b。此外,在第2连接部(下游侧连接部)50的下游侧的端部也形成有锥形部50a,该锥形部50a随着向下游侧去而宽度变宽。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口11b也形成为宽度比第2连接流路(下游侧流路)16的上游侧的流路的宽度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部(上游侧连接部)40形成为上端部(靠电极壳盖60侧的端部)41比主体部30向上方突出,第2连接部(下游侧连接部)50形成为上端部(靠电极壳盖60侧的端部)51比主体部30向上方突出。这样,通过使各上端部41、51比主体部30向上方突出,在将电极壳盖60安装于电极壳20时,利用上端部41和上端部51来夹持电极壳盖60。
如图14和图15所示,主体部30包括底壁部31、周壁部32以及顶壁部33,该周壁部32与底壁部31的周缘部连续设置,该顶壁部33与周壁部32的上端连续设置,在顶壁部3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Z贯通的通孔332。
并且,在主体部30的内部形成有凹部34,该凹部34由底壁部31的内表面311、顶壁部33的内表面331以及作为周壁部32的内表面321的宽度方向侧内表面321a和长度方向侧内表面321b划定形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4形成为向上方开口。因而,形成于顶壁部33的开口部332a成为凹部34的开口部。
并且,通过将电解部80自该开口部332a侧插入凹部34内,将电解部80收纳于凹部34内。另外,开口部332a形成为比从层叠方向Z观察到的电解部80的轮廓形状大,能够将层叠方向与上下方向Z一致的电解部80以其原样的姿态插入凹部34内。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30的内部的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台阶部35。
该台阶部35具有中间面351和台阶面352,该中间面351与底壁部31及周壁部32一体地形成,在上下方向Z上位于底壁部31的内表面311与开口部332a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该台阶面352沿垂直方向延伸,连结中间面351和底壁部31的内表面311。
并且,通过形成这样的台阶部35,将凹部34形成为两级凹部构造。
具体而言,凹部34具有第1凹部(流路形成预定空间)341和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该第1凹部341形成于开口侧,形成有流路11的一部分,该第2凹部342形成于比第1凹部(流路形成预定空间)341靠内侧(下侧)的位置,收纳有电解部80。
而且,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具有主体部收纳凹部342a和供电部收纳空间342b,该主体部收纳凹部342a收纳有电解部80的主体部80b,该供电部收纳空间342b与主体部收纳凹部342a的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两端的宽度方向Y上的单侧连续设置,收纳有电解部80的后述的供电部80c。
即,台阶部35的台阶面352具有内侧台阶面352a、外侧台阶面352b以及连结台阶面352c,该内侧台阶面352a位于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内侧,该外侧台阶面352b位于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外侧,该连结台阶面352c连结内侧台阶面352a和外侧台阶面352b。并且,中间面351形成为: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内侧的边界线形成为呈曲柄状折曲的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流路形成预定空间)341由顶壁部33的内表面331、周壁部32的宽度方向侧内表面321a的上部和长度方向侧内表面321b以及台阶部35的中间面351划定形成。
此外,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由底壁部31的内表面311、台阶部35的台阶面352以及宽度方向侧内表面321a的下部划定形成。
并且,如上所述,在该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收纳有电解部80。此时,电解部80以层叠方向与上下方向Z一致的状态被收纳。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解部80隔着弹性体90收纳于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即,电解部80以弹性体90介于该电解部80与电极壳20之间并且弹性体90与电解部80的下表面80d抵接的状态收纳于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该弹性体90例如能够使用橡胶、塑料、金属弹簧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电极壳盖60安装于电极壳20时,在电解部80的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上和中间面351上形成有电解部侧流路14。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解部80与电极壳盖60之间形成有流路1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台阶部35的中间面351的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内侧的边界部分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即,在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的四角部分设有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该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用于引导电解部80向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插入。
此外,在周壁32的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一侧(上游侧)的部分形成有与第1连接流路(上游侧流路)12连通的第1主体部侧流路13。并且,在周壁32的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侧(下游侧)的部分形成有与第2连接流路(下游侧流路)16连通的第2主体部侧流路15。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11由第1连接流路(上游侧流路)12、第1主体部侧流路13、电解部侧流路14、第2主体部侧流路15以及第2连接流路(下游侧流路)16形成(参照图7)。此时,流路11的除形成有流入口11a的部分和形成有流出口11b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为截面积大致相同。
此外,如图6和图8所示,流路11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上宽度较宽的长方形。即,流路11形成为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成为比流路宽度W1小的高度H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流路宽度W1为约10mm、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H1为约2mm的方式形成流路11。通过这样,例如在以2L/min的流量向流路11内供给水(液体)的情况下,在流路内流动的水(液体)的流速为约1.67m/s。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一侧(上游侧)的供电部收纳空间342b形成于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并且将位于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侧(下游侧)的供电部收纳空间342b形成于宽度方向Y上的另一侧。即,将一对供电部收纳空间342b形成于主体部收纳凹部342a的对角部分。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4形成为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关于主体部30的中心呈点对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自身(电极壳20和电极壳盖60)也形成为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关于外壳10的中心呈点对称。
电极壳盖60包括盖部主体61和嵌合突部62,该盖部主体61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该嵌合突部62自盖部主体61的下部中央向下方突出设置并与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嵌合。
并且,在盖部主体61的与嵌合突部62相邻的周缘部的整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熔接用突起63。在将电极壳盖60安装于电极壳20时,该熔接用突起63插入槽部333a,该槽部333a形成于电极壳20的顶壁部33的开口部332a的周缘部333的整周。
并且,在使嵌合突部62与开口部332a嵌合并且将熔接用突起63插入槽部333a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振动熔接、热熔接等使电极壳盖60和电极壳20熔接在一起,从而利用电极壳盖60封闭电极壳20的凹部34。此时,在熔接用突起63和槽部333a的部分形成有熔接部17。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使密封材料介于电极壳盖60与电极壳20之间的状态下将电极壳盖60螺纹固定于电极壳20,利用电极壳盖60封闭电极壳20的凹部34。
此外,在嵌合突部62的下表面62a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形成有沿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延伸的延伸设置壁62b,在将电极壳盖60安装于电极壳20时,利用该延伸设置壁62b划定形成电解部侧流路14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设置壁62b形成为配置于比设于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的四角部分的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靠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内侧的位置。并且,延伸设置壁62b形成为在从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观察的状态下与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这样的延伸设置壁62b,能够抑制在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的附近产生紊流。
此外,在嵌合突部62的下表面62a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央形成有沿长度方向(液体流通方向:前后方向X)排列的多个突起部64。
并且,在隔着弹性体90将电解部80收纳于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并将电极壳盖60安装于电极壳20时,电解部80被设于电极壳盖60的突起部64向下方按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下方按压电解部80,利用弹性体90对电解部80的整体施加一定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的密合性。
此外,在将电极壳盖60安装于电极壳20时,电解部80的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与中间面351处于大致同一平面。通过这样,抑制在流路11形成台阶。此外,使流路的形成于电解部80的上部的部分(电解部侧流路14)的截面积与流路的其他部分的截面积大致相同。
这样,若使流路11的截面积变得大致相同,则能够抑制在流路11内流动的水(液体)的流动产生紊乱。其结果,能够抑制在流路11内产生滞留部而能够抑制产生的臭氧(电解生成物)成长为气泡,能够进一步提高自流出口11b流出的臭氧水(电解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浓度。
接着,说明电解部80的具体结构。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电解部80形成为液体流通方向X成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并且,该电解部80包括层叠体81,该层叠体81由阳极84、导电性膜86以及阴极85依次层叠而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体81以导电性膜86介于彼此相邻的电极(阳极84和阴极85)间的方式层叠而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阳极84的下侧例如层叠有钛制的供电体83,借助该供电体83向阳极84供电。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体81形成有槽部82,该槽部82具有向流路11开口的开口82a,该槽部82构成为能够使导电性膜86与阴极85之间的界面88的至少局部与水(液体)接触。此外,该槽部82构成为能够使导电性膜86与阳极84之间的界面87的至少局部也与水(液体)接触。
具体而言,在阴极85形成有阴极侧孔85c,在导电性膜86形成有导电性膜侧孔86c。并且,在使阴极85和导电性膜86层叠在一起时,阴极侧孔85c与导电性膜侧孔86c连通。
因而,导电性膜86的内侧面86d和阴极85的内侧面85d成为槽部82的侧面82c,阳极84的上表面(表面)84a成为槽部82的底面82b(参照图20)。通过形成这样的槽部82,导电性膜86与阴极85之间的界面(导电性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88的至少局部暴露于槽部82,能够使水自由地与暴露于槽部82的界面88接触。此外,导电性膜86与阳极84之间的界面(导电性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87的至少局部也暴露于槽部82,能够使水自由地与暴露于槽部82的界面87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沿宽度方向Y细长地延伸的槽部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形成为向上游侧弯折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槽部82。即,将形成于阴极85并沿层叠方向Z贯通的阴极侧孔85c形成为折曲点部分配置于下游侧的V字形。
并且,形成于导电性膜86并沿层叠方向Z贯通的导电性膜侧孔86c也形成为折曲点部分配置于下游侧的V字形,通过使阴极侧孔85c和导电性膜侧孔86c连通,形成V字形的槽部82。
另外,槽部8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V字形,能够设为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能够设为在宽度方向Y上细长的长方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多个槽部82形成为沿长度方向X排列,但槽部82至少形成有1个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电性膜86与阴极85之间的界面88是阴极85的侧面与导电性膜86的侧面之间的边界线。此外,导电性膜86与阳极84之间的界面87是阳极84的表面与导电性膜86的侧面之间的交线。
此外,导电性膜86和阴极85可以大小相同,也可以大小不同,但至少需要使相互的孔(阴极侧孔85c和导电性膜侧孔86c)彼此连通,此外,需要充分地确保电接触面积。因此,考虑到上述情况,优选的是,导电性膜86和阴极85的投影尺寸大致相同(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此外,阳极84与导电性膜86、阴极85可以大小相同,也可以大小不同,但优选的是,阳极84具有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时能够从所有的槽部82看到的程度以上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阳极84、阴极85以及导电性膜86成为大致相同的投影尺寸。
通过这样,在形成了层叠体81时,阳极84、阴极85以及导电性膜86的侧面处于大致同一平面。
即,在形成了层叠体81时,阳极84、阴极85以及导电性膜86的至少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84b、85b、86b处于大致同一平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体83和弹性体90也成为与阳极84、阴极85以及导电性膜86大致相同的投影尺寸。
电解部80接受来自导电性膜86的离子供给以及来自电源部100的电流,在阳极84与导电性膜86之间的界面87进行通过电化学方式生成臭氧的电解处理。
该电化学反应如下。
阳极侧:3H2O→O3+6H++6e
2H2O→O2+4H++4e
阴极侧:2H++2e→H2
例如能够使用钛形成供电体83,供电体83构成为在与导电性膜86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与阳极84接触。在该供电体83的一端形成有轴安装片83a,阳极侧供电轴83b通过熔接等安装于该轴安装片83a。这样,通过将阳极侧供电轴83b安装于轴安装片83a而形成阳极侧的供电部80c。
并且,供电体83经由与阳极侧供电轴83b连接的阳极102侧的导线102a而与电源部100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阳极侧供电轴83b以沿层叠方向Z延伸的方式安装于轴安装片83a。并且,以阳极侧供电轴83b朝向与流路11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下侧)延伸的状态将供电体83插入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此时,在电极壳20的底壁部31,供供电部80c的轴贯穿的一对供电部贯穿孔313a以与各供电部收纳空间342b连通的方式形成,阳极侧供电轴83b贯穿于一供电部贯穿孔313a。并且,导线102a与阳极侧供电轴83b的暴露于电极壳20的外部的部分连接。
例如能够通过在使用硅形成的宽度为10mm、长度为50mm左右的导电性基板成膜导电性金刚石膜来形成阳极84。该导电性金刚石膜具有掺硼导电性。利用等离子体CVD法以3μm左右的膜厚在导电性基板上形成导电性金刚石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阳极84和阴极85的形状设为板状,但阳极84、阴极85也可以呈膜状、网眼状、线状。
导电性膜86配置于形成有导电性金刚石膜的阳极84上。该导电性膜86是质子导电型的离子交换膜,具有100μm~200μm程度的厚度。并且,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该导电性膜86形成有多个沿厚度方向(Z方向)贯通的导电性膜侧孔86c。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导电性膜侧孔86c设为相同形状。此外,多个导电性膜侧孔86c设为沿长度方向X排列成一列。另外,导电性膜侧孔86c的形状和排列也可以为另外的形态。
阴极85配置于导电性膜86上。阴极85例如由厚度为0.5mm左右的不锈钢的电极板形成。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该阴极85形成有多个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阴极侧孔85c。
该阴极侧孔85c具有与导电性膜侧孔86c相同或彼此近似的开口形状。此外,阴极侧孔85c以与导电性膜侧孔86c的排列相同的节距和方向排列设置。
此外,在阴极85的一端形成有轴安装片85e,阴极侧供电轴85f通过熔接等安装于该轴安装片85e。这样,通过将阴极侧供电轴85f安装于轴安装片85e而形成阴极侧的供电部80c。
并且,阴极85经由与阴极侧供电轴85f连接的阴极101侧的导线101a而与电源部100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极侧供电轴85f也以沿层叠方向Z延伸的方式安装于轴安装片85e。并且,以阴极侧供电轴85f朝向与流路11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下侧)延伸的状态将阴极85插入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此时,阴极侧供电轴85f贯穿于另一供电部贯穿孔313a,导线101a与阴极侧供电轴85f的暴露于电极壳20的外部的部分连接。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一对供电部收纳空间342b形成于主体部收纳凹部342a的对角部分。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设于电解部80的对角部80e。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中的任一者的阳极侧供电轴83b设于电解部80的流入口11a侧。并且,将作为另一者的阴极侧供电轴85f设于电解部80的流出口11b侧。
并且,该电解部80以多个槽部82的排列设置方向与前后方向X大致一致的状态配置于凹部34内。
电源部100使阳极84与阴极85之间隔着导电性膜86产生电位差。阳极84经由导线102a与该电源部100的阳极102侧电连接,阴极85经由导线101a与电源部100的阴极101侧电连接(参照图4)。能够使该电源部100经由未图示的布线与未图示的控制部电连接,通过使该电源部100与控制部连接,能够切换电源部100的接通、断开或者改变输出。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深度D1比槽部82的液体流通方向X上的开口宽度L1和流路11的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H1中的至少任一者小的方式形成槽部82(参照图8和图20)。
即,以流路11的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H1>槽部82的深度D1或者槽部82的液体流通方向X上的开口宽度L1>槽部82的深度D1的方式形成槽部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流路11的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H1设定为约2mm。
此外,槽部82的深度D1是导电性膜86的厚度与阴极85的厚度之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0.6mm~约0.7mm。
此外,槽部82的液体流通方向X上的开口宽度L1为约1.5mm。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流路11的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H1>槽部82的深度D1并且槽部82的液体流通方向X上的开口宽度L1>槽部82的深度D1的方式形成槽部8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突起部64只与电解部80的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接触。即,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突起部64的至少与电解部80接触的接触部分64a与槽部82不重叠。
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使突起部64的至少与电解部80接触的接触部分64a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2比电解部80的彼此相邻的槽部82间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3小,使突起部64只与电解部80的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64的与电解部80接触的接触部分64a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2为约1.5mm。
并且,电解部80的彼此相邻的槽部82间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3为约2.0mm。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突起部64的从顶端(下端)到根部分(上端)为止的所有部位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比槽部82间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3小的方式形成突起部6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解部80的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以围绕突起部64的与电解部80接触的接触部分64a的整周的方式存在。通过这样,即使突起部64沿XY平面上的任一方向发生了错位,也能够使突起部64的与电解部80接触的接触部分64a的整个面与电解部80的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64形成为: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轮廓形状64b成为在顶点部分64c形成有圆角64d的四边形(多边形)。
例如能够利用下述所示的方法组装形成为该结构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首先,自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侧将弹性体90插入凹部34内,将弹性体90配置于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
接着,以阳极侧供电轴83b的顶端朝向下方的状态将供电体83自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侧插入凹部34内,并且使阳极侧供电轴83b贯穿于一供电部贯穿孔313a,从而将供电体83的主体部分层叠于弹性体90上。
接着,将阳极84自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侧插入凹部34内,将阳极84层叠于供电体83上。
接着,将导电性膜86自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侧插入凹部34内,将导电性膜86层叠于阳极84上。
接着,以阴极侧供电轴85f的顶端朝向下方的状态将阴极85自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侧插入凹部34内,并且使阴极侧供电轴85f贯穿于另一供电部贯穿孔313a,从而将阴极85的主体部分层叠于导电性膜86上。
此时,弹性体90和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在被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引导的同时插入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
但是,通过使弹性体90和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仅在凹部34内层叠,弹性体90处于几乎自由的状态(基本未弹性变形的状态)。
因而,电解部80中的至少阴极85处于比中间面351向上方浮起的状态(参照图18)。不过,比中间面351向上方浮起的阴极85的长度方向X上的相对移动受到引导突起(导入引导部)353的抑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宽度方向侧内表面321a对弹性体90和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进行宽度方向Y上的定位。
之后,通过使电极壳盖60相对于电极壳20沿层叠方向Z相对移动,使嵌合突部62与开口部332a嵌合,并且将熔接用突起63插入槽部333a。
并且,在使嵌合突部62与开口部332a嵌合并且将熔接用突起63插入槽部333a的状态下,通过振动熔接、热熔接等将电极壳盖60与电极壳20熔接在一起。
这样,利用电极壳盖60封闭电极壳20的凹部34。
此时,电解部80的上表面(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的面)80a被延伸设置壁62b和突起部64向下方按压,因此电解部80在使弹性体90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整体插入第2凹部(电解部收纳空间)342内(参照图19)。
接着,自顶端暴露于电极壳20的外部的供电部80c的轴(阳极侧供电轴83b、阴极侧供电轴85f)的顶端插入O型密封圈314,将该O型密封圈314配置于形成于压板收纳凹部313的O型密封圈插入槽313b。
然后,使供电部80c的轴(阳极侧供电轴83b、阴极侧供电轴85f)的顶端贯穿于形成于压板316的轴贯穿孔316a,将压板316收纳于压板收纳凹部313内。
然后,通过向形成于压板316的螺钉贯穿孔316b和形成于压板收纳凹部313的螺纹孔313c插入螺钉315并进行螺纹固定,从而将压板316固定于电极壳20。
通过这样来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这样,仅通过使各构件相对于电极壳20沿层叠方向Z相对移动,就能组装本实施方式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熔接于轴安装片83a、85e,但也能够形成为图22那样的结构。
在图22中,与供电体83(阳极84)独立地设有阳极侧供电轴83b,并且与阴极85独立地设有阴极侧供电轴85f。
并且,在组装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各个轴与供电体83和阴极85接触。
另外,在图22中,例示了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这两者均与电极独立,但也能够只将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中的任一者设为与电极独立。
此外,如图23所示,也能够使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构件形成为在层叠方向Z上弯曲的形状。
在图23中,例示了将构成电解部80的构件中的配置于层叠方向Z上的两端的构件即供电体83和阴极85形成为在层叠方向Z上弯曲的形状。另外,虽然在图23中省略了图示,但在阴极85形成有与导电性膜侧孔86c连通的阴极侧孔。
并且,在使用这样弯曲的构件组装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弯曲的构件成为大致平坦的板状。
通过这样,在组装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对导电性膜86产生推压压力。
即,在图23中,通过将供电体83和阴极85形成为在层叠方向Z上弯曲的形状,使供电体83和阴极85具有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弹性体90的功能。
这样,若将供电体83和阴极85的形状形成为在层叠方向Z上弯曲的形状,利用该供电体83和阴极85对导电性膜86产生推压压力,则如图23所示,即使在不使用弹性体90而组装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的密合性。
另外,在图23中,例示了不使用弹性体90而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但也能够将供电体83和阴极85的形状形成为在层叠方向Z上弯曲的形状,并且将弹性体90配置于供电体83的下方。
此外,构成电解部80的构件的弯曲形状只要是在组装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对导电性膜86产生推压压力的形状就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在图23中,使构件在与长度方向X(液体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层叠方向Z)上弯曲,并且以向导电性膜86侧凸出的方式弯曲,但也可以使构件以向导电性膜86侧的相反侧凸出的方式弯曲。此外,也可以形成为波形等使多个部位弯曲而成的形状。
此外,也能够只使供电体83和阴极85中的任一者弯曲,也能够使构成电解部80的其他构件弯曲。即,只要是在组装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对导电性膜86产生推压压力的结构就能够将构成电解部80的构件中的任意构件的形状形成为弯曲形状。
接着,说明形成为该结构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的动作和作用。
首先,为了向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供给水(液体)而自流入口11a向流路11供给水(液体)。
并且,向流路11供给的水的一部分流入槽部82内而与槽部82的界面87、88接触。
在该状态(利用供给的水将电解部80浸于水中的状态)下,当接通电源部100而利用电源部100对电解部80的阳极84与阴极85之间施加电压时,在阳极84与阴极85之间隔着导电性膜86产生电位差。通过这样使阳极84与阴极85之间产生电位差,使阳极84、导电性膜86以及阴极85通电,在槽部82内的水中进行电解处理,在导电性膜86与阳极84之间的界面87、88的附近产生臭氧(电解生成物)。
此时施加的电压为数伏特~数十伏特,电压越高(电流值越高)则臭氧(电解生成物)的产生量越大。
并且,在导电性膜86与阳极84之间的界面87、88的附近产生的臭氧(电解生成物)在沿着水(液体)的流动向流路11的下游侧输送的同时溶解于水(液体)。这样,通过使臭氧(电解生成物)溶解于水(液体)而生成溶解臭氧水(臭氧水:电解液体)。
这样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能够应用于利用在电解液体生成装置中生成的电解液体的电气设备、具备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液体改性装置等。
另外,作为电气设备、液体改性装置,能够举出净水装置等水处理设备、洗衣机、餐具清洗机、温水清洗坐便器、冰箱、热水供给装置、杀菌装置、医疗用设备、空调设备或厨房设备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包括:电解部80,其具有层叠体81,用于对水(液体)进行电解处理,该层叠体81以导电性膜86介于彼此相邻的电极84、85间的方式层叠而成;以及外壳10,电解部80配置于该外壳10的内部。
此外,在外壳10形成有液体流通方向X成为与层叠体81的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的流路11。
该流路11具有流入口11a和流出口11b,该流入口11a与上游侧配管71的水路(上游侧的外部流路)71a连通而供向电解部80供给的液体流入,该流出口11b与下游侧配管72的水路(下游侧的外部流路)72a连通而供在电解部80生成的臭氧水(电解液体)流出。
此外,在电解部80形成有槽部82,该槽部82向流路11开口,并且导电性膜86与电极84、85之间的界面87、88的至少局部暴露于该槽部82。
而且,外壳10包括电极壳20和电极壳盖60,该电极壳20形成有具有能够供电解部80贯穿的开口部332a的凹部34,在该凹部34内收纳有电解部80,该电极壳盖60覆盖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
并且,电解部80以层叠体81的层叠方向Z与开口部332a的开口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收纳于凹部34内。
由此,能够使电极壳盖60的相对于电极壳20的安装方向与层叠体81的层叠方向Z大致一致。其结果,通过使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和电极壳盖60相对于电极壳20沿层叠方向Z相对移动,能够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能够更容易地组装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11形成于电解部80与电极壳盖60之间。
这样,能够通过在将电解部80收纳于凹部34内的状态下利用电极壳盖60覆盖电极壳20的开口部332a来形成流路11。因而,能够更容易地组装具有流路11的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中,仅通过层叠阳极、导电性膜、阴极来形成电解电极设备。因此,在层叠阳极、导电性膜以及阴极时,各个构件的位置关系有可能在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XY平面上)上发生偏离。
并且,在层叠阳极、导电性膜以及阴极时,当各个构件的位置关系在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XY平面上)上发生偏离时,阳极、导电性膜以及阴极的接触面积发生增减,臭氧水(电解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浓度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特别是,当各构件在流路宽度方向Y上发生偏离时,槽部内的界面的暴露量大幅变动,因此臭氧水(电解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浓度有可能变得更不稳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84、85和导电性膜86以至少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84b、85b、86b处于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层叠在一起。
这样,仅通过使各构件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84b、85b、86b处于同一平面,就能够进行层叠体81的流路宽度方向Y上的定位,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层叠体81的流路宽度方向Y上的定位。
并且,能够抑制对臭氧(电解生成物)的产生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的流路宽度方向Y上的错位,从而能够使臭氧水(电解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浓度更稳定。
此外,在电极壳20设有导入引导部353,该导入引导部353沿层叠体81的层叠方向Z延伸,用于引导电解部80向凹部34插入。
这样,若设有导入引导部353,则在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抑制了构成层叠体81的各构件的位置在组装的中途发生偏离,能够更容易地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中,如上所述,由于仅通过层叠阳极、导电性膜、阴极来形成电解电极设备,因此有可能在层叠后的各部件间出现间隙。并且,当在各部件间出现间隙时,层叠体的层叠面上的通电有可能变得不均匀。这样,当层叠体的层叠面上的通电变得不均匀时,臭氧(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有可能下降,而且电极和导电性膜的寿命有可能缩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0内配置有与电解部80的层叠体81的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接触的弹性体90。
这样,通过设置弹性体90,能够利用弹性体90按压电解部80的层叠方向Z上的一侧,能够利用该弹性体90吸收电解部80的层叠方向Z上的尺寸偏差。其结果,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电解部80的层叠方向Z上的定位。
此外,通过设置弹性体90,能够对电解部80的整体施加一定压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构件的密合性。这样,若提高各构件的密合性,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臭氧(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而且能够延长电极和导电性膜的寿命。
此外,若利用弹性体90提高各构件的密合性,则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更容易地组装各构件的密合性得到提高的电解部8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弹性体90配置于电解部80与电极壳20之间。
这样,在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能够将弹性体90配置于电极壳20的内部(凹部34内),因此能够更容易地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此外,在外壳10的开口部332a的周缘部333形成有将电极壳20和电极壳盖60熔接在一起的熔接部17。
通过这样,能够更容易地将电极壳盖60安装于电极壳20,能够更容易地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包括阳极84和阴极85。而且,电解部80包括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该阳极侧供电轴83b与阳极84电连接,用于对该阳极84施加电压,该阴极侧供电轴85f与阴极85电连接,用于对该阴极85施加电压。
并且,使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沿层叠方向Z延伸。
这样,能够唯一地决定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的尺寸、位置,能够抑制各构件在层叠时发生错位。其结果,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电解部80的组装、各构件的对位,而且能够更稳定地生成臭氧(电解生成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朝向与流路11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延伸。
通过这样,能够使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不配置于流路11内,因此能够抑制在流路11内流动的水(液体)发生滞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中的任一者的阳极侧供电轴83b设于电解部80的流入口11a侧。并且,将作为另一者的阴极侧供电轴85f设于电解部80的流出口11b侧。
这样,能够抑制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极力增大阳极侧供电轴83b与阴极侧供电轴85f之间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抑制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阳极84和阴极85之间发生短路。
此外,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电解部80形成为液体流通方向X成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将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设于电解部80的对角部80e。
通过这样,能够消除电极壳20的流入口侧、流出口侧的方向性,能够更高效地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
此时,阳极侧供电轴83b和阴极侧供电轴85f中的至少任一个供电轴与电极84、85独立地设置。
这样,不再需要熔接阳极侧供电轴83b、阴极侧供电轴85f。其结果,能够更简单地加工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此外,也能够将构成电解部80的各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构件(供电体83和阴极85)形成为在层叠方向Z上弯曲的形状。
这样,在组装了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能够对电极84、85产生稳定的推压压力。其结果,能够更稳定地确保电解部80的通电面积,能够使臭氧(电解生成物)的生成能力更稳定。此外,由于不再需要利用螺钉等对配置于电极壳20内的电解部80进行紧固,因此能够抑制组装偏差的发生,而且能够使臭氧(电解生成物)的生成能力更稳定。而且,由于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因此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该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设有用于使通过电解电极设备的自来水紊流化的挡板构造,通过设置这样的挡板构造,能够更高效地使自来水电解。
但是,仅通过产生紊流,无法获得能够自电极的界面强制性地剥取电解生成物的微小气泡的水力,有时生成的电解生成物未自电极的界面剥离而成长为较大的气泡。
这样,当电解生成物的气泡大幅成长时,即使该气泡自电极的界面剥离,该气泡也有可能不溶解于液体而漂浮在液体中,液体中的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有可能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槽部82形成为深度D1比槽部82的液体流通方向X上的开口宽度L1和流路11的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H1中的至少任一者小。
这样,若使流路11的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H1>槽部82的深度D1或者使槽部82的液体流通方向X上的开口宽度L1>槽部82的深度D1,则产生臭氧(电解生成物)的场所(界面87的附近)的水流加快,因此能以超微小气泡的状态剥取产生的臭氧(电解生成物)。其结果,能够抑制臭氧(电解生成物)不溶解于液体而漂浮在液体中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能够抑制在流路11内流动的水(液体)在槽部82内发生滞留,因此从该方面来看也是,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也公开了一种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该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层叠有阳极、导电性膜以及阴极,并且在导电性膜和阴极设有通水孔,将通水路(流路)设为一路径,通过形成为该结构,实现了电解液体生成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中,未对流路的高度作出任何限定。因此,在流路内流动的液体的流速有时会根据流路的结构的不同而明显变慢。这样,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造,液体中的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有可能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11形成为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成为比流路宽度W1小的高度H1。
这样,若流路11形成为层叠方向Z上的高度成为比流路宽度W1小的高度H1,则能够使界面87、88的附近的表面流速更快。因此,能够使生成的臭氧(电解生成物)更快地溶解于水(液体),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如上所述,仅是对阳极、导电性膜、阴极进行了层叠,因此阳极与导电性膜的接触以及导电性膜与阴极的接触有可能变得不均匀。
这样,当阳极与导电性膜的接触以及导电性膜与阴极的接触变得不均匀时,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有可能变得不稳定,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有可能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突起部64与电解部80的靠流路11侧的表面80a接触。
通过使这样的突起部64与电解部80的靠流路11侧的表面80a接触,能够利用该突起部64按压电解部80,因此能够使导电性膜86与电极84、85的接触更均匀。其结果,能够使在电解部80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更均等化,能够进一步提高臭氧(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此外,能够使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更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路11的流路宽度方向Y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突起部64。
这样,若利用突起部64按压电解部80的中央部,则能够使导电性膜86与电极84、85更均匀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使在电解部80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更均等化,能够进一步提高臭氧(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此外,能够使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更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64以沿液体流通方向X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这样,若突起部64沿液体流通方向X按压电解部80,则能够使导电性膜86与电极84、85更均匀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使在电解部80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更均等化,能够进一步提高臭氧(电解生成物)的产生效率。此外,能够使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更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64形成为: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至少与电解部80接触的接触部分64a与槽部82不重叠。
通过这样,能够不将突起部64配置于槽部82上,因此能够抑制槽部82内的水(液体)的流动被突起部64阻碍。其结果,抑制了在槽部82的界面87、88的附近发生气泡的滞留,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82以沿液体流通方向X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并且,突起部64的至少与电解部80接触的接触部分64a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2比电解部80的彼此相邻的槽部82间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3小。
这样,即使在组装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时突起部64的位置稍微发生了偏离,也能够不将突起部64配置于槽部82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槽部82的界面87、88的附近发生气泡的滞留,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64形成为: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轮廓形状64b成为在顶点部分64c形成有圆角64d的多边形。
这样,通过在突起部64的轮廓形状64b的顶点部分64c形成圆角64d,能够使突起部64的附近的液体的流动更顺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气泡的滞留的发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中(液体中)的臭氧(电解生成物)的溶解浓度。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产生臭氧并通过使该臭氧溶解于水而生成臭氧水的臭氧水生成装置,但生成的物质并不限定于臭氧,例如也可以生成次氯酸而利用于杀菌、水处理等。此外,也能够设为用于生成氧水、氢水、含氯水以及过氧化氢水等的装置。
此外,例如也能够由导电性硅、导电性金刚石、钛、铂、氧化铅、氧化钽等形成阳极84,只要是能够生成电解水的具有导电性和耐久性的电极就可以使用任意的材料。此外,在将阳极84设为金刚石电极的情况下,其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通过成膜而进行的制造方法。此外,也能够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形成基板。
此外,阴极85只要是具备导电性和耐久性的电极即可,例如也能够由铂、钛、不锈钢、导电性硅等形成。
此外,对外壳、电解部以及其他细微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能够提高电解处理后的液体中的电解生成物浓度,因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净水装置等水处理设备、洗衣机、餐具清洗机、温水清洗坐便器、冰箱、热水供给装置、杀菌装置、医疗用设备、空调设备或厨房设备等用途中。
附图标记说明
1、臭氧水生成装置(电解液体生成装置);10、外壳(电极壳20和电极壳盖60);11、流路;11a、流入口;11b、流出口;17、熔接部;20、电极壳;34、凹部;60、电极壳盖;71a、水路(外部流路);72a、下游侧的水路(外部流路);80、电解部;80a、表面;80e、对角部;81、层叠体;82、槽部;82a、开口;83b、阳极侧供电轴;84、阳极(电极);85、阴极(电极);85f、阴极侧供电轴;86、导电性膜;87、阳极84与导电性膜86之间的界面;88、阴极85与导电性膜86之间的界面;90、弹性体;332a、开口部;333、周缘部;353、导入引导部;D1、槽部的深度;H1、流路的层叠方向上的高度;L1、槽部的液体流通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2、突起部的接触部分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L3、电解部的槽部间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W1、流路宽度;X、液体流通方向(长度方向:前后方向);Y、宽度方向(流路宽度方向);Z、层叠方向(上下方向)。

Claims (6)

1.一种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包括:
电解部,其具有层叠体,用于对液体进行电解处理,该层叠体以导电性膜介于彼此相邻的电极间的方式层叠而成;以及
外壳,所述电解部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
在所述外壳形成有液体流通方向成为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流路,
所述流路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该流入口与上游侧的外部流路连通而供向所述电解部供给的液体流入,该流出口与下游侧的外部流路连通而供在所述电解部生成的电解液体流出,
在所述电解部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向所述流路开口,并且所述导电性膜与所述电极之间的界面的至少局部暴露于该槽部,
所述外壳包括壳和盖,该壳具有能够供所述电解部贯穿的开口部而收纳所述电解部,该盖覆盖所述壳的开口部,
所述盖具有突起部,
突起部与所述电解部的靠所述流路侧的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形成于所述流路的流路宽度方向中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以沿所述液体流通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至少与所述电解部接触的接触部分与所述槽部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以沿所述液体流通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所述突起部的至少与所述电解部接触的接触部分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比所述电解部的彼此相邻的所述槽部间的液体流通方向宽度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液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轮廓形状成为在顶点部分形成有圆角的多边形。
CN202211271712.8A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Pending CN1155719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7581 2016-03-30
JP2016067581A JP6587152B2 (ja) 2016-03-30 2016-03-30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CN201680083915.0A CN108883951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PCT/JP2016/004467 WO2017168475A1 (ja) 2016-03-30 2016-10-04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3915.0A Division CN108883951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71953A true CN115571953A (zh) 2023-01-06

Family

ID=59963599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1691.XA Pending CN115627488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N202211271807.XA Pending CN115747831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N201680083915.0A Pending CN108883951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N202211271712.8A Pending CN115571953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1691.XA Pending CN115627488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N202211271807.XA Pending CN115747831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N201680083915.0A Pending CN108883951A (zh) 2016-03-30 2016-10-04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43943B2 (zh)
EP (1) EP3438057A1 (zh)
JP (1) JP6587152B2 (zh)
KR (1) KR102089475B1 (zh)
CN (4) CN115627488A (zh)
WO (1) WO20171684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24772B1 (ko) * 2017-08-04 2021-03-09 성원기 유체의 전기분해 장치
JP6614538B2 (ja) * 2018-05-25 2019-1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6628159B2 (ja) * 2018-05-25 2020-01-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および電解水生成システム
TW202321516A (zh) * 2018-05-25 2023-06-0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電解水生成系統
JP6628160B2 (ja) * 2018-05-25 2020-01-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システム
CN112334603B (zh) 2018-07-13 2024-04-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JP7325025B2 (ja) * 2018-07-13 2023-08-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6937475B2 (ja) * 2018-07-13 2021-09-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KR20200007708A (ko) 2018-07-13 2020-01-22 파나소닉 아이피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해수 생성 장치
JP7289077B2 (ja) * 2018-07-13 2023-06-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7122558B2 (ja) * 2018-07-13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6937476B2 (ja) * 2018-07-13 2021-09-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7022918B2 (ja) * 2018-07-13 2022-02-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1634008S (zh) 2018-07-31 2019-06-17
JP6796816B2 (ja) * 2019-10-17 2020-1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および電解水生成システム
CN112875809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电解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12875808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电解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JP7345112B2 (ja) 2020-02-14 2023-09-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7228846B2 (ja) 2020-02-14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7228847B2 (ja) 2020-02-14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7369974B2 (ja) * 2020-02-14 2023-10-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2023038058A (ja) 2021-09-06 2023-03-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液体生成システム、及び制御システム
CN115350393A (zh) * 2022-08-23 2022-11-18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一种棱锥状载药微针阵列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7268A (en) 1987-06-30 1989-01-11 Konishiroku Photo In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JPH0532535Y2 (zh) * 1987-07-01 1993-08-19
JP3078570B2 (ja) * 1990-09-21 2000-08-21 ペルメレック電極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用電極
US5756874A (en) * 1995-10-10 1998-05-26 Eosystems,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 for processing organic wastes
NO20030763L (no) * 2002-02-20 2003-08-21 Chlorine Eng Corp Ltd Ionebyttemembranelektrolysator
JP2004307878A (ja) * 2003-04-02 2004-11-04 Hanshin Gijutsu Kenkyusho:Kk 水素酸素発生装置
JP4287423B2 (ja) * 2005-11-17 2009-07-01 日科ミクロン株式会社 オゾン水生成装置
JP5060793B2 (ja) * 2007-02-02 2012-10-31 日科ミクロン株式会社 オゾン水生成装置
JP5133592B2 (ja) * 2007-05-09 2013-01-30 日科ミクロン株式会社 オゾン水生成装置
JP3155148U (ja) * 2009-04-08 2009-11-12 哲也 鈴田 水の電気分解装置を用いた酸素又は水素溶解装置
JP5113891B2 (ja) * 2010-04-30 2013-01-09 アクアエコス株式会社 オゾン水製造装置、オゾン水製造方法、殺菌方法及び廃水・廃液処理方法
JP5427129B2 (ja) * 2010-07-05 2014-0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解電極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解水生成装置
JP5069383B1 (ja) 2012-04-27 2012-11-07 日科ミクロン株式会社 オゾン水生成装置
JP3183220U (ja) * 2013-02-19 2013-05-09 株式会社アイケイエス 電源装置
US20140251795A1 (en) * 2013-03-07 2014-09-11 Cashido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athode catalyst and ozone-generating device
JP2014217820A (ja) 2013-05-10 2014-1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6187861B2 (ja) * 2013-07-11 2017-08-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電極デバイスおよび当該電解電極デバイスを備える電解水生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7831A (zh) 2023-03-07
KR20180118686A (ko) 2018-10-31
WO2017168475A1 (ja) 2017-10-05
EP3438057A4 (en) 2019-02-06
KR102089475B1 (ko) 2020-03-17
JP2017176993A (ja) 2017-10-05
US20190055144A1 (en) 2019-02-21
US10843943B2 (en) 2020-11-24
CN115627488A (zh) 2023-01-20
JP6587152B2 (ja) 2019-10-09
EP3438057A1 (en) 2019-02-06
CN108883951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71953A (zh)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US10464830B2 (en) Electrolytic liquid generating device, liquid modify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electrolytic liquid 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apparatus using electrolytic liquid generated by means of electrolytic liquid generating device
TW200846502A (en) Ozone water generator
JP6937475B2 (ja)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6937476B2 (ja)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6187861B2 (ja) 電解電極デバイスおよび当該電解電極デバイスを備える電解水生成装置
JP7253718B2 (ja)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6748982B2 (ja)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CN115052841B (zh)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KR20200007709A (ko) 전해 액체 생성 장치
JP6982839B2 (ja)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2023073296A (ja) 電解液体生成装置
JP3849470B2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CN115052843B (zh)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N115052842A (zh)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CN115038669A (zh) 电解液体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